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第一册(一至十卷) 宗镜录卷第十 内容: 《宗镜录》第一册(一至十卷) 宗镜录卷第十夫凡圣一心境界。 如何是自在出生无碍之力答。 一是法尔。 二由诸佛菩萨行愿。 三即众生信解自业感现。 又总具十力。 一法如是力。 二空无性力。 三诸佛神力。 四菩萨善根力。 五普贤行愿力。 六众生净业力。 七深信胜解力。 八如幻法生力。 九如梦法生力。 十无作真心所现力。 又华严疏释云。 一多相持互为本末。 一心所现总有十义。 一孤标独立。 以是唯一故独立为主。 二双现同时各相资无碍故。 三两相俱亡。 互夺齐泯故。 四自在无碍。 隐显同时一际现故。 五去来不动。 各住本法不坏自位故。 六无力相持。 以有力持无力故。 七彼此无知。 以各无自性法法不相知不相到故。 八力用交彻。 以异体相入有力相持故。 九自性非有。 以无体性方能即入无碍故。 十究竟离言。 冥性德没果海故。 释云。 孤标独立者。 即经颂云。 多中无一性。 一亦无有多。 二法互无故。 得独立亦一。 即多而唯多。 多即一而唯一。 废己同他。 故云独立。 二双现同时者。 即经颂云。 知以一故众。 知以众故一。 无一即无多。 无多即无一。 故二双现更无前后。 如牛二角三两相俱亡者。 即前二俱舍也。 四自在无碍者。 欲一即一。 不坏相故。 欲多即多一即多故。 一既如此。 多亦准之。 常一常多。 常即不即故。 故云自在。 五去来不动者。 一入多而一在。 多入一而多存。 若两镜相入而不动本相。 相即亦然。 六无力相持者。 因一有多。 多无力而持一。 因多有一。 一无力而持多。 七彼此无知者。 二互相依。 皆无体用。 故不相知。 如经颂云。 诸法无作用。 亦无有体性。 是故彼一切。 各各不相知。 八力用交彻者。 即经颂云。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义。 九自性非有者。 互为因起举体性空。 十究竟离言者。 不可言一。 不可言非一。 不可言亦一亦非一。 不可言非一非非一。 不可言相即以相入故。 不可言相入。 以相即故不可言即入。 不坏相故不可言不即入。 互交彻故。 口欲辩而词丧。 心将缘而虑息。 唯证智知同果海故。 一多既尔。 染净等法无不皆然又约一心圆别之理无碍之力者。 圆别遍理微细难分别。 则要有差别方能遍。 若不差别不能遍圆。 则不要差别而能遍。 能遍之法一一圆虽故无差别。 而言圆融者。 一会即是彼一切会。 亦非此会处处到也。 即此即彼。 即一即多。 故云圆融。 又约所遍处以论总别。 东名非西名。 所遍别也。 此会即彼会。 所遍处总也。 又约能遍论圆别。 要将差别之法方能普遍。 是名别也……是圆融无差之法。 即能遍故。 名为圆也。 前之别如列宿遍九天。 此之别如一月落百川。 前之总如一云之满宇宙。 此之圆如和香之遍一室。 故云总圆有异也。 华严论云。 此华藏界隐显自在。 为利众生显胜福德故。 即具相万差光明显照。 若令众生情无取着。 如幻云散。 一物便无有所得存其计故。 以如此大愿智力法性自体空无性力。 隐显自在。 若随法性万相都无。 随智力众相随现。 隐显随缘都无作者。 凡夫执着用作无明执障既无。 智用自在。 不离一真之境。 化仪百变。 是以箭穿石虎。 非功力之所能。 醉告三军。 岂麴檗之所造。 笋抽寒谷。 非阳和之所生。 鱼跃冰河。 岂网罗之所致。 悉为心感显此灵通。 故知万法施为皆自心之力耳。 若或信受具此力能。 则广辟障门尽枯业海。 所以仁王经云。 能起一念清净信者。 是人超过百劫千劫无量无边恒河沙劫一切苦难不生恶趣。 不久当得无上菩提。 是以了心无作即悟业空。 观业空时名为得道。 其道若现何智不明。 心智明时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 法尔能现自利利他之力。 如华严经云。 善见比丘在林中经行。 告善财言。 善男子。 我经行时一念中一切十方皆悉现前。 智慧清净故。 一念中一切世界皆悉现前。 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故。 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佛刹皆悉严净。 成就大愿力故。 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众差别行皆悉现前。 满足十力智故。 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诸佛清净身皆悉现前。 成就普贤行愿力故。 一念中恭敬供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如来。 成就柔软心供养如来愿力故。 一念中领受不可说不可说如来法。 得证阿僧祇差别法。 住持法轮陀罗尼力故。 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菩萨行海皆悉现前。 得能净一切行如因陀罗网愿力故。 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诸三昧海皆悉现前。 得于一三昧门入一切三昧门皆令清净愿力故。 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诸根海皆悉现前。 得了知诸根际于一根中见一切根愿力故。 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时皆悉现前。 得于一切时转法轮众生界尽法轮无尽愿力故。 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一切三世海皆悉现前。 得了知一切世界中一切三世分位智光明愿力故。 经行既尔。 坐立亦然。 故法华经偈云。 佛子住此地。 则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经行及坐卧问。 此宗镜录中德用所因有何因缘。 令此诸法混融无碍答。 约华严宗有其十义。 一唯心现者。 一切诸法真心所现。 如大海水举体成波。 以一切法无非一心故。 大小等相随心回转即入无碍。 二无定性者。 既唯心现从缘而生无有定性。 性相俱离。 小非定小。 故能容太虚而有余。 以同大之无外故。 大非定大。 故能入小尘而无间。 以同小之无内故。 是则等太虚之微尘。 含如尘之广刹。 有何难哉。 是以一非定一。 故能是一切。 多非定多。 故能是一。 边非定边。 故能即中。 中非定中。 故能即边。 延促静乱等一一皆然。 三缘起相由者。 谓大法界中缘起法海义门无量略有十门。 具在下帙法性因缘中说。 四法性融通门者。 谓若唯约事。 则互相碍不可即入。 若唯约理。 则唯一味无可即入。 今则理事融通具斯无碍。 谓不异理之一事。 具摄理性时。 令彼不异理之多事。 随所依理皆于一中现。 若一中摄理不尽。 则真理有分限失。 若一中摄理尽多事不随现。 则事在理外失。 今既一事之中全摄理尽。 多事岂不依中现。 华藏品颂云。 华藏世界所有尘。 一一尘中见法界。 法界即事法界矣。 斯即总意。 别亦具十玄门。 一既真理与一切法而共相应摄理无遗。 即是诸门诸法同时具足门。 二事既如理能包。 亦如理广遍不坏狭相。 故有广狭纯杂无碍门。 又性常平等故纯。 普摄诸法故杂。 三理既遍在一切多事。 故令一事随理遍一切中。 遍理全在一事。 则一切随理在一事中。 故有一多相容门。 又如尘自相是一。 由自一不动。 方能遍应成多。 若动自一即失遍应多。 亦不成一。 二三皆如是。 又一多相由成立。 如一全是多方名为一。 又多全是一方名为多。 多外无别一。 明知是多中一。 一外无别多。 明知是一中多。 良以非多。 然能为一多。 非一然能为多一。 以不失无性方有一多之智。 经颂云。 譬如算数法。 增一至无量。 皆悉是本数。 智慧故差别。 四真理既不离诸法。 则一事即是真理。 真理即是一切事故。 是故此一即彼一切事。 一切即一反上可知。 故有相即自在门。 五由真理在事各全非分故。 正在此时彼即为隐。 故有隐显门。 六真理既普摄诸法。 带彼能依之事顿在一中。 故有微细门。 七此全摄理故能现一切。 彼全摄理同此顿现。 此现彼时彼能现所现俱现此中。 彼现此时此能现所现亦现彼中。 如是重重无尽。 故有帝网门。 所以真如毕竟无尽故。 八即事同理故。 随举一事即真法门。 故有托事门。 九以真如遍在昼夜日月年劫皆全在故。 在日之时不异在劫。 故有十世异成门。 况时因法有。 法融时不融耶。 十此事即理时不碍。 与余一切恒相应。 故有主伴门。 又谓尘是法界体无分剂。 普通一切。 是为主也。 即彼一切各各别。 故是伴也。 伴不异主。 必全主而成伴。 主不异伴。 亦全伴以成主。 主之与伴互相资摄。 若相摄彼此互无。 不可别说一切。 若相资则彼此互有。 不可同说一切。 皆由即主即伴。 是故亦同亦异。 常知主中亦主亦伴。 伴中亦伴亦主也。 故一理融通十门具矣。 故知此理尘尘具足念念圆融。 无有一法而非所被。 如华严经云。 时彼普救众生妙德夜神为善财童子。 示现菩萨调伏众生解脱神力。 以诸相好庄严其身。 于两眉间放大光明。 名智灯普照清净幢。 无量光明以为眷属。 其光普照一切世间。 照世间已入善财顶。 充满其身。 善财尔时即得究竟清净轮三昧。 得此三昧已悉见二神两处中间所有一切地尘水尘及以火尘金刚摩尼众宝微尘华香缨络诸庄严具。 如是一切。 所有微尘。 一一尘中各见佛刹微尘数世界成坏。 及见一切地水火风诸大积聚。 亦见一切世界接连皆以地轮任持而住。 种种山海种种河池种种树林种种宫殿。 所谓天宫殿·龙宫殿·夜叉宫殿乃至摩罗伽·人·非人等宫殿屋宅。 地狱·畜生·阎罗王界一切住处。 诸趣轮转生死往来。 随业受报各各差别。 靡不悉见。 又见一切世界差别。 所谓或有世界杂秽。 或有世界清净。 或有世界趣杂秽。 或有世界趣清净。 或有世界杂秽清净。 或有世界清净杂秽。 或有世界一向清净。 或有世界其形平正。 或有覆住。 或有侧住。 如是等一切世界一切趣中。 悉见此普救众生夜神于一切时一切处。 随诸众生形貌言词行解差别。 以方便力普现其前随宜化度。 五如幻梦者。 犹如幻师能幻一物以为种种幻。 种种物以为一物等。 经云。 或现须臾作百年等。 一切诸法业幻所作。 故一异无碍。 言如梦者。 如梦中所见广大未移枕上历时久远未经斯须。 六如影像者。 经云。 远物近物虽皆影现影不随物而有远近等。 七因无限者。 谓诸佛菩萨昔在因中常修缘起无性等观。 大愿回向等称法界。 修及余无量殊胜因。 故今如所起果具斯无碍。 八佛证穷故者。 由冥真性得如性用。 故经云。 无比功德故能尔。 九深定用故者。 谓海印定等诸三昧力。 故贤首品颂云。 入微尘数诸三昧。 一一出生尘等定。 而彼微尘亦不增等。 十神通解脱故者。 谓由十通及不思议等解脱故。 不思议法品十种解脱中云。 于一尘中建立三世一切佛法等。 问。 目心为镜有何证文答。 大乘起信论云。 觉体相者。 有四种大义。 与虚空等。 犹如净镜。 一如实空镜。 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 非觉照义故。 二因熏习镜。 谓如实不空。 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 不出不入不失不坏。 常住一心。 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 智体不动。 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三法出离镜。 谓不空。 出烦恼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 四缘熏习镜。 谓依法出离故。 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 随念示现。 故释摩诃衍论云性净本觉。 中论云觉体相者。 有四种大。 义。 与虚空等。 犹如净镜者。 此四种大义中各有二义。 与彼大义不相舍离。 一者等空义。 二者同镜义。 如论云。 复次觉体相者。 有四种大义。 与虚空等。 犹如净镜。 故云何名为如实空镜。 及有二义。 其相云何。 颂曰。 性净本觉中。 远离虑知知。 如远离妄境实示远离义。 镜摩奢趺娑。 举一示一。 故论曰。 性净本觉之体性中。 远离一切攀缘虑知诸戏论识。 成就一味平等之义。 故名为如。 远离一切。 虚妄境界种种相分。 成就决定真实之相。 故名为实。 为欲现示远离之义。 故名为空。 镜谓喻。 明然此中镜则喻摩奢趺娑珠镜。 非余种种油摩等镜以为譬喻。 何以故。 取此摩奢趺娑珠镜安置一处。 珠镜前中。 或蕴种种石。 或蕴种种饮食。 或蕴种种庄严具。 或蕴同类珠镜。 彼珠镜中余像不现。 唯同类珠。 分明显了故。 如实空镜亦复如是。 于此镜中唯同类清净功德安立集成。 种种异类诸过患法皆远离故。 如论云。 一者如实空镜。 远离一切心境界相。 无法可现故。 各有二种义。 而唯示同镜义。 等空之义不现示耶。 以举一义兼示一义故。 若如是者。 云何名为等空义耶。 谓如虚空清净无染四障所不能覆。 广大无边三世所不能摄。 如实空镜亦复如是。 故非觉照义故者。 即是现示远离因缘。 为如彼摩奢趺娑珠镜中石等诸像不现前者。 石等诸法皆鄙秽故。 此本觉珠镜中种种妄法不现前者。 一切染法皆悉是无明不觉之相无照达义故。 云何名为因熏习镜。 及有二义。 其相云何。 颂曰。 性净本觉智。 三种世间法。 皆悉不舍离。 为一觉熏习。 庄严法身果。 故名因熏习。 镜轮多梨华。 空容受遍一。 论曰。 性净本觉三世间皆悉不离。 熏习彼三而为一觉熏习。 庄严一大法身之果。 是故名为因熏习镜。 云何名为三种世间。 一者众生世间。 二者器世间。 三者智正觉世间。 众生世间者。 谓异生性界。 器世间者。 谓所依止土。 智正觉世间者。 谓佛菩萨。 是名为三。 此中镜者。 谓轮多梨华镜。 如取轮多梨华安置一处周集诸物。 由此华熏一切诸物皆悉明净。 又明净物华中现前皆悉无余。 一切诸物中彼华现前亦复无余。 因熏习镜亦复如是。 熏一切法为清净觉。 熏令平等。 复次虚空义则有二种。 一者容受义。 二者遍一义。 容受义者。 容受诸色无障碍故。 遍一义者种种诸色唯同一种大虚空故。 如论云。 二者因熏习镜。 谓如实不空。 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故。 如是本觉从无始来远离四种过。 自性清净常住一心。 一者远离不遍之过。 三种世间不出本觉清净镜故。 如论云。 不出故。 二者远离杂乱之过。 一切诸法不入本觉清净镜故。 如论云。 不入故。 三者远离过患之过。 本觉镜中现前诸法。 无不本觉净功德故。 如论云。 不失故。 四者远离无常之过。 本觉镜中现前诸法。 无不常住无为智故。 如论云。 不坏故。 远离边过圆满中实。 是故说言常住一心。 自此已下显示因缘。 何因缘故本觉智中种种诸法如彼本觉离诸过耶。 种种诸法皆悉无不真实体故。 如论云。 以一切法则真实性故。 故自此已下作缘决疑。 谓有众生。 作如是疑。 三世间中众生世间无明染法具足圆满。 流转迁动无休息时。 如是世间现本觉者。 不可得言。 本觉清净远离诸过。 以此义故今通而言。 又一切染法所不沸染般若实智。 其体不动自性清净具足无漏。 常恒熏习众生世间令清净故。 如论云。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 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云何名为法出离镜。 及有二义。 其相云何。 颂曰。 如实不空法。 出离三过失。 圆满三种德。 故名法出离。 镜销炼玻。 空出离色义。 论曰。 无漏性德出离三过圆满三德名法出离。 云何名为三种过失。 一者无明染品。 名烦恼碍。 二者根本无明。 名为智碍。 三者俱合转相。 名戏论识。 是名为三。 如是三过究竟离故。 名为出离。 如论云。 三者法出离镜。 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故。 云何名为三种功德。 一者淳成就功德。 二者净成就功德。 三者明成就功德。 是名为三。 如论云。 淳净明故。 故出离何过圆满何德谓出离烦恼碍。 圆满净成就功德。 出离智碍圆满明成就功德。 出离和合转相圆满淳成就功德。 何以故。 相对法尔故。 此中镜者。 谓彼珠。 譬如玻珠沦深泥中则便涌出离彼泥腾一丈量。 若置浊水中驱混成尘累唯上清净水安住其中。 若置福多伽林中出现香气。 碍彼秽香远去而住。 法出离镜亦复尔故。 此中喻者。 喻自体净义。 等空义者。 出离色义。 谓如虚空远离大种一向清净。 法出离镜亦复尔故。 云何名为缘熏习镜。 及有二义。 其相云何。 颂曰。 于无量无边。 诸众生缘中。 出无量无边。 殊胜应化身。 熏习众生心。 出生诸善根。 增长两轮华。 庄严法身果。 故名缘熏习。 镜中玻空。 随顺成就义。 如法应观察。 论曰。 譬如取玻珠安置一处。 周匝积集种种色珠。 彼玻珠随向珠色现前转变。 缘熏习镜亦复尔。 又譬如虚空有自在力故。 于一切所作之事中。 随顺成立。 缘熏习境亦复如是。 于一切众生修行之事中随应建立故。 如论云。 四者缘熏习镜。 谓依法出离故。 遍照众生之心。 令修善根。 随念示现故。 故如是四种本觉大义。 遍一切众生界。 一切二乘界。 一切菩萨界。 一切如来界中。 无不住处。 无不照处。 无不通处。 无不至处。 具足圆满。 具足圆满。 起信疏释云。 性净本觉者。 以空及镜喻别解四义。 论云。 一如实空镜。 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 非觉照义故者。 初内真如中妄法本无。 非先有后无。 故云如实空。 下释空义。 倒心妄境本不相应。 故云远离。 非谓有而不现。 但以妄法理无故。 无可现境。 非不能现。 但以角无故无可现也。 非觉照者有二义。 一以妄念望于真智。 无觉照之功。 以情执违理故。 如镜非即外物。 以披外物无照用义故。 即显镜中无外物体。 二以本觉望于妄法。 亦无觉照功能。 以妄本无故。 如净眼望空华无照瞩之功。 亦如镜望角。 问。 若然者何故下因熏习镜中即现一切世间法耶。 答。 约依他似法。 此是真心随熏所作。 无自体故。 不异真如。 故论云。 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 今此约遍计所执实性。 故无可现也。 问。 所现似法岂不由彼执实有耶。 答。 虽由执实有。 然似恒非实。 如影由质影恒非质。 镜中现影不现质。 不现质故。 故云空镜。 能现影故。 是因熏也。 论云。 二因熏习镜。 谓如实不空。 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 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 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 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者。 释内有二因义初能作现法之因。 二作内熏之因。 亦可初是因义。 后是熏习义。 故云因熏习也。 言如实不空者。 此总出因熏体。 谓有自体及功能故。 二因初中一切世间境界悉现。 明一切法离此心外无别体性。 犹如镜中能现影也。 不出者。 明心待熏故及现诸法非不熏而自出也。 不入者。 离心以无能熏故不从外入也。 不失者。 虽复不从内出外入。 然缘起之时显现不无故云不失也。 不坏者。 诸法缘集起无所从。 不异真如故不可坏。 如镜中影。 以因镜故不可坏也。 常住一心者。 会相同体。 染法不能染者。 以性净故。 智体不动者。 以本无染今无始净。 是故本觉之智未曾移动。 又虽现染法不为所染。 故云不动。 如镜中像随质转变。 然其镜体未曾动也。 又一空镜离一切外物之体二不空镜。 谓体不无能现万像。 三净镜。 谓已磨治离尘垢故。 四受用镜。 谓置之高堂。 须者受用。 前二自性净。 后二离垢净。 又初二就因隐时说。 后二就果显时说。 又前二约空不空。 后二约体用。 如佛地经云。 复次妙生。 大圆镜智者。 如依圆镜众像影现。 如是依止如来智镜。 诸处境识众像影现。 唯以圆镜为譬喻者。 当知圆镜如来智镜平等平等。 是故智镜名圆镜智。 如来大圆镜有福乐人。 悬高胜处无所动摇。 诸有去来无量众生。 于此观察自身得失。 为欲存得舍诸失故。 如是如来悬圆镜智。 处净法界无间断故。 无所动摇。 欲令无量无数众生观于染净。 为欲取净舍诸染故。 又如圆镜极善磨莹鉴净无垢光明遍照。 如是如来大圆镜智。 于佛智上一切烦恼所知障垢。 永出离故。 极善磨莹。 为依止定所摄持故。 鉴净无垢。 作诸众生利乐事故。 光明遍照。 又如圆镜依缘本质种种影像相貌生起。 如是如来大圆镜智。 于一切时依诸缘故。 种种智影相貌生起。 如圆镜上。 非一众多诸影像起。 而圆镜上无诸影像。 而此圆镜无动无作。 如是如来圆镜智上。 非一众多诸智影起。 圆镜智上无诸智影。 而此智镜无动无作。 又如圆镜与众影像非合非离不聚集故。 现彼缘故。 如是如来大圆镜智。 与众智影非合非离。 不聚集故。 不散失故。 大涅槃经云。 若能听受是大涅槃经。 悉能具知一切方等大乘经典甚深义味。 譬如男女。 于明净镜。 见其色像。 了了分明。 大涅槃镜亦复如是。 菩萨执之。 悉得明见大乘经典甚深之义。 又云。 何等名为伊帝目多伽经。 乃至拘那牟尼佛时。 名曰法镜。 是知古佛皆目此为镜。 以教法万义真俗万缘无不于中显现故。 天台顶尊者。 涅槃疏云。 般若者。 即是无上调御一切种智。 名大涅槃明净之镜。 此镜一照一切照。 照中故是镜。 照真故是净。 照俗故是明。 明故像亮假现。 净故瑕尽真显。 镜故体圆中显。 三智一心中得。 故言明净镜。 摄一切法故称调御。 佛智藏故名般若德。 是知诸圣皆目心为镜。 妙尽其中矣。 大乘千经云。 谛观心境照见心性。 唯照唯清唯照唯净。 遍观十方廓周法界。 朗然寂静无有障碍。 所以先德云。 此真如性犹如明镜。 万像悉于中现。 又一切万法有二。 一皆如明镜含明了性。 一心所成故。 二分别所现如影像故。 由初义故为能现。 由后义故为所现。 故一切法互为镜像。 如镜互照而不坏本相。 经云。 远物近物虽皆影现。 影不随物而有远近。 且如河泉之中见日月者。 是为能现。 若河泉以为所现者。 长河飞泉入于镜中。 出是所现之相。 登楼持镜。 则黄河一带尽入镜中。 瀑布千丈见于迳尺。 王右丞诗云。 隔窗云雾生衣上。 卷幔山泉入镜中。 明是所现矣。 如高悬心镜无法不含。 似廓彻性空何门不入。 故唐朝太宗皇帝云。 朕闻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 今以心为镜可以照法界。 又明镜只照其形不照其心。 只照生灭不照无生。 但照世间不照出世。 有形方照无形不照。 且如心镜。 洞该性地鉴彻心原。 遍了无生广明真俗。 有无俱察隐显咸通。 优劣悬殊略齐少喻。 如华严普贤行愿品云。 时婆罗门为善财童子赞甘露大王。 颂云。 我主胜端严。 惩忿诫诸欲。 心如净明镜。 鉴物未尝私。 明镜唯照形。 不鉴于心想。 我王心镜净。 洞见于心原。 先德云。 如大摩尼宝镜。 悬耀太虚十方色相。 悉皆顿现。 而此镜性净光无有影像。 诸佛法身亦复如是。 澄彻清净而无影像。 以昔大悲不倦。 随众生业缘感应差别。 普现一切色身三昧。 众生闻见无不蒙益。 诸佛。 与无漏金刚心为身。 普现一切众生界。 但为烦恼习气所覆无体不现。 如瓶内净灯光不灭。 名如来藏。 亦名功德藏。 亦名无尽藏。 诸祖共传诸佛清净自觉圣智真如妙心。 不同世间文字所得。 何以故。 无碍解脱是一真法性。 不与世间出世间所共故。 经云。 无比是菩提。 不可喻故。 若有悟斯真实法性。 此人则能了知三世诸佛。 及一切众生同一法界。 本来平等常恒不变。 诸佛一切时中离观相故。 经偈云。 心净已度诸禅定。 是以心净故。 则孤光一照万虑全消。 如闇室悬灯重云见日。 如古德偈云。 安知一念蒙光处。 亿劫昏迷灭此时。 故云法有应照之能。 故况之以镜。 教有可传之义。 故喻之于灯。 可谓慧月入怀灵珠在握。 法界洞彻无不鉴矣。 才命论云。 心彻宝镜。 注云。 夫心以鉴物庶品不遗。 洞彻幽明同乎宝镜。 又庄子云。 志人之心若镜也。 又如世间之镜。 尚照人肝胆。 何况灵台心镜而不洞鉴耶。 昔秦宫以玉为镜照诸群僚。 肝胆腑脏皆悉显现。 所以昔人云。 不游大海。 未睹沃日之奇。 不仰太山。 靡觌干霄之状。 如未临宗镜。 焉识自心。 恢廓而体纳太虚。 澄湛而影含万像。 不信入者莫测高深故真觉大师歌云。 心镜明鉴无碍。 廓然莹彻周沙界。 万像森罗影现中。 一性圆光非内外是故依此起信论四种空镜义。 遂乃广录祖教显现一心证成宗镜。 所以论云。 有法能起摩诃衍。 信根者有法者。 谓一心法。 若人能解此法必起广大信根故。 信根既立。 即入佛道。 以成佛道故离二现行。 云何现行。 一者凡夫现行生死成杂染事。 二者二乘现行。 涅槃失利乐事。 缚脱虽殊俱迷宗镜。 今成佛道无二现行。 圆证一心具摩诃行。 以大智故不住生死。 以大悲故不住涅槃。 作一种之光明。 为万途之津济问。 宗镜广照万法同归。 是此镜义不答。 若凡若圣。 说异说同。 皆是镜中之影像。 此唯一镜圆极十方。 镜外无法。 彼我俱绝。 古德云。 若言众生心性同诸佛心性者。 别教也。 圆教心性是一寂光无彼无此。 极十方三世佛及众生边际成一大圆镜。 但是一镜无有同异也。 佛及众生一镜上像耳问。 今宗镜录以镜为义者。 是约法相宗立约法性宗立答。 若约因缘对待门以法相宗。 即本识为镜。 如楞伽经云。 譬如明镜现众色像。 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现识即第八识。 以法性宗即如来藏为镜。 如起信论云。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 犹如净镜又占察善恶经。 立二种观门。 为钝根人立唯心识观。 为利根人立真如实观。 又起信论云。 心若驰散。 即当摄来令住正念。 其正念者。 当知唯心无外境界。 即复此心亦无自相。 念念不可得故。 若唯心识观及正念。 唯心当法相宗。 若真如实观与其心念念不可得。 即法性宗。 若约法性融通门。 皆归一旨无复分别。 今论正宗。 取胜而言。 约法性宗说。 若总包含如海纳川。 以本摄未。 岂唯性相。 无有一法而遗所照问。 此宗镜中如何信入答。 但不动一心不住诸法。 无能所之证。 亡智解之心。 则是无信之信。 不入之入。 人法二空心境双寂。 如大般若经。 文殊师利云。 系缘法界。 一念法界。 不动法界。 知真法界不应动摇。 谓若言我入法界已动法界。 能所两亡入相斯寂。 故不动法界是入法界。 大乘千大教王经云。 云何方便而得证入无性观者。 菩萨先须当心观照本性静寂。 悟入灭尽定得心识性。 证见清净唯清唯净。 证见圣性自性如如一道寂静。 悟达本原返照见净。 唯照唯莹。 唯莹唯净。 唯寂唯圣。 则是名为菩萨得入无动涅槃无性观。 故知若有能证则为有人。 若有所证则为有法。 以唯一真法界故则心外无法。 不可以法界更证法界。 如无生义云。 如经言。 舍利弗赞比丘言。 汝等今者住于福田。 诸比丘言。 大师世尊犹尚不能消供养。 何况我等。 大师解言。 此是佛不住佛则无有佛亦无福田能消供养者。 此正是真福田人。 佛若住佛即是有佛。 亦是有福田能消供养者。 此即非是真福田也。 类此住神通智慧则有智慧。 此则非真智慧。 若无所住乃是真有智慧。 又思益经论释云。 离于法界更无有人受供养者故。 以彼法界本来清净故。 是以此录削去浮华唯谈真实。 不依名字直显心宗。 如普贤观经云。 昔在灵山演于一实之道。 又究竟一乘宝性论偈云。 虽无善巧言。 但有真实义。 彼法应受持。 如取金舍石。 妙义如真金。 巧语如瓦石。 依名不依义。 彼人无明盲。 若亲见性入宗镜中。 乃是自信法门决定无惑。 则日可使冷月可使热。 纵千途异说终不能易。 如大法炬陀罗尼经云。 佛言。 憍尸迦。 如来弟子见诸世间。 犹如幻化。 无有疑网。 所以者何。 彼信如来即自见法。 是故自信不唯信他。 何以故。 若世间人既自见已。 彼人终不更取他言。 憍尸迦。 如人裸露在道而行。 设有一人语众人言。 此人希有锦衣覆身。 憍尸迦。 于意云何。 彼虽有言。 自余众人信此言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 眼亲见故。 佛言。 如是如是。 憍尸迦。 诸佛如来诸有弟子。 自见法故不取他言。 其义亦尔。 释曰。 若见自法何法非自。 或凡或圣。 若是若非。 凡有指陈。 皆不出自心之际。 如是信者。 方到法原。 如入法界体性经云。 佛复告文殊师利。 汝知实际乎。 文殊师利言。 如是世尊。 我知实际。 佛言。 文殊师利。 何谓实际。 文殊师利言。 世尊。 有我所际。 彼即实际。 所有凡夫际彼即实际。 若业若果报。 一切诸法悉是实际。 世尊。 若如是信者。 即是实信。 世尊。 若颠倒信者。 即是正信。 若行非行。 彼即正行。 所以者何。 正不正者。 但有言说不可得也。 是知若信唯心实义者。 则不为言语所转。 闻深而不怖。 闻浅而不疑。 闻非深非浅而不痴。 如清凉演义云。 闻深不怖者。 即大分深义。 所谓空也。 闻说于空。 谓同断灭。 故令人怖。 故大品云。 既非先有后亦非无。 自性常空勿生惊怖。 闻浅不疑者。 浅谓涉事。 方便多门则令疑惑。 今知随宜。 何所疑耶。 闻非深非浅。 谓无所据。 使身心湛然知非深为妙有非浅为真空。 离身心相。 方为勇猛。 可造斯境。 又此三句亦即三观。 初空次假后中道。 三句齐闻一念皆会。 则三观一心何疑不遣。 宗镜录卷第十。 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2-01 08:06:1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