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七部分选自《修西闻见录》 (清)咫观 内容: 第七部分选自《修西闻见录》 (清)咫观徐太夫人传(徐国桢记)太夫人。 徐宫保女也。 幼慈慧。 适钱塘许刺史玉年。 敬顺有妇德。 遇三党以恩礼。 不因贫富异。 待下无疾言无怒容。 生五子二女皆贵显。 太夫人恭谨无奢念,自减省以作众善。 冬棉夏药。 放生济急。 于三宝尤尽心力。 人有以未来富贵祝者。 应之曰。 福报尽落轮回也。 吾唯求生西方以了生死。 自署名曰印深子。 自此以后。 每朝夕唯以念佛为娱。 家人化之。 故净土法门。 复能盛行于三江淮海间。 同治甲子夏。 习静焦山。 有太湖渔人。 得弥陀像。 梦此像嘱其献于太夫人。 因筑香光楼以供。 乙丑七月夜。 佛光明现于室。 圆相灯火共化为红莲华。 大尺许。 辉华掩映。 初以为异。 既而思之曰。 此殆以火中莲华之义策我也。 丙寅在杨寓。 夏日感微疾。 愈两月,忽曰。 吾将归矣。 家人以为返杭州去也。 太夫人笑曰。 非尔等所知。 七月四日晡时,起盥洗易衣服。 自见光明满空。 异香充塞。 光中有僧。 着水田衣。 持锡杖。 旁侍一童。 作相近状。 乃召眷属而告之。 且勖曰。 我无挂碍。 尔等皆念佛。 自亦念佛。 继云。 莲花至。 遂命将所诵西方公据二册焚化。 一时许。 自云见佛来迎。 乃含笑仰视而逝。 五日子时也。 太夫人既卒。 室中有异香。 顶暖竟一日。 年六十九。 徐太夫人是徐宫保(太子少保)的女儿,从小就很慈悲而有智慧。 长大后嫁给钱塘的许玉年刺史,她对丈夫恭敬顺从,具有妇女的德行。 对于父亲、母亲及丈夫的族人,以恩惠及礼数相待,不因为对方的贫富,而有所不同。 对待下人不大声呵斥,也不给下人看脸色。 她生的两个儿子及二个女儿,在功业上都很有成就。 徐太夫人的为人很恭敬谨慎,不奢侈浪费。 她自己十分节省,把节余拿来行善。 冬天送人棉被,夏天送人药品。 平时放生,救济急难。 对于佛法僧三宝,更是尽心尽力。 有人恭祝她未来能得富贵,她回答说:「富贵这种福报也只不过是六道轮回而已,我只求能往生西方以了脱生死的束缚。」她给自己起了个「印深子」的号。 从此之后,她每天从早到晚,都以念佛作为唯一的娱乐,她也教化夫家大小念佛,使得净土法门,又再度盛行于三江淮海之间。 同治甲子年的夏天,太夫人到焦山去学禅坐。 太湖有个渔夫,在水里捞得一尊阿弥陀佛的塑像。 渔夫梦见这尊佛像告诉他说,要把这尊佛像献给太夫人。 于是太夫人就盖了香光楼,用来供奉这尊弥陀像。 第二年七月的某个晚上,香光楼的弥陀像发出光明,这个圆形的光与灯光融合化成一朵红色的莲花,有一尺多大,光耀炫目。 太夫人起初觉得很讶异,后来思索一番后说:「这大概是要以火中莲花的意义来策励我的吧。」第三年的夏天,她在扬州的住宅生小病。 两个月之后,她忽然说:「我要回去了。」家人以为她要返回杭州。 太夫人笑着说:「这件事不是你们所能知道的。」七月四日过了中午之后,太夫人起身漱洗换衣服。 她见到空中充满光明,闻到异香满室。 在光明的空中,有位披袈裟持锡杖的僧人及一位侍童,向她走来。 于是她就把所见到的景象告诉眷属,并且向家人说:「我没有任何挂碍,你们大家一起念佛。」她自己也念佛。 接着她又说:「莲华到了。」于是就叫家人把她平常诵读的西方公据两册书烧了。 一点钟左右,太夫人说她看见佛来迎接她,于是她就含笑,向上仰视而逝世了。 这时是七月五日晚上子时。 太夫人往生之后,室内充满异香,头顶竟暖了一日之久,她活了六十九岁。 正觉子传(蒋元亮记)正觉姓朱氏。 江南人。 许灵虚居士副室也。 幼性敏。 长而恭顺孝慈。 年二十九。 子方九岁。 正觉遽以疾卒。 疾初作佛事善举。 建力甚勤。 久而生退转。 但以病为忧矣。 灵虚时醒其迷。 一旦忽谓灵虚曰。 势在必死。 当何处去。 曰。 本以往生为愿。 何顿忘之。 正觉曰。 然。 则须念佛。 由此精进。 且曰。 夙业来报。 正念先疏也。 一心直往。 众苦皆离。 方为好手。 弥留际。 灵虚为礼佛。 侍疾者见白光照正觉之面。 正觉亦自言见莲花。 遂安详而逝。 焚其平时所诵西方公据。 火中现金光湛然。 殓时顶暖。 朱正觉是江南人,是许灵虚居士的妾。 从小就很聪敏,长大后则恭敬顺从孝顺慈悲。 二十九岁那年,因病去世,儿子才九岁。 她刚生病时,很勤于作佛事及慈善事业。 后来久了,就生了退转之心,整天只忧心着自己的病。 于是她的丈夫不时的要点醒她。 有一天,她问丈夫说:「看样子我一定会死,可是我会投胎到那里呢?」她丈夫回答她说:「你本来不是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吗? 怎么现在突然忘记了?」她说:「对呀,我是要求往生的,那我就应该念佛才对。」于是她就很精进的念佛。 后来她又说:「当夙世的业报要来障碍的时候,首先就会失掉了念佛的正念。 因此一定要一心一意求生西方,那么所有的苦难都会远离,这才是修净土的个中好手。」临终之际,她丈夫替她礼佛。 侍候她的人见到有白光照她的脸,她自己说见到了莲花,于是就很安详的往生了。 死后焚烧她平时诵读的西方公据,在火光中现出很亮的金光。 入殓时,她的头顶还是暖的。 书善一事(赵大礼记)善一长白人。 都转如山冠九之夫人也。 夫妇双修。 极人寰之望。 如在湖北。 见玉尺所著弥陀注解。 翻刻板一副。 存归元寺。 以故善一知玉尺之以华严观作净土修也。 玉尺以刻经故。 渡钱塘晤如于衢道署。 如至寺五次。 玉尺赴署五次。 善一每以华严净土之义叩焉。 适其妹圣全死。 期临百日。 请作佛事。 玉尺为其说华严十玄门。 衢之僧俗观听者传为佳话。 遂以刻经之资。 首助玉尺为全部书本藏之第一檀越。 善一之生平,喜念佛及礼大悲行法。 一日者,欲延玉尺为女众说法。 玉尺未往。 后遂以病卒。 不复见也。 先是玉尺未赴衢道署。 善一预梦大身善财。 故信心甚至。 善一既以净业精纯念佛而逝。 杭之人与十方闻者。 多所感发。 为一时女修之最卓卓者。 善一是长白人,丈夫当都转的官。 夫妻两人一起修行,实在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 她丈夫在湖北时,见到玉尺法师所著的《阿弥陀经》注解,非常喜欢,于是就刻印流通,并将翻刻的板一副,保存在归元寺。 因此善一知道玉尺法师提倡以《华严经》的观照法门来修净土。 玉尺法师由于刻印经书的缘故,曾经渡过钱塘江到衢县的办公署和她丈夫见面。 她丈夫曾到玉尺法师的寺庙五次,玉尺法师也曾到她丈夫的办公署五次。 每次见面,善一都请问《华严经》的净土义理。 有一次,刚好善一的妹妹圣全,去世满百日,于是就请玉尺法师作佛事。 玉尺法师就为善一说《华严经》的十玄门,衢县的出家人、在家人及一般人都去听讲,一时传为佳话。 善一因此而把刻印经书的钱,首先拿去帮助玉尺法师印书,是玉尺法师印藏经的第一布施者。 善一平时喜欢念佛及礼大悲忏。 有一天,她想请玉尺法师为女众说法,但玉尺法师有事不能去。 后来善一病死,死前一直未能见到玉尺法师。 在玉尺法师尚未到衢县的道署之前,善一就事先梦见很高大的善财童子,因此善一对玉尺法师十分信服。 由于善一很精进的修净业,而且临终时念佛而逝。 杭州的人及其他地方的人,听到这件事,都受感化而发心学佛。 善一可以说是当时杭州女人修行者中的佼佼者。 蒋氏(夏智因记)蒋氏名兰徵。 如△人。 适同邑卜姓。 晚年道号贞一子。 生时母宋梦香云绕户。 淡妆仙子握兰入室而生。 幼端淑。 言动以礼法。 家有观音大士像。 虔诚礼拜。 晨夕无怠。 事亲孝。 年十余岁。 两以割臂肉救父危疾。 喜读书。 兼工吟咏。 出语皆清妙。 既嫁孝于姑。 姑卒夫亦以毁卒。 蒋氏遂携子与母同居。 督课之余。 勤心念佛。 祈母寿。 中年子卒。 媳亦殉。 教育遗孙。 事必以礼。 寿至九十三。 未尝懈也。 素修净业。 时有悟机。 临殁时。 异香发于寝室。 预知时至。 含笑念佛。 向西而逝也。 未殁前。 有佛光照身。 莲花现前之异,并有异鸟如小鸾凤。 百千相随。 飞集庭树。 三日大殓时。 面色如生。 手掌和软。 气作莲华香。 蒋兰徵是如△人,嫁给同邑的卜先生。 晚年道号叫贞一子。 她出生的时候,姓宋的母亲梦见有香气的云围绕门户,有位淡妆仙子手握兰花进屋内,蒋氏就出生了。 她从小端庄贤淑,言谈举止都合于礼法。 每天早晚都很虔诚的礼拜家里的观音大士像,从不懈怠。 她也很孝顺双亲,十几岁时,曾两度割手臂上的肉,以救病危的父亲。 蒋氏喜欢读书,也很会吟咏诗词,说出来的话语皆清幽美妙。 嫁了之后对婆婆很孝顺,婆婆死了之后,丈夫也因哀伤过度而亡。 于是蒋氏就带着儿子回娘家住,在教导儿子之余,她很勤奋的念佛,祈求母亲长寿。 中年时,儿子死了,而媳妇也殉情而亡。 于是她就教育孙子,任何事情都讲究礼节,一直到九十三岁,都不曾懈怠。 平常蒋氏修净业,经常有所体悟。 临终的时候,寝室有异香,预先知道死亡的日期,最后含笑念佛,面向西边而逝。 未死之前,有佛光照蒋氏的身体,还有莲花出现在眼前的奇异现象,并且还有百千只如小鸾凤般的异鸟,飞集到庭院的树上。 三天之后举行大殓,蒋氏面孔的颜色如生人般,手尚柔和温暖,而且还发出莲花般的香气。 陶陆氏(熊润生记)陆氏苏州人。 性慈善。 夫陶某。 子某。 皆信佛。 女证西。 造莲花精舍。 氏住焉。 晨夕修净。 同治癸酉。 入夏至秋。 病不愈。 食果饮大悲水。 谓子媳曰。 我死汝勿哭。 多念佛好。 自知八月十日死。 沐浴更衣。 设香案。 命家人转大悲咒四十八遍。 不见余像。 但僧众与韦陀而已。 遂念佛而终。 顶暖。 室有异香。 苏州人陆氏,性情慈悲善良。 姓陶的丈夫和儿子也都信佛。 女儿证西,造了一间莲花精舍。 她就住在精舍内,早晚都念佛。 同治癸酉年,她的病从夏天一直拖到秋天都好不了,她只吃水果和饮大悲水。 陆氏告诉儿子和媳妇说:「我死时你们不要哭,多多念佛最好。」她知道自己八月初十要往生,于是当天就沐浴更衣,设了供香炉的桌子,叫家人念四十八遍《大悲咒》。 临终时,她见到很多僧人和韦陀护法,于是就念佛而终。 当时室内充满了异香,而她的头顶是暖的。 乐净传(许来记)乐净道者赵宜人。 许遂△中丞副室也。 幼颖敏。 黑夜飞针走线。 遇佳山水。 一往有遗世志。 发逆窜武林。 携子西斋赴水。 遇救不死。 有老僧指引出。 朝峨嵋。 礼普陀。 师遂翁以求禅理。 命名侍摩。 闻灵虚念佛。 归心净土。 坐中不见根身器界。 佛号自空流出。 风林水鸟。 无非佛音。 闻红螺悟和大师说诸经义。 多触发。 戒名净证。 自号乐净道者。 集眷属课诵兼禅观。 有丛林风。 佛七领众时。 自谓如在定中。 不自知为经行也。 法云寺倾。 发心修建。 有放生湖滨。 见居民活剥羔羊者。 归述其事。 道人脱身裘永不服。 石香禅宿问。 念佛的毕竟是谁。 机滞。 香痛下钳锤。 了凡首座问。 人人有个影子。 为甚步步踏不着他。 屡答不契。 愧甚。 月余疑情不释。 一夕吹灯。 大声曰。 踏着了也。 尝曰。 参禅人易蹈空。 念佛人恒着有。 真了悟者。 随愿往生。 万牛莫挽。 病增剧。 形消损神炯然。 坐九昼夜。 知时至。 嘱后事纤悉无遗。 或曰。 何不全体放下。 答曰。 早自空空。 更教放个甚么。 西斋悲不自胜。 道人曰。 生死本是空花。 痴儿何作此态。 日午。 请接引佛像到。 开目注视良久。 自以手整巾。 怡然逝。 顶犹温云。 乐净道人赵宜人,是许遂△中丞的妾。 从小就很聪颖灵敏,晚上黑夜中也能刺绣缝纫。 每到有好山水的地方,就有隐居修行的念头。 当洪秀全叛乱杀到武林时,她带着儿子西斋去投水自尽,结果被救起而得不死。 后来有老和尚指引学佛,她就去朝礼峨嵋山及普陀山,并拜遂翁为师,追求禅理,得法名侍摩。 后来她又听到灵虚子谈念佛法门,于是她又归心学净土。 她曾经在禅坐之中,见不到自己的身体及世界,而佛号却从虚空中流出来,听到的风声林声水声鸟声,全都是佛号声。 她又去听红螺山的悟和大师讲解佛经的义理,而得到很多感触和体悟。 她受戒的法名叫净证,而她自称乐净道人。 平常她教眷属诵经念佛及禅观,俨然有丛林的风范。 她领众打佛七时说,她觉得自己好像在禅定之中,不知道自己正在经行。 法云寺倒了,她发心出钱修建。 有人到湖滨放生,看到居民在活剥羔羊的皮,回来后述说此情形。 从此以后,她就把身上所穿的皮裘脱下,永不再穿。 禅师石香问她说:「念佛的人究竟是谁呢?」她答不出来,石香就痛下钳锤磨炼她。 了凡首座问她说:「每个人都有个影子,为什么却步步都踏不到这个影子?」她屡次回答都不对,因此十分惭愧。 一个多月这个疑情都还解不开,有一晚吹灭灯火要就寝时,她忽然大声说:「我踏到这个影子了。」她曾说:「参禅的人容易走入空的迷情里,而念佛的人又经常执着于有。 而真正了悟的人,可以随自己的心愿往生,万头牛的力量也拉不回他的往生。」后来乐净道人病情日益加重,虽然身子消损,可是精神奕奕,禅坐九昼夜之后,她知道自己要走了,就咐嘱身后事,连细节都讲得很清楚。 因此有人就说:「为什么不把一切都放下呢?」她回答说:「早就一切都看空了,还要放下什么呢?」她的儿子西斋伤心得把持不住,道人就说:「生死这件事,本来就是虚空的花朵。 傻儿子呀,你怎么还这样哭泣呢?」到了中午时,迎请的阿弥陀佛像到了。 于是道人张开眼睛注视佛像良久,并且用手整理头上的包巾。 最后很安详的走了,死后头顶还很温暖。 陆妪(申报记)苏州阊门外三乐湾陆姓老妪。 年七十余,好持斋念佛。 光绪丁丑二月十二日。 忽自栉梳沐浴。 更换衣服。 危坐榻前。 手持念珠。 朗诵佛号。 未几。 寂不闻声。 家人至点灯后。 呼其晚饭。 不应。 逼视之,则已闭目而圆寂矣。 苏州阊门外的三乐湾,有位姓陆的老太太,已经七十几岁,平常就持斋念佛。 在光绪丁丑年的二月十二日,陆老太太忽然自己梳头结发,沐浴更衣之后,端坐在榻前,手里拿着念珠,朗诵佛号。 诵了一阵子之后,就没有声息了。 她家的人也不在意,一直到晚上点灯之后,家人才去叫她吃饭。 见她没有回应,走近身仔细瞧瞧,才发现她已经闭目往生了。 杨氏杨氏幼适镇江吴姓。 居北门。 中年即喜茹素奉佛。 光绪丙子年。 染疾。 至十二月。 困甚。 其子明通。 恳祈地藏大士。 愿以己生平诵持之力。 为母求生西方净土。 并超脱母氏累劫冤亲。 杨氏心益感。 感奋念佛。 至二十四日坐逝。 年七十八岁。 其子于其七期。 请众人念佛。 至第五日。 烛上现莲花佛像。 同见者百余人。 杨氏幼年时即许配给镇江的吴姓人家,嫁后住在北门。 中年时就吃素念佛。 在光绪丙子年时生病,十二月时,病得很重。 她的儿子明通,就恳求地藏菩萨,愿意把自己生平诵经念佛等的修行功德,回向给母亲助她往生西方,并同时超脱母亲累世的冤家及亲人。 杨氏受了儿子孝心的感动,就更加紧努力念佛。 到了二十四日,她就坐着过世了,活了七十八岁。 明通为母亲做七,请众人念佛。 到了第五天,灯烛上出现莲华及佛像,有一百多人看到。 船妇(周莲慧记)船妇某。 苦子媳于之逆。 诉于船客。 客教之以净土法门。 且曰。 精持佛名。 不暇与恶人计长短。 即现前解脱也。 船妇依而行。 久之纯熟。 佛不离心。 一切时皆以念佛为境界。 其病也。 其死也。 其琅琅然念佛而去也。 有个撑船的妇人,很苦恼儿子及媳妇的忤逆,就向船客诉苦。 船客就教她净土法门,并且告诉她说:「很专心精进念佛的话,就会没有时间和恶逆之人计较长短,这样眼前就能得到解脱。」船妇很听话,照着去做。 念佛念久了之后,就很纯熟,佛号一直不离她的心,任何时间她都不离念佛。 后来她生病,一直到死,都一直念佛不断。 王叶氏(张宝权记)叶氏年二十一。 归蕴香王公。 公时劝以念佛。 然上有舅姑。 兼家事萦绕。 弗克专也。 年四十二。 为长子授室。 遂置家事于不问。 一心持佛名。 家饶于财。 颇勤俭。 恒以纺绩所得。 散之贫乏。 兼作众善。 年五十六。 微疾。 谓长媳曰。 汝为我易衣履。 诸子因跪床前唱佛名。 自亦朗诵不辍。 合掌而逝。 香气满室中。 叶氏二十一岁时,嫁给王蕴香。 丈夫经常劝她念佛,但由于上有公婆要侍候,兼有家务事要做,因此无法专心念佛。 四十二岁为长子迎娶之后,她就不再管家务事,专心念佛。 家里虽然富有,但她仍颇勤劳节俭,经常把纺织所得的钱财,布施穷困及做善事。 五十六岁时生小病,她叫长媳替她换衣服及鞋子。 儿子们都跪在床前念佛名,她自己也念。 在念佛声中,她合掌而逝。 死时整间屋子都充满异香。 于韵之(童葆澄记)韵之。 汉军于氏女。 父翰卿。 以知府候补江南。 为两淮运使书局提调。 女十三岁念佛而逝。 韵之始生。 父梦满天霞光。 故小字霞官。 三五岁即不食荤血。 且慈仁戒杀。 其性然也。 幼字梁。 卒之年春日。 梁有信云。 俟韵之十五岁来亲迎。 韵之闻之。 惨然不乐。 遂长悒悒。 病于泰州。 以六月某日坐而向西。 喃喃念佛。 预言时日。 及逝,期不爽云。 于韵之是于翰卿的女儿,十三岁就念佛往生了。 她刚生下来的时候,她的父亲梦见满天的晚霞光芒,因此给她取霞官的小名。 她三五岁开始,就不吃荤血,而且天性仁慈,不杀害生物。 从小她就许配给梁家,她死的那年的春天,梁家有信来说:「等韵之长到十五岁,就要亲自来迎娶了。」韵之听了之后,很不开心。 结果忧郁成疾,病倒在泰州。 她预言自己六月的某一天要离开。 果然,她就在那天面西而坐,口念佛号而逝。 陈灵开(童葆澄记)陈灵开。 莲语之第二女也。 语欲送入海天为法侣。 以路远未来。 亦能作诗。 与姊灵复。 同留遗墨在焉。 乙亥年六月十一日。 梦入冥。 见三法师与之言修行事甚悉。 法师忽以剑画地为深坑。 命之跳。 跳去即见华严境界。 弥勒云。 我半月来。 已换汝一副翡翠骨头也。 明日疾。 遂但饮水。 至期午刻,见韦陀来。 遂落发坐堂中。 自诵弥陀经。 持珠念佛而去。 陈灵开是莲语的二女儿,原本做母亲的打算把她送到海天精舍出家,但以路途遥远而未去。 灵开和姊姊灵复都能作诗,两人都遗留下来诗句甚多。 乙亥年的六月十一日,灵开梦见自己进入冥府,见到三位法师,和她详谈修行的事。 后来法师用剑在地上画了一个深坑,叫她跳下去。 她跳下去之后,却见到了《华严经》上所说的境界。 而弥勒菩萨跟她说:「这半个月以来,我已经替你换了一副翡翠骨头了。」第二天,灵开就病了。 她什么也不吃,只喝水。 到了中午时分,见到韦陀护法来,于是她就把头发剪掉,坐在厅堂中,诵《阿弥陀经》。 然后手持念珠念佛而逝。 刘宝仁宝仁。 仪徵刘氏女。 幼颖悟。 喜读父书。 父觉成。 好黄老家言。 晚年有悔心。 复究心佛法。 宝仁亦随父两转。 先受菩萨戒于某寺。 后其母立贞孝寺。 复依母出家。 光绪丁丑春。 感疾久之。 自知不治。 遂罄舍所藏。 刻法轮忏以庄严净土因。 九月十九日受沙弥尼戒。 即于病榻前供佛像。 起七念佛。 既精勤。 宝仁益感奋。 至第三日亥时。 于念佛声中。 加趺而去。 年四十一。 刘宝仁是仪徵人刘觉成的女儿,从小就很聪颖,喜欢阅读父亲的藏书。 本来她父亲喜欢研究黄帝及老子的学说,晚年时又改而学佛法。 宝仁也就随父亲转而学佛。 她先在寺里受菩萨戒,后来母亲成立贞孝寺,她又随母亲在贞孝寺出家。 光绪丁丑年的春天,由于久病,她知道自己好不了。 于是就把所有的积蓄,拿来刻印法轮忏,以做为庄严佛净土的因缘。 九月十九日,她受了沙弥尼戒。 于是就在病床前面供佛像,打佛七。 大众都很精进念佛,宝仁更是努力。 到了第三天晚上亥时(九时至十一时),她就在念佛声中,跏趺而去,活了四十一岁。 李修一(石麟记)修一。 通州李氏女。 字朱。 十三岁而朱卒。 修一誓守志。 夫家不信之。 曰。 是幼稚何足徵。 一曰。 若不信。 我在母家守。 过十年乃来。 果二十三而往。 三十三而卒。 时好好形色。 人不料其死。 忽使人请其父母至作别。 先是数日不食。 忽食粥。 数日不语。 忽言。 初有汗。 谓人曰。 此时不能念佛名。 俟稍定。 果以汗解后。 琅琅念佛而去。 自言见莲花二朵。 人问何以二。 答曰。 我一我母一。 李修一是通州人,从小许配给朱家。 十三岁时,准夫婿死亡。 修一就发誓要守寡,夫家的人不相信说:「年纪这么小,讲的话是不可靠的。」修一就说:「如果你们不相信的话,我就先在娘家守寡十年,十年之后再到夫家。」果然她二十三岁时前往夫家,而三十三岁就死了。 她死之前,人好好的,大家都料不到她会死。 而她突然派人去请她父母来告别。 临终前几天,她什么也不吃,也不说话。 临终前忽然吃粥,好几天不说话,忽然说话。 开始时出汗,就告诉别人说:「现在不能念佛,等稍微定一点再念。」等她出过汗之后,她果然再琅琅念佛而逝。 临终前,她说看到两朵莲华。 有人问她为什么是两朵。 她回答说:「一朵是我的,一朵是我母亲的。」昙影道人(吴宝丛记)昙影道人者。 同邑张氏女。 张氏世奉佛。 有长洲彭氏风。 道人年十三。 即归心净土。 礼玉尺师受三归。 名宝芳。 玉尺器之。 劝阅大藏未果。 十六断荤血。 日课佛万声。 十八得咯血疾。 次年六月扶病受五戒。 越二月。 吉祥念佛而逝。 时光绪九年八月十三日也。 道人性温静。 寡语言。 不事女工。 禅课之余。 手不释卷。 从两兄讨论内典。 辄至夜分。 读华严法华圆觉诸经。 能解其义。 又精研净土十要。 于台贤圆旨颇有会心。 染疾时。 诵大般若经至二百八十卷。 恐不能卒业。 力疾持诵。 会常州李上善至虞。 以一行三昧策励同志。 道人师事之。 净念益坚。 日课佛三万声。 疾革迷闷甚。 设像床前然臂香。 猛诵佛名。 声尽气渐微。 即之逝矣。 是辰告其兄寂曰。 顷得梦。 知今日决生安养。 不胜欢喜。 常州李上善。 亦于是夜定中。 见道人来别云。 蒙观音接引。 已得中品下生矣。 遗言祝发。 以道装殓。 舍所受用。 刻华严大钞五卷。 昙影道人姓张,家里世代都信佛。 十三岁那年,她就学净土,礼拜玉尺法师受三皈依,法名宝芳。 玉尺法师很器重她,劝她阅大藏经,但她没有做到。 十六岁时她就不再吃荤血,每天念佛号一万声。 十八岁时得了吐血的病。 第二年的六月,她带病去受五戒。 过了两个月,她就念佛而逝了。 当时是光绪九年的八月十三日。 道人的个性很温柔安静,很少讲话,不做刺绣的事。 在禅坐之余,整天手不释卷。 和两个哥哥讨论佛经,常常谈到晚上。 她读《华严》、《法华》、《圆觉》等经典,都能了解其中的义理。 《净土十要》也很下功夫去研究,对于天台宗及贤首宗的圆教意旨,颇有领会。 她生病的时候,正在诵《大般若经》至二百八十卷。 她怕死前诵不完六百卷,于是就拼命诵。 刚好常州的李上善来家里,就劝她修一行三昧,道人就以老师之礼相待。 此后她求生净土的心念就更坚定,每天念佛三万声。 当她临终病重进入昏迷状态时,就在床前设置佛像,并烧臂香供佛,并很勇猛的念佛号。 后来念佛的声音渐小,气息越来越微弱,最后就往生了。 临终那天的上午,她告诉哥哥说:「我做了一个梦,知道我今天一定会往生净土,我实在太高兴了。」常州的李上善,也在当晚的禅定之中,见到道人来告别说:「我蒙观音菩萨接引,已经中品下生了。」她遗言要剃头,穿上修道人的服装入殓。 并把她所有的财产,用来刻华严大钞五卷 发布时间:2024-11-11 08:16:5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6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