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第八册(七十一至八十卷) 宗镜录卷第七十四 内容: 《宗镜录》第八册(七十一至八十卷) 宗镜录卷第七十四夫生死轮回不待外缘。 既由内识。 此即有漏异生生死相续。 诸佛菩萨净法相续。 为复亦由内识。 为复别有净体答。 净法相续应知亦然。 论云。 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有无漏种。 由转识等数数熏发渐渐增胜。 乃至究竟得成佛时。 转舍本来杂染识种。 转得始起清净种识。 任持一切功德种子。 由本愿力尽未来际。 起诸妙用相续无穷。 由此应知唯有内识释云。 由法尔种新所熏发。 由本愿力。 即佛世尊利他无尽。 清净种识皆通现种。 皆唯第八能持种故。 由此上来所说染净道理。 应知诸法相续唯有内识也问。 人法二空一心妙理。 云何又说四相所迁二死相续。 且如四相之中生相则内外无从推不可得。 住相则念念不住。 异相则虽似迁移体本尝变。 灭相则法本不然。 今亦无灭答。 四相有二。 一约果报而说。 即生老病死。 此亦四相。 二细即生住异灭。 据惑业而论。 如起信论中释云。 不觉心起名为生。 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起念相续。 名之为住。 执取计名。 名之为异。 造作诸业。 名之为灭虽即四相似分。 俱是一心而转。 然世人多执住相以为现见。 今须推破以显真空。 凡有一切住持境界。 悉如梦中。 似有非实。 以随心所现外境本空故。 心亦无生念念不住。 如大智度论云。 佛说诸法无有根本定实如毫厘许所有。 欲证明是事故。 说梦中受五欲。 譬如须菩提意。 若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性。 今何以故。 现有眼见耳闻法。 以是故。 佛说梦譬喻。 如人梦力故虽无实事而有种种闻见嗔处喜处。 觉人在傍则无所见。 如是凡夫人无明颠倒力故妄有所见。 圣人觉悟则无所见。 一切法若有漏若无漏。 若有为若无为。 皆不实虚妄故有见闻。 又云。 现在色亦无住时。 若法后见坏相。 当知初生时坏相已随逐。 微细故不识。 如人着屐。 若初日新而无有旧。 后应常新。 不应有旧。 若无旧应是常。 常故无罪无福。 无罪无福故则世俗法乱。 复次生灭相常随作法无有住时。 若有住时则无生灭。 夫受生死者。 初因妄识造分别业。 因玆有身。 今先推此身聚散非有。 以身是积聚义。 内外四大假和合成。 微细推穷事无和合。 以风火常举地水恒沈。 一一大性各无定体。 风以动为性。 乃附物而彰。 真理不迁湛然常寂。 火以热为性。 未必皆烧。 如云中身内之火。 何不焚爇。 地以坚为性。 且如铜铁。 遇镕成水。 刚柔不定。 水以湿为性。 因火即干。 又寒坚暖释凝流无体。 各各既无。 和合非有。 如一狗无师子性。 聚群狗而亦不成。 似一盲不见于明。 合众盲而终不睹。 宝藏论云。 清虚之理毕竟无身。 既知身空。 又执识暖息三事实有能为生死成就命根者。 台教云。 此身无常。 揽寿暖识三事而有身。 身但假名。 三事无常无别身也。 息之出入计为寿命。 息出不反身如瓦砾。 命宁可保。 若暖气持水。 水润于地。 妄谓此身为常存者。 火从缘生。 缘散故即火灭。 身便臭烂。 业计妄识刹那异趣。 谓我常自在。 业若才断心即托生身便散灭。 大集经云。 出胎盛年衰老皆是业持。 三事生灭相续不断。 凡夫不了妄取身相。 不觉气断三事分离。 又如出入息。 相续百千万。 出入息一一息中身不可得。 刹那心识次第生灭无量。 一一刹那身不可得。 不臭不烂三大成皮肉骨髓。 一一验之。 虚假身不可得。 离此三事无别有身故知身命本空生死恒寂。 凡夫不了枉入苦轮。 命如风之残灯。 刹那磨灭。 身似潭中之聚沫。 尔消洋。 所以经云。 解无不生。 了有不死。 若了有空而无我。 无我令谁生。 解本无而不生。 不生令谁死。 唯持种本识妙湛真心。 体性圆明寂然常住。 处异生位。 持无漏而常熏。 至佛果门。 续菩提而不断。 又心性本来离生灭相。 而有无明迷自心性。 由违心性离相寂静故。 能生起动四相。 四相无明和合力故。 能令心体生住异灭。 经云。 即此法身为诸烦恼之所飘动。 往来生死名为众生。 起信论明。 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 四相流转唯一梦心。 处梦之士谓为前后。 各随智力浅深分分而觉。 大觉之者知梦四相唯一净心。 无有体性可辩前后。 故论云。 四相俱时无有自立。 生住异灭一心而转。 四相俱有为心所成。 离一心外无别自体。 故言俱时而有无有自立者。 本来平等同一本觉故。 如般若灯论偈云。 生死有际不。 佛言。 毕竟无。 此生死无际。 前后不可得。 如般若经云。 复次极勇猛。 如涅槃无际。 一切法亦无际。 何者生死以涅槃为际。 涅槃以生死为际。 既不得生死亦不得涅槃。 生死涅槃。 既不可得。 则一切法悉无际。 如是但了本觉一心。 念念契圆常之道。 若逐无明散意。 尘尘成生死之轮。 得失在人。 法无邪正。 取舍任己。 道绝升沉。 但自内观。 蹑普门而顿入。 唯当正眼。 履一道以圆成问。 动识相与真心性。 既非一异。 为复可坏不可坏。 若不可坏则为堕常。 若可坏则归断灭。 答。 既非一而非是异。 即亦可坏而不可坏。 起信论云。 一切心识相即是无明相。 与本觉非一非异。 非是可坏。 非不可坏。 如海水与波非一非异。 波因风动。 非水性动。 若风止时波动即灭。 非水性灭。 众生亦尔。 自性清净心。 因无明风动起识波浪。 如是三事皆无形相。 非一非异。 然性净心是动识本。 无明灭时动识随灭。 智性不坏。 根本无明灭者。 是合风灭。 相续即灭者。 业识等灭。 合动相灭也。 智性不坏者。 随染本觉神解之性名为智性。 是合湿性不坏问。 生死种子不断。 皆因发业润生。 于烦恼中何法发业。 何法润生答。 夫业性本空结成多种。 先论黑白行相。 后辩发润根由。 今初黑白行相者。 如大涅槃经云。 佛言。 复次善男子。 次当观业。 何以故。 有智之人当作是念。 受想触欲即是烦恼者。 能作生业不作受业。 如是烦恼与业共行。 则有二种。 一作生业。 二作受业。 是故智者当观于业。 是业三种。 谓身口意。 善男子。 身口二业亦名为业。 亦名业果。 意唯名业。 不名为果。 以业因故则名为业。 善男子。 身口二业名为外业。 意业名因。 是三种业共烦恼行故作二种。 业一者生。 业二者受。 业善男子。 正业者。 即意业。 也期业者。 谓身口业。 先发故名意业。 从意业生名身口业。 是故意业得名为正。 智者观业已。 次观业因。 业因者。 即无明触。 因无明触众生求有。 求有因缘即是爱也。 爱因缘故造作三种身口意业。 善男子。 智者如是观业因已。 次观果报。 果报有四。 一者黑黑果报。 二者白白果报。 三者杂杂果报。 四者不黑不白果报。 黑黑果报者。 作业时垢。 果报亦垢。 白白果报者。 名无漏业。 迦叶菩萨白佛言。 世尊。 先说无漏无有果报。 今云何言不白不黑果报耶。 佛言。 善男子。 是义有二。 一者亦果亦报。 二者唯果非报。 黑黑果报亦名为果。 亦名为报。 黑因生故得名为果。 能作因故复名为报。 净杂亦尔。 无漏果者故名为果。 不作他因。 不名为报。 迦叶菩萨白佛言。 世尊。 是无漏业非是黑法。 何因缘故。 不名为白。 善男子。 无有报故不名为白。 对治黑故。 故名为白。 我今乃说受果报者。 名为黑白。 是无漏业不受报故。 不名为白。 名为寂静。 故知业不可作果不可逃。 如经偈云。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业。 唯除不作则无果。 得道则业亡。 如气歔旃陀罗造恶业而得生天。 鸯崛魔罗作逆罪而得解脱果。 是知受身已来无有不作业者。 设今生不作过去曾为。 但悟此宗无不解脱。 何以解脱。 若入宗镜人法自空。 人空则不见有能作业之人。 法空则不见所受果之处。 只为妄执人法而造业。 不出心境而受殃。 但心境俱亡即当处解脱。 故知一切善恶诸法无有定相。 由心回转得失任缘。 如大涅槃经云。 佛言。 善男子。 若言诸业定得报者。 则不得有修习梵行解脱涅槃。 当知是人非我弟子。 是魔眷属。 若言。 诸业有定不定定者。 现报生报。 后报不定者。 缘合则受不合不受。 以是义故。 应有梵行。 解脱涅槃。 当知是人真我弟子。 非魔眷属。 乃至譬如二人俱涉险路。 一则有目。 一则盲瞽。 有目之人直过无患。 盲者坠落堕深坑险。 故知得宗镜之眼者。 终不堕三有之险陷五欲之坑。 自然直过无疑。 常居觉地。 次辩发润根由者。 若分别烦恼正发业。 俱生无明助发业。 发者。 动作义。 业者。 招感义。 俱生能润生。 分别能造业。 招生过重。 俱生能润生过轻。 若分别发人天业。 即俱生助发。 以人天业难发。 要假俱生。 助若分别发三涂业。 不假俱生助发。 以分别猛利故。 不要助发问。 俱生分别。 二种何别答。 古释经论正意。 即分别。 俱生细。 唯识论云。 俱生我执。 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力常与身俱。 不待邪教及邪分别。 任运转故名俱生。 十地论云。 远随现行不作意缘。 无始至今。 任运而有。 不假作意分别寻伺。 如小孩儿见母生喜。 是俱生贪。 见别人啼哭。 是俱生嗔。 即不假别缘分别寻伺求。 自任运起故。 知俱生细。 唯识论云。 分别我执。 亦由现世外缘方起。 非与身俱。 要待邪教邪师及邪分别然后方起。 又此三缘。 前二是。 第三自思惟细。 经云。 缘力断善根地狱生时续。 因力断善根。 地狱死时续。 即自邪思惟是因力。 余二是缘力。 所以首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 一切众生轮回世间。 由二颠倒分别见妄。 当处发生当业轮转。 云何二见。 一者众生别业妄见。 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 阿难。 如世间人目有赤眚。 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 于意云何。 此夜灯明所现圆光。 为是灯色。 为当见色。 阿难。 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 而此圆影唯眚之观。 若是见色。 见已成色。 则彼眚人见圆影者。 名为何等。 复次阿难。 若此圆影离灯别有。 则合傍观屏帐凡筵有圆影出。 离见别有应非眼瞩。 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是故当知。 色实在灯。 见病为影。 影见俱眚。 见眚非病。 终不应言是灯是见。 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 何以故。 第二之观所成故。 诸有智者。 不应说言此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此亦如是。 目眚所成。 今欲名谁是灯是见。 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 阿难。 此阎浮提。 除大海水中间平陆。 有三千洲。 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 凡有二千三百。 其余小洲在诸海中。 其间或有三两百国。 或一或二。 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阿难。 若复此中有一小洲。 只有两国。 唯一国人同感恶缘。 则彼小洲当土众生。 睹诸一切。 不祥境界。 或见二日。 或见两月。 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 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 亦复不闻。 阿难。 吾今为汝。 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阿难。 如彼众生别业妄见。 瞩灯光中所现圆影。 虽现似境。 终彼见者目眚所成。 眚即见劳非色所造。 然见眚者。 终无见咎。 例汝今日。 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 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 无我觉明见所缘眚。 觉见即眚。 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觉所觉眚。 觉非眚中此实见见。 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 皆即见眚。 非见眚者彼见真精。 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阿难。 如彼众生同分妄见。 例彼妄见别业一人。 一病目人同彼一国。 彼见圆影眚妄所生。 此众同分所现不祥。 同见业中瘴恶所起。 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 兼四大海娑婆世界。 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 同是觉明无漏妙心。 见闻觉知虚妄病缘。 和合妄生。 和合妄死。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 则复灭除诸生死因。 圆满菩提不生灭性。 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楞严经疏释云。 别业妄见者。 分别烦恼也。 同分妄见者。 俱生无明也。 夜见灯光五重圆影者。 喻五见也。 蕴喻灯光。 此之五见于蕴上起妄生推度。 是遍计性。 情有理无。 色实在灯见病为影者。 依他蕴性缘起不无。 故云色实在灯。 我见体空从妄心起。 故云见病为影。 影见俱眚者。 能执所执分别惑故。 见眚非病者。 正证真时了知。 遍计脱体全空。 故云见眚非病。 分别惑亡同一真性离能所取。 故云终不应言是灯是见及非灯非见。 即释上来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者。 本来无月将何为形。 形既不立非形亦无。 是非一相能所俱亡。 故云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然见眚者终无见咎者。 若知眚即是眼病。 终不执影以为实有。 故无见咎。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者。 皆是妄心变起非实有境。 见相二分俱不离心。 况是遍计唯影无质。 此释妄见也。 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者。 本元真觉也。 以真能觉妄。 了彼妄见及与所缘俱是眚故。 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者。 结前真妄二觉也。 妄见即是于眚。 能觉真心不是于眚。 但能觉彼妄缘。 体非是眚。 故云觉缘非眚。 觉所觉眚者。 牒妄觉能所俱眚也。 觉非眚中者。 牒真觉非眚也。 此之真妄二见俱离能见所见。 故云此实见见。 以证真时无此二见故。 能见所见既不安立。 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 皆即见眚非见眚者。 彼见真精。 性非眚者故不名见者。 何故真见不名见。 以无眚病故。 只由见病。 分能立所。 遂见世间自他相异。 故云皆即见眚。 言非见眚者。 真见非是眚也。 以真无见相可立故。 不名眚。 既不名眚亦不名见。 正明离见之意。 是以有见即妄。 遍计情生。 如眚目人见夜灯之圆影。 无见即真。 圆成智现。 如明眼人见虚空之清净。 又若别业妄见。 如增上恶业熟生身变为蛇虎等。 此不动总报自受别报。 唯自业识变。 不同业者。 即不见如灯上圆影唯眚之观。 若非眚人则不同见。 若同分妄见。 如同造阿鼻地狱业。 同受总报同苦无间。 若不同其恶业者。 即不见。 如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同见一切不祥境界。 若彼国众生不同其恶缘者。 则本所不见。 亦复不闻。 故知苦缘乐缘总报别报。 因缘和合。 当处出生。 因缘离散当处灭尽。 未曾有一法非出我心耶。 故经云。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 则见清净本心常住。 又若分别烦恼则因邪思而方起。 俱生无明则细自任运而常生。 虽分细之文俱同妄识。 如别业妄见之者因目眚而见灯上圆光。 似同分妄见之人因瘴恶而睹国中灾怪。 虽分同别之境皆是妄心可验。 众生界中凡有一切见闻之事。 皆如一人别业之眚影。 多人同分之不祥。 若能知灯影是目眚所成。 识灾境乃瘴恶所起。 则灯上之重光自没。 天中之两日俄沈。 如不动一心万缘俱寂。 则见闻和合之病。 分别全消。 根本生死之灾俱生永绝问。 三涂之内还具分别俱生不答。 护法云三涂内总无分别。 而不发业。 如猿猴之类。 所有烦恼皆是强盛俱生。 而非分别。 设造业者。 但是别报。 若有分别造总报者。 即永无出期。 问。 既有分别种子。 何不造总报。 答。 阙主伴故。 现行是主。 种子助发是伴。 问。 若说三涂不造业者。 如何大力鬼打舍利弗头便入地狱。 鹦鹉鸟闻四谛法而得生天。 答。 此等造别报此业有力能助昔日总报。 总报被助已便能随业势坠地升天。 又古德问。 人天趣中定总发业不。 答。 人中北洲不造总别二报业以无分别相。 余三洲即发业。 并此洲痴人不发业。 问。 前言三涂无分别。 如何知父母等。 如慈乌反哺猫狗识人知人嗔喜。 答此不是分别烦恼。 彼任运分别非烦恼分别问。 无明发业有几种无明答。 有四种。 一随眠。 二缠无明。 三相应。 四不共。 外法异生具四。 内法异生除不共无明。 入信位第七心及加行位中是内法。 十信第七心前有退故。 及资粮位中名外法。 若内法异生顿悟即造业。 渐悟不造。 颂悟中悲增造。 智增不造。 十地位中八地已去定不发业。 惑体无故。 七地已前。 或云圣人以无漏明为缘而不发业。 设有俱生但助愿润生而已。 又云七地已前俱生起时亦造别报善业。 问。 圣人因何不造总报业。 答。 无分别烦恼故。 以无漏明为缘故。 违生死故。 但以俱生。 润旧总报业。 受分段生死。 居人中。 除北洲人。 修无我观。 无分别不能造业。 此中除极愚昧者。 天上唯除无想天。 以无心故。 不造业。 四种无明总能发业。 随眠是种子。 余三即现行问。 无明发业贪爱润生者。 于烦恼中几法能润答。 古释云。 即识等五支种子。 要假贪等烦恼。 资润溉灌。 方得出生。 若俱生惑业者。 即六俱生。 十分别及二十随烦恼是。 于此三十六烦恼中。 贪一法唯正中正润。 余五俱生即正中助润。 若十分别即助中助调。 又四句料简。 一有是贪爱而能润生。 第六识爱也。 前五识不强盛故。 但是兼支摄。 正唯第六。 二有是贪爱不能润生。 即第七识虽有贪爱。 以内缘故及所知障中者。 三有是生支而贪爱润。 即一切凡夫身中生支也。 四有是生支非贪爱润。 为最后身菩萨。 大乘说是化现故。 或变易身中生支问。 心为起惑之因。 身是造业之本。 身约几种。 有何身能造业答。 身总四有。 一生有。 即中有后本有前。 正结生相续时。 刹那五蕴起名生有。 二本有者。 即生有从死有前。 于其中间。 所有五蕴皆名本有。 以是本总报业所招故。 俱舍颂云。 本有为死前。 居生刹那后。 三死有者。 即本有后中有前。 将死正死诸蕴灭时名死有。 四中有者。 即死有后生有前。 于两中间有故名为中有。 俱舍颂云。 死生二有中五蕴名中有。 即生死二有身不即发业。 以无心故。 若中本二有身即能发业问。 于中有身处中有住。 及欲趣生时。 行相如何答。 准二十四不相应行。 中有势速一法。 于势速中有士用势速。 古释云。 士用势速者。 如中有身往当受生处迅疾。 名士用势速。 所言中者。 对前后以得名有。 则有其情识身。 为此五趣有情身。 在死有后生有前两形中间。 故名中有。 亦以异熟五蕴为体。 为同本有身是业招故。 其中有身便如当生本有身形状如人。 中有似于人等。 五趣亦尔。 但如五六岁等孩儿大。 其形量虽小。 然诸根猛利。 如本有身能作诸事业。 于父母起颠倒想而生爱恶。 此中有身唯同类及净天眼者见。 于中有中。 唯食香气。 在中有住时。 其不善不恶中客性者。 在中有位极迟受生。 不过四十九日。 剂此无有缘不会者。 若极善极恶中有不论近远。 但一刹那便往受生。 起颠倒心趣欲境。 即第八识结生门。 于胎卵二中有。 见父母和合。 生颠倒想而便受生。 若湿化二生中有。 由先业力故不简近远。 染著称情。 当染香处便即受生。 问。 同类眼见中有身。 未知中有眼。 为能见本有身不。 答。 亦有见本有身。 瑜伽论云。 或云唯见男。 或唯见女。 如是渐近彼之处所。 渐渐不见父母余处。 唯见男女根门。 又若薄福中有。 当生下贱贫穷家者。 彼于死时及入胎者。 便闻种种纷飞不可意声。 若是福德位中有。 当生富贵家者。 彼于尔时自然闻美妙可意音声。 乃至香味触境亦有阶降。 问。 中有末位皆起爱受生不。 答。 于中有位。 第六识先起爱润生。 若执取结生即唯第八若男中有缘母起爱生于欲心。 女中有缘父起爱生于欲心。 由起此二种爱心已。 便为己身与所爱境合。 所泄不净流至胎藏认为己有。 后便生欢喜。 此心生已。 中有身便没。 受生有身。 宝积经云。 彼中有身入母胎时。 心生颠倒作邪解心。 生寒冷想大风雨想云雾想。 作此想已。 随业优劣复起十种虚妄之心。 一我入舍宅。 二我升楼阁。 三我升殿堂。 四我升床座。 五入草庵。 六入草舍。 七入草丛。 八入林间。 九入墙孔十入篱。 间。 作是念已即入母胎。 问。 中有身作何颜色。 答。 瑜伽论云。 造恶业者中有。 如黑羺光。 或阴闇夜。 造善业者中有。 如白衣光。 或晴明夜。 宝积经云。 地狱中有如烧了杌本。 傍生中有如烟。 饿鬼中有如水。 人天中有如白衣光。 问。 如人生身变作蛇虎等。 有中有身起不。 答。 慈恩云。 无。 中有身。 以不改转总报故。 但是顺现转别报。 若总报第八。 即不转。 又如地狱中万死千生。 亦无中有。 以不转总报故。 问。 如将水。 蛭虫。 干成末已。 后置水中。 一一尘皆却成水蛭虫。 有中有不。 答。 此但是一类有情同业者。 合托此。 为增上缘而受生。 即不是变作多虫。 若不尔者犯有情界增过。 问。 平等王见中有身不。 答。 不见。 问。 且如有人被冥司追将亦有见者。 此是何身。 答。 此但是本有身摄。 有云。 以此人有业。 但于自识心上妄见阎罗王鬼。 所由等是独影境上自变起。 离识无见。 是以唯识颂云。 境随业识转。 是故说唯心。 故知识是善恶之原。 心为苦乐之本。 世人唯知寻流徇末。 失本迷源。 练行而徒满三祇。 违真渐远。 积功而空经永劫。 去道犹赊。 是以得果圣人。 遇斯而甘称绝分。 出假大士。 对此而未得证真。 岂况矫乱邪徒。 冥初外道。 漆园傲吏。 恍惚狂生者。 而能希冀信受乎。 故知宗镜难信。 悟者希奇。 不唯得宗兼能深达因果。 故云深信大乘不谤因果。 是以一切含识。 唯以自心造善恶因招苦乐果。 或居中有之时。 作善因者承白净之光。 起恶因者见黑闇之色。 或处胎之日。 集白业者登楼殿之上。 造黑业者投草棘之中。 及出世间为人依正亦分优劣。 若有福者。 挺燕颔龙颜之相。 受华堂金屋之荣。 若鲜德者。 现五露眇小之形。 处瓮牖席门之弊。 可谓风和响顺形直影端。 因果同时缘会不失。 则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内德论云。 小乘以依报为业有。 大乘以万境为识造。 随幻业而施之天地。 逐妄心而现之土草。 若目睹于空华。 比睡梦现其生老。 若悟之于心业。 则唯闻于佛道。 宗镜录卷第七十四。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1-12 08:02: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7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