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内容: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念佛三昧所以名为宝王者。 如摩尼珠。 普雨一切诸三昧宝。 如转轮王。 普统一切诸三昧王。 盖是至圆至顿之法门也。 始自华严终至法华。 一代时教。 无不赞扬此宝王三昧。 始自文殊普贤乃至永明楚石。 一切菩萨圣祖。 无不修证弘通此宝王三昧。 而世之昧者。 犹以为自性弥陀非即乐邦教主。 惟心净土不在十万亿西。 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全不知十方法界一一无非即心自性也。 可不哀哉。 元末明初。 鄞江有大善知识。 厥名妙叶。 深悯邪见。 述为念佛直指二十二篇。 世久失传。 故云栖老人每欲见之。 而不可得。 神庙年间。 古吴万融禅伯偶于乱书中得此遗帙。 与唐飞锡法师所撰宝王论同为一编。 皆云栖老人所未见也。 韩朝集居士。 先刻宝王论板置于云栖。 予续刻此直指板留于佛日。 客岁幻寓长于。 有车[卄/((寮-一)-(日/小)+山)]蕃居士。 秉受归戒。 听讲唯识心要及南岳大乘止观。 遂专心修净土行。 今夏禁足九旬。 执持名号。 因念今时狂妄之徒薄视念佛法门。 以大悲心手辑古今净土法语一册。 名曰念佛须知。 分为信解发愿修行证验四门。 盖信愿行三乃生西之要筏。 而证验则举果以劝因也。 节录甫成。 适予应祖堂请。 重到长于。 遂虚心乞予讐较可否。 予曰。 居士之志则善矣。 但净土法语从古迄今充楹积栋。 曷择其简切精到者而流通之。 不尤易取信乎。 以予观居士命名立科之旨。 则叶师直指最为相似。 何以言之。 彼第一极乐依正。 第二斥妄显真。 第三诃谬解。 乃至第八示折摄。 皆居士所谓信解门也。 第九劝修。 即居士所谓发愿门也。 第十劝戒杀。 乃至第十八罗显众义。 皆居士所谓修行门也。 第十九一愿四义谓戒解行向。 是重申以愿摄信行也。 戒亦是行。 解即是信。 向仍是愿。 一愿便具四义。 四义乃满一愿。 明信愿行本非条别。 愿居于中而统前后。 厥义彰矣。 第二十示灭罪义。 第二十一示列祖行。 皆居士所谓证验门也。 第二十二正示廻向普劝往生。 例同经论有流通分。 从始至终。 雅合居士之旨若此。 居士何不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乎。 于是居士踊跃欢喜再拜稽首。 而谢曰。 某乃知妙叶大师先得我心之所同然。 又能发我之所未发也。 今得奉此遗编。 誓当刊布流通。 用荐先人早生净土。 又愿普与法界有情。 决定信入此门。 永不退转。 请更序厥缘。 以为同志者告。 噫如车居士。 亦可谓勇于自利利他者矣。 读是书者。 慎勿负此苦心也哉。 庚寅冬十有一月之吉古吴蕅益道人智旭识于祖堂幽栖寺之大悲坛右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蕅益道人智旭着夫念佛三昧名为如来胜异方便。 凡圣均收。 利钝悉被。 以一念顿归佛海。 可谓至圆至顿第一了义者也。 而世之迷义徇名者。 见有五逆众恶十念往生之说。 反以为专摄凡劣但化钝根。 可谓昧佛妙旨。 谤讟深经矣。 予因慨。 末世行人多疑多障。 难悟难开。 于此深妙法门。 非着事而忘理。 必执理而拨事。 着事者犹堪作下品生因。 执理者竟沦于恶取空见。 盖至此而直指之道翻成断灭深坑。 非藉金錍。 谁扶翳膜。 爰有妙叶导师。 法绍宗乘。 教兴莲社。 应永明角虎之记。 畅宝王三昧之谈。 境观并彰。 纤疑悉破。 阐惟心之致。 依正宛然。 示自性之源。 感应不忒。 俾达者以理融事。 而理非事外。 愚者亦因事入理。 而事挟理功。 诚除惑之前茅。 生西之左券也。 顾二百余年。 几成废典。 流通机塞。 莲大师尚欲见而未能。 而愿力不磨。 韩居士乃从万融禅师处遘得之。 予既获借读。 如饫醍醐。 悲劫浊之方殷。 喜津梁之有在。 急谋付梓以广厥传。 普愿见闻随喜。 种乐土之圆因。 读诵思惟。 证宝王之法印。 转相晓悟。 共脱沉沦。 庶不负此希有良缘也已。 右序编录乎净信堂初集今钞出冠于篇首也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总目卷上极乐依正第一斥妄显真第二诃谬解第三正明心佛观慧第四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五闢断空邪说第六开示禅佛不二法门第七示诸佛二土折摄法门第八劝修第九卷下劝戒杀第十劝持众戒第十一勉起精进力第十二正行第十三别明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三昧仪式第十五扬佛下化之力第十六十大碍行第十七罗显众义第十八独示一愿四义之门第十九示念佛灭罪义门第二十略示列祖行门第二十一正示廻向普劝往生第二十二附真妄心胜劣图说附破妄念佛说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卷上(并序)四明鄞江沙门妙叶集念佛三昧称为宝王者。 盖于一切三昧之中最上三昧者也。 首独唱于庐山。 后遍流于天下。 历代所修往生非一。 着文于世。 证验良多。 自昔至今富于编简。 若禅若教无不尊崇。 是圣是凡悉皆景仰。 但末代浅根因药致病。 以极乐净土不求之于西方。 而求之于分别缘影。 多流此见。 内怀痛伤。 嗟彼唐丧其功。 虽修无感。 乃以净土诸经及各宗疏钞。 採其奥旨述以成编。 虽其言之不文。 莫敢裁于胸臆。 自为警省敢闻于人。 故以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定其名焉。 极乐依正第一原夫无上正遍知觉圣主世尊普应机宜。 从兜率宫降神于世。 故四十年中说法三百余会。 皆令群有同证真常。 乃至末后灵山会上方说法华。 俾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出世本怀于兹畅矣。 然出世度生之道非但释迦。 三世如来莫不咸尔。 而于释迦一代施化法门之中。 求其所以机宜相感生佛缘深至简至易而功高径捷者。 无越求生净土一法门也盖念佛法门。 首因法藏比丘于无量劫前为大国王。 闻世自在王佛说法。 遂弃国出家而成比丘。 其佛复为广说二百一十亿佛刹庄严人天善恶麁妙不同等事。 法藏闻已。 即于佛前发四十八种大愿。 愿成佛时。 国中无有三途三毒八苦八难九恼十缠等一切障碍。 生我国者皆住正定。 得忍悟心解脱胜智之人。 乃至十念得生。 若不尔者。 不取正觉。 其时大地震动。 天雨妙花。 空乐自鸣。 佛与其记。 今已得果。 成佛十劫。 因昔愿胜。 功德神通光明力无畏等超过十方。 佛号阿弥陀。 其阿弥陀佛所居之国。 从是娑婆世界直西过十万亿国土。 名曰极乐。 或曰安乐。 今见在彼。 以昔大愿及神通力。 而为说法摄取十方世界念佛众生。 众生生者得不退转。 刹那尚莫胜数。 何况历劫度脱。 其生彼者有何限极。 微尘恒沙所不能俞。 其佛国土庄严胜妙超过十方。 有诸宝池。 随其大小皆七宝成。 或有大池。 其量盈广。 正住其中。 底布金沙。 边铺阶道。 其池之上复有楼阁。 千层万叠广博妙好。 光明赫奕不可具说。 其池之内八功德水香美清彻盈溢充满。 为十四支。 于诸无量庄严具中。 寻流上下。 出声演说无量法门。 是妙水中复有六十亿七宝莲华。 团圆正等。 水注叶间四色四光。 三辈九品行列次第。 香洁微妙映蔽其国。 宝地平正愿力所成。 于其地上复有七重栏楯七重行树。 宝幢台榭旛盖珠缨各各无量殊特妙好。 周廻间列庄严其国。 又于虚空。 甫诸天衣天香天花天缯天乐。 各各无量。 缤纷散漫遍虚空界。 如是无量诸庄严具。 皆金银瑠璃砗磲码瑙毗楞伽甄叔迦等金刚摩尼如意珠王不可思议众宝所成。 是众宝内各放无量百千万亿宝色光王。 互相辉映。 一一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其光交罗不相障碍。 极虚空际不可穷尽。 如是无量一一光明一一庄严。 与虚空中天乐香花珍禽铃网其声雅正。 宫商清彻。 铿锵应节。 流出无量无边微妙之音。 其音遍满。 不间不断。 悉能演说苦空无我诸波罗蜜。 叹菩提道赞佛法僧。 或说念处正勤根力觉道。 诸菩萨行。 谛缘愿度。 力无畏等。 十八不共。 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不可思议无量法门。 其所说法。 三世十方依正色心融通无碍。 及劝精进。 如佛音声等无有异。 其国众生闻是法已。 悉皆念念随其所乐。 速能证入三乘胜行一切道品无量解脱。 如从佛闻。 得无差别。 纵是凡夫。 闻此法故自然精进。 尚无一念疲倦之心。 云何更有退转。 又彼国土纯一男子无有女人。 莲华化生不处胎胞。 妙服美味能成法喜。 从其所欲。 悉随念至。 无寒暑昼夜。 无生老病死。 无土石诸山。 无三途恶道。 往来虚空。 经行树下。 欲作佛事示现神通。 悉从心念。 又复寿命无极。 如是种种快乐无极。 故名极乐。 况复弥陀世尊功德光明威神相好各八万四千。 如紫金山。 处大莲华师子之座。 庄严赫奕超过虚空。 大海弥卢所不能及。 眉间白毫功德增胜。 如日舒光众明悉绝。 光中化佛菩萨声闻各放光明。 远照尘刹摄受众生。 彼二大士亦复如是。 文殊师利普贤大行诸大菩萨皆住彼国。 一生补处其数甚多。 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悉为良友。 以佛为师。 亲近慈容。 闻第一义。 顿超三界即证无生。 十地高超二觉圆满。 况能于念念中供养十方三宝。 成就一切法门。 游戏神通净佛国土。 乃至入于三途六道。 舒光破暗救苦众生。 或复尘刹分身。 随机化导。 应病与药。 如佛弘慈。 于念念中。 圆满普贤所有行愿。 具文殊智。 有大势力。 如观世音。 同证菩提。 同佛所住。 则一切众生性虽昏昧。 得闻此说。 谁不欢喜而生信乐。 然彼妙土及庄严事。 虽具我心。 若非弥陀如来于过去世为度众生行菩萨道不可称计。 焉得成就。 当知彼佛行愿无边庄严无尽。 是故如来居彼国土。 大愿圆满宝土斯成。 依正庄严悉皆具足。 如是庄严依正境界。 假使各十方面百恒河沙微尘刹数菩萨声闻。 以大辩才如实称扬。 尽未来时。 不可穷极。 若善男子善女人闻如是说。 至心信乐欲生彼国者。 应如佛教。 圆发三心。 具足众戒。 不犯威仪。 然后直心正向。 观彼国土一切依正无量庄严胜妙境界。 及彼如来八万相好功德光明清净之身。 或复随取一相一境乃至如来眉间白毫相光。 远离虚妄或一念至十念。 或一日至七日。 譬如壮士屈伸臂顷。 即得往生。 其有直信有彼国土有彼如来愿力威神。 不生疑惑。 但能一心不乱执持名号者。 不出所期亦得生彼。 何待色身报满然后得生。 当知阿弥陀佛接引众生。 令离苦海过彼慈亲。 于先劫中已立大誓。 无苦不忍。 无行不臻。 无愿不立。 无法不说。 为度我故方便百千。 今正是时。 目睛不瞬。 垂臂待我。 已历十劫。 念念不舍。 甚于剖心。 乃至其心激切。 入生死中。 遍历三道。 地狱勐火不辞劳倦。 我若廻心向佛。 如子恋母。 正慰所怀。 则不逾当念便得往生。 何必更经十念之顷。 然后得生。 斥妄显真第二行人欲生彼国出离生死。 先当深识求生彼土真妄之心。 且谓如是极乐世界为是在境。 为是在心。 若在于心。 但有虚想。 无土可生。 若在于境。 虽有生处。 又复失心。 若谓心境二俱求生。 则我身心是一。 宁生两处。 若谓心境是一一心求生。 则自今心境宛尔。 难说是一。 又极乐娑婆净秽不同。 况是世尊垂教。 勅令舍秽求净。 一义奚得。 四句既不可求。 或谓处处皆是西方极乐。 或谓心净则是极乐。 或云极乐不离这个。 若作此解。 皆名邪见。 而余因不得以默矣。 彼若谓极乐在心。 即便妄认此心住在我今身中。 既在身中。 但名求心。 何名求生。 岂我世尊不知极乐在心。 而说在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耶。 又岂不能指说内心。 而但能说外境耶。 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 实境宛然。 此是圣人诚言。 焉敢不信。 而不知此缘影心外之极乐正即是我真心。 我此真心如彼大海不增不减。 而汝妄谓为境。 汝谓极乐在缘影心。 此缘影心如海一沤。 生灭全妄。 而汝妄谓为心。 汝若固执妄见。 不信外有极乐。 信在汝缘影心内者。 汝缘影心无体。 不可以心求生于心。 而不知彼极乐虽在西方。 西方即我真心。 真心无性。 即彼名体以显我心。 名体本空。 亦即我心而示其相。 心境一体生佛同源。 求彼佛。 即求自心。 非外求也。 究自心。 须求彼佛。 岂他惑哉。 如是则取舍忻厌。 炽然着相。 任我所求。 岂复外心。 心能具故。 则知此心圆裹一切依正境界。 乃至色心净秽。 生佛因果。 三世十方诸法。 含摄无外。 同一受用。 求一外相。 了不可得。 虽无外相。 不分而分。 净秽宛尔。 故当如是而求。 岂可求之于妄心也。 如是愿求。 佛所印可。 与彼世之不识本心。 愚痴无智。 不求西方极乐之佛。 但向自己肉团缘影妄心中求。 谓是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者。 实辽远矣。 然彼极乐国土非依缘影妄心。 又彼弥陀色身非在众生阴体。 若向我今四大缘影身心中。 求本性自己之佛。 不求西方极乐之佛。 则妄心生灭。 佛亦生灭。 佛生灭故。 三昧不成。 纵求有得。 但成生灭之佛。 还生生灭之土。 不成正行。 经云。 以轮廻心。 生轮廻见。 彼圆觉性亦同轮转。 即此义也。 若欲离诸妄见直生彼者。 但求西方十万亿国土外极乐弥陀之佛。 以称性妙观。 如实观之。 使彼如来本觉相好于彼显现。 合我众生始觉真心。 于此发明。 始本相冥。 生佛互感。 三昧乃成。 正行斯立。 不生灭土始可生也。 故知此心遍一切处。 尚不闻于地狱。 何止极乐。 但地狱苦处今顺性而求离。 极乐九品今顺性而求生。 但依修多罗教。 顺佛法音。 求离苦得乐从凡入圣。 实不出吾之心性。 故名惟心净土本性弥陀。 非谓从妄心中求。 妄心无体。 焉得名为惟心本性之佛耶。 彼向自己缘影妄心中求者。 以色身及山河大地十方刹海为外境也。 此向自己不动真心中求者。 即十方刹海大地山河为内心也。 若知十方刹海即内心。 则打成一片。 故我任意于中舍秽取净。 厌东忻西。 不出自心。 以实有彼大愿果佛能接引故。 故求无不得。 若谓十方刹海为外境。 则打作两橛。 故才动念即乖法体。 即失其用。 不得自心。 以但有此性具因佛无力用故。 故虽求无得。 又妄心但是虚妄缘影。 惑为色身之内。 无土可生。 真心舍育一切尘刹。 本具极乐依正。 求之必生。 妄心舍外趣内。 真心即外为内。 内无外故。 外求有相果佛。 即求自心。 内非实故。 内求无体缘影。 不见自心。 妄心心境宛然。 真心即心即境。 妄心生灭无据。 真心不动不摇。 妄心在因无果。 始终生灭。 真心因果一致。 性修交彻。 故知从真心妄心求者。 其别若是。 论时则何啻日劫相倍。 论处则何但天地悬殊。 论体真则圆裹十虚。 妄则居于身内。 论用真则横截娑婆。 直出生死。 妄则煮砂为饭。 经劫难成。 是故行人发菩提心求生净土。 岂可但求自己缘影妄心。 不求西方极乐真佛。 良可痛伤。 譬如欲西而面东。 欲升而抱石。 从水求火。 从火觅水。 奚可得焉。 嗟今之人不识真心遍一切处。 即色显体。 而妄认缘尘影事。 谓是本性。 谬之甚矣。 譬如有人。 认贼为子。 其家财宝必被消灭。 分别影事妄认为心。 亦复如是。 若或识子是贼。 贼不为害。 知意是妄。 妄亦奚伤。 但不可认彼为是极乐依正也。 四明法智大师所以有指妄即真之说。 观佛观心之谈。 终不拨于极乐依正实境。 奈何后世邪见蜂起。 魔侣炽然。 破灭佛法。 断佛种性。 妄计极乐妙土在我缘影心中。 而不肯西求。 可胜颠倒。 彼闾巷之人未闻正说。 以此邪见密相传授。 疑误人者虽不逃于地狱苦报。 尚有可恕。 而我出家四众圆顶方服者同此见解。 尤可伤悯。 倘若真为生死。 则必以此说为是。 若有障重之人。 于此法门不能随顺者。 则当更审缘影妄心境界云何。 此虚妄心既无有体。 但随我生灭。 遂即妄说为我。 妄认我故。 便谓此心住在我今色身之内。 谓此色身住于今之世界。 谓此世界还住今之虚空之中。 此虚空性广大难量。 遍舍尘刹。 如是则空大界小。 心劣于身。 一念转微。 不可举示。 岂可以至微至末一念无体之妄心。 而于此求极乐依正之妙境乎。 不可求而求。 岂不甚惑。 既了此义。 则知如是空性无边。 虽不可量。 元不出我大觉清净心中。 如彼片云点太清裹。 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况此色身在世界耶。 况此妄心在色身耶。 故知妄微身着。 界大空圆。 从纤至洪。 不出我今本心之内。 故知我心如空。 彼空如尘。 我心广大无涯无底。 圆裹十方三世一切虚空微尘刹土一切众生色身妄念。 欲求一法在于心外。 了不可得。 何特西方极乐非心外耶。 造次颠沛尚不可离。 况净行庄严要期西迈。 透脱生死。 岂求外耶。 经云。 认悟中迷。 晦昧为空。 空晦暗中。 结暗为色。 色杂妄想。 想相为身。 聚缘内摇。 趣外奔逸。 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一迷为心。 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 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譬如百千澄清大海弃之。 唯认一浮沤体。 目为全潮。 穷尽瀛渤。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如我垂手。 等无差别。 又云。 妙觉明心遍十方界。 舍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又云。 十方虚空生汝心内。 犹如片云点太清裹。 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以是义观。 既十方空刹依正色心是我本有。 我今决志求生本有之土。 求见本有之佛。 有何不可而谓外求。 我既愿求。 心能感故。 彼佛为我显现之时。 即我自家底本有心佛显现。 心佛真实。 何有外来。 既无外来。 彼佛显时。 即我心显。 我心显时。 即彼佛显。 我心即是彼佛之心。 彼佛即是我心之佛。 一体无二。 性本圆融。 何可舍彼西方极乐内心之佛。 而妄计别有惟心佛也。 或曰。 虽妄心。 岂不亦具依正之法。 何必使人求乎外境。 答曰。 妄心设具一切依正之法。 岂不亦具西方极乐。 若知西方极乐一如娑婆之实境可求。 可说心具。 若谓此心即是心外更无实境。 此则但是妄心虚想。 有何实焉。 而谓心具。 又即境之心名真心。 离境之心名妄心。 故知真妄虽同。 即离为异。 即得离失。 即是离非。 其旨明矣。 又如法师少康。 因念佛故。 称佛名时。 佛从口出。 状若连珠。 亦存其相。 使其众会皆得见也。 佛既有相。 土焉不实更有一等。 谓于事则有。 于理则无。 或云。 处处皆是净土。 伤哉此辈。 深惑难祛。 又禅宗南阳国师。 为禅客举无情说法之话。 虽不专言净土旨趣。 亦痛末世向缘影求佛者多。 故此说中不得不备。 呵谬解第三念佛三昧名三昧王。 境界甚深卒难究竟。 古今师授互有不同。 至于天台其说大备。 慈恩贤首各引其长。 企仰禅宗亦极明显。 但后学浅陋莫得指归。 尚未升堂。 焉能入室。 寻门未得。 异见多途。 遂将禅宗六祖大师坛经说净土处。 暗地抟量随语生解。 便谓本无净土。 不必求生。 而不知我大师非但所说随机。 实乃义符经旨。 纵随其语但言净土不必生。 亦不说无净土。 净土既有。 生理昭然。 何故初机执指为月。 若依大师所云。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 悟人自净其心。 又云。 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 虽西方人。 心不净亦有愆。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 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凡愚不了。 不识身中净土。 愿东愿西。 悟人在处一般。 又言净土远近但随众生善根不同。 而佛土焉有远近之异。 是谓不必求生也。 然要众生永断十恶八邪。 具修十善八正。 又令妙识心地性王不离此身。 但迷悟有异。 若悟则能行慈悲喜舍。 能净平直等善。 即是观音势至释迦弥陀。 若迷则分别人我。 邪心虚妄尘劳之殊。 即是须弥海水之境。 龙鬼地狱之党。 今详大师旨意。 但能心净则随处皆净。 实与维摩会上佛。 足按地变秽为净。 其诸大众各各自见坐宝莲华。 义实无二。 则经所谓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其说明矣。 大师之辩岂不称可佛心深符经旨。 但圣人说法遮表不同。 其有位未至于此者。 不可引彼遮诠而自诳也。 况一大藏教或说遮诠一切皆非。 何必求生。 或说表诠。 一切皆是。 必当求生。 此二法说同出佛口。 义无有殊。 岂可偏执遮诠之说。 顿弃表诠求生之义耶。 若果直谓于土不必舍秽取净而但净其心者。 则大师亦当谓人但净心而已。 不必令人断诸恶业而修善行也。 今既令人断恶行善。 则必于土舍秽取净。 其义益明。 故佛说遮诠之时。 正欲显于表诠令求生。 说表诠时。 正是依于遮诠知无生。 故知曹溪令人因心先净则报境自净。 不令求生遮诠也。 卢山令人佛报境净则因心自净。 教必求生表诠也。 然佛祖说法因果不二。 非前非后。 二义未甞相离。 虽使人所入不同。 而法体本一。 奈何今人才闻遮诠之说谓是。 便谓表诠之谈为非。 自生退障。 良可悯伤。 不知大师作此遮诠不必求生之说。 正是显于表诠令求生净土故也。 又如释尊一代圣教诸部历谈。 无非一味。 而于显说法中。 定多赞显说。 于密说义中。 必特称密说。 各宗当部而置别谈。 然佛岂无别谈妙于此者。 盖欲应机使众会受持。 得以一志无犹豫也今像季中扶宗树教。 岂无抑扬之时。 六祖既欲弘一行三昧。 理宜杜绝诸乘。 卢山特欲阐念佛三昧。 使之横超直截。 正当圆摄群机。 后学岂可妄生二见。 宜详审之。 又谓东方西方之人心净无罪不净有愆者。 正谓东方恶境麁强。 佛已灭度。 不能心净。 如俗在家。 火宅万煎。 纵修亦失。 譬如小石入水即沉。 故必求生西方。 弥陀圣众现在。 境胜行深。 逃子既回。 佛亲诲益。 如出家在寺。 善缘具足决不退转故。 生彼国心净无愆。 如彼大石乘船入水不沉故也。 又东方西方理本一体。 彼佛国土非但境胜。 其佛现在能除愆罪。 心必清净圣地可阶。 故必远胜娑婆。 须求生也。 若是根胜如曹溪会中者。 尚能入生死大海。 寻声救苦教化众生。 何必求生。 其或道力未充。 妄効先觉。 自不求生。 教人亦不求生。 譬如救溺。 无船彼此俱溺。 可奈何哉。 又我大师实弘禅宗之六祖。 所说岂非阐扬少室之禅。 乃云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若依此语。 则谓不必持戒修禅矣。 而不知心若平则我待物无不乎。 物我既乎。 岂可杀他自养。 盗彼自利。 分男女相而行非行。 语不真实。 而更饮酒使醒醉异时。 心平既无此犯戒之相。 则一切戒皆在其中。 岂可全不持戒与劫杀人等而云心平。 是知作此心平何劳持戒之语。 正是显于大戒也。 禅字乃是梵语。 此翻静虑。 或翻正定。 或翻一行三昧。 岂有行直之人其心虑而不静。 其住定而不正。 其行有不一者。 是知何用修禅之语。 正是显于深禅也。 大师行超天人之表。 道隆像季之间。 恐后学着法泥迹。 于戒体中。 说何劳持戒之语。 于禅境中。 说何用修禅之言。 例此则知。 亦于必当求生净土法中。 而说不必求生之语也。 后学犹转泥迹。 谓实不必求生。 愚之甚也。 盖大师所说反劝也。 诸祖所谈顺赞也。 非顺则无以启进修之路。 非反则不显圆顿之修。 反劝顺赞。 悉应当时之机。 无有实法。 如云逢佛杀佛。 岂真杀佛乎。 若杀佛之语是实。 则文殊仗剑。 亦是真杀佛乎。 苟随古人之语。 不求古人之心。 谓实不必求生者。 正所谓醍醐上味为世所珍。 遇斯等人翻成毒药矣。 是故大师称彼三谛圆妙之理。 于有生中说无生。 于无证中说修证。 二边叵得。 中道不存。 合教乘圆顿法门。 坦然明白。 如揭日月于昏衢。 无不蒙照。 而谓禅宗于念佛三昧净土旨趣有所未尽。 可乎。 若夫河西绰公。 长安善导。 信源禅师。 智觉慈觉。 岂非继其后者。 皆能远禀遗音。 力弘斯道。 道珍。 怀玉。 行业厥彰。 圆照诸师其验益着。 况今禅林为病僧念诵。 及荼毗十念称佛名号。 俾其往生事载典章。 余风尚在。 更奚惑焉。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夫念佛三昧者。 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 始自鹫岭敷宜。 次羡庐山继轨。 十方称赞诸祖传持。 自昔至今。 有自来矣。 但其说或不能一。 致后学不得其归。 独天台三观法门理冠群经。 超乎众说。 禀教得旨。 其益难思。 故后学不可不以此为舟航也。 夫三观者。 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 自我如来恢扬。 至于智者妙悟。 所谓空则一切皆空。 假则一切皆假。 中则一切皆中。 俱破俱立。 俱非破立。 圆融绝待。 难议难思。 统诸部之玄门。 廓生佛之境智。 极万法之源底。 显净土之圆修。 念佛三昧非此法门。 则有所未尽也。 四明大师发扬妙旨。 以论后学。 今悉用其语。 求生净土。 虽不外乎世间小善及彼事想。 若非以大乘圆妙三观法门。 释彼十六观经奥旨。 使人开解起行。 何由必生。 十六观者。 初观落日。 所以先标送想向彼佛也。 初心行人虽了根尘皆是法界。 而心想羸劣。 胜境难现。 是故如来设异方便。 即以落日为境。 想之令起观中之日。 圆人妙解。 知能想心本具一切依正之法。 今以具日之心。 缘于即心之日。 令本性日显现其前。 斯乃以法界心。 缘法界境。 起法界日。 既皆法界。 岂不即空假中。 此犹总示。 若别论三观成日劫者。 以根境空寂。 则心日无碍。 以缘起假立。 故累想日生。 以其心日皆法界。 故当体显现。 日观既成。 则三观同在一心。 非一非三。 而一而三。 不可思议。 日观既尔。 余观例尔。 应知十六皆用即空假中一心三观。 以为想相之法。 次观清水。 复想成氷。 良以彼土琉璃为地。 此地难想。 且令想氷。 氷想若成。 宝地可见。 如上且以所见落日及氷。 以为方便。 次观地观树观池。 及以总观楼地池等。 已上六观皆所以观彼土之依报也。 至于观华座者。 为三圣之亲依。 观宝像者。 类三圣之真体。 欲观于佛。 先观于座。 真佛难观。 要先观像。 乃至普观往生。 杂观佛菩萨等七观。 皆所以观彼土之正报也。 后三观者。 明三辈九品之人自此而生彼也。 既然修因不同。 是故感果差降。 今亦观者。 为令行人识别三品优劣。 舍于中下而修习上品往生故也。 然诸观皆用经所示相。 忆持在心。 为所观境。 仍了自心本具此法。 託境想成。 发明心目。 又经题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者。 佛是所观胜境。 举正报以收依果。 述化主以包徒众。 观虽十六。 言佛便周。 则当但观彼佛也。 欲观彼佛者。 则当先观彼佛如虚空量。 端严微妙广大色身。 一一身分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中八万四千随形好。 一一好中八万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之中一一世界海。 彼世界海中。 一切十方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僧众。 一一微妙广大。 不可具说。 但当忆想令心眼见。 见此事者。 即见十方诸佛。 以见诸佛故。 名念佛三昧。 作是观者。 名观一切佛身。 以观佛身故。 亦见佛心。 佛心者大慈悲是。 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作此观者。 舍身他世。 生诸佛前。 得无生忍。 又云。 观无量寿佛者。 从一相好入。 但观眉间白毫。 极令明了。 见眉间白毫者。 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见无量寿佛者。 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得见无量诸佛故。 诸佛现前授记。 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 故知十六妙观以观佛为要。 八万相好都想难成。 故令但观眉间毫相如五须弥。 此想若成。 八万皆现。 此为要门也。 若修前诸观。 心得流利。 观已宏深。 则可称彼毫量而观。 使八万相好自然皆现。 疏中令观劣应毫相。 乃为未修前诸观者。 及为虽修观未成者。 故于佛身别示初心可观之相。 为三昧门也。 又慈云法师但令直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于华上。 专系眉间白毫一相。 其毫长一丈五尺。 周围五寸。 外有八稜。 中表俱空。 右旋宛转在眉中间。 莹净明彻不可具说。 显映金颜。 分齐分明。 作此想时。 停心注想坚固勿移。 此想若成。 则三昧现前矣。 是故观佛三昧经云。 若人至心系念。 端坐观念色身。 当知心如佛心。 与佛无异。 虽在尘劳。 不为诸尘之所覆蔽。 作是观者。 是真念佛。 是知观佛功德。 其事如是。 又彼世尊相好光明微妙广大。 众生狭劣想念难成。 佛令于真身观前先令想像。 佛必坐座。 又先观座。 座观若成。 则当想像。 经云。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夫法界身者报佛法性之身也。 满足始觉名为报佛。 究显本觉名法性身。 始本相冥能起应用。 然非众生能感。 则诸佛亦岂能应。 能感如水。 能应如日。 是故始觉合本。 犹白月昇天。 应入净想。 如影现百川。 有感有应。 此二道交。 是为入众生心想之义也。 又法界身者即佛身也。 无所不遍故。 以法界为体。 若能得此观佛三昧。 则观解心契入佛体。 佛体入观解心。 斯乃始觉解于本觉。 是故本觉入于始觉。 有解有入。 此二相应。 是为入众生心想中也。 当知今之心观非直于阴心观本性佛。 乃託他佛以显本性。 是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 次明佛心全是本觉。 故应佛显。 知本性明。 託外义成。 惟心观立。 二义相成。 是今观法。 又经中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者。 所以示今观佛。 当明修性不二之旨。 言作佛者。 此有二义。 一者净心能感他方应佛。 谓诸佛法身本无色相。 由众生净心依于业识熏佛法身故。 能见佛胜应色相。 二者三昧能成自己果佛。 谓众生以净心想。 成就观佛三昧。 故能使自己终成作佛。 此之二义。 初作他佛。 次作己佛。 当知果佛从证。 非是自然。 即是而作。 全性成修。 显非性德自然是佛也。 言是佛者亦有二义。 一者心即应佛。 前言性本无相心感故有。 则心佛有无条然永异。 今泯此见。 故则众生之心全是应佛。 以离此心外更无佛故。 二者心即果佛。 既心是果佛。 故知无有成佛之因。 以众生心中已有如来结加趺坐。 岂待当来方成果佛。 此之二义。 初是应佛。 次是果佛。 当知果佛本具。 非从缘成则作而是。 全修成性。 显非修德因缘成佛也。 若以作是显于三观。 则空破假立。 皆名为作。 二边之观也。 不破不立。 名之为是。 中道之观也。 全是而作。 则三谛俱破俱立。 全作而是。 则三谛俱非破立。 即中之空假名作。 则能破三惑立三法。 故感他佛三身圆应。 能成我心三身当果。 即空假之中名是。 则全惑即智。 全障即德。 故心是应佛。 心是果佛。 故知作是之义一心修者。 乃不思议之三观。 为十六观之总体。 一经之妙宗也。 文出此中。 义遍初后。 是故行者当用此意修净土因。 或曰。 何不依经所说惟以事想直生净土。 乃显慧观之门。 使初心难入耶。 答曰。 观慧事想乃至人中微善。 但得一心。 皆可生于净土。 但麁妙之不同耳。 麁则惟彼事想。 妙则专乎心观。 疏云。 良以圆解全异小乘。 小昧惟心。 佛从外有。 是故心佛其体不同。 大乘行人知我一心具诸佛性。 託境修观佛相乃彰。 今观弥陀依正为缘。 熏乎心性。 心性所具极乐依正由熏发生。 心具而生。 岂离心性。 全心是佛。 全佛是心。 终日观心。 终日观佛。 其旨明矣。 又应了知。 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 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 一心一尘至一极微。 无非法界全体而作。 既一一法全法界作。 故趣举一。 即是圆融法界全分。 既全法界。 有何一物不具诸法。 以一切法一一皆具一切法故。 是故今家立于惟色惟香等义。 又云。 毗卢遮那遍一切处。 一切诸法皆是佛法。 所谓众生性德之佛。 非自非他非因非果。 即是圆常大觉之体。 故知果佛圆明之体。 是我凡夫本具性德。 故四三昧通名念佛。 若此观门託彼安养依正之境。 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 虽託彼境。 须知依正同居一心。 心性周遍。 无法不造。 无法不具。 若一毫法从心外生。 则不名为大乘观也。 又仁王般若经云。 佛问波斯匿王。 汝以何相而观如来。 王言。 观身实相。 观佛亦然。 无前际中际后际。 不住三际。 不离三际。 不住五蕴。 不离五蕴。 不住四大。 不离四大。 不住六处。 不离六处。 不住三界。 不离三界。 乃至非见闻觉知。 心行处灭。 言语道断。 同真际。 等法性。 我以此相观如来身。 佛言。 应如是观。 若他观者。 名为邪观。 此义益明矣。 又云。 若其然者。 何不直观彼土真身之妙。 而又此经教人先修像观耶。 答。 娑婆教主称赞乐邦。 务引众生出离五浊。 教观彼佛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之法身。 而先之以华上宝像者。 开示方便使观麁见妙也。 继之以丈六八尺之像者。 随顺下凡使观小见大也。 盖麁妙异想。 悉从性而起修。 小大殊形。 咸自本而垂迹。 能观之性初无差别。 所观之境宁可度量。 是故圆顿之谈一音普被。 开示其次第而非渐。 随顺其根器而非偏。 并启观门全彰实相。 像教之源岂不在兹。 此是念佛三昧单提直截之旨。 始终不二之谈。 大乘圆顿之道。 如日月普照天下后世。 使知真妄之心即一而不同。 而理有所诣也。 可谓不离日用。 解行观慧悉皆具足。 学者可不尽其心哉。 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五夫观慧三昧者。 当以斯观慧之旨。 观彼极乐依正。 使此心纯熟。 心境理一。 而直生于彼土也。 道场正观者。 以彼虽达观慧之旨。 而六根所对尚留尘境。 或有退转故。 于道场圣像乃至庄严供具。 即与极乐依正一体而观。 行人虽未离娑婆。 以此心观一故。 如已生净土矣。 于命终时。 莫不感应。 且如行人忏悔行事清净道场庄严供事。 至于一香一华。 岂不即彼三谛之理。 若不以此谛理。 事事之中正念观察。 使胜行有归。 则于大乘圆顿之道。 不能开显。 如彼佛土。 有无量一一庄严之具。 皆从彼佛初修菩萨行时。 因行所感。 因行既立。 果土现前。 故庄严具胜妙无尽。 我今观果知因。 则知三昧道场一一庄严与彼极乐因果无二。 岂不亦各各成大三昧。 显诸法门圆融微妙。 如极乐土等无差别。 亦自即彼严具为妙身相。 身相供事非彼非此非一非多。 依正互融显法界理。 如诸佛土不可思议。 岂可视为土木所成境耶。 故知或境或心或身或土。 同一受用自在无碍。 经云。 以波罗蜜所生一切宝盖。 于一切境界清净解所生一切华帐。 无生法忍所生一切衣。 入金刚法无碍心所生一切铃网。 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坚固香。 周遍佛境界如来座心所生一切宝众妙座。 供养佛不懈心所生一切宝幢。 解诸法如梦欢喜心所生一切佛所住处宝宫殿。 无着善根所生一切宝莲华云等。 以是观之。 则知极乐依正之境乃是弥陀如来因行所成。 今感其果。 我此道场既是生净土因。 胜劣虽有不同如海如渧。 而其气分岂不与同体耶。 因是义故。 则道场中六根所对香华灯烛胜旛宝盖一切供具。 乃至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诸受用具。 一色一香及一微尘。 无非三昧。 无非法门。 皆能使人发乎妙解悟心证圣。 虽未闻音。 亦能表现念佛三昧诸大法门。 亦即一切生佛之身境智无碍。 亦能与我同行。 为真法侣。 行人敢轻视之。 使不发妙悟俱生彼国。 可乎。 经云。 禅定持心常一缘。 智慧了境同三昧。 义亦若是。 能作此观。 则根境一致。 何但我之三业为能修也。 又如地狱苦具刀杖剑火。 以彼先造恶因所使。 皆能摇动为蛇为狗为虫为鸟。 穿骨入体。 作诸苦事。 况道场中诸庄严具。 而不依正同源皆解脱法。 与我共成三昧者乎。 又道场庄严形皆异物。 尚能使人发乎妙解。 况今所奉尊像。 恭敬供养。 尽心竭志。 如父如母。 岂不能令我解脱速生安养。 且如一佛二菩萨像置道场中。 为的对忏悔之主。 余像是伴。 总名为正。 诸庄严具悉名为依。 是则主伴依正。 与彼极乐依正。 虽麁妙不同。 而其像主所有神通愿力。 同佛真身。 扣之则灵。 求之则应。 有何差别。 既无差别。 则于此像岂可但作土木胶漆金彩所成之见。 而不作西方极乐大愿相好真身之佛观耶。 若于像中不见真身。 则其心不一。 三昧难成。 妙悟不深。 失之甚矣。 盖今所见之像。 与彼真身实无二致。 但以彼佛大慈普遍。 于无二身。 随机应现。 示真示化。 或示形像。 而我亦眼障尚深。 于一法中。 所见自异。 于佛真身。 而谓像耳。 则知此像岂实像哉。 譬如观经三辈九品接引之佛。 随其品位。 所遣从胜至劣。 各各不同。 故知我所见像。 实亦当我所见。 岂佛慈不普。 而示我以像哉。 虽然见有不同。 皆即弥陀一体。 又如经说忏彼眼障渐薄。 见佛座已。 先见一佛二佛。 障又薄时。 渐渐见佛遍虚空界。 以彼例此。 若我忏愿求生之心与理相应。 先见佛像及化。 后能见佛真身。 又如华严会上。 佛体本一。 大菩萨众见佛是广大无量天冠庄严舍那之身。 三乘见佛是王宫降生老比丘身。 我等凡夫故。 应见佛是土木所成之身。 不尔。 云何普贤观经但忏眼罪而得见佛。 是知佛本一体。 或真或像。 实见者自异耳。 又昔有人。 刻木为母。 母身本木。 人有借觅于母。 或与或悋。 木母亦能形喜愠色与真母同。 彼世间孝意所感。 尚能若是。 况我无量大愿神通之佛即真宝像。 不及木母者乎。 况古今造像徵验不一。 或放光明。 或示瑞应。 乃至身生舍利。 水溺火焚不坏者。 载之传记。 不可具陈。 则我道场像主即是弥陀如来真实色身。 而我障故。 谓是像耳。 纵彼直谓是像。 亦能入前像观。 从像见真。 岂不显同体之妙。 经云。 佛清净身遍一切处。 又云。 一切诸法无非佛法。 何特此像而非佛乎。 或问。 离一切相。 即名为佛。 佛身尚非。 何况此像与佛同耶。 答。 若于相非佛。 何止于像。 离舍那报身。 亦非是佛。 若一切非佛。 即一切是佛。 何非佛耶。 若知此义。 则悟我今所奉尊像不离愿海。 具大神方。 能摄能受。 所有一切方无畏等十八不共大慈大悲常乐我净相好光明。 与弥陀全身等无差别。 而我于中忏悔行事。 当如乞人得近帝王。 常怀惭战。 畏爱兼抱。 渴仰摄受。 冀求出离。 况复历劫难过。 今既遭逢。 岂可轻易使胜行不进自作障难耶。 又念彼佛。 哀悯我故。 垂示像身。 受我忏悔。 既受我忏。 则一切重罪定得消灭。 必生净土。 于是心得欢喜。 忽如天廓地清。 获得法眼。 彼极乐国可如目覩。 故知真像一致之说非不甚深。 学者宜尽其诚。 莫作异解。 闢断空邪说第六释迦如来一代圣教。 一本于善恶果报因缘诸法。 为始终不易之正教也。 虽有百非超脱之句。 岂必离乎因缘法哉。 奈何今时有一等断人善根极恶阐提之辈。 不识佛祖为人破执除疑解粘去缚之谈。 随他脚后跟转。 妄谓除此心外诸行皆空。 无佛无法。 非善非恶。 错认妄识是真。 谓此心外无法可得。 遂即拨无因果排斥罪福。 言一切菩萨诸佛形像秖是个金银铜铁土块木头。 一大藏教亦秖是个树皮。 揩不净底故纸。 本非真实。 何足依凭。 于一切善行功德。 无不一一扫除谓言着相。 一路谈他之短。 显己之长。 或存所参话头而又谓不可固执。 索性使人内外空索索谿达地了。 即乃潜行诸恶及淫怒痴等。 反谓于道无碍。 自赚赚他。 内心腐烂殆不可闻。 譬如师子身中虫。 自食师子身中肉。 此等见解其类甚多。 必是天魔波旬昔恨未消所遣来者。 令同我形服坏我道法而无遗余。 呜呼痛哉。 若如彼见。 谓形像非佛。 不知何者是佛。 纸墨非经。 不知何者是经。 若自心是佛。 何物非心。 而独谓圣人之像非心非佛耶。 又心既是佛。 何人无心。 而独谓汝心是佛。 使人非像非经耶。 不知众生之心全体在迷。 必假圣人形像经法。 而表见之使人有所悟解也。 若有悟解。 则识生佛真心平等遍一切处。 经云。 诸佛说空法为度于有故。 若复着于空。 诸佛所不化。 又云。 宁可说有如须弥山。 不可说无如芥子许。 纵证空法。 犹滞小乘。 岂能如大菩萨等。 从空入有证于俗假。 于众生界如佛度生者也。 是故小乘空见是大乘菩萨所弃。 佛说空法是未了义。 又佛说空法。 乃即有显空。 空不离有。 得名真空。 今人说空。 离有方空。 空成断见。 深为可畏。 如陷坑宑永不可出。 永嘉云。 弃有着空病亦然。 还如避溺而投火。 斯之谓也。 善星比丘妄说法空。 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 生陷泥犁。 岂不是后人龟鉴。 后人不以为戒。 复蹈其已覆之辙。 如盲引盲众。 使师及弟子自甘没溺。 可悲甚矣。 又若孝子。 闻父过恶。 以承彼生育之恩。 犹尚不忍。 况我释氏之子负出世恩。 于佛形像法言恣意轻毁。 安然不惧。 可不痛伤。 此人必向五无间狱大热勐焰之中。 各各自受今日谬解之报。 岂虚语哉。 纵是德山丹霞亦但如文殊等。 一时为人破执显理耳。 岂欲以此教后世耶。 今为其后者不识先人之方便。 更喫彼已吐之唾。 一向谬谓拆佛殿烧木佛是究道之行。 可谓颠倒。 若遵彼遗说。 惟能烧拆便是道者。 今天下释子皆当如文殊师利。 以剑自随。 有佛杀佛。 无佛斫像。 即是道矣。 更不须以佛所传定慧等学而为道耶。 又佛法门得久住者。 全赖经像形服威仪善行乘法而已。 不知舍是何据而得久住者哉。 是故佛说。 于诸经像敬之不至。 尚获大罪。 况更轻毁。 罪逆可知。 妙经有云。 提婆达多昔作仙人阿私陀时。 为释迦师。 释迦自以其身而为床座奉上供养。 令我具足六度相好金色无畏摄法。 乃至不共神通道力。 成佛度生等者。 皆因达多善知识也。 今释迦已得证果。 欲相成其道。 不说法空。 但逆赞其法。 微损佛足小指。 尚不逃于地狱长劫之痛。 何况后五百岁。 断人善根妄说法空者。 岂能免苦果耶。 又佛说法空。 盖欲令人体空断恶。 奈何不识佛意。 而反滞空退善。 岂不颠倒。 又彼于诸不善尚说无碍。 不知善法何碍而欲不修。 古人以不落因果答学者问。 而五百世堕野狐身。 非百丈老人。 不能脱之。 况今妄说法空拨无因果。 不惧后世。 恣意妄谈。 非止毁于经像。 又将素食之人比之牛羊。 说法之人叱为虚解。 罪将安极。 不知慧解如人之目。 道行如人之足。 有目无足。 虽见而不能行。 有足无目。 虽行而不能见。 以不见故必堕坑堑。 以不行故奚到宝所。 虽不能到。 还识是非。 既堕坑堑。 身命俱失。 如经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导。 以如盲故行必堕凶。 以如导故必到宝所。 岂可反叱经教之谈为虚解也。 然则解行虽各为要。 设使有行无解。 莫若慧解为优。 譬如罗汉应供象身挂缨。 其义可了。 又若有解无行。 菩提可发。 有行无解。 难会圆乘。 故知文殊解深为诸佛之师。 普贤行大作群生之父。 岂可偏滞一隅而自执也。 禅宗南岳尚以不似一物不无修证不可污染。 为悟道入门之要旨。 况今人邪见若是之深。 岂不速疾陷于极苦之处。 楞严云。 自谓已足。 忽有无端大我慢起。 心中尚轻十方如来。 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又云。 忽然归向永灭。 拨无因果。 一向入空。 空心现前。 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不礼塔庙。 摧毁经像。 谓檀越言。 此是金铜。 或是土木。 经是树叶。 或是叠华。 肉身真常不自恭敬。 却崇土木。 实为颠倒。 其深信者从其毁碎。 埋弃地中。 疑误众生。 入无间狱。 失于正受。 当从沦坠。 则知世尊于妄说法空之人。 及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者。 预已授其入狱之记。 明鉴若是。 今人岂能逃佛所记哉。 或曰。 彼达多入狱无苦。 我奚畏焉。 不知达多因心欲逆赞释迦之道。 故在地狱非但无苦。 且如三禅天乐。 然以身口似谤故。 在地狱之中。 还如身口所作。 具受无量种苦。 佛师尚尔。 况今人効之。 使人于经像间不生尊敬。 视犹土木。 待如故纸。 令彼不识因果。 薄于罪福。 远佛教诫。 近五逆行。 如是恶报其能免乎。 开示禅佛不二法门第七释迦如来所垂念佛法门。 统法界群机而无外者也。 实文殊普贤所证大人境界。 天台四明判与华严法华同部。 味属醍醐。 即禅宗所谓单传直指之道。 永明四料简中谓。 无禅有净土。 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 何虑不开悟。 诚向上一路也。 奈何今人因于名利所谋不遂其志。 乃作色长叹而自悔云。 噫我平生一切都罢了。 参禅非我所望。 不知且念些阿弥陀佛。 以度生世。 苟不折本足矣。 于是反怠其身。 曾未深省。 倘或忽遇些些儿得志趣。 便自无量恶作依旧一时现前。 莫之能御也。 念佛如此。 何益之有。 今详其见。 彼谓参禅虽妙而难。 如造万间大厦。 念佛虽麁且易。 如作一隙草窟。 见地若此。 譬如饥世得遇大王百味珍饍。 认作草菜之食。 以如意珠王。 视为鱼目。 可不哀哉。 不知禅佛二门发行虽异。 到家一着。 其理是同。 当知所以发行异者。 如参禅。 枯来即是。 不着佛求。 然若自不能具正知见。 又不遇正知见人。 纵不退转。 多入魔道。 无佛力救护故也。 若念佛。 一切不取。 惟念彼佛。 虽无正解及师友开发。 但直信有佛身土。 发志即生。 纵滞邪小。 亦还于正。 有弥陀愿力救护故也。 是名发行有异。 非谓法门地位深浅有异也。 是知参禅即念佛。 念佛即参禅。 禅非佛不得往生。 佛非禅不得观慧。 念佛参禅岂有二致。 若知此义。 则当乘彼功名富贵得志之时。 一刀割断。 即便勐发大心。 力行斯道。 于世所有妻子宝货头目髓脑乃至身命。 不自悋惜。 决志求生。 岂可直待悔吝失节不得已之际。 以此最上法门。 但作草窟鱼目小道之见。 以苟且之法而欲修之。 可伤可惜甚矣。 若能因是悔吝。 从公一时放下。 生大乘宝所之见。 辨决定不退转心。 譬如随风顺流之舟更加橹棹。 岂不疾有所至。 何幸如之。 问。 若是。 则禅书有云。 如何是佛。 答乾屎橛。 答麻三斤。 云我当时若见。 一棒打杀。 与狗子喫。 贵图天下太平。 乃至魔来也杀。 佛来也杀。 且道与念佛三昧尊敬恋慕畏爱渴仰之心及到家之旨。 如何同耶。 答。 念佛者。 本持念彼西方极乐世界报身阿弥陀佛也。 此佛报身有无量相好光明化佛菩萨声闻愿力功德。 不可具说。 此为佛身。 又佛所依境有诸宝池地树幢网栏台铃旛华水等一切庄严。 此为国土。 然彼佛以身为土。 以土为身。 身土无碍。 心境圆通。 或彼或此同一受用。 乃至蕴入界处一切诸法。 直至无上菩提。 及能杀所杀之义。 一切时一切处。 无障无碍。 非缚非脱。 纵横逆顺。 皆即弥陀清净色身。 何以故。 心即境。 境即心。 身即土。 土即身。 生即佛。 佛即生。 此即彼。 彼即此。 及青黄赤白之色。 眼耳鼻舌之根。 如是诸法或心或身。 亦一一无不自在。 无不解脱。 尚不间于淫怒痴是梵行。 尘劳俦是法侣。 何特乾屎橛麻三斤非是佛耶。 此既是佛。 何须于净地上。 特地示现降生。 剜肉做疮。 起度生想。 如此正好一棒打杀与狗子喫。 却省得许多作模作样。 六年苦行。 降魔说法。 于无生灭平等法中。 唱生唱灭。 卖弄千端。 搅动世界。 恼乱一切。 使平地上死人无数。 岂不天下太平。 咦到这裹。 切忌错会。 不得动着。 动着则喫我手中痛棒有分。 若谓此说是曹溪门下搕[打-丁+(天/韭)]堆头触着得底。 且未曾梦见在。 我早打折尔驴腰间。 恐不容汝如此计较。 答。 亦不外此计较。 又汝莫谓计较有心计较无心。 我几曾计较来。 问。 只此早是计较了。 答。 我适来说什麽底。 问者不会。 良久又问。 若一切是佛。 则粪箕苕箒皆可酬彼所问。 何特以极劣乾屎橛而作答耶。 答。 既一切是佛。 则门窓户闼目前诸境皆可为问。 何特取是胜之佛而为问耶。 故知问者心地本纯。 太取其高。 而答者欲破彼执。 反取其劣耳。 若知屎橛非劣则佛亦且非优。 岂可谓彼语有不同。 而妄认禅佛。 为异行哉。 问。 此念佛法门若如此奇特。 与少室指心成佛之说。 台宗观心观佛之谈。 初无有异。 可谓不出一念显三千妙法。 而三观宛然不离万法。 究一真如门。 而一心顿了。 且教我钝根后学之人。 如何修行得相应去。 答。 但肯发行。 何虑不成。 譬如空谷之间。 有声皆答。 声大则大鸣。 声细则细响。 随彼发声。 无不克应。 正如乐国以三辈九品摄受众生。 亦随其根利钝深浅邪正迟速而导之。 应生何品。 无遗机矣。 如谷应声高低共作。 若能勤加精进。 必不唐捐。 又况时无先后。 何嫌钝根。 以是义故。 则知一切法门即一法门。 一法门即一切法门。 岂特禅佛不二。 举释迦一代施化之道。 不出念佛一法门矣。 又此法门量广大。 故摄机无外。 何间愚智之根。 奉劝后贤。 于此法门莫生异见。 示诸佛二土折摄法门第八夫二土者即诸佛折摄二门也。 行人闻上所说依正之境。 则能如彼经旨。 了知此土实苦彼土实乐。 虽闻观慧法门圆融微妙。 而直见二土俨然皆即实境。 非如浅信之人谓。 彼土心有则有。 心无则无。 光影幻化虚妄不实。 处处皆是西方等解。 深知彼土亦如此土。 端确的实而无谬误。 若人能具此智。 不为世间一切邪解偏见诸恶知识之所回转。 则当正观二土苦乐净秽。 于其境上。 生二种心以为方便。 非此二心。 不能生彼。 何谓二心。 一者厌离心。 二者忻乐心。 于此娑婆生厌离故。 则能随顺释迦所说折门。 于彼极乐生忻乐故。 则能随顺弥陀所示摄门。 以此二门精进修行。 念佛三昧必定成就。 何谓折门。 以闻如上所说极乐胜妙。 则应如理观察此娑婆世界皆苦无一乐者。 三涂地狱日夜烧然。 饿鬼旁生不可堪忍。 修罗忿战。 人处何安。 根尘与八苦交煎。 因果共四生昇坠。 时有寒暑。 境是沙泥。 昼夜推迁。 无常不住。 又复受身臭秽。 男女异形。 所需衣食艰难麁恶。 寿命不永。 众苦相生。 纵有生于天宫。 报尽还归极苦。 又不知人中乐即是苦亲正是冤。 颠倒攀缘不求出路。 从业致业展转不休。 如是苦恼不可具陈。 故当厌离也。 何谓摄门。 行人闻说娑婆实苦如是。 则于彼土西方极乐生大忻乐。 彼极乐土宝地宝池无三恶道。 庄严妙胜超过十方。 无寒暑昼夜推迁。 无生老病死结业。 纯男无女。 莲华化生。 衣食自然。 能成法喜。 寿命无量。 身光莫穷。 闻法音则应念知归。 覩相好而刹那悟道。 如是种种快乐无量。 得名极乐。 故当忻乐也。 若能于此一门。 精进修习日夜不休。 随顺佛教。 于此土声色诸境。 作地狱想。 作苦海想。 作火宅想。 于诸宝物作苦具想。 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 于诸眷属作夜叉罗刹噉人鬼想。 况复生死不住。 长劫奔波。 实可厌离。 于知识若经卷中。 闻彼佛愿力国土庄严。 于念念中。 称彼理趣生安隐想。 生宝所想。 生家业想解脱处想。 弥陀如来菩萨僧众。 如慈父想。 如慈母想。 生接引想。 生津梁想。 于怖畏急难之中。 称名即应。 功不唐捐。 刹那便至。 速来救护想。 应念出离想。 如是功德无量。 实可忻乐。 若于此折门。 不能修行。 厌离不深。 则娑婆业系不脱。 若于彼摄门。 不能修行。 忻乐不切。 则极乐胜境难跻。 是以行人欲生净土成就念佛三昧。 当齐修二门。 为发行最初一步也。 若不修此二门。 虽了观慧之旨。 但成虚解。 纵欲生彼。 以不忻厌。 无因可得。 若能修此二门。 不识观慧之旨。 虽可生彼。 但事想故。 位非上辈。 若能炽然忻厌。 圆修观慧。 既生而复上品者矣。 学者岂可谓此说固执着相而轻弃也。 或曰。 何不诸缘放下一念万年。 使心与理会境与神融。 自然合法。 何必忻厌取舍若是之深。 答。 若谓诸缘放下是道。 只起一念放下之心。 便不名为放下。 却与道反远。 类于断见外道。 故鹅湖云。 莫秖忘形与死心。 此个难医病最深。 又云。 若还默默恣如愚。 知君未解做工夫。 又佛十八不共法中。 有精进无减。 又六波罗蜜因精进故方得成满。 且放下者。 但放下世间业缘耳。 岂是放下精进体道之心哉。 古人所谓坐在无事甲裹。 正是此辈。 若谓放下自在是道。 而不勤加精进一心修行。 岂得心会境融打成一片与道合耶。 若知不放下是放下。 炽然忻厌取舍。 即是不忻厌取舍。 修即无修。 念即无念。 则名无功用行。 亦名无作妙心。 奚难速证中道之理。 又修故离断。 无修离常。 断常既离。 则异乎所问。 而直生安乐世界。 以二大士为同修。 日与弥陀佛相对。 彼时知何法而不可问。 何行而不可学。 何疑而不可除。 何求而不可得。 既无退转。 则此忻厌岂不是成无上正觉之大因行哉。 劝修第九夫净秽同心生佛一理诸法本等。 奚假劝修。 其奈众生迷心作境净秽斯分。 对待相成缚脱迥异。 缠缚多劫不觉不知。 故须劝娑婆苦海众生。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 行人既闻如上所说二种法门。 则必深知净秽苦乐之土真实不谬。 便当发行求生。 如彼农民得利自趋。 止之不可得也。 然彼农民近为一岁饥寒之苦。 尚甘日夜不休朝愁暮苦。 具经年载而不自倦。 况彼三昧行者若一念精勤超历劫娑婆之苦。 何止一岁饥寒。 登九品极乐之安。 何止一年温饱。 以彼较之。 优劣可知。 是尤不必待人劝也。 又前示人折摄二门。 其旨已明。 如云此是金玉此是砂石。 虽三尺孺子。 亦必弃石而求金。 不劝而自取。 盖因识其贵贱。 行者亦尔。 既明识此土是苦。 彼土是乐。 此是生死沉溺。 彼是自在解脱。 亦必舍此秽土。 而求彼净土。 自然念念不住。 心心不息。 如救头然闻教便行。 奚待更劝。 苦乐二土是佛所说。 谛信不疑。 修则自得。 今人见屎尿。 则必搐鼻攒眉。 嫌其臭秽。 便欲速去。 见锦绮。 则必舒颜展笑。 贪其莹洁。 便欲速得。 彼暂时美恶幻境尚不能一忍。 而憎爱炽然。 况长劫极乐极苦之处。 而不速生忻厌。 可谓愚之甚惑之深矣。 又此娑婆世界释迦已灭。 弥勒未生。 贤圣隐伏。 一切众生奔波苦海。 犹失父之儿。 若不以极乐愿王为归。 则谁为救护。 又况此界六道杂还。 人天虽优。 报尽则坠。 今且以人处竪修论之。 彼神仙之党未离空地。 尚不易至。 况彼天乎。 彼生天者。 以三品十善之因生三界天。 自劣至优。 各历多劫。 不能如愿。 成小败广。 如海如滴。 中间或遇邪恶魔党。 永退永失。 敢言得出三界。 而望四果四向之地。 况历信住行向诸地而超此耶。 若能修此念佛法门求生净土。 虽在凡地。 不出一生。 即便横截三界五道生死。 径超诸有。 蒙佛接引顿生安养。 于彼上品莲台托质。 花开见佛。 闻法悟道。 不离当念阔步大方。 供养一切三宝。 教化一切众生。 弥勒世尊降生之时。 再来此地。 同佛弘慈。 所有历劫父母妻子兄弟姊妹冤亲等境。 谕以道品。 告以昔因。 皆令证果。 则其行愿岂不广大耶。 此娑婆世界所有三障一切结业。 更不能累我。 如是功德。 若一念失修。 便属后世。 岂宜自缓。 况又世事千端生缘万扰。 如锁如钩。 连环不断。 心则念念不住。 身则在在无休。 役我升沉。 障我本性。 历劫至今。 曾未休息。 无常迁变不可久留。 纵寿百年不逾弹指。 今日明日难保其存。 忽于眼光落地之际。 不觉刹那异生。 随其业因受形别类。 披毛戴角着地飞空。 今日见解都忘。 恍忽三途六趣。 飘零多劫不知自归。 可谓大苦。 纵是弥勒出世。 而我生处何知。 尚不闻父母三宝名字。 何况经教圆谈。 虽受异身。 保惜深重。 因业致业。 从冥入冥。 惧死贪生。 不异今日。 若非即于目下当念之间。 効彼先觉丈夫。 勐发大心立决定志。 奋扬举鼎拔山之力。 一截截断跳出稠林。 使两头撒开中间放下。 安能行业昭着光动人天。 群有蒙恩。 诸佛护念。 闭三恶趣。 开总持门。 即使不待娑婆报满便得往生者也。 若又更待处所稳便。 衣食丰饶。 充足香华。 事事称意。 思前算后。 卜彼良时。 报尽恩冤。 圆成善事。 然后发行。 假使虚空界穷。 亦无此日矣。 所谓晴乾不肯去。 直待雨淋头。 古云。 即今休去便休去。 欲觅了时无了时。 斯之谓也。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卷上(终) 发布时间:2025-01-31 08:07:4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