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二回寻彼岸宝掌渡海遇达摩分道紫云 内容: 第二回寻彼岸宝掌渡海遇达摩分道紫云西洋印度国红河岸边有一户人家,生了一个儿子。 小儿出世时,左手握拳不能伸开,孩子的父母总感到十分惋惜,也非常担心,曾多次请人医治,仍无效果,时间长了,也就仍其自然。 小孩子长到十岁,一天,他的父亲带他到寺里去朝拜佛塔,祈祷菩萨保佑他健康成长。 当他来到佛殿东院的舍利塔前,小孩上前对佛塔施礼时,左手突然展开,双手合在胸前深施一礼,然后跪在地上朝佛塔拜了三拜。 父亲看见儿子左手拜佛即开,心中感到非常诧异,暗地思忖:我儿岂不是与佛有缘,为何拜塔左手才展开? 就在此时,寺里的住持大师手拄禅杖,身披袈裟来到舍利塔前,对着孩子的父亲深施一礼说:“阿弥陀佛,承蒙施主前来拜佛谒塔,老衲观看施主面色,好象有些惊慌失措,岂不是有何心事? 若不见外,能否对老衲讲来? 也许老衲能为施主解点忧虑。 ”这位憨厚的农夫听和尚说出他心中的郁闷,大吃一惊,就将儿子拜塔开掌之事向和尚讲述了一遍。 和尚听罢,哈哈大笑说:“施主有所不知,老衲刚才看见小孩在朝拜佛塔时,已观其貌,深知手相,只有落发修行,方能成为正果,否则,必有灾难降临! ”孩子的父亲见和尚说出此话,“扑通”一下跪在和尚面前,“请师父收留我儿为徒,让我小儿在寺里修行! ”和尚见状,笑着说:“善哉! 善哉! 施主不必多礼老衲愿意收你儿为徒,消灾弭祸,普度众生。 ”说罢将小孩带进佛殿,吩咐值班僧人,擂鼓撞钟。 众僧人闻听鼓响钟鸣,迅速聚集殿中,焚香化纸。 住持大师升座,小和尚递给大师的剃头刀,小孩由两位僧人搀着跪在大师面前,让大师给他剃发。 大师边剃边说:“只因左手握拳不展,拜塔即开,今生与佛有缘,只有拜佛才能开掌,特赐你法号—‘宝掌’。 记住: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方成正果! ”小孩乖巧地回答师父:“谢谢师父赐教,宝掌将师父的教诲铭记在心。 ”从此,小宝掌就在寺里修行,他的父母虽然有些挂念,但时间长了也就慢慢放下心来。 宝掌出家后,在寺里当了一名烧火僧。 他聪慧、勤劳,白天为全寺僧人烧火、挑水做饭,晚上在经房内苦读经书。 十年后,他长成了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力气过人,寺里百多僧人吃水靠他一人从山下的红河里挑上山来,每天至少要挑一百担水。 他不怕山高路陡,挑起水来行走如飞,有时不用扁担,双手各提一桶水上山,人称“大力士宝掌”。 宝掌在红河挑水一挑就是几十年了,他想:我既入佛门,应遍交圣僧,广结佛缘,更应该弘扬佛法,为何不可将我们的佛学传到红河彼岸去呢? ……最后,他决心东渡震旦,讲经传法。 话说宝掌准备东渡多时,终于将木筏推进了茫茫大海之中。 狂风曾对他无数次袭击,滔天的巨浪不断地对他侵吞,像火一样的太阳晒得他浑身是泡,无情的暴雨将他的肌体淋得紫里带青。 不管路途中环境怎样恶劣,他总有一种坚定的信念,这是上苍对他的考验,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罚其体肤……历经数月的千难万险,他好不容易来到了南海。 一天,宝掌在木筏上盼望起阵南风相送他到达彼岸,盼呀,盼呀! 突然天空乌云四起,海风呼哮,霎时,深蓝色的海水掀起巨浪,天显得格外低沉,好像一张阴森的天罗地网笼罩着大海,眼看苍天立刻就要坠入大海中。 宝掌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已作好了与狂风恶浪拼搏的准备。 忽然一个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他扑来,将其木筏掀在半空中,只听见“轰隆”一声巨响,木筏摔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粗大的木头被撞得七零八落,宝掌已不知去向……次日,海上风停了,浪也平静了许多,太阳升起来了。 海上日出时的景色确是迷人……远方飘过来一根木头,上面还有一个人扒在木头上,那人已昏迷不醒,被海浪冲击到沙滩上。 原来他就是在海上遇难的宝掌。 这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厚福”。 南海岸边来了一位老太婆,她头发花白,身穿紫色短衫,一幅青色罗裙被短衫笼罩着,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挽着提篮,看她年纪虽大,但精神矍铄,慢慢地向沙滩上走来。 忽然,她发现沙滩上躺着一人,不知是死是活,她先是吃了一惊,马上又定下心来走上前去看个究竟。 只见这人手脚冰凉,昏迷不醒,她用手摸着这人的胸膛,感觉还有点热气,马上站起身来,用手招唤正在海边拾贝壳的两个年轻小伙子。 两个小伙子见奶奶喊他们,就迅速跑到跟前,老奶奶命他二人快把这奄奄一息之人抬回家中。 这兄弟俩人一个抬头一个抬脚,一口气就将宝掌抬进了家门,放在竹床上。 老奶奶回到家里将姜汤烧好,亲自给宝掌喂下姜汤,不到一个时辰,宝掌苏醒了,他见自己躺在竹床上,旁边坐着一位老奶奶,面带微笑,十分慈祥,知道是被人救上岸了。 他慢慢地坐了起来,定了定神,然后用目四下观看,这间房屋又高又大,金壁辉煌,看来不是等闲之家。 他立即起身向这位老奶奶深施一礼,然后双膝跪在老奶奶面前,磕头膜拜,感谢老奶奶的救命之恩。 拜了三拜之后,抬头再看老奶奶不见了,只见前面有一神龛,神龛上坐着一尊佛像—观音大士。 站在两旁的金童玉女也是对着宝掌微笑。 宝掌此时,又站起身来,重新再拜观音菩萨的救命之恩。 拜罢,宝掌走出大门,回头一看,只见门上写有“观音殿”三个大字,宝掌此时顿悟了……宝掌离开观音殿,来到一座山林,他沿着羊肠小道一连翻越了好几个山头。 越向前走,山越高路越险,山上的奇峰异石到处可见,涧谷里的泉水清澈透底。 宝掌来到涧溪旁边,双手捧着甘泉喝了几口,觉得清凉沁心,然后躺在一块大石头上,伸开四肢,好好地睡了一觉。 宝掌不知不觉睡了多少时间,醒来后,觉得腹中饥饿,他想:不知此山林里是否有住户人家,如果真的有人家,我也好前去化点斋饭充饥。 他看看太阳已经西斜,便站起身来伸了伸腰,活动了一下手脚,又继续向山中走去。 走着,走着,将近黄昏时分,他发现山谷里有一所庄园,房子又高又大,大门前面铺有数十级台阶,一对石头狮子列坐在大门左右。 宝掌心中非常高兴,他整理了一下袈裟,手端斋钵,沿着石板台阶,一步一步上到大门口,口念:阿弥陀佛—”,守门的家人立即到上房去禀告主人。 上房中有一夫人,听家人禀报门前来了一个化缘的和尚,立即带领两个贴身丫环走出上房,穿过客厅,来到大门前。 宝掌见夫人来到,慌忙上前施礼,口里念道:“阿弥陀佛,有劳施主赐点斋饭与贫僧充饥。 ”夫人道:“师父住在何方宝寺? 为何来到深山化缘,却不在寺里拜佛念经? ”宝掌答道:“贫僧家住中天竺,渡洋来到中土,为了讲佛译经,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前些时,在南海遇难……承蒙观音大士相救,今日来到山中,有缘遇见施主,是贫僧之大幸! ”夫人听罢,命家人带他到厨房用饭。 家人领命将宝掌带到餐厅用罢饭,然后又将宝掌带进西房,点然灯火,让宝掌就在此处安睡。 宝掌在西房打开被褥,正欲上床安寝,忽然,听到门外有人敲门,宝掌上前将房门打开,只见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 这女子见宝掌打开了房门,就机灵地溜进房中。 宝掌双手合在胸前道:“阿弥陀佛,女施主夜深人静为何来到房中? ”少女道:“师父有所不知,小女子家里只有母女二人,生父早年去世,母亲将奴养大成人,今年二十,尚未婚配,我家田园广阔,祖业虽大,财产虽多,但无人继承! 今日,幸喜师父来我家中,母亲见你为人忠厚,想招赘为婿。 一则为母亲了却心愿,我母女二人终身有靠;二来家产有人继承,这也是我与你的缘份。 因此,我母亲命我前来陪同与你度过这良宵之夜,尔后,择选吉日,拜堂成亲。 ”宝掌听罢慌忙说:“不可! 不可! 千万不可! 出家之人,四大皆空! 女施主不必如此,以免亵渎神灵,请女施主回去吧! ”少女哪里肯听,将上衣缓缓脱下,露出雪白肌肤,娇滴滴地说:“郎君不必害羞,快快将奴抱住……”宝掌见罢,双手捂住面目,不敢观看,少女步步紧逼,宝掌步步后退,退至房门口,转身打开房门跑了出来。 宝掌跑出门后,来到后花园的边缘峭壁处,猫着身子躲在一棵大树旁。 这位少女披起上衣,迅速赶到后花园中,见宝掌躲在树后,便向大树扑去。 宝掌见状,向后连退数步,少女说:“郎君! 你跑不了,后花园里没有后门,还是成全好事吧! ”说罢向宝掌扑去。 宝掌害怕身子碰着女子,迅速后退,由于心慌脚乱,不小心踩翻了石头,“唰”地一声摔下崖去。 宝掌黑夜摔下深崖,看来性命休矣! 谁知菩萨保佑,幸好落在一棵大树杈上。 他定了定神,睁开双眼,用目观望,忽然,眼前灯火辉煌,一幅黄色的幔帐里坐着一位女菩萨,看这菩萨的相貌就是刚才那个女子。 “哎呀! 是观音大士在试探我是否贪恋女色! ”宝掌自言自语地说。 他再看看自己坐的不是在树杈上,而是坐在佛像前面的香炉中间。 宝掌翻身下来,跪在地上对着观世音菩萨拜了又拜,一边拜一边说:“观音菩萨在上,我一定游遍震旦,弘扬佛法,救苦救难,请菩萨放心。 ”宝掌拜罢,继续向北行进。 佛教是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印度来传教的僧人越来越多,来得最早的还是达摩、流支、宝掌等人。 南北朝时,佛教在全国有很大势力,北魏时,北方佛教寺院就达到三万多所,僧尼达二百多万人。 南朝梁武帝把佛教定为“国教”,他还三次舍身寺院,表示愿为佛教门徒,并拜宝志和尚为师。 他舍给寺院的“赎身费”,一次就花钱一亿万。 正因为梁武帝对佛教非常重视,所以,他听人说天竺高僧菩提达摩前来求见,便立即下令召见。 达摩来到京师建康,前往宫中递交文契,梁武帝请宝志大师同他一起召见,达摩面向梁武帝席地而坐。 忽然,一阵风将殿檐的风铃吹动,发出“当当”的响声。 梁武帝说:“风声铃动。 ”达摩说:“我看是皇上的心在动! ”梁武帝说:“你说得对,请问高僧,来我国为了何事? ”达摩说:“为了广传佛法! ”梁武帝说:“你从天竺来到东土,沿途皆有所见,你说朕对佛法有何功德? ”达摩不语。 梁武帝问达摩:“朕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什么样的功德? ”达摩说:“并没有什么功德。 这些功德不过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谈不上真功德。 ”梁武帝问:“什么才是功德? ”达摩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是世间之法可求。 ”梁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回答说:“廓然无圣。 ”梁武帝不禁诧异地问:“既然无圣,那么面对我的是谁? ”达摩回答说:“不认识! ”梁武帝听了脸色一沉,很不高兴,沉默不语。 过了好久又问达摩:“你说世间上有没有佛呢? ”达摩回答说:“没有。 ”梁武帝面带怒色问:“既然没有,你为何来传佛法? 你知道你是谁吗? ”达摩斩钉截铁地说:“不知道! ”梁武帝站起身来喝道:“真是话不投机,来人呀! 送客! ”达摩站起身来,转身退出宫门。 梁武帝非常生气,恨不得把这个和尚给斩了,他望着达摩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什么天竺高僧,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谁! 看来也不过是如此,荒唐! 荒唐! ”达摩见与梁武帝“机缘不契”便要离开建康,准备北渡至魏,去宣扬他的“直指本心,见性成佛”的教义,毅然离开梁武帝,走出了金銮宝殿……话分两头,再说宝掌从南海来到庐山,又由庐山沿江而下,展转到达京师建康。 有一天,在大街之上他看见一群人在围观一个身穿破衣的和尚在哄笑,一个尖嘴猴腮的壮年人站在和尚背后,用他的马鞭柄敲打这个和尚的后脑壳,这和尚依然不动,毫无反应,任他敲打。 可是,旁边又挤出一个大汉,满脸横肉,对和尚大声喝道:“哪里来的秃驴,坐在这大街上化什么缘? ”这和尚也不予理睬,仍然闭着眼睛嘴里在念着什么。 这大汉见和尚不理睬他,便恼羞成怒,飞起一脚朝和尚的脑袋踢去。 只听见“呼啦”一声,这和尚腾空而起,一个筋斗落在地上。 在落地的同时用脚踩着这大汉的腰部,大汉伏在地上口叫:“师父饶命! 师父饶命! ”和尚却念了一声:“阿弥陀佛,饶你去罢,今后再也不能仗势欺人! ”那个用马鞭敲打和尚的瘦猴子,趁机一溜烟地跑进了小巷里去躲了起来,害怕和尚找他算帐。 这位大汉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见和尚饶了他,爬起身来就跑。 围观的人们拍手称快,个个敬佩这个和尚武艺高强,胆识过人。 宝掌此时走上前去仔细一看:“喔哟! ”原来是达摩师弟在此! 达摩见是宝掌来到这里,欣喜若狂,二人都丢下禅杖,紧紧拥抱一起。 达摩问宝掌:“师兄何时来到这里? ”宝掌答道:“昨天刚到。 天生有缘,今日在这里遇见师弟,是为兄之福也! ”达摩说:“我俩找一寺庙休息几日,谈谈别后之情。 ”宝掌说:“甚好,甚好。 ”二人各执禅杖,走出了建康城。 过了几日,达摩和宝掌来到长江岸边,达摩问宝掌:“师兄要往何地? ”宝掌说:“暂无主意,四海皆家,请问师弟你要去何方? ”达摩说:“我要到嵩山去! ”宝掌说:“那么为兄就与师弟一同前往。 ”达摩说:“不可! 我俩应该分头讲经,寻找佛门弟子以承我禅宗衣钵,不知师兄意下如何? ”宝掌说:“很好! 我们分头寻找弟子,讲佛传经。 ”于是达摩说:“师兄多加保重! 后会有期,告辞了! ”达摩说罢,弯腰从江边扯了一根芦苇,丢在江中,芦苇飘浮在水上,达摩将身一跃,跳进江里,站在芦苇上面,一挥手,招来一阵南风,飘飘荡荡离开岸边,回首便向宝掌大声喊道:“师兄请你记住,你的道场是‘紫云升处是归途! ’我先去也! ”说罢像箭一样向江中飘去。 宝掌站在江边,目送达摩过了长江。 他低下头来思忖:“紫云升处是归途”,只要遇有紫云升处的地方,就是我的卓锡之地,待我遍访“紫云”结社讲经。 想着,想着……他迈开大步,沿着长江岸边去寻找紫云升起的地方……这正是:达摩始祖渡东洋,未契机缘斥帝王。 一苇飞江嵩洛处,九年面壁洞中藏。 花开五叶传心印,楞作四卷渡苦航。 断臂门人承释义,中华从此启禅床。 发布时间:2024-11-05 08:15:0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6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