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八大人觉经略解 内容: 明 蕅益释智旭解大文为三。 初总标。 二别明。 三结叹。 今初为佛弟子。 常于昼夜。 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不论在家出家。 但是归依于佛。 即为佛之弟子。 既为佛子。 即应恒修此八种觉。 言常于昼夜者。 明其功无间断。 言至心者。 明其亲切真诚。 言诵念者。 明其文义湻熟。 记忆不忘也。 八大人觉。 释现结叹文中。 二别明即为八。 初无常无我觉。 第一觉悟。 世间无常。 国土危脆。 四大苦空。 五阴无我。 生灭变异。 虚伪无主。 心是恶源。 形为罪薮。 如是观察。 渐离生死。 此入道之初门。 破我法执之前陈也。 先观世间无常。 国土危脆。 如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等。 则于依报无可贪著。 次以四大观身。 地水火风互相陵害。 故有四百四病之苦。 各无实性故。 究竟皆空。 次以四阴观心所谓受想行识。 并此色身。 共名五阴。 于中实无我及我所。 但是生灭之法。 刹那刹那迁变转异。 不实故虚。 非真故伪。 递相乘代故无主。 则于正报无可贪著。 又此正报身心。 不惟空爱惜之。 于事无益。 而且一迷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则心便为众恶之源。 一迷四大为自身相。 则形便为众罪之薮。 倘不直下觑破。 害安有极。 若能如是观察。 则身心二执渐轻。 即渐离生死之第一方便也。 二常修少欲觉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 生死疲劳。 从贪欲起。 少欲无为。 身心自在。 此既以第一觉降伏见惑。 次以第二觉降伏思惑也。 思惑虽多。 欲贪为首。 能修少欲。 则可以悟无为而得自在矣。 三知足守道觉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 惟得多求。 增长罪恶。 菩萨不尔。 常念知足。 安贫守道。 惟慧是业。 此既修少欲。 复修知足。 以专心于慧业也。 多欲不知足人。 最能障慧。 今于少欲之中。 又复知足。 则慧业任运可进矣。 四常行精进觉第四觉知。 懈怠坠落。 常行精进。 破烦恼恶。 摧伏四魔。 出阴界狱。 夫所谓少欲知足者。 正欲省其精力以办出要耳。 倘托言知足。 而反坐在懈 怠坑中。 则坠落不浅矣。 故必常行精进。 以破见思烦恼。 烦恼之魔既破。 则阴魔天魔死魔皆悉摧伏。 而五阴十八界狱乃可出也。 五多闻智慧觉第五觉悟。 愚痴生死。 菩萨常念广学多闻。 增长智慧。 成就辩才。 教化一切。 悉以大乐。 虽云精进。 若不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则成暗证之愆。 又有闻无慧。 如把火自烧。 有慧无闻。 如执刀自割。 闻慧具足。 方可自利利他。 六布施平等觉第六觉知。 贫苦多怨。 横结恶缘。 菩萨布施。 等念怨亲。 不念旧恶。 不憎恶人。 虽有智慧而无福德。 亦不可以自利利他。 故须具行三檀也。 知贫苦之多怨。 而行布施。 即财施也。 知怨亲之平等。 而不念不憎。 即无畏施也。 法施已于上文明之。 今以财及无畏。 圆满三檀耳。 七出家梵行觉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 虽为俗人。 不染世乐。 常念三衣瓦鉢法器。 志愿出家。 守道清白。 梵行高远。 慈悲一切。 虽修智慧福德。 若不永离居家五欲。 终不可以绍隆僧宝。 住持佛法。 当知三世诸佛。 无有不示出家而成道者也。 三衣、一安陀会。 二优多罗僧。 三僧伽梨也。 然使身虽出家。 而不能守道清白。 梵行高远。 慈悲一切。 则为窃佛形仪。 罪加一等。 不可不知。 八大心普济觉第八觉知。 生死炽燃。 苦恼无量。 发大乘心。 普济一切。 愿代 众生受无量苦。 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虽复出家。 不发大乘普济之心。 则慈心不周。 不发代众生苦之心。 则悲心不切。 慈悲周切。 方是绍佛家业之真子也。 三结叹如此八事。 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精进行道。 慈悲修慧。 乘法身船。 至涅槃岸。 复还生死。 度脱众生。 以前八事。 开导一切。 令诸众生觉生死苦。 舍离五欲。 修心圣道。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 于念念中。 灭无量罪。 进趣菩提。 速登正觉。 永断生死。 常住快乐。 如此八事下十六字。 结成名义。 精进行道下十六字。 结成自觉功德。 法身船。 指所悟性德。 涅槃岸。 指修德所显也。 复还生死下三十二字。 结成觉他功德。 惟自觉。 方能觉他也。 若佛弟子下三十二字。 结成诵念功德。 能诵其文。 必能精思其义。 能思其义。 必能以此自觉觉他。 故能灭罪而断生死苦。 趣觉而证常住乐也。 发布时间:2025-01-26 08:08:1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