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第十册(九十一至一百卷) 宗镜录卷第九十九 内容: 《宗镜录》第十册(九十一至一百卷) 宗镜录卷第九十九夫制论释经傍申佛意。 或法身大士。 垂迹阐助化之门。 或得旨高人。 依教弘法施之道乃至义疏章钞铭诀赞序等与宗镜相应者。 皆当引证。 是以众生言论。 悉法界之所流。 外道经书。 尽诸佛之所说大智度论云。 论法入佛心中。 唯一寂灭。 一三昧门摄无量三昧。 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 亦如得蜜蜂王余蜂尽摄。 又颂云。 佛法相虽空。 亦复不断灭。 虽生亦非常。 诸行业不失。 诸法如芭蕉。 一切从心生。 若知法无实。 是心亦复空。 毗婆沙论云。 善觉长者。 为那伽。 说四韦陀典曰。 若人心生而不起。 若人心起而不灭。 心起而起。 心灭而灭。 又云。 若离初发心则不成无上道。 所以云。 一切功德皆在初心。 大乘摄论云。 问。 何以故。 此识取此识为境。 答。 无有法能取余法。 虽不能取此识。 变生显现如尘。 譬如依面见面谓我见影。 此影显现相似异面。 显扬论云。 由所依所缘力而得建立。 由所依力者。 谓立眼识乃至意识。 由所缘力者。 谓立色识乃至法识青识黄识。 乃至苦识乐识。 发菩提心论云。 过去已灭。 未来未至。 现在不住。 虽如是观心心数法生灭散坏。 而常不舍聚集善根助菩提法。 是名菩萨观三世方便。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云。 如契经等法。 如理作意发三摩地。 依止定心思惟定中所知影像。 观此影像不异定心。 依此影像舍外境想。 唯定观察自想影像。 尔时菩萨了知诸法唯自心故。 内住其心知一切种所取境界。 皆无所有。 所取无故。 一切能取亦非真实。 故次了知能取非有。 次复于内舍离所得二种自性证无所得。 依此道理。 佛薄伽梵妙善宣说偈云。 菩萨依静定。 观心所现影。 舍离外尘想。 唯定观自想。 如是内安心。 知所取非有。 次观能取空。 后触二无得。 依者。 谓转依舍离一切重得清净转依。 故。 十二门论偈云。 众缘所生法。 是即无自性。 若无自性者。 云何有是法。 释曰。 故知万法从心所生皆无自性。 所依之心尚空。 能依之法何有。 入大乘论云。 若离众生。 则无有得菩提道者。 从众生界出生一切诸佛菩提。 如尊者龙树所说偈云。 不从虚空有。 亦非地种生。 但从烦恼中。 而证成菩提。 故知从心证道不假他缘。 能成无师自然之智俱舍论云。 眼所现见名为所见。 从他传闻名为所闻。 自运己心诸所思构名为所觉。 自内所受及自所证名为所知。 佛地论云。 现见虚空。 虽与种种色相相应。 而无诸色种种相故。 如烟雾等共相应故。 有时见空有种种相。 由虚妄分别力故。 但见烟等有种种相非见处空。 以虚空性不可见故。 乃至心净法界离名言故。 一切名言。 皆用分别所起为境。 然诸法教。 亦不唐捐。 是证法界展转因故。 如见字书解所说义。 由此法教是诸如来大悲所流。 能展转说离言说义。 如以众彩彩画虚空甚为希有。 若以言说说离言义复过于彼般若论云。 须菩提言。 如来无所说。 此义云何。 无有一法唯独如来说余佛不说。 谓佛所说。 但是传述古佛之教。 非自制作。 释曰。 故知此法过去佛已说。 今佛现说。 未来佛当说。 所以一佛说时。 十方佛同证。 乃至智慧刹土真俗等法凡圣等性。 皆同无二。 以唯共一心故。 终无异旨。 如华严经佛不思议品。 一佛子。 诸佛世尊有十种无二行自在法。 何等为十。 所谓一切诸佛悉能善说授记言辞。 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能随顺众生心念令其意满。 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能现觉一切诸法演说其义。 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能具足去来今世诸佛智慧。 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刹那即一刹那。 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佛刹入一佛刹。 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佛语即一佛语。 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诸佛与其所化一切众生体性平等。 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知世法及诸佛法性无差别。 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诸佛所有善根同一善根。 决定无二。 是为十。 又信心铭云。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可成坚信永断纤疑。 则宗镜之文传光不朽矣。 广百论云。 觉慧等诸心心法。 非随实有诸法转变。 但随串习成熟种子及心所现众缘势力。 变生种种境界差别。 外道等随其自心。 变生种种诸法性相。 若法性相是实有者。 岂可如是随心转变。 诸有智者不应许彼所执现在实法有生。 以必不从去来二世更无第三可从生故。 灭必随生。 生既非有。 灭亦定无。 乃至三世行皆相持立。 如长短等何有实性。 又颂云。 眼中无色识。 识中无色眼。 色内二俱无。 何能令见色。 依他起性即是心心法。 从缘起时变似种种相名等尘。 应知有心心法。 但无心外所执诸尘。 云何定知。 诸法唯识故。 佛告善现。 无毛端量实物可依。 宝藏论云。 夫天地之内宇宙之间。 中有一宝秘在形山。 识物灵照内外空然。 寂寞难见。 其谓玄玄。 巧出紫微之表。 用在虚无之间。 端化不动。 独而无双。 声出妙响。 色吐华容。 穷观无所寄号空空。 唯留其声不见其形。 唯留其功不见其容。 幽显朗照物理玄通。 森罗宝印万像真宗。 乃至其宝也。 焕焕煌煌朗照十方。 隐寂无物圆应堂堂。 应声应色应阴应阳奇物无根妙用常存。 眴目不见侧耳不闻。 其本也冥。 其化也形。 其为也圣。 其用也灵。 可谓大道之真精。 其精甚灵。 万有之因。 凝然常住与道同伦。 故经云。 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任用森罗其名曰圣。 释摩诃衍论云。 一切诸法一心量无心外法。 以无心外法故。 岂一心法与一心法作障碍事。 亦一心法与一心法作解脱事。 无有障碍。 无有解脱。 一心之法。 一即是心。 心即是一。 无一别心。 无心别一。 一切诸法。 平等一味。 一相无相。 作一种光明心地之海。 宝生论偈云。 微笑降伏大魔军。 明智觉了除众欲。 于此大乘能善住。 深识爱原唯自心。 宝性论偈云。 如空遍一切。 而空无分别。 自性无垢心。 亦遍无分别金刚三昧论云。 一切心相本来无本。 本无本处。 空寂无生。 若心无生即入空寂。 空寂心地即得心空。 善男子。 无相之心无心无我。 一切法相亦复如是者。 一切心相种子为本。 求此本种永无所得。 若是现在则与果俱。 无本末异。 如牛两角。 若已过去则无作因。 无体性故。 犹如角。 如是道理本来法尔。 故言本来无本。 又生灭心生必依本处。 本处既无则不得生。 当知心相本来无生。 故言空寂无生。 所入空寂即是一心。 一切所依名之为地。 故言即入空寂之心地。 分别功德论云。 有论沙门行诸禅观。 或在冢间。 或在树下。 时在冢间观于死尸。 夜见饿鬼打一死尸。 沙门问曰。 何以打此死尸耶。 答曰。 此死尸困我如是。 是以打之。 道人曰。 何以不打汝心。 打此死尸当复何益也。 于须臾顷复有一天。 以天曼陀罗华散一臭尸。 沙门问曰。 何为散华此臭尸耶。 答曰。 由我此尸得生天上。 此尸即是我之善友。 故来散华报往昔恩。 道人答曰。 何以不散华汝心中。 乃散臭尸。 夫为善恶之本皆心所为。 乃舍本求末耶。 思益论云。 不见一切诸法是菩提相。 不证一法而证诸法。 是故说为应正遍知。 金刚论云。 教中譬如星宿为日所映有而不现。 能见心法亦复如是。 释曰。 此有二解。 一若迷心为境。 如日烁眼光入室不见自物。 如被外境所换。 不见自心亦复如是。 二若以悟境是心。 则万法如星宿。 一心如日光。 心光遍烁时。 无法可披露。 法性论云。 盖闻之先觉曰。 体空入寂。 莫先于见法。 寻法穷原。 莫妙于得性。 得性则照本。 照本则达自然。 达自然见缘起。 见缘起斯见法也。 将穷其原必存其要。 要而在用者。 其唯心法乎。 心法者神明之营魄精识之丹誉。 其运转也。 弥纶于万行。 其感物也。 会通于群数。 统极而言则无不在矣。 显性论云。 一念见性者。 见性是凡圣之本体。 普遍一切而不为一切之所倾动。 在染不染而能辩染。 在净不净而能辩净。 其性不在一切法。 而能遍一切法。 若观一法即不见性。 若不观一法亦不见性。 其性不在观不在不观。 于一众生身中见心性时。 一切众生悉皆见于一微尘中。 见心性时一切微尘悉皆见。 以性遍凡圣善恶故。 凡处彻圣处。 圣处彻凡处。 善恶相彻本性自尔。 以一切法。 并不得取。 并不可舍。 性相自尔自性净故。 终日说不得一说。 终日闻不得一闻。 终日见不得一见。 终日知不得一知。 并非凡圣之所安立。 是故经云。 若我出世及不出世。 此法常然。 显宗论云。 我此禅门一乘妙旨。 以无念为宗。 无住为本。 真空为体。 妙有为用。 夫真如无念。 非念想能知。 实相无生。 岂色心能见。 真如无念。 念者即念真如。 实相无生。 生者即生实相。 无住而住常住涅槃。 无行而行能超彼岸。 如如不动动用无穷。 念念无求常求无念。 用而常空空而常用。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 空而不无便成妙有。 妙有即摩诃般若。 真空即清净涅槃。 般若无见能见涅槃。 涅槃无生能生般若。 西天诸祖。 共传无住之心。 同说如来知见。 显正论云。 问。 欲显何义名为显正。 答。 欲显明一切众生本原清净无生心体。 即是诸佛之正性也。 所以者何。 一切万法心为其本。 然其心性都无所依。 体自圆融不碍万法。 虽应现万法而性自常真。 无住无依不可取舍。 胜天王经云。 清净心性为诸法本。 自性无本。 虚妄烦恼皆从邪念颠倒而生。 当知此心即是最胜清净第一义谛。 一切诸佛证知所归。 问曰。 定以何法为心体。 答曰。 不应求心之定体。 何以故。 心非所缘。 无无相故。 亦云非能所。 绝相持故。 体不可染。 性常净故。 非合非散。 自性离故。 不碍缘起。 性虚融故。 不可说示。 名字空故。 诸法虚净。 缘相离故。 灵照不竭。 用无尽故。 果报不同。 作业异故。 因果宛然。 不断绝故。 亦非真实。 业性如幻故。 又不断绝。 现施为故。 亦不可取。 毕竟空故。 诸法平等。 一相如故。 境智无差。 离分别故。 万法即空。 性无生故。 是以一切分别不离自心。 一切诸境不离名相。 若了万法不了自心。 分别无由能绝。 乃至楞伽经云。 若彼心灭尽。 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 我说为一乘。 彼心者。 即取相所得心也。 一乘者。 即离相清净无生心也。 此心悉能包含运载一切诸法。 故名一乘。 法苑珠林云。 夫拥其流者。 未若杜其源。 扬其汤者未若扑其火。 何者源出于水。 源未杜而水不穷。 火沸于汤。 火未扑而汤讵息。 故有杜源之客。 不拥流而自干。 扑火之人。 不扬汤而自止。 故知心为源境为流。 不察本心源。 但随诸法转。 意如火事如汤。 不制自意地。 唯从境界流。 斯皆失本迷。 源随流徇末。 若能顿明意地直了心源。 不求脱于诸尘。 不系缚于一法。 可谓究末遇本寻流得源矣。 遂乃无功而自办。 无作而自成。 显此一心万法如镜。 归心论云。 夫论心性者。 若别说一一生佛皆以法界为身。 一一摩耶胎内亦如是。 广狭皆等不相妨碍。 若总说。 一一生佛同在胎内。 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 互隐互显。 互存互夺。 重重互现皆不思议法界。 说时不增。 不说时不减性海如是。 岂可言尽不尽耶。 六妙门云。 此为大根人善识法要。 不由次第。 悬照诸法之原。 所谓众生心也。 一切法由心而起。 若能反观心性不得心原。 即知万法皆无根本。 顿教五位门云。 第一识心者。 语是心。 见是心。 闻是心。 觉是心。 知是心。 此是第一悟。 一一能知。 如许多心皆是一心。 一心能遍一切处。 第一知身同无情。 身不知痛痒好恶。 一切皆是心不干身事。 心能作人畜。 心能作鱼鸟。 第三破四大身。 身即是空。 空即是无生。 空无内外中间。 离一切相。 第四破五阴。 色阴若有四阴不虚。 色阴若无四阴何有。 第五见性成佛湛然常住。 十住经序云。 以灵照故统名一心。 以所缘故总号一法。 若夫名随数变则浩然无际。 统以心法则未始非二。 十二门论序云。 论之者。 欲以穷其心原尽其至理也。 若一理之不尽。 则众异纷然有惑趣之乖。 一原之不穷。 则众途扶有殊致之迹。 殊致之不夷。 乖趣之不泯。 大士之忧也。 般若灯论序云。 始夫万物非有一心如幻。 心如幻故。 虽动而恒寂。 物非有故。 虽起而无生。 是以圣人说如幻之心。 鉴非有之物。 了物非物。 则物物性空。 知心无心。 则心心体寂。 达观之士。 得其会归而忘其所寄。 于是分别戏论。 不待遣而自除。 无得观门。 弗假修而已入。 荡荡焉不出不在无住无依者也华严论云。 犹如大海有清净德而能影现七金山等。 众生心海影现六道四生。 分明显现山河大地色空明闇等。 缘生论云。 元是一心积为三界。 凡则迷而起妄。 圣则悟以通真陀罗尼三昧法门偈云。 是法法中高犹如须弥山。 是法法中海众源所共归。 是法法中明犹如星中月。 是法法中灯能破无边闇。 是法法中地荷载遍十方。 是法法中母出生诸佛种。 法华演秘云。 事理圆融者。 即种种事称理而遍。 以真如理为洪炉。 融万事为大冶。 铁汁洋溢无异相也。 若开权显实一切唯心者。 亦先融为本。 事事无碍也。 重重交映。 如地狱苦报身各自遍。 难思妙事本自如此。 佛佛自觉众生不知。 今解。 此知即众生心是佛智也。 即事玄妙。 入心成观法华玄赞疏云。 如经中说。 一时者。 即是唯识时。 说听二徒心识之上。 变作三时相状而起。 实是现在。 随心分限变作短长。 事绪终讫。 总名一时。 如梦所见谓有多生。 觉位唯心都无实境。 听者心变三世亦尔。 唯意所缘是。 不相应行蕴法界法处所摄。 此言一时一则不定约刹那。 二则不定约相续。 三则不定约四时六时八时十二时等。 四则不定约成道已后年数时节名为一时。 但是听者根熟感佛为说。 说者慈悲应机为谈。 说听事讫总名为一时。 不定约刹那等者。 听法之徒根器或钝。 说时虽短听解时长。 或说者时长。 听者亦久。 于一刹那犹未能解。 故非刹那。 亦不定约相续者。 犹能说者得陀罗尼。 说一字义一切皆了。 或能听者得净耳意。 闻一字时一切能解。 故非相续。 由于一会听者。 根机有利有钝。 如来神力。 或延短念为长劫。 或促多劫为短念。 亦不定故。 总约说听究竟名时。 亦不定约四时六时八时十二时者。 一日一月照四天下。 长短暄寒近远昼夜诸方不定。 恒二天下同起用故。 又除已下。 上诸天等。 无此四时及八时等。 经拟上地诸方流通。 若说四时等流行不遍故。 亦不定约成道已后年数时节者。 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年岁短长成道已来近远各不同故。 释曰。 上所说不定约刹那时及相续时。 与四时六时八时十二时等。 及约成道已后年数时节。 名为一时者。 以长短不定前后无凭但说唯心之一时可为定量。 无诸过失。 事理相当。 既亡去取之情。 又绝断常之见。 不唯一时作唯识解。 实乃万义皆归一心。 则称可教宗深谐秘旨。 能开正见永灭群疑。 所以经云。 一切诸法以实际为定量。 又云。 但以大乘而为解说。 令得一切种智。 故知但说大无过。 夫言大乘者。 即是一心之乘。 乘是运载义。 若论运载岂越心耶。 又夫不识心人。 若听法看经。 但随名相不得经旨。 如僧崖云。 今闻经语句句与心相应。 又释法聪因听慧敏法师说法。 得自于心荡然无累。 乃至见一切境亦复如是。 若不观心尽随物转。 是故大乘入道安心法云。 若以有是为是。 有所不是。 若以无是为是则无所不是。 一智慧门入百千智慧门。 见柱作柱解。 得柱相不作柱解。 观心是柱法无柱相。 是故见柱即得柱法。 一切形色亦复如是故。 华严经颂云。 世间一切法。 但以为心主。 随解取众相。 颠倒不如实。 又古人云。 六道群蒙自此门出。 历千劫而不返。 一切痛哉。 是知因心得道如出必由户。 何所疑乎。 百法钞云。 大乘一切皆是心所变。 故离心之外更无有法。 即万般造作皆不离心。 千种起言岂超心外。 法界观序云。 法界者。 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 从本已来灵明廓彻广大虚寂。 唯一真之境而已。 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 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 昭昭于心目之间。 而相不可睹。 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 非彻法之慧目。 离念之明智。 不能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 于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 令一切众生自于身中。 得见如来广大智慧。 而证法界也。 乃至故佛身一毛端则遍一切含一切也。 世界尔。 众生尔。 尘尘尔。 念念尔。 法法尔。 无有一法定有自体而独立者。 提婆传云。 提婆菩萨博识渊览才辩绝伦。 诞名天竺为诸国所推。 所愧以为所不尽者。 唯以人不信用其言为忧。 其国中有大天神验黄金像之坐身二丈。 号曰大自在天。 人有求愿能令现世如意。 提婆诣庙求入拜见。 主庙者言。 天像至神。 人有见者既不敢正视。 又令人退后失守百日。 汝但诣门求愿何须见耶。 提婆言若神必能如汝所说。 乃从令我见之。 若不如是。 岂是吾之所欲见耶。 时人奇其志气伏其明正。 随入庙者数千万人。 提婆既入。 天像挺动其眼怒目视之。 提婆问。 天神则神矣。 何其小也。 当以精灵感人智德伏物。 而假黄金以目。 多动玻以荧惑。 非所望也。 即便登梯凿出其眼。 时诸观者咸有疑意。 大自在天何为一。 小婆罗门所困。 将无名过其实理屈其词耶。 提婆晓众人言。 神明远大。 故以近事试我。 我得其心。 故登金聚出玻。 令汝等知神不假质精不托形。 吾既不慢。 神亦不辱也。 言已而出。 即以其夜求诸供备。 明日清旦敬祠天神。 提婆先名既重加以智参。 神契其所发言。 声之所及无不响应。 一夜之中供具精馔有物必备。 大自在天。 贯一肉形数高四丈。 左眼枯没而来在坐。 历观供馔叹未曾有。 嘉其德力能有所致。 而告之言。 汝得我心。 人得我形。 汝以心供。 人以质馈。 知而敬我者。 汝畏而诬我者人。 汝所供馔尽善尽美矣。 唯无我之所须。 能以见与真上施也。 提婆言。 神鉴我心惟命是从。 神言。 我所乏者左眼。 能与我者便可出之。 提婆言。 敬如天命。 即以左手出眼与之。 天神力故出而随生。 索之不已。 从旦终朝出眼数万天神赞曰。 善哉摩纳。 真上施也。 欲求何愿必如汝意。 提婆言。 我禀明于心不假外也。 唯恨悠悠童蒙。 不知信受我言。 神赐我愿必当令我言不虚设。 唯此为请他无所须神言。 必如所难。 于是而退诣寺。 受出家法剃发法服。 周游扬化于天竺大国之都。 四衢道中敷高座作三论言。 一切诸圣中佛圣最第一。 一切诸法中佛法正第一。 一切救世众佛僧为第一。 八方诸论士有能坏此语者。 我当斩首以谢其屈。 所以者何。 立理不明是为愚痴。 愚痴之头非我所须。 斩以谢屈甚不惜也。 八方论士既闻此言。 亦各来集。 而立誓言。 我等不如亦当斩首。 愚痴之头亦所不惜。 提婆言。 我所修法仁活万物。 要不如者当剃汝须发以为弟子。 不斩首也。 立此要已各撰名理建无方论。 而与酬酢。 智浅情近者一言便屈。 智深情远者极至二日则辞理俱匮。 即皆下发。 如是日日王家送衣。 终竟三月度十余万人。 释曰。 禀明于心不假外者。 审如斯语何往不从。 故能德动明神。 凿大自在天之眼。 化谐人意度十万外道之心。 可谓救世良医度人妙术。 不得斯旨悲愿何成。 自利利他理穷于此天台无量寿佛疏云。 就一字说者。 释论云。 所行如所说。 所说即是教。 如即是理。 行即是行。 佛即是法身。 观即般若。 无量寿即解脱。 当知即一达三即三达一。 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 于一字上达无量义。 况诸字。 况一题。 况一经。 况一切经耶。 故经云若闻首题名字所得功德不可限量。 若不如上解者。 安获无限功德耶。 释云。 若不归一心解。 安获无限功德。 以无量功德即一心具足。 若离心所见皆不圆满悉成邪倒。 设具行门皆成分限。 起信疏云。 夫真心寥廓。 绝言像于筌。 冲漠希夷。 亡境智于能所。 非生非灭。 四相之所不迁。 无去无来。 三际莫之能易。 但以无住为性。 随派分岐。 逐迷悟而升沉。 任因缘而起灭。 虽繁兴鼓跃。 未始动于心原。 静鉴虚凝。 未尝乖于业果。 故使不变性而缘起。 染净恒分。 不舍缘而即真。 凡圣一致。 其犹波无异水之动。 故即水以辩于波。 水无异动之湿。 故即波以明于水。 是则动静交彻真俗双融。 生死涅槃夷齐同贯。 安乐集云。 问。 何因一念佛之力。 能断一切诸障。 答。 如经云。 譬如有人用师子筋以为琴弦。 音声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断坏。 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 一切烦恼一切诸障悉皆断灭。 亦如有人构取牛羊驴马一切诸乳置一器中。 若将师子乳一渧投之直过无难。 一切诸乳悉皆破坏变为清水。 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 一切恶魔诸障直过无难。 宝藏论注云。 实此非彼实彼非此。 鸟迹空文奇特现矣者。 破彼此也。 诸法如幻。 比鸟迹空文皆从心生奇特现矣。 又云。 光超日月德越太清。 万物无作一切无名。 转变天地自在纵横者。 万物不能自立。 人为作名。 皆自心起转变天地。 了一切唯心。 则万法无累其神明。 即所向自由即自在纵横。 天台涅槃疏云。 烦恼与身一时者。 除彼所计之一时。 若是所解言一时者。 此是前后而一时。 一时而前后只于一时义中说有前后。 即烦恼为前。 身属于后。 何以故。 因果无二色心体一。 三道三德一念无乖。 五阴五脱刹那理等。 贵在破执执已了性同空。 空无前后。 如炷与明一时有。 要因炷有明。 烦恼与身亦然。 故知前后一心一心前后。 如是解者有何差别。 只恐心外取法而自异耳。 杜顺和尚摄境归心真空观云。 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 心外更无一法可得。 故曰归心。 谓一切分别但由自心。 曾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 何以故。 由心不起外境本空。 论云。 由依唯识故境本无体。 真空义成故。 以尘无有故。 本识即不生。 由此方知由心现境。 由境显心。 心不至境。 境不入心。 常作此观智慧甚深。 唯识序云。 离心之境克湮。 即识之尘斯在。 带数之名攸显。 唯识之称兆彰。 故得一心之旨。 永传而不穷。 八识之灯。 恒然而无尽。 宗镜录卷第九十九。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1-06 08:14:5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7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