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第二册(十一至二十卷) 宗镜录卷第十三 内容: 《宗镜录》第二册(十一至二十卷) 宗镜录卷第十三夫前已明一心理事无碍。 今约周遍含容观中事事无碍者。 如法界观序云。 使观全事之理随事。 而一一可见。 全理之事随理。 而一一可融。 然后一多无碍大小相含。 则能施为隐显神用不测矣。 乃至欲使学人冥此境于自心。 心慧既明。 自见无尽之义。 此周遍含容观亦具十门。 一理如事门。 谓事法既虚相无不尽。 理性真实体无不现。 此则事无别事。 即全理为事。 是故菩萨虽复看事即是观理。 然说此事为不即理。 释云。 由此真理全为事故。 如事显现。 如事差别。 大小一多变易无量。 又此真理即与一切千差万别之事。 俱时历然显现。 如耳目所对之境。 亦如芥瓶。 亦如真金。 为佛菩萨比丘及六道众生形像之时。 与诸像一时显现。 无分毫之隐。 亦无分毫不像。 今理性亦尔。 无分毫隐。 亦无分毫不事。 不同真空但观理夺事门中唯是空理现也。 故菩萨虽复看事即是观理。 然说此事为不即理者。 以事虚无体而不坏相。 所以观众生见诸佛。 观生死见涅槃。 以全理之事恒常显现。 是以事既全理。 故不即理。 若也即理是不全矣。 如金铸十法界像。 一一像。 全体是金不可更言即金也。 二事如理门。 谓诸事法与理非异故。 事随理而圆遍。 遂令一尘普遍法界。 法界全体遍诸法时。 此一微尘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 如一微尘。 一切事法亦尔。 释云。 一一事皆如理普遍广大。 如理彻于三世。 如理常住本然。 倒一切诸佛菩萨缘觉声闻及六道众生一一皆尔。 乃至一尘一念性相作用行位因果无不圆足。 三事含理事门。 谓诸事法与理非一故。 存本一事。 而为广容如一微尘。 其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 由刹等诸法既不离法界故。 俱在一尘中现。 如一尘。 一切法亦尔。 此理事融通非一非异故。 总有四句。 一一中一。 二一切中一。 三一中一切。 四一切中一切。 各有所由。 思之。 释云。 一中一者。 上一是能含。 下一是所含。 下一是能遍。 上一是所遍。 余三句一一例知。 四通局无碍门。 谓事与理非一即非异故。 令此事法不离一处即全遍十方一切尘内。 非异即非一故。 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 即远即近。 即遍即住。 无障无碍。 五广狭无碍门。 谓事与理非一即非与故。 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刹海。 由非异即非一故。 广容十方法界而微尘不大。 是则一尘之事。 即广即狭。 即大即小。 无障无碍。 六遍容无碍门。 谓此一尘望于一切。 由普遍即是广容故遍在一切中。 时即复还摄一切诸法。 全住自中。 又由广容即是普遍故。 令此一尘还则遍在自内一切差别法中。 是故此尘自遍他时即他遍自。 能容能入同时遍摄无碍。 思之。 七摄入无碍门。 谓彼一切望于一法。 以入他即是摄他故。 一切全入一中之时。 即彼全一还复在自一切之内。 同时无碍。 思之。 又由摄他即是入他故。 一法全在一切中时。 还令一。 切恒在一内同时无碍。 思之。 释云。 此上无碍犹如镜灯即十镜互入。 如九镜入彼一镜中时。 即摄彼一镜还入九镜之内。 同时交互。 故云无碍。 八交涉无碍门。 谓一望于一切。 有摄有入。 通有四句。 谓一摄一切。 一入一切。 一切摄一。 一切入一。 一摄一。 一入一。 一切摄一切。 一切入一切。 同时交参无碍。 释云。 一摄一一入一者。 如东镜摄彼西镜入我东镜中时。 即我东镜入彼西镜中去。 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者。 圆满常如。 此句但以言不顿彰故。 假前三句句皆圆满。 九相在无碍门。 谓一切望一亦有摄有入。 亦有四句。 谓摄一入一。 摄一切入一。 摄一入一切。 摄一切入一切。 同时交参无碍。 释云。 此与前四句不同。 前但此彼同时摄入。 今则欲入彼时。 必别摄余法。 带之将入彼中。 发起重重无尽之势。 摄一入一者。 如东镜能摄南镜带之将入西镜之中。 即东镜为能摄能入。 南镜为所摄。 西镜为所入也。 此则释迦世尊。 摄文殊菩萨入普贤中也。 摄一切入一者。 如东镜摄余八镜带之将入南镜之中时。 东镜为能摄能入。 八镜为所摄。 南镜为所入。 则一佛摄一切众生带之同入一众生中也。 摄一入一切者。 如东镜能摄南镜带之将入余八镜中。 摄一切入一切者如东镜摄九镜带之将入九镜之中时。 东一镜为能摄能入九镜为所摄。 亦即便为所入也。 此句正明诸法互相涉入一时圆满重重无尽也。 今现见镜灯。 但入一灯当中之时。 则镜镜中各有多多之灯无前后也。 则知诸佛菩萨六道众生不有则已有。 即一刹那中便彻过去未来现在十方一切凡圣中也。 十普融无碍门。 谓一切及一普皆同时更互相望一一具前两重四句。 普融无碍。 准前思之。 令圆明显现称行境界无障无碍。 深思之令现在前。 是以前九门文不顿显故。 此摄令同一刹那。 既总别同时。 则重重无尽也。 又华严演义云。 夫能所相入心境包含。 总具四义。 能成无碍。 一称性义。 二不坏相义。 三不即义。 四不离义。 由称性故不离。 由不坏相故不即。 又如诸刹入毛孔。 皆有称性及不坏相义。 今毛上取称性义。 故知法性之无外。 刹上取不坏相义故。 不遍称性之毛。 以一毛称性故能含广刹。 以广刹不坏相故能入一毛。 又内外缘起非即非离亦有二义。 一约内外共为缘起。 由不即故有能所入。 由不离故。 故得相入。 二约内外缘起与真法性不即不离。 此复二义。 一由内外不即法性有能所入。 不离法性故。 毛能广包。 刹能遍入。 二者毛约不离法性。 如理而包。 刹约不即法性不遍毛孔。 思之。 此事事无碍观如群臣对王各各全得王力。 犹诸子对父一一全得为父。 又如百僧同住一寺各各全得受用而寺不分。 若空中大小之华一一遍纳无际虚空而华不坏。 则十方一切众生全是佛体而无分剂。 以不知故甘称眇劣。 禀如来之智德。 反堕愚盲。 具广大之威神。 而跧小器。 所以志公云。 法性量同太虚。 众生发心自小。 如上无碍但是一心。 如海涌千波镜含万像。 非一非异周遍圆融。 互夺互成不存不泯。 遂得尘含法界无亏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时等事现前。 此乃华严一部法界缘起自在法门。 如在掌中烂然可见。 又非独华严之典。 乃至一代时教。 难思之妙旨。 十方诸佛无作之神通。 观音秘密之悲门。 文殊法界之智海。 一时显现洞鉴无疑矣。 若非智照深达自心。 又焉能悟此希奇之事。 如先德云。 证佛地者。 为尘空无我无性是也。 乃至称理而言非智所知。 如空中鸟飞之时迹。 不可求依止迹处也。 然空中之迹既无体相可得。 然迹非无。 此迹寻之逾广。 要依鸟飞方诠迹之深广。 当知佛地要因心相。 而得证佛地之深广。 然证入此地不可住于寂灭。 一切诸佛法不应尔。 当示教利喜学佛方便学佛智慧。 夫佛智慧者。 即一切种智。 所以般若经中以种智为佛。 则无种不知。 无种不见。 斯乃以无知知一切知。 以无见见一切见。 如华严离世间品十种无下劣心中云。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 三世所有一切诸佛一切佛法一切众生一切国土一切世间一切三世一切虚空界一切法界一切语言施设界一切寂灭涅槃界如是一切种种诸法。 我当以一念相应慧悉知悉觉悉见悉证悉修悉断。 然于其中无分别。 离分别。 无种种。 无差别。 无功德。 无境界。 非有非无。 非一非二。 以不二智知一切二。 以无相智知一切相。 以无分别智知一切分别。 以无异智知一切异。 以无差别智知一切差别。 以无世间智知一切世间。 以无世智知一切世。 以无众生智知一切众生。 以无执着智知一切执着。 以无住处智知一切住处。 以无杂染智知一切杂染。 以无尽智知一切尽。 以究竟法界智于一切世界示现身。 以离言音智示不可说言音。 以一自性智入于无自性。 以一境界智现种种境界。 知一切法不可说。 而现大自在言说。 证一切智地。 为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故。 于一切世间示现大神通变化。 是为第十无下劣心。 如上微细剖析理事根源。 方见全佛之众生惺惺不昧。 全众生之佛历历无疑。 悟本而似达家乡。 得用而如亲手足。 云何迷真抱幻舍实凭虚。 辜负己灵沉埋家宝。 高推上圣自鄙下凡。 都为但诵空文未穷实义。 唯记即心是佛之语。 亲省何年。 只学万法唯识之言。 谁当现证。 既乖教观又阙明师。 虽称绍隆但成自诳。 宗镜委细正为斯人。 使了其义而识其心。 披其文而见其法。 感诸圣苦口。 愧先贤用心。 览卷方知终不虚谬。 如高拂云雾豁睹青天。 似深入龙宫亲逢至宝。 始悟从来未谛学处浮。 可验时中全无力量。 未到实地莫言其深。 未至劬劳莫言其苦。 唯当见性可以息言。 且诸圣所以垂言教者。 普为生盲凡夫令不着生死。 眇目二乘令不住涅槃。 夜视小菩萨令舍于权乘罗縠。 别菩萨令不执教道。 此为未知有自心即具如是广大神德无边妙用者。 分明开示令各各自知。 十力诸佛莫不承我威光。 一切异生莫不赖我恩力。 劝生忻慕进道弘修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 然后以定慧力内外庄严。 发起本妙觉心真如相用。 似磨古镜。 如莹神珠。 光彻十方。 影透法界。 无令一小含识不承此光。 犹加善财一生可办。 又如龙女亲献灵山如来印可。 故云我献宝珠世尊纳受。 是事疾不。 答言。 甚疾。 女言。 以汝神力观我成佛。 复速于此。 是知才悟此法因果同时。 成道度生不出一刹那之际。 如法华经信解品云。 疾走往捉。 又譬喻品云。 其疾如风。 岂滞多生修功行。 有如是速疾念念相应之力。 而不肯承当。 故诸圣惊嗟广为开演。 布八教网备三乘车。 大小俱收权实并载。 提携诱引密赴机宜。 或见或闻。 而前而后。 悉令入此一乘金刚宝藏。 以为究竟。 如方便品中引。 十方三世诸佛皆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 而为众生演说诸法。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是诸众生从佛闻法。 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则不可迷诸佛方便门。 执其知解领成现之语起法我之心。 如般若经中。 佛言。 我于一切法无所执故。 得常光一寻身真金色。 是以但于人法二执俱亡。 一道常光自现。 还同释迦亲证金色之身。 所以诸佛教门皆为显宗破执。 依前住着反益迷心。 如热金丸执则烧手。 令甘露圣教出苦良缘。 若遇斯人有损无益。 如方便品偈云。 舍利弗当知。 诸佛法如是。 以万亿方便。 随宜而说法。 其不习学者。 不能晓了此。 汝等既已知。 诸佛世之师。 随宜方便事。 无复诸疑惑。 心生大欢喜。 自知当作佛。 故知若不习定学慧。 且不知随宜之说。 妄认为真。 不可徇文以为悟道。 直如善财登阁龙女献珠。 当此之时自然亲见。 应须克己办事晓夜忘疲。 若问程而不行。 家乡转远。 似见宝而不取。 还受贫穷。 所以古德颂云。 学道先须细识心。 细中之细细难寻。 可中寻到无寻处。 方信凡心是佛心。 故知即于一念生死心中。 能信有诸佛不思议事。 甚为难得。 如大涅槃经云。 佛言。 若有人。 能以藕根丝悬须弥山。 可思议不。 不也世尊。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 于一念顷悉能得量一切生死。 是故复名不可思议问。 理唯一道。 事乃万差。 云何但了一心无边佛事悉皆圆满答。 出世之道理由心成。 处世之门事由心造。 若以唯心之事。 一法即一切法。 舒之无边。 以唯心之理一切法即一法。 卷之无迹。 因卷而说一。 此法未曾一。 因舒而说多。 此法未曾多。 非一非多。 有而不有。 而多而一。 无而不无。 一多相依互为本末。 通有四义。 一相成义。 则一多俱立。 以互相持有力俱存也。 二相害义。 形夺两亡。 以相依故。 各无性也。 三互存义。 以此持彼不坏彼而在此。 彼持此亦尔。 经颂云。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 四互泯义。 以此持彼彼相尽而唯此。 以彼持此此相尽而唯彼。 经云。 知一即多多即一。 又由彼此相成资摄无碍。 是故得有大小即入一多相容远近互持主伴融摄。 致使尘尘现而无尽等帝网以参差。 故得事事显而无穷若定光而隐映又一多无碍之义。 古德以喻显示。 如数十钱法。 此有二体。 一异体。 二同体。 就异体中有二。 一相即。 二相入。 又以诸缘起法有二义。 一空有义。 此即自体。 二有力无力义。 此望力用。 由初义故约相即。 由后义故得相入。 初空有义中。 由自若有时他必无故他即自。 何以故。 由他无性以自作故。 二由自若空时他必有故自即他故。 何以故。 由自无性用他作故。 以空有无二体故。 所以常相即。 若不尔者。 缘起不成。 有自性等过。 二力用中。 自有全力。 所以能摄他他全。 无力故所以能入自不据自体。 故非相即。 力用交彻故成相入。 十数为譬者。 复有二门。 一异体门。 二同体门。 就异体门中复有二。 一者一中多。 多中一。 如经颂云。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 了彼互生起。 当成无所畏。 此约相说。 二者一即多多即一。 如经颂云。 一即是多多即一义味。 寂灭悉平等。 远离一异颠倒相。 是名菩萨不退住。 此约理说。 问。 既其各各无性。 那得成其一多耶。 答。 此由法界实德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 所以一多常成不增不减也。 次明一即多多即一者。 如似一即十缘成故。 若十非一。 一不成故。 何但一不成。 十亦不成。 如柱若非舍。 尔时则无舍。 若有舍亦有柱。 即以柱即是舍。 故有舍复有柱。 一即十十即一故。 成一复成十也。 问。 若一即十。 此乃无有一。 若十即一。 此乃无有十。 那言一之与十。 复言以即故得成耶。 答。 一即非一者。 是情谓一。 今所谓缘成一。 缘成一者。 非是情谓一故。 经颂云。 一亦不为一。 为破诸数故。 浅智着诸法。 见一以为一。 问。 前明一中多多中一者。 即一中有十。 十中有一。 此明一即十有何别耶。 答。 前明一中十者。 离一无有十。 而十非是一。 若此明一即十者。 离一无有十。 而十即是一。 缘成故也。 二同体门者。 还如前门。 相似还明一中多。 多中一。 一即多。 多即一。 今就此门中说者。 前异体门言一中十者。 以望后九故名一中十。 此门言一中十者。 即一中有九故言一中十也。 问。 若一中即有九者。 此与前异体门中一即十有何别耶。 答。 此中言有九者。 有于自体九而一不是。 九若前异体说者。 一即是彼异体十。 而十不离一。 问。 一中既自有九者。 应非缘成义。 答。 若非缘成。 岂得有九耶。 问。 一体云何得有九。 答。 若无九即无一。 次明同体门中一即十者还言一者。 缘成故一即十。 何以故。 若十非一。 一不成故。 一即十既尔。 一即二三亦然。 问。 此中言自体一即十者。 与前同体一中十有何别耶。 答。 前明自体中有十。 而一非是十。 此明一即十而一即是十。 以此为异。 问。 此明一体即十。 为摄法尽不。 答。 随智差别故。 亦尽亦不尽。 何者如一若摄十。 即不为尽若具说。 即无尽也。 问。 为摄自门无尽。 为摄余门亦无尽耶。 答。 一无尽余亦无尽。 若余不尽。 一亦不尽。 若一成一切即成。 若一不成一切即不成。 是故此摄法即无尽复无尽。 成一之义也。 于三四义犹若虚空。 即是尽。 更不摄余故名无尽。 故知亦摄尽不尽也。 问。 既言一即能摄者为只摄一中十。 亦得摄他处十。 答。 摄他十亦有尽不尽义。 何以故。 离他无自故一摄他处。 即无尽而成一之义。 他处十义如虚空故有尽。 经云菩萨在于一地。 普摄一切诸地功德。 此宗镜录是一乘别教。 不思议门。 圆融无尽之宗。 不同三乘教中所说。 如上一多无碍之义。 不可以意解情思作限量之见。 唯净智眼以六相十玄该之。 方尽其旨耳。 则知融摄无边。 包含匪外。 如法华神力品云。 诸佛于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佛于此转于法轮。 诸佛于此而般涅槃。 又经云。 慈悲为佛眼。 正念为佛头。 妙音为佛耳。 香林为佛鼻。 甘露为佛口。 四辩为佛舌。 六度为佛身。 四摄为佛手。 平等为佛指。 戒定为佛足。 种智为佛心。 金光明经疏云。 法性身佛者。 非是凡夫二乘下地之所能见。 唯应度者。 示令得见。 此即无身之身。 无相之相。 一切智为头。 第一义谛髻。 八万四千法门发。 大悲眼。 中道白毫。 无漏鼻。 十八空舌。 四十不共齿。 弘誓肩。 三三昧腰。 如来藏腹。 权实智手。 定慧足。 如此等相。 庄严法性身佛也。 牛头初祖云。 诸佛于此得菩提者。 此是心处得菩提。 色处转法轮。 眼处入涅槃。 若尔者。 身中究竟解脱法身。 常在净土具足。 更少何物复更何求。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此宗镜中所有智行主伴皆同一际。 才有信者。 悉同法流。 但如一圆镜之中。 无别分析。 如华严论云。 此经法门。 总是十方诸佛同行共行。 更无新故。 如大王路。 发迹登之者即是。 无奈不行之何。 一念随善根。 少分见性智慧现前。 总是不离佛正觉根本智故。 不离普贤行故。 如普贤一念中少分善心。 总是向法流者。 故经云。 闻如来名号及所说法门。 闻而不信。 犹能毕竟至于金刚智地。 何况信修者也。 又云。 此华严经中解行法门修学悟入。 必能成就十住法门。 住佛种性。 生一来家。 为佛真子。 不同权教初地菩萨以誓愿成佛。 此华严经直论实证位。 不论誓愿。 为此教门总一时一际一法界无异念前后情绝。 凡圣一性不论情系。 应以无念无作法界照之可见。 若立情见不可信也。 设生信者。 玄信佛语。 故非是自见。 若自见者情绝想亡。 心与理合。 智与境冥。 方知万境性相通收。 若不如斯。 心常彼此。 是非竞作。 垢净何休。 若也称性情亡。 法界重玄之门自达。 一多纯杂自在含容。 总别之门圆融自在。 于利生之法。 善达诸根。 随所堪能悉皆成益。 敬承亲近者。 皆能拔之。 所以称性。 故凡行一事悉遍法界。 若随事作则有分限。 如摩诃般若经云。 欲以一食供养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及僧。 当学般若波罗蜜。 欲以一衣华香璎珞粖香涂香烧香灯烛幢幡华盖等供养诸佛及僧。 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问曰。 菩萨若以一食供养一佛及僧。 尚是难事。 何况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及僧。 答曰。 供养功德在心不在事也。 若菩萨以一食大心悉供养十方诸佛及僧。 亦不以远近为碍。 是故诸佛皆见皆受。 是知但运一心广大无际。 功德智慧二种庄严。 六度万行无不圆满。 则知一毫空性法界无差。 一微尘中具十方分。 是以法华会上十方佛国通为一土。 分身共座同证一乘。 亦如华严教明。 此土说法十刹咸然。 仰先圣之同归。 令后学之坚信。 偶斯教者莫大良缘。 如秉大炬以烛幽关。 炳然见性似驾迅航而渡深济。 倏尔登真。 故云一句染神必当成佛二字经耳七世不沈。 所利唯人。 所约唯己。 百福殊相同入无生。 万善异流俱会平等。 今宗镜中亦复如是。 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 一切诸法中。 唯以等观入。 若执方便广辩诸乘。 则失佛本怀违于大旨。 如法王经云。 若定根机。 为小乘人。 说小乘法。 为阐提人。 说阐提法。 是断佛性。 是灭佛身。 是说法人当历百千万劫堕诸地狱。 何以故。 众生之性即是法性。 从本已来无有增减。 云何于中分别药病。 如是解者。 即一切法无非佛法矣问。 如何是一切法皆是佛法答。 一切法唯心。 心即是佛。 心即是法。 如学人问忠国师。 经云。 一切法皆是佛法。 杀害还是佛法不。 答。 一切施为皆是佛智之用。 如人用火香臭不嫌。 亦如其水净秽非污。 以表佛智也。 是知火无分别。 兰艾俱焚。 水同上德。 方圆任器。 所以文殊执剑于瞿昙。 鸯掘持刀于释氏。 岂非佛事乎。 若心外见法而生分别。 直饶广作胜妙之事。 亦非究竟。 问。 心性本净寂照无遗。 何假智光而为鉴达。 答。 心是正因。 虽然了照。 以客尘烦恼所遮。 若无智慧了因而不能显。 古德云。 智照心原。 即是了因如空与日。 略有十义。 以辩难思。 一谓日与空非即非离。 二非住非不住。 三如日善作破暗良缘显空之要。 四虽复灭暗显空。 空无损益。 五理实无损事以推之暗蔽永除。 性乃无增空界所含万像皆现。 六而此虚空性虽清净。 若无日光则有暗起。 七非以虚空。 空故自能除暗。 暗若除者必假日光。 八日若无空无光无照。 空若无日暗不自除。 九然此暗性无来无去。 日之体相亦不生不灭。 十但有日照空则乾坤洞晓。 以智慧日照心性空亦复如是。 释曰。 一智与心非即非离。 云何非即。 以智是能照心。 是所照能所异故。 云何非离。 智是心之用。 用不离体故。 二非住非不住。 云何非住。 智性离故。 云何非不住。 与心相应故。 三智能破客尘显了心性。 四智虽去尘现性而心本无隐显。 五心虽本空要尽客尘方能普现法界。 六心虽清净若无智光则为客尘所蔽。 七非心自空不染客尘。 尘若除者要因智光。 八智无心不照心无智不明。 九客尘虽尽本无来去。 智虽起照亦无生灭。 十但得智光则心性湛然寂照。 法界洞朗究竟清净。 故知万法无修。 策修而至无修。 本性虽空亦由修空而显空。 今宗镜所录深有所以。 只为众生无智不修。 而堕愚闇不照心性。 枉陷轮回。 若不得宗镜之智光。 何由显于心宝。 且众生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以客尘所蔽。 似镜昏尘。 但能知镜本明。 尘即惭尽。 客尘尽处真性朗然。 如大涅槃经云。 如大村外有娑罗林。 中有一树。 先林而生。 足一百年。 是时林主灌之以水随时修治。 其树陈朽皮肤枝叶悉皆脱落。 唯贞实在。 如来亦尔。 所有陈故悉已除尽。 唯有一切真实法在。 所以一和尚歌云。 万代金轮圣王子。 只者真如灵觉是。 菩提树下度众生。 度尽众生出生死。 不生死真丈夫。 无形无相大毗卢。 尘劳灭尽真如在。 一颗圆明无价珠。 宗镜录卷第十三。 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1-31 08:10:4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