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 内容: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之一唐毗陵沙门湛然述释二十五方便。 初且通明渐顿二种。 次今就下。 方始别明今文方便。 初文通论顿方便者。 初释名云善巧。 回向令成妙因故名善巧。 又泛引证及功能等。 未的委示二十五相。 故名为通。 言善巧者。 从初发心权实不二。 以不二解调停事仪。 能使一行一切行成三轨真解。 一发一切发。 入圆初住功由善巧。 大论下次引论证善巧之相。 以种智导。 毫善不停。 能过二乘极果之上。 论第九云。 小善能作大果者。 如求佛果赞叹一偈。 称一南谟。 烧一捻香。 奉献一华。 如是小行必得作佛。 又第三十二问云。 菩萨云何少施。 答。 夫施在心不在事。 菩萨或贫。 或闻他说施无多少。 或畏多集财物损他财失善心。 或恼众生。 恼众生故而供养佛。 佛所不许。 是故少施回向菩提。 故知善巧名方便者。 由回向故由智导力。 所以下文明二十五法。 堪为圆方便者。 正由回向及智导故。 又方便下重释也。 以善能和合故名方便。 若为果立因。 因立必能剋果。 故号剋果之因名为和合取果。 大品下引证和合。 既无量诸法方成佛因。 是故和合方名方便。 是故下文二十五法。 和合调停方得成。 于圆初住因。 剋妙觉果。 若依下明渐方便问。 四中有圆。 何故此四通名为渐。 答。 先历三教故得渐名。 然第四圆即同初顿。 此四通途各以内外凡为远近方便。 但列初后中间可知。 次明今文二十五法。 于向所列圆教远近方便之前。 更论方便者。 以为五品作方便故。 于六即中是名字即。 故云假名。 故知今意并在四教内外凡前。 通为四教远方便也。 言十种者即十境也。 若观若发入品非遥。 故名为近。 二十五法去真遥故。 故名为远。 问。 阴是正修。 余九待发。 如何以此而名方便。 答。 今论十境皆是方便者咸是所观。 若能观之方属正行。 是故前八但在凡夫。 后二名为圣人方便。 故知十境并是圆行近方便也。 若前三教差降不同。 别于菩萨境但观二教。 通但观一。 三藏全无。 但观九境。 通二乘人观八境半。 三藏二乘观八境全。 通论虽尔今意在圆。 横竪下明观境功能。 十境横竪如第五初十双互发。 由境发故观法纵横。 复名横竪。 至第五卷当更委明观横竪相。 今意且明二十五法。 初列五科。 次生起。 即以初住名为所在。 从初住去非今文意。 故下文云。 入住功德今所不论。 譬如下举譬以譬五科。 陶者(大刀切)今濮州南陶丘城。 尧曾居之故曰尧城。 故谓尧为陶唐氏。 陶即作瓦宇也。 今以此名人故云陶师。 若从所造为名应作匋。 瓦器也。 初譬具缘。 息余下譬呵欲。 虽息下譬弃盖。 身虽下譬五事。 上缘下譬五法。 止观下合。 具合五科及提譬帖合。 世间下结劝。 世间浅事谓界内禅定。 尚须二十五法而为方便。 故云非缘不合。 何况出世圆顿之道。 约事为观等者。 释中二十五法一一皆悉託事为观。 以生圆解。 言调麁等者。 若直就二十五法。 则二十五法以为能调。 三业麁散以为所调。 若事理合论则二十五法。 以为所调。 对事兴解解为能调。 且约二十五法为能调麁。 又有通别二意。 若如生起五科。 一一皆为调麁检散。 即通意也。 若别论者。 前三调麁后二检散。 此五法下引证。 五法秖是五科。 明此五科所行有据。 大论释禅度中问曰。 云何方便得禅波罗蜜。 答。 却五事(五欲)除五法(五盖)行五法(名同)具缘出禅经故引禅经云等。 良师即善知识也。 调五事者。 虽是人立行之要故。 故今用之。 此之五科文五义二。 所谓事理。 理复为二。 谓次不次。 意唯在一。 专期正观。 ○次依章解释中初释五缘。 大小两乘以戒为本。 是故先明。 内禁虽严必资衣食。 进修定慧须藉空闲。 处虽空闲假绝缘务。 四缘虽具开导由师。 具如禅经。 又此五缘文五义五。 意唯在一。 意有远近。 近谓开导远谓正行。 又五文中各有二义。 所谓事理。 又此四章文四义二。 意唯在一。 言义二者。 谓本专精及以忏净。 事理二戒并具斯二。 理净三德名为本净。 观事即理方名忏净。 列戒名者。 具如大品念戒中。 及大论二十一。 与贤护经同。 大经数等。 名异义同。 华严十无尽藏品亦列十戒。 望此仍阙。 彼云。 一利众生戒。 二不受外道戒。 唯受三世佛净戒。 三无着戒。 不回向三有故。 四安住戒。 不犯一切戒故。 五不诤戒。 不非先制不更造立。 不因此戒恼乱众生。 六不恼害戒。 不以咒术恼众生故。 七不杂戒。 离六十二见但观缘起故。 八离邪戒。 不作持相欲使他知。 内无实德现有德相。 九不恶戒。 见破戒人不轻蔑故。 十清净戒。 舍十恶持十善。 此十种中二四六八十此属律仪。 三七属随道无着。 五九属出假之由。 第一正当利他。 菩萨元以饶益为本。 是故此十利生居初。 彼经有事及以空假。 仍阙自在。 入中全无。 诸经列戒。 论十摄尽。 论不缺等义兼性制故。 且初引论释于性戒。 因此对辨客旧三学。 初明旧三学有无。 所言性者即旧戒也。 不待佛制性是善恶。 故名为性。 并旧定慧名旧三学。 旧戒通为十戒根本故也。 论十戒者即客三学。 何者。 初之三戒即是客戒。 义兼于旧。 次一即是客定。 次六即是客慧。 初引论二文。 或八或十并是性戒。 所言八者。 酒防意地即是十中后三意业。 数异义同。 佛不出下旧定。 言八禅者。 别而言之四禅四空。 若从通说。 或云八禅或云八定。 定对欲乱。 禅亦名静。 故诸圣教随用不定。 旧医等者。 大经旧医即是外道。 乳药即是邪常等也。 常途下破古人释。 古人唯立客戒客慧不立客定。 故以戒慧而难于定。 今用下释客三学。 初释客戒中。 先列。 次明所发不同。 初列中三归者。 即以三藏三宝而为三归。 故俱舍云。 众人怖所逼。 多归依诸山园苑及丛林。 孤树制多等。 此归依非胜。 此归依非尊。 不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 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 于四圣谛中能以慧观察。 此归依为胜。 此归依为尊。 必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 准今家意但以三十四心断结为佛。 生灭四谛为法。 学无学为僧。 若准婆沙俱舍释三宝意则少异。 略如释签及论文等。 今不暇论。 五戒者四性一遮。 故俱舍云。 遮中唯离酒为护余律仪。 若论制已性上皆加一箇制罪。 二百五十戒者。 制教满已名二百五十。 通初而论但名律仪。 故列根本十种不同。 僧祇四受。 谓自然善来五众十众。 五分五受。 谓自然善来三归八敬羯磨。 四分亦五。 谓来上归敬羯。 复有多伽见母等论明受不同。 今文十受正出十诵。 兼用婆沙师义故有一二不同之相。 十诵初云自然。 今云佛唱善来比丘自然已得具足戒者。 即指罗汉身中自然戒也。 准诸部文唯四分中善来居初。 又无自然之语。 即迦叶中上法文是。 此下文自有善来。 故知初文即是自然。 言自誓者。 四分中名教授。 亦名上法。 名异意同。 八敬者。 十诵名八重法。 秖名八敬。 边地第五者。 若准四分。 秖是边方白木调外。 僧数难得。 开五人受。 今准俱舍业品引婆沙师立十受云。 第八受者第五律师。 谓边地人少。 五人受中须一人持律羯磨。 即以羯磨师为第五。 中国十僧者。 十诵名羯磨亦准秖说。 俱舍云十众耳。 故知今文不专一部。 已知同异相状如何。 善来者。 佛命善来比丘。 当于语下须发自落。 袈裟在身钵盂在手。 犹如五岁知法比丘。 自誓者。 迦叶言。 世界所有成罗汉者我皆归依。 疏引多论云。 佛是我师我是弟子。 修伽陀是我师我是弟子。 即时果戒俱得。 见谛者。 初得初果见未曾见。 谛谓谛理。 昔未见谛今得见谛。 见谛发时果戒俱得。 八敬者。 世尊不许女人出家受戒。 尔时爱道遂自剃发倚立祇洹阿难为请。 佛令阿难遥宣敬法。 若能行者即得具足。 谓百骂举受忏请安恣遣信者。 是尼端正。 为贼难故佛开遣信。 尼本法竟往大僧中。 僧中为秉。 使尼却回为腾僧命此尼得戒。 亦名十二语。 三白四故。 论议者。 七岁沙弥与佛论议。 佛问五阴为一异等。 智逾二十佛许受戒。 俱舍云佛问。 汝家在何处。 答云。 三界无家称可圣心。 佛令羯磨与受具足。 善来如前释。 此中既有善来故知前是自然。 不同诸受託自智力故曰自然。 亦非全无因缘故也。 即以佛法而为缘等(云云)。 三归者。 佛度五人已三宝具足。 佛秉三归亦令比丘处处宣化引至佛所。 后因失信。 佛令比丘随处各秉。 过六年已佛止三归兴羯磨受。 故有中十边五不同。 遣信论议等别。 言羯磨者。 此云办事。 此文通俗。 律部非宗故不广述。 问。 今明衍门何须小检。 而明十种得戒人耶。 答。 如涅槃中处处扶律。 今此亦尔。 小为方便。 故知出家菩萨六和十利与声闻同。 六度四弘异于小行。 若在家菩萨三归五戒咸趣菩提。 况复梵网八万威仪。 七众并资五道通被。 岂容破戒称为佛乘故以乘戒四句对简。 性戒下料简三学无作有无。 初戒无作者。 性戒不受故无无作。 若受戒下明受得戒即有无作。 故性罪之上加违无作。 出家等戒无作别生。 是故持则功等虚空。 破乃随对一支一境。 举持劝受加罪遮违。 况犯已法除复本清净。 故云薝卜华虽萎犹胜于余华。 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 如伐草下略出遮性同异之相如草畜俱有违制之罪。 作单提悔二遮俱灭。 然于害畜仍有性愆。 故引论解偿命犹在。 问。 性罪不灭。 何须忏耶。 答。 免违制已持心相续。 纵果位广偿为利物因。 岂同于违且沉三趣。 偿者还也。 复也。 故四分下引证。 言边罪者。 谓性四重及曾受五十乃至比丘等戒。 杀人。 盗五。 犯淫三趣男女正道。 俗非己妻。 及非处等。 妄对人趣。 称过人法。 犯此四已五十进具比丘舍已。 重来为难。 佛法边人故名边罪。 重遮徒受是故令问。 此罪等者释边遮意。 若先未曾受犯已尚障五八等戒。 况具戒耶。 况受五等犯四重耶。 此准方等陀罗尼经。 及虚空藏菩萨经。 明边罪义。 多论亦明犯五八十中重障具足戒。 故南山钞主依之承用。 相部对内虽异于此。 其如南山有教可凭。 智者大师依教承用。 若有道俗犯已能悔更欲进求清净戒者。 具如方等占察等经。 占察上卷云。 未来世中在家出家欲求净戒。 犯增上罪不得受者。 当修忏法。 具在经文。 是故当知性戒清净为诸戒因。 旧名作无作。 成论云教无教。 新名表无表。 作谓为作教谓教示表谓表彰。 名异意同。 彼此无在。 无作一发无舍失缘。 终讫一形相续恒起。 如初受时作白已后入余心者。 尚名得戒。 故成论云。 若人入不善心无记心无心。 亦名持戒。 律疏云。 四心三性始末恒有。 三性加无心为四(云云)。 广辨作无作同异相状等。 非此可尽。 具如疏钞。 小乘下约大小乘以辨三聚。 明无作不同。 小乘经论共立三聚。 谓色心非色非心。 言心无尽等者。 意明心性以为戒体。 若小乘戒体是第三聚者。 且依经部。 若有部中还用色为无作戒体。 然大乘中虽以心性而为戒体。 若发无作。 亦依身口作戒而发。 虽依身口体必在心。 若先小后大。 一切转为无尽戒体。 若先受大后方出家。 欲在大比丘数而不失菩萨法者。 则更受律仪。 但于一切发得身口清净。 防非律仪。 无作戒体不复发也。 故涅槃中五篇七聚。 并是出家菩萨律仪。 又若先小后大则开小夏以成大夏。 若先受大后受律仪。 在小则依小在大则依大。 理虽若是方土不同。 此土僧徒不简大小。 西方不尔一向永隔。 然四依出世必大小并弘。 但随物机缘通局在彼。 道定无作细简在论(云云)。 故经云下引证道定复以律仪而为根本。 ○二明持相。 先事次理。 初事中文十义七。 意在正修。 言义七者。 前四各一后六成三。 所谓三观。 亦可二义四六异故。 前四直尔论事。 后六寄理义当于事。 意在比决令知浅深。 先释不缺即持四重。 若毁下以犯显持。 言失比丘法者。 既犯重已不任僧用。 大经云。 犯重比丘不能复生善芽种子。 如断多罗树等。 不破者。 名损为破犹胜于缺。 是故仍在生善僧数。 若毁下以犯显持。 不穿者。 虽不破缺。 如犹有穿易可补治。 若有下以犯显持。 不杂者即是事定。 有事定者任运持得。 虽持下以犯显持。 大经二十九云。 若有菩萨虽不与彼女人和合。 而共言语嘲调戏笑。 如是菩萨成就欲法。 毁破净戒污辱梵行。 令戒杂秽。 不得名为净戒具足。 复有菩萨自言戒净。 虽不与彼女人身合。 言语嘲调而于壁外闻鐶钏声。 是名菩萨成就欲法。 乃至不名净戒具足。 复次自言戒净。 乃至不闻鐶钏声等。 若见男子随逐女人。 若见女人随逐男子。 如是菩萨乃至不名净戒具足。 乃至为天乐故。 广如初句。 如四分中持戒有四。 一贼分齐。 如谄媚胜他。 邪命名利等。 二罪分齐。 畏三途等三福分齐。 欲天乐等。 四道分齐谓为解脱。 除为解脱前三种持。 及限尔许日。 如是时处支等恐不发戒。 用中道下亦名开权。 既得中已以此中慧融一切法。 故使一止一作无非法界。 故云大乘式叉迦罗尼。 此名为学别在第五通约诸篇。 今并开之成摩诃衍故大经及十住婆沙。 皆指篇聚云。 菩萨摩诃萨持是禁戒。 当知戒无大小由受者心期。 是则中道遍入空假及事律仪。 方得名为具足持戒。 涅槃五支等者。 彼圣行中先明自行五支。 后列愿他十戒。 菩萨摩诃萨持一一支。 皆愿众生当得禁戒等十。 言五支者。 一具足业清净戒。 谓四重。 二前后眷属余清净戒谓偷兰遮为前眷属。 此语因兰。 能为重罪前方便故。 十三僧残列在重后为后眷属。 所言余者。 如后释。 三非诸恶觉觉清净戒者。 即是不杂定共戒也。 四护持正念念清净戒者。 即四念处道共戒也。 五回向具足无上道戒者。 佛菩萨持非诸凡小所能持得。 护他十戒者。 一禁戒。 二清净戒。 三善戒。 四不缺戒。 五不析戒。 六大乘戒。 七不退戒。 八随顺戒。 九毕竟戒。 十具足诸波罗蜜戒。 今亦以十愿对行。 故大经十戒与论意同。 五支复与愿他十戒开合异耳。 是则还将自行以愿于他。 故玄文中具将论十。 以对经十及以五支具如释签中和会同异。 束前下判位。 既约事释以辨一心。 故此十戒离对凡圣大小位别。 不杂戒云凡夫入定能持得者且约有宗。 若据余部余心亦得。 智所赞自在行向人持。 据此以论十住即持随道无着。 十信唯持律仪诸戒。 随定具足云非六度通教菩萨所持者。 且一往简云此具足是大根性人所持得。 别人有分故不简之。 据理亦非别人行向所能持得。 唯是初地已去方能持得。 向判下约理观论持戒。 先结前生后。 先束下正释。 此中文十义二。 意在转事以修正观。 言二义者谓境及观。 四之与六如前事中。 今之三观三一不二。 然前十戒非无理观。 即后六是。 分张对位故属事相。 况律仪不杂当分未融。 故今更约一念心中具明十戒。 而不滥尊极不离凡心。 用前四戒通为观境。 以六观之事理相即。 当知篇聚一不可亏。 世人蔑事而欲尚深理者。 验知此观孤虚无本。 既亏观境观亦无从。 是故今文尚观缘生一念心起为善恶因。 由此亦能破于不缺乃至不杂。 况复但观身口重业及轻吉等耶。 尚观此心即是法性。 岂直观于善恶因耶。 是故今文与他意别。 次观善恶下观戒即空中。 引金刚释。 故知下略申经意。 虽此略申未知法与非法为是何等。 今云下释法非法。 即以破见名为皆空。 何者。 虽破我人众生寿者。 假无与实犹见是有。 名之为法。 若见为无乃至见是非有非无。 皆名非法。 依此起见犹名为着。 是故须舍。 若不起四见即无六十二见。 故云防止有无六十二见。 若大品中十六知见。 此我人等四亦摄在彼十六见中。 十六亦为此四摄尽。 此四见者。 无着论云。 我以计内人以计外。 众生以续前为义寿者以趣后为能。 若依大论释十六知见中云。 我者。 于阴界入计我我所若即若离。 人者。 谓于阴界入中谓我是行人。 行通善恶无非行者。 众生者。 于阴界入和合之中计有我生。 寿者者。 于阴界入中计一期报若长若短。 亦与无着大同。 二论并以阴界入法而为所执。 今文通以假实四句。 皆为所执。 以能计有等为我人也。 以此少异。 是则近约随道戒说。 为顺经文破我故也。 经意既远所执亦通法与非法岂唯假实。 然能计者但成六十二见而已。 若通论者。 法谓衍也。 非法小也。 衍尚不着何况于小。 又法谓大小。 非法谓假实。 又法谓大乘是有。 非法谓大乘是无。 乃至非有非无。 如是皆名我人等见。 是故犹属六十二也。 故云大乘生着。 犹须无常幻化等破。 通义虽尔今且从别。 智所赞中云知心非心。 法亦非法。 此亦仍顺般若近意。 心谓能计假名之心。 法谓所计五阴实法。 乃至若计假实非有非无。 皆破入空。 故云知心非心。 法亦非法。 知空非空故云而不永滞非心非法。 从空出假还是出此心法之假。 故云道种方便无所有中立心立法。 立于三界假实心法。 即是入于爱见之假。 假既立已对病设药。 名为拔出。 若约自行论拔出者。 大经云。 愿作心师不师于心。 欲得不退菩提。 当发此愿。 净名云。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 化他亦然。 以自在故为智为赞。 故知两戒一体无殊。 随如是定结随定名。 无不具足结具足名。 故知二名亦非硕异。 三观及境一一文中。 皆先释。 次以止观结之。 故梵网下引证理观持戒。 名为止观。 故知应以第一义光寂照相即。 而为防止善顺戒体。 孝者畜也。 事亲之道宜恒畜在心。 以在心故能顺颜色。 故名为顺。 今亦如是。 观不思议理恒照在心善顺于理。 顺故观于三谛。 孝故止于三惑。 如是持戒尚不与别教出假持戒义同。 岂与天子庶民行孝为同年耶。 臣轨云。 夫孝者先须安国。 国安所以家安。 家安所以行孝等。 如是尚不逮于人天。 况大小乘防止善顺。 言本师及我皆诵者。 背文曰诵舍那释迦以证戒体。 禀教义绝无说而说。 故名为诵。 十住广说者。 毗婆沙此云广说。 得人法二空名离我我所。 及离诸法有所得想名离戏论。 以如此法名上尸罗。 故知亦是约理名戒。 净名云等者。 净名疏引。 时二比丘疑犯淫杀二波罗夷。 是二比丘共居兰若。 一人他行一人露卧。 淫女采薪盗行不净。 伴比丘来见而逐之。 女人避走堕坑而死。 卧者疑犯淫逐者疑犯杀。 不敢问佛来白波离。 波离为其准律解释。 若犯根本令其学悔。 若犯方便令其忏兰。 若本无心令不须忏。 大士诃曰。 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 此二比丘久发大心。 如何以小而教导之。 彼罪性者不在内外两中间。 如其心然罪垢亦然。 此即无生悔之要观也。 如是是名善解奉律。 今亦以此名上尸罗。 上尸罗者无持无犯。 犯必无生。 岂以无生而令必犯。 故知应以四句推持无持犯性。 名真奉律。 岂要推犯名善解耶。 复次下更约五名以为观解。 四分上下唯有四名。 准古诸释但存三名。 谓尸罗毗尼木叉。 故南山引十八法中毗尼与律二名不并。 今家意者。 具依诸名以存于四。 名虽不并既得名律复名毗尼。 是故今文从名俱用。 并取根本八十诵名。 即优波离一夏八十度升座诵之。 故得名也。 故总约五名以申观解。 若诸部异名虽随事别立。 与诵义同。 故举诵言以摄诸部。 今既以十戒合为三观。 观心五名亦约三观。 余名可见。 所言律者不取律吕之律。 但约如世律令陶虞始造。 萧何以为九章者。 渐分轻重委悉故也。 尔雅云。 法也。 法律所以诠量轻重犯不犯等。 观心亦尔。 诠量惑智各有轻重持犯之相。 如上菩提心中等者。 第一感应发心。 结成三种止观文中。 麁细难易深浅巧拙等。 亦是诠量之义也。 人有四者。 若论果报以南洲为下下。 若约值佛即以南洲为上上。 故大论六十二云。 阎浮提以三事故尚胜于诸天。 北洲不及。 一能断淫欲。 二识念力。 三能进精勇勐复有书般若。 是故诸天来下听法。 故大经三十三云。 下下因缘故生于北洲。 乃至上上因缘故生于南洲。 上品多种者。 如六欲天及日月星。 以分九品。 上上他化乃至下下是星。 乃至福报多种不同。 如净名云。 随其福德饭色有异。 乃至诸禅各各不同。 如经论中随其义旨。 各有品类秩轴不同。 可以意得不烦文者。 约观解中若横若竪若自若他。 一心异心诠量轻重。 况复一一各摄无边。 但可意知岂可文具。 私谘下重释。 谓章安面于大师亲重谘决若诸文中直云私谓是灭后述己。 初文即是述己问也。 向之三观各有三品。 空为下假为中中为上。 空假各三皆约发真。 入中亦有三品。 即以五品为下。 六根为中。 初住为上。 则三品之中有真有似者何耶。 此问且据大分而说。 空假三品亦非全发真。 如假三品即以三藏菩萨为下。 如初番释。 入中三品亦皆发真。 且约后番为此问也。 答。 即出大师答也。 有二意。 初云前三道未合者。 空假二种三品之中。 既对三教根缘隔异。 所以分张横对三人。 人既不同皆约发真。 于理无失。 若入中已毫善悉融唯约六即义似于竪。 又亦得下以此中道从人从教。 亦得横论。 别接等三皆破一品。 三人相望可非横耶。 虽复名横证道无二。 仍本而说且为横三。 岂止煮烧覆障耶者。 不同律文篇聚各有根本方便后起。 对心对境。 若罪若事若双若单。 约报则有煮烧等轻重之相。 三观相即三谛互融。 随诠一尘一心一观。 皆遍法界。 十诵中呼地狱为煮烧覆障。 八热十六通为煮烧。 八寒黑暗等通为覆障。 若事下比决。 是则于事劝更加观。 不闻有观而忽于事。 是则一心三观以照持犯。 岂同护根制六识耶。 ○三明犯相者。 先标譬本。 即是罗刹同为爱见而作喻也。 行人下略合。 爱见皆能损于篇聚。 故并喻罗刹来乞浮囊。 爱罗刹下广合。 此中文九义二意在显持。 言文九者爱见各有九。 谓五篇定及三观。 言义二者复有三别。 一者爱见。 二者事理。 三者持犯。 持犯是能判。 事理是犯境。 爱见是犯因。 言显持者。 犯亦成持况复本净。 若从理说本净虽持。 犹名为犯。 用忏净已方复本净。 先合爱中经但五段。 一者全乞喻犯四重。 二者乞半喻犯十三。 三乞手许喻犯偷兰。 今文称为乞重方便。 且为成于渐犯之相。 故置果存因。 四乞指许喻犯二提。 五乞微尘喻犯吉罗。 今文依经故无所改。 为篇阙于提舍又剩偷兰。 为聚不开第五亦阙提舍。 大乘经文佛意罕测。 文殊问经篇聚亦尔。 彼列五夷三兰二提一吉。 罪种虽少该摄极宽。 此等并是菩萨律仪。 是故不可全同三藏。 若破观境是犯律仪。 即于十中犯前三戒分为五罪。 五罪不同复分爱见。 五中前夷及残。 各先犯次持。 兰提吉三。 文相略故但存犯相。 次夷罪中持相文言汝宁杀我等者。 宁杀阴身戒囊叵得。 乃至应云毒蛇口中等也。 次残犯相中云摩触等者。 若分因果以对罪名具如律部。 次持相中云下意等者。 犯第二篇。 僧中行白。 名为下意。 别住名摈乃至夺其三十五事及本日等。 名为治摈。 次乞重方便者则喻因兰吉罗下举况劝持。 微尘不足损于浮囊。 而惜惠于罗刹者。 恐水渐入。 能为没海远方便故。 今亦如是。 吉罪既为染污种类。 能远开于无救之门。 第五既然余三亦然。 重罪如死故云而死。 贪攀下定共戒也。 定共虽即未证于真。 欲违于定故即名犯。 深着下即空戒也。 以无随道无着。 不能破于三有之因。 是故名为为有造业。 假中二戒例前说之。 从深着下名为犯理。 次以罗刹喻见者。 初文辨异。 则色属爱因此破戒。 一切皆然故云触人。 无始与俱名已生恶。 依见破戒或因后时推理起计。 名未生恶。 预识防过是故列之。 故云此见虽未起。 后为内外两缘所坏而生恶见。 一得少禅。 二无师友。 非深非久故名为少。 适得根本因而生见。 即生念着吉罗也。 而起过患重罪也。 佛在世一比丘下引事。 大论十九云。 有一比丘得第四禅生增上慢谓得四果。 初得初禅谓得初果。 乃至得第四禅谓得罗汉。 恃此自高不肯进道。 临终之时见四禅阴便生邪见谓无涅槃。 佛为欺我恶见生故。 失禅中阴。 阿鼻相现命终生彼。 诸比丘问佛。 阿兰若比丘死今生何处。 佛言。 生阿鼻狱。 诸比丘大惊。 坐禅持戒便至尔耶。 佛如前答竟。 而说偈言。 多闻持戒禅未得漏尽法。 虽有是功德是事难可信。 堕狱由谤佛非关第四禅。 此证得少禅也。 佛在世下举况以释师友意也。 大师在世尚有僻计生见之人。 况灭后无师不得禅者。 又恶见者。 如譬喻经贤愚经并云。 佛在舍卫。 有婆罗门邪见与五百弟子相随。 莫不归敬。 因与佛弟子触试不如。 耻见本群没水而死。 佛言。 彼有二罪。 一毒盛。 二谤佛。 佛言。 今堕阿鼻。 故大虚空藏等者。 彼虚空孕经下卷。 文列六重。 第三云。 复次善男子。 或有初行菩萨见他众生作如是言。 仁者勿行毗尼戒律。 勿为精进速发菩提心速诵经典。 作身口意恶。 因为恶故即得清净。 是名第三重罪。 云何下正明犯相。 亦先事犯后理犯。 初事犯中亦先明五罪。 犯十中三。 食噉人狗喻破世出世因果。 此从优劣为譬也。 破正见威仪等者。 起见即破正见。 应引大经十二等。 文无者略。 犯前三聚名破戒。 犯下四聚名破威仪。 四邪五邪名破正命。 邪法活命故云邪命。 四邪者。 一方邪。 谓通国使命。 二维邪。 谓医方卜相。 三仰邪。 谓仰观星宿。 四下邪。 谓种植根栽五穀等类。 亦曰四口食。 故大论舍利弗乞食。 有一女人问舍利弗言。 汝方口食耶。 乃至下口食耶。 皆答言不。 女人言。 何食耶。 舍利弗次第解释四种食已云。 我唯乞食自活。 五邪者。 一为利养故现奇特相。 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 三卜相吉凶为人说法。 四高声现威令人畏敬。 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 此等并是高名上辈所慎。 应非寡德末流所闚。 或重方便乃至吉罗准爱中说。 谓诸法下重明过相。 从初乃至永没例前吉罗乃至而死。 当知此人下结破僻计。 近尚等者。 近谓见心远谓谛理。 既以恶空下例前贪攀等乃至破律仪戒。 坚执见下例前贪五欲故破于理戒。 当知下结中。 云尚不得人天涅槃者。 人天中乐亦名涅槃。 何不引无行等者。 经中总有七十余行偈。 汝何不引终不破于戒等文。 独引贪欲是道文耶。 况复经说欲是道者。 秖云道性不出于欲。 亦云欲性不离于道。 约理云即约事须离。 而汝错计谓欲是道。 若尔。 秖有道即是淫。 何曾淫即是道。 经又云。 见有无法异。 是不离有无。 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 汝唯见有尚不见无。 况有无等经又云。 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 意亦如前。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之一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之二唐毗陵沙门湛然述◎复次下持犯不定。 即是和合前之二门。 前之二门持则具持十戒。 犯则具犯十戒。 故云一向。 今合判者。 十中前四属戒后六属乘。 乘戒交互四句分别。 若二俱句属前二门。 二交络句属此中意。 故云不定。 故此四句文四义二意在俱持。 以非显是是故重辨。 言义二者所谓乘戒。 若通论下欲明四句。 先判通别。 若云十法通名为戒如前所说。 谓道定等亦名戒故。 亦可十法通名为乘皆能动出。 谓前四戒出三途故。 欲分四句应从别义。 故前四为戒后六为乘。 各分三品以对缓急。 又亦可戒福相对以为四句。 无戒有福如王家象。 有戒无福如比丘乞食不得。 戒福具足如受供比丘。 无福无戒如饿狗饿鬼。 复应福慧有无互为四句。 是句应具福慧二严乘戒兼急。 事理无瑕者。 事即前四理即后六。 圆人一生有超登十地之义。 故云一生可获。 南岳云。 一生望入铜轮但净六根。 又云。 能修四安乐行一生得入六根。 极大迟者不出三生。 若为名闻利养则累劫不得。 华严利钝根者。 秖是别圆人耳。 其中品数约前铨量中说可见。 次句者等不俱急。 如大经文乍恶道身而得闻法。 终不人天身而不闻法。 闻法则生死有期。 人天或退入三恶。 文从极重者说故云皆为所噉。 五篇并破身口咸亏。 宿种仍存能专理戒。 以根利故或当得道是故彊于乘缓戒急。 第三句中云振丹者。 约佛在世。 若教流此土则知而不见。 振丹两字并恐书误。 下第十所引即云震旦。 琳法师释云。 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 故云震旦。 新婆沙云脂那。 西域记云至那。 此声并与震旦真丹相近故。 故知并属梵音。 三亿等者。 大论十一云。 舍卫有九亿家。 三亿眼见佛。 三亿耳闻而不见。 三亿不闻不见。 佛在舍卫二十五年而是等不闻不见。 况着乐诸天耶。 及生难处者。 北洲及三恶加长寿天并四智辩聪佛前佛后诸根不具。 是为八难。 譬如下举譬以释伏疑。 疑云。 既不值佛何须此戒。 故譬释云冀逢恩赦。 恩赦者值佛闻法。 昔不修乘无闻法缘。 在三界中犹如系狱。 戒善如财物。 业道如大力。 得人天身如命未尽。 或遇佛法如逢恩赦。 恐在人天犹不受化。 故复斥云。 若不修乘永不值佛。 人天福尽还堕三途。 故知修乘必不可阙。 行者下。 检验中云此是权来引实者。 既戒缓乘急堕在三途。 必为法身菩萨同类引之。 乃至亦为乘戒俱缓者下种诱之。 若细下教判因果。 四教辨因者昔修四教观智不同以为乘种。 今历五味得道不同以明其果。 ○四明忏净中。 初且徵问。 既犯事理忏法如何。 若犯下答。 先答忏轻。 律文自从第二篇下皆有悔法。 忏成戒净止观方明。 岂有而令轻戒尚理。 若犯事中重罪去。 谓爱成犯重。 不但改观能灭深愆。 须依三昧託事附理及观相治。 方可清净。 此下明逆顺十心。 即是忏之方法。 故云更明。 次理观下明因见解僻。 未至身口不造轻重罪。 亦不须用四种三昧。 但转观令正见心自亡。 僻未彰于外人故但低头自责见若重者还于观心修忏者。 既云犯重不独观心。 言观心者。 行于事忏必藉观心。 若无观心重罪不灭。 以观为主故云于观心中。 引普贤观妙胜定者。 必事理合行方办前事。 方等云等者。 若违三归而归邪师邪法邪众破于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中重罪。 即成佛法死人。 因忏戒复故云还生。 南山亦立无生忏法总列三种。 一者诸法性空无我。 此理照心名为小乘。 二者诸法本相是空。 唯情妄见。 此理照用属小菩萨。 三者诸法外尘本来无实。 此理深妙唯意缘知。 是大菩萨佛果证行。 南山此文虽即有据。 然第一判属小乘。 小乘且无忏重之理。 况复此位已隔初心。 第二第三复属菩萨及以佛果。 凡夫欲依措心无地。 今之所立直明凡下。 欲用大乘悔重罪者。 当依方等普贤观等。 是故南山判位太高初心无分。 高位无罪何须列之。 若人下明久近者不出过现。 若运十心穷于无始无明颠倒。 何罪不消。 又世有愚者。 谓心无生诸法亦无复造新罪。 夫造罪者必依三毒。 真无生人福尚不作岂况罪耶。 以罪与福俱顺生死故也。 言忏悔者。 如大经十七耆婆语阇王言。 修一善心能破百万种恶。 如少金刚能坏须弥。 亦如小火能烧一切。 如少毒药能害众生。 小善亦尔能坏大恶。 虽名小善其实是大。 为是义故应须忏悔。 忏悔秖是三业善耳。 此中文立二十义分三二。 意有远近。 言三二者。 一逆顺二爱见三事理。 逆顺是功能。 爱见是犯因。 事理是所显。 言远近者近在复净远期正行。 于中先列顺流十心从细至麁。 初由一念无始无明。 乃至成就一阐提罪。 次逆流十心则从麁至细。 故先翻破一阐提罪乃至方达无明性空。 先顺流中见爱同是从细至麁顺于生死。 是故顺流同立一门。 至逆流中方分爱见。 初顺流中言鲁扈等者。 无惭不顺之貌。 次是为下总结及明来意。 次逆流二。 先爱次见。 初爱者。 初正信因果中。 孱者现也。 咄哉无钩者咄嗟惊愕。 知我宿为无惭之人。 而今自愧。 昔无信钩致造重罪。 如狂象无钩不可控制。 今以惭愧钩钩无惭心象。 是故大经有二白法能救众生。 一惭二愧。 惭者自不作罪。 愧者发露向人。 又惭者内自愧耻。 愧者不令他作。 惭人愧天等诸解不同。 若无惭愧名为畜生。 千载者乃是随俗之言。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绵邈者远貌也。 三界长途应以万行而为资粮。 生死旷海应以智慧而为船筏。 是故应当怖畏无常预办资粮预修船筏。 一旦瞑目当复仗谁。 故云安寄。 此无常法贤圣弃者非恃怙故。 无母可恃无父可怙。 不能生长出世善身。 名无恃怙。 年事稍去等者寄年事者而为语端。 言风刀者。 人命欲尽必为业力散风所解。 如解韛囊使息风不续。 如解沟渎使血脉不流。 如解机关使筋节不应。 如解火炬使暖气灭尽。 如解坏器使骨肉分离。 四大既分应遭涂炭。 如何端拱不修善本耶。 如野干者。 大论十三云。 譬如野干在林树间。 依诸师子及虎豹等。 求其余肉以自存活。 时间空阙夜半逾城。 深入人舍求肉不得。 避走睡息不觉竟夜惶怖无计。 始欲起行虑不自免。 住惧死痛便诈死在地。 众人来见。 有一人言须野干耳。 即便截去。 野干自念。 截耳虽痛但令身在。 次一人来言须其尾。 复自念言截尾小事。 次一人言须野干牙。 野干自念。 取者转多。 傥取我头则无活路。 即从地起奋力绝勇。 间关历涉径得自济。 行者之心求脱苦难亦复如是。 生不修如失耳。 老不修如失尾。 病不修如失牙。 岂更至死则如失头。 以老病时犹自宽者。 可有差期。 死事不奢自知无冀。 如阿输柯王等者。 大论二十云。 阿育王宫常供六万罗汉。 王阿输柯是育王弟。 每见众僧受王供养。 便云何得而常受供。 王言。 虽受常观无常何暇贪染。 弟常不信。 王欲调之密遣人教擅登王位。 王便侯得而问之言。 国二主耶。 即欲诛罚。 且令七日受阎浮提主。 过是当杀。 七日之内恣意五欲。 一日过已。 即令旃陀罗振铃告云。 一日已过余六日在当死。 如是满七日已振铃云。 七日已过今日当死。 王便问言。 阎浮提主受乐畅不。 答言。 我都不见不闻不觉。 何以故。 旃陀罗日日振铃高声唱言。 七日之中已尔许日过。 尔许日在当死。 我闻是声虽作阎浮提主得妙五欲。 以忧深故不闻不见。 是故当知多乐力弱。 若人遍身受乐一处针刺。 众乐都息但觉刺痛。 王言。 比丘亦尔。 但观无常苦空无我。 何暇贪着念受供养。 翻破不畏恶道心者。 念彼恶道如闻铃声不久断头。 法句经云。 昔有天帝自知命终生于驴中。 愁忧不已云。 救苦厄者唯佛世尊。 便至佛所稽首伏地归依于佛。 未起之间其命便终生于驴胎。 鞚断破他陶家坏器。 器主打之遂伤其胎还入天帝身中。 佛言。 殒命之际归依三宝罪对已毕。 天帝闻之得初果。 故暂归依即能翻破恶道心也。 发露者大经十七云。 智者有二。 一者性不作恶。 二者发露向人。 愚者亦二。 一者作罪。 二者覆藏。 玉之外病为瑕。 玉之内病为疵。 故可以譬隐显二过。 若覆瑕疵名无惭愧。 贼毒恶草等者。 若发露者。 如检偷贼不令密住。 如剪毒树留则长恶。 如拔恶草留则滋蔓。 根露等者。 夫罪由心覆。 若翻前覆心如伐树得根竭流得源。 则条枯流竭若覆等者。 罪是恶因覆则不灭。 人覆罪故成不良人。 良者善也。 迦叶等者。 佛随机宜贵在罪灭。 若私若众靡有常科。 大经十七云。 覆藏者漏。 不覆藏者名为无漏。 若作罪不覆罪则微薄。 其余行法等者。 除方等头陀。 其余诸经如般舟占察金光明等及以僧常六时行仪。 不云向人即是其类。 如阴隐有痈等者。 作罪未露如隐阴痈。 傥至来报如则死也若决果等者。 一忏已后生决定想得无罪处名之为果。 果敢也。 故须断奠无使复续。 如初犯等者。 原赦也。 初已蒙赦再犯难容。 故知重犯罪则难灭。 是故应须断相续心。 故以吐喻忏已再犯犹如更噉。 如论云。 已舍五欲乐弃之而不顾。 如何更欲得如愚乐食吐。 发菩提心者。 若直尔灭罪何必发心。 如小乘中僧别两忏。 即翻无始罪境不遍。 如灭罪过小教权文。 皆由不发菩提心故。 又小乘忏但名抵责。 不为护他故无偿理。 为翻此等发菩提心。 余如文说。 修功补过者。 无始作罪必遍三业。 遍故复续续故复重。 故今修功补于昔过。 须三业俱运。 念念相续策励不休。 非移等者。 昔罪深广如海三业俱运如山。 非运三业之山岂填三过之海。 胜鬘云等者。 使现法不灭。 名守护正法。 集法药无厌名摄受正法。 亲狎恶友等者。 以恶知识能损坏人菩提善根。 大经二十云。 如恶象等唯能坏于不净臭身。 恶知识者。 能坏净身。 肉身法身至三趣不至三趣。 身怨法怨等亦复如是。 念无碍慈等者。 慈能顺物为我善友。 翻彼昔日亲狎恶人。 智能破邪导我迷僻。 翻破昔日信恶友言。 了达贪瞋痴。 至求我不可得者。 昔从无住起于我见乃至贪瞋。 今却推贪瞋至无住处。 根本既亡枝条自倾。 此中所计非神我也。 但是无始妄计假名。 言寂静门者。 由观心故通至寂静。 是故诸心为寂静门。 经中复云。 示寂静故。 既因诸心能见寂静。 如因指示见所至处。 故宝箧经上卷云。 文殊师利于东方庄严国佛名光相。 现在说法。 有大声闻名曰智灯。 因文殊问默而不答。 彼佛告文殊言。 可说法门令诸众生得无上道。 文殊答言。 一切诸法皆是寂静门。 示寂静故。 时有法勇菩萨。 问文殊师利言。 如来所说及贪瞋痴是寂静门。 示寂静耶。 文殊问言。 三毒何所起。 答言。 起于妄念。 妄念住于颠倒颠倒住于我所。 我所住于身见。 身见住于我见。 我见则无所住(一一句皆一问一答具如初句)如是我见十方推求皆不可得。 以是义故我说诸法皆是寂静门。 此中全用彼经文意但是语略比之可见。 涅槃云若言等者。 大经有四法为涅槃因。 一者亲近善友。 二者听闻正法。 三者思惟其义。 四者如说修行。 若言勤修苦行是大涅槃近因缘者。 无有是处。 次忏见罪者。 以见下指前顺流十心。 前顺流心爱见共列。 故今忏见重牒顺流。 还指前列。 向运下简异爱心。 爱心逆流并是附事。 爱属钝使名钝使罪非谓罪灭钝使已尽。 以彼爱罪託事生故。 故附事忏。 见违理起忏亦附理。 若忏重罪亦须合行。 故云起重烦恼应旁用事助。 补药如推理事助如已豆。 是则事理各有旁正。 一翻破下正释。 亦从麁至细。 言不信者即一阐提心也。 阐提之心由身见起。 故点示之令识苦集。 何者。 由身见故具八十八。 以集成故则能招苦。 具如第五卷释。 如郁头等者。 大论十九云。 得非想定有五神通。 日日飞入王宫中食。 其王夫人依其国法接足而礼。 由触足故欲发失通。 求车而出还本山中更修五通。 一心专志垂当得定。 所依林池为诸鱼鸟之所喧闹。 因发恶誓噉诸鱼鸟。 后还如初得非想定生非想处。 报尽却为先誓所牵堕飞狸身。 婆沙云。 飞狸身广五十由旬。 两翅相去各五十由旬。 身量五百由旬。 杀害众生水陆空行无得免者。 发恶愿故即是集。 堕飞狸身。 即是苦。 须跂得非想定者。 先得此定涅槃会未来至佛所为佛所责。 虽无麁想而有细想。 归心受道得阿罗汉。 今文所引未得道前。 长爪亦尔。 起计佛责得阿罗汉。 至第五卷略出缘起。 高着等者谓蓝弗须跂等。 于外道中高出学着者也。 着字(陟据切)尚不逮等者。 此斥近代着见之人及诸外道中劣者。 尚不逮蓝弗言是真道耶。 既不识苦集明无四谛。 从是人下明无十二缘灭。 但有无明乃至老死。 故云岂有寂灭。 若谓下反斥其但有无明无无明灭等身边邪见其事可知。 前五利已列戒见二使。 余三比说亦应可见。 何者。 起见依色即色阴。 领纳于见取见像貌赞喜毁瞋。 了别于见。 五阴具足。 故名身见。 所执之见非断即常。 名为边见。 以见为正拨无因果。 名为邪见。 五见具足即八十八。 名为集谛。 集招于苦即苦谛也。 尚非三藏下举况斥其大小俱无。 若能如是至破不信者。 昔来诸见广造诸恶。 皆由迷理而顺生死。 今深识过患达偏圆理见根本坏。 依见所起一切皆坏。 若别论破见但识三藏见惑之相。 诸见自息。 今欲遍知为圆方便显于圆理。 委论深浅广辨诸教。 故云遍破诸教不信。 且约理观论人天者。 託事论理今不论事。 故云且约。 理观人天但取圣位自然进道。 名之为天。 贤位作意名之为人。 据理亦应合列三藏七方便人四果之天。 文无者略。 又且约衍门未论三藏。 又且成于三谛义足。 故略三藏。 所以须约理观论人天者。 为破迷理无惭愧故。 理具三谛应须翻故三谛之上无惭愧尽。 故遍三谛以论人天。 若说果报等者。 大品信谤品云。 毁般若者即是毁訾三世诸佛。 无量亿劫堕于地狱。 从于一狱堕于一狱。 遍至十方大地狱中。 或得人身而复生盲。 或复生于旃陀罗家。 除粪担死人家。 若无一目无舌无耳无手。 或畜生中受多种苦。 身子问。 是人以五逆罪相似耶。 佛言。 过五逆罪。 若听其言信其语亦受是苦。 若死等苦故不须问。 大论六十七释云。 佛何故不说。 有二因缘故佛不说。 一上已说其过逆受苦。 今复说其身大丑恶。 或信不信。 不信者当受剧苦。 二者若信佛语则大忧怖。 忧怖故风发吐热血死等。 若不信者更受重苦。 翻破不畏恶道者。 释此一条准上下文。 阙理观义。 依例应云。 昔依见起过破坏正理。 不畏三途。 今欣谛理尚畏小乘三空恶道三无为坑。 乃至畏前三教恶道。 况地狱等三途恶道。 今且从于谤三谛边。 堕恶道义。 以八正道等者。 以无作八道方破三惑。 有无边故等者。 有即有漏业也。 罪即漏业所招果也。 乃至无漏亦漏亦无漏非漏非无漏等所招二土之罪。 故知昔迷三谛业遍三惑。 苦遍三土。 今缘法界发菩提心。 无作亦遍法界而起。 故能翻破遍法界恶。 三谛至宝炬者。 大集云。 三十七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 即无作道谛。 具足佛法名之为宝。 遍照法界名之为炬。 总持一切名陀罗尼。 修如此功何过不补。 设令等者。 纵舍有见而入无见。 又不修道品不出生死。 今知有等者。 今尚知于非有非无。 何况有无。 言有无者且略举耳。 虽知见过而未修于念处等也。 若破下修析法道品。 又体见下尚破通别何况三藏。 故云体见即空假中。 是为等者纵字平声。 自浅阶深名之为纵。 诸见皆破修诸道品。 故云补于纵见之过。 昔因见造界内诸见见无浅深。 是故名横。 今修功既深破见亦远。 始自外见破外入藏。 乃至别见破别入圆。 至圆名为非动非不动非修非不修。 是无作道品也。 若具作四句。 应云动修。 不动不修。 亦动亦不动亦修亦不修。 非动非不动非修非不修。 复以四动以对一修。 成十六句。 今且四修以对四动。 故别说也。 展转竪入是故云纵。 圆理未契悉名为过。 故修一心三谛之功。 补于前来次第三谛深见之过。 守护正法者。 昔毁理护见而申通于见。 今毁见护理而申通于理。 若不亡身存法。 何以表于护法之志。 若护法志弱。 将何以翻护见毁善。 是故复喻父母护子。 念十方佛者。 昔内服诸见外加恶师。 故顺于三惑背三谛理。 今内念三谛。 谛即是佛。 内外具足。 故能翻破亲狎恶友。 若尔。 理性云何得是佛耶。 故引大品。 萨陀波崙空中见佛。 后见昙无竭。 乃问言。 佛从何所来。 答言。 不来不去即是佛。 无生法即是佛。 是故当知觉无生智即是于佛。 若尔。 法即是佛。 故能翻昔恶法恶师。 观罪性空者。 初叙计实故不了性空。 凡一念心三惑具足。 即此三惑本自涅槃。 故云寂静。 今观下明见性空。 一空一切空。 下释向性空。 恐谓如幻不来去等。 以为但空。 故重释云一空一切空等。 运此下总结也。 观理加事方成悔法。 言名第二健儿者。 大经云。 有二健儿。 一者性不作恶。 二者作已能悔。 若据此生见惑未起。 若论无始谁不有之。 故知一切皆阙第一。 问。 见既未起何须行悔。 答。 未起预达。 况宿曾起。 又示当起应须此悔。 是故前文以爱见恶名已生未生。 是故今文但令运此逆顺十心灭三世恶。 故修悔者必事理双行。 是名下双结前来事理两忏。 忏法若成三谛三昧诸行具足。 况复十戒摄一切行。 三昧是眼眼智具足。 至初住位方名开发。 文虽次第为显圆融。 前后诸文一切皆尔。 况复事戒为三观本。 故云尸罗清净等也。 若无事戒世禅尚无。 何况三谛。 有言大乘何须执戒者谬矣。 言不执者。 乃是持而不执若令不持名不执者。 乃是执破。 何名不执。 执持尚无。 忘持安在。 得此下结成眼智摄法。 又能下结成止观。 故知下结成元意也。 持戒清净结前列名及以持相。 即为正修远方便也。 恳恻下结前犯及以忏净。 或恐过现事理二犯。 复应诚恳悔彼深愆。 愆除复净二世无瑕。 与本不犯并可为缘。 故云俱为初缘意在此也。 ○第二衣食具足中。 先来意者。 以此衣食亲为道缘。 言及道者。 自有蔽形支命而不为道。 为道支蔽必先形命。 形命若立道本则存。 故云及也。 就二缘中衣疎食亲。 故引证云。 食已成道。 此虽小缘等者。 然此衣食本为色身报命之缘。 故云小缘。 託此复能办道法事。 故云大事。 无衣故裸阙食故馁。 如此岂能专修止观。 焉字(若作助声应云矣连切。 今从训释应云于连切何也)大经二十云。 菩萨摩诃萨若须衣等即便取之。 不为身故虽受饮食。 常为正法不为肤体。 不为怨害。 如人瘉病以酥麨涂为九孔漏。 以衣覆之。 衣者下正释。 遮丑陋等者。 大经云。 所受衣者。 不为严身。 为遮羞耻寒暑蚊虻。 今云饰者。 蔽丑恶身名之为饰。 非为莹饰顺已贪情。 衣有三者。 且分三品。 复有天须菩提面王比丘及许畜重物。 重物合在畜长中辨。 故今不别论者。 为同下文一例三品故也。 合百一畜长等以为下根。 雪山为上者。 如大经释迦先世曾为大士。 居于雪山唯被鹿皮。 时雪山中复有多种香根藕根青木香根。 我于尔时独在其中唯食诸果。 食已击念思惟坐禅堪忍力成。 不游人世。 如是乃可忘于说净受持等事。 十二头陀等者。 新云杜多。 此云抖擞。 律论不同。 律有随坐不作余食及一抟食。 大论则无。 论有节量中后不饮及次第乞。 律文则无。 又律云纳衣。 论云粪扫。 律但云乞食。 论云常乞食。 此二名异意同。 余十俱同。 诸部阿含及十住论亦有不同之相。 大体无殊。 今依大论六十八略出相状。 一兰若者在家多恼。 故舍眷属。 而师徒同学还相结着。 复相恼乱。 故住兰若令身远离。 最近三里能远弥善。 身远离已亦当心离五欲五盖。 二常乞食者具如第二方等中说(云云)。 三粪扫衣者。 若四方驰求或着邪命。 若受他衣于好于恶而生忧喜。 僧中得衣过略如食(云云)。 或忧贼盗等。 四一坐食者。 自念一食尚有所妨。 况小食中食后食。 废半日之功不得一心行道。 如养马猪等。 五节量食者。 饱噉腹胀气塞妨道。 故应三分留一。 如舍利弗食五六口。 于秦人十口许足之以水。 六中后不饮浆者。 心生乐着求种种浆不能一心。 犹养马着勒其意则息。 七塚间者。 易悟无常易得道果。 八树下坐者。 以得道事办舍至树下。 如佛说法转法轮入涅槃。 皆在树下。 九露坐者。 或谓树下犹如半舍尚生着故。 又树下坐有二种过。 一天雨湿。 二鸟粪毒虫。 十常坐者。 着衣脱衣随意快乐。 四仪之中坐为第一。 食易销化气力调和。 求道大事大办功力。 诸贼常伺人便不宜安卧。 若行若立心亦易摄。 十一次第乞者。 不着不味不轻众生。 等心怜愍不择贫富。 十二三衣者。 白衣多求是故多畜。 外道苦行是故裸形。 不多不少故畜三衣。 今文以十二头陀中粪扫三衣。 合为中士。 言三衣者但三衣也。 今畜长者三衣同纳。 或着之营务或异界经宿。 良由暗于教旨自树迷情。 倚此自高翻为陷溺。 今此文中判为中者。 上则不及唯被鹿皮下则高于百一畜长。 如何畜长复谓三衣。 今言三衣不同一衣之少。 不同畜长等多。 出聚落则着僧伽梨加二衣上。 入大众则着郁多罗僧加五条上。 入山林则唯着安陀会。 为惭愧故为多寒故。 许其重着。 皆威仪整肃长物善根。 故云被服齐整。 嗟夫世人共许仪服狼狈者称为头陀。 容止检摄者呼为执相。 俗流未晓恕而可矜。 缁徒无甄悲而可愍。 下根者此土多寒根性又薄。 大圣一许三品通开。 若畜百一记忆而已。 有云。 加法。 若畜长说净则加法受持。 今二品合论故云百一要当说净。 皆为助道以疗形苦。 如斯之类仍为下根。 不说净人三品不摄。 滥引上品大士行事深不可也。 然说净之法附近大乘。 故地持中菩萨所畜。 即于十方诸佛菩萨而为净施。 乃以声闻净施。 而为譬云。 譬如比丘以己衣物于和尚阇梨舍作净施。 若达一实即此净施成菩萨法。 且小乘中若准行之。 亦薄己贪情顺佛听制。 如斯之理何损旷怀。 我物属他弥符祛滞。 况受食受药禁性重之由。 持钵持衣杜讥嫌之本。 讥嫌性重等护无偏迹溷声闻真菩萨也。 但为元期出苦判属小宗。 岂以背彼受持称为大道。 又有人云。 凡诸所有非己物想。 有益便用。 说净何为。 今问。 等非己财何不任于四海。 有益便用何不直付两田。 而闭之深房封于藏箧。 实怀他想用必招愆。 忽谓己财仍违说净。 说净而施于理何妨。 顺己执心后生倣效。 又大经云。 出家之人有四种病不得涅槃。 一者衣欲。 二者食欲。 三卧具欲。 四者为有因。 若不能于衣食修观。 谁能受之不为有因。 观行衣者。 疏中摄此十二为衣食处三。 约此三事而论理观。 即三德也。 具如疏释迦叶缘中。 今则不尔。 于衣食处各立观行。 亦分三等。 大经等者彼经斥三修云。 汝等比丘虽复剃头未为正法阴诸结使。 虽着袈裟心犹未染大乘法服。 故知心染大乘方称所表寂灭之服。 故引法华即其意也。 舍二觉观。 新名寻伺。 俱舍云。 寻伺心麁细。 今观心亦尔。 生死者动麁如觉。 空乱意细如观。 蚊细虻麁。 二边皆有麁细故也。 故云深达等者。 圆中如镜故能遍照。 名为深达。 以深达故具一切相。 空假不尔如磨瓦砾。 寂忍下合譬可知。 以中道观万德庄严。 故非世间割截衣也。 举理异事故云非也。 三衣观者。 文中两重。 初总约三谛。 一一谛上皆有爱见。 爱如熟见如寒。 三觉者。 大经三觉谓欲恚害。 今借譬见思等三。 故大经二十云。 菩萨摩诃萨知是三觉有种种患为三乘怨。 能令三乘不见佛性。 常为诸佛菩萨之所诃责。 经文既云能令众生不见佛性。 故将三觉。 可对三惑。 三观观三谛如衣覆身。 身亦三也。 又起见下别约三谛。 一一谛上各各立于能治所治能严所严。 初观广余二略。 亦可准知。 故知一一谛上皆有见爱福慧二严。 止属福观属慧故也。 百一观者。 长衣助身通为助义。 故三谛上各须助也。 历一切行亦复如是。 何但正行不动。 助亦无非寂灭。 具如助道中正助合行之相。 上根唯约一理。 中根义开通别。 下根义立助道。 故约一理通别正助共成一意。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之二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之三唐毗陵沙门湛然述次食亦三。 且望衣说。 头陀此云抖擞。 此十二事皆为抖擞十二过故。 今文即二音俱举。 放牧声者。 三里之外使童小牧声。 不闻住处堪修禅观。 世有滥用其言者。 远放木橛不闻堕声。 得已复放每夜至三。 是名头陀绝放木声。 如盐官忍禅师造头陀经云。 头谓烦恼头主。 陀谓陀汰烦恼。 此虽谬言犹胜放木。 如斯等例江表尤多。 分卫者。 此云乞食。 具如头陀中五种食法。 谓常乞。 一坐。 节量。 中后不饮浆。 次第乞。 今此且举五中之一故云乞食。 七佛及方等皆云乞食者。 如前四三昧中说。 居阿兰若必须乞食。 垦植耕种舂砻碓磑。 不受坏生贮宿残煮。 畜八不净事涉四邪。 污染檀越非兰若行。 近代所置弥隔圣言。 男女往来兼招讥丑。 傥依佛教利益不轻。 故十住婆沙云。 乞食有十利。 一自用活命自属不属他。 二施我者令住三宝然后当食。 三常生悲心。 四随顺佛教。 五易满易养。 六破憍慢法。 七无见顶善根。 八见我乞食余者效我。 九不与男女大小有诸事故。 十次第乞生平等心。 如诸释子本或是王。 居尼俱类园去舍卫城半由旬许。 入城乞食乞食劳妨。 乃至下根许受檀越送食等者。 故知住处不宜太远。 譬喻经云。 昔波罗奈去城五十里有山有五比丘居。 平旦入城乞食。 中后还山日暮乃至疲极不堪安禅。 历年如此劳而无获。 佛化为一道人。 往至其所安慰之。 答曰。 四大之身去城道远。 有何乐耶。 止念毕命而已。 化沙门言。 夫道者。 以戒为本摄心为行。 贱形贵道朽弃躯命。 食以支形守意正定。 内学止观灭意得道。 若养身纵情何得免苦。 愿诸道人明莫乞食。 吾当供养一日之粮。 明佛送食五人食已俱得罗汉。 是则住处亦为道缘。 不宜太远。 食为道缘此之谓也。 故知如来非但应供。 复为供应。 外护送等者。 僧中净食仍为下根。 岂可安坐房中私营别味。 或不病託病索众祗供。 无德称德击动檀越。 虽曰许送受必自观。 三品不收道何由致。 观行食者亦约三等。 夫事食则养色身资报命。 理食则资法身养慧命。 故平等大慧虚空法身凭兹而立。 衣亦例然。 初约上品者。 所引大经亦是彼经斥三修文。 如来法喜等者。 辨异七方便等也。 此之下释如来食也。 引净名意者。 谓于食起观能令食遍。 彼文正以食为法界诃于事食。 故南岳随自意中云。 凡所得食。 应云此食色香味。 上供十方佛。 中奉诸贤圣。 下及六道品。 等施无差别随感皆饱满。 令诸施主得无量波罗蜜。 又云。 念食色香如旃檀风。 一时普熏十方世界。 凡圣有感各得上味。 六道闻香发菩提心。 于食能生六波罗蜜及以三行。 净名疏中譬如熏药药随火势入人身中患除方复。 菩萨观食亦复如是。 以食施时食为法界具一切法。 凡诸受者法随食入乃为冥益。 或近或远终破无明。 想为檀风亦复如是。 次约头陀义立次第观也。 下品支林者。 问。 应云圆顿何用支林。 答。 此则并前共为一法。 第三约处者。 雪山为上已如前说。 头陀为中即十二头陀中处有四也。 谓兰若塚间树下露坐。 依此四处必须常坐。 问。 下中二处兰若义同。 有何别耶。 答。 兰若西音。 此云闲静。 中处即是空逈地也。 下处即是空逈住处及闲静僧蓝。 十住婆沙明空逈处云。 居阿兰若有十利。 一自在去来。 二无我所。 三随意无障。 四心乐兰若处。 五少欲少事。 六不惜身命具足功德。 七离众闹语。 八虽行功德不求恩报。 九易得一心。 十易生无障碍想。 又云。 阿兰若比丘有十事入塔寺。 非如外道。 一供给病人。 二为病者求医。 三为病者求看病人。 四为病者说法。 五为余人说法。 六听法教化。 七为恭敬供养大德。 八为供给圣众。 九为读诵深经。 十为教他令读深经。 住阿兰若怖畏之时应作是念。 守善者虽行险道大海战阵安隐无患。 又为护身无胜善其身口意业。 以自守护。 故佛告匿王。 善守三业名善守护。 复作是念。 诸兽在山不善三业而无所畏。 我之心智岂不如彼。 又念佛故破一切怖。 故在兰若毛竪者。 念佛十号。 又有四法方住兰若。 一多闻。 二善决定义。 三乐修正忆念。 四随顺如说行。 论文更有五十法方应住兰若。 若离下诫劝。 邑者。 国语云。 管仲相齐制三十家为邑。 此村落所圣之谓也。 尚书大传云。 凡宗庙有先王之主曰都无曰邑。 此私斋堂义同无主净名云。 或为邑中主。 或作商人导者。 此明菩萨利物无方耳。 观心处者。 七方便者如前。 此开三草二木为此七位。 开小草为人天。 开中草为二乘。 上草二木为三教菩萨。 二草二木皆依于地。 七种方便以实为本。 故三草二木虽随其种性。 各得生长。 究其根荣莫非地雨。 地圆理也。 雨圆教也。 据渐引入边称为方便。 当位未转名不能到。 最上处者即实相也。 又一毫之善未趣菩提。 名绝迹不到。 横竪遍故与法界等。 故云不动。 亦离二喧如前所说。 名之为静。 不生七方便果。 不起七方便因。 又于圆果不生想着。 名不生不起。 大品若千由旬等者。 大论十八释云。 无方便菩萨虽旷野百由旬外。 禽兽鬼神罗刹之所住处。 百千万岁若过是数。 若不知菩萨远离之法。 发菩提心而作受着。 是远离行佛所不许。 真远离者不见远离相。 是菩萨赞叹善哉善哉。 是佛所说疾得菩提。 若菩罗起着云。 我所行者是远离行。 若城旁者谁称美汝。 当知是菩萨旃陀罗。 染污菩萨似像菩萨人天中贼披法衣贼。 求佛者应莫亲近。 是堕增上慢。 当知论意以深山取着。 名为愦闹。 城旁达理为不愦闹。 故知起着之人以着心愦闹。 为不愦闹。 起二乘之心尚为愦闹。 况复着心着于静处。 愦者乱也。 若称理者举足下足无非道场。 方名上处。 世有滥用隐朝市者有言无理。 故知庄生但以约处而为上下。 不识谛理上中下也。 聚落者男女所居。 嚣者喧也。 实不等者对事辨异也。 山林对中上二处也密室对下处也。 以理斥事故云实不等也。 ○次息缘务者。 务事也。 今简随自意者。 且约善恶无记以论。 若约诸经非不须此。 故二十五法通为四种三昧前方便也。 故随自意依经方法众务亦息。 弔庆等者。 弔凶庆吉俯下仰上。 低屈。 昂申。 造往。 聘迎。 说文云。 造就也。 聘问也。 况复下举况。 一弔一庆已损高踪。 终日追寻何道之有。 更结等者释名云。 州者注也。 郡国注仰也。 风俗通云。 州者畴也。 畴类也。 说文云。 田界也。 敦者劝也。 孝传云。 三州人者契为父子。 长者为父。 次为长子。 次为幼弟。 父令填河以造宅久填不满为父所责二子发誓。 若必孝诚使填河有徵。 发是誓已河为之满。 又萧广济孝子传云。 昔三人各一州皆孤露惸独。 三人暗会。 于一树下相问。 宁为断金之契。 二人曰善。 乃相约为父子。 梁朝破三人离。 五郡者。 释名云。 人所群聚曰郡。 天子制地千里分为百郡。 萧广济孝子传云。 昔五郡人。 谓中山郡常山郡恒州魏郡魏州。 钜鹿郡刑州。 赵郡赵州。 此五人者少去乡里孤无父母。 相随至卫国结为兄弟。 长字元重。 次叔重次仲重。 次季重。 次雉重。 朝夕相事财累三千。 于空城中见一老母。 兄弟议曰。 拜此老母以之为母。 因拜曰愿为母。 母乃许焉。 事之若亲经二十四年。 母忽染患口不能言。 五子仰天而叹曰。 如何孝诚无感。 母忽染患而不能言。 若我有感使母得语。 应时能言。 谓五子曰。 我本是太原阳勐之女。 嫁同郡张文坚。 文坚身死。 我有儿名乌遗。 七岁值乱遂亡所之。 我子胸前有七星之文。 右足下有黑子。 语未竟而卒。 五子送丧会朝歌令晨出。 忘其记囊谓五子所窃。 收三重禁二重。 诣河内告枉具书始末。 河内太守乃是乌遗。 因大哭曰。 吾生不识父母而母为他所养。 驰使放三重。 后奏五人为五县令。 世孝虽尔。 今出家之人舍所亲弃恩爱。 居兰若修三昧。 更结异姓以为兄弟父母。 如彼三州五郡者诫之诫之。 倒之甚矣。 故引倒裳等以喻之。 毛诗刺齐云。 有挈壶氏知漏刻之官。 漏刻不节君臣服乱。 而倒裳求领礼度昏乱。 今以此意斥颠倒耳。 三伎能等者。 伎字应从女谓女艺也。 从人者害也非今文意。 医方卜筮等者。 医者疗病工也。 方谓方疏。 卜者除疑也。 周礼云。 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筮者决也。 泥塑刻木。 填彩描画。 弹棋围棋。 书谓六书。 释名云。 书庶也。 纪庶物也。 书亦曰着着万物故。 周礼有六书。 谓指事像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思之可知。 咒诅禁术以有此用故致害己。 美角折皮文披。 膏有明故煎。 铎有声故毁。 摇之令鸣以宣教令。 文事振木铎武事振金铎。 刘子云。 龟以智自害。 翠以羽自残。 丹以含色磨肌。 石以抱玉碎质。 睒经云象为牙死。 犀为角亡。 翠为羽自残。 麋鹿为皮肉害。 人引庄子云。 不用以为全生之大用。 语同意异。 我佛法中藏衒曜隐厚德。 全无生应法界方名大用。 故知庄以燕支离肩高于顶颐隐于脐五管在上。 若赐疾者粟我则有分。 若差役者兵我则无用。 是名全生之大用。 全此残疾者生。 未知何用。 无德可隐例亦不成。 而当树林招鸟等者。 经云。 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 腐败肉也。 譬如苍蝇集于臭肉反增肉臭。 岂不下双合二譬。 摧折合树林。 污辱合臭肉。 如是之人摧折自行污辱三宝。 坏枝叶曰摧坏贞质曰折。 事理失故。 问答胜负者。 负者不剋。 又负者问不测答答不称问。 皆名为负。 又荷之在背为他所负。 故名为劣。 庄子曰。 有力者负而趋之。 而昧者不觉。 昧暗劣也。 以胜负故因法致失。 累世怨雠所生之处。 常相中害。 为是义故胜负过深。 如贤愚经。 佛与比丘向毗舍离到一河边。 见五百牧牛人及五百捕鱼人。 共挽一鱼。 身有百头驴骡等类。 众人惊怪。 佛至其所。 三问云。 汝是迦毗黎不。 皆答言。 是。 佛问。 教汝者今在何处。 答。 在阿鼻地狱。 阿难白佛。 何故问鱼以为迦毗黎。 佛言。 过去迦叶佛时有婆罗门博达多闻。 生于一子唯不胜沙门。 父临终时嘱其子曰。 汝慎勿与沙门论议。 父殁后母教言。 汝识见高明有胜汝者不。 答。 唯不胜沙门。 母问。 汝何以不胜。 答。 彼若问我。 我不能答。 母言。 汝作沙门学得竟还来。 便从母语少时学通三藏。 母问。 胜未。 答。 彼若问我。 我未与他等。 母教言。 更论议时当骂辱之。 后时论屈便骂言。 沙门识见剧于百兽。 如是非一故受鱼身。 其头百状佛言。 贤劫尽犹故未出。 阿难及大众闻已皆言。 口业不可不慎。 尔时牧牛捕鱼人者。 今合掌向佛闻说善来得四果者是。 常人胜负招报不轻。 况三昧者弥为妨乱。 领者录也理也。 亦受也。 持者记忆也。 事功曰劳。 吕氏春秋曰。 劳者精神则散也。 今以事倦为劳非功劳也。 诗云。 在心为志。 倦者不力也。 暇者闲也安也。 心性如水真理如珠。 缘务如搅虑生如浊迷理如昏。 虑速迷真何能闲安修止观也。 此事尚舍等者。 举益况损。 学正经论领持忆记等。 助道有益尔时尚舍。 况人事等而不舍耶。 若非修习三三昧时。 多闻增智慧多闻是道场。 以如说行起于多闻。 广读诸异论则知智者意。 闻不习观尚得远为信行乘种。 岂有不学而成三昧。 若寻常行人有引此者。 不应尔也。 但胜负是非一向须废。 若外学者。 小乘教中十二时许为伏外道一时习外。 若大乘中初心菩萨一向不许。 净名云。 若好杂句文饰者。 多是新发意菩萨。 此斥不许习外。 且令进行至六根净位。 学应不难。 诸业虽有力等者。 借彼业文以成理观。 大论第五释业中云。 生死轮载人。 诸烦恼结使。 大力自在转。 无能禁止者。 诸业虽无量不逐不作者。 如风不入实水流不仰行。 伎术者。 术者道艺也。 理观则以神通而为道艺。 未得圣果不得修通者。 以神通法于佛法为伎能。 今未得道不许修学。 如息伎术也。 佛因调达未得圣道得通造逆。 是故佛制。 若实得道尚自不许无事现通。 如阿含中佛告比丘。 若现通者有三过患。 一令不信者言有瞿昙乃至梵天皆能现变。 二者诸不信者言有乾陀罗咒能观他心。 三者教诫通。 若使现者唯我能为。 修三昧者忽发神通须急弃之。 有漏之法虚妄故也。 言障般若者。 种智般若自具诸法。 能泯诸相。 未具已来但安于理。 何须事通。 若专于通是则障理。 习学观中瓦砾亦是大经春池喻中。 如前学问。 问答中所引习学。 即此中意也。 乃至不应于彼小迳中学者总斥也。 未得无生而习世智者无益于道。 如僧镜录俗学无裨录中云。 婆尔尼外道自造声论。 教一弟子。 其师死后却事弟子。 学此声明。 终朝受杖而不能得。 有阿罗汉见而笑之。 本所造论而学不得。 大论曰。 习外道典者。 如以刀割泥。 泥无所成而刀日损。 又云。 读外道典者如视日光令人眼暗。 是故文中令至佛眼一切种智。 何法不备。 问。 前持戒等三明观心义。 皆约三谛以显极理。 何故此中生活但对于爱。 人事但对于业。 伎能以对事通学问以对世智耶。 答。 亦应准前。 今寄此四并但从事者。 即此四事以为能妨。 还以三谛而为所妨。 准于伎术习学观中云。 如得如意珠及一切种智。 故知爱业所妨亦同◎第五善知识中大因缘等者。 付法藏文末云。 习近圣法得至涅槃。 由善知识。 又云为得道全因缘者。 是真善知识。 又如阿难白佛。 善知识者是得道半因缘。 佛言。 不也。 善知识者是得道全因缘。 阿难当知。 此阎浮提除大迦叶舍利弗。 其余众生若不遇我。 无解脱期。 是故我言善知识者能大利益。 增一云。 莫与恶知识与愚共从事。 当与善知识智者而交通。 若人本无恶亲近于恶人后必成恶人。 恶名遍天下。 善知识反此。 是故应亲近。 大论有二因缘得无上道。 一者内自思惟。 二者得善知识。 大经十八阇王来至佛所。 佛告大众。 菩提近因莫过善友。 阇王不遇耆婆当堕阿鼻。 此即通叙须善知识之来意也。 释中先事次理。 初事善知识中。 初言外护者。 自己身心为内望他身心为外。 为外所护故名外护。 言同行者。 己他互同。 递相策发。 人异行同故名同行。 言教授者。 宣传圣言名之为教。 训诲于我名之为授。 又上言被下名之为教。 教于所受名之为授。 通言知识者。 法华疏云。 闻名为知见形为识。 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 若深下正释。 简随自意者。 方法少故可自营理不废进修。 故不必须。 道俗咸得故不简白黑。 但能等者。 薄德仰他故为营理。 谁能纯善劝莫见过。 未堪违顺劝莫触恼及莫称叹。 言帆举者。 如船得帆所进过常。 藉小精进过实称扬。 名为帆举。 忽生受着翻致损失。 虽本无心坏器易坏。 内防魔事外杜憍衿。 三昧法船方达彼岸。 今赞小善者是泛尔常人。 非专为他三昧者外护。 则自除嫉妬发彼善根。 如母养子等者。 母虽慈养子必策。 虎虽勐衔子必宽。 外护知识如母如虎。 将护行者如勿举勿恼。 旧行道人等者。 若未亲行暗于可否。 一向溷俗不了开遮。 又何但专令外护护己。 亦应善须将护外护。 如增一第三。 佛在给孤。 告诸比丘。 应当恭敬檀越施主。 如孝顺父母养之待之。 施主能成戒定智慧。 多所饶益。 于三宝中无所罣碍。 能施四事。 故诸比丘慈心于檀越。 小恩尚不忘何况于大者。 应三业精勤使彼施主福不唐捐。 终获大果名称流布。 亦如迷者得指示路。 亦如怖者与无忧畏。 无归与覆。 乏者与粮。 盲得眼等。 二同行者。 随自意安乐行云未必须者。 如随自意依经修行有亦无妨。 不制同伴故未必须。 余善恶等有无无妨。 若安乐行行三七日。 一向不用。 若行常仪亦可通用。 如云得好同学共读诵经。 于余三中。 有决须伴者。 如云不眠不散等。 律中常仪尚须同行互相策进互不相恼。 故云毗尼毗尼共。 乃至十二头陀须求共行。 增一云。 迦叶等名将诸比丘行。 佛告诸比丘。 人根不同。 善者善者共同。 恶者恶者共同。 如乳与乳共。 乃至醍醐醍醐共。 粪与粪共。 故舍利弗与智慧者共。 乃至罗云与密行者共。 调达与恶行者共。 若二日齐功则一朝空过。 故今修昨行名之为故。 加行胜昨乃名日新。 切磋琢磨者。 尔雅云。 金谓之镂。 木谓之刻。 骨谓之切。 象谓之琢。 玉谓之琢。 石谓之磨。 六者皆治器之名也。 今谓互相切磋使成法器又释训中云。 如切如磋道学也。 人须学以成德如琢如磨自修也。 人须修以立行。 自学自修阙勉他意。 前释正当今文意也。 故相切磋日成一日。 同心齐志等者。 谓二人相假一失则俱坏。 如度大海帆柁相须。 互相敬重如视世尊等者。 若相尊敬则道法互增。 故大论八十一云。 佛告阿难。 菩萨摩诃萨共住相视。 当如世尊。 何以故。 是我真伴如共乘一船。 彼学我学。 三教授者。 三知识中此最为难。 夫为导者必具目足。 若行解不均安能利他。 故从初文正示教授善知识相。 从于诸下简示不须教授之人。 如是尚可教授于他。 故得自行无所妨难。 又行解具足德在于彼。 谓益我者但在于解。 是故文中且举能说转人心者。 于十境中皆是非道。 十乘观法方名为道。 道前方便复有内外。 故善内外方应善知。 准禅门中二十五法为外方便。 又有五法为内方便。 一者止门。 二验善恶根性。 三安心法。 四治病法。 五辨魔法。 今文不立者。 魔病二境即是第四第五。 业境即是第二。 初及第三此约理观。 如安心中。 彼约事止及以事安。 故此不用。 又今文不立内五方便者。 以十种境界为内方便。 故上文云。 二十五法为外方便。 亦名为远。 故知对于十境为内为近。 又于外中秖二十五而分内外。 具缘一向是外。 呵欲弃盖义兼内外。 调五事中亦内亦外。 眠食在外余三在内。 行于五法一向在内。 通塞等者。 方便得所为通。 方便背行为塞。 十境互发十乘增减。 一一法中皆有通塞。 若能善此通塞妨障。 复善说法导达人心。 方可名为教授知识。 示教利喜者。 指授为示教诏为教。 令彼得益为利。 见他得利心生喜悦为喜。 亦可前二属己后二属他。 彼此合论称善知识。 次观心知识中。 初引经示相。 经问。 何者是善知识。 佛言。 佛菩萨阿罗汉是善知识。 六波罗蜜及一切法法性实际。 皆云是善知识。 法性能令人至菩提故。 六度能成办法性故。 三乘圣人能以六度令菩萨行得作佛故。 是故并名善知识也。 论问。 小乘道异云何是善知识。 答。 有小乘人先来求大。 观知应成大者。 亦为说大。 此则实行亦有能说大者。 为善知识。 若准此下文唯内秘外现方可通用。 何妨此中亦是内秘。 降此之外。 若准下文但是真谛善知识耳。 今各下开对。 初如佛下佛菩萨中开三。 初外护者。 诸佛威神望我为外。 次同行中报身不思议功德为璎珞。 丈六相好为垢衣。 生灭道品为粪器。 示同见思名为和光。 本为益彼名为利物。 何者。 引出宅已示尊特身说难思法。 弹诃洮汰得授记莂。 始终共同利岂过此。 三教授者正当其理。 是故不须以事显义。 次六度中开二者。 助道望正故助名外。 助能护正令不退没。 是外护义。 正助合义如下助道中正助合行。 合即是同故云同行。 言不失规矩者。 对转兼具及第一义。 增减得所皆中规矩规圆矩方。 即以方助圆。 次开法性三中。 法性本净我无始迷。 故迷成自望净为他。 自非内熏何能生悟。 故知生悟力在真如故以冥熏为外护也。 从始至终智境冥一。 即名同行。 又智同境故。 故名同行。 未见如盲由无教授。 智目无僻义同教授。 境智不差名为无僻。 此则下结示。 先结数。 次示法门处。 初示数者。 于经三文既各开三。 并前初三故成十二。 前三次三等者。 最初释三正是约事。 九中初三。 既是诸佛菩萨为三。 故亦是事。 九中后六既约六度法性。 以立三名。 故名为理。 初引大品已开成九。 是故本三不须更数。 对谛对悉意亦可知。 次示处者。 今既义开以对三谛。 如华严中普贤文殊及弥勒等。 并是中道善知识也。 亦得是圆三谛知识。 余者多是俗谛所摄。 但彼知识无二乘人阙真谛义。 若次第行在十住中。 以彼顿部斥为魔故。 是故彼经无小知识。 若依菩提流支法界性论。 善财初于可乐国土于德云比丘所闻光明观察正念诸佛三昧。 以对初住。 乃至第四十二于弥勒所。 闻入三世智正念思惟庄严法门。 以对妙觉。 若必定依菩提流支。 经云善财亲近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识。 如何对位以应尘数。 且依一家如前所释。 此等下简判者。 三谛俱云是善知识。 既引善财入法界证。 秖可得是别圆两义。 罗汉之人岂是知识。 是故简云虽同名知识。 依华严经仍斥为魔。 故十魔中列为三魔。 虽通名魔权实难测。 是故复更简实存权。 权者仍得名真知识。 实者进退存于两名。 是故更以别教况释。 别教失意尚名为魔。 况二乘人而非是魔。 况复藏通两种菩萨。 若半与半夺并例二乘。 如世俗中善经论者。 尚能示人菩提正路。 况阿罗汉顿同于魔。 圣教抑扬不可一向。 如譬喻经第二云。 昔有大家冬收千斛埋在地中。 春开为种了无有穀。 唯见一虫大如牛。 无手足头目如顽钝肉。 主人大小莫不皆怪。 出着平地问是何等终无所道。 便以铁刺一处。 乃云欲识我者着大道边。 便如其言。 后有五百骑服饰尽黄。 驻马问曰。 穀贼。 汝何以在此。 乃答言。 食他人穀持我在此。 语极久便去。 主人问。 是何人。 答。 是金精。 向西三百步。 树下有石瓮满中黄金。 主人往掘果得黄金。 欢喜不已将穀贼归。 主人得金既是神恩。 欲更设供养。 穀贼曰。 前不语姓名者欲示黄金处。 我当转行福于天下不得久住。 言已不见。 经不合喻意亦可见。 今略合之。 穀贼者名利法师也。 有口无手足等者有解无行也。 地中穀者库中财物也。 库中财食本供净田。 故云种子。 春开为种者欲供净田也。 食却穀者受常供也。 大小不识者施主不简田也。 平地者常行立处也。 问不语者常处空闲不讲说也。 铁刺语者闻利许讲也。 道旁者讲堂也。 五百骑者都讲五体也。 纯着黄者讲纯都唱佛经也。 共语者为唱经也。 经中还呵为利之人。 不应处座而说妙法。 故云穀贼汝何住此。 答食穀者还自解释利养难销。 主人问者施主决疑也。 答是金精者云都讲所说能诠实相。 西树下者西主秋藏秘密藏也。 三百步者三毒也。 树者生死也。 理在烦恼生死故也。 掘果得金者主人依教修行得见理也。 将归留住者施主虽知法师违教。 为报法恩更欲供养。 穀贼辞者法师初来不说已无行者。 欲觅讲处耳。 不肯住者生惭愧也。 福天下者更求讲处也。 为利尚尔。 况别教等贬同于魔。 以圆形之故使耳。 又实行二乘亦得名为善知识者。 如大论云。 诸菩萨支佛声闻中信方等者。 如法而说亦名善知识。 又如大品转教。 虽是被加利益于他。 亦得名为真善知识。 但是半等者大略而言。 若约三惑但断见思。 仍为未半。 约由旬譬已为过半。 约惑为譬具如第七。 今且据半教所诠。 一往说耳。 何必的须惑等中半耶。 圆教三种者。 圆外护等三是真知识。 三昧菩提心等者。 已料简善知识魔。 余之二魔例此料简。 是则圆教三昧菩提。 方名真实三昧菩提。 前之三教三昧菩提。 或实或魔。 如上(云云)。 ○第二诃五欲中。 文五义五意唯在一。 五义又二所谓事理。 下去文意与五缘同。 先事次理。 系者绊也。 五中一一皆约依正二报。 有情无情。 而生于欲。 贪色者。 论云。 譬如有人贪着好果。 上树之时而不肯下。 时人倒树树倾乃堕。 身首毁坏因兹而死。 是故须诃。 眸者眼珠也。 睐者旁视也。 又云。 眸者目童子也。 孟子云。 心中正则眸子明。 翠者翡翠也。 异物志云。 巢于高树离地六七丈。 夷人下之取其子。 说文云。 赤雀形大如燕翅羽碧色。 今从翅色以名眉色。 皓者白光。 亦尤白也。 如难陀为欲持戒者。 入胎藏经云。 世尊在迦毗罗城。 佛知难陀受戒时至。 至门放光照宅。 难陀云。 必是世尊。 遣使看果是世尊。 难陀欲自看妇云。 若许出看必令出家。 即牵其衣难陀云。 少时还妇云。 湿额未乾须还。 答如所要。 佛令取钵盛饭盛饭出佛已去过与阿难。 阿难言。 谁边得钵。 答言。 佛边得钵。 阿难言。 还送与佛。 难陀即往送钵与佛。 佛令剃头。 语剃者言。 勿持刀临阎浮提王顶。 又念且顺世尊暮当归去。 佛知其念化作大坑。 如其命终何得归也。 佛告阿难。 令难陀作知事。 阿难传佛语。 难陀言。 知事者如何。 阿难曰。 于寺中检校。 问。 何所作。 答。 诸比丘乞食去。 应扫地洒水取新牛粪净土。 防守失落与僧闭门户等。 至晓当开门扫洒大小便处。 僧去后。 欲为僧闭门。 闭西东开闭东西开等。 念曰。 纵有失落我为王时。 更造百千好寺倍于今日。 即便还家从大道行。 恐佛还乃从小道。 仍逢佛归隐树枝。 风吹身现。 佛问。 何故来。 答。 忆妇。 佛却将出城至鹿子母园佛问。 汝曾见香醉山不。 答未见。 佛令捉衣角飞。 须臾见山。 山上有果树。 树下有雌弥猴无一目被烧竟。 佛问。 何如天。 答。 天无欲何得比此。 问。 汝见天不。 答。 未见。 佛令捉衣角寻至三十三天。 令游观至欢喜园。 见婇女及见交合园等。 见种种音声。 有一处天女无夫。 问佛。 佛令问天。 天答佛弟难陀持戒生此。 当为我夫。 佛问难陀。 天女何如孙陀利。 答。 天比孙陀利如以孙陀利比瞎猕猴。 佛言。 修梵行有斯利。 汝今持戒当生此天。 时佛共还逝多林。 时难陀慕天宫修梵行。 佛告众僧。 一切不得与难陀同其法事。 一切比丘皆不与同住坐起。 自念阿难是我弟。 应不嫌我即往共坐。 阿难起去。 问言。 弟何弃兄。 阿难言。 然仁行别故相违耳。 问。 何谓也。 答。 仁乐生天我乐寂灭。 闻已倍生忧恼。 佛又问。 汝见捺落迦未。 答。 未见。 令捉衣角便见诸狱皆有治人。 有处无人问佛。 佛令问狱卒。 狱卒答言。 佛弟难陀为生天故修行。 暂在天上还来此中受苦。 难陀惧而泪下如雨。 白佛述其事。 佛言。 为天乐修梵行有是过。 佛与还逝多林广为说胎相。 难陀因始发心。 为解脱故持戒后得阿罗汉果。 若入众中。 先观女人以余习故。 今且从过边不论得果。 国王耽荒无度等者。 大者曰国。 小者曰邦。 以一贯三名之曰王。 三谓三才。 即天地人。 以俗中不知有三界诸天故也。 即频婆娑罗王以欲色故身入怨国。 在淫女梵摩房中。 优填王以欲色故。 截五百仙人手足。 出大论十九。 耽者。 尔雅云。 久乐也。 若从酉者酖酒字耳。 荒者纵乐无厌也宗尊也。 庙貌也。 谓尊貌之所居。 社谓后土。 土者吐也。 土之所生如口吐物。 即地神也。 国语云。 平九土故祀以为神。 田正也。 又云。 戴黄天而履后土。 土地广不可尽敬。 故封为社。 稷谓五穀总名。 即五穀之神也。 故天子所居。 左宗庙右社稷。 布列四时五行。 故以国亡为失社稷。 既入怨国及淫女房。 故社稷坏也。 此间下次引此土耽荒之例。 赫赫盛也。 如此盛周为欲所灭。 褒姒者。 昔夏后氏之衰有二龙止于夏庭。 自言。 余褒姒之二先君也。 龙亡而漦在柜而韫之。 夏亡以此器传于殷。 殷亡又传于周。 三代莫之敢发。 至于幽王末年发之。 漦流于庭。 使妇人裸而噪之。 化为玄鼋入王后宫。 后宫有未齓童女遭之。 既笄而孕。 无夫而生。 惧而弃之于路。 有夫妇夜闻其啼哀而收之。 遂亡奔于褒国。 褒人赎罪请入童女于幽王。 女出褒国故云褒姒。 幽王三年于后宫见而爱之。 生子伯服。 乃废申后及太子。 立褒姒与伯服。 姒不好笑。 笑则百二十媚。 幽王欲其笑打贼鼓举锋火。 诸侯悉至而无寇。 姒乃大笑。 幽王数为之。 诸侯后遂不至。 至十一年申侯与犬戎共攻幽王。 幽王举锋火打贼鼓徵兵莫至。 遂杀幽王虏褒姒。 尽取周赂而去。 申侯乃与诸侯立太子。 贪狼者贪心如狼也。 声欲者。 声相不停。 愚夫不解积聚生着。 娇媚妖辞等者。 如婆沙中云。 佛未出时。 帝释常诣提波延那仙人所听法舍脂念云。 帝释舍我欲诣余女。 隐形上车到仙人所。 帝释见乃语言。 仙人不欲见女汝可还去。 苦不肯去。 帝释以莲荷茎打之。 舍脂乃以软语谢帝释。 诸仙闻声起欲。 螺髻落地失通。 乃至世间一切染语皆生人欲。 故应诃之。 丝竹弦管等者。 自古有乐不出八音。 土曰埙。 今童子犹吹之。 匏曰笙皮曰鼓。 竹曰管丝曰絃。 石曰磬。 金曰锺。 木曰柷。 所以作乐调八音。 改人邪志全其正性。 移风易俗。 今之乐者并郑卫之声。 增狂逸坏正性。 是故须诃。 如论云。 五百仙人在雪山中住。 甄迦罗女于雪山浴而歌。 闻其歌声失诸禅定。 心醉狂逸不能自转。 在指者为环。 在臂者为钏。 铃佩等并取以饰女身者发声。 故能生欲。 次香欲中言郁茀者。 茀香繁貌也。 氛氲祥香也。 芬芳香杂气也。 酷烈亦香盛貌也。 郁毓软美之香也。 于依正香并不应着。 人谓着香少过今则不然。 开结使门杜真正路。 百年持戒能一时坏。 大论云。 如有罗汉入龙宫受龙请食。 余钵令沙弥洗。 钵中残辄嗅之甚香美。 便作方便入绳床下。 手捉床脚俱入龙宫。 龙言。 何以将未得道者来。 师言。 不觉。 沙弥得食美。 见龙女香妙端正无比。 生大染着。 内心发愿。 愿当作福夺此龙处。 龙言。 勿复将此沙弥来。 沙弥还。 一心修施戒愿早成龙。 是时绕寺足下水出。 自知龙业已成。 至师本入处大池边。 袈裟覆头而死。 变为大龙。 福德大故即杀彼龙。 举池尽赤。 未死之前师及徙众诃之。 答言。 我心已定。 师将众僧就池看之。 叹云由着香故致使尔也。 复有比丘着池华香。 为池神所诃。 后人拔坏池神不责。 比丘反责池神。 神云。 比丘如白净[叠*毛]有黑易见。 俗如黑物人所不见。 何足可怪。 味欲中珍贵也。 即妙味也。 肴字正从食者非今意。 诗传云。 非穀而食者曰肴。 肴菹也。 说文从肉者啖也。 肥腴者。 说文云。 腹下肉也。 津润也。 腻等并脂膏之类。 以着味故当受洋铜灌口。 以着味故堕不净中。 如一沙弥心常爱酪。 檀越供僧沙弥每得余残。 爱着不离。 死生余残酪中。 师得罗汉。 僧分酪时云。 徐徐莫伤爱酪沙弥。 人问其故。 答言此虫本是我沙弥。 以爱酪故生此酪中。 为是义故。 应须诃味。 触欲者。 生使之本系缚之缘。 何以故。 余欲于四根各得其分。 唯此触欲徧满身受。 生处广故多生染着。 此着难舍。 若堕地狱还以身触受苦万端。 此触名为大黑暗处。 论云。 如劫拨仙人经云。 过去有仙名曰劫拨。 得五神通。 王所敬重飞行往反。 王自捧仙布发与行食。 手自斟酌积有岁年。 王有务远行。 王有一女端正无比。 王告女言。 吾奉事仙不敢失意。 吾今远行汝供如我。 彼仙飞至女以手擎坐着按上。 触女柔软即起欲意。 欲盛失通步行出宫。 众人集看。 王闻往看稽首说偈诃仙人。 仙人言。 实如所言。 此五过患者下五譬如文。 又摩诃衍云。 哀哉众生常为五欲之所恼乱。 而犹求之不已。 如狗齧枯骨如践毒蛇。 此五欲者。 与畜生不异。 龄者年也。 观心诃欲者。 初文举欲能生三谛。 常无常等即是二边。 第一义谛即是中道。 欲中既有三谛之味。 何不观之令生观解。 而但着世间麁恶欲染。 一何误哉。 故大论下明欲中亦生无量诸见。 欲是钝使。 复更生于无量诸见。 利钝具足咸生欲中。 此为下文三观所观之境。 今观下即能观之观。 次第观中。 先明空观即析体不同。 且此二空岂与老庄同耶。 庄曰。 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五声乱耳使耳不聪。 五臭乱鼻因悛中颡。 五味噣口使口厉爽。 取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生害害于五根。 老语大同。 彼教虽云害生不知害生之本。 唯知为五所害永迷去害之方。 悛字(七全切)噣字(竹救切喙也喙字许秽切口也)当知老教未始无色奚尝不盲。 乃至滑心亦可比说。 假观中云犹名受入色空者。 斥前空观。 若不能了色中一切佛法。 但名领受取着色空。 中观可见。 故释论云下重斥小也。 故知二乘不见色实。 深诃下出理诃之意。 事中诃欲复兼圆理。 方可得为圆家方便。 故云意在于此。 人不见此用是文为。 上下咸然请垂致意。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之三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之四唐毗陵沙门湛然述◎第三弃盖中文义同前。 于中初文列数。 释名辨异。 举譬引证等文。 并可见。 婆沙四十八云。 此五盖中三事各立。 谓贪瞋疑。 二事共立。 谓睡眠掉悔。 俱舍云。 食治用同故。 贪以妙欲为食。 不净观为治。 瞋恚以可憎相为食。 慈心观为治。 疑以三世相为食。 缘起观为治。 故各立一。 昏沉睡眠以五法为食。 一懵愦。 二不乐。 三嚬欠。 四食不平等性。 五心羸劣性。 以毗钵舍那为治。 旧名睡眠即昏沉是。 掉举恶作以四法为食。 一亲里寻。 二国土寻。 三不死寻。 四念昔事寻。 以奢摩他为治旧名掉悔。 掉即举也。 悔即恶作。 故共立一。 问。 何故前三各各立一。 后二二二立一。 答。 前三独能办。 后二共方办。 如人办事有共有独。 今此文列疑在后者。 以前四盖遍有疑故。 而前四增强从四为盖 双隻之意还依论文。 若大乘经意通至金刚。 具如后释。 前诃欲下即辨异也。 前所诃欲对尘发识。 非直五识得五欲名。 必须同时意识缘现五尘。 起五意识分别想着起希须心。 故名为欲。 今此五盖方云转入意地者。 谓前五尘至入禅时。 意地犹染能覆禅定。 故名为盖。 前欲一向对顺情尘。 盖通违顺对定以说。 举譬中先举本譬。 次重譬。 云如毒树等者。 文虽同前义意则异。 令有盖必弃如有毒必剪。 检贼亦然大品下引证中。 云离欲及恶法者。 俱舍云。 盖五唯在欲。 世禅尚须离此二法。 况圆顿修耶。 贪欲盖起下次辨盖相。 初贪欲中云开结使门。 九结与八十八使并因欲入。 以思香故通结使入。 香为能通名结使门。 又云。 结使即门名结使门。 以能使行者至恶道故。 衔命曰使为结所使故也。 三世九恼者。 文通列三。 谓一恼我二恼我亲。 三赞我怨。 三世各尔。 故合为九。 问。 过去已去未来未至云何名恼。 答。 恼虽过未境实现在。 与时相值则生于恼。 及以过去曾恼于我。 若离瞋者虽有恼境恼心不生。 如释提婆那以偈问佛。 何物杀安隐。 何物杀无忧。 何物毒之根。 吞灭一切善。 佛答。 杀瞋则安隐。 杀瞋则无忧。 瞋为毒之根。 吞灭一切善。 眠名增心数法者。 此中总说睡眠之法。 能令心数增长不息。 彼俱舍中约法相者云。 睡眠遍不违。 若有皆增一以通三性故也。 善心所有二十二法俱起。 十大地十大善地及寻伺。 有时增恶作。 不善心所有二十。 谓大地十。 大烦恼地六。 大不善二。 寻伺二。 四烦恼忿等。 恶作二十一。 有覆有十八。 无覆许十二。 如前心品中。 若有皆增一。 萨遮尼乾经云若人多睡眠等二行偈。 具如今文。 释论云者。 大论总有八偈(云云)。 大经云。 如人喜眠眠则滋多。 掉悔盖相者。 掉动也。 掉之为法破出家心。 摄犹不定况更掉散。 大论十九偈曰。 汝已剃头着袈裟。 执持瓦钵行乞食。 云何乐着戏论法。 放逸纵恣失法利。 萨遮经云。 戏论垢染心心不住三昧。 为智者所诃行者不解脱。 欲得速利益。 应离诸放逸。 论云。 所言悔者二种。 一掉后生悔。 二如重罪人常怀怖畏。 悔箭入心坚不可拔。 今亦具二。 初文即初意。 次若人下即第二意。 故大论十九云。 若人有二种。 应作而不作不应作而作。 是则愚人相。 不以悔心故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初句总标。 次三句初意。 次四句第二意。 故宝积经中有菩萨得宿命智。 知亿多劫所作重罪。 以忧悔故不证无生。 时文殊师利知其念已。 于大众中把刀害佛。 佛言。 若欲害我为善害我。 文殊白佛。 云何名为若欲害我为善害我。 佛因广说一切诸法皆如幻化。 若能如是是善害我。 菩萨由是照知宿罪皆如幻化。 得无生忍。 疑中言犹豫者。 是不决之总名。 犹者。 尔雅云。 如麂善登木。 尸子言。 五尺大犬曰犹。 说文云。 陇右谓犬子为犹。 亦貜属。 言此犬子。 或随人行时前后不定。 故名犹豫。 疑虽有过然须思择。 于自身心决不应疑。 师法二疑须晓其时。 若未入三昧来。 于此二法若不疑者。 或当复杂邪师邪法。 故应熟疑善思择之。 疑为解津此之谓也。 师法已正依法修行。 尔时三疑永须弃舍。 五盖病相下明弃盖法。 此则结前生后。 亦先事次理。 行者下明设治之法随彊者故。 若贪下正明用治。 不净治贪者且约实观。 具如第七卷中。 治瞋中云二世者过现也。 亦如第七第九。 治睡中云如向宝山等者。 大论释信中云。 以信为手。 如人无手入宝山中无有所得。 不信之人入佛法宝山。 都无所得。 以不信故则生疑惑。 若有信者入佛法中不空剃头能问能答。 当知出家之人宝山悉至。 宁空手归。 杖毱贝等者。 杖者谓禅堂中行。 祇律云。 以竹为杖。 长八肘物裹两头。 令下座行之。 不得拄脇以拄其前。 三摇不觉左边拄之言毱者皆以毛毱着其顶上。 睡则堕地觉已策发。 律云。 若有睡者以毱掷之。 贝者吹令出声以警睡者。 星者佛法唯许解睡观星。 余一切时制。 或复以水洗其足面。 婆沙云。 从日没至日出。 结跏趺坐勤行精进。 顶安禅镇行禅毱法杖。 亦更有余圣者治法。 如育王经云。 一比丘喜睡。 毱多和尚化作一鬼七头。 手把树杖悬在空中。 见已还本住处。 和尚语言。 可坐禅。 若睡还来。 精进得道。 又一比丘多睡。 见鬼毱多。 毱多语言。 鬼不足畏。 为鬼所杀不入生死。 为睡所杀生死无穷。 比丘还房坐禅得定。 又如譬喻经云。 有一比丘饱食入房睡。 佛知过七日当死。 佛至其房弹指寤之。 说偈警之。 寤已礼佛。 佛言。 汝维卫佛时作沙门贪利养不习经教。 饱食却睡不惟非常。 命终堕于[鱼*翁]虫蚌虫螺虫中。 五百万岁常处黑暗不乐光明。 一睡经百岁乃觉不求出家。 今为沙门。 云何更睡不知厌足。 比丘闻自悔自责。 五盖即除成第四果。 此乃圣者知机警睡之方。 治疑中云雪山从鬼请偈者。 具如大经雪山童子中说。 天帝拜畜为师者。 未曾有经上卷。 佛言。 忆念过去无数劫时。 毗摩大国徙陀山中有一野干。 而为师子所逐欲食。 奔走堕井不能得出。 经于三日开心分死而说偈言。 祸哉今日苦所逼。 便当没命于丘井。 一切万物皆无常。 恨不以身饴师子。 南无归命十方佛。 表知我心净无己。 时天帝释闻佛名。 肃然毛竪念古佛。 自惟孤露无导师。 耽着五欲自沉没。 即与诸天八万众。 飞下诣井欲问诘。 乃见野干在井底。 两手攀土不得出。 天帝复自思念言。 圣人应念无方术。 我今虽见野干形。 斯必菩萨非凡器。 仁者向说非凡言。 愿为诸天说法要。 于是野干仰答曰。 汝为天帝无教训。 法师在下自处上。 都不修敬问法要。 法水清净能济人。 云何欲得自贡高。 天帝闻是大惭愧。 给侍诸天愕然笑。 天王降趾大无利。 天帝即时告诸天。 慎勿以此怀惊怖。 是我顽蔽德不称。 必当因是闻法要。 即为垂下天宝衣。 接取野干出于上。 诸天为设甘露食。 野干得食生活望。 非意祸中致斯福。 心怀踊跃庆无量。 于时野干自念言。 我得宿命知过去(云云)。 令诸天敷座(云云)。 天帝说得免井厄(云云)。 野干广说有人乐生恶死。 有人乐死恶生(云云)。 天帝问。 济命无功德施法有何功德。 野干广说施法功德(云云)。 乃云。 过去有王名阿逸多。 初持十善。 后为边国进女赠宝。 因即奢侈堕于地狱。 出狱堕鬼。 从鬼复念宿命十善。 从鬼堕畜为野干身。 我堕分死冀得生天。 以由汝故违我本愿。 是故说言济命功少。 天帝难言。 世尊所说善人求死。 是事不然。 若欲求死何故入衣。 答言。 有三意故。 一者顺于天帝意。 二为诸天得闻法。 三为通化宣传法。 复为天帝广说法门(云云)。 大论云。 不以囊臭等者。 大论九十六波崙缘中。 若有弟子见师过者。 若实不实其心自坏失法胜利。 故空声告言。 莫见师过。 应自念薄福不值于佛。 今值恶师。 不应念过自妨般若。 若师有过不预于我。 我从师求般若。 如狗皮囊盛好宝物不以囊臭而弃其宝。 如罪人把炬等。 具如四三昧中引。 万川者水会而为川。 川大而自穿。 穿通也。 普超经云等者。 今引稍略。 彼经下卷佛授阇王记竟。 告舍利弗。 人人相见莫相平相。 所以不当平相人者。 人根难见。 独有如来能平相人。 行如如来可平相人。 贤者舍利弗及大众会。 惊喜踊跃而记斯言。 从今日始尽其形寿。 不观他人。 不敢说人某人趣地狱。 某人当灭度。 群生之行不可思议。 佛法如海唯信能入者。 孔丘之言尚信为首。 况佛法深理无信宁入。 故云。 兵食尚可去信不可去。 华严信为道元功德母等。 如诸声闻得罗汉已。 四智究竟二脱当满。 岂更进求大乘之道。 故自述云。 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言以信得入者。 若不于方等被弹而生信心。 安能至法华得授记莂。 和伽利者。 第一本云。 有老年者初始出家。 未有所识。 在僧伽蓝为小沙弥戏曰。 与汝初果。 令其坐已即以毛毱着其头上。 语言。 此是初果。 以信心故即获初果。 即语沙弥。 我已得初果。 沙弥复弄之曰。 如是依前。 四度为之至第四果。 毱多教弟子上树者。 付法藏传云。 南天竺有族姓子出家学道。 爱着自身洗浴涂香好美饮食。 身体肥壮不能得道。 往毱多所求受胜法。 尊者观知以着身故不得尽漏。 语言。 若能受者当授汝法。 答言。 受教。 即化作大树令其上之。 四边变为深坑千仞令放右手。 如言即放。 如是次第乃至都放。 分舍身命至地不见深坑及树。 为说法要得第四果。 狐疑者。 狐是兽一名野干。 多疑善听。 时人云狐疑盖因此也。 此兽为鬼所乘。 时人以之为精媚。 有云。 黄河水厚。 欲度河时委听水声声绝方渡。 覆器者。 信无故如器覆。 大论云。 罗云自小多喜妄语。 以妄语故令无量人不得见佛。 佛欲调之。 远行还令汲水。 佛脚挑澡槃覆令其注水。 答云。 器覆水不入。 佛言。 汝如覆器法水不入种种诃责。 今借譬疑亦同覆器。 问下料简。 答中先出多解不同。 初文者。 既有门户诠次不以无知能到。 故是障也。 出入有由故云门户。 始自欲界麁细等住。 乃至非想名为诠次。 余文可解。 虽各异计。 准今文意应随人判。 问下先问起盖相。 为长远之由。 次广开下出长远之相。 阿毗昙下斥偏也。 近惑既以覆相而说。 当知非但覆于贪爱瞋恚等相。 存没不同。 亦以近覆远。 未云五盖通至佛地。 上弃下示其偏计近盖之相。 未发禅来所有五盖皆名钝使。 如前辨盖相文是也。 利使下次明利使五盖。 指前随自意中邪空之人。 此为利使之例。 由此使故生于五盖。 亦如前明五欲中六十二见。 皆名为欲。 即利钝两盖皆为观境。 从呵弃下明破盖入空。 且结初果者。 且从破利使为名故也。 从初果下。 复约初果为钝使五盖之相。 为后三果之所破也。 例初果盖相以辨二三果上盖相。 复次依空下明出假上盖而依空起。 言五种盐者。 大论二十四云。 六师不听食五种盐。 未审彼土五盐如何。 若此土五盐。 谓颗盐绿盐赤盐白盐印盐。 盐有多类大略五耳。 西方准此亦应可见。 有阿罗汉为他所问。 何名赤盐。 不识所从而问三藏。 三藏云。 盐是味赤是色。 未晓小事者由未有出假智故。 既是不了义当于睡。 依中起盖中云大树折枝等者。 大论三十云。 譬如空泽有树名奢摩黎。 枝觚广大众鸟集宿。 一鸽后至住一枝上。 枝觚即时为之而折。 泽神问言。 鷳鹫皆能任持。 何至小鸟便不自胜。 树神答云。 此鸟从我怨家树来。 食彼尼俱类树子来栖我上。 或当放粪子堕地者恶树复生。 为害必大。 是故怀忧。 宁舍一枝所全者大。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于诸外道天魔诸使及恶业等。 无如是畏。 而畏二乘。 二乘于菩萨摩诃萨边亦如彼鸟。 坏彼大乘心永灭佛乘心。 论中明三乘共位以大斥小故对二乘心。 今借彼文亦且依彼云二乘心。 若准今文意。 应云不喜二边心如不宿冤鸟。 以不喜故义当于瞋。 大论云等者。 证地地中皆有无明。 有无明故即有五盖。 故大论释大品云。 经前后文何故处处说破无明三昧耶。 答。 法爱难断故处处说破无明三昧。 此即真道法爱不同似爱。 是则初住虽破一品品品须破。 若暗证家谓才知真理即是佛者。 不晓教相故也。 是故今云菩萨比佛犹有漏失。 是则等觉比佛犹有一品漏失。 况复下地。 地持云第九等者。 论文以等觉当第九禅。 第九禅名离一切见。 故知等觉犹修离见。 故见义不近。 故云唯佛究竟。 乃至八万四千秖是四分。 四分秖是五盖。 所以佛地方尽五盖。 复次下约一心弃盖。 前虽三谛以次第故。 非是一心。 于中初文先斥次第。 故云后不关前。 况复分属三人不同。 以凡夫有利钝乃至菩萨有俗盖。 故云凡夫时所弃。 乃至菩萨时所弃等。 地摄下引二论明次第之计。 圆释下引佛化仪以证圆教。 然圆顿教本被凡夫。 若不拟益凡夫。 佛何不自住法性土。 以法性身为诸菩萨说此圆顿。 何须与诸法身菩萨。 示于凡身现此三界耶。 若待下正结示。 一心在凡即可修习。 故大品下引经示相。 经中既明欲具诸法。 当知欲盖即是法界。 故一切法皆趣于欲。 释趣下释出经意。 先略。 次广。 初文略者秖是三谛。 三谛秖是趣等三耳。 略即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难见故。 从今更下。 广约思议以示不可思议相也。 下去诸文皆先明思议。 次撮思议成不思议。 上来诸文皆先次第。 次明不次。 唯此一文后以思议释不思议。 故知前后广略相显。 但在通理文相何恒。 人不见之随文生想。 逐语迷文。 便于此部而欲简择此文可修彼非修者。 未见今家始终大体。 识大体已。 简与不简旨在其中。 故于略文善须晓意。 故大论十七云。 如禅弃盖摄心一处。 是菩萨以利智慧观于五盖。 无所弃舍。 于禅无取知诸法空。 非内非外亦非中间。 若得诸法实相则知五盖空无所有。 是则名为知盖实相是禅实相。 菩萨亦尔。 知欲及盖禅及枝林。 一相无相依之修入。 是为禅波罗蜜。 乃至四念亦复如是。 次广释中云欲为法界者。 即指最初一念欲心。 于中已具十法界性。 必能次第生于欲界。 始终并在初一念中。 故云一切法之根本。 言一切法者因果中间始终诸法也。 故云如初起欲觉已具诸法等。 以不知故便谓轻心其过轻微。 向若已知诸法具足。 即惊怖毛竪。 岂令身口造趣迷荒。 初试歇热等者。 蕴积欲想内热于心。 初一行之似如稍歇。 续起续行无时暂舍。 故使未曾于一餐食一啜饮顷。 而离欲想。 或偷或劫等者。 隐匿不与取名偷。 即是私通人法所护者是。 对面不与取名劫。 即是彰灼彊夺所护之境者是也。 逼谓抑他有护无护情不愿者是也。 贸谓于非护境衒卖求财者是也。 如是等者等取非上诸类。 但是形交遂欲事者。 若得此境等者。 夫以下荐上为供。 以卑资尊曰养。 是人弃于三宝胜田。 唯尚五欲秽境供给所须。 故云供养。 法华疏云。 施其依报名为供养。 第一本云。 若得此境大须供给。 语虽似顺不及今文。 得欲境已不问贫富。 皆生过罪。 适有此有等者。 才趣欲境名为适有。 欲业已成名为此有。 未来招报名即有生死。 世世增长故遍受果。 亦复因于杀盗等故。 受果亦遍。 欲法界外无复别法。 且举一念具足利钝。 利钝遍于十方三世。 亦由利钝生于三谛。 当知欲法摄诸法尽。 此即一念欲心具六界法。 以为观境。 如上者上所明利钝也。 云下推于欲空约四句三世。 三世中云过去欲缘等者。 落谢五尘名为过去。 尘虽过去犹发现欲。 名为欲缘。 现在欲想名为欲因。 行于欲事名所生法。 此法必能招于苦果。 今推三世皆不可得。 横竪者结前两推。 横谓四句竪为三世。 既识下明观盖为假也。 譬云对寇设阵者。 寇贼也。 其寇若多设阵必广。 所破既大其勳益高。 欲广功深故是勳本。 破欲入位名为大功。 位具诸法名大富贵。 贪欲为种者能生佛故。 于一念心分别无量。 故能出生无量法门。 欲如薪多粪坏。 观如火勐华生。 合譬可知。 此且约俗谛说也。 坏者。 尚书云。 土无块曰坏。 俗谛若成位在七八等信。 故云能净诸根。 如此下判位。 ○第四调五事者文义同前。 文相又二。 所谓开合。 从调食者下正释。 亦先事次理。 眠食各为一调。 余三合为一调。 初调食中不安身食者。 如第八卷。 尼乾经者。 彼经尼乾答严炽王云。 波斯匿王食噉太过。 身重懈怠。 现在未来于身失利。 睡眠自受苦亦恼于他人。 迷闷难醒寤应时筹量食。 窳堕等者。 窳(余乳切)郭注尔雅云。 劳苦多堕曰窳。 亦懒也。 如人懒故不能自励如瓜瓠在穴。 故字从穴下两瓜。 又云。 懒恒在曰窳。 博物志云。 皇甫谧问青牛士说养生法云。 人欲常劳食欲常少。 劳无过极少不至虚。 去肥腻节醎酸。 俗养生法尚令自劳。 岂志道者过食懈怠。 非唯失利而已。 亦乃增病损生。 眠是眼食等者。 增一云。 佛在给孤独园为多人说法。 阿那律于中眼睡。 佛说偈曰。 咄咄何为睡。 螺蛳蚌蛤类。 问曰。 汝为畏王法为畏贼盗而出家耶。 答曰。 不也。 我厌生老病死故求出家。 既信心坚固而出家者。 佛躬说法而眼睡耶。 那律座起白佛。 自今已后形融体烂。 终不于佛前眼睡。 因达晓不眠眼根便失。 佛言。 勤加精进者与掉戏相应。 懈怠懒堕者。 与结使相应。 汝行中道。 那律云。 已于佛前发誓不能复违先要。 佛令耆域治之。 耆域曰。 若少不眠。 治之可差。 此不可治也。 佛告那律。 汝当寝息。 何者。 一切由食存。 眼以眠为食。 乃至意以法为食。 涅槃以不放逸为食。 我无放逸得至涅槃。 那律云。 我不敢违。 后因得天眼。 眠是欲界报法。 既未得禅。 但可调停而已。 若无禅而不睡者。 必是鬼也。 如下第八卷引。 王是鬼种而不眠睡。 三事合调中初文者。 即合调之由。 为何事故须三事合调。 以始终三事合故。 言七日一变者。 如阿难问经。 佛为难陀广说胎相六趣不同。 兼辨六趣中阴等相。 乃至父母精血互有无等成不成相。 及精血净不净相等。 初入如风雨入舍等诸相不同。 有在母腹而命终者。 以酥油榆皮汁涂手。 挟薄刀子。 推手入割死儿身片片而出。 又母胎诸患种种相貌而不入胎。 入已若不坏者。 七日一变。 初七名柯罗逻如薄酪。 二七名阿浮陀如厚酪。 三七名闭手如短小药杵。 四七名伽那如温石。 五七名波罗奢呵五疱开张。 六七现膝相。 七七现手足相。 八七手指相。 九七眼耳鼻口大小便道相。 十七坚实有风门吹胎如囊。 十一七七孔开彻。 母性改常。 十二七生大小肠如丝綖。 有三支节一百孔穴。 十三七生饥渴想母食资润。 十四七生九脉交络缠绕。 十五七生二十脉一边各十。 又四十脉脉八万名。 十六七气息通。 十七七眼得光。 十八七诸根明。 十九七诸根具。 二十七生诸骨。 二十一七生肉。 二十二七生血。 二十三七生皮。 二十四七生肤。 二十五七血肉长。 二十六七生发。 二十七七以业力故分别端丑。 男居母左女居母右。 男面向内女面向外。 皆手掩面蹲踞而坐。 二十八七生八种想。 谓座榻园林等。 二十九七生光润。 五色别异。 三十七长发爪。 三十一七至三十五七人相具足。 三十六七生厌离心不乐。 三十七七生秽狱想。 三十八七风力所转头向产门。 申两臂出产门。 每于一七各有一风吹令变异。 风各有名具如彼经。 生已八万户虫从身而生。 纵横饮噉。 左右各五百。 诸节各有若干虫户。 长大衰老常与虫居。 是则三十八七计日成二百六十六。 计成九月。 所以少四以半小故。 问。 世教及经并云十月。 何故唯九。 答。 九即十也。 何者。 经涉十故。 如月初一日受胎者。 则定唯九月。 二日已去日数满时即跨至十。 大数虽尔。 又有罗云六年胁尊六十。 亦有减者乃至五月。 虽增减不同然三事必具。 问。 寿煗识三与身息心。 既其不同由义何在。 答。 煗即是身。 以由煗故精血不坏。 从功能说故名为煗。 寿名风息。 初託胎时有一毫气。 但根未具时随母气息根具气分。 名为儿息。 由有息故连持此身。 从能持说故息名寿。 识即是心从当体说。 既从初识与寿煗二不前不后。 当知身息心三未曾相离。 是故应须三事合调。 若能调停依之入道。 即是依因死尸得到彼岸。 一切善法由之而生。 乃至成于三德秘藏。 故云若能调凡夫三事成圣人三法。 即此意也。 初入定时下正明调法。 谓入住出三时调之。 故禅门中调身云。 夫坐者须先安处使久无妨。 若半加以左压右牵来近身。 使与左右髀齐。 若欲全加更[跳-兆+必]右以压左。 宽衣带周正身。 勿令坐时更有脱落。 手以左压右。 重累相当置右脚上。 亦令近身当心安置。 挺动支节七八许度。 如按摩法。 勿曲勿耸正头直项令鼻对脐。 不偏邪不低昂。 身如矴石无得骚动无宽急过。 是身调相。 调息者身既调已。 次开口吐胸中气自恣而出。 使身中百脉处皆悉随气出。 次闭口鼻中内清气。 如是至三。 若息已调一度亦足。 次闭口脣齿才相拄。 舌向上齶闭眼才令断外光。 次简息风气息若调者则易入定。 次调心者。 一者调乱令不越逸。 二者调心令沉浮得所。 若心沉时系念鼻端。 心若浮时安心向下。 复有三种。 一下着心。 二宽身体。 三想息遍身毛孔通同而出。 以此三法调三使调。 此即初入调三之相。 住在禅中若有不调如初入法。 如调弦等者。 初如调弦入弄后不成曲。 如住禅中三事不调心不入法。 轸者方言枕也。 即絃下柱名之为枕。 若欲出定渐渐申舒按摩其身。 渐渐吐纳细细呼吸。 勿令外麁顿冲内细。 渐渐放心缘于外境。 心仍观了本所缘境。 调三事法委在禅门。 若能下调三事意。 元为何事而调此三。 若修根本乃至圆顿。 今文本意令至三德。 故云成圣人三法等。 是故此三是三学之由。 成于常住身息心三。 故转凡身以成法身。 转凡息以成慧命。 转凡心以成菩提之心。 始此等者。 凡夫三法为始。 初修圆观名为圣胎。 至初住位名出圣胎。 至妙觉位名身成就。 此即合调之位也。 次观心调者亦为三段。 初调食亦并约三谛三观。 食中引法华经者。 无中道法食为饥饿。 无功德万行为羸瘦。 未有清净法身。 唯有尘沙无明诸恶庄严。 名疮癣。 次三事合调文有三番。 一番约教二番约观。 文虽标合义必各释。 义虽各释理实不分。 初约教中身云六波罗蜜者。 调无作六度令满足法身。 故大经师子吼云。 六波罗蜜满足之身。 大品云乐说辩等者。 问。 何故将乐说辨以释六度。 答。 六度以般若为本。 及禅进等并是乐说之相。 此三又与戒施忍三互相庄严。 是故六度皆名乐说。 大品文中复以说法为乐说辨者。 亦是般若之相。 经云乐说卒起不卒起等者。 或有法师偃蹇或歌笑心乱。 论六十六释云。 高座说法乐说不生听者忧愁。 我故远来法师不说。 或复思惟怖畏故不说。 或不知不说。 问。 卒起何故复为魔事。 答。 法师求名生着自恣而说。 无有义理故亦是魔事。 大品云般若非利等者。 利钝是空假。 中道种智不同二边。 故非利非钝。 非难非易者。 二乘出界由经八六四二。 故为难。 三教菩萨虽未契真妙。 既云已发名之为易。 圆人六即。 六故非易即故非难。 次约观二番中。 初番三观共三事各。 次番三观各三事合。 初番之中调心在初者。 随便而释应无别意。 寄事显理前后无妨。 行者下结位可见。 如即行人未有所获者。 但勤行权智父实慧母。 令成圣胎。 ○第五行五法者。 文义同前而不分事理。 标列可知。 前喻下牒前本喻。 先牒次合。 初文先反譬无五法则所作不成。 初不肯作譬无乐欲。 作不殷勤譬无精进。 不存作法譬无念也。 作不巧便譬无慧也。 作不专一譬无一心。 则事不成譬正行不成。 今亦如是下合无五法。 若无两字总冠于下。 若无乐欲希慕。 合无乐欲。 若无身心苦策。 合无精进。 若无念想合无念。 若无方便合无巧慧。 若无一心合无一心。 止观合正行不成者。 备上二十若无五法尚自不成。 况二十中阙或无五法耶。 若能下正合有五法。 亦以若能两字冠下五句。 若能欣习无厌。 合有乐欲。 若能晓夜匪懈。 合有精进。 若能念念相续。 合有念。 若能善得其意。 合有巧慧。 若能一心无异。 合有一心。 此人下合正行成就。 次二譬者。 船游法性之水以至彼岸。 次鸟如行者从初发心游实相空。 至涅槃果。 若无五法诸行不成。 又以初住而为所至。 无此五法下举浅况深。 故初文云小事尚难。 即世禅也。 当知下结意也。 大即三教小即三藏。 事即世禅理即出世。 又世出世各有事理。 故前初文通约渐顿以释方便。 次别约今文圆顿之教。 于五品之前以立二十五法。 为远方便。 准此为例。 三教并应别于外凡之前并用二十五法。 为远方便。 但近方便所观各别。 若修事禅则以七境为近方便。 若两教二乘则以八境为近方便。 若通教二乘复以三藏为所观境。 亦用八境半为近方便。 三藏菩萨专以前九境界。 为近方便。 若通别菩萨亦以十境。 为近方便。 据此意者託事生解。 随其所为立行不同。 今文显圆亦须寄次以显不次。 又复随事先立于次。 若论元意专在不次。 又前四科寄事显理。 则约事论转。 今此五法即事论转。 是故直约法相而说。 不须更为事理二重。 是故但云为大小事理而作方便。 随为何教而生乐欲乃至一心。 次正释中先判定体方便不同。 次正释方便。 初文先旁引成论璎珞。 明方便不同。 璎珞四禅各一默。 然支为定体。 次毗昙下今家正用。 即此五法俱为方便。 大论同毗昙故也。 初约初禅。 次约三观。 初禅中云施戒忍世间常法。 如客主之法。 法应供给。 乃至畜生亦知布施。 或畏他故而持戒。 如畏王法等。 或畏他故行忍。 今欲知诸法实相行般若修禅定。 禅定为智慧之门。 为禅定故故须精进。 复次施戒忍是大福德。 更欲修妙定妙慧。 故加精进。 譬如穿井见湿土泥。 若无精进水不可得。 鑽火亦然。 此中云今欲求般若者。 且约远论。 如向所论既求初禅。 五法并应尽为初禅之方便。 般若亦应世智而已。 引佛说者。 如瑞应云不得佛终不起等得是三事者精进定慧也。 因果合论则十二观者。 初攀为因至上为果。 初厌为因去下为果。 若依此言下简异也。 依此攀厌因果之言。 似不殊外道。 此是佛弟子暂用六行。 以修初禅。 用禅以为实相方便。 或为诸教方便。 并名正法。 准此文意虽云初禅。 此禅亦为诸教之门。 如渐次修故列在三观之初。 决定一心者。 决定为求初禅。 乃至三观非已入定。 若已入定即正修也。 何名方便。 次约三观中初是空观。 复次欲者欲化众生下假观。 复次欲者如萨陀波崙下中观。 于中先约求般若。 即是求于中道之教。 次从复次重说下即是约观。 初约求般若中。 云七日七夜等者。 七日七夜闲林悲泣。 不知何处闻般若。 七岁行立者。 至香城中值昙无竭菩萨入定。 待彼起定七岁行立不坐不卧。 卖身等者。 初闻空声云。 香城中有菩萨。 名昙无竭。 为办供养以自卖身。 高声唱令。 为魔所蔽人无闻者。 虽蔽余人并是不能为我办供养者。 有长者女。 于高楼上独闻菩萨自卖身声。 而为菩萨广办供具。 故云魔不能蔽。 刺血等者。 在彼行立过七岁已。 菩萨定起求水洒地。 以散香华。 为魔隐水更加精进自刺身血。 魔虽隐水。 增其善巧勇勐之念。 一心者。 常求般若不生余想。 菩萨既求不共般若。 亦得是引证意也。 次约观者。 初文是欲。 不杂下进。 系缘下念。 修中下巧慧。 息于二边下一心。 准义亦应更明大心三观。 向约教明求于般若。 已是求于圆实般若也。 是故从略不复更明。 从此二十五法下结示二十五法功用。 一切者亦不出世间及以四教。 以世禅四教观解。 导此二十五法则所为皆别。 故云亦转。 譬中云曲弄等者。 正曲之弄名为曲弄。 调紘即正曲之序也。 细分无量者。 通举世禅。 禅禅不同。 及以诸教四门。 门门不同。 故成无量。 今用下正明今文方便功深。 即为圆顿远方便也。 以对十境为近为内故也。 大品下证。 既见理已理无远近。 即以远方便为外。 近方便为内。 以此方便观不思议见不思议。 谁复更论内外近远。 虽非内外必假内外成于妙观。 故云不以无观得是智慧。 是智慧者。 中道种智以为能观。 今且下且寄未见理前。 须立此二十五外方便也。 然不可定执下破执。 若以解导事。 及观境界不失观意。 则俱成方便。 若失此意则内外俱非。 人不见之。 痛哉痛哉。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之四 发布时间:2025-01-07 08:04:0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