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三 内容: 卷三佛说阿弥陀经节引佛说无量寿经节引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节引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节引阿隬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节引称扬诸佛功德经节引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普广所问经节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不悲心陀罗尼经节引文殊师利发愿经节引文殊师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节引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节引禅宗秘密经节引坐禅三昧法门经节引天亲菩萨无量寿经论节引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节引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节引觉明妙行菩萨西方确指节引魏昙鸶大师略论安乐净土义节引隋天台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节引唐怀感大师释净土群疑论节引唐迦才大师净土论节引唐紫阁山飞锡大师念佛三昧宝王论节引明四明妙大师宝王三昧念佛直指节引明荷叶痷石头道人袁宏道居士西方合论节引附录莲池大师普劝戒杀放生念佛法要卷三念佛引证持名法门,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故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 凡与经意相违者,即是谤法,不得往生。 后学机迟,卒难寻究,兹节引经论有关持名方法精华简要之义,以便随时印证,而免修自误也。 佛说阿弥陀经节引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 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佛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按】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禅净各宗,均列入朝暮课诵。 净土十要云:‘佛法之妙,莫要于净土,净土之妙,莫要于持名,持名之妙,莫要于阿弥陀经及灵峰要解。 ’要解云:‘信愿执持名号,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男女也。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仍至顿至圆也。 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 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 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 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足证信愿持名,定生极乐。 佛说无量寿经节引过去久远劫,锭光如来出世,次第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弃国出家,号法藏比丘。 佛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善恶,国土粗妙。 闻已,皆悉睹见,发大誓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惟除五逆,诽谤正法。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发如是等四十八愿已,一向专志,庄严佛土,安立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 今已成佛,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号无量寿佛。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 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悲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按】此经广示弥陀因地愿行,依正庄严,及三辈往生者、均以发心专念为正行。 末示当来经灭,独留此经百岁。 大集经云:‘过是以往,无量寿经亦灭,佛法全无,惟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 ’岂非以持名法门,下手易摄机普,入道稳而得效速耶? 足证其时愈后,此法愈契机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节引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 闻已即悟无生法忍。 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 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 于第一义,心不惊动。 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 ’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 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莲华。 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 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 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 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五百佛,来迎此人,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 于众相好,心不明了。 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 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 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善地。 是名上品下生者。 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极乐世界。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 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 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 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 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 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是名中品下生者。 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不诽谤方等经典,多造恶法,无有惭愧。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 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隬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 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大悲观世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 闻已信解,无上道心。 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 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 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说知见。 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 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事,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弥陀佛。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于莲华中,满十二劫,莲华方开。 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 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 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按】此经首明修三福为净业正因,发三心即便往生。 末明九品往生之因果,令业障重者,以称名为正行,由称名故,能除罪多劫,即得往生。 龙舒云:‘至诚心者,至诚归向,无苟且也。 坚固心者,坚固修进,更不退转也。 深心者,用心深至,直透净土,如探海底珠也。 三世诸佛与法界众生,皆由心造,吾心如是,焉得不上品上生。 ’灵峰云:‘观经专明作观,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 当知人根虽钝,而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称名者,不劳观想也。 ’心作、即心想念,心是、即心是佛也。 印光大师:‘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往生之因果耳,但期了知即已,不必作观,祈一心持名,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也。 ’不云具足十称,而曰十念者,杨仁山居士以‘称名之时,一心专精,无他念间,惟有称名之念,十念相续,即得往生。 ’足证末世众生,多业深障,应发三心,老实称名,并随缘兼修一福二福,或具修三福,回向净土,以期品位增高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节引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名超日月光,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按】此经的示念佛圆通,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返流旋一,六用不行也。 印光大师此为‘念佛用功最妙方法。 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 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 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 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眼皮放下,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 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 六根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方为净念。 若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示正受。 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 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 ’足证忆佛念佛,必定见佛,自得心开也。 阿隬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节引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 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精勤修习念佛三昧。 若能令心念念不绝,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并见十方世界如来及所住处。 唯除重障钝根之人,于今少时所不能睹。 一切诸善,皆悉回向,愿得往生安乐世界。 垂终之日,阿弥陀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安慰称善,是人即得往生。 【按】依此经十日持名不绝,即能见佛,纵障重根钝之人,今不能见,回向愿生,临终必见,即得往生。 足证信愿行三资粮,以愿为前导也。 称扬诸佛功德经节引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诵讽念,当起广远无量欢喜,安立其意,念使真谛十万亿信心,念斯如来,其人当得无量之福,永当远离三涂之厄,命终之后,皆当往生彼佛刹土。 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比丘僧,住其人前,魔终不能坏毁斯等正觉之心。 其有最后闻阿弥陀如来名号,赞说之者,信不狐疑,当相敬心,至意念之,如念父母,斯等普当于彼佛国,具满众愿。 其有不信赞叹称扬阿隬陀佛名号功德,而谤毁者,五劫之中,当堕地狱。 足证持名法门,信尤为要。 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普广所问经节引普广菩萨白佛言:‘十方佛刹净妙国土,有差别否? 世尊何故赞叹阿弥陀刹,诸愿生者,皆悉随彼心中所愿,应念而至? ’佛言:‘娑婆世界,人多贪浊,信向者少,习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专一,心乱无志,实无差别,令诸众生,专心有在,是故赞叹彼国土耳。 诸往生者,悉随彼愿,无获不果。 ’【按】此经明示:众生根钝,浊乱者多,令专心一境,易得往生,足证净业行人,首重专修。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不悲心陀罗尼经节引佛言:‘此观世音菩萨,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隬陀佛国。 ’【按】此经明示:‘专称观音菩萨圣号,获福灭罪,命终往生。 足证与念佛功德无异,愿于念佛之外兼念。 若遇患难,宜专念观音,以观音悲心甚切,代佛垂慈救苦,感应甚速。 ’文殊师利发愿经节引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生彼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按】悲华经:文殊师利菩萨、蒙佛授记,于未来南方清净无垢宝置世界成佛,号普现。 普贤菩萨、蒙佛授记,于未来北方知水善住净功德世界成佛,号智刚吼自在相王。 均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足证发愿往生之重要。 我辈凡夫,应速发愿追随,不可怠忽! 文殊师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节引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 当云何行,能速得阿耨苦提? ’佛言:‘一行三昧。 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言:‘云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 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何以故? 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二。 若是一行三昧,诸经法门,皆悉了知。 ’【按】此经明示:欲速得无上佛果,应修一行三昧,不取相貌,专称佛名,足证不劳观想或参究也。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节引若王者、大臣、居士、宰官、人等,忏悔罪法:一者、当正心不谤三宝,不障出家人,不为梵行人作恶留难,应当系念修六念法。 二者、孝养父母,恭敬师长。 三者、正法治国,不邪枉人。 四者、于六斋日,敕诸境内力所及处,令行不杀。 五者、当深信因果,信一实道,知佛不灭。 若有修习如此忏悔法,诸佛护助,不久当成阿耨菩提。 【按】此与观经三福,大同小异,足证王臣修净业者,当依此经修习忏悔,方成净因。 禅宗秘密经节引尔后净法菩萨、重白佛言:‘如来昔说法时,教诸众生,惟净其心,若人心净,则佛土净。 又说一切众生,念阿隬陀佛名号,决生净土。 若心净则佛土净者,则净心立地成佛,何必念佛求生净土? 若净土必须念佛,何以如来又说,一切心净,则佛土净? 惟愿说此二种法门,无使学禅那人,与念佛众生,致起疑惑,互相诋谤,碍修行路。 ’佛言:‘善男子,如来昔说法时,曾言如是两种方便。 然彼众生,不解如来所说念佛之义,又不达如来所说心净则佛土净之旨。 但执著文字,谓言:念佛系我口念。 不知念由心念,念念不杂,念念是佛。 佛在汝心,汝心作佛,即自己色身,成就慧身。 生净土者,亦当如是。 今众生颠倒,口虽念佛,心不契佛,我与佛殊,净土远矣。 至于唯心净土,原教诸众生,修习禅定,一心不乱,利欲尘劳,烦恼妄想,一切弃捐,灵台方寸,空空洞洞,浑浑默默,湛寂无物,是名心净。 心清净故,则我本来真佛道场,不染不秽。 如今众生修习禅定,人我妄想,憧扰于心,贡己卑人,好谀趋利,倚大势豪,结好贵人,其坐禅始念,不觉不知,流入俗网,从前苦行,皆作富贵根原,心则不净,如何得佛土? 故如来昔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 善男子,若彼习禅定者,真能入佛知见,唯心净土,佛知此人,决定成佛。 彼念佛人,唯心念佛,决生净土。 二俱不然,菩提路远,彼自失功德,勿谤如来。 ’【按】依此经证明,禅净均属唯心,亦均入门方便,而念佛名号,尤方便中之最胜方便,较为契机。 愿一门深入,不必双修,尤不可互相诋谤。 坐禅三昧法门经节引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 【按】依此经坐禅惟念佛,足证禅净不二,所不同者,禅重明心见性,净重信愿往生耳。 天亲菩萨无量寿经论节引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一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为生彼国意故。 二赞叹门、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三作愿门、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四观察斗、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彼观察有三:一、观察彼国土庄严功德,二、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五回向门、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按】菩萨宗量寿经作愿生偈论。 凡见闻者、悉愿往生,故又名往生论。 与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观经,为净宗三经一论。 昙鸶大师注云:‘彼无碍光如来名号,是智慧相,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谓不知如是实相身,有三种不相应:一、信心不淳,若存亡故。 二、信心不一,无决定故。 三、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 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与此相违,名与实修行相应。 回向有二:一、往相,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愿共往阿弥陀如来安乐佛土。 二、还相,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 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注久失传,清末杨仁山居士得自日本,始刻行于世,印光大师附印十要之后,足证早晚课,须礼佛赞佛,发愿回向,惟观察门、系观想念佛,持名者不必兼修也。 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节引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 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 【按】此以念佛为胜方便,随愿得生,引经为证,修多罗,此云契经也。 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节引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按】此论证明其他法门均难行道,惟信愿持名为易行道。 智者大师云:‘难行者,在五浊恶世,于无佛时,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 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 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 ’阿惟越致、即阿鞞跋致、译曰不退转。 足证舍难就易,往生极乐,即得不退转也。 觉明妙行菩萨西方确指节引念佛不能一心,但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随乎声,念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 然平日必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成熟。 若强之使一,终不一也。 偈曰:‘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其间不容丝发。 若能绵密加工,使此心无些空隙,方得几分相应。 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谓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处,切宜慎之! 又工夫虽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犹未打成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为半途而废,必至弃其前功,毫无所益,此又学道人大病,不可不知。 要知佛法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应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 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势力之所成,非由他致。 今汝等念佛,昼夜不能如一,乱想犹复间真,皆是用心不得力处。 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 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往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别。 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 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 净业功成,直趋上品。 浊世凡夫,心智浅劣,未能深达至理,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 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 室中只供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床、一椅,不得多放一余物,庭中亦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 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 盖汝生时撇得干净,抛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大限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顾恋身家子孙之态,岂不是丈夫举动,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别无沾滞,正为此一大关目也。 至于修净之法,不出专勤二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 汝今晨起,即诵弥陀经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一心归命文,以此文言简而意备也,此为上时之课。 若初起或身心未宁,日止四时,稍宁渐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合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声,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时,此为每日常课。 余工不必计数,或默或声,但摄心谛念而已。 持名之法,必须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莲花,登不退地。 若余年未尽,犹得以其所证,为四众向导,报佛深恩。 经要匀匀净净,不缓不急、不疾不徐,佛要声声心心,不沚不掉,不浮不沉,念去。 回向不是但诵旧文一过,须从自己心中发出真正大菩提愿,至诚恳切,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而我心无所著,如虚空等,是名回向。 静坐时,当反观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无能无所,如是谛观,更无二念,是名修行三昧。 慎勿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见。 如是坐一时,便起经行,又更持诵,有个次序,若忙忙促促,一气赶去,谓可完却一日课诵,便有苟了局之念,非真修行矣。 大抵学道人,不遵知识明诲,决定劳而无益,未久必败,慎之慎之! 又诸经中,所谈净土依正庄严,须讲诵明白,倘坐中,或经行,或礼诵时,净土现前,便可觉了,不为异境所惑。 凡世间一切人我相,名利相,嗔喜相,不但在身上所行出来,始为牵连尘网,但心上略带些子,即属障道因缘,须要明白! 当令身礼阿弥陀,口诵阿弥陀,不涉分毫别念,便得洗涤干净,打破尘网,生极乐国。 若虑身缠世网,念头不得干净,但发个远离求度之愿,将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之心,换却奔走名利之心,便即劳而觉路矣。 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却是夹杂也。 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性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 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功成,方不错却。 有疾尚未即死,当息诸牵累,安心端坐,念身无常,今世无常,所有妄缘,一切放下。 徐徐念一句阿弥陀佛,自然六尘不生,一心清净,不唯愈汝今生之疾,即生死病根,亦从此拔出矣。 【按】菩萨明示:修净之法,不出专勤二字,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 足证能将归向极乐之心,换却奔走名利之心,放下万缘,摄心多念,渐入念佛三昧,临终决生极乐也。 魏昙鸶大师略论安乐净土义节引譬如有人,空旷回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其人劲走,视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领可全。 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为著衣渡,为脱衣渡,若著衣衲,恐不得过,若脱衣衲,恐无得暇,但有此念,更无化缘。 唯念何当渡河,即是一念。 如是不杂用心,名为十念相续。 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如彼念渡,经于十念。 若念佛名字,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相续,似若不难。 然凡夫心犹野马,识刻猿猴,驰骋六尘,不暂停息。 宜至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 如佛告频婆娑罗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 如树西倾,倒必随西。 若使风刀一至,百苦凑身,若前习不在怀,念何可办。 又宜同志五三,共结言要,垂命终时,迭相开晓,为阿弥陀佛名号,愿生安乐,声声相次,使成十念,此命断时,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也。 【按】大师明示十念相续,便得往生,但须以至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 并邀同志临终助念,使成十足。 足证十念之不易,愿恪遵勿忽。 隋天台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节引欲决定生西方者,具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凡夫无始已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 为此常观此身,不净臭秽,唯苦无乐,深生厌离。 纵使妻房不能顿断,渐渐生厌,作七种不净观,所爱境界男女等身,深生厌离。 若能如此常观不净,淫欲烦恼,渐渐减少。 又作十想等观,广如经说。 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厌离行。 二者欣愿行,复有二种:一、先明求生净土,为欲拔一切净生苦故。 即自思忖,我今无力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苦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救苦众生。 二、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 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按】闻古德有言:‘若人临终之际,有芥子许情识念娑婆世,断不能生净土。 ’大师为释迦后身,所示厌欣二行,诚对治良方。 愿信娑婆的是苦,净土的可归,炽然欣厌,临终时,自无丝毫情识,念此身世,障碍往生也。 唐怀感大师释净土群疑论节引至心念佛,即意业善行,称佛名号,即口业善行,合掌礼佛,即身业善行,由此三业善行,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行愿相扶持,即得往生。 闇室念佛,虽无圣教,初学之人,将斯闇室,绝诸视听,心舍诸缘,专一念佛,易得三昧。 如处室内,正念佛时,有少隙光,照斯闇室,心便缘此,浪起思惟。 如绝斯明,一心不乱,此乃学者所知,非是浪为斯法。 因初学之辈,驰心五欲,攀缘六尘,若不约斯闇室,无由得成三昧。 后学成就,随处游行,不简明闇,常能见佛,讵劳闇室而行念佛也。 观经言:‘是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教令,可称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 ’岂非苦恼所逼,念想难成,念声不绝,至心便得。 今出声学念佛定,亦复如是,令声不绝,遂得三昧,见佛圣众,常在目前。 故大集经言:‘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 ’大念者大声称佛也,小念者小声称佛也。 现今学者,唯须厉声念佛,三昧易成。 小声称佛,遂多驰散,此乃学者自知,非外人能晓。 【按】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大师精进三年,便证念佛三昧,此暗室厉声念佛,三昧易成,系经验所得,诚堪引证,愿试行之。 唐迦才大师净土论节引修何行业,凡圣皆得往生,经论浩博,难以究寻,今撮其要二种:一、通因,如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皆须发菩提心,及观经具修三福净业,始得往生。 二、别因有六:一须别念阿弥陀佛名号。 一、心念,二、口念。 心念有二:一、念佛色身。 二、念佛智身。 口念者,若心无力,须口来扶,将口引心,令不散乱,如经说:‘若人念阿弥陀佛得百万遍,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若能七日专心念佛,即得百万遍心。 由此义故,经中多道七日念佛。 二须礼拜。 正面西方,想阿弥陀佛,如对目前,严持香花,口称佛名,五体投地,再三叩头,愿生彼土。 三须赞叹阿弥陀佛,或色或心,或依报或正报,或立或坐,直视西方,如对目前,一心赞叹,愿生净土。 四须发愿,求生极乐。 或愿众生往生,或愿释迦遣送,或愿弥陀来迎,或愿常游净土,或愿永离胎形,或愿临终安稳,或愿正念现前,如是种种随心发愿。 五须观察西方依正两报。 如观经十六观中,一一观察,随得一观成就,定得往生。 六须回向。 一、将己德回向,与众生同生净土。 二、将己无始已来所有功德,及一生已来所有功德,若多若少,若福若智,总愿回向,求生极乐。 通别二因,备上根者。 若就中下之人,要唯有五:一须忏悔无始已来障道恶业,恐与净土留难也。 二须发菩提心,若不发菩提心,直自避苦逐乐,恐不得往生也。 三须专念阿弥陀佛名号,须别庄严一道场,烧香散花,旛灯具足,请一阿弥陀佛,安道场内,像面向东,人面向西,或七日,或十日,减省睡眠,除去散乱,唯除大小便利及食时,一心专念,闷即立念,不须礼拜旋绕。 但念佛七日满,出道后,行住坐卧,闲时即念。 常念佛名有三种益:一、由常念故,诸恶觉,毕竟不生,亦得消业障。 二、由常念故,善根增长,亦得种见佛因缘。 三、由常念故,薰习熟利,临命终时,正念现前也。 四、须总相观察极乐世界,如是地、池、楼阁、林树,阿弥陀佛如是花坐、相好徒众,如是说法也。 如是总观,定得往生,由三界唯心故也。 五,须所作功德,若过去,若今生,并愿回向生极乐国。 若能具前五种行者,必往生,幸勿疑也。 【按】既如经说:若人念佛百万遍,决家得生,不论上中下根,只要一心专念多念,不必兼修观察也。 唐紫阁山飞锡大师念佛三昧宝王论节引夫含齿戴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焉。 世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患、等为数珠,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一息不还,即属后世者哉! 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昧,含佛耽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 【按】印光大师明示:‘宝王随息法门,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有肯心者,不依此法,难成三昧。 但随息不如静听,随得不好会受病,静听决不会受病。 ’愿力行之。 明四明妙大师宝王三昧念佛直指节引念佛当乘功名富贵得志之时,一刀割断,猛发大心,力行斯道,于世所有,妻子宝货,头目髓脑,乃至身命,不自吝惜,决志求生。 岂可直待悔吝失节不得已之际,以苟且之心而欲之,可伤甚矣! 若能因是悔吝,一时放下,生大乘宝所之见,办决定不退转心,如随风顺流之舟,更加橹棹,岂不疾至,何幸如之! 放下者、但放下世间业缘耳,岂放下精进体道之心哉。 当正观二土苦乐净秽,于其境上生二种心:一者厌离心,二者忻乐心。 于此娑婆生厌离故,则能随顺释迦所说折门。 于彼极乐生忻乐故,则能随顺弥陀所示摄门。 于此二门,精进修习,日夜不休。 随顺佛教,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作苦海火宅想。 于诸宝物,作苦具想。 饮食衣服,如脓铁皮想。 于诸眷属,作夜叉罗刹啖人鬼想。 此复生死不住,长劫奔跋,实可厌离。 于知识经卷中,闻彼佛愿力,国土庄严,于念念中,称彼理趣,生安稳想,生宝所、家业、解脱处想。 弥陀如来、菩萨圣众,如慈父母想,生接引津梁想。 于怖畏急难之中,称名即应,速来救护想,应念出离想。 如是功德无量,实可忻乐。 若厌离不深,则娑婆业系不脱,忻乐不切,则极乐胜境难跻,欲生净土,成就念佛三昧,当齐修二门,为发行最初一步也。 若能炽然忻厌,圆修观慧,即生而复上品者矣。 若出家子、欲修念佛三昧,正欲清净三业,解怨释结,生于净土,岂可不断杀食,于临终时而自障乎? 经有具足众戒之说,先令断杀,庶可具乎众戒。 修三昧者,必众戒清净,乃可得成。 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亦当设诸方便而使必断。 戒德虽具,若不使身心澄定,息诸世间技能杂术,乃至一切若善若恶,能分念者,设不屏去,何能一心修此三昧? 三昧不一,往生何由? 精进者,不为世间八风所退,又不为身心异见,一切大小病缘而怠其行。 若宿业所使,愿行有亏,常当一心诵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持灭身中所有一切五逆十恶等罪,持十万遍,即得不忘废菩提心,持二十万遍,即感菩提芽生,持三十遍,阿隬陀佛常住其顶,决生净土。 何谓正行? 行者必使身心清净,入于道场,先观我及尽虚空界一切众生,常在生死大海,无归无救,若不令其普得解脱,何名正行。 于是等观怨亲之境,起大悲心,如空普覆。 然后审彼古贤念佛正行,择自然寂静之方,非先曾秽染之地,所费先当尽己所有,乃可丐人,如法建立道场,极念严净。 无始所有一切善根,普为众生回向净土,庄严行愿。 于是三心圆发,五体投地,观佛相好,胡跪合掌,运心普缘一切众生、及我此身,自昔至今,流浪不返,深为可痛,涕泪悲泣,求佛垂慈,剖腹洗肠,发露过罪。 昼夜六时,克期练行。 如障深未感,至死为期,于中不得刹那念世五欲,如是一心,必得往生。 若根机不等,胜行难全,亦必处于净室,使内外肃清,随意立行,礼佛忏悔,日定几程,精进一心,誓不中悔。 或专诵经,或专持咒,或但执持名号,直求往生。 若得见好相,即知罪灭缘深,亦生彼国。 又有未能尽断世缘,亦修世善,于极乐国,谛信不疑,念念恋慕不忘,于前行门,随意修习,四威仪内,以此为归,触境则达彼渊源,临事则力行方便,临命终时,必生彼也。 诸行虽有详略,而其法力本等,但存心或有缓速,故佛应亦有迟疾,学者不可不知! 客途居处不一,不必庄严道场,但一清净身心,服随分净胜之服,香灯有无,毋固必矣。 若有像处,或有像随身,当口诵身礼,对像而修。 如无佛像,或对经卷,或但面西遥礼,或但除东向,随方修礼。 若在道登舟,及不得已一切治身动用之事,不可拨置,则佛事事同运。 所诵之音,虽随人境好恶而轻重之,当令声默相半,沈大雅重,俾两肩之人隐闻,切不可与人多语。 余时惟宜独坐独行,远离喧杂,及聚首闲谈、戏笑歌咏,使人忘失正念等事,夜中人定境寂,正宜用功,既为生死大事,岂可懈怠而恣睡眠。 纵历寒暑之极,慎勿脱衣,法服数珠,宜置近处,手巾净水,不离坐隅,或有所需,皆应预备。 观彼信根厚薄,不恼他人,不使人厌,于此无碍,当微出声,使天神欢喜降护,鬼畜闻声解脱,其功弥深。 于浅信人,不可遽然劝修,于深信人,又不可不密启之,使其自肯。 不可使功化归己,如春育物,不见其功。 从客中修者,名逆中易行,其功益者。 或于念佛之际,虽运身口,而心念飞,不能自制,如何用心,得不散乱? 答:能运身口之念,毋论其散,但不间不断,自能一心,亦可即名一心,惟行之不休为度,固不必忧散乱矣。 如母丧爱子,龙失命珠,不期心一而心自一,岂制之令一也,此心不可制,实在行人勤怠耳。 或有修而无效者,盖彼信根浅薄,因地不真,未曾立行,先欲人知,内则自矜,外欲显耀,使人恭敬供养,冀有所得。 甚至妄言得见净境,或见小境及梦中善相,未识是非,先欲明说,此等卑下,必为魔侣所惑,愿行退失,还随生死苦趣,可不慎哉! 虽有道场持诵忏愿仪式,不得不被人知,盖出于不得已,岂可特露其迹,使观行倾败哉。 是当审谛,密实自行,内怀惭愧,勿露其德,至到家时,不被强软二魔所惑可也。 中有宿障欲灭,微见好相,如不能蕴德,闻人之耳,其行必覆。 所以远公三睹圣像,平日未尝言也,但除临终时耳。 念佛三昧,虽名一行,亦当以彼一切世出世间无量法门,诸功德行,以为助道,则往生行疾。 是故一切诸行,悉为净土而修,回回极乐,皆得往生。 又此三昧,体性虽圆,解宜广大,行宜尽诸微细条章,革诸猥弊,乃至小罪,犹怀大惧。 又当解随大乘,行依小学。 经云:‘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以上每句是一法行。 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亲近善友,请问先觉,不执己见,不引己长,志存忍辱,行当依经,听闻正法,不毁僧尼,息世杂善,一贪名利,远离邪恶,处事必忠,将过归己,深诫绮语,一心不乱,视人如佛,捐弃技能,唯求往生,身必清净,如是等无量善行,悉宜修习,能助正道。 更能割世染心,于僧爱二境,无诸留难,凝心如一,必生净土。 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 故依经创立十大碍行,名十不求行:一、念身不求无病。 身无病,则贫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故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 世无难,则骄者起,必期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故以患难为解脱。 三、究心不求无障。 心无障,则学躐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即障自寂,故以障碍为逍遥。 四、立行不求无魔。 行无魔,则愿不坚,必未证谓证;达魔妄有,魔何能娆,故以群魔为法侣。 五、谋事不求易成。 事易成则志轻慢,必称我有能;了成事随业,事不由能,故以事难为安乐。 六、交情不求益我。 则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缘,故以弊交为资粮。 七、于人不求顺适。 人顺适,则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悟人处世,人但酬报,故以逆人为园林。 八、施德不求望报。 德望报,则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德亦实,故以施德为弃屣。 九、见利不求沾分。 利沾分,则痴心动,必贪利毁己;了利本空,利莫妄求,故以疏利为富贵。 十、被抑不求申明。 则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何伤我,故以受抑为行门。 如是居碍反通,求通反碍,于此障碍,皆成妙境。 是以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若罗刹歌利之辈,央掘提婆之徒,皆来作逆,悉与其记,化令成佛,岂不以彼逆为吾之顺,彼毁为吾之成也。 况时薄世恶,人事异常,于学道人,岂无障碍,若不先居于碍,莫能排遣,使法王大宝,因兹而失,可不惜诸! 【按】此论世久失传,云栖每欲见而不可得,幸灵峰列入十要,始广流布,愿于此正助二行,受持必忽;还须于此十大碍行,一一自验,果于病时、难时、乃至被抑时,惟增念佛心,明若空观,不怨不尤,无挂无碍,庶得三昧宝王,决定生西。 明荷叶痷石头道人袁宏道居士西方合论节引欲一生超僧祇之果,十念摄亿万之程,岂是粗见净思,结心尘口,所能趣越? 不拼一,忍空累多生,如法而修,免角魔罥。 一、净悟门欲生净土,当真实参究,如法了悟。 一、了即秽恒净,不舍净故。 二,闻净土不可思议,不怯弱故。 三、知毕竟空中,因果不失,此一切恶法,不更作故。 四、知彼土不去不来,此亦不去不来故。 五、悟佛身量遍满虚空,众生身量亦遍满虚空故。 六、闻阿僧祇无量诸行,不惊怖故。 七、修十善三福,不住人天故。 八、如觉后忆梦中事,不作有无解故。 九、如眼见故乡,信不信不可得知。 十、知法无我,顺性利生,直至成熟,无疲厌故,菩萨入此门已,成就白法,随意得生。 二、净信门若修行未能顿悟,当深植信根,不惊不动。 一、信金口诚言,决定当生故。 二、信自心广大,具有如是清净功德故。 三、信因果如形影,决定相随故。 四、信此身形识,及一切世界建立,如阳焰空华,无所有故。 五、信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故。 六、信一切法唯心,如忆梅舌酸。 七、信念力不可思议,如业力故。 八、信莲胞不可思议,如胞胎故。 九、信佛无量身、无量寿、无量光,不可思议,如蚁子身,蜉蝣岁,萤火光,同一不思议故。 十、信此身决定当死故。 若具如是信根,举足下足,无非念佛。 三、净观门众生无始垢秽,遍一切法,修净业者,当加种种观行,磨炼习气,作往生津梁。 一、净观,观佛相好,如观经所说故。 二、不净观,观身心不净,器世界不净,生厌离故。 三、无常观,观一切法无定,如一美色,淫人观之为乐,妇观之为苦,观行人观之种种恶露,异类观之如土木故。 四、和合观,观是身,是世界,是见闻觉知,如积木为屋,积彩为画,无实体故。 五、对治观,观自身何结最重,当用何法对治故。 六、惭愧观,观一切众生,无量劫来,与我互为父母、兄弟、姊妹、男女,递相淫毒,曾不觉知,当生大悔恨故。 七、念念观,观一切时中,几许念佛心,几许利生心,几许垢净沉掉心故。 八、平等观,观一切色,无好丑故,一切声一声,无誉毁故。 一切受一受,无恩仇故。 一切义一义,无浅深故。 九、微细观,观佛念法念,起于何来,去于何往故。 十、法界观,观一毛、一尘、一草、一木,皆具有无量净佛国土故。 若行诸观时,以第一净观为主,余九为伴。 四、净念门念佛之法,名一行三昧,若念散漫,三昧不成。 一、摄心念,于一切处,摄念不忘,纵令昏寐,亦系念而寝,不隔念,不异念故。 二、勇猛念,如好色人,闻淫女所在,高岩深涧,磷途鬼窟,必往不怯故。 三、深心念,如大海深广,必穷其底,觉路遥遥,不竟不休故。 四、观想念,念念中见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故,五、息心念,息一切名心,宦心、欲心、世间心、贪恋心、贡高心、遮护心、人我是非心,念佛故。 六、悲啼念,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若裂,如忆少背之慈母故。 七、发愤念,如落第孤寒,负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故。 八、一切念,见闻觉知,及毛孔骨髓,无一处不念佛故。 九、参究念,念佛一声,便念此声落处故。 十、实相念,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有无心念,不以非有无心念故。 是为上品念佛门。 若如是念者,现生必得见佛。 五、净忏门欲除重障,当勤忏悔:一、内忏,忏心意识不净因故。 二、外忏,忏一切色声不净法故。 三、事忏,忏十八界,二十五有,八万四千种种尘劳结使,障学阿僧祗劫见佛利生诸行业故。 四、理忏、忏入道以来,所得狂解,所学经论,所闻奥义,作止任灭等病,障佛无漏智故。 五、过去忏,忏无始世来,所作黑业,杀盗淫妄,一一当忏悔故。 六、未来忏,一切恶法,即今便止,尽未来世,永不相续故。 七、现在忏,忏现在世,所有生老病死种种苦业,烦恼业,举足下足业,起口动心业,一切微细不可称量业故。 八、刹那忏,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生灭一忏故。 九、究竟忏,等觉位中,有一分无明,究竟洗涤故。 十、法界忏,法性中无我无人,普为十方过现未来一切众生忏故。 若能如是真实忏者,一切障碍悉得消灭,不离道场,得见诸佛。 六、净愿门修净土者,当发大愿,一、不为福田故愿,愿为一切众生荫,生净土故。 二、不为眷属故愿,愿治一切如来家,生净土故。 三、不为病苦故愿,愿医一切世间无明等疮,生净土故。 四、不为转轮王故愿,愿转诸佛如来法轮,作大法王,生净土故。 五、不为欲界故愿,愿离一切微妙五欲,生净土故。 六、不为色界故愿,愿离一切禅著,生净土故。 七、不为无色界故愿,愿尽种种微细流注,证无量相好身,生净土故。 八、不为声闻、辟支故愿,愿以福智二严,饶益一切众生,生净土故。 九、不为一世界、千世界故愿,愿代无央数世界苦,拔一切世界众生,生净土故。 十、不为一至千阿僧祗劫众生故愿,愿代无量无数阿僧祗劫众生苦,拔一切众生,生净土故。 若能如是发大愿者,最后刹那,决定当如普贤愿中所说,当知愿为导极乐之明师故。 七、净戒门一切净法,以戒为址,戒为诸善法之首,入净国之门。 一、悭贪戒,行财命二施及法施,无爱惜故。 二、毁禁戒,五戒,律仪戒、乃至无漏戒,满足持故。 三、嗔恚戒,以忍调心,及于身口,若遇恶口刀杖所加,但自思惟业因缘法,作偿负想、导师想、风寒冷热故。 四、放逸戒,生死险道,无放身处,如人持满油钵,行悬绳上,不得左右顾视,及生第二念故。 五、散乱戒,守摄诸根,息诸缘影,如护风灯,如防生鸟故。 六、愚痴戒,以智慧破诸迷闷故。 七憍慢戒,不应以才辩、悟解、诤论故贡高,一切所得,如地上尘、镜面垢,不应以此垢、骄彼垢故。 八、覆藏戒,一切处诸佛、菩萨、神明,无可覆故。 如日中逃影,波中逃湿,无可逃故。 九、无益戒,一切嬉戏事、诗文、尘缘、口解脱无益,当远离故。 十、不住戒,如上持戒,但为生净土,饶益众生,不求闻誉法,及诸人天二乘果故。 菩萨如是行于净戒,能摄众生,生于净土。 八、净处门学道人既有志出尘,当舍诸恶处:一、繁华喧阗处。 二、歌楼酒肆处。 三、热焰熏灼处。 四、论朝事处。 五、恩爱缠缚、及熟游历处。 六、诗坛文社、斗章摘句处。 七讥剌古今,较长竞短处。 八、讲无义味道学处。 九、义解家、斗名相、矜小智处。 十、宗乘狂解,妄谈顿悟,轻视戒律处。 是等挠道,与魔不异,是故当远。 若离是诸处,一切道业,即当成办。 九、净侣门一切悟机,非友不发,一切恶法,非友不止。 行道求友,当严别净秽。 当近:一、山林闲适之友,能止躁心故。 二、严持戒律之友,能淡诸欲故。 三、智慧广大之友,能出迷津故。 四、总持文字之友,能决疑难故。 五、寂寞枯槁之友,能恬进取故。 六、谦卑忍辱之友,能销我慢故。 七、直心忠告之友,能抑诸过故。 八、勇猛精进之友,能速道果故。 九、轻财好施之友,能破大悭故。 十、仁慈覆物,不惜身命之友,能摧人我等执故。 若无如是净侣,即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像为师,以经为侣。 其他嬉戏之徒,宁绝勿通。 十、不定净门众生根器,利钝不同,如上诸法,上根利器,方得具足。 如来有异方便,开九品之门,分上中下修习三等:一、或解义谛,未全伏惑,或不深解,但能诵读诸经故。 二、或但依语生信,或因他生信,或遇贫穷折辱生信故。 三、或观金像,或随意观一像故。 四、或晨朝十念、百念,乃至千念故。 五、或但忏粗重习气,及十不善业故。 六、或为怖生死,或遇苦难,发愿往生,但不得作人天及诸福德愿故。 或但持八戒五戒,乃至但戒杀盗淫妄故。 、八一切喧场,不能卒离,但时时生厌离心故。 九、于诸世法中人,不能即断,但不随顺故。 十、或但临终十念故。 如上诸法,但能至心受持一法者,皆得往生,唯不得疑信相参。 若有疑者,一切诸行,悉不成就。 【按】本论修持十门、摄尽一切念佛法门。 宝王论云:‘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 ’不必更求开悟,或涉观想参究,亦不必勉求净处侣,但息名利等心,于一切喧场,心生厌离,于诸世法中人,行勿随顺,生信发愿,严持净戒,摄心念佛,愿拼一忍,顿超僧祇。 附录莲池大师普劝戒杀放生人人爱命,物物贪生,何得杀彼形躯,充己口食。 或利刃剖腹,或尖刀刺心,或剥皮刮麟,或断喉劈壳,或滚汤活煮鳖鳝,或盐酒生腌蟹虾,可怜大痛无伸,极苦难忍,造此弥天恶业,结成万世深仇。 一日无常,即角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受罪毕时,仍作畜类,怨怨对报,命命填还,还毕为人,多病寿夭,或死蛇虎,或死刀兵,或死官刑,或死毒药,皆杀生所感也。 我今泣血稽颡,哀告世人,不敢逼你吃斋,且先劝你戒杀,戒杀之家,善神守护,灾横消除,寿算绵长,子孙贤孝,吉祥种种,难可具陈。 若更随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当随愿往生,永脱轮回,入不退也。 诸仁者、有缘遇此,便请回心,决志受持,莫生疑悔。 如不能行,即以转施他人,亦功德无量。 【按】不结冤孽债,临终无障碍,普劝念佛同道,戒杀放生,免为往生障缘也。 念佛法要卷三终 发布时间:2024-12-12 08:06:4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7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