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第五册(四十一至五十卷) 宗镜录卷第四十三 内容: 《宗镜录》第五册(四十一至五十卷) 宗镜录卷第四十三夫初祖西来唯传一心之法。 二祖求缘虑不安之心不得。 即知唯一真心圆成周遍。 当下言思道断。 达磨印可。 遂得祖印大行。 迄至今日。 云何着于言说违背自宗。 义学三乘自有阶等答。 前标宗门中。 巳唯提大旨。 若决定信入正解无差。 则举一例诸言思路绝。 窃见今时学者唯在意思多着言说。 但云心外无法。 念念常随境生。 唯知口说于空。 步步恒游有内。 只总举心之名字。 微细行相不知。 若论无量法门广说。 穷劫不尽。 今所录者。 为成前义。 终无别旨妄有披陈。 此一心法门。 是凡圣之本。 若不先明行相。 何以深究根原。 故须三量定其是非。 真修匪滥。 四分成其体用。 正理无亏。 然后十因四缘。 辩染净之生处。 三报五果。 鉴真俗之所归。 则能斥小除邪。 刳情破执。 遂乃护法菩萨正义圆明。 西天大行教传此土。 佛日沈而再朗。 慧云散而重生。 遂得心境融通自他交彻。 不一不异触境冥宗。 非有非空随缘合道。 若不达三量真妄何分。 若不知四分。 体用俱失。 故知浪说心之名字。 微细行相慒然不知。 终不免心境缘。 拘自他见缚。 目下狐疑不断。 临终津济何凭。 所以般若是送神符。 临终能令生死无滞。 只为盲无智眼教观不明。 从无始已来不能洞晓。 违现量而失自心体。 逐比非而妄认外尘。 终日将心取心。 以幻缘幻。 似狗枯骨自咽其津。 如象鼻取水还沐己体。 必无前境而作对治。 自从受身。 含识已来。 居三界尘劳之内。 犹热病见鬼于非怨处认怨。 若眼生华向无爱中起爱。 妄生妄死。 空是空非。 都不觉知。 莫能暂省。 今更不信。 复待何时。 生死海深。 匪慧舟而不渡。 尘劳网密。 非智刃而莫挥。 其四分三量诸多义门。 下当广辩问。 祖佛大意贵在心行。 采义徇文只益戏论。 所以文殊诃阿难云。 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 争如一念还原深谐遗旨答。 此为未知者说。 不为已知者言。 为未行者言。 不为已行者说。 若已知已行之者。 则心迹尚亡。 何待言说。 今只为初学未知者。 己眼不开。 圆机未发。 须假闻慧。 以助初心为未行者。 但执依通。 学大乘语。 如虫食木。 犹奴数钱。 乃至尘沙教门。 皆为此之二等。 因玆见谛如说而行。 且智慧之光。 如日普照。 多闻之力。 犹膏助明。 以劣解众生从无始来受无量劫洞然之苦。 只为迷正信路失妙慧门。 狂乱用心颠倒行事。 何乃盲无智照。 翻嫌真实慧光。 贫阙法财。 更袪多闻宝藏。 如华严经云。 欲度众生令住涅槃。 不离无障碍解脱智。 无障碍解脱智。 不离一切法如实觉。 一切法如实觉。 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 无行无生行慧光。 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 禅善巧决定观察智。 不离善巧多闻。 是以因闻显心。 能辩决定观察之禅。 因禅发起无行无生之慧。 因慧了达诸法如实之觉。 因觉圆满无碍解脱之智。 斯皆全因最初多闻之力。 成就菩提。 若离此宗镜。 别无成佛之门。 设有所修。 皆成魔外之法。 大智度论偈云。 有慧无多闻。 是不知实相。 譬如大暗中。 有目无所见。 多闻无智慧。 亦不知实相。 譬如大明中。 有灯而无目。 多闻利智慧。 是所说应受。 无闻无智慧。 是名人身牛。 且如有慧无多闻者。 况如大暗中有目而无所见。 虽有智眼而不能遍知万法法界缘起诸识熏习等。 如处大暗之中。 一无所见。 是以实相遍一切法。 一切法即实相。 未曾有一法而出于法性。 若不遍知一切法。 则何由深达贯相故云亦不知实相。 多闻无智慧者。 况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 虽有多闻记持名相。 而无自证真智。 圆解不发。 唯堕无明。 大信不成空成邪见。 如大明中虽有日月灯光。 无眼何由睹见。 虽闻如来宝藏。 一生传唱。 听受无疲。 己眼不开但数他宝。 智眼不发焉辩教宗。 如是之人。 故是不知实相。 闻慧具足。 方达实相之原。 闻慧俱无如牛羊之眼。 岂辩万法性相总别之方隅耶。 夫学般若菩萨。 不可受人牛之谐诮。 绍佛乘大士。 宁甘堕虫木之讥。 若乃智人应须三省。 是以未知心佛之宝甘处尘劳。 才闻性觉之宗。 便登圣地。 如贤劫定意经云。 喜王菩萨宴坐七日。 过七日已诣佛启请。 行何三昧能悉通达八万四千诸度法门。 佛告喜王。 有三昧门。 名了诸法本。 菩萨行时。 便能通达诸度法门。 诸度法门者。 诸佛有三百五十功德。 一一德各修六度为因。 释曰。 诸法本者。 即众生心。 若随善心成六度门。 若随恶心作三涂道。 当乐土而为苦境。 皆是心成。 处地狱而变天堂。 悉由心转。 或即刹那成佛。 或即永劫沉沦。 只在最初一念之力。 故云法无定相但随人心。 如天意树随天意转。 可谓变通立验因果现前。 不动丝毫遍穷法界。 如牖隙之内观无际之空。 似径尺镜中见千里之影。 有斯奇特。 昧者不知。 如见金为蛇。 误执宝成砾。 故密严经偈云。 譬如殊胜宝。 野人所轻贱。 若用饰旒。 则为王顶戴。 如是赖耶识。 是清净佛性。 凡位恒杂染。 佛果常保持。 如美玉在水。 苔衣所缠覆。 赖耶处生死。 习气萦不现。 于此赖耶识。 有二取生相。 如蛇有二头。 随乐而同往。 赖耶亦如是。 与诸色相俱。 一切诸世间。 取之以为色。 恶觉者迷惑。 计为我我所。 若有若非有。 自在作世间。 赖耶虽变现。 体性恒甚深。 于诸无智人。 悉不能觉了。 是以若能觉了。 即察动心万境万缘皆从此起。 若心不动诸事寂然。 入如实门住。 无分别。 如入楞伽经偈云。 但有心动转。 皆是世俗法。 不复起转生。 见世是自心。 来者是事生。 去者是事灭。 如实知去来。 不复生分别。 又若执经论无益。 翻成诸圣虚功则西土上德声闻。 徒劳结集。 此方大权菩萨。 何假翻经。 如抱沉痾之人。 不须妙药。 似迷险道之者。 曷用导师。 良医终不救无病之人。 导师亦不引识路之者。 嘉肴美膳。 岂可劝饱人之餐。 异宝奇珍。 未必动廉士之念。 见与不见全在心知行之不行。 唯关意密。 实不敢以己妨于上上机人。 但一心为报佛恩。 依教略而纂录。 如漏管中之见。 莫测义天。 似偷壁罅之光。 焉裨法日。 今遵慈。 教有明文。 法尔沙门。 须具三施。 三施之内。 法施为先。 此八识心王性相分量。 上至极圣下至凡夫。 本末推穷悉皆具足。 只于明昧得失似分。 诸圣了之。 成真如妙用。 尽未来际建佛事门。 众生昧之。 为烦恼尘劳。 从无始来造生死事。 于日用中以不识故。 莫辩心王与心所。 宁知内尘与外尘如有目之人。 处闇室之内。 犹生盲之者。 居宝藏之中。 无般若之光。 何由辩真识伪。 阙智眼之鉴焉能别宝探珠。 遂乃以妄为真执常为断。 不应作而作。 投虚妄之苦轮。 不应思而思。 集颠倒之恶业。 只为不遇出世道友。 未闻无上圆诠。 任自胸襟纵我情性。 取一期之暂乐。 积万劫之余殃。 以日继时。 罔知罔觉。 从生至老。 不省不思。 以无明俱时而生。 以无明俱时而死。 从一闇室投一闇室。 出一苦轮入一苦轮。 历劫逾生未有休日。 此身他世几是脱时。 宗镜本怀正为于此。 是以照之如镜。 何法而不明。 归之如海何川。 而不入。 若千年闇室。 破之唯一灯。 无始尘劳。 照之唯一观。 此具足诠旨。 信入而不动神情。 成现法门。 谛了而匪劳心力。 若更不信徒抱惛迷。 深嘱后贤无失法利。 故法华经偈云。 不求大势佛。 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 以苦欲舍苦。 为是众生故。 而起大悲心。 为不依正觉广大威势之力。 及正念一心法威德力。 于心外取法成诸邪见。 以生灭为因。 以生灭为果。 本出生死重增生死。 为是等故。 而起大悲拔其妄苦。 以生死是众苦之本。 虽年百岁犹若刹那。 如东逝之长波。 似西垂之残照。 击石之星火。 骤隙之迅驹。 风之微灯。 草头之悬露。 临崖之朽树。 烁目之电光。 若不遇正法广大修行。 则万劫沉沦虚生浪死。 如大涅槃经云。 复次菩萨修于死想观是寿命。 常为无量怨仇所绕。 念念损减。 无有增长。 犹山瀑水不得停住。 亦如朝露势不久停。 如囚趣市步步近死。 如牵牛羊诣于屠所。 迦叶菩萨言。 世尊。 云何智者观念念灭。 善男子。 譬如四人皆善射术。 聚在一处。 各射一方俱作是念。 我等四箭俱发俱堕。 复有一人作是念言。 如是四箭及其未堕。 我能一时以手接取。 善男子如是之人可说疾不。 迦叶菩萨言。 如是世尊。 佛言。 善男子。 地行鬼疾复速是人。 有飞行鬼复速地行。 四天王疾复速飞行。 日月神天复速四天王。 坚疾天复疾日月。 众生寿命复速坚疾。 善男子。 一息一眴众生寿命四百生灭。 智者若能观命如是。 是名能观念念灭也善男子。 智者观命系属死王我若能离如是死王。 则得永断无常寿命。 复次智者观是寿命。 犹如河岸临峻大树。 亦如有人作大逆罪。 及其受戮无怜愍者。 如师子王大饥困时。 亦如毒蛇吸大风时。 犹如渴马护惜水时。 如大恶鬼嗔恚发时。 众生死王亦复如是。 善男子。 智者若能作如是观。 是则名为修集死想。 善男子。 智者复观。 我今出家设得寿命七日七夜。 我当于中精勤修道护持禁戒。 说法教化利益众生。 是名智者修于死想。 复以七日七夜为多。 若得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一时。 乃至出息入息之顷。 我当于中精勤修道护持禁戒。 说法教化利益众生。 是名智者善修死想。 又梁朝有高僧。 奉帝请百大德试有道者。 请至朝门。 严备一百甲兵。 旌旗耀日怖百大德。 九十九人悉皆惊走。 唯有一大德而无惊怖。 王问和尚何故不怕。 僧答云。 怕何物。 我初生童之时。 刹那刹那念念已死。 故知诸佛苦心菩萨誓志。 为救众生。 如是悲切应须递相警策。 不可倏尔因循。 且三界受身未脱死地。 新新生灭念念轮回。 直饶天帝五欲之荣。 轮王七宝之富。 泰来运合赏悦暂时。 报尽缘终悲忧长久。 物极则返因果相酬。 处业系中谁能免者。 故法界箴云。 莫言无畏其祸鼎沸。 勿言无伤其祸犹长。 争如一念还原绍隆佛种。 念念不忘利物。 步步与道相应。 究竟同归莫先宗镜。 所以华严经云。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 复于一切众生。 生利益心。 安乐心。 慈心。 悲心。 怜愍心。 摄受心。 守护心。 自己心。 师心。 大师心。 作是念言。 众生可愍。 堕于邪见恶慧恶欲恶道稠林。 我应令彼住于正见行真实道。 又作是念。 一切众生分别彼我。 互相破坏。 诤嗔恨炽然不息。 我当令彼住于无上大慈之中。 又作是念。 一切众生贪取无厌。 唯求财利邪命自活。 我当令彼住于清净身语意业正命法中。 又作是念。 一切众生常随三毒种种烦恼。 因之炽然。 不解。 志求出要方便。 我当令彼除灭一切烦恼大火。 安置清凉涅槃之处。 又作是念。 一切众生为愚痴重闇妄见厚膜之所覆。 故入荫翳稠林。 失智慧光明。 行旷野险道。 起诸恶见。 我当令彼得无障碍清净智眼。 知一切法如实相。 不随他教。 又作是念。 一切众生在于生死险道之中。 将堕地狱畜生饿鬼。 入恶见网中。 为愚痴稠林所迷。 随逐邪道行颠倒行。 譬如盲人无有导师。 非出要道谓为出要。 入魔境界恶贼所摄。 随顺魔心远离佛意。 我当拔出如是险难。 令住无畏一切智城。 又作是念。 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 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 生死洄洑爱河漂转。 湍驰奔激不暇观察。 为欲觉恚觉害觉。 随逐不舍。 身见罗刹于中执取。 将其永入爱欲稠林。 于所贪爱深生染着。 住我慢原阜。 安六处聚落。 无善救者。 无能度者。 我当于彼起大悲心。 以诸善根而为救济。 令无灾患离染寂静。 住于一切智慧宝洲。 又作是念。 一切众生临世牢狱多诸苦恼。 常怀爱憎自生忧怖。 贪欲重械之所翳缚。 无明稠林以为覆障。 于三界内莫能自出。 我当令彼永离三有。 住无障碍大涅槃中。 又作是念。 一切众生执着于我。 诸蕴窟宅不求出离。 依六处空聚。 起四颠倒行。 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 五蕴怨贼之所杀害。 受无量苦。 我当令彼住于最胜无所著处。 所谓灭一切障碍住无上涅槃。 所以如上经云。 我当令彼住于正见行真实道。 又云。 令彼安置清凉涅槃之处。 又云。 令彼知一切法如实相不随他教。 又云。 令住无畏一切智城又云。 住于一切智慧宝洲。 又云。 令彼住于最胜无所著处。 故知句句悉皆指归宗镜。 何者。 若悟自心即是正见。 离颠倒故。 楞伽经云。 心外见法。 名为外道。 若悟自心即是涅槃。 离生死故。 论云。 心外有法生死轮回。 若了一心生死永绝。 若悟自心即是实相。 离虚妄故。 法华经云。 唯此一事实。 余二即非真。 若悟自心即是智城。 离愚痴故思益经云。 愚于阴界入。 而欲求菩提。 阴界入即是。 离是无菩提。 若悟自心即是宝洲。 具法财故。 华严论云。 宝洲在何处。 即众生心是。 若悟自心。 即是最胜无所著处。 离住相故。 若心外立法则随处生着。 法华经云。 拔出众生处处贪着。 金刚经云。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是知心目开明智日普照。 光吞万像法界洞然。 岂更有一纤尘而作障翳乎。 如是则空心不动。 具足六波罗蜜。 何者。 若不见一麈则无所取。 若无所取亦无可与。 是布施义。 是大舍义。 故经云。 无可与者。 名曰布施。 如是则悭施同伦取舍平等。 不归宗镜。 何以裁之。 如一和尚歌云。 悭时舍。 舍时悭。 不离内外及中间。 亦无悭亦无舍。 寂寂寥寥无可把。 又证道歌云。 默时说。 说时默。 大施门开无壅塞。 有人问我解何宗。 报道摩诃般若力。 又若不见一尘则无持无犯。 故云若觅戒三毒疮痍几时差。 辱境如龟毛。 忍心不可得。 精进心不起。 无法可对治。 内外心不生。 定乱俱无寄。 悉入无生忍。 皆成般若门问。 本宗大旨举意便知。 何待敷扬劳神述作答。 一切施为无非佛事。 尽堪悟道皆是入门。 所以普贤佛国。 以瞪目为佛事。 南阎浮提。 以音声为佛事。 乃至山海亭台衣服饮食。 语默动静异相施为。 一一提宗皆入法界。 但随缘体妙。 遇境知心。 乃至见色闻。 声俱能证果。 华飞钏动尽可栖神。 如论云。 有国王观华飞叶动得辟支佛。 钏动者。 禅经云。 有国王令宫女摩身。 为镮钏闹。 令渐渐减钏。 乃至唯一则不复声。 因思此声从因缘生。 悟辟支佛。 亦如猕猴见辟支佛坐禅。 后于余处见诸外道种种苦行。 乃教外道加趺而坐。 手捻其口令合其眼。 诸外道叹云。 必有胜法。 外道受教皆证辟支佛。 故知但遵教行者。 依法不依人。 无不证果。 唯除不信人。 千佛不能救。 如华严经中说。 信为手。 如人有手至珍宝所随意采取。 若当无手空无所获。 如是入佛法者。 有信心手。 随意采取道法之宝。 若无信心空无所得。 如昔人云。 人之无道。 犹车之无轴。 车无轴不可驾。 人无道不可行。 又云。 君子无亲。 非道不同。 何得一向略虚不勤求至道。 此宗镜录是珍宝聚。 能得诸佛无上大菩提法宝。 一切不可思议功德。 故是清净聚。 无六十二之邪见垢八万四千之烦恼浊故。 能满一切众生愿。 能净一切众生心。 如大智度论云。 是般若波罗蜜。 乃至毕竟空亦不着。 不可思议亦不着。 是故名清净聚。 尔时须菩提应作是念。 是般若波罗蜜是珍宝聚。 能满一切众生愿。 所谓今世乐。 涅槃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乐。 愚痴之人而复欲破坏。 是般若波罗蜜清净聚。 如如意宝珠无有瑕秽。 加虚空无有尘垢。 般若波罗蜜毕竟清净聚。 而人自起邪见因缘。 欲作留难破坏。 譬如人眼见妙珍贤谓为不净。 故知空华生病眼空本无华。 邪见起妄心法本无见。 又若以不信恶心。 欲毁坏宗镜般若正义。 但自招谤罪妙旨何亏。 如人以手障矛但自伤其手矛无所损。 夫般若说则福大。 谤亦罪深。 若随情谬解。 乃至不信等皆成谤。 如大涅槃经云。 我今为诸声闻弟子等说毗伽罗论。 所谓如来常存不变。 若有说言如来无常。 云何是人舌不落地。 若能正信圆解无差。 遍境遍空皆同妙证。 楞严会上佛告阿难十方如来于十八界。 一一修行。 皆得圆满无上菩提。 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 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 令汝但于一门深入。 入一无妄。 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是以瞪陈那因声悟道。 优波尼沙陀因色悟道。 香严童子因香悟道。 乃至虚空藏菩萨因空悟道。 则知自性遍一切处。 皆是入路。 岂局一门。 而专以蚊蚋之愚。 翻恃鹪鹩之量。 且法无速。 见有浅深。 遮障之门各任轻重。 是以文殊菩萨颂云。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 此宗镜录中。 并是十方诸佛大威德不思议法门。 犹赫赫日轮。 岂婴孩。 所视。 高高法座。 非矬陋之能升。 唯文殊大人。 普贤长子。 上上根器方堪能尔。 如华严论云。 大光王。 入菩萨大慈为首三昧。 显所行慈心业用饶益自在。 令后学者仿之。 以明无依之智。 入一切众生心。 与之同体无有别性。 有情无情皆悉同体。 入此三昧所感业故。 令一切众生。 及以树林涌泉悉皆归流。 悉皆低枝悉皆稽首。 夜叉罗刹悉皆息恶。 以明智随一切众生。 皆与同其业用一性无二。 如世间帝王有慈悲于人。 龙神顺伏凤集麟翔。 何况人焉。 而不归仰。 况此大光王。 智彻真原。 行齐法界。 慈心为首。 神会含灵。 与众物而同光。 为万有之根末。 如摩尼宝与物同色而本色不违。 如圣智无心以物心为心而物无违也。 明同体大慈悲心与物同用。 对现色身而令发明。 故山原及诸草树。 无不回转向王礼敬陂池泉井及以河海。 悉皆腾溢注王前者。 以智境大慈法合如此。 若众生情识所变之境。 即众生不能为之。 如莲华藏世界中境界。 尽作佛事。 以是智境非情所为。 故圣者以智归情。 令有情众生报得无情草木山泉河海悉皆随智回转。 以末为本。 故如世间有志孝于心。 冰池涌鱼冬竹抽笋。 尚自如斯。 况真智从慈者欤。 故知得法界之妙用。 用何有尽。 从真性中缘起。 起无不妙。 则理无不事。 佛法即世法。 岂可拣是除非耶。 事无不理。 世法即佛法。 宁须斥俗崇真耶。 但是未入宗镜。 境智未亡。 兴梦念而异法现前。 发阃想而殊途交应。 致玆取舍违背圆常。 所以不能喧静同观善恶俱化者。 未闻宗镜故耳问。 何不依自禅宗蹑玄学正路。 但一切处无著放旷任缘。 无作无修自然合道。 何必拘怀局志徇义迷文。 可谓弃静求喧厌同好异答。 近代相承不看古教。 唯专己见不合圆诠。 或称悟而意解情传。 设得定而守愚闇证。 所以后学讹谬不禀师承。 先圣教中已一一推破。 如云一切处无著者。 是以阿难悬知末法皆堕此愚。 于楞严会中示疑起执。 无上觉王以亲诃破。 首楞严经云。 阿难白佛言。 世尊。 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 常言。 觉知分别心性。 既不在内。 亦不在外。 不在中间。 俱无所在。 一切无著。 名之为心。 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佛告阿难。 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 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像。 名为一切。 汝不著者。 为在为无。 无则同于龟毛角。 云何不着。 有不著者。 不可名无。 无相则无。 非无则相。 相有则在。 云何无著。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 无有是处。 又所言放旷任缘者。 于圆觉中犹是四病之数。 圆觉经云善男子。 彼善知识所证妙法。 应离四病。 云何四病。 一者作病。 若复有人作如是言。 我于本心。 作种种行。 欲求圆觉。 彼圆觉性。 非作得故。 说名为病。 二者任病。 若复有人。 作如是言。 我等今者。 不断生死。 不求涅槃。 涅槃生死。 无起灭念。 任彼一切。 随诸法性。 欲求圆觉。 彼圆觉性。 非任有故。 说名为病。 三者止病。 若复有人。 作如是言。 我今自心永息诸念。 得一切性寂然平等。 欲求圆觉。 彼圆觉性。 非止合故。 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 若复有人。 作如是言。 我今永断一切烦恼。 身心毕竟空无所有。 何况根尘虚妄境界。 一切永寂。 欲求圆觉。 彼圆觉性。 非寂相故。 说名为病离四病者。 则知清净。 作是观者。 名为正观。 若他观者。 名为邪观。 如上所说。 不唯作无著任缘之解。 堕于邪观。 乃至起寂然冥合之心。 皆存意地。 如有学人问忠国师云。 不作意时得寂然不。 答。 若见寂然即是作意。 所以意根难出动静皆落法尘。 故知并是执见修禅。 说病为法。 如蒸砂作饭缘木求鱼。 费力劳功。 经尘劫。 且经中佛语幽玄。 则义语非文。 不同众生情见浮乃文语非义。 又若执任缘无著之事。 尽落邪观。 得悉檀方便之门。 皆成正教。 是以药病难辩取舍俱非。 但且直悟自心。 自然言思道断。 境智齐泯。 人法俱空。 向众生三业之中。 闻佛知见。 就生死五阴之内。 显大菩提。 则了义金文可为绳墨。 实地知识堪作真归。 故得智炬增辉。 照耀十方之际。 心华发艳。 荣敷法界之中。 又若深达此宗不收不摄。 即想念而成智。 当语默而冥真。 出入之定难亲。 忻厌之怀莫及。 故云。 忻寂不当。 放逸还非。 如华严论云。 普眼等诸菩萨。 以出入三昧。 不得见普贤三业及座境界故。 举幻术文字中种种幻相无所住处喻。 明幻术文字之体了无处所。 如何所求。 不可将出入三昧处所求之。 去彼沉寂生灭。 却令想念。 明想念动用体自遍周用而常寂非更灭也。 以是普贤以金刚慧普入法界。 于一切世界无所行无所住。 知一切众生身皆非身无去无来。 得无断尽无差别自在神通。 此明任物自真。 称之为神。 不为不思不定。 不乱不来不去。 任智遍周。 利生自在知根应现。 名之为通。 万法如是无出入定乱。 方称普贤所行三业作用及座。 如十地菩萨座体。 但言满三千大千世界之量。 此普贤座量。 量等虚空。 一切法界大莲华藏故。 明知十地菩萨智量犹隔。 以此来升此位如许乖宜。 入出如许不可说三昧之门。 犹有寂用有限障。 未得十地果位后普贤菩萨大自在故。 故三求普贤。 三重升进。 却生想念。 方始现身。 及说十三昧境界之事。 意责彼十地犹有求于出世间。 生死境界未得等于十方任用自在。 以此如来教令却生想念。 去彼十地中染习出世净心故。 此明十地缘真俗出世余习气惑故。 已上意明治十地菩萨。 缘真俗。 二习未亡。 寂乱二习未尽。 于诸三昧有出入习。 故未得。 常入生死犹如虚空。 无作者而常普遍。 非限量所收。 一切众生及以境界。 以之为体。 普贤之智。 犹如虚空。 一切众生以为生体有诸众生自迷智者。 名为无明。 普贤菩萨随彼迷事。 十方世界对现色身。 以智无体。 犹如虚空。 非造作性。 无有去来。 非生非灭。 但以等虚空之智海。 于一切众生处启迷。 智无体相。 能随等法界虚空界之大用故。 岂将十地之位诸菩萨。 以出入三昧有所推求。 云何得见。 是故如来为诸菩萨说。 幻术文字求其体相有可得不。 求幻之心尚不可得。 如何有彼幻相可求。 是故将出入三昧及以求心。 而求普贤大用无依善巧智身。 了无可得。 是故教诸菩萨。 却生想念。 殷勤三礼。 普贤菩萨方以神通力如应现身。 明智身不可以三昧处所求。 为智体无所住。 无所依故。 若想念愿乐即如应。 现化无有处所依止。 故犹如谷响但有应物之音。 若有求即无有处所可得。 佛言。 普贤菩萨今现在此道场众会。 亲近我住。 初无动移者。 明以根本智性自无依名为现在此道场故。 为能治有所得诸见蕴故。 以无碍总别同异普光明智。 与十方一切诸佛大用体同。 名为众会故。 无边差别智海一时等用不移根本智体无依住智。 名为亲近我住初无移故。 宗镜录卷第四十三。 丁未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1-24 08:17:0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