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二 内容: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二西都千福寺大德怀感撰问曰。 生彼西方。 为过去心生现在心生未来心生。 若过去心生。 过去心已灭。 不可言生。 若未来心生。 未来心未至。 如何说生。 若现在心生。 现在心不住。 复如何生。 以此三世求生不得。 以何今劝生西方耶。 释曰。 以三世推。 已灭未生及现不住。 无有生理真实可得。 犹如灯炷。 非过去焰烧炷。 已灭故。 非未来焰烧炷。 未生故。 非现在焰烧炷。 不住故。 非不烧炷。 破闇发明。 念念相续。 新新谢灭。 相似相续。 犹如水流。 能一时中有于四用。 破闇发明。 热器烧炷。 此亦如是。 由净土业感生时熟。 圣众来迎。 归趣净土。 舍娑婆秽质。 成极乐净身。 三世缘生。 不常不断。 虽复诸法寂灭。 业报宛然。 诸法无生。 生死相续。 即不坏世谛。 建立第一义谛。 即其义也。 故维摩经。 净名大士诘身子言。 汝所得法有没生乎。 舍利弗言。 无没生也。 维摩诘言。 若诸法无没生相。 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 此明第一义谛诸法寂静无去无来。 故言无没生也。 下经言。 有世界。 名曰妙喜。 佛号无动。 是维摩诘于彼国没。 而来生此。 维摩诘言。 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 生者相续之相。 此明世谛假名非真生灭相。 今劝舍兹秽土生彼净方。 而于第一义谛之中。 三世推之。 竟无往生之义。 世谛因缘假名生灭。 非无舍此娑婆往生佛国也。 子岂得直论第一义谛之理。 而坏世谛种种因果作用等法耶。 此亦于世谛因果门中说。 劝往生净佛土也。 问曰。 金刚般若经云。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又云。 离一切诸相。 即名诸佛。 如何今日作有相。 观佛行于邪道。 而愿求生。 此实难矣。 释曰。 般若观经俱是圣教。 相无相观并非凡言。 互说是邪。 深有旨趣。 不可依其般若毁彼观经。 何但信谤交怀自成重罪。 亦乃于佛圣教未解融通。 何者此两经就人就学。 就解不同作斯说也。 由人者浅根之人。 未能观理。 为作色观。 观报化身。 深根之人能观实相。 为说无相。 观于法身。 浅人学深。 深法非药。 甘露夭命。 经有诚文。 深人学浅。 不成进道。 遂名退业。 何能进修。 故佛对两根说斯二教。 由学者。 初学之人创初入道。 观行犹昧。 未能学深。 不可教令作是实相观。 且教观色。 调练其心。 后学方成。 修进无相。 譬如入海从浅至深。 久学之人堪能进学彼无相观。 而乃滞彼初学色相。 为进彼行。 毁前是邪。 非谓此是邪见摄。 如悭人学布施。 悭障除已滞修初度。 佛欲劝彼进学尸罗。 若不毁前。 无由习后。 故毁其檀舍。 赞行持戒。 此是大圣善逗物机。 愚人莫知执文迷义。 今言邪道理亦如斯。 由解者。 若知色即空。 观色非邪。 若迷色不空。 观色是邪。 若知空即色。 观空非邪。 若知空异色。 观空是邪。 此乃解误异途。 自分美丑。 何关由色空二境。 以辨其邪正哉。 子若晓此宗途。 即常色观。 而恒正。 迷斯旨趣虽空观以恒邪。 善哉妙旨。 愿详其致矣。 问曰。 金刚般若言。 如来者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 故名如来。 维摩经言。 我观如来。 前际不来。 后际不去。 今即不住。 文殊师利言。 不住亦不去。 不取亦不舍。 远离六入。 故敬礼无所观。 准此大乘诸圣教说。 佛本不来。 亦无有去。 何因观经说有化佛来迎随化佛往。 有来有去。 与前经相违。 释曰。 甚深实相平等妙理。 法身如来本无生灭。 以佛本愿无限大悲。 接引众生。 从真起化十方世界。 如来引接三辈九品。 以化即真。 不来不去。 随机应物。 有往有还。 前经据化体即真。 说无来去。 观经据从真流化。 现有往还。 又西方有释言。 实无有佛从彼西方而来至此授手迎接。 亦无有佛引彼众生往生净土。 但是如来慈悲。 本愿功德种子增上缘力。 令诸众生与佛有缘念佛。 修福作十六观。 诸功德力以为因缘。 自心变现阿弥陀佛来迎行者随佛往。 言彼佛遣来。 不是实遣。 但是功德种子。 与所化生时机正合。 令见化佛来迎。 故言彼遣。 而实不遣。 阿弥陀佛悲愿功德。 湛然常寂无去无来。 众生识心。 託佛本愿功德胜力。 自心变化。 有来有去。 迎接行人。 见有往生。 是自心相分。 非关他也。 故前经说不来不去。 约佛功德说也。 观经说有来有去。 约众生心相说也。 又有释言。 如来应机亦复变现。 现作诸化身十方。 迎接往生众生。 彼诸化佛从佛镜智大悲流现。 故言彼佛遣化来迎。 然遣化迎。 如摩尼天鼓无思成此事。 然所现化有往来而言不往不来者。 此或约真而作是说。 前已释竟。 或约生灭念念不住。 生已即灭。 不可移动。 当处生当处灭。 异处生异处灭。 相似相续。 假说往来。 如火焰行非轮轮相。 假说来往。 实无来往也。 故肇法师物不迁论言。 旋岚偃岳而常静。 江海竞注而不流。 野马飘鼓而不动。 日月历天而不周。 此皆以生灭迅速。 不可移动也。 问曰。 涅槃经说。 舍无常色。 获得常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又言。 诸佛所师谓法也。 以法常故诸佛亦常。 此即三身凝然不迁不变。 今乃言生灭不住。 斯何义耶。 释曰。 此之诤论非唯今日。 一般大德涅槃学者言。 三身并常不生不灭。 广引涅槃经文及菩萨本业璎珞经等。 证三身并常。 此多依教也。 有一般大德依摄大乘论等。 释佛有三身常有三种。 一凝然常。 谓法身佛。 二不断常。 谓受用身佛。 三相续常。 谓变化身佛。 虽各名常义有差别。 以后二身从生因生。 般若论说。 报化二身生因生故。 诸所作者皆是无常。 若是凝然。 应同法身了因所证。 又应非阴亦无缘虑言说动作。 以此众多义理推之。 非凝然常也。 广如唯识论等成立。 又约遍计所执。 众生横计佛有去来。 为破妄执心外有佛有往有来。 为破妄情故。 言不来不去故。 维摩经言。 善来文殊师利。 不来相而来。 不见相而见。 如是等。 今此观经说有往来。 与诸大乘经不相违也。 各据一义。 悉为妙说。 问曰。 法句经言。 佛告宝明菩萨言。 善男子汝且观此诸佛名字为是有耶。 为是无耶。 为有实耶。 为无实耶。 善男子若名字有。 说食与人应得充饱。 若得充饱。 一切饮食即无所用。 何以故说食。 寻饱不须食故。 按此经义。 欲明名字性空不能诠说诸法。 今既教人专称佛名号。 能消重障之罪。 往生西方。 何异说食充饱谈浆除渴也。 释曰。 依诸大乘微妙经典。 咸言名字虚假无有定实。 故经言文字性离无有文字。 又言。 名义互为客。 菩萨应寻思。 然即寂默无言。 湛然宴坐。 即拘隣无得道之望。 须跋靡证果之辰。 唯能所说殊。 不可谈食得饱。 终名有诠表。 而因言会理。 因言会理故。 指月之譬兴焉。 名字性空故。 舍船之喻作矣。 佛以愚夫执着。 缘名生惑。 或爱或恚。 具造愆非。 骂我赞我。 起生起杀。 具十恶业。 颠坠三涂故。 破彼惑情。 言文字虚假。 纵令赞毁何荣辱汝身。 若言因赞即荣华汝身。 毁谤即损汝形质。 亦应说食得饱言火焚躯。 虽终日口谈味珍。 不免饥虚之困。 竟夕说于炬火。 莫见焚身之殃。 故知名字体虚。 本无真实。 凡夫莫悟。 浪起爱憎。 诤名于朝。 沉沦恶道。 若言名字无用不能诠诸法体。 亦应唤水火来命男女至。 彼即一一呼召。 无有参差。 故知筌蹄不空。 鱼兔斯得。 故使梵王启请转正法轮。 大圣应机弘宣妙旨。 三藏奥旨焕烂于龙宫。 十二部经照彰于鹫岭。 人天凡圣咸禀至言。 五道四生并遵遗训。 听闻读诵利益弘深。 称念佛名往生净土。 亦不得唯言名字虚假不有诠说者也。 问曰。 瑜伽师地论云。 三地菩萨方生净土。 今劝地前凡夫声闻等生。 有何意也。 释曰。 诸经论文说生净土。 各据一义。 取舍不同。 或上人下人义论。 净土既有麁妙胜劣种种殊异不同。 得生亦有种种上下阶降。 亦如仁王经说。 唯佛一人居净土。 三贤十圣住果报土。 此即十地已还并不得生于净土。 以佛大圆镜智所现净土是无漏故。 名之为净。 十地已还本识所变诸净妙土。 是有漏。 故不名为净。 以第八识是果报识故。 所变之土名果报土也。 若约行施戒修离无漏定障。 能以定力处处净土受生自在。 即三地菩萨得定自在。 故瑜伽论言。 三地菩萨方生净土。 若以得无分别智。 断人法二执见道烦恼。 证得遍满法界。 悟百法明门。 得生诸佛净土。 则初地已上得生净土。 若以本愿大悲引一切凡愚众生乃至下品下生五逆十恶。 但发菩提心悉得往生。 具如经说。 不可直依瑜伽论言三地得生。 即谓初二地菩萨亦不得生净土。 龙树菩萨佛记位登初地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岂为未至三地。 言不得生净土。 便与此经相违也。 又初地菩萨依仁王经。 说得百法明门见百佛净土。 如何言不得生净土也。 又华严经说。 初发心凡夫菩萨愿生净土。 即得往生。 故知瑜伽论文。 别据一相得定自在。 离障而说也。 问曰。 摄大乘论对法论等。 无着天亲诸大论师。 释诸经论种种文义。 有四意趣四秘密言。 唯由发愿而得往生西方者。 此是别时意。 今日劝人修西方业。 即得往生。 岂成道理。 自摄论至此百有余年。 诸德咸见此论文。 不修西方净业。 今即言得生。 岂不与论相违也。 释曰。 摄论言。 唯由发愿而得往生者。 此别时意也。 然古来诸德。 咸以此文证。 是别时之意。 言未即得生。 今详此文。 证是即得往生。 显其论主之意。 何者。 论言唯由发愿者。 是简持义。 简去念佛之行。 持取唯空发愿。 更无有行。 孤有此愿。 故曰唯由发愿。 若唯发愿而得生者。 此即是别时意也。 非即发愿之时。 终后即生净土。 故曰别时。 今时念佛至心。 即意业善行也。 称佛名号。 即语业善行也。 合掌礼拜。 即身业善行也。 由此三业善行。 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行愿相扶。 即得往生。 此岂唯是其愿哉。 论主说此唯由发愿之言。 意显兼行非别时之意。 惑者不细寻文义。 朦胧总谓别时。 若以念佛行亦是别时。 论文何因不言如念阿弥陀佛得生西方者此是别时也。 既不言以念佛修十六观行三福善之文是别时之教。 故知念佛等生西方。 非别时之意也。 有释者言。 念佛修十六观等。 即是发愿。 又有释言。 论师虽举愿言。 意亦取其念佛。 亦是别时之意。 今此二释。 为显利益。 为显解义。 若显利益。 作此解文。 更令无量众生流转秽土。 巡历三途。 不得往生净土出离生死。 若为解义者。 细依文句取义。 犹恐不合宗途。 朦胧以释论文。 翻将得其旨趣。 何斯谬也。 如俱舍论等。 诸部诤义。 引其圣教。 楷定旨归。 拾取一字两字。 以成诸部得失。 况乃观经等教。 备陈种种行门。 或述三种散善。 为净土正因。 或说十六妙观。 为西方正业。 如何总将为发愿文也。 又所以得知论师不以念佛是别时意者。 此有八意。 一论师释经。 本以经意难知。 为甚深之教。 凡夫披读。 莫能晓悟。 造论解释佛教。 欲令愚智咸知。 只如观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所说。 念阿弥陀佛。 得生西方。 文义显然。 愚智皆解。 何用所不了须论释耶。 二法藏比丘发四十八弘誓愿。 接引众生。 欲令生佛净土。 岂将别时之意。 而发弘誓。 引接众生耶。 彼愿之中。 即言。 念佛不得往生不取正觉。 不言唯发愿人不得生者不取正觉。 故知。 念佛等行定得往生。 入在四十八愿中。 非别时也。 唯由发愿不即往生。 不在四十八愿中。 故是别时意也。 三称赞净土经。 十方恒沙诸佛出广长舌相。 证得往生。 岂证别时之意。 诸佛舒舌。 本为难信众生。 将为念佛功德不多。 尽此一形即生净土。 咸生疑谤。 不信是经。 故现不虚诳之舌相。 发诚谛之真言。 令众生覩相听言除疑生信。 乃谓别时之教未即得生西方。 后至初地得生。 众生有何疑惑。 须佛舒舌相证往生西方耶。 四阿弥陀经。 先劝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后教称念佛名一日至七日。 即言圣众临命终来迎行者得生。 若言念佛即是愿。 言前已劝。 言令其发愿。 后更何须教令念佛。 故知前文是愿。 后文是行。 行愿相扶。 得生净土。 岂容念佛而是愿耶。 五净土论与摄论。 同是世亲菩萨所造。 宁容世亲製净土论即言念佛得生西方非别时之意。 释摄论乃曰念佛等是别时之意非即得生耶。 造论如是两人。 容许二师意别。 何必摄论得经旨趣。 净土论迷其圣言。 况两论同世亲所造。 文义故非鉾楯。 以论求于人意。 故知愿是别时也。 六净土论说有五门。 一身业礼拜门。 二口业念佛门。 三意业观察门。 四发愿门。 五回向门。 若修行即是发愿。 前三业行与第四发愿门。 有何差别也。 若是其一。 即应无有五门。 若是其异。 故知前是行门也。 七起信论马鸣所造。 言其念佛得生西方。 正是行门。 非别时意。 故知天亲所造论意亦同然。 不以念佛等门而为别时意也。 如马鸣菩萨所造起信论教初学菩萨言。 有八因缘。 而造此论。 至第七缘。 为示专念方便。 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 欲求正信。 其心怯劣。 以住于此娑婆世界。 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 惧谓信心难可成就。 意欲退者。 当知如来有胜方便。 摄护信心。 谓以专意念佛因缘。 随愿得生他方佛土。 常见于佛。 永离恶道。 如修多罗说。 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所修善根回向。 愿求生彼世界。 即得往生。 常见佛故终无有退。 若观彼佛真如法身。 常勤修习。 毕竟得生。 住正定故。 八若以念佛非是行者。 三福十六观等是行。 非行耶。 若是行者。 如地观中说。 作是观者。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舍身他世必生净佛国。 心得无疑。 念阿弥陀佛。 亦于念念之中。 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得生西方。 何故灭罪是同。 而彼是行。 此非行。 彼得生。 此不得生耶。 若俱非行者。 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 佛记得生为由作此观等得生。 为由余行得生。 若由此观等得生者。 此既非行。 如何得生。 若作观不得生者。 何须夫人请说不生之法。 如来为说不生法耶。 又若总是愿门。 即应唯是其一。 何须分别为十六观耶。 又为此解。 非但不晓经文。 亦乃毁其正见。 自损损他。 于人于法。 总无益也。 问曰。 若唯发愿是别时意者。 如何别时意耶。 答。 佛以众生烦恼炽盛。 流转生死沉沦苦海。 无有出期。 是以称赞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两报四种庄严。 劝诸众生令生净土。 诸众生类。 虽闻佛法。 障有轻重。 悟有浅深。 遂令依教胜劣差别。 有一类众生。 虽闻净教。 诽谤毁呰。 非但不生西方。 亦自沉沦恶道。 此全与西方远也。 有一类众生。 虽闻净教深信不谤。 五欲缠心。 乐居秽土。 亦不发愿。 亦不修行。 此人修善。 或生人天。 或复造恶。 沉沦恶趣。 此人望生西方。 亦为远矣。 以并无心趣求。 又诽谤毁呰故。 清净平等觉经言。 若有众生。 闻说净土教法。 闻如不闻。 反生诽谤。 我说。 此人未得解脱。 始从三恶道中来无信向。 尔亦全无行愿。 故未得解脱。 有一类众生。 与阿弥陀佛宿愿缘熟。 闻说净土教门。 净心信敬发弘誓愿。 我往生西方净土。 更不愿求人天果报。 虽有此愿。 然此人。 或以烦恼因缘。 耽着五欲。 或复懈怠放逸。 不能修道。 以遇恶知识。 广造十恶。 或复临终时不逢善友。 或以身婴重病。 狂乱失心。 或复多日失意。 不解人语。 遂使空有愿言。 未曾修净行。 虽不往生净土。 此愿远是生因。 或由发愿胜力。 后必定能修行。 或但起行之人。 必有修行之意。 彼虽未能起行。 当有起行之功。 方前二类之人。 即有远生之义。 故经记叹此人。 为得生西方也。 愚人将谓即得不假别修净因。 论师释此经文。 此是别时之意。 非但唯由发愿而即得生西方。 后人读论不解。 即言行不得往生。 此深错也。 又有一类众生。 善根深厚烦恼轻微。 逢遇胜缘。 听闻净教。 深生净信。 发愿修行临终往生。 具如经说。 此是行愿具足。 即得往生。 异彼空愿之人。 故非别时之教。 佛对前二类人未得往生之日故。 记发愿之者而得往生。 论师恐同行愿具足即得往生人故。 别分离唯愿之人。 是为别时之意也。 故愿喻初一金钱。 念佛修行等。 是中间九百九十八金钱。 往生净土是第一千金钱也。 故摄论言。 如以一金钱贸易得千金钱。 又如念多宝佛。 未即至不退位也。 不退位在十住初心。 此人当念多宝佛时。 或是十信前心。 或十信初心等。 未可念多宝佛。 即超十信十千劫即至十住初心。 以须中间更修八万四千波罗蜜行方至初心也。 而念多宝佛。 与不退行为远缘。 故名别时意也。 上来以众多义显别时意。 自关发愿非是起行之人。 是彼摄论师言别时之意也。 又摄论文别时意者。 是报净土唯愿念佛。 理未即生。 若化净土唯愿念佛。 必即得生。 如华严经。 不须疑惑。 问曰。 往生众生唯此人趣。 得修净业。 而得往生。 为通余趣亦得往生。 及已终者。 于冥道中亦得往生不。 释曰。 于五趣中。 悉能修西方净业。 得生极乐。 按诸天既能来听观经。 乃观经下文言。 无量诸天龙夜叉。 闻佛所说。 皆大欢喜。 称赞净土经列众中言。 无量诸天阿索洛等为闻法故皆来听法。 故知悉欲愿生净土。 皆能习净业。 得生西方。 又按菩萨处胎经第四卷说。 化生龙持八关斋戒。 金翅鸟欲食不得。 请问其法。 龙为说八关斋法。 金翅鸟随龙往海龙王宫中。 尔时龙子复与金翅鸟而说于偈。 是时龙子龙女心开意解。 寿终之后皆当往生阿弥陀佛国。 又按随愿往生经说。 若以亡者严身之具堂宇屋宅园林浴池。 以施三宝。 此福最多功德力强。 可得拔彼地狱之殃。 以是因缘便得解脱忧苦之患。 长得解脱。 往生十方诸佛净土。 以此准知。 五趣众生。 悉得往生极乐国也。 问曰。 于此三界秽土受生。 但有色形。 皆受中阴。 死此生彼。 往来传识。 具有四有。 所谓中有生有本有死有。 未知从此生于净土。 亦有中有不。 释曰。 此有二释。 一言无有中有。 以此命终坐莲华中。 故知则是生阴摄也。 以入莲华之中似同处胎也。 今释。 此义未必则然。 且如秽土受生之法。 必须至彼生处方受生阴。 如欲界死生于色界。 须从欲死受色中有之身。 至彼色界方受生阴。 无有于欲界受色界生有身。 今生净土义亦如此。 不可于秽土死则于秽土受净土生有身也。 要须至彼净土之中宝池之上方成生有身也。 又无色界无色。 可无中阴传识受生。 净土有色。 处所既别。 如何不许。 有于中阴传识。 至彼受生阴耶。 问曰。 若有中阴。 则应生彼至宝池中。 方入花中坐后乃花开。 如何于此则入花中。 与彼生阴有何殊别。 答。 岂以中阴入彼花中。 即令同彼生阴摄也。 生彼净土。 福德力胜。 虽是中阴乘花往生。 不同秽土中阴无花。 虽中生阴同在花中。 然胜劣别。 明晦有殊。 以分中生二阴差别。 亦以趣生至生义有差别。 分中生阴异。 不约有花无花分中生别也。 若谓同在花中难可差别。 即令无有中阴者。 亦可。 秽土中生二阴。 同无有华。 应言中生二阴不别。 若谓中阴生阴虽俱无花即有受胎等差别者。 卵等三生可有差别。 化生生阴如何得殊耶。 以此故知。 有中阴也。 又如地狱中阴。 已被火烧。 岂与生阴即无差别。 翻显净土善业类同中生相似。 然此所说中阴。 然未见经论说生净土者去身是中阴非中阴文。 不可定判说有无也。 虽无经文。 然取有义。 为胜不尔。 去身说是何耶。 问曰。 若有中阴者。 未知此净土中阴。 为着衣。 不着衣。 答。 无经论文。 然准定应着衣。 以俱舍论言。 欲界中阴除鲜白比丘尼。 余一切中阴皆悉无衣。 以欲界中有无惭愧故。 一切色界所有中阴皆有衣。 具惭愧故。 以此准知。 净土超胜色界。 如何中阴无有衣耶。 故净土中阴皆有衣服。 问曰。 净土中阴行相如何。 答曰。 亦以义准知。 秽土生天中阴。 足下头上。 地狱中阴。 头下足上。 人鬼傍生。 犹如鸟飞。 平身行也。 今生净土。 足下头上。 即此经文。 坐莲华中。 即其相也。 又释。 有别。 生天中阴。 足下头上。 立趣受生。 净土中阴。 坐趣受生也。 问曰。 净土中阴。 既未至彼极乐世界。 于其中间十万亿佛土。 食何食耶。 释曰。 欲界中阴。 生缘未合。 多时受彼中阴之身。 可须食香以趣生有。 净土中阴。 如弹指顷。 即得往生。 时既不长。 无劳食也。 又经中间十万亿佛土。 即于空中。 食诸佛土香之气。 以资阴身。 趣受生处。 其中有义无量繁多。 不可具说。 问曰。 何故如来说经。 皆为逗机化物。 悉为信向者说。 不为疑惑者宣。 故药师经言。 佛为信者施。 不为疑者说。 而说经之中。 有舒舌相劝物生信。 有不舒舌但宣妙理。 又说甚深法。 凡夫难晓。 怀疑生谤。 如说法华经会二归一。 二乘人等不生信心故。 须多宝世尊涌宝塔。 与证实佛舒舌相。 现不诳以表真。 三陈当信之言方申诚谛之语。 今阿弥陀经。 唯说西方依正两报庄严净相。 劝物往生。 易生正信。 何须六方或十方佛同舒舌相劝物生信耶。 释曰。 按称赞净土经下文。 佛自陈说。 十方恒沙诸佛。 见释迦牟尼佛说称赞净土经。 了各在本土。 异口同音俱时叹言。 释迦牟尼佛。 能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诸众生。 说是一切世界极难信法。 释迦牟尼佛。 既得诸佛同声赞叹。 告舍利弗。 我于五浊恶世。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诸众生。 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是为甚难。 如来虽说百千等经。 不言难说。 唯称赞净土经。 有九张纸。 恒沙诸佛及释迦牟尼世尊。 咸说此经难信难说。 盖以佛说十二部经。 一切外道皆生诽谤。 是佛弟子咸发信心。 今说阿弥陀经。 言五逆十恶罪根众生唯能念佛皆生净土。 虽佛弟子信向之者。 亦生疑惑。 不信此言。 现见今时四部众。 咸有正信。 尚疑念佛不即得生。 故知此经甚难生信。 一切种智预知。 未来有此众生。 怀疑者众。 故同舒舌相。 表法至真。 劝物修学。 又往生净土。 解行已上三贤菩萨或龙树等。 得生西方。 极恶凡夫亦生正信。 彼诸胜人福多罪少。 得生净土。 有何可怪。 五逆十恶罪恶凡夫。 一念十念。 至诚彻到。 乘佛本愿。 得生西方。 十地三贤诸菩萨众。 亦信此事。 不起疑心。 唯说下品下生五逆十恶。 如此愚人。 无恶不造。 逢善知识教称佛名。 具足十念即生净土。 还是斯辈十恶众生。 不信念佛得生净域。 我等既是罪恶凡夫。 无始已来是愆皆犯。 念佛十声有何功德。 令我重罪则得除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此但是佛接引之言。 或是远声作近声说。 是第二阶法。 或言别时之意。 种种异解不信即生。 欺谤极多。 信顺甚少。 故此言教为信者希。 诸佛同舒舌相。 遍覆三千之界。 证法不谬决定得生。 护念行人。 令生净土。 问曰。 如华严经说。 诸佛平等。 皆具一切行满。 本愿满方成正觉。 号两足尊。 今药师经。 唯说药师瑠璃光佛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 无量寿经及悲华经等。 说阿弥陀佛初发菩提心及修菩萨行发四十八愿。 与华严经文不同。 有何意也。 释曰。 此两经意各据一义。 亦不相违。 据实而论。 一切诸佛悉具一切殊胜妙愿。 无有增减。 若有一愿不圆一行不满。 即不得道成正觉名一切智人。 诸佛功德有不平等过。 维摩经言。 诸佛如来功德悉皆平等。 而药师经说十二愿。 无量寿经说四十八愿者。 此对所化之机说也。 诸佛教化众生。 皆约有缘接引。 众生共佛有缘。 必依如来本愿。 如来化导群品。 皆乘弘愿化生。 诸佛本发菩提之心。 即住广大之心。 所有众生之界。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然众生界无边数。 菩萨始于发心终于成佛。 阿僧祇劫有初有末。 于中行菩萨行。 成等正觉。 不可遍共一切众生皆悉见菩萨修行供养。 菩萨不可遍众生界教化利益。 众生界未尽。 菩萨已成佛。 心虽广大事即难周。 然于因地。 众生于药师瑠璃光佛所发十二大愿。 至诚殷重。 其愿今熟。 于阿弥陀佛本发四十八弘誓愿。 至诚殷重。 其愿又熟。 虽彼此两佛皆具尘沙诸愿。 对所化机偏明别愿。 众生于药师佛十二大愿根熟。 药师佛虽有四十八弘誓愿其机未熟。 故佛偏举十二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其机偏熟。 虽有十二愿等佛亦不说。 譬如医王药库之中。 虽具一切药草。 对所病者患冷患热吐痢不同。 处方合药不同。 一切药草偏取当病之者三五等味。 擣筛和合。 或丸与病者服。 不可用药数少不信医王药库之中具一切药。 不可为有一切诸药与一病。 况合和汤药具用一切冷热诸药也。 佛亦如是。 如华严经。 实具诸愿。 悉皆平等。 同彼医王药库药。 或说彼佛十二愿。 或说此佛四十八愿。 如对病者合药和汤处分。 故此两经不相违也。 问曰。 往生众生修净业者。 有何相貌。 知已即得定往西方。 颇有教证知相不。 释曰。 有三圣教。 证已得生。 以教验人。 即为证矣。 一如称赞净土经云。 于此杂染堪忍世界五浊恶时。 若有净信诸善男子又善女人。 闻说如是一切世间难信法。 能生信解。 受持演说。 如教修行。 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无量佛所曾种善根。 是人命终定生西方极乐世界。 二如清净平等觉经云。 若人闻说净土教门。 身毛为竪。 如拔出者。 我说。 此人定得解脱也。 三如贤护经第一卷说。 众生学得诸佛现前三昧。 闻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名号。 而能系心相续思惟。 次第不乱。 分明覩彼阿弥陀佛。 是为菩萨思惟具足成就诸佛现前三昧。 因此三昧得见佛故。 遂请问彼阿弥陀佛言。 世尊诸菩萨等成就何法。 而得生此佛刹中耶。 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 若人发心求生此者。 常当系心正念相续。 阿弥陀佛国便得生也。 行者等自亲于此三经。 随与一经相应。 即知得生净土也。 问曰。 如此秽土色界诸天。 亦无忧苦。 但有喜乐。 与彼净土有何胜劣。 愿生净土。 不乐生色界等天耶。 释曰。 彼色界天虽无有忧苦唯有喜乐。 然非极乐。 终有苦受。 故修行者不愿上生。 略以八义显非极乐。 一上无寂乐。 二下堕苦轮。 三无圣归依。 四不闻正法。 五有诸味定。 六邪见惑增。 七三灾坏境。 八八难成身。 第一上无寂乐者。 大涅槃寂灭之乐。 生彼凡夫不能剋证也。 第二下堕苦轮者。 生色无色受报毕已。 欲界业熟还生下方也。 第三无圣归依者。 色界虽有五净居天。 讵比西方多诸补处。 第四不闻正法者。 彼色界天岂方净土佛菩萨众水鸟树林昼夜六时恒宣妙法。 第五有诸味定者。 彼色众中。 虽有净定多诸味定。 以相间杂增生烦恼。 净土无也。 第六邪见惑增者。 生色界者通诸外道。 有生邪见。 又受无想报。 将生尽心生。 谤圣涅槃堕地狱也。 第七三灾坏境者。 三禅已下。 初火次水后风所坏。 净土无也。 第八八难成身者。 色无色界虽无忧苦。 然是八难之中长寿天难摄。 具斯八义。 虽有喜乐终沦苦恼。 故乐非极乐。 与彼净土胜劣悬殊。 故往生之徒。 不愿生于色界也。 一生净土。 毕竟不退故也。 问曰。 愿生净土。 诸修行者。 或持一日一夜斋戒。 或复孝养二亲。 此业如不愿往生。 即感人天之报。 阎浮上寿不越百年。 天即六欲。 上寿极多万六千岁。 今即回斯戒行愿生西方。 如何以此善因。 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戒因无别。 胜劣不殊。 寿报短长延促悬隔也。 释曰。 此义甚深。 难可解释。 经陈业力不可思议。 但知仰信。 难以图度。 今正一释者。 虽复一日一夜斋戒无有差殊。 然其受戒之心有于胜劣。 由心上下。 戒成差别。 若本以愿心祈生净土。 心求胜果。 戒成妙因。 感彼西方寿命长远。 如愿生人天。 心非殊胜。 顺生死流。 增长有业。 故所感报命不遐长。 故戒虽是同。 由发戒缘别。 成其胜劣之业。 感报有斯长短别也。 又戒因虽等。 念愿有殊。 缘胜助因便生净土。 且如分段变易报业虽同爱愿润殊果成胜劣。 此亦如是。 讵劳生惑也。 问曰。 若本期心愿生净土。 心成上品。 戒成胜因。 可能招彼长时延增寿命。 若本期心生天受戒。 垂至终日愿生西方。 即将先所受戒无作功德。 招净土报。 如何复能感阿僧祇之命根也。 释曰。 诸业不定。 或转重作轻。 或促长令短。 具如经说。 不可备陈。 行者本虽受戒愿生天中。 后遇胜缘归生净土。 行虽劣弱以后愿强。 资前戒品转增殊胜。 与佛愿合。 寿命遐长阿僧祇劫。 如舍福行作其命行。 有虽丰财多病命短。 舍物入定。 舍衣钵业延彼命根。 更增长远。 佛力法力愿力业力不可思议。 非诸凡夫所度量也。 问曰。 念阿弥陀佛。 生弥陀佛国。 正与佛愿相当。 往生可尔。 何闻药师佛名。 乃生西方。 释曰。 按药师经言。 若四辈弟子常修六斋。 或昼夜精勤。 一心苦行。 愿生西方阿弥陀佛国者。 忆念昼夜。 一日乃至七日。 或复中间悔。 闻我说是药师瑠璃光佛本愿功德。 尽其寿命欲终之日。 有八菩萨。 迎其精神得生净土。 为此人初愿生于西方。 后心悔修前行。 为有悔障。 不得往生。 闻药师佛名悔障消灭。 引八菩萨来迎此人。 还遣令生极乐世界。 此显瑠璃光佛为灭诸障助成西业怜令得生。 亦由前持戒精勤先修西方业得功德之力。 生于西方义亦无违。 若不得闻药师佛名。 乘有悔心不生净土。 若无悔者。 其人终日。 自须念彼阿弥陀佛名。 岂合弃西方佛号而不称名假东域佛名求生安养。 问曰。 准依法华维摩经等。 此方即有净土。 何须远求西方耶。 释曰。 虽有圣教言于此处即有净土。 同处同时不相障碍。 然维摩足按地。 虽现净土。 法华经中。 虽说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 而此二经尽于品末。 竟无处劝往生其国。 岂得以有净言即云我生其国。 细详其义。 恐理不然。 问。 所现净土为劝往生。 不劝生。 何须现也。 答。 今现净土自为别益。 别益是何。 如维摩经所现净土。 为除舍利弗等心净即佛土净疑令其见净明了圣教。 又为宝积等宜见净土得无生忍。 又法华经显一乘妙二乘为麁。 初秽后净。 非关劝物往生现于净土也。 由极乐净土内外功德胜余方。 下品众生生亦不退。 况余胜者。 余佛净土不说是事。 故劝往生。 不说此方等无净土也。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二 发布时间:2025-01-01 08:14:4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7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