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第四册(三十一至四十卷) 宗镜录卷第三十七 内容: 《宗镜录》第四册(三十一至四十卷) 宗镜录卷第三十七夫万行教法总约心解者。 只如诸佛所说经教。 皆以名句文身。 诠表方成法义。 云何但明一心而已答。 今且先约古德。 机应合说质影双明。 佛言。 自从光耀终至鹤林。 不说一字。 汝亦不闻。 此是佛密意说。 约本真法体离言诠故不说一字。 即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 又但是佛不说心外一字法。 教体者。 护法云。 如来既实现身实说法者。 即通用说者听者。 正兼声名句文而为教体。 教体通有漏无漏影像本质。 即是合宜闻者。 根性已熟遂感激。 如来识上有文义相生。 佛以慈悲本愿缘力。 即为众生说三乘法。 所有声名句文。 是正无漏本质教。 若是三乘五性众生。 佛边听法不能亲闻。 自变相分而缘所有声名句文即取有漏无漏。 是影像兼教。 即以质教为本。 能现影像故。 影像教为末。 依质有故。 由此取本质教。 为正教体。 影像教为兼教体。 无性菩萨难云。 我宗但取众生识上影像相分为教体者。 即不违唯识。 汝护法。 若取佛本质声名句文为教体者。 即是心外有法。 何成唯识。 护法答。 唯识之宗约亲相分。 众生听时变起相分而缘。 非取他质以为自性。 然他本质。 即佛菩萨。 亦成唯识。 故不相违问。 何不唯取本质为正教体即休。 答。 缘众生不能亲闻无漏质故。 必资影像。 问。 若尔何不唯取影像为教体。 是亲闻故。 答。 虽即亲闻必假本质。 是以唯识论云。 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 言展转增上力者。 即佛与众生互为增上缘。 言二识成决定者即众生根决定。 如来悲决定。 谓众生根熟合闻法决定。 如来即有悲决定。 决定与众生说法。 为增上缘故。 又诸师影质有无不同。 应须四句分别。 一唯质无影即小乘有部等。 二唯影无质。 即龙军无性。 三俱句。 即护法亲光。 四俱非。 即龙猛清辩。 谓彼计胜义门中不辩教体。 全拨菩提涅槃为空故。 已上约四句料简门中。 质影双通护法为胜。 然若约名句文身解释。 诠表皆是意言分别。 凡有诠量不出心识。 乃至能说所说。 并属见闻觉知。 心含善恶。 诸心数等无有一法出于心外。 当知此心诸法之都。 显事合理心可轨持。 故称曰经。 岂止于心。 乃至一切六尘悉皆是经。 以心遍一切处故。 如法华玄义云。 历法明经者。 若以经为正翻。 何法是经。 旧用三种。 一用声为经。 如佛在金口演说。 但有声音诠辩听者得道。 故以声为经。 大品云。 从善知识所闻也。 二用色为经。 若佛在世可以声为经。 今佛去世。 纸墨传持应用为色经。 大品云。 从经卷中闻。 三用法为经。 故云修我法者证乃自知。 又尘为经。 若于此土耳识利者。 能于声尘分别取悟。 则声是其经。 于余非经。 若意识利者。 自能研心思惟取决。 法是其经。 于余非经。 眼识利者文字诠量而得道理。 色是其经。 于余非经。 此方用三尘而已。 余三识钝鼻嗅纸墨则无所知。 身触经卷亦不能解。 舌啖文字宁别是非。 若他土亦用六尘。 亦偏用一尘。 如净名曰。 以一食施一切。 于食等者。 于法亦等。 于法等于食亦等。 此即偏用舌根所对为经。 或有国土。 以天衣触身即得道。 此偏用触为经。 或见佛光明得道。 此偏用色为经。 或寂灭无言观心得道。 此偏用意为经。 如众香土以香为佛事。 此偏用香为经。 他方六根识利六尘得为经。 此土三根识钝。 鼻不及驴狗鹿等。 云何于香味触等能得通达。 问。 根利故于尘是经。 钝者尘则非经耶。 答。 六尘是法界。 体自是经。 非根利取方乃是经。 何者。 大品云。 一切法趣色。 是趣不过此色。 能诠一切法。 如墨黑色。 一划诠一。 二划诠二。 三划诠三。 竖一划则诠王。 足右划则诠丑。 足左划则诠田。 出上诠由出下诠中。 如是回转诠不可尽。 或一字诠无量法。 无量字共诠一法。 无量字诠无量法。 一字诠一法。 于黑墨小小回转诠量大异。 左回诠恶。 右回诠善。 上点诠无漏。 下点诠有漏。 杀活与夺毁誉苦乐。 皆在墨中更无一法出此墨外。 略而言之。 黑墨诠无量教无量行无量理。 黑墨亦是教本行本理本。 黑墨从初一点至无量点。 从点至字。 从字至句。 从句至偈。 从偈至卷。 从卷至部。 又从一字句中。 初立小行。 后着大行。 又从点字中。 初见浅理。 后到深理。 是名黑色教行义三种微发。 乃至当知。 黑字是诸法本。 青黄赤白亦复如是。 非字非非字。 双照字非字。 不可说。 非不可说。 不可见。 非不可见。 何所简择。 何所不简择。 何所摄。 何所不摄。 何所弃。 何所不弃。 是则俱是非则悉非。 能于黑色通达一切非。 于一切非通达一切是。 通达一切非非非是。 一切法邪一切法正。 若于黑色不如是解则不知字与非字。 青黄赤白。 有对无对。 皆不能知。 若于黑色通达。 知余色亦如是此即法华经意。 以色为经也。 声尘亦如是或一声诠一法。 耳根利者。 即解声爱见因缘即空即假即中。 知唇舌牙齿皆不可得。 声即非声。 非声亦声。 非声非非声。 声为教行义本。 种种等义。 皆如上说。 是即通达声经香味触等亦复如是。 经云。 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即此意也。 外入皆经周遍法界。 内入亦如是。 内外入亦如是。 经云。 非内观得解脱。 亦不离内观得解脱等。 又云。 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心是体夫有心者。 皆当得三菩提。 心是宗。 制心一处无事不。 心是用三界无别法。 唯是一心作。 觉观心是语本。 以心分别于心证心是教相。 故云华香云树即法界之法门。 刹土众生本十身之正体。 故华严经云。 知一切法是正思惟藏问。 若心外无法唯听无说者。 云何佛言。 我已所说法如手中叶。 又佛皆自说我成佛来不说一字等。 答。 古释云。 林中叶喻据为其缘令诸有情识变法解。 名我已说如手中叶。 未为作缘。 众生自心未起法解。 名我未说如林中叶。 约为增上名说未说。 又唯识镜。 问云。 此中既云佛皆自说。 何故乃言佛不说法。 岂非自语相违过耶。 答。 此亦是可闻者自识变生。 佛实不说。 但为增上也。 众生识上变此言故。 故引为证问。 但了一心能成深观者。 若无位次。 白何分。 须合教乘以袪讹滥。 教观双辩方契佛心答。 诚如所言。 阙一不可。 圆教观心须明六即。 以三观故免数他宝。 以六即故无增上心。 然心非数量。 岂有四六之文。 理合幽玄。 谁分浅深之位。 但为证入有异。 俄分四教之门升进亦殊。 故列六即之位此出台教止观正文。 简慢滥于初心。 证究竟于后位。 止观云。 约六即显是者。 问。 为初心是后心是。 答。 如论云。 焦炷非初。 不离初。 非后。 不离后。 若智信具足。 闻一念即是。 信故不谤。 智故不惧。 初后皆是。 若无信。 高推圣境非己智分。 若无智。 起增上慢谓己均佛。 初后俱非。 为此事故须知六即。 谓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 此六即者。 始凡终圣。 始凡故除疑怯。 终圣故除慢大。 理即者。 一念心即如来藏理。 如故即空。 藏故即假。 理故即中。 三智一心中。 具不可思议。 三谛一谛非三非一。 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亦复如是。 名为理即菩提。 亦是理即止观。 即寂名止。 即照名观。 名字即者。 理虽即是日用不知。 以未闻三谛。 全不识佛法。 如牛羊眼不解方隅。 或从知识。 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 于名字中通达解了。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菩提。 亦是名字止观。 若未闻时。 处处驰求。 既得闻已攀觅心息名止。 但信法性不信其诸。 名为观。 观行即者。 若但闻名口说。 如虫食木。 偶得成字。 是虫不知是字非字。 既不通达。 宁是菩提。 必须心观明了理慧相应。 所行如所言。 所言如所行。 华首云。 言说名不行。 我不以言说。 但心行菩提。 此心口相应。 是观行菩提释论云。 四句评闻肇具足。 如眼得日照了无僻。 观行亦如是。 虽未契理。 观心不息。 如首楞严中射的喻。 是名观行菩提亦名观行止观。 恒作此想名观。 余想息名止。 相似即菩提者。 以其逾观逾明逾止逾寂。 如射的名相似观慧。 一切世间治生产业不相违背。 所有思想筹量。 皆是先佛经中所说。 如六根清净中说。 圆伏无明名止。 似中慧名观。 分真即者。 因相似观力入铜轮位。 初破无明见佛性。 开宝藏显真如。 名发心住。 乃至等觉。 无明微薄智慧转着。 如从初月至十四日月光垂圆闇垂尽。 若人应以佛身得度者。 即八相成道。 应以九法界身得度者。 以普门示现。 如经广说。 是名分真菩提。 亦名分真止观分真智断。 究竟即菩提者。 等觉一转入于妙觉。 智光圆满不复可增。 名菩提果。 大涅槃断更无可断。 名果果。 等觉不通。 唯佛能通。 过荼无道可说。 故名究竟菩提。 亦名究竟止观。 古德约四教明六即者。 若藏教执色为有。 施拙度破析之因。 成但空灰断之果。 通教执色心是空。 了缘生无性之宗。 失中道不空之理。 别教从心生十法界。 心但有能生十界之理性。 未即便具十界之因果。 如从地生一切草木。 但从一心。 次第生十界也。 圆教心具十法界。 不待能所生。 亦无前后际。 只一念是十界。 只十界是一念。 一切时。 一切处。 一切法。 念念中体常圆满。 尘沙万德不欠少一分。 八万惑业不除断一分。 不谓佛是果头极圣。 我未证得。 不谓凡是底下秽浊。 我应舍离。 总览法界在一念心头。 如一圆珠萤彻明白。 圆解更无觉观。 进修亦不见有凡圣。 取舍分别妄念悉尽也。 以初圆信人未得纯净。 烦恼有厚薄。 习气有浅深。 分别难忘。 攀缘易起。 心浮观浅惑重境强。 于对治之中故分六即。 是以凡夫心性本体实齐上圣。 但凡夫未能常用本。 随境生心。 分别计校千差万别。 虽在人道心多不定。 或发地狱心。 或发饿鬼畜生心。 何况人天善道。 何况三乘圣道。 无始妄习何能顿遣。 虽有见解未能常照。 故是凡也。 若生死即涅槃。 烦恼即菩提。 是理即。 若能暂照谛理即坐佛座。 证佛身用佛法。 当此一念圆现时。 不见十方佛异我此身此念也。 解而未修。 是名字即。 念有分数。 名观行即。 念似于境。 名相似即。 境入于念。 名分真即。 无境无念。 名究竟即。 虽六常一。 何凡何圣。 虽一常六。 凡圣天绝又六而常一故言即。 一而常六故初后不齐。 当观念时。 非一非六。 又譬如不离贫女家得金即也。 贫女得金即富。 可喻众生即佛。 取金有次第。 岂非六乎。 耘除草秽观行伏惑也。 掘土近金似见物未分明。 岂非相似收得一分。 岂非分真尽得受用。 女人欢喜。 岂非究竟耶。 是以顿悟宗已。 复须言行相应。 既得本清净。 又须离垢清净。 如大集经偈云。 远离一切诸烦恼。 清净无垢犹真实。 其心能作大光明。 是名宝炬陀罗尼。 又云。 若有不觉一切境界及自境界。 如是之人则能调伏问。 如来无密语迦叶不覆藏。 则众生心常自明现。 何须教观开示广论横竖答。 只为佛之知见蕴在众生心。 虽然显现而迷者不知。 以客尘所覆妄见所障。 虽有如无。 似世间宝藏为物所覆莫有知者。 是以须的示其宝处。 令亲得见。 遂获其宝利济无穷。 此亦如是。 因斯方便之门得见心宝。 遂以缘了。 资发亲得现前。 智藏丰隆法财具足。 有玆胜利教迹非虚如大涅槃经云。 譬如大海虽同一碱。 其中亦有上妙之水。 味同于乳。 喻如雪山虽复成就种种功德多生诸药。 亦有毒草诸众生身亦复如是。 虽有四大毒蛇之种。 其中亦有妙药。 大王所谓佛性非是作法。 但为烦恼客尘所覆。 若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能断除者。 即见佛性成无上道。 所以古德云。 开物性原者。 良以众生性含智海识洞真空。 但衣蔽明珠室埋秘藏。 要假开示令其悟入。 须凭观慧以契无生。 又欲广其义用。 须明横竖法门。 竖唯一心。 横遍一切。 心非横竖。 横竖是心。 隐显同时卷舒无碍。 念念相即法法融通。 将竖约横。 则无横而不竖。 一一法皆至心原。 将横约竖则无竖而不横。 具一切句。 及一一句皆广等法界。 所以义海云。 体无别异。 举则全锋。 理不殊途。 谈皆顿显。 良由二边相尽差别体融。 随智卷舒应机屈曲。 是故言起即起谁云路之不通。 举多即多。 孰谈法之无在。 故知立教皆为对机。 机宜不同。 教分多种。 且如观色一法。 五教证入不同。 初小乘见是实色。 不说性空。 初教见此色法。 从缘所成。 必无自性。 即空无所有如波归水。 终教见色空无碍以真空不守自性随缘成色。 即是幻色。 遂赖空成。 即此赖空之色虚相无体。 恒自性尽而空现。 是故色即空而常泯。 空即色而常存。 要由自尽之色方是空色。 成色之空乃是真空。 举体互融无有障碍。 如水入波。 顿教一色法无非真理所收。 是故此色即真理一味等。 更无别法而可显说。 水波双绝。 圆教起即全收。 一多互摄。 同时成立。 一块圆明。 随举即色。 随举即空。 义味自在随智取用。 何以故。 随举一门无不显现。 古德云。 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夫一心者。 万法之总也。 分而为戒定慧。 开而为六度。 散而为万行。 万行未尝非一心。 一心未尝违万行。 然则一心者。 万法之所生而不属于万法。 得之者。 则于法自在矣。 见之者。 则于教无碍矣。 本非法不可以法说。 本非教不可以教传。 岂可以轨迹而寻哉。 故知但研精一法。 内照分明。 自然柔软。 入神顺法界之性。 无心合道。 履一际之门。 所以大智度论云。 以人心多散。 如狂如贼如醉。 一心敬慎是诸功德初门。 摄心得禅便得实智慧。 得实智慧便得解脱。 得解脱便得尽苦。 如是等事皆从一心得。 华严私记云。 无缚无著回向者。 只了一切皆如故。 所以无缚着耳。 知一切皆无缚脱。 一法既尔。 一切法皆然。 所以一切法即一法。 一法即一切法。 若一切法皆无性。 即是分身佛集。 宝塔出现须弥入芥耳。 如是洞达一解千从。 则知佛向无所有中出生。 法于毕竟空中建立。 以无生无性故。 回转由心。 遂得集散同时大小即入。 所以森罗义趣报化影像。 乃至无量德业广大神通。 于宗镜中一时显现。 且如龙蜃等类全是业果生死之身。 尚现不思议之力用。 何况悟根本心具如实智。 而不能现广大之神用乎。 如华严经云。 佛子。 如罗阿修罗王。 本身长七百由旬。 化形长十六万八千由旬。 于大海中出其半身。 与须弥山而正齐等。 佛子。 彼阿修罗王。 虽化其身长十六万八千由旬。 然亦不坏本身之相。 诸蕴界处悉皆如本。 心不错乱不于变化身而作他想。 于其本身生非己想。 本受生身恒受诸乐。 化身常现种种自在神通威力佛子。 阿修罗王有贪恚痴具足缯慢。 尚能如是变现其身。 何况菩萨摩诃萨。 能深了达心法如幻。 一切世间皆悉如梦。 一切诸佛出兴于世。 皆如影像。 一切世界犹如变化。 言语音声悉皆如响。 见如实法。 以如实法而为其身。 知一切法本性清净。 了知身心无有实体。 其身普住无量境界。 以佛智慧广大光明。 净修一切菩提之行。 乃至如有幻师随于一处作诸幻术。 不以幻地故坏于本地。 不以幻日故坏于本日。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于无国土。 现有国土。 于有国土现无国土。 于有众生现无众生。 于无众生现有众生。 无色现色。 色现无色。 初不乱后。 后不乱初。 菩萨了知一切世法。 悉亦如是同于幻化。 知法幻故知智幻。 知智幻故知业幻。 知智幻业幻已起于幻智。 观一切业如世幻者。 不于处外而现其幻。 亦不于幻外而有其处。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不于虚空外入世间。 亦不于世间外入虚空。 何以故。 虚空世间无差别故。 住于世间亦住虚空。 菩萨摩诃萨。 于虚空中。 能见能修一切世间种种差别妙庄严业。 于一念顷。 悉能了知无数世界。 若成若坏。 亦知诸劫相续次第。 能于一念现无数劫。 亦不令其一念广大。 菩萨摩诃萨。 得不思议解脱幻智。 到于彼岸。 住于幻际。 入世幻数。 思惟诸法。 悉皆如幻。 不违幻世。 尽于幻智。 了知三世与幻无别。 决定通达心无边际。 如诸如来住如幻智其心平等。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知诸世间皆悉如幻。 于一切处皆无所著。 无有我所。 如彼幻师作诸幻事。 虽不与彼幻事同住。 而于幻事亦无迷惑。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知一切法到于彼岸。 心不计我能入于法。 亦不于法而有错乱。 问。 只如自心如何观耶答。 性该始终之际。 体非起尽之缘。 体遍迷悟之中。 性非解惑之事。 又云。 夫心原本净。 无为无数。 非一非二。 无色无相。 非偏非圆。 虽复觉知。 亦无觉知。 若念未念四运检心毕竟叵得。 岂可次第不次第偏圆观耶。 犹如虚空等无有异。 此之心性毕竟无心。 有因缘时亦得明心。 既有论心。 即有方便正观之义。 譬如虚空亦有阴阳时雨。 心亦如是。 虽无偏圆亦论渐顿。 若观心具有性得三谛性得三观。 及一切法无前无后。 无有次第。 一念具足十法界法。 若观心非空非有。 则一切从心生法亦非空非有。 如是等一切诸法在一心中。 当知观此心原与如来等。 若作如此圆观。 其人行住坐卧皆应起塔生如来心。 如此观心名观佛心也。 辅行记云。 心造即是心具。 故引心造之文以证心具。 华严经偈云。 心如工画师。 造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 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心佛及众生。 是三无差别。 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 应当如是观。 心造诸如来。 不解今文。 如何消偈心造一切三无差别。 言心造者。 不出二意。 一者约理。 造即是具。 二者约事。 不出三世。 三世又三。 一者过造于现。 过现造当。 如无始来及以现在。 乃至造于尽未来际。 一切诸业。 不出十界百界千如一三千世间。 二者现造于现。 即是现在同业所感。 逐境心变。 名之为造。 以心有故一切皆有。 以心空故一切皆空。 如世一官所见不同。 是畏是爱。 是亲是怨。 三者圣人变化所造。 亦令众生变心所见。 并由理具方有事用。 今欲修观但观理具。 俱破俱立俱是法界。 任运摄得权实所现。 又问。 此不思议。 亦约次第。 以释十法界。 与思议何别。 答。 其实无别。 思议乃作从心生说。 不思议作一心具说。 若能如上信解福德无量。 佛亲比校万行难偕。 如法华经偈云。 若人求佛慧。 于八十万亿。 那由他劫数。 行五波罗蜜。 于是诸劫中。 布施供养佛。 及缘觉弟子并诸菩萨众。 珍异之饮食。 上服与卧具栴檀立精舍。 以园林庄严。 如是等布施。 种种皆微妙。 尽此诸劫数。 以回向佛道。 若复持禁戒。 清净无缺漏。 求于无上道。 诸佛之所叹。 若复行忍辱。 住于调柔地。 设众恶来加。 其心不倾动。 诸有得法者怀于增上慢。 为此所轻恼。 如是亦能忍。 若复勤精进。 志念常坚固。 于无量亿劫。 一心不懈息。 又于无数劫。 住于空闲处。 若坐若经行。 除睡常摄心。 以是因缘故。 能生诸禅定。 八十亿万劫。 安住心不乱。 持此一心一福。 愿求无上道。 我得一切智。 尽诸禅定际。 是人于百千万亿劫数中。 行此诸功德。 如上之所说。 有善男女等。 闻我说寿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过于彼。 文句疏释云。 一念信解者。 谓随所闻处豁尔开明。 随语而入无有挂碍。 信一切法皆是佛法。 又信佛法不隔一切法。 不得佛法。 不得一切法。 而见一切法亦见佛法。 即一而三即三而一。 亦是行于非道通达佛道。 行于佛道通达一切道。 不得佛道一切道。 而通达佛道一切道。 无所有而有。 而有无所有。 非所有非无所有。 如门前路通达一切东西南北划无壅碍。 眼耳鼻舌身意凡有所对。 悉亦如是。 无疑曰信。 明了曰解。 是为一念信解心也。 此一念信解心。 心同佛心。 信齐佛信。 入真实般若之性。 到究竟解脱之原。 所以无量无数劫中修五波罗蜜之功德。 校量信解宗镜一念之功。 万不及一。 故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是以先悟宗镜然后圆修。 理行无差方为契当问。 如上观心如何是所入能入之门。 答。 能所之入。 唯是一心。 约智而论假分能所。 所入即所证一心之理。 能入即能观一心之智。 又理是心之体。 智是心之用。 犹如日光还照日体。 以此心光复照心体。 则二而不二。 体用冥一。 不二而二。 能所似分。 今约先德。 依华严宗立所入能入二门。 先明所入者。 统唯一真法界。 谓寂寥虚旷冲深包博。 总该万有。 即是一心。 体绝有无。 相非生灭。 迷之则生死无穷。 解之则廓然大悟。 为总开示。 不知以何詺目强分理事二门而理事浑融无有障碍一事法界。 二理法界。 略有二门。 一性净门。 在缠不染。 性恒清净。 虽遍一切不同一切。 如湿之性遍于动静。 凝流不易。 净秽恒如。 二离垢门。 由对治障尽。 随位浅深。 体虽湛然随缘有异。 三事理无障碍法界。 亦有二门。 一相即无碍门。 一心法界含真如生灭二门。 互相交彻不坏性相。 其犹摄水之波非静摄波之水非动。 二形夺无寄门。 谓无事非理。 故事非事也。 无理非事故理非理也。 四双融俱离。 性相浑然而有十门。 一由离相故。 事坏而即理。 二由离性故。 理泯而即事。 三由离相不坏相故。 事即理而事在。 以非事为事。 四由离性不泯性故。 理即事而理在。 以非理为理。 五由离相不异离性故。 事理双夺超言念。 六由不坏不异不泯故。 有初事理二界。 俱存烂然可见。 七由不坏不泯不异离相离性故。 为一事理无碍法界。 使超视听之妙法。 无不恒通见闻。 绝思议之深义。 未尝碍于言念。 八由以理融事令无分剂。 如理之遍。 一入一切。 如理之包。 一切入一。 故缘起之法。 一一各摄法界无尽。 九由因果法各全摄故。 令普贤身中佛佛无尽。 佛毛孔内菩萨重重。 十因果法界差别之法。 无不恒摄法界无遗故。 随一一门一一位各摄重重故。 广刹大身轻尘毛孔。 皆无尽相。 以其后一。 总融前九为浑融门。 夫法界者。 即一心之总名。 万行之归趣。 如华严论云。 从信住行回向十地十一地及佛果。 总以法界为果体。 文殊为法界理。 普贤为法界智。 理智妙用为一佛门。 以此一门。 为化群蒙分为二法。 若也逐根随俗法门无尽。 若论实理。 不离无法界之中一法。 一多无碍。 名为普贤。 始接童蒙达无性理中。 妙简正邪入无生慧。 名号文殊。 亦名童子菩萨。 能同苦际。 兴行利生。 治佛家法。 名为普贤。 二人参体。 名之为佛。 本来自在。 名为法界。 从初彻后。 总此法界为体。 更无别法。 此品为一切诸佛因果之大都。 亦是众圣贤所行之大路。 无出此也。 亦是自心一切智王之所游观之大宅也。 亦是一切众生之所依。 故名法界。 二能入门有二。 一果海离于说相。 二因门可寄言说。 今且略明无分别智证理法界。 以为五门。 一能所历然。 谓以无分别智证无差别理。 如日合空虽不可分。 而日非空。 空非日光。 二能所无二。 以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以即体之智还照心体。 举一全收举理收智。 智非理外。 举智收理。 智体即寂。 如一明珠珠自有光光还照珠。 三能所俱泯。 由智即理故智非智。 以全同理无自体故。 由理即智故理非理。 以全同智无自立故。 如波即水动相便虚。 如水即波静相亦隐。 动静两亡。 性相齐离。 四存泯无碍。 离相离性则能所双泯。 不坏性相能所历然。 如波与水虽动静两亡不坏波湿。 五举一全收。 上列四门欲彰义异。 理既融摄曾无二原。 如海一滴具百川味。 又所入境者。 即不思议解脱境界。 何名不思议。 心言罔及故。 何法不思议。 即解脱境界。 解脱有二。 一作用解脱。 作用自在脱拘碍故。 二离障解脱。 具足二智脱二障故。 二障者。 即烦恼所知二障。 烦恼障事。 所知障理。 一切众生不证真心。 皆为二障所缠。 由内离障。 外用无羁。 二义相成总名解脱。 境界有二。 一分剂境。 如国强域各有分剂。 佛及普贤德用分剂无能及故。 二所知境界。 事理无边。 唯佛普贤方究尽故。 由证所知无边之境。 故成德用无有边涯。 二亦相成总为境界。 此二不二故不思议。 又能入者。 即普贤行愿。 又人与法俱称普义。 若约人即普贤。 若约法即普法。 所言入者。 能所契合泯绝无寄。 一入全真。 方为真入。 又不入而入。 以智体即如。 如外无法而可攀缘。 故无可入。 心行处灭。 寂然无入。 不失照用故。 恒以一如而观诸法。 故名而入。 此二无碍。 方为真入。 又佛境入无所入有三。 一约一切众生即如来藏。 更何所入。 翻迷之悟故云证入。 二约理。 非即非异故云入无所入。 三约心。 境心冥真境故说为入。 若有所入。 境智未亡。 岂得称入。 实无所入。 方名真入。 又入不入二义。 上约缘起相由门。 今法性融通门者。 即性之一字。 夫法性融通要不坏相而即真性。 入则坏缘起者。 无可相入。 不入则坏性者。 则性不遍一切法故。 由不坏性相。 方是法性融通义也。 二又要由不入方能入耳者。 亦通二门。 唯就相说。 若约缘起门。 要由诸缘历然不入。 方得相资遍相入耳若约法性融通门者。 要由事相历然。 方随理融入一切法。 故说若唯约理无可即入。 若双约性相上第一义。 相即不入。 性即能入。 若独相独性俱不能入。 要二相融方能入。 又若约体空则无来无入。 若唯约性无可即入。 若约相不坏如本无差者。 或唯约事不能即入。 以性融相故得互入。 是显正入义。 谓不异理之一事。 全摄法性。 时令彼不异理之多事。 随所依理皆于一中现等一事摄理既尔。 多事摄理亦然。 则一事随所依理。 皆于多中现。 故得互入。 是法性融通门。 以此一门能入万法。 故法华疏云。 以实相入真。 决了声闻法。 是诸经之王。 实相入俗。 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实相入中。 诸法无非佛法。 若入此三观即是入一切法。 以诸法不出三谛故问。 十住菩萨证入之时。 唯一真如无有境界。 云何复说分剂二种境界。 答。 此是不思议境界。 非同情执。 或存或泯。 或总合或俱离。 不出一心而论舒卷。 若存非立心外之法。 是存其全理之事。 若泯非坏全事之理。 是泯其体外之见。 则不碍心镜而一味。 不坏一味而心境。 故华严经颂云。 如来甚深境。 其量等虚空。 一切众生入。 而实无所入。 问。 若正观成时。 以有心成。 以无心成答。 夫入此宗。 不可以有无求。 不可以能所辩。 若以有念析归无念。 此念还成有。 若以无心作空无会者。 即成断灭。 皆落意地不出见知。 又若逆之。 则不合事理。 若顺之。 又成能所。 只可以妙会。 不可以事求。 所以华严会意云。 并须除念会意无间相续顺法修行。 若动念起心即入魔网。 以法不动念故。 顺法即念除。 我见是妄心。 违法故生死。 是知法无动念。 不可以有念求。 又非无念。 不可以无心得。 应可玄会取其意耳。 如说有不有无不无等。 但动心即寂。 是彼法故名顺法也。 若以心顺于法。 即有能所。 非顺法也。 故维摩经云。 法离一切观行。 肇师云。 法本无相。 非观行之所能见。 见之者。 其唯无观乎。 如赤水求于玄珠。 罔象而得之。 故云藏于身。 不藏于川在于心。 不在乎水。 故庄子云。 黄帝游于赤水之北。 登昆仑之丘。 南望遗其玄珠。 使智索之。 而不得。 使离娄索之。 而不得。 乃因罔象得之。 黄帝曰。 异哉罔象。 乃可得之。 夫真不可以定求。 故无心以得之。 如弄珠吟云。 罔象无心却得珠。 能见能闻是虚伪。 然虽不落见闻。 又非无知觉。 如融大师信心铭云。 惺惺了知见网转弥。 寂寂无见闇室不移。 惺惺无妄寂寂寥亮。 宝印真宗森罗一相。 所以无念者。 即念而无念。 以念无自性。 缘起即空又缘起者。 皆是真性中缘起。 岂属有无。 乃至即生无生。 即灭无灭亦复如是。 故宝藏论云。 若言其生。 无状无形。 若言其灭。 今古常灵。 又云。 是以斩首灰形。 其无以损生。 金丹玉屑。 其无以养生。 故真生不灭。 真灭不生。 可谓常灭。 可谓常生。 其有爱生恶灭者。 斯不悟常灭。 爱灭恶生者。 斯不悟常生。 永嘉集云。 故知妙道无形。 万像不乖其致。 真如寂灭。 众响靡异其原。 迷之则见倒惑生。 悟之则顺违无地。 寂非有。 缘会而能生。 峨嶷非无。 缘散而能灭。 灭既非灭。 以何灭灭。 生既非生。 以何生生。 生灭既虚实相常住矣。 华严疏云。 生之无生。 真性湛然。 无生之生。 业果宛然。 是知若即念存有念。 即是常见。 离生求无生。 即是断见。 皆不达实相无生无灭之理。 若正了无生则无生无不生。 岂定执有生无生之二见乎。 所以云。 谁无念谁无生。 若实无生无不生。 唤取机关木人问。 求佛施功早晚成。 若以息念归无念。 如同寒木死灰。 与木人何别。 岂有成佛之期耶。 斯乃尚未知即念而无念。 宁知一念。 顿圆乎。 如有问言。 夫妙行者。 统唯无念。 今见善见恶。 愿离愿成。 疲役身心。 岂当为道。 答。 若斯见者。 离念求于无念。 尚未得于真无念也。 况念无念之无碍耶。 又无念。 但是行之一也。 岂成一念顿圆。 此一念顿圆之旨。 非意解所知。 唯忘情可以契会。 如悟玄序云。 夫玄道者。 不可以设功得。 圣智者。 不可以有心知。 真谛者。 不可以存我会。 至功者。 不可以营事为忘言者。 可以道合。 虚怀者。 可以理通。 冥心者。 可以真一。 遗智者。 可以圣同。 虽云道合。 无心于合合者合焉。 虽云圣同。 不求于同同者同焉。 无心于合则无合无散。 不求于同则无异无同。 超非于百非之外。 非所不能非焉。 忘是于万是之前。 是所不能是焉。 是所不能是。 则无是矣。 非所不能非。 则无非矣。 无异无同则怨亲不二。 无非无是则毁赞常一。 是以忘言者舍。 筌也。 虚怀者。 离取着也。 冥心者。 不己见也。 遗智者。 泯能证也。 若运心合道则背道。 若起念求同则失同。 若为是所是则没是。 若为非所非则沈非。 以要言之。 但得直下无心。 则同异俱空。 是非咸泯。 斯泯亦泯。 玆空亦空。 此犹寄言因迹对待。 若得绝待顿悟一心。 唯契相应不俟更说。 宗镜录卷第三十七。 丁未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1-26 08:07:2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