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华经安乐行义 内容: 法华经安乐行义陈南岳思大禅师说法华经者大乘顿觉。 无师自悟疾成佛道。 一切世间难信法门。 凡是一切新学菩萨。 欲求大乘超过一切诸菩萨疾成佛道。 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 专心勤学法华三昧。 观一切众生皆如佛想。 合掌礼拜如敬世尊。 亦观一切众生皆如大菩萨善知识想。 勇勐精进求佛道者。 如药王菩萨难行苦行。 于过去日月净明德佛法中。 名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 闻法华经精进求佛。 于一生中得佛神通。 亦如过去妙庄严王。 舍国王位以付其弟。 王及群臣夫人太子内外眷属。 于云雷音王佛法中出家。 诵法华经专求佛道。 过八万四千岁一生具足诸佛神通受记作佛。 尔时人民寿命大长八万九千岁。 与今阎浮提八十年四百日等。 于三天下八十四年等。 今时人寿命短促。 恶世劫浊苦逼恼多。 是故于此求道易得。 观一切众生皆如佛想者。 如常不轻菩萨品中说。 勤修禅定者。 如安乐行品初说。 何以故。 一切众生具足法身藏与佛一无异。 如佛藏经中说。 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 湛然清净。 众生但以乱心惑障。 六情暗浊法身不现。 如镜尘垢面像不现。 是故行人勤修禅定。 净惑障垢法身显现。 是故经言。 法师父母所生清净常眼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若坐禅时不见诸法常与无常。 如安乐行中说。 菩萨观一切法。 无有常住亦无起灭。 是名智者所亲近处。 欲求无上道修学法华经身心证甘露清净妙法门持戒行忍辱修习诸禅定得诸佛三昧六根性清净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一者无相行二者有相行无相四安乐甚深妙禅定观察六情根诸法本来净众生性无垢无本亦无净不修对治行自然超众圣无师自然觉不由次第行解与诸佛同妙觉湛然性上妙六神通清净安乐行不游二乘路行大乘八正菩萨大慈悲具足一乘行湛深如来藏毕竟无衰老是名摩诃衍如来八正道众生无五欲亦非断烦恼妙法莲华经是大摩诃衍众生如教行自然成佛道云何名一乘谓一切众生皆以如来藏毕竟恒安乐亦如师子吼涅槃中间佛世尊实性义为一为非一佛答师子吼亦一亦非一非一非非一云何名为一谓一切众生皆是一乘故云何名非一非是数法故云何非非一数与及非数皆不可得故是名众生义问曰。 云何名为妙法莲华经。 云何复名一乘义。 云何复名如来藏。 云何名为摩诃衍。 云何复名大摩诃衍。 如大品经说摩诃言大。 衍者名乘。 亦名到彼岸。 云何更有大摩诃衍。 云何复名众生义。 答曰。 妙者众生妙故。 法者即是众生法。 莲华者是借喻语。 譬如世间水陆之华。 各有狂华虚诳不实。 实者甚少。 若是莲华即不如此。 一切莲华皆无狂华。 有华即有实。 余华结实显露易知。 莲华结实隐显难见。 狂华者喻诸外道。 余华结果显露易知者。 即是二乘。 亦是钝根菩萨次第道行优劣差别。 断烦恼集亦名显露易知。 法华菩萨即不如此。 不作次第行。 亦不断烦恼。 若证法华经毕竟成佛道。 若修法华行不行二乘路。 问曰。 余华一华成一果。 莲华一华成众果。 一华一果者岂非一乘。 一华成众果者岂非次第。 答曰。 诸水陆华。 一华成一果者甚少。 堕落不成者甚多。 狂华无果可说。 一华成一果者。 发声闻心即有声闻果。 发缘觉心有缘觉果。 不得名菩萨佛果。 复次钝根菩萨修对治行。 次第入道登初一地。 是时不得名为法云地。 地地别修证非一时。 是故不名一华成众果。 法华菩萨即不如此。 一心一学众果普备。 一时具足非次第入。 亦如莲华一华成众果。 一时具足。 是名一乘众生之义。 是故涅槃经言。 或有菩萨善知从一地至一地。 思益经言。 或有菩萨不从一地至一地。 从一地至一地者。 是二乘声闻及钝根菩萨。 方便道中次第修学。 不从一地至一地者。 是利根菩萨。 正直舍方便不修次第行。 若证法华三昧众果悉具足。 问曰。 云何名众生妙。 云何复名众生法耶。 答曰。 众生妙者。 一切人身六种相妙。 六自在王性清净故。 六种相者。 即是六根。 有人求道受持法华读诵修行。 观法性空知十八界无所有性。 得深禅定具足四种妙安乐行。 得六神通父母所生清净常眼。 得此眼时善知一切诸佛境界。 亦知一切众生业缘色心果报。 生死出没上下好丑一念悉知。 于眼通中具足十力十八不共三明八解一切神通悉在眼通一时具足。 此岂非是众生眼妙。 众生眼妙即佛眼也。 云何名种种。 有二。 一名凡种。 二名圣种。 凡种者。 不能觉了。 因眼见色生贪爱心。 爱者即是无明为爱。 造业名之为行。 随业受报。 天人诸趣遍行六道。 故称行也。 相续不绝名之为种。 是名凡种。 圣种者。 因善知识善能觉了。 眼见色时。 作是思惟。 今见色者谁能见耶。 眼根见耶。 眼识见耶。 空明见耶。 为色自见意识对耶。 若意识对盲应见色。 若色自见亦复如是。 若空明见。 空明无心。 亦无觉触不能见色。 若眼识能见。 识无自体假托众缘。 众缘性空无有合散。 一一谛观。 求眼不得。 亦无眼名字。 若眼能见。 青盲之人亦应见色。 何以故。 根不坏故。 如是观时。 无眼无色亦无见者。 复无不见。 男女等身本从一念无明不了妄念心。 生此妄念之心。 犹如虚空身如梦如影如焰如化。 亦如空华求不可得。 无断无常眼对色时则无贪爱。 何以故。 虚空不能贪爱。 虚空不断无明不生于明。 是时烦恼即是菩提。 无明缘行即是涅槃。 乃至老死亦复如是。 法若无生即无老死。 不着诸法故称圣种。 凡种圣种无一无二。 明与无明亦复如是。 故名为眼种相妙。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六自在王性清净者。 一者眼王。 因眼见色生贪爱心。 爱者。 即是无明。 一切烦恼皆属贪爱。 是爱无明无能制者。 自在如王。 性清净者。 如上观眼义中说。 用金刚慧觉了爱心。 即是无无明无老死。 是金刚慧其力最大。 名为首楞严定。 譬如健将能伏怨敌。 能令四方世界清净。 是金刚智慧亦复如是。 能观贪爱无明诸行即是菩提涅槃圣行。 无明贪爱即是菩提金刚智慧。 眼自在王性本常净无能污者。 是故佛言。 父母所生清净。 常眼。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是故般若经说六自在王性清净。 故龙树菩萨言。 当知人身六种相妙。 人身者即是众生身。 众生身即是如来身。 众生之身同一法身不变易故。 是故华严经欢喜地中言。 其性从本来寂然无生灭。 从本已来空永无诸烦恼。 觉了诸法尔。 超胜成佛道。 凡夫之人若能觉此诸阴实法。 如涅槃中。 迦叶问佛。 所言字者其义云何。 佛告迦叶有十四音名为字义。 所言字者名为菩提。 常故不流。 若不流者即是无尽。 夫无尽者即是如来金刚之身。 问曰。 云何名常故不流。 答曰。 眼常故名为不流。 云何名常。 无生故常。 问曰。 云何无生。 答曰。 眼不生故。 何以故。 眼见色时及观眼原求眼不得。 即无情识亦无有色。 眼界空故即无断常。 亦非中道眼界。 即是诸佛法界。 觉知此眼无始无来处亦无无始。 犹若虚空非三世摄。 如般若经中。 昙无竭菩萨语萨陀波崙言。 善男子空法不来不去。 空法即是佛。 无生法无来无去。 无生法即是佛。 无灭法无来无去。 无灭法即是佛。 是故当知眼界空故。 空者即是常。 眼空常故。 眼即是佛眼无贪爱。 爱者即是流。 流者即是生眼。 无贪爱即无流动。 若无流动即无有生眼。 不生故无来无去。 无生即是佛眼。 既无生即无有灭。 灭者名为尽。 眼既无灭。 当知无尽眼既非尽。 无来无去亦无住处。 眼无尽即是佛。 菩萨以是金刚智慧知诸法如。 无生无尽眼等诸法如即是佛故名如来。 金刚之身觉诸法如故名为如来。 非独金色身如来也。 得如实智故称如来。 得眼色如实智。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如实智故名如来。 金刚之身如法相解。 如法相说。 如言无生。 来言无灭。 佛如是来。 更不复去。 乘如实道故名如来。 问曰。 佛何经中说眼等诸法如名为如来。 答曰。 大强精进经中。 佛问鸯崛摩罗。 云何名一学。 鸯崛答佛。 一学者名一乘。 乘者名为能度之义。 亦名运载。 鸯崛摩罗十种答佛一答有二种足。 二十答。 今且略说以鸯崛摩罗第五答中乃至第六答。 以此二处四种答中总说眼等如来义。 云何名为五。 所谓彼五根此则声闻乘。 非是如来义。 云何如来义。 所谓彼眼根。 于诸如来常决定。 分明见具足无减修。 所谓彼耳根。 于诸如来常决定。 分明闻具足无减修。 所谓彼鼻根。 于诸如来常决定。 分明嗅具足无减修。 所谓彼舌根。 于诸如来常决定。 分明甞具足无减修。 所谓彼身根。 于诸如来常决定。 分明触具足无减修。 所谓彼意根。 于诸如来常决定。 分明识具足无减修。 云何名为六。 所谓六入处是则声闻乘。 非是如来义。 所谓眼入处。 于诸如来常明见。 来入门具足无减修。 所谓耳入处。 于诸如来常明闻。 来入门具足无减修。 所谓鼻入处。 于诸如来常明嗅。 来入门具足无减修。 所谓舌入处。 于诸如来常明甞。 来入门具足无减修。 所谓身入处。 于诸如来常明触。 来入门具足无减修。 所谓意入处。 于诸如来常决定。 分明识净信。 来入门具足无减修。 是故初发心。 新学诸菩萨。 应善观眼原。 毕竟无生灭。 耳鼻舌身意。 其性从本来。 不断亦非常。 寂然无生灭。 色性无空假。 不没亦不出。 性净等真。 如毕竟无生灭。 声香味触法。 从本已来空。 非明亦非暗。 寂然无生灭。 根尘既空寂。 六识即无生。 三六如如性。 十八界无名。 众生与如来。 同共一法身。 清净妙无比。 称妙法华经。 是故大集中。 佛告净声王。 汝名曰净声。 当净汝自界。 自界眼界空。 即持戒清净。 眼界空寂故。 即佛土清净。 耳鼻舌身意。 性毕竟空寂。 是名诸如来。 修习净土义。 问曰。 云何名为安乐行。 云何复名四安乐。 云何复名二种行。 一者无相行。 二者有相行。 答曰。 一切法中心不动故曰安。 于一切法中无受阴故曰乐。 自利利他故曰行。 复次四种安乐行。 第一名为正慧离着安乐行。 第二名为无轻赞毁安乐行。 亦名转诸声闻令得佛智安乐行。 第三名为无恼平等安乐行。 亦名敬善知识安乐行。 第四名为慈悲接引安乐行。 亦名梦中具足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槃安乐行。 复次二种行者。 何故名为无相行。 无相行者。 即是安乐行。 一切诸法中。 心相寂灭毕竟不生。 故名为无相行也。 常在一切深妙禅定。 行住坐卧饮食语言。 一切威仪心常定故。 诸余禅定三界次第。 从欲界地。 未到地。 初禅地。 二禅地。 三禅地。 四禅地。 空处地。 识处。 无所有处地。 非有想非无想处地。 如是次第有十一种地差别不同。 有法无法二道为别。 是阿毗昙杂心圣行。 安乐行中深妙禅定即不如此。 何以故。 不依止欲界。 不住色无色。 行如是禅定。 是菩萨遍行。 毕竟无心想。 故名无想行。 复次有相行。 此是普贤劝发品中。 诵法华经散心精进。 知是等人不修禅定不入三昧。 若坐若立若行。 一心专念法华文字。 精进不卧如救头然。 是名文字有相行。 此行者不顾身命。 若行成就即见普贤金刚色身乘六牙象王住其人前。 以金刚杵拟行者眼。 障道罪灭。 眼根清净得见释迦。 及见七佛。 复见十方三世诸佛。 至心忏悔。 在诸佛前五体投地。 起合掌立得三种陀罗尼门。 一者总持陀罗尼。 肉眼天眼菩萨道慧。 二者百千万亿旋陀罗尼。 具足菩萨道种慧法眼清净。 三者法音方便陀罗尼。 具足菩萨一切种慧佛眼清净。 是时即得具足一切三世佛法。 或一生修行得具足。 或二生得。 极大迟者三生即得。 若顾身命贪四事供养不能勤修。 经劫不得。 是故名为有相也。 问曰。 云何名为一切法中心不动故曰安。 一切法中无受阴故曰乐。 自利利他曰行。 答曰。 一切法者。 所谓三毒四大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 是名一切法也。 菩萨于是一切法中用三忍慧。 一者名为众生忍。 二者名法性忍。 三者名法界海神通忍。 众生忍者。 名为生忍。 法性忍者名为法忍。 法界海神通忍者名为大忍。 前二种忍名破无明烦恼忍。 亦名圣行忍。 圣人行处故名圣行。 凡夫能行即入圣位。 是为圣行。 大忍者。 具足五通及第六通。 具足四如意足。 而对十方诸佛及诸天王。 面对共语一念能觉一切凡圣故名大忍。 于诸神通心不动。 圣道具足名为圣忍。 三忍者。 即是正慧离着安乐行。 问曰。 云何名为生忍。 复名众生忍云。 何名不动忍复名之为安。 答曰。 生忍名为因。 众生忍者名之为果。 因者众生因。 果者众生果。 因者是无明。 果者是身行。 正慧观于因破无明断一切烦恼。 一切法毕竟无和合。 亦无聚集相亦不见离散。 是菩萨知集圣谛微妙慧是名生忍。 若无和合不动不流即无有生。 众生忍者名为身行诸受。 受为苦。 受有三。 苦受。 乐受。 不苦不乐受。 何以故。 破打骂时观苦受。 打为身苦。 骂为心苦。 饮食衣服细滑供养名为身乐。 及诸摩触亦名身乐。 称扬赞叹名为心乐。 卒得好布施。 眼见未受。 及其受已亦名心乐。 观此无明受及与苦乐。 受苦时。 起忍辱慈悲不生嗔心。 受乐时。 观离受心不贪着。 受不苦不乐时。 远离舍心不生无明。 一切诸受毕竟空寂无生灭。 故此三受皆从一念妄心生。 菩萨观此供养打骂赞叹毁呰。 与者受者如梦如化。 谁打谁骂谁受谁喜谁恚。 与者受者皆是妄念。 观此妄念。 毕竟无心无我无人。 男女色像怨亲中人头等六分如虚空影无所得故。 是名不动。 如随自意三昧中说。 菩萨自于十八界中心无生灭。 亦教众生无生灭。 始从生死终至菩提。 一切法性毕竟不动。 所谓眼性色性识性。 耳鼻舌身意性。 乃至声香味触法性。 耳识因缘生诸受性。 鼻舌身意识因缘生诸受性。 无自无他毕竟空故。 是名不动。 自觉觉他故名曰安。 自断三受不生。 毕竟空寂无三受故。 诸受毕竟不生。 是名为乐。 一切法中心无行处。 亦教众生一切法中。 心无所行修禅不息并持法华。 故名为行。 如鸯崛摩罗眼根入义中说。 亦如涅槃中佛性如来藏中说。 安乐行义者众多非一。 今更略说。 一切凡夫阴界入中。 无明贪爱起受念着。 纯罪苦行不能自安。 生死不绝。 是故无乐。 名为苦行。 一切二乘诸声闻人阴界入中能对治观。 不净观法能断贪淫。 慈心观法能断瞋恚。 因缘观法能断愚痴。 别名字说名为四念处。 是四念有三十七种差别名字名为道品。 观身不净及能了知。 此不净身是无明根本空无生处。 不净观法能破身见男女憎爱。 及中间人皆归空寂。 是名破烦恼魔。 观十八界三受法外苦受阴内苦受阴。 知是苦受阴身心所行受念着处一切皆苦。 舍之不着内乐受外乐受内外。 乐受。 观此乐受。 心贪着故能作苦因。 舍之不受知乐受一切皆空。 苦乐二观能破世谛。 心住真谛初舍苦乐。 便得不苦不乐。 以贪着故。 复是无明。 复更观此不苦不乐受。 无所依止无常变坏。 何以故。 因舍苦乐得不苦乐。 苦乐二观既无生处亦无灭处。 毕竟空寂不苦不乐从何处生。 如是观时。 空无所得亦无可舍。 既无可舍亦复不得无可舍法。 若无世谛则无真谛。 真假俱寂。 是时即破阴入界魔。 观心无常生灭不住。 观察是心本从何生。 如此观时。 都不见心亦无生灭。 非断非常不住中道。 如此观已即无死魔。 法念处中观一切法。 若善法。 若不善法。 若无记法。 皆如虚空不可选择。 于诸法中毕竟心不动。 亦无住相得不动三昧。 即无天子魔因舍三受得此解脱。 名为苦乐行。 因果俱名为声闻非菩萨道。 钝根菩萨亦因此观无取舍为异。 何以故。 色心三受毕竟不生。 无十八界故。 无有内外受取。 既无受即无可舍。 观行虽同无三受间故巧慧方便能具足。 故是名安乐行。 安乐行中观则不如此。 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 世尊。 是诸菩萨于后恶世。 云何能说是经。 佛告文殊师利。 若菩萨摩诃萨。 于后恶世欲说是经。 当安住四法。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 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云何名为菩萨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 柔和善顺而不卒暴。 心亦不惊。 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 亦不行不分别。 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云何名为住忍辱地。 略说有三种忍。 一者众生忍。 二者法忍。 三者大忍。 亦名神通忍。 众生忍者有三种意。 第一意者。 菩萨受他打骂轻辱毁呰。 是时应忍而不还报。 应作是观。 由我有身令来打骂。 譬如因的然后箭中。 我若无身谁来打者。 我今当勤修习空观。 空观若成无有人能打杀我者。 若被骂时。 正念思惟。 而此骂声随开随灭。 前后不俱。 审谛观察亦无生灭如空中响。 谁骂谁受。 音声不来入耳。 耳不往取声。 如此观已都无瞋喜。 二种意者。 菩萨于一切众生都无打骂。 恒与软语将护彼意。 欲引导之。 于打骂事心定不乱。 是名众生忍。 众生若见菩萨忍即发菩提心。 为众生故。 故名众生忍。 第三意者。 于刚强恶众生处为调伏。 令改心。 故或与麁言毁呰骂辱。 令彼惭愧得发善心。 名众生忍。 云何名辱。 不能忍者即名为辱。 更无别法。 问曰。 打骂不瞋慈悲软语可名为忍。 刚恶众生处菩萨是时不能忍耐。 状似嗔想打拍骂辱。 摧伏恶人。 令彼受苦。 云何复得名为忍辱。 答曰。 打骂不报。 此是世俗戒中外威仪忍。 及观内空音声等空身心空寂不起怨憎。 此是新学菩萨息世讥嫌。 修戒定智方便忍辱。 非大菩萨也。 何以故。 诸菩萨但观众生有利益处。 即便调伏为护大乘护正法故。 不必一切慈悲软语。 涅槃中说。 譬如往昔仙豫国王护方等经。 杀五百婆罗门。 令其命终入阿鼻地狱发菩提心。 此岂非是大慈大悲。 即是大忍。 涅槃复说有德国王护觉德法师。 并护正法故。 杀一国中破戒恶人。 令觉德法师得行正法。 王命终后即生东方阿閦佛前。 作第一大弟子。 臣兵众亦生阿閦佛前。 作第二第三弟子。 诸破戒黑白恶人。 命终皆堕阿鼻地狱。 于地狱中自识本罪。 作是念言。 我为恼害觉德法师。 国王杀我。 即各生念发菩提心。 从地狱出。 还生觉德及有德国王所。 为作弟子求无上道。 此菩萨大方便忍。 非小菩萨之所能为。 云何而言非是忍辱。 觉德法师者迦叶佛是。 有德国王释迦佛是。 护法菩萨亦应如此。 云何不名大忍辱也。 若有菩萨行世俗忍。 不治恶人。 令其长恶败坏正法。 此菩萨即是恶魔非菩萨也。 亦复不得名声闻也。 何以故。 求世俗忍不能护法。 外虽似忍纯行魔业。 菩萨若修大慈大悲。 具足忍辱建立大乘及护众生。 不得专执世俗忍也。 何以故。 若有菩萨将护恶人。 不能治罚。 令其长恶恼乱善人。 败坏正法。 此人实非外现诈似。 常作是言。 我行忍辱。 其人命终与诸恶人俱堕地狱。 是故不得名为忍辱。 云何复名住忍辱地。 菩萨忍辱能生一切佛道功德。 譬如大地生长一切世间万物。 忍辱亦复如是。 菩萨修行大忍辱法。 或时修行慈悲软语。 打骂不报。 或复行恶口麁言。 打拍众生。 乃至尽命。 此二种忍皆为护正法调众生故。 非是初学之所能为。 名具足忍法忍者。 有三种意。 第一意者。 自修圣行。 观一切法皆悉空寂。 无生无灭亦无断常。 所谓一切法观眼根空。 耳鼻舌身意根空。 眼色空。 声香味触法皆空。 观眼识空耳鼻舌身意识空。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造无作无受者。 善恶之报如空华。 诸大阴界入皆空。 三六十八无名号。 无初无后无中间。 其性本来常寂然。 于一切法心不动。 是名菩萨修法忍。 第二意者。 菩萨法忍悉具足。 亦以此法教众生。 观上中下根差别方便。 转令住大乘。 声闻缘觉至菩萨三种观行合同一。 色心圣行无差别。 二乘凡圣从本来同一法身即是佛。 第三意者。 菩萨摩诃萨以自在智观众生。 方便同事调伏之。 或现持戒行细行。 或现破戒无威仪。 为本誓愿满足故。 现六道身调众生。 是名菩萨行法忍方便具足化众生。 大忍者名神通忍。 云何名为神通忍。 菩萨本初发心时。 誓度十方一切众生。 勤修六度法。 施戒忍辱精进禅定。 三乘道品。 一切智慧。 得证涅槃。 深入实际。 上不见诸佛下不见众生。 即作是念。 我本誓度一切众生。 今都不见一切众生。 将不违我往昔誓愿。 作是念时。 十方一切现在诸佛。 即现色身。 同声赞叹此菩萨言。 善哉善哉。 大善男子。 念本誓愿莫舍众生。 我等诸佛初学道时。 发大誓愿广度众生。 勤心学道既证涅槃。 深入实际不见众生。 忆本誓愿即生悔心顾念众生。 是时即见十方诸佛同声赞叹。 我亦如汝念本誓愿。 莫舍众生。 十方诸佛说是语时。 菩萨是时闻诸佛语。 心大欢喜即得大神通。 虚空中坐尽见十方一切诸佛。 具足一切诸佛智慧。 一念尽知十方佛心。 亦知一切众生心数。 一念悉能遍观察之。 一时欲度一切众生。 心广大故名为大忍。 具足诸佛大人法故。 名曰大忍。 为度众生。 色身智慧对机差别。 一念心中现一切身。 一时说法一音能作无音音声。 无量众生一时成道。 是名神通忍。 柔和善顺者。 一者自柔伏其心。 二者柔伏众生。 和者。 修六和敬持戒修禅智及证解脱法。 乃至调众生瞋恚及忍辱持戒及毁禁皆同涅槃相。 所谓六和者。 意和身和口和戒和利和及见和。 善顺者。 善知众生根性。 随顺调伏是名同事六神通摄。 柔和者名为法忍。 善顺者名为大忍。 而不卒暴者。 学佛法时。 不怱怱卒暴。 取证外行威仪。 及化众生亦复如是。 心不惊者。 惊之曰动。 卒暴怱怱即是惊动。 善声恶声乃至霹雳。 诸恶境界及善色像。 耳闻眼见心皆不动。 解空法故。 毕竟无心。 故言不惊。 又复于法无所行者。 于五阴十八界十二因缘中诸烦恼法。 毕竟空故无心无处。 复于禅定解脱法中无智无心亦无所行。 而观诸法如实相者。 五阴十八界十二因缘。 皆是真如实性。 无本末无生灭。 无烦恼无解脱。 亦不行不分别者。 生死涅槃无一无异。 凡夫及佛无二法界。 故不可分别。 亦不见不二故言不行不分别。 不分别相不可得。 故菩萨住此无名三昧。 虽无所住而能发一切神通不假方便。 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初入圣位即与等。 此是不动真常法身非是方便缘合法身。 亦得名为证如来藏乃至意藏。 法华经安乐行义 发布时间:2025-02-10 08:07:3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