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各宗大意四辑第一种—密宗大意 内容: 佛教各宗大意四辑第一种—密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第一篇 绪论第二篇 此宗之教相第三篇 此宗之行果密宗大意第一篇绪论第一章此宗之名称及其略史此宗约三密中口密真言立宗,故名密宗,一名真言宗,佛典称法身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密宗称为大日如来),与自性所成眷属,于秘密金刚法界心殿,自受法乐故,常恒不断,说自所证圣智境界。 上首金刚萨埵,秉其教敕,结集为大日经金刚顶经等,于南天竺铁塔,待人传弘,其后释迦佛灭后七百年时,龙猛菩萨,开铁塔,亲礼金刚萨埵,受金胎两部大法,传之弟子龙智。 龙智传之弟子善无畏金刚智二人。 善无畏三藏,于唐玄宗开元四年:赍大日经及苏悉地经等秘密梵夹来长安。 开元十二年,译苏悉地经三卷,其翌年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此宗称为大日经。 沙门一行,师事善无畏最久,尽得其传,笔受大日经,记其秘义为大日经疏二十卷,又作义释十四卷。 善无畏未开宗立教,传一行禅师等,不久消歇。 金刚智三藏,于开元八年,偕其弟子不空三藏同来,传弘密教,蔚兴一时,译有金刚顶略出经准提陀罗尼经等。 其后开元二十九年,金刚智入灭。 天宝元年,不空还南天竺,诣龙智阿阇黎许,受十八会金刚顶瑜珈十万颂里,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十万颂经,及其他经论五百余部。 更周历五天,广求密藏。 天宝五年归唐,大弘密教。 合胎金两部为一,译有金刚顶大教王等经。 开元间,善无畏金刚智不空,肩随行化,时人称为开元三大士。 不空之门下,有慧果等八阿阇黎。 唐末乱离,经疏销毁,持明轨则,流为市井歌呗。 至宋世,虽有法贤施护法天等,译出密部经论,亦未能光大而久远,然河朔关陇之间,有凤翔阿阇黎,及五台显密圆通法师等,称一时龙象。 元代入关,挟喇嘛教以俱来,此宗遂盛极一时,而中国固有之传,反在存殁不可知之数。 明太祖鉴于元代密宗势力之盛,特申禁令,不准传授密教,而宫禁之间,则尚有尊喃加巴藏卜迎哈立麻等举。 清代真言一宗,亦传布仅在喇嘛,且信奉不出宫禁。 两部大法,久莫能举其名矣。 日僧空海,即弘法大师,于唐代来华,从慧果阿阇黎,传受两部大法,归国弘通之,传承至今,真言密乘,赖以不坠。 第二章此宗之教判弘法大师,依大日经,造十住心论及秘藏宝钥,又依金刚顶经,造辨显密二教论,判摄大小乘诸教。 故此宗之教判,望横,有显密二教之教判,以应化所说显教四家大乘华严天台三论法相为所对,以法身所说秘密法门为能对,决其优劣浅深。 就竖,有十住心之教判,下从外道凡夫一分微少之善心,上至第十秘密庄严心,立十住位阶,显背暗向明心续生之次第。 显密二教者,应化所说百亿教法,名曰显教,言显略逗机,即大小乘三藏十二部经所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法门,是显教。 法身所说两部秘藏,谓之密教,言秘奥实说,即大日经金刚顶经等所说金胎两部法门陀罗尼印契念诵灌顶仪轨,是密教。 显教者,随他方便诱引教义。 密教者,对自眷属内证法门。 如二教论云:若据秘藏金刚顶经说,如来变化身,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等,说三乘教法。 他受用身,为地上菩萨,说显一乘等,并是显教也。 自性受用佛,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各说三密门,谓之密教。 此三密门者,所谓如来内证智境界也。 又云:他受用应化身随机之说,谓之显也。 自受用法性佛说内证智境,是名秘也。 所谓十住心,源出大日经住心品,第一异生羝羊心,第二愚童持斋心,第三婴童无畏心,第四唯蕴无我心,第五拔业因种心,第六他缘大乘心,第七觉心不生心,第八如实一道心,第九极无自性心,第十秘密庄严心。 一异生羝羊心者,三恶道之住心。 异生,义译凡夫。 凡夫作种种业,感种种果,身相万种而生,故名异生。 凡夫狂醉,不辨善恶,不信因果,但念淫食,愚痴无智,犹如羝羊,其果报不出三趣,所谓地狱饿鬼傍生。 羝羊者,牡羊也。 牡羊于畜生中,性最下劣,但念水草及淫欲事,余无所知。 放天竺语法,因喻不知善恶因果愚童凡夫。 二愚童持斋心者,人乘之住心。 愚童,喻凡夫之愚昧。 羝羊无自性,本觉内熏,佛光外射,欻然自有念生,我今节食持斋即是善法,由节食自诫故,觉缘务减少,生少分不著之心。 以此为因,于持斋之日,数数檀施,善心渐进,如谷遇缘。 儒家伦常及佛教中五戒等,摄于此中。 三婴童无畏心者,天乘之住心。 婴童,喻凡夫之劣弱。 诸外道等,遇善友,闻有大天,能与一切乐,起归依心,修十善六行四禅,厌下界,欣上天,冀生天道,脱下界之厄缚,暂得苏息。 如彼婴儿,犊子随母,故云无畏。 摄大梵天外道等所计,及佛教中十善等。 四唯蕴无我心者,声闻之住心。 观四谛理,了解唯五蕴法恒存,无常一主宰之人我。 此住心摄一切小乘法尽。 五拔业因种心者,缘觉之住心。 业者恶业,因则十二因缘,种者无明种于。 辟支佛出无佛世,修无言等业,见飞华落叶,观十二因缘法,拔业烦恼株杌及无明种于,入无余涅槃故名拔业因种。 六他缘大乘心者,法相之住心,所谓他缘乘著,谓发平等大誓,为法界众生行菩萨道,普令同入是乘。 约此无缘大悲,故名他缘乘,又名无缘乘,至此僧祇,始能观察阿陀那深细之识,解了三界唯心,心外更无一法可得。 乘此无缘心,而行大菩提道,故名无缘乘也。 七觉心不生心者,三论之住心。 心王犹如池水,性本清净。 证此性净时,即能自觉心本不生。 何以故,心前后际俱不可得故。 以前后际断故,虽复遇境界风随缘起灭,而心性常无生灭,谓本不生者,兼明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等。 三论家举此八不以为究极中道。 八一道无为心者,天台之住心,亦名如实一道心,又如实知自心,又空性无境心。 一道者,无二亦无三之一乘,所谓佛乘。 乘约能运载得名,道据能开通立称。 无为者,所证法尔无作三谛理。 从八不空寂无相出,存万德有,三乘同证入一道无作理,境智双融,离有为无为别执,故名一道无为。 九极无自性心者,华严之住心。 无自性者,真如随缘不守自性义,即染净诸法,真妄交彻,圆融无碍,所谓事事无碍重重无尽因陀罗网义,究极无自性理,故名极无自性。 此心望前显教极果,于后秘心初心。 十秘密庄严心者,密教之住心。 秘密者,如来秘奥之三密,所谓金胎两部六大三密五相五智等无尽法门是也。 此法甚深微细,等觉十地,不能见闻,故云秘密。 以此三密庄严曼荼罗,即庄严如来所证及众生本具之功德,故云庄严。 此十住心,具该三界因果诸法,总摄内外显密众教。 第三章两部大经一、大日经此宗以大日金刚两部大经,如序说胎藏界荼罗金刚界曼荼罗两部,从而又如序具说一法界多法界理智因果等无尽法门,说尽一宗之秘奥,定之为根本两部大经,论定密部一切经轨法门,皆从此两部大经等流分出。 大日经者,胎藏界之根本大经也。 具云大毗昆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日经开题言此经总有三本,一法尔常恒本,谓诸佛法曼荼罗,以心王心数诸尊,法尔常恒,各各演说自内证法门,名法尔常恒本。 大疏所谓若十佛刹微尘大众各各广演身口意差别法门,则无限量,是也。 二分流广本,谓龙猛菩萨入南天铁塔,对金刚萨埵所诵传十万颂经,此经亦流布阎浮。 大疏所谓毗卢遮那大本有十万偈,又此经流布阎浮有十万偈,是也。 三分流略本,谓现流布七卷三千余颂经,龙猛菩萨取十万颂中宗要者也,即善无畏译七卷经,此宗所依今本。 大疏所谓以浩广难持故,传法圣者采其宗要,凡三千余颂是也。 大毗卢遮那者,密教之本尊大日如来也。 大者,竖横无边际义,数量过刹尘义,最胜最上义。 毗卢遮那者,日之别名,除暗遍照为义,或云光明遍照,或说高显广博。 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少分相似之义,加以大字。 成者,不坏不断不生不灭无始无终之义,此则法尔所成之成,非因缘所生之成。 成佛者,具足梵音,应云成三菩提。 佛者,正觉正知之义,如实知过去未来现在诸众生数非众生数常无常等一切诸法,明了觉知,故称佛。 神变加持者,旧译或云神力所持,或云佛所护念。 神变者,不测曰神,异常名变。 加持者,加以往来涉入为名,持以摄而不散立义,谓此自证三菩提,若离如来威神之力,则虽十地菩萨,尚非其境界,况余生死中人,是故如来住于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为一切诸众生等,示种种诸趣门所喜见身,说种种性欲所宜闻法,随种种心行开观照门,于一切时处起灭边际,俱不可得。 缘谢则灭,机兴则生,无有始终,故曰神力加持。 经者,贯穿不散之义。 此经一部七卷三十六品,以开示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具无尽庄严藏,即本有本觉之曼荼罗为主旨。 三十六品中,前三十一品者,本经。 后五品,其供养法也。 前三十一品中,第一入真言门住心品者,教相。 第二入曼荼罗具缘真言品已下,事相也。 住心品统论一经之大意,其中因行果三句,所谓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者,此经之大宗。 一经所说,不出此三句法门。 此三句,又不过广说菩提心之始中终也。 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 第一甚深微妙之法,从何处得耶,即是行者自心耳。 若能如实观察了了证知,是名成菩提。 行者正知心实相故,见一切法悉皆甚深微妙,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不动不倚不著,都无所得,毕竟如菩提相故。 虚空相,是菩提。 何以故,菩提无相故。 经以如实知自心释菩提已,为令未来众生具足方便,无复余疑,更以九句广演其义。 九句中初句云:云何世尊说此心菩提生者,即是菩提心生也。 如华严经广说叹发菩提心功德,今此中真问心之密印,云何了知此心菩提种子发生,若已发生其性云何。 第二句云:复以云何相知发菩提心者,相谓性成于内必有相彰于外,如般若中广明阿毗跋致相貌,今此中亦问菩提心生时有何相貌也。 第三句云:大勤勇几何次第心续生者,大勤勇即是佛之异名。 叹德而复发问有几心次第而得是心也。 第四第五句云:心诸相与时愿佛广开演者,问此诸心差别之相,及相续胜进,凡经几时,而得究竟净菩提心也。 第六句云功德聚亦然者,言是心微妙功德,亦愿世尊广开演之。 第七句云及彼行修行者,次问当以何行,云何修行而能获得无上悉地。 第八句第九句云,心心有殊异唯大牟尼说者,谓众生异熟识心瑜伽行者殊异之心,亦愿世尊分别广说。 从此以后迄至经终,皆是如来酬九问之意,广分别说。 然佛观当时众会,务令得意求宗,或后问先答,文无定准。 或转生疑问,以尽支流。 总之,大经一部,不外广演自心。 此经之疏释,有一行阿阇黎之大日经疏及大日经义释。 二、金刚顶经金刚顶经者,金刚界之根本大经也。 具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依金刚顶经义诀,此经有四本,一法尔常恒本,与大日经法尔本同,谓诸佛法曼荼罗。 二塔内安置本,亦云无量颂本,义诀所谓经夹广长如床,厚四五尺,有无量颂,在南天竺界铁塔之中,是也。 三分流广本,谓阎浮提流布之十八会十万颂大本。 四略本,谓十万颂之要略,有四千颂七千颂之不同。 十八会中,略出初会四大品之宗要,参以后十七会之旨趣所成,题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 金刚顶经者,梵本十万颂十八会之总名,通现流布金刚界诸经。 然以三本为主,一金刚智译略出经,二不空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施护译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不空译教王经,复有二本。 一三卷,只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品一品,正说金刚界曼荼罗之本经也。 常云金刚顶经,指此本。 一二卷,四品,说修习供养之仪轨。 横竖智杵,摧坏四魔,常恒不坏,坚固不动,故名金刚。 最胜无上,故名顶。 五智佛名一切如来,聚一切诸法共成五佛身,故此五佛则诸佛之本体诸法之根源,故名一切如来。 离一切虚伪,故名真实。 一一言名成立中,含无边显密教义,故名摄大乘。 现证佛菩提,故名现证。 能含一切教法,故名大教,为诸教之王,名大教王。 此经以开示依三密加持,修生显得离垢清净菩提心智曼荼罗为主旨。 一经三卷中,初序文,次正宗文。 正宗文中,一说毗卢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现成等正觉。 二说毗卢遮那成佛后,以金刚三摩地现发生三十七智。 三说一切如来以一百八名赞礼婆伽梵大持金刚。 四说金刚界大曼荼罗。 五说入金刚界大曼荼罗仪轨。 六杂说。 其疏释有金刚顶经义诀等已上两部大经,曰纯部密经,至此宗所依论藏,有菩提心论及释摩诃衍论。 菩提心论,具名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藐三菩提心论,广说胜义行愿三摩地三种菩提心。 释摩诃衍论,释大乘起信论,开示不二摩诃衍等三十三种法门,其中三自一心摩诃衍等三十二种者,修行种因海,显教之分齐。 不二摩诃衍一种者,性德圆满海,密教之分齐也。 第二篇此宗之教相第一章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此宗称为大日如来。 毗卢遮那,具云摩诃毗卢遮那左坦他□多。 摩诃,大义。 毗卢遮那,日之别名,译云大日,又毗卢遮那,光明遍照义,译云大遍照如来,又云最高显广眼藏如来。 密号称遍照金刚,又称遍法界身普门身等。 以遍照为正译,译日译眼等义译也。 依如大疏,毗卢遮那,是日之别名。 此有三义,一除暗遍明义,谓如来智慧日光,遍一切处,作大照明,无有内外方处昼夜之别。 二众务成办义,谓如来日光,遍照法界,能平等开发无量众生种种善根,乃至世间出世间殊胜事业,莫不由之而得成办。 三光无生灭义,谓佛心之日,虽为无为烦恼戏论重云之所覆障,而无所减。 究竟如法实相三昧圆明,而无所增。 以如是等种种因缘,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诃毗卢遮那;又仁王护国念诵仪云:吠路者那野,此云遍照,亦云大日,如世间日,唯照一边,不照一边。 昼照,夜不照。 照一世界,不照余世界。 但得名日,不得名大。 毗卢遮那名大日者,色身法身,普周法界,十方世界,悉皆照耀;又演密钞云:毗云遍,卢遮那云光明照,为顺此方云光明遍照;又金刚顶经义诀云:梵云毗卢遮那,此翻最高显广眼藏如来。 此如来者,一切如来普门总德,圆具万德,同遍十方。 自竖差别门观之,则诸佛菩萨,无不从此尊出生。 自横平等门观之,则一切森罗万象,皆是如来遍法界身,是故此如来,望横,则为宇宙法界之全部。 就竖,则是宇宙发现之本体,而又总辖此宇宙全部之主体,说真言秘经根本圣教大日经金刚顶经等之教主也,故他宗说法身无说无示。 此宗谈法身大日如来,三世常恒,于法界心殿,自受法乐故,与微尘数自眷属,说自证三密门,即极妙甚深性海究竟果分之法门。 然此应化,非从毗卢遮那身或语或意生,于一切时处起灭边际,俱不可得。 譬如幻师,以咒术力加持药草,能现种种未曾有事,若舍加持,然后隐没。 如来金刚之幻,亦复如是,缘谢则灭,机兴则生,即事而真,无有终尽。 第二章金胎两部一、两部此宗之根本教义,为即事而真当相即道,以为宇宙法界,当体即是大日如来。 此大日如来,具理智二德。 理者,摄持不散平等之意,当根本两曼荼罗中胎藏界。 智者,决断简择差别之意,当金刚界,是为金胎两部曼荼罗。 曼荼罗者,论圆具足义,旧译,就体译为坛,即筑方圆土坛供养诸尊(修法坛),新译就义译为轮圆具足。 此坛中具足诸尊诸德,成一大法门,如毂辐辋,具足圆满,成一车轮,表圆满具备法界海所有万德。 如大疏云:今此中妙法莲华曼荼罗义,毗卢遮那本地常心,即是华台具本。 四佛四菩萨醍醐果德,如众实俱成。 十世界微尘数金刚密慧差别智印,犹如须□。 十世界微尘数大悲万行波罗密门,犹如华藏。 三乘六道无量应身,犹如根茎条叶发晖相间,以如是众德轮圆周备,故名曼荼罗也。 又云:曼荼罗,是具种种德义,即是如来秘密之德。 如是秘密之德,如莲华开敷而自庄严,是故金胎两部曼荼罗者,诸佛理智之体性,众生色心之实相也。 如十住心论云:秘密庄严住心者,即是究竟如实觉知自心之源底,如实证悟身之数量,所谓胎藏界会曼荼罗,金刚界会曼荼罗,金刚顶十八会曼荼罗,是也。 又大疏云:佛从平等心地开发无尽庄严藏大曼荼罗已,还用开发众生平等心地无尽庄严藏大曼荼罗。 诚以诸佛法性身心,众生具缚色心,皆理理无数智智无边之金胎两部,而众生狂醉,不觉不知,为开发众生自心所具万德故,建立两曼荼罗。 所谓金刚界者,金刚有二义,一坚固义,自体坚固。 不可破坏,故云坚固,又利用义,能摧破一切物,故云利用。 智体亦尔,沉沦生死海中,不朽不坏,还能摧破一切烦恼,故名金刚。 所谓胎藏界者,约胎藏为喻。 胎藏有二义,一含藏义,如母胎内,含藏子体。 理体亦尔,能具足一切功德,又隐覆义,如人在母胎,覆藏其体。 理体亦尔,隐烦恼中。 此应译胎藏法,对金刚界故,名胎藏界,即金刚界者,智差别之法门。 胎藏界者,理平等之法门。 此二二而一,一而二,密教谓之二而不二。 兹列表如下:金刚界 智 差别 心法 竖 识大 大智 佛二不二胎藏界 理 平等 色法 横 五大 大悲 众生元来理智者,一法之二义,不二而二。 故云法体不分,义门得别。 二、三部五部此宗准因果之胜劣,先金后胎,即胎藏界者,因门。 金刚界者,果门也。 胎藏界者,从果向因本觉下转之化他门。 金刚界者,从因至果始觉上转之自利门也。 胎藏界者化他门故,约大定智悲三德,立佛莲金三部。 一莲华部者,众生身中本有之净菩提心清净理,虽在六道生死泥中流转,而不染不垢。 如莲华出生泥中,而不染不垢,故名莲华部,当大悲。 二金刚部者,众生自心本有坚固之智慧,虽在生死泥中,经无数劫,而不朽不坏,能破烦恼。 如金刚虽久埋地中,而不朽不坏,能摧诸怨敌固物,故名金刚部,当大智。 三佛部者,此理此智。 凡位未显。 入果位,理智具足,觉道圆满,故名佛部,当大定。 金刚界者自行门故,约转因位九识所得果上五智自证境,立佛金宝莲羯五部,即胎藏三部,加宝部羯摩部二部。 宝部者,佛自利圆满中具无边功德,故名宝部。 羯摩部者,为众生成办一切事业,故名羯摩部。 此中初二在缠因德,第三理智具足出缠果位也,后三于佛部中别开之。 佛二利圆满,其自证边曰宝部,其化他边曰羯摩部。 三、金刚界九会两部曼荼罗中,金刚界有九会曼荼罗,胎藏界有八叶莲台十三大院。 金刚界九会者,现图曼荼罗之作者,于十八会曼荼罗中,拔出此九会,建立现图曼荼罗。 第一会,大日如来以五相现成等正觉。 成正觉后,以金刚三摩地现出生三十七尊乃至外部诸众摄化众生,故名成身会。 此会为第二以下诸会曼荼罗之总体,故名根本会;又此会诸尊皆住相好具足羯摩身,羯摩者,事业成就义,故名羯摩会,当四曼中大曼。 此会具有一千六十一尊,略有三十七尊。 第二会,以印契及器仗等标帜,示成身会诸尊之内证本誓,故名三昧耶会,当四曼中三昧耶曼。 第三会,此会诸尊,皆住三股金刚杵中,三股表事业成办义,故名羯摩会。 羯摩会诸尊,各具五智无际智等微细圆融德,故名微细会。 诸尊皆住定印,故名三昧耶,当四曼中法曼。 第四会,诸尊各各以宝冠华鬘等三昧耶形,供养大日如来,故名供养会。 当四曼中羯摩曼。 以上第二第三第四三会,各有七十三尊。 第五会,合前四曼于一会,示四曼不离,故名四印会,又是大日五智故,名五智会,此会有十三尊。 以上五会,以大日为中台,显因即果。 第六会,上来总别四曼,摄归大日如来独一法身,显四曼体一,大日如来住智拳一印,故名一印会,此会惟有大日一尊。 已上六会,从粗至细之次第也,大日如来之自性轮身也,自证门也,四曼中法三曼也。 第七会,以金刚萨埵为中台,转欲解爱慢四烦恼,为欲解爱慢四菩萨,示深密之理趣,故名理趣会;又金刚萨埵,与普贤菩萨同体,故名普贤会。 前六会之大日如来,来此会,现金刚萨埵身,说正法,化益众生,显果即因,此会有十七尊,此为大日如来之正法轮身,四曼中法曼也。 第八会,大日如来为折伏刚强难伏之众生,更从金刚萨埵,现降三世明王忿怒身,左足踏自在天,右足踏乌摩后,故名降三世羯摩会,四曼中大曼也,此会有七十七尊。 第九会,前会诸尊,住降三世本誓之三昧耶,持大悲之弓箭,降伏魔王,又警觉众生,故名降三世三昧耶会,四曼中三曼也,此会有七十三尊。 此二会,大日如来化他之教令轮身也。 要之,九会曼荼罗者,大日如来之三轮身也。 已上九会之次第,以羯摩会为第一,降三世三昧耶会为第九,是为从果向因下转之次第。 次从因至果上转之次第,以降三世三昧耶会为第一,羯摩会为第九。 第一降三世三昧耶会,降三世明王,现三昧耶形,降伏三世怨敌,除成道之障碍。 第二降三世羯摩会,前三昧耶形,转成降三世羯摩身,现大忿怒相,左足踏大自在天,表断烦恼障,右足踏乌摩后,表断所知障。 第三理趣会,由前二会断二障三毒,显现般若之理趣。 悟此理趣,则欲触爱慢等十七位心,即本不生之妙体。 第四一印会,表由五相秘观,行者与本尊冥合,一切诸尊,皆摄入大日一尊。 第五四印会,从大日一身,出现四佛,圆满五智三十七智等。 第六供养会,从四印现三十七尊,所现诸尊,皆入供养三昧,互受法乐。 第七微细会,示至现智身等遍入微细金刚之定相。 第八三昧耶会,至道场观,种子转成三昧耶形,表内证本誓。 第九羯摩会,前三昧耶形,转成相好具足大曼荼罗羯摩身。 前九会者,大日如来,从本地至垂迹,利济众生之次第,即化他门之顺序。 此九会者,真言行者断惑障开发心地之次第,即自行门之顺序也。 金刚界九会曼荼罗,其主尊三十七尊也,即根本一会曼荼罗之上,有五大月轮。 大日如来,住中台月轮中,持智拳印,佛部主,总德也。 其前右后左,有金刚波罗密宝波罗密法波罗密羯摩波罗密四菩萨,为大日四亲近。 阿等四如来,住四方月轮中,为大日四大眷属,总德中分德也。 此四大眷属又皆有四眷属。 即东轮中台阿如来,金刚部主,前右左后,有金刚萨埵金刚王金刚爱金刚喜四亲近菩萨。 南轮中台宝生如来,宝部主,前右左后,有金刚宝金刚光金刚幢金刚笑四亲近菩萨。 西轮中台无量寿如来,莲华部主,前右左后,有金刚法金刚利金刚因金刚语四亲近菩萨。 北轮中台不空成就如来(即释迦),羯摩部主,前右左后,有金刚业金刚护金刚牙金刚拳四亲近菩萨。 次内四供养金刚喜金刚缦金刚歌金刚舞四菩萨,示四如来供养中央大日。 次外供养金刚烧香金刚华金刚涂香金刚灯四菩萨,显中央大日供养四如来,以上表自证德。 次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锁金刚铃四摄菩萨,表化他德。 此中以萨王爱喜乃至业护牙拳四佛四亲近,为慧门十六尊,以大日四亲近四波罗密及八供四摄菩萨,为定门十六尊。 此三十七尊,摄尽万法。 兹图示金刚界九会曼荼罗如下:南东理趣会 降三世羯摩会 降三世三昧耶会一印会 羯摩会 三昧耶会四印会 供养会 微细会西北四、胎藏界十三大院胎藏界之十三大院,中台为八叶莲。 大日如来,住中台。 无量寿宝幢开敷华天鼓四佛,文殊观音弥勒普贤四菩萨,住八叶,合有九尊。 八叶莲华,表象生八瓣肉团心,示阿字本不生,显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理趣。 此院为胎藏曼荼罗之总体,他十二院其别德也。 第二上方遍知院,表诸佛遍知之德与诸佛能生之德,此院有七尊。 第三北方观音院,表如来大悲下化之德。 第四南方金刚手院,表大智上求之德,各有三十三尊。 第五下方持明院,表折伏摄受二德,有五尊。 第六上方释迦院,表方便摄化之德,智悲二德,变现为释迦如来,济度众生,有三十九尊。 第七南方除盖障院,表由金刚之智门,除众生之盖障。 第八北方地藏院,表由观音之悲门,救九界之迷情,各有九尊。 第九下方虚空藏院,表悲智合一,包藏万德,能从众生愿授一切宝,兼智德,德为本,有二十八尊。 第十上方文殊院,表大日之智慧,能断一切戏论,兼福德而以智德为本。 金刚手院,虽为大智之德。 然彼为本有之智,实相之智。 此为修生之智,观照之智,有二十五尊。 第十一下方苏悉地院,苏悉地,译云妙成就,表自他二利成就之德。 有八尊,第十二外金刚院,表随类应化之德与圣凡不二之理,有二百零五尊。 现图略十三四大护院。 此中中台佛部,观音院莲华部,金刚手院金刚部,遍释文持虚苏六院属佛部,地属莲华部,除属金刚部,外金刚属三部。 胎藏曼荼罗,亦有从果向因从因至果及三轮身义,准上可知。 兹图示胎藏界十三大院如图。 以上两界曼荼罗诸尊,且约数量列之,共实十方法界,有无边无尽诸尊,摄在此两部中。 而一一尊各各具大三法羯四曼,横坚无边际。 然此金胎两部曼荼罗者,六大理智之法体,毕竟不外开显众生本具之色心实相,故曰密藏华严,尘数诸尊,森罗而住。 一切众生,万德妙用,历然而具。 一切众生,皆毗庐遮那。 一切诸相,悉是觉王境界。 第三章六大体大此宗以地水火风空识六法,为宇宙法界之本体,诸法缘起之根源。 上自三世诸佛,下逮六道众生,乃至法界诸法,无一非此六法所成,是曰六大缘起。 此六法周遍法界,造作一切法,诸德圆满,广大无际,故云大。 尘尘法界,无一非此法性六大所成,故云体大。 如即身成佛义云:如是六大,能造一切佛及一切众生器界等四种法身三种世间。 又云:以六大为能生,以四法身三世间为所生。 此所生法,上达法身,下及六道,虽粗细有隔,大小有差,然犹不出六大,故佛说六大为法界体性云云。 此中初五大者,开色。 后识大者,合五智无际智。 若以六大配两部,则初五大者理,当胎藏界。 后识大者智,当金刚界。 虽然,理智本来不二,五大之外无识大,识大之外无五大,故开识大为五大,则五大即五智。 一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者,法界诸法所依体性,当空大。 二大圆镜智,大圆镜者,其体如大圆镜,影现万像,当地大。 三平等性智,平等性者,不简彼此,平等一如,当火大。 四妙观察智,妙观察者,明辨万法之善恶邪正,当水大。 五成所作智,成所作者,成就自利利他之妙业,当风大。 此六大举一全收,各各互具圆融,彼此不相碍。 举地大一,他五大即伴随之。 举水大火大亦然,融通无碍,互相摄入,如光与光,相即而不相碍。 又佛之六大,与众生之六大,相即无碍,佛之外无众生,众生之外无佛,是曰六大无碍。 此中六大互具他五大,地大之中有他五大,水大火大亦然,融会无碍,谓之六大之异类无碍,甲乙异人异类相望,甲之地大,与乙之地大无碍,乃至甲之识大,与乙之识大无碍,谓之六大之同类无碍。 复次,无情非情之别,无色心人法之别,一切悉以此六法为体性故,六大法尔本有,古今同然,是曰法尔六大。 此法尔六大,即静而动,具因缘,为诸法缘起之本源,所谓四曼三密之相用(万法),所生也。 六大,能生也,是曰随缘六大。 虽云随缘,然即动而静,无量随缘,当体法尔,法尔即随缘,随缘即法尔。 随缘之六大以外,无法尔之六大。 粗显之六大以外,无微细之六大,故云即事而真。 如即身义又云:如是六大法界体性所成之身,无障无碍,互相涉入相应,常住不变,同住实际,故颂曰六大无碍常瑜伽。 更以宇宙万有配合六大如下:┌地 阿 黄 方 东 阿 大圆镜 ┐│水 缚 白 圆 西 弥陀 妙观察 │胎藏界┤火啰 赤 三角 南 宝生 平等性 ├识大(金刚界)│风 诃 黑 半月 北 释迦 成所作 │└空 佉 青 团形 中央 大日 法界体性┘第四章四曼相大前六大者,法界诸法之体性。 今此四曼者,其相状也。 所谓四曼者,四种曼荼罗之略语。 四种曼荼罗者,一大曼荼罗,大者殊胜义,圆满义,指物之色相。 法界森罗诸法,悉有色相,故法法尘尘,即是大曼荼罗;所谓世出世一切有情之身,皆摄于是。 就佛菩萨等之四曼述之,则一一佛菩萨之相好具足身,乃至雕刻彩昼之佛菩萨形像,亦是大曼荼罗。 二三昧耶曼荼罗,三昧耶梵语,有本誓平等除障警觉四义,指物之形象。 法界森罗草木国土等相,其性融会无碍,故法法尘尘,即是三昧耶曼荼罗;所谓世出世所依一切器界草木等,皆摄于是。 佛菩萨等所持标帜刀剑轮宝如意珠莲华宝塔金刚杵等,乃至以手指结之印契等,又彩昼其像等,亦是三昧耶曼荼罗。 第三法曼荼罗,法者轨持义,指物之名称法界森罗诸法,悉有名称等,有轨持义,故法法尘尘,即是法曼荼罗;所谓世出世内典外典一切教法,乃至十界有情非情之音声言语风林河等声,及色尘文字六尘上所诠表,皆摄于是。 佛菩萨等之种子真言,乃至一切契经文义等,亦是法曼荼罗。 第四羯摩曼荼罗,羯摩梵语,有威仪事业等义,指物之作用。 法界森罗诸法,悉有业用作业,故法法尘尘,即是羯摩曼荼罗;所谓世出世一切威仪事业等,皆摄于是。 佛菩萨等之种种威仪事业,乃至涅铸刻镂等像,亦是羯摩曼荼罗。 四种曼荼罗者,六大法界上所具之差别相。 上自法身如来,下至六道凡夫及器世间,其差别虽无量无边,毕竟不出四曼。 一佛一尊,一法一尘,乃至法界森罗之人法,无不具此四曼差别之别相,效云相大。 此四曼各各互相涉入,彼此摄持,此又有同类不离异类不离二义,与六大无碍之异类无碍同类无碍互具各具相同。 异类不离者,大曼三曼乃至法曼羯曼,彼此不离,举一曼则他三曼自摄在其中,涉入无碍。 同类不离者,甲之四曼,与乙之四曼相望,彼此不离,涉入自在;又此四曼,有法尔随缘等义。 法尔四曼者,此四曼各各本不生故,各各有法尔本有义。 随缘四大者,六大体大随缘显现之相貌效。 此能造六大随缘所造四曼差别之别相,生佛无二,十界平等。 不离佛界四曼,有众生界四曼。 不离众生界四曼,有佛界四曼。 彼此轮圆具足,一一周法界,犹如空光,涉入无碍,故曰四曼不离。 如即身义云:如是四种曼荼,四种智印,其数无量,一一量同虚空,彼不离此,此不离彼,犹如空光,无碍不逆,故云四种曼荼各不离。 不离即是即义。 第五章三密用大前六大四曼者,宇宙法界之体性及其相状。 今此三密者,其业用也;所谓三密者,身密语密意密,与通常所谓身口意三业同,所以名之曰三密者,此为甚深微妙之作业故。 如即身义云:三密者,一身密,二语密,三心密。 法佛三密,甚深微细,等觉十地,不能见闻,故曰密。 约三密之理趣,有法佛三密众生三密二义。 初法佛三密者,如来自证之三密。 六大法界之体相,是身密。 其一切音声,是语密。 其周遍之识大,是意密。 而六大即大日故,此三密者,大日之三密也。 山高水长,日光月色,花红叶绿,一切法界森罗之体相,是大日之身密。 风鸣岸叶,潮打空城,潺湲之溪声,绵蛮之鸟语,乃至蛩吟蝉噪等一切音声,是大日之语密。 一切心念照了,是大日之意密。 次众生三密者,众生修行之三密,此又有有相三密无相三密二种。 有相三密者,手结印契,是身密。 口诵真言,是语密。 心入本尊三摩地,是意密。 如菩提心论云:所谓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众是也。 二语密者,如密诵真言,令文句了了分明无谬误也。 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应白净月圆满观菩提心也。 无相三密者,一切之身业,一切之语业,念念之意业,悉是三密。 如疏云:从一平等身,普现一切威仪,如是威仪,无非密印。 从一平等语,普现一切音声,如是音声,无非真言。 从一平等心,普现一切本尊,如是本尊,无非三昧;所谓举手动足,皆成密印,无相之身密也。 开口发声,悉是真言,无相之语密也。 起心动念,咸成妙观,无相之意密也。 此二种三密,不二而二,有相即无相,无相即有相。 有相即无相者,一印具一切印之德,一明备无尽之法,一观同遍法界。 故一念一明一印,当体即各各同遍,自他涉入,一多无碍,即有相三密,当体无相绝待。 无相即有相者,无相三密,当处约德,有相三密之义成,是曰无相即有相之三密。 是故身密摄一切色法,语密摄一切音声,意密摄一切心法,此三摄尽一切万法之业用,故云用大。 然三密互相涉入,彼此摄持,刹那之身密,当体具语意二密。 一念之意密,当念具身语二密。 一句之语密,当句具身意二密,故结一印,或诵一明,自三密具足。 不惟一法之三密互融互具,诸法之三密,各各与一切刹尘之三密,融即无尽,故结一印,诵一明,起一念观,当处具足一切印,一切明,一切三摩地。 如是三密互融互即,故法佛之三密,虽高妙难测,而常与众生之三密涉入。 众生一念之三密,具足佛界乃至十界之三密。 自三密与他(本尊三密,彼此平等,涉入无碍。 曰三密瑜伽(即相应)。 正体现此理趣于现在三业之刹那,三密瑜伽之义成。 三密加持,速疾证得佛果。 加持者,如被摄持,不外感应道交之意。 如即身义云:加持者,表如来大悲,与众生信心。 佛日之影,现众生心水,曰加。 行者心水,能感佛日,名持。 又大疏云:入真言门,略有三事。 一者身密门,二者语密门,三者心密门(中略)。 行者以此三方便自净三业,即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乃至能于此生满足地波罗密,不复经历劫数备修诸对治行。 又曰,然毗庐遮那内证之德,以加持故,从一一智印,各现执金刚神。 形色性类,皆有表象。 各随本缘性欲,引摄众生。 若诸行人殷勤修习,能令三业同于本尊。 从此一门,得入法界。 又秘藏记云:佛知众生身中本来自性理,与佛等无差别。 而众生不知己本有始本两觉,与佛等,恒常覆蔽六尘烦恼,不能显出,是故佛发悲愿,我拔济众生,如我无异。 垂斯誓愿,若众生有归依者,住法界定自受法乐如来警觉,不敢违越本愿,影向行者。 所以真言印契加持护念,譬如国王自造法令,不敢违犯,令他行之。 众生蒙佛加持力,突破六尘淤泥,出现自心觉理,如赖春雷响,蛰虫出地云云。 即行者修三密观行,即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众生隔历之三业,与如来平等之三密,互相涉入,无二无别,现身速疾登大觉位,证得毗庐遮那佛果。 第三篇此宗之行果第一章发菩提心金刚顶发菩提心论言,凡人欲为善之与恶,皆先标其心,而后成其志。 是以欲依密教之教旨求无上菩提者,当发菩提心。 菩提心者,万行之根本,成佛之正因也。 菩提心有二种,一能求菩提心,二所求菩提心。 所求心者,所谓无尽庄严金刚界身是也,即是诸佛清净法身,亦是众生染净心。 能求心者,发起广大之心,誓愿断除一切众恶,誓愿修习最上法门,誓愿度脱诸众生界一切有情,誓求速证无上菩提诸佛胜果也,所谓发菩提心,即求菩提之心,是以大日一经,如前所述,不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三句。 而此三句,又不过广说菩提心之始中终也。 求菩提之心者,成佛种子亲因缘,故云菩提心为因。 于此菩提心起大悲,修三密行,云大悲为根。 菩提心为亲因缘,大悲万行为增上缘,自利利他之方便具足,万行圆极之佛果圆成,云方便为究竟。 犹如世间种子,藉四大众缘得生根,如是次第,乃至果实成熟。 又菩提心论所说,不过四种心;其中第一信心。 即是白净信心义,所谓若有上根上智之人,不乐外道二乘之法,有大度量勇锐无惑者,宜修佛乘。 当发如是心,我今志求阿耨多罗三藐菩提,不求余果,根本总体也。 胜义行愿三摩地三门,其行相也。 一行愿菩提心者,修大悲万行,救济一切有情,令发菩提心之利他妙行也。 修行发愿,故名行愿。 愿者,念一切有情皆含如来藏性,皆堪安住无上菩提,愿以佛乘而令得度也。 行者,为此修行五大愿也。 二胜义菩提心者,修一切法无自性观,证得无上菩提之利他妙行也。 止息劣法,观显胜义,故名胜义。 此有教观二门,观凡夫外道二乘十地菩萨等四类,次第舍劣取胜,终安住于普贤大菩提心,此观门之胜义也。 又观诸法,觉悟其无自性,止除一切妄惑,从真起用,万德斯具,此教门之胜义也。 三三摩地菩提心者,修行五相三密等秘密观行,即身现证本尊身之妙行也。 三摩地,译云等持,又云等念,又云等至。 行者入信解地,修三密相应之五部秘观,等持诸佛自行化他之万德,故名等持。 遍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故名等念。 无所不至,故名等至。 密教不共三摩耶戒,即以此三种菩提心为体。 第二章投华受灌顶时,阿阇黎以华授行者,令投于诸尊列坐之大曼荼罗上,随华堕在何尊之处,即以彼尊为行者之因缘佛守本尊,是曰投华得佛。 如大疏云:师当为彼结作三昧耶印,三返诵彼真言,置华印上,令弟子以至诚心向道场散之,随华所至之处,当知即是行人往昔因缘法门善知识,即依此方便门进趣修行也(中略)。 既散华已,次应开面,令瞻睹道场,以欢喜心而告之曰:汝今观此妙曼荼罗,深生敬信。 汝己生诸佛家,诸明尊等,同共加护。 一切吉祥及与悉地,皆悉现前。 是故坚持三昧耶戒,于真言法教,应勤修习。 次令弟子,以香华等普供养曼荼罗圣众,即于道场授与本直言印,令坐一处诵之。 第三章灌顶灌顶者,天竺立太子时所用之仪式。 依大疏,天竺立太子时,取四大海水,以四宝瓶盛之,于象牙上灌太子顶,表已受位。 密教效此世法,于瑜伽行者加行成就,堪嗣阿阇黎位时,为造曼荼罗,作传教灌顶,以宝瓶盛神力加持之智水,敷法界曼荼罗大图。 令行者坐于自在神通师子之座。 阿阇黎入法身如来之三摩地,持此宝水,灌行者顶,说法王之遗训,授法王之印玺。 如大疏云:如西方世人受灌顶法时。 取四大海水及境内一切河水,具置宝药谷等,作境内地图,令此董子踞师子座,以种种珍宝庄严。 所统眷属,随其大小,列次陪奉。 韦陀梵志师,坐于象宝,以临其后。 持此宝水,以注象牙,令堕其顶上。 而后唱令以告众人。 又叹说古先哲王治人济代之法。 如是随顺行者,当得寿命长远,本枝繁盛,克绍转轮之业。 若不作如是事者,则当自退其位,殒身绝嗣,如是一一而教诲之。 今此法王子灌顶,则亦如是。 陈列密严佛土法界大图,坐于妙法莲华自在神通师子之座,以本性清净智慧慈悲水。 具含万德而灌其心。 尔时诸菩萨众,下至八部众生,莫不欢喜赞叹而生敬仰。 时阿阇黎以法王遗训而教训之。 从此以后,当得生如来家,定绍佛位。 若不如是对明,则不知正法尊重也。 又云:譬如世间刹利之种,谓欲绍其继嗣,令王种不断故,为其嫡子而作灌顷。 取四大海水,以四宝瓶盛之,种种严饰。 又严饰子身。 众物咸备。 又饰大象,于象背上持瓶,令太子坐于坛中,所统毕集*于象牙上,水令流注太子之顶。 灌此水已,大声三唱,汝等当知太子已受位竟,自今以后,所有教勒。 皆当奉行。 今如来法王,亦复如是。 为令佛种不断故,以甘露法水。 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为顺世法故,有此方便印持之法。 从此以后,一切圣众,咸所敬仰,亦知是人毕竟不退于无上菩提,定绍法王之位。 诸有所作真言身印瑜伽等业,皆不敢违越也云云。 即于瑜伽行者于曼荼罗种种支分,乃至一切诸尊真言手印观行悉地。 皆悉进达,堪绍阿阇黎位时。 为造立曼荼罗,具足仪轨,而与宅濯顶,得灌顶已,堪绍师位。 灌顶有三部五部之别,兹述其事业灌顶中之结缘受明传法三种。 结缘灌顶者,不简是器非器,引入曼荼罗,令投华,授以其所得尊之一印一明,俾与佛结缘之作法。 受明灌顶又名学法灌顶者,阿阇黎为信心坚固之弟子,造立曼荼罗,引入令投华,授以其所得尊之三密,令修学修行之作法。 传法灌顶者,即上来所述阿阇黎鉴知其弟子,于诸尊三密法门,皆悉进达,堪绍师位时,为造立曼荼罗,引入令投华,授以阿阇黎位之作法。 第四章印契梵语目帝罗,此云印契,即以左右十指作种种印相,以标示法界之性德。 印者,印可决定义。 契者,契约不改义。 诸佛结法印,约不违其本誓,行者结之,决定必与诸佛之本誓一致。 如大疏云:行此法者,以印加持故,亦同如来法界身也。 此印者,即是法界之标帜也。 以此印故,标示法界之体,即名法界幢也。 即各各密印,各各即是法界之标帜。 所谓两手十指者,法界之全体也,两部曼荼罗之总体也。 十指之屈伸离合,千差万别,即法界森罗之差别,又曼荼罗诸尊之差别也。 若能如法结之,则行者之身密与本尊之身密一致。 本尊之万德悉来,成为行者之所具,其德广大不可思议。 如慈氏菩萨念诵法云:手印相者,谓誓教法。 即如国王勒级印文验,随所行处,无人敢违乖。 承此如来誓教法印,亦复如是,一切凡圣及诸天龙恶魔鬼神,皆不能违越。 又云:若奉持者,虽在凡夫,未断烦恼,以法力故,随所作处,等彼圣力,驱使诸贤圣及诸天龙八部一切鬼神,皆不敢违,以法印力不思议故也。 又云:若执法界印印于己身,即成本尊慈氏真言体(中略)。 印己印他,皆成本体三昧耶之身。 虽凡愚不见,一切圣贤天龙八部诸鬼神及尾那夜迦,皆见本尊真身。 诸护法明王等,为此亲近,俱相助成,悉地速得成就。 第五章真言梵语曼怛罗,此云真言。 真言者,诸佛菩萨乃至明王天等之本誓本愿,又称咒,真言能发神通,除灾患,与世间咒禁法相似,是故曰咒。 如大疏云:真言,梵曰漫怛罗,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音。 龙树释论,谓之秘密号。 旧译云咒,非正翻也。 又称明,真言能破众生烦恼闇障,义翻为明。 一说明及真言,义有差别。 若心口出者,名真言。 从一切身分任运生者,名之为明。 又佛放光明,光中所说,故名为明。 其体有大咒又根本咒,中咒又心咒,小咒又心中心咒三种,其义,有种子名号本誓三种。 印契单称印,真言称明,合云印明。 此二如鸟两翼、车两轮,放诸经轨,有印相时,必有真言。 第六章观想一、入我我入观观想者,三密中意密之作用。 结印持明,必观想其印明之意义,是曰观想。 入我我入观者,三密中观身密与本尊同体无二之观法也。 观本尊入我,我入本尊,本尊与我,无二平等,故名入我我入观。 其法行者先作法界定印,又弥陀定印,平正身体,观我胸中有阿字,变为月轮。 月轮上有鍐字,变为法界塔婆。 法界塔婆,变为大日如来,身相白色,戴五智宝冠,结跏趺坐,住大智拳印,背后有圆光,万德庄严。 自如来顶上,放白色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次观坛上,亦有阿字,变为月轮。 乃至放白色光明,照十方世界。 我与坛上之本尊,无二无别。 次观一切众生之胸中,亦有阿字,变为本尊。 一切众生,虽不知此理,依我功德力,本尊加持力,及法界增上力。 一切众生之心佛,亦得与本尊一体。 本尊,我,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如明镜相映,互影现涉入。 二、正念诵正念诵者,诵本尊之真言,观与本尊彼此涉入之观法。 念诵有二种四种五种之别。 五种念诵者,一莲华念诵,发声念诵。 二金刚念诵,合口动舌默诵。 三三摩地念诵,都不动舌,住定心观真言文字。 四声生念诵,观想心莲华上有白螺贝,从白螺贝出妙音声持诵。 五光明念诵,念想口出光明持诵。 此当三摩地念诵,依口密,入本尊与行者同体无二。 其法先安念珠于莲华合掌内,当胸前加持之。 次发愿诵我欲拔济无余界,一切有情诸苦难,本来足萨婆若,法界三昧早现前。 住大勇猛心,悬念珠于两手,当胸边,诵本尊之真言,观本尊心月轮上,有真言字,右旋列住。 我心月轮上,有真言字,亦复如此。 本尊所诵真言字,自本尊之口出,自我顶入,至心月轮上,右旋列住。 我所诵真言字,自本尊之脐入,至心月轮上,亦复如此。 本尊与我,无二无别。 依我与本尊共诵真言之功德,一切众生之语业,皆清净无二一体。 其诵本尊之真言,不缓不急,其数二十一遍百八遍,或千八百遍等。 三、字轮观字轮观者,观意密与本尊无二一体之观法也。 先观心为圆明之月轮,于心月轮上,布阿缚罗贺却佉五字,顺逆自在观之,故名字轮观。 其法先住法界定印,又弥陀定印,顺观我心月轮上,有阿缚罗贺佉五字,右旋列住,了了分明。 冥想阿字诸法本不生不可得故,缚字自性言说不可得。 缚字自性言说不可得故,罗字尘垢不可得。 罗字尘垢不可得故,贺字因业不可得。 贺字因业不可得故,佉字等虚空不可得。 更自佉字,逆观至阿字本不生不可得,次又观本尊心月轮上,有阿缚罗贺佉五字而本尊与行者,彼此涉入。 如此顺逆观之,住阿字本不生理,入言亡虑绝之境。 四、三密观三密观者横观行者与本尊彼此涉入之观法也。 以吽字安置身口意,观五股金刚加持,故名三密观。 莲华合掌,先想掌中有月轮。 观月轮上有八叶莲华,华上有吽字,变成五股金刚杵,除灭身业中烦恼不净,速显得佛部诸尊,诵吽字三遍。 次以印当口,观舌上有月轮,月轮上有八叶莲华,华上有吽字,变成五股金刚杵,除灭口业中烦恼不净,连显得莲华部诸尊,诵吽字四遍。 次以印当心,观心上有月轮,月轮上有八叶莲华,华上有吽字,变成五股金刚杵,除灭意业中烦恼不净,速显得金刚部诸尊,诵吽字三遍。 次又合掌中舌上心上,各有纥哩字,变成八叶莲华,莲华上各有阿字,变成圆净月轮。 月轮上各有吽字,变成五股金刚杵。 从杵各照身口意三业中。 由此加持力,三业罪障速疾消灭,显得三部诸尊。 诸尊,此观就行者,称三密观。 就所观物,名三金刚观,三金观,三吽观。 五、五相成身观人我我入,正念诵,字轮观,横观行者与本尊无二无别。 此五相成身观,竖观行者与本尊无二无别。 五相者,一通达菩提心,二修菩提心,三成金刚心,此中有广金刚敛金刚二观,四证金刚身,五佛身圆满。 其法先修调心观,次性空观(所谓十缘生句观)。 次正入通达心。 通达心者,谓通达身中具本有性德之菩提心。 前入无相空观,今依彻心明力,观自心即性德菩提心相,知为烦恼所覆,如月轮在轻雾中。 修菩提心者,谓修显前在缠本有之菩提心。 于此位,证得此自心清净明了,如满月轮,离诸烦恼垢染,此自心即种字也。 成金刚心者,观在前修菩提心位所观种字,转成五钴或莲华或刀剑等本尊三昧耶身。 即在前位,证得自心如满月轮。 于此位,观满月轮自心中,有佛三形,即金刚莲华等。 观此莲华,渐舒渐大,遍满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乃至法界,是曰广金刚观。 又更观渐敛渐小,还复如故,是曰饮敛刚观。 证金刚身者,观行者成本尊三昧耶身。 即入此位,在前位所观莲华,即是自身。 自身即莲华,遍法界尽虚空云海之诸佛,入自身之莲华而住。 犹如明镜,现万象影。 此二相当三形位。 佛身圆满者,至此位,前证金刚身之三昧耶身,转成相好具足之本尊羯摩身。 自身即佛即菩萨,自身成从其本意乐所观之本尊身,此当尊像位。 是即自证成道之究极,修生显得之成佛也。 六、五字严身观五字严身观者,以阿缚罗贺佉五字,布行者身五处,庄严其身,修显本有法身之观法。 先观阿字,其色黄金色,其形四方正等,以之布脐轮以下,结五钴印,诵阿字真言,如持为金刚不坏座。 座中观五钴金刚,光明照一切众生,令住此金刚不坏菩提心地。 次观鍐字为白色圆明月轮,以之布脐轮,结八叶印,诵鍐字真言,加持为大悲水。 由此加持力,得大悲三昧。 次观蓝字为赤色三角火轮,以之布心位,结三角火轮印,诵蓝字真言,加持为实相火轮。 由此加持,除诸垢秽障。 次观唅字为黑色半月形风轮,以之布眉间,结转法轮印诵唅字真言,加持为解脱风轮。 由此加持。 能摧众恶魔。 次观欠字为杂色圆形空轮,以之布顶上,结尊胜印空,诵欠字真言,加持为周遍无障碍大空轮。 由此加持,自身等同法界。 修此观,修显自身本有六大法身变作自身即法身大日如来。 此五字严身观,若对从显入密迂回机,即成五相成身观,故金刚界五相成身,即胎藏界五字严身也。 七、阿字观阿字观者,易行易修速疾顿悟之妙法。 其法先图八叶白莲,径一肘量(一尺六寸)。 莲台上,画净月轮,其中书金色梵文阿字。 悬此图于静室一方为所观境,约隔四尺许,面之静坐,半跏咖坐可,全跏坐亦可。 次念诵护身法三昧耶戒真言及发菩提心真言。 手结定印,印相有法界定印,弥陀定印,如来金刚缚印等异说。 次正姿势,安著身心,调出入息。 次正入阿字观,观壁上阿字,引其形入心月轮。 阿字观之对境有三,莲华,月轮,阿字。 前二三昧耶形,后一种子。 此中阿字,正所观本尊。 莲华即八叶白莲。 月轮如秋夜之明月。 阿字者,金色梵文阿字,作正方形。 昼夜旦暮观之,至闭目开目常住现前。 更渐次增大其形量,或十尺,或百尺,或一由旬,乃至倍增,观遍虚空法界之阿字莲月。 最后观自身内之千栗多心为八叶白莲,观质多心为圆满净月轮。 令此净月轮上炳现阿字素光色。 从其观行之增进,遂入心境不二能所亡泯之境,己心己身,与阿字本尊融合。 自身即阿字,阿字观阿字,阿字入阿字,阿字说阿字,尽虚空法界成遍满之阿字,是名阿字瑜伽之悉地。 能除一切业烦恼株杌,度生死轮回之苦海,即父母所生之凡身,成大日法身之大觉。 八叶之心莲华,表胎藏之理法身。 净月轮,表金刚之智法身。 阿字,表理智冥合不二之总体大日如来。 故约金刚界之观行,则先观月轮,次观心莲,次观阿字。 若从胎藏界之观行,则先观心莲,次观月轮,次观阿字。 八、十缘生句观十缘生句观者,真言行者离著之助观。 寄十喻观诸法从缘生无自性,故名十缘生句观。 真言行者,修瑜伽观行,观练年久,得种种不可思议之法验现前。 若于所现种种殊特不可思议境界乃至诸佛海会无尽庄严,生慢著心,魔则得便,或退失三昧,或堕魔境。 当深修观察十缘生句为助行,观诸法如幻乃至如旋火轮,遮慢著心,远离一切魔障。 十缘生句者,一幻,幻师所作种种色像也。 二阳焰,热空尘等因缘和合,旷野中现水相等地。 三梦,梦中所见种种境界也。 四影,镜中影像也。 五乾闼婆城,蜃气映日光,于大海上现宫殿之相也。 六响,深山峡谷等中,以声转故所生响声也。 七水月,水中所现月影像也。 八浮泡,水上所现泡沫也。 九虚空华,由目病见空中有华也。 十旋火轮,持火烬于空中旋转,生轮像等也。 万行方便,无不藉此十缘生句,净除心垢。 是故十缘生句观者,破一切情执达本不生心地之妙观也。 第七章修法一、护摩法梵语护摩,译云焚烧,烧除不净之作法也。 元来护摩法者,印度一类事火外道之作法。 此类外道,以火为天口,为令供物上达于天,以火烧之为烟,天食之,令人获福。 密教取其法,设火坛,烧乳木,为以智慧火烧烦恼薪以真理之性火尽魔害之标帜。 如大疏云:外典净行围陀论中,有火祠之法。 然大乘真言门,亦有火法。 所以尔者,为摄伏一类,故以佛韦陀事而摄伏之,然其义趣,犹如天地不可相并。 又云:护摩是如来慧火,能烧弃因缘所生灾横。 又云:烦恼为薪,智慧为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饭。 佛法之护摩有二种,一内一外。 外护摩者,择地作坛,中央备炉,设种种供物及他器具。 召请本尊等众,安置于坛上。 于炉中燃火,顺次投供物乳木等于火中供养之,是曰外护摩。 如大疏云:次释外护摩者,有其三种,一本尊,二真言,三印。 一本尊者,本尊也,为供养故置之,随所宗之门而置之,或火中可有是曼荼罗位也。 更问二真言者,炉置火处也,此即真言也,火中有也。 三印者,印也,即是阿阇黎坐处,自身即是印也。 当作外护摩时,令此三位正相当也,此三亦是净三业义。 本三位谓身炉本尊,三位各有三位,本尊真言印也。 净三业成三事(息灾增益降伏)也。 本尊是意业,真言是口业,师身之印是身业,由此因缘,能净三业成三事。 内护摩者,以行者自身,本尊火天,坛上炉火,俱六大所成,住本不生际。 观此三平等不二,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观。 以此观智火,烧无明烦恼薪,是曰内护摩。 如大疏云:护摩是烧义也,由护摩能烧除诸业。 以一切众生皆从业生,由生转业,轮回无已。 以业除故,生亦得除,即是得解脱也。 若能烧业者,名曰内护摩也。 从于何处得解脱耶,谓从烦恼业苦而得解脱也。 既离世间,即生种子,所谓白净菩提心也(中略)。 此中能烧,即是智也。 不得此内护摩意,单作护摩,则与事火外道无异。 如大疏又云:若真言行者,但作世谛护摩,不解此中密意,则与韦陀火祀不相滥耶。 二、四种法密教之祈祷法,其数虽多,约之不过息灾增益敬爱调伏四种,是曰四种修法。 息灾法,从月一日初夜时起首,至月八日一期满。 于本尊前,涂拭圆坛。 观本尊作白色,所献华果饮食并自身衣服皆作白色,涂香用白檀,烧香月枕水,点酥灯。 行者面向北,吉祥而坐。 以慈悲眼(坚固如山其眼不眴),分明称诵,不缓不急,与慈心相应。 增益法,从月九日日出时起首,至十五日一期满。 于本尊前,涂拭方坛。 观本尊作黄色,所献华果饮食并自身衣服等皆作黄色,涂香用白檀加少郁金,烧白檀香,然油麻油灯。 行者面向东,结莲华座,跏趺而坐。 以金刚眼(爱重之心欢悦之眼)顾视,金刚语言而为念诵,与喜悦心相应。 敬爱法,从二十四日后夜时起首,至月尽日一期满。 于本尊前,涂莲华形坛。 观本尊作赤色,身著绯衣,所献华果饮食等尽皆赤色,涂香用郁金,烧香以丁香苏合香蜜和烧之,然诸果油灯。 行者面向西,结贤坐,以明目(明目者踊动数眴眼□是也)而摄伏之,称诵紧捷,与喜怒心相应。 调伏法,从十六日午时或中夜时起首,至二十三日一期满。 于本尊前,涂三角坛。 观本尊作青色或黑色,身著青黑衣,献青色华臭华不香华及曼荼罗华等,饮食用石榴汁染作黑色,或作青色,涂香用柏木,阏伽用牛尿,以黑色华及芥子柏木涂香等,各取少分置阏伽中,烧安息香,然芥子油。 行者面向南,丁字立,或蹲踞,以嗔恨眼(举眉斜目齿咬上唇)作色忿怒分明诵之,与忿怒心相应。 兹表列大日千手等经轨所说四种修法坛场庄严如下:息灾 增益 敬爱 降伏坛形…圆方 莲华 三角 大日千手轨色……白黄 赤 青黑 大日仁王心……憺泊悦乐 喜怒 忿怒 大日眼……慈悲金刚 明目 嗔怒 略出慈悲坚固 欢喜开敷 极恶动摇 颦眉破坏 大本教主慈悲 法 炽盛 忿怒 要目座法…莲吉祥 贤 蹲踞 大日萨埵 莲 贤 丁字立 略出念诵…默不出声 出声 大声 仁王时分…从月一日从月九日 从十六日至 从二十三日 仁王至八日 至十五日 二十二日 至月尽日从一日至 从九日至 从二十四日 从十六日至 要目八日 十五日 至月尽日 二十三日起首…初夜初日 后夜 日中或夜半 供养仪式方角…北东 西 南 略出大日已上四种法,加钩召,名五种法。 钩召,又名摄召,用半月形杂色坛,所向方随行者意乐,又起首用一切时。 此五种法,皆有秘印秘明。 三、十八道法密教有所谓一尊供养法,实修念诵供养之仪式也。 其次第本于印度国俗待大宾之礼,分前供养(十八契印),瑜伽,后供养三段。 十八道者,以十八契印建立之修法,即前供养也。 道者,曼荼罗义。 十八者,合金刚界九会胎藏界九尊之数。 若合摄则成一大曼荼罗,若开列则成十八各大曼荼罗,故曰十八道。 又初入学法灌顶道场,投华得缘佛,以此缘佛为本尊,结诵十八契印及真言,故名十八道。 一净三业,凡修法初行忏悔法后,必手结莲华合掌印,口诵净三业真言。 净三业真言道句义者,自身,一切法,他身,共自性清净。 以此自他法清净真言加持故,净除身口意三业垢染,即成清净内心澡浴。 二佛部三昧耶,先以诸香涂手,然后结于佛部三昧耶陀罗尼印。 置印当心,想于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了了分明,即诵佛部三昧耶真言。 由结此印及诵真言,警觉佛部一切圣众,皆来护念加持行者,令获得身业清净,罪障消灭。 三莲华部三昧耶,结莲华部三昧耶印,置印当心,想观自在菩萨相好端严,并无量俱胝莲华族圣众围绕,即诵莲华部三昧耶真言。 由结此印及诵真言,警觉观自在菩萨及莲华部圣众,皆来加护行者,获得语业清净,言音威肃,辩才无碍。 四金刚部三昧耶,结金刚部三昧耶印,置印当心,想金刚藏菩萨相好威光,并无量执金刚眷属围绕,持诵金刚三昧耶真言。 由结此印及诵真言,警觉金刚藏菩萨及金刚部圣众,皆来加护行者,获得意业清净,三昧现前。 五被甲护身,结被甲护身三昧耶印,以此印印身五处,各诵护身真言一遍。 由结此印及诵真言,即成被金刚坚固甲胄。 一切诸魔,悉见行者威光赫奕,犹如日轮,各起慈心,不敢障难。 六地结,结地界金刚橛印,想印如金刚杵形,以二大指向地触之,诵地界真言一遍,一印于地,如是至三。 由结此印及诵真言,如持地界,下至金轮际,成金刚不坏之界。 大力诸魔,不能摇动。 地中所有诸秽恶物,悉皆清净。 七四方结,结方隅金刚墙印,想从印流出炽焰,以印右旋,绕身三转。 由结此印诵真言及观行力故,成金刚光焰方隅墙界。 诸魔恶人,虎狼狮子,及诸毒虫,不能附近。 八道场观,其观法随本尊而异,十八契印轨谓想于坛中八叶大莲华上,有师子座。 座上有七宝楼阁,垂诸缨络,绘彩幡盖,宝柱行列,垂妙天衣,周布香云,普雨杂华,奏诸音乐,宝瓶辟伽,天妙饮食。 摩尼为灯。 道场观有广中略三种,广观,具观器界楼阁闯曼荼罗三中观,观楼阁曼荼罗二。 略观,唯观曼荼罗一。 器界观者,建立本尊道场时,建立其所住器世间。 楼阁观者,观想本尊所住楼阁。 曼荼罗观者,观想本尊及眷属。 器界观,亦有金刚界胎藏界及通途三种。 曼荼罗观,有全曼荼罗观唯本尊观两种。 细别之,亦分数种。 今示广观之一例,其法观世界下方有欠字,放青色光,变作空轮,其形团。 其上有憾字,放黑色光,变作风轮,其形半月。 其上有乱字,放赤色光,变作火轮,其形三角。 其上鍐字,变作水轮,其形圆。 其上有暗字,放黄色光,变作地轮,其形方。 其上有大海八功德水。 其上有婆罗字,变作金龟。 其上有苏字,变作须弥山。 此山八角,四宝所成(以上器界观)。 须弥山上,有纥哩字,变作八叶大莲华。 其上有恶字,变作五峰八柱广大宫殿(以上楼阁观)。 其中央有纥哩字,变作莲华台。 台上有阿字,变作满月轮。 上有鍐字,变作五大所成法界塔婆。 塔婆变作大日如来,身相白色,戴五智宝冠,结跏趺坐,住大智拳印,背后有圆光,万德庄严,具足圆满。 从如来顶上,放白色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拔苦与乐。 四佛,四波罗密,十六大菩萨,八供四摄菩萨,贤劫十六尊,外金刚部二十天,乃至无量无数菩萨圣众,前后围绕(以上曼荼罗观)。 九大虚空藏,结大虚空藏菩萨印。 想从印流出周遍法界广大供养云,供养前道场观本尊海会,即诵大虚空藏真言。 由此印及真言加持力故,所想供养具,皆成真实。 一切圣众。 皆得受用。 十送车辂。 结宝车辂印,诵送车辂真言,想成七宝庄严车辂,金刚驾御,乘空而去,至于本尊世界。 十一请车辂印,诵请车辂真言,想本尊及诸圣众,乘宝车辂,来至道场,住虚空中。 十二迎请,结迎请圣众印,诵迎请真言,由此真言印加持故,本尊不越本誓,降至于道场,并无量俱胝大菩萨众,受行者供养。 十三部主结界,结当部明王印,诵当部明王真言,以印左转三匝,辟除一切诸魔。 以印右旋三匝,即成坚固大界。 十四虚空网,结上方金刚网印,诵网界真言,由此真言印加持力故,即于上方覆以金刚坚固之网,乃至他化诸天,不能障难。 十五火院,结金刚火院界印,诵火院真言,想从印流出火焰,以印右旋三匝,则于金刚墙外,便有火院围绕,即成坚固清净火界。 十六阏伽,结献阏伽香水真言印,诵阏伽真言,以二手捧阏伽器,当额奉献,想浴圣众双足十七华座,结献莲华座印,诵华座真言,想从印流出无量金刚莲华,一切圣众,各皆得此金刚莲华座。 十八普供养,结普供养印,诵普供养真言,想无量无边涂香云海,华鬘云海,烧香云海,饭食灯明等云海,皆成清净广多供养,普供养而住。 此普供养中,有振铃涂香华鬘烧香饭食灯明赞普供等八目。 以上十八契印,摄为六种一至五,为护身法,坚固守护行者身心也。 七为前结界,结界守护也。 八九为庄严道场法,庄严于道场也。 十至十二为劝请法,奉请诸尊也。 十三至十五为后结界。 十六至十八为供养法,致供养也。 次瑜伽者,前所述入我我入正念诵字轮观三种。 入我我入,身业与本尊融合。 正念诵,口业与本尊融合。 字轮观,意业与本尊融合。 次后供养,与前供养中普供养略同,有涂香华鬘烧香饭食灯明阏伽赞振铃拨遣等九目,拨遣者,修法已解界后,奉送诸圣众各还本土。 第八章即身成佛此宗谈三密加持即身成佛,谓法界诸法,即六大法身,是曰六大法然之大日。 此六大即具足大三法羯四曼,其业用即三三平等之三密。 宇宙法界,一草一木之微,亦当体六大,当相四曼,当用三密,故各有法然之大日,各各以两部无尽之万德庄严,即身在即是大日之觉位。 但凡愚为烦恼所掩,不自觉知。 若入真言持明藏,手作印契,口诵真言,心住三摩地,三密加持相应故,不动父母所生之凡夫身,顿证当体即是大日如来佛。 此即身成佛,有理具加持显得三种。 理具成佛者,一切众生之身心,即本有之金胎两部。 身者五大,即本有之理体,胎藏界也。 心者识大,即本有之智德,金刚界也。 身心即两部,故凡夫肉身之外,更无本觉之体性。 迷悟浅深,上下二转,毕竟是色心六大之德相,在凡夫不减,在佛不增,所谓理智法然之大日也。 如持成佛者,行者之本功德力,与本尊之加被力相应,身心本有之功德,速疾显现,即由三密观行之方便,成就生佛一如之妙行,现证本尊之三摩地。 显得成佛者,三密之妙行成就,如实达自心之源底,即身显得本具轮圆之曼荼罗。 第九章四身此宗立四种法身。 所谓四种法身者,自性法身、受用法身、变化法身、等流法身。 所以皆名之为法身者,四身皆是法然法尔之妙体妙用故,又各各具足种子法曼荼罗故,故自性法身,有法尔之说法色相。 受用变化等流,亦是法然之事业。 自性法身者,诸佛之真身,理智之法性,自然具足一切万德,常住不变,遍满法界之法身。 三世常恒,为从身流出菩萨说三密之法。 自体法然,故云自性。 具无为之作业,故云法身。 此自性法身有理智之别,法界诸法,体性寂然,法尔不改,名理法身,即胎藏四重圆坛是也。 一切法互相周遍,冥然同体,名智法身,即金刚界一印会大日是也。 受用法身有二种,理智相应,自受法乐故,名自受用,与上智法身同体,为十地菩萨所现法身也。 加持受用身,应现十地,传说法身自内证之法门虽随十地各各菩萨所见不同,有十重别,皆从法性流出之佛身。 又此佛身令十地菩萨受用法乐故,名他受用。 内证外用,皆有受用之义,故名受用。 亦是法然之事业,故云法身。 变化法身者,为地前菩萨二乘凡夫等所现丈六应身,亦是传说内证授众生也。 此应身八相成道,转变无穷,故名变化。 缘谢则灭,机兴则生,亦法尔之为作,故名法身。 内说秘密,外说显教,一代(五十年)百亿八(经论)教主,即此法身也。 等流法身者,为九界机,现佛身已外之九界随类身。 平等流演,等同九界,故名等流。 亦法尔之作用,故名法身。 暂现之佛身,虽为佛形,摄等流身。 此四法身,皆本地身大日如来与十界之机缘相须奋迅示现之佛身。 以随缘当体即是法然之法尔身,故名为四种法身。 此四身有横竖,竖如前,横上四身各具四身。 第十章五智金胎两部曼荼罗,各有五佛,即金刚界,中央五大月轮中,有大日阿宝生无量寿不空成就五佛。 胎藏界,中台八叶院,有大日宝幢开敷华王无量寿天鼓雷音五佛。 如是五尊,均表五智,所谓五智者,如上所略述,一法界体性智,二成所作智,三妙观察智,四平等性智,五大圆镜智。 九识所转成也。 故结归五智,即识大。 初法界体性智者,三密差别,数过刹尘,故名法界。 诸法所依,故名体。 法然不坏,故名性。 决断分明,故名智。 此为转第九奄摩罗识所得之果德。 第九识,在因位,为诸八识之总体,故至果位,转成世出世间一切法所依之智。 当五佛中虚空法界身体大日如来。 二大圆镜智者,自他三密,互相涉入,无有边际,故名大。 圆满具足,故名圆。 实智高悬,万象影现,故名镜。 此为转第八阿赖耶识所得之果德。 第八识,在因位,含藏染净等种子,生一切法之现行,故至果位,转成如大圆镜影现一切法之智。 当金刚坚固菩提心体阿如来。 三平等性智者,清净智水,不简情非情,故名平。 彼此同如,故名等。 常住不变,故名性。 此为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果德。 第七识,在因位,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烦恼相应,任运常轨自他彼此之差别,故至果位,转成缘一切法平等性即真如实相之智。 当平等金刚福聚庄严身体宝生如来。 四妙观察智者,五眼高悬,邪正不谬,妙观妙察。 昭昭了了,故名妙观察。 此为转第六意识所得之果德。 第六识,在因位,缘有为无为一切法而观察,故至果位,转成妙观察所化机类说法谈义之智。 当说法利生根本法轮佛智慧身体无量寿如来。 五成所作智者,自证化他,二利应作,故名所作。 妙业必遂,故名成。 此为转前五识所得之果德。 前五识,在因位,现量缘取五尘境界,成办所作,故至果位,转成成办化他所作化他事业之智。 当能伏难调自在变化身体不空成就如来。 然法界体性智者,四智四佛之总体也。 故合之则成法界体性智,开之则成余四智。 此五智有各具别相二义。 若约各具义边,则三世十方一切诸佛,各圆具此五智。 若约别相义边,此智即如次配大日阿宝生无量寿不空成就五佛。 然二义不二而二,二而不二。 如即身义东闻记云:色即是心,故名金刚界五智。 心即是色,故名胎藏界五佛。 又云:色者不离心,五大即五智。 心者不离色,五智即五轮。 即此意也。 第十一章三品净土此宗立上中下三品净土,上谓密严佛国,中谓十方净严,下谓诸天修罗宫等。 如大疏云:此中言悉地宫,有上中下。 上谓密严佛国,出过三界,非二乘所得见闻。 中谓十方净严。 下谓诸天修罗宫等。 若行者成三品持明仙时,安住如是悉地宫中。 悉地梵语,译云成就,谓三密行业相应,成就妙果。 悉地宫者,成就真言妙果即悉地时往生之国土宫殿也。 密严佛国者,大日如来所居净土。 密者,金刚三密。 严者,具种种德,以恒沙佛德尘数三密严饬庄严之金胎两部大曼荼罗道场也。 即法佛自证之佛土。 行者成就上品悉地时,往生如是普门密严佛土。 十方净严者,净严者,清净严饰庄严,十方者,此净土存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方位广狭等方域分齐,受用身之佛土也。 西方极乐兜率内院属之。 成就中品悉地时,往生如是一门十方净土。 诸天修罗宫等者,诸天者,欲色无色界等天宫。 修罗宫等者,修罗宫夜叉宫紧那罗宫等。 此期长寿利生之国土,变化等流身之国土也。 如释迦佛升忉利天说法,入海龙王宫说法,在楞伽山顶罗婆那夜叉王宫说法,皆其例也。 行者成就下品悉地时,往生如是明王天等诸天修罗宫。 上品悉地,两部曼荼罗海会三摩地现前,其为即身成佛之悉地无疑。 中品悉地,隔生成佛相,下品悉地,期住寿长远相,似俱非即身成佛。 然依真言之实义,此三品悉地,毕竟无浅深之浅深,三品当相,十界平等,一门即普门,万德轮圆,毫无轩轾,故三品俱即身成佛,非隔生成佛。 又三品净土,似有胜劣上下之别。 其实诸天修罗,皆大日如来之等流身。 一切国土,皆一大日如来之净土。 果体融会,毫无浅深。 如五轮九字秘释云:十方净土,皆是一佛化土。 一切如来,悉是大日。 毗庐弥陀,同体异名。 极乐密严,名异一处。 此三品土,大日经以乾闼婆城喻之。 如经云:复次,秘密主,以乾闼婆城譬解了成就悉地宫。 疏云:如海气日光因缘,邑居严丽,层台人物,灿然可观。 不应同彼愚夫,妄生贪著,求其实事,即此三品净土,皆从缘起,不应贪著。 发布时间:2024-03-24 08:04:5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