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六 内容: 宗镜录卷第六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宗镜本怀。 但论其道。 设备陈文义。 为广。 被群机。 同此指南。 终无别旨。 窃不可依文失其宗趣。 若悟其道。 则可以承绍。 可以传衣。 如有人问南泉和尚云。 黄梅门下有五百人。 为甚麽。 卢行者独得衣钵。 师云。 只为四百九十九人。 皆解佛法。 只有卢行者一人。 不解佛法。 只会其道。 所以得衣钵。 问。 只如道如何会。 答。 如本师云。 如来道场所得法者。 是法非法。 亦非非法。 我于此法。 智不能行。 目不能见。 无有行处。 慧所不通。 明不能了。 问无有答。 又古人云。 此事似空不空。 似有不有。 隐隐常见。 只是求其处所不可得。 是以若定空则归断见。 若实有则落常情。 若有处所则成其境。 故知此事非心所测。 非智所知。 如香严和尚颂云。 拟议前后。 安置中边。 不得一法。 没溺深泉。 都不如是。 我我现前。 十方学者。 如何参禅。 若道如是。 岂可会耶。 所以古人云。 直须妙会始得。 斯乃不会之会。 妙契其中矣。 故先圣悟道颂云。 有无去来心永息。 内外中间都总无。 欲见如来真佛处。 但看石羊生得驹。 如此妙达之后。 道尚不存。 岂可更论知解。 会不会之妄想乎。 如古德偈云。 劝君学道莫贪求。 万事无心道合头。 无心始体无心道。 体得无心道也休。 先洞山和尚偈云。 者箇犹不是。 况复张三李。 真空与非空。 将来不相似。 了了如目前。 不容毫发拟。 只如云者箇。 犹不是。 岂况诸余狂机谬解。 所以经云。 心不系道。 亦不结业。 道尚不系。 降兹可知。 入宗镜中。 自然冥合。 问。 觉体不迁。 假名有异。 凡圣既等。 众生何不觉知。 若言不迷。 教中云何说有迷悟。 答。 只为因本觉真心。 而起不觉。 因不觉。 故成始觉。 如因地而倒。 因方故迷。 又因地而起。 因方故悟。 则觉时虽悟。 悟处常空。 不觉似迷。 迷时本寂。 是以迷悟一际。 情想自分。 为有虚妄之心。 还施虚妄之药。 经云。 佛言。 我说三乘十二分教。 如。 空拳诳小儿。 是事不知。 号曰无明。 祖师偈云。 如来一切法。 除我一切心。 我无一切心。 何须一切法。 故知己眼若开。 真明自发。 所治之迷悟见病既亡。 能治之权实法药自废。 夫悟此法者。 非假他智与异术也。 或直见者。 如开藏取宝。 剖蚌得珠。 光发襟怀。 影含法界。 如经颂云。 如人获宝藏。 永离贫穷苦。 菩萨得佛法。 离垢心清净。 或不悟者。 自生障碍。 故通心论云。 真常不易封生灭者。 自移。 至理圆通。 执方规而致隔。 此悉迷自性。 但逐依通。 应须己眼圆明。 不随他转。 如融大师颂云。 瞎狗吠茅丛。 盲人唱贼虎。 循声故致迷。 良由目无覩。 若得心开照理之时。 诸见皆绝。 不见佛法是。 不见世法非。 以自性中。 言思道断故。 如云无所是是菩提。 不应安佛菩提于有所是边。 如今但不用安置。 体自虚玄。 如瑠璃宝器。 随所在处不失其性。 若识得此事。 亦复如是。 任是一切凡圣胜劣之色。 影现其中。 其性不动。 不知此事之人。 即随前色变。 分别好丑。 而生忻慼。 所以祖师云。 随流认得性。 无喜复无忧。 起信论云。 心生灭门者。 谓依如来藏。 有生灭心转。 不生灭。 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名阿赖耶识。 有二种义。 谓能摄一切法。 能生一切法。 复有二种义。 一者觉义。 二者不觉义。 言觉义者。 谓心第一义性。 离一切妄念相。 离一切妄念相故。 等虚空界。 无所不遍。 法界一相。 即是一切如来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 说一切如来为本觉。 以待始觉立为本觉。 然始觉时即是本觉。 无别觉起。 立始觉者。 谓依本觉有不觉。 依不觉故。 说有始觉。 又以觉心原故。 名究竟觉。 不觉心原故。 非究竟觉。 乃至为有妄想心故。 能知名义。 为说真觉。 若无不觉之心。 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疏释云。 若随染随流成于不觉。 则摄世间法。 若不变之本觉。 及返流之始觉。 则摄出世间法。 钞解云。 于本始二觉中论摄法者。 若本觉所摄。 即是大智慧光明义。 遍照法界义。 真实识知义等。 若始觉所摄。 即是三明八解脱。 五眼六神通。 十力四无畏。 十八不共法等。 然此据实即同。 义言且异。 故疏云。 于生灭门中。 随流不觉。 返流始觉。 于义用。 则摄法不同。 若真如门中。 则鎔融含摄。 染净不殊。 谓以一真如理融之。 使染即非染。 净即非净。 即染即净。 深为一味。 故不殊也。 如论云。 一切诸法从本已来。 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 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是知随觉不觉之缘。 似生染净。 缘生无性。 染净俱虚。 又云。 离言说相。 岂可以言谈。 离心缘相。 岂可以心度。 实谓心言路绝。 唯证相应耳。 且夫凡言说者。 从觉观生。 是共相和合而起。 分别者。 因意识生。 是计度比量而起。 以要言之。 皆因不觉。 教观随生。 若无不觉之心。 一切诸法。 悉无自相可说。 除方便门而为开示。 究竟指归无言之道。 故论云。 若离不觉之心。 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以觉对不觉说。 共相而转。 若无不觉。 觉无自相。 如独掌不鸣。 思之可见。 乃至染净诸法。 悉亦如是。 皆相待有。 毕无自体可说。 如离长何有短。 离高何有低。 若入宗镜中。 自然绝待。 又钞中问。 生灭真如。 各摄诸法。 未审摄义。 为异为同。 答曰。 异也。 何者。 生灭门中。 名为该摄。 真如门中。 名为融摄。 该摄故。 染净俱有。 融摄故。 染净俱亡。 俱亡故。 一味不分。 俱有故。 历然差别。 摩诃衍论云。 此二觉有二门。 一者略说本觉安立门。 二者略说始觉安立门。 本觉门中。 则有二门。 一者清净本觉门。 二者染净本觉门。 始觉门中。 又有二门。 一者清净始觉门。 二者染净始觉门。 云何名为清净本觉。 本有法身。 从无始来。 具足圆满过恒沙德。 常明净故。 云何名染净本觉。 自性清净心。 受无明熏。 流转生死无断绝故。 云何名为清净始觉。 无漏性智。 出离一切无量无明。 不受一切无明熏故。 云何名为染净始觉。 般若受无明熏。 不能离故。 如是诸觉。 皆智眷属。 当证何理以为体分。 谓性真如。 及虚空理。 如是二理。 各有二种。 云何名为二种真如。 一者清净真如。 二者染净真如。 虚空之理。 亦复如是。 云何名为清净真如。 二种净觉所证真如。 离熏习故。 云何名为染净真如。 二染净觉所证真如。 不离熏故。 虚空之理。 亦复如是。 以何义故强名本觉。 字事差别。 其相云何。 颂曰。 本觉各有十。 体虽同字事。 各各差别故。 谓根明等义。 论曰。 本觉各有十。 云何为十本。 一者根字事本。 本有法身。 能善住持一切功德。 譬如树根。 能善住持一切枝叶。 及华果等。 不坏不失故。 二者本字事本。 本有法身。 从无始来。 自然性有。 不从始起故。 三者远字事本。 本有法身。 其有德时。 重重久远无分界故。 四者自字事本。 本有法身。 我自成我。 非他成我故。 五者体字事本。 本有法身。 为诸枝德作依止故。 六者性字事本。 本有法身。 不转之义常建立故。 七者住字事本。 本有法身。 住于无住无去来故。 八者常字事本。 本有法身。 决定实际无流转故。 九者坚字事本。 本有法身。 远离风相。 坚固不动若金刚故。 十者总字事本。 本有法身。 广大圆满无所不遍。 为通体故。 是名为十。 云何十觉。 一者镜字事觉。 萨般若慧。 清净明白无尘累故。 二者开字事觉。 萨般若慧。 通达现了无障碍故。 三者一字事觉。 萨般若慧。 独尊独一无比量故。 四者离字事觉。 萨般若慧。 自性解脱。 出离一切种种缚故。 五者满字事觉。 萨般若慧。 自具足无量种种功德。 无所少故。 六者照字事觉。 萨般若慧。 放大光明。 遍照一切无量境故。 七者察字事觉。 萨般若慧。 常恒分明无迷乱故。 八者显字事觉。 萨般若慧。 清净体中。 净品眷属悉现前故。 九者知字事觉。 萨般若慧。 于一切法无不穷故。 十者觉字事觉。 萨般若慧。 所有功德。 唯有觉照。 无一一法而非觉故。 是名为十。 如是十种本觉字义。 唯依一种本性法身。 随义释异。 据其自体。 无别而已。 此中所说。 二本觉中。 当何本觉。 谓清净本觉。 非染净本觉。 染净本觉字义差别。 其相云何。 颂曰。 染净本觉中。 或各有十义。 前说十事中。 各有离性故。 论曰。 此本觉中。 或各有十。 所以者何。 前十义中。 各有不守自性义故。 字事配属。 依向应知。 如是二觉。 同耶异耶。 非同同故。 非异异故。 以此义故。 或同或异。 或非是同。 或非是异。 是故皆是皆非而已。 以何义故。 强名始觉。 字事差别。 其相云何。 颂曰。 从无始已来。 无有惑乱时。 今日始初觉。 故名为始觉。 论曰。 从无始来。 始觉般若。 无惑乱时。 而无惑时。 今日始初觉。 故名始觉。 如是始觉前惑后觉。 则非始觉。 而无惑时。 理常现。 今常初。 故为始觉。 如是始觉。 二始觉中当何始觉耶。 谓清净觉。 非染净觉。 染净始觉字事差别。 其相云何。 颂曰。 清净始觉智。 不守自性故。 而能受染熏。 故名染净觉。 虽无惑时而不守自性故。 能受染熏。 随缘流转。 以此义故。 是故名为染净始觉。 以何义故强名真如。 字事差别。 其相云何。 颂曰。 性真如理体。 平等平等一。 无有多相故。 故名为真如。 论曰。 性真如理。 平等平等。 虽同一相。 亦无一相。 亦无多相。 无一相故。 远离同缘。 无多相故。 远离异缘。 以此义故。 名为真如。 如是真如。 二种净智亲所内证。 复次真如各有十义。 一者根字事真。 乃至第十总字事真。 如是十真十种本义。 相应俱有。 不相舍离。 是故同名表示而已。 云何十如。 一者镜字事如。 乃至第十觉字事如。 如是十觉义。 相应俱有。 不相舍离故。 是故同名表示而已。 所以者何。 十种真理本有法身。 有德方便。 十真如理萨般若慧。 有觉方便。 以此义故。 更重言词。 作如是示。 此中所说。 二真如中。 当何真如。 谓清净真如。 非染净真如。 染净真如字事差别。 其相云何。 颂曰。 清净真如理。 不守自性故。 而能受染熏。 名染净真如。 论曰。 清净真如。 从无始来。 平等平等。 自性清净。 不生不灭。 亦无去来。 亦无住所。 而真如理性。 不守自性故。 随缘动转。 是故名为染净真如。 如是真如。 二染净智亲所内证。 相应俱有。 不相舍离。 如是等义。 观前所说。 比类应知。 以何义故强名虚空。 字事差别。 其相云何。 虚空有十义。 其体虽同。 义事各各差别故。 谓无碍等事。 论曰。 性虚空理。 有十种义。 一者无障碍义。 诸色法中无障碍故。 二者周遍义。 无所不至故。 三者平等义。 无拣择故。 四者广大义。 无分际故。 五者无相义。 绝色相故。 六者清净义。 无尘累故。 七者不动义。 无成坏故。 八者有空义。 灭有量故。 九者空空义。 离空着故。 十者无得义。 不能执故。 是名为十。 如是十事。 义用差别。 若据其体。 无别而已。 此虚空理。 二种净智亲所内证。 相应俱有。 不相舍离。 二虚空中当何虚空。 谓清净虚空。 非染净虚空。 染净虚空字事差别。 其相云何。 颂曰。 清净虚空理。 不守自性故。 而能受熏习。 名染净虚空。 论曰。 清净虚空。 具足十德。 亦无染相。 亦无净相。 而虚空性不守自性故。 能受染净熏。 随缘流转。 是故名为染净虚空。 又起信论疏云。 本觉者。 以对始故。 说之为本。 言离念者。 离于妄念。 显无不觉也。 等虚空等者。 非唯无不觉之闇。 乃有大智慧光明义等故也。 虚空有二义。 以况于本觉。 一周遍义。 谓横遍三际。 竪通凡圣。 故云无所不遍也。 二无差别义。 谓在缠出障。 性恒无二。 故法界一相也。 欲明觉义出缠相显。 故云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既法身之觉。 理非新成。 故云依此法身。 说名本觉。 无性摄论云。 无垢无罣碍智。 名为法身。 金光明经。 名大圆镜智。 为法身等。 皆此义也。 何以故者。 责其立名。 有二责意。 一云。 上开章中直云觉义。 何故今结乃名本觉。 二云。 此中既称本觉。 何故论中直云觉耶。 进退责也。 释云。 以对始故。 说之为本。 答初意也。 以始即同本。 以至心原时。 始觉即同本觉。 无二相故。 是故论中但云其觉。 答后意也。 良以本觉随染。 生于始觉。 还待此始觉。 方名本觉。 故云本觉者。 对始觉说也。 然此始觉。 是本觉所成。 还契心原。 融同一体。 方名始觉。 故云以始觉即同本也。 问。 若始觉异本。 即不成始也。 若始同本。 即无始觉之异。 如何说言对始名本。 答。 今在生灭门中。 约随染义。 形本不觉。 说于始觉。 而实始觉至心原时。 染缘既尽。 始本不殊。 平等绝言。 即真如门摄也。 是故本觉之名。 在生灭门中。 非真如门也。 第二始觉者。 牒名。 依本觉有不觉者。 明起始觉之所由。 谓即此心体。 随无明缘。 动作妄念。 而以本觉内熏习力故。 渐有微觉厌求乃至究竟还同本觉。 故云依本觉。 是以依本觉有不觉。 依不觉有始觉也。 论云。 本觉随染。 生智净相者。 即此始觉也。 此中大意。 明本觉成不觉。 不觉成始觉。 始觉同本觉。 同本觉故。 即无不觉。 无不觉故。 即无本觉。 无本觉故。 平等平等。 离言绝虑。 是故佛果圆融。 萧然无寄。 尚无始本之殊。 何有三身之异。 但随物心现。 故说报化之用耳。 又今约真如。 则是本觉。 无明则是不觉。 真如有二义。 一不变。 二随缘。 无明亦二。 一无体即空。 二有用成事。 此随缘真如。 及成事无明。 各有二义。 一违自顺他。 二违他顺自。 无明中。 初违自顺他。 有二。 一能返对诠示性功德。 二能知名义而成净用。 违他顺自亦二。 一覆真理。 二成妄心。 真如中。 违他顺自有二。 一翻对妄染显自。 德二内熏无明起净用。 违自顺他亦二。 一隐自真体。 二显现妄法。 由无明中返对诠示义。 及真如中翻妄显德义。 从此二义。 得有本觉。 又由无明中能知名义。 及真如中内熏义。 从此二义。 得有始觉。 又由无明中覆真义。 真如中隐体义。 得有根本不觉。 又由无明中成妄义。 及真如中现妄义。 得有枝末不觉。 觉与不觉。 若鎔融总摄。 唯在生灭一门也。 真如门约体绝相说。 本觉门约性德说。 大智慧光明义等名觉。 本者。 性义。 觉者。 是智慧心。 钞释云。 真中不变。 妄中体空。 成真如门。 真中随缘。 妄中成事。 成生灭门。 乃至一切净缘分剂法相。 属于二觉。 一切染缘分剂法相。 属二不觉。 又于中净法之体。 属于本觉。 净法之用。 属于始觉。 又染法之体。 属根本不觉。 染法之相。 属枝末不觉。 又始觉是末。 不离本觉之本。 论云。 始觉者。 即同本觉。 又云。 而实无有始觉之异。 乃至平等同一觉故。 枝末不觉。 不离根本不觉。 论云。 当知无明。 能生一切染法。 以一切染法。 皆是不觉相故。 然斯二觉。 但是体用之异。 本末二不觉。 但是麁细之异。 岂可离体有用。 离细有麁者哉。 又众生根本迷有二。 一迷法。 谓无明住地。 迷覆法体。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名为蔽意。 故此无明迷真之初。 妄惑之本。 二迷义。 通四住惑。 由前痴故。 迷覆因缘无我之义。 妄立诸法。 所迷诸法。 有内有外。 谓憍慢邪见。 此依迷内。 妄立我法。 自高陵物。 爱念邪见。 此依迷外。 妄谓我所及外境界。 而生贪爱。 如渴鹿驰焰痴猿捉月。 无而横计。 枉入苦轮。 总自迷心。 更非他咎。 杜正伦云。 心是如来之言。 高推圣地。 身即菩提之说。 自隔凡伦。 不悟夫功德无量。 唯在方寸之中。 相好宛然。 不出阴界之外。 又碑词云。 法性平等。 实慧虚通。 我同于异。 人异于同。 不坏于有。 无取于空。 道非心外。 佛即心中。 问。 不觉妄心。 元无自体。 今已觉悟。 妄心起时。 无有初相。 则全成真觉。 此真觉相。 为复随妄俱遣。 为当始终建立。 答。 因妄说真。 真无自相。 从真起妄。 妄体本虚。 妄既归空。 真亦不立。 起信论云。 不觉义者。 谓从无始来。 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 不觉心起而有妄念。 自无实相。 不离本觉。 犹如迷人。 依方故迷。 迷无自相。 不离于方。 众生亦尔。 依于觉故。 而有不觉。 妄念迷生。 然彼不觉。 自无实相。 不离本觉。 复待不觉以说真觉。 不觉既无。 真觉亦遣。 此则明真觉之名。 待于妄想。 若离不觉。 即无真觉自相可说。 是明所说真觉。 必待不觉。 若不相待。 即无自他。 待他而有。 亦无自相。 自相既无。 何有他相。 是显诸法无所得义。 论云。 当知一切染法净法。 皆悉相待。 无有自相可说。 大智度论云。 若世谛如毫氂许有实者。 第一义谛亦应有实。 此之谓也。 又偈云。 佛坐道场时。 不得一法实。 空拳诳小儿。 诱度于一切。 又凡立真妄。 皆是随他意。 语化门中收。 若顿见性人。 谁论斯事。 如今不直悟一心者。 皆为邪曲。 设外求佛果者。 皆不为正。 如寒山子诗云。 男儿大丈夫。 作事莫莾卤。 径挺铁石心。 直取菩提路。 邪道不用行。 行之转辛苦。 不用求佛果。 识取心王主。 是知若见有法可求有道可行。 皆失心王自宗之义。 若直入宗镜。 万事休息。 凡圣情尽。 安乐妙常。 离此起心。 皆成疲苦。 所以傅大士颂云。 东山水上浮。 西山行不住。 北斗下阎浮。 是真解脱处。 行路易。 路易人不识。 半夜日头明。 不悟真疲极。 又洞山和尚悟道偈云。 向前物物上求通。 只为从前不识宗。 如今见了浑无事。 方知万法本来空。 问。 真谛不谬。 本觉非虚。 云何同妄。 一时俱遣。 答。 因迷立觉。 说妄标真。 皆徇机宜。 各无自体。 约世俗有。 依实谛无。 但除相待之名。 非灭一灵之性。 性唯绝待。 事有对治。 遣荡为破执情。 建立为除断见。 苦行伏诸外道。 神通化彼愚痴。 三昧降众天魔。 空观祛其相缚。 见苦断集。 为对增上慢人。 证灭修真。 皆成戏论之者。 尽是权智。 引入斯宗。 则无一法可兴。 无一法可遣。 四魔不能减。 大觉不能增。 旋心而义理全消。 会旨而名言自绝。 问。 既云真心绝迹。 理出有无。 云何教中。 广说无生无相之旨。 答。 一心之门。 微妙难究。 功德周备。 理事圆通。 知解罕穷。 分别不及。 目为无相。 实无有法可称无相之名。 詺作无生。 亦无有法以显无生之理。 发菩提心论云。 菩萨观一切善不善。 我无我。 实不实。 空不空。 世谛真谛。 正定邪定。 有为无为。 有漏无漏。 黑法白法。 生死涅槃。 如法界性。 一相无相。 此中无法可名无相。 亦无有法以为无相。 是则名为一切法印。 不可坏印。 于是印中。 亦无印相。 是名真实智慧。 释曰。 一切法印者。 以此心印。 印一切法。 楷定真实。 不可坏印者。 一切有无内外等法。 不能破坏故。 于此印中。 亦无印相者。 万法皆空。 亦无所印。 所印之法既无。 能印之智非有。 如是通达。 名为真实智慧。 古德云。 顾此法。 众生之本原。 诸佛之所证。 超一切理。 离一切相。 不可以言语智识。 有无隐显。 推求而得。 但心心相印。 印印相契。 使自证知。 光明受用而已。 问。 立心为宗。 以何为趣。 答。 以信行得果为趣。 是以先立大宗。 后为归趣。 故云语之所尚曰宗。 宗之所归曰趣。 遂得断深疑。 起圆信。 生正解。 成真修。 圆满菩提。 究竟常果。 又唯识性。 具摄教理行果四法。 心能诠者。 教也。 心所诠者。 理也。 心能成者。 行也。 心所成者。 果也。 法藏法师依华严经。 立因果。 缘起。 理实法界。 以为宗趣。 释云。 法界因果。 双融俱离。 性相浑然。 无碍自在。 有十义门。 一由离相故。 因果不异法界。 即因果非因果也。 此即相为宗。 离相为趣。 或离相为宗。 亡因果为趣。 下九准思。 二由离性故。 法界不异因果。 即法界非法界也。 三由离性不泯性故。 法界即因果时。 法界宛然。 则以非法界为法界也。 四由离相不坏相故。 因果即法界时。 因果历然。 则以非因果为因果也。 五离相不异离性故。 因果法界。 双泯俱融逈超言虑。 六由不坏不异不泯故。 因果法界俱存。 现前焕然可见。 七由五六存泯复不异故。 超视听之妙法。 无不恒通见闻。 绝思议之深义。 未甞碍于言念。 八由法界性融不可分故。 即法界之因果。 各同时全摄法界。 无不皆尽。 九因果各全摄法界时因果随法界各互于因果中现。 是故佛中有菩萨。 普贤中有佛也。 十因果二位。 各随差别之法。 无不该摄法界。 故一一法。 一一行。 一一位。 一一德。 皆各总摄无尽无尽。 帝网重重诸法门海。 是谓华严无尽宗趣。 以华严之实教。 总摄群经。 标无尽之圆宗。 能该万法。 可谓周遍无碍。 自在融通。 方显我心。 能成宗镜。 问。 以心为宗。 禅门正脉。 且心是名。 以何为体。 答。 近代已来。 今时学者。 多执文背旨。 昧体认名。 认名忘体之人。 岂穷实地。 徇文迷旨之者。 何契道原。 则心是名。 以知为体。 此是灵知。 性自神解。 不同妄识。 仗缘託境。 作意而知。 又不同太虚空廓。 断灭无知。 故。 肇论云。 般若无知者。 无有取相之知也。 常人皆谓般若是智。 智则有知也。 若有知。 则有取着。 若有取着。 则不契无生。 今明般若真智。 无相无缘。 虽鉴真谛。 而不取相。 故云无知也。 故经云。 圣心无知。 无所不知矣。 又经云。 真般若者。 清净如虚空。 无知无见。 无作无缘。 斯则知自无知矣。 岂待返照。 然后无知者哉。 只此知性。 自无知矣。 不待忘也。 以此真知。 不落有无之境。 是以诸佛有秘密。 秘密之教。 祖师有默传。 密付之宗。 唯亲省而相应。 非言诠之表示。 若明宗之者。 了然不昧。 寂尔常知。 昭昭而溢目腾辉。 何假神通之显现。 晃晃而无尘不透。 岂劳妙辩之敷扬。 为不达者。 垂方便门。 令依此知。 无幽不尽。 问。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者。 为复从心而变。 为复即心自性。 答。 是心本性。 非但心变。 华严经云。 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法华经偈云。 三千世界中。 一切诸群萌。 天人阿修罗。 地狱鬼畜生。 如是诸色像。 皆于身中现。 即知心性遍一切处。 所以四生九类。 皆于自性身中现。 以自真心。 为一切万有之性故。 随为色空。 周遍法界。 循业发现。 果报不同。 处异生。 则业海浮沉生死相续。 在诸圣。 则法身圆满。 妙用无穷。 隐显虽殊。 一性不动。 问。 若一切法。 即心自性。 云何又说性亦非性。 答。 即心自性。 此是表诠。 由一切法无性故。 即我心之实性。 性亦非性者。 此是遮诠。 若能超遮表之文诠。 泯即离之情执。 方为见性己眼圆明。 如今若要顿悟自心。 开佛知见。 但了自性遍一切处。 凡有见闻。 皆从心现。 心外无有一毫氂法而有体性。 各各不相知。 各各不相到。 何者。 以是一法故。 无法可相知相到。 若有二法。 即相往来。 以知若凡若圣。 若境若智。 皆同一性。 所谓无性。 此无性之旨。 是得道之宗。 作平等之端由。 为说空之所以。 了便成佛。 不落功夫。 如华严经颂云。 法性本空寂。 无取亦无见。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若不直下信此。 起念驰求。 如痴人避空。 似失头狂走。 融大师云。 分别凡圣。 烦恼转盛。 计校乖常求真背正。 宝藏论云。 察察精勤。 徒兴梦虑。 惶惶外觅。 转失玄路。 是以十方诸佛。 正念于此。 入实性原。 故能开平等大慧之门。 作众生不请之友。 所以问明品云。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 问觉首菩萨言。 佛子。 心性是一。 云何见有种种差别。 所谓往善趣恶趣。 诸根满缺。 受生同异。 端正丑陋。 苦乐不同。 业不知心。 心不知业。 受不知报。 报不知受。 心不知受。 受不知心。 因不知缘。 缘不知因。 智不知境。 境不知智。 时觉首菩萨以偈答曰。 仁今问是义。 为晓悟群蒙。 我如其性。 答。 唯仁应谛听。 诸法无作用。 亦无有体性。 是故彼一切。 各各不相知。 譬如河中水。 湍流竞奔逝。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亦如大火聚。 勐焰同时发。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又如长风起。 遇物咸鼓扇。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又如众地界。 展转因依住。 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 眼耳鼻舌身。 心意诸情根。 以此常流转。 而无能转者。 法性本无生。 示现而有生。 是中无能现。 亦无所现物。 眼耳鼻舌身。 心意诸情根。 一切空无性。 妄心分别有。 如理而观察。 一切皆无性。 法眼不思议。 此见非颠倒。 若实若不实。 若妄若非妄。 世间出世间。 但有假言说。 疏释云。 问。 意谓明心性是一。 云何见有报类种种。 若性随事异。 则失真谛。 若事随性一则坏俗谛。 设彼救言。 报类差别。 自由业等。 熏识变现。 不关心性故。 无相违者。 为遮此救。 故重难云业不知心等。 谓心业互依。 各无自性。 自性尚无。 何能相知而生诸法。 既离真性。 各无自立。 明此皆依心性而起。 心性既一事应不多。 事法既多。 性应非一。 此是本末相违难。 准此问意。 离如来藏。 不许八识能所熏等。 别有自体能生诸法。 唯如来藏。 是所依生。 文殊欲显实教之理。 故以心性而为难本。 欲令觉首。 以法性示生。 决定而答。 海会同证。 心性是一者。 谓心之性故。 是如来藏也。 又心即性故。 是自性清净心也。 又妄心之性。 无性之性。 空如来藏也。 真心之性。 实性之性故。 不空如来藏也。 皆平等无二。 故云一也。 又妄心之性。 成心之性。 妄心是相。 以性相不同故。 真心之性。 真心即性故。 又云。 前二心之性。 别明二藏。 前之二性。 皆具二藏。 但为妄覆。 名如来藏。 直语藏体。 即自性心。 故此自性清净真心。 不与妄合。 为名空藏。 具恒沙德名不空藏。 前明即离。 此明空有。 故重出也。 言皆平等无二者。 上二即离不同。 由心之性。 故不即。 由心即性。 故不离。 不即不离。 为心之性。 后二即空之实。 为不空。 即实之空。 为空藏。 空有不二为心之性。 然空有无二之性。 即是不即不离之性。 故但云一也。 又非但本性是一。 我细推现事。 各不相知。 既有种种。 何缘不相知。 既不相知。 谁教种种。 一一观察。 未知种种之所由也。 既不相知。 为是一性。 为是种种。 又难有二意。 一约本识。 谓业是能依。 心是所依。 离所无能。 故业不知心。 离能无所。 故心不知业。 以各无体用。 不能相成。 既各不相知。 谁生种种。 二约第六识。 业是所造。 心是能造。 并皆速灭。 起时不言我起。 灭时不言我灭。 何能有体。 而得相生成种种耶。 又约境智相对相见虚无难。 谓境是心变。 境不知心。 心託境生。 心不知境。 以无境外心。 能取心外境。 是故心境虚妄。 不相知也。 业不知心。 心不知业者。 有二。 一约本识者。 业是心所。 故依于心。 心是第八为根本依。 即离所无能。 何者。 无所依心王。 无能依业。 今依心有业。 业从缘生。 故无自性。 不能知心。 若离能无所者。 离能依业。 则心非所依。 今由业成所。 所依无性。 故不能知业。 谓各从缘成。 性空无体。 相依无力。 故云无用。 所以经云。 无体用故。 故不相知。 二约第六识。 业是所造。 心是能造者。 即以第六识名心。 从于积集通相说故。 谓第六识人执无明。 迷真实义异熟理故。 以善不善相应。 思造罪等。 以罪福不动等三行。 熏阿赖耶识。 能感五趣爱非爱等。 种种报相。 互不相知义。 通相而言。 皆约无体用故。 别相而言。 用门不同。 此用略有二门。 一无常门。 经云。 并皆速灭。 净名弟子品云。 一切法如幻如电。 诸法不相待。 乃至一念。 不住。 诸法皆妄见故。 则心业皆空。 华严经颂云。 众报随业生。 如梦不真实。 念念常灭坏。 如前后亦尔。 故由无常。 不能相知。 二无我门。 即起时不言我起。 灭时不言我灭。 约法无我。 明不相知。 受不知报。 报不知受者。 受是能受之因。 报是所受之报。 即名言种。 如唯识论云。 复次生死相续。 由诸习气。 然诸习气。 总有三种。 一名言习气。 二我执习气。 三有支习气。 名言习气者。 谓有为法。 各别亲种。 名言有二。 一表义名言。 即能诠义。 音声差别。 二显境名言。 即能了境。 心心所法。 随二名言所熏成种。 作有为法各别因缘。 释曰。 言各别亲种者。 三性种异故。 能诠义声者。 简无诠声。 彼非名故。 名是声上屈曲。 唯无记性。 不能熏成色心等种。 然因名起种。 立名言种。 显境名言。 即七识见分等心。 非相分心。 相分心者。 不能显境故。 此见分等。 实非名言。 如言说名。 显所诠义。 此心心所。 能显所了境。 如似彼名。 能诠义故。 随二名言。 皆熏成种。 论云。 三有支习气。 谓招三界异熟业种。 有支有二。 一有漏善。 即能招可爱果业。 二诸不善。 即能招非爱果业。 随二有支所熏成种。 令异熟果善恶趣别。 故论颂云。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灭。 更生余异熟。 此能引业。 即诸业习气。 此名言种。 即二取习气。 言为业所引者。 即彼俱义。 亲办果体。 即由名言。 若无业种。 不招苦乐。 如种无田。 终不生芽。 故此名言由业引起。 方受当来异熟之果。 苦乐之报。 故华严经云。 业为田。 识为种也。 已上种种问难。 不相知义竟。 今答以缘起相由门。 释者。 初句因缘相假。 互皆无力。 次句果法含虚。 故无体性。 是以虚妄缘起。 略有三义。 一由互相依各无体用。 故不相知。 二由依此无知无性。 方有缘起。 三由此妄法。 各无所有故。 令无性真理。 恒常显现。 又果从因生。 果无体性。 因由果立。 因无体性。 因无体性。 何有感果之用。 果无体性。 岂有酬因之能。 又互相待。 故无力也。 以他为自。 故无体也。 是故体用俱无。 所以一切法。 各各不相知也。 今初以四大为喻。 一依水有流注。 二依火焰起灭。 三依风有动作。 四依地有任持。 法中四者。 一依真妄相续。 二依真妄起灭。 三妄用依真起。 四妄为真所持。 然此法喻。 一一各有三义。 一唯就能依。 二依所依。 三唯所依。 今初喻中。 唯就能依者。 流也。 然此流注。 有十义。 不相知而成流注。 一前流不自流。 由后流排故流。 则前流无自性。 故不知后。 二后流虽排前流。 而不到于前流。 亦不相知。 三后流不自流。 由前流引故流。 则后流无自性。 故不能知。 前四前流虽引后而不至后。 故亦不相知。 五能排与所引无二故不相知。 六能引与所排无二故不相知。 七能排与所排亦无二故不相知。 八能引与所引亦无二故不相知。 九能排与能引不得俱。 故不相知。 十所排与所引亦不得俱。 故不相知。 是则前后互不相至各无自性。 只由如此无知无性。 方有流注。 则不流而流也。 肇公云。 江河竞注而不流。 即其义也。 二依所依者。 谓前流后流。 各皆依水。 悉无自体。 不能相知。 然不坏流相。 故说水流。 三唯所依者。 流既总无。 但唯是水。 前水后水。 无二性故。 无可相知。 是则本无有流。 而说流也。 二法中三义者。 一流喻能依妄法。 二妄依真立。 三妄尽唯真。 初中妄缘起法。 似互相籍。 各不能相到。 悉无自性。 故无性无知。 是则有而非有也。 二依所依者。 谓此妄法。 各各自虚。 含真方立。 何有体用能相知相成。 即由此无知无成。 含真故有。 是则非有而为有也。 三唯所依者。 谓能依妄法逈无体用。 唯有真心。 挺然显现。 既无彼此。 何有相知。 正由此义。 妄法有。 即非有为有。 复说真性隐。 以非隐为隐。 又前后有二。 一生灭前后。 二此彼前后。 生灭前后者。 谓前灭后生。 互相引排。 此即竪说。 如壮与老。 谓此流水。 刹那生灭。 前刹那灭。 后刹那生。 此彼前后者。 此即横说。 犹如二人。 同行狭径。 后人排前。 前人引后。 分分之水。 皆有前后。 乃至毫滴。 有前毫滴。 后毫滴。 故聚多成流。 注。 则无性矣。 小乘亦说当处生灭。 无容从此转至余方。 而不知无性缘起之义耳。 宗镜录卷第六 丁未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4-11-06 08:04: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6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