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四卷(四谛相) 内容: 第三章 法智、类智和现观智原文:彼既如是。 于其自内。 现见诸蕴。 依诸谛理。 无倒寻思。 正观察已。 复于所余。 不同分界。 不现见蕴。 比度观察。 谓彼所有。 有为有漏。 遍一切处。 遍一切种。 于一切时。 皆有如是法。 皆堕如是理。 皆有如是性。 彼所有灭。 皆永寂静。 常住安乐。 彼所有道。 皆能永断。 究竟出离。 释:瑜伽行者既然能像这样对于自己的内身现前观见五蕴,依据四圣谛理没有颠倒地寻思,正确地观察以后,再对于其他不同的分界不能现前观察的五蕴,进行比度观察。 五蕴中所有的有为法有漏法,遍一切处遍一切种子,在一切时都与现前所观察到的法一样,都摄属于四圣谛理之中,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性质。 这些法都是生灭的,灭掉之后都是永远寂静的,寂静以后都是永远常住的、安乐的,世间所有的道都能永远断灭,究竟出离世间苦。 原文:当知此中。 若于现见。 诸蕴谛智。 若于所余。 不同分界。 不现见境。 比度谛智。 即是能生。 法智类智。 种子依处。 释:在这些法的观察当中,如果对于现前存在的五蕴能够如实观察,现量见证四圣谛真实理,就会出生法智,是法智种子的所依之处。 如果在除了现前所存在的法之外的所余的不是现前所存在的五蕴法,进行比度观察出生了见证智慧,就是类智,是类智种子的所依处。 这里讲了证法的两种方式,一是对当前存在的五蕴的如实观察,二是对非当前存在的五蕴的比度观察,两种观察都能获得谛智。 非当前存在的五蕴是指什么呢? 这是指当下此刻之前和之后的五蕴,如果今天的五蕴是现前的,那么昨天以前的五蕴和明天以后的五蕴就是非当下的五蕴,与当下的五蕴有个分界,时间点不同,但五蕴的性质和特征是相同的,是同类,有共同性,有可比性。 如果今年的五蕴是当下的五蕴,去年以前的五蕴和明年以后的五蕴就是非当下的五蕴;如果今世的五蕴是现前的五蕴,前世和后世的五蕴就是非现前可见的五蕴。 以此类推,三大阿僧祇劫的五蕴都与当前的五蕴有相同的属性,或者说从无始劫以前直至无始劫以后的五蕴都有共同的属性和性质、特征,都是同类,都有可比性。 正比度能出生法智和类智,在对现前存在的五蕴正确如实观察的基础上,再比度观察非现前存在的其余五蕴,就能出生法智和类智,获得见道的无生智。 分界是指过去和未来不同时期的法与当下的法的界限和分割。 法与法有了界限,观察法的方式就不同,获得智慧的种类也不同。 能现见的法是现量观察,不能现见的法就比度观察,观察正确如实了,就会获得谛智和无生忍。 原文:又即如是。 了相作意。 当知犹为。 闻思间杂。 若观行者。 于诸谛中。 如是数数。 正观察故。 由十六行。 于四圣谛。 证成道理。 已得决定。 复于诸谛。 尽所有性。 如所有性。 超过闻思。 间杂作意。 一向发起。 修行胜解。 此则名为。 胜解作意。 如是作意。 唯缘谛境。 一向在定。 于此修习多修习故。 于苦集二谛境中。 得无边际智。 释:以上讲的这些了相作意,仍然属于间杂的闻思智慧,如果观行者在四圣谛中,像这样不断地正观察,就会由十六行对于四圣谛的证成道理,已经心得决定。 又对于四圣谛的尽所有性和如所有性,超过了间杂的闻思作意,一直在发起修行胜解,名为胜解作意。 这样的作意,只缘真实境界,一直在定中,对于胜解作意修习并且勤于修习的缘故,在苦谛和集谛两种境界中,就获得无边际智。 在对四圣谛心得决定之前的了相作意,参杂着闻思,并不纯是正观察,也不是无间断地观察。 如果能够无间断地正观察,才能对四圣谛心得决定。 心得决定之后,才能胜解,胜解之后才能证。 四圣谛的尽所有性,是指四圣谛所覆盖的范围,如所有性是指符合四圣谛理的所有性。 如果观察是无间断地正观察,就能超过间杂的闻思阶段,这时候能发起对四圣谛的胜解,叫作胜解作意。 如果能一直保持禅定,禅定不失,心只缘四圣谛,没有他缘,这样的作意观察就能获得无边际智。 原文:由此智故。 了知无常。 发起无常无边际胜解。 如是了知苦等。 发起苦无边际胜解。 空无我无边际胜解。 恶行无边际胜解。 往恶趣无边际胜解。 兴衰无边际胜解。 及老病死愁悲忧苦。 一切扰恼无边际胜解。 释:由于有无边际智的缘故,了知诸行无常,发起对于无常法的无边际胜解。 像这样了知了苦空无常无我等等,就发起了苦无边际胜解、空和无我无边际胜解、恶行无边际胜解、往恶趣无边际胜解、兴衰无边际胜解、以及老病死忧悲苦恼一切忧恼无边际胜解。 原文:此中无边际者。 谓生死流转。 如是诸法。 无边无际。 乃至生死。 流转不绝。 常有如是。 所说诸法。 唯有生死。 无余息灭。 此可息灭。 更无有余。 息灭方便。 即于如是。 诸有诸趣。 死生法中。 以无愿行。 无所依行。 深厌逆行。 发起胜解。 精勤修习。 胜解作意。 释:无边际的意思是,生死流转这样的诸法无边无际,以至于生死流转不断绝。 以上所说的诸法虽然是常有的,但是只有生死是可以息灭,再也没有遗余的。 这个可以息灭之法,再也没有其余的息灭方便法。 在如是这些三有六道的生死法中,以无愿行、无所依行、深深地厌逆行,发起胜解,精勤地修习胜解作意。 原文:复于如是。 诸有诸生。 增上意乐。 深心厌怖。 及于涅槃。 随起一行。 深心愿乐。 彼于长夜。 其心爱乐。 世间色声香味触等。 为诸色声香味触等。 滋长积集。 由是因缘。 虽于涅槃。 。深心愿乐。 而复于彼。 不能趣入。 不能证净。 不能安住。 不能胜解。 其心退转。 于寂静界。 未能深心。 生希仰故。 有疑虑故。 其心数数。 厌离惊怖。 虽于一切。 苦集二谛。 数数深心。 厌离惊怖。 及于涅槃。 数数发起。 深心愿乐。 然犹未能。 深心趣入。 释:又对于以上所说的这些诸有诸生死法的增上意乐,从内心深处生厌和怖畏,对于涅槃所生起的任意一种行,都从内心深处有乐愿。 行者曾于生死长夜中,内心爱乐世间里的色声香味触等法,为了这些色声香味触等法滋长和积集苦谛。 由于这个因缘,虽然现在能深心愿乐涅槃,而不能趣入涅槃,不能证得清净法眼,不能安住四圣谛中,也不能胜解四圣谛。 其心就从寂静界中退转了,因为没有能够从深心里生出对涅槃的希冀和景仰的缘故,因为心中有疑虑的缘故,就会一次次地厌离和恐怖生死。 这样的人虽然在一切的苦谛和集谛的修习中,多次地深心厌离和惊怖生死,对于涅槃多次地发起深心的愿乐,然而还是不能深心地趣入涅槃。 原文:何以故。 以彼犹有。 能障现观。 粗品我慢。 随入作意。 间无间转。 作是思惟。 我于生死。 曾久流转。 我于生死。 当复流转。 我于涅槃。 当能趣入。 我为涅槃。 修诸善法。 我能观苦。 真实是苦。 我能观集。 真实是集。 我能观灭。 真实是灭。 我能观道。 真实是道。 我能观空。 真实是空。 我观无愿。 真是无愿。 我观无相。 。真是无相。 如是诸法。 是我所有。 释:为什么深心厌怖生死愿乐涅槃,却不能趣入涅槃,甚至都不能胜解和安住涅槃之法? 因为行者还有能障碍现量观行的粗的我慢,随着观行的深入生起有间断或者是无间断的作意,心中这样思惟:我曾经长久地流转于生死之中;我在生死中还要继续流转;我将来会趣入涅槃;我为了涅槃修习诸善法;我能观察苦谛真实是苦的;我能观察集谛真实是集起的;我能观察灭谛真实会灭;我能观察道谛真实是道;我能观察空真实是空;我能观察无愿真是无愿,我观察无相真是无相;如是诸法是我所具有的。 原文:由是因缘。 虽于涅槃。 深心愿乐。 然心于彼。 不能趣入。 彼既了知。 如是我慢。 。是障碍已。 便能速疾。 以慧通达。 弃舍任运。 随转作意。 制伏一切。 外所知境。 趣入作意。 随作意行。 专精无间。 观察圣谛。 随所生起。 心谢灭时。 无间生心。 作意观察。 方便流注。 无有间断。 彼既如是。 以心缘心。 专精无替。 便能令彼。 随入作意。 障碍现观。 粗品我慢。 无容得生。 释:由于行者心中有这些观念,虽然他对于涅槃能深心爱乐,但是心却不能趣入涅槃,因为粗重的我慢有遮障作用。 行者了知以上这些我慢是趣入涅槃的障碍以后,就能迅速地以智慧通达,从而去除我慢遮障,便舍弃了从前的任心随意出生的我慢,随后运转作意,制伏住了心所触的一切外境,转入观行作意,随作意而转,一心精勤无间断地观察四圣谛。 随着所生起的我慢心的灭去,心生起在无间断地作意观察上,心识无间断地流注在观察四圣谛中。 行者如是以智慧心缘于无间作意,专心精进旁无他顾,浸染于四圣谛作意中,这样障碍现量观行的粗重我慢就没有机会生出来了。 原文:如是勤修。 瑜伽行者。 观心相续。 展转别异。 新新而生。 或增或减。 暂时而有。 率尔现前。 前后变易。 是无常性。 观心相续。 入取蕴摄。 是为苦性。 观心相续。 离第二法。 是为空性。 观心相续。 从众缘生。 不得自在。 是无我性。 如是名为。 悟入苦谛。 释:像这样精勤地修习瑜伽的行者,观察自心相续不断地流转变异,心里新出生一种法,下一秒又新出生另一种法,不断地改变,其心意有时增加有时减少,都是暂时而有,刹那现前,过后就变,这样前后变易的心是无常性的。 再观自心相续不断,有所取着,是被取蕴所摄受着,这是苦性的。 再观自心相续不断,心却不属于任何一种法,因为其心是空的,是为空性。 再观察自心相续不断,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不得自在,因此是无我性。 这样就叫作悟入苦谛,无常、苦、空、无我,名为苦谛。 原文:次复观察。 此心相续。 以爱为因。 以爱为集。 以爱为起。 以爱为缘。 如是名为。 悟入集谛。 次复观察。 此心相续。 所有择灭。 是永灭性。 是永静性。 是永妙性。 是永离性。 如是名为。 悟入灭谛。 次复观察。 此心相续。 究竟对治。 趣灭之道。 是真道性。 是真如性。 是真行性。 是真出性。 如是名为。 悟入道谛。 释:再次观察此心相续不断,是以爱为因,以爱为集,以爱为起,以爱为缘,观察到这个理就名为悟入集谛。 再次观察此心相续不断,所有拣择出的生灭法都是具有永远灭尽性,永远寂静性,永远微妙性,永远离性,如是名为悟入灭谛。 再次观察此心相续不断,能够彻底地对治一切烦恼。 趣向寂灭之道是真的道性,是真的如性,是真的行性,是真的出离性,如是名为悟入道谛。 原文:如是先来。 未善观察。 今善作意。 方便观察。 以微妙慧。 于四圣谛。 能正悟入。 即于此慧。 亲近修习。 多修习故。 能缘所缘。 平等平等。 正智得生。 由此生故。 能断障碍。 爱乐涅槃。 所有粗品。 现行我慢。 释:从前还没有好好地观察四圣谛,现在就要善于作意作以方便观察,以微妙的智慧,于四圣谛理能正确如实地悟入。 由于能够亲近和修习,多多地修习此种微妙的观察智慧的缘故,能缘智和所缘的法平等平等,正智才得以出生。 由于出生了正智,就断除了障碍爱乐涅槃的所有的粗重的现行我慢。 原文:又于涅槃。 深心愿乐。 速能趣入。 心无退转。 离诸怖畏。 摄受增上。 意乐适悦。 如是行者。 于诸圣谛。 下忍所摄。 能缘所缘平等。 平等智生。 是名为暖。 中忍所摄。 能缘所缘平等。 平等智生。 是名为顶。 上忍所摄。 能缘所缘平等。 平等智生。 名谛顺忍。 释:又对于涅槃深心爱乐,能迅速地趣入,心不退转,离开一切怖畏,内心生起增上意乐,舒适愉悦。 这样修行的行者在四圣谛的修习过程中,属于下忍位所摄。 能缘的心和所缘的法平等,平等智出生了,名为暖位,属于中忍位所摄。 能缘的心和所缘的法平等,平等智出生,名为顶,属于上忍所摄。 能缘的心和所缘的法平等,平等智出生,名为谛顺忍。 这里把对涅槃的安忍分为上中下三品,下品忍处于四加行中的暖位,中品忍处于四加行中的顶位,上忍也叫作谛顺忍,处于四加行中的忍位。 处于暖位的行者,心就能趣向于涅槃,对于涅槃法的修习心无退转了,因为对涅槃法生起了增上意乐,离开了怖畏,有了功德受用,那么在后边的一切修习过程中都不会退转了,乃至于断我见得初果之后,更不会退转于涅槃之道。 在四加行位的功德受用,与初果的功德受用差别很大,初果与二果,乃至于二果与三果四果的功德受用,差别都很大,所以不要误会功德受用,不要把四加行的功德受用,误会为是初果二果的功德受用,从而出现未证言证的大妄语。 原文:彼既如是。 断能障碍。 粗品我慢。 及于涅槃。 摄受增上。 意乐适悦。 便能舍离。 后后观心。 所有加行。 住无加行。 无分别心。 彼于尔时。 其心似灭。 而非实灭。 似无所缘。 而非无缘。 又于尔时。 其心寂静。 虽似远离。 而非远离。 又于尔时,非美睡眠。 之所覆盖。 唯有分明。 无高无下。 奢摩他行。 释:行者修习至此,能断除障碍观行的粗重我慢,对于涅槃更进一步产生出增上意乐和愉悦快乐,这样就能舍离后续观心的所有加行,住在没有加行的无分别心中。 这时候,行者的心好像是灭了而其实还没有灭,好像是没有什么攀缘了而并非没有攀缘。 行者又在某时其心寂静,虽然好像是远离了六尘境界而实未曾远离。 行者在这时候心还有睡眠盖障,睡眠还没有不为轻而香美无梦,只有非常分明的没有高下的奢摩他行。 修习瑜伽的行者,在断除了障碍现观的粗重我慢,对涅槃生起增上意乐之后,不用再努力地作加行功夫了,这时候感觉心好像没有分别了,好像是灭了,其实还没有灭,心里好像什么也不想了,其实是有想,感觉心里好像远离了尘境,其实还没有远离,并且这时候睡眠盖障并没有消除,睡眠还很沉重,未得清明,只有分明的无相心,不取法之高下,住于禅定中,不观四念处四圣谛。 原文:复有一类。 闇昧愚痴。 于美睡眠。 之所覆盖。 其心似灭。 非实灭中。 起增上慢。 谓为现观。 此不如是。 既得如是。 趣现观心。 不久当入。 正性离生。 即于如是。 寂静心位。 最后一念。 无分别心。 从此无间。 于前所观。 诸圣谛理。 起内作意。 此即名为。 世第一法。 从此已后。 出世心生。 非世间心。 此是世间。 诸行最后。 界畔边际。 是故名为。 世第一法。 释:又有一类人昏昧愚痴,被香美的睡眠所覆盖,其心好像是灭了,其实并不是真灭了,于是就生起了增上慢,认为这就是现量观察,实则不是。 此人既然已经获得了这样的趣向现量观察的心,不久以后就应当能入到正性离生中。 在这样其心似灭非灭的寂静心位中,有最后一念无分别心,再以后就会无间断地对于前边所观的四圣谛理,生起内在作意,这叫作世第一法。 从此以后出世间的心就生起来了,再也没有世间心了,这是世间诸行中最后的界限边际,因此名为世第一法。 这一段文很重要,讲述的是证道之前的最后阶段的心理状态,以及证道之前的最后修习方法,也揭示了世第一法与证道之间的差别相。 在证道之前,处于四加行位的最后一位世第一法位,在此位中,睡眠盖障变得轻微了,以至于睡眠很轻微,也很清明,处于半睡半醒之间,睡眠中心很清明,不昏昧,身体很舒适,因此对于修道遮障很小。 心好像是灭了,没有分别了,但还是有分别性,并没有灭,只是了别轻微,似有似无。 于是愚痴蒙昧的人就生起了增上慢,觉得自己是无心了,有了现观了,实际不是。 但是却离现观不远了,如果继续精进,不久就会证入离开生死的正位,也就是在这样的寂静心位中,还有最后一念无分别心,以此一念无分别心,从此以后就会无间断地对从前所观行的四圣谛理,生起内在的作意,这就名为世间第一法。 从此以后,就生起了出世间的心,世间心就断了灭了,这是世间里诸行最后的与出世间的界限和边畔,以此叫作世间第一。 原文:从此无间。 于前所观。 诸圣谛理。 起内作意。 作意无间。 随前次第。 所观诸谛。 若是现见。 若非现见。 诸圣谛中。 如其次第。 有无分别。 决定智现见智生。 由此生故。 三界所系。 见道所断。 附属所依。 诸烦恼品。 一切粗重。 皆悉永断。 释:从此无间断地对于从前所观行的四圣谛理,生起内在作意,作意不间断,随同从前次第所观行的四圣谛,或者是现量所见,或者是非现量所见的四圣谛中,随同其次第,是有是无加以分别之后,决定智和现见智就出生了。 决定智和现见智出生之后,三界所系缚的,见道所断除的,附属于心所依止的,所有的烦恼品类中一切粗重部分,全部都永远断除了。 这段讲见道部分了,四加行之后,再无间断地作意观察,就会有智慧出生,作出决定,确认四圣谛苦集灭道之理,同时现量见法智出生,就断我见证初果了。 见道证初果的同时,一切粗重的烦恼就全部都永远断除,不再生起了。 所以如果有人粗重烦恼还存在着,烦恼看似还比较重,那就说明还没有见道证初果,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身口意行的表现足以说明他是否见道。 外表看身口意行比较清净的,不一定是见道了,但见道的人身口意行一定是清净的,没有粗重烦恼的。 原文:此永断故。 若先已离。 欲界贪者。 彼于今时。 既入如是。 谛现观已。 得不还果。 彼与前说。 离欲者相。 当知无异。 然于此中。 少有差别。 谓当受化生。 即于彼处。 当般涅槃。 不复还来。 生此世间。 若先倍离。 欲界贪者。 彼于今时。 既入如是。 谛现观已。 得一来果。 若先未离。 欲界贪者。 彼于今时。 既入如是。 谛现观已。 粗重永息。 得预流果。 释:由于粗重烦恼永远断除的缘故,如果先前已经离开了欲界贪爱的人,在如今之时,既然已经悟入了如是四圣谛现量观行以后,就获得了三果不还果。 此人与前边所说的离欲者的相貌,应该知道是没有差异的。 但是二者之间还是稍微有一些差别,那就是后世要在五不还天受化生的三果人,就在即将受生处直接入涅槃,不再来此世间受生了。 如果是先前接近于离开欲界贪爱的人,已经断除部分欲界贪爱的人,在这时候,既然已经获得了如是四圣谛现量观行以后,就获得二果一来果。 如果先前还没有离开欲界贪爱的人,在如今之时,既然已经获得四圣谛现量观行以后,粗重的烦恼就永远息灭了,获得初果。 根据以上弥勒菩萨的讲述,证得初果虽然还没有离欲界贪,但是粗重的烦恼是要永远断除息灭的,细微的烦恼仍然存在,待以后的修行再逐渐断除息灭,直至四果断尽一切现行烦恼。 虽然初果到四果都能够对四圣谛进行现量观行,但因其在福德、烦恼、禅定和观行智慧等方面有差别,获得的智慧就有差别,果位就有差别。 三果人断除了欲界贪爱烦恼,有能力在受生处或者是在中阴身直接取得无余涅槃,那就是断除烦恼的心解脱圣者。 初果和二果还有不同的欲界贪,心不解脱欲界,所以就不是心解脱的圣者,而是属于贤人。 原文:由能知智。 与所知境。 和合无乖。 现前观察。 故名现观。 如刹帝利与刹帝利。 和合无乖。 现前观察。 名为现观。 婆罗门等。 当知亦尔。 此亦成就。 众多相状。 谓证如是。 谛现观故。 获得四智。 谓于一切若行。 若住诸作意中。 善推求故。 得唯法智。 得非断智。 得非常智。 得缘生行。 如幻事智。 释:由能知真谛法的智慧,与所知的四圣谛理和合一起,二者没有乖离,这样的现前观察,就叫作现观。 比如刹帝利与刹帝利和合无乖,不相违逆,这样来现前观察,就是现观,现前观察婆罗门也是这样。 现观也能成就众多种相状,证得如是谛现观就会获得四智,对于一切苦行,如果住于所有作意当中善于推求观行,就会获得唯法智、非断智、非常智、缘生行如幻事智。 能知智,是指能见法知法证法的六七识,具有如实的观察智慧,所知境是指六七识所观察的理法,比如四圣谛理和般若之法等等,智与境和合一起,没有违逆,这样的现前观察叫作现观。 如果观察不到真实的理法,或者是所观察的不善真实理法,那么智和境不相匹配,就不是现前观察,不叫作现观。 和合无乖,不相违逆,主要在于六七识的智慧境界,或者是智慧层次,智慧足够正确观察和认知于法,就与理法不相乖离,并且是现前观察,不是揣摩和推理想象分析的,现前存在的法,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现量观察现量认知,这叫作现观。 现观的时候,就证得了法,获得了法智和类智。 不是现观的,就没有法智和类智,没有果证。 如何区分对于法是现前观察还是非现前观察呢? 比如说观察苦谛,感觉五蕴是苦,现前观察到了五蕴是苦以后,内心对苦的认知很深刻,时时处处心心念念都会感知到五蕴的苦,并且心心念念想要逃脱苦灭掉苦,这种心态形成了无间作意,不间断。 无间作意,就是意根生起来的作意,是意根感知到了苦,不仅仅停留在意识表面,这是现前观察的结果。 非现前观察的苦,并没有形成无间作意,断断续续,时有时无,时常忘记了苦,还是追求乐,出离心不强,觉悟性不高,行动力更差。 当乐境现前的时候,就会迷失了自己,深陷乐境中不知苦了,对将来的希冀还是很大,妄想能得到乐保持乐。 这样一边觉得苦,一边追求乐,心与行为相违背的状态,就是非现前观察苦。 非现观的人由于辨别的智慧力不足,往往会误会自己这种情况是现量观察,是实证了法,其实与实证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非现前观察的人普遍特征是,烦恼不除,无明不断,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指东向西,口里说着空,行为上处处着于有,没有一处是空;口里说无我,时时处处都是我,想掩饰都掩饰不住。 因为没有实证,不知道实证之后的身心境界,也不知道自己所思所为都与实证境界相反,所以根本掩盖不了自己的凡夫特征。 原文:若行境界。 由失念故。 虽起猛利。 诸烦恼缠。 暂作意时。 速疾除遣。 又能毕竟。 不堕恶趣。 终不故思。 违越所学。 乃至傍生。 亦不害命。 终不退转。 弃舍所学。 不复能造。 五无间业。 定知苦乐。 非自所作。 非他所作。 非自他作。 非自非他。 无因而生。 释:有现观四智的行者,在证初果之前,如果身处境界之中,由于暂时失念的缘故,虽然生起了猛烈的诸烦恼缠缚,只要暂时作意就能迅速地除遣缠缚,并且还能毕竟不堕入恶道,永远不会故意思考与所修学相违背的法,乃至于连畜生的性命也不违害,永远不会退转和弃舍所修学的法,不再能造作五无间恶业,确定知道苦乐不是苦乐自性所作,不是大自在天等所作,不是苦乐自性和大自在天等共同所作,也不是苦乐自性作不是大自在天等作的无因而生。 这是行者处于四加行的世第一法阶段的功德受用,在证得初果之前,就有能力迅速除遣猛力的诸烦恼缠缚,就能不堕恶道,于四圣谛解脱道不退转,不弃舍。 可见见道前的四加行其功德也是很大的,见道后的功德受用就更大了,解脱智慧确实是很殊胜的。 原文:终不求请。 外道为师。 亦不于彼。 起福田想。 于他沙门。 婆罗门等。 终不观瞻。 口及颜面。 唯自见法得法。 知法得法。 证法源底。 越度疑惑。 不由他缘。 于大师教。 非他所引。 于诸法中。 得无所畏。 终不妄计。 世瑞吉祥。 以为清净。 终不更受。 第八有生。 具足成就。 四种证净。 如是行者。 乃至世第一法已前。 名胜解作意。 释:终究不会皈依外道为师,也不对外道生起福田之想,对于其他的沙门和婆罗门等等,永远不会仰望他们的颜面,看他们的脸色,看重他们所说,从他们的口里得法,只有自己独自见法得法。 独自见法得法,证得法的底源(根本),解除所有的疑惑,并不是由于外在的因缘所为。 能够证法底源,是由于世尊善知识教导的缘故,不是从世尊之外的他处所引过来的。 行者在诸法中无所畏惧,终究不会虚妄地计着世间的种种瑞象和吉祥是清净的,永远不会再有第八次受生于三界世间,具足成就四种所证的清净智。 如是行者,在修到世第一法以前,都名为胜解作意。 行者在获得四智现观之后,修习四加行,在第四加行的世第一法之前的观行都叫作胜解作意。 意思是没有现量实证之前的思考参究,都应该叫作对法的胜解和领悟,只有胜解之后,才能现量观察得到,名为实证。 实证是在初果位以上,胜解则在初果向或者是四加行的世第一法位中,四加行之后才能实证见道。 所以要如实地观察自己的智慧,是现量观察智,还是胜解,还是臆测推理分析等等,了解了自己的智慧层次,才好规划下一步的修行。 具有现观四智的行者,从来不从他处得法和知法,不以他人所说为究竟皈依处,都是依靠自己现量观察去实证,见法得法之事只有靠自力参究观行,别人帮不上忙,别人指引的指教的,代替不了自己的现量观行。 疑惑需要自己通过观行解决,别人说的不能解除自己内心的疑惑,因为不是亲自所见所证。 有些人想方设法地套取修行成果,佛法是谁修谁得,套取来的,不能变成自己的,也不能获得见道智慧。 现在有瑜伽师地论作指引,法理越来越明,对于证果明心之事,谁不服也没办法,要不然就去找弥勒菩萨说道说道。 原文:于诸圣谛。 现观已后。 乃至永断。 见道所断。 一切烦恼。 名远离作意。 复从此后。 为欲进断。 修所断惑。 如所得道。 更数修习。 永断欲界。 上品中品。 诸烦恼已。 得一来果。 如预流果。 所有诸相。 今于此中。 当知亦尔。 然少差别。 释:对四圣谛现观以后,直至永远断除见道所断的一切烦恼,名为远离作意,这是初果境界,断除欲界下品烦恼。 又从此以后,为了要进一步断除修道所应该断除的烦恼惑,在所证得的初果断我见的基础上,更加努力地精勤修习,永远断除欲界上品和中品烦恼以后,就证得二果一来果。 就像证得初果所具有的功德一样,二果人具有的功德也是如此,但其中还是有一些差别。 原文:谓若行境界。 于能随顺。 上品猛利。 烦恼缠处。 由失念故。 暂起微劣。 诸烦恼缠。 寻能作意。 速疾除遣。 唯一度来。 生此世间。 便能究竟。 作苦边际。 得不还果。 及不还相。 如前已说。 释:二果人在面对境界时,在能随顺欲界上品很猛烈的烦恼缠缚之处,由于失念的缘故,在刚一生起轻微劣弱的诸烦恼缠缚时,马上就能作意,迅速地除遣烦恼缠缚。 之后再来此世间投生,只能来一次,就能到达究竟的苦的边际了,证得三果不还果,以及具有不还欲界的功德相,前边已经说过了。 初果见道所断的烦恼是欲界的下品烦恼,是欲界众生的烦恼中最粗重的部分,是人类和三恶道众生所具有的烦恼,天界众生没有粗重烦恼,有中品和上品烦恼,人类也有中品和上品烦恼。 如果不喜和不随顺欲界众生的烦恼,就能断除欲界的中品和上品烦恼,证得二果。 断除欲界上中下三品烦恼,能远离欲界贪,出生初禅定,证得三果。 所以初果是证道,二果和三果开始修道,修道所断的烦恼比初果要微细难断,一旦断除,智慧就会增进。 初果至三果修道就是要断除烦恼,以禅定和烦恼的程度,来划定果位和智慧层次,所以修习理论的最终和根本目的是断除烦恼,身口意行清净,若不为此,只看重理论,就不叫作修道了。 发布时间:2024-03-22 08:23:2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