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五 内容: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五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法慎记弟子灌顶再治释禅波罗蜜修证第七之一上已广明内外方便。 行者若能专心修习。 系念禅门。 必有证验。 是故第七广明修证。 故经言。 修我法者。 证乃自知。 今明修证中。 自开为四。 第一修证世间禅相。 第二修证亦世间亦出世间禅相。 第三修证出世间禅相。 第四修证非世间非出世间禅相。 今第一释修证世间禅者。 则为三。 一四禅。 二四无量心。 三四无色定。 今前释修证四禅。 四禅者。 一初禅。 二二禅。 三三禅。 四四禅。 今论色界根本正定。 但说有四。 若通方便中间。 是则不定。 若萨婆多人。 说有未到地。 及中间禅。 足四禅为六地定。 若昙无德人。 例不说有未来禅。 而说有欲界定中间禅。 以为六地定。 若摩诃衍。 及瞿沙所明。 则具有欲界未到地中间禅。 足四禅为七地定。 此中融会。 以义推之。 今据正禅而论。 但说有四。 第一释初禅修证。 如经偈说。 离欲及恶法有觉并有观离生及喜乐是人入初禅已得离淫火则获清凉定如人大热闷入冷池则乐如贫得宝藏大喜觉动心分别则为观入初禅亦然佛此偈中具明修证初禅之相。 但意难见。 今当分别。 就明初禅中。 开为三别。 第一释名。 第二明修习。 第三明证相。 第一释名者。 所言初禅者。 禅名支林。 行者初得支林之法。 故名初禅。 复次觉观等法名之为支。 行者修初禅觉观之法。 必于前发。 故说觉观名为初禅。 问曰。 若言在前发得故为初禅者。 欲界未到地最在前发。 何故不得受初禅之名。 答禅名功德丛林。 欲界未到等。 未有支林功德之法。 虽复前发。 不名初禅。 复次摩诃衍。 说欲界未到中间。 智多而定少。 是处非乐。 既非正地。 是故不得受初禅之名。 复次言初禅者。 亦名有觉有观三昧。 为有人疑言觉观心中无定。 是故佛说觉观三昧。 地持论说。 名觉观俱禅。 此禅发时。 必与觉观俱发。 亦名圣说法定。 此定内有觉观语言道未断故。 与说法之名。 如是等种种名字不同。 第二明修习。 复开为二。 前明所修之法。 后辨能修之心。 第一明所修法者。 即是阿那波那。 为修习根本初禅之法。 就中即有三意。 一释息名。 二辨息相。 三明用息不同。 第一所言阿那波那者。 此是外国语。 秦言阿那为入息。 波那为出息。 安般守意三昧经言。 安之言生。 般之言灭。 若约息生灭明义如上说。 若约心生灭为语。 是则不定。 今用入出息为正番。 二辨息相中有四。 一风二喘三气四息。 分别四种之相。 具如调息中说。 但数风则散。 数喘则结。 数气则劳。 数息则定。 行者应当舍三存息。 善取不声不结绵绵若存若亡之相而用之。 三明用息不同者。 一师教系心数出息。 所以者何。 数出息则气不急。 身不胀满。 身心轻利。 易入三昧。 有师教数入息。 何故尔数入息。 一者易入定随息内歛故。 二断外境故。 三易见内三十六物故。 四身力轻盛故。 五内实息贪恚故。 有如是等胜利非一。 应数入息。 有师教数入出无在。 但取所便。 而数无的偏用。 随人心安。 入定无过即用三师所论。 皆不许出入一时俱数。 何以故。 以有息遮。 病生在喉中。 犹如草叶。 吐则不出。 咽则不入。 此患生故。 又师依四时用数。 今所未详。 第二明能数之心。 亦为三意。 一明能数之心。 二明转缘。 三料拣。 一明能数之心者。 以细念之心。 摄心对息。 从一至十。 令心不散。 故名数息。 若数不满十名数减。 若至十一名数增。 然增减之数。 并非得定之道。 若从一至十。 恒具十无有间一之失。 故名数法成就。 若于中间。 心窃异缘。 数法则乱。 是故心觉散乱义强。 若以一为数者。 一则无间。 若有异缘。 便不时觉。 是以但缘一息。 不能除乱。 若过十者。 更一法起。 一心缘二。 即有乱生。 故名为增。 夫数息者。 但细心约息记数而已。 不得多取数相。 若息多则气满。 腹胀体急。 坐欲不安。 二转缘者。 初数于息。 觉息微微。 当置数息。 便随于息。 任运出入。 若心欲静。 便舍随凝心止住。 心若闇忽即便静照色息。 心若浮动即便舍观归数及随止也。 是故名还。 心不驰荡。 凝神寂虑故名为净。 行者若能如是善巧摄录。 心则易定。 第三料拣息为初门者。 问曰。 一切法门。 悉可为初。 何故但说阿那波那。 以为初门。 答曰。 不然。 今依佛教。 如经说。 阿那波那是三世诸佛入道初门。 是故释迦初诣道树。 欲习佛法。 内思安般。 一数二随。 乃至还净。 具如瑞应经所说。 复次提婆初出世时。 伏外道已。 诸人信敬。 度人出家。 不可称数。 于是大集在家出家七众弟子。 及刹利婆罗门等。 大众之中。 昇师子座。 泪下如雨。 尔时大众。 皆悉默念。 将非佛法欲灭。 外道复兴邪。 将非国大扰乱。 疫病流行邪。 菩萨尔时知大众心念。 以白[叠*毛]巾拭泪。 更整容服。 举右手而言。 亦非佛法欲灭。 外道将兴。 非国不安。 疫病流行。 但伤佛日潜辉。 贤圣月没。 袈裟之中。 空无所有耳。 于时大众闻此语已。 各自感伤。 发声大哭。 尔时飞鸟杂类。 在虚空中。 缤纷乱坠。 皆悉悲鸣。 尔时菩萨以慈软音。 安慰大众。 而说偈言。 佛日常在世无目不见耳贤圣月不没障碍故不见若能净肤翳当自得覩见何为没忧海痴醉如婴儿尔时大众闻菩萨慈音。 心各醒悟。 摄心安坐。 寂然无声。 谛观菩萨。 咸欲闻法。 尔时菩萨普告大众。 而说偈言。 佛说甘露门名阿那波那于诸法门中第一安隐道因缘次第起不杂诸妄想譬如种石榴芽茎次第生华实及色味自然非可作时至时自证非如脂粉色汝等调熟地惠汝石榴种令心入甘露道法次第生从此以来。 西国法师。 相传不绝。 多以此法为学道之初。 若四依大士六通菩萨。 说法度人。 此为首唱。 岂非入道初门。 末代相承。 说法教授自不修禅。 既无内道。 出言即便破人修定。 若观提婆之说。 乃以禅定为要。 世人颠倒。 实可哀哉。 复有人言。 禅法一向不得处。 众说之。 敬寻提婆。 在大众中广说禅定。 今时岂顿。 杜口但不得言我证是法。 某证是法。 及禅秘密微妙境界。 向人说此。 获罪不轻。 第三明证禅相。 通方便论证。 自有三阶。 一证欲界定相。 二证未到定相。 三正明证初禅相。 一明证欲界定。 自有二意。 一正明证相二明得失。 今说欲界中自有三。 一麁住心。 二细住心。 三证欲界定。 一麁住相者。 因前息道诸方便修习。 心渐虚凝。 不复缘虑。 名为麁住。 细住相者。 于后其心泯泯转细。 即是细住心。 当得此麁细住时。 或将得时。 必有持身法起。 此法发时。 身心自然正直。 坐不疲倦。 如物持身。 若好持身。 但微微扶助身力而已。 若是麁持身者。 坚急劲强。 来则苦急坚强。 去则宽缓困人。 此非好法。 心既细已。 于觉心自然明净。 与定相应。 定法持心。 任运不动从浅入深。 或经一坐无分散意。 所以说此名欲界定。 入此定时。 欲界报身相未尽故。 二明得失者。 入欲界定。 法心既浅。 未有支持。 难得易失。 易失因缘。 是事须识。 失定有二种。 一从外缘失。 谓得定时。 不善用心。 内外方便。 中途违犯。 则退失禅定。 复次若行者当得定时。 或向人说。 或现定相令他知觉。 或卒有事缘相坏。 如是等种种外事。 于中不觉不识。 障法既生则便失定。 若能将护本得不失。 障不得生。 故名为得。 二者约内论得失者。 有六种法。 能失禅定。 一希望心。 二疑心。 三惊怖。 四大喜。 五重爱。 六忧悔。 未得禅有一。 谓希望心。 入禅有四。 谓疑怖喜爱。 出禅多有忧悔。 此则能破定心令退失。 若通论此六皆得在未入住出中。 俱有此六法。 能退失定。 若能离此六法。 即易得定。 以不失故名得也。 此虽近事。 若不说者。 则人不知。 若善取其意。 则知遮障。 二明证未到地定相。 因此欲界定。 后身心泯然虚豁。 失于欲界之身。 坐中不见头手床敷。 犹若虚空。 此是未到地定。 所言未到地者。 此地能生初禅故。 即是初禅方便定。 亦名未来禅。 亦名忽然湛心。 证此定时。 不无浅深之相。 今不具明。 复次此等定中。 或有邪伪。 行者应证。 其相非一。 略出二事。 一定心过明。 二者过暗。 并是邪定。 明者入定时。 见外境界青黄赤白。 或见日月星辰宫殿等事。 或一时日乃至七日不出禅定。 见一切事。 如得神通。 此为邪。 当急去之。 二者若入此定。 暗忽无所觉知。 如眠熟不异。 即是无心想法。 能令行人生颠倒心。 当急却之。 此则略说邪定之相。 是中妨难。 非可具以文传。 复次若依成论毗昙。 分别二定。 为不便也。 今依尊者瞿沙所明。 分别二定有异。 亦应无失。 具如前引摩诃衍中释。 而多见坐人证定之时。 实有两种定相不同。 是故今说欲界未到二定各异。 第三明证初禅相。 自有六种。 一名初禅发相。 二明支。 三明因果体用。 四明浅深。 五明进退。 六明功德。 第一正明初禅发相中。 复为四意。 一正明初禅发相。 二简非禅之法。 三释发因缘。 四分别邪正。 第一初禅发相者。 行者于未到地中。 证十六触成就。 即是初禅发相。 云何是证。 若行者于未到地中。 入定渐深。 身心虚寂。 不见内外。 或经一日乃至七日。 或一月乃至一年。 若定心不坏。 守护增长。 于此定中。 忽觉身心凝然。 运运而动。 当动之时。 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 或从上发。 或从下发。 或从腰发。 渐渐遍身。 上发多退。 下发多进。 动触发时。 功德无量。 略说十种。 善法眷属与动俱起。 其十者何。 一定。 二空。 三明净。 四喜悦。 五乐六善心生。 七知见明了。 八无累解脱。 九境界现前。 十心调柔软。 如是十法。 与动俱生。 名动眷属胜妙功德庄严动法。 若具分别则难可尽。 此则略说初动触相。 如是或经一日。 或经十日。 或一月四月。 如是一年。 此事既过复有余触。 次第而发。 故名初禅余触发者。 谓八触也。 一动。 二痒。 三凉。 四暖。 五轻。 六重。 七澁。 八滑。 复有八触。 谓一掉。 二猗。 三冷。 四热。 五浮。 六沉。 七坚。 八软。 此八触与前相虽同。 而细分别不无小异。 更别出名目。 足前合为十六触。 此十六种触发时。 悉有善法功德眷属。 如前动触中说。 行者因未到地。 发如是等种种诸触功德善法。 故名初禅初发。 并是色界清净四大。 依欲界身中而发。 故摩诃衍云。 色界四。 大造色。 着欲界身中。 问曰。 二十七触何故有去取。 复出异触名料简(云云)。 第二料简非禅之相者。 问曰。 行者于初坐中。 未得定心。 亦发如是冷暖动等触。 既无如上所说功德之事。 有人言。 此是病法起。 所以者何。 如重澁等。 是地大病生。 如轻动触是风大病生。 如热痒等触是火大病生。 如冷滑等触是水大病生。 复次因暖热痒等生贪欲盖。 因重滑沉等触生睡眠盖。 因动浮冷等生掉悔盖。 因强澁等生疑盖。 又因重坚澁等生瞋盖。 当知触等发时。 能令四大发病。 及生五盖障法。 或言是魔所作。 若发动时。 如上过。 上所说皆魔触发。 云何以此为初禅耶答曰。 不然。 若如汝向所说触发之相。 此是生病生盖之触。 若如上说及增者。 亦是魔触发相。 今说不尔。 若未得未到地定。 而先发触者。 多是病触。 是生盖及魔所作。 若触发时。 无如上所说十种功德眷属者。 亦是病触。 生盖及魔触也。 今所说触发者。 要因未到地定发。 亦具足有诸功德眷属俱发故。 以此为初禅发相。 何可疑哉。 问曰。 未到地前发触。 但是生病生盖及魔触。 亦有治病除盖非魔触不。 答曰。 亦有此义。 问曰。 若尔与初禅触。 复云何异。 答曰。 有异。 欲界虽有治病除盖及非魔触。 而非初禅触者。 此犹是欲界中四大色法。 不能发定。 无诸功德支林善法故。 不名初禅。 此则略出欲界善不善触相。 但行人初坐。 或有证此一两。 或都不证。 然既有此法。 故略出之耳。 问曰。 未到地中。 亦发欲界善不善触不。 答曰。 非无此义。 三明禅发因缘有二。 一者从初修禅以来不计勤苦。 既有善心功力成就。 自然感报。 如法华中说。 随功赏赐。 乃至禅定根力等事。 复次有师言。 是十善相应。 此意难见。 二者色界五阴住在欲界身中。 麁细相违故。 有掉动八触等事。 譬如世人忧愁烦恼内起。 结滞壅塞不通。 令四大受诸热恼。 从心而生。 乃至得病至死。 不从外来。 而有苦也。 今此禅中有触乐之事。 亦从心有。 由数息故。 使心软细修诸定法。 色界定法住在欲界身中。 色定之法。 与欲界报身相触故。 有十六触。 次第而生。 亦不从外来。 而能觉知。 故名为触。 此八虽有十六。 并约四大而发。 因四大生。 地中四者。 重沉坚澁。 水中四者。 凉冷软滑。 火中四者。 暖热猗痒。 风中四者。 动掉轻浮。 故金光明云。 地水二蛇。 其性沉下。 风火二蛇。 性轻上昇。 问若因四大但应有四。 何得十六。 答曰。 相兼故得尔。 如热是火体。 兼水故有暖。 兼风故有痒。 兼地故有猗。 兼三之时。 失本热相。 故说有四。 余三大各兼三义。 类此可知。 复次此十六触。 各有十种功德善法。 合则有一百六十法。 而初坐发法之人。 未必发尽。 或发三五。 故略出之。 问曰。 此八触为当发有次第。 为无次第。 诸触之中先发何等。 答曰。 若论其次第。 亦无定前后。 虽四大因缘合时。 强者先发。 而多见有人从动而发。 事如前释。 四者辨邪正之相。 具如前内方便中验善恶根性相明虚实中说。 是中应广分别。 第二明支义。 亦开为三。 一释支名。 二释支义。 三辨支相。 第一释支名者。 初禅有五支。 一觉支。 二观支。 三喜支。 四乐支。 五一心支。 觉者初心觉悟名为觉。 观者后细心分别名为观。 庆悦之心名为喜。 恬澹之心名为乐。 寂然不散名一心。 所以制五支者。 若对不善。 即为破五欲五盖。 若对善法。 即对行五法。 故释论云。 离五盖。 行五法。 具五支。 入初禅。 第二释支义者。 如缨络经说。 禅名支林。 此即据总别之明义也。 言支者。 支离为义。 如因树根茎则有枝条。 根茎是一。 枝条有异。 禅中支义亦尔。 从一定心出生五支。 此是总中别义。 所言林者。 如林因众多树得有林名。 禅义亦尔。 五支和合。 总受禅称。 此即据别中之总。 故知若说禅即知有五支。 如闻林名。 必知有树及以枝条。 复次有人言。 枝持为义。 如欲界未到地中。 虽有单静定心。 未有觉观等五支共相杖持。 则定心浅薄易失。 若得初禅。 即有觉观等法。 则定心安隐。 牢固难坏。 三辨支相。 若数人辨相。 正约二十二心数去取辨五支相。 具出彼义(云云)。 今家所明。 略为二。 一者别。 二者通。 一别释五支相者。 云何名觉。 觉名触觉。 有二种。 一成禅觉。 二坏禅觉。 如有风能成雨。 有风能坏雨。 如上所说。 十六触中。 一触有十种善法眷属安隐庄严者。 是成禅觉。 如上说。 一触有二十恶法。 是坏禅觉。 复次觉者。 觉属身根。 为身有情。 异乎木石。 所以对触故生觉。 如经说。 见闻觉知义。 见属于眼。 闻属于耳。 鼻触觉属于身。 知属于意。 亦对舌也。 有增用故。 问曰。 如经中说。 六触因缘生受。 何得觉触但属于身耶。 答曰。 此对通说。 若通时见中亦说闻。 余义类尔。 今就别义论觉支者。 正对身也。 于未到定中。 发十六触。 触于身根生。 识觉前触相。 故名觉支。 复次觉名惊悟。 行者得初禅。 未曾所得善法诸功德故。 心大惊悟。 昔常为欲火所烧。 得初禅时。 如人入清凉池。 但此觉生时。 与欲界身根生觉有异。 何以故。 与定等善法一时俱发。 是以偈言。 如贫得宝藏大喜觉动心。 故言初心。 麁念名为觉。 此与数人明义。 应有小异料简(云云)。 二释观支者。 后细心分别名为观。 既分别触发已。 正念之心。 思量分别。 向触生时。 与欲界中善法。 及未到等法大有异。 所以者何。 于此触中。 有种种善法珍宝。 与触俱发。 欲界所无。 复次分别者。 分别十六触中法宝之相亦不同。 知麁则离。 知善则修。 此细心分别。 故名观支。 故经说分别则为观。 问曰。 若尔觉有何等异。 答曰。 如论说。 麁心在缘名为觉。 细心分别名为观。 又问。 如毗昙中说。 觉观在一心中。 今云何为二。 答曰。 二法虽在一心。 二相不俱。 谓觉时观不明了。 观时觉不明了。 譬如撞钟钟声虽一而麁细有异。 一心中觉观亦如是。 复次身根身识相应名为觉。 意根意识相应名为观。 身识是外钝故名麁。 意识是内利故能分别名细。 此虽同缘一触。 而二相不俱。 故为观支。 三明喜支者。 见细心分别思量。 觉知十六触等微妙珍宝。 昔所未逢。 是以心喜庆悦。 又知所失。 欲乐甚少。 今得初禅功德。 其乐甚多。 如是觉观。 利我不少。 深心庆悦。 踊跃无量。 故名喜支。 四乐支者。 行者于欢喜已后。 其心恬然。 受于触中之乐。 乐法娱心。 安隐恬愉。 故名乐支。 问曰。 喜乐有何异。 答曰。 如上觉观分别。 今喜乐亦尔。 麁乐名喜。 细乐名乐。 亦可言麁喜为喜。 细喜为乐。 复次喜乐。 虽俱是欢悦之相。 而二相有异。 喜根相应故名喜。 乐根相应故名乐。 踊跃心中故名喜。 恬静心中故名乐。 复次行者初。 缘得乐。 心生欢喜。 未及受乐名喜后缘喜情既息。 以乐自娱。 故名乐。 譬如饥。 人得食。 初得欢喜。 未及受其味。 故名喜。 后得食之。 方受味中之乐。 故名乐。 又如三禅有乐而无喜。 故知二根有异。 五一心支者。 经久受乐心息。 虽有觉触等事。 而心不缘。 既无分散。 定住寂静故。 名一心支。 此则略说初禅五支次第而发。 并据成就。 立于支义。 问曰。 若尔约十六触。 一触皆有五义不。 答曰。 实尔。 故知初禅对缘。 即有众多支也。 虽复对触有多。 终不出五支。 譬如五阴。 若对五根。 根根说五。 虽复众多。 而不可说言有第六阴。 五支亦尔。 二者约通义明五支即一觉发时。 具有五支义。 云何当觉发时。 本对于触。 觉触中冷暖即是觉支。 当觉时岂不即分别。 知冷异暖。 即是观支。 当触发时。 即有喜心。 如人见好美色。 即生喜悦。 不待思量。 故论偈说。 大喜觉动心。 触发之时。 必举体怡解。 即是乐支。 解发必与定俱。 故名觉观俱三昧。 当知即有一心支。 此则五支。 一时而发。 不待成就。 但于事未显故。 据成而说。 别义如前。 问曰。 若尔心便并虑。 答曰。 心虽不俱法并何过此类。 如十大地心王心数之义。 问曰。 若通支有五者。 五支应有二十五。 答曰。 如佛经中说五阴。 一阴有五。 五五二十有五。 而不乖五阴之义通五支义。 亦如是。 第三明体用。 即为二意。 一者明因果。 二明体用。 一因果者。 远而论之行内外方便及入未到地等为因。 感得初禅为果。 今就近释。 但据初禅。 自有因果。 有人言。 四支为因。 后一心支为果。 此即无文。 今依缨络解禅支。 五支为因。 第六默然心为定体。 即以体为果。 若通论因果。 支支相因。 悉得辨因果也。 二明体用。 还以默然心为定体。 从默然触更动发起五支。 此则为用。 何以故。 从体起用。 用则在后。 因则据前问曰。 因用体果。 即无分别。 答曰。 不然。 虽同据五支明因用。 就默然为体果。 然义意有异。 所以者何。 因中五支。 为感默然之果。 因默然之果。 起五支之法。 此就默然为体。 五支为用。 例如三十七品道前为因道后为用。 问曰。 有时从默然体。 发胜品五支。 后得增胜默然。 此义云何。 答曰。 若尔即还应说因果。 若无胜品但是体用。 第四明浅深者。 初禅发时。 五支及默然心。 前后不无麁细之异。 故有浅深。 应须分别。 何以者何。 如论云。 佛弟子修诸禅时。 有下中上。 名为三品。 离此三品。 一品为三。 故有九品浅深之相。 若细而论。 则应有无量品。 外道得定。 亦有浅深。 而不作品说者。 以其心麁于定中不觉故。 亦以不修无漏观慧照了。 则心不觉知。 就立品明浅深中。 自为二意。 一约同类。 二约异类。 一同类者。 如一动触发时渐渐觉深。 乃至九品。 二约异类者。 如动触谢后。 即发余触。 虽触相不同。 而觉定渐深胜于上。 复次若约五支中明浅深者。 亦有二。 一同类者。 如触发五支时。 即有浅深之相。 二异类者。 若五支次第增长。 一一支中。 亦各自有浅深之相。 问曰。 为当要发十六触等具足方名初禅。 为当亦发一一触亦名初禅。 答曰。 初禅有二种。 一具足。 二不具足。 若具发十六触。 此即是具足初禅为胜。 若发一两触等。 亦得名初禅。 何以故。 以一触具有十种定法眷属五支。 成就故。 但此初禅不名具足。 第五明进退者。 证初禅时。 有四种人根性不同。 一者退分。 二者住分。 三者进分。 四者达分。 一退分者。 若人得初禅时。 或有因缘。 或无因缘。 而便退失。 失有二种。 一者更修还得。 二者更修不得。 所谓过去今世障法起故。 末世之中。 此退分多。 二住分者。 有人得初禅已。 即不退失。 定心安隐。 住分亦有二种。 一者任运自住。 二者守护乃住。 三进分者。 有人得初禅时。 即便进得胜品。 乃至进得上地。 进有二种。 一者不加功力。 任运自进。 二者勤修乃进。 四达分者。 有人得初禅时。 于此定中。 即发见思无漏。 达到涅槃。 达亦有二种。 一者任运自达。 二者修观乃达。 复次此四分定中。 复有四种人根性不同。 如退分中四者。 一自有退退得。 九品渐退。 乃至併失。 二自有退住得。 九品退至八品七品。 便住不失。 三自有退进得。 九品退至八品七品。 乃至一品。 从一品还进。 四者自有退达得。 九品已退。 还八七等品。 乃至一品。 于其中间。 忽然发真无漏。 余住分进分达分。 各有四义亦如是。 是中或有因放逸障故退。 或因忏悔清净故住进达。 此义众多不可具辨。 第六明初禅功德者。 如前偈说。 已得离淫火。 则获清凉定。 此偈自可为二功德。 一者离过德。 二者善心德。 此对止行二善。 亦可类于智断二德故大集经云。 初禅者。 亦名为离。 亦名为具。 所言离者。 谓离五盖。 所言具者。 谓具五支。 今释所以得初禅时。 离贪欲盖者。 欲界之乐麁浅。 今得初禅之乐细妙。 以胜夺轻。 故能离五欲。 离瞋者。 欲界苦缘逼迫故生瞋。 得初禅时。 无有诸逼迫。 乐境在心故无瞋。 能离睡眠者。 得初禅时。 身心明净。 定法所持。 心不昏乱。 触乐自娱。 故不睡也。 所以能离掉悔者。 禅定持心。 任运不动。 故能离掉。 由掉故有悔。 无掉即无悔。 离疑者。 未得初禅时。 疑有定无定。 今亲证定。 疑心即除。 故得离疑。 是故得初禅时。 具有离过之德。 得初禅时。 具足善心。 功德者。 约五支明功德善法。 义如前说。 复次若得初禅。 即具信戒舍定闻慧等善心也。 次明第二禅者。 如偈说。 知二法乱心。 虽善而应离。 如大水澄静。 波荡亦无见。 譬如人大极安隐睡眠时。 若有唤呼声。 其心大恼乱。 摄心入禅时。 以觉观为恼。 是故除觉观。 得入一识处。 内心清净故。 定生得喜乐。 得入此二禅。 喜勇心大悦。 佛以此偈中。 广明中间禅二禅相。 今明二禅有三义。 一者释名。 二明修行。 三明证相。 第一释名者。 次初禅后故说二禅。 既离觉观。 于第二心。 得胜支功德故。 名二禅。 亦名无觉无观三昧。 所以者何。 得中间禅断觉。 二禅内净发故断观。 亦名圣默然定。 以觉观语言灭故。 故名默然。 若得无漏正慧入此定故。 即名圣默然。 地持论中。 说名喜俱禅。 此定生时。 与喜俱发故。 第二修习。 即为二。 一者明修习方法。 二明证中间禅。 今明修二禅者。 若凡夫人。 亦当先修六行。 佛弟子多修八圣种。 圣种义如前说六行者。 谓于初禅第六默然心中。 厌离觉观。 观初禅为下苦。 知二法动乱逼恼定心故为苦。 从觉观生喜乐定等故为麁。 此觉观法。 障二禅内净故名障。 攀上胜者。 二禅内净安隐。 胜初禅觉观动乱之定。 妙者。 喜定因内净而发。 是为微妙出者若得二禅即。 心得出离。 觉观等障复次行者。 既知初禅之过障于二禅。 今欲远离。 当依三种方便。 一不受不着故得离。 二诃责故得离。 三观析故得离。 譬如世人共事后见。 其过失。 心欲令去。 亦用三法。 一者上人利智不与颜色。 前人自去。 二者若不去应须数责。 彼即自去。 三者若不去。 当与杖加之自便去也。 若得此三意。 可以离初禅觉观之过。 二者明中间禅发相。 行者既能深心诃责初禅觉观。 觉观既灭。 五支及默然悉谢。 以离初禅二禅未生。 于其中间。 亦有定法。 亦得名禅。 但不牢固无支等扶助之法。 所以其心蔑蔑屑屑。 然诸师多说为转寂。 心转初禅默然也。 释论说名观相应。 此定以六行观为体。 住此定中。 若离六行观者。 则多生忧悔。 忧悔心生。 则永不发二禅。 乃至转寂亦失。 或时还更发初禅。 或时合初禅亦失。 因是无法自居。 到此定时。 为山之功。 而少一篑。 当善自慎。 经中说为无觉有观三昧。 初禅及默然已谢。 但住观相应心中。 修二禅故。 第三明二禅发相。 亦开为六意。 一者明禅发。 二明支义。 三明因果体用。 四明浅深。 五明进退。 六明功德。 第一明二禅发相者。 行者于中间禅心不忧悔。 一心加功。 专精不止。 于后其心澹然澄静。 无有分散。 名未到地。 故论偈云。 得入一识处。 即是二禅方便定发。 问曰。 如论中唯说初禅前。 有未到地。 今二禅前。 何故复说有未到地。 答曰。 论总明故说一。 若舍利弗毗昙说。 有四未到地。 四中间禅。 今用此义故。 更说有未到地及中间也。 经久不失不退。 专心不止。 于后其心豁然明净。 皎洁定心与喜俱发。 亦如人从暗室中出。 见外日月光明。 其心豁然明亮。 内净十种功德眷属俱发之义。 具如初禅发相。 但以从内净定俱发为异耳。 复次二禅喜乐等发。 不从外来。 一心澄净大喜。 美妙清净。 胜初禅故。 论云。 内心清净故。 定生得喜乐。 得入此二禅。 喜勇心大悦。 云何名为内净。 远而言之。 对外尘故。 说内净。 近而言之。 对内垢故。 说内净。 所以者何。 如初禅中得触乐时。 身即明净。 兼令心净。 触是身识相应故。 名外净。 今待初禅外净故。 说二禅。 心识相应为内净。 亦令身净。 净身故。 名外净。 内净是心净。 净从心出。 令身亦净故。 言内净。 今言待内垢故说内净者。 初禅之中。 心为觉观所动故。 名为内垢。 今得二禅。 内心无有觉观之垢故。 名为内净。 言定生得喜乐者。 上于初禅说离生。 今此说定生。 义意云何。 正言初禅离欲界生色界定法故。 二禅既无此义。 但说定生。 问曰。 若尔虚空定。 亦应说离生邪。 答曰。 不然。 前已受名故。 不应重说。 又且虚空离色界。 但发定之时。 而无支林等法生故。 不说离生。 问曰。 初禅亦有喜乐。 与此何异。 答曰。 彼从觉观生喜乐。 与身识相应。 此中喜乐从内心生。 还与意识相应。 以此为异。 二明支义者。 二禅有四支。 一内净。 二喜。 三乐。 四一心。 今明支义。 例有通别。 支持支离之义。 类如前说。 一所言内净支者。 既离觉观。 依内净心发定。 皎洁分明。 无有垢秽故。 名内净支。 二喜支者。 定与喜俱发。 行者深心自庆。 于内心生喜定等十种功德善法故。 悦豫无量故。 名喜支。 三乐支者。 行者受于喜中之乐恬澹悦怡绵绵美快故名乐支。 四一心支者。 受乐心息既不缘定内喜乐。 复不缘外念思想。 一心不动故。 名一心支。 问曰。 缨络经。 何得于一心前立猗支邪。 答曰。 犹是内净。 于喜乐后。 立异名说。 所以者何。 猗名为纵。 纵名为任。 既内无垢累。 猗任自在。 不虑声刺。 及觉观所牵故言猗。 问曰。 大集经中。 何故但立三支无内净邪。 答曰。 彼经以存略不说。 二禅名为喜俱定。 既离觉观说喜。 必知有内净定。 通别立支之意。 类前可知。 三明体用因果者。 如缨络经说二禅。 四支为因。 第五默然心为定体翻覆明因果体用之义。 不异初禅。 四明浅深者。 例如初禅。 从初品乃至次第发胜品。 此为浅深之相可见。 今不别明。 第五明进退之义。 例如初禅。 六明功德中。 即还为二意。 一者离过德。 二者善心德。 故大集经云。 二禅者。 亦名为离。 亦名为具。 所言离者。 离五盖。 所言具者。 谓具四支。 若言离过者。 离觉观过。 具者从内净喜心。 具足生信敬惭愧等及六善法也。 次明第三禅相。 禅义如偈说。 摄心第一定寂然无所见患苦欲弃之亦如舍觉观由爱故有苦失喜则生忧离苦乐身安舍念及方便此偈中具明三禅修证之相。 今释三禅义。 亦开为三。 一者释名。 二明修习。 三明得证。 第一释三禅名者。 行者于第三心中。 得五种支林功德定中之善法故。 名三禅也。 若依地持论。 名为乐俱禅。 此定功德眷属。 与遍身乐俱发故。 犹是无觉无观三昧圣默然定之所摄。 但名通。 于前二禅中已受名。 今不重释。 第二释修习三禅方法。 如前一行半偈说摄心第一定。 寂然无所见。 患苦欲弃之。 亦如舍觉观。 由爱故有苦。 失喜则生忧。 此偈广说诃二禅喜相。 今行者观二禅为过失。 欲得三禅时。 是中应具足明六行方法。 今但略出二禅过罪相六行之义。 此二禅定。 虽从内净而发。 但大喜勇动。 定不牢固。 类如前说。 但诳心念着安隐处。 如人知妇是罗刹女。 则弃之。 不生恋着。 一心专念三禅功德。 尔时即舍大喜及与默然。 当如上用三法遣之。 一不受。 二诃责。 三观心穷检。 既不受喜。 喜及默然则自谢。 三禅未生中间有定。 亦如是说。 但浅深有异。 行者是时慎勿忧悔。 过同前说。 第三明三禅发相。 亦类前为六意。 一正明三禅发相。 二明支义。 三明因果。 四明浅深。 五明进退。 六明功德。 第一明三禅发相者。 加功不止。 一心修习。 其心湛然安静。 尔时乐定未发。 而不加功力。 心自澄静。 即是三禅未到地。 于后其心泯然。 入定不依内外。 与乐俱发。 当乐发时。 亦有功德眷属。 具如前辨。 但无动勇之喜为异。 而绵绵之乐。 从内心而发。 心乐美妙。 不可为喻。 乐定初生。 既未即遍身。 中间多有三过。 一者乐定既浅。 其心沉没。 少有智慧用。 二者乐定微少。 心智勇发故不安隐。 三者乐定之心。 与慧力等。 绵绵美妙。 多生贪着。 其心迷醉。 故经言。 是乐圣人得舍。 余人舍为难。 三禅欲发。 有此三过。 则乐定不得增长遍身。 行者当善调适。 云何调适。 当用三法。 一者心若沉没。 当用念精进慧等法策起。 二者若心勇发。 当念三昧定法摄之。 三者心若迷醉。 当念后乐及诸胜妙法门。 以自醒悟。 令心不着。 行者若能善修三法调适乐定。 当知乐法必定增长。 遍满身分。 是故经言。 三禅受遍身乐问曰。 若乐充满遍身身具五根。 五根之中。 悉有乐不。 答乐遍身时。 身诸毛孔。 悉皆欣悦。 尔时五情虽无外尘发识。 而乐法内出。 充满诸根。 五根之中。 皆悉悦乐。 但无外尘对。 则不发五识。 情依于身。 身乐既满。 情得通悦乐。 与意识相应。 以识内满故。 则遍身而受。 所以佛说三禅之乐遍身而受。 复次初禅乐。 从外而发。 外识相应。 意识不相应。 内乐不满。 二禅之乐。 虽从内发然从喜而生。 喜根相应。 乐根不相应。 乐依于喜喜尚不遍。 况于乐邪。 今三禅之乐。 从内发。 以乐为主内无喜动。 念慧因缘令乐增长遍身。 内外充满。 恬愉快乐。 世间第一乐中之上故。 佛说行慈果报遍净地中问曰。 佛说三禅。 有二时乐。 一受乐。 二快乐。 约何义说邪。 答曰。 实尔。 快乐乐者。 乐定初发未遍身也。 受乐乐者。 乐既增长遍身受。 譬如石中之泉。 从内涌出。 盈流于外。 遍满沟渠。 三禅之乐。 亦复如是第二明支义。 开为二意。 一明支义。 二明前后不同。 今明支者。 三禅有五支其五云何。 一舍二念三智四乐五一心。 一舍支者。 得三禅乐定生时。 舍喜心不悔。 亦得言舍离三过。 二念支者。 既得三禅之乐。 念用三法守护。 令乐增长。 三智支者。 善巧三法离三过。 四乐支者。 快乐乐遍身受。 五一心支者。 受乐心息一心寂定相貌。 并如二禅发相中说。 就此支中。 约义自有四意。 一者三为方便支。 二为证支。 用念慧智三支。 调适乐定。 令速得增长遍身故。 说为方便支受身。 乐一心二支为证。 此二一时发。 是三禅之正主也。 二者四是自地立支。 一望下地立慧念乐。 一心约自地立。 舍支约舍下地喜不悔立也。 三者五支。 通得说作方便支。 三如上说。 下二何故亦得名方便邪。 正言修乐增长能感后乐故。 一心亦尔。 复望第六默然定体五支例得名。 因例得名方便。 四者五支。 通得说为证支。 所证乐定时。 自然生舍爱念。 乐定如母护子。 不由人劝。 等智自发。 筹量调适。 五支俱皆属证。 问曰若尔前说并是方便。 后说是证得。 此意岂不硕相违反邪。 答曰。 并有其义。 细寻自见。 第二明支前后不同者。 诸经及论各异。 立次第如成实论。 明五支次第者。 舍念智受乐一心。 阿毗昙明次第。 慧念乐舍一心。 大集所出次第者。 念舍慧安定。 缨络经中明次第。 乐护念智一心。 释论明次第。 文则不定。 或与成论同。 或与缨络同。 问曰。 何独此明支次第不定。 余禅不然邪。 答曰。 初禅等唯有一乐故。 今三禅有二种乐故。 由此二乐前后异故。 中间回互不定。 是故诸经次第各立不同。 而悉有意。 必须得所以。 第三明体用。 如缨络经云。 五支为因。 第六默然心为体。 第四明浅深。 五明进退。 并如前释。 第六门功德者。 具有离过善心二德。 如大集经说。 所言离者。 谓离五盖。 具者谓具五支。 据别则但三禅。 独有离喜过之德。 余义类上可知。 次释第四禅相。 如经偈说。 圣人得能舍余人舍为难若能知乐患见不动大安忧喜先已除苦乐今亦断舍念清净心入第四禅中第三禅中乐无常动故弃欲界中断忧初二禅除苦是故佛世尊第四禅中说先已断忧苦今则除苦乐今此四行偈。 具明修证四禅之相。 今释第四禅开为三意。 一释名。 二明修习方法。 三明发相。 第一释四禅名者。 禅名支林。 四禅揽四支成定。 于第四心中证得故。 名四禅。 犹是无觉无观三昧圣默然摄。 亦名不动定。 地持经说名舍俱禅。 此定发时。 体无苦乐。 与微妙舍受俱发。 此定与舍根相应故。 名舍俱禅。 第二明修习方法者。 如上一行偈说。 是乐圣人得能舍。 余人舍为难。 若能知乐患。 见不动大安。 佛此偈具明修四禅方便。 所以者何。 行者欲得四禅。 当应深见三禅过患。 云何见过。 初欲得乐。 一心勤求。 大为辛苦。 既得守护爱着。 是亦为苦。 一旦失坏。 则复受苦。 是故经说。 第三禅中乐无常动故苦。 又此乐法。 覆念令不清净。 行者既深见三禅乐有大苦之患。 应一心厌离求四禅种不动定。 尔时于三禅边地。 当修六行方法。 例如前说。 亦应用于三法除遣。 一不着。 二诃责。 三观析。 行此三法。 即三禅谢灭。 而四禅未到中间。 必有定前发。 与观相应等相貌。 并如上说不同。 忧喜过如前说。 第三释四禅发相。 此如上三行偈说证。 例前开为六意。 一正明证四禅。 二明支义。 三明体用。 四明浅深。 五明进退。 六明功德。 第一明四禅发相。 行者因中间禅。 修行不止。 得入未到地。 心无动散。 即四禅方便定。 于后其心豁然开发。 定心安隐出入息断。 定发之时。 与舍俱生。 无苦无乐。 空明寂静。 善法眷属。 类如前说。 但无事用喜乐动转之异。 尔时心如明镜不动。 亦如净水无波。 绝诸乱想。 正念坚固。 犹如虚空。 是名世间真实禅定。 无诸垢染。 行者住是定中。 心不依善。 亦不附恶。 无所依倚。 无形无质。 亦无若干种种色相。 而内成就净色之法。 何以得知。 若无净色根本。 则不应于定中。 对因缘时。 发种种色。 如通四无量心胜处一切处变化等色。 并依四禅。 若以不见诸色。 谓言无色者。 应如虚空处定。 三种色灭。 一切色法。 悉不得现。 今一切色法自在得现。 而于定法无所损减者。 当知是真色定。 譬如明镜体是净色故。 随对诸色一切得现。 若无净色为本者。 终不于虚空中现诸色像。 复次此四禅种智定一心故。 念常清净。 亦名不动定。 亦名不动智慧。 于此禅中。 若欲转缘学一切事。 随意成就。 一切神通变化霔雨说法。 莫不从此定出。 如经说。 佛于四禅为根本。 第二明支义。 四禅有四支。 一不苦不乐支。 二舍支。 三念清净支。 四一心支。 不苦不乐支者。 此禅初发与舍受俱发。 舍受心数不与苦乐相应故。 言不苦不乐支。 二舍支者。 既得不苦不乐定。 舍下胜乐。 不生厌悔。 复次真定。 以发未得成就。 若心进胜定。 则便随念动转。 不名无动定。 是故定发心不念着。 自能舍离故。 名舍支。 禅定分明等智照了故。 名念清净支。 定心寂静。 虽对众缘心无动念。 名一心支。 若次第明支义。 如今说。 通而为论。 于初一支。 即具四支。 问曰。 何故大集明不苦不乐支为第三。 此中云何为初。 答曰。 前后皆有所以。 今约发说。 彼据成就而立。 例如三禅立乐支前后不定。 第三体用者如缨络经说。 四禅四支为用。 第五默然为体。 第四浅深。 第五进退。 例上可解。 第六功德者。 四禅亦具离过善心二种功德。 如大集经说者。 离五盖具四支。 而独四禅有离忧喜苦乐之过善心。 敬信惭愧等及六善法。 悉从不动定四禅而发功德善根。 深厚倍胜于上。 类前可解。 问曰。 今明行菩萨道。 应说诸法实相甚深空定等。 何故说于凡夫四禅世间有漏生死虚诳之法。 答曰。 不然。 如释论中设问答。 曰是般若波罗蜜论义中。 但说诸法相空。 菩萨云何于空法中能起禅定。 答曰。 菩萨知诸五欲及五盖。 从因缘生。 无自性。 空无所有。 舍之甚易。 众生颠倒因缘。 着此欲事。 贪少弊乐。 而离禅中深妙定乐菩萨为是众生故。 起慈悲心。 修行禅定。 系心缘中。 离五欲除五盖。 入喜初禅。 灭觉观。 摄心深入内清净得微妙喜。 入第二禅。 以深喜散之故。 离一切喜。 得遍满乐。 入第三禅。 离一切苦乐。 一切忧喜。 及出入息自断。 以清净微妙舍。 而自庄严。 入第四禅。 是菩萨虽知诸法空无相。 以众生不知故。 以禅相教化众生。 若有诸法空。 是不名为空。 亦不应舍五欲而得禅。 无舍无得故。 今诸法空相。 亦不可得作是难言。 若诸法空。 何能得禅。 复次若菩萨不以取相爱着故。 行禅如人服药。 欲以除病。 不以为美。 为戒清净。 智慧成就故。 行禅菩萨。 一一禅中行大慈观空。 于禅无所依止。 以五欲麁诳颠倒故。 以细微妙虚空法治之。 譬如毒能治诸毒。 复次释论又说。 譬如国王见子从高崖坠落。 恐必定死。 即以软物接之。 不令身命损毁。 菩萨亦尔。 见众生远离波若。 颠倒坠落故。 说四禅空法。 以接众生。 不令损失法身慧命。 是故今辨行菩萨道。 略明四禅。 于义无过也。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五 发布时间:2025-01-07 08:23:3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7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