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第一册(一至十卷) 宗镜录卷第一 内容: 《宗镜录》第一册(一至十卷) 宗镜录卷第一标宗章第一。 详夫。 祖标禅理。 传默契之正宗。 佛演教门。 立诠下之大旨。 则前贤所禀后学有归。 是以先列标宗章。 为有疑故问。 以决疑故答。 因问而疑情得启。 因答而妙解潜生。 谓此圆宗难信难解。 是第一之说。 备最上之机。 若不假立言诠。 无以荡其情执。 因指得月。 不无方便之门获忘。 自合天真之道。 次立问答章。 但以时当末代罕遇大机。 观浅心浮根微智劣。 虽知宗旨的有所归。 问答决疑渐消惑障。 欲坚信力须假证明。 广引祖佛之诚言。 密契圆常之大道。 遍采经论之要旨。 圆成决定之真心后陈引证章。 以此三章通为一观搜罗该括备尽于玆矣。 问。 先德云。 若教我立宗定旨如龟上觅毛边求角。 楞伽经偈云。 一切法不生。 不应立是宗。 何故标此章名。 答。 斯言遣滞。 若无宗之宗则宗说兼畅。 古佛皆垂方便门。 禅宗亦开一线道。 切不可执方便而迷大旨。 又不可废方便而绝后陈。 然机前无教。 教后无实。 设有一解一悟。 皆是落后之事。 属第二头。 所以大智度论云。 以佛眼观一切十方国土中一切物。 尚不见无。 何况有法。 毕竟空法能破颠倒。 令菩萨成佛。 是事尚不可得。 何况凡夫颠倒有法。 今依祖佛言教之中。 约今学人随见心性发明之处。 立心为宗。 是故西天释迦文佛云。 佛语心为宗。 无门为法门。 此土初祖达磨大师云。 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则佛佛手授授斯旨。 祖祖相传传此心。 已上约祖佛所立宗旨。 又诸贤圣所立宗体者。 杜顺和尚依华严经立自性清净圆明体。 此即是如来藏中法性之体。 从本已来性自满足。 处染不垢修治不净。 故云自性清净。 性体遍照无幽不瞩。 故曰圆明。 又随流加染而不垢。 返流除染而不净。 亦可在圣体而不增。 处凡身而不减。 虽有隐显之殊。 而无差别之异。 烦恼覆之则隐。 智慧了之则显。 非生因之所生。 唯了因之所了。 斯即一切众生自心之体。 灵知不昧寂照无遗。 非但华严之宗。 亦是一切教体。 佛地论立一清净法界体。 论云。 清净法界者。 一切如来真实自体。 无始时来自性清净。 具足种种过十方界极微尘数性相功德。 无生无灭犹如虚空。 遍一切有情平等共有。 与一切法不一不异。 非有非无离一切相。 一切分别。 一切名言。 皆不能得。 唯是清净圣智所证。 二空无我所显。 真如为其自性。 诸圣分证诸佛圆证。 此清净法界即真如妙心。 为诸佛果海之源。 作群生实际之地。 此皆是立宗之异名。 非别有体。 或言宗者尊也。 以心为宗。 故云。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或言体者性也。 以心为体故云。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或言智者。 以心为智即是本性寂照之用。 所以云。 自觉圣智普光明智等。 若约义用而分。 则体宗用别者会归平等。 则一道无差。 所以华严记问云。 等妙二位全同如来普光明智者。 结成入普。 所以此会说等妙二觉。 二觉全同普光明智。 即是会归之义。 问。 等觉同妙觉于理可然。 妙觉之外何有如来普光明智为所同耶。 答。 说等觉说妙觉。 即是约位。 普光明智不属因果该通因果。 其由自觉圣智超绝因果。 故楞伽经。 妙觉位外更立自觉圣智之位。 亦犹佛性有因有果有因因有果果。 以因取之。 是因佛性。 以果取之。 是果佛性。 然则佛性非因非果。 普光明智亦复如是。 体绝因果。 为因果依。 果方究竟。 故云。 如来普光明智。 或称为本者。 以心为本。 故涅槃疏云。 涅槃宗本者。 诸行皆以大涅槃心为本。 本立道生。 如无纲目不立无皮毛靡附。 心为本故其宗得立。 问。 若欲明宗只合纯提祖意。 何用兼引诸佛菩萨言教以为指南。 故宗门中云。 借虾为眼无自己分。 只成文字圣人不入祖位。 答。 从上非是一向不许看教。 恐虑不详佛语随文生解失于佛意。 以负初心。 或若因诠得旨不作心境对治。 直了佛心又有何过。 只如药山和尚一生看大涅槃经手不释卷。 时有学人问和尚寻常不许学人看经。 和尚为什么自看。 师云。 只为遮眼。 问。 学人还看得不。 师云。 汝若看牛皮也须穿。 且如西天第一祖师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首传摩诃迦叶为初祖次第相传迄至此土六祖。 皆是佛弟子。 今引本师之语训示弟子。 令因言荐道见法知宗不外驰求。 亲明佛意。 得旨即入祖位。 谁论顿渐之门。 见性现证圆通。 岂标前后之位。 若如是者。 何有相违。 且如西天上代二十八祖此土六祖。 乃至洪州马祖大师。 及南阳忠国师鹅湖大义禅师思空山本净禅师等。 并搏通经论圆悟自心。 所有示徒皆引诚证。 终不出自胸臆妄有指陈。 是以绵历岁华真风不坠以圣言为定量。 邪伪难移。 用至教为指南。 依凭有据。 故圭和尚云。 谓诸宗始祖即是释迦。 经是佛语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必不相违。 诸祖相承根本。 是佛亲付。 菩萨造论始末。 唯弘佛经。 况迦叶乃至多弘传皆兼三藏。 及马鸣龙树。 悉是祖师。 造论释经数十万偈。 观风化物无定事仪。 所以凡称知识法尔须明佛语印可自心。 若不与了义一乘圆教相应设证圣果亦非究竟。 今且录一二以证斯文洪州马祖大师云。 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唯传大乘一心之法以楞伽经印众生心。 恐不信此一心之法。 楞伽经云。 佛语心为宗。 无门为法门。 何故佛语心为宗。 佛语心者即心即佛。 今语即是心语。 故云。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者。 达本性空更无一法。 性自是门。 性无有相亦无有门。 故云。 无门为法门。 亦名空门。 亦名色门。 何以故。 空是法性空色是法性色。 无形相故谓之空。 知见无尽故谓之色。 故云。 如来色无尽。 智慧亦复然。 随生诸法处复有无量三昧门。 远离内外知见情执。 亦名总持门。 亦名施门。 谓不念内外善恶诸法。 乃至皆是诸波罗蜜门。 色身佛是实相佛家用。 经云。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皆从心想生。 亦名法性家焰。 亦法性功勋。 菩萨行般若时火烧三界内外诸物尽。 于中不损一草叶。 为诸法如相故。 故经云。 不坏于身而随一相。 今知自性是佛。 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 更无一法可得。 乃至真如不属一切名。 亦无无名。 故经云。 智不得有无内外无求。 任其本性。 亦无任性之心。 经云种种意生身。 我说为心量。 即无心之心无量之量。 无名为真名。 无求是真求。 经云。 夫求法者。 应无所求。 心外无别佛。 佛外无别心。 不取善不作恶。 净秽两边俱不依法。 无自性三界唯心。 经云。 森罗及万像。 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 心不自心。 因色故心。 色不自色。 因心故色。 故经云。 见色即是见心。 南阳忠国师云。 禅宗法者。 应依佛语一乘了义契取本原心地。 转相传授与佛道同。 不得依于妄情及不了义教横作见解。 疑误后学俱无利益。 纵依师匠领受宗旨。 若与了义教相应即可依行若不了义教互不相许。 譬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身中肉。 非天魔外道而能破灭佛法矣。 时有禅客问曰。 阿那个是佛心。 师曰墙壁瓦砾无情之物。 并是佛心。 禅客曰。 与经大相违也。 经云。 离墙壁瓦砾无情之物名为佛性。 今云。 一切无情之物皆是佛心。 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 师曰。 迷人即别悟人不别禅客曰。 与经又相违也。 经云。 善男子。 心非佛性佛性是常心是无常。 今云不别。 未审此意如何。 师曰。 汝自依语不依义。 譬如寒月结水为冰及至暖时释冰成水。 众生迷时结性成心。 悟时释心成性。 汝定执无情之物非心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 故华严经云。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今且问汝无情之物为在三界内为在三界外。 为复是心不是心。 若非心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 若是心者。 又不应言无性。 汝自违经我不违也。 鹅湖大义禅师。 因诏入内。 遂问京城诸大师。 大德汝等以何为道。 或有对云。 知见为道。 师云。 维摩经云。 法离见闻觉知。 云何以知见为道。 又有对云。 无分别为道。 师云。 经云。 善能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 云何以无分别为道。 又皇帝问。 如何是佛性。 答不离陛下所问。 是以或直指明心。 或破执入道。 以无方之辩。 祛必定之执。 运无得之智。 屈有量之心。 思空山本净禅师语京城诸大德云。 汝莫执心。 此心皆因前尘而有。 如镜中像无体可得。 若执实有者。 则失本原。 常无自性。 圆觉经云。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楞伽经云。 不了心及缘则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 维摩经云。 法非见闻觉知。 且引三经证斯真实。 五祖下庄严大师一生示徒。 唯举维摩经宝积长者赞佛颂末四句云。 不着世问如莲华。 常善入于空寂行。 达诸法相无挂碍。 稽首如空无所依。 学人问云。 此是佛语。 欲得和尚自语。 师云。 佛语即我语。 我语即佛语。 是故初祖西来。 创行禅道。 欲传心印。 须假佛经。 以楞伽为证明。 知教门之所自。 遂得外人息谤内学禀承。 祖胤大兴玄风广被。 是以初心始学之者。 未自省发已前。 若非圣教正宗。 凭何修行进道设不自生妄见。 亦乃尽值邪师。 故云。 我眼本正。 因师故邪。 西天九十六种执见之徒。 皆是斯类。 故知木匪绳而靡直。 理非教而不圆。 如上略引二三。 皆是大善知识。 物外宗师。 禅苑麟龙。 祖门龟镜。 示一教而风行电卷。 垂一语而山崩海枯。 帝王亲师朝野归命。 丛林取则后学禀承。 终不率自胸襟违于佛语。 凡有释疑去伪显性明宗。 无不一一广引经文备彰佛意。 所以永传后嗣不坠家风。 若不然者。 又焉得至今绍继昌盛。 法力如是证验非虚。 又若欲研究佛乘披寻宝藏。 一一须消归自己。 言言使冥合真心。 但莫执义上之文随语生见。 直须探诠下之旨契会本宗。 则无师之智现前。 天真之道不昧。 如华严经云。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知教有助道之力。 初心安可暂忘。 细详法利无边。 是乃搜扬纂集。 且凡论宗旨唯逗顿机。 如日出照高山駃马见鞭影。 所以丹霞和尚云相逢不擎出。 举意便知有。 如今宗镜尚不待举意。 便自知有。 故首楞严经云。 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扬眉动目早是周遮。 如先德颂云。 便是犹倍句。 动目即差违。 若问曹溪旨。 不更待扬眉今为乐佛乘人实未荐者。 假以宗镜。 助显真心。 虽挂文言妙旨斯在。 俯收中下尽被群机。 但任当人各资己利。 百川虽润。 何妨大海广含。 五岳自高。 不碍太阳普照。 根机莫等乐欲匪同。 于四门入处虽殊。 在一真见时无别。 如获鸟者罗之一目不可以一目为罗。 理国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为国。 如内德论云。 夫一水无以和羹。 一木无以构室。 一衣不称众体。 一药不疗殊疾。 一彩无以为文绣。 一声无以谐琴瑟。 一言无以劝众善。 一戒无以防多失。 何得怪渐顿之异令法门之专一。 故云。 如为一人众多亦然。 如为众多一人亦然。 岂同劣解凡情而生局见。 我此无碍广大法门。 如虚空非相不拒诸相发挥。 似法性无身匪碍诸身顿现。 须以六相义该摄断常之见方消。 用十玄门融通去取之情始绝。 又若实得一闻千悟获大总持。 即胡假言诠无劳解释。 船筏为渡迷津之者。 导师因引失路之人。 凡关一切言诠。 于圆宗所示。 皆为未了文字性离即是解脱。 迷一切诸法真实之性向心外取法而起文字见者。 今还将文字对治示其真实。 若悟诸法本源。 即不见有文字及丝毫发现。 方知一切诸法即心自性。 则境智融通色空俱泯。 当此亲证圆明之际。 入斯一法平等之时。 又有何法是教而可离。 何法是祖而可重。 何法是顿而可取。 何法是渐而可非。 则知皆是识心横生分别。 所以祖佛善巧密布权门。 广备教乘方便逗会。 才得见性当下无心。 乃药病俱消。 教观咸息。 如楞伽经偈云。 诸天及梵乘。 声闻缘觉乘。 诸佛如来乘。 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 诸乘非究竟。 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 我说为一乘。 引导众生故。 分别说诸乘。 故先德云。 一在目千华乱空。 一妄在心恒沙生灭。 除华尽妄灭证真。 病差药除冰融水在。 神丹九转点铁成金。 至理一言转凡成圣。 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镜净心明本来是佛。 问。 如上所标已知大意。 何用向下更广开释。 答。 上根利智宿习生知。 才看题目宗之一宇。 已全入佛智海中。 永断纤疑顿明大旨。 则一言无不略尽。 摄之无有遗余。 若直览至一百卷终。 乃至恒沙义趣。 龙宫宝藏鹫岭金文。 则殊说更无异途。 舒之遍周法界。 以前略后广唯是一心。 本卷末舒皆同一际。 终无异旨有隔前宗。 都谓迷情妄兴取舍。 唯见纸墨文字嫌卷轴多。 但执寂默无言欣为省要。 皆是迷心徇境背觉合尘。 不穷动静之本原。 靡达一多之起处。 偏生局见唯惧多闻。 如小乘之怖法空。 似波旬之难众善。 以不达诸法真实性故。 随诸相转堕落有无。 如大涅槃经云。 若人闻说大涅槃一字一句。 不作字相。 不作句相。 不作闻相。 不作佛相。 不作说相。 如是义者。 名无相相。 释曰。 若云即文字无相是常见若云离文字无相是断见。 又若执有相相亦是常见。 若执无相相亦是断见。 但亡即离断常四句百非一切诸见。 其旨自现。 当亲现入宗镜之时。 何文言识智之能诠述乎。 所以先德云。 若觅经了性真如无可听。 若觅法鸡足山问问迦叶。 大士持衣在此山。 无情不用求专甲。 斯则岂可运见闻觉知之心。 作文字句义之解。 若明宗达性之者。 虽广披寻。 尚不见一字之相。 终不作言诠之解。 以迷心作物者生斯纸墨之见耳。 故信心铭云。 六尘不恶。 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 愚人自缚。 如斯达者。 则六尘皆是真宗。 万法无非妙理。 何局于管见而迷于大旨耶。 岂知诸佛广大境界菩萨作用之门。 所以大海龙王置十千之问。 释迦文佛开八万劳生之门。 普慧菩萨申二百之疑。 普贤大士答二千乐说之辩。 如华严经普眼法门。 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 写于此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 不得少分。 何况能尽。 又如大涅槃经中。 佛言。 我所觉了一切诸法。 如因大地生草木等。 为诸众生所宣说者。 如手中叶。 只如已所说法教溢龙宫。 龙树菩萨暂看有一百洛又。 出在人间。 于西天尚百分未及一。 翻来东土。 故不足言。 岂况未所说法耶。 斯乃无尽妙旨非浅智所知。 性起法门何劣解能览。 燕雀焉测鸿鹄之志。 井蛙宁识沧海之渊。 如师子大哮吼狸不能为。 如香象所负担驴不能胜。 如毗沙门宝贫不能等。 如金翅鸟飞乌不能及。 唯依情而起见。 但逐物而意移。 或说有而不涉空。 或言空而不该有。 或谈略为多外之一。 或立广为一外之多。 或离默而执言。 或离言而求默。 或据事外之理。 或着理外之事。 殊不能悟此自在圆宗。 演广非多。 此是一中之多。 标略非一。 此是多中之一。 谈空不断。 斯乃即有之空。 论有不常。 斯乃即空之有。 或有说亦得。 此即默中说。 或无说亦得。 此即说中默。 或理事相即亦得。 此理是成事之理。 此事是显理之事。 或理理相即亦得。 以一如无二如真性常融会。 或事事相即亦得。 此全理之事一一无碍。 或理事不即亦得。 以全事之理非事所依非能依不隐真谛故。 以全理之事非理能依非所依不坏俗谛故。 斯则存泯一际隐显同时。 如阐普眼之法门。 皆是理中之义。 似舒大千之经卷。 非标心外之文。 故经云。 一法能生无量义。 非声闻缘觉之所知。 不同但空孤调之诠偏枯决定之见。 今此无尽妙旨标一法而眷属随生。 圆满性宗举一门。 而诸门普会。 非纯非杂不一不多。 如五味和其羹。 杂彩成其绣。 众宝咸其藏。 百药成其丸。 边表融通义味周足。 搜微抉妙尽宗镜中。 依正混融因果无碍。 人法无二初后同时。 凡举一门。 皆能圆摄无尽法界。 非内非外不一不多。 舒之则涉入重重。 卷之则真门寂寂。 如华严经中。 师子座中庄严具内。 各出一佛世界尘数菩萨身云。 此是依正人法无碍。 又如佛眉间出胜音等佛世界尘数菩萨。 此是因果初后无碍。 乃至刹土微尘。 各各具无边智德。 毛孔身分。 一一摄广大法门。 何故如是奇异难思。 乃一心融即故尔。 以要言之。 但一切无边差别佛事。 皆不离无相真心而有。 如华严经颂云。 佛住甚深真法性。 寂灭无相同虚空。 而于第一实义中。 示现种种所行事。 所作利益众生事。 皆依法性而得有。 相与无相无差别。 入于究竟皆无相。 又摄大乘论颂云。 即诸三摩地。 大师说为心。 由心彩画故。 如所作事业。 故知。 凡圣所作真俗缘生。 此一念之心刹那起时。 即具三性三无性六义。 谓一念之心。 是缘起法。 是依他起。 情计有实即是遍计所执体。 本空寂即是圆或。 即依三性说三无性。 故六义具矣。 若一念心起。 具斯六义。 即具一切法矣。 以一切真俗万法不出三性三无性故。 法性论云。 凡在起灭皆非性也。 起无起性故。 虽起而不常。 灭无灭性。 虽灭而不断。 如其有性。 则陷于四见之网。 又云。 寻相以推性。 见诸法之无性。 寻性以求相。 见诸法之无相。 是以性相互推悉皆无性。 是以若执有性堕四见之邪林。 若了性空归一心之正道。 故华严经云。 自深入无自性真实法。 亦令他入无自性真实法心得安隐。 以玆妙达。 方入此宗。 则物物冥真言言契旨。 若未亲省不发圆机。 言之则乖宗。 默之又致失。 岂可以四句而取六情所知欤。 但祖教并施定慧双照。 自利利他则无过矣。 设有坚执己解不信。 佛言起自障心绝他学路。 今有十问以定纪纲。 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不。 还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不。 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不。 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不。 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不。 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不。 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 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不。 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祗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不。 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 或赞或毁或是或非。 得一心不动不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不。 若实未得如是功。 不可起过头欺诳之心生自许知足之意。 直须广披至教博问先知。 彻祖佛自性之原。 到绝学无疑之地。 此时方可歇学灰息游心。 或自办则禅观相应。 或为他则方便开示。 设不能遍参法界广究群经。 但细看宗镜之中自然得入。 此是诸法之要趣道之门。 如守母以识子得本而知末。 提纲而孔孔皆正。 牵衣而缕缕俱来。 又如以师子筋为琴弦。 音声一奏。 一切余弦悉皆断坏。 此宗镜力亦复如是。 举之而万类沈光。 显之而诸门泯迹。 以此一则则破千途。 何须苦涉关津别生岐路。 所以志公歌云。 六贼和光同尘。 无力大难推托。 内发解空无相。 大乘力能翻却。 唯在玄览得旨之时。 可验斯文究竟真实。 宗镜录卷第一。 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2-03 08:02: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