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四部分选自《净土圣贤录续编》 (清)胡珽 内容: 第四部分选自《净土圣贤录续编》 (清)胡珽田婆田婆。 泰州野田庄人。 夫妇俱信三宝。 造像放生。 斋僧布施。 其夫日诵法华经。 婆独念佛。 如是二十余年。 婆忽于顺治十四年八月二十三日。 向子言。 可将二妹领回。 我今日西方去矣。 子从之。 家人都为泪下。 婆说偈曰。 五十六年大事毕。 丈夫儿女休啼泣。 我今撒手往西方。 摩诃般若波罗蜜。 端坐而逝。 (莲藏)田婆是泰州野田庄人,和丈夫都同信三宝。 他们捐钱造佛像、放生、斋僧及布施,培植了很多福业。 她丈夫每天诵《法华经》,她则每天念佛,这样过了二十几年。 在顺治十四年八月二十三,田婆向儿子说:「把你两个妹妹带回来,我今天要往生了。」儿子就去带妹妹们回娘家,大家都因为田婆要逝世而哭泣。 临终前田婆说了个偈语:「我活了五十六年终于要走了,丈夫儿女你们休要啼泣。 如今我放下一切往生净土,要有大智慧才能得度彼岸。」说完她就端坐而逝。 (莲藏)蒋氏蒋氏。 兴化县东乡人。 年四十。 夫亡。 葬毕。 向子泣曰。 无常到来。 莫能替代。 譬如我今亦死。 汝亦无奈。 从今以后。 我持斋念佛。 不管闲事矣。 子顺母命。 宅旁盖一茅舍。 禁足念佛。 经历五载。 至顺治十七年。 五月二十日。 忽向子言。 可买木作龛。 吾于二十三日午时。 西方去矣。 遂往邻家辞别。 届期念佛而逝。 顷之。 出火自焚。 (莲藏)兴化县东乡人蒋氏,四十岁时丈夫亡故。 葬礼过后,她哭着向儿子说:「无常到来的时候,谁也代替不了。 譬如今天我如果也死的话,你也是无可奈何的。 所以从今以后,我就专心持斋念佛,不再管任何的闲事。」儿子顺从母亲的话,就在屋旁盖了一间茅舍,让母亲修行。 蒋氏足不出户,整整念了五年佛。 到了顺治十七年五月二十,向儿子说:「你可以去买木头做个龛,我在二十三日上午十一点至一点间,就要去西方了。」于是蒋氏就前往邻居家辞别。 到期她就坐进龛内念佛而逝。 逝后不久,她身上自然出火,焚烧自己的遗体。 (莲藏)贺氏贺氏。 常州魏村人。 与夫潘尚高同修净业。 日诵金刚经。 晨夕礼拜念佛。 回向西方。 康熙十九年七月。 有疾。 预期二十九日午刻辞世。 届期子女毕集。 又延诸善友至。 齐声念佛而终。 (莲藏)贺氏是常州魏村人,和丈夫潘尚高一同修净业。 每天诵《金刚经》,早晚礼拜念佛,把所有功德都回向往生。 康熙十九年七月,贺氏开始生病,她预告家人二十九日上午十二点要离开人间。 到期子女全都到齐,同修净业的善友们也都来了。 于是她在众人齐声念佛声中往生。 (莲藏)陆氏陆氏。 太仓人。 大西关外张季思妻也。 年十七即长斋念佛。 且诵金刚经。 大悲咒。 回向西方。 见杀物命者。 即发愿救度。 康熙四十二年九月。 空中见舆舟西行。 其肩舆运舟者皆僧。 不三日安然念佛而脱。 时为九月二十六。 (西归直指)太仓人陆氏,是大西关外张季思的妻子。 十七岁就长斋念佛,而且诵《金刚经》和《大悲咒》,功德都回向西方。 见到有畜生被杀,就发愿成道后要救渡它们。 康熙四十二年九月,她看到有空中一艘船向西行去,而撑船的都是僧人。 不到三天,她就很安详的念佛往生了。 当天是九月二十六日。 (西归直指)徐氏徐氏。 松江人。 归本郡杨拂斋。 年三十二。 茹素念佛。 并虔持大悲神咒。 期生安养。 每晨兴。 必盥洗焚香。 念佛千声。 持咒二十一遍。 然后理家事。 如是数十年。 乾隆三十五年夏。 微疾。 至六月八日。 课诵如常。 持咒刻许。 渐觉声出户外。 视之已含笑坐逝矣。 时值酷暑。 三日后,颜色如生。 焚化衣衫。 火焰皆成五色莲华。 (染香集)松江人徐氏,嫁给同郡的杨拂斋。 三十二岁那年,开始吃素念佛,并很虔诚的念《大悲咒》,希望能往生西方。 每天早上,漱洗过后,她一定焚香念佛一千声,诵二十一遍《大悲咒》,然后才处理家务事。 数十年都如此。 乾隆三十五年的夏天,她生小病。 到了六月八日,她如往常般念佛诵咒。 她诵咒大约一刻钟左右,大家觉得咒声传出门户外。 进去看她时,只见她已含笑而逝了。 当时正是大热天,而三天之后,她的容颜仍如活着般。 焚化她衣衫的火焰,都变成五色的莲华。 (染香集)兵家妇松江一兵家妇。 失其姓氏。 寡居无子女。 住普照寺南。 性质直。 见妇女有过。 必面斥其非。 以故妇女辈。 多敬惮之。 妇日有常课。 晓起诵金刚经数卷毕。 始经理纺织资生等事。 夜则阖扉念佛。 至老不倦。 一日有高行老僧过其门。 妇合掌问曰。 我闻金刚不坏身。 诵此经者。 肉身亦可不坏。 信乎。 僧曰然。 妇随坐脱。 时当盛暑。 贫无以殓。 三日尸不腐。 异香满室中。 提督杨公捷夫人亲临其丧。 即其地建坐化庵。 漆其身。 至今尚存。 (染香集)松江有一位军人之妻,不知道姓名。 她丈夫过世了,又没有子女,就一个人住在普照寺的南边。 她的个性很朴直,看到妇女有过失,一定当面呵斥她们不对之处。 因此妇女们对她是又敬又畏。 她每天的功课是,早上诵几遍《金刚经》之后,才开始纺织做种种谋生的工作,晚上则是闭门念佛,一直到老都如此。 有一天,有一位有修行的高僧老和尚经过她家门口,兵家妇就合掌问他说:「我听说有金刚不坏之身的说法,那么诵《金刚经》的话,肉身也是可以不坏的,你信不信?」和尚说:「当然相信。」兵家妇于是坐着就过世了。 当时正是夏天,天气正热之时。 由于家贫,兵家妇无法入殓。 然而三天之内,她的尸体不仅没有腐烂,还发出异香充满室内。 后来提督杨公捷的夫人,亲自替她主持丧礼。 并在她坐化的地方,建了一座坐化庵,还把她的肉身漆了起来。 现在坐化庵还在。 (染香集)镇江妇有镇江某氏妇。 随宦松城。 青年夫死。 自誓守贞。 梵修坐化庵。 以念佛为日课。 五十年足不逾阈。 年荒煮草为食。 妇女辈或周之。 非其人一毫不受。 先后致徒数人。 不堪其苦。 辄散去。 年五十。 语其所契某斋婆曰。 我既归向佛门。 不可不闻戒律。 遂偕往大雄山。 礼溪谷和尚禀受戒法。 既归行持益励。 年近九旬。 念佛吉祥而逝。 事在乾隆中。 (染香集)镇江某妇人,随作官的丈夫到松江上任。 很年轻时丈夫就死了,她就发誓不再嫁人。 于是就到坐化庵去修行,每天以念佛为主要的修行功课。 五十年来,脚都不出门槛一步。 荒年的时候,就煮草来吃。 有些妇女会周济她,不过,她绝不接受品行不好的妇女之周济。 她先后收过几个徒弟,但是她们都不能忍受这种辛苦的日子,全都走了。 五十岁那年,她跟持斋的某位好朋友说:「我既然皈依了佛门,不能够不听闻戒律。」于是两人就一起到大雄山,礼拜溪谷和尚受戒。 回来之后,她的修行和持戒都更加精进。 到了将近九十岁时,她就在念佛声中往生了。 这是乾隆年中的事。 (染香集)费孺人费孺人名兰襄。 世居吴江县。 即彭二林居士妻也。 居常未尝詈人。 有不如意事。 默默而已。 先是在家时。 庶祖母王氏。 好作佛事。 孺人则心慕。 奉持斋禁。 既嫁不辍。 自归居士五六年。 连举二女。 已而居士修西方之业。 每道出苦之要。 孺人遂屏荤血。 独宿小园。 日与二女。 讲读大乘经。 回向净土。 乾隆五十五年秋。 病肺呕血。 消损异常时。 遂诣文星阁。 请祥峰和尚。 受优婆夷戒。 礼诵益虔。 平生偶有私蓄。 辄作佛事。 至是罄所藏。 属居士诣云栖建水陆大斋。 愿与一切有情。 同生净土。 启经之日。 家中人皆闻异香。 已而疾亟。 卧床五日。 日向西祝云。 阿弥陀佛当来迎我。 居士自杭归。 策之曰。 资粮已具。 撒手便行。 勿恋此残生也。 孺人曰。 吾何恋哉。 但患不能速去耳。 其夜过半。 忽朗唱佛名。 可十声。 顷之遂逝。 时九月八日也。 (一行居集、重订西方公据)费兰襄是吴江人,也就是彭际清(《一行居集》、《重订西方公据》作者)的妻子。 平常她从不骂人,有不如意的事,也只是默默不作声而已。 未出嫁前,看到庶祖母王氏喜欢作佛事,她也心向往之。 也学着奉持斋戒,出嫁后也一样。 自从嫁给彭居士五六年之后,连续生了两个女儿。 后来彭居士就专心修净土,常常讲出离苦海的要旨。 费氏就断除了荤血,自己住在小园。 每天和两个女儿,读诵讲解大乘经典,把功德回向往生净土。 乾隆五十五年的秋天,她得了肺病,而且呕血,消瘦得很厉害。 于是她就到文星阁,请祥峰和尚为她授优婆夷戒。 回来后,礼佛诵经念佛更加虔诚。 平常她也会用自己的钱去做佛事,这次回来后,她就把所有的积蓄拿出,吩咐丈夫到云栖寺做水陆大斋,发愿和一切的有情,同往生净土。 水陆大会启建的那天,家里的人都闻到异香。 不久之后,费氏的病就更加恶化。 她卧在病床五天之中,天天都向西方祈求说:「请阿弥陀佛一定要来迎接我。」彭居士从杭州做完水陆大斋回来之后,就勉励她说:「你往生的资粮已经具备了,放下一切就走啦,不要再依恋这个残生了。」费氏说:「我那里会依恋呢,我还担心走得不够快呢。」那天晚上过了夜半之后,费氏忽然朗声唱佛名,大约唱了十口气左右,就往生了。 当时是九月八日。 (一行居集、重订西方公据)许节妇许节妇。 太仓钱氏女也。 年二十归太学生许照。 六载而寡。 乾隆三十七年。 有司上闻。 以节妇旌。 节妇自幼信西方之教。 母遘危疾。 节妇祷于佛。 日诵佛名千声。 病寻愈。 既寡。 事佛益虔。 时出所藏。 济贫拯厄。 惠及禽畜。 日诵金刚经。 回向生西。 晚而断荤血者六年。 先殁前半月。 梦观世音现身接引。 及期。 命侍者焚香。 合掌诵西方佛名。 趺坐而逝。 时乾隆五十七年二月四日也。 年七十二。 (一行居集)许节妇是太仓人,姓钱。 二十岁时嫁给太学生许照,六年之后丈夫过世。 五十二岁(乾隆三十七年)那年,政府有关部门把她守节的事向朝廷上报,于是被表扬为节妇。 许节妇从小就信阿弥陀佛,有一次她的母亲病危,她就向佛祈祷,每天诵佛号一千声。 不久之后,母亲的病就好了。 寡居之后,她念佛更加虔诚。 时时拿钱出来,拯济贫困厄难之人,也常放生。 每天都诵《金刚经》,回向往生西方。 晚年还断了荤血,有六年之久。 往生前半个月,她梦见观世音现身来接引她。 往生那天,她叫侍者焚香,自己就合掌诵佛名,趺坐而逝。 当时是乾隆五十七年二月四日,她活了七十二年。 (一行居集)宋孺人宋孺人。 长洲人。 归太学生顾文耀。 事姑谨。 姑故奉观音大士。 既却世。 遗宋瓷大士像。 孺人供奉日虔。 垂十余年。 已而其子晋芳。 梦两大士。 身衣破衲。 如有所乞。 旦遇一舟子。 携两轴来售。 一旧刻吴道子画僧相观音。 一绣像送子观音也。 急偿以直。 属工庄新。 送贮里中月声庵。 逾年。 晋芳复梦两大士。 云将有行。 急往视之。 则庋置之壁间久矣。 遂赍还家。 张挂净室。 孺人日侍像旁。 诵西方佛名。 及诸经咒。 瞻拜无虚日。 一日室中墙面。 忽现僧相大士。 如道子画。 其后八日。 又现一尊作送子像。 善财龙女。 先后迸出。 遂发心刻像。 金容烂然。 自此迸除荤血。 一心净业。 晚得痹疾。 日扶掖下床。 课诵不辍。 已而感热增剧。 卧病半月。 临终训勉诸子。 各敦本行。 命同称佛名勿哭。 遂合掌至顶。 诵所习咒。 忽闻异香满室中。 泊然而逝。 时在乾隆五十七年五月。 年五十四。 (一行居集)长洲人宋孺人(古时男人对妻的通称),嫁给太学生顾文耀,她事候婆婆很恭谨。 婆婆过世之后,遗留下来一尊平常供奉的观世音像,宋氏也就很虔诚地供奉这尊宋瓷的观音十几年。 后来她的儿子晋芳,梦见有两位观音,身上穿着破旧的纳衣,好像有所祈求的样子。 天亮之后,他就遇见一个船夫,向他兜售两幅卷轴。 一幅是吴道子画的僧相观音,一幅是绣的送子观音。 于是晋芳就赶紧把它们买了下来,并叫工人庄严一新,送到同乡的月声庵中。 一年多之后,晋芳又梦到两位大士说想要离开。 他急忙去庵中看,发现两卷轴收藏在墙壁间很久了。 于是就把它们拿回家里,挂在净室中。 宋氏就每天在观音像旁,诵佛名及诸经咒,每天礼拜。 有一天,净室内的墙面,忽然现出吴道子所画的僧相大士的样子。 又过了八天,又现出一尊送子观音像,而善财童子和龙女也都先后出现。 于是宋氏就叫人把像摹取下来,刻观音像。 从此以后,她就不再食荤血,专心修净业。 晚年的时候,她得了淋痹的病,仍然要人每天扶她下床,诵经念佛不停。 后来病情加重,卧病半个月之后,临终时她训勉儿子们,要每个人都谨守本分。 然后要大家跟她一起念佛,不要哭。 之后,她就合掌,把双掌置于头顶上,诵她平常所诵的咒语。 忽然大家闻到异香满室,她就很安然的往生了。 那时是在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她五十四岁。 (一行居集)郑氏郑氏松江人。 适吴姓。 少寡。 矢志柏舟。 别构净室。 闭户诵经念佛者数十年。 至嘉庆初。 年七十九。 庭前石上。 忽生大莲华一茎。 适其母舅蔡鸿业司寇。 致仕归。 见而奇之。 为文勒石。 记其事。 是年腊月。 谓家人曰。 我将西归。 逾旬无疾而逝。 (染香集)松江人郑氏,嫁给姓吴的,很年轻就守寡。 她就发誓要过隐居的生活,于是就另外盖了一间佛堂,关门诵经念佛了几十年。 嘉庆初年,她七十九岁,屋宇庭前的石头上,忽然生出了一朵大莲华。 刚好她的舅父蔡鸿业司寇,辞官返乡归故里。 见到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写了一篇文章记述此事,还把它刻在石碑上。 当年的十二月,郑氏告诉家人说;「我要回去西方了。」十几天之后,她就无疾而逝。 (染香集)百不管老媪百不管老媪。 失其姓。 杭州人。 尝问于孝慈庵道源和尚曰。 修何法门。 一生决离苦海。 和尚曰。 无过念佛。 然念佛不难。 而难于持久。 持久不难。 而难于一心。 汝若能一切不管。 专心持名。 至诚发愿往生。 临终佛来接引。 即得离苦海矣。 媪欢然拜谢。 归即将家事。 委子妇等。 辟净室供佛。 修持其中。 年余。 复问和尚曰。 自蒙开示。 弟子弃舍家务。 专事念佛。 自问亦可久而不懈。 但苦一心之难。 师当复有以教我。 和尚曰。 汝虽抛却家务。 而儿孙眷属不无挂念。 此则爱根未拔。 如何一心。 汝今加功。 先拔去爱根。 将一切放下。 然后能得一心也。 媪叹曰。 师言是也。 我虽不管于身。 不能不管于心。 从此真当百不管矣。 遂愈加精进。 爱心偶动。 即默持此百不管三字。 以自驱除。 或咨以家事。 亦依此三字拒之。 于是百不管之名。 播传亲党间。 如是者又年余。 一日诣庵谢曰。 师不我欺也。 弟子西行有日矣。 数日后。 无疾而逝。 嘉庆初年事。 (染香集)百不管老太太,是杭州人,不知道她的姓氏。 她曾经到孝慈庵请问道源和尚说:「要修什么法门,就能这辈子一定脱离苦海呢?」和尚说:「没有比念佛法门更好的了。 然而念佛不难,而难在能持久不断的念下去。 持久念不难,而难在能一心不乱。 如果你能够一切都不管,很专心的持佛名号,很至诚的发愿求往生的话。 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你,那时你就能够脱离苦海了。」老太太很欢喜的拜谢而去。 回去之后,她就把家事都委托给儿子和媳妇。 她自己就辟了一间佛堂,专心在里面修行。 一年多之后,又来问和尚说:「自从蒙您的开示之后,弟子就舍弃了家务事,专心念佛。 我自问自己,也可以算得上是能持久而不懈怠了,但是却很苦恼没有办法一心。 师父您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教我一心的呢?」和尚回答说:「你虽然抛却了家务事,可是却仍然心头牵挂着儿孙等眷属。 如果这个爱根不拔去的话,如何能够一心不乱呢。 你现在要加紧用功,先把对眷属的爱根拔掉,将一切都放下,然后就能够得到一心了。」老太太叹息道:「师父您说的对极了。 我虽然身体不管事,心里头却不能不管事。 从今以后,我当真要百不管了。」于是她就更加精进,当爱心偶然起来的时候,她就默念百不管这三个字,来把爱念驱除。 有时候家人向她请问家务事,她也用这三个字来回绝。 于是百不管的名号,就在亲戚朋友间流传开来了。 这样又过了一年多。 有一天,她到庵里去向和尚道谢说:「师父您真的没有欺骗我,弟子过几天就要西行了。」数日之后,她就无疾而终了。 这是嘉庆初年的事。 (染香集)陆氏陆氏娄县人。 适周姓。 中年茹素受五戒。 遇西禅寺僧迈春。 示念佛法门。 即依教行持。 三十年不倦。 夫死。 依婿袁退兰家栖止。 嘉庆十一年。 感微疾。 一心念佛。 期生净土。 临终右胁而卧。 如入禅定。 室中异香。 直透中堂。 及殓。 犹有余香。 (染香集)陆氏是娄县人,嫁给姓周的。 中年开始吃素,受五戒。 后来遇到西禅寺的僧人迈春,教她念佛法门。 她就照着所教的去做,三十年都不倦怠。 她在丈夫死了之后,就住在女婿袁退兰的家里。 嘉庆十一年,生了点小病。 她就一心念佛,希望能生到净土。 临终的时候,右胁而卧,有如进入禅定般。 屋子里都充满了异香,香气一直传到中堂。 直到入殓时,都还有余香。 (染香集)吴氏吴氏苏州元和人。 适张姓。 中年奉佛。 归依画禅寺道林和尚。 茹素戒杀。 专心净业。 后因梦中。 见观音大士。 教以跪念。 于是每念必跪。 香尽始起。 未尝稍懈。 晚年有微疾。 命子眉山。 延僧数人。 念佛至三日。 乃曰。 我见空中有两和尚招手。 僧曰。 此二大士也。 正宜一心向往。 言未竟。 已吉祥逝矣。 眉山亦因母教。 遂长斋奉佛云。 (染香集)吴氏是苏州元和人,嫁给姓张的。 中年的时候开始学佛,皈依画禅寺的道林和尚。 之后就吃素戒杀,专心念佛。 后来她梦见观音大士教她要跪着诵经念佛,于是以后她都跪着念,一直到香烧完才起身,不曾稍微懈怠。 晚年时生小病,就叫儿子眉山去请数位僧人来助念。 念佛念到第三天时,吴氏说:「我看到空中有两位和尚在向我招手。」僧人告诉她说:「这是观音大士及大势至菩萨,你要一心随他们去才是。」话尚未讲完,吴氏就已经很安祥的往生了。 而眉山由于母亲的教导,也吃素念佛了。 (染香集)沈媪沈媪法名善月。 吴江黎里人。 归陈士坊为室。 生子二。 年二十五。 修念佛三昧。 四十断荤血。 屏家务。 勤行放生诸功德。 既丧少子。 旋孀居。 功益进。 日诵华严行愿品一卷。 大悲咒五十遍。 佛号三万声为正课。 暮年从子迁居城中。 辟一静室。 不越户限。 寝食于斯。 栖心净土。 数十年如一日。 年七十五。 染恙绵延。 佛名不辍。 临终呼眷属扶起。 索汤盥身。 易衣趺坐。 面西合掌而逝。 俄而几现莲华。 影像不灭。 时嘉庆二十一年。 十月二十八日。 (染香集)沈老太太的法名叫善月,是吴江黎里人,是陈士坊的妻室,生了两个儿子。 二十五岁那年,修念佛三昧的法门。 四十岁时就断荤血,不再管家务事,很勤于做放生等功德事。 有一年小儿子死了,不久,丈夫又过世。 她就更加用功修行,每天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一卷,《大悲咒》五十遍及佛号三万声为日课。 晚年时与儿子搬到城里去住,她辟了一间修行的房间,足不出户。 饮食睡眠都在屋内,每天专门念佛,数十年如一日。 七十五岁那年,虽然一直生疾,但是念佛仍然不停。 临终时,她叫眷属扶她起身,洗澡更衣之后,她就趺坐合掌向西而逝世了。 不久几上现出莲华的影像,一直都没有消失。 当天是嘉庆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染香集)姚氏姚氏松江人。 平日从夫张某。 奉斗甚虔。 已而姚氏患病。 其姊省之。 教以专心念佛。 从之。 甫半日。 忽笑曰。 我见莲华无数。 大如斗。 语竟即逝。 (染香集)姚氏是松江人,平常很虔诚的跟随其丈夫张某拜斗星。 后来她生病时,她的姐姐来探望她,就教她念佛法门。 她就跟着念佛,才念了半天,忽然笑着说:「我看到好多莲华,大得好像称粮食的斗。」讲完话她就逝世了。 (染香集)汪氏汪氏华亭人。 年十六归周文荣。 家赤贫。 文荣游幕远方。 汪氏女红自活。 长斋奉佛。 后文荣客死湖北。 久无耗。 汪氏抚子方容成立。 乃命寻父。 方容徒步数千里。 卒负父骨归。 学使采风。 以母节子孝表其闾。 方容故善书画。 人重其孝行。 争购之。 以是甘旨无缺。 汪氏晚年。 念佛益虔。 愿父母翁姑及夫。 齐生莲界。 嘉庆某年得疾。 日闭户念佛。 不问家事。 临终谓方容曰。 我昨梦汝祖父母。 外祖父母及汝父。 俱住莲华世界。 现前五色云。 拥一瓣莲。 大如舟。 我殆乘此往生乎。 言讫。 怡然长逝。 室中香气如兰。 殓时未散。 (染香集)汪氏是华亭人,十六岁就嫁给周文荣。 周家极为贫困,文荣就到远方当别人的幕僚。 汪氏就以针线自力更生,并且长斋念佛。 后来文荣死在湖北,因此一直都没有音讯。 汪氏独立抚养儿子方容长大成人之后,就要他去寻找父亲。 方容走了几千里的路途,最后终于把父亲的遗骨带回家乡。 到地方上来采民风的政府官员,就把这件事向上呈报,于是汪氏母子都获得母节子孝的表扬。 方容原本就善于书法绘画,这下子人们很钦佩他的孝行,争着向他买字画,于是母子生活就富裕起来。 汪氏晚年时,念佛更加虔诚,愿她的父母及公婆和丈夫,都能往生西方。 嘉庆某年,汪氏生病。 她就每日闭门念佛,不管家务事。 临终前她告诉儿子说:「我昨天梦见你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及你父亲,都住在莲华世界。 我现在前面有五色的云彩,拥着一朵大得像船一样的莲华,我大概就是要乘这朵花往生了。」讲完话她就安详逝世。 室内有兰花般的香气,一直到入殓时都不散。 (染香集)王氏王氏金山县人。 适张姓。 善事父母舅姑。 尝两次割股。 夫殁。 柏舟节操。 家法肃然。 每见丧家接眚甚怖。 因问人曰。 何能免此。 或告以念佛法门。 遂发心茹素。 礼诵不辍。 教诸子妇。 阖门信奉。 力行放生掩骼诸善事。 后患脾疾。 求参一和尚。 受优婆夷戒。 经年病革。 行愿益诚。 临终。 诵弥陀经。 以次称佛号。 移时而逝。 遗命不迎眚神。 不以荤酒设祭。 子妇皆从之。 (染香集)王氏是金山县人,嫁给姓张的。 她很会事候父母及公婆,曾经两次为长辈的疾病割大腿肉。 丈夫过世之后,她节操清高,家法很严谨。 每次她看到举行丧礼的人家,办迎眚神的仪式,就觉得很恐怖。 因此她到处问人,死后如何才能免除此举。 有人告诉她念佛法门可以不办,于是她就发心吃素,礼拜佛陀,念佛名号不断。 并且也教儿子媳妇,全家都因而信佛,并且尽量做放生及掩埋路边死人枯骨等各种善事。 后来她得了脾病,于是就到参一和尚那儿受优婆夷戒。 一年之后病就好了,病好之后,她更加努力修行。 临终时,她先诵《阿弥陀经》,接着称佛名号。 不久就往生了。 她的遗嘱规定不可以迎眚神,不可以用荤酒来设宴祭祀。 她的儿子媳妇,也都能遵从照办。 (染香集)吴媪吴媪江宁人。 夫早丧。 遗一子。 抚之成立。 婚娶数年。 子又亡。 乃与寡媳。 共抚弱孙。 孤苦度日。 后笃信净土法门。 长斋奉佛。 受优婆夷戒。 洁小楼供佛像。 每晨起盥漱后。 即炷香礼拜。 持佛名三千。 定为日课。 课毕。 始理家事。 如是数十年。 同里有朱本愿者。 素与其子善。 故常往还。 嘉庆二十二年春。 媪忽谓之曰。 却后某日。 子幸过我。 有一紧要事。 须托办也。 本愿诺之。 至期往。 媪已搭缦衣。 趺坐床上逝已。 问其媳云。 近日课诵如常。 精神亦佳。 昨夜索浴毕。 即安卧。 不知何时坐化也。 本愿因为料理丧葬事焉。 (染香集)江宁人吴媪,丈夫很早就过世。 她把唯一的儿子抚养成人,不料才替儿子完婚没几年,儿子又死了。 于是她就和寡媳,一起抚育幼小的孙子,度过孤苦的岁月。 后来吴媪念佛念得很虔诚,并且持长斋,还受了优婆夷戒。 她把小阁楼清扫干净用来供奉佛像,每天早上漱洗之后,就烧香礼拜,念佛号三千声。 做完早课之后,她才开始料理家务事,数十年都如此。 同里的朱本愿,和她儿子是好朋友,因此经常和她们有来往。 嘉庆二十二年的春天,吴媪忽然向朱本愿说:「几天之后的某天,请你来我们家一趟,我有一件要紧的事,要委托你办。」本愿就答应她那天一定来。 几天之后,本愿到她们家时。 却见到吴媪已经穿搭上缦衣,趺坐在床上过世了。 他就问吴媪的媳妇,到底是怎么回事。 媳妇说:「婆婆这几天和平常一样做功课,精神也很好。 昨天晚上洗完澡之后,就睡觉了。 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坐化的。」于是本愿就替吴媪料理丧葬事宜。 (染香集)倪媪倪媪法名显真。 嘉善人。 住北港村。 皈依佛门。 茹素念佛。 村中旧有观音像。 媪早晚礼拜必诚。 每供佛饭僧。 俱亲自任劳。 嘉庆二十二年九月。 数见菩萨现相。 随示疾。 谓其子曰。 我数见菩萨唤我去。 殆将去矣。 子云。 既菩萨降临。 应备斋供。 儿亲往城中。 买蔬供奉。 如何。 曰。 亦好。 但恐不及耳。 子遂往。 及归。 媪已趺逝。 念珠犹在手也。 (染香集)倪媪是嘉善人,住在北港村,法名叫显真。 她皈依佛门之后,就吃素念佛。 村子里面,有个旧的观音像,倪媪早晚都很虔诚的去礼拜。 每次供佛及斋僧,一定都亲自去做。 嘉庆二十二年九月,她好几次看到观音现相,不久之后,她就生病了。 她告诉儿子说:「我好几次看到菩萨叫我去,恐怕我要走了。」儿子说:「既然菩萨降临,那就应该准备素斋供养。 我亲自去城里,买些蔬果来供奉,您看怎么样?」倪媪说:「也好,不过恐怕来不及了。」儿子就去城里采购,回来时,倪媪已经趺坐而逝,而手里还拿着念珠。 (染香集)潘氏潘氏娄县人。 适孙某。 生四女。 智求。 智禅。 福庵。 德庵。 俱奉佛受优婆夷戒。 劝母发心。 嘉庆二十三年。 潘氏年七十九矣。 会西林寺传戒。 四女复劝受戒。 卧病。 未能往。 因代求之。 赐法名曰印莲。 潘氏知之。 即断肉食。 一意西归。 是冬。 南禅寺起念佛七期。 四女同往念佛。 至第六日。 潘氏命促之归。 曰。 速焚香。 佛来矣。 遂吉祥而脱。 (染香集)娄县人潘氏,嫁给姓孙的,生了四个女儿。 法名分别是智求、智禅、福庵、德庵。 她们通通都学佛,而且都受了优婆夷戒,因此她们也都劝母亲,希望她能发心学佛。 嘉庆二十三年,潘氏已经七十九岁了。 刚好西林寺传戒,四个女儿都劝她去受戒。 可是她当时卧病在床,无法前往。 于是女儿就代表她去受戒,得到印莲的法名。 潘氏知道此事之后,就不再吃肉,一心念佛求往生。 当年的冬天,南禅寺有佛七的法会,四个女儿都一起参加去念佛。 到了第六天,潘氏就催她们回来。 到家时,潘氏说:「赶快烧香,佛来了。」于是就安祥往生了。 (染香集)汝氏汝氏名季婉。 吴江黎里人。 适王枚为继室。 夫妇相敬如宾。 五十余载。 未有所出。 为人静厚。 居常一以念佛为事。 嘉庆二十四年二月三日。 病笃。 语家人曰。 大士来临。 吾其逝矣。 即合掌垂目。 诵大悲咒。 旋闻旃檀香满室中。 殁后。 慈容含笑。 颜色转少。 年八十二。 (染香集)汝季婉是吴江黎里人,嫁给王枚做继室。 夫妻两人互相尊敬,如对宾客般客气有礼。 结婚五十几年,都没有生小孩。 汝氏的个性很沉静厚道,平常就以念佛为主要的功课。 嘉庆二十四年二月初三,病重之际告诉家人说:「观音大士来了,我要走了。」于是就合掌垂目,诵《大悲咒》,不久满屋子都充满了旃檀香味。 往生之后,她慈祥的面容充满笑意,而且样子变得年轻起来。 那年她八十二岁。 (染香集)祁氏祁氏法名德济。 江南兴化人。 归同里王生。 年未四旬。 慨然以浊世为厌。 誓愿求生安养。 日诵佛名三万声。 归依溪谷和尚。 旋受优婆夷戒。 年八十九。 染微疾。 其年三月八日。 告所亲曰。 我十六日当西去。 或谓之曰。 十六乃红沙日。 不吉。 祁氏曰。 我修行人。 不依俗忌。 有何不吉耶。 虽然。 勿令俗人议我。 致退善心。 即以十四日去何如。 至十四日。 晨起。 披缦衣。 持佛名而逝。 时在嘉庆中。 (染香续集)祁氏法名叫德济,是江南兴化人,嫁给同里的王生。 还不到四十岁,她就很厌恶此五浊恶世,誓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她每天诵佛号三万声。 皈依溪谷和尚之后不久,很快的就又去受优婆夷戒。 八十九岁那年,她小病。 三月八日那天,她告诉亲人说:「我本月十六要去西方了。」有人说:「十六是红沙日,不吉祥。」祁氏说:「我是修行人,世俗的忌讳对我没有什么影响,有什么不吉祥的。 虽然如此,还是不要让世俗之人议论我比较好,免得因此而使得他们退失了向善之心。 那这样我十四走怎么样?」十四祁氏起床之后,就披了缦衣,持佛名号而逝。 当时是嘉庆年中。 (染香续集)王氏王氏。 鄞县东乡树桥人。 生不茹荤。 自幼皈依三宝。 法名净隆。 既嫁。 信向念佛法门。 其夫性暴。 时加詈辱。 王氏唯忍受而已。 年六十余。 益精进。 一夕其舍被邻隙放火。 旋经扑灭。 后赴宝林佛会。 僧问倘尔时被焚。 将若之何。 曰此身可厌。 被焚即乘之而去矣。 越岁。 其邻复放火。 舍遂被燎。 王氏竟不走避。 唯缓声持佛名。 鱼声朗朗。 火光中。 隔河人家。 初见烟焰幕其居。 忽有金光一道。 直冲霄汉。 彷佛见王氏现身。 火灭。 家人寻视。 见其遗骨。 若趺坐地上者然。 (染香续集)王氏是鄞县东乡树桥人,生下来就不吃荤食,幼小时候就皈依三宝,法名叫净隆。 嫁了之后,就专修念佛法门。 她丈夫性情暴躁,时常厉声辱骂她,她也只是忍受而已。 六十几岁时,她的修行更加精进。 有一晚,她家被有嫌隙的邻居放火焚烧,幸好很快就扑灭了。 后来她到宝林寺参加念佛法会。 有僧人问她说:「如果当时你被火烧到的话,你怎么办?」她回答说:「这个身体本来就十分可厌,如果被焚的话,刚好就乘机往生去了。」过了一年,那个邻居又再度放火烧她家。 屋子很快就烧起来了,而王氏竟然留在屋内不走避。 她只是慢慢的念佛号,大家听到她敲木鱼的声音及朗朗的佛号声。 隔河的人家,见到她家在火光中,最初是被烟及火焰遮蔽住。 后来忽然见到有一道金色的光芒,直冲天上,王氏彷佛在那道金光中。 火灭了之后,家人到废墟中去寻视,见到她的遗骨,似乎是趺坐在地上而亡的。 (染香续集)张氏鄞邑下殷有张氏者。 与王氏同师。 法名净音。 其信向念佛。 而不得于夫。 亦与王氏略似。 虽百般折磨。 道心不退。 后患瘫症。 卧床数年。 念佛无间。 临终合掌而逝。 异香满室。 经数刻乃已。 (染香续集)张氏住在鄞邑下殷,和王氏同皈依一位师父,法名叫净音。 她也修念佛法门,也一样得不到丈夫的欢心,和王氏的遭遇很相似。 虽然丈夫百般折磨,但是她的向道之心始终不退。 后来得了瘫病,不良于行,于是只得卧床休养,然而她始终念佛不间断。 临终时,她合掌而逝。 室内充满异香,几乎一个小时之后才散去。 (染香续集)陈氏鄞邑定桥有陈氏者。 亦与王氏同师。 法名净瑞。 为人朴实。 念佛求生。 无少疑贰。 常自言。 我决定能生净土。 临终。 熙怡端坐。 念佛而逝。 (染香续集)鄞邑定桥的陈氏,也和王氏张氏同皈依一位法师,法名叫净瑞。 她是一位很淳朴老实的人,对于念佛求生西方,绝对没有一丝毫的怀疑。 她经常说:「我决定能够往生净土。」临终时,她很安祥的端坐念佛而逝。 (染香续集)朱氏朱氏法名妙德。 嘉兴人。 素患血疾。 适许姓。 年二十八夫故。 一子复夭。 以针黹自活。 家虽贫。 见人饥寒。 则罄囊与之。 道光六年春。 同姑母妙圆。 表妹立修。 于精严寺受五戒。 长斋念佛。 求生净土。 一夕在妙圆佛堂内添灯油。 见灯华结成荷叶一片。 叶上立佛一尊。 即邀妙圆立修至。 皆见之。 九年正月。 因母殁过哀。 血疾复发。 不能营作。 常至乏食。 性介。 不轻干求。 同里人知之。 请诵大悲咒。 与度日之赀。 至七月十八日,病剧。 立修来视之曰。 他人皆言。 姊念佛精进。 吾谓汝心尚未切。 所以病不能愈。 佛不来迎耳。 朱氏涕泣忏悔。 益自努力。 自后他人问言。 皆不答。 手唯合掌。 眼唯流泪。 夜将半。 忽笑曰。 西方三圣至矣。 焚香洗沐。 念佛数十声而终。 年四十四。 (染香续集)嘉兴人朱氏,法名妙德,有血液方面的疾病。 她嫁给姓许的,二十八岁那年,丈夫过世,而唯一的儿子又夭折,于是她就以针线自活。 虽然家里很贫困,但是只要见到饥寒的人,她就会把自己所有的都给对方。 清朝道光六年的春天,她和姑母妙圆及表妹立修,同时在精严寺受五戒。 此后她就长斋念佛,求生净土。 有一晚,她在妙圆佛堂里替佛灯添加灯油的时候,见到灯华结成了一片荷叶,荷叶上还立了一尊佛,她就叫姑母及表妹来看。 道光九年正月时,朱氏由于母亲过世而过度哀伤,引发了血疾。 由于生病,因此无法再做针线营生,而经常饿肚子。 但是她个性梗直,不轻易向人求告。 同里的人知道之后,就请她诵《大悲咒》消灾,然后给她报偿,以帮助她度日。 到了七月十八日,她的病情转坏,表妹来看她说:「大家都说表姊你念佛很精进,不过我看你念佛的心实在是不够真切,所以病也不能痊愈,佛也不来迎接你往生。」朱氏听了就流泪忏悔,更加的努力念佛。 之后凡是有人跟她讲话,她一概不回答,只是双手合掌,眼里流泪,心里念佛而已。 将近夜半时,朱氏忽然笑着说:「西方三圣来了。」于是就烧香洗沐,念佛几十声之后命终。 当时四十四岁。 (染香续集)朱氏朱氏法名妙圆。 即节妇妙德之姑母也。 归许蔗如。 道光元年。 夫故诸子已成立。 即将家产分析。 其第三女法名立修。 幼字徐姓。 未婚而夫亡。 后归徐门守贞。 而常居母宅。 设立佛堂。 母女同修。 早晚课佛外。 日礼大悲净土忏各一时。 诵金刚经三卷。 余时念佛。 不谈杂事。 遇放生济贫等事。 竭力皆为之。 九年七月。 妙德先逝。 现往生瑞相。 朱氏曰。 吾寿不永。 亦欲去矣。 至八月二十九夜。 呼女曰。 顷闻钟鸣。 已交寅时。 今日吾神气稍疲。 不能进佛堂礼诵。 汝可朗诵佛号。 吾闻尔声。 运想可也。 立修早课毕。 进药糜。 曰。 服之何益。 吾别无他事。 只待佛来。 吾即去矣。 其季子泣告曰。 儿等罔极未报。 全赖吾母教训。 今何遽忍舍去耶。 笑曰。 吾儿女虽多。 吾修净业。 尘事毫不系心久矣。 命延僧数人。 轮流念佛。 僧集。 净水盥沐。 自未至亥。 随众默念。 忽张目曰。 接引佛来矣。 尔等速焚香顶礼。 即含笑垂目而逝。 时窗外忽有白光一道。 徐徐向西去。 人皆异之。 年五十九。 (染香续集)朱氏法名妙圆,就是许妙德节妇的姑母。 朱氏嫁给许蔗如,在道光元年时,丈夫过世,诸子也都成家立业了,于是就把家产分了。 朱氏的第三个女儿,法名叫立修,从小许配给姓徐的。 而尚未嫁过去,丈夫就去世了。 后来,她还是到徐家去守寡。 不过,她经常住在娘家,和母亲在娘家设立的佛堂里共同修行。 她们除了早晚念佛之外,每天还要礼大悲忏及净土忏,并诵三卷《金刚经》。 其他的时间一概念佛,不谈其他的闲杂之事。 遇到放生及救济贫困的事情,都竭力去做。 道光九年的七月,许节妇的去世,现出往生的祥瑞之相。 于是朱氏说:「我不会长生不死的,我也想走了。」到了八月二十九日的晚上,她叫女儿说:「刚才听到钟鸣的声音,已经是三点钟了。 今天我的精神有点疲倦,不能进佛堂礼拜诵念。 你可以大声念佛号,这样我听你的声音,也等于用观想的方法在做早课。」女儿做完早课之后,就侍候母亲吃药及粥。 朱氏说:「吃这些有什么用呢,我没有别的什么事了。 我只是在等佛来而已,佛来接我,我就去了。」她最小的儿子哭泣着说:「我们做儿子的,都尚未能报答完母亲的养育及教育之恩,您怎么忍心现在就突然要去了呢。」朱氏笑着说:「我的儿女虽然很多,不过我修净业,尘世间的情爱恩怨之事,早已不放在心上了。」她就叫儿子去请几位僧人来,并要子女们轮流念佛。 僧人来了之后,她就清洗干净。 从下午一点起,一直到晚上一点之间,她都跟随众人,默默念佛。 临终前,她忽然张开眼睛说:「接引的佛来了,你们赶快焚香顶礼。」于是她就含笑闭上眼睛去世了。 这时窗外忽然有一道白光,缓缓的向西而去,大家都很惊异。 当时五十九岁。 (染香续集)罗氏罗氏宁波慈溪人。 长斋数十年。 礼拜持名无一日间。 嘉庆初。 随夫姚惠成。 徙居杭州北新关。 货烟筒为业。 贸易之暇。 勉夫念佛。 惠成由是亦持长斋。 道光九年三月四日。 黎明谓夫曰。 可入城招女婿来。 为我念佛。 其婿张怀静。 向师吴允升。 奉佛维谨。 惠成往招。 适因事稽阻。 至日午曰。 吾不能待之矣。 具汤洗沐。 趺坐念佛。 日将昃。 安然化去。 面有笑容。 年七十八。 (染香续集)罗氏是宁波慈溪人,持斋数十年,礼佛持佛名号,数十年来无一日间断。 嘉庆初年,她跟随丈夫姚惠成,搬到杭州的北新关,以卖烟筒为业。 她勉励丈夫在买卖的余暇,要多念佛,后来丈夫也持长斋。 道光九年三月初四的黎明时分,她告诉丈夫说:「你进城去请女婿来一趟,请他替我助念。」他们的女婿张怀静,是吴允升的弟子,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于是她丈夫就进城去,结果遇事耽搁了。 到了中午,丈夫与女婿都尚未到,罗氏说:「我不能等我的女婿了。」于是她就洗澡,之后就趺坐念佛。 过了正午,太阳即将偏西时,罗氏面带笑容,很安然的往生,当时她七十八岁。 (染香续集)王氏女王氏女常熟人。 素持白衣咒及观音名号。 年二十余。 得瘵疾。 一日告其母曰。 儿命本于八月中谢世。 因疾苦缠身。 不能待。 祷于菩萨。 已许先一月迎我矣。 母弗信。 及期晨起。 而有喜色曰。 菩萨来矣。 母疑其见祟。 以刀挥之。 女夺刀告曰。 嘻。 菩萨也。 速拜。 尚不尔罪。 母从之。 拜起视女。 已合掌逝矣。 (往生近验录)常熟人王氏的女儿,平常持白衣神咒及观世音的名号。 二十几岁时,得了肺痨。 有一天,她告诉母亲说:「女儿本来应该是八月中才能去世的,可是因为生病很痛苦,不想等那么久。 所以我就请求菩萨,希望能早点走,菩萨已经答应提早一个月来迎接我往生。」她的母亲不相信她讲的话。 到期那天,她早晨起床后,很高兴的说:「菩萨来了。」她的母亲以为她被鬼作祟,于是就挥刀要把鬼赶走。 女儿把刀拿掉,告诉母亲说:「这是观世音菩萨呀,赶快拜,这样可以免掉你不敬的罪过。」母亲就听她的话拜下去,拜起来之后,一看她的女儿,已经合掌离开人间了。 (往生近验录)邵媪邵媪不详其人。 贫而寄食于姻戚家。 念佛精进。 曾于道光十七年秋夕。 暗室面西。 忽心开。 见西方胜境。 明年秋。 复见菩萨金像。 晃耀心目。 又明年五月十四日。 以微疾逝。 逝时人不及见。 唯医生范姓。 入为诊脉。 见其目光如生。 面容犹笑。 而鼻已无息。 (往生近验录)邵老太太的经历没有人知道,只知道她因为贫困,所以寄住寄食在姻亲家里。 她念佛十分精进,曾经在道光十七年秋天的晚上,在黑暗的屋里,她面向西边坐着。 忽然之间心眼开了,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景相。 第二年的秋天,她又见到菩萨的金色之身相,照耀着她的身心。 第三年的五月十四日,她因生小病而去世。 她去世时大家都不知道,只有范医生进屋内替她把脉时,见到她脸带着笑容,眼睛看来像活着时一样,而一摸鼻息已经没有了。 (往生近验录) 发布时间:2024-11-12 08:07:4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6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