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第三册(二十一至三十卷) 宗镜录卷第二十六 内容: 《宗镜录》第三册(二十一至三十卷) 宗镜录卷第二十六夫如上所说。 妙旨难闻。 云何顿断疑心生于圆信。 答。 所以云难信者。 如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 人无信者。 实相之理。 止在心中。 无劳远觅。 近而不识。 说之不信。 故云难信。 是以须具大信方断纤疑。 此是难解难入之门。 难省难知之法。 如针锋上立无边身菩萨。 将藕孔中丝悬须弥之山。 不思议中不思议。 绝玄妙中绝玄妙。 所以法华会上。 身子三请四众惊疑只如五千退席之人。 皆有得圣果之者。 闻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开权显实直指自心。 尚乃怀疑拂席而起。 何况末法机劣之人。 遮障既深。 见惑尤重。 情尘尚壅。 欲火犹烧。 而能荷檐斯大事者欤。 是以妙得其门。 成佛匪离于当念。 若失其旨修因徒困于多生。 唯在信心。 别无方便。 以是入道之原功德之母故。 所以古圣云。 明者德隆于即日。 昧者望绝于多生。 会旨者山岳易移。 乖宗者锱铢难入。 此宗镜录不拣内道外道利根钝根。 但见闻信入者。 皆顿了一心理事圆足。 如圆觉经云。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 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 皆得充满。 如华严轻颂云。 深心信解常清净者。 古释云。 与理相应。 方曰深心。 若昔染今净。 净则有始。 始即必终。 非常净也。 信烦恼即菩提方为常净。 由称本性而发心故。 本来是佛更无所进。 如在虚空退至何所。 慨众生迷此起同体大悲。 悼昔不知誓期当证。 有悲故不为无边所寂。 有智故不为有边所动。 不动不寂直入中道。 是谓真正发菩提心。 又云。 信佛身名等于众生。 则知我名。 如佛名也。 信佛法门随宜而立。 知我妄念苦集亦全法门。 信佛意业光明遍照。 则知自心无不知觉。 则一切因果理事皆众生性有。 如性非金玉虽琢不成宝器。 良以众生包性。 德而为体。 约智海以为源。 故须开示。 所以般若文殊分云。 若知我性即知无法。 若知无法即无境界。 若无境界即无所依。 若无所依即无所住。 如是开示。 如是信入。 则是真实句。 亦是金刚句。 以无虚假及可破坏故云尔。 如大集经云。 真实句者。 如一法。 一切法亦如是。 如一切法。 一法亦如是。 又云。 一众生心。 一切众生心悉皆平等名金刚句。 是知无有一法可得名深信。 坚固如金刚不可沮坏。 无信心中能见佛。 若有一法可信。 即是邪见。 一切不信方成其信。 如般若经云。 若念一切法不念般若波罗蜜。 不念一切法则念般若波罗蜜。 如是解者。 可谓深达实相善说法要矣。 所以云。 无一法。 可得名深达实相。 如法华经偈云。 于诸过去佛。 在世或灭后。 若有闻法者。 无一不成佛。 诸佛本誓愿。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众生。 亦同得此道。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 无数诸法门。 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于道场知已。 导师方便说。 天人所供养。 现在十方佛。 其数如恒沙。 出现于世间。 安隐众生故。 亦说如是法。 知第一寂灭。 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 其实为佛乘。 释曰。 本师以出至梵天之舌相。 演真实言。 放一万八千之毫光。 现希奇瑞。 乃至地摇六动。 天雨四华。 謦欬弹指之声。 周闻十刹。 百千诸佛世界。 一道融通。 引三世之觉王。 同诠此。 付十方之大士。 共显斯宗。 故十方谛求更无余法论位是最实之位。 言诠乃第一之诠。 可谓究竟指归真实行处。 若但志心读诵灵感难思。 毛孔孕紫檀之香。 舌表变红莲之色。 何况信解悟入如说修行。 供养则福过正遍知。 行处则可起如来塔。 有斯大事孰不归依。 除不肖人实难信受。 又如神力品偈云。 以佛灭度后。 能持是经者。 诸佛皆欢喜。 现无量神力。 嘱累是经故。 赞美受持者。 于无量劫中。 犹故不能尽。 是人之功德。 无边无有穷。 如十方虚空。 不可得边际。 能持是经者。 则为已见我。 亦见多宝佛。 及诸分身者。 故知证此一毫之灵智。 量逾无尽之太虚。 如观牖隙之中远见十方之际。 现神力以嘱累。 恐坠斯文。 发欢喜以赞扬。 唯精斯旨。 今者与诸有缘信士。 遇玆正教之人。 自缅曩生障深垢重。 诸佛出世。 不睹毫光得厕嘉筵亲闻正法。 复思夙愿微有良因。 于末法中偶斯遗教。 既欣遭遇傍愍未闻。 遂乃略出要诠遍示后学。 可谓醍醐之正味。 不觉不知。 甘露之妙门。 不问不信。 如斯大失实可惊心。 是以安乐行品云。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于后末世法欲灭时。 有持是法华经者。 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 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 应作是念。 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 不闻不知。 不觉不问。 不信不解。 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 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随在何地。 以神通力智慧力。 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释曰。 于在家出家四众之中生大慈心者。 即是示如来一心方便门。 慈能与乐。 俱令信入同证大般涅槃四德之乐。 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者。 即是外道邪见不生正信之人。 悲能拔苦。 即是示如来一心解脱门。 皆令悟解永拔分段变易二死之苦。 此宗镜录。 于后若遇有缘信心。 或晓夜忘疲精勤披览。 以悟为限莫告劬劳。 是以诸大菩萨。 皆思过去波流苦海作不利益之事。 丧无数身都无利益。 又今犹处生死恶业之中。 背是过去世中妙行不勤故。 今者偶斯正典可谓坐参。 但仗三宝威神诸佛加备。 无诸难事。 早得心开。 普及一切法界含生。 皆同此悟。 即斯愿矣。 须知圆宗罕遇。 若芥子投于针锋。 正法难闻。 犹盲龟值于木孔。 若非夙熏乘种久积善根。 焉偶斯文亲得传受。 应须庆幸荷佛慈恩。 所以古人或重。 教轻财。 则输金若市。 或忘身为法。 则立雪幽庭。 且金是身外之浮财。 岂齐至教。 命是一期之业报。 曷等真诠。 是故因闻般若深经以为乘种。 遂得乘急常聆妙音。 可以身座肉灯归命供养。 皮只骨笔缮写受持。 如大涅槃经云。 佛言。 善男子。 于乘缓者。 乃名为缓。 于戒缓者。 不名为缓。 菩萨摩诃萨于此大乘心不懈慢。 是名本戒。 为护正法以大乘水而自澡浴。 是故菩萨虽现破戒不名为缓。 止观云。 戒急乘缓者。 事戒严急纤毫不犯。 三种观心了不开解。 以戒急故人天受生。 或随禅梵世耽湎定乐。 世虽有佛说法度人。 而于其等全无利益。 设得值遇不能开解。 震旦一国不觉不知。 舍卫三亿不闻不见。 着乐诸天及生难处不来听受。 是此意也。 譬如系人。 或以财物求诸大力。 申延日月冀逢恩赦。 在人天中亦复如是。 冀善知识化导修乘即能得脱。 若于人天不修乘者。 果报若尽还堕三途。 百千佛出终不得道。 若理事俱缓者。 永坠泥犁失人天果报。 神明惛塞无得道期。 回转沉沦不可度脱。 故知处世俗家拘三界狱。 不求一念出离。 犹如散禁之人。 应须生如来家遇善知识。 听闻正法如理思惟。 事戒理乘双行双照身律心慧俱习俱持。 以戒急故受人天之身。 以乘急故绍祖佛之位。 如是则方谐本愿不负初心。 可以上合慈风下同悲仰。 难逢良便恐虑缘差。 深劝诸贤莫成后悔。 又我此宗镜所录之文。 但为最上根人。 不入余众生手。 唯令佛种不断闻于未闻。 誓报慈恩不孤本愿。 若涉名利非被此机。 如古德释华严教所被机。 五简非器。 一违真非器。 谓不发菩提心不求出离。 依傍此经求名求利。 庄饰我人经非彼缘。 故非其器。 经云。 为名利说法是为魔业。 又云。 不净说法堕恶道等。 二背正非器。 谓诈现大心伪饰邪善。 近灭人天远违成佛。 堕阿鼻狱多劫受苦。 经云。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 是为魔业。 三乖实非器。 谓虽不邪伪。 然随自执见。 以取经文。 遂令超情至教不入心。 故成非器。 地论云。 闻作闻解不得不闻。 又如随声取义五过失等。 此上三位俱是凡愚众生境界。 经云。 此经不入一切余众生之手。 唯除菩萨。 良以此经非是众生流转之缘。 故不入手。 四狭劣非器。 谓一切二乘无广大心。 亦非此器。 经云。 一切声闻缘觉不闻此经。 何况受持。 五守权非器。 谓三乘共教诸菩萨等。 随自宗中修行未满初阿僧祇。 此亦非器。 经云。 菩萨摩诃萨。 虽无量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习道品。 若未闻此经。 虽闻不信受持随顺。 是等犹为假名菩萨。 问。 璎珞经等十千劫修十信行满。 何故此中无量亿等时不信此经。 答。 以彼但于行布位中修行信等。 于此圆融普贤十信一摄一切。 犹未闻信。 故知不偶斯文虚功累劫。 才闻此旨便入圆通。 但不涉前五非器之中。 则永固一乘之佛种。 可以手得。 可以心传。 深嘱后贤无失法利。 又若过去。 曾闻此法。 未得信入。 以法力所熏方起疑心。 若未曾闻疑终不起。 如入大乘论云。 薄福之人不生于疑。 能生疑者。 必破诸有。 是以著有众生皆因染习。 如轻毛之不定。 垢净随缘。 犹素丝之揽色。 青黄任受。 悉是闻熏之力。 各入三乘之门。 况闻宗镜之中。 速发一乘之种。 但有心者熏皆得成。 华严论云。 如世间一切井泉。 以海为体。 若人饮者。 皆得海味。 一体无异。 但随业力而得碱味。 此经亦尔。 若有大心众生闻持信入。 便得如来法身佛性大悲智味。 阐提之人无所堪任。 然如来智性常作生因。 故知具大信根者。 闻之成佛。 如不信者。 即是阐提。 然虽不信亦熏其种。 故云如来智性常作生因。 所以法华经偈云。 若有闻法者。 无一不成佛。 昔泥蛤闻法而生天。 厩象听经而悛恶。 比丘戏笑而获果。 女人思惟而悟空。 何况闻宗镜中纯圆顿教。 如善见律论云。 昔佛在世时。 到瞻婆罗国迦罗池边。 为众说法。 时彼池中有其一蛤。 闻佛池边说法之声。 即从池出。 入草根下。 听佛说法。 时有一人持杖放牛。 见佛在坐为众说法。 即往佛所。 欲闻法故。 以杖刺地。 误着蛤头。 即便命终生利天。 以福报故。 宫殿纵广十二由旬。 与诸天女娱乐受乐。 即乘宫殿往至佛所。 头顶礼足。 佛知故问。 汝是何人。 忽礼我足。 神通光明相好无比照彻此间。 蛤天即以偈而答曰。 往昔为蛤身。 于水中觅食。 闻佛说法声。 出至草根下。 有一牧牛人。 持杖来听法。 杖侧刺我头。 命终生天上。 佛以蛤人所说偈。 为四众说法。 是时众中八万四千人皆得道迹。 蛤天人得须陀洹果。 含笑而去。 大智度论云。 昔王不立厩于寺者。 谓此王有象。 可以敌国。 每有怨敌。 庄严器仗。 无不克胜。 后敌国皆惧。 久而无敌遂于寺中立厩养之。 久闻僧众礼念。 熏心驯善成性。 后有国兵众相侵。 严象敌之。 都不肯战。 其王忧愁虑国衰败。 智臣白王。 此象久久处之精舍。 见闻善事与之化矣。 可处屠坊令常见杀。 后未经久恶心还起。 畜生尚尔。 况复于人。 近善不善。 近恶不恶。 故儒典中亦令君子慎所习也。 今若闻宗镜熏起一乘。 广大难量善利无尽。 杂宝藏经云。 佛法宽广济度无涯。 至心求道无不获果。 乃至戏笑福不唐捐。 如往昔时。 有老比丘。 年已朽迈。 神情昏塞。 见诸年少比丘种种说法。 闻说四果心生羡尚。 语少比丘言。 汝等聪慧。 愿以四果以用与我。 诸少比丘嗤而语言。 我有四果。 须得好食然后相与。 时老比丘闻其此语。 欢喜即设种种肴请少比丘食。 共食已更相指挥。 弄老比丘语言。 大德。 汝在此舍一角头坐。 当与汝果。 时老比丘闻已欢喜。 如语面坐。 诸少比丘即以皮打其头上。 而语之言。 此是须陀洹果。 老比丘闻已系念不散。 即获初果。 诸少比丘复弄之言。 虽与汝须陀洹果。 然其故有七生七死。 更移一角。 次当与汝斯陀含果。 时老比丘获初果故。 心转增进。 即复移坐。 诸少比丘复以打头。 而语之言。 与汝二果。 时老比丘益加专念。 即证二果。 诸少比丘复弄之言。 汝今已得斯陀含果。 犹有往来生死之难。 汝更移坐。 我当与汝阿那含果。 时老比丘如言移坐。 诸少比丘复以打。 而语之言。 我今与汝第三之果。 时老比丘闻已欢喜。 倍加至心。 即时复证阿那含果。 诸少比丘复弄之言。 汝今已得不还之果。 然故于色无色界受有漏身。 无常迁坏。 念念是苦。 汝更移坐。 次当与汝阿罗汉果。 时老比丘如语移坐。 诸少比丘复以皮撩打其头。 而语之言。 我今与汝彼第四果。 时老比丘一心思惟。 即证阿罗汉果。 得四果已。 甚大欢喜。 设诸肴种种香华。 献诸比丘报其恩德。 与少比丘共论道品无漏功德。 诸少比丘发言滞塞。 时老比丘方语之言。 我已证得阿罗汉果已。 诸少比丘闻其此音。 咸皆谢悔先戏弄罪。 是故行人宜应念善。 乃至戏弄犹获实报。 况至心也。 又杂宝藏经云。 昔有一女。 聪明智慧深信三宝。 常于僧次请一比丘就舍供养后时便有一老比丘。 次到其舍。 年老根钝素无知晓。 斋食讫已。 女人至心求请说法。 敷坐头前闭目静坐。 比丘自知不解说法。 趣其泯眼檗走还寺。 然此女人至心思惟有为之法无常苦空不得自在。 深心观察即时获得须陀洹果。 既得果已向寺求觅欲报其恩。 然此比丘自审知弃他逃走。 倍生惭耻转复藏避。 而此女人苦求不已。 方自出现。 女人见已。 具说蒙得道果因缘。 赍供报恩。 老比丘闻甚大惭愧。 深自克责。 亦复获得须陀洹果。 是故行者。 应当至心精诚求法。 若至心者所求必证。 如上所获圣果。 岂有前人为说深妙法耶。 皆是自悟从心所证。 可验宗镜。 达者无疑。 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 佛言。 我今演说心地妙法引导众生令入佛智。 如是妙法。 诸佛如来过无量劫时乃说之。 乃至以是因缘难见难闻。 菩提正道心地法门。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是妙法一经于耳。 须臾之顷摄念观心。 熏成无上大菩堤种。 不久当坐菩提树王金刚宝座。 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华严十地品云。 金刚藏菩萨云。 佛子。 此集一切种一切智功德。 菩萨行法门典。 若诸众生不种善根不可得闻。 解脱月菩萨言。 闻此法门得几所福。 金刚藏菩萨言。 如一切智所集福德。 闻此法门福德如是。 何以故。 非不闻此功德法门。 而能信解受持读诵。 何况精进如说修行。 是故当知。 要得闻此习一切智功德法门乃能信解受持修习。 然后至于一切智地。 故知若不闻此不思议广大威德圆顿法门。 何由修行速证究竟一乘常乐我净大涅槃果。 以众生处不定聚中。 闻小修小。 遇权习权。 不偶斯文俱成大失。 今所集者所益弘多。 设闻而不修亦成其种。 何况闻思修者。 如先德云。 如今若要直会。 但不取一切相即得。 更无别语。 佛是自心义。 亦名为道。 亦云觉义。 觉是灵觉之性。 只今自鉴照语言。 应机接物。 扬眉动目。 运手动足。 皆是自灵觉之性。 亦是心。 心即道。 道即佛。 佛即是禅。 禅之一字非凡所测。 若知诸法从心生。 即不应执。 执即不知。 若不见本性。 十二分教则为虚设。 故知因教明心。 何执文义。 又教从心生。 心由教立。 离心无教。 离教无心。 岂心外别有教而可执乎。 所以唯识疏云。 若顿教门大不由小起。 即无三时前后次第。 即华严经中说唯一心。 是初成道竟最初一说。 又云。 诸愚夫类从无始来。 虚妄分别因缘力故。 执离心外定有真实能取所取。 如来大悲。 以甘露法。 授彼令服断妄狂心。 弃执空有证真了义。 华严等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所以佛证唯识说一心经。 令依修学。 释云。 天亲造颂成立佛经。 令诸学者了知万法皆不离心。 即大乘中道义理显矣。 是知圆中之信此信难成。 如起信钞。 问云。 此信若言本有。 众生何故沉迷。 如其本无。 凭何发起。 答。 此信本来非有非无。 以非有故众生沉迷。 以非无故遇缘即起。 若言定无。 发起何物。 若言定有。 何假因缘。 然上所述。 是约迷悟因缘说。 若论此信。 须不信一切法乃能成信。 亦不是非有非无。 何者以众生不觉。 似迷非迷。 真性不沈故。 即不是非有。 以一念复本似悟非悟。 不从新得故。 不是非无。 故云自心起信还信自心。 又何故此心难信。 以如来本觉体即众生心。 诸佛菩萨不能见。 如来本觉体离见相故。 当知众生心绵密亦不可见。 大品经云。 佛观众生心五眼不能见。 无自他能所相故。 昔人诗云。 海枯终见底。 人死不知心。 又云。 相识满天下。 知心能几人。 是以宗镜深旨一心妙门。 非大智而不能观匪大根而不能信。 观之即齐佛智信之即入圆通。 但恳志无疑。 决取成。 如管子云。 利之所在。 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 深源之下无所不入。 商人通贾倍道兼行。 夜以续日。 千里不远。 利在前也。 渔人入海。 海水百仞。 冲波迸流。 宿夜不出。 利在水也。 此乃世间勤苦求利之志耳。 如或坚求至道晓夕忘疲。 不向外求虚襟澄虑。 密室静坐端拱宁神。 利在心也。 如利之所在求无不获。 况道之在心信无不得矣。 故知训格之言不得暂舍。 可以镂于骨。 书于绅。 染于神。 熏于识。 所以楚庄。 轻千乘之国。 而重中叔一言。 范献贱万亩之田。 以贵舟人片说。 此乃成家立国尚轻珍重言。 况宗镜中言下契无生。 闻之成大道。 宁容轻慢乎问。 一心具实性凡圣是虚名者。 云何作凡之时。 炽然系缚诸有。 证圣之日。 豁尔解脱真空。 乃知不唯但名。 的有其事答。 虽有其事。 如同梦中之事。 设有其名。 皆非得物之名。 故知梦觉俱虚名体双寂。 如净名私记云。 法相如是。 岂可说乎。 若说则言有一法可得存法作解。 还是生死业。 今时只欲令众生除一切见。 此中见无别义。 亦无巧释。 如人夜梦种种所见比至觉时总无一物。 今亦尔。 虚妄梦中言有万法。 若悟其性毕竟无一物可得。 此中亦无能说能示。 亦无能闻能得。 是以异生非堕凡夫地迷处全空。 诸佛不证真如门。 悟时无得。 则不见有一法可断。 无生死所出之门。 不见有一法可成。 无菩提能入之路。 思益经云。 诸佛出世。 不为令众生出生死入涅槃。 但为度生死涅槃之二见耳。 现宝藏经云。 文殊师利言。 大德迦叶。 如人热病。 是人种种妄有所说。 是中宁有天鬼持耶。 有大明医。 饮彼人酥。 热病即愈止不妄说。 是中颇有天鬼去不。 答言不也。 乃至世间如是颠倒热病。 无我我想。 住我想已流转生死。 是故如来出现于世。 随彼形色应解法门。 知解我想。 断于颠倒。 为彼众生而演说法。 既闻法已。 除一切想。 无所执着。 知解想已。 越度诸流。 到于彼岸。 名为涅槃。 是中颇有我及众生寿命养育人及丈夫可涅槃者不。 答言无也。 文殊言。 为是利故如来出世。 但为显示平等相故。 不为生不为灭。 但为解知烦恼不实。 释曰。 如来出世。 但为显示平等相者。 夫执妄苦而求离。 望圣量而欲修。 皆是妄我施为情识分别。 是以大雄垂迹。 但示正宗。 破妄我。 而显真我之门。 斥情识。 而归净识之道。 真我净识即平等相。 以净识绝分别真我无执情。 绝分别故。 差别自亡。 无执情故。 平等自现。 首楞严经云。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 知见妄发。 发妄不息劳见发麈。 如劳目请则有狂华。 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 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大般若经云。 佛言。 善现。 一切法皆以无起无作为趣。 诸菩萨摩诃萨。 于如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无起无作中。 趣与非趣不可得故。 大集经云。 佛言。 若有菩萨。 成就自然慧方便。 而求菩提。 于此五阴中为如实觉。 故求于菩提。 是菩萨知色无常而行布施。 乃至受想行识亦如是。 知识无常应行布施。 知识苦。 知识无我。 知识钝。 知识无智。 知识如幻。 知识如野马。 知识如水中月。 知识如梦。 知识如影。 知识如响。 知识如旋火轮。 知识无我。 知识无众生。 知识无命。 知识无人。 知识无主。 知识无养。 知识如空。 知识无相。 知识无愿。 知识无作。 知识无生。 知识无起。 知识无出。 知识无形。 知识寂静。 知识离。 知识无终。 知识无成。 知识与虚空等。 乃至知识如涅槃性而行布施。 菩萨如是行施时。 以施离故知识亦离。 以识离故知施亦离。 以识施离故知显亦离。 以愿离故知识施颁亦离。 以识施愿离故。 知菩提亦离。 以菩提离故知识施愿离。 而知一切法同菩提性。 善男子。 是为菩萨出世间檀波罗蜜。 是知识空故一切凡圣万法皆空。 以了此空故。 方能行无上菩提。 具足十波罗蜜。 则悲智圆满二利无亏。 具此悲智何所为耶。 佛种不断故。 佛种不断有何相耶。 谓成三德。 救护众生。 成就恩德。 永断烦恼。 成于断德。 了知诸行。 成于智德。 是以入此宗镜动止唯心。 更无一法而能破坏。 如大虚空藏所问经云。 譬如有情于空中行。 而彼虚空无有破坏。 如是一切有情。 于真如中行。 而彼真如无有断坏。 菩萨如是。 由以智故。 于色于法。 以真如印之。 不于真如间断破坏。 是为菩萨以如来印印于真如。 不间断善巧智故问。 归命三宝是仗他胜缘。 四谛法门依真俗二境。 乃至三乘三藏。 六度六通。 三十七品助道之门。 十八不共果位之法。 云何总归一心正义。 而悉圆通。 答。 诸圣以无为而得名。 圆修以无作而成行。 不分别诸境。 是真调伏心了一切法空。 则常在三昧。 超日三昧经云。 知色心空。 得佛何难。 斯之谓矣。 故知一切诸法颇有不由心者。 心摄一切。 如如意珠。 无不具足。 且论三宝义广恒沙。 今依古德。 约五教门。 略论同别二种三宝。 一约观别论三宝者。 一小乘。 以妄心即空为佛宝。 寂灭为法宝。 无诤为僧宝。 二大乘初教。 妄心不可得为佛宝。 离思惟为法宝。 无我为僧宝。 三终教。 妄心无自性无碍自在为佛宝。 以是寥廓名法宝。 以无所求为僧宝。 四顿教。 以妄心本无生为佛宝。 绝念为法宝。 无分别为僧宝。 五一乘圆教。 以妄心起无初相不动为佛宝。 以无非是为法宝。 以无非是为僧宝。 二同体三宝者。 一小乘。 约立事就义门。 以末归本故。 佛体上觉照义边为佛宝。 轨则义边为法宝。 违诤过尽为僧宝。 二初教。 约会事从理门。 以能见三宝差别相即平等故。 以真空为佛宝。 此空离自他为法宝。 此离无二为僧宝。 三终教。 约理事融显门。 以即事中有理理中有事故。 以本觉为佛宝。 恒沙性德为法宝。 性德不二为僧宝。 四顿教。 约绝相理实门。 以三宝无为相与虚空等故为佛。 佛即是法。 法即是僧。 五圆教。 约融通无碍门。 以法界诸法无不是宝故。 以觉故约义而论皆佛宝。 轨则而言无非是法。 和合而言无不是僧。 是以不动真心成一体宝。 虽约机开五教随智各不同。 然不离一心门。 而分同别理。 所以教中但云自归依佛等。 终不云归依于他。 故云自性不归无所归处。 夫归者。 是还原义。 众生六根从一心起。 既背自原驰散六尘。 今举命根总摄六情。 还归其本一心之原。 故曰归命一心即具三宝。 夫一体三宝者。 只是一心。 心性自能觉照。 即佛宝。 心体本自性离名法宝。 心体无二即僧宝。 思益经云。 知法名为佛。 知离名为法。 知无为名僧。 是菩萨遍行。 知法名为佛者。 即是真佛法身如来。 佛即是法故。 法即是佛。 亦犹如来者。 即诸法如义。 次应问言。 法即是佛。 于义已解。 何者是法故。 次句云离即是法。 以一切法本性离故。 心体离念。 即是觉故。 次应问言。 法本自离则无所修。 何得有僧。 次解云。 知无为名僧。 无为即法。 法本自离。 由知无为故得成僧。 故大品经云。 由知诸法空分别须菩提等。 故大般若经云。 般若甚深。 知一切法本性离故。 又文殊云。 如佛世尊堪受供养。 以于一切法觉实性故。 是故经云。 如实觉一切法名为大舍。 释曰。 于一切法见心自性。 即是如实究竟之觉。 即是顿成佛义。 三宝常现世间义。 真实慈义。 同体悲义。 大喜舍义。 具足檀波罗蜜义。 一切愿行成就义。 又璨大师问可大师曰。 但见和尚。 即知是僧。 未审何者是佛。 云何为法。 答曰。 是心是佛。 是心是法。 法佛无二。 汝知之乎。 若有不信如上所引祖佛诚言一体三宝归依自心之旨。 不唯后果永堕泥犁。 亦乃现受人间华报。 如大涅槃经云。 佛告迦叶菩萨。 善男子。 汝今不应如诸声闻凡夫人分别三宝。 于此大乘无有三归分别之相。 所以者何。 于佛性中即有法僧。 为欲化度声闻凡夫故。 分别说三归异相。 又云。 若有不识三宝常存。 以是因缘唇口干燋。 如人口爽不知甜苦辛醋咸淡六味差别。 一切众生愚痴无智。 不识三宝是长存法。 是故名为。 口干燋。 复次善男子。 若有众生不知如来是常住者。 当知是人则为生盲。 若知如来是常住者。 如是之人。 虽有肉眼。 我说是等名为天眼。 又若决定直心信伏入宗镜中。 于刹那间念念见一心三宝常现世间。 或障重遮深。 任经尘劫终不省信。 尚不闻三宝之名。 岂遇一真之道。 如法华经偈云。 众生既信伏。 质直意柔软。 一心欲见佛。 不自惜身命。 时我及众僧。 俱出灵鹫山。 我时语众生。 常在此不灭。 以方便力故。 现有灭不灭。 乃至是诸罪众生。 以恶业因缘。 过阿僧祇劫。 不闻三宝名。 诸有修功德。 柔和质直者。 则皆见我身。 在此而说法。 故知亲见佛亲闻法人难得。 阿难二十年为佛侍者。 尚不见佛面。 唯观救世者轮回六趣中。 又但与缘心听法。 此法亦缘。 非得法性。 如大宝积经云。 实行沙门。 以正法身尚不见佛。 何况形色。 以空远离尚不见法。 何况贪着音声言语。 以无为法尚不见僧。 何况当见有和合众。 又舍利弗问诸比丘。 汝等从何闻法。 答。 无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 从是闻法。 又问。 汝等为谁弟子。 答。 无得无知者是彼弟子。 是以悟者方知非言所示。 又心为苦实际名苦谛。 心性无和合名集谛。 心本寂灭名灭谛。 心本圆通名道谛。 观心空出声闻乘。 观心假出菩萨乘。 观心中出诸佛乘。 观实相心。 非色非心。 不同顽碍故非色。 不同受等妄情分别故非心。 非色非心。 以为戒体。 出律藏。 广博严净经云。 若能持此经具足一切戒。 金刚三昧经。 明悟本觉者。 佛言。 如是之人不存二相。 虽不出家。 不住在家。 虽无法服。 虽不具戒。 能以自心无为。 自恣而获圣果。 大宝积经云。 文殊师利言。 一切诸法毕竟寂灭。 心寂灭故名究竟毗尼。 又云。 若不得心则不念戒。 若不念戒则不思慧。 若不思慧则无复起一切疑惑。 既无疑惑则不持戒。 若不持戒。 是则名为真持戒也。 文殊师利所问经云。 若以心分别男女非男非女等。 是菩萨犯波罗夷。 菩萨璎珞本业经云。 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 是故心亦尽戒亦尽。 心无尽故戒亦无尽。 大乘千大教王经云。 一者如来一切心法。 金刚自性本来清净毕竟寂灭。 菩萨若于大乘性中能持十重戒者。 觉心真净。 了见心性无染无著。 是故菩萨能持十重戒者。 是则名为不坏毗尼。 又一切善恶等法可轨可持出经藏。 观心能研妙义出论藏是以檀因心舍。 圆清净之施门。 戒因心持。 成自性之净律。 辱因心受。 具无生之大忍。 进因心作备牢强之进门。 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则禅因心发。 般若灵鉴穷幽洞微。 则智从心起。 即六度门。 故经云。 空心不动具足六波罗蜜。 何者经云。 无可与者名为布施。 岂心外有法可住相耶。 经偈云。 戒性如虚空。 持者为迷倒。 宁执事法分持犯耶。 经云。 忍者于一刹那尽一切相及诸所缘。 又云。 何谓菩萨能行忍辱。 佛言。 见心相念念灭。 岂可伏捺自心对治前境而为忍受耶。 经偈云。 若能心不起。 精进无有涯。 又云。 何谓菩萨能行精进。 佛言。 求心不可得。 宁著有为妄兴劳虑耶。 经云。 不见心相名为正定。 岂避喧杂而守静尘耶。 经云。 不求诸法性相因缘。 是名正慧。 宁外徇文言强生知解耶。 是知心外见法尽名外道。 故经云。 外道乐诸见。 若直了自心。 则不为诸见所动。 如经云。 菩萨无所见者。 即无所有。 无所有者。 则一切法。 夫言无所见者。 非是离一切法云无所见。 即见一切法而无所见。 以无所有即一切法一切法即无所有故。 首楞严经云。 法法何状。 所以经颂云。 若能除眼翳。 舍离于色想。 不见于诸法。 则得见如来。 大足法师临终题壁偈云。 实相言思取。 真如绝见闻。 此是安安处。 异学但云云。 宗镜录卷第二十六。 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1-28 08:15:1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