标题:宗镜录卷第八 内容: 宗镜录卷第八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无性理同。 是何宗摄。 答。 法性宗摄。 如古师云。 法性有体。 是法相宗义。 事上无体。 是法性宗义。 问。 若一切法实无性者。 不得教意之人。 恐成断见。 答。 若有性故。 一法不成。 以无性故。 诸缘并立。 于无性中。 有无俱不可得。 岂成断常之见耶。 如大般若经云。 诸菩萨摩诃萨。 甚为希有。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观察二空。 虽知诸法。 一切如梦。 如响。 如像。 如光影。 如阳焰如幻。 如化。 皆非实有。 无性为性。 自相皆空。 而能安立善非善等。 诸法差别。 皆无杂乱。 又云。 善现白佛言。 世尊。 佛说一切法。 皆以无性为其自性。 若一切法。 皆以无性为自性者。 谁染谁净。 谁缚谁解。 彼于染净。 及于缚解。 不了知故。 破戒。 破见。 破威仪。 破净命。 当堕地狱。 傍生。 鬼趣。 受诸剧苦。 乃至佛言。 善现。 善哉善哉。 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 于一切法。 皆以无性为自性。 于自性中。 有性无性俱不可得。 不应于此执有无性。 故知既不可执有。 亦不可执无。 以自性中。 无有无故。 所说有无之法。 皆是破执入法之方便。 故先德云。 用无所得为方便者。 有二。 一以无所得。 导前随相。 则涉有不迷于空。 为入有方便。 二假无得以入有。 不存无得。 即无得亦是方便。 此为入空之方便。 是以无得相空。 无作人空。 无际性空。 此三相尽。 法界理现。 故菩萨不坏空而常有。 染净之法宛然。 不碍有而常空。 一真之道恒现。 如是双照。 方入甚深。 如般若灯论云。 我说遮入有者。 遮有自体。 不说无体。 如楞伽经中偈曰。 有无俱是边。 乃至心所行。 彼心行灭已。 名为正心灭。 释曰。 如是不着有体。 不着无体。 若法无体。 则无一可作故。 又如偈曰。 遮有言非有。 不取非有故。 如遮青非青。 不欲说为白。 释曰。 此二种见。 名为不善。 是故有智慧者。 欲息戏论得无余乐者。 应须遮此二种恶见。 此复云何。 若三界所摄。 若出世间。 若善不善。 及无记等。 如世谛种。 诸所营作。 彼于第一义中。 若有自体者。 起勤方便。 作善不善。 此诸作业。 应空无果。 何以故。 以先有故。 譬如先有若瓶衣等。 如是乐者常乐。 苦者常苦。 如壁上彩画。 形量威仪。 相貌不变。 一切众生。 亦应如是。 复次若无自体者。 彼三界所摄。 若出世间。 善不善法。 起勤方便。 则空无果。 以无有故。 如是世间。 则堕断灭。 譬如磨莹兔角。 令其銛利。 终不可得。 是故偈曰。 少慧见诸法。 若有若无等。 彼人则不见。 灭见第一义。 复次如宝聚经中。 佛告迦叶。 有者是一边。 无者是一边。 如是等彼内地界。 及外地界。 皆无二义。 诸佛如来。 实慧证知。 得成正觉。 无二一相。 所谓无相。 是以先德云。 谓诸宗计。 多说但空自性。 不空于法。 如法相宗。 但无遍计。 非无依他。 误学中论等不得意者。 亦云法无自性。 故说为空。 则今相不空矣。 今既无性。 缘生故有。 有体即空。 缘生无性故空。 空而常有。 要互交彻。 方是真空妙有。 故其言大同。 而旨有异。 又约缘起法。 有二。 一无相如空。 则荡尽无有。 是相空。 二无自性如幻。 则业果恒不失。 即性空。 以相空。 故万法体虚。 了无所得。 以性空。 故不坏业道。 因果历然。 以此性相二空。 方立真空之理。 是则非初中后际。 终始宛然。 无能造作人。 报应非失。 故知无性理成。 法眼圆照。 更无一法。 有实根由。 今更引证广明。 成就宗镜。 夫真俗二谛。 一切诸法。 不出空有。 空有之法。 皆从缘生。 缘生之法。 本无自体。 依心所现。 悉皆无性。 以缘生。 故无性。 以无性。 故缘生。 以此缘性二门。 万法一际平等。 是以华严记广释云。 谓缘生故有。 是有义。 无性故空。 是空义。 二义是空有所以。 谓无性故有。 是有所以。 缘生故空。 是空所以。 所以即是因缘。 谓何以无性。 得成空义。 由从缘生。 所以无性。 是故缘生。 是无性空之所以也。 何以缘生。 得为有义。 特由无定性故。 方始从缘而成幻有。 是故无性。 是有所以。 故中论偈云。 若人不知空。 不知空因缘。 不知于空义。 是故自生恼。 如不善咒术。 不善捉毒蛇。 若将四句总望空有。 则皆名所以。 故云缘生故名有。 缘生故名空。 无性故名有。 无性故名空。 良以诸法。 起必从缘。 从缘有故。 必无自性。 由无性故。 所以从缘。 缘有性无。 更无二法。 而约幻有万类差殊。 故名俗谛。 无性一味。 故名真谛。 又所以四句。 唯第三句引证成者。 无性故有。 理难显故。 若具证者。 一缘生故有者。 法华经云。 但以因缘有。 从颠倒生。 故说。 净名经云。 以因缘故诸法生。 中论偈云。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等。 皆因缘故有义也。 二缘生故空者。 经云。 因缘所生无有生。 论偈云。 若法从缘生。 是则无自性。 若无自性者。 云何有是法。 又偈云。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者。 由前论中。 诸品以空遣有。 小乘便为菩萨立过云。 若一切法。 无生无灭者。 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菩萨反答云。 若一切不空。 无生无灭者。 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谓小乘以空。 故无四谛。 菩萨以不空故。 则失四谛。 若有空义。 四谛方成。 故偈云。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又般若经云。 若诸法不空。 则无道无果。 即无性故有也。 净名经云。 文殊师利又问。 生死有畏。 菩萨当何所依。 维摩诘言。 菩萨于生死畏中。 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文殊师利又问。 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 当于何住。 答曰。 欲依如来功德力者。 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又问。 欲度众生。 当何所除。 答曰。 欲度众生。 除其烦恼。 又问。 欲除烦恼。 当何所行。 答曰。 当行正念。 又问。 云何行于正念。 答曰。 当行不生不灭。 又问。 何法不生。 何法不灭。 答曰。 不善法不生。 善法不灭。 又问。 善不善孰为本。 答曰。 身为本。 又问。 身孰为本。 答曰。 欲贪为本。 又问。 欲贪孰为本。 答曰。 虚妄分别为本。 又问。 虚妄分别孰为本。 答曰。 颠倒想为本。 又问。 颠倒想孰为本。 答曰。 无住为本。 又问。 无住孰为本。 答曰。 无住则无本。 文殊师利。 从无住本。 立一切法。 睿公释云。 无住。 即实相异名。 实相。 即性空异名。 故从无性。 有一切法。 又净名经云。 文殊师利言。 居士。 有疾菩萨。 云何调伏其心。 维摩诘言。 有疾菩萨。 应作是念。 今我此病。 皆从前世妄想颠倒。 诸烦恼生。 无有实法。 谁受病者。 所以者何。 四大合故。 假名为身。 四大无主。 身亦无我。 又此病起。 皆由着我。 是故于我。 不应生着。 既知病本。 即除我想及众生想。 当起法想。 应作是念。 但以众法合成此身。 起唯法起。 灭唯法灭。 又此法者。 各不相知。 起时不言我起。 灭时不言我灭。 彼有疾菩萨。 为灭法想。 当作是念。 此法想者。 亦是颠倒。 颠倒者。 是即大患。 我应离之。 云何为离。 离我我所。 云何离我我所。 谓离二法。 云何离二法。 谓不念内外诸法。 行于平等。 云何平等。 谓我等涅槃等。 所以者何。 我及涅槃。 是二皆空。 以何为空。 但以名字故空。 如此二法。 无决定性。 得是平等。 无有余病。 唯有空病。 空病亦空。 无性缘生故空者。 双牒前四句中。 两种空也。 此二种空。 并离断见。 谓定有则着常。 定无则着断。 今缘生故空。 非是定无。 无性故空。 亦非定无。 定无者。 一向无物。 如龟毛兔角。 今但从缘生无性。 故非定无。 无性缘生故有者。 亦双牒前四句中二有。 并非常见。 常见之有有。 是定性有。 今从缘有。 非定性有。 况由无性有。 岂定有耶。 从缘无性。 如幻化人。 非无幻化人。 幻化非真故。 亦云幻有。 亦名妙有。 以非有为有。 故名妙有。 又幻有即是不有有。 大品经云。 诸法无所有。 如是有故。 非有非不有。 名为中道。 是幻有义。 真空是不空空者。 谓不空与空。 无障碍故。 是故非空非不空。 名为中道。 是真空义。 经云。 空不空不可说。 名为真空。 中论偈云。 无性法亦无。 一切法空故。 菴提遮女经偈云。 呜呼真大德。 不知实空义。 色无有自性。 岂非如空也。 空若自有空。 则不容众色。 空不自空故。 众色从是生。 又一。 空有相害义。 今初一真空必尽幻有。 即真理夺事门。 以事揽理成。 遂令事相无不皆尽。 唯一真理。 平等显现。 以离真理外。 无有少事可得故。 如水夺波。 波无不尽。 般若经云。 是故空中。 无色无受想行识等。 二。 空有相作义。 真空必成幻有者。 即依理成事门。 谓事无别体。 要因真理而得成立。 以诸缘起。 皆无自性。 由无性理。 事方成故。 如波揽水而成立故。 亦是依如来藏。 得有诸法。 法句经云。 菩萨于毕竟空中。 炽然建立。 三。 空有相违义。 幻有必覆真空。 即事能隐理门。 谓真理随缘。 能成事法。 然此事法。 既违于理。 遂令事显理不现也。 以离事外。 无有理故。 如波夺水。 水无不隐。 是则色中无空相也。 四空有不相碍义。 幻有必不碍真空。 即事能显理门。 谓由事揽理故。 则事虚而理实。 以事虚故。 全事之理。 挺然露现。 如由波相虚。 令水露现。 中论偈云。 若法从缘生。 是则无自性。 然此四义。 即是前缘生故空等四义也。 一。 真空必尽幻有。 是无性故空义。 二。 真空必成幻有。 是无性故有义。 三。 幻有必覆真空。 是缘生故有义。 四。 幻有必不碍真空。 是缘生故空义。 前四总明空有所以。 今四正说空有之相。 然此空有。 二而不二。 须知四义。 两处名异。 一。 真空必尽幻有。 是真空上空义。 二。 真空必成幻有。 是真空上不空义。 三。 幻有必覆真空。 是幻有上有义。 四。 幻有必不碍真空。 是幻有上非有义。 又须知有非有。 空非空。 各有二义。 一。 有上二义者。 一是不坏有相义。 二是遮断灭义。 则詺有为非不有。 二。 非有上二义者。 一离有相义。 二即是空义。 三。 空上二义者。 不一坏性义。 二遮定有义。 故詺空为非不空。 四。 非空上二义者。 一离空相义。 二即有义。 已知名义。 今融合乃有五重。 为五种中道。 一。 谓有非有无。 二。 为一幻有者。 此是有上二义自合。 然取有上不坏相义。 非有上离有相义。 故合为一幻有。 是俗谛中道。 二。 空非空无二。 为一真空者。 即空上二义自合。 然取空上不坏性义。 非空上离空相义。 故合为一真空。 为真谛中道。 前一。 为即相无相之中道。 此一。 为即性无性之中道。 亦是存泯无二义。 三。 非空与有无二。 为一幻有者。 上一对。 空有自合。 此下一对。 空有四义交络而合。 今此第三。 而取真空上非空义。 幻有上有义。 二义相顺。 明不二。 然是非空上。 取即是有义。 有上。 取遮断灭义。 故得共成幻有。 为非空非不有。 存泯无碍之中道。 四。 空与非有无二。 为一真空者。 即第四取真空上空义。 幻有上非有义。 二义相顺。 明其不二。 然是空上遮定有义。 非有上即是空义。 故二义相顺。 得成真空。 为非有非不空。 存泯无碍之中道。 第三是存俗泯真。 此是存真泯俗。 又三是空彻于有。 今是有彻于空。 皆二谛交彻。 五。 幻有与真空无二。 为一味法界者。 即第五总合前四。 令其不二。 然上各合交彻。 并不出于真空幻有。 故今合之为一味法界。 为二谛俱融之中道。 然三四虽融二谛。 而空有别融。 今此空有无碍。 即是非空非有无碍。 举一全收。 若以真同俗。 唯一幻有。 若融俗同真。 唯一真空。 空有无二。 为双照之中道。 非空非有无二。 为双遮之中道。 遮照一时。 存泯无碍。 故云离相离性。 无障无碍。 无分别法门。 以幻有为相。 真空为性。 又空有皆相。 非空非有为性。 又别显为相。 总融为性。 今互夺双融。 并皆离也。 无分别法。 但约智说。 唯无分别智。 方究其原。 其无障碍。 通于境智。 谓上之五重。 多约境说。 心智契合。 即为五观。 五境既融。 五观亦融。 以俱融之智。 契无碍之境。 则心境无碍。 心中有无尽之境。 境上有无碍之心。 故要忘言。 方合斯理。 总为缘起甚深之相。 故知若了空有无碍。 真俗融通。 无性之宗。 缘生之理。 如同神变。 莫定方隅。 虽处狭而常宽。 纵居深而逾浅。 或在下而恒上。 任游中而即边。 众生常处佛身。 涅槃唯依生死。 可谓难思妙旨。 非情所知。 故云性海无涯。 众德以之繁广。 缘生不测。 多门由是圆通。 莫不回转万差。 卷舒之形随智。 鎔融一际。 开合之势从心。 照不失机。 纵差别而恒顺。 用非乖体。 虽一味而常通。 又云。 谓尘不坏小量。 而遍十方。 普摄一切。 于中显现。 斯由量则非量。 非量即量。 又居见闻之地。 即见闻之不及。 处思议之际。 即思议之不测。 皆由不思议体。 自不可得故。 即思不可思。 经云。 所思不可思。 是名为难思。 法界观真空门云。 一。 色即是空者。 以色。 举体全是真空。 不即断空。 以色等。 本是真如一心。 与生灭和合。 名阿赖耶识。 能变起根身器界。 即是此中所明色等诸法。 故今推之。 都无其体。 故举体归于真心之空。 不合归于断灭之空。 以本非断空之所变故。 断空。 则是虚豁断灭。 无知无用。 不能现于万法。 如镜外之空。 非同镜内之空。 色相宛然。 求不可得。 谓之空。 又凡是色法。 必不异真空。 以诸色法。 必无性故。 是故色即是空。 既非灭色取空。 离色求空。 又不即形显色相之空。 又不离形显无体之空。 即是真空。 若不即色相。 即无遍计所执。 不离无体。 即是依他缘起。 缘起无性之真理。 即是圆成。 二。 明空即色者。 真空必不异色。 故云空即是色。 何以故。 凡是真空。 必不异色。 以是法无我理。 非断灭故。 是故空即是色。 若离事求空理。 即成断灭。 今即事。 明无我无性真空之理。 离事何有理乎。 以真如不守自性。 随缘成诸事法。 则举空全色。 举理全事。 又真如正随缘时。 不失自性。 则举色全空。 举事全理。 三。 空色无碍者。 谓色。 举体全是尽色之空。 故色尽而空现。 空。 举体不异全尽空之色。 即空即色而空不隐。 是故看色无不见空。 观空莫非见色。 无障无碍。 为一味法也。 如举众波全是一水。 举一水全是众波。 波水不碍同时。 而水体挺然全露。 如即空即色而空不隐。 宝藏论云。 空可空。 非真空。 色可色。 非真色。 真色无形。 真空无名。 无名名之父。 无色色之母。 为万物之根源。 作天地之太祖。 肇论云。 本无。 实相。 法性。 性。 空缘会。 一义耳。 何则。 一切诸法。 缘会而生。 缘会而生。 则未生无有。 未生无有。 缘离则灭。 如其真有。 有则无灭。 以此而推。 故知虽今现有。 有而性常自空。 性常自空。 故谓之性空。 法性如是。 故曰实相。 实相自无。 非推之使无。 故名本无。 言不有不无者。 不如有见常见之有。 邪见断见之无耳。 若以有为有。 则以无为无。 有既不有。 则无无也。 夫不存无以观法者。 可谓识法实相矣。 乃至三乘。 等观性空而得道也。 性空者。 诸法实相也。 见法实相。 故为正观。 若其异者。 便为邪观。 设二乘不见此理。 则颠倒也。 是以三乘观法无异。 但心有大小为差耳。 又不真空论云。 夫至虚无生者。 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 有物之宗极者也。 自非圣明特达。 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 是以圣人通神心于无穷。 穷所不能滞。 极耳目于视听。 声色所不能制者。 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虚。 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 是以圣人乘真心以理顺。 则无滞而不通。 审一气以观化。 故所遇而顺适。 无滞而不通故。 能溷杂致淳。 所遇而顺适故。 则触物而一。 如此则万像虽殊。 而不能自异。 不能自异故。 知像非真像。 像非真像。 则虽像而非像。 然则物我同根。 是非一气。 潜微幽隐。 殆非群情之所尽。 故知若乘真心而体物。 则何物而不归。 齐一气以观时。 则何时而不会。 何时而不会。 则知触境之无生。 何物而不归。 则见物性之自虚矣。 若任情所照。 曷能尽其幽旨乎。 若不悟宗。 难逃见迹。 如庞居士偈云。 昔日在有时。 常被有人欺。 种种生分别。 见闻多是非。 后向无中坐。 又被无人欺。 一向看心坐。 冥冥无所知。 有无俱是执。 何处是无为。 有无同一体。 诸相尽皆离。 心同虚空故。 虚空无所依。 若论无相理。 唯有父王知。 故知有无诸法。 欲求究竟。 唯心方证。 若未归心。 尽成障碍。 为常为断。 成是成非。 才入此宗。 自然融即。 谓先明其起处。 知自心生。 既从心生。 则万法从缘。 皆无体性。 必无心外法。 能与心为缘。 悉是自心生。 还与心为相。 但论空有。 则广明诸法。 何者。 以空有管一切法故。 此空有二门。 亦是理事二门。 亦是性相二门。 亦是体用二门。 亦是真俗二门。 乃至总别同异。 成坏理量。 权实卷舒。 正助修性遮照等。 或相资相摄。 相是相非。 相遍相成。 相害相夺。 相即相在。 相覆相违。 一一如是。 各各融通。 今以一心无性之门。 一时收尽。 名义双绝。 境观俱融。 契旨忘言。 咸归宗镜。 是以须明行相名义差别。 方能以体性融通。 若不先横竪铺舒。 后。 何以一门卷摄。 故还原观云。 用就体分。 非无差别之势。 事依理现。 自有一际之形。 如上微细剖析。 广照空有二门。 可谓得万法之根由。 穷诸缘之起尽。 此有无二法。 迷倒所由。 九十六种之邪师。 因兹而起。 六十二见之利使。 从此而生。 菩萨尚未尽其原。 凡夫安能究其旨。 所以宝性论云。 空乱意菩萨。 于此真空妙有。 犹有三疑。 一疑空灭色。 取断灭空。 二疑空异色。 取色外空。 三疑空是物。 取空为有。 故华严经中。 善财历事诸佛。 已证法门。 尚犹于诸法中。 无而计有。 若究竟远离。 唯大菩萨之人。 大智度论偈云。 有无二见。 灭无余。 诸法实相佛所说。 净名经云。 有无二见。 无复余习。 又偈云。 说法不有亦不无。 以因缘故诸法生。 何者。 若时机因缘执有。 则说空门。 若时机因缘着空。 遂谈有教。 为破有。 故不存空。 因治空。 故不立有。 故说有而不有。 言空而不空。 或双亡而双流。 或双照而双寂。 破立一际。 遮照同时。 如肇论钞云。 今就论文。 总有四意。 以显周圆之旨。 一者破实显空。 二者破空显假。 三者破唯空唯假。 显亦空亦假。 四者破亦空亦假。 显非空非假。 则是中道。 方谓周圆也。 然四论皆有周圆。 今既一一辩之。 且约四义。 一约境。 二约智。 三约果。 四约境智果。 初约境者。 不真空论云。 即物顺通。 故物莫之逆。 此破实显空。 遣凡夫执。 即伪即真。 故性莫之易。 此破空显假。 遣声闻执。 性莫之易。 故虽无而有。 物莫之逆。 故虽有而无。 此则破有破无。 显亦空亦假。 辩菩萨境。 虽有而无。 所谓非有。 虽无而有。 所谓非无。 此破亦空亦假。 遣菩萨执。 显中道第一空佛之境。 此则境周圆也。 二约智者。 则般若论也。 若以般若智。 一一历然。 空假等境则成心量。 但是有智。 不得无智意。 今则约前智知。 凡是一境。 即须周圆也。 论云。 言知非为知。 欲以通其鉴。 此破凡夫执相知。 辩无知也。 不知非不知。 欲以辩其相。 此破声闻无知。 辩无种不知也。 辩相不为无。 通鉴。 不为有。 此破亦知亦不知。 显非知非不知也。 非有故。 知而无知。 非无故。 无知而知。 此破非知非不知。 辩亦知亦无知。 前来四义。 说虽前后。 并在一心。 不即不离。 可谓佛智周圆矣。 三约果辩者。 即涅槃论文云。 存不为有。 破有余涅槃。 遣声闻常执。 亡不为无。 破无余涅槃。 遣声闻断执。 亡不为无。 虽无而有。 存不为有。 虽有而无。 此双破有无。 显。 亦有亦无。 虽有而无。 所谓非有。 虽无而有。 所谓非无。 此破亦有亦无。 显非有非无。 以显中道佛之境。 无住涅槃。 果周圆矣。 四约境智果三合辩者。 则是总收前诸论文也。 前二论。 则真谛无相之境。 为真空。 般若能观真智。 即万行之本。 为妙有。 犹境发智。 由智显境。 境智互显。 为亦空亦有。 即涅槃论中三德相冥。 境智不二。 不断不常。 为非空非有。 可谓涅槃极果也。 即如来一化之意。 并周圆故。 则罄尽佛法之渊海也。 故知真空难解。 应须妙得指归。 若随空有之文。 皆堕邪见。 如鸯崛魔罗经偈云。 譬如有愚夫。 见雹生妄想。 谓是瑠璃珠。 取已执持归。 置之瓶器中。 守护如真宝。 不久悉融消。 空想默然住。 于余真瑠璃。 亦复作空想。 文殊亦如是。 修习极空寂。 常作空思惟。 破坏一切法。 解脱实不空。 而作极空想。 犹如见雹消。 滥坏余真实。 汝今亦如是。 滥起极空想。 见于空法已。 不空亦谓空。 有异法是空。 有异法不空。 一切诸烦恼。 譬如彼雨雹。 一切不善坏。 犹如雹融消。 如真瑠璃宝。 谓如来常住。 如真瑠璃宝。 谓是佛解脱。 虚空色是佛。 非色是二乘。 解脱色是佛。 非色是二乘。 云何极空相。 而言真解脱。 文殊宜谛思。 莫不分别想。 譬如空聚落。 川竭瓶无水。 非无彼诸器。 中虚故名空。 如来真解脱。 不空亦如是。 出离一切过。 故说解脱空。 如来实不空。 离一切烦恼。 及诸天人阴。 是故说名空。 呜呼蚊蚋行。 不知真空义。 外道亦修空。 尼乾宜默然。 所以外道执断空。 二乘证但空。 俱不达一心真空之理。 故无生义云。 经云。 持心犹如虚空者。 非是断空。 尔时犹有妙神。 即有妙识思虑。 问曰。 经言。 持心如虚空。 那更有妙神在。 答曰。 经道持心如虚空者。 只是持心令不生故。 言如虚空。 非即是空。 经言。 如虚空也。 经言。 若识在二法。 则有喜悦。 若识在无二实际法中。 则无喜悦。 实际即是法性。 空识即是妙神。 故知实际中。 含有妙神也。 华严经性起品。 作十种譬喻。 明法身佛有心。 大师言。 虽有妙神。 神性不生。 与如一体。 譬如凌还是水。 与水一体。 水亦有凌性。 若无凌性者。 寒结凌则不现。 如中亦有妙神。 性同。 如清净则现。 不净不复可见。 乃至如师主姓傅傅姓。 身内觅不得。 身外觅不得。 中间觅不得。 当知傅姓是空。 而非是断空之空。 以傅姓中。 含有诸男女。 故言性空异于虚空。 佛性是空。 诸佛法身不空。 大师引经曰。 女身色相。 无在无不在。 夫无在无不在者。 佛所说也。 释言。 女身色相即如。 故言无在。 如性真常。 体含众相。 故言无不在。 含者。 含有男女色声等相。 涅槃经明菩萨念法。 善男子。 唯此正法。 无有时节。 法眼所见。 非肉眼见。 不生不出。 不住不灭。 不始不终。 无明无数。 此正明如体也。 非结非业。 断结断业。 而亦是业。 非男断男。 而亦是男。 非有断有。 而亦是有。 非入断入。 而亦是入。 乃至诸佛所游居处。 常不变易。 是名菩萨念法。 如上空有二门。 约广其义用。 遂说存泯开合。 若破其情执。 乃说。 即离有无。 设当见性证会之时。 智解俱绝。 如泯绝无寄观云。 谓此所观真空。 不可言即色不即色。 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 一切皆不可。 不可亦不可。 此语亦不受。 逈绝无寄。 非言所及。 非解所到。 是谓行境。 何以故。 生心动念。 即乖法体。 失正念故。 乃至若不洞明前解。 无以蹑成此行。 若不解此行法。 绝于前解。 无以成其正解。 若守解不舍。 无以入兹正行。 是故行由解成。 行起解绝。 古释云。 空若即色者。 圣应同凡见妄色。 凡应同圣见真空。 又应无二谛。 空若不即色者。 见色外空。 无由成于圣智。 又应凡圣永别。 圣不从凡得故。 又色若即空者。 凡迷见色。 应同圣智见空。 又亦失于二谛。 色不即空者。 凡夫见色应不迷。 又所见色。 长隔真空。 应永不成圣。 生心动念。 即乖法体。 失正念故者。 真空理性。 本自如然。 但以迷之。 动念执相故。 虽推破。 简情显解。 今情忘智泯。 但是本真。 何存新生之解数。 若有解数。 即为动念。 动念生心。 故失正念。 正念者。 无念而知。 若总无知。 何成正念。 又解为遣情。 说因破执。 若情消执丧。 说解何存。 真性了然。 寂无存泯。 所以若言。 即与不即。 皆落是非。 瞥挂有无。 即非正念。 故云。 才有是非。 纷然失心。 问。 凡涉有无。 皆成邪念。 若关能所。 悉堕有知。 如何是无念而知。 答。 瑞草生嘉运。 林华结早春。 宗镜录卷第八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4-11-05 08:09:2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6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