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九 内容: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九之一唐毗陵沙门湛然述初释禅境中先释来意。 长病等者。 准诸部阿含。 总有五法退罗汉果。 一长病。 二远行。 三谏诤。 四营事。 五多读诵。 尚能退果况复退禅。 文虽在小意则通大。 如四三昧人有此五事。 非唯妙境不成。 亦不发宿习诸定。 是故引之。 文殊问经三十六垢未检。 次从上诸境下正明来意。 到池者初住也。 入流竟者。 初住已去无功用故。 若此位兼发一切事禅。 任运即理不须更观。 今令观者在于假名五品位中。 故云入流不须观也。 问。 若入流已何得事禅。 答。 如九禅初自性等禅。 并是事禅即对初地。 亦如南狱发得相似。 亦与一切事禅俱发。 但此位发不同下位。 故不须观。 若魔事等者。 魔事既过无境可对。 故无别修。 依前观阴故云通修。 释中云垢腻日增者。 诸禅既发。 若不于禅更修观法。 烦恼日增起见起爱。 乃至因禅能起重过。 如诸外道及调达等。 并是因禅起过之人。 为是义故须观禅境。 从若谓是道至方便者。 又更从容进退判之。 若存而不观。 即如下文无所知人。 得欲界定未到定等。 谓为无生。 若弃而不习还入散心。 散心为境用观则难。 若以禅为境用观则易。 若用世禅为妙境方便。 多入五品故不可弃。 但禅支等者引教叹美。 明大小乘皆修事禅。 地持九禅虽非今境。 且引大小通显修禅。 况九禅中通有事禅。 但约自行化他。 而分大小。 故知事禅大小称赞。 言四禅八定者。 四在八数重兼列者。 若色无色二界相对。 则色界名禅无色名定。 若总以上界望于下欲。 则上二界俱名定地下欲为散。 自性等九。 地持十地二论俱约六度明九。 九名皆同。 如彼广解。 法界次第略注销释。 若直发九禅即属菩萨境摄。 今对引称叹非为辩发。 次开章别释中。 初明开合者。 先列今文十门。 次以五门及十五门。 徵问同异。 言五门者。 即小乘中七方便初五停门也。 大小两乘初皆因入。 故名为门。 远为对治入理之由。 是故今文以为对辩。 十五门者。 于五停门各开为三故成十五。 则大小事理诸禅并足遍摄一切大小乘教。 今明修发但在事禅。 理属通修及后二境。 故下文云。 若五门者有所不收。 若取十五义滥于理。 今演略令广故开五为十。 去理存事故撮十五为十。 恐人不晓诸门多少。 若开若合去取之意。 故今以十而对广略问答料简。 故云十门与五门等。 云何同异。 答中先总。 次别。 别中开五门以为十门。 但对五中事不足者。 则从事更开。 若无事可开者。 则存事守本。 所以数息不净所开属事。 随开合取。 故此两门并本各三。 慈心因缘念佛。 此三无事可开。 但存事守本故但各一。 念佛毗昙云界方便者。 如第七助道中引。 神通先非五门之数。 但从禅起用。 九门咸有故须明之。 是则前二开而不合。 次三合而不开。 神通一门非开非合。 总指五门亦开亦合。 次明合十五为十者。 初之六门开而不合。 次有九门但合为三。 慈心有三但取众生缘一。 没余二者。 以法缘无缘属理故也。 若开即属二乘菩萨境者。 即开法缘以属二乘。 开无缘属菩萨。 文不别对但通指两境。 以二乘境独在法缘。 菩萨则通法缘无缘。 故不别对。 问。 无缘应在圆菩萨。 何故云在菩萨境耶。 答。 一者别教初地亦属无缘。 二者圆教亦寄在菩萨境后明之。 又别地前属众生缘法缘。 通八地前亦复如是。 三藏菩萨三祇全是众生缘慈。 今据菩萨初异二乘及诸凡夫。 是故法缘无缘通指在彼二境中说。 次因缘门唯存三世者。 二世一念细故附理。 言果报者即是二世。 一念即是刹那。 具如前第七第八卷引。 此两因缘虽非即理细义顺理。 故亦属理。 若开亦属二乘境中。 念佛中法报属理。 此意易知故不别出。 神通若取无漏通者。 亦属二乘境中所摄。 若但下。 结前十五门中简理。 五门中开事。 神通既依事禅而有。 故亦属事。 虽开合等者。 若合为五治障义足。 可得通为入道方便。 开为十五为摄事理大小观法。 合为十门为判法习。 习虽通于有漏无漏内外邪正。 今为简异后之两境及异阴等。 是故须辩。 次判漏无漏者。 先略斥二论。 二论俱判事禅有漏。 谛智空心方名无漏。 今小下总判。 今非全夺故云小异。 今明事禅是有漏者。 如二论说。 不缘谛智则异二家。 故云胡瓜能为病缘。 有漏亦尔为无漏缘。 如根本禅。 本是有漏不为无漏。 但修根本。 故云专修即属有漏。 乃至自行化他等四。 俱名有漏。 具如下文。 非一向有漏故云小当分别。 四十八年者。 引证有漏。 自行等四各十二门。 故四十八俱是有漏。 彼第二经旧医语新医言。 卿今若能随我走使四十八年。 然后乃当教汝医法。 此四十八古有多解。 宗师云。 法华已前犹是外道弟子。 故云四十八年。 开善云。 八禅各有六行。 故云四十八。 章安云。 四见各三假一假各四句。 是故三假合四十八。 若阿含中外道必先四十八年。 供给走使然后与法。 今文正当旧医之法。 新医权同旧医之法。 名随走使。 若尔者。 阿含经及今所引两四十八总当其意。 故今文云。 自行等四合四十八。 十二门者。 四禅四空四无量心。 然本业璎珞上卷明第十地入如幻三昧中。 亦明十二门禅。 于中亦云圣人现同凡夫法故。 如迦絺那下。 引证事禅皆属无漏。 如禅法秘要经云。 阿难问佛。 此迦絺那比丘。 何因缘故随转法轮者。 五百比丘为其说法都无益耶。 佛言。 此比丘过去然灯佛所出家。 名阿纯难陀。 聪明多智憍慢放逸。 不修念处。 身坏命终堕黑暗地狱。 地狱出已五百身为龙。 五百身为猴。 以前持戒力故复得生天。 天寿既尽来生人中。 前读诵三藏力故今得值佛。 以放逸故今不觉悟。 佛因为说不净观法。 先从脚起初指一节。 如是具如八背舍观之次第。 九十日中不移心念。 至僧自恣时得第四果三明六通。 既因此观成阿罗汉。 不应称为有漏禅也。 故知二论未为全当。 次引大经等者。 第十一圣行品中。 明戒定慧。 并是事戒及以事禅。 既是菩萨圣人之行。 经文仍云非是声闻缘觉所知。 二论云何判属世间有漏。 又戒圣行末云。 诸佛菩萨圣人所行。 名为圣行。 戒行尚尔况复定耶。 佛说等者。 慧圣行末云。 如是开示演说。 二乘及诸菩萨闻己奉行。 故云佛说此法二乘行之。 尚名圣行。 况复此法。 元是诸佛菩萨之法。 复云非是二乘所知者。 二乘但行少分自谓真极。 是故斥云二乘不知。 此指生灭慧圣行也。 生灭之慧属佛菩萨。 二乘行之亦名圣行。 故诸事禅亦属菩萨。 云何判言是有漏耶。 引大品者。 既是出世法施。 复是涅槃初门。 验此事禅非唯有漏明矣。 所引大品九想等者。 九想能开诸不净开。 故大小不净大小背舍乃至胜处一切处等。 皆用九想而为初门。 不净成故身念处成。 身念成故余三念成。 四念成故三十七品一切俱成。 是故不应唯是有漏。 譬二石者譬诸事禅能发无漏。 如南石性冷。 北石性热。 此二石膏虽同名石。 而冷热不同。 故事禅虽同而有漏无漏异。 若无漏缘下次通他难。 难云。 若九想等为无漏缘。 故称九想为无漏者。 依根本禅六地断见七地断思。 此地亦为无漏作缘。 应当根本亦名无漏。 何但独在九想等耶。 言六地等者。 此准婆沙六十一云。 云何得天道为得决定。 为得漏尽。 答。 若决定者但应六地。 谓未到中间及四根本。 俱舍文同。 成论无未到。 故取欲定中间四根本为六地。 若漏尽者应云九地。 于前六地更加三空。 亦以此得决定亦以此得无漏。 得初果时名为决定。 得至无学名为漏尽。 故俱舍云。 道展转九地。 言七地者有余师说。 不取未到及以中间。 若大论中。 以随人故并有欲定未到中间。 婆沙妙音亦同此说。 言中间者。 或言唯在初禅。 或言唯在初禅之上二禅之下。 有言。 八定节节皆有。 且从初意故但为一。 虽诸说不同皆从根本而得无漏。 云何独判为有漏耶。 次从六地下答。 前言事禅单能作缘。 若六七地必依谛智。 义既不例何须此疑。 故单根本非无漏缘。 所以下次明去取。 所以不取十想等者。 十想断惑故不属事。 何者。 如法界次第及禅门中。 依大论意并云此十想者前三断见中四断思后三无学。 彼禅门中明修次第。 是故具列事理诸禅。 此明发习故唯在事。 次慈心下判从所依。 慈心等者。 始慈心禅终至神通。 并约他阶级者。 根本禅中非无慈等判属根本。 余禅亦尔故随他判也。 次来意不同等者。 先问。 何故有此十门禅来。 而此禅境与次第禅门中明诸事禅。 及与五门对治事禅何别。 答者。 先与次第禅门对辩。 各有利钝故次第不同。 彼禅门中列章次第。 至第六章明方便中云。 方便有二所谓内外。 外谓二十五法。 内有五门不同。 一者止。 二者验善恶根性。 三安心。 四治病。 五魔事。 止门又三。 一系缘。 二制心。 三体真。 体真止后。 明发五轮。 五轮禅后方始验于善恶根性。 故云禅门先发后验善恶。 又禅门发已。 一一复将善恶门验。 善恶是业。 并病患魔事等。 并在五轮禅后。 今文先阻烦恼境业境魔境。 后方发禅。 是故当知利钝不同。 此且据文前后发相。 则成利钝两处意别。 若也今文先观阴入。 即发诸禅还成禅利。 若彼修禅先发烦恼业魔等相。 然后发禅还成禅钝。 据不观阴终成智钝。 是故得与今文对辩。 次对治中下。 与五门对辩可见。 次明深浅者。 即是十门生起次第。 初明根本。 何故特胜次根本来。 乃至神通次念佛来。 前浅后深故云深浅。 亦名十门各有来意。 初言凡圣共者。 以通共故得根本名。 如树枝叶通共一根皆由而生。 故云根本。 外道佛法一切皆修。 故云世出世之根本也。 特胜禅中有念处观得净禅名。 根本但味唯闇证故。 故次味后而明净禅。 特胜虽净见相犹总。 通明细故故名为别。 故次总后以明于别。 此三同是根本者。 根本特胜通明。 此三通约根本而有。 九想已去不假根本。 治惑又彊故次三后。 问。 特胜通明佛未出时凡夫亦修。 何殊根本。 答。 佛虽未出。 以宿习力能知诸阴苦无常等。 是故特胜不同根本。 然佛未出无念处名。 以念处名在道品故。 道品即是四谛法轮。 故知其名佛出方有。 如佛未出虽得神通。 故亦无有通明之号。 从此已下通名不净。 故此九想名为初门。 九想之中治于外境。 未治自心谓从外治内。 今之背舍专从内治。 故云治心。 虽破内外者。 九想已治于外背舍复治于内。 况复背舍渐至海际。 无非白骨。 对治自他故云内外。 虽总别者九想但总。 大不净别。 十二因缘名世正见者。 能观三世破断常故。 既破断常亦除人我。 前对治中从别说故。 故云二世破我。 今从通说。 三世皆破断常人我及以性等。 凡为下因圣为上果。 次明互发不同中。 初文中云八种者。 前阴境中九双七隻。 七隻但是义摄十境。 三障四魔不出十故。 故今不论三障四魔。 于九双中又除作意。 前以九境对于阴境。 阴境作意修习。 烦恼下九咸是任运发得。 今唯发得是故不论。 故十双中但唯八种。 故知九境唯不作意。 无可对故。 故全不列。 ○大章第二禅发因缘者。 内种为因外加为缘。 初明内种。 法譬各二。 初文先发。 次譬。 初引大经。 一切众生皆有初地味禅等者。 一切众生皆曾两缘得根本定。 从近情下释上劫尽不修而得。 火灾起时一切有情任运皆得第二禅定。 水风次第准火可知。 此劫初成始经九减。 去前劫尽经时未遥。 名为近情。 从久远下释曾修得。 纵非劫尽无始亦曾修得初禅。 是故名为离欲五盖。 故知众生莫不皆有根本种子。 故因通修发得不定。 次譬习近远。 次明习因不同。 初法次譬后合。 初法中。 云当知昔有等者。 次不次。 是八双之初。 乃至事修事发者。 即是修不修。 修即作意。 不修即是不作意也。 修不修门虽非最后略却余七。 又取作意故云乃至。 欲辩过去曾修事理诸禅今发不定。 是故复取修不修门。 如初修阴入即是非事非理修。 发得诸禅名为事发。 彼禅门中具列四修。 谓有漏无漏。 亦漏亦无漏。 非漏非无漏。 漏即是事。 无漏即是真理。 第三即是两兼。 第四即是中理。 中理即是非事非理。 事理修发。 相对合为一十六句。 今止观文。 则无事修理发事发等十二句。 但有非事非理修事发等四句。 故更泛论事修等句。 今文四句者。 事发正在此中。 理发在二乘境中。 亦事亦理发半在此中。 非事非理发在菩萨境及阴境中。 次譬中云梅四等者。 此四树性虽同禀天雨熟时不等。 如发不同。 次宿习去合中。 总言八种者。 互发八双也。 昔曾修习名内因缘。 今发不同有八差别。 又虽有下次明外加。 先明所加。 次明能加。 初所加中。 有法有譬。 初法文者。 虽有宿种现修因缘。 必假诸佛冥加外护。 次譬文者。 心性地中虽有宿昔诸禅种子。 必假止观之雨圣加之日。 方可成于诸禅枝叶果实。 次能加中。 有法譬合。 初法中次第不次第。 自在众生。 佛常普被不谋而应。 次譬中云鸿者大也。 故大者曰鸿小者曰雁。 次合如文。 大论下引证感应。 次引净度经者。 彼经下卷云。 如是人辈亿佛不能度。 况一佛耶。 是故人为自度佛不度人。 净度菩萨云。 众生须闻十二部经等。 同是一经二文似异。 今家意者。 言乖意顺皆共成一感应意耳。 秖缘众生自度为机。 则感佛说十二部经。 故知秖是感应一意。 即与大论必加意同。 ○次正明发相。 先明根本发中。 初文略约四种三昧。 以判多少。 应云三三昧。 独云般舟者。 常行最少常坐最多。 故对辩也。 亦非全无故但云少。 如前引经明三昧住处。 即约根本二三四禅等。 当知常行亦发根本。 但不及于常坐多尔。 次今且下正明发中九地不同。 初欲界中辩欲定有无。 二论不同今依成论。 成论十善相应等者。 十善是欲界善法。 发得欲定与十善法相应。 正判如文。 次正明久。 次引证。 云遗教电光者。 彼经云。 初入法者闻佛所说。 即皆得度譬如电光。 正当初果也。 初得无漏故云初入。 次引大论阿难者。 未得无学至结集处。 迦叶诃言。 汝未得无学。 入结集众如驴入马群。 阿难言。 佛记我言。 若取无漏如掷石空中。 未至地顷。 即得无学。 便于空间之处而修习之。 未得之间放心就枕。 头未至枕便得无学。 当知电光非但独发初果。 亦能漏尽。 是故电光亦名金刚。 从金刚下释疑。 疑云。 如何欲定名金刚三昧。 释云。 此是尽无生智名为金刚。 此用欲定断最后品。 入无漏疾。 故名金刚以为电光。 非全欲定得金刚名。 次明定法经时如文。 从是下明未到定相冏者光也。 月圆明也。 苍颉篇云。 大明也。 无所知下斥伪中有法譬。 譬中云如灰覆火等者。 有漏如火未到如灰谬计如蹈。 大经第九云。 愚人作恶不知受报如乳成酪。 如灰覆火上愚者轻蹈之。 今借用之。 愚人不知未到麁浅。 妄计此定以为无生。 计成堕苦若依下辩未来有无。 先出二论。 论家唯明欲定。 即指毗昙所明未来。 秖是欲定意者。 斥他毗昙无未来禅故也。 毗昙有者。 指尊者瞿沙所说。 非无凭据。 释论下次引释论准佛意说。 不同二论随物偏伸。 今则下判佛意也。 机缘不同不可偏计。 若节节下明上界八地。 初以诸禅对欲界。 辩难有无。 次通判四分。 初标。 云通有四分者。 即四种相分位不同。 欲取进分为今文相。 禅门名达分此中云护分。 达谓体达护谓防护。 以达自防故名为护。 余三名同。 言退分者。 有因缘退名缘触退。 无因缘退名任运退。 二十五法等者是外缘触退。 吐者去也。 纳者取也。 五缘五法为取。 诃欲弃盖为去。 调五事中有去有取。 除不调等名之为去。 使调停等名之为取。 于静心下内缘触退中。 三障四魔者。 通论既各摄十境故。 得以三障摄于三魔。 加天子魔即四魔也。 若尔。 亦可四魔摄于三障。 次护分中。 云善以内外方便者。 如前所引禅门明二十五法中内外之相。 住分者从于初心以至上地。 或守护住或任运住。 横竪者。 如第五卷辩互发中说。 于四分中分分皆具四者。 辩四分互通也。 禅门中云退分中退分者。 从九品至初品併失也。 退住者。 至初品便住也。 退进者。 至初品已更能策进至二品。 乃至九品亦能更进。 退护者。 退已将护使从初品以至九品。 勿使更退。 余之三分例说可知。 次正解释中四分之中。 且明进分者。 意欲通辩诸禅发故。 于进分中除勤策进。 且从任运进至非想者说也。 初明初禅中。 先辩八触。 次明十功德。 次五支。 次品数。 初正辩触相中。 初明外发。 次若言下。 明触内发。 言一切众生皆有初地味禅者。 上八地中初。 故云初地。 既云众生皆有。 何必外来。 故大经二十三云。 如欲界众生。 一切皆有初地味禅。 若修不修必定当得。 彼二家者各据内外未为应理。 故今评云。 若定执自出外来堕自他性。 准根本禅未应破自他性。 今取衍门之意破其互执。 故三藏学者尚未破性。 况根本耶。 又八触下判体用。 言体用相添者。 轻煖冷重是体。 动痒澁滑是用。 若动下次约八触以四分判。 或从头发等者。 既知三发是三种相。 宜应作意以防退相。 动触下次明十功德。 前魔境中未暇委辩。 今此正明故应广释。 问。 何故前文以解脱为爱憎。 以相应为祸福耶。 答。 名异意同。 言解脱者。 秖是离盖以太过不及故。 不能离盖但生爱憎。 相应秖是与初禅相应。 亦以若过若不及故。 不得相应。 不相应故名之为祸。 若相应时亦名为福。 释善心中。 云信一切贤圣具深妙法者。 意亦如前简性过说。 故知根本即是贤圣之行。 或是过现皆以大乘心修此根本故也。 [怡-台+龙]悷者不调之貌。 出字书。 如脑等者熟皮之药名脑脑者头中髓也。 次或一下明触功能。 次判横竪。 次结五支。 次示不得俱成。 并如文。 次此下明不同。 初法。 次譬。 沸羹热臛等者。 明一一触皆具十德。 虽是一触十德不同。 沸羹与热臛同一热触。 而热味不同。 鲭鱼与沉李同一冷触。 而冷味各异。 余六亦尔。 当知一触十味不等。 若欲下略示邪正。 次释中初劝识。 云如开门等者。 带欲界心如开门。 邪法得入如贼进。 邪法若入鬼随邪入。 名为鬼禅禅实非鬼。 次示邪触相。 次示二十邪法相。 结数判有无并如文。 若单下判处所可见。 次明邪法功能中。 云大论有风等者。 大论二十三释三觉云。 谓贪瞋恼。 此三麁觉能坏于禅。 如风坏雨。 有三善觉能成于禅。 如风成雨。 即无贪等。 今借以喻邪正二触。 东北等者。 第一本云。 东北风云屯而雨。 西南风云散而晴。 释上风譬也。 若一下明主伴如文。 次明五支中。 初明支相中。 云恬愉者。 恬静也。 庄子云。 无为也。 愉者悦也。 乐也。 和也。 毗昙下辩方便正体。 二十三心数者。 婆沙第四云。 云何有觉有观禅。 谓通大地十。 大善地十。 及心。 云何无觉有观禅。 谓通大地十。 大善地十。 及心。 云何无觉无观禅。 谓亦如是。 心者第六识。 余识不能次第入定。 故不说之。 觉观并二十为二十二。 欣厌随一为三十二。 中间已上随义减一。 谓中间无觉。 第二已上觉观俱无。 今辩五支故在初禅二十三心。 故五支起时非无余数。 但二十三中五支彊故。 得五支名。 婆沙中问。 初三何故五。 二四何故四。 答。 自古相承释云。 欲界五欲为外乱。 初二禅喜为内乱。 二禅治外乱之始。 三禅治内乱之始。 故各有五。 二禅外乱息。 四禅内乱息。 是故二四但立四支。 又初禅五支治欲界五欲。 为治二禅喜故。 三禅立五。 二四无如是事故。 但立四支。 大集默然支者。 大集于四五支外。 各更立一默然支也。 有人云下明判支处不同。 初出他解。 言欲界第九心等者。 欲定九品。 他云。 至第九心即属五支。 若云在欲定前。 即指麁细住以为五支。 此大落漠。 次今家正释如文。 次明彊弱中。 初总明五支。 初法中云五支同起等者。 依毗昙门。 若依成论。 五支前后次第相生。 次如一下举譬。 初下槌时名为大声。 非无中细但初麁声翳于中细。 麁声若过中细方现。 初从彊受名。 名为大声。 五支亦尔。 初从彊受名名为觉支。 觉支息已。 观等方现。 五支下别明五支。 亦初法。 次譬。 次如初开宝藏等者。 次第相生而显一心。 故大论十九偈云。 离欲及恶法有觉并有观。 离生得喜乐。 是人入初禅。 如贫开宝藏大喜觉动心。 分别则为观。 入初禅亦然。 今此文意觉是宝物。 名为觉支。 觉支成已。 亦知珍贵是已有观支。 喜乐是已有喜乐支。 定想是已有一心支。 虽于觉支已有余四。 为觉所翳而未成就。 未受四名。 观等未现亦复如是。 次分别去譬于余支成就之相。 分别是观成。 生喜至一心是三支成。 次如人下别显一心。 如人食时譬前四支。 若足食已无所复须。 譬于一心。 亦如下重更以譬别显一心。 对欲虽乐久则疲睡。 故大论十九偈云。 譬如人大极安隐睡卧时。 若有呼唤声其心大恼乱。 摄心入禅时以觉观为恼。 大论则以呼唤之声喻于四支。 今文以五欲喻四支。 故四支虽安不如一心。 故四支后明入一心。 如五欲后疲极则睡。 论中明入一心不须余四。 故入一心以四支为恼。 用譬虽别两意不殊。 若四禅下释疑。 疑如文。 次今分下释。 若进下释别支之意。 次释五支名义者。 今文指在修证中。 彼文具列五支名义也。 婆沙问。 支是何义。 答。 随顺义。 圆满义。 成就大事义。 坚固义。 别异义。 最胜义。 言随顺者随顺彼地而立支也。 诸义比说亦应可知。 又问。 禅支十八实体有机。 答。 实体十一。 初禅有五。 二但内净。 三有四支。 四唯不苦不乐。 复有说者。 实体唯十。 初二三禅同一乐故。 不应别说。 四空无支不得名禅。 若修证中始从初禅。 一一皆以三门分别。 一释名。 二修习。 三证相。 修习中二。 一修方便。 二证中间。 证相中六。 一明禅支。 二明支义。 三明因果体用。 四明浅深。 五明进退。 六明功德。 四空处中余文。 悉同。 唯至第二明支义中。 辩有支无支。 是故四空无支可立。 又禅支。 是触有一十六。 四大名。 四故也。 地大四者。 重沉坚澁。 水大四者。 凉软滑冷。 火大四者。 煖热猗痒风大四者。 动调轻浮。 问。 四大何故各四触耶。 答。 互相兼故。 火兼水故煖。 兼地故猗。 兼风故痒。 热是火体。 风中地调火轻水浮。 水中风凉地软火滑。 地中风重水沉火澁。 婆沙又以四句分别。 问曰。 初禅支是二禅支不。 答。 有初禅支非二禅支。 谓觉观。 有二禅支非初禅支。 谓内净。 有亦初禅支亦二禅支。 谓一心。 有非初禅支非二禅支。 谓除尔所事。 即三四禅支。 次以初禅对三禅。 次以初禅对四禅。 次以二禅对三禅。 次以二禅对四禅。 次以三禅对四禅。 此等例初皆为四句。 言五支者为是何义。 答。 觉悟名觉。 细心分别名观。 庆悦名喜恬愉名乐。 寂然名一心。 为对五欲名为五支。 若对善法名为五法。 复次下明品数。 初明品数之由。 次正明品数。 次举譬。 言应对者应作譍字。 若作应者感应意耳。 出散下功能。 若欲下次明二禅。 先设方便。 言但诃觉观者。 亦应云总诃五支。 但此二为首诃此二已余者随去。 又此二难断故但诃之。 言即发中间单定者。 诃离初禅即灭五支。 名为单定。 前虽一心一心从于四支后得。 今此单定从于一心支后而得。 一心支后复更一心。 故云转寂。 言退禅者。 以舍为退非谓退下。 无前功德故云蔑屑。 若不下明发二禅。 言溷四大色者。 若在初禅八触四大体用各别。 若入二禅同成一色。 故名为溷。 照心下释。 言四支者。 离觉观垢依内净心皎洁分明。 名为内净。 此内净定与喜俱发。 名庆名喜。 受于喜中胜上之乐绵绵美快。 名之为乐。 受乐心息。 名为一心。 若欲诃喜准初禅说。 故第三禅亦先设方便。 如初禅法。 忽发下正明发相。 言五支者。 乐生舍喜名之为舍。 护令增长名之为念。 善巧离着名之为慧。 快乐遍身名之为乐。 此乐不同二禅中乐。 二禅中乐猗喜而生。 又亦不同觉观生乐。 此受乐息名为一心。 次引教如文。 次明四禅亦先设方便。 次正发中言四支者。 与不苦不乐相应。 名不苦不乐。 舍下胜乐不生忧悔。 名之为舍。 等智照了名之为念。 无下地染名为清净。 定体无动名为一心。 次明空界四处相者。 灭三种色如第六卷。 又诸经论。 唯大璎珞说四空处各有五支。 名字并同。 深浅各异。 一想。 二护。 三止。 四观。 五一心。 天台云。 支名虽同处既四别。 恐是修时方便既用八圣种等。 致有五支之别。 大论十九问。 应明禅波罗蜜。 何事明事禅定。 答。 以众生但于五欲求乐不知禅乐。 菩萨知故。 示其乐相。 次即令其入于道味。 今虽明发兼示人知。 若不知者则有二失。 一不知禅乐。 二滥谓何疑。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九之一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九之二唐毗陵沙门湛然述◎次明亦漏无漏禅。 初明来意者。 准禅门中根性有三。 故慧多定少为说六妙。 此六妙门多于欲界发无漏故。 是故未必备须上地。 又历一切因缘六度。 是故判属慧多定少。 若定多慧少为说特胜。 特胜禅中慧性少故。 故至上地方发无漏。 若定慧等为说通明。 通明禅中定慧性等。 观慧深细具发根本。 从下至上皆发无漏。 此是随机顺习之说。 若对治者。 沉多应修慧多定少。 散多应修定多慧少。 沉散等者应修等观。 彼明法相则辩随机对治之说。 今此明发但随发判。 问。 今文何故不明六妙门耶。 答。 初数及随在前根本中说。 后四入理非今所论。 况俱是修相。 故此不论。 言来意者。 问。 何名特胜。 答。 修九想起过。 是故佛令修于特胜。 此观特出胜于九想。 故名特胜。 如律云者。 十诵律云。 佛在跋耆国婆求河上。 四分律云。 婆求园。 园在河上故也。 令诸比丘修不净观。 诸比丘如教修习。 于身生厌。 如人以蛇而系其颈。 或有诸比丘发心欲死。 叹死求刀自杀。 或服毒药自系自坠。 或转相害。 有一比丘。 便往鹿杖梵志所赞言。 善人。 汝能杀我与汝衣钵。 时彼梵志即以利刀断其命根。 有血污刀至河上洗。 时有天魔从水中出。 住水上立赞梵志言。 善人。 汝得大福。 是沙门释子未度者度。 未脱者脱。 兼得衣钵。 如是乃杀六十比丘。 因半月说戒。 佛问阿难。 不见诸比丘。 阿难具答。 因斯立制等。 尔后改观令修特胜。 问。 若尔者。 何不在不净观后列之。 答。 若依对治应如所问。 今依深浅故在前列。 故大品广乘品。 九想等禅皆在特胜后列。 是则经亦依于浅深。 大黄下明爱策。 初譬者。 无漏观如身。 贪欲如热病。 九想如泻药。 自害如太过。 未知尽漏名为身弱。 唯专厌身如弊之。 药本治病令身康复。 今病虽去令身困弊。 故云弊之。 更修特胜如并补。 犹带不净如并下。 进发无漏如身复。 策胜下判。 有观下明假实。 初法。 次譬。 云如廉食人者。 即治贪欲人也。 存身修观如噉猪[月*者]。 念处观身如着粪物。 不即自害如犹彊食。 九想观成犹如臭猪。 雇人自害如不复食。 廉字非体应作此[饥-几+兼]。 即薄食也。 合如文。 特胜发者下正明发相。 此十六法对四念处及四根本。 一一念处中皆云若对道品者。 念处属道品此从通说。 故指道品。 从初知息出至除诸身行。 有五特胜名身念处。 初云入出息者。 入至脐出至鼻照之不乱。 乃至知于入轻出重。 入麁出细。 入滑出澁。 入冷出燸等。 知息长短者。 大论五十三云。 如旋师旋师弟子知绳长短。 而根本暗证下。 举前根本与此辩异。 如灰覆火等三譬。 并譬前根本无观慧也。 火食妇如有身。 灰夜盲如根本。 今有观慧如除灰白日眼开。 故知特胜并异根本。 前八触触身去。 亦斥根本。 仓者穀藏也。 穀等即五穀也。 穀即五之通名。 穀者实也。 五种成实名之为穀。 五谓黍稷麦稻麻。 次从心受喜下。 三特胜对受念处。 次心作喜下。 三特胜对心念处。 大集等者。 此引大集证无内净。 今但云心作喜。 即似无内净故同大集。 从观无常下。 五特胜名法念处。 言余处亦观。 未为别治等者。 从知息出入来。 并观无常。 此但通相知无常耳。 至第四禅此禅息断。 故外道计之以为常也。 故观无常偏治此地。 又至四空弥须辩异。 故空处文其言犹略。 应云空散是欲识其欲散。 故名离欲。 又以观慧观此离欲。 应云离是离欲。 名观离欲。 无所有处言若多若少者。 识处为多无所有处为少。 今有观慧离是多少。 故云皆无。 少即是灭故云观灭。 此十六下总结也。 横对念处理异根本。 竪对根本复依念处。 依念处故异单根本。 故举譬云如食无盐等。 单发根本如食澹。 特胜有观如加盐。 根本浅深故云竪。 念处法等故云横。 文初虽不列数。 名义已足不须别释。 唯初身念五法。 名相稍隐。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 余文可见。 禅门中问特胜依何地。 答。 解者不同。 有师云。 但在欲界未到乃至初禅。 上地非不得之。 以观法不足故。 如第四禅无出。 入息及以喜乐。 以明念处不便故也。 又有一师。 具如今文及法界次第禅门中说。 并依经故作此释也。 有一师云。 对四念处可尔。 但分之不调。 应如无漏十六行相一谛各四。 于一念处各四特胜。 身行者何必指出入息。 必须心受乃能造行。 是故第五入受念处。 此师对地亦与今同。 但对念处小不定耳。 ○次明通明者。 初来意中。 言见三十六物者。 前特胜中明三十六与此不异。 又诸文皆云内外中间各十二物。 唯禅门中但分内外。 外有十物。 内二十六。 于中二十二是地。 十四是水。 而不分名相所属地水。 应云发毛爪齿薄皮厚皮筋肉骨髓(十)脾肾肝胆肺大肠小肠心胃胞(十)屎尿垢汗泪涕唾脓血脉(十)黄痰白痰癊肪[月*册]脑膜(六)此三十六中发毛爪齿垢汗泪涕唾屎尿。 此十属外。 余者属内。 十中除发毛爪齿加脓血肪[月*册]黄痰白痰癊髓脑。 此十四属水。 余者属地。 若各分十二随相可知。 华严等者。 禅门中问何名通明。 答。 此禅观法无别名目。 北国诸师修得此禅欲以示人。 既不知名立名不定。 试欲安置根本禅中。 而法相逈异。 若对特胜名目全殊。 始对背舍观行条别。 所以诸师名为通明。 又有二解。 初云。 修时三事通观。 故名为通。 此法明净能开心眼。 观一达三所见无障。 故名为明。 此释与今文异。 又更一释与今文同。 所以得通明名者。 因中说果故云通明。 问。 若尔。 余禅亦得何但此耶。 答。 余禅虽得不如此疾。 是故诸师以之为名。 问。 大集中释名为如心乃至住大住等。 何不依之而名通明耶。 答。 大集经中但云宝炬。 名犹通漫未足可以与诸禅辩异。 请观音中观于心脉亦似此禅。 故云是此意也。 亦未足释此禅名也。 从当知下既无的判。 是故但以通明为名。 次正明发中。 初约大集五支。 先列。 次释。 释文且依大集宝炬以释其相。 禅门虽云无的名目。 释义必依大集之文。 不同诸师云无安致处。 初释觉支。 经有五句合而为三。 初别约二谛释二觉。 次合约真俗释二思惟。 三约三谛以释心性。 初释如心可见。 次又识俗谛下释大觉。 准禅门释九十九等者。 大小骨三百六十。 髓九十九重。 此骨间复有诸虫。 四头四口九十九尾。 其数非一。 脑有四分分有十四重。 五藏叶叶相覆如莲华。 孔窍空疎内外相通。 各有九十九重。 亦有八万户虫。 于中住止互相使役。 音声言语去来动息等。 具如禅门修证中说。 从思惟去所言真俗者。 秖是向所明真俗耳。 乃至定支渐深细故。 辩异如文。 心行下释观支。 言上觉支是解者。 上根本支直觉八触。 暗证无观故斥云解。 心住下释定支。 不释喜安二支也。 指广如文。 发此下明诸地位。 言初禅如泡。 乃至第四如镜像者。 展转相望渐渐深细。 故约喻体以辩相貌。 入无色界无色可喻。 是故喻支但至四禅。 无色但云三事空等。 灭非想三种受想者。 若法行比丘作是思惟。 若有识想触想及虚空想。 若修无想永灭此想。 想虽有三并是所灭。 又灭大地通心所中受想心所。 是故通名灭受想也。 婆沙云。 是定亦灭余心所法。 何故但云灭受想耶。 答。 有云。 唯灭此二。 有云。 此二胜故。 有云。 亦灭余心所且从胜说。 又云。 此二极为行者作疲极故。 受于色作疲劳想于无色作疲劳。 又此二法于二界中为胜故。 受于色胜想于无色胜。 又能生于二种惑故。 受生爱想生见。 又问。 此定为是有心为是无心。 答。 尊者陀提婆说云。 有心若无心者。 云何说从彼定起名死耶。 如有比丘于日初分欲乞食去。 时天大雨恐损衣色。 立誓入灭定乃至雨止。 雨经两月乃止。 比丘定起即死。 色界不须段食入则经久。 问。 入时不立誓何法而起。 答。 如有心定法自应起。 又问曰。 三业之中何业先起后灭。 答。 若入定时先灭口次灭身后灭意。 起则逆次先起于意。 不可身起而意不起。 问。 灭定何别。 答。 灭是一刹那定是久相续。 问。 心不动名定。 此定无心云何不动。 答。 虽无心不动。 有四大相续。 次有俗观下判漏无漏者。 此中判前如心等行大行等中真俗及漏无漏也。 仍带皮肉等相。 故名为俗及有漏等。 有深细如空之观。 名之为真及无漏也。 此禅等者斥成论师。 有漏名事无漏名理。 故知此禅一一地中。 皆有观慧真俗相即。 况过非想至灭受想。 尚过特胜况根本耶。 故斥论师不知用之为八解脱。 而但以根本为事禅耶。 道谓道共。 定谓定共。 次引毗昙斥成论师。 毗昙明义不失义理。 如汝所解。 但有无漏理定。 无八解脱事禅。 当知汝论无俱解脱。 约外道下破成论师。 还将彼论戒慧难彼论师。 是则下结难。 客医等者既无八解则无客定。 将何以异外道禅耶。 言八术者。 大经第二云。 复有明医晓八种术从远方来。 经文自解八术有八复次。 一一复次皆自结喻云。 除一阐提。 古人共云。 喻于八正以治八倒。 章安云。 有十种医。 但除圆教后心即是如来。 余有十人。 并须治之。 果未满故。 谓圆初心中心。 三教菩萨两教二乘。 断结外道苦行外道。 空见外道。 此十医中二是圆医。 善下八法名晓八术。 当知成论既无客定。 但有断结苦行等三。 又云。 三达五根名为八术。 又云。 无常常等各四为八。 据此二义则成论人八术全无。 无常等四尚自不成。 云何异于断结等三。 余在释签中明。 ○次不净下明无漏等。 禅门明修故通列九。 谓九想八念。 十想背舍。 胜处一切处。 九次第师子超越。 今文无者。 八念十想已如前简。 胜处一切处合在背舍中明之。 九定等三是果地法。 若昔已得不复生此。 是故此三今亦不论。 今文加彼大不净慈心因缘念佛神通者。 大不净与九想但是麁细总别之殊。 慈心彼文合在根本为十二门。 念佛彼文在八念中。 神通既是诸禅之用。 彼但明修是故不列。 今恐习发故须列之。 故知所列法相广略。 各有其意。 今初九想者。 若欲修习应往禅门。 委寻其相。 然此行者必须戒净念心不悔。 易受观法能破贪欲。 初标二人。 次明二人发相。 先明坏法人者。 初此人下明坏法意。 既无骨人可观。 是故进至第九烧想。 既无下辩异。 愿智顶禅者。 此坏法人不修背舍乃至超越。 此超越禅最为高上。 故名为顶。 此禅又能转寿为福。 转福为寿名为愿智。 大论十九云。 欲知三世事随愿即知。 亦名无诤。 能令他心不起诤故。 此超越禅亦具四辩。 俱舍二十七云。 以愿为先引起妙智。 如愿而了故名愿智。 虽言烧灭等者。 身想虽无而身实在。 如灭受想。 受想虽灭而身实证。 此人下辩坏法人有退无退。 如毗昙等者。 婆沙中问。 阿罗汉退。 不应二三两果亦退。 答。 阿罗汉退牵二果退。 犹如沙井上下有甎中间唯砂。 上甎若颓。 从上至下。 其中间砂。 岂得不颓。 四果如上甎。 二果如中砂。 初果如底下。 若至底竟不复得去。 问。 若至初果亦应言退第二第三。 答。 如人堕于三层之屋。 彼亦如是。 虽即不言退第二三。 二三实退。 复次二三是第四因。 其果既退其因亦退。 若尔。 初果亦是第四果因。 亦应说退。 答。 初果之前更无有果。 若彼退时更无住处。 若许初退则有多妨。 本是见谛今非见谛。 本是得果今非得果。 本是决定今非决定。 本是圣人今非圣人。 离如是过故不说退。 问。 退经几时。 答。 经少时乃至自不知退。 若自知退当修胜进方便。 复次彼烦恼现在前时。 心生惭愧速作方便。 如明眼人昼日平地颠蹶。 寻即还起四方顾视无见者不。 彼亦如是。 若佛若圣弟子善人无见我者不。 亦如煖身体人有小火堕在身上。 寻即除却。 问。 既退两果。 两果不应作者为作不耶。 答。 不作也。 果人所行异凡夫故。 然慧解脱亦不併退。 有退义故故说有退。 阿含下引第三果退以为类例。 亦是不得事禅之人。 此人虽退不失道共。 此生还得。 故知阿含与婆沙意同。 既言欲饱自来。 即是于初果身中。 作初果人所作事也。 皆不失道共故得为例。 若然下判无事禅成慧解脱。 并依世道用欣厌断。 故名世智。 若无漏道随依一地。 断自上下三界诸惑兼得灭定。 是故不退。 若不坏下次释不坏法人。 初明不坏法相。 言观练熏修者。 具如法界次第中说。 言练禅者即九次第定。 具如摩耶经云。 入初禅已次入二禅。 如是次第至灭受想定。 依于九处次第而入。 故得名也。 又入无间故名为次第。 言熏禅者。 即师子奋迅。 犹如师子奋诸尘土。 谓奋迅入出。 所言入者具入九定。 从下以至灭定为顺。 所言逆者。 从灭定起复入非想。 如是次第复至初禅。 所言出者。 逆顺皆经入一散心。 言修禅者即是超越。 谓超入超出各有若逆若顺及以逆顺。 顺者。 离欲入初禅。 从初禅超入非想处。 非想处超入灭定。 灭定超入二禅。 二禅超入灭定。 如是乃至非想。 所言逆者。 从灭定起入初禅。 初禅起入非想。 非想起入初禅。 如是无所有处乃至二禅。 言逆顺者。 从上超下从下超上。 相对交过还至灭定及以初禅。 三种出者如入无异。 但逆及顺。 皆须经一散心中已次入诸定。 委在法界次第及大品大论。 若依涅槃后分练熏义同。 修禅稍异。 经云。 有二种。 一者与此文同。 二者超一超二。 或至全超。 言一二者不能远超。 言远超者必能一二。 若修时下对修辩发。 爱多等者。 今此并约九想自身他身以为内外。 广如大论二十一释背舍中说。 又云。 初习观时俱观。 习熟除内。 亦可爱多观外谓九想。 见多观身谓背舍。 内外俱观谓胜处。 于坐下正明发相。 不坏法人但至第八。 [月*曾](麁邓切)溃者散也。 [泳-永+柴][泳-永+柴]者汁流貌。 字无正体。 滂沱者亦流貌。 未见下明功能。 初明治欲功能。 初法二譬明观成生厌。 如捉净法婆罗门者。 大论二十二释十想至食不净想中云。 如一婆罗门修净洁法。 有因缘事至不净国。 念言。 我当云何离此不净食得清净食耶。 见一老母卖白髓饼。 便语之言。 我有缘住此百日。 常作此饼来送与我。 多与汝直。 老母日日送之。 婆罗门欢喜贪着饱食。 后时作饼日渐无色无味。 即问之言。 何缘尔耶。 老母答言。 痈疮已差。 婆罗门言。 此何语耶。 答言。 我大家夫人隐处有痈。 以麵酥甘草傅之。 痈热脓出和合酥饼。 日日如是。 是故饼味及色俱好。 今夫人痈差。 何处更得。 婆罗门闻之。 以拳自打槌胸乾呕。 我当云何破此净法我为了矣。 弃舍缘事驰还本国。 行人亦尔。 着好饮食观见不净。 不复可贪。 今借喻假想意亦如是。 身如痈饼谓之为净。 若知不净还于涅槃清净本国。 若证下观成。 尚不下举况厌相。 呜字应作歍。 口相近也。 若作呜呜呼字耳。 如是想者下与特胜辩异。 如贪食人等者。 爱身如贪食秽身如猪猪。 实观如审知。 存身如彊食见虫如假想。 厌彊如不食。 前特胜下合喻。 特胜是实观。 九想是假想。 故下引证。 六贼者六欲也。 此九通能治于六欲。 若别治者。 死想治威仪言语二欲。 胀坏噉三治形貌一欲。 血涂脓烂青瘀三治色一欲。 骨烧二治细滑一欲。 九想又复通治所着人欲散治人相欲。 能动九十八使山故。 所治最彊。 言怨诈者。 爱如怨家诈为亲友。 令人起贪如诈亲。 牵人入恶如怨家。 具如大经二十一。 如是下明助大小乘功能。 初正释。 次引证。 初文者。 或随本习或随现观。 故大小乘同为贪欲之所障碍。 障去习发遂本所期。 今时行者言虽尚深宁免爱缚。 不信此观岂会真理。 释论下破谬。 兼证九想能发大乘。 故知诸师不体论意。 ○次释背舍。 初重判浅深。 前三是根本是有漏名根本味。 特胜通明名根本净。 九想已去观练熏修名四事定。 今于事定但说观禅。 于观禅中文犹未尽。 次九想后以明背舍。 复应简云练熏修三非今所明。 文在后简大小别故。 言总别者。 总与不坏人共。 别在菩萨行。 又背舍下判因果以释名。 言因中说果者。 有人云。 背舍即是解脱异名。 今以衍门往验意则不然。 大品云。 菩萨依背舍入九定。 及身证那含虽得九定。 亦复未受八解之名。 故知因时厌背舍离烦恼。 名为背舍。 后时具足观练熏修。 发真无漏三界结尽。 尔时背舍转名解脱。 故知背舍在因解脱在果。 若名背舍为解脱者。 即是因中说果义乃至果中说因义。 亦可通。 若言异名乃成大妨。 故婆沙中问。 背舍是何义。 答。 背舍是弃义。 初二弃色爱心。 第三弃不净心。 从第四去至非想处。 弃下地法。 灭受想法弃一切有缘。 尊者和须蜜云。 得脱义是解脱义得脱烦恼故也。 又虚想得解名为解脱。 故知论文亦是背舍从因解脱从果。 故今文中从背者已下。 重述从因义边以释背舍。 言净洁五欲者。 禅门中云。 欲界凡夫迷情贪着不净之法。 以为净妙。 名不净五欲。 从欲界定乃至非想虽有着心。 犹名净洁五欲。 今以背舍无漏对治厌离不着。 故名背舍净洁五欲。 若破下次明对治。 外约九想。 内约背舍。 随人不同故立观各异。 一内有去。 略列初后二名。 释中一一标名解释。 故不烦预列。 所言下正明。 初背舍发中初略释。 次若修下广释。 于中先对禅门辩异。 次行者下正明发。 初内有色中先正释。 云忽见自身等者。 以初修时皆从足起。 今发亦然。 又从足起易成故也。 如发八触足发多进等。 [声-耳+空]者亦作[害*空]。 深山谷也。 此不净尸如空山谷。 故曰也。 萨埵等者。 明此观法能助大乘菩萨之行。 故令萨埵自厌其身。 即金光明萨埵王子。 投身饿虎者。 并由得此背舍观故。 大经下引正。 圣行品云。 依因指骨以拄足骨。 依因足骨以拄踝骨。 依因踝骨以拄膞骨。 依因膞骨以拄膝骨。 依因膝骨以拄髀骨。 依因髀骨以拄臗骨。 依因臗骨以拄腰骨。 依因腰骨以拄嵴骨。 依因嵴骨以拄项骨。 依因项骨以拄颔骨。 依因颔骨以拄牙齿。 上有髑髅。 复因项骨以拄肩骨。 依因肩骨以拄臂骨。 依因臂骨以拄腕骨。 依因腕骨以拄掌骨。 依因掌骨以拄指骨。 如是三百三十六骨展转相依。 一一谛观皆悉遍知。 今此文云指[(尔/虫)*皮]如泡乃至顶者。 先想坏皮肉从下向上。 一指二指乃至头顶。 乃至逆缘从上向下至骨想成。 次明外观色中初欲定。 次未到。 此法增进等者。 经论不同。 或云青黄赤白。 光随向上等者。 此是光未成相。 渐至成就则遍十方。 如须弥等者。 如须弥山四方土地有情海水。 皆随山面而为一色。 今此四色亦复如是。 皆遍十方各同其色。 一一色处复不相妨。 如是下发初禅。 初正明定相。 薳久等者更却牒前。 光初发时但久观骨光应自发。 次一色下明支林功德。 初总标列。 初色下释五支。 言八色者。 见地色如黄白净洁之地。 见水色如深渊清澄之水。 见火色如无烟清净之火。 见风色如无尘回净之风。 见青色如金精山。 见黄色如薝卜华。 见赤色如春朝霞。 见白色如珂贝雪。 见色分明而无质碍。 复练骨人从头至足。 逆顺数缘使速成就。 玄文释背舍中。 云光中见佛者彼明圣行衍门故也。 今且明事故略不论。 忽发宿习准彼应知。 黮黮者(他感切)应作[黑*敢](乌敢切)忘也。 但此下辩异。 云彼带皮肉者。 彼特胜通明犹带三十六物九十九等。 若论下明邪相。 暗证下辩异。 次明大小。 初小中言若三藏等者。 真谛三藏也。 若准三藏意触从外来。 此依下今家判三藏释。 但在有漏。 从大乘去明大者。 今文探取衍门开权意说。 故下结云界外法也。 文中先举三学况释八色。 故知三学之中非但慧道经生不失。 戒定亦然。 何者。 戒是有为色法。 定是有为心法。 命朽之时形俱无作。 戒体虽谢无作戒业得得不灭。 以随业道至未来故。 由诸事定能伏结惑。 如蛊残藏。 由伏故断如蛊害命。 以无漏慧得初果已。 慧道势分流至未来。 经于七生以尽残惑。 是故当知以戒例慧。 小乘事法尚至无漏经生不失。 故知实说一切事法并属界外。 当知此法本如来藏中不思议法。 覆相赴机以为权说。 二乘不了以为近计。 故知不得专依有漏。 若发下结位如文。 次明异解。 此中所引成实毗昙。 成论同昙无德。 毗昙同萨婆多。 然毗昙云。 初二在未到中间及二禅。 此中云欲界及二禅者。 准妙音师说。 复有人云。 又更一释。 并前二论三意不同。 今依下正释。 今依大论并异三释。 前三虽异各有所以。 成论据不净边。 前二在欲第三既净故通四禅。 毗昙前二两向说之。 据骨人边应在欲界。 据放光边应在色界。 后师据第四禅既证舍受无厌背义。 虽各一途终非通允。 故今家解依大论文并破三解。 此一位既然。 已下余位并准大论。 次内无色相等者。 明第二背舍。 于中先明内无色相。 仍先明析灭。 次明体灭。 体灭中又二。 先法。 次喻。 喻如好马等者。 欲灭骨人骨人即灭。 名任人意。 好人亦尔。 用此析体二种观者。 依于藏通二种门故。 准前文云是界外法亦可通于别圆法也。 亦恐宿曾修此门故。 若但用小不须衍门。 若通教事禅亦可用衍。 有此众意故用两门。 骨人去已新法未发者。 位在中间未发内净。 以不净下明外观色。 初简示色体。 次释所以。 若修下辩发不同。 忽见下正释前文中间定相。 又见下发二禅相。 次明五支结位。 如文。 三明净背舍中初出异释。 成论四禅共净背舍者。 前云成论判第三背舍在于色界。 故知四禅共净背舍。 今以两禅下今文正判。 用此一意尽破前三。 何者。 以极净故在第四禅。 胜处一切处非第四不成。 有身证故在第三禅。 仍约初后以分三四。 若定结位应归第三。 故准此解前三俱坏。 缘净故净者。 以第四禅为极净缘。 此色起时莹于八色者。 三四起时莹练初二。 故名三四以为初二色之净缘。 是故三四独得净名。 是故更开四句释之。 前三属初二第四属第三。 初句者。 实是不净上更加假想故也。 禅门云。 不净有三。 一者出处不净。 谓骨人。 二者所照不净。 谓外不净境。 三者光体未被净缘莹练故也。 故初二禅虽有光明未名为净。 今言净净离三不净净义具足。 名净背舍。 空处中云过一切色等。 具如第六卷略释。 但彼依根本今在净禅。 以此为异。 又根本亦灭有对等三。 今此背舍可见不可见有对。 前二背舍已灭。 第三唯有不可见无对。 故至空定但灭无对。 以此为异。 若凡夫等者斥根本。 圣人等者立圣斥凡。 然背舍者实通凡夫。 又识生灭下释无所有。 前空识处具有能所。 今无所有灭于所缘。 故云无所有。 次释非想者。 能忘前三故云舍识无识。 无识即是不用处也。 故名非想非非想。 言识处如痈等者。 八圣种观亦具如第六卷说。 次此无下释灭受想中。 言犹有细烦恼者。 细惑有十。 谓受想行触思欲解念定慧。 此斥非想有惑故也。 今舍能缘之受想等者释灭受想名。 依名出体。 非想地中犹有能缘非想之心。 今灭受想中灭彼能缘。 复灭能灭方得名为灭自他地。 言水鱼者取命根在例如蛰虫。 蛰者藏也。 易曰。 龙蛇之蛰以藏身。 从若以所灭为名去。 正破旧解。 若但灭他地何殊根本。 从今从下正解释。 释前初解舍能缘等。 即灭他地。 无复能灭即灭自地。 故不同旧单从所灭。 次叙二论。 如文。 斥成论师云后四等者。 缘成论人执无客定。 但以无漏依于根本。 是故文中以背舍中前三背舍以难论人。 然此难辞有纵有夺。 八中且除灭受想一。 于前七中后四空处已灭骨人。 唯缘空等。 既无别法。 但以无漏之心修此四空。 此则可然。 是则以四空背舍纵之。 若前三背舍观不净境。 八色光明异于根本。 名为背舍。 此则正是俱解脱义。 何意弃此而不肯用。 但约外道根本禅耶。 此即夺也。 故知成论但用世禅实为违理。 若过下判习。 前七解脱摄得八定。 故约八定以论发习。 灭受想定不论发习。 是故前文不以为难。 又第八定不关根本。 故不为难。 九次第定等者。 释九想初既以具列四种事定。 未暇简出。 故今重释。 准于小乘则无发于练熏修义。 大乘或有。 如南岳大师通名背舍一时俱发。 即其相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九之二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九之三唐毗陵沙门湛然述◎次明大不净。 初标异名。 前所下辩异。 云约此等者。 前小不净后明背舍是。 总共二乘别在菩萨。 今大不净亦复如是。 次正释中初示相。 丘者聚也。 小陵也。 墓者塚也。 礼云。 凡葬而无坟谓之墓。 白虎通云。 天子坟高三仞。 一仞七尺。 树之以松。 诸侯半之树之以柏。 大夫八尺树之以栾。 栾者说文云。 似木栏。 士四尺树之以槐。 庶人无坟树之以杨柳。 是知坟墓俱通贵贱。 汪者水深也。 广雅云。 万顷陂也。 羹作秽汁等者。 大经十三。 因迦叶难佛言。 如是思惟无有实利。 亦如比丘观不净时。 见所着衣悉如皮想。 而实非皮。 所可食噉皆作虫想。 观好美羹作秽汁想。 观所食物犹如髓脑。 观骨碎粖犹如于麨。 于坐下正明发相。 次譬。 如文。 初观下对修辩发。 如文。 复次诸下明境转所由。 由心转故。 故引二缘以例想境感果不同。 如观不净等。 感果是过去心力。 不净是现在心力。 今明发相亦由宿因。 过现虽殊同皆心造。 是故得以二种为例执石等者。 如大经中释摩男执诸瓦砾皆悉成宝。 亦是过去心力所致。 僧护所见意亦如是。 彼经云。 舍卫有五百贾客欲入海采宝。 有一长者告众人言。 我有门师名为僧护可请为师。 咸共往请。 僧护曰。 可白和尚舍利弗。 便至舍利弗所白舍利弗。 舍利弗复至佛所以事白佛。 佛便听去。 即共入海未至宝所。 有一龙王从海而出。 众人言。 汝是何神。 龙王现身云。 与我僧护。 贾人等即便与之往采宝所。 还至失师所作如是言。 至世尊所当何所言。 龙王知贾人还即以僧护还诸贾人。 贾人于是共僧护归。 贾人贪近从陆路还。 贾人夜发误弃僧护。 失伴独行而去。 至一僧蓝即见僧温室地狱。 僧入火然。 问曰。 是何人。 答。 阎浮提人难信汝可问佛。 如是次第见五十三狱。 至已问佛佛为解说。 温室狱者。 迦叶佛时恣用僧器。 楗槌狱者。 不打楗槌。 用僧物故。 肉地被烧狱者。 私耕僧地故。 肉[土*瓦]地狱者。 为僧中上座无有禅律。 饱食而睡说世言论。 好食自噉恶者僧中行。 净人先自噉麁者僧中行。 所受苦相亦复如是。 肉瓶火烧狱者。 为僧当厨朝食留晚。 晚者复留以至后日。 檀越送食隐待客去亦复如是。 不均行僧果亦如是。 刀劓鼻火。 烧狱者。 唾僧净地故。 栓打肉狱者。 钉僧壁上悬己衣钵故。 火烧肉台狱者。 当生卧具将户钩游行。 妨僧受用故。 自住好房余与不好者。 苦亦如是。 烧房狱者。 住僧房如己有。 不移不依次分故。 火烧床狱者。 用僧床不依法分故。 破僧木然火。 苦亦如是。 火烧敷具狱者。 脚踏僧具故。 火烧肉厕狱者。 净地大小便故。 身坐高座火烧狱者。 颠倒说律故。 为利说法。 苦亦如是。 火烧果树狱者。 私噉僧果及与白衣故。 四肉树火烧狱者。 无德断事故不均等。 与僧卧具。 苦亦如是。 二沙弥被中火烧狱者。 沙弥相抱卧故。 彼经仍为利益檀越及比丘故。 乃云如是比丘虽不持戒。 四事供养犹得大果。 况复供养四方僧众。 如是等狱于海洲畔随处而有。 或身为床林瓶等也。 当知色法皆随人感。 色无定体随心所变。 观法若成皆能转色。 若执下明由境转故。 有破结之功。 言此观契转变之道者。 假想若成。 实见诸境转为不净。 如神通人令物实变。 假想变境如彼得通。 故云契转变之道。 又诸物中一切皆有可转之理。 故神通人及修观者而能转之。 此理元是如来藏中不思议法。 随心取着成外成小。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平等法界方寸无亏。 若根本下辩漏无漏。 若根本一向有漏已如前说。 小大不净及背舍等。 是无漏缘未即无漏。 若正用智以断于惑。 随依一地故云自上皆除。 故俱舍云道展转九地。 若人下约大不净以明背舍。 若人等者。 始终俱破依正二报。 若论下约于背舍。 以明胜处及一切处。 先标。 婆沙云。 胜于烦恼名为胜处。 以于依正俱不着故。 故于依正转变自在。 大论云下引论辩根。 禅门中云。 修背舍竟别修胜处。 下根也。 若处中说具如今文。 更不别明初修胜处。 但于第三背舍中。 却观前二背舍成四胜处。 次于第三成后四胜处。 是故不须更别修也。 若上根者。 亦不须待至第三竟时。 方更重修前二背舍作前四也。 于初背舍。 即能分别若多若少好丑知见。 成二胜处。 次于此后成余胜处。 此仍准教辩上中下。 犹约背舍以明观法。 若上上利根又不须依向三根之法。 如育王经第十八摩偷罗国有一男子从毱多出家。 闻说不净观法自谓已作所作。 后往犍驮罗国见于女人而生欲想。 即便自取钵中之麨以与女人。 女人见之露齿而笑。 亦于比丘而生慾想。 比丘见已乃至观身如见齿骨。 骨想成已得阿罗汉。 从若多若少乃至好丑皆不净者。 正明发相。 初正明发相。 次判位。 初文者。 约初背舍立二胜处。 大千为多减者为少。 如此多少皆有好丑。 乃至最后好丑皆悉不净。 前背舍中虽观净色皆是不净。 未能展转比决好丑。 今善观知故云胜知等。 又复直尔约小不净。 但依正报以明好丑。 若依大不净起胜处者。 亦于依正二报得胜知见。 具如别教四念处中说。 若内下约第二背舍立二胜处。 初明发相。 次释知见。 次判位。 若胜处下明功能。 上古下引事。 推位让国者。 如吴太伯为太王长子。 次弟仲雍。 幼弟季历。 太王有疾让弟承嫡。 故託采药入于东吴。 余如助道中说。 还牛等者。 尧聘许由为九州长。 由闻之诣河洗耳。 巢父因饮牛而见之。 问曰。 夫人洗者先洗于面。 子何洗耳。 答曰。 尧聘我为九州长。 恶闻其声故洗之也。 巢父曰。 吾闻豫章之木生于深山之巅。 上无通车之路。 下无涉险之迳。 工匠虽巧而不能得。 子欲避世何不深藏。 而浮游人间苟求名利。 吾欲饮牛污吾牛口。 乃牵牛上流而饮之。 又婆沙中问。 胜处依何身得。 答。 依欲身得。 问。 能于佛身作不净不。 答。 能作。 但唯佛能非余声闻等。 佛身无垢。 一切不净观者。 不能于佛身作不净想。 三明后四胜处。 初对位。 次明大小。 次辩假实。 大论青黄等者。 后四胜处但有四色。 今列八色其意云何。 答。 经论不同今文双列。 是故判之。 青等从实地等从假。 此约三昧意缘色判。 非是五根所得之色。 故三昧所见十方遍皆四色。 故四色是实。 若见地等亦是四色。 而更立地等四名。 故是假也。 以十一切处见八色故。 若但言八色则俱从实说。 若判五根所得之色。 应云青等从假地等从实。 如俱舍云。 大种谓四界即地水火风。 能成持等业坚湿煖动性。 此明实四大种也。 能成持等明四大用。 谓地能成持。 等谓等取余水等三。 即水能成摄火能成热风能成长。 次云。 地谓显形色随世想立名。 水火亦复然。 风即界亦尔。 既云世想故形显色悉皆是假。 显色者谓青等也。 形色者谓方等也。 水火亦具形显二色故云亦然。 风者。 论云。 风界者无色可见。 有言。 亦尔者亦如水火。 谓黑风等及团风等。 此假实色。 于五根中假色则为眼识所得。 实色则为身识所得。 若三昧所见并非身眼二识所得。 故判假实有此不同。 况三昧所见青等地等。 各见不溷。 若如俱舍秖于地等实法之上。 有显形色无别地也。 是故不同。 故四念处云。 大论但云青等璎珞云地等。 此亦无在。 四色是名地等是体。 名即假名体即实体。 彼文仍云有对之色。 作如是说。 而不云三昧所见。 故知止观从三昧所见边说。 若三昧成则遍见十方无形色也。 若光势未成有显有形。 若从成判故应唯显。 今文虽即假实俱列。 必须存四以没于四。 四兼前四名八胜处。 此四下辩法有无。 内外色尽者。 自骨人为内。 他骨人为外。 既无内外唯有八色故无好丑。 但有多少者。 骨人虽尽非八色尽也。 言多少者八色广陕也。 次明十一切处者。 初略判位。 八胜处中除前四已。 于后四中假实俱观。 故得云八。 更加空识故得为十。 皆遍十方故名遍处。 唯不动念慧者。 至第四禅不为内外诸灾所动。 即初支也。 并念慧即三支也。 且约小乘如此分别。 次以青下正明发中。 先明十一切处。 次明十一切入。 教有二文恐人不了。 故兼释也。 遍一切处于十方界。 处处皆遍。 故名遍处。 十法相入复得入名。 从此乃下破他人解。 云八胜处者缘外八色。 今意不然。 此是骨人自放。 以内心法自有色故。 若内无色安能变外令遍十方。 故前文判为界外色。 意亦如是。 故知不必缘欲麁尘。 次引大论。 云取优钵罗华等者。 青莲华色也。 恐人不解内心放色。 是故借外以喻内心。 此文又兼通申伏难。 恐人引论而为难曰。 若不缘业何故论文缘优钵罗。 故引论文销其伏难。 从若通明观者下。 为其辩异更却纵之。 若通明观后即修胜处。 通明无色容借外色。 今背舍后方修胜处。 净背舍中自有八色。 故云不坏法人内自放也。 复次菩萨下更明菩萨修发。 胜处尚冥诸度。 况复八色。 故后结云随心即成。 此以通别初心菩萨为况。 文中六度初檀可见。 次尸中略明三戒。 害彼下是杀。 引物下是盗。 欺诈下是妄。 乃至慧中云不生不灭者。 故知不是三藏菩萨。 一切下何但具足六度而已。 一切法门无不具足。 道秖是慧定慧所摄。 一切诸行胜处中足。 如快马等者譬于胜处。 心于诸法去住自在。 是时下明胜处功能。 初明有调魔功能。 行四三昧人去。 有入位功能。 圆人发已转此为境。 多入五品。 由五品故乃至六根。 近于初住故云近池。 齐此等者。 言齐此者。 且明分齐所发。 亦得是摩诃衍者。 具如前文所破诸师不达论意。 即此意也。 尚得入品乃至六根。 况后通论摩诃衍耶。 ○次明慈心定。 初略辩前后。 次正明所发。 云善修得解者。 寄修辩发。 准教修习故名为善。 修成就已名为得解。 所缘有三者。 谓怨亲中人约处即是广大无量。 缘此三人乃至十方令得上乐。 即是慈心成就之相。 婆沙云。 怨亲各三。 中人一品。 大经梵行文意大同。 经论二文各有修相。 禅门中亦明修法。 谓初修时令上亲人得于下乐。 次修令上亲得中乐。 中亲得下乐。 次修令上亲得上乐。 中亲得中乐下亲得下乐。 次修令中亲得上乐。 下亲得中乐中人得下乐。 次修令下亲得上乐。 中人得中乐下怨得下乐。 次修令中人得上乐。 下怨得中乐中怨得下乐。 次修令下怨得上乐。 中怨得中乐上怨得下乐。 次修令中怨得上乐。 上怨得中乐。 次修令上怨得上乐。 是名修慈成就之相。 悲喜二心亦复如是。 若修舍心从中人起。 若先舍亲恐生爱着。 若先舍怨恐生瞋恚。 是故应须先舍中人。 于怨亲中怨易舍故。 次舍怨人。 于怨人中先上次中次下。 次舍亲人先下次中次上。 若舍心成就。 等无分别。 修既不等。 发时准知。 问。 何人不能修四无量心。 答。 有二种人。 求过人者不能修之。 不求过者而能修之。 求过之人乃至罗汉亦求其过。 求善人者而能修之。 求善人者乃至阐提亦求其善。 现在虽无。 过未或有。 婆沙中广明其相。 言广大无量等者。 约三人如文。 三人虽遍处若未遍不名成就。 故又约方。 故婆沙云。 为缘一众生为缘多众生。 答。 初修之时缘多众生。 成就之时或一或多。 方所亦尔。 大论二十一广明修相。 言隐没等者。 若依根本。 内外俱隐没。 及外隐没内不隐没。 余则内外俱不隐没。 因缘已下例同此判。 若先下明与诸禅互发。 初明发初禅。 初标先后。 次明发五支。 释观支中。 云或得人中天上乐等者。 婆沙问。 为与众生何处乐。 答。 有说。 与三禅乐乐中胜故。 有说。 与四事乐已曾得故。 有说。 与曾经行处所有乐。 至所住处思惟令得。 愉者亦乐。 论语云。 愉愉如也。 此名同根本等者辩同异。 支名触名并同根本。 根本如水慈如蜜和。 若发等者。 亦是寄修以辩功能。 梵民为梵众梵臣为梵辅。 婆沙问。 梵福云何。 答。 有云。 一切众生福。 有云。 轮王福。 有云。 帝释福。 有云。 自在天福。 有云。 梵天福。 有云。 除近佛菩萨余一切人福。 有云。 梵王请佛转法轮福。 评家云。 梵福无量。 如上所说皆称美耳。 有说。 四种得梵福。 一未起塔处以舍利起塔。 二未有僧坊处起僧坊。 三和合僧破。 四修四无量。 故净名云。 修四无量开梵天道。 次明初禅发慈定。 次明慈定发二三四禅。 如文。 次但慈心下判大小。 佛或时等者。 婆沙云。 佛说慈定报不过遍净。 乃至舍心不过无所有处。 具如今文。 婆沙小乘尚至不用处。 况复菩萨法耶。 当知小乘具有二说。 从菩萨恒与慈悲俱下方属大乘。 地地皆有四无量心。 婆沙中又问。 余三无量心。 何故在无色。 答。 此事弥勒始知。 当知教权赴机而说。 未穷实理。 故云一往。 从若先得根本下。 明二三四禅发慈定。 但云根本者从略。 具足应须明位及判大小等。 若依特胜下。 次约根本净禅发慈定。 云所依之定自是一边等者。 特胜已去既有观慧与慈相别。 又与慈心俱起及前后等。 故得名为自在一边。 不净取众生破坏相等者问也。 观其破坏与得乐反慈定不成。 虽无下答。 破坏之相。 顺涅槃乐即与法缘慈义相应。 况复涅槃乐中之极。 故知且以法缘慈答。 此因通难此无漏定似于涅槃。 故权立法缘。 法缘应在二乘境中。 问。 慈缘众生等者。 重问意者。 二义相违云何相发。 答意者。 定法难思但须深信。 大乘尚得诸禅俱发。 今但慈心与不净禅。 更互相发未足为妨。 慈定亦能下。 重作庄严义释。 何但直尔相发而已。 二种更互慈定益美。 慈心既尔。 悲喜亦然。 或互相发此之四字。 明大小不净发于慈心。 今文存略。 云相发者。 语虽兼前此文正明不净发慈。 余三无量心准慈可知者。 例余三心准慈心说。 又婆沙问。 四无量中何心胜耶。 答。 舍心最胜。 大经十四亦名四等。 四等从心无量从境。 境既无量慈亦无差。 等心对四。 故云四等。 若四无量下判漏无漏。 即从所附以判漏等。 因缘不同等者。 明慈定所依。 依因何禅而发慈定。 所用既多慈亦无量。 故云百千不可称说。 次譬者非但直言有漏等异。 于一一禅一一地。 一一品一一功德。 支相味殊不可具说。 故以欲界依正为譬。 譬中又为二番不同。 初譬法体深广。 次譬法妙难信。 初譬如文。 次合中初正合慈。 次兼合四。 次释合如文。 次譬有法有喻有合。 譬云山左等者。 如太华已东名为左儿。 不识京畿珍羞之味。 有作修字者非也。 羞者。 周礼注云。 备百物曰荐。 置滋味曰羞。 珍者明滋味中之贵者。 井鼃等者。 井字应中心着点。 四边像栏中点像瓶。 尧臣伯益造也。 世云市井者因井造市。 故云市井。 今但云井。 井中所居欲非海族。 鼃者小虾蟇也。 言海若者海神名也。 非者斥也。 欲斥海陕而衒井宽。 ○次明因缘禅者。 此因缘门。 行者立观之要境。 翻邪向正之始行。 况能成就摩诃衍乘。 体即三因佛性正种。 故于此门广明乘相。 此中既明三世因缘。 辩十二时等。 广如玄文引婆沙释。 现在是苦。 识名色六入在胎内。 触受在胎外。 爱取有三亦属现在。 初二是惑。 次一是业。 生老死属未来亦是苦。 于中初辩内外。 云有大功勳内习力也。 诸佛赐者外加力也。 次正明发中初推现三支。 云能缘所缘等者。 观十二缘凡有二种。 一者推果知因。 如先推受以至无明。 既知无明生于受等。 则不起爱等起于当果。 具如玄文释因缘境。 二者推因知果即如今文。 文明发得还寄修辩。 于定心中所缘善恶能所和合。 得名为业。 业必招果故名为含。 业即有因故有能含果。 次推此业还由于取。 取于善恶乃至无明。 故息现因令灭当果。 爱因下推现五果。 六疱者。 头身二手二足。 又云。 眼耳鼻口及二十指为二十四疱。 识由下推过去二因。 次推过至未。 次结。 次如是下明互发。 初正明发根本。 此因缘下明发之由。 惑根本下辩同异。 次判隐没。 次明十功德。 次结。 乃至下发诸禅。 若因下根本发因缘。 则根本诸禅皆属因缘。 初通明九地有支。 何者。 始自麁住终至非想。 皆是因缘。 因缘和合名为所成。 即以欣慕定心为因。 禀教为缘。 定体成就为所成法。 即名因缘以为能成。 推此定体从因缘生。 生即有支。 随何地定成何有支。 言诸定者。 既且约根本。 但约根本竪论诸定。 此麁细下别明九地有支。 如是等至取初禅相者。 明九地发十一支。 应云乃至取非想相。 初禅在初从初而说。 文中虽有麁细住等。 非所期心。 但因期心求于初禅。 而发此等。 是故不论麁细住等。 如前二十五方便者。 修初禅人本为初禅设二十五法。 乃至非想亦复如是。 故用前二十五而为行法。 具如第四卷释五法中。 约初禅释五法者。 即其相也。 言种种希望者。 即五法中欲为希望。 若通论者。 初修净戒乃至一心。 皆为希望初禅等故。 又知此受由入触等者。 此约观境立触入等名。 不同诸论十二时等。 上至非想等者。 既约观境以明十二。 但属界系皆具因缘。 不同婆沙约界料简。 云无色界无色有名等。 此是根本发因缘竟。 如向因缘发根本者。 初发因缘。 谓推三世增减四生不同。 具如玄文因缘境中。 及俱舍婆沙等文。 又复亦有于胎生中不因精血而生者。 义同湿化染香处故。 支义亦足。 如分别功德经第五云。 如昔长者有女名善施。 未嫁因向火煖气入身怀妊。 父母责之乃至达王。 女言。 更无改异。 王许之以死。 女言。 今乃有此无道之王。 枉杀无罪之人。 我若不良可以保试。 王即验试果如其言。 王语父母欲娶此女。 父母言。 用此死女为。 即内宫中后生子。 端正出家得罗汉果。 复有多缘得胎不同。 一一善达。 并于定中所见分别。 乃至三世相异立十二名。 推根本等以成十二。 复从十二发根本等。 乃至特胜通明等例者。 明诸禅发因缘。 应云特胜等因因缘发。 以因缘等多依根本。 今从所依故云因根本发。 又因等者。 亦同慈依心依根本发。 判属有漏。 特胜通明亦同慈心。 故云例此可知。 次此观下明受名不同。 禅经及五停立名不同。 五停名慧禅经即作三昧之名。 故云因缘三昧。 三世等者。 次判事理。 此因缘观虽云慧性而不能破惑。 如密室下举譬。 五停如密室念处如明灯。 由五停故能作理慧。 当知五停虽名为慧。 但是事观不能破惑。 如富那下。 证闻因缘即能破惑。 方得名为理观因缘。 言闻慧者。 正指四念处位。 言富那领解者。 大经三十五。 外道富那。 佛问之曰。 汝见世间有常耶。 乃至世间有边无边等。 若言世间是常是实。 余皆妄语。 是名为见名业名着。 乃至边无边亦复如是。 又问。 若汝然火是火灭时汝知灭不。 答言。 如是。 又问。 是火然时从何而来。 灭至何处。 答言。 赖缘而生缘尽则灭。 灭时不至一切方所。 佛言。 若五阴爱生故然。 若爱灭故二十五有灭。 富那领云。 如有一树死来百年。 枝叶脱落唯有贞实。 佛言善来成阿罗汉。 然十仙中凡有领解。 多云我已知已。 我已解已。 富那文中虽无此言既得罗汉。 亦可通用领解之言。 此因缘观者。 判今因缘既属事观。 是故不及富那有破惑之力。 次引经论所出因缘不同。 并可得为今文观境。 璎珞十种十二缘者。 上卷明第十地中。 十种观法。 第六观缘起智观十种因缘。 具如第二卷引。 ○次明观者。 若此十禅别别修观。 则始自根本终讫神通。 一一皆论十乘观法。 若通总作者。 即后所列者是。 今于因缘禅后别立观者异九禅故。 九禅唯待发方可观。 因缘一禅义虽须发。 亦可即观。 况因缘门所摄宽广。 若偏若圆若正若助。 若因若果若自若地。 无不摄在因缘观中。 是故于此别立观法。 于中初龙树下引龙树明用观意也。 龙树中论通申大小。 论意亦观因缘为宗。 论师下明诸师谬解。 但以二谛为中论宗。 今言下破古诸师。 言论宗者应明此论别显宗致。 若言二谛此属通途。 言何品者且指此论品品。 无非二谛意也。 况复二谛遍诸教门。 故不可二谛为中论宗。 言而皆破尽者。 论诸品题皆破为名。 如云破六情品破染染品等。 品内观法破皆尽净。 六情是俗破尽是真。 故二谛破非论别宗。 论初下正示论宗。 若通若别皆观因缘。 是故此论因缘为宗。 故论初文名因缘品。 通观下文故名为通。 下诸品中虽随义别。 而实不出观于因缘。 此师下重斥旧解。 北师虽以因缘为宗。 不了一部通别之意。 而却指后品小乘救义。 小乘非正救义又旁。 如何用此而为论宗。 故论后文立因缘品及邪见品。 申于三藏二乘观法。 故立六因四缘用救小宗。 论云。 已闻摩诃衍今明二乘义。 是故次列因缘等品。 况取品内救义为宗。 论虽明小小是所破。 如何即用所破义为宗。 故不可也。 佛去世下正出中论用观之意。 若佛在世利根之人。 闻即得益。 是故不须广明观法。 佛去世后。 若闻因缘反计三世定有轮转。 是故龙树广作观法。 但破因缘不事分别因缘之相。 今既下次明今文用中论意。 广立观法十乘入道。 广破发得修得之相。 故知论语通总不出十乘。 次思议下正明观法。 初明境中引大经四种观因缘义。 则前三为可思议。 后一为不可思议。 故前诸文明思议境。 或有至别教而止。 即同今文。 或有至圆教者。 意则少殊。 具如前简。 言下智等四智者。 初六道因缘正当四智所观之境。 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等者。 即是能观之智。 智有差别。 故大经二十五师子吼品云。 十二因缘凡有四种。 谓下中上上上。 具如第一卷引。 此文别教十住位中。 言不了者即全不见。 圆教即约六即位判。 皆名了了。 故四智当体复是今文四圣界也。 并前六界即十法界十二因缘也。 声闻乃至上上皆云若转者。 今通约大乘意说。 秖转惑为智智无别体。 声闻中言七种学人者。 三果四向也。 随其余思生数多少生欲色界。 故云善界。 此下智中若从教判应有缘觉。 今文且从声闻判之。 次明缘觉中云结业尽不尽同前者。 前是声闻有尽不尽。 今明缘觉不应隔生。 既摄属通教。 亦约教论有声闻义。 故得断惑例前声闻。 尽则出界。 不尽同前七种学人。 次若转下明六度菩萨者。 前下中智声闻缘觉器类异同。 故可互摄。 菩萨发心不与小共。 又复为成十法界故三教菩萨同为一界。 是故诸文多少皆尔。 六度菩萨虽云般若犹在伏惑。 通菩萨中云转无明为即空慧等者。 空慧已成般若度竟。 又云转行有为六度者。 六中即是生灭助观以为般若。 还以即空之慧导彼生灭。 此通菩萨八地已上。 则应随愿利物受生。 八地已前惑既未断。 是故今文随惑判生。 故云同前。 以即空心行于五度。 故云福胜。 即空胜拆故云慧胜。 福慧既胜报生亦胜。 但能胜彼三藏二乘。 不及别圆初心菩萨。 故名为小。 应言八九地前。 何故但云六七地前。 八九是断后位。 六七是正断位。 举正断边以望未断。 故云六七。 次若转为上智者。 既云历别即别义也。 转见思等三种无明。 为一切智等三种智明。 此中但至行向者。 且约不得意边。 复让初地去以为佛界及上上智。 又显证道无差别故。 言同前者。 住中见思同前二乘。 界内尘沙同前藏通两教菩萨。 界外尘沙虽不同前。 同是尘沙故且同前。 次若转下明上上智。 先明上上智观为不思议境也。 次重释不思议境。 初中先总立三佛性。 次若通下辩通别。 虽有通别共成圆义。 所言通者。 一一支中皆三佛性。 次若别下别对三佛性。 何以故下判别对意。 以此三道即三德故。 故别对之。 若尔。 何故复有前通解耶。 答。 若别对者翻对义便。 若通对者据理通故。 是故别对三佛性中。 一一无不具正因故。 次性德下释前三德不纵不横初后不二。 净名下证初后不二。 众生是初。 即是佛故。 故知不二。 若五品下判佛性位。 言未断同学人者。 同初果向。 铁轮同无学者。 且从总说。 若从别论。 应从初信乃至第十。 节节依惑以判浅深。 故六信已前犹同学人。 所言同者智虽分于下中上别。 据通惑断齐是故云同。 若伏别惑一向不同。 是故下文三贤十圣即与两教三乘不同。 虽复变易等者。 六根净位据通惑尽。 虽同二乘受变易身其处亦等。 依正胜劣永异二乘。 五根属福故云生福。 内智巧拙从初永别。 释论下引证二乘变易身劣。 既云根钝即是五根劣于圆人。 若别圆下更明别圆福胜前教。 此即圣位不与前同。 证道同圆是故合说。 仍随教道立本别名。 若三贤下证圣因位始终皆胜。 是故前文明别教位但在行向。 初地已上摄在此中三贤位内。 是故约证不分别圆之异。 但语三贤十圣位耳。 ◎若最后下次明果位。 于中先明三德。 次三涅槃。 净名云下证前善恶成方便净。 善恶是缚。 即缚以论不缚不脱。 恶中举极故云五逆。 极恶之理。 理是极善。 是故名为即缚论脱。 复次下对不思议十如十境等。 及问答料简。 即是显前因缘三德不可思议。 初对十如。 文中两番对者。 以十二缘两重因果故也。 次对十境者。 若通论者境境无非十如之理。 今从名便故复别对。 文虽别对正在一念。 十二因缘摄于十境。 问。 若尔。 十界阴等属苦烦恼。 及业魔禅属行有者。 此可然。 如何十界行有亦摄二乘菩萨境耶。 答。 若通论者。 二乘菩萨具有三道。 今从别义故二乘菩萨不属苦等。 问。 若从别义四圣亦应不属苦及烦恼。 何故从通。 答。 虽俱通通别。 二乘菩萨从别义便故一往且然。 夫对当义不可尽理。 ○次十二因缘下摄十如十境以入一念。 具如前文阴入境中不思议说。 华严大集等者。 经文但云一念心具不云十界。 故知存略。 凡诸大乘云一念者意皆如是。 若不尔者。 云何遍收一切诸法。 此犹下举略摄广。 问。 十二门等者释疑也。 缘谓因缘法谓所生。 因缘生法悉皆无生。 此以论中问意而问今文。 今文处处皆云缘生在一念心。 论中云为在一心为在异心。 论问意者。 为在一人之心。 为在众多人心。 为在一人多人一念心耶。 如是一念异念。 并在今文一念心中悉具足耶。 答中初引华严一多相即总答论意。 多人一人于今一念悉皆具足。 多人一人所起之心不出百界。 百界为多一念为一。 一多相即非一非多。 次引大品以释相即。 一切诸法皆趣因缘。 百界因缘不出一念。 是故名为是趣不过。 故得名为一念具足。 今说下翻破前难。 且直尔云十二因缘者。 指前华严大集两文。 并云一念具十二缘。 其实两经意兼十界。 复次下定前一念以成观境。 又有二义。 一者以禅为境不同世心。 二者即此境心复须离着。 向辩禅心既言一念一多相即。 为是何等一心能具。 故简示言不得同于妄计一念。 能了妄念无一异相。 达此无相具一切心。 三千具足方能照于一多相即。 此据初心习观之人。 恐滥託于妄情境观。 是故应须简示入门。 若据理论无非法界。 亦何隔于取着妄情。 此中一文及第一卷佛法界属可思议。 第三卷初地即是初住。 第四卷以思议释不思议。 第五卷不思议初明一心任运具于三千。 及下约十禅修观中云。 行人观法极至正助。 及魔境后明阴入十乘度曲入别。 如是七文检验诸部唯一处出。 若寻文者请以例诸。 譬如下举譬。 具如阴境三喻中说。 故指法华安乐行等。 真正下次明发心。 初简偏中。 还约不思议一念十二因缘。 而分因果以论悲境。 转此因果以明慈境。 故简生灭无生假名。 假名即是别教。 即是简却藏等三教。 次引华严者三教皆是菩提心魔。 仍于别教须简教证。 次若因下显正。 拔苦下明誓境。 次约此下正明发誓。 约一念心生此十境。 还翻此境以发弘誓。 次安心中即以十界一念心中而分三道。 苦即法性非止非观。 业即解脱解脱是止。 烦恼即般若般若即观。 结业烦恼不离一念。 当知此二亦即法性。 故约法性而论寂照。 心安法性名为安心。 次破遍中与阴入境宽陕异耳。 彼文宽故先明横竪。 次非横竪。 此中文略。 即于双非以论横竪。 若横若竪并推一念。 次通塞文中亦先寄次第以明不次。 出假文中云不通不塞者。 不通秖是塞。 不塞秖是通。 随文便故是故语异。 次从于番番下明检校能所。 亦是一心以论能所。 约有作等四及通别惑也。 三假等者并是且寄次第而说。 次道品中亦先明道品。 次明三空。 道品既以念处为初。 故以因缘先对念处。 于中复约通别二番。 初约通中初身念处。 已约十界。 故下三念但云一切。 十界皆四故名为通。 次别明中复有二义。 秖是二义两番对耳。 初番阙受念处。 应云无明行名色生死。 爱取有支中受阴。 受念处摄。 然别中两番同立十二支。 皆具五阴而取义少异。 初番但取现文当体以属念处。 或时下次文即以当位及以现在望于过未。 二义不同。 故过去二支及未来二支堕世。 故属法摄也。 若当位者与前大同。 次料简中先问中。 云云何三念者。 依数人生死是不相应行。 属法念处摄。 云何通释皆具四念者。 故毗昙俱舍十四不相应行。 生死属四相。 故不相应行摄。 及初番别释中生死支何以并云具三念处耶。 谓身心法。 答中意者。 于前通释恐义不了。 故引大经释成通义。 经文既云若生若灭皆具五阴。 即是生死各具四念。 如俱舍中十二因缘。 一一皆以五阴为体。 不同经部。 于别对二义一一支中并立五阴。 即是从胜。 虽借彼权文寄事相说。 而分位别。 并须约于一念十界。 当知是约一念之心通别二对。 一切色分即身念处。 一切心分即三念处。 故与阴入境中道品义同。 若通别等者。 指前通别二对结成四德。 并须观为不思议境。 次此四下结非枯荣中道佛性。 次通例余品。 并如文。 观根本下结成三空。 在文可见。 准前阴境可以意得。 是故还约观无明等三假以说。 不取法性四相者。 先列不受等四。 次列新旧等四。 即是不受新不着旧。 不念内不分别外。 新谓爱取旧谓无明。 内谓内心外谓外境。 于一念心十界法性亡此四相。 无依倚等者。 不依四句即四相。 无所见者。 不见四句不见无句。 不住亦尔。 理本非修亦非造作。 无因可修无果可得。 次明对治者。 于中初文略明来意。 前道品等者。 前道品中虽观十界念处。 并是一向观理故且云转无明何以故下释用治意。 无明行有各通浅深。 今从别说。 即以障中无明为理恶。 事中行有为事恶。 理恶已覆于理慧。 事恶更助而覆之。 故举譬云贼多我一。 事理两恶为贼多。 理慧非多为我一。 如贼多将一应须索助。 真理如王理慧如将。 两恶如贼故加助破。 开前道品之后三解脱门。 三空即是涅槃之门。 道品正行即是我一。 六蔽所覆名为贼多。 准前诸文亦应须用转兼具等及第一义四教展转递为治等(云云)。 若起下正明用事。 若有下判进否。 六种俱重六皆名蔽。 若一重余轻。 但治一重轻者自去。 若六俱重。 事须遍治。 助道下次明摄调伏诸根等。 初摄前十二科。 又佛威仪下重明不尽之法。 如前十力不共法等。 初列成道等四以为威仪。 前文但明不共功德。 不别显示三密四仪利物之相。 故今更引大品是名坐道场。 释成法华诸佛于此而坐道场转法轮入涅槃等。 言于此者。 秖是三德实相一乘。 三德秖是十二因缘。 此等四法依于因缘故得用此释佛威仪。 是故四佛坐道场时。 并观因缘而成正觉。 道场是所依。 觉智是能依。 能契所故而成正觉。 大品下释。 一一文中有标释结。 释成道中有四不同。 并于同居现此四相。 亦应结云此是同居成道之相。 文无者略。 故一代教法不出此四成道之相。 次转法轮中亦标释结。 释中具有八教之相。 初顿教。 次四教。 次不定。 次秘密。 四佛成道本为利生。 是故次明转法轮义。 此文既依法华经意。 不明八教无以显妙。 是故于此委悉明之。 前已料简今更略明。 然藏等四教遍收一切大小乘经因果显了。 各立教主各被机缘。 始终备足不过此四。 顿等四教但是如来不思议力。 布措藏等盈缩调停。 成熟物机破邪立正。 引小归大废偏显圆。 会权入实。 故有诸部五味相生。 利物无方适时出没。 若寂灭道场为别圆机。 此一座席未曾经渐。 名之为顿。 即此文引华严是也。 此乃约部约味得名为顿。 部内之教教仍兼渐。 约教乃成有渐有顿有权有实有麁有妙。 故法华独显望此为麁。 华严尚尔。 况复方等及以般若带二对三是故两味及以鹿苑俱名为渐。 况法华显本诸部所无。 具如玄文第一广释。 若尔。 岂得顿部在初。 兼麁带别。 文具两教谓过四教。 可不误哉。 故知不可于斯妙经生乎异计。 然此八教非但直为判教而已。 观行明义亦假斯八。 收摄行仪使行周备。 前偏圆中虽明八教。 文仍间杂又阙秘密。 今于此中文相委足。 略谭大旨竟。 次销文相者。 初华严是顿。 次若鹿苑下是渐。 法华涅槃非渐顿摄。 但是会渐而归于顿。 故所会之顿与华严中圆顿不别。 但彼部兼别且总判为麁耳。 涅槃中云如乳有醍醐性者。 譬涅槃中凡夫阐提之乳尚知佛性。 况复余耶。 故云乳有醍醐性也。 藏等四教处处说之。 故今但云四教两字。 五味不同去。 总收前来若渐若顿。 乃开显之。 此五味者。 前文虽用并是施设。 今文正是五味本意。 大经释二十五三昧竟。 尔时有菩萨名无垢藏王。 白佛言。 如佛所说。 诸佛菩萨成就智慧功德。 百千万亿实不可说。 我意犹谓不如此经能生诸佛阿耨菩提。 佛印可竟。 佛言。 譬如从牛出乳。 譬从佛出十二部经。 从乳出酪。 譬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 从酪出生酥。 譬从修多罗出方等典。 从生酥出熟酥。 譬从方等出般若波罗蜜。 从熟酥出醍醐。 譬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 醍醐者譬于佛性。 佛性者即是如来。 如是皆由观因缘得。 又复置毒下不定教。 又复下引证秘密教。 此是大经第三迦叶设三十六问竟。 佛赞迦叶。 善哉善哉。 汝今未得一切种智。 我已得之。 然汝所问如一切智等无有异。 善男子。 我初坐道场菩提树下初成正觉。 尔时无量阿僧祇恒河沙等。 诸佛世界有诸菩萨。 亦曾问我如是深义。 然其所问句义功德。 亦皆如是等无有异。 如是问者。 即能利益无量众生。 故知渐初已有菩萨密闻斯义。 所以者何下至意也者。 此是今家依中论文。 用大经意立此因缘生灭等名。 证密闻义也。 次约因缘明入涅槃。 亦标释结。 释中云假名中道者。 前之两教已明空竟。 故略不说。 为辩异故唯论住后。 故云假中。 约证道同别教唯假。 具如前说。 此是至出像法决疑经者。 彼经云。 成见此处娑罗林地。 悉是土沙草木石譬。 或见金银七宝清净庄严。 或见乃是三世诸佛所游居处。 或複见是诸佛境界。 乃至现身闻法亦尔。 次例二土中方便实报至可解者。 若转法轮准第一卷横竪对谛。 及净名疏明诸土说法用教增减。 比说可知。 若入涅槃二土相者。 方便土中通佛涅槃。 不可亦同界内通佛灰身入灭。 唯留舍利等。 彼法性佛机息应转。 名之为灭。 若于彼土别机起时。 即见无量相好之身。 圆机即见虚空之身不生不灭。 方便既尔实报准知。 是名下文中语略。 应云十二因缘助道摄法义也。 次明次位者。 亦约因缘证悟浅深。 初有漏。 次四教。 迦罗可知者。 既以迦罗例二解脱。 即以有通名大如俱解脱。 无通名小如慧解脱。 大论二十一云。 迦罗此翻因缘觉。 亦云独觉。 出值佛世闻因缘法。 名为缘觉。 出无佛世自然得悟。 名为独觉。 此二各有大小之别。 若七生初果值无佛世名小迦罗。 百劫种相名之为大。 种相不同。 或三十相二十九八。 乃至一相。 此独觉大小也。 又若七生尽值佛出世。 名之为小。 种相修福。 直佛闻教名之为大。 此缘觉大小也。 又两大中各有现通不现通。 现通者大。 不现通者小。 现通中说法者大。 不说者小。 从翻五度至三祇位。 三藏菩萨也。 翻五度等者。 准下句意。 应云翻无明以为般若。 翻行有为五度。 文似倒。 若翻无明至下也者。 通教也。 四忍者。 伏忍信忍乾慧位。 顺忍性地位。 无生忍八人见地等位。 仁王用五忍以判别位。 即加寂灭忍也。 次从无明至六轮位行高下者别也。 前明智行但论出假。 虽云无明但是障俗之无明耳。 至结位中则具列六轮者。 明智行则简于向后等。 具如前简。 言六轮者。 依璎珞中明位有六。 六位展转从浅至深。 故名为轮。 又一一位皆破结惑。 故约轮义以明摧碾。 谓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妙觉。 如次对于铁铜银金瑠璃摩尼水精轮。 经有多六以释六位。 今明因位退加十信。 以为六轮不取妙觉。 从翻无明至高下者。 明圆位即有六即不同。 初理即。 云一人一念悉皆具足者。 即先立理境也。 痴如虚空等者。 痴即无明无明即法性。 法性如虚空老死亦如是。 空即法性法性无尽。 次又转释空云。 何故不可尽空体无有尽与不尽。 次又转释空既无有尽与不尽。 当知此空即是大乘。 何故得知空是大乘。 故引十二门论为证。 次以普贤观证者。 又以能乘之人所乘之理。 证空是大。 空若非大何故能乘之人是普贤等。 能乘大故所乘必大。 大故理遍。 故引大品不动不出。 以证理遍。 若人下复以大品况释理遍。 法性实际本不动出。 设使能令法性动出。 而此大乘亦不动出。 法性即是大乘之理。 还以其体而为设况。 故今文中不动出义独在于圆。 若通论者。 共菩萨中。 动谓柔顺忍出谓无生忍。 若共声闻乘。 动谓学人出谓无学。 若别菩萨。 动谓出假出谓登地。 故今圆人不断烦恼为不动。 不破生死为不出。 是故动出通于诸教。 不动不出唯在于圆。 七番者。 明次位前七重观法。 故知前七即是所行。 故云行处。 今明次位即是所阶。 第四品中云戒少急者。 前之三品非全不持。 但正尚理观事相非正。 所以自护止作必无亏点。 众法作行或当稍缓。 又止持中双持双犯。 事必须具。 单持别犯作中无止。 或当未具。 又止作中自行从制。 事必不废。 为物从开或可未具。 又理全事阙名之为宽。 故前四品通名为缓。 入第五品事理不二。 众行别行。 若作若止若性若机。 一切具足。 分证中初总释。 次别以月爱结成三德及究竟即。 如文。 大小诸位皆约十二因缘者。 小位明七八法界十二因缘即六道法界藏通等位高下也。 大位明九十法界。 即别圆等四菩萨位。 又藏通菩萨或六或七或八九十。 未断惑故六。 入空故七八。 弘誓故九。 果满故十。 果头无人一切俱九。 以实形权一切七八。 开权显实一切俱十。 别教或九或十分教证故。 圆教始终不二而二。 此等各有断伏高下。 若寂灭下释疑。 先立疑。 疑云。 诸地相即如无分别。 况复众生即是涅槃。 众生极下涅槃极高。 高既即下有何次位耶。 次不生不生至有因缘等下释。 如虽无位位约事生。 事谓惑智因果等也。 是故见如诸位随生。 凡夫迷如岂有诸位。 见如惑灭如实无灭。 见如不等有诸位生。 真无生灭俗有生灭。 真俗不二生灭义一。 自行既满能为他人遍说如位。 是故名为为生作因。 如画虚空等者。 自行真满犹如虚空。 大悲益物如画如种。 是故菩萨为众生故。 不谋不作而画而种。 乃得名为方便善巧。 若人下结斥。 菩萨旃陀罗者。 旃陀罗此翻杀者。 自滥上位杀常住命。 若为他说害他慧命。 以此而推斯困者众。 安忍者。 初明所忍之境。 即三障也。 三障秖是十境。 具如第五卷说。 业下明能忍之相。 今又别对。 业魔禅三别属业障。 见慢二境别属烦恼障。 二乘菩萨既有正助两行。 是故分对烦恼及业。 报障可知。 还以十界因缘对于十境。 即一念心具足十界。 一一界中无非三障无非十境。 若似解未发。 应于十境若违若顺而生安忍。 结如文。 住忍辱地等者。 证安忍也。 亦是观行寂灭忍也。 即是中道寂忍安三谛地住于真谛。 名为柔和善顺。 住于俗谛名为而不卒暴。 安住俗谛而不为俗动。 名为心亦不惊。 由是得入相似三谛。 如声闻下辩异。 如文无法爱中言有真似者。 初泛标二位。 次释二位。 初释似位。 先列相似三法。 以智下诫勿于似法而生爱着妨入真位。 若于下示顶堕相。 云何下示起爱相。 若不着下示无法爱得入真位。 真位尚不着。 况复着似位。 入理下正示真位离爱之相。 从此下明入位。 次引大论明证真位。 又于真法起爱名为法爱。 爱名虽同真似义别。 是故住前未入无功用道。 不名自然。 非真法性不名流入。 若得初住无生百界作佛。 九道垂形。 分身九界辅佛行化。 化功归己不假勤修。 故名任运。 ○次明念佛者。 初略明与诸禅有前后。 次明发相。 经论称叹不可具列。 今文且明发得之相。 神力从解脱德起。 智慧从般若德起。 福德是相因从法身德起。 念佛起时因见诸相。 具知三法从三德生。 复知三法能益他人。 益他不等亦分三别。 亦识相好修因不同。 故云如是相好从此功德生等。 如是相好有如是福。 即是识相用相体业果。 具如前说。 言深解相海者。 但是色身相好无边。 故名为海。 非谓报身不思议海。 定心下明发根本五支。 念佛根本各是一边者。 念佛与根本禅各不相妨。 如是下明不同所以。 但佛下正明不同。 是为下结略诸位。 特胜下明念佛发诸禅。 次诸禅发佛中。 初明初禅发念佛。 三种法门者。 即感动相好善业。 感动是相用。 相好是相果。 善业是相因。 次略明诸禅发念佛。 如文。 次判邪正。 初列二门。 次释中初正次邪。 初言三念自他等者。 大论释六念中云。 佛僧天三是他。 法舍戒三是自。 论判所念分于自他。 今明所发具自他义。 大论第八问。 云何名为念佛三昧。 答。 有二种不同。 声闻法中于一佛身心眼渐开。 满于一方。 菩萨法中于十方三世佛土。 诸佛常现在前。 论问。 于六念中何故但赞念佛。 答。 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灭种种罪。 善有大福能度众生。 今发宿习义亦同之。 若得下明念佛意。 现丈光等者。 大论第九云。 一丈光者众生少福少智。 若受多光眼根不堪。 若利根福厚见无量光。 今此文意通于利钝。 既明发得须寄事说。 故云丈光。 丈光者示端正人耳。 意正密明无量光明。 所以得约四悉说之。 随诸众生宜乐不同。 岂直丈光。 或复更劣于丈光者。 如见杂类身等是也。 所喜是世界。 所宜是为人。 对治如文。 得度是第一义。 ○次明神通中诸不委论。 但略知相状以备发得。 初举数列名。 大经二十二。 略明大小。 经释第二功德云。 通有二种。 一外二内。 外与外道共。 内有二种。 一者二乘。 二者菩萨。 菩萨修行大般涅槃。 所得神通不共二乘。 是故菩萨昔所不得。 而今得之(身如意)昔所不闻而今得闻(天耳)昔所不见而今得见(天眼)昔所不知而今得知(他心宿命漏尽)今明发通不论无漏。 经中广明修通之相。 大论亦略明修相。 并非今正意。 今略明之以拟发者。 天眼通者如前释五眼中辩天耳者。 得色界清净四大造色。 闻六道声。 所闻多少远近等。 例眼可知。 修法者忆念种种音声。 识宿命者大罗汉知八万劫佛知无量劫。 修法者常忆日月年岁乃至胎中。 及过去世中千万亿世。 他心者知他心所垢无垢生灭等。 修法者常忆诸人喜怒怖畏。 见相知心。 身如意者有三种。 一转变。 二圣。 三能到。 能到又四。 一身飞行。 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 三此没彼生。 四一念能至。 所言圣者。 外六尘中不可爱物不清净物。 能令可爱清净。 唯佛独有故云圣也。 转变者。 大小一多更互能作。 乃至能作一切诸事。 若外道变化极不过七日。 若佛弟子不论久近。 修法者依四如意足作身轻举想。 然诸神通未得圣果并不许修。 是故不合广明修相。 况今文中为明发得。 略辩大道令识其致。 又诸曾得无漏通者。 如大菩萨大小罗汉支佛诸佛。 不复论发。 今言发者。 但是过去曾修事通。 既非无漏则未出界。 今因止观发过去习。 大论又广明生得报得如诸天鬼神等。 发得如无生忍菩萨等。 修得如诸圣等。 并非今意。 唯得下明互发有无。 若通论下依神通别判发。 初略辩神通不同。 云特胜通明多发身轻举等者。 以此两禅存身观故。 见身息心三事微细。 息性轻举。 心如镜像身如云影。 是故身通从此两生。 于理稍便。 余非不发是故云多。 背舍胜处多发身如意通。 转变自在者。 既于好丑得胜知见。 心能胜色故于转变而得自在。 多义如前。 次辩通明中。 云但非无漏明者。 三明之中容发余二定非无漏。 有无之意如前分别。 第七卷中已广料简。 是故此中但得五通二明者。 明是通中胜者。 所发既细名之为明。 实未得明。 况无量下合。 一一通中皆五支者。 此略语耳。 应言一一通中种种五支。 以通从于多种禅故。 ○正明修观中初明来意。 言贪着禅味等者。 彼经本斥菩萨住禅。 不能利物义当于缚。 故云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今亦例之。 得上九禅不能观察令成佛界。 随禅受生。 是则自阙出要。 何能利他。 况复因禅起六法界。 胡瓜之譬良有以也。 次正修观中初明思议境。 先以胡瓜譬禅为十界之由。 由得禅故依倚于禅生过生德。 故有十界差别不同。 是故得禅应须观察。 为成二乘尚须观察。 况无上乘。 故云观察十意。 次初虽下正释中。 四禅比丘至喜根是地狱界。 飞狸是畜生。 名利是鬼界。 胜意堕狱如前巧拙二度中说。 谤喜根者。 良由着于根本事禅而谤大化。 飞狸者大论十九如第四卷释。 若用禅观熏十善等者。 上二界禅。 或熏性戒或熏无作。 今且从熏性善为语者。 以无作戒至解脱故。 若根本未发即指欲天。 以为天业。 于欲天中空居四天。 以麁细住等熏于十善。 如是节节不同名上界业。 文阙修罗但是略耳。 为修胜他等大意可知。 如大通至一百八十等者。 彼劫诸梵及今不来者。 即戒急及得世禅乘宽之人。 三恶即乘戒俱宽。 故知诸梵来者。 虽得世禅乘戒俱急。 叙昔俱宽及乘宽边。 故云了无一人见佛得出生死。 从若专修不净等去至声闻法界。 明依九想等无漏禅故得声闻界。 所言等者。 等特胜通明及大不净等。 以特胜禅兼有漏故。 故不标初。 从若观至菩萨法界者。 更作两义释之。 若约能观破蔽边说。 名菩萨界。 若约具于四谛边说。 名声闻界。 文既两具故云亦是六度菩萨界也。 从又禅必弃去。 别明六度菩萨界。 前四谛中虽即破蔽成六度义。 但成声闻法界总相破蔽。 菩萨依禅别别破蔽。 时长行远又加弘誓。 故更别明六度菩萨。 若尔。 两兼释意与声闻何别。 答。 约出苦边即属声闻约悲誓边即属菩萨。 若别释者准此可知。 承向两兼释义便故且释菩萨。 又观禅是因缘去。 两教缘觉界。 何故尔耶。 既不别辩生无生异但云因缘。 又文中已列居在三藏菩萨声闻之后。 通教菩萨声闻之前。 前三藏文中。 又未辩缘觉但云声闻菩萨两乘。 通教中言等者亦等取缘觉。 次别教者。 三谛文中虽皆云即。 约次论即非谓融即。 即名既溷故别判云十界从禅有生有灭。 何以故下释生灭相。 有五节文。 若初生六灭四。 若生无生共灭六界。 则不得云无生灭七。 今文且从传传灭边。 故从无生灭七法界。 乃至一实巧度灭九法界。 从第八去展转秖是灭一法界。 以一如前故云灭七乃至八九。 成王下若入证道无复生灭。 同归一实。 又前虽云生生还复灭。 若至第十成无生灭。 是故地前诸法若至初地。 摄末归本同一咸味。 致使事禅至此会实。 桉位入实不须改途。 摄成初地乃至果德。 结成五行中云举要言之至婴儿行者。 本是次第五行。 来至初地王三昧内。 悉皆成一不思议法。 言九法界戒定慧者。 菩萨亦在九界中收。 故云九界。 又在九界皆修三学。 唯在地狱纵无现行。 亦容发习。 至此通收咸入五行。 梵行以慈悲为体。 不得偏说。 余并如文。 秖是一行而立五名。 一五相即非一非五。 名一五行。 仍由本因故成次第。 次以是五行生十功德者。 约次第边由五行满得入初地。 故云五行生十功德。 初地即是第一功德。 五行文末虽复重释第一功德。 乃是重显初地功德之相。 乃至第十以对十地。 若作总别解者。 始从初地至第十地。 恒具五行及十功德。 十德对地又复宛然。 如释签中说。 次是名下结成思议。 次明不思议境中。 言无量定散者。 明一念禅心具十界定散。 从何以故下释。 若未识法性则十界俱散。 若解法性十界俱定。 如此定散非迷非解。 故知一念定散不二。 法性无明不一不异。 名不思议。 虽超越下释句法性无明定散即离等。 非二乘所知。 二乘不知亦是常情所摄。 亦应云。 三教菩萨皆不能知。 理性本寂故云超越。 无始未显故云不离。 经言下引大经证。 虽即下释经意。 灭尽本是小宗事定。 经文既云即众生。 是故不得以小乘而云即是。 当知即指众生心性。 理本灭尽故不非不是。 何以故下转释。 理虽本灭。 若以此理望于众生。 非即非离。 性尚无性何有众生。 恐迷理境故未始非。 恐凡滥圣故未始是。 以不即故未始是。 以不离故未始非。 言未始等者谓无始等也。 此中语略故但云始。 即无始未是无始未非故也。 故云不即不离。 是故须以六即判位。 六故不即。 即故不离。 常作是观一切妙定不出众生。 难量若空者。 显究竟即唯佛能了。 不杂毒等如前第五发心中简。 安心中云善巧等者。 即六十四番。 若观去明不次第三止三观。 寄显体中三止三观之名。 一一止观三谛具足。 如体真中云二边寂灭者。 当知三谛俱寂名为体真。 故体真义不与次第体真同也。 空观中云照法性净。 当知三惑为不清净。 照三谛空名为空观。 初止初观尚具三谛。 余二止观准例可知。 为令识知不思议止观。 不别而别。 是故初观但云即空假云即空即假。 中方具三。 恐涉次第故后结云在一念心。 为破二边名一名中等者。 三谛之体本无一三中边之异。 约破二故名一。 为破边故名中。 为破偏故名圆。 为破生灭故云寂灭。 为破次第故名一心。 妙理实无如是等别。 从何意不悟去。 约禅治蔽。 六治不同广如前文。 味着十禅望真谛理。 尚自是蔽故云随禅受生。 况望妙理而非蔽耶。 问。 九想已去既云无漏。 云何名蔽。 答。 此但能为无漏作缘。 秖指无漏尚为中障。 何况于缘及于缘生着。 是故名蔽。 若委释者。 历一一禅一一位。 皆须别识六蔽之相。 并以六治而治诸蔽。 故以不舍十禅名悭。 檀中尚舍十界依正。 何但事相十禅而已。 若着禅味尚破空假道共自在等戒。 况复随道具足戒耶。 余之四蔽准例可知。 黑齿梵天者。 随禅生彼尚自有瞋。 况发薄禅宁免瞋恚。 皆云当苦到等者。 禅体是蔽尚须苦到。 况烦恼业魔纵而不悔。 世人自谓无罪不须悔者谬矣。 一一治中皆用事度治于事蔽。 使生理度。 故云破随道戒等。 次结中具如第七卷中事理摄法。 行人观法极至于此等者。 始从观境终至助治观法已足。 下之三番意如文说。 又次位者止谓防滥。 余之二法策浅令深。 当知并非正观之体。 余文准望阴入亦应可见。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九之三 发布时间:2025-01-03 08:04:0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7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