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弘忍大师 五祖弘忍大师 内容: 弘忍大师 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简介西天卅二祖,东土五祖。 (公元602-675年)蕲州(湖北蕲春)黄梅人,俗姓周,本为破头山中之栽松道者,尝向四祖道信请法,四祖言其已老,纵使得法,亦不能弘传。 师听即去,至一水边,见一女子,即想寄宿,女向师曰仍须父兄应允使可行,师遂告此女子言,只要首肯,即敢行,女首肯,师即回,女归辄孕,女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佣纺里中,夕止于众馆之下,后生一子,即师,以为不祥,因拋浊港中。 明日见之,泝流而上,气体鲜明,遂举之。 成童后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 七岁时随四祖道信出家于蕲州黄梅双峰山东山寺,穷研顿渐之旨,得其心传。 师之法相庄严,曾有智者见之,叹曰:「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足见师已具足如来二十五相。 唐永徽二年(651)道信入寂,师承法席,世称「五祖黄梅」,咸亨二年(671)传法于六祖慧能。 本来禅宗自达磨祖师东来,向以楞伽经为弘法之依归,自五祖始,乃以金刚经弘传世人,六祖慧能更因听闻金刚经而有省。 中国禅宗自初祖达摩至五祖之传承,为后世禅宗各宗派所承认,弘忍继之发扬而更兴盛,时人谓其禅风为「东山法门」,以彻悟心性本源为宗,守本真心为参学之要。 师之弟子除六祖慧能外,尚有神秀大师,因弘法之地方不同,故后称「北神秀,南慧能」。 禅宗并自慧能起走向普传期。 师于上元二年忽告众曰:「吾今事毕,时可行矣。」即入室,安坐而逝。 寿七十有四。 建塔于黄梅之东山。 代宗谥大满禅师、法雨之塔,有《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一卷传世。 无姓儿师先为破头山中栽松道者。 尝请于四祖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已老,脱有闻,其能广化邪? 傥若再来,吾尚可迟汝。」乃去,行水边,见一女子浣衣。 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诺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策而去。 女周氏季子也。 归辄孕,父母大恶,逐之。 女无所归,日佣纺里中,夕止于众馆之下。 已而生一子,以为不祥,因拋浊港中。 明日见之,泝流而上,气体鲜明,大惊,遂举之。 成童,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 逢一智者,叹曰:「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 姓非常姓四祖道信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即师,祖见师骨相奇秀,异乎常童即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无姓邪?」答曰:「性空,故无。」祖默识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师母所,乞令出家。 师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付法传衣。 轮刀上阵咸亨中有居士卢慧能,自新州来参谒。 知是异人,乃着槽厂去。 经八月,祖知付授时至,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汝等各去自看智能,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菩提本无树时会下七百余僧。 上座神秀于廊壁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卢在碓坊,忽聆诵偈,知未了,因请张别驾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祖见此偈,于夜潜为慧能说金刚经。 能言下大悟,遂传顿教及衣钵。 师颂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法语节录十四问答五祖弘忍大师以问答之方式显自心是道,是一佛乘。 计有十四问答:1. 何知自心本来清净? 2. 何知自心本不生灭? 3. 何名自心为本师? 4. 何名自心胜念彼佛? 5. 既是生佛体同,为何诸佛不生不灭受无量乐,众生生死受种种苦? 6. 真如法性同一无二,迷应俱迷,悟应俱悟;何故佛觉而众生迷? 7. 何知守本真心是涅盘根本? 8. 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要门? 9. 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 10. 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 11. 何名无记心? 12. 云何是我所心灭? 13. 请示真心14. 此论从首至末皆显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门是何门摄? 此是本师夫修道之本体须识,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守心若识心者,守之则到彼岸,迷心者,弃之则堕三途。 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盘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 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 大精进人诸摄心人,为缘外境粗心小息,内炼真心,心未清净时,于行住坐卧中恒惩意看心,犹未能了了清净独照心源,是名无记心,亦是漏心,犹不免生死大海。 但能着破衣餐粗食,了然守本真心,佯痴不解语,最省气力而能有功,是大精进人也。 不受生死此识灭已,其心即虚,凝寂淡泊,皎洁泰然,吾更不能说其形状,汝若欲得者,取涅盘经第三卷中金刚身品及维摩经第三卷见阿【门人人人】佛品,缓缓寻思,细心搜检熟看,若此经熟实得能于行住坐卧及对五欲八风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究竟不受生死之身。 弘忍大师主要著述最上乘论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 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 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 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闇。 日岂烂也,何故无光? 光元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 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盘法自然显现。 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答曰:维摩经云:如、无有生如、无有灭。 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净。 清净者,心之原也。 真如本有,不从缘生。 又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众贤圣亦如也。 一切众生者,即我等是也。 众贤圣者,即诸佛是也。 名相虽别,身中真如法性,并同不生不灭。 故言皆如也。 故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问曰:何名自心为本师? 答曰:此真心者,自然而有,不从外来不属于修。 于三世中,所有至亲莫过自守于心。 若识心者,守之则到彼岸。 迷心者,弃之则堕三涂。 故知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故论云:了然守心,则妄念不起则是无生,故知心是本师。 问曰:何名自心胜念彼佛? 答曰: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则到彼岸。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故云:守本真心胜念他佛。 又云:胜者只是约行劝人之语,其实究竟果体平等无二。 问曰:众生与佛真体既同,何故谓诸佛不生不灭,受无量快乐,自在无碍。 我等众生,堕生死中,受种种苦耶? 答曰:十方诸佛,悟达法性,皆自然照燎于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灭,故不得受生死。 不生死故,即毕竟寂灭。 故知万乐自归。 一切众生迷于真性,不识心本,种种妄缘,不修正念,故即憎爱心起。 以憎爱故,则心器破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则诸苦自现。 心王经云:真如佛性,没在知见;六识海中,沉沦生死,不得解脱。 努力会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自然与佛平等无二。 问曰:真如法性,同一无二;迷应俱迷,悟应俱悟。 何故佛觉性,众生昏迷,因何故然? 答曰:自此己上,入不思议分,非凡所及;识心故悟,失性故迷;缘合即合,说不可定;但信真谛,守自本心。 故维摩经云:无自性、无他性,法本无生,今即无灭。 此悟即离二边,入无分别智。 若解此义,但于行知法要,守心第一。 此守心者,乃是涅盘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涅盘之根本? 答曰:涅盘者,体是寂灭,无为安乐;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则断;妄想断故,则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穷达法性;穷达法性故,则得涅盘。 故知守本真心,是涅盘之根本。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 答曰:乃至举一手爪,画佛形像,或造恒沙功德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能众生,作当来胜报之业,及见佛之因。 若愿自早成佛者,会是守本真心。 三世诸佛,无量无边,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 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故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也。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 答曰:如来于一切经中,说一切罪福,一切因缘果报;或引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等,种种杂物,起无量无边譬喻;或现无量神通,种种变化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能众生,有种种欲心,心行万差。 是故如来随其心门引入一乘。 我既体知众生佛性,本来清净,如云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何须更多学知见,所生死苦。 一切义理及三世之事,譬如磨镜,尘尽明自然现。 则今于无明心中学得者,终是不堪。 若能了然不失正念,无为心中学得者,此是真学。 虽言真学,竟无所学。 何以故? 我及涅盘,二皆空故。 更无二无一,故无所学。 法性虽空,要须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 故涅盘经云:知佛不说法者,是名具足多闻。 故知求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也。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 答曰: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 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 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也。 上来四种问答,若欲广说何穷。 吾今望得汝自识本心是佛,是故殷懃劝汝。 千经万论,莫过守本真心是要也。 吾今努力按法华经,示汝大车宝藏明珠妙药等物,汝自不取、不服、穷苦奈何! 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一切功德,自然圆满,不假外求,归生死苦。 于一切处,正念察心,莫爱现在乐,种未来苦,自诳诳他,不脱生死。 努力努力! 今虽无常,共作当来成佛之因;莫使三世虚度,枉丧功夫。 经云:常处地狱,如游园观,在余恶道,如己舍宅。 我等众生,今现如此,不觉不知,惊怖煞人,了无出心。 奇哉奇哉! 若有初心学坐禅者,依观无量寿经,端坐正念,闭目合口,心前平视,随意近远;作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住,即善调气息。 莫使乍麤乍细则令人成病苦。 夜坐禅时,或见一切善恶境界,或入青黄赤白等诸三昧,或见身出大光明,或见如来身相,或见种种变化;但知摄心莫着,并皆是空,妄想而见也。 经云:十方国土,皆如虚空,三界虚幻,唯是一心作。 若不得定,不见一切境界者,亦不须怪。 但于行住坐卧中,常了然守本真心,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 一切万法不出自心,所以诸佛广说,如许多言教譬喻者,只为众生行行不同,遂使教门差别。 其实八万四千法门,三乘八道位体,七十二贤行宗,莫过自心是本也。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炼;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于念念中,常供养十方恒沙诸佛。 十二部经,念念常转。 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义自现,一切愿具足一切行满,一切皆办,不受后有。 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舍此身已,定得无生,不可思议。 努力莫造作,如此真实不妄语,难可得闻,闻而能行者,恒沙众中,莫过有一。 行而能道到者,亿万劫中,希有一人。 好好自安自静,善调诸根,就视心源,恒令照燎清净,勿令无记心生。 问曰:何名无记? 答曰:诸摄心人为缘外境麤心小息,内炼真心;心未清净时,于行住坐卧中,恒惩意看心,犹未能了了清净,独照心源,是名无记心也。 亦是漏心,犹不免生死大病,况复总不守真心者;是人沉没生死苦海,何日得出。 可怜努力努力! 经云:众生若情诚不内发者,于三世纵值恒沙诸佛无所能为。 经云:众生识心自度佛不能度众生。 若佛能度众生者,过去诸佛恒沙无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 只是情诚不自内发,是故沉没苦海。 努力努力! 勤求本心,勿令妄漏。 过去不知,已过亦不及今身现在,有遇得闻妙法,分明相劝,决解此语,了知守心,是第一道。 不肯发至诚心,求愿成佛,受无量自在快乐,乃始轰轰随俗贪求名利,当来堕大地狱中,受种种苦恼,将何所及。 奈何奈何! 努力努力! 但能着破衣飧麤食,了然守本真心,佯痴不解语,最省气力,而能有功,是大精进人也。 世间迷人不解此理,于无明心中,多涉艰辛,广修相善,望得解脱,乃归生死。 若了然不失正念,而度众生者,是有力菩萨。 分明语汝等,守心第一,若不勤守者,甚痴人也。 不肯现在一生忍苦,欲得当来万劫受殃,听汝更不知何嘱? 八风吹不动者,真是珍宝山也。 若知果体者,但对于万境起恒沙作用,巧辩若流,应病与药,而能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者,真是出世丈夫。 如来在日,叹何可尽。 吾说此言者,至心劝汝,不生妄念,我所心灭,则是出世之士。 问曰:云何是我所心灭? 答曰:为有小许胜他之心,自念我能如此者,是我所心,涅盘中病故。 涅盘经曰:譬如虚空,能容万物,而此虚空不自念言我能含容如是。 此喻我所心灭。 趣金刚三昧。 问曰:诸行人求真常寂者,只乐世间无常麤善,不乐第一义谛真常妙善;其理未见,只欲发心缘义,遂思觉心起,则是漏心;只欲亡心,则是无明昏住。 又不当理,只欲不止,心不缘义,即恶取空,虽受人身,行畜生行;尔时无有定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见佛性。 只是行人沉没之处,若为超得到无余涅盘,愿示真心。 答曰:会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静心,更重教汝;好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端坐正念,善调气息;惩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如,稳看看熟,则了见此心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焰晔晔不住。 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缓缓如如,稳看看熟,则返覆销融,虚凝湛住。 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 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 此识灭已,其心即虚,凝寂淡泊,皎洁泰然;吾更不能说其形状。 汝若欲得者,取涅盘经第三卷中,金刚身品,及维摩经第三卷见阿(音同触ㄔㄨˋ)佛品,缓缓寻思,细心搜捡熟看,若此经熟,实得能于行住坐卧,及对五欲八风,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究竟不受生死之身。 五欲者:色声香味触。 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此是行人磨炼佛性处,甚莫怪,今身不得自在。 经曰:世间无佛住处,菩萨不得现用。 要脱此报身,众生过去根有利钝,不可判;上者一念间,下者无量劫。 若有力时,随众生性,起菩萨善根,自利利他,庄严佛土。 要须了四依,乃穷实相。 若依文执,则失真宗。 诸比丘! 汝等学他出家修道,此是出家,出生死枷,是名出家。 正念具足,修道得成,乃至解身支节,临命终时,不失正念,即得成佛。 弟子上来集此论者,直以信心依文取义,作如是说,实非了了证知。 若乘圣理者,愿忏悔除灭;若当圣道者,回施众生,愿皆识本心,一时成佛。 闻者努力,当来成佛,愿在前度我门徒。 问曰:此论从首至末,皆显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门,是何门摄? 答曰:此论显一乘为宗。 然其至意,导迷趣解,自免生死,乃能度人。 直言自利,不说他利,约行门摄。 若有人依文行者,即在前成佛。 若我诳汝,当来堕十八地狱,指天地为誓,若不信我,世世被虎狼所食。 最上乘论一卷终 发布时间:2024-11-20 08:02: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6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