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西方发愿文解 内容: △初总序归敬三:初标主、二明愿、三请加○初标主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稽首者,以首叩地,敬之至也。 西方国土无量,今归敬者,西方之安乐国也。 安乐,极乐之异名也,或名安养,或名清泰,其义一也。 接,摄取也。 引,指导也。 众生沉沦,接取置之善地。 众生迷昧,指导归之正途。 凡知识、罗汉、菩萨、如来,皆接引导师。 如畋猎之有虞人,涉川之有舟长,问路之有土民也。 唯佛为群导师中之大导师也。 大,二意,一普度群灵无遗失故,二究竟成佛无退转故。 ○二明愿我今发愿愿往生信、行、愿三,净土资粮。 但言愿者,唯信故愿,愿之切者,必其信之真也;行以愿立,愿之切者,自能行之力也。 是以《弥陀经》中,专说发愿愿往,不一而足。 ○三请加惟愿慈悲哀摄受愿文备矣。 或问:古云:把手牵他行不得,唯人自肯乃相应。 何乃求佛摄受耶? 答:一者弥陀本愿力故;二者求佛摄受,正自肯故;三者感应道交,正相应故。 △二正述愿文分三:初求生西方正因、二得生西方明验、三已生净土大用△初求生西方正因五:初发起大心、二忏除业障、三立愿自要、四求佛冥加、五净业成就○初发起大心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 先出念佛求生净土之本志也。 普为者,兼利为怀,不为自身独求解脱也。 一乘者,佛果为期,不于余乘妄有希冀也。 发如是心,乃修净土,是谓正因。 苟为不然,虽勤念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四恩者,在家则父母、众生、国王、三宝,出家则父母、师长、国王、施主也。 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也。 ○二忏除业障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 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瞋痴。 染秽三业,无量无边。 所作罪垢,无量无边。 所结冤业,愿悉消灭。 承上虽发大心,恐宿世今生,业障多而福慧少,欲净偏染,故须忏悔。 本净者,心本自净,因迷成染。 今始觉知,惭愧修省。 若本不净,如销顽铁欲成真金,纵经百炼终不成就。 三业者,身业、意业、口业也。 三业各具贪、瞋、痴故。 ○三立愿自要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虽已忏悔,不发誓愿,是谓有忏无悔。 要者,犹俗云胁制,古曰要君,今自要故①。 四句,即四弘誓也。 远离句,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也。 勤修句,即法门无量誓愿学也。 誓成句,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 誓度句,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 [校注:①自要:犹言自勉、自励。 ]○四求佛冥加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 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 古《净土文》,谓佛以天眼遥观,天耳遥闻,他心速见故。 行人既发大心,佛必证知。 既证知已,佛大慈悲必垂哀悯。 既哀悯已,佛大威神必垂加被。 显如禅观,幽如梦寐。 所云金色、宝严、甘露、光明、手摩、衣覆,精诚之极,感应自然。 或不精诚,与精诚未极,则不能也。 然行人但须一心精诚,不必因此生著,作意求现。 ○五净业成就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 疾空烦恼,顿破无明。 圆觉妙心,廓然开悟。 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既以自力,又蒙佛力,内外交资,故障灭善生,有如是等大利益事。 空而曰疾,不劳肯綮修证也。 破而曰顿,不历阶级次第也。 了悟圆觉,常住寂光,至是得本净心,故曰净业成就。 宿障者,贪、瞋、痴等。 善根者,戒、定、慧等。 妙心、真境,言之似分,实则即心即境,即境即心,二而不二。 △二得生西方明验三:初临终正念、二感佛来迎、三往生极乐○初临终正念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 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 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 至于者,前修净因,故至临终感斯净报也。 平日散心杂念,临行挥霍慞惶。 念佛若至一心,临终安得不定? 然行人但贵已离贪恋迷惑,勿虑或遭病苦厄难。 倘遭病厄,当知念佛人死此往生,如脱敝衣,得换珍服,如出牢狱,得还故家,不亦乐乎? 况古云:还有不病者么? 则亦有不厄者,复何虑哉! 病苦者,身所生。 厄难者,身所遇。 贪恋者,或贪眷属,或贪财产,不能舍故。 迷惑者,心念颠倒,如不知地狱,而曰我欲往中,我欲往中故。 [校注:①还有不病者么? :云门文偃禅师语,意指自性,见《云门匡真禅师广录》。 ②我欲往中,我欲往中:见《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四出地狱品》:佛告阿难:若有众生,弑父害母,骂辱六亲。 作是罪者,命终之时,铜狗张口,化十八车,状如金车,宝盖在上。 一切炎火,化为玉女。 罪人遥见,心生欢喜:我欲往中,我欲往中。 譬如壮士屈伸臂顷,直堕阿鼻大地狱中。 ]○二感佛来迎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 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 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 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也。 众见发心,则自他兼利矣。 又众人皆见,其事乃真。 独己见之,或是魔事。 ○三往生极乐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 上见佛来,今随佛去,无来去中而来去也。 胜莲华者,上上品也。 △三已生净土大用四:初见佛得记、二蒙记具德、三成德利生、四普皆回向○初见佛得记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 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 上言平日求生,临终得生。 然岂徒得生而已乎? 今言得生之后,亲蒙佛记,具足功德,广度众生,有如是等大用也。 凡生西方者,华开有迟速,见佛有早晚,悟道有先后。 今是举念即生,生已即华开,即见佛,即闻法,即得忍,即授记也,皆上上品事。 ○二蒙记具德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或疑如是广大功德,累劫修习,未必能得。 云何一生西方,皆悉成就? 不知万法唯心,既得一心,何法不得? 《文殊般若》称念佛为一行三昧,得此三昧,所有多闻智慧辩才,远过阿难百千万亿倍。 余可知矣。 三身者,法、报、化身也。 四智者,大圆境、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智也。 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 六通者,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通也。 陀罗尼者,此云总持。 ○三成德利生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 分身无数,遍十方刹。 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 咸令离染,还得净心。 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 然后者,古所谓既生西方得无生忍已,还来此世救苦众生也。 不违而入者,常居九品,常在十方,时时堪忍度众生,刻刻西方入正定也。 还得净心者,上言迷本净心,此言昔迷今悟,如久失方得,得其本有之净心,非新得也。 愿无尽者,前来发起无上大心,故今成满无尽大愿也。 ○四普皆回向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 四恩总报,三有齐资。 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初始发心求生净土,本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故今回向亦如是。 发布时间:2025-02-13 08:16:3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