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净土群疑论卷第六 内容: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六西都千福寺大德怀感撰问曰。 为一切众生求生净土悉得生耶。 为亦有不得生耶。 若悉得生众生界无穷。 何因极乐国土有终尽日。 阿弥陀佛有涅槃时。 又花聚菩萨及山海慧菩萨不应发愿。 若有一众生生阿弥陀佛国未尽。 若我先生者我终不取正觉。 亦不得言众生生尽我最后生也。 若有不令生者。 何因五逆十恶诽谤正法罪之极重而得往生。 何有罪人更过此者不得生也。 又经言亦令一切众生得生净土。 不得生者。 应非众生。 又大悲世尊慈心普遍。 何因独隔一数。 而不令其生耶。 无限大悲有不平等过也。 释曰。 此有二释。 一释。 一切众生悉令得生。 以佛大悲心无限量。 等起慈心咸与利益。 弘誓大愿不简怨亲。 故一切有情无不生也。 若尔前所设难复云何通。 答。 虽尽令生而众生志愿种种差别。 或不信正法。 或乐着小乘。 或爱处秽方。 或大悲拔苦住兹秽土。 拯救含生。 或乐往生佗余佛国修行供养。 如是种种异行异心。 不可并令俱生极乐。 虽并得生无尽生者。 譬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虽当成佛未必尽成。 如也尽成众生界尽。 此亦如是。 前义不妨。 且观一类乐生西方机缘略尽。 菩萨发愿如来灭度也。 二释。 亦有不令生西方者。 如经说言。 应度者皆已度讫。 又言。 化缘既尽迁神涅槃。 以此准知。 约有缘说。 不据一切众生总论。 虽佛广大心尽众生界。 然其受化唯度有缘。 故往生有终尽之机。 如来有灭度之日。 菩萨致最后往。 观音成补处之位也。 故此往生之徒。 非遍一切者也。 问曰。 既言净土无女人。 如何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说阿弥陀佛其国号曰清泰。 圣王所住其城纵广十千由旬。 于中充满刹利之种。 父名月上转轮圣王。 其母名曰殊胜妙颜。 子名月明。 奉事弟子名无垢称。 智慧弟子名曰揽光。 神足精勤名曰大化。 魔王名曰无胜。 提婆达多名曰寂意。 若无女人如何有母耶。 释曰。 今为三释。 一释云。 佛有受用身变化身。 观经说者。 是受用身。 鼓音声王经说者。 是变化身也。 又受用身中化分段生死诸位菩萨。 现胎生身有父母等。 化变易位现化生身便无父母。 二释云。 此父母城邑等并是诸功德法。 如维摩经说。 智度菩萨母。 方便以为父等。 亦以诸功德作种种人名。 说种种法。 如文殊师利于觉城东遇善财童子。 此觉城东还是功德名也。 此亦如是。 以诸功德为父母等名也。 言国清泰者。 此显如来最清净法界也。 性净曰清。 体宽称泰。 万德依止故言国也。 其城纵广十千由旬者。 此显如来大圆镜智也。 其智具含十智。 能有十力。 因十度成故名十千由旬也。 于中充满刹利种者。 刹利种王种也。 镜智之中有于法王恒沙功德诸法种子。 故言充满刹利种也。 父名月上者。 此金刚三昧也。 夫月以破闇为能。 三昧除惑为用也。 转轮圣王者。 夫金轮王尊诸粟散。 金刚喻定胜余三昧也。 殊胜妙颜者。 夫一身之中颜面第一。 六度之内般若称尊。 般若殊胜为大师之母也。 子名月明者。 佛喻于日。 光明第一菩萨功德名之曰子。 次称月明也。 奉事弟子名无垢称者。 此显如来平等性智。 常观镜智名为奉事。 不与惑俱号无垢称。 智慧弟子名揽光者。 此显如来妙观察智。 一切诸法无不明了。 故曰揽光。 神足弟子名大化者。 此显如来成所作智。 起身语意种种变现。 故名神足。 此三智也居镜智之后名弟。 从镜智而生曰子也。 魔王名无胜者。 此显如来大悲功德也。 佛以大悲怜愍含识。 常在生死拔苦有情。 魔乐生死。 故曰魔王。 此大悲超二乘之悲上。 故名无胜也。 提婆达多名曰寂意者。 烦恼喧动恼乱行人喻于调达。 如来观诸烦恼即是涅槃。 故提婆达多名为寂也。 此乃约诸功德。 以立父母等名。 非是净土之中阿弥陀佛别有胎生父母也。 三释云。 如悲华经等说。 诸佛成道于净秽土。 所现成道种种不同。 或有菩萨。 于彼国生修菩萨行。 即于彼国成等正觉。 世界不变。 名号与劫亦无有异。 或有菩萨。 于彼国土生。 即于彼国成等正觉。 世界不变。 名号与劫更别立称。 或有菩萨。 于彼国生修菩萨行。 即于彼国成等正觉。 当成佛时世界即变胜前世界。 名号与劫悉皆改转。 如观音授记经中具说。 或有菩萨。 于此世界生已。 往他世界成等正觉。 具如悲华经说。 此并菩萨因中发愿不同。 故有如是差别。 又如诸经中。 或有菩萨。 童子出家成等正觉。 或有菩萨。 纳妻生子。 弃舍五欲成等正觉。 或有此世界生于中成道。 有他世界生他世界成道。 如法华经说。 如龙女。 于此娑婆世界畜生道生。 后往南方无垢世界。 舍彼女身即成男子。 成等正觉。 又花光如来是于胎生。 于净土中成等正觉。 故经言。 佛为王子时弃国舍世荣。 于最末后身出家成佛道。 以此准知。 花光佛于他世界受于胎生。 于净土中成等正觉。 若非胎生。 宁为王子。 弃国舍世荣也。 今阿弥陀佛亦尔。 于清泰国受彼胎生。 于极乐国成等正觉也。 问曰。 如舍利弗大目连等。 所得五通不越三千大千世界。 如何生彼凡夫。 即能下至见闻神通等。 超过百千万亿诸佛世界。 以此准知。 往生净土者。 皆是大根大行菩萨往生。 非是凡夫所能生也。 释曰。 此义不定。 不可以秽土圣人所得五通胜于净土凡夫类也。 只如北郁单越定报千年。 何妨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劫得有中夭之者。 岂以天业报长。 不许有中夭之寿。 净土亦尔。 虽是凡夫。 以受生业胜。 或净土报强乘佛本愿。 或託圣威灵。 或资生缘好。 或获大乘妙定。 缘此得通。 胜此方圣。 何所怪也。 又五趣中阴将求受生。 所得业通超二乘修得神通。 何妨净土众生得通胜于此圣也。 故经说言。 声闻独觉无漏善根。 不如初心始业菩萨有漏善根。 问曰。 未知往生西方众生。 为是分段生死。 为是变易生死。 释曰。 彼土菩萨八地已上一向是于变易生死。 七地已还初果已上。 或是分段。 或是变易。 直往三贤及十信等。 皆唯分段。 然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三十二相。 真金色身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五通自在微妙难思也。 问曰。 净土之中既言无苦。 未知三苦八苦之中。 无何苦也。 释曰。 若依小乘婆娑等说。 佛身犹有三苦具足。 八苦之中犹有五苦。 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五取蕴苦。 唯无三苦。 谓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 以如来身十五界是有漏。 谓五根.五尘.五识。 三界通有漏及无漏。 谓意界.法界.意识界。 以是有漏身故。 有生等五苦。 然断贪瞋痴等诸烦恼结。 无三苦也。 以爱别离苦是爱结。 怨憎会苦是恚结。 求不得苦是贪结。 佛虽愍诸释种为瑠璃王所诛。 而非爱别离苦。 调达出血。 栴遮系盂。 火坑毒饭众怨来集。 非怨憎会苦也。 聚落乞食空钵而归。 遇饥馑世乞求不得。 虽属此事。 非求不得苦也。 大乘之中。 以佛世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皆是无漏故。 涅槃经云。 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以法常故诸佛亦常。 又言。 舍无常色获得常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维摩经言。 佛身无漏。 诸漏已尽。 如是等诸大乘经减言。 佛身唯是无漏。 三苦八苦唯是有漏。 故诸佛身无诸苦也。 十地已还凡夫已上有二释。 一释云。 三苦之中有行苦坏苦。 八苦之中有一苦。 谓五取蕴苦。 以十地已还由受有漏变易分段诸报身故。 又于行苦。 有漏迁流是行苦也。 诸有漏乐生时乐。 住时乐坏时苦。 故有坏苦也。 彼无逼迫身心忧苦。 唯无苦苦也。 初受彼身。 虽名为生。 非众苦所依。 又无胎藏逼迫。 无生苦。 命极长远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纵令凡夫还入变易生死。 究竟成佛无死苦。 舍彼命愿生秽土。 救苦众生。 虽死非苦也。 以心忻乐愿舍报修慈悲故。 此五蕴报从惑所生体是有漏。 即五取蕴苦也。 净佛国土四大安稳无病苦。 形无衰损。 无老苦。 胜友恒集无爱别离苦。 恶人不生。 无怨憎会苦。 资缘无乏。 无求不得苦。 二释云。 极乐世界八苦同前。 三苦之中唯有行苦。 由受分段变易报故。 虽有乐受以唯清净。 常恒相续无有间断。 究竟永证寂灭之乐。 虽有少息而不生苦。 非坏苦也。 故彼净土言无苦也。 无苦苦坏苦也。 问曰。 既彼净土虽无苦苦等。 而犹有彼行苦等。 如何得名为极乐也。 释曰。 三苦之中唯有一苦。 八苦之内亦唯有一苦。 既三中无二。 八中阙七。 唯虽有余一不名有苦。 如涅槃经言。 如河少水亦名无水。 如食少盐亦名无盐。 又如毗昙言。 大海一渧须弥一尘。 不可说言有山海也。 今此亦尔。 纵有少苦。 不妨得名为极乐也。 又逼迫不安。 在身在心名为忧苦。 彼土俱无名为极乐也。 问曰。 观经言。 分身化阿弥陀佛化观世音大势至。 集极乐世界度苦众生。 彼土既云极乐。 即应无苦众生。 何因乃言集极乐国度苦众生耶。 释曰。 今言度苦众生者。 为度自土苦众生。 为度他土苦众生耶。 答。 通度自他土苦众生。 问曰。 自土既无苦众生。 云何度自土苦众生。 他土虽有苦众生。 应须往彼度苦。 何因乃集极乐。 远度他方苦耶。 答。 自国众生虽无苦。 然有二种生死分段变易有漏有为行苦之苦。 如来同集为说妙法。 令速出离二种生死成就法身。 故名度苦。 他国众生或宜身往亲自救拔。 故分身佛遍满十方。 如此土众生净土业成临命终化佛来迎往彼。 或宜归还远为利益。 故集本国遥拯沉沦。 或言度苦众生。 化佛集自土中化诸菩萨。 令兴大悲心。 舍自土乐。 遣生他方行大悲行教化十方有缘众生。 故言集极乐国度苦众生。 如经论言。 八地菩萨由多寂证真如理。 不肯出定教化众生。 诸佛摩顶。 劝令出定教化众生。 即其义也。 故维摩经言。 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 又言。 是人乃能舍清净土。 而来乐此多怨害处。 问曰。 阿弥陀经言。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 未知八识之中几有识种。 而与乐受相应乎。 释曰。 八识之中。 七八两识一类相续。 缘境微细难可了知。 纵处阿鼻地狱极苦之处。 纵生三禅极乐之处。 而此两识唯与舍受相应。 乃至佛果大圆镜智平等性智相应净识。 亦唯恒与舍受相应。 以此准知。 极乐世界此七八识恒与舍受相应也。 余六转识与三受相应。 谓喜乐舍。 在意与喜乐受相应。 在五识与乐受相应。 舍受通与一切相应。 以称赞净土经言无有一切身心忧苦。 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以此准知。 净土六识之中但无忧苦无妨有舍。 以诸喜乐心后。 至歇减位多皆与彼舍受相应。 又彼舍受体非逼迫。 善业所感。 故得与彼舍受相应。 又彼众生起未至定及与中间禅第四静虑已上诸定。 如何不许与舍受相应。 以此准知。 虽名极乐亦得与其舍受相应也。 若谓不然。 彼亦不得与喜相应。 以彼土名极乐界故。 虽土名极乐而得与喜相应。 何妨名极乐亦与舍受相应也。 问曰。 分段生死大智度论文等。 言受虫身肉身。 大品经言。 阿鞞跋致菩萨身中无八万户虫。 彼既有分段生死。 故须有虫身也。 若有者。 阿弥陀经言彼佛国土无三恶趣。 复云何有八万户虫。 进退相违。 如何解释。 释曰。 净土众生虽受分段。 而无有彼八万户虫。 大智度论及大品经。 说是虫身据秽土说。 且就秽土。 色界诸天虽是凡夫。 身中尚无八万户虫。 及三灾起坏劫时末先坏三恶趣。 尔时人中所受。 于身犹自无有八万户虫。 以三恶趣先已坏尽。 何况净土清净妙色身。 虽是分段。 而无有是诸虫身也。 问曰。 何故称赞净土经说。 西方去此世界过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 此即四远之中。 是于处远。 观经乃言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二文相违。 请辨其义。 释曰。 桉极乐之邦去此世界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 诚为处远。 今言不远。 自有别义聊陈十释以会斯文。 一佛力不远。 二方便不远。 三应现不远。 四自心不远。 五守护不远。 六有缘不远。 七本愿不远。 八来迎不远。 九往生不远。 十不放逸不远。 一佛力者。 经言。 以佛力故当得见彼。 二方便者。 经言。 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三应现者。 经言。 阿弥陀佛住立空中。 四自心者。 经言。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五守护者。 经言。 常来至彼行人之所。 六有缘者。 经言。 有缘众生皆悉得见。 七本愿者。 经言。 宿愿力故。 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八来迎者。 经言。 与诸化佛来迎行人。 九往生者。 经言。 如弹指顷即生彼国。 十不放逸者。 如涅槃经第三十卷云。 夫放逸者。 虽得近佛及佛弟子。 犹名为远。 今但能专心不行放逸。 即名近佛。 不名远也。 以具斯十义名不远也。 问曰。 观经言。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云何是心即能作佛也。 释曰。 桉唯识之理。 心外无别法。 万法万相皆是自心。 故起信论言。 心生诸法生。 心灭诸法灭。 维摩经言。 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又言。 心垢故众生垢。 心净故众生净。 故知万法皆心变现。 当用此心观彼佛时。 阿弥陀佛为本性相。 众生观心缘彼如来。 不能心外见佛真相。 当观心变作影像相。 是影像相名曰相分。 能观之心是于见分。 见相两分皆不离于自证分。 见分之力能现相分。 故名是心作佛也。 此相分即是自证分心。 无别有体。 故名是心是佛。 欲观如来一切功德。 皆用自心所变影像。 故名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也。 或由心想修种种行。 为万德因名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故贤护经第二初言。 菩萨亦尔。 一心善思见诸如来。 见已即住。 住已问义。 解释欢喜即能思惟。 今此佛者从何所来。 而我是身复从何出。 观彼如来竟无来处及以去处。 我身亦尔。 本无出处。 岂有转还。 彼复应作如是思惟。 今此三界唯心。 是心有佛。 何以故。 随彼心念还自见心。 今我从心见佛。 我心作佛。 我心是佛。 我心是如来。 我心是我身。 我心见佛。 心不知心。 心不见心。 华严亦言。 心如工画师。 画种种五阴。 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心佛及众生此三无差别。 心有垢位名曰众生。 心纯净时名曰为佛。 即其义也。 问曰。 观经言。 若见眉间白毫者。 八万四千相自然当见。 云何得见无见顶相。 释曰。 有释者言。 此无见顶相既名无见顶。 实不可见。 然言见八万四千相者。 此实除无见顶相。 但见余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相。 以少从多。 总名为见。 其实不见斯一相也。 不尔名义遂即相违。 如须弥被焚唯一尘在。 大海将竭唯一渧在。 不可说言有山海在。 此亦如是总观诸相。 皆悉周遍。 唯此一相不可观见。 不可说言不观诸相。 有释言。 此相虽复不同诸相。 多分不见。 名无见顶相。 佛威神力加被众生。 于观行中还复得见。 然他受用身变化身等。 从首至足皆为物现。 令得瞻仰利益有情。 他既不见。 即无利益。 何得名为他受用身。 即应此之一相非他受用。 为显此相殊胜第一令物尊重。 多不得见故。 名无见顶相。 复为众生现斯众相。 令他受用尊重修者。 何妨得见。 如释迦佛为剃除发上令见顶。 彼佛亦然。 不可执文以取其义。 即令一切众生观见此相。 问曰。 如观经第九观中。 本欲观阿弥陀佛身相光明。 计作观成。 只合观见阿弥陀佛。 何因见阿弥陀佛。 乃更得见十方诸佛耶。 释曰。 此有三义。 得见十方诸佛。 一由诸佛功德悉皆同等。 皆有自利利他化益平等。 故观一佛即见十方诸佛。 故文殊般若说一行三昧云。 能于一佛念念相续。 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何以故。 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 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 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 皆乘一如成最正觉。 悉具无量功德辩才。 二释。 以见一佛得念佛三昧除障灭罪故。 能通见十方佛也。 三释。 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因光得见十方佛也。 般舟三昧经说。 跋陀和菩萨请释迦牟尼佛言。 未来众生云何得见十方诸佛。 佛教令念阿弥陀佛。 即见十方一切诸佛。 以此佛特与娑婆众生有缘。 先于此佛专心称念。 三昧易成。 除障灭罪。 光明遍照见十方佛也。 问曰。 观经言。 作此观者生诸佛前。 何因观阿弥陀佛愿生西方。 只应言生阿弥陀佛前。 而乃说言生诸佛前也。 释曰。 此有四释。 一释言。 作此第九真身观时。 非直见阿弥陀佛。 亦见十方一切诸佛。 是故非直生极乐国。 亦得随愿通生诸佛国。 故言生诸佛前。 二释云。 虽见十方诸佛。 然作此观。 本拟往生西方。 如何通生诸佛国也。 而言诸佛前者。 以此观胜。 行者得生西方之时。 非直见阿弥陀佛。 即见十方一切诸佛。 故言生诸佛前。 三释言。 此阿弥陀佛虽是一身。 国中化佛其数无量。 行者初生之时化佛云集。 皆来摩顶。 为其说法。 化佛非一。 故言生诸佛前。 四释言。 阿弥陀佛虽现一身。 而此一身多佛同变。 相虽是一。 其体实多。 以多诸佛于一众生皆悉有缘。 并悉共变。 阿弥陀佛同在一处。 犹如多盏灯光光各别不相障碍似同一光。 佛身亦尔。 诸一一佛各变一身。 虽似一身其实多身。 虽生一佛前即名生诸佛前也。 问曰。 法华经言。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 尽思共度量。 不能测佛智。 斯即凡夫二乘无能测佛之智。 又论文说。 地度人度根度诸他心智不得相缘。 如何观经言。 若见佛身即见佛心。 佛心者慈悲心是。 有经言。 猕猴献蜜亦知佛心。 又有经言。 大目犍连以他心智观佛心。 念阿难为侍者。 犹如日出东方照于西壁。 前经言不能测佛智。 后经说能观佛心。 二经既殊。 若为通释也。 释曰。 萨婆多部释此义言。 佛有二种心。 一曾得心。 二未曾得心。 佛若起未曾得心。 舍利弗等尽思度量不能得知。 若起曾得心。 乃至猕猴等亦知佛心。 解深密经佛自释言。 佛见分心十地菩萨等所不能知。 起相分心一切凡夫悉皆知也。 今言亦见佛心者。 是见相分心也。 经言佛心者大慈悲是也。 然佛有缘理内证智心。 有缘事外观众生心。 如缘理内证智心。 是自证分心。 佛佛相知。 十地不测。 缘事外观众生见分心。 亦佛佛相知十地不测。 缘理及事外观众生相分心。 如来加被。 乃至猕猴亦知佛心也。 问曰。 九品生人依何位地。 以分九品。 释曰。 麁分九品有于二家。 细分九品乃有多说。 言二家者。 一释。 此之九品并是十信菩萨。 约住约退。 造善造恶。 昇降不同分成九品。 初三品人是十信不退住本位人。 行有浅深。 成上三品。 中三品人退大乘心发小乘意。 退大乘行修小乘业。 行有浅深成中三品。 下三品人退大乘心起生死心。 退大乘行造生死罪。 罪有重轻成下三品。 二释言。 发大菩提心修行菩萨行。 行有浅深成上三品。 发小菩提心修行声闻行。 行有浅深成中三品。 不发大小二乘心。 不修大小二乘行。 唯起生死心。 唯造生死罪。 造罪有重轻。 成下三品。 此即麁分九品也。 细分九品者。 且上品三人诸师取舍有多同异。 一师言。 上品上生四五六地菩萨。 上品中生初二三地菩萨。 上品下生地前三十心菩萨。 一师言。 上品上生十回向。 上品中生十行。 上品下生十住。 一师言。 上品上生地前三十心。 上品中生十住末心。 上品下生十信初心。 一师云。 上品上生十行十回向。 上品中生十住。 上品下生十信。 一师云。 上品上生十住初心。 上品中生十信后位。 上品下生十信初位。 一师云。 上品上生取十信及十信前能发三心能修三行。 悉名上品上生。 上品中生。 上品下生。 唯取十信已前发菩提心修善凡夫。 起行浅深以分二品。 所以诸师判此三品高下不同者。 以无生法忍经论判位或下或上。 仁王般若说。 无生法忍在七八九地。 诸论之中说。 无生法忍在于初地。 或在忍位。 菩萨本业璎珞经说。 无生法忍在十住位。 华严经说无生法忍在十信位。 占察经说。 无生法忍在十信前凡夫位。 故诸师各据一位得无生法忍。 分上三品高下不同也。 中三品中一师云。 中品上生是三果人。 中品中生是七方便人。 中品下生人是种解脱分善根人。 一师云。 中品上生忍位人。 中品中生顶位人。 中品下生暖位人。 一师云。 中品上生暖顶忍位人。 中品中生前三解脱分善根人。 中品下生曾种解脱分善根人。 一师云。 中三品人并是种解脱分善根人。 只由持戒得有浅深及不持戒人但行世善。 以分三品。 不约位地上下分成三品也。 下三品人只由遇缘造罪多少轻重不同。 分成下三品。 无别位地也。 无生忍有六位。 一闻慧。 在十信前。 二生胜解。 在十信后。 三思慧。 在十住后。 四修慧。 在暖后。 五证得。 在初地。 六相续。 在八地。 此在因中佛果圆满。 问曰。 未知往生皆得不退。 何故上品中生言。 经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释曰。 此上品中生人。 十信五心已前人。 十信第六心名不退心。 生经七日得彼第六不退之心。 故名于菩提得不退转。 初往生时即名不退者。 此约处不退说。 此两经文各据一义。 不相违也。 问曰。 何因九品往生皆于阿弥陀佛乘其本愿。 来迎行人生佛国土。 唯中品下生不言圣众来迎。 有何意也。 释曰。 准依四十八大誓愿。 若不来迎不取正觉。 又下品三生犹得圣来。 准上准下。 必应圣迎。 然不述者或是翻译者脱。 或是略而不述。 有释。 中品三人佛以大慈大悲。 临终之时而来迎接。 非是本愿故。 中品下生者。 佛不来迎。 非是经文脱也。 以四十八弘誓愿中说。 设我得作佛。 十方众生发菩提心。 修诸功德。 至心发愿。 欲生我国。 临命终时假令不与大众现其人前者。 不取正觉。 此愿中既言。 发菩提心修诸功德。 不与大众现其人前者。 不取正觉。 此发菩提心言。 是发无上大菩提心。 此中品等三人犹未发无上菩提心。 但是修诸功德愿欲生者。 虽得往生佛不来迎。 不违本愿。 以不发菩提心。 非是当于大誓愿也。 药师经中。 说八菩萨示其道路令生西方。 此即佛不来迎。 佛若来迎佛自引去得去西方。 何须药师瑠璃光佛遣八菩萨示其道路也。 故知无佛所以佛不来迎者。 亦是不违本誓愿。 以彼人先虽修道。 以非专心决定故。 不是至心发愿欲生彼国故。 药师经言而未定者。 若是至心发愿。 即非不定之人也。 又彼经所明之行。 当此中品三人。 非当本愿也。 又菩萨处胎经说。 众生作西方业。 多分不得生于西方。 生于懈慢国中者。 此非是专修西方之业至心发愿之人。 以行业不专发愿不至。 不当本愿。 故不来迎。 佛若来迎即是西方净土业成。 岂容佛迎而生懈慢国也。 为无量寿经说。 三辈人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悉得佛迎。 纵令不见犹当梦见而得往生也。 问曰。 何故观经说下品上生。 至心称佛。 灭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下品中生闻佛功德。 下品下生称彼佛名。 俱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何为同念一佛。 功德不殊。 灭彼罪愆少多有异也。 释曰。 此有二意。 一释言。 一念佛功德齐理应灭罪无别。 但以三品罪人恶业有其多少。 下品上生罪少。 唯有五十亿劫之罪。 障生西方。 下二品人罪渐多。 故有八十亿劫等罪。 为彼罪有阶降。 说灭多少不同。 非是念佛功德殊令其灭罪差别。 譬如壮士有力能负八斗之米。 有人唯有五斗。 遣彼壮士持行。 非壮者不能多擎。 只是米元五斗。 此义亦尔。 下品上生唯有五十亿劫之罪。 佛随彼罪多少。 言灭五十亿劫。 下品中生罪重前品。 三十亿劫随其罪障。 言灭八十亿劫。 下品下生其罪最重。 故令具足十念称阿弥陀佛。 于念念中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故此三品说灭罪殊。 非是念佛功德有差别也。 二释言。 念佛名号虽复不殊。 由念佛心至诚差别。 故令灭罪多少不同。 下品上生罪业轻薄。 死无恶相。 怖心不极。 虽至诚念佛但能灭彼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下品中生地狱勐火一时俱至。 罪人忙怖念佛至诚。 由心彻到灭除八十亿劫重罪。 问。 若然者下品下生忙怖最重。 应言念佛更灭多亿。 何故同前八十亿劫。 答。 行者命终时其气力虚。 微尽力至诚。 只至于此力有分齐。 岂能多耶。 以罪既多障生净土。 令具十念。 灭罪方同始得往生清净佛土。 譬如神剑能斩大木。 如其多用力入木即深。 如不多用力斩木便浅。 非剑有利钝。 盖人力之强弱不同。 此亦如是。 佛之功德虽复无差别。 然其念者至诚有异。 故令灭罪多少不同也。 问曰。 何因闻十二部经首题名字。 只灭千劫重罪。 念佛一声乃灭五十亿劫重罪。 般若云。 闻经不逆。 胜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也。 释曰。 彼经供养佛是好时。 然供养佛是有相心。 供养功德少。 持经是恶时。 作无相心。 持经功德多也。 今此闻经念佛同是恶时。 悉但有相。 然与阿弥陀佛宿旧缘熟。 恶世称佛生信极难。 佛能弘经。 是以称佛灭罪多彼闻经也。 问曰。 下品下生人罪虽多下品中生。 五逆谤法何因。 下品中生但闻佛功德。 即得往生。 下品下生乃须具足十念。 称阿弥陀佛方生净土耶。 释曰。 有二释。 一言。 计五逆等愆。 只合六劫受罪。 然有九八十亿劫罪者。 以此人造兹重罪。 长养过去诸余业。 皆令有力。 能招九八十亿劫生死之报。 如一念瞋心现前。 能烧一切善法。 能障百千法门也。 此亦如是。 造此重罪。 能增过去恶业。 皆有力势。 能感恶报。 障生净土也。 二释。 此五逆罪唯感五劫受苦。 然谤法罪经说受苦劫数长远。 如大品经及佛藏经说。 谤法人堕此阿鼻地狱。 此间劫坏更生他方地狱中。 如是展转经无数劫。 故须十声称佛灭八十亿劫重罪得生净土也。 问曰。 何意往生法门非唯一法。 垂终之日偏令念佛。 不教余善。 有何义耶。 释曰。 命终之人偏教念佛。 以此七义胜。 不教余法。 七义者何。 一胜。 二少。 三易。 四灭。 五缘。 六迎。 七生。 一言胜者。 一切凡圣若人若法。 无过于佛。 最尊胜。 二障断尽。 万德周圆。 自觉觉他觉行穷满。 悲愍众生。 过踰一子。 是诸有情大归依处。 为洲为渚。 是救是归。 故须至诚称念佛。 二少者。 诸修善中唯此念佛言辞最少。 余诸法门悉皆多也。 临终之日命在斯顷岂能更修余多法也。 三易者。 于诸修行法门之中。 唯此念佛最易修习。 将终之际百苦缠身。 气力衰微。 万事俱舍。 劝令念佛犹恐不成。 更说余门。 诚难习学。 简斯易法。 教彼令修也。 四灭者。 此专念佛言约易修。 一念至诚即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愆。 永绝娑婆三途苦报也。 五缘者。 阿弥陀佛旷远劫已来。 共众生结缘极重。 有于供养见闻随喜同行等缘。 乘此宿因一心称念。 寻声则救永绝五烧也。 六迎者。 以念佛罪垢灭除。 阿弥陀佛乘本誓愿。 与诸圣众亲自来迎。 余法不然。 故须念佛也。 七生者。 如彼愿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 以斯七义胜诸法门。 故劝众生。 终时念佛也。 问曰。 一念十念阿弥陀佛得生西方。 为是唯用此念佛而得往生。 为更藉余法门方得生耶。 若唯取此念者。 未解此念。 经虽说言即是具足无上功德。 如何一念即成无上功德也。 释曰。 功德无量。 岂要须藉长时多修方成无量也。 自有长时多修而是少福。 自有少时少修而是多福。 其义如何。 如金刚般若言。 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 各各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 信心不逆其福胜彼等。 无量百千万亿劫时长也。 舍恒河沙等身修多也。 一一皆害其命苦多也。 虽复具有三多。 而其福少。 若复有人身少也。 闻此经典时少也。 信心不逆行少也。 而得功德过逾前福。 此是上圣校量。 非是下凡测度。 岂不信也。 今此一念念佛即是具无上功德。 亦是大师真语。 何得怀疑也。 又以一念念佛即过百千万亿劫修道故。 成功德多也。 如法华经说。 若复有人。 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 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于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 甚多。 世尊佛言。 若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乃至一时礼拜供养。 是二人福正等无异。 若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 复供养四事。 计用时即已经百千万亿劫。 始尔暂时称观世音菩萨名号。 供养一种。 此多时功德同于少时之福。 十轮经说。 若人于百大劫。 至心念观世音菩萨等。 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 若百大劫念观世音菩萨。 况前校量。 即当过百千万亿不可说恒河沙菩萨名号供养也。 若多劫中念地藏菩萨。 不如一声至心念阿弥陀佛。 功德无量无边也。 如是将佛比地藏菩萨。 将地藏菩萨比观世音菩萨。 将观世音菩萨比余菩萨六十二亿恒河沙等挍量。 即当念佛一声功德胜无量阿僧祇恒河沙数菩萨名号供养四事。 此即一念念佛即过念余菩萨。 一阿僧祇二阿僧祇劫修道。 如何念佛而功德少耶。 可须以此校量知多功德也。 问曰。 若以此校量实成无量功德。 深合仰信。 欢喜称念定得往生。 而法华经言。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若一声称佛。 即得往生西方。 亦一声念佛即得成于佛道。 若得成者。 即应十方世界无一凡夫。 悉能称佛皆成佛也。 若一声称佛未得成佛。 但是成佛远因。 更须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 万行周圆三祇劫满方成佛果者。 此临终一念十念何必即得往生。 亦须渐渐熏修具足诸波罗蜜方得往生净土。 释曰。 此不成例。 佛无九品差殊。 悉须万德齐备。 必假长时长劫方始道成正觉。 法华经为对声闻之人。 作如此说。 但能发无上菩提之心。 乃至散乱念佛。 终是佛果之因。 后能广修诸度。 即得成等正觉。 声闻纵多修道。 不趣无上菩提。 为此不能成无上果也。 彼经为对声闻会二归一。 故作是说。 不例观经等往生义也。 一声十声念佛功德。 虽得往生净土。 还是凡夫。 众生往生九品不同。 许其行有多少。 还是凡夫所摄。 何妨一念即生佛土。 若无九品差别。 为因皆须一种。 必须具修万行方成十方世雄。 故不可为例也。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六 发布时间:2024-12-31 08:15:0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7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