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五 内容: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五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真宗皇帝谕旨留四明住世杨文公贺法智受命服启法智大师谢杨文公启杨文公请法智住世书法智复杨文公书杨文公谢法智答义书启杨文公三问并法智答杨文公谢法智答问启法智再书上杨文公杨文公再书请法智住世杨文公书上太守李夷庚同请住世杨文公上天竺忏主启又致请法智住世内简杨文公又书留法智住世法智再复文公启法智谢李驸马请住世书法智贺杨文公加翰林书杨文公谢法智贺书李驸马荐法智师号贺启法智谢李驸马启慧照法师跋前往复书草菴法师纪往复书中事昭讲主上四明法师书谢圣果法师书(圣果即天竺忏主先所召院名也)四明与矩法师十书叙付矩法师书(凡十书)付彬阇梨遗书上大雷菴长书(凡二书)天竺忏主上四明法师书(凡二书并草菴跋)付神照法师书(并月堂跋)付妙果法师书(并月堂跋)付永安山主书(凡三书并四家跋文)四明付门人琮法师帖真宗皇帝谕旨留四明住世四明教主礼公。 释门之高者也。 聚徒实繁。 而专以净土之法。 普劝修治。 天禧初结十僧。 行忏法。 三年期满焚身。 内翰杨大年。 慕其为人。 以书请留住世曰。 (亿)钦闻修千日之忏。 焚四大之躯。 结净行之十僧。 生乐邦之九品。 窃甞具请。 冀徇群情。 乞住世以为期。 希传持而兴利。 愿垂许可。 庶获瞻风。 礼终不允。 大年又贻书天竺式师。 託躬诣以留之。 书曰。 昨为明州礼座主。 宏发愿心。 精修忏法。 期以三年。 并趋火化。 况此僧传持大教为世导师。 得其久住。 利益甚多。 诚怀景重。 窃欲劝留。 罄叙克诚。 遂形恳请。 得其报音。 确乎不拔。 窃知忏主。 与之同禀。 并化东南。 可涉淅江之巨浸。 造鄞水之净居。 善说谏言。 宜久住世。 是年诞节。 (亿)干丞相寇公。 荐以紫服而宠之。 至天禧末。 有枢密使马(知节)。 请大年撰父神道碑。 酬以润笔。 一切不受。 止求奏荐。 四明师一师号。 知节因奏。 真宗曰。 臣请杨亿。 为先父撰神道碑。 不受润笔。 况词臣受所赠世之常规。 乞降旨以受。 上召大年问之。 (亿)即奏以四明遗身事。 上闻深嘉叹之。 重谕大年曰。 但传朕意。 请留住世。 若师号朕当赐之。 润笔卿宜无让。 于是特赐法智大师。 师由此住世。 数年方入灭。 余一日至南城。 瞻礼师塔。 畴昔所闻见。 恐世绝闻。 因假笔以识之。 景祐丙子仲冬钱(希白)谨题。 杨文公贺法智受命服启起复翰林学士光禄大夫行尚书工部侍郎知制诰礼仪院判秘阁二柱国杨亿上亿启。 夙陪清侣。 因熟高名。 闻传教于赤城。 久领徒于鄞水。 达契经之旨。 叶彼重宣。 精修忏之规。 臻乎本净。 机缘胥应。 真俗焉依。 顷更值于严凝。 常奉陪于枢弼。 辄求论荐。 式冀褒扬。 俄遇疾以归田。 殆解麾而趋阙。 涉乎累岁。 绝望报音。 暖席未遑。 飞邮遽至。 前言克践。 私愿允谐。 事虽自于乞隣。 道弥光于出世。 所有大师赐衣。 勅命已于本州递角内附去。 必垂领受。 谨奉状。 咨问兼伸陈贺。 伏惟照察谨状。 法智大师谢杨文公启(知礼)伏念。 身老林泉。 任拘香火。 仰明月而遐照我牖。 望白云而高迁帝乡。 徒効葵倾。 因惭匏系。 伏惟秘监果行。 育德自诚而明。 为诸夏之梓材。 作九州之木铎。 润色鸿业。 挥彩笔于玉堂。 康济明时。 成皇觉于仙室。 斯焉驾道。 式副具瞻。 素仰膺门。 长悬丘擣。 而知礼也。 灰心寄世。 砥行先经。 切栢代香。 忝嗣天台之迺祖。 刻莲为漏。 滥承庐阜之遗风。 岂期误泛虚名。 遐臻秘府。 致诸命服。 赠以善言。 捧接宸章。 感动肌骨。 虽怀在笥。 犹恐灾身。 追思梁氏之知然。 方兹何逮。 退省裴公之优密类此犹轻。 继都讲于山阴。 作主人于莲社。 顾微躯受赐。 无足称焉。 谅大教益光。 有自来矣。 造兰台而投刺。 莫遂衷肠。 栖石室以观心。 永期外护。 谨奉状申谢伏惟台悉。 杨文公请法智住世书亿启。 近者窃审。 大师期结社于十僧。 约入忏之三载。 然赴火光之正受。 决取净土于往生。 身见顿空。 愿力弥壮。 登莲华之绝品。 闻法树之至音。 兹事匪虚。 先佛所证。 然于俗念。 切贮愿心。 诚以大师。 洞三观之指归。 为四众之钦仰。 续台岩之慧命。 启越绝之度门。 十善诱人。 竞敦于白业。 一音扶教。 广演于金言。 慈荫普均。 道风允穆。 惟极乐之界。 盖觉皇之示权。 而大患之躯。 非智人之所乐。 傥存忻厌。 即起爱憎。 既萌取舍之心。 乃至能所之见。 谅惟通悟。 夙究真常。 盖俯就于初机冀策发于净行。 伏望因承恩诏弥广福田。 增延住寿之期。 恢阐化缘之盛。 仍冀忏期之告毕。 略迃法步。 以相从。 庶効纯陀。 恭羞末后之供。 愿同庆喜。 顿释离尘之心。 幸轸瞀蒙。 未趋寂灭。 切希垂听。 顒俟报音。 谨奉咨问。 法智复杨文公书(知礼)谨于讲忏之隙。 依本宗教观。 写书奉答秘监大檀越。 (知礼)伏奉载垂真翰曲赐重言。 俾(知礼)毕此忏期。 更留讲训。 仰承尊旨。 合改先心。 但以专诚久趣此门。 鄙志莫能易辙。 况良时难遇。 胜事易差。 故欲且副夙心。 不果恭遵严命。 所言(知礼)洞三观之指归者。 称之太过也。 又云极乐本由示权。 修道须忘忻厌者。 诚哉是言也。 而(知礼)今忻净土。 特厌患身。 亦有其由。 辄伸于后。 若其一心三观。 虽非洞达。 敢不依凭(知礼)四十余年。 寻其筌罤。 学其去就。 神根既钝。 证入无由而于户牖关防。 行用时节。 多所游历。 亦略谙知。 今者蒙索报音。 故难杜口。 粗陈梗概。 希赐否臧。 三观者。 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 恢扬肇自于如来。 妙悟近推于智者。 全由性发。 实匪修成。 故于一心。 宛有三用。 所谓空者。 一切皆空。 即三观悉彰破相之用也。 假者一切皆假即。 三观悉明立法之功也中者一切皆中。 即三观悉是绝待之体也。 是则终日破相。 而诸法皆成。 终日立法。 而纤尘必尽终日绝待。 而二谛炽然。 故般若谈空。 八十法门得显。 维摩立法。 三界见爱皆忘。 法华一乘。 世间之相常住。 皆由三观相即。 致令诸法无遗。 故三即非三。 一即非一。 非次第而入。 非并别而观。 不可以有无求。 不可以中边取。 故云不并不别非纵非横。 盖三一圆融。 修性冥泯。 岂识心之所测。 何言说之能诠。 故强示云。 不可思议之妙观也。 说即非说。 无说而说。 能知此已。 对一切境。 以此观照了之。 立一切行。 以此观导达之。 办一切事。 以此观成就之。 设一切教。 以此观敷畅之。 修此观者。 能所必忘。 取舍斯泯。 故真如无念。 向则心绝。 终日说示。 不异无言。 舍此则必同众魔。 离此则未超诸外。 故龙树云。 除诸法实相。 余皆魔事。 迦叶云。 未闻大涅槃。 前皆是邪见。 大矣哉。 一心三观之妙宗也。 故(知礼)所求。 安养而生。 所欲燃烬而死。 凭此三观。 遣彼百非也。 言极乐之界盖觉皇示权者。 经论既以净土之教。 为胜方便。 验知。 是如来善巧权用也。 但权名不局。 实理亦通。 是要甄分方知去取。 体外之权须破。 体内方便须修。 离事之理则麁。 即权之实方妙。 故小乘无他佛之说。 大教有刹海之谈。 盖心性遍周法界无外。 理极故令事广。 华大故省池深。 刹如帝珠。 出现重重无尽。 方显寂光之理。 身类天馔。 感报彼彼不同。 乃表遮那之性。 岂应极乐不预唯心。 故如来藏中。 涅槃具足。 随缘发现。 应量而知。 既能彰地狱天宫。 岂不造秽邦净国。 本性虽具。 由心发明。 弥陀以无缘之慈。 取极乐之土。 释迦以乐说之辩。 示往生之门。 斯皆善巧之权方。 摄彼沉沦之品彙。 令惧退转者不退。 使不善观者能观净土。 权相盖多。 今且略论此二。 故起信论云。 初学大乘正信。 以在此土。 不常值佛。 惧谓信心意欲退者。 当知。 如来有胜方便。 摄护信心。 但当专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真如法身。 毕竟得生住正定。 故专念真如法身者。 岂异大乘正信。 以依彼佛为境。 故能牵生净方。 斯是如来权巧也。 又观无量寿佛经云。 凡夫心想羸劣。 未得天眼。 不能远观。 诸佛如来。 有异方便。 令其得见。 此盖释迦神力。 弥陀愿心。 若有谛观。 必能睹见。 斯亦觉皇。 异妙方便也。 此之权巧方便。 既约圆论。 即与法华微妙方便。 无二无别故。 诸天及人。 声闻缘觉。 事度菩萨。 渐修大士。 充满世间。 数等河沙。 尽思度量。 不能知觉。 唯佛与佛。 乃能究尽。 圆信圆解。 方能造修。 (知礼)虽是钝根。 滥沾圆教。 不离当念。 愿达彼方。 庶即下凡。 便阶不退。 复闻。 大通佛世。 结缘之徒。 已经尘点劫来。 尚住声闻之地。 皆由退大。 故涉长时。 身子六心。 退落五道。 况悠悠学佛者乎。 盖由此土多值退缘。 故云。 鱼子.菴罗.华.菩萨初发心。 三事因中。 多及其结果少。 若求生安养。 即于博地。 能藉胜缘。 才获往生。 永无退转。 闻兹利益。 得不忻求。 乃用一心三观。 为舟航。 复以六时五悔。 为橹棹。 求往唯心之净土。 愿见本性之弥陀。 然后运同体之大悲。 度法界之含识。 顺佛权巧。 求生乐邦。 其意略尔。 所言傥存忻厌。 即起爱憎。 既萠取舍之心。 乃生能所之见者。 起过之相。 诚如所言。 立德之缘。 今当略说。 盖以忻厌取舍善。 能起过成功。 故马鸣立。 为始觉之基。 智者称为净土之渐。 维摩以见爱为侍者。 文殊以贪恚为功能。 斯皆用之在人。 乘之有法。 且众生旷劫。 住此娑婆。 贪于麁弊色声。 着于下劣依正。 既无厌离之念。 但增系缚之缘。 纵有熏修。 鲜有克遂。 以此土法多障。 致道行难成。 故涅槃经云。 得人身者。 如爪上土。 失人身者。 如大地土。 是故诸佛。 慜此众生。 以愿行功。 取清净土。 令起忻慕。 作受生因。 以苦切言。 说垢秽相。 令其厌恶。 成出离心。 若非此心。 不成始行。 故非厌离。 舍此无由。 不起忻求。 生彼无分。 盖受生之法。 以爱为缘。 始自初心。 终至等觉。 变易未尽。 忻厌叵忘。 况始行耶。 今求净土。 不求身受诸乐心染妙尘。 盖欲託彼净缘速增胜道。 以彼寿命无尽依报自然。 无有女人及以根阙。 虽圣凡共处。 而无恶道之名。 虽声闻无边。 且离执真之见。 弥陀为良导。 观音为胜友。 一生补处甚多。 十地圣人无数。 风吟宝叶。 波动金渠。 皆出妙音。 尽诠至理。 既无违顺。 永息贪嗔。 凡有见闻。 悉资寂照。 皆住正定。 功在于斯。 今之众园。 尚须求预。 彼之宝刹。 宁不愿生。 但知净土唯心秽邦即性。 即厌无厌即忻无忻。 是则正助合修。 解行兼运顺佛正教。 非己曲情。 况观经说上品生。 因须大乘妙解。 加修六度。 兼劝众生。 故(知礼)今以三观攻心。 五悔助道。 又恐净因未备。 故以毕命。 自要庶。 凭最后之强缘。 以作往生之定业。 而又若不烧身臂指。 非出家菩萨。 梵网之诫明。 然舍身命财。 是真法供养法华之文焕矣。 楞严然香一炷。 宿债俱酬。 轮王剜身千灯。 妙果斯克。 故知。 初心后位。 上圣下凡。 皆可进修并彰至教。 但行正解。 自免邪修。 以知性火真空。 岂有能烧之相。 所烧自亡也。 又知佛体圆妙。 岂存所供之人。 则能供亦寂矣。 两重能所既泯。 一切功德斯成。 是名苦行法门。 所谓火光正受。 四土净境顿现。 此心诸佛道场。 咸彰此处。 但随所愿。 必遂往生。 故智者云。 临终在定之心。 即是净土。 动念即是往生净土时。 如此舍秽身。 则尽垢秽之际。 何理不彰。 如此取净土。 则极清净之源。 何惑不遣。 是以韦提忻清净业报之处。 即证无生。 萨埵舍痈疽瘭疾之身。 云求常乐。 此之取舍。 与不取舍。 体无二种。 用亦同时。 得名三种法门。 谓取法门。 舍法门。 不取不舍法门。 亦是三毒法门。 具一切法。 故无行经云。 贪欲即是道。 恚痴亦复然。 如是三法中。 具一切功德。 文殊云。 我是贪欲尸利。 我是嗔恚尸利。 我是愚痴尸利。 深得此意。 即一心三观。 导一切行。 办一切事也。 以一切法空故。 舍秽必尽。 一切法假故。 取净无遗。 一切法中故。 无取无舍。 此之三法。 一切如来同证。 一切菩萨共修。 故(知礼)今舍秽身。 欣求净土。 辄敢仰効也。 然则修心万行。 入道多门。 随乐随宜。 随修随悟。 敢将测管。 局彼太虚。 但以(知礼)爰自少年。 便敦此志。 今已衰朽。 多历事缘。 此心常自现前。 对境弥加增进。 信由宿愿敢不恭酬。 年来建立道场。 众信共营供具。 三载资缘粗备。 数僧行愿。 偶同此者。 遭逢秘监。 知乎姓名。 察其始末。 敢请俯为檀越。 运以力轮。 使片善之有成。 俾净愿之克遂。 然后芘我宗教。 广见流行。 令未闻者闻。 使未悟者悟。 更冀佐治功成之后。 期颐报满之时。 随愿求生极乐世界。 冀得同会一处。 同叙宿因。 同化含生。 同登大觉(知礼)素无文学。 元是野僧。 发语麁浮。 显理疎脱。 盖奉读前书云。 精修忏之规。 臻乎本净。 次书云。 净土匪虚。 先佛所证。 仰惟。 秘监深洞苦行。 可以穷源。 复知净邦由来即理。 盖欲(知礼)广援乘教。 傍示未闻。 是敢辄附本宗。 少述愚见。 有黩台听。 不任悚惶。 不宣。 杨文公谢法智答义书启(亿)启。 近于公邮。 获披芳翰。 承法裕以增胜。 享净乐以无涯。 景仰尤深。 感叙奚罄。 属拘公局。 敻阻句筵驰系于兹。 敷宣宁既谨修状谢。 杨文公三问并法智答(亿)启。 远寄示长书为答。 重复窥翫。 但钦渊奥。 俗学肤浅。 何以奉酬。 辄缘来意。 虔致三问。 具于别帋。 请赐见答。 傥契卑心。 别具咨报。 然希取证于泥曰。 亦冀专修于末供也。 (亿)白。 承师有言。 西方净土。 风吟宝叶。 波动金渠。 此是何人境界。 答曰。 即此见闻。 更无道理。 既彰教义。 宁免指陈。 夫净土依正。 俱宣妙法。 闻者合了。 根尘绝迹。 物我一如。 岂执有人对他境界。 此间圆顿行者。 以根对尘。 起识之时即了。 以法界对法界。 起法界。 实非心外之境境外之心。 则心自知心。 境自见境。 境岂见境。 心岂知心。 知见既忘。 言诠亦绝。 故强名云不思议境观也。 凡位修之尚尔。 圣位证之奚言。 又若强论所离之境差别相者。 麁中之麁。 凡夫境界。 细中之细。 是佛境界。 斯盖教道分别也。 若今圆论。 不离而离。 初心能离佛之所离。 以一心三观即佛智。 故前书云。 对一切境。 以此观照了之。 斯之谓矣。 承师有言。 烧身臂指。 乃是出家菩萨。 舍身命财。 方名真法供养。 此语出梵网法华二经。 然并是魔王所说。 且非正教。 答曰。 佛之与魔相去几何。 邪之与正有何欠剩。 良由本理具魔佛性。 不二而一。 二而不二。 随缘发现。 成佛成魔。 性既本融修。 岂能异。 故圆实教。 称性而谈。 魔界如。 佛界如。 一如。 无二如。 故得云魔外无佛佛外无魔。 亦是一魔。 一切魔。 一佛。 一切佛。 俱称法界。 皆一体遍周。 故悉得称王。 皆诸法朝会故。 若于魔佛。 起胜劣心。 自是邪思。 殊非正观。 然魔法本妙。 如富豪家满中七宝。 而凡夫生盲。 转动罣碍。 为宝所伤。 二乘热病。 见是鬼虎龙蛇。 怖故逃避。 渐修菩萨。 犹如夜视。 见不了了。 唯圆顿行者。 从初决定。 见是七宝。 而自在用。 唯佛无碍故。 魔是法界魔。 是法王博地。 唯理性。 是初学但名字。 是五品位观行。 是十信位相似。 是法身菩萨分证。 是唯妙觉如来究竟。 是以此位方穷魔法事理边底。 具足能于魔界。 统摄自在。 即魔王义成就也。 应知。 波旬称魔王者。 有名无实。 以乖统摄自在之能。 故涅槃云。 世谛但有名无实义。 第一义谛。 有名有实义。 若然者。 梵网法华真实魔王所说。 更何所疑。 以魔王与觉者一体异名。 如帝释一身既具千德。 遂有千名。 岂因陀罗说异憍尸迦说耶。 今云魔王说者。 非独不异佛说。 而能深显圆宗。 何者。 以圆不自圆。 乃偏邪诸法。 一一皆圆也。 法华决了声闻之法。 是诸经之王。 岂不决了魔外为王耶。 但魔外易开。 诸大乘已说声闻难开。 故法华随难别指耳。 如华严胜热婆罗门投火化人。 则全用外道之行。 和须蜜多女。 染欲摄生。 则全用魔罗之法。 若非深住魔外法界。 安能令无量人得证三昧。 乃是行于非道。 通达佛道也。 况今烧身臂指。 正助合行。 舍身命财。 财法兼济。 则一切法趣苦行。 为法界故。 教主既与魔佛。 体一法门。 则邪正本融。 乃名具足尸罗。 所谓体内方便。 魔说之意。 岂不然乎。 如是闻魔不惊。 于佛离着。 乃是粗研三观之功也。 前书云。 立一切行以此观。 导达之其有由矣。 承师有言。 火光正受。 是苦行法门。 当劫火洞然大千俱坏之时。 则何人受于极乐。 答曰。 然身之际。 岂定有人受于极乐。 劫烧之时。 岂定无人受于极乐。 故净名经说。 虽善恶之业不失。 而作受之者本无。 法华云。 劫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稳。 天人常充满。 庄严所游乐。 以苦行人即本来人故。 离有无相。 本来人即苦行人故。 非生灭法。 全修在性。 全性成修。 此时彼时。 无增无减。 实不可思议也。 此之正受。 体是无上人法。 贯彻三际。 绵亘十方。 成住坏空。 不能变其质。 水火风灾。 未始离其用。 以全金作器离水无波故。 岂唯一理该通。 抑亦当念总摄。 故十方刹海。 九世往来。 同趣一心。 名妙三昧。 而以苦行为主者。 原治事恶。 助开理修。 以为最后用心。 庶作增上净业。 既正助合运。 乃修性一如。 不离此心。 而至极乐。 前书云。 办一切事。 以此观成就之。 其在此矣。 杨文公谢法智答三问答(亿)启。 近致问端。 远承答诲。 恭闻了义。 尤涤蒙襟。 盖龙象之极。 谈续云雷之雄韵。 依而领解。 奉以遵行。 足照了于色空。 乃溷同于心境。 往生随愿。 福智并严。 受顶记。 以何赊。 得法乳之正味。 然而陋闻所及。 结舌匪容。 有疑须争。 罔关于人我。 觌面相示。 期达于本源。 若乃谷响随声动。 彰于答应。 镜火立照随。 显于形规。 如理而言。 表枢机之迅发。 依经以解。 味糟粕以沉研。 其如离句绝非。 终焉杳邈。 丧词忘虑。 曷取攀缘。 惟少室之宗风。 本灵山之笑视。 瞥然起念。 已蹉西天之程。 兀尔忘情。 正坐山鬼之窟。 有修有证。 虑剜肉以成疮。 以心传心。 乃标指而为月。 自他路绝。 生佛道齐。 纵直下以承当。 已未来而丧失。 故黄蘖痛杖于临际。 至再三而自知。 船子挥楫于夹山。 一刹那而顿悟。 傥全无扣激。 遂泯于宗风。 然少室机锋。 为求于道契。 恭承旨喻。 但积钦隆。 谅惟领众之余。 允获深禅之乐。 未期瞻拜。 但积倾依。 谨奉状起居谢。 法智再书上杨文公(知礼)谨焚香涤研写书。 贡于秘监大檀越。 (知礼)伏念。 僻居海角。 杳隔朝端。 每思摩诘之威仪。 屡破禅那之方便。 恭惟。 秘监大檀越。 早亲先佛。 深证无生。 以本愿而熏心。 作大臣而护法。 故得儒释双洞解行两臻。 于习禅阐教之流。 起密友至亲之想。 为法之切。 究理之精。 当代之间。 一人而已。 而(知礼)智非深证。 行未超常。 偶以友僧。 达于非善。 便赐优隆之遇。 特加振发之恩。 荐以命衣。 旌乎讲业。 虽匪本心之所欲。 乃于大教而有光。 仍自妙证之心。 特设难思之问。 深以发明奥旨。 遍令悟解圆宗。 既受击扬。 敢无酬对。 实谓。 将金易麨。 殊非如响。 答声。 岂期。 辱示长牋。 远慰山抱。 旨辞稠叠。 粉饰过逾。 见深明少室之真风。 仰高体灵山之密旨。 是兹超悟。 诚谓绝伦。 又轸深仁重垂。 敦劝俾满三年之忏。 且留四大之身。 在檀越之爱念。 谓必有益。 如鄙僧之揆度。 知去乃成。 良由以教照心历缘验行。 虽修三观。 未破四魔。 虽运慈悲。 潜生爱见。 无船救溺。 带病称医。 既无济度之功。 宁有疗治之益。 欲图真化。 须云净方。 故依大乘。 专修妙忏。 託道场之净境。 革世务之杂缘。 五悔洗心。 一讲熏种。 助发无生之观。 期明具德之心。 又乘报识之未衰。 必于慧命之可策恭酬宿愿。 决取往生。 盖思现报之强牵。 复虑宿殃而熟夺。 乃凭苦行。 庶作良缘。 用薄解之功。 导临终之念。 不灭而灭。 等后际以捐躯。 不生而生。 彻本源而取土。 四十年而标意。 期此克酬。 百千劫之受身。 谅皆虚掷。 冀满匹夫之愿。 难遵大士之言。 此生觌面虽乖。 彼土承颜。 必遂专希外护之力。 用副本心之期。 仍念。 所业教乘。 仰託台恩庇荫。 使乘乘不断。 令处处皆闻。 惟此是繄。 仰期见允。 (知礼)书不成字语。 不成文。 冀表寸诚。 匪容假手。 以此叙感。 千万之一二也。 伏惟。 台慈略赐念察。 不宣。 杨文公再书请法智住世(亿)再咨。 (亿)顷露虔诚。 愿延住寿。 枉柔音之垂报。 仰确志之惟坚。 柰以。 台教之复。 兴聿自海邦而始唱。 赖香象之所负。 同优昙之一开。 傥取证于乐邦。 孰能扶于法运。 迦文念过去之说。 罔趣泥洹。 生公待未至之经。 久停枯聚。 备存昔制。 希察遐衷。 幸甚幸甚。 杨文公书上太守李夷庚同请住世(亿)启。 违阔已来。 倾凝何极。 辄有闻白。 不避渎烦。 顷者贵郡天台教主。 礼大师。 精修忏仪前约岁纪。 将趋火化以泯身。 缘(亿)素闻其风。 辄伸首劝。 以其通赤城之秘典。 启淛水之度门。 逈传止观之妙机。 允续能仁之慧命。 实经论之龙虎。 作黑暗之明灯。 傥住世之久如。 固利生之浸广。 函封沓委。 志愿确坚。 率和四众之情。 叩端不已。 度越重江之阻。 驰讯继臻。 得其来音。 颇似相许。 尚虑持于宿誓。 或匪顾于幻躯。 望敦外护之心。 共延住寿之数。 叶宣大教。 克树胜因。 遐祝在兹。 繁述为此。 凛冬冠序。 精摄是宜。 杨文公上天竺忏主启(亿)启。 逖仰孤风。 宏敷至教。 续台岩之慧命。 逗淛水之上机。 萦以尘烦。 间于道里。 阻亲软语。 莫叩灵筌。 清侣遐臻。 圆封辱贶。 同寄书于汉上。 智辩难酬。 陪结友于香山。 愿心犹郁。 钦承道眷。 内积腼颜。 暄序甫临。 履用增胜。 不宣。 又致请法智住世内简昨因闻。 明州延庆寺礼座主。 结僧入忏。 期以三载。 并趋火化。 况此僧传持大教。 徒众攸归。 为世导师。 开人眼目。 得其久住。 利益甚多。 遂曾发书伸劝。 他有答简。 备述确乎之志也。 今已召得他请益弟子(智环)来。 此即总印大师。 澄公之上足也。 现欲专裁尺牍同其春水。 请环师再伸劝请。 切知。 吾师与之同禀。 并化东南。 须仗法友之诚言。 苦留大士而住世。 相次别期奉简。 先此导怀。 杨文公又书留法智住世(亿)启。 近专驰寓谅已通。 闻属在疚之方。 初固叙怀。 而未悉。 盖以夙伸劝请。 冀永住期。 佥同缁白之诚。 密契龙天之愿。 允蒙金诺。 遐慰蓬心。 惟台岭之秘诠。 免虞綫绝。 而灵山之慧命。 克广灯传。 社侣相欢。 空居迭报。 尚虑。 大师未忘夙念。 犹执誓言。 外虽徇于吁辞。 中尚存于确志。 况义天初显。 化土丛依。 祈寿劫之增延。 诱根机而浸熟。 利他斯博。 报佛为深。 虔露寸衷。 幸副群仰。 谨修状起居。 咨问伏惟。 照察谨状。 法智再启复文公(知礼)伏念。 云在帝乡。 豹栖山雾。 虽体疎影吊。 语默相悬。 而道接魂交。 朝夕自迩。 岂谓蕙心见齿。 琬检继臻。 危坐整容。 发函伸纸。 粲星云之古字。 俦彼偃波。 铺绡縠之高文。 篾夫凋玉。 尤味雅旨。 尚虑渝盟。 切缘(知礼)学昧通情。 辩疎精难。 廓无极之野。 贵乃游观。 坥空洞之乡。 聊兹偃仰。 指华池而欲骛。 誓薪榻以云。 终免留曾布于笃诚。 循省己移于壮志。 既承爱物之道。 奚爽可复之言。 良由秘监侍郎。 藻绘教门。 丹青慈室。 唯恐休明之代。 篾闻圆顿之宗。 示轩冕之身。 上毗仁主。 以寂照之道。 克辅空王。 欲进后贤。 特垂洪范。 但认流思斯博。 岂同书带而休顾泉客之泣珠。 未足为赠想。 卫人之报玉。 止解典言。 承缉传通。 庶酬奖劝。 (知礼)上戴尊慈。 山情不任。 法智谢李驸马请住世书(驸马书旧失传)(知礼)伏念。 夙求藏密。 因省庸才。 漱石枕流。 靡沽于荣利。 收视反听。 唯翫于希夷。 拟捐如幻之躯。 庶策无生之慧。 岂谓。 逈关雅素。 遐示音徽。 曲彰激劝之辞。 俾退真归之限。 金简玉字。 如降丹室之中。 瑶蘂璿枝。 永辉蓬庐之内。 千钧未重。 三观何厌。 回虑孱微。 敢言胜克然以驸马都尉。 国纪人望。 神清鉴明。 品格悬殊。 社颢才堪于亚相。 声光奋发。 传宣未可以偕行。 良由尊道贵人。 流谦崇让。 既颇形于厚劝。 讵奚诺以赐言。 是敢竭朽竭愚。 且讲且说。 庶凭浩益。 仰谢洪恩。 法智贺杨文公加翰林书(知礼)伏审。 荣奉金泥。 首司玉署。 欢抃之极。 启处无从。 伏惟。 庆尉恭以。 翰长侍郎。 积行累仁。 博我多识。 有佐时之道。 无媚世之容。 运筹堪亚于子房。 遗直未饶于叔向。 加以矫志崇邈。 颐情典坟。 收百代之阙文。 选义按部。 採千载之遗韵。 考辞就班。 挫群动于笔端。 笼八极于形内。 故得位隣三辅心协重瞳。 岂视草而冠华林。 必和羹而坐黄阁。 (智礼)惭非俊列。 曲受恩知。 赤城妙宗。 何汩没于当代。 白莲净社。 重炜烨于旧林。 况阡陌而是遥会金兰。 而且阻。 西望门馆。 山情不任煌灼激切之至。 杨文公谢法智贺书(亿)启。 近者起于苫庐。 荐膺纶捡。 复尘内署。 仍冠迩班。 属创钜之痛余。 固杌枯之才尽。 猥承甄录。 罔克避辞。 徒僶勉以从公。 益支离而取诮。 教主大师。 逈敦道眷。 遐枉贺牋。 仰窥勤渥之私。 但切感惭之抱。 谨修状陈谢。 李驸马荐法智师号资启滭州防御使驸马都尉李(遵勗)(遵勗)启。 迹婴官次。 耳熟道风。 逖怀鄞水之名城。 夙阐台峯之密教。 半满二字。 义奥赜以惟精。 昼夜六时。 道勤行而匪懈。 仰梵筵之高启。 蔼方裓之骈趋。 焕然精祠。 允为宝所。 屡通诚于音驿。 向阻侍于巾盂。 近遇诞弥之辰。 辄祈智者之号。 钦纶恩之申锡。 省尘渎以无从。 而乃宗教荐兴。 纂上乘而弥劭。 法龄安住。 延内护以增辉。 幸惟观道之慈。 俯徇缔缘之恳。 春旗肇候。 清履善绥。 企颂之私硎削。 奚既其勅牒一道。 辄于递中附上。 谨奉状。 起居陈贺。 兼侦法候。 法智谢李驸马启正月十日。 本州送到。 勅牒一道。 钧衔一通。 蒙恩授(知礼)法智大师者。 纶言肇布。 靡停琁室之间。 金简初裁。 倐远瀛壶之上。 焚香涤想。 避席观辞。 唐锡四名。 偶可孚而同称。 隋旌两字。 幸德安而共呼。 祇荷宠光。 伏增感惧。 切念(知礼)声凡玉振。 量浅渊淳。 运十法之大车。 期跻佛地。 张八教之法网。 贵漉人鱼。 聊行南岳之风。 敢肖东林之化。 岂谓都尉太傅。 会虹流之节。 祷石固之基。 委黩睿谋。 特矜纤善。 举清衔而远赐。 擢幽迹以无沦。 载省若惊。 终疑不称。 挥犀梵字。 且守于先规。 噉石空山。 未偕于往哲。 伏况都尉太傅。 戎韬頴达。 义府渊游。 妙穷西竺之言。 密契南宗之意。 雅合宸鉴。 特秀人文。 髦士咸归。 方来所则。 俟光垂统用叶具瞻。 恭惟上为庙朝。 精调寝膳。 (知礼)山情。 不任劳结戴恩激切知归之至。 慧照法师跋前往复书人之死有重过泰山。 有轻如鸿毛。 盖推义所适。 比干之于商。 伍员之于吴。 纪信之于汉。 激于爱国救主。 故轻死如鸿毛。 管仲之就拘。 曾子之避寇。 子房之藏匿。 抱乎智深志远。 故重死如泰山。 先师宣尼。 甞制其法曰。 言必信。 行必果。 硜硜然小人哉。 方吾祖誓遗身之际。 上蒙天子知赏。 次为州将保持。 死则损多。 生则益大。 万一不遑恤此。 潜焚幽谷。 则亦匹夫之为谅耳。 智者宗系。 其能再兴乎。 建炎二年孟夏十九日。 法孙传教慧照大师(法隣)跋。 草菴教苑余事纪往复书中事法智既结社。 焚身誓生安养。 内翰杨公大年。 闻其风累申劝请。 仍勤致数问。 有问净土是何人境界者。 有问法华梵网皆魔王所说者。 此杨公以理夺事。 而问之也。 法智乃以即理之事。 而答之则曰。 即此见闻更无道理。 又曰。 佛之与魔相去几何。 后杨公启谢所答问曰。 恭闻了义。 尤涤昏蒙。 盖龙像之剧谈。 续云雷之雄韵。 其终幅则曰。 有疑必争。 罔关于人我。 敌面相示。 其达于本源。 至曰惟少室之宗风。 本露山之笑视。 以至黄蘖痛杖于临济。 船子挥揖于夹山者。 此杨公以禅夺教也。 然法智复启。 殊不领略其说。 盖昔禅教互相为谋。 至是则不然。 则知。 大宗师手段当自有体。 钱唐昭讲主上四明法师书钱唐法门比丘(庆昭)致书于。 四明讲主礼上人。 夫天台之道。 祖乎龙树。 宗乎南岳。 自陈隋逮皇朝。 逾四百载。 龙树至于荆溪九世矣。 荆溪至于吾辈十世矣。 其间英彦间出。 讲说相望。 代不乏贤。 学者既庶。 得其门者或寡焉。 (愚)曩岁甞闻。 足下洞四教之大体。 造三观之渊源。 极如说行。 唯日不足。 诚谓得其门矣。 求之于今无以加也。 恨不得一日而见矣。 (愚)比览足下观心义状三轴。 果见其解深。 而理奥学博。 而意幽。 抑又文辞粲然。 才华焕发。 求之兼才。 又难能也。 其所构义。 虽与愚不同。 然亦各言其所解。 显其所承。 斯何伤乎。 甞静而思之。 知之者谓愚与足下。 苦心为法之至也。 不知者以为好诤求誉之至也。 又有不知厥臧厥否。 而钳口不言之者。 今时乃尔。 后世知之者。 其何若哉。 先知足下造指要钞。 解十不二门。 为一理之康庄。 辨二家之得失。 二年前虽许垂示。 未覩斯文。 翘望之切。 如饥渴矣。 或苟无食言。 必具简惠然而来。 博我圆解。 约我圆行。 岂独(愚)之幸。 亦杭之学徒幸矣。 又见吾足下诲人无倦之至焉。 不宣。 钱唐法门比丘(庆昭)上曰。 谢圣果法师作指要序启四明法门比丘(知礼)。 上手圣果阇梨(侍者)光尘倐变。 忻界尤赊。 倾慕笑谭。 何啻饥渴。 谅惟荣履无替考详。 必诲物以忘疲。 幸吾宗之不坠。 (知礼)昨以居多暇日。 因究教门。 庶熟性灵。 辄思训解。 念朱陵之四择。 已抱忸怩。 绎荆溪之妙言。 更增嗤鄙。 无何诸子咸议。 刊行。 遏之不休。 故从所欲敢期英眷。 亦赐揄扬。 实谓虎威俯从狐假。 洎回人之遽至。 辱荣翰以荐临。 益见久要之心。 足认澹成之契。 瞻望载惕。 睓懵交颜。 方今参宿移沉。 圣制非远。 必希道养以慰翘思。 便价告行。 谨此致讯。 兼代陈谢。 伏惟鉴察。 不宣。 四明法门比丘(知礼)载。 白圣果阇梨(天竺忏主时住圣果寺也)。 四明与矩法师书叙元丰间剡溪上方。 有子通讲者。 因之三衢。 谒长寿水法师。 见壁间悬数族。 皆四明尊者。 付门人炬公之书。 辞翰平澹。 道义优柔。 凛然古人风度。 通即录归。 自兹传播。 然四明中兴祖道。 禀法之徒。 靡计其数。 唯公所得最深。 独擅出蓝之美。 方其在轮下。 居席端众。 请贰讲。 四明听而骇之谓。 吾后之有赖矣。 初出世领三衢本业寺。 四明授与手鑪如意。 足见印可之笃。 后诣京师。 真宗知名。 召讲四十二章经。 因赐命服。 续回梓里。 住持浮石。 兹山先係禅刹。 长老元勳。 因听师讲唱。 遂请问从真起妄之义。 一言相契。 回礼为师。 即舍此院。 永为教庠。 师一开法学。 徒云委。 大展黉堂。 揄扬圣化。 至今三衢台道之行。 由师力也。 通得此帖。 甚珍惜。 复跋其所得于后。 无何岁久鱼鲁成讹。 余故芟夷调理。 易冠于前。 庶几览者。 先知文之自来也。 嘉泰二年中秋后一日(宗晓)志。 四明付门人矩法师书(凡十幅)第一书崇矩近夏。 五回收得汝书。 知受台州黄岩东禅之请。 闻若僧若俗。 于再于三。 既动众心。 获兴吾教。 得无喜乎。 前次海藏主。 将东山信来。 亦言及斯事。 未知几时赴彼开讲也。 汝既受彼请。 当听吾言。 凡立身行道。 世之大务。 虽儒释殊途。 安能有异。 必须先务立身。 次谋行道。 谦为德柄。 汝当坚执之。 使身从此立道从此行也。 吾见学人切于名利者。 皆不能鸠徒演教。 当视此等如诈亲惧之如虎狼。 此先宜诫之。 然后进行勤讲。 岂俟再言也。 此外宜览儒家文集。 博究五经雅言。 图于笔削之间。 不堕凡鄙之说。 吾素乖此学。 常所恨焉。 汝既少年。 不宜守拙。 当效圆阇梨之作也。 至嘱若见源叔。 为我伸诚。 佛事所拘。 人情多旷。 春喧渐热。 更宜减睡节食为要。 余无可言。 不具座主。 (押)付崇矩阇梨。 第二书浮石行者。 至得汝书知。 住持无事。 兼有僧徒。 讲说相续。 官员归嚮。 供施周丰。 此虽外事。 亦是急缘。 又知专以净土系心。 念佛不辍。 吾闻之甚喜。 如饥得食。 望汝加行自修。 弘教利物。 无以他竞。 卑己尊人为上。 若其尔者。 三衢台教。 立见中兴也。 其住持事。 杭僧来说。 汝既说行并持。 必树立非晚也。 (仁岳)有谏书与吾。 汝曾见否。 嗟小子狂简。 不知所以裁之。 始欲不答。 又虑后学遭伊惑乱。 病中写三二十纸。 解其谤辞。 令伊知教观蹊径也。 钞写未了。 后信附去。 夏暑恶热。 宜好将息。 勤心为法。 兼修佛事。 为要不具。 第三书吾委付崇矩。 近者得书。 知汝平善。 汝受得浮石院。 吾犹虑舍时不至分明。 又见钱唐人说。 有多端。 今睹帖疏。 辞意甚周旋。 衷心喜之。 是汝平生留心教观所感也。 愿智者圆宗。 因此大行彼郡。 接诱方来。 然得人则其道大振。 失人则其道随灭。 三衢流布。 种在汝躬。 慎勿放逸。 宜以谦下接人实行轨物。 若其然者。 则副请主学士之用心。 乃酬勳公之元意。 切须夙夜审思取成大利也。 吾为小子(仁岳)狂简。 辄起邪思。 执非为是。 以伪驳真。 恐世人遭伊起谤。 紊乱大途。 故吾勉强书两十纸解之。 俾伊略知得失。 秖为伊在讲下。 虽久逐句。 记录待作诤端。 庄严我见。 全不咨审大体。 唯增毁谤之门。 今因他故修得此书。 略显吾宗妙义。 今以草[葶-丁+呆]一本。 与汝宜子细研味之。 汝欲吾作委曲付。 文智今写未暨。 教伊且秉护三业。 令自他有益也。 人去余无所道。 为法安身。 为最不具。 第四书崇矩六明初五日。 始见灵曜行者。 将到汝二月书。 知官僚躬请。 名僧让居。 缁白归心。 资缘周赡。 乃汝愿力所致。 亦吾道将行。 更在精勤。 令事增广。 但于心无着。 必传法成功。 须更坚固立十方住持。 永作传天台教观之院。 既已有夏舍人起请之勅。 州府据勅行之甚顺也。 事毕结裹文字。 入在石中。 永为程式。 方为究竟也。 见说文炳。 依栖于彼。 切宜照燎之。 伊却是学人必能成器也。 此外切在调身安适。 自然其道昌盛矣。 余无可嘱不具。 第五书崇矩吾前次附信。 必领得了。 起造毕。 莫管人多少。 须不住开讲。 于教着功不拥文义。 仍以进行为务。 守戒为先。 如汝者少。 唯望汝流布。 若或放逸。 又成虚掷也。 吾于余事。 不能挂心。 只虑教观无人而坠。 汝宜思之。 当知吾志。 焉夏初修方便。 望汝冥祷相助。 时中切冀将身本道不具。 第六书章安崇矩。 近日如何。 夏中不废讲否。 自行化他日增益否。 知吾道者无几。 望汝传化令道光大。 莫作最后断佛种人也。 吾忏期将满。 寄世非遥。 此去一年。 欲息诸缘务。 併心究理一志焚修。 故遣诸生遍求资给。 居永用。 卿到彼望汝劝扬。 须一一言与门徒。 令人人乐施。 吾即此一回断送西归。 愿汝精进教观。 勤发行者。 庄严净土。 愿来世得际夙因妙证。 斯事常切在于制心也。 然汝自知吾志。 不复再三。 二子去。 聊书此布意。 更不委悉。 不具。 第七书崇炬阇梨。 久不得信。 近日如何。 风闻。 已赴本业景德开讲。 僧俗归心。 须知。 城隍不比乡县。 又是受业去处。 上下难受化。 必须降意接物软语谈真。 使闻者皆忻见者获益。 汝之智辩。 足可为众。 但恐寺众。 有见汝行止有不廉处。 又恐檀信见熟别有诽谤。 于教无光。 更须护持。 则尽善尽美矣。 吾为忏期将满报愿未。 能众障交兴。 莫我遣却。 仍为教藏未圆。 恐后来师徒。 讲习艰难。 以故忍死力为成之。 今遣学者往彼邦。 缘化印法华经记。 切在劝赞门徒。 多少结缘。 令吾心志满足也。 此外宜息身心。 莫令生病。 是祝是祝。 不具。 第八书崇矩近择交来得信。 知汝夜讲光明。 日谈止观。 为道既勤闻之极喜。 又知造僧堂。 必是无心往西溪也。 所言不安者。 宜不住服药。 礼诵祈祷。 求圣冥加也。 惠南已安排在堂。 只是随众受习。 更有何管领乎。 所议融心解。 今于答后添三两句。 收于三辈。 必免相违。 何不但云三辈文有相妨。 何必致许多难问。 可谓寸水丈波也。 是此之心。 宜须削去。 方可传通。 此盖因事诫汝。 凡百施为。 皆须准此。 山家教观。 託汝弘护。 汝须好将息。 庶身安道隆也。 余无所嘱不具。 第九书崇矩论师。 不见汝面。 仅十六年。 不得汝书。 亦十年矣。 昨闻西游京都。 遽蒙宣召。 讲演复赐命衣。 深为吾门之美事也。 近知归在天竺开讲。 尤副我心。 此际书来解吾思念。 切在勤心慈接学流。 仍须以香火为缘。 以止观为业。 不行唯说。 是吾之忧。 若非为法。 须行利益边事。 此外不宜他适。 当善调身。 余不细述。 不具。 第十遗书吾遗书付浮石崇矩。 吾传教观。 四十余年。 既云乐在其中。 不觉老之将至。 近以绵痼。 百骸俱痛。 唯冥妙空。 达生死相。 相亦非相。 去来本常。 此乃一心三观之要。 吾在为训物之柄。 吾逝为见佛之基。 汝早闻思。 夙预传唱。 当须勤励以益诸后。 俾祖灯广曜佛种不断。 若依此者。 真吾徒也。 舍此以往复。 何言哉。 临行书此。 不及委悉。 深宜体察。 不具。 付彬阇梨遗书委曲遗愿彬阇梨。 吾夙以缘法。 获嗣流通。 踰四十年。 道德无闻深。 自为愧。 汝亦早以弘教为志。 久处座下及传唱利人。 颇有道誉。 我今老病日笃。 必不能再与汝等谈道。 宜以像末隆法为勤。 无以名利居怀。 自念垂终之次。 不能悉书。 聊遣此好自珍育。 不具。 延庆座主(押)付愿彬阇梨领。 上大雷菴长书(凡二书)第一书(知礼)奉白菴长高人。 偶违颜色。 俄改星霜。 徒增言念之劳。 且旷缄题之礼。 切聆动止。 克遂康宁。 将届安居。 更希遵理。 指要印后。 曾已附呈。 虽笔削之甚凡。 且铨量之有据。 愿于闲暇。 略与披寻。 今少敏归。 宁谨凭此。 问讯不宣。 比丘(知礼)奉白大雷菴长(侍者)。 第二书(知礼)在忏中。 忽承贤力生。 长老奄归真寂。 惊恻久如不能自已。 然则道人去住故。 是寻常。 但以久沐慈怜。 难平悲怆。 虽夙敦戒定之力。 更宜多以诵念资之。 智者尚令弟子勤礼忏。 资吾生处。 在菴长洞明。 岂须更说。 鄙僧忏法。 绝于庆吊。 情不可遏。 故破制作手简。 相问令人送蜡茶二挺印香一两。 希为供养为幸。 延庆苾刍(知礼)谨白。 付神照法师书(予)三术寡修。 致名达于朝彦。 寻蒙。 帝泽。 令被紫衣。 有耻无荣。 何劳致贺。 汝宜深修内行。 藏隐名闻。 莫堕流俗之僧。 如于我也。 延庆(押)付东掖如法师。 右法智法帖去此二百年矣。 读之悚然增敬。 数语之间。 引学者于内省之地。 亦足见古之耆宿用心也。 丁酉孟夏住延庆法孙(惠询)敬书。 付妙果法师书妙果讲主(文昌)论师。 时光急逝。 法蜡又增。 徒觉力衰。 未能果证。 日思改报身预胜游。 遂我所期。 必将剋也。 汝修心勤进。 为法周旋。 二利兼行。 三空不爽。 必于此世获妙果矣。 吾虽观力未充。 心有所诣。 出处说行。 敢离智者阃域。 常患十六观疏文约。 理奥讲者学者。 多浅多近。 法既不称。 种乃不强。 故率所怀。 成乎私钞。 汝既吾党同吾用心。 故旋写二卷附去。 看寻若有所资。 宜为众讲说。 或有异可札取寄来。 此外调理身心。 俾成愿行。 余复何述。 老僧(押)达昌公领。 右法智尊者所赐永嘉妙果。 始祖昌公法师。 真蹟楷公讲主。 拾袭珍藏。 积有年矣。 (惠询)夤缘会遇。 得获瞻敬。 遐想慈训。 涕泪久之。 夫翰墨之宝。 固有神护。 勒石垂耀。 咸所愿焉。 淳熙丁酉仲春法孙延庆寺住持比丘(惠询)谨书。 上永安持山主书第一书持姪山主昨来访。 及殊乏相延。 经夏至秋。 谅身安道长。 今知盖泥屋宇。 不易指挥。 此际丐僧。 又须栖託。 希好生见纳。 兼望劝扬。 四众岁岁。 括烦深增悚息。 既是法属。 罔避嫌疑也。 时中宜善将摄。 将来大有好事在。 不宣。 法眷(押)达永安山主(永安即慈溪福严禅院旧类也)。 第二书吾姪持公院宰。 秋来且喜。 无恙修进成规。 昨咸若栖託名篮。 稍垂见待。 仍染拙疾。 更费看承。 见法属之情。 感岁寒之分。 今二僧再去收敛。 更冀温存。 或檀越登门。 亦希劝发。 先人后己是大士之用心。 此外善保行藏。 勤于收拾。 裨住持兴盛教观流通。 余无所嘱也。 不宣。 城隅法眷比丘(押)达永安山主。 第三书持姪山主。 又加法腊。 必益道腴。 经理住持。 谅皆成就。 二子在院。 粗着工夫。 无劳挂虑此来。 丐士更须栖依。 希更周旋也。 秋暑犹盛。 切在将调。 期成二利之行。 或入郡城。 到院相见是望。 不宣。 城隅老叔(押)达上吾姪永安山主(七月十九日书)。 右四明法智大师帖门人(如楷)请以为跋。 子不闻越之流人乎。 去国既久。 见似人者而喜。 不亦去国滋久。 思人之深乎。 于戏(愚)去大师之世已久。 思大师之音已深。 今覩笔蹟。 宛然平生。 不啻似人者。 欣慕不足。 感泣以书。 乾道乙酉岁除门人(道因)再拜谨跋。 言心声也。 字心画也。 此来延庆。 因得拜观法智尊者真蹟如。 水无风自成波纹。 偶有晋人古帖。 老手风韵可佳。 云间异世嗣学(可观)。 敬题卷末。 淳熙庚子仲夏改旦。 法智与其姪书前云。 二子粗着工夫。 后期二利之行。 于人念念不忘于道。 盖戒誓之绪余耳。 百世之师也。 乾道二年四月八日萝月昙莹谨书。 四明尊者。 道德渊源。 固未易窥测。 而学者仰止高风虽。 片言隻字。 得之者如获珙宝。 至有甘棠勿败之比。 此帖流落人间。 世不多见。 而楷公得之。 罔敢失坠。 因求跋于二三宗匠。 用託不朽。 噫日新之铭。 非即之汤盘。 则不知。 大思之铭非即之周量。 则不着。 师资心传之妙。 亦可想见于此矣。 异世相遇若旦暮。 然是亦圣教中一段奇事。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又岂止神物护持而已。 述斋薛澄清卿敬跋。 绍熙壬子四月五日。 天竺忏主上四明法师书(凡二书)第一书(遵式)和南四明宗主。 吾兄凝寒道体必康。 仍知修忏开讲。 说行二门。 己他二利。 一日并运。 未之有也。 所蒙教乘。 一时给借。 深感我交之不弃也。 亦言。 外弘量之成我也。 涅槃玄义。 既许换后一片。 今更募僧添满。 二十七贯四百见附去。 二贯四百足作来人名。 不可移易。 望依今附到者书之。 又见兄说除二子句当名。 移岳公为本院僧甚好。 但岳公于此玄义板。 只消着句当凋造。 不须云募缘。 不同彼疏板。 须安募缘。 便副得吾兄。 云二处讲院。 同弘斯典。 进发后人之谓也。 所定文字。 更计所裁必无确定。 从长为当耳。 伦公恐十九发去也。 唯一本出义才之议。 亦计伊之情。 今特令梵住取。 若思望劝励伊。 归山不宣。 (遵式)和南。 第二书(遵式)寅白法智大师。 吾兄近蒙惠书并新记。 焚香披读。 若临藻鉴。 忻慰之抱。 其可量也。 劣弟自夏洎秋。 伏枕沉瘵。 略不自持。 于今腹中气块。 有若负石。 百医千药。 有加无瘳。 乃过去业缘。 现在所作之剧报也。 但待死至。 余无所云所恨。 不果良交一面而后诀耳。 仰想。 吾兄将大有俊少辐凑讲席。 愿安隐久住。 弘济斯道。 于今山家一教。 旋观海内。 唯兄一人而已。 非诞言也。 少弟所戮力置立。 天竺道场颇。 得其地。 实可弘通。 自真观法师之后。 凡数十住持。 皆是贤圣之僧讲训。 观师早承天台禅师。 即百录陈佰智。 荐真观惠陪二法师是也。 今作智者道场。 非偶然而来。 盖承此余荫耳。 其九祖仪像。 天下为甲也。 万卷教文已有施主。 相次印造。 安僧舍宇受用者已足。 但未有殿宇门廊耳。 若一区形胜。 来往游人。 谓天下无也。 所惜者在兹。 今欲请贤子(本如)却过住持。 昨因疾甚之际。 召得相见。 寺众檀越。 一心同愿。 内外忻忻。 亦是宿缘也。 已受小请疏子。 是伊口口只言。 未白知四明本讲。 余无所辞。 今见押本州大疏。 须至敦请。 冬初必先过四明谘白。 况我兄平生。 以弘经为本心。 愿加苦口。 策伊出来繁会之地。 讲演大教。 亦吾家大光扬也。 是事终不以私曲之情。 非有他议请他过也。 东山必令祖韶去彼开讲。 亦似去得。 盖量材也。 若得数处讲香不绝。 死亦何恨。 劣弟必在今冬去也。 愿承我兄净土本愿之力。 令我才预末品。 当有相见之分。 而今束手待至。 近开得遐榻铭。 并嘱弟子。 送哀石本附呈。 然送哀一文。 虽是小道。 以诫学者。 似有所补。 愿略过目幸甚。 观经新记第三卷。 愿速附来。 一见后死去也。 此去恐信息少。 珍重珍重。 (遵式)拜白。 法智慈云二导师法门连枝也。 所谓聪慧明达。 善知险道通塞之相。 而宫商相宣。 金玉谐和。 翼赞台宗。 为有力者。 由是人人知恶可弃。 知善可为。 至今东南号为易治也。 此书门人(清湜)欲刊诸石。 请以为跋。 然雉川丹并之东。 力疾以书。 揽野色映湖光。 出观而读。 想像容止。 感激于怀。 聊为之书。 乾道丙戌上元门人(道因)谨跋。 四明付门人琮法师帖鉴琮论师。 在于本乡。 身心安否。 亲里爱结不相染耶。 利养名闻能远离否。 既学山家必异常流。 理事合修自他兼济。 如此即是智者子孙矣。 吾年事已去。 唯念西游。 众缘所留。 未果其志。 然图传教胜事。 实是挂心。 今遣二僧去。 彼句当印板。 望汝行疏。 赞成切嘱。 不具。 花押委曲(七月十二日)。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五 发布时间:2025-01-02 08:04:1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7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