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净土群疑论卷第四 内容: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四西都千福寺大德怀感撰问曰。 法华经说。 谤斯经者。 常生难处。 永不见佛众圣中尊。 如何此经谤法之人得生西方。 见佛闻法。 永离众苦。 若尔如何常生难处。 释曰。 观经言。 如此愚人无恶不造。 经历地狱受苦无穷。 下言。 念佛十声得生净土。 若言常生难处。 不许便永离彼。 彼既受苦无穷。 宁得往生极乐。 故知无穷苦报。 罪灭便即有穷。 常生难处恶消。 何妨见佛。 又禅师引教意。 皆欲证第三阶人有罪不可灭除。 无愆不生净土。 广引众多圣教。 欲证邪人不生。 未知第二阶人亦许谤法华不。 设谤常生难处不。 念佛得生净土不。 若许得生。 即不可引前经为证。 若不得生。 此即第二阶谤法众生。 亦不得生净土。 何为偏证第三阶人不得生也。 问曰。 维摩经言。 菩萨成就八法。 于此世界。 行无疮疣。 生于净土。 信行禅师言。 此八法是第三阶众生往生之法。 观经等教是第二阶人往生之法。 今日既多是第三阶众生。 如何学第二阶法。 求生净土。 释曰。 按禅师立教之意。 以当根佛法为宗。 将为得圣教之旨归。 陵架于古今学者。 然禅师以其三义寻教。 知是当根法门。 一依时。 二约处。 三准人。 详禅师立此三门。 求诸教意。 可谓。 妙即妙矣。 能即能焉。 然古来盛德。 虽探赜幽微。 学该内外。 义兼半满。 穷法门之巢穴。 究真乘之秘藏。 未有如禅师作斯以判宗旨也。 然禅师自立其义。 而自乖其趣。 何者观经言。 如来今日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凡夫。 为烦恼贼之所害者。 说清净业。 及未来世恶时也。 为烦恼贼之所害者。 恶人也。 此教化兹秽土。 恶处也。 然此经具斯三义。 计是当根佛法。 禅师言不当根。 何意也。 维摩经八法不言为未来世。 非恶时也。 菩萨成就八法非恶人也。 唯有化兹秽土。 是恶处也。 此经有斯一义。 阙彼二门。 而言当根。 何义也。 问曰。 菩萨处胎经第二卷说。 西方去此阎浮提。 十二亿那由他。 有懈慢国。 其土快乐作倡伎乐。 衣被服饰香华庄严。 七宝转关床。 举目东视。 宝床随转。 北视西视南视。 亦如是转。 前后发意。 众生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而皆染着懈慢国土。 不能前进生阿弥陀国。 亿千万众时有一人。 生阿弥陀佛国。 以此经准难可得生。 何因今劝生彼佛国也。 释曰。 只由此经。 有斯言教故。 善导禅师劝诸四众。 专修西方净土业者。 四修靡坠。 三业无杂。 废余一切诸愿诸行。 唯愿唯行西方一行。 杂修之者。 万不一生。 专修之人千无一失。 即此经下文言。 何以故。 皆由懈慢执心不牢固。 是知杂修之者。 为执心不牢之人。 故生懈慢国也。 正与处胎经文相当。 若不杂修。 专行此业。 此即执心牢固。 定生极乐国。 妙符随愿往生经旨。 经言。 娑婆世界人多贪浊。 信正者少。 习邪者多。 不信正法。 不能专一。 心乱无志实十方净土无差别。 令诸众生专心有在。 是故赞叹彼国土耳。 诸往生者。 悉随彼愿。 无不获果。 故知杂其行。 堕于懈慢之邦。 专其业。 生于安乐之国。 斯乃更显净门专行而得往生。 岂是彼国难往。 而无生勗哉。 学徒不可不专其道也。 又报净土生者极少。 化净土中生者不少。 故经别说。 实不相违也。 问曰。 如观佛三昧海经说。 五百释子。 过去生中俱为兄弟。 习学外典。 不信佛法。 父生怜愍。 为说十二因缘甚深佛法。 诽谤毁呰。 临命终时。 受种种苦。 其父哀愍。 恐堕阿鼻。 教令称佛。 其子欲死。 起敬父心。 随顺父言。 称南无佛陀。 父更教令称南无达摩南无僧伽。 子已命终。 乘念佛善。 得生天上。 受天快乐。 天报尽已。 以旧有彼谤法之愆。 堕阿鼻狱。 受众剧苦。 若准此经。 临终念佛虽得生天。 罪不得灭。 还堕地狱。 如何下辈生类。 一声念佛。 即灭众罪。 得生西方。 永绝沉沦。 不生恶趣。 恒受快乐。 乃至菩提。 同念佛名。 昇沉有异。 释曰。 彼虽念佛得生天宫。 受天快乐。 耽着五欲。 更不修善。 念佛福尽。 还落三途。 如箭射空势尽便坠。 不乘本愿。 落恶趣中。 今此往生极乐。 莲花开已。 见佛闻法。 渐渐进修诸道品法六波罗蜜。 念念恒行。 无始罪愆悉皆消灭。 殊胜行愿。 念念增长。 百千三昧皆悉现前。 观人法空。 逮无所得。 岂比天宫五欲男女欢娱放纵六情造十恶罪。 同彼净土往生有情。 又彼虽念佛。 不发无上菩提之心。 求生净土殷勤惭愧。 又本愿言。 更经三恶道者。 不取正觉。 又不至心。 但依父命。 故罪不灭。 暂得生天。 还沉恶趣。 又谤法罪。 准依观经当下品下生。 须具足十念罪始灭除。 彼不至心。 复唯一念。 故罪不灭生天。 还坠。 譬如负债强者先牵。 念佛福强暂生天趣。 谤法罪重还落恶趣。 此彼两经有斯别也。 问曰。 经言。 内有邪三毒。 外感神鬼魔。 今言。 念佛三昧得见阿弥陀佛及临命终时。 佛与圣众持花来迎。 既是凡夫。 有邪三毒。 如何不是神鬼魔耶。 释曰。 以有邪三毒。 依经修行念佛三昧。 得见阿弥陀佛及命终时圣众来迎。 悉是神鬼魔者。 即应一切凡夫皆悉具邪三毒。 纵不得念佛三昧及修西方业。 应一切时处。 常应见佛临命终时。 皆见阿弥陀佛持花来迎。 若言不见不迎。 应无有邪三毒。 又至心称念阿弥陀佛。 作西方净业。 修持斋戒等。 为是邪三毒因。 为非邪三毒因耶。 若是邪三毒因者。 何因念佛修善。 反起邪三毒耶。 即应世尊不劝众生念佛等。 而修善念佛。 乃招神鬼及魔。 破斋破戒。 乃无魔鬼等相也。 若非邪三毒因者。 此是能灭邪三毒法。 我修能灭之法。 止见神鬼魔。 汝本不作灭因。 何为不曾见佛。 若以此文为证。 定判是魔。 即应无邪三毒人不为众魔所娆。 若然者。 何为阿难心生迷惑。 不请如来住世。 优波毱多在定。 魔以华鬘冠首耶。 故知未必一切邪三毒皆感神鬼魔。 一切无惑人皆无魔所娆。 岂关命终见佛皆是神鬼魔也。 又有邪三毒。 感于神鬼魔。 何必唯变佛身。 方成所感魔相。 涅槃经言。 未来世中。 魔或变身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及与佛身。 来惑行者。 佛教弟子。 辨其魔说及与佛说。 令其觉知。 众生坠陷。 入魔境界。 多缘言教被惑。 岂皆形相错乱也。 故观经中。 作十六观。 所见净境不辨邪正。 若于观中闻说妙法。 佛遣出定忆持不忘。 令与修多罗合。 以辨邪正。 若如汝所解。 即汝所见四众皆应是魔。 为汝身有邪毒故。 又见佛身。 纵是魔者。 为由我法真正能出魔境现佛身来惑乱耶。 为由我法非真佛法长邪毒法感魔现来耶。 若由法真正故能出魔境。 魔来现身者。 纵使是魔。 更须勤心念佛。 以是出魔真正法故。 若法不真正。 能长三毒。 感彼众魔现佛形者。 即屠儿魁脍旃荼罗等。 悉长邪三毒。 应言常见十方诸佛。 命终之时身心安乐眼见诸佛持花来迎。 若尔者。 观经所说九品往生圣众来迎。 此教应是邪三毒法。 此诸圣众应并是魔。 即应此经非佛经法是魔法也。 又有邪三毒。 能感魔鬼。 何必要须见佛方是魔来愿生西方始感神鬼。 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接引一切罪恶众生。 悉得往生。 圣教明说。 古今已来有诸传记。 咸陈嘉瑞。 清乐神香善相皎然。 岂虚构也。 汝须闻此妙法见众善相。 理须发菩提心专心修学。 而乃不寻圣教。 靡信佛经。 见有修行。 反生诽谤。 此是汝邪三毒感神鬼魔。 令汝颠倒乱心谤诸佛教。 自毁正信坏他深心。 须觉其魔事正信念佛三昧。 此即是魔来。 惑乱坏汝善心。 何须要为现形作诸佛相。 方名神鬼三毒感耶。 且佛将般涅槃。 告阿难曰。 我善修四神足。 能住世一劫。 阿难默然。 不请佛住。 般涅槃。 后迦叶结集以六突吉罗。 呵责阿难。 何因不请世尊久住于世。 阿难言。 魔惑我心。 忘请佛住。 佛灭度后恶魔离心。 方生觉察。 惭愧悔过。 故知魔来惑乱。 未必唯为现形。 但令汝心邪错。 即为魔得便。 又魔来显惑。 易觉易除。 魔来隐惑。 难知难遣。 只如阿难。 在娑罗林外十二由旬。 为六万诸魔之所惑乱。 一切咸知。 佛遣文殊师利。 持咒往救。 乃至垂欲灭度。 魔乃密蔽其心。 阿难不觉知。 灭度之后方生悔过。 此岂非显魔易觉隐魔难知。 尔只谤他念佛之人。 言见佛皆是魔鬼。 曾不自觉不信圣教所说。 魔已惑乱汝心耶。 又萨陀波伦菩萨。 为往昙无竭菩萨所学般若波罗蜜。 不应空见大师。 遂即卖身市肆。 恶魔知菩萨心生决定不能迷惑其心。 遂蔽众人之耳。 令不闻菩萨卖身之声。 有长者女。 在高楼上宿。 有善因。 魔不能蔽。 遂闻菩萨卖身之声。 如是(云云)具如经说。 以此经准知。 不闻声者。 为魔蔽耳根。 闻其声者。 魔不能障闻声也。 我亦如是。 闻说西方净土教法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接引娑婆众生。 十方恒沙诸佛世尊出广长舌。 证劝往生。 信向专修净业。 愿生净土。 此是我出魔境界。 魔不能惑。 如长者女在高楼上。 有胜善因魔不能蔽。 得闻菩萨卖身之声。 我亦如是。 故称赞净土经言。 于此杂染娑诃世界五浊盛时。 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 得闻如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清净庄严。 闻已生信。 当知此人无量佛所。 曾种善根。 如说修行一切定生无量寿国等。 故知修西方业者。 皆是无量佛所。 曾种善根。 恶魔不能蔽心。 遂能深生信解信知。 汝等见圣言。 无信向心。 魔蔽其心。 反生诽谤。 不觉为魔所惑。 翻乃咲我有魔。 愿细寻思。 早生觉察。 无得自误及误于人。 又依经文。 精进持戒。 修行三福。 作十六观。 未知此业为是为非。 为邪为正。 为是魔法。 为是佛法。 若是佛法是真是正。 见佛见魔。 此法恒正。 纵使见魔。 以魔为佛。 但令依教修行。 斯有何苦。 若其此法。 是于魔法非真非正。 纵见真佛。 以佛为魔。 行非佛法。 斯有何益。 如诸外道等佛在世日亦见世尊也。 子今定此观经等教所说三福十六观是正是邪。 若是正者。 依教修行。 见佛何错。 而汝谤耶。 若非正者。 尔是阐提谤正法者。 深可悲愍。 为魔得便。 又维摩经。 天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 状如帝释。 惑乱持世菩萨。 维摩大士从魔索女。 教令发心。 魔从净名复更索女。 维摩还女。 女即白言。 我等云何止于魔宫。 维摩诘言。 有法门。 名无尽灯。 汝等当学魔。 女得法随魔还宫。 至彼天中化诸魔辈。 皆令舍诸魔业发菩提心。 故知得真正法。 纵在魔宫。 知魔是魔法恒真正。 此义亦尔。 但使念佛三昧是真佛法。 纵使魔化佛来。 以魔为佛归向之心转盛。 菩提之意不渝。 亦何所畏。 优波毱多遣魔作佛。 五体归诚。 以似于佛。 想佛礼拜。 此岂是错。 假令同汝邪解。 所见皆魔。 以魔为佛。 岂损于正见也。 又维摩经言。 十方世界中作魔王者。 皆是住不可思议解脱。 菩萨以方便力教化众生。 现作魔王。 纵使是魔。 还是菩萨。 何所畏也。 强诽谤乎。 只如信行弹师。 作生盲观。 不别前境是圣是凡。 总为圣解。 普敬设要。 汝既不别是佛是魔。 亦须总敬作真佛想。 又魔作非魔业。 非魔作魔业。 魔作魔业。 非魔作非魔业。 魔作非魔业者。 如弥勒下生时。 魔于夜半觉诸众生。 令舍睡眠勤修出世。 非魔作魔业者。 如今众生虽非是魔。 劝人造恶即是魔业。 魔作魔业者。 如有诸魔等常惑行人。 令退菩提耽着五欲。 非魔作非魔业者。 如诸佛菩萨及善知识。 劝人发菩提心修众善品等是。 何必汝语不当非魔作魔业魔作魔业耶。 经言。 如人觉贼贼不能为也。 又如萨陀波伦菩萨。 精诚勇勐勤心行道。 唯念何时昙无竭菩萨从三昧出为我说般若波罗蜜。 是时恶魔雨土砂砾石枯骨木枝。 惑乱菩萨。 菩萨尔时更增勇勐。 刺血洒地。 庄严道场。 魔虽惑乱更增菩萨精进之意。 我今念佛得见圣容。 纵使是魔。 我将作佛想。 更增勇勐。 何所畏也。 上来广引众多圣教。 开悟尔心。 勿生谤也。 若尔所引经教。 若为会通。 答有邪三毒。 不能觉察。 作身语意诸麁恶业。 毁坏正见。 事鬼事神。 此名内有邪三毒外感神鬼魔也。 虽有邪三毒。 能亲近善知识。 依三藏圣教诸了义经。 发菩提心。 修诸善品。 正信正见而无神鬼魔也。 纵有众魔亦不得便。 诸佛护念为其胜缘。 自菩提心为其正因。 何有魔鬼而来惑也。 问曰。 西方净土与兜率天宫。 二处校量有何优劣。 释曰。 此处之优劣。 其事显然。 有识咸知。 讵劳更问。 然前德已有净土之论。 具言优劣。 无劳此释。 然前德所製犹有未喻。 今更略辨显其优劣。 以十二义彰其优劣。 一主。 二处。 三眷属。 四寿命。 五内外。 六身色。 七相好。 八五通。 九不善。 十灭罪。 十一受乐。 十二受生。 言主者。 都率天主迹现凡夫。 虽名补处。 未成妙觉。 纵当成道只现化身。 阿弥陀佛已成正觉。 居处净土。 多现受用身。 据实而论。 故无优劣。 降迹化物。 师弟道殊。 当成现成。 化佛报佛。 觉满未满。 现麁现妙。 优劣不同。 其义一也。 言处者。 兜率是娑婆秽土。 欲界劣天。 极乐是净土胜方。 超众妙刹。 论其胜劣。 无可比方。 美丑显然。 其义二也。 言眷属者。 兜率天宫多间男女。 极乐净刹少说女人。 以此相形。 自分好恶。 胜负悬隔。 其义三也。 言寿命者。 兜率天寿用人间四百年。 为彼一日一夜。 即以彼之日夜三十日为一月。 十二月为一年。 寿命四千岁。 然有中夭不尽天寿。 讵比西方寿命无量阿僧祇劫。 以斯相并。 无以相俦。 长短不同。 其义四也。 言内外者。 兜率天宫有内外院。 内即亲近补处。 永无退转。 外即耽兹五欲。 不免轮回。 觉师子道亚世亲。 犹生外院。 婆薮般豆德隣无着。 诞质内院。 故知内院难生。 多居外院。 还造十恶。 退没三涂。 未若得生西方。 纵令下品莲华启发得遇观音。 闻说甚深诸法实相除灭罪法。 永免循环。 以此相形。 岂为比挍。 其义五也。 言身色者。 兜率天身色虽是天形清净微妙实为殊特。 然其终时。 五衰相现。 或两腋汗出。 或光明隐蔽。 讵类西方纯真金色光明照曜百千由旬。 故无量寿经以其贫穷乞士。 类粟散诸王。 将至六欲诸天。 方于净土生者颜容相貌威光自在。 同夫聚墨况以金山。 美丑不同。 其义六也。 言相好者。 诸天身相虽复端严。 岂有四八殊姿。 无诸美丑。 西方净土乘佛本愿。 悉有三十二丈夫相。 无有美丑。 胜负若斯。 其义七也。 言五通者。 如四十八弘誓愿言。 设我得佛。 国中众生所得五通。 或见惑闻。 下至百千万亿诸佛国土。 兜率诸天纵有报通。 飞腾往来。 岂能越界。 纵生内院。 未阶圣果。 无经说彼历事十方。 以此挍量。 其义八也。 言不善者。 弥勒天宫诸往生者。 既是凡夫。 生居欲界。 纵逢补处。 亲闻大乘。 具惑凡夫更无愿摄。 还起诸惑不善之心。 净土众生无斯恶境。 故乘本愿不善永亡。 其义九也。 言灭罪者。 弥勒上生经言。 若一念顷称弥勒名。 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 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 若有敬礼弥勒者。 除却百劫生死之罪。 岂比一声称阿弥陀佛。 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得生西方。 其义十也。 言受乐者。 兜率五受间生。 极乐无有忧苦。 其义十一也。 言受生者。 兜率受生或在男女膝上怀中。 净土受生唯居花里或宝殿中。 其义十二也。 略以十二种义。 显其得失。 广无边。 不可具说。 虽二处胜劣其义如斯。 然此二处往生。 并是佛经劝赞。 随人所愿依教修行。 并得往生。 咸蒙利益。 如愿志求兜率者。 勿毁西方行人。 愿生西方者。 莫谤兜率之业。 各随性欲任情修学。 莫相是非。 即为佛法。 递相非拨。 便行魔业也。 何但不生胜处。 亦乃轮转三涂。 诸修学士当思勉励也。 问曰。 诸有学者咸知西方胜于兜率百千万倍。 然恐净土是彼殊方。 诸愿生人恐难得往。 是以古今盛德硕学高僧。 咸谓难生。 作兜率业。 今既劝修净土行。 其义如何。 斯疑最深。 请除其惑。 释曰。 此疑也诚深矣。 古来盛德博通玄旨。 探究内外。 精闲大小。 尚于此义犹自踌躇。 况僕下愚是非莫辨。 岂能释兹幽滞。 辨之难易者哉。 然寻诸圣典可以谈其旨趣矣。 且如弥勒上生经明往生兜率之行。 与观经无量寿经称赞净土经等明修西方之业。 显其同异。 其义可知。 然兜率与西方所修之行。 有十五同八种异。 一观行同。 二持戒同。 三十善同。 四忏悔同。 五造立形像有为功德同。 六圣迎同。 七称念同。 八礼拜同。 九回向发愿同。 十读诵经典同。 十一往生同。 十二见圣同。 十三归敬同。 十四闻法同。 十五不退同。 八种异者。 一本愿异。 二光明异。 三守护异。 四舒舌异。 五众圣异。 六灭罪异。 七重恶异。 八教说异。 一观行同者。 愿生兜率者。 上生经言。 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妙快乐。 作是观者。 名为正观。 若他观者。 名为邪观。 愿生西方者。 观经言。 宝地宝树宝池佛菩萨等观。 一一观察。 亦言。 作是观者。 名为正观。 若他观者。 名为邪观。 此即各随所愿。 观所生处天宫净土依正庄严。 此其同也。 二持戒同者。 上生经言。 应持佛禁戒。 观经言。 受持三归。 具足众戒。 不犯威仪。 此其同也。 三十善同者。 上生经言。 思惟十善。 行十善道。 观经言。 慈心不杀。 修行十善。 此其同也。 四忏悔同者。 上生经言。 闻是菩萨大悲名字。 五体投地。 诚心忏悔。 是诸恶业速得清净。 鼓音声王经言。 六时专念。 五体投地等。 此其同也。 五造立形像有为功德同者。 上生经言。 造立形像。 香花衣服缯盖幢幡。 无量寿经言。 多少修善。 奉持斋戒。 起立塔像。 饭食沙门。 悬缯燃灯。 散花烧香。 此其同也。 六圣迎同者。 上生经言。 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 与诸天子雨曼陀罗花。 来迎此人。 观经言。 阿弥陀佛放大光明。 照行者身。 与诸菩萨授手迎接。 此其同也。 七称念同者。 上生经言。 若一念顷称弥勒名。 观经言。 若一念顷称弥陀名。 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 此其同也。 八礼拜同者。 上生经言。 礼拜係念。 净土论言。 身业恭敬门。 礼拜弥陀佛。 此其同也。 九回向愿生同者。 上生经言。 以此功德回向。 愿生弥勒前。 观经言。 以此功德回向。 愿求生极乐国。 此其同也。 十读诵经典同者。 上生经言。 读诵经典。 观经言。 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此其同也。 十一往生同者。 上生经言。 譬如壮士屈伸臂顷。 即得往生兜率陀天。 观经言。 如弹指顷。 或言。 如一念顷。 或言。 譬如壮士屈伸臂顷。 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此其同也。 十二见圣同者。 上生经言。 值遇弥勒。 观经言。 见佛色身众相具足。 此其同也。 十三归敬同者。 上生经言。 头面作礼。 观经言。 即下金台。 礼佛合掌。 此其同也。 十四闻法同者。 上生经言。 未举头顷便得闻法。 观经言。 光明宝林演说妙法。 此其同也。 十五不退同者。 上生经言。 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 阿弥陀经言。 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此其同也。 云八异者。 言本愿者。 往生兜率。 弥勒本无誓愿。 往生西方。 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 无愿若自浮度水。 有愿若乘舟而游。 斯一异也。 言光明者。 作兜率业。 慈氏神光不来摄受。 修西方业者。 阿弥陀佛白毫毛孔圆光相好光明等一切神光。 皆照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 光照如昼日之游。 无光似暗中来往。 斯二异也。 言守护者。 兜率业者。 慈氏菩萨不来守护。 西方业者。 观经言。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 与观世音大势至。 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称赞净土经言。 必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诸佛世尊之所摄受。 十往生经。 佛遣二十五菩萨。 常守护行人。 有护若多人共游不畏强贼所逼。 无护以孤游嶮径必为暴客所侵。 斯三异也。 言舒舌者。 上生兜率。 无十方诸佛舒舌证。 劝西方极乐。 有十方种觉舒舌证诚。 如兜率易往。 净土难生。 十方世尊何须证劝。 斯四异也。 言众圣者。 兜率之业无有众圣守护。 发愿愿生西方。 即有花聚菩萨山海慧菩萨发弘誓愿。 若有一众生生西方不尽。 我若先去不取正觉。 斯五异也。 言灭罪者。 上生经言。 称念弥勒。 但除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观经言。 称南无阿弥陀佛。 于念念中。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斯六异也。 言重恶者。 上生经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 犯诸禁戒。 造众恶业。 观经言。 或有众生。 作不善业五逆十恶。 具诸不善。 斯即造五逆罪。 不生兜率。 然得往生西方净土。 斯七异也。 言教说者。 言兜率易生西方难往。 此乃凡夫之辈斟酌佛经。 穷之圣典。 竟无经说。 纵使道穷四果。 尚昧衣珠。 位阶十地。 犹昏罗穀。 况凡夫学侣正习未亡。 见修两惑何时暂舍。 纵寻圣教。 同诸摸象。 岂得依之楷定为司南之语哉。 然无量寿经自有诚教言。 横截五恶趣。 恶趣自然闭。 昇道无穷极。 易往而无人。 此即佛教。 显然。 斯八异也。 上来同文十五。 犹不可说于难生。 况异有八门。 而乃说言难往。 请诸学者寻理及教。 鉴其难易二门。 可永除其惑矣。 理穷圣教。 于一法门。 或赞或毁。 皆是劝入道之方便。 舍坚执之愚惑。 今为此意。 请审详之。 问曰。 依对法论九种命终受生。 谓欲界死欲界生。 欲界死色界生。 欲界死无色界生。 如是等至将死位。 欲受彼生。 即起彼界烦恼润生。 今生西方起何烦恼。 以润生也。 释曰。 此有二释。 若未离欲界欲生西方者。 起欲界爱。 润净土生。 若已离欲界欲得色界定者。 起色界爱。 润净土生。 若已离色界欲得无色定者。 其退性者退起欲色烦恼。 生于西方。 若不退者。 必不生净土。 彼说。 净土是欲色二界摄故。 有说。 虽非欲色二界摄。 然是色相土故。 不可以离色界烦恼。 得无色界定而生色相净土也。 有释言。 生于净土命终之时大圣来迎。 慈悲加祐。 令心不倒。 便即命终。 若起烦恼。 即名颠倒。 然受生之法必须烦恼。 此乃用烦恼种子。 以润有支。 令生相续。 亦无有过。 问。 有学圣人可以种子润生。 既是凡夫。 唯用现行烦恼。 何得说言种子润生也。 答。 论据秽土受生。 凡夫唯用现行烦恼。 以凡夫烦恼炽盛命终皆悉颠倒。 往生净土。 蒙佛加祐。 心不颠倒。 烦恼不起。 不可例同秽土生法。 虽无圣教义准可知。 如无心死。 理必定然。 或起现行。 义亦无失。 问曰。 生净土者。 十二有支三界所摄。 未知净土分位缘生是何摄。 释曰。 此有二释。 一释。 净土即三界所摄。 未离欲惑。 往生净土。 无明支行支即是欲界。 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果种子。 还是欲界。 爱取有支。 既是欲界。 生老死果宁非欲界也。 若已离欲界欲得色界心。 十二有支即色界摄。 法相道理其义决然。 有说。 净土非三界。 前已广成立。 此十二有支据三界说。 故于净土不分别也。 又此十二有支就秽土中。 亦摄法不尽。 如唯别定业受得别报果。 岂得说为十二支摄。 故知分位缘生。 摄法不尽也。 问曰。 若生净土不起诸恶者。 为亦不起诸烦恼耶。 且如初地菩萨。 犹有微细破戒之垢。 三地菩萨犹起我执。 七地已来犹有爱佛爱菩提障。 如何亦生彼土。 现是凡夫。 即不起于诸恶烦恼也。 释曰。 生彼凡夫虽具烦恼。 由阙恶境。 不起何妨。 如地狱众生。 十不善业道中。 唯起五业道。 贪瞋邪见恶口绮语。 地狱虽是恶趣。 尚阙五恶业。 况于净土而无阙恶不生耶。 问曰。 岂彼净土顿不起余一切烦恼。 为亦得起有覆无记诸烦恼耶。 释曰。 迷理烦恼俱生起者。 彼亦得起。 以是凡夫未悟甚深真如实相。 不妨得起。 分别起者。 彼不现行。 论说分别我见缘邪教起。 然彼无邪教。 故不现行。 我见是诸惑之本。 本既不起。 末惑不生。 任运烦恼不缘教生。 既是凡夫。 起亦无废。 然此烦恼依对法论。 若任运起能发恶行。 亦是不善。 彼所起惑不发恶行。 故唯有覆无记性收。 经遮不善。 不言有覆。 但言无不善名。 不妨起烦恼也。 爱佛爱菩提法执烦恼也。 问曰。 经言。 生彼西方皆是阿鞞跋致。 或言。 唯是正定聚。 无有邪定及不定聚。 然阿鞞跋致位非下凡。 正定之聚道登圣果。 今既凡夫。 往生净土。 彼岂即圣人。 宁得顿超阿僧祇成欢喜地。 然退转凡夫生彼。 不可即至阿鞞跋致之位。 邪定不定聚者。 即登正定聚也。 不得者。 即与观经等文相违。 如得者。 复与众经论义乖返。 两文鉾楯。 请为解释也。 释曰。 此两经文实成乖返。 然净土秽土区域既殊。 此生彼生根机亦异。 故判正定聚等。 高下不同。 阿鞞跋致浅深亦别。 然娑婆秽土圣少凡多。 信希谤众。 根行浅者。 多遇退缘。 邪风所扇。 悉皆退转。 依诸经论说有四退。 一信退。 二位退。 三证退。 四行退。 信退者。 十信位中初五心位。 犹有退生邪见断善根等。 后位不然。 位退者。 十住位中前六心位。 犹得退败作二乘等。 后位不然。 证退者。 十地已前诸凡夫位。 于前所证尚有退失。 十地不然。 行退者七地已前。 于所闻行尚生怯劣。 不能修学。 不能于念念中恒修胜行。 中间间起诸有漏烦恼人法二执等心。 名为念退。 八地菩萨入第三阿僧祇。 无四种退。 于诸行中具修一切行。 于一切时念念相续。 常起无漏人法空观。 无有一念起有漏心善恶无记。 八地菩萨等具四不退。 故名阿鞞跋致菩萨也。 余七地等无四不退。 故全不得名阿鞞跋致。 若从一义。 初地菩萨入第二阿僧祇。 以预圣流。 断于见道分别二障。 证遍满真如。 得百法明门。 住欢喜地。 此具证行两种不退。 亦得名为阿鞞跋致。 乃至七地已来。 犹有爱佛爱菩提障现行。 间起有漏等心。 不得行不退。 亦名非阿鞞跋致也。 而随少分亦名阿鞞跋致菩萨也。 依菩萨本业璎珞等经说。 第六住名正心住。 此位菩萨犹有退菩提心作二乘等。 如舍利弗等是也。 七住已上无有此退。 故于四不退中。 唯有位证行三不退。 无初一不退。 随分亦名阿鞞跋致也。 若依起信论等。 从初发心住总名入位不退。 十住已前十信菩萨名为外凡。 亦曰轻毛凡夫。 譬如轻毛随风东西。 故有退转。 十住菩萨非是轻毛。 以善根坚固不为邪风所动。 入内凡位无有位退。 名阿鞞跋致菩萨也。 依此秽土十信菩萨为邪风散动。 退菩提心。 退菩萨行。 轮转三恶道。 非阿鞞跋致也。 净国土若入十信初五心。 及未入十信一切众生。 论其信位虽未坚固。 犹如轻毛。 然无邪风之所扇动。 令其退转菩提之心。 造众重罪轮回恶趣。 以阙退缘无众退具。 唯有进道殊胜之缘。 虽未入于阿鞞跋致之位。 而亦得名阿鞞跋致也。 而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堪达法。 学无学圣人虽是钝根俱合名退转。 若生人中逢五退具。 所谓长病远行和诤僧事习诵等五退具。 虽得圣道断除烦恼。 逢此退缘。 还复退转起诸烦恼。 若生天上无五退缘。 虽未练根至不动姓。 阙退缘故不退起惑。 望姓虽与不动姓殊。 不退修惑。 与彼第六不动种性无差别也。 彼亦如是。 为生净土。 无众退缘。 虽是十信假名菩萨等。 悉得名为阿鞞跋致也。 若秽土之中。 小乘燸顶大乘十信等。 以根不定。 或遇恶缘。 退造五逆。 入邪定聚。 邪者三恶道果也。 定者五逆业因也。 若人造五逆之因。 决定无间堕三恶道。 名邪定聚。 若遇胜缘修道。 得入不退转位。 名正定聚。 正者涅槃离系择灭果也。 定者人法二空无漏圣道也。 修得圣道。 决定当证涅槃正果离系择灭。 名正定聚。 余名不定聚。 以或能造邪定聚。 或能修正定聚。 在二不定。 名不定聚。 此之三类众生其数非一。 故名为聚也。 今生西方。 无有恶缘或造无间之罪入邪定聚。 位行虽浅唯遇胜缘。 念念进修大乘圣道。 决定无退。 故得名为正定聚也。 不得一一同彼娑婆退转之处。 判阿鞞跋致及正定聚位地高下。 即令净土无退转处同于此方也。 以净秽二土退不退缘有无差别故。 于此非阿鞞跋致位。 非正定聚位。 生彼西方。 悉得名为阿鞞跋致及正定聚也。 以生彼土无有退缘。 及决定不造邪定聚也。 问曰。 如法华经说。 着乐痴所盲。 又言。 耽着世乐无有慧心。 又圣教言。 若不厌苦。 无以乐求涅槃。 若不乐求涅槃。 便即乐着生死。 若然者。 生彼净土与上义相违。 便成障道之患。 一即耽着世乐。 不有出世之心。 二即无厌苦心。 绝求寂灭之果。 斯为大损。 何愿生乎。 释曰。 斯义别也。 此难不然。 秽土五欲增长贪心。 造十恶业。 轮回恶趣。 故经说言着乐痴所盲也。 净佛国土虽有众乐。 顺于出世无漏之心。 大乘法乐三昧定乐。 非染着乐。 故能导凡情。 令增圣道。 故称赞净土经言。 极乐世界净佛土中。 昼夜六时常雨种种上妙天花。 光泽香洁细软杂色。 虽令见者身心适悦。 而不贪着。 增长有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 又言。 大乘法乐常无退转。 无量行愿念念增进。 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又愿生之人。 并是厌兹秽苦。 欣求涅槃。 方始乐往西方行菩萨行。 此已有欣厌之意。 更生无退之方。 岂须有苦萦身方兴寂灭之虑。 又乐求涅槃。 非唯厌苦。 或闻诸佛功德不可思议。 或闻六波罗蜜诸道品法。 或覩诸大菩萨游戏神通。 或嗅妙香。 或甞美食。 皆能进道。 趣求涅槃。 故背生死。 向还寂灭。 非唯一途。 不可唯言无苦可厌。 遂不许欣求涅槃也。 问曰。 如论中说。 过去生中所造重罪。 纵修胜善乃至得圣。 犹受过去定报之业。 如离越阿罗汉等。 今既具造重罪。 往生西方。 虽生净土既无圣道。 生彼国已为受苦耶。 为不受苦耶。 若受苦者。 即不应言无有诸苦但受诸乐。 若不受者。 生彼凡夫未起一念无漏圣道。 如何造彼重罪。 而永不受苦耶。 释曰。 此义不定。 不可一准。 诸受苦者为生秽土。 纵令得圣。 身是苦身。 乘是苦身。 受斯苦果。 生彼净土。 具惑凡夫。 虽无圣道不及圣者。 然是极乐世界殊胜净身。 见佛闻法。 修行大乘。 佛本愿故能超此圣人。 不受苦报。 只如退法种姓。 不及思法种性。 而思法胜种性生于人中。 具有五退缘。 虽胜而退。 退法种姓生于天中。 阙五退缘。 虽劣不退。 不为性劣在上而退。 不为性胜在下不退。 此亦如是。 虽得圣道为生秽土。 而受苦果。 为生净土。 虽是凡夫而无恶报。 善缘力加必无苦报。 如阿阇世王定不受苦也。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4-12-31 08:22:2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7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