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三 内容: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三西都千福寺大德怀感撰问曰。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弘誓言。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观经言。 下品下生者。 或有众生。 造五逆十恶。 无恶不造。 经历地狱受苦无穷。 临命终时。 逢善知识教令称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 具足十念。 得生西方。 何意二经俱造五逆。 并有十念得生净土。 有取有除。 两文不同。 有何义也。 释曰。 古今大德释此两经。 有十五家。 共解此教。 一观经取者。 是忏悔人。 寿经除者。 是不忏悔人。 二观经取者。 是轻心造逆人。 寿经除者。 是重心造逆人。 三观经取者。 唯是造五逆人。 寿经除者是造五逆及谤法人。 四观经取者。 是造逆类人。 寿经除者。 正五逆人。 五观经取者。 是发菩提心人。 寿经除者。 是不发菩提心人。 六观经取者。 是至诚念阿弥陀佛人。 寿经除者。 是不至诚念阿弥陀佛人。 七观经取者。 是十信菩萨人。 寿经除者。 非十信菩萨人。 八观经取者。 非阐提人。 寿经除者。 是阐提人。 九观经取者。 是对已造逆人。 寿经除者。 是对未造逆人。 十观经取者。 是开门。 寿经除者。 是遮门。 十一观经取者。 说五逆业是不定业为可转时。 寿经除者。 说五逆业是定业不可转时。 十二观经取者。 暖顶位人。 寿经除者。 非暖顶位人。 十三观经取者。 种解脱分善根人。 寿经除者。 是不种解脱分善根人。 十四观经取者。 是第二阶人。 寿经除者。 是第三阶人。 十五观经取者。 是唯具足十念人。 寿经除者。 是通具足十念及不具足十念人。 问曰。 古今大德虽有十五种释。 为当俱是。 亦有非耶。 释曰。 诸家解释各有一途。 难分胜劣。 其第一释。 取是忏人除非忏者。 一徵此释。 未知念佛能灭罪不。 若不能灭者。 何因经言于念念中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若念佛能灭罪者。 何因言不忏悔遂被除也。 又观经取逆经文。 何处有忏悔之语。 准此以下诸说等一一徵诘。 未是全得经意。 经意者何。 观经取逆。 经言具足十念。 以具十念即得往生。 寿经除逆。 经言乃至十念。 以乃至十念不得往生。 经既有乃至具足十念之言。 岂得由诸义也。 且如下品上生下品中生。 称佛念佛。 不言具足十念。 一念已上悉皆得生。 以罪少故。 不要满十。 下品下生为有逆罪。 经即说言具足十念得生净土。 寿经含此三品。 总合而言乃至十念得生净土。 经意说言。 若不造逆人论念之多少。 一声十声俱生净土。 如其造逆。 必须满十。 阙一不生。 故言除也。 此即不造逆者。 不限十声。 若少若多。 俱生净土。 造逆之辈。 即不得然。 满十即得生。 少便不往。 此乃由此说除。 不关诸义也。 古来大德虽释。 今更为兹异说耳。 问曰。 诸余大德容可误解经文。 信行禅师说是。 四依菩萨。 宁容于此圣教亦有错解。 释曰。 信行禅师释此两经除取。 以二三阶别取。 失经旨归。 若依所解。 便有太过失及太减失。 太过失者。 第二阶人亦造五逆。 名是同。 应同是除也。 太减失者。 第三阶人不造五逆。 无文说除。 应等是取也。 经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之言。 此乃除人。 有过减之二过也。 彼经应言唯除第三阶众生。 离于二失矣。 此即法藏比丘。 发斯弘愿。 除人有过减之过。 为圣智不足。 而言不周悉耶。 如法藏言无有咎。 即禅师有谬解之愆。 进退二途何以逃责。 故当是凡者之失。 非圣人之误也。 诸三阶师救言。 唯除五逆等言。 即是除一切第三阶也。 以第三阶者并是纯邪无正纯恶无善之人。 始迄今有愆犯。 皆一切诸佛之所不救。 十方净土减共摈弃。 故法藏言除五逆等文。 即是总除一切第三阶众生尽也。 难曰。 此虽似释太减之失。 而全未解太过难也。 若谓观经下品下生之人即是解太过之难者。 此救不然。 何者阿弥陀陈四十八弘誓愿。 于发心初住之前。 释迦说十六观经于妙觉成道之后。 中间相去悬隔无量阿僧祇耶。 如何招难于不可数劫之中。 空过于下品下生之日。 远水近火。 何能相救也。 即韦提未请之前。 观经未陈之日。 愿中如逢斯难。 菩萨将何解纷耶。 此救未为除太过之失也。 又一切第三阶人。 皆名造逆之者。 若过去身已受泥梨之苦。 业与果毕。 非是逆人。 若以今生未省造无间罪。 宁容三阶之类减是五逆人。 若言皆是逆人。 即应悉是邪定之聚。 无非生报之业。 终后定堕阿鼻。 亦不生余恶趣。 不得入于佛法出家。 以具律仪。 无有不定聚人及有不定业者。 即应涅槃经说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兹言谬矣。 斯救亦复未成除太减之失。 禅师救曰。 今言悉是五逆之者。 未必现害二亲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现造逆愆方名逆者。 但是其人根机。 极恶邪正俱邪。 善恶俱恶。 七憎七爱未离于六情。 五乐岂舍于三业。 既具十二颠倒。 五种之所不救。 虽非即行其逆。 然是造逆根机。 是以用彼逆名。 总除三阶之类也。 难曰。 此虽似救太减之失。 亦全不救太过之难。 然此一释便招七难。 一即以能造逆故。 名造逆根机。 即第二阶人亦能造逆。 既起逆是同。 两阶何异。 斯一难也(第一阶人。 根正能以善覆恶。 造罪便少第二阶人。 第三阶人。 根邪能以恶覆善。 起过不等第二阶人也)又禅师既称第三阶人即是五逆之者。 有于十三遮难。 如何成大比丘。 但应是无戒之人。 不得言破戒之者。 若谓但有根机而未现造逆罪得成具戒之者。 彼既唯除五逆。 亦是未造逆人。 如何言除三阶。 即名造逆之者。 斯二难也。 又第三阶人。 未造五逆。 即名五逆之者。 为是邪定聚。 为是不定聚。 若是邪定聚者。 既未造逆。 如何即是邪定聚也。 若是不定聚者。 如何言除五逆。 即是一切第三阶众生。 斯三难也。 又未造逆人。 是造逆根机。 故即名五逆之者。 亦可具净戒人是可得圣者。 虽未证圣道。 应亦名为圣人。 若言我是圣人便成正定聚应舍异生之性。 又成波罗夷罪。 何名持戒人。 斯四难也。 又观经言取五逆。 即是已造逆人。 愿中除五逆。 岂约根机说也。 以此两经相望。 故非是彼根机。 斯五难也。 又第三阶人。 虽未造逆。 以是根机故名为五逆人。 亦可。 第二阶人纵令造于五逆。 以非逆根机故应非五逆人耶。 斯六难也。 若言第二阶人亦约根机。 为造逆者。 即应下品三人同成一品之过。 为并不造五逆俱是五逆根机。 又应花开无早晚之殊。 灭罪有少多之别。 斯七难也(涅槃经说。 善男子如来说法为众生。 故有七种语。 一因语。 二果语。 三因果语。 四喻语。 五不应说语。 六世流布语。 七如意语。 今约根机说除。 为当何者之语。 若说因语。 此亦非是因语。 纵是因语作斯除而何益也)又有释彼除五逆经言。 不造五逆第三阶人。 非是不得生于净土。 然须行于普法方始生彼西方也。 如造于逆愆。 纵行普法而不住。 故法藏弘愿。 唯除第三阶造五逆者。 若其第三阶众生造五逆者。 纵令行于普法亦不得生净土。 如其不造五逆。 行普定得往生。 是以禅师智慧广弘慈悲厚殷。 此第三阶沉沦秽土受生。 故开普真普正法门。 接引纯邪纯恶之辈。 使学当根佛法。 皆令生彼西方。 此乃法藏之所不论。 释迦之所不说。 禅师独开此教。 拔彼第三阶人。 故曰说诸佛不说之经度诸佛不度之者。 我等欣闻集录。 顶戴受持。 更不读诵众经。 披寻改年历日。 哀哉汝等因执前非。 还复读彼别经。 造其地狱之罪。 故知。 善星受持法藏。 永劫沉沦。 不轻但行普教清昇彼岸。 此由学当根佛法。 损益于此天悬。 子不能鉴此是非。 但知专行别法。 错则错矣。 生无由生。 今为此释。 可当除其惑也。 责曰。 虽彼重申此解。 更足深疑。 再陈徵难。 以希高判也。 难曰。 此虽似释大减之失。 亦全未解太过之难。 未知乃至十念之言。 为是普法。 为是别法。 若是普法者。 此十念言但是十念阿弥陀佛。 此念别佛如何是彼普耶。 一难。 又若普者。 即是第三阶法。 何因判此经等。 为第二阶之教耶。 二难。 又若普者。 此与观经下品下生具足十念称阿弥陀佛。 有何差别。 而观经十念是别法。 愿中十念是普法。 同是一言。 遂成二别。 三难。 又普法能救第三阶人。 即唯救不造逆者。 何为别法能救第二阶者。 亦救造逆之人耶。 为是第三阶人。 造逆竟无得灭罪之义。 而不得往生也。 为是亦得灭除。 但曾造逆人。 不合生于净土。 请开演也。 四难若此十念是别法者。 第三阶人逆与不逆修行别法。 悉不得生。 此以别法除人。 除人还招过减之过。 何但除人有过灭之过。 亦乃取人致多少之愆。 进退二途难逃重责也(一难)则彼愿应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修行普法。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第三阶造五逆及谤正法者。 此即陈于普教文义显然。 即除取二类三阶。 及简二阶造逆之徒。 皎然无惑也。 但菩萨陈此愿门。 极取舍之幽键。 欲令未来学者于兹定去留。 如也斯门说普。 即取舍之义便周。 如也斯门说别。 即去留之人不尽。 若于此进退两关。 不见陈于普法。 纵令余处有说。 何救斯文之失。 若言有异意趣于兹不合说普。 请愿陈于妙术。 敢欲详其要道也(二难)又法藏比丘。 如经所赞。 是大菩萨十地圣人。 非是地前三贤大士。 此即悲智具足。 广摄众生。 如何发大誓愿。 接引有缘极恶众生。 令生净土。 乃唯以别法发愿。 救兹第二阶人。 不普法立誓。 遂除第三阶者(三难)为是第三阶人。 竟无往生之分。 法藏为同败种而愿不摄彼耶(四难)为是亦合难得生。 而法藏不能解垂其普教救彼第三阶者。 除而不取其人耶(五难)为复解而不说。 惜法不教众生。 悲心不及此人。 不摄令生净土也(六难)为是虽具悲智。 直为此类难化成。 我今不能度彼。 付与信行禅师(七难)为是第三阶者。 菩萨无缘。 唯有弘诲。 禅师有缘。 偏能救度且夫大唐内逢禅师之教者。 可得生于西方。 东西二洲五天竺国三千刹土百亿四天下第三阶众生无逢禅师之教者。 将何以生净土也(八难)则法藏解行未圆。 容许摄生不尽。 释迦既成正觉。 何因不度斯人。 即四弘之愿不周。 四恩之意不尽。 遗弃重病之子。 何名遍怜者哉。 空言所应度者皆以度讫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斯言谬述也。 而子但欲赞禅师于上圣之上。 抑世尊于凡下之下。 不觉此言成大失也。 又佛为第二阶众生。 说观经等教。 三千世界第二阶人。 依此教门修行。 悉得生于净土。 佛不为第三阶众生别说普经一卷。 诸佛同舒舌。 证法藏大士复不别发普愿为此第三阶人。 百亿四天下所有三阶众生。 不逢三阶集录。 普不得生净土。 虽复读诵众经。 不是四依菩萨。 难解採拾普教。 咸悉流浪娑婆。 故知佛可为三阶众生别说普经一卷令无信行禅师之处众生生于西方。 世尊不说此经。 深成大失也。 又无量寿经是于别教。 大师以慈悲经道灭尽特留住世百年。 何因普教当末运。 不留普法化生。 别教教非恶时。 乃留别经损物。 大悲救苦之主。 岂宜如此逗机(九难)何但释迦如来。 不解救第三阶人。 亦乃十方恒沙诸佛舒舌证其别法。 唯救第二阶者。 不舒舌证其普法济彼第三阶人耶。 宁容大圣世尊十方种觉。 具一切智一切种智。 恩行四等悲同一子。 减共匿兹普法。 不救斯人者哉。 况教被三千。 化流百亿。 四十八愿遍满十方。 始于轮王发心。 于初恒沙阿僧祇劫之前。 终于观音补处。 为第二恒沙阿僧祇劫之后。 发兹弘大誓愿。 十方诸佛所证。 方欲竪该三界横亘四生。 而不及彼三阶。 遂乃除而不取也。 诸佛菩萨以圣智观察。 知彼不得往生无法可以济度。 罢以正法教手拔之令出淤泥。 而信行禅师更能垂巧方便。 陈于普真佛法。 救得第三阶人。 即慈悲胜于释迦。 智慧过无量寿。 即于无上调御。 翻成有上世尊。 无等等者便成过等正觉。 即信行禅师乃应胜佛者也。 又难若言由逆有二三阶殊也已分除取不由念有少多以明除取者。 何因除逆之处。 便安乃至十念之言。 取逆之处即置具足十念之语。 何故不于除逆之处安第三阶人之名。 取逆之处置第二阶人之语。 大师何为不须之语。 强安乃至十念之文。 须说之言。 竟无二三阶字。 禅师救曰。 观经九品者至广之别说也。 谓九品生人善恶别说。 故于最下恶人。 不说一念之法(一念是善念人生法)别说恶人生法。 是故特言具足十念也(具足者。 对阙之言。 必须念数充十也)寿经两段。 极略之总言也。 谓下二品生人善恶合说。 言含多少之法。 义总善恶之人也。 是以前乃至中。 即有一念善人之法矣。 后乃至中。 亦有十念恶人之法矣。 善恶多少举总包。 故曰总也。 悬言乃至。 不举初辞。 故为极略也。 即前言乃至十念者。 从一向十之辞也。 辞终言十。 即初从一起悬超其九。 故此文中。 必具一念善人之法也。 后言乃至一念者。 从十向一之辞也。 辞终言一。 即初从十起悬超余九。 故此文中。 必具十念恶人之法矣。 故仅以为下乃至中。 必有十念。 十念之法施于恶人。 恶人位中。 邪正相杂。 是故简言除逆谤矣。 何关由一念少故除逆谤哉。 难曰。 且有逆无逆为善恶二人。 二阶三阶分邪正两品。 岂不邪正两位减有善恶二人耶。 恶人位中。 邪正相杂。 是故简言除逆谤矣。 亦可善人位中。 邪正相杂。 何不简言除非逆谤矣。 而乃以非邪恶人之类。 同于邪恶之人。 齐于十念之下雷同说除者也。 又言。 一念与十念极略之言善人法中。 取正善人。 不除邪善人。 何由恶人法中。 取正恶人。 而除邪恶人耶。 又恶人法中。 取正恶。 除彼邪恶及邪善。 亦可善人法中取正善除彼邪善及邪恶。 又善人法中。 唯论取合除。 邪善不言除。 何为恶人法中。 亦论取合除。 邪恶即论除。 又邪恶应于恶处除。 经即不于善处除。 邪善应于善处除。 何为乃于恶处除。 又善人法中。 邪善人乃得名为邪恶类。 何不恶人法中邪恶类而亦得名邪善人。 又恶人法中。 有邪正。 经取其正除于邪。 何不许正人法中有善恶经取善人除恶者。 又寿经十念取正恶。 即说除其邪恶人。 何为观经十念。 取正恶不说言除邪恶者。 又两经俱说于十念。 寿经说取亦论除。 何不两经俱陈非十念寿经说取亦说除。 禅师等虽欲强救信行禅师释此两经将为妙解。 既妨难纠纷。 众疑竞起。 此非妙释。 请学者知焉。 禅师又难言。 若一念法少言除逆者。 既有十念多法。 何因说除者哉。 答曰。 此非难也。 佛意欲明临命终人。 若能称佛一声二声。 乃至能称九声十声。 悉得往生极乐世界。 唯除五逆谤正法者。 此经之意。 欲显命终之人若能念佛一声。 其命已过。 或念至十。 其命已终。 并能得生净土。 以不佛意欲显无逆之辈多少俱生有逆之俦少即不生要须满十方得往生。 简彼无逆之人通能多少俱往。 故言除逆谤正法。 何关邪逆者哉。 若一切众生至临终日。 始逢善友教令念佛。 悉满十声可如彼责。 容许不满十念。 其命已终。 宁遣逆人。 不言除也。 问曰。 大集月藏分言。 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 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 第二五百年。 学定得坚固。 第三五百年。 我诸弟子学慧多闻得坚固。 第四五百年。 造立塔寺得坚固。 第五五百年。 白法隐滞多有诤讼。 微有善法得坚固。 今劝修十六观及念佛三昧。 此并是定慧法。 只应合初二五百年中修学此法。 何因今日劝修学耶。 今三阶学者。 多引此文。 证第三五百年已后不合学定。 何因今劝学修十六观及念佛三昧也。 释曰。 十六观与念佛三昧。 有浅有深。 深即于四静虑未至中间禅。 于修慧中作十六观及念佛三昧。 浅即依欲界闻思慧心。 摄念作意。 亦得修十六妙观作念佛三昧。 故观经言。 如此想者。 名为粗见极乐国地。 若得三昧。 见彼国地。 了了分明。 不可具说。 故知想成粗见。 为欲界闻思心也。 得三昧明见为色界修慧心也。 初二五百年解脱禅定得坚固者。 此据色界修慧定心也。 若闻思心想成者。 通第二第三等五百年也。 不然者。 何因贤护经第三卷近后说。 贤护我灭度后。 此三昧经于阎浮提。 四十年中广行于世。 而后五百年末一百岁中。 正法灭时。 持戒损减时。 破戒炽盛时。 诸国相伐时。 如是等时。 此三昧典复当流布于阎浮提。 所谓佛威神故。 故令彼等于我灭度后闻此经已欢喜。 书写读诵受持思惟其义。 为他解释如说修行。 又第二卷说。 近后言。 贤护斯诸善男子善女人。 往昔已于诸如来前闻是三昧。 读诵受持。 以是义故。 如来灭后于最末世五百年终法欲灭时法将坏时。 还当得闻如是三昧。 闻即生信。 无有惊疑。 不退不没。 生大欢喜。 遍满身心。 读诵受持。 思惟其义。 为他解说。 乃至一日一夜行是三昧。 故知此最后言。 即是第五五百年终。 后行此三昧。 如何乃言第二五百年后非是学此三昧时也。 而信行禅师。 乃于三阶集录之中。 浪陈兴废。 言千年已后唯合行普不合行别。 遂将念佛三昧等。 为不当根佛法。 义当废教非是学时。 何其谬矣。 问曰。 大集月藏分第十卷云。 娑婆世界诽谤正法。 毁呰贤圣众生。 一切十方清净佛土共所摈弃。 故知。 此经摈弃众生。 即第三阶人。 不合得生净土。 如何今日遣彼三阶恶人同于初二阶者。 言俱得生净土者哉。 释曰。 若如三阶禅师作此难者。 未知。 娑婆世界第二阶人许诽谤正法毁呰贤圣不。 若许诽谤正法毁呰贤圣。 无摈弃不。 若许摈弃。 为得生净土不。 若不得生。 何因禅师将此经文。 偏证第三阶者不得生耶。 若得生者。 此人既谤法毁贤圣。 即当摈弃。 何因得生净佛土耶。 若谓。 第二阶人不谤法毁贤圣。 即无摈弃故得生者。 何为得造阐提。 而不得谤法也。 若谓得谤法毁圣。 而净土不摈故得生者。 请出圣教有何经文。 若谓。 虽谤法毁贤圣净土所摈。 然根正过轻而得生者。 何为彼经言弃。 此经便取。 又一切第三阶人。 悉唯居在娑婆世界。 咸悉谤法毁贤圣耶。 若悉毁谤者。 在于胎藏初生婴孩。 岂能谤正法毁贤圣耶。 若许亦有第三阶人不谤法毁圣。 此即不当摈弃之限。 何因亦言不生净土。 而引此经为其证也。 若谓。 今生虽未毁谤。 过去皆悉曾毁谤者。 宁知第二阶者不曾谤毁耶。 若谓。 此经之意欲显第三阶者纯邪无正谤与不谤咸摈不得往生。 第二阶人亦邪亦正毁与不毁咸悉得往生净土者。 此之圣教还太过太减二失。 太过失者。 浪摈第二阶谤毁人也。 太减失者。 谬不弃第三阶不谤毁人也。 禅师宗途引文解义。 常与圣教一倍相违。 下愚未敢见其能处也。 问曰。 依佛藏经及诸律等说。 破戒比丘等。 释迦牟尼佛以手遮约。 非我弟子。 我非彼师。 不许践僧伽蓝之足跟地。 如断多罗树不可再生。 又如拆石不可还合。 佛法大海不受破戒尸尸。 于一切法事。 毕不足僧数。 清净布萨之处不得预中。 十方僧食佛不许食。 用信施物。 悉成重罪。 国王大地水乃至不许饮其一渧。 于此出家众中僧伽蓝内。 佛尚不许容身。 名为贼行贼住。 况诸佛净土纯是圣人。 而此恶人得与一生补处俱会一处也。 将恐此义定不得生。 释曰。 准依经律等。 皆开遮二门。 大小两教。 前说后说。 与夺不同。 不可直信呵啧之门先遮之教不信观经大乘灭罪之教。 彼已前经律等。 是遮门。 或小乘经。 或是呵啧之语。 或对未生惭愧忏悔罪愆之人。 或是未发菩提之心。 乐求生死五欲。 或是乐居杂染秽土。 轮转三界受身。 或是如来若不先说罪门。 众生无心怖罪。 恒造诸恶。 故须先说重愆劝不造罪破戒。 或据虽复罪灭亦可免堕泥犁。 戒根已坏不可食用僧物。 今净土教法。 是发菩提心。 深生惭愧。 忏悔往罪。 改修来善。 乐离三界。 欣生净土。 乘佛本愿。 罪灭福生。 深怖当来恶道苦报。 随顺佛教。 断恶修善。 于佛法内是第二健儿。 作已能悔。 诸佛所赞。 虽于释迦牟尼佛持戒清净海中。 成于破戒死尸。 然于阿弥陀佛净土中。 得作下品中生成阿鞞跋致也。 故此佛呵其破戒。 彼佛赞言罪灭。 此佛不摄受。 彼佛即来迎。 犹如父母教示男女。 一呵其罪。 或现瞋打。 或与濡语。 令其改悔。 诸佛亦尔。 或弃或取。 悉欲成就利益众生故。 麁言及濡语皆归第一义。 亦如犯重比丘。 律中诃摈。 陀罗尼经说诵神咒罪灭戒生。 劝令诵咒。 开遮不同。 诃赞有异。 涅槃经言。 未入我法。 名决定业。 已入我法。 名不定业。 此亦如是。 应依取舍。 问曰。 无量寿经说。 于未来世。 经道灭尽。 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教。 止住百年。 未知定用何时经道灭尽也。 释曰。 如三阶禅师等。 咸以信行禅师是四依菩萨。 于诸大乘经中。 撰集三阶集录言。 今千年已后第三阶众生。 唯合行普真普正佛法得生十方佛国。 若行别真别正佛法。 及读诵大乘经等。 即是不当根法。 堕于十方地狱。 今无量寿经等。 即是别真别正。 是第二阶佛法。 千年已前合行此法。 千年已后既无此机。 斯教即废。 纵令住世百岁。 只合千一百年。 故释经道灭尽特留此经止住百岁者。 是正法千年之后百年者也。 何以知之。 如不轻菩萨。 于像法增上慢四众中。 出世不专读诵经典。 但行礼拜。 故知正法灭后增上慢盛时。 不得学别读别诵。 但别得学普。 即其文也。 由学普故。 得六根清净。 更增寿命。 此即学当根普法益。 善星是三阶人。 为读诵十二部经。 堕大地狱。 此即是损大。 有三阶行者同为此解。 细寻此义。 理必不然。 何者。 若以千年已后正人斯尽。 唯是邪恶第三阶人。 唯合行普真普正佛法。 不合行别真别正佛法及读诵大乘经等。 如其行读诵等者。 即堕十方阿鼻地狱。 此即如来恶心。 憎嫉第三阶人。 留其别真别正佛法。 令其错读。 使堕阿鼻地狱。 何关慈悲哀愍特留此经住世百年。 若以普真普正。 是当根者。 佛说普法之后。 何因不说慈悲哀愍特留住世百年耶。 若言普法非佛所说。 故禅师是说诸佛不说之经。 度诸佛不度之者。 禅师非佛。 何能说经耶。 又何因言。 依诸大乘经撰集三阶集录。 若诸大乘经有普教别教。 普不言道留。 乃是今时佛法。 别教经言止住。 而学不当根。 反大圣之慈悲。 异如来之化导。 既无圣教。 孰辨正邪。 若引不轻不读诵经。 即证像法之中增上慢时不得读诵经者。 何因不轻菩萨。 临欲终时。 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 悉能受持。 得六根清净。 更增寿命。 二百万亿那由他岁。 广为人说是法华经。 若第三阶人。 不得听读大乘经。 何为不轻比丘。 为增上慢人说法华经。 令彼听受作堕十方阿鼻地狱因也。 又药王菩萨愿。 于佛灭度后。 当奉持读诵说是经典。 后恶世众生。 善根转少。 多增上慢。 贪利供养。 增不善根。 远离解脱。 虽难可教化。 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等。 何因药王菩萨。 于多增上慢时。 说法华经。 又般若经后五百岁能持是经。 又言。 于后末世有受持此经所得功德等。 又贤护经。 最后五百岁读诵是经等。 宁容千年之后别法废时不合读诵大乘经典。 劝诸学流。 审谛圣旨。 勿得自误复误余人。 令诸大乘微妙经典绝行于世。 将为毒药。 是地狱因。 灭正法眼。 何其颠倒。 可伤之甚。 有释。 经道灭尽。 依大悲经。 正法千年。 像法千年。 末法万年。 万年之后经道灭尽。 特留此教。 更住百年。 此刀兵劫时。 人多造恶。 所执草木悉成刀剑。 互相杀害。 瞋毒炽盛。 人寿十岁身长二肘。 于此时中。 更不能修诸余甚深戒定慧学。 唯能念佛。 厌此娑婆三灾五浊极苦恼处。 愿生西方安乐世界。 故佛知此时众生苦重能生厌离。 故以慈悲。 特留此经。 于诸经后。 止住百岁。 在刀兵劫。 利益有情。 又有释言。 如尊者庆友说法住记言。 此佛法刀兵劫后。 人心厌恶。 咸起慈心。 不相杀害。 共相怜愍。 如父如子。 命渐增长。 至满百年。 十六大罗汉三明六通。 具八解脱。 善闲三藏十二部经。 受佛付嘱。 住持正法。 利益众生。 不般涅槃。 并余眷属大罗汉万余徒众。 还以如来三藏教法。 流行于世。 化导群生。 造寺度僧。 修戒定慧。 佛法炽盛。 至增人寿六万岁末七万岁初。 诸阿罗汉总集如来所有舍利。 共造宝塔。 十六阿罗汉与诸眷属绕塔供养。 散诸香华。 瞻仰礼已。 俱昇虚空。 作如是言。 敬礼世尊释迦如来应正等觉。 我受教勅。 护持正法。 及与天人作诸饶益。 法藏已没。 有缘已周。 今辞灭度。 说是语已。 一时俱入无余涅槃。 其舍利塔便陷入地。 至金轮际方乃停住。 其三藏教在舍利前。 先已灭没。 经一百年。 唯此净法与舍利塔及诸阿罗汉一时灭没。 尔时世尊释迦牟尼无上正法。 于此三千大千世界。 永灭不现。 从此无间。 此佛土中有七万俱胒独觉。 一时出现。 其人寿量八万岁时。 独觉圣众复皆灭度。 次后弥勒出现世间。 还为众生说净土教。 令无量众得生净土。 如是展转。 贤劫千佛及后诸佛出兴于世。 皆说净法。 劝生西方。 乃至十方亦复如是。 其阿弥陀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 未灭度来。 十方世界诸佛出现。 对彼阿弥陀佛有缘众生。 皆说净法。 劝生净土。 故此经道灭尽特留百年。 当此时也。 问曰。 无量寿经说。 于未来世经道灭尽。 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经。 止住百岁。 然一切经教皆化物。 利益众生。 读诵受持。 咸灭重罪。 乘闻正法。 皆得离苦。 何为余大乘经悉皆隐没。 唯留此教止住百年。 释曰。 大圣世尊出兴于世。 一音说法。 各随类解。 闻法悟道。 众若尘沙。 或得四道果。 或获无生法忍。 或离三恶趣。 或生人天净土。 或益及一时。 或遐沾远代。 众生宿有闻法善根。 逢佛真教。 受持读诵。 咸得利益。 众生薄福。 感化缘绝。 所有圣教皆隐龙宫。 所有法衣不受染色。 布萨羯磨说戒受戒。 悉皆不成。 甚深大乘真如实相平等妙理。 非彼所知。 故先隐没不行于世。 唯有念佛。 易修易学。 浅识凡愚犹能修习。 拔济苦难。 利益弘深。 尚有此机。 堪行斯法。 大圣悲愍特留百年。 以此经文准知。 佛法渐灭。 众生福薄。 唯兹净教特益此时。 故以法验时。 诚是当根佛法。 故观经数处皆言。 为未来世一切众生说是教法。 请诸道俗寻此圣教。 验彼当根。 无得信于人语不依佛语也。 问曰。 十轮经说。 造十恶轮罪。 一切诸佛之所不救。 既言不救。 如何念佛亦令罪灭得生西方。 若得生者。 此是救。 何名一切诸佛不救也。 释曰。 此不救言。 为是怖诸造罪之者。 如来蜜意欲令畏罪不敢为非。 恐造斯愆永沉苦海。 佛既不救。 遂不行非。 故言不救耶。 为对此人造罪已无惭愧忏悔。 佛对于彼欲令忏悔。 言不救耶。 为是此罪实忏悔不灭。 若造此过诸佛不救耶。 复未知。 此罪第二阶人亦得造斯十恶轮罪不耶。 若言不得。 何为第二阶人能造五逆。 而不能造十恶轮罪耶。 若造而不救。 此显第二阶人亦不得生净土。 何因偏以此而证第三阶人不得生于净土耶。 若造而亦救。 经文但言造此罪者诸佛不救。 宁得第二阶人造此轮罪而蒙佛救耶。 禅师以何道理。 言此十恶轮罪。 二救三不救。 二生三不生。 经文无简。 既许俱为。 何意言救偏言第二。 此乃人解佛语。 非大圣教。 添意释经。 不当圣旨。 计寻念佛。 重罪皆除。 五逆十轮悉皆消灭。 五逆经言定业。 此定罪既灭除。 十轮称佛不救。 何废阿弥陀迎接。 若如禅师执文迷义。 于理未通。 请寻斯旨。 以祛疑滞也。 问曰。 如佛藏经第三卷云。 有佛号大庄严。 灭度之后百岁之中。 诸有弟子分为五部。 一名普事。 二名苦岸。 三名萨和多。 四名将去。 五名跋难陀。 是五比丘为大众师。 其普事者。 知佛所说真空义无所得法。 余四比丘皆堕邪道。 多说有人。 是普事比丘所说空法。 有十八亿那由他人。 已入涅槃。 是四恶人。 多令在家出家住邪经。 舍第一义无所有毕竟空法。 贪乐外道尼犍子论。 是四恶人。 所有弟子常相随逐。 乃至法尽。 尔时在家出家弟子。 多堕恶道。 不至善道。 灭佛正法。 又是恶人命终之后。 堕阿鼻地狱。 仰卧伏卧。 左脇卧右脇卧。 各九百万亿岁。 于热铁上烧燃燋烂。 死已更生灰地狱大灰地狱等活地狱黑绳地狱。 皆如上岁数受苦。 于黑绳地狱死。 还生阿鼻大地狱中。 若在家出家亲近此人。 并诸檀越凡有六百四万亿人。 与此四师俱生俱死。 在大地狱受诸烧煮。 劫火若烧。 是四恶人及六百四万亿人。 从此阿鼻转生他方。 在大地狱。 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岁。 受大苦恼。 世界还生。 还生此间大地狱中。 久久虽免地狱苦恼得生人中。 于五百世。 从生而盲。 后得值一切明佛。 是人于一切明佛法中出家。 十万亿岁勤行精进。 如救头燃。 不得顺忍。 况得道果。 命终之后。 还生阿鼻大地狱中已。 先起重不善业缘。 于后得值九十亿佛。 于诸佛所不得顺忍。 何以故。 佛说深经。 是人不信。 破坏违逆。 破毁贤圣持戒比丘。 出其过恶。 起破法业因缘。 法应当尔。 彼经既明不净说法等。 十万亿岁精进。 如救头燃。 不得罪灭。 命终之后。 还生阿鼻大地狱中。 如何念佛功德。 一声十声即得罪灭往西方也。 释曰。 由五胜故。 虽复暂念佛名。 灭罪生信。 过彼十万亿岁如救头燃修道灭罪。 言五胜者。 一发心胜。 二求生胜。 三本愿胜。 四功德胜。 五威力胜。 发心胜者。 此下品人。 是大乘根性人。 发大乘心。 彼是小乘人。 今为发大乘心。 一念超过二乘心无量百千亿劫。 故速灭重罪。 二求生胜者。 今此一念念佛。 愿生净土。 彼虽修道如救头燃。 是小乘心。 不信有十方诸佛净土。 为无求胜生。 故罪不灭。 此为求胜生。 故罪速灭也。 三本愿胜者。 以阿弥陀佛本发殊胜大愿引一切重罪众生称我名者。 罪皆消灭。 众生今日虽造重罪。 与过去久远无量劫来。 于阿弥陀佛本愿之中。 门佛发愿。 过去久远善根纯熟故。 能一念即得罪灭也。 四功德胜者。 前小乘行但作四念处观。 不能灭无量罪。 今念佛一声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功德无量如经具说。 故一念念佛功德。 胜彼十万亿岁如救头燃作五停心观四念处观也。 五威力胜者。 同性经说。 佛有十地。 阿弥陀佛是佛初地。 功德威力稍异常徒。 故威力加持念佛修行者。 定得往生。 不同余类也。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三 发布时间:2025-01-01 08:04:0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7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