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孝顺经典选辑 内容: 孝顺经典选辑海涛法师选辑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佛说盂兰盆经佛说孝子经长阿含经.善生经节录增壹阿含经节录阎罗王五天使者经节录贤愚经节录杂宝藏经节录六度集经节录大方便佛报恩经节录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节录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节录优婆塞戒经节录梵网经节录舍利弗问经节录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节录大方广佛华严经节录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节录大般涅槃经节录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节录正法念处经节录佛说未生冤经节录四十二章经节录佛说观佛三昧海经节录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节录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节录分别经节录中阴经节录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节录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咒经节录大方等陀罗尼经节录菩萨地持经节录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 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 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 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 诸法甚深,现身获果,义味甚深。 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圣众。 如来圣众,甚清净行,直不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 所谓圣众: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最尊最贵,当尊奉敬仰,是世间无上福田。 如是诸子! 当教父母行慈。 诸比丘有二子:所生子、所养子,是谓比丘有二子。 是故诸比丘! 当学所生子,口出法味。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佛说盂兰盆经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 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饭。 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目连大叫,悲号啼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 吾今当为汝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罪障消除。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铤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 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 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在父母、七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 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受无量快乐。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 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塔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尔时目连比丘及此大会大菩萨众皆大欢喜,而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是时目连其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尔时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父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 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此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佛言:‘大善快问! 我正欲说,汝今复问。 善男子! 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孝慈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乞愿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得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佛告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 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尔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盂兰盆经佛说孝子经失译佛问诸沙门:‘亲之生子,怀之十月,身为重病。 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难言。 既生之后,推燥卧湿;精诚之至,血化为乳;摩拭澡浴,衣食教诏;礼赂师友,奉贡君长。 子颜和悦,亲亦欣豫;子设惨戚,亲心焦枯。 出门爱念,入则存之;心怀惕惕,惧其不善。 亲恩若此,何以报之? ’诸沙门对曰:‘唯当尽礼,慈心供养,以赛亲恩! ’世尊又曰:‘子之养亲,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乐众音以娱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身,两肩荷负周流四海,讫子年命以赛养恩,可谓孝乎? ’诸沙门曰:‘唯孝之大,莫尚乎兹! ’世尊告曰:‘未为孝矣! 若亲顽闇,不奉三尊;凶虐残戾,滥窃非理;淫外色,伪辞非道;酖愐荒乱,违背正真。 凶孽若斯,子当极谏,以启悟之。 若犹瞢瞢未悟,即为开化,牵譬引类,示王者之牢狱、诸囚之刑戮,曰:“斯为不轨! 身被众毒,自招殒命;命终神去,系于太山;汤火万毒,独呼无救。 由彼履恶,遭斯重殃矣! ”设复未移,悲泣啼号,绝不饮食。 亲虽不明,必以恩爱之,痛惧子死矣! 犹当强忍,伏心崇道。 若亲迁志,奉佛五戒:仁恻不杀、清让不盗、贞洁不淫、守信不欺、孝顺不醉者,宗门之内,即亲慈子孝,夫正妇贞,九族和睦,仆使顺从,润泽远被,含血受恩;十方诸佛、天、龙、鬼神、有道之君、忠平之臣、黎庶万姓无不敬爱,祐而安之。 虽有颠倒之政、佞嬖之辅、凶儿妖妇、千邪万怪,无如已何。 于是二亲处世常安,寿终魂灵往生天上,诸佛共会,得闻法言,获道度世,长与苦别。 ’佛告诸沙门:‘睹世无孝,唯斯为孝耳! 能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 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 无以孽妻,远贤不亲,女情多欲,好色无倦,违孝杀亲,国政荒乱,万民流亡。 本志惠施,礼式自捡;软心祟仁,蒸蒸进德;潜意寂寞,学志睿达;名动诸天,明齐贤者。 自秽妻聚,惑志女色,荒迷于欲,妖蛊姿态,其变万端。 薄智之夫、浅见之士,睹其如此,不觉微渐,遂回志没身,从彼妖媚、邪巧之辞,或危亲杀君,吝色情荡,忿嫉怠慢,散心盲冥,等行鸟兽,自古世来无不由之杀身灭宗。 是以沙门独而不双,清洁其志,以道是务,奉斯明戒。 为君即保四海,为臣即忠。 以仁养民,即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妇贞。 优婆塞、优婆夷执行如是,世世逢佛,见法得道。 ’佛说如是,弟子欢喜。 佛说孝子经报恩孝亲法句辑要《长阿含经.善生经》节录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 云何为五? 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 《增壹阿含经》节录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 云何为二? 所谓父母也。 若复比丘! 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饮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 比丘当知! 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 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 是故诸比丘! 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 ’世尊告阿难、难陀、罗云:‘汝等举大爱道身,我当躬自供养。 ’……尔时释提桓因、毗沙门天王前白佛言:‘惟愿世尊勿自劳神! 我等自当供养。 ’舍利弗告诸天:‘止,止! 天王! 如来自当知时。 此是如来所应修行,非是天、龙、鬼神所及也。 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长养恩重,乳哺怀抱,要当报恩,不得不报恩。 然诸天当知! 过去诸佛世尊所生母先取灭度,然后诸佛世尊皆自供养耶维舍利;正使将来诸佛世尊所生之母先取灭度,然后诸佛皆自供养。 ’世尊告诸比丘:‘如来出现世时,必当为五事。 云何为五? 一者、当转法轮;二者、当度父母;三者、无信之人,立于信地;四者、未发菩萨意,使发菩萨心;五者、当授将来佛决。 若如来出现世时,当为此五事。 ’《阎罗王五天使者经》节录佛告诸比丘:‘人生在世间时,不孝父母,不敬沙门、道人,不行仁义,无可用心,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魂神当堕阎王地狱。 ’《贤愚经》节录佛语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 所以者何? 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 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 ’《杂宝藏经》节录佛言:‘非但今日赞叹慈孝,于无量劫,常亦赞叹! ’《六度集经》节录佛告诸比丘:‘吾世世奉诸佛至孝之行,德高福盛,遂成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大方便佛报恩经》节录(如来)为一切父母故,常修难行苦行,难舍能舍。 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宝、辇舆、车乘、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 勤修精进、戒、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 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父母、众僧,宜应赞叹软语,常念其恩。 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父母者,三界内最胜福田。 何以故? 众僧之中,有四双八辈、十二贤士,供之得福,进可成道。 父母者,十月怀抱,推干去湿,乳哺长大,教诲技艺,随时将养。 及其出家,修得解脱,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众生。 ’佛告阿难:‘父母、众僧,是一切众生二种福田。 所谓人、天、泥洹、解脱、妙果,因之得成。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节录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而不敢,以是白佛。 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 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 若不供养,得大重罪。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节录若父母无信心者,令住正信;若无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无智慧者,令起智慧。 子能如是于父母处,劝喻策励,令安住者,方曰报恩! 《优婆塞戒经》节录我(世尊)于往昔为四事故,舍离身命。 一者、为破众生诸烦恼故;二者、为令众生受安乐故;三者、为自除坏贪著身故;四者、为报父母生养恩故。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 《梵网经》节录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 孝顺,至道之法。 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舍利弗问经》节录(文殊师利白佛言:)‘云何如来说父母恩大,不可不报,又言师僧之恩不可称量? 其谁为最? ’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于膝下,莫以报生长与之等。 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 若从师学,开发知见,次恩大也。 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师之力也。 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也。 追其所生,乃次之耳!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节录王言:‘大师! 行法行王国内若有不孝众生,不念父母生养之恩,舍背父母,与妻子居,所有衣食、病瘦、医药念给妻子,不与父母。 父母衰老,出入无力,曾不生忧,亲近扶侍,于其妻子昼夜不离。 得一美味,不敢自啖,持与妻子;或偷父母所有财宝,私共妻子欢乐食啖。 父母善言,不肯随顺;妻子恶语,信用无舍。 或为妻子呵骂父母,或共亲族母女、姊妹、尊卑、上下行于淫欲,无惭愧心。 如是众生,摄在何等众生数中? ’(大萨遮尼干子)答言:‘大王! 如是恶人,摄在劫夺众生数中,上品治罪。 何以故? 大王当知! 父母恩重,至心孝养犹不能报,何况弃舍、违逆教命! 是名世间最大劫贼。 ’《大方广佛华严经》节录地神常言:‘我负大地,一切所有及须弥山,不以为重,亦无厌心。 于三种人,我恒厌倦,不欲胜持。 何等为三? 一、心怀叛逆,谋害人王;二、念弃恩亲,不孝父母;三、拨无因果,毁谤三尊,破法轮僧,障修善者。 如是三人,我极患重,乃至一念不欲任持。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节录供养父母、和尚、尊师及世间中曾致饶益赖其恩者,应念倍增报恩、供养。 何以故? 以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作诸恶业。 故诸如来称赞知恩,毁背恩者。 《大般涅槃经》节录菩萨摩诃萨于昔无量阿僧祇劫,恭敬父母、和尚、诸师、上座、长老。 于无量劫常为众生而行布施,坚持禁戒,修习忍辱,勤行精进、禅定、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是故今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之身。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节录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正法念处经》节录有四种恩,甚为难报。 何等为四? 一者、母;二者、父;三者、如来;四者、说法法师。 若有供养此四种人,得无量福。 现在为人之所赞叹,于未来世能得菩提。 《佛说未生冤经》节录夫善之极者,莫大于孝;恶之大者,其唯害亲乎! 《四十二章经》节录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 二亲最神也。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节录佛告阿难:‘若有众生杀父害母,骂辱六亲。 作是罪者,命终之时,铜狗张口,化十八车,状如金车,宝盖在上,一切火焰化为玉女。 罪人遥见,心生欢喜:我欲往中、我欲往中! 风刀解时,寒急失声,宁得好火,在车上坐,然火自爆。 作是念已,即便命终。 挥霍之间,已坐金车。 顾瞻玉女,皆捉铁斧,斩截其身;身下火起,如旋火轮。 譬如壮士屈伸臂顷,直落阿鼻大地狱中。 从于上鬲,如旋火轮;至下鬲际,身遍鬲内。 铜狗大吼,啮骨唼髓。 狱卒、罗刹捉大铁叉,叉头令起遍体火焰,满阿鼻城。 铁网、雨刀从毛孔入。 化阎罗王大声告敕:“痴人狱种! 汝在世时,不孝父母,邪慢无道。 汝今生处名阿鼻地狱。 汝不知恩,无有惭愧,受此苦恼,为乐不耶?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节录世间父母极亲爱众生慢心不尊重欲令摧折我慢幢是故出家为救护《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节录欲生彼国(西方极乐国土)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分别经》节录(佛言:)唯有道德,可以久保。 吾前世时,亦更为人偿债,奴婢、儿子、父母不可称数,皆有一时之缘,难可免脱,至今得道。 现我父母,皆先世道德之缘,不由偿债。 父母世世放舍,使我学道,累劫精进,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 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一堕失人种,累劫不复。 《中阴经》节录(佛问弥勒:)‘阎浮提儿生堕地,乃至三岁,母之怀抱,为饮几乳? ’弥勒答曰:‘饮乳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血分。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节录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 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善男子! 于诸世间,何者最富? 何者最贫? 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 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 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 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 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 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 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 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 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 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征复速于彼。 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若我住世于一劫说悲母恩不能尽我今略说于少分犹如蚊虻饮大海《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咒经》节录父母生养,劬劳辛苦,十月妊娠,三年乳哺,长养教诲,艰忧备尽,冀其成立,才艺过人;又望出家,度脱生死。 以是恩念,昊天难报。 《大方等陀罗尼经》节录(阿难白佛言:)‘若有父母、妻子不放此人至于道场,当服何药趣向道场? ’佛告阿难:‘此人应父母前,烧种种香,长跪合掌,应作是言:“我今欲至道场,哀愍听许! ”亦应种种谏晓,亦应随宜说法,亦应三请。 若不听者,此人应于舍宅默自思惟,诵此经典。 ’《菩萨地持经》节录众生知恩欲报德者,尔时菩萨劝令修善,不须世间财利酬报。 报之大者,当供养父母,乃至持戒。 求报恩者,令其行善。 是名菩萨报恩巧方便。 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颂经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愿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者○○○罪障消除永离三涂 往生净土回向现世者○○○病苦消除消灾免难 身心安康 共证菩提 发布时间:2024-02-06 08:30:5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