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第六册(五十一至六十卷) 宗镜录卷第五十七 内容: 《宗镜录》第六册(五十一至六十卷) 宗镜录卷第五十七夫楞伽经所明三种识。 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此中三识于八识中如何分别答。 真谓本觉。 现谓第八。 余七俱名分别事识。 虽第七识不缘外尘。 缘第八故名分别事。 真谓本觉者。 即八识之性。 经中有明九识。 于八识外立九识名。 即是真识。 若约性收亦不离八识。 以性遍一切处故问。 但说赖耶等八识。 俗谛已显。 云何说十一种识。 又究竟指归唯一真实性。 复云何说广略等诸识答。 因相显性非无所以。 摄未归本自有端由。 摄大乘论云。 若不定明一切法唯有识。 真实性则不得显现。 若不具说十一识。 说俗谛不尽。 若止说前五识。 唯得俗谛根本。 不得俗谛差别义。 若说俗谛不遍。 真识则不明了。 真不明了则遣俗不尽。 是故具说十一识通摄俗谛。 是以了俗无性即达真空。 真空虽空而不坏相。 俗有虽有恒常体虚。 是知随缘非有之真谛。 恒不异事而显现。 寂灭非无之俗谛。 恒不异真而成立。 上来所引二识三识八识九识十一识等。 不出一心宗。 所以楞伽经云。 一切诸度门。 佛心为第一。 又云。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所言宗者。 谓心实处。 约其真心之性。 随其义开体用二门。 即同起信立心真如门心生灭门。 真如是体。 生灭是用。 然诸识不出体用二心。 一体心是寂灭心。 即九识体。 二用心是生灭心。 即前八识用。 体用隐显说为二心。 以用即体故。 生灭即不生灭。 以体即用故。 不生灭即生灭。 以生灭无性。 用而不多。 以寂灭随缘。 体而非一非多非一体用常冥。 而一而多体用恒现。 识性是体。 识相是用。 体用互成皆归宗镜。 唯识钞云。 识性识相无不归心。 心王心所皆名唯识者。 谓圆成实性。 是识性。 依他起性。 是识相。 皆不离心也。 或可诸无为法名识性。 得等分位色等所变。 是识相。 皆不离心也。 识之相应名心所。 识之自性名心王。 心王最胜。 称之为主。 摄所从心。 名归心。 摄得等分位兼色等所变。 归于见分等。 名泯相。 性相不相离。 总名唯识也问境不离识识不离境者。 何秖云唯识不名唯境答。 虽互相生境从识变。 然古释。 境由心分别方生。 由心生故名唯识。 识不由境分别生。 不由境故不可名唯境。 问。 心是境家增上缘。 境假心生名唯识。 境是心家所缘缘。 心假境生应名唯境答。 离心执境是虚妄。 为遮妄心名唯识。 悟心无我出沉沦。 不约二缘名唯境。 又有境无境皆是自心。 其心悉生。 一若缘有境生心者。 即是自识相分。 一切实境不离能缘之心于自识外实无其境。 二若缘无境生心者。 如独生散意。 缘过去未来空华角一切无法时。 心亦起故。 如百法钞云。 旧云。 缘无不生虑不正。 问。 何以不正。 答。 如缘空华角一切无法时。 心亦起故。 何以。 言缘无不生虑耶。 故知有独影境内心相分。 此相分望见分。 亦成所缘缘义。 若无内心相分其心即不生。 唐三藏云。 境非真虑起证知唯有识。 虽遍计所执相。 虽即非真。 而不无内心相分能牵生心故。 由此四句分别。 一无影有质。 其心不生。 二有影无质。 其心得生。 三影质俱有。 心生可知。 四影质俱无。 心亦得起。 即根本智证真如是。 唯识论云。 有境牵生心。 若真理为境。 能牵生智心。 若俗谛为境。 能牵生识心。 则未有无心境。 曾无无境心问八识之中。 约因位初地已去几识成无漏答。 古德释云。 唯六七二识成无漏。 六即第六识。 初地门中二十二心所。 成妙观察智。 七即第七识。 二十二心所。 成平等性智。 此二智品相应俱离障染。 故名无漏。 若五八等识定是有漏。 问云何第六得成无漏耶。 答。 谓初地入无漏心时。 断分别二障种现习气故无漏。 问。 第六能断惑。 断惑成无漏。 第七不能断惑。 何故亦成无漏。 答。 谓第七识是第六所依根。 第六是能依识。 能依识既成无漏。 第七所依亦成无漏。 谓第六入生法二空观时。 第七识中俱生我法二执。 现行伏令不起故。 第七成无漏。 问。 何故第八是有漏耶。 答。 第八是总报主。 持种受熏。 若因中便成无漏。 即一切有漏杂染种子皆散失故。 即便成佛。 何用更二劫修行耶。 问。 前五既非是总报主。 何故不成无漏。 答。 前五根是第八亲相分。 能变第八既是有漏。 所变五根亦有漏。 五根是所依尚有漏。 能依五识亦成有漏也。 如上依经论分别诸识。 开合不同皆依体用。 约体则无差而差。 以全用之体不碍用故。 约用则差而无差。 以全体之用不失体故。 如举海成波不失海举波成海不碍波。 非有非无方穷识性。 不一不异可究心原。 如古德云。 约诸识门虽一多不定。 皆是体用缘起本末相收。 本者九识。 末者五识。 从本向末寂而常用。 从末向本用而常寂。 寂而常用故静而不结。 用而常寂故动而不乱。 静而不结故真如是缘起。 动而不乱故缘起是真如。 真如是缘起故。 无涅槃不生死。 即八九为六七。 缘起是真如故。 无生死不涅槃。 即六七为八九。 无生死不涅槃故。 法界皆生死。 无涅槃不生死故。 法界皆涅槃。 法界皆涅槃故生死非杂乱。 法界皆生死故涅槃非寂静。 生死非杂乱众生即是佛。 涅槃非寂静佛即是众生。 是以法界违故说涅槃是生死。 即理随情用。 法界顺故说生死是涅槃。 即情随理用。 如此明时。 说情非理外理非情外。 情非理外故。 所以即实说六七为八九。 实者体也。 理非情外故。 所以即假说八九为六七。 假者用也。 以假实无碍故人法俱空。 以体用无碍故空无可空。 人法俱空故说绝待。 空无可空故言妙用。 如斯说者。 亦是排情之言。 论其至实者。 不可以名相得。 至极者。 不可以二谛辩。 不可以名相得。 故非言像能诠。 不可以二谛辩。 故非有无能说。 故云至理无言贤圣默然。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正可以神会。 不可以心求问。 觉海澄源一心湛寂。 云何最初起诸识浪答。 虽云识浪起处无从无始无生。 能穷识性。 只谓不觉忽尔念生。 犹若澄栏然风起不出不入。 汹涌之洪浪滔天。 非内非外颠倒之狂心遍境。 起信论云。 以不知真法一故。 心不相应。 忽然念动名为无明。 此是现根本无明最极微细。 未有能所王数差别。 故云不相应。 非同心王心所相应也。 唯此无明为染法之原。 最极微细。 更无染法能为此本。 故云忽然念起也。 无明之前。 无别有法为始集之本。 故云无始。 则是忽然义。 非约时节以说忽然而起。 无初故也。 又释摩诃衍论云。 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者。 即是显示根本不觉之起因缘。 根本不觉。 何因缘故。 得起而有。 因不如故。 得起而有。 何等法中而不如耶。 谓三法中而不如故。 言不如者。 当有何义。 谓违逆义故。 云何三法。 一者实知一法。 二者真如一法。 三者一心一法。 是名为三。 实知法者。 谓一切觉即能达智。 真如法者。 谓平等理即所达境一心法者。 谓一法界即所依体。 于此三法皆违逆故。 无明元起。 是故说言。 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 彼三种法皆守一中。 终不离故通名一。 又论云。 以无明熏力。 不觉心动最初成其业识。 因此业识复生转识等。 论释云。 最初不觉称为第一业相。 能见所见无有差别。 心王念法不可分析。 唯有精动隐流之义。 故名为业。 如是动流只由不觉。 第二转相以业相念为所依故。 转作能缘流成了相。 第三现相以了别转为所依。 戏论境界具足现前。 所缘相分圆满安布。 依此见分现彼相分。 又动相者。 动为业识。 理极微细。 谓本觉心。 因无明风举体微动。 微动之相未能外缘。 即不觉故。 谓从本觉有不觉生。 即为业相。 喻如海微波从静微动。 而未从此转移本众。 转相者。 假无明力资助业相。 转成能缘。 有能见用向外面起。 即名转相。 虽有转相。 而未能现五尘所缘境相。 喻如海波浪假于风力。 兼资微动。 从此击波转移而起。 现相者。 从转相而成现相。 方有色尘山河大地器世间等。 仁王般若经云。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 汝先问云。 复以何相而住观察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观。 以幻化身而见幻化。 正住平等无有彼我。 如是观察化利众生。 然诸有情于久远劫。 初刹那识异于木石。 生得染净各自能为无量无数染净识本。 从初刹那不可说劫乃至金刚终一刹那。 有不可说不可说识。 生诸有情色心二法。 色名色蕴。 心名四蕴。 皆积聚性隐覆真实。 古释云。 初刹那识异于木石者。 有说。 初识随于何趣。 续生位中。 最初刹那第八识也。 识有缘虑异于木石。 有说初识。 如楞伽经云。 诸识有三种相。 谓转相业相真相。 言真相者。 本觉真心不藉妄缘名自真相。 业相者。 根本无明起静令动。 动为业识。 极微细故。 转相者是能见相。 依前业相转成能缘。 虽有能缘而未能显所缘境故。 现相者即境界相。 依前转相能现境故。 又云。 顿分别知自心现身及身安立受用境界。 如次即是根身外器色等五境。 以一切时任运现故。 此是三细即本识故。 最初业识即为初。 依生起门为次第故。 又远劫来时无初始。 过未无体。 熏习唯心妄念为初违真起故。 又从静起动名之为业。 从内趣外。 名之为转。 真如之性。 不可增减。 名为真相。 亦名真识。 此真识。 即业转现等三性。 即神解性不同虚空通名识。 亦名自相。 不藉他成故。 亦名智相。 觉照性故。 所以云。 本觉真心不藉妄缘以真心之体即是本觉非动转相。 是觉性故。 又释云。 初刹那识异于木石者。 谓一念识。 有觉受故。 异于木石。 即显前念中有末心。 所见赤白二秽即同外器木石种类。 此识生时揽彼为身。 故异木石问。 远劫无始。 何名初识耶答。 过去未来无体。 刹那熏习唯属现在。 现在正起妄念之时。 妄念违真名为初识。 非是过去有识创起名为初识也。 故知横该一切处。 竖通无量时。 皆是即今现在一心。 更无别理。 所以法华经云。 我观久远犹若今日。 则三世情消契无时之正轨。 一真道现。 证唯识之圆宗问。 经明初刹那识异于木石生得染净。 各自能为无量无数染净识本。 从初刹那不可说劫。 乃至金刚经一刹那。 有不可说不可说识。 生诸有情色心二法者。 则有染有净。 有生有灭。 此识约生灭门中。 有几种生灭答。 真门顺性妙合无生世相随缘似分起尽楞伽经云。 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佛告大慧。 识有二种生住灭。 非思量所知。 谓流注生住灭。 相生住灭。 古释云。 言流注者。 唯目第八。 三相微隐种现不断名为流注。 由无明缘初起业识。 故说为生。 相续长劫故名为住。 到金刚定等觉一念断本无明。 名流注灭。 相生灭住者。 谓余七识心境显。 故名为相。 虽七缘八望六为细具有四惑亦云故。 依彼现识自种诸境缘合生七说为相生。 长劫熏习。 名为相住。 从末向本渐伏及断。 至七地满名为相灭。 依前生灭立迷悟依。 依后生灭立染净依。 后短前长。 事分二别。 即是流注生住灭。 相生住灭。 是以海水得风。 变作波涛之相。 心水遇境。 密成流注之生。 前波引后波。 鼓沧溟而不绝。 新念续旧念。 腾心海以常兴。 从此汨乱澄源昏沉觉海。 是知因真起妄。 不觉无明之动摇。 如从水成波。 全是外风之鼓击。 内外和合因缘发萌。 遂成能见之心。 便现所观之境。 因照而俄生智鉴。 因智而分别妍媸。 从此取舍情分爱憎。 心变于五尘境。 执着坚牢。 向六情根相续不断。 因玆爱河浪底沉溺无忧。 欲火焰中焚烧罔惧甘心受黑城之极苦。 不觉不知。 没命贪梦宅之浮荣。 难惺难悟。 若能了最初一念。 起灭何从。 顿入无生。 复本真觉。 则尘尘寂灭。 六趣之笼槛难羁。 念念虚玄。 九结之网罗休绊。 犹如巨海风息。 不起微涟。 察动相之本空。 见缘生之无体。 则穷源湿性湛尔清冷。 万像森罗焕然明白。 所以贤劫定意经云。 了一切空。 是曰一心问。 宗镜搜玄。 云何说识答。 只为识性幽玄难穷本末。 唯佛能了。 下位莫知。 以无迹无形。 为万有之本。 唯深唯妙。 作众圣之原。 如菩萨处胎经五道寻识品云。 尔时世尊将欲示现识所趣向。 道识俗识。 有为识无为识。 有漏识无漏识。 华识果识。 报识无报识。 天识龙识。 鬼神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人非人识。 上至二十八天识下至无救地狱识。 尔时世尊即于胎中。 现勾锁骸骨。 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佛告阿祈陀。 能别此骸骨识耶。 对曰。 不别。 何以故。 未得通彻。 行力未至。 佛告弥勒菩萨。 汝此天中未得神通耶。 弥勒白佛言。 有成就者。 有不成就者。 佛告弥勒。 汝观勾锁骸骨。 令一切众知识所趣。 分别决了令无疑滞。 尔时弥勒菩萨即从座起。 手执金刚七宝神杖。 揽勾锁骸骨听彼骨声。 即白佛言。 此人命终嗔恚结多。 识堕龙中。 次复搅骨。 此人前身十迹行具得生天上。 次复搅骨。 此人前身破戒犯律生地狱中。 如是搅骨有漏无漏有为无为。 从二十八天下至无救地狱。 知识所趣善恶果报白黑行报。 有一全身舍利无有缺减。 尔时弥勒以杖搅之。 推寻此识了不知处。 如是三搅。 前白佛言。 此人神识了不可知。 将非如来入涅槃耶。 佛告弥勒。 汝绍佛位。 于当来世。 当得作佛。 成无上道。 何以搅舍利而不知识处耶。 弥勒白佛言。 佛不思议。 不可限量。 非我等境界所能筹量。 今有狐疑。 唯愿世尊当解说之。 五道神识尽能得知。 彼善恶所趣。 不敢有疑。 于如来所。 今此舍利无有缺减。 愿说此识。 令我等知。 佛告弥勒。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舍利流布。 非汝等境界所能分别。 何以故。 此舍利即是吾舍利何能寻究如来神识。 今当与汝分别。 如来上中下识。 至萨芸然各各不同。 初住菩萨未立根德力。 虽得神通二住菩萨。 以天眼观。 知识所趣退不退地。 亦复观见欲界色界无色界者。 或复观见。 生东方无数恒河沙佛刹。 供养诸佛奉律无碍。 亦复知彼受记劫数一劫二劫乃至百千亿劫。 或有菩萨于三住地观见舍利。 知识所趣于有余涅槃无余涅槃。 然复不见四住所行识所趣向。 四住菩萨见一见二三住识法。 然复不见五住舍利识法所趣。 乃至唯佛。 知佛神识所念。 又偈云识神无形法。 五大以为家。 分别善恶行。 去就别真伪。 识示善道处。 永到安隐道。 识为第六王。 余大最不如问。 心识二名有何胜劣答。 心是如来藏心真如之性。 识是心之所生。 无有一法不从真心性起。 故首楞严经云。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心是本即胜。 识是依即劣。 如圆觉疏云。 生法本无一切唯识。 识如幻梦。 但是一心问。 设使识无其体。 云何得是心乎。 答。 以识本是心所成故。 故识无体。 则是一心。 何异境从识生摄境归识若通而论之则本是一心。 心变为识。 识变诸境。 由是摄境归识摄识归心也。 问前已广明识相。 如何是智答。 分别是识。 无分别是智。 如大宝积经云。 佛言。 所言识者。 谓能了别眼所知色。 耳所知声。 鼻所知香。 舌所知味。 身所知触。 意所知法。 是名为识。 所言智者。 于内寂静不行于外。 唯依于智。 不于一法而生分别及种种分别。 是名为智。 又舍利弗。 从境界生。 是名为识。 从作意生。 是名为识。 从分别生。 是名为识。 无取无执无有所缘。 无所了别无有分别。 是名为智。 又舍利弗所言识者。 住有为法。 何以故。 无为法中识不能行。 若能了达无为之法。 是名为智。 又月灯三昧经偈云。 不寂者是想。 寂灭者是智。 若知想自性。 便离于诸想。 若有想可遣。 是则还有想。 彼行想戏论。 是人不离想。 若人作是心。 是想谁所起。 是想谁能证。 谁能灭是想。 起想之法者。 诸佛莫能得。 即于此处有。 无我离取着。 若其心不生。 何由得起想。 若心得解脱。 彼则无由起。 若证于解脱。 心则不思议。 心不思议故。 成就不思议。 我本作是念。 安住心地已。 弃舍一切心。 愿成不思议。 白净法果报。 睹见于无为。 一念能了知。 一切众生念。 众生即是心。 心即是如来。 诸佛不思议。 显了于此心问心王妙义八识真原。 显正理以圆明。 据圣教为定量。 理事齐举已断纤疑。 心所之门如何开演。 答。 此申第二心所有法。 此心所六位。 都有五十一法。 遍行有五。 别境有五。 善有十一。 根本烦恼有六。 随烦恼有二十。 不定有四。 遍行者。 遍四一切。 四一切者。 一性一切者。 即三性。 一善二不善三无记性等。 二地一切者。 即九地。 一欲界五趣地。 色界四禅四地。 无色界四空四地。 三时一切者。 时即同一刹那时也。 此作意等五心所。 皆同时起。 故名时一切。 四俱一切者俱。 即遍诸心等与八识俱。 意云。 此作意等五遍行。 与八识心王俱起时。 必有同时相应五数。 又如八识俱起时。 皆有遍行五数。 故名俱一切。 即四一切。 是所行所遍。 触等五数。 是能行能遍。 遍者是圆义。 行者是游履义。 缘境义。 但取见分能缘四一切。 不取内二分。 内二分但互相缘即不能外缘一切。 又若别境欲等五数有行非遍。 行是能缘。 遍是所缘。 即所乐等四境。 以四境不能令能缘欲等所遍缘。 故名有行非遍。 应以四句分别。 一是行非遍。 即别境。 二是遍非行。 即真如。 三俱句即遍行。 四俱非。 即色等。 显扬论云。 心所有法者。 谓若法从阿赖耶种子所生。 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 彼复云何。 谓遍行有五。 一作意者。 谓能警心为性。 于所缘境引心为业问。 作意为在种位能警心。 为在现行能警心答。 在种位能警心。 以作意自性明利。 虽在种位。 若有境至。 而能警心心所种。 令生起现。 举喻如多人同一室宿。 外边有贼来时。 众中有一人。 为性少睡。 便能警觉余人。 此人虽自身未起。 而能警觉余人令起。 亦如内心相分虽与见分同起。 法尔有能牵心功能。 今作意亦尔其作意种子。 既警彼诸心心所种。 生现行已。 作意现行。 又能引心现行令趣前境。 即此作意有二功能。 一心未起时能警令起。 二若起已能引令趣境。 初是体性。 后是业用。 二触谓根境识三事和合。 分别为体。 受依为业。 又即三和是因。 触是其果。 令心心所触境为性。 受想思等所依为业。 触若不生时。 余受一心所亦不能生。 和合一切心及心所。 令同触前境。 是触自性也。 即诸心所缘境时。 皆是触功能自性也。 即此触似彼三和。 与受等为所依。 是触之业用也。 三受领纳为体。 爱缘为业。 四想谓名句文身熏习为缘取相为体。 发言议为业。 又想能安立自境分剂。 若心起时无此想者。 应不能取境分剂相。 于境取像为性。 施设种种名言为业。 种种名言皆由于想。 是想功能。 五思谓念心。 造作一切善恶总别报为思体。 于善品等役心为业。 触等五法心起必有。 故是遍行。 余非遍行。 别境有五。 欲等不遍心故。 以四境别名为别境也。 一欲谓于所乐境希望为体。 勤依为业。 又于一切事欲观察者。 有希望故。 若不欲观随因境势。 任运缘者。 即全无欲。 由斯理趣。 欲非遍行。 二胜解。 谓于决定境如其所应印解为体。 不可引转为业。 又谓邪正等教理证力。 于所取境审决印持。 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 犹预境胜解全无。 非审决心亦无胜解。 非遍行摄。 三念谓于惯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体。 等持所依为业。 又于曾未受体类境中令不起念。 设曾所受不能明记。 念亦不生故。 念必非遍行所摄。 念与定为所依为业用。 能生正定故言定依为业四定。 亦云等持。 谓于所观境专注一缘为体。 令心不散智依为业。 又由定令心专注不散。 依斯便有决择智生。 若不系心专注境位便无定起。 故非遍行。 五慧谓于所观境简择为体。 断疑为业。 又于非观境愚昧心中。 无简择故。 非遍行摄。 此别境五随位有无。 所缘能缘非定俱故。 善有十一。 一信谓于有体有德有能心净为体。 断不信障能得菩提资粮圆满为业。 又识论云。 信以心净为性。 此性澄清能净心等。 以心胜故立心净名。 如水清珠能清浊水。 释云。 唯信是能净。 余善等皆所净故。 以心王为主。 但言心净不言心所。 水喻心等。 清珠喻信体。 以投珠故。 浊水便清。 以有信故。 其心遂净。 二惭谓依自增上及法增上羞耻过恶为体。 断无惭障为业。 三愧谓依世增上羞耻过恶为体。 断无愧障为业。 四无贪。 谓于有有具厌离无执。 不藏不爱无著为体。 能断贪障为业。 五无嗔。 谓于诸有情心无损害慈愍为体。 能断嗔障为业。 六无痴。 谓正了真实为体。 能断痴障为业。 七精进。 谓心勇无堕不自轻贱为体。 断懈怠障为业。 八轻安。 谓远离重身心调畅为体。 断重障为业。 九不放逸。 谓总摄无贪嗔痴精进为体。 断放逸障为业。 十舍。 谓总摄无贪嗔痴为体。 依此舍故得心平等。 得心正直心无发动。 断发动障为业。 十一不害。 谓由不恼害诸有情故。 悲哀恻怆愍物为体。 能断害障为业。 根本烦恼有六。 一贪。 谓于五取蕴。 爱乐覆藏保着为体。 损害自他能趣恶道为业。 二嗔。 谓于有情欲兴损害为体。 能障无嗔为业。 三慢。 谓以他劣己计我为胜。 令心高举为体。 能障无慢为业。 四无明。 谓不正了真实为体。 能障正了为业。 五邪见。 谓五见为体。 一萨迦邪见谓于五取蕴计我我所染污慧为体。 能障无我无颠倒解为业。 二边执见。 谓于五取蕴。 执计断常染污慧为体。 能障无常无颠倒解为业。 二邪见。 谓谤因果染污慧为体。 唯分别起能障正见为业。 四见取。 谓于前三见及见所依蕴。 计最胜上及与第一染污慧为体。 唯分别起。 能障苦及不净无颠倒解为业。 五戒禁取。 谓于前诸见及见所依蕴。 计为清净解脱出离染污慧为体。 唯分别起。 能障如前无颠倒解为业。 释云。 萨迦邪见者。 此翻身见也。 见取者。 论又云。 一切诤所依为业。 此于诸见及所依蕴。 执为最胜能得涅槃清净法是见取。 由此各各互执为胜诸见等故。 一切外道诤因斯而起。 戒禁取者。 又云。 无利勤苦所依为业。 谓依诸见所受戒。 说此戒为胜及能得涅槃。 由此戒故一切外道受持拔发等无利勤苦。 六疑。 谓于诸谛犹豫不决为体。 唯分别起能障无疑为业问。 此十烦恼。 何识相应答。 第八藏识全无。 第七末那有四。 第六意识具十。 前五识唯三。 古释云。 五识但三。 以无分别故无慢等。 慢等必由有随念计度分别生故。 又由慢于称量门起劣胜负故。 疑犹豫简择门起见推求门起故。 五识无此等行相故。 七识具我痴等四烦恼。 犹具审决故疑无容起。 由爱着我嗔不得生。 无一心王中有二慧故。 余见不生。 随烦恼有二十。 释论云。 唯是烦恼分位差别等流性故。 名随烦恼。 此二十种类别有三。 谓分等十各别起故。 名小随烦恼。 无惭等二遍不善故名中随烦恼。 掉举等八遍染心故。 名大随烦恼。 一忿。 谓于现在违缘令心愤发为体。 能障无嗔为业。 二恨。 谓于过去违缘结怨不舍为体。 能障无嗔为业。 三覆。 谓于过犯。 若他谏诲。 若不谏诲。 秘所作恶为体。 能障发露悔过为业。 四恼。 谓于过犯若他谏诲。 便发言。 心暴不忍为体。 能障善友为业。 五嫉。 谓于他所有功德名誉。 心妒不悦为体。 能障仁慈为业。 六悭。 谓积聚怪着为体。 障无贪为业。 七诳。 谓惑乱于他现不实事心诡为体。 能障爱敬为业。 八谄。 为欺彼故诈现恭顺心曲为体。 能障爱敬为业。 九憍。 谓恃世间兴盛等。 心恃高举无所忌惮为体。 能障厌离为业。 十害。 谓逼恼有情无悲无愍。 无哀无怜无恻为体。 能障不害为业。 十一无惭谓不耻过恶为体。 能障惭为业。 十二无愧。 谓于世增上不耻过恶为体能障愧为业。 十三惛沈。 谓令心懵重为体。 能障毗舍那为业。 十四掉举。 谓依不正寻求心不寂静为体。 能障奢摩他为业。 十五不信。 谓于有体有德有能心不净信为体。 障信为业。 十六懈怠。 谓心不勉励为体。 能障发起正勤为业。 十七放逸。 谓总贪嗔痴懈怠为体。 障不放逸为业。 十八失念。 谓染污不记为体。 障不妄念为业。 十九散乱。 谓于所修善心不喜乐为依止故驰散外缘为体。 能障等持为业。 二十不正知。 谓于三业不正了住染污慧为体。 能障正知为业。 宗镜录卷第五十七。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1-21 08:16:4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