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第八册(七十一至八十卷) 宗镜录卷第七十九 内容: 《宗镜录》第八册(七十一至八十卷) 宗镜录卷第七十九夫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如是了知则真善知识。 一心妙理圆证无疑。 何故闻外善恶知识而生听受别。 而成彼此情生无有真实。 识论问云。 何故遇善知识闻说善法。 值恶知识闻。 说恶法。 若无外一切外境者。 彼云何说。 若不说者云何得闻。 若不闻者此云何成偈。 答。 递共增上因彼此心缘合。 以一切众生虚妄分别思惟忆念。 彼说我闻。 而实无有彼前境界。 是以若执内外则心境对治。 尚未入于信门。 何乃称于听法。 持心梵天所问经云。 眼耳鼻舌身意无所流闻。 乃曰听经。 其有染污于诸入者。 则无所闻。 便在于色。 金刚场陀罗尼经云。 无有诸法。 是名一字陀罗尼法门。 若能如是信解。 则听者无闻无得。 心境不二方闻佛所说经。 可谓真闻。 遇善知识。 若以缘心听法。 此法亦缘。 非得法性。 则随境界流逐。 因缘转。 皆为不了自法。 遂令内外缘分。 如经云。 佛言。 随有是经之处。 则为有佛。 若我住世无异。 故知自心之佛无处不遍。 宁论前后出没耶。 若随异境则生灭无常。 见他佛则隐显无恒。 诵他经则音声间断。 故祖师云。 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 志公云。 每日诵经千卷纸上见经不识。 又先德云。 出息不依外缘。 入息不依阴界而住。 常转如是经。 非但百千万卷。 争如悟此真善知识念念现前。 自转无尽藏经炽然恒演。 问。 若心虚境寂理实无差。 现对根尘事相违反。 如何明彻境智一如。 答。 一期根境俗有真无。 毕竟自他皆无所得。 又若定执真有俗无。 则成增减二谤。 但二谛双会圆了一心。 如佛性论难云。 若诸法无实性者。 即与证量相违。 则能所习不可得。 我现见声耳相对。 所以得闻。 故知不空。 释曰。 是义不然。 何以故。 是能所及证量自性。 皆不可得。 自性不成。 若一性不成者。 多性云何成。 又汝说证量云何成者。 今我立证量显了二空。 诸法空故自性不可得。 如见幻事幻物者。 证量所见不如实有。 诸法亦尔。 不如所见而有所见。 由体不实故不有。 由证量故不无。 由体无故空义得成。 以证量故假有不失。 又云。 依他性相者。 能执所执增益。 又损减。 由解此性故。 此执不生。 若见真为有则是增益。 名为常见。 若见俗定无则是损减。 名为断见。 唯有似尘识故别无能所。 无能所故无增益执。 由有似尘识故无损减执。 若知外尘是识而似显现。 则非无。 了外相本虚如幻所作。 则非有。 非无则不坏俗谛。 非有则不隐真谛。 是以真俗融即而常异。 空有双现而恒同。 方超戏论之情。 始会一心之旨。 如摩诃般若经云。 说是般若波罗蜜品时。 佛在四众中天人龙鬼神紧那罗摩罗伽等。 于大众前而现神足变化。 一切大众皆见阿佛比丘僧围绕说法。 乃至尔时佛摄神足。 一切大众不复见阿佛声闻人菩萨摩诃萨。 及其国土。 不与眼作对。 何以故。 佛摄神足故。 尔时佛告阿难。 如是阿难。 一切法不与眼作对。 法法不相见。 法法不相知。 如是阿难。 如阿佛弟子菩萨国土不与眼作对。 如是阿难。 一切法不与眼作对。 法法不相知。 法法不相见。 何以故。 一切法。 无知无见。 无作无动。 不可捉。 不可思议。 如幻人无受无觉无真实。 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为行般若波罗蜜。 释曰若行般若者。 则是直了一心智性。 了色无形非眼境界。 乃至达法体寂非意所知。 但是随心暂现还随心灭。 故云一切法无知无见。 大智度论云。 相不能知无相。 譬如刀虽利不能破空。 无相不能知相者。 有人言。 内智慧无定相。 外所缘法有定相。 心随缘而生。 是故说无相不应知相。 譬如无刀虽有物无刀可斫。 是知若心有境无亦不知见。 若心无境有亦不知见。 若心境俱有各无自性。 各既不知。 合岂成见。 若心境俱无亦不知。 见有尚不知。 无岂成见。 则心境俱空万有咸寂。 如是则尚无一法冥合相顺。 宁有根境对待而作相违者乎。 如一切差别违顺之境。 皆是一心之量。 无有障碍亦无解脱。 譬如水不洗水火不灭火。 何者以一体故不相陵灭。 若有异法方成对治。 如今但先得旨自合真如。 故经云。 法随于如。 无所随故。 若有所随则有能随之别。 既无所随亦无能随。 故则法外无如。 如外无法。 所以经云。 如理作意。 于一切法平等相应。 是则具足一切佛法。 华严疏云。 以如为佛。 则无境非如者。 大品经答常啼云。 诸法如即是佛。 金刚经云。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既以如为佛。 一切法皆如也。 何法非佛耶。 若信一如。 此是开悟本法。 生决定解入自在门。 如华严论云。 经云。 善男子。 我得自在决定解力。 信眼清净智光照曜。 普观境界离一切障。 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 往诣十方一切佛国土。 恭敬供养一切诸佛。 此明举本果法令凡信乐修行。 从初发心修行惯习十地功终。 方依及此初时本样果法也。 还以法界中时不迁智不异慈悲不异愿行不异之所成就。 以于法界大智无延促中修行故。 不如情解有修行者。 莫作延促时分修学。 应须善观法界体用。 莫如世情作一刹那计作三僧祇计。 如法界中都无修短远近故。 以此解行如法修行。 于诸境界善照生灭。 令使执尽而成智之大用。 于自心境莫浪摄持。 但知放荡任性坦然。 习之观照执尽智现。 生灭自无业垢自净。 会佛境界同如来心。 佛见自会非由捉搦。 谩作别治令心狂惑。 但自明心境。 见融执业便谢。 见亡执谢。 一切万法本自无疮。 智境朗然。 名为佛国也。 无烦强生见执永自沉沦。 自作自殃非他能与。 问。 若约见闻外境则色不至眼。 眼不至色。 可言唯心无相可得。 只如饮之时。 根境相入。 若言无相不可以心吃心。 答。 六根六境虽则离合不同。 皆唯识变味性本空。 若非是识谁知咸淡。 古师云。 只吃相分本质自在。 问。 如吃了质亦亡如何。 答。 能随既亡所随亦灭。 亦如二十人共一株树。 一人伐之十九人所随亦灭。 又唯识义镜释云。 共果同在一处不相障碍者。 问。 且如一树有情共变。 而一有情伐用之时。 为用自变。 为兼用他。 若唯自者。 余人变者应存不亡。 树何不见。 若亦用他。 何名唯识答。 有云。 树等既是共相种生。 皆相随顺互相增益。 彼一有情自所变者。 所缘亲用他所变者。 与自所变为增上缘。 亦缘用一切相望。 自为所顺。 他为能顺。 由所顺无能顺亦灭。 由斯树丧唯识亦成。 问。 何以得知互相增益。 答。 对法论云。 有情共业为增上缘。 问。 既但唯心无有万法。 目前差别从何建立。 答。 万法但名实无体相。 因名立相。 相状元空。 因相施名。 名字本寂。 唯想建立名相俱虚。 反穷想原亦但名字。 既无想体分别则空。 故知万法出自无名。 万名生于无相。 名不当相。 相不当名。 彼此无依万法何在。 相待之名既寂。 分别之想俄空。 如幻之境冥真。 所执之情合觉。 密严经颂云。 世间种种法。 一切唯有名。 但想所安立。 离名无别义。 又颂云。 能知诸识起。 无有所知法。 所知唯是名。 世法悉如是。 以名分别法。 法不称于名。 诸法性如是。 不住于分别。 以法唯名故。 想即无有体。 想无名亦无。 何处有分别。 若得无分别。 身心恒寂静。 如木火烧已。 毕竟不复生。 又颂云。 如见杌为人。 见人以为杌。 人杌二分别。 但有于名字。 诸大和合中。 分别以为色。 若离于诸大。 色性即无有。 问。 若以唯识为宗。 则世出世间唯是一识。 万法皆决定空耶。 答。 以唯识故则有世俗谛既有世俗则有似尘识。 幻相不无。 以无实不可得故称空耳。 不可起蛇足盐香决定断空之见。 如密严经偈云。 瓶等众境界。 悉以心为体。 非瓶似瓶现。 是故说为空。 世间所有色。 诸天宫殿等。 皆是阿赖耶。 变异而可见。 众生身所有。 从头至手足。 顿生及渐次。 无非阿赖耶。 习气浊于心。 凡愚不能了。 此性非是有。 亦复非是空。 如人以诸物。 击破于瓶等。 物体若是空。 即无能所破。 譬如须弥量。 我见未为恶。 桥慢而着空。 此恶过于彼。 又经云。 宁可执有如须弥。 不可执空如芥子。 大般涅槃经云。 解脱者名不空空。 空空者名无所有。 无所有者即是外道尼干子等所计解脱。 而是尼干实无解脱。 故名空空。 真解脱者则不如是。 故不空空。 不空空者真解脱。 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 名曰不空。 如水酒酪酥蜜等瓶。 虽无水酒酪酥蜜时。 犹故得名为水等瓶。 如是瓶等不可说空。 及以不空。 若言空者则不得有色香味触。 若言不空而复无有水酒等实。 解脱亦尔。 不可说色及以非色。 不可说空及以不空。 若言空者则不得有常乐我净。 若言不空谁受是常乐我净者。 以是义故不可说空及以不空空者。 谓无二十五有及诸烦恼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行。 如瓶无酪则名为空。 不空者。 谓真实。 善色常乐我净不动不变。 犹如彼瓶色香味触。 故名不空。 是故解脱喻如彼瓶。 彼瓶遇缘则有破坏。 解脱不尔。 不可破坏。 不可破坏即真解脱。 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问。 经云。 五阴即世间者。 一阴名色四阴名心。 云何说内外种种世间皆从心出。 答。 种种五阴皆从心起。 从心现相。 名之曰色。 经偈云。 一切世间中。 但有名与色。 若欲如实观。 但当观名色。 色即收尽无情国土。 名即收尽有识世间。 五阴即世间故。 若了五阴俱空。 则是出世间。 是知世出世间皆从心起。 何者若意地起贪嗔心。 览三涂五阴。 罪苦众生发现。 意地修戒善心览人天五阴。 受乐众生发现。 意地证人空心览无漏五阴。 真圣众生发现。 意地立弘誓心览慈悲五阴。 大士众生发现。 意地运平等心览常住五阴。 尊极众生发现。 今所以置前四阴但观识阴。 如伐树除根炙病得穴。 则生死之苦芽永绝。 烦恼之沉痾不生。 又若毗蓝之风。 卷群疑而净尽。 犹劫烧之火。 荡异执而无余。 所以一切世间凡圣同居之处。 无不悉是自心。 如此悟入名住真阿兰若正修行处。 非论大小之隐。 不堕喧静之观。 所以古德云。 处众不见喧哗。 独自亦无寂寞。 何故不见喧寂。 以但了一心故。 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 汝善男子。 当修学者。 但有一德。 是人应住阿兰若处求无上道。 云何为一。 谓观一切烦恼根原即是自心。 了达此法。 堪能住止阿兰若处。 所以者何。 譬如狂犬被人驱打。 但逐瓦石不逐于人。 未来世中住阿兰若。 新发心者亦复如是。 若见色声。 香味触法其心染着。 是人不知烦恼根本。 不知五境从自心生。 即此名为未能善住阿兰若处。 以是因缘乐住寂静求无上道。 一切菩萨摩诃萨等。 若五欲境现前之时。 观察自心应作是念。 我从无始至于今日。 轮回六趣无有出期。 皆自妄心而生迷倒。 于五欲境贪爱染着。 如是菩萨名为堪住阿兰若处。 是知不悟自心徒栖远谷避喧求静。 古人云。 举世未有其方。 若顿了自心。 是真阿兰若。 乃至光明遍照万德俱圆。 若不自明则轮回诸趣如顿证毗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释。 如来法身观者。 先观发起普贤菩萨微妙行愿。 复应以三密加持身心则能入文殊师利大智慧海。 然修行最初。 于空闲处摄念安心。 闭目端身结加趺坐。 运心普缘无边刹海。 谛观三世一切如来。 遍于一一佛菩萨前。 殷勤恭敬礼拜旋绕。 又以种种供具云海。 奉献如是等一切圣众。 广大供养已。 复应观自心。 心本不生自性成就。 光明遍照犹如虚空。 复应深起悲念哀愍众生。 不悟自心轮回诸趣。 我当普化拔济令其开悟。 尽无有余。 复应观察自心。 诸众生心。 及诸佛心本无有异。 平等一相成大菩提心。 萤彻清净廊然周遍。 圆明皎洁成大月轮。 量等虚空无有边际。 故知心无际故犹若虚空。 岂存初后。 如华严经颂云。 心住于世间。 世间住于心。 于此不妄起。 二非二分别。 是以说一说二。 是世间语言。 立是立非属意地分别。 若顿悟自心直入宗镜。 尚不见无分别。 岂特生分别乎。 如经颂云。 了知非一二。 非染亦非。 净亦复无杂。 乱皆从自想。 起不唯世法施为。 乃至诸圣作用起尽根由皆不出宗镜。 故经偈云。 刹海无边妙庄严。 于一麈中无不入。 如是诸佛神通力。 一切皆由业性起。 如斯妙旨是现证法门。 但初生比信犹可虚襟。 况证入之时自断余惑。 言亡象绝识灭情消。 故祖师云。 唯证乃知难可测。 起信论云。 证发心者。 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 所谓真如。 以彼转识说为境界。 而此证者无有境界。 唯真如智名为法身。 问。 内外唯心是平等理。 云何身土不同。 内身有觉外境无知。 答。 世界身土法尔如然。 不可执一执异自性情见。 若言法尔者。 即法如是。 或云法性者。 若是法性即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 恒顿变起外诸器界。 不田此二。 一法应如是。 二藏识变起。 又众生业力亦菩萨万行为因等所现世界。 皆是藏识相分。 相分之中半为外器。 而不执受半为内身。 执为自性生觉受故。 如来藏识何缘如此。 法如是故。 行业引故。 上虽分执受不执受。 二义俱无自性。 全以佛法界如如一真心为体。 当知依即正正即依。 不出一心真性矣。 且性无不包。 有情无情。 有觉无觉。 皆自心性为体。 随缘发现应处方知。 如世间致生祠堂。 有政德及民。 往往有遗爱去思为立祠宇。 中塑像以四时飨之。 其人当飨祭日则酒气腹饱。 亦如丁兰至孝刻木为母晨昏敬养。 形喜之色。 且土木不变。 唯心感耳。 问。 立识方成唯识义。 云何境识俱遗。 答。 显识论云。 立唯识乃一。 往遣镜留心。 究竟为论遣境为欲空心。 是其正意。 是故境识俱泯即是实性。 实性即是阿摩罗识。 所以唯识论。 亦名。 破色心论。 佛性论云。 经中佛以幻师为譬。 佛告迦叶。 譬如幻师作诸幻像。 所作等幻虎还食幻师。 迦叶。 如是观行比丘。 随观一境显现唯空。 故实无所有。 虚无真实。 云何能得离此二边。 由依意识生唯识智。 唯识智者。 即无尘体智是。 唯识智若成则能还灭自本意识。 何以故。 以尘无体故意识不生。 意识不生故唯识自灭故意识如幻师。 唯识智如幻虎。 以意识能生唯识故。 唯识观成还能灭于意识。 何以故。 由尘等无故意识不生。 譬加幻虎还食幻师。 如提婆法师说偈言。 意识三有本。 识尘是其由。 若见尘无体。 有种自然灭。 入楞伽经云。 但不取诸境名为识减实不灭识。 何者以境本空从识变故。 以识无体不须灭故。 是以识心无体随境有无。 见空生空见色生色。 事来即起事去还无。 如传奥法师云。 妄念所缘。 放有色处则不见空。 但见于色。 于无色处则见有空。 缘有时无时亦尔。 缘有时则见有心生。 见无心灭。 缘无时则见无心生。 见有心灭。 此皆妄念所缘之境。 又事上无事。 本全是心。 念起尘生。 念寂尘灭。 如起信论云。 以一切色。 法本来是心。 实无外色。 然既无外色。 亦无外空。 空尚是无。 色焉能有。 论云。 若无色者则无虚空之相。 疏释云。 本以待色为空今既唯心无色。 何得更有于空也。 故知万法皆相待而有。 若入宗镜自然诸法绝待归本真心故论云。 所谓一切境界。 唯心妄起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 唯一真心无所不遍。 问。 世人多执有情动作有识。 无情不动作无识。 且如葵藿向日而转。 芭蕉闻雷而生橘得尸而敷荣。 铁因石而移动。 又如麴发酒醋火爇山林。 此等皆是无情。 云何动作。 答。 有情无情各有二义。 若有情生死。 一是众生业力所为。 二是法界性自然生。 若无情转动。 一是异法性自尔。 二是法作。 如大涅槃经云。 佛告师子吼菩萨。 善男子。 汝言众生悉有佛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石者。 善哉善哉。 以有佛。 性因缘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言不须修圣道者。 是义不然。 善男子。 譬如有人行于旷野渴乏遇井。 其井极深虽不见水当知必有。 是人方便求觅罐绠汲取则见。 佛性亦尔。 一切众生虽复有之。 要须修集无漏圣道然后得见。 乃至譬如众生造作诸业若善若恶。 非内非外。 如是业性非有非无。 亦复非是本无今有。 非无因出。 非此作此受此作彼受。 彼作彼受无作无受。 时节和合而得果报。 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亦复非是本无今有。 非内非外。 非有非无非此非彼。 非余处来。 非无因缘。 亦非一切众生不见。 有诸菩萨。 时节因缘和合得见。 时节者。 所谓十住菩萨摩诃萨。 修八圣道。 于诸众生得平等心。 尔时得见。 不名为作。 善男子。 汝言如石者。 是义不然。 何以故。 石不吸铁所以者何。 无心业故。 善男子。 异法有故异法出生。 异法无故异法灭坏。 无有作者。 无有坏者。 善男子。 犹如猛火不能焚薪。 火出薪坏名为焚薪。 善男子。 譬如葵藿随日而转。 如是葵藿亦无。 敬心无识无业。 异法性故而自回转善男子。 如芭蕉树因雷增长。 是树无耳无心意识。 异法有故异法增长。 异法无故异法灭坏。 善男子。 如阿叔迦树。 女人摩触华为之出。 是树无心亦无觉触。 异法有故异法出生。 异法无故异法灭坏。 善男子。 如橘得尸果则滋多。 如是橘树无心无触。 异法有故异法滋多。 异法无故异法灭坏。 善男子。 如安石榴树骨粪故果实繁茂。 安石榴树亦无心触。 异法有故异法出生。 异法无故异法灭坏善男子。 石吸铁亦复如是。 异法有故异法出生。 异法无故异法灭坏。 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不能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无明不能吸取诸行。 行亦不能吸取识也。 亦得名为无明缘行行缘于识。 有佛无佛法界常住。 故知法法无心尘尘本寂。 寂而常用。 用而常寂。 法无心面随缘成坏。 人无心而诸行迁流。 如芭蕉闻雷葵藿向日。 无明不取诸行。 诸行不吸识心。 则法法不相到。 法法不相知。 法法不相待。 法法不相惜。 皆性自尔故。 法如是故。 是以金刚三昧经云。 心不生境。 境不生心。 何以故。 凡所见境唯所见心。 即不相到也。 华严经颂云。 诸法无作用。 亦无有体性。 是故彼一切。 各各不相知。 即不相知也。 维摩经云。 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 诸法不相待。 乃至一念不住。 即不相待也。 责藏论云。 火不待日而热。 风不待月而凉。 坚石处水天鼓游光。 明暗自尔干湿同方。 物尚不相惜。 岂况道乎。 即不相借也。 如火以热为性风以凉为性。 岂假藉他缘乎。 天鼓者。 日也。 常游光照四天下。 日出即明日没即暗。 皆是法尔非关造作。 坚石处水者。 石虽处水水不入石。 虽同一处。 石自干而水自湿。 故知法法标宗尘尘绝待。 则非因缘亦非自然矣。 问。 既唯一真心教中。 云何复说诸法如幻。 答。 了境是心万法奚有。 以依心所起无有定体。 皆如幻化毕竟寂灭。 宝积经云。 尔时世尊告幻师言。 一切众生及诸资具。 皆是幻化。 谓由于业之所幻故。 诸比丘众亦是幻化。 谓由于法之所幻故。 我身亦幻。 智所幻故。 三千大千一切世界亦皆是幻。 一切众生共所幻故。 凡所有法无非是幻。 因缘和合之所幻故。 又教中总明十喻。 如幻如化如梦如影等。 此是诸佛密意。 破众生执世相为实起于常见。 世间共知幻梦等法是空。 则不信人法心境等如幻梦亦空。 所以将所信之虚。 破所信之实。 令所信之实同所信之虚。 然后乃顿悟真宗遍一切处。 心内心外。 决定无有实法建立。 大庄严论云。 我昔曾闻。 有一幻师。 有信乐心。 至耆阇山为僧设会。 供养已讫幻尸陀罗木。 作一女人端正奇特。 在大众前抱捉此女。 而呜师之。 共为欲事。 时诸比丘见此事已。 咸皆嫌忿而作是言。 此无惭人所为鄙。 知其如是不受其供。 时彼幻师既行欲已。 闻诸比丘讥诃嫌责。 即便以刀斫刺是女。 分解支节。 挑目截鼻。 种种苦毒而杀此女。 诸比丘等又见此事倍复嫌忿。 我等若当知汝如是。 宁饮毒药不受其供。 乃至尔时幻师即捉尸陀罗木。 用示众僧。 合掌白言。 我向所作即是此木。 于彼木中有何欲杀。 欲安众僧身故设此饮食。 欲令众僧心安故为此幻耳愿诸比丘听我所说。 岂可不闻。 佛于修多罗中说一切法犹如幻化。 我今为欲成彼语故。 故作斯幻。 如斯幻身无寿无命。 识之幻师运转机关。 令其视眴俯仰顾眄行步进止或语或笑。 以此事故深知此身真实无我。 华严经颂云。 世间种种法。 一切皆如幻。 若能如是知。 其心无所动。 诸业从心生。 故说心如幻。 若离此分别。 普灭诸有趣。 譬如工幻师。 普现诸色像。 徒令众贪乐。 毕竟无所得。 世间亦如是。 一切皆如幻。 无性亦无生。 示现有种种。 度脱诸众生。 令知法如幻。 众生不异幻。 了幻无众生。 众生及国土。 三世所有法。 如是悉无余。 一切皆如幻。 幻作男女形。 及象马牛羊。 屋宅池泉类。 园林华果等。 幻物无觉知。 亦无有住处。 毕竟寂灭相。 但随分别现。 菩萨能如是。 普见诸世间。 有无一切法。 了达悉如幻。 众生及国土。 种种业所造。 入于如幻际。 于彼无依着。 如是得善巧。 寂灭无戏论。 住于无碍地。 普现大威力。 又入法界品。 时童子童女告善财言。 善男子。 我等证得菩萨解脱。 名为幻住。 得此解脱故。 见一切世界皆幻住。 因缘所生故。 一切众生皆幻住。 业烦恼所起故。 一切世问皆幻住。 无明有爱等展转缘生故。 一切法皆幻住。 我见等种种幻缘所生故。 一切三世皆幻住。 我见等颠倒智所生故。 一切众生生灭老死忧悲苦恼皆幻住。 虚妄分别所生故。 一切国土皆幻住。 想倒心倒见倒无明所现故。 一切声闻辟支佛皆幻住。 智断分别所成故。 一切菩萨皆幻住。 能自调伏教化众生诸行愿法之所成故。 一切菩萨众会变化调伏诸所施为皆幻住。 愿智幻所成故。 善男子。 幻境自性不可思议。 大集经偈云。 如来法界无差别。 为钝根者说差别。 宣说一法为无量。 如大幻师。 示众生。 清凉疏释。 如幻忍者。 如一巾幻作一象。 楞伽经云。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由了体空不坏幻相差别。 故如象生即是象死。 此二对应成四句。 谓此二无二故非异。 无不二故非一。 非一即非异故非非一。 非异即非一故非非异。 亦绝双照故非亦一亦异。 若以巾上二义。 对象上二义。 辩非一异。 略有十句。 一以巾上成象义。 对象上差别义。 合为一际。 名不异。 此是以本随末。 就末明不异。 经云。 法身流转五道。 号曰众生。 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等。 二以巾上住自位义。 与象上体空义。 合为一际。 名不异。 此是以末归本。 就本明不异经云。 一切众生即如。 不复更灭等。 三以摄末所归之本与摄本所从之末。 此二双融。 无碍不异。 此是本末平等为不异。 以前二经文不相离故。 四以所摄归本之末亦与所摄随末之本此二相夺。 故名不异。 此是本末双泯明不异。 以真妄平等异不可得。 次下四门明非一。 谓五以巾住自位义。 与象上差别义。 此二本末相违相背。 故名非一。 楞伽经云。 如来藏。 不在阿赖耶中。 是故七识有生灭。 如来藏者。 不生灭。 此之谓也。 六巾上成象义与象上体空义。 此二本末相反相害故非一。 胜鬘经云。 七识不流转。 不受苦乐。 非涅槃因。 唯如来藏受苦乐等。 七以初相背与次相害。 此二义别故名非一。 谓相背则各相背舍相去悬远。 相害则相与敌对亲相食害。 是故近远非一。 以前经文不相杂故。 八以极相害俱泯而不泯。 与极相背俱存而不存。 不存不泯义为非一。 此是成坏非一。 以七识即空而是有故。 真如即隐而是显故。 九上四非一与四非异而亦非一。 以义不杂故。 又相违是存。 相害是泯。 然存上有不存之义。 泯上有不泯之义。 若唯泯无不泯。 则色空俱亡无可相即。 以不全泯故。 虽相即而色空历然。 若唯存无不存。 则色空各有定性不得相即。 由有不存故。 虽历然而得相即。 以体虚故。 十然亦不异。 以理遍通故。 法无二故。 若以不异门取诸门极相和会。 若以非一门取诸门极相违害。 极违而极顺者。 是无障碍法也。 又释云。 别明义理于中有二。 先成有无。 后成四句。 言有无者以三性中各有二义。 皆有无故。 圆成二者。 一性有。 二相无。 依他二者。 一缘有。 二相无。 遍计二者。 一情有。 二理无。 今初巾中即圆成二义。 术马皆是依他二义。 而术是能成之因。 托真而起故用有体无。 用有即是缘有。 体无即是性无。 三马是所成之果故。 相有实无。 相有即是缘有。 实无即是性无。 四明依圆不离即事同真。 生喻于事。 死喻于真。 事泯理显故生无死有以无碍故。 者出其所因。 即事理无碍也。 五中就情则有。 妄见分明故。 就理则无。 以是妄计必非有故。 所以幻喻广说有无者。 以惑情所封有无皆失。 理无惑计有无皆真。 是知幻喻诸法非实非虚非空非有。 若无于有不成于无。 若无于无不成于有。 有无交彻万化齐融。 又五中各具四句显成四句者。 于中有二。 初一重四句。 后重重四句。 今初又二。 先正显。 后简非。 今初也。 初性有相无四者。 一有。 真性有故。 二空。 无诸相故。 三亦有亦空。 义门异故。 四非有非空……互融夺故。 二用有体无四者。 一有迷真有用故。 二空依真无体故。 三亦有亦空。 体用不坏故四非有非空。 无体之用故非有。 即用之体故非空。 三相有实无四者。 一有。 事相现故。 二空。 缘成无实故。 三俱存。 无性不碍缘成。 缘成不碍无性故。 四俱非。 缘成即无性故非有。 无性即缘成故非空。 四生即是无死即是有四者。 一真性显故。 二依他即无性故。 三性相双存故。 四性相即夺故。 五情有理无四者。 一遍计妄情能招生死故。 二即理而求不可得故。 三要由理无方即情有。 若无情有不显理无故。 四情有即理无理无即情有故。 已上四句然皆具德。 以称真故。 不同情。 计定执四句成谤。 皆即有之空方为具德之空。 即空之有。 方为具德之有。 又尽有之空尽空。 之有。 方为具德。 又四句齐照成解境故。 四句齐泯成行境故。 皆言亡虑绝方为具德耳。 所以昔人云。 巫山台上托云以去来。 舒姑水侧寄泉流而还往。 故知聚沫之身非有。 如幻之心本空。 岂有欲情而成实事。 又如庄周达体虚如幻。 见自身为蝴蝶。 及梦中自见己身游天崖。 是以凡夫盲无慧目。 妄取前尘男女等相。 如幻化法。 但诳心眼都无实事。 皆业识心动。 起见现相。 意识分别。 强立我人。 自他差别。 若能识幻方悟前非。 终不于空而兴造作。 又此幻法多人错解。 执一切法如幻如化。 便作空无之见。 如方广外道立空无为宗。 不知实义故。 华严论云。 了如幻法。 是坚固义。 言坚固者。 即是常住义。 岂可作空无之解。 故知。 此幻即真。 幻不可得。 无幻之幻。 名为幻法。 绝见之见。 方名见幻。 问。 诸法不真各无自性。 刹那变异故称为幻。 佛身常住岂称幻耶答。 诸佛略有二身。 一真实身。 二方便身。 以众生有不见如来真实身故。 示方便身令入真实。 若悟入时即方便身是常住体。 了幻不可得故。 如鸯崛魔罗。 是一切宝庄严国一切世问乐见上大精进佛。 以本愿力入幻网门。 现迹同凡示行杀害。 后见佛悟道恶业顿消。 令一切众生知得。 道业亡不生邪执。 皆令仰慕佛法难量不可思议有大威力。 所以鸯崛魔罗经偈云。 如来所变化。 众生悉不知。 如来所作幻。 众幻中之王。 大身方便身。 是则为如来。 问。 一切法如幻。 云何有垢净能所对治答。 只为如幻故垢净不定。 由心回转凡圣法生故。 思益经云。 垢法说净。 见垢实性故。 净法说垢。 贪着净相故。 又庄严经论云。 问。 若诸法同如幻。 以何义故。 一为能治。 一为所治。 偈答云。 譬如强幻王。 令余幻王退。 如是清净法。 能令染法尽。 释曰。 彼能治净法亦如幻王。 由能对治染法得增上故。 彼所治染法亦如幻王。 由于境界得增上故。 如是清净法能令染法尽者。 如彼强力幻王能令余幻王退。 以染净法各有增上力随境自在转。 故称为王。 所以圆觉经云。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 善男子。 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 欲求如来净圆觉心。 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 坚持禁戒安处徒众。 宴坐静室恒作是念。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 皆归于地。 涕唾脓血津。 涎沫淡泪精气大小便利。 皆归于水。 暖气归火。 动转归风。 四大各离。 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 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 妄有缘气于中积聚。 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善男子。 此虚妄心若无。 六尘则不能有。 四大分解。 无尘可得。 于中缘尘各归散灭。 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 彼诸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幻心减故幻尘亦灭。 幻尘减故幻灭亦灭。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譬如磨境垢尽明现。 善男子。 当知身心皆为幻垢。 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善男子。 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 诸愚痴者。 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善男子。 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 彼愚痴者。 说净圆觉实有如是。 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 释曰。 珠中无五方之色。 因光所映。 性中无五趣之身。 随业而现。 迷珠者。 执珠。 中实色。 昧性者。 认性内虚身。 法喻皎然。 真伪可验。 宗镜录卷第七十九。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1-11 08:02: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7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