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光明经疏 内容: 金光明经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9册No. 1787金光明经疏No. 1787[cf. No. 663]金光明经疏沙门吉藏撰法身幽寂寿无长短。 至人绝虑有感必通。 大权方便任机应说。 是以四佛现室宣常住之旨。 菩萨感梦说忏悔之方。 因兼二善总该万行。 果升灵觉寿等虚空。 所以十地遵修此理。 四王叹护经德。 依经讲说障难消散。 托法愿求福乐随心。 故此经以正法中道为体。 三点四德为宗。 若具存天竺正音。 应言佛陀槃遮修拔那婆罗婆修修多罗也。 佛陀云觉者。 槃遮云说。 而略两目。 修拔那婆罗婆修者。 此云金光明。 修多罗者此云含五义。 以经义代之。 经者训法训常。 亦经由也。 故云金光明经也。 金光明经者。 乃是究竟大乘菩萨藏摄。 是顿教所收。 论其宗极表三种三法。 一表三身佛果。 二表涅槃三德。 三表三种佛性。 表三身者。 金体真实譬法身佛。 光用能照譬应身佛。 明能遍益犹如化身。 第二譬三德者。 以金体四义譬法身四德。 色无变如常。 体无染如净。 转作无碍如我。 令人富贵如乐也。 次光有二义。 能照能除如般若。 次明有两义。 无闇广远如解脱总无众患。 第三表三种佛性者。 金体本有如道前正因。 光用始有如道内了因。 明是无闇如道后至果。 以金等三义譬三种三法。 故言金光明经也。 与序品如常释也。 此三种三义具在七卷也。 此四卷中大判有三段。 第一序品即是序说分。 第二从寿量品讫舍身品是正说分。 第三赞佛一品是流通说也。 所以有此三段者有二义。 一就化主说。 若无序说物不生信心。 若无信心忽为说者众生不受。 然则如来有空说之过故有序说。 既有信心如来不说则有失机之咎。 故有正说。 正说既显。 若无流通如来即有无大悲失。 故有流通说也。 第二约所化说者。 众生入道信心为初。 故有序说。 依信生解故有正说。 依解起行故有流通也。 序说中有二。 如是我闻是证信序也。 一时以下是发起序。 料简二序如涅槃义疏中说也。 发起序中有二。 时等三句是通发起。 是时如来下是别发起。 为下正说诸品通是缘起故名为通。 别为缘起故名为别。 通发起中应有同闻。 而不立者有三义。 一者寿量品是四佛说。 是信相室说。 不与千二百等共闻。 二者忏悔品是信相梦中见闻。 亦非千二百等共闻。 三者后赞佛品中他方大士。 往他方赞佛。 亦非千二百等共居。 有此三义故不宜立同闻众也。 斯则说此经有四时三处。 处三者。 信相室崛山他土谓此三也。 四时者。 谓两昼一夜及他方赞佛时也。 崛山舍城如常释也。 别发起序与余经序有异。 直以三密冥加为序。 三密者。 身口意密也。 欲说此经身在崛山表此经殊胜。 即是身密也。 意念法性及四佛护持。 乃至忏悔等法即是意密。 又将欲说此等深法即是口密也。 以此三密冥加信相。 故信相疑念感四方佛说寿量果。 又因此三密信相感梦说忏悔等法。 四天王等发愿弘经乃至说舍身品故。 云三密为发起序也。 就别起序中有二初十九行偈为正说作序。 二我今所说下。 有九行半偈为流通作序。 就初有二。 初八行偈为寿量下。 经体四品作序。 二诸根不具下十一行偈。 为四天王品下经力用十二品作序。 又就初有二。 初五行偈为寿量品作序。 二我今当说下有三行偈。 为忏悔品下三品作序也。 言是时者有三时。 一如来欲说法时。 二众欲听时。 三大众心无高下时。 如来者有三如来。 一者法身二应身三化身。 法身如来者。 道前无变异曰如。 道后显现曰来。 应身如来者。 乘如实道曰如。 来成正觉曰来。 化身如来者。 化身化人不过时不待时曰如。 八相趣果曰来。 今言如来正是应身及以化身也。 明应身照法身常乐等。 以化身欲说故也。 游于无量者。 法身之体无有彼此限量故言无量。 应身智慧照力有游故言游也。 甚深法性者。 法是法身。 性是自性。 自性真实故言法性。 此之法性深难得底。 故言甚深。 应身诸佛能穷行之。 故言佛行处。 过诸学地。 故言过诸菩萨。 无复境智之殊二障永尽。 故言所行清净。 是金光明诸经之王者。 此经名说法身常住。 亦表三种三义。 故立此名。 过于小乘故言王也。 若有闻者下。 次叹经用。 若有闻者生闻慧。 则能思惟生思慧也。 无上微妙甚深之义生修慧也。 如是经典下明能说之人。 言四方佛者显诸佛道同故也。 但言四者欲表四德。 故不五不六。 东方不动表常德也。 南方宝相宝相是如意珠有自在力表我德也。 西方无量寿是安乐国。 表乐德也。 北方微妙声。 声无秽浊表净德。 从上法性经名经用能说如此等法。 并是如来意念欲所游之境也。 我今当说下是第二序。 于中有三。 初半行表。 次二行释。 后半行结。 初云忏悔举忏悔品。 等法即下二品。 亦可忏悔举五法中忏悔。 等法者等取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也。 次释中初一行明因行。 谓生善灭恶。 又次一行明果德。 谓智慧功德。 依此忏悔等法所生功德。 余法无加故言无上。 亦令离苦灭恶故言坏尽。 此即无行不备无过不尽也。 一切种智亦以此忏悔等法以为根本。 其余功德亦是忏悔等法所庄严也。 此即是功德智慧二种庄严也。 灭除诸苦者。 拔分段变易二种生死。 此结离过。 与无量乐者。 与菩提涅槃二种乐也。 此结德备。 诸根不具下大段第二序经力用。 于中有二。 初六行前序正论讫舍身品。 明弘经者得经力用也。 第二护世四王下五行偈。 追序四王讫散脂品明经力用大。 此中欲示前弘经有德故天神守护。 后正说中示由天护乃得弘经故。 序正之中前后不同也。 就初有二。 初三行半明所灭恶。 次两行半明能灭行。 又就初有二。 初两行一句明因现事生恶愁。 次五句明因未现事生恼。 凡世间恶事不过现与未现。 故以此二摄一切也。 初中以下一句通牵属上八句。 如言诸根不具故愁忧恐怖。 诸天舍离故愁忧恐怖。 乃至财物损耗故愁忧恐怖。 如通牵属也。 就第二中恶星是天上怪。 虫道鬼神怪。 恶梦是梦相怪也。 若有如此等三障恶事者。 净心听经即得消灭。 言三障者不具损减困苦。 舍离是报障也斗讼忿诤乃至愁恼通是业烦恼障。 所加损耗灾怪恶梦是起业烦恼缘。 若弘此经灭苦生乐。 故离报障。 灭恶生善即离业障。 灭惑生解离烦恼障。 第二序经力大可解。 就流通序中有二。 初八行半流通寿量品作序。 后一行偈流通忏悔品下作序。 问曰。 此中佛自叹经。 彼赞佛品唯叹佛德。 若为作序。 释云。 经所以尊由说佛德。 故此叹佛。 就初有四。 初一行半叹值得。 次四行偈明弘经得果。 次两行偈明劝修行。 次一行偈明结弘经人。 八部所敬佛菩萨护持者言外护之果也。 偈无量福聚者。 言内心正报也。 慈心供养者。 言为众生与乐心供养此经也。 如净名经中。 为菩提起于慈心此中亦尔。 凡供养三种。 一利养供养二恭敬供养三修行供养。 此中供养唯是恭敬及与修行供养也。 人身者别于余身。 人道者别于余道。 正命者别于邪命。 闻经供养。 即福慧具足超于余人故言善得。 第二序因门可解。 不明流通四王以下经力用序者。 本由流通经体得经力用故不别明。 第二正说中有二。 第一从寿量讫空品明常住因果。 即是经体。 第二从四天王品讫舍身品明叹经劝学。 即经力用。 第一中复有二。 寿量品明三身常住。 此即是果。 第二忏悔品已去明修道。 即是因行。 言寿量者以无量为量。 真如实相以无相为相。 实际以无际为际。 就此品有三。 第一信相疑念四佛降现降室现瑞故名降现。 第二尔时信相下。 明信相请问四佛为说。 第三偈后长行明坐众利益四佛不现。 就第一中先明疑念。 从思是义时下次明降现。 言信相者。 此是地前菩萨于理决定。 故名为信。 此人曾供养诸佛深殖善因。 故能承佛三密冥加疑佛八十。 问曰。 此经是何时说疑佛八十。 释曰。 未涅槃前九十日说。 所以知然。 从如来出世至于法华未有八十之语。 说法华已后告于魔王唱言。 却后三月涅槃。 此时众生方知正八十年。 以此可知于九十日说。 而九十日中未知是何日说。 方者将也。 二月十五日入八十而未满足曰将。 复更念言下明念因疑果。 不杀是长寿正因如生母也。 施食是缘因如乳母也。 就第二降现中先明四佛降室。 放大光明下现瑞蒙益。 何故变小室令广博严净。 密显短而即长。 犹如此室秽而即净也。 余又可寻。 尔时信相下大段第二。 于中先明信相陈疑请问。 尔时四佛下明四佛为说。 于中有三。 第一试敕略表。 时四如来下第二集会广释。 是故大士下两行第三双结。 第一中先试何以故下略表常住。 就第二中先明集众。 尔时四佛下以偈广释。 诸水须弥大地虚空虽复难知。 并是有相之法。 可以意知。 可以言论。 而三身佛果三而恒一。 一而恒三。 然则非一非三。 体不可以智知。 相不可以言论。 无有数量算计也。 又复法身本有无有生灭。 报佛与之相应。 亦无生灭。 是故大经云。 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以法常故诸佛亦常。 又化身如来以二佛为体。 以众生为缘。 体无尽故化身亦无尽也。 故云三身常住。 如七卷经中明。 应化二身是相续常者。 以菩萨业识所影项背光明三十二相等合名报佛。 同与乐因相应故。 约体论之实是化身。 故言念念相续常。 若言与理相应之报是凝然常住。 何故四佛不现者。 为显法身不异迹虽有四。 归处无异故。 忏悔以下三品明经体。 第二辩修道门。 果不自得要因修道。 故次明之。 即是因门中宗明缘因。 若论正因在七卷经三身品中。 此经略无。 就此因门有二段。 初二品明功德门。 即是方便道。 后一品明智慧门。 即是般若道。 何故明此二。 一切因行不出功德智慧故以二门摄尽。 依修二因得三身果。 其义何耶。 修功德故非二乘行。 修智慧故非凡夫行。 非凡夫行故不在生死。 非二乘行故不住涅槃。 即是得化应二身。 不在生死故即法身究竟。 故云得三身果。 又复修功德故离业障。 修智慧故离烦恼障。 故与理相应即得应身。 离业障故随物无碍即有化身。 二障既离果报阿梨耶即灭不起。 法身之体究竟显现。 是故欲得三身者。 必修功德智慧也。 对三点三性例此可寻。 就功德门中二品即为二段。 忏悔品是佛所说信相述之。 赞叹品是信相昔说。 佛今述之。 何故明此二者。 显感应之道故也。 信相梦中所见闻事。 是如来应。 是故信相向佛述之。 今所述赞佛发愿是信相感。 是故佛今对信相述之。 欲显见闻不虚。 是故明感应相符也。 何故梦中见闻者。 欲明菩萨之道觉梦无异。 又显如来佛事不在昼夜。 又由信相愿力故也。 言忏悔品者。 外国云忏摩毗。 此云厌离。 亦云改悔。 胡汉具存故云忏悔。 于此品中具明五法。 忏悔在初故从初为目。 就此品中有二。 初长行是经家辞。 后偈是信相自陈。 就长行有二。 初明信相梦中见闻。 次从梦寤已下。 明信相寤已往至佛所说。 就初有二。 一见如来应。 二见有一人明见众生感。 即于其夜者。 说寿量品竟之夜也。 金鼓喻法身。 姝之言妙。 妙出生死名相之外。 大者遍含万德。 故名为大。 依此法身成应身。 应身遍照故言如日光也。 其明者此即是光。 非是光中之明故犹应身。 非是喻化身也。 复于光中下明见化佛。 即是光中之明。 斯则明见法报二身但喻无法。 身中有法无喻。 而为说法者明其所闻。 似婆罗门者。 信相菩萨位在地前未得地上真解故言似也。 信相机桴击法身之鼓。 令出化身音声说忏悔等法故。 言以桴击鼓乃至说偈颂也。 第二段文相可知也。 偈中有二。 初四行偈陈述所见。 此见相可知。 其鼓音中下次述所闻。 于中有二。 初半行偈总标。 次百五十七行半偈别述。 于中有四。 初七十六行明离过行。 第二诸佛世尊我所依止下七十二行半明摄善行。 第三若有敬礼下六行半偈举利劝修。 第四非于一佛下两行半叹经难闻。 相生可见。 就初有二例。 初二十二行偈明叹教胜用。 第二无依无归下五十四偈。 正明离过行体。 就初有三。 初十行偈明拔苦与乐用。 第二从若有众生处在地狱下八行偈。 明灭恶生善德。 第三从若有众生堕大地狱下四行偈结。 又就初有二。 初两行偈明拔三种苦。 是鼓所出下八行偈。 明与三种乐。 三种苦者。 一三世苦即是长苦。 于三世中长受故。 二者三途苦即是重苦。 此苦粗重故。 三者三界苦。 贫穷是人中苦。 及诸有苦者是天上苦。 是三界苦中具含行坏二苦。 此即是深苦也。 第二与乐中初两行偈。 明与无畏乐。 次诸佛圣人下五行偈。 明与菩提乐。 后一行偈明与寂灭乐者即是苏息乐。 是经能治总缘所逼一切怖畏。 令得如佛无畏也。 第二言菩提乐者即是觉智乐也。 于中初一行先明诸佛所证。 欲显此经能令众生如诸佛所证故。 次四行偈正明与菩提乐。 于中初两行半明自利菩提。 后一行半明利他菩提。 如是众生所得功德者。 言如诸佛是。 众生所得功德者。 言如诸佛是。 众生所得定及助道如海也。 定者谓四空。 助道者谓三十七品等也。 超波罗蜜等诸行越举助道故言及也。 亦可定者证道者。 谓教道超不住道故言及也。 此一行明菩提因圆。 因行既圆即菩提果满。 故言令得梵音胜果。 梵音者有五德。 一深如雷。 二清彻远闻。 三谛了易解。 四众生爱敬。 五听者无厌。 有此五德名为梵音。 此是化身菩提。 胜果者此是法报二身菩提也。 直明化佛梵音体相即是自利。 故以化身亦名自利菩提。 三身既满转无上妙法。 授与众生住无量劫。 为说正法究竟利益。 故言转无上轮乃至利益众生。 第三言寂灭乐者是无为乐也。 文相可寻。 就第二灭恶生善中有四。 初两行明生信。 次两行明生解。 次两行偈明生行。 次两行偈明令愿满。 第一云生信者。 若众生在狱受苦。 闻此金鼓所出言教尚得生信礼佛。 何况人天不蒙利益。 故偏举地狱人也。 言生解者令知宿世善恶因果。 亦令正念诸佛闻无上法分别邪正也。 言生行者言令值诸佛修道之缘离于恶业也。 令愿满者无不具足信解行愿满。 既以具足不信等恶自然灭尽。 故言灭恶生善。 第三结中但结拔苦。 其余略不结之。 初一行举地狱重苦。 次一行举流转长苦。 次一行总举三途重苦及三有中深苦。 后一行偈举鼓音总结灭苦也。 从无依无归下大段第二明离过行。 离过行体不出五种。 五种者何。 所谓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 菩萨何故行此五法者。 欲反起恶根本心故。 起罪根本亦有五种。 一者无惭愧心。 二者不乐佛法心。 三者嫉妒心。 四者三有取着心。 五懈怠心也。 菩萨忏悔以惭愧心为体。 故对翻第一心。 然惭愧有三人。 一者惭愧师友见处不犯不见处则犯。 此是下品人。 二者惭愧佛与天忆时不犯不忆则犯。 此是中品人。 三者愧自身与诸佛同性。 而诸佛已证已得。 己性我独未得。 故愧自身不作诸恶。 此是上品人。 第二劝请。 以乐佛求法心为体故对翻第二。 第三随喜。 以四等中喜心为体故对翻第三。 第四回向。 以菩提心为体故对翻第四。 第五发愿。 以愿乐利益自他心为体故对翻第五。 故释论云。 菩萨六时行五法也。 就此段中有三。 初十九行偈。 约起恶因缘以明忏悔。 第二我今供养下二十七行半。 就造恶时节以明忏悔。 第三若此国土下七行半偈。 据作恶及受报果处以明忏悔。 所有三障不出因缘时节处所。 故以此三摄一切尽。 就第一初一行偈明发愿。 即是灭罪内因。 次两行偈明劝请。 即灭罪外缘。 从我本所作下十六行偈。 正明忏悔体。 何故第一先发愿者。 菩萨修行必以菩提心为依止故。 所修诸行异于二乘凡夫。 故摄论云。 菩萨波罗蜜依止无等也。 是故此中为诸众生无依护者。 起作归处愿也。 次明劝请者。 虽有灭罪内因。 无外胜缘其罪难治。 故须必请诸佛作悔化主也。 如世间人对首请悔主也。 因缘既具故。 次明忏愧责。 于中初一行偈总忏。 从不识诸佛下别忏。 于中初一行偈明内因不别愚痴。 外缘胜思善业造作众恶。 次一行偈明内因憍慢放逸。 外缘种性财年。 次一行偈明内因三业。 外缘不见其过。 次一行明内因愚痴。 外缘近恶友。 次一行偈明内因瞋贪。 外缘五欲。 次一行偈明内因悭嫉奸谄。 外缘非圣贫穷。 次一行偈明内因怖畏。 外系属他。 次一行偈明内因三毒渴爱。 外缘诸法。 次一行偈明内因诸结。 外缘衣食女色。 次一行偈明总举三业悔责。 次两行偈明内因三毒憍慢。 外缘三宝三乘。 次一行半偈明内因无智。 外缘正法父母师长。 次一行半偈总举结忏。 就第二时节忏悔中有三。 初中四行半偈明发愿为内因。 第二诸佛世尊下七行偈明诸佛为外缘。 第三过去诸恶下六行偈正忏悔。 生起例上可见。 就初有三。 初一行偈明愿上供诸佛。 第二我当拔济下八行半偈明愿下化众生。 第三我当安止下五行偈明愿得佛果。 就第二愿中有二。 初四行愿令离苦得乐。 次四行半偈明愿令灭恶生善。 就初有三。 初一行明令离苦。 次两行明令得乐。 次一行结离苦。 就第二灭恶中有三。 初一行愿为说悔法。 次两行教忏悔方法。 次一行半结叹经力能灭障。 就第三愿得佛果中有二。 初两行略标愿得佛果下化众生。 次三行广释。 住十地者谓十种法界体。 十种珍宝者谓十波罗蜜行。 此波罗蜜涉十种法界名为脚足。 亦可以十波罗蜜为因足。 建立佛果故名脚足。 甚深法藏者是佛所知甚深之理有无量德也。 一切种智者愿得智慧果。 百千禅定下愿功德果就。 就大段第二劝请中有三。 初一行标。 次四行半释。 后一行半结。 就释中有二。 初二行半明我有恶怖畏故请。 次二行明佛有大悲能治故请。 结请可解。 就第三正悔过中三。 初两行就三世。 次两行就十恶。 次两行总举结忏。 大段第三就处明悔中有二。 初二行明回向。 次五行半正悔。 何故先明回向者。 源在世间六趣作恶受报。 本由取着三有故发回向之心对翻其根。 就第二中有二。 初三行总忏。 次两行半别忏。 就初有两。 初一行半一举六趣恶业以总忏。 次一行半举生死烦恼以总忏。 就别忏中轻[跳-兆+參]难者。 谓心无主当即是散乱烦恼。 若配八难即是世智。 近恶友难者即是恶缘。 若配八难即是无相天等外道也。 三有险难者谓起恶处所。 若配八难即是北郁单越。 无求出世意故。 三毒难者谓起恶内因。 若配八难即是三途。 多痴生畜生。 多贪堕饿鬼。 多瞋入地狱故地。 无难难者谓恶报也。 若配八难即是根不具足难。 值好时难下明作恶时节。 若配八难即是佛前佛后。 上来至此是第一明离过行。 其三段忏悔中虽具忏三障。 若隐显互论第一段以烦恼为宗。 第二以业为宗。 第三报障为宗。 故以三障判文亦得。 又五法中但有忏悔劝请发愿回向四法。 随喜略无。 若随义为言。 于下化众生愿中兼摄故不别明也。 诸佛世尊我所依止下。 是大段第二明摄善行。 于中有四。 初二十偈明劝请。 第二相好庄严下四十八偈半明发愿。 第三若此阎浮下两行偈明随喜。 第四我今以此下两行明回向。 但有四法忏悔略无。 此中正明摄善行故。 就第一文中无劝请正语。 但有赞叹之辞。 而今作义体者。 所以顶礼赞叹。 意在请住说法。 故名劝请。 文有二别。 初十四行半偈正叹佛德。 第二如大海水下五行半偈明叹。 不能得下第一叹文中不过应化二身。 若叹色文即是叹化身。 若叹大智大悲等即是叹应身。 文相可寻。 第二相好庄严中有五。 初一行偈通为自他发愿文云令众皆得者。 言我与众生共一众故也。 第二我以善业下九行偈别为自发愿。 第三一切世界下三十四行半偈。 别为他发愿文自有二。 前十二行半偈明拔苦愿。 次众生相视下二十二行偈明与乐愿。 第四从若我现在下两行偈结为自发愿。 第五从若诸众生下两行偈结为他发愿。 随喜回向文相可知。 明摄善行竟。 从此已下六行半偈。 是大段第三举利劝修。 于中有两。 初二行明修因离过。 后四行半偈明修因得果。 大段第四叹经难闻文相可知。 赞叹品明功德门中。 是第三信相昔说佛今述之。 来意有二。 第一证上忏悔品梦中见闻。 由信相昔日赞叹发愿力有之。 第二赞上梦中见闻非是妄相。 此二显感应符会也。 此品中大意具述五法。 但赞叹在初故从初名品中有三。 初长行举能叹之人。 第二以六十行半偈正述信相昔日赞佛等事。 第三末后两行明结会古今。 何故偏对地神述信相事者。 此地神有缘故偏对之。 偈中有三。 初三十三偈明赞叹。 此即是劝请。 第二我今以礼下两行偈明回向。 第三如是人王下二十五行半偈明发愿。 若随义摄之。 随喜在于回向发愿文中。 忏悔摄在余愿文中。 第一赞叹中有三。 初一行偈总叹。 第二诸佛清净下二十六行半别广叹。 第三设以百舌下五行半明叹不可尽。 就第二广叹中有二。 初二十三行半偈明正叹。 次三行偈明三业供养。 广正叹中举其色声发齿目舌毫相眉细鼻高得味毛生。 各以一行偈次第叹之。 从即于生时下。 别举生时放光利物身色面貌明耀威仪循臂圆光佛身净妙佛光魏魏佛日普照等一一叹之从本所修下别举自来叹臂手足色。 三业供养叹不能尽及以回向文相可解。 如是人王下第三明发愿。 于中初一行结前起后。 后二十四行半正明发愿。 于中有十愿即为十段。 第一有两偈。 愿梦见金鼓得闻忏悔之声。 今所赞叹下第二有一偈。 愿得如来面貌清净。 诸佛功德下第三有两偈。 愿梦见如来昼如实说。 我当具足下第四有两偈。 愿行六度先人后己。 别有愿得佛文句。 此中愿成道者。 意先人后己也。 奉贡金鼓下第五有两偈半。 愿值释迦得授记莂。 若有众生下第六三偈。 愿为作众生依止处。 我未来下第七有两偈半。 愿烦恼业海悉竭无余。 于中初偈誓行道。 后一偈半正愿。 我功德海下第八有五偈半。 愿得如来众德具足。 当度众生下第九有一偈。 愿拔众生苦与众生乐。 来世多劫下第十有三偈。 愿得净国土犹如诸佛。 初一偈誓行道。 后两偈正愿。 诸愿之初皆应誓行道。 但文略无耳。 信相当知下第三两偈结会古今也。 银相等者。 于下授记品即是银相银光也。 空品明波若以导前功德。 有四十五偈为三。 初四行半偈序略说之意。 第二从是身虚伪下二十八行偈正说空理。 第三从我断一切下十二行半。 明观空利益以劝修。 就初有三。 初一行表今略说。 第二一行半释略说意。 第三二行明此说略令蒙众生机。 无量余经者指波若等经中。 广明有无内外等法悉空寂故言广说。 今此经中但明有法与内法空故名略说。 凡广略之意亦不可定。 若就理为言。 广为利根略为钝根。 若就教为论。 广为钝根略为利根。 又复莫问教之与理。 广为利根略为钝根。 钝根之徒无总持力少智慧故。 今此中略意在第三句耳。 就第三中初一行知机。 次一行说教。 异妙方便者。 明今此略说异昔广说功称物机故言异妙。 种种因缘者。 谓下文所说种种事也。 若广说无利略说有益故言起大悲也。 如我所解者。 言今此妙典如证而说。 但知众生乐略之意不能广说耳。 是身虚伪下。 是第二正明空理。 于中有二。 初二十一行偈明人空。 第二从如是诸大下七行偈明法空。 就初有二。 初十九行半别明五非常门。 二从善女当观下明结观空。 五非常门者。 明众生之身无我无常空苦不净。 此是俗谛观也。 身即如是。 何处有人。 本性空寂此即真谛观也。 五非常门即为五段。 初四行半明无我门。 身犹如空聚。 结贼所止无有真主。 即遣离我。 一切诸根各住自性不能相知。 各缘自境不能互缘无有自在。 此是即遣我也。 第二从心如幻化下五行偈明无常门。 心识如幻。 自生自灭驰骋分别六尘所害。 又常依止六根及境。 各在所伺在处则灭不能至于异处。 如鸟投在细网即死。 第三从身空虚伪下二行半明空。 言身虚伪虽有衣食无可长养。 亦无自我与他诤讼。 亦无自性为身正主。 但从因缘妄相缘起如机关木人也。 第四从地水火风下四行偈明苦门。 四大相违风火上升地水二下。 又复风火其性是阳向东向南。 地水阴性向西与北故。 言诸方亦二。 第五从心识二性下三行半偈明不净门。 初一行半明种子不净。 心是梨耶识。 是六七二识躁动。 起业烦恼不净种子。 受六道身故言种子不净。 次一行偈外相不净。 次半行偈明究竟不净。 善女当观下是第二段明真谛。 文相可解。 如是诸大下是大段第二明法空。 于中初两行偈明色法空。 次五行偈明色心法空。 性无和合者。 言四大本是不生故也。 无所有故假名。 无明者寻无明之体。 即是真如净心。 何处别有无明体相。 故以假名名为无明。 犹如波浪离水无别也。 从我断一切下。 是大段第三举益劝修。 于中有二。 初八行半偈举果益以劝修。 第二于无量劫下四行偈。 举因益以劝修。 就初有二。 初两行偈明自利果。 次六行半偈明利他果。 我断一切者。 谓释迦我佛果由观空理断见缠等裂诸烦恼。 汝等亦应欲断烦恼宜修空观故名劝修。 此是断德下之劝意类此可寻。 五阴舍宅下一行明智慧德果。 第二明利他果中有二。 初两行半明转法轮果。 次四行偈明摄化众生果。 就初有二。 初一行半就理明转。 次一行偈就教明转。 开甘露门等句就能化人说。 一往略说名。 开委悉分别为示。 甘露譬涅槃果。 如世间人食天甘露得生死果。 涅槃亦尔。 入甘露城下四句就所化人说。 初一句明闻慧。 闻慧未证名入城。 思慧近证名处室。 修慧证得名食味。 同法华经中开示悟入。 彼经开示即同此经开示。 彼经云入此经名入处。 彼经云悟即此经名食味。 吹法螺者如世间人欲改年号必以吹螺。 如来亦尔。 欲改小乘名字章句。 必说大乘教法。 击法鼓者如世鼓声近远皆闻齐心破敌。 大乘教法亦尔。 令一切闻进入胜境破烦恼敌。 故名击鼓。 然法灯者如世灯照了万物令一切见。 佛亦如是。 说大乘显了诸法。 令得一切智故名然灯。 雨法雨者如世间雨令五谷增长。 佛教亦尔。 令善根增长。 依法华论如此解也。 我令摧伏下。 是第二明利他果德。 于中初一行明摧邪德。 即是降天魔也。 次三行偈明拔苦德。 即是化六道也。 于无量劫下。 是大段第二举因益以劝修。 于中有二。 初两行偈明难行能行。 于中半行明长时修。 次半行明恭敬修。 次半行明无间修。 次半行明余修。 即是摄论中四修也。 第二有两偈明难舍能舍。 初三句明内施。 次一句明内外施。 后一行偈明外施也。 四天王品上来第一明经体竟。 从此品已下十二品。 是正说第二明经力用。 备显常住因果。 力宁不大。 故次明之。 于中有二。 初五品明经力大。 劝物弘通。 次正论品下七品。 明能弘之人得此经力以成前意。 就初五品有二。 初一品明四王愿弘此经。 次四品明八部利益弘通之人。 又四天王者。 住须弥四埵名那干诃罗山。 去地四万二千由旬。 纵广亦尔。 上有四王。 东方天王名提头赖吒。 此云持国。 领诸天众并乾闼婆及毗舍阇二部鬼神。 南方天王名毗留勒。 此云增长。 主领诸天众并鸠槃荼及避胁多二部鬼神。 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 此云杂语。 领诸天众及龙富单那二部鬼神。 北方天王名毗沙门。 此云多闻。 领诸天众及夜叉罗刹二部鬼神。 故名四天王品。 品中有三。 第一明四王愿弘。 如来述成经力大。 故四王愿弘之。 愿弘合理。 故佛述之。 第二说偈已去明四王叹佛如来叹经。 能说经故四王叹佛。 经能成人。 故佛叹经。 第三偈后长行明四王欢喜供养发愿。 以闻经力大生欢喜心。 供养佛发愿故。 就初有三。 一出能弘人。 第二白佛下叹所弘法。 第三是金光明下明法为人弘。 就第三中有二。 一叹经德重。 第二此经能照下叹经多能。 明由多能故德重。 德重故多能也。 就初有三。 第一诸佛爱重。 明此经显性德之因。 第二诸天礼敬。 明经生修德之道。 第三四王赞佛。 明经成修德之果。 就初先叹法。 如金光明。 法身性因如金。 波若性因如光。 解脱因如明。 譬三身佛性亦得也。 次诸佛世尊下明人。 人是诸佛应身。 以法为师言护念。 如大经云。 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就第二中亦先叹法。 法能生菩萨行之道。 故言庄严菩萨深妙功德。 次明人。 人能如说修行于道。 故为诸天恭敬。 能令下第三亦先叹法。 法成四德令诸天愿乐。 故言欢喜。 次明人。 人心欢喜故口赞叹。 故言亦为所叹也。 就第二叹经多能中有三。 初生智慧。 照诸王宫令生智慧故。 次与快乐后明灭苦。 于中有二。 初别明。 举要下总结。 别中有七苦。 所谓三途怖畏怨贼饥馑疾病恶星忧恼也。 从世尊是金光明下。 是大段第三法。 为人弘有二。 第一明四王闻经获利。 第二我等四王能说正法下发愿弘通。 发愿弘通由获利故也。 心进勇锐者明智慧也。 就第二中有五番。 大为二别。 初一番明四王自愿拥护。 佛即述成。 四番劝他弘通如来述成。 就初有二。 初王愿护。 后如来述。 就初复有二。 第一四王自明有弘护德。 第二若此国土下正发愿。 能说者能说十二部也。 修行者六度。 此两句明出世德。 为世法王下明世间德。 以法治世遮诸恶鬼等。 是世间德也。 就第二正发愿中有二。 一愿护国。 第二如诸国王下愿护人。 就第二佛述中有二。 第一赞。 第二说于正法下正述。 初中言四王过去供养诸佛者。 此四王位登初地。 三阿僧祇劫行行也。 种诸善根者过世心也。 如大集经说。 初地作四天王。 二地作忉利王。 三地作炎摩王。 四地作兜率。 五地作化乐。 六地作他化。 七地初禅。 八地二禅。 九地三禅。 十地四禅也。 十回金轮王王四天下。 十行银轮王王三天下。 十解铜轮王王二天下。 十信铁轮王王一天下也。 就第二正述中有二。 第一述成有德。 以是义故下述成愿护。 不述闻法得利。 就第二述愿护中。 先述第二护人。 第二汝等若能下还述第一护国。 文相可解。 就第二四番劝他弘通中有三。 初一番正劝他弘经。 次两番示弘经方法。 后一番明得失以结劝。 菩萨不但自行复欲他化故。 先劝他弘经弘经必有方法故。 次示方法。 既知方法不行则失。 行则为得。 故次明得失。 就第一番中。 初四王劝。 后如来述。 初四王劝中有二。 初劝国王弘经。 第二以是因缘下明四王拥护。 于中有二。 初四王闻法得利。 得利之事如上。 第二从是故我等下明人王被护。 于中有三。 初明护法。 次亦当下护人。 复他方下护国。 护国有三。 初表。 次若有人王下释。 起诸怖惧下结。 问曰。 经与四王本是利他。 云何乃令彼国有苦。 释云。 经及四王无心总彼。 但此土弘经则此土有德。 彼王恶意违此有德。 为恶自就耳。 如人恶心违佛及父母也。 文相可解。 就第二佛述中有二。 初二十行许。 先述第二四王拥护。 从若未来世下。 第二追述第一国王弘经。 就初有三。 初述成第一护法。 二从及诸人王下。 述成第二护人。 三从复能拥护下。 述成第三护土。 护土有三。 初略述。 二从四王当知下广述。 三从以是因缘下结。 文相可解。 就第二述成。 第一人王弘经。 第二从是王即为下天王得益。 三从是诸人王下劝。 人王下劝人王弘经成前第一。 四从以是因缘下。 劝天王护成前第二。 文相可解。 就大段第二有二番。 即为二。 第一番示弘经方法。 第二番示用心方法。 就初有二。 一四王劝。 二如来述。 就初复有二。 初举果报。 二从如是人王下明修因。 于中有二。 初明重法。 二从于说法者下明敬人。 文相可解。 就第二佛述中。 但述第一行因不述得果。 述因中先述第二敬人。 二从于说法师下述重法。 文相可解。 就第二番中有二。 初四王劝后如来述。 就初有二。 一示听法运心。 二从世尊是诸人王下示供养运心。 问曰。 四王是初地已上。 云何乃就人王述善。 释云。 此是应迹令物倾仰生于胜福耳。 文相可寻。 就第二佛述中。 但述供养运心不述听法运心。 述中有二。 第一此土释迦述人王供。 第二从诸佛世尊闻是妙音下。 明他方诸佛赞四众弘经耳。 就初有二。 初明非唯照天宫亦远至大千。 第二从是诸人王手擎香炉下。 明非但至大千。 亦遍至十方佛土。 就第二他方赞中有二。 第一明闻见兴神变。 第二从异口同音下赞叹。 于中有二。 一赞四众弘经。 第二从尔时十方下赞四众得果。 于中有二。 第一赞当得。 第二从汝已能坐下叹已得。 因中说果故名已得。 十二种行者谓小乘法也。 无上法鼓等者谓大乘法也。 大段第三以一番明得失。 于中有二。 初四王结劝。 二如来述。 就初有二。 先牒上人王弘经。 二从我以敬念下牒上天听受。 同共一行者。 言是弘经人王与四天王同行大乘。 故名一行。 无有相违名相应行。 又是人王弘经利益四天。 故名施主。 从若有人王下第二正结劝。 于中有三。 初明不弘经者则有国败之失。 第二从若有人王欲得自护下。 明弘经者则有土丰之得。 第三从以是因缘故下正结劝修行。 就初有四。 第一明不弘经此。 二从我等四王下明四王失利。 三从我等四王下明诸天舍国。 四从其国当有下明国败亡。 就第二明弘经为得中有四。 第一明人王欲得土安。 二从是人王等下明劝人王弘经。 三从我等四王下明四王得益。 从如诸梵天下明国安隐。 于中有三。 初明此经用胜彼三论。 二从如是等无量功德下。 明说此经人胜彼说论之人。 三从若阎浮提下。 明此经理过彼三论之理。 言出欲论者。 是四违陀经明梵天离欲等事。 言帝释善论者。 谓伽罗论明十善等事。 言神仙论者。 谓伽世师弥论明五通仙药等事。 何故此法胜他三论者。 此经以如来大悲广为利益一切众生。 与乐拔苦故胜彼论也。 大悲力过梵天。 苦行力过帝释者。 此是互举一边。 第二述中有二。 初述护人王。 二从若有人能下述护众。 文相可解。 说偈已下大段第二赞叹中有二。 初四王赞佛。 二如来叹经。 就初有三。 初二句标。 次六行偈赞。 三二行结。 就第二中有两。 初四行半赞应化二身。 后一行半叹法身。 就初有二。 初三行略。 后一行半广。 略中有二。 初一行半叹化身色光明面目齿白也。 次一行半叹身功德智慧三昧也。 广中有二。 初一行广化身。 次半行广应身。 叹法身中初半行叹法身中体。 次一行叹法身用。 就第二如来叹中有四。 初五行偈叹经力大。 二从阎浮提内下十二行半偈劝人王弘。 三从是金光明下四行令天王护。 四从若有得闻下三行结上三义。 就初有二。 初两行叹体。 次三行叹用。 初中一行明法。 次一行明人。 就用中初一行与乐。 次一行生善。 后一行拔苦。 就大段第二十二行半中有两。 初四行半劝弘通。 二从是经能作下十八行明得益。 就弘通中初二行半明弘者有利。 后二行正劝。 就二得益中有二。 初二行半法说有三。 初半行明生道善。 次一行拔生死苦。 后一行与因安乐。 第二譬说三。 初宝树。 第二冷水。 后珍宝。 文相可知。 就第三天护中四。 初一行诸天供养。 次一行明四王护持。 此二正法。 次一行诸佛护念。 次一行明鬼神拥护。 此二正护人。 就大段第四结上三义则为三。 初一行结第一叹经力大。 次一行结第二人王听受。 后一行结第三天王守护。 偈后长行是大段第三明闻经欢乐散华供养愿护弘经人也。 言寂灭法者领上法身体也。 大辩品此下四品是大段第二明人部利益弘通之人。 即为四别。 初一品与功德品益资财。 地神品施饮食。 散脂品益智慧。 若无辩才资生衣服饮食智慧不能弘法。 是故四神次第益之。 此大辩神迹在天上。 神本是九地菩萨具足四辩。 故名大辩品。 就文有二。 一利益说人。 二从当令是等下利益听众。 就初有二。 初正明利益说者。 二从若有众生下劝为他说。 又就初有二。 初益四辩。 初三句是乐说辩。 次两句是辞辩。 后一句合明法义二辩。 二从若是经中下益总持力。 第二劝为他说中。 初出所化人有善根。 二从是说法者下正劝为他说。 大段第二益听众中有三。 初益福慧。 先与智慧后益福报。 二从善辞下与四辩善解方便即辞辩也。 善能辩畅诸论者是乐说辩。 善知伎术者谓法义二辩。 三从能出生死下明得佛果也。 功德天品此神迹在树神之王。 随所至处与他胜乐。 故名功德。 外国呼神亦名为天。 此神本是初地。 初地具足檀波罗蜜。 故有财物自在行也。 就品有二。 初与说者所须。 第二从我已过去下与听众财物。 此品中亦与食饮。 而与财物为正。 就初有二。 初正与所须乃至令得寻经。 二从若有众生下劝令弘经。 于中初明所化者善根。 是说法者下正劝令弘。 是诸众生下明所化利益。 大段第二与听者财物。 于中有二。 初明有与之德。 第二若有人能下正明与所须。 初中先明宿殖善根。 是故我今下明今身得随意报。 故能以慈心随所念方。 以天眼随所视方。 以身通随所至方。 令众生受乐七宝具足也。 就大段第二正与所须中有三。 初略明。 二从于此北方下广说。 三从应当至心下结劝。 就初有二。 初明令其修因。 修因者所谓称金光明。 为功德天供养诸佛。 别以香华供养天神也。 二从当知是人下明得果。 得果者所谓财宝地味谷果滋茂出生诸物也。 第二段亦二。 初劝修因。 二从从此日夜下明得果。 就初有三。 初示处所。 二从若有欲得下正劝修因。 三从作是誓愿下明天来。 第一可解。 第二修因中有四。 一修治内外。 住处净扫是外。 着衣涂身是内。 二从为我至心下明供养三宝。 三从尔时当说下明读诵咒。 四从七日七夜下明修行发愿。 言灌顶章句者所谓神咒。 神咒所诠凡有四种。 一叹诸佛功德。 二说第一义谛。 三明药草。 四唱鬼神名字。 此中所明应是诸佛功德。 明诸佛功德灌众生信心之顶登法王位。 从譬为名故言灌顶。 依此咒力必得善果故言吉祥不虚。 等行众生者。 欲行此法必须同行之人。 及中善根者。 言下根心薄诵不得咒力。 上根德厚不依咒力。 必须中根也。 第四修行发愿可解。 第三明天来中初令兴念。 从自于所居下明净舍宅以待。 从我于尔时下明天神来。 大段第二得果中。 初明所须无乞。 此是与乐也。 从若能以已下明始终扶护。 此除苦也。 第二结劝可解。 坚牢地神品此品是第三施饮食利益行人。 神能持地使令不坏。 因功受称。 此神亦是迹在地神。 本是初地以上故有施饮食自在行也。 就品有三。 初明地神供养弘经之人。 第二从我于尔时下明由供养故得弘经。 三从是诸众生各于住处下。 明由弘故得胜果。 就初有三。 初表示处。 二从世尊随是经典下正明供养。 三从我闻法已下明闻法得益。 初二可解。 就第三中有二。 一明地神获利。 二从而此大地下明众生得益。 于中有三。 初明诵出地肥增长百味资益身力颜貌妙特。 此是财利。 二从成就如是下明法利益。 三从是故世间下结。 先结财。 从是诸众生下结法利。 文相可解。 就大段第二明弘经中有三。 初明地神请说此经。 二从何以故下明说经利物。 三是故世尊下劝人听受。 初二可解。 就第三中初明教念。 二从我当必定下明劝听受。 三从既听受已下明自庆有五事。 一庆闻法。 二从已为摄取下庆摄功德。 三从值遇下庆值诸佛。 四从三恶下庆免恶趣。 五从未来世下庆生人天。 就大段第三明弘经得果中有三。 初地神正明得果。 二如来报述。 三地神奉酬。 就初有二。 初明弘经。 一喻者经中有明一譬喻也。 一缘者经中所说一因愿事二缘事。 二从世尊下明得果。 地丰物茂众生受乐明报果。 多饶财货下明习果也。 就第二佛述中有二。 初明听者得报。 二从地神下明供养者得报。 就第二奉酬中有三。 初明地神供养说者。 二从若有众生下明众生听闻。 三从是诸众生下明众生得果。 先明受乐报。 二从值遇下明得果。 文相分明不须烦解。 散脂鬼神品此是大段第四明与智慧。 外国言散脂修摩。 此云密神。 迹在鬼王。 本是十地。 故能以智慧气力利益弘经者也。 就品有三。 初明能益弘经之人。 二从以是之故下明说者得益故能弘经。 三从南无下归依众圣。 归依众圣力故有上两能故也。 就初有二。 一明神力拥护灭恶。 二从何因缘故下。 正明以智慧气力增益说者。 就初有三。 先明能护之人。 二从是金光明下明所护之法。 三从我当以此下正明守护之事。 于中初护说者。 次护听众。 后守国土。 文相可解。 就大段第二中有二。 初明能益之德。 二从世尊散脂大将下正明益物有三。 初表。 二从我知下释。 三从以是故下结。 就第二释中有三。 一明能知二谛之德。 二从我现见下明有能知二智之德。 三从我于诸法下双结上二也。 言其二谛各有事理。 妄法差别是俗谛事。 缘集虚假是俗谛理。 真法恒沙是真谛事。 恒沙即如是真谛理也。 我知一切法者谓知俗谛事。 一切缘法者谓俗谛理也。 在初我知二字通贯下二句也。 了一切法知法分齐者。 此是重显知法分齐明。 故言了一切法显初句也。 知世谛法以虚假为分齐故。 言法分齐显后句也。 一切法如性者谓真谛理。 理无有二。 故名为如。 不改曰性。 亦是性者体也。 于一切法含受一切法者谓真谛事。 于一一德中摄一切德。 故言含受。 在初如法安住四字通贯下二句。 如理而证如事而知。 无有功用动心。 故言如法安住。 就第二明知二智中。 初四句明知智体。 后一句明知智用。 言智光者明实智。 当法而照无有闇碍如日光也。 言智炬者明方便智。 随缘照如炬明也。 言智行者明下二智不行为行也。 智聚者。 言上二智众德积聚故名为聚。 明智体竟。 言智境者。 依上二智所变化境。 如化身故名为境。 故大经云。 诸佛境界悉皆无常也。 此智体智用并是无名无相。 无相故不可思。 无名故不可议。 故言不可思议。 鬼王证知非是妄心境相。 故言现见也。 就第三结中正解者。 知世谛事非邪。 故曰正解。 非是比量。 故曰正观。 非总相知。 故言正分别。 此结上知世谛事也。 正解于缘者结上知俗谛理也。 正能觉了者。 此总结知真谛事理及智体智用境也。 就大段第二正明益物中有二。 初明益事。 所谓辩才身力勇锐智慧忆念等五事具足。 二从心无下出益相。 所谓无疲受乐欢喜等三事也。 就大段第二明说者得益故能弘经中有四。 初明说者有智能说。 二从若有众生下。 明听者有善堪受。 三从说法之人下。 明劝为物说成上第一。 四从无量众生下明听者得利。 所谓智慧功德受乐菩提离苦五种利也。 大段第三归依可解也。 正论品此下七品。 是大段第二明弘经之人得此经力。 于中有两。 初三品出弘宣之人得因益。 后四品明得果益。 就初三品即为三段。 初正论品明信相弘宣。 次善集品明释迦弘宣。 后鬼神品明四众弘宣。 言正论者四王与梵天问答明治化正法。 故名正论品。 问曰。 治国正法是世间论。 云何名为弘宣此经得因益耶。 释言。 治化之德即是般若大悲平等之心。 自非依经修行。 何由能得不择怨亲平等治化也。 就品有二。 初明缘起。 二从何等下正明正论缘起可解。 就第二中初表起。 从偈以去正是论说。 于中有三。 初两行偈诫许。 二从诸王和合下四行偈请问。 三从护世四王下七十六行偈为释。 诫许者父王信相太子许说正论也。 第二请问中有二。 初二行明四王赞请。 次两行偈出四王请事。 于中有二。 初一行问。 后一行偈结。 就问中有三事。 初二句问何故是人而名为天。 次一句问何故是人而独名王。 后一句问何故人王而名天子。 后一行总结。 问云。 虽在人中以正法治世。 故而名为天耶。 此是结第一问。 第二第三略不结也。 就第二释中有二。 初两行半许说。 二从因集业故下七十三行半正答。 于中有二。 初六行略答问正论之体。 第二从半名人王下六十七行半。 广答显正论之相。 就初有三。 初一行答第二问。 云虽同是人而统领国土故名为王。 二从处在胎中下三行半答第三问。 于中初二行明在胎内为天所护故曰天子。 次一行明胎外为天所养故名天子。 后一行明长大之后天德分与故名天子。 后半行结。 为天神力所加故。 得自在名为天也。 三从远离恶法下一行半追答第一问。 于中有三。 初半行明以天律灭恶故名为天。 后半行明以天律生善故名令生天为天。 后半行明以天律令生天上故名为天。 半名人王下是大段第二广答。 于中有二。 初三行广治化人德。 第二从若有恶事下六十四行半广治化正论。 就初有两。 初一行半依名辨德。 次一行半释疑显德。 半名人王者。 言一边名天一边名人。 故名为半。 此二名人天一双。 亦名执乐者执世中礼乐。 以化人安乐故名执乐。 亦名罗刹者作恶之人于王生怖故名罗刹。 此二名与乐生怖一双也。 言魁脍者。 货鱼典宰曰脍。 货猪典宰曰魁。 咒国主断恶并非故言能遮诸恶。 名父母者教修善法。 故名父母。 此是遮恶教善一双。 依名辨德竟。 此下第二释疑显德有二。 疑初。 疑云若人王如罗刹脍魁令人怖畏者。 何故为天所护。 释云。 人王示现作恶有报故致鞭挞。 令其怖畏而无恶心。 为天所护故言示现果报诸天所护也。 善恶诸业下释第二疑。 疑云。 若鞭挞等苦但令怖畏者。 尔此现苦无因而得耶。 释云。 善恶业果现在未来故。 鞭挞等苦是现受苦报。 非是无因也。 若有恶事下。 是大段第二广治化正法。 于中有三。 初三十五行明人王纵恶则祸生国败。 第二从若为诸天所护生者下二十一行半。 明人王修善则福至土丰。 第三从以是因缘下八行结劝舍恶从善。 就初有四。 初六行半明人民起恶。 第二从暴风卒起下十二行半明国主起恶。 第三从诸受宠禄下十三偈明诸臣起恶。 第四从若有人王下三行偈。 总结皆由王尔。 就第一中初二行明作恶因。 次三行明得苦果。 后一行半结不应行。 文相可知。 就人王作恶中亦有三。 初一行半表明得苦果。 所谓风雨不调。 星宿失度。 果实不登三种果也。 二从由王舍正下三行偈明作恶因。 三从以天瞋故下八偈广明恶果。 于中初半行偈总明国败。 次七行半别明恶果。 所谓疾病国败眷属分离。 灾怪恶贼饿饥死。 正财物散失星宿失度等也。 就第三大臣作恶中有三。 初一行臣行非法。 二从如是行恶下两偈明人王许可。 许可者所谓恶臣偏受王恭敬。 良臣衰灭亦不领录也。 三从故使世间三灾并起下十行明得苦报。 于中初两行开章门。 后八行释。 初中复有二。 初一行明得恶相。 恶相者三异并起。 三异者谓星宿失度暴风恶雨也。 次一行明有恶果。 恶果者所谓坏出世正法世间众生正报及地肥依报也。 就释中有三。 初半行举恶因。 二从故天降雹下六行半正明得果。 得果者所谓雹饿疾死。 谷果衰灭。 多病满国。 甘果减苦味增也。 次本所游戏下广释可解。 三从多有病苦下一行结也。 从若有人王下是第四明皆由王尔。 于中有三。 初一行明令王民作恶。 次二句明令得苦。 后一行半正明皆由王尔也。 从若为诸天下。 是大段第二明人王修善即福至土丰。 于中有三。 初一行半明王不作恶则人民行善生天。 二从行不善者下二行半。 明人民作恶得苦。 由王纵恶不治。 三从起诸奸恶下十七行半。 明国王治即得国丰乐。 初二可解。 就第三中有三。 初五行半通诫恶劝善。 二从不应行恶下四行。 偏明作恶国败。 三从以善化国下八行。 偏明行善土丰。 次以是因缘下八行。 是大段第三明结劝舍恶从善。 文相分明不须烦解。 善集品善集即是释迦本身。 宝冥即是阿閦本身。 品中正明善集王事。 故以为名。 就品有二。 初长行表。 后以偈释。 偈中有二。 初五十一行半明因。 第二从尔时为王说法比丘下十二行半明得果。 就行因中。 有二。 初四行明布施行。 二从又过去世下四十七行半明智慧行。 布施行有四。 初一行舍国城。 次一行舍珍宝。 次一行舍眷属。 次一行舍身命。 就第三得智慧中有二。 初十八行明求法因缘。 第二从时宝冥尊下二十九行半正听法。 于中有四。 初十一行明受请。 二从是时宝冥下八行正为说经。 三从是时大王下二行半明闻法欢喜。 四从为欲供养下八行明报恩供养。 就第三说法得果中有三。 初两偈结会古今。 二从我于尔时下八行半明得果。 三从所得功德下三行合结因果。 鬼神品此品明四众听受则有胜善为鬼神所护。 故从之受名。 就品有三。 第一从品初二十六偈劝众听受。 第二从大梵王天下四十八行半明八部守护。 第三从是经典者下二十七行半明具诸胜果。 就初有二。 初长行及二行偈正劝听受。 二从是妙经典下二十四行偈叹经力大。 就初有二。 长行及偈。 长行中初举供养诸佛功德。 次举智。 佛所行第一义处。 后劝云欲得如上功德智慧应听是经。 偈颂可知。 就第二叹经力中有二。 初九行偈正叹经力。 二从随所至处下十五行偈举益劝听。 就初有两。 初二行叹拔苦力。 从是经甚深下七行叹生福慧。 初中一行叹经力。 一行明拔苦恼。 第二亦两。 初两行半明叹经德。 初中后善者明戒定慧是三也。 亦可序正流通为三也。 二从若入是经下四行半明生福慧。 于中初两行明生智慧。 入法性者明证法身也。 得见我者谓见应化二身也。 次两行半明生功德。 就第二举益劝听中有二。 初两行正劝忍苦听受。 二从听是经故下十三行明听经有益。 于中有三。 初一行半明听者灭恶相。 二从于说法处下五行偈明说者得胜相。 胜相者。 言若下法坐而为大众。 于法座上犹见佛菩萨色像及余形色等事。 如前无异者。 言本时无如此相。 灭后亦无如前也。 三从成就如是下六行半偈令得胜果。 于中初四行半正明得胜果。 胜果者。 言内有诸佛所赞威德名称。 外破怨敌恶梦恶业。 入陈胜他等事也。 次从名闻流布下两行偈结。 就大段第二明八部守护中有四。 四行半明供养。 二从生不思议下五行半明恭敬。 三从如是大悲下四行明赞叹。 四从如是众生下三十四行半明拥护。 文相可见。 从是经典者下二十八行偈。 是大段第三明具诸胜果。 于中有二。 初二十六行别明八事。 八事者。 初一行一句增色力。 第二两行除祸灾。 第三四行出地肥。 第四两行生快乐。 第五三行生谷果草木。 第六三行三句生好华。 第七八行光明照益。 第八两行阴阳调适。 后两行偈是第二总结也。 授记品前三品明得因益。 自下四品大段第二明弘经之人得果。 于中有二。 初一品正明得果。 后三品明举缘修因成得果义。 自前正论品等虽明得果之人未明记莂故。 今一品正明得记。 得记必由胜因故。 后三品广示往因成得记义。 授者与也。 记者决也。 与信相等决得佛果故名授记品。 就品有四。 初明受记众集。 第二从佛告下正明授记。 初明信相记。 次明二子记。 后明诸天记。 第三从尔时道场下。 明树神生疑有三。 初略表。 二从世尊下广释。 三从世尊是天子下结请。 第四从尔时佛告下如来释疑。 于中有三。 初略表。 二从何以故下释。 三从是故下结。 因缘者。 言天子内有修行善因。 外有如来本愿之缘。 故名因缘。 又复闻经生净心善因。 依闻大士授记之缘故得授记。 以随相修者谓六波罗蜜等行。 言此天子已于过去随缘相造修行也。 治病品自此以下三品。 是大段第二明举往修因成得果义。 即是广明授记因缘以遣上疑。 于中有两。 初二品正成授记品。 傍显寿量品。 后舍身品正成寿量品。 傍成授记品。 初之二品正明十千天子作鱼身。 闻法之因故今日得记。 故言正成授记。 即显释迦曾作长者修慈悲行令得成佛。 故言傍显寿量。 后一品正明释迦曾作王子修大悲因。 今得成佛故言正显寿量。 佛既修因得果。 信相何由不然。 故言傍成授记。 于二品中此治病品明得记远缘。 流水品明得记近缘。 近远可寻。 此品明释迦昔日大悲治病故名治病品。 就品有二。 初诫许说。 二从过去下明正说。 正说有二。 初述本生。 二从是时国内下明本事。 初有两。 一明本生时处。 二从是王国中下正明本生。 就大段第二明本事中有二。 从初讫偈后长行一行半明慈悲体。 二从时长者子下明慈悲用。 就初有五。 一明国人有病。 二从善女天下明思惟欲救。 三从时长者子明请问医方。 四从时父长者下明父为说。 五从善女天下明闻说得解。 初二可解。 就第三中初以长行发起。 次四行正问。 正问有四事。 初一行问病因缘。 次一行问病饮食。 次一行问病医药。 次一行问时节。 病因缘者是四大五藏五缘。 四大不调五藏伤损。 令诸根有病。 如肝恶眼病。 肾恶耳聋也。 生病缘多坐多眠得水病。 多行多倚多语生风病。 又多坐生热病。 多淫生一切病则等分病也。 又火少令痰饮多。 若火多令热多。 若风多吹火增热。 水多痰增冷也。 病饮食者有六。 一过量食。 二小量食。 三过时食。 大饥方食。 四逆时食。 未饥强与。 五妨碍食。 食肉竟饮生乳等。 六不曾食而强食之。 如南人饮浆。 北人如饮乳。 又苏蜜等分服之即死。 又苦菜和蜜食令不能男。 并是妨碍食。 又风病人食冷湿味令人度寿。 若热病饮酒。 食小麦生牛肉等令人失眼咄血。 若痰病食甜肥辛酢。 令人鼻多汁下等。 文言身火不灭者。 若食饱热病。 应息而不息者有病故也。 水过损肺即是痰病也。 治病药者病难有四。 一风二痰三热四等分。 此四种各有三品。 一者可治此是新病。 四大犹强也。 二者恒治不差。 此是四大过伤也。 三者不可治。 见有必死相故。 若论药品如下文说。 病时节者。 四月至五月风生时。 六月七月风病起时。 八月九月风灭时。 次六月七月热生时。 八月九月热起时。 十月至正月热灭时。 次十月至正月水生时。 二月三月水病起时。 四月至七月水病灭时也。 就大段第四答中有二。 初一行是佛序父答。 后十六行正是父答。 于中有二。 初三行定时节。 后十三行正是治病之方。 三三本摄者解有二师。 初解云。 一年有四时谓春夏秋冬。 春为气首冬为气末。 一时之中各有三月日。 谓孟仲季。 正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 后三时例尔。 正月为本摄后两月悉属春分。 四月为本摄后两月悉属夏分。 七月为本摄后两月悉属秋分。 十月为本摄后两月悉属冬分。 四时各有三月。 故言三三而说。 初月为本摄后三月。 故云三三本摄。 此是本摄末。 又言。 正月二月正是春时。 木于中王。 土寄三月摄属春时。 四月五月正是夏时。 火于中王。 土寄六月摄属夏时。 七月八月正是秋时。 金于中王。 土寄九月摄属秋时。 十月十一月正是冬时。 水于中王。 土寄腊月摄属冬时。 土寄四季以正时为本。 各各三月并摄于中土故言三三本摄。 此是主摄客。 客是土也。 第二解云。 依佛法中年有三时谓冬春夏。 冬为气首夏为气末。 一时之中各有四月。 废去秋时。 三时之中各摄秋时一月故。 一时中有四月日。 故言三三本摄。 初三字举秋时三月也。 次三本字谓冬春夏中本三月也。 四时之中何故偏废秋时者。 释言。 凡有二义。 一为破保常之执。 秋时成就人皆此时保常为乐故。 欲破其执废去秋时。 二开后安居立迦提月。 安居本名夏坐。 八月半以还若是秋时便成秋坐。 故宜废之也。 二二现时者亦有二解。 第一解言。 四时之中各二月日以为正时。 土寄四季各以月日摄属阴阳合成六时。 六时者正月二月是木王现时。 四月五月是火王现时。 七月八月是金王现时。 十月十一月是水王现时。 十二月三月是阳土寄王。 六月九月是阴土寄王。 王名为现。 故言二二现时足满六时。 第二解言。 依法三时时有四月。 各有初分后分合成六时。 六时者。 从腊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 此二月是春时初分现。 从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 此二月是春时后分现。 从四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 此二月是夏时初分现。 从六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 此二月是夏时后分现。 从八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 此二月是冬时初分现。 从十月十六日至腊月十五日。 此二月是冬时后分现。 故言若二二说足满六时。 就第二正答中有二。 初十一行半明随时发病。 次一行半明违时动病。 就初有七。 初一行答上第二病饮食问。 次一行答上第一病因缘问。 第三一行半答上第三病汤药问。 第四二行答上第四病时节问。 第五两行半重答上第三治病药问。 第六两行重答上第二病饮食问。 第七二行半重答上第三治病药问。 所以三过重答治病药问者。 初一段示未得病前以药防护。 次一段明得病时以药治之。 后一段明治病之后以药补之。 所以两过答第二者。 初明食能资身无病。 后明食欲损身生病。 第一文言医方所说者。 谓本草诸药方中明饮食有宜不宜。 不宜不依之也。 第二中言代谢增损者。 谓四时来去四大增损也。 第三中言六大者。 即是六府。 一大肠二小肠三脾四三焦。 就二傍光为六。 第四中言风病夏动者。 夏毛孔开通外风得入故也。 热病秋动者。 秋时毛孔闭塞热伏内不通故也。 第三等分冬发者。 春时动水肺病不差。 至秋动热热病不差。 至冬具动一切病故也。 肺病春增者。 二月三月是二阴痰病起时故也。 第五中言风病夏服肥腻等者。 夏月毛孔开通。 宜以肥腻塞之。 咸酢性热消水。 令体坚实令风不入。 热食流汗风出。 又治虚冷风不得入也。 冷甜即是苏乳等能治热也。 等分冬服甜酢肥腻肥腻治风也。 肺病服肥腻者。 毛孔令水不入。 辛热消水故能治肺病也。 第六中言饱发肺病者。 食饱既多肠胃盈满故发肺病。 消时发热者。 始食烂热还发食消也。 后风聚虚中故发风病。 第七中言风以酥腻者。 风虚疏故以腻补之。 热势未尽。 欲荡治心腹故服下药也。 等分病应以酥腻治风。 以甜除热。 以辛除水。 肺病是水宜服吐药。 次一行半除违时病。 准前消息之也。 从时长者子下是大段第二。 于中有三。 初明善言慰喻。 轻病即愈。 病重者。 与药乃愈。 第三合结。 文相可见。 流水长者子品此品第二明记近因。 与前三异。 一者前于同类人道生慈。 此中异类畜生生慈。 二者前治身病之慈。 此除心病之慈。 三者前明世间之慈。 此明出世之慈。 有此三异。 是以此品名得记近因。 此品有三。 初叹除病之德。 二明救鱼之功。 三结会古今。 就初有两。 初明长者除病。 二从以病除故下明众生修福。 恭敬赞叹以报恩。 就大段第二中亦二。 初明长者救鱼。 二从醉酒而卧下明十千鱼报恩。 就初有二。 初明夫妻二子本生。 二从是长者子下明本生事。 于中有二。 初明长者见鱼树神教救生慈悲心。 即是明慈悲体。 二从时此空池下明慈悲用。 于中有二。 初明财施。 二从与鱼食已下明法施。 就大段第二报恩中有三。 初明生天。 二从尔时十千下明报恩。 三从时阎浮提下明国王觉悟。 文相可见。 舍身品此品明释迦苦行以成寿量之果。 傍显授记。 就品有二。 初问后答。 答中有三。 初现宝塔。 二从尔时世尊欲为大众下明宝塔缘。 三从是名礼塔下小许文结酬上问。 就初有二。 初明现塔众喜神问佛释。 二从尔时佛告下明现舍利赞叹礼拜。 就大段第二明缘起中有二。 一从初讫偈说舍利因缘。 二从偈后长行明宝塔因缘。 就初有二。 初长行后偈颂。 就长行中有二。 一经家标。 二从阿难下明如来说。 于中有二。 初明本生。 二从是三王子下明本事。 于中有三。 初明舍身因缘。 二从尔时王子还至虎所下正明舍身。 三从尔时第一王子下明眷属悲苦。 就初有三。 一明游山共议。 二从时诸王子下明见虎共议。 三从尔时第三王子下明思惟舍身。 何由得知产来七日者有四义。 一虎子额上有七点。 二见眼始开。 三虎饥临死可知七日不食。 四者鬼神语之如树神导十千鱼。 但经不出耳。 就第三明思惟舍身中有三。 初思惟舍身时至。 二从何以故下正思惟欲舍身。 三从勇猛勘任下发遣二兄。 就第二正欲舍中有二。 一思惟舍身修涅槃因。 二从复次若舍是身下思惟舍身求涅槃果。 就初有二。 一思此身有四非常。 二从我于今日下思惟修因。 初中先明苦。 然复不免下明无常。 是身不坚下明空无我。 可恶如贼下明不净。 就第二明因中初明自行。 于生死下明化他行。 就第二求涅槃果中有二。 一明思惟身患。 二从是故我今下求涅槃果。 初中一明苦无常。 二从唯有下明空无我。 三从是身不净下明不净。 就第二求涅槃中有二。 一明自证。 二从证成如是下明化他。 就初有两。 初明总求涅槃。 二从永离下明别求三点。 即为三。 初求解脱。 二从无下求般若。 三从具足下法求身。 就大段第二正舍身中有二。 一明王子发愿舍身现种种瑞。 二从是虎尔时下明为虎所食。 就大段第三眷属悲苦中有三。 初明二兄悲苦。 二从小王子下明侍从悲苦。 三从尔时王妃下明父母悲苦。 就大段第二偈颂中有三。 初二行总明舍身大意。 二从我念宿命下正颂上长行。 三从佛告树神下五行半偈。 明结会古今。 文处分开不须烦论。 赞佛品是大段第三明流通分。 准七卷经有二品。 初一品赞能说人德即是赞叹流通。 后一品明弘所说教法即是付属流通。 此四卷经唯赞叹流通略无付属。 就品有二。 初明他方菩萨赞他方佛。 第二明此土大士叹此世佛。 何故彼此各叹者。 叹显能说人德彼此无异故。 就他方赞中初长行出能赞之人。 后偈出所赞之事。 于中两。 初十九行赞叹。 后一行回向。 就初有三。 初七行赞色声。 二从智慧寂灭下七行叹福慧。 三从如来世尊下五行合结。 就初有三。 初三行半叹色相好。 次一行半叹音声。 六种清净者。 一大悲观世音。 二大慈濡雅音。 三大梵清净音。 四大光普照音。 五师子无畏音。 六天人丈夫音。 次二行结。 于中一行结声一行结色。 第二叹福慧中有二。 初一行半叹内德。 二从为诸众生下五行半叹外化德。 内德中初半行叹智慧。 次半行叹功德。 后半行作譬。 叹外化中初一行表。 上半表拔苦。 下半表与乐。 后四行半广释。 于中初一行半明拔苦与乐之体。 后三行明拔苦与乐之事。 就大段第三合结中。 初二行明佛德无量。 次二行明无人能知。 后一行明叹不能尽。 文相可见。 就大段第二此间大士赞中有二。 初信相赞。 后树神赞。 就信相赞中有二。 初十行半别赞。 二从如来悉知下六行半总叹。 就初有三。 初八行叹色身。 次一行半叹福慧。 后一行结。 就初有两。 初四行叹色身体。 二从光明下叹色身用。 第二叹福慧可见。 第三总结中。 上结色身下半结福慧。 大段第三总叹中。 初两行叹福慧。 次四行半叹色身。 就初有二。 一行外化一行内德。 就后亦两。 初二行外化。 次二行半内德。 文相可见。 第二树神赞中初出能赞人。 从南无下出所叹事。 于中有二。 初二十五行半树神叹。 后二行如来述。 就初有三。 初十九行半合叹应化二身。 二从声闻之身下五行别叹法身。 三从我今不疑下一行结请。 就初有两。 初十二行半正叹。 二从我常念佛下七行明渴仰。 就初有二。 初四行半叹三身体。 二从佛出于世下八行叹用。 初中二。 初二行半叹智慧。 次二行叹功德。 初中二。 一行表叹。 次一行半释。 非法者。 言邪法也。 非道者。 言邪道也。 知有者知世谛也。 非有者知真谛也。 本性清净知一实谛也。 第二叹用中有两。 初一行总表出世希有。 次七行明希有事。 于中有两。 初二行叹外化德。 二从善哉下五行叹内证德。 于中有二。 初二行明能证智。 二从一切下三行明所证理。 诸根寂灭者。 言于诸根中烦恼不起是数灭无为。 善寂大城者。 言大涅槃即是德灭无为也。 甚深三昧者谓禅定也。 入诸佛所行处者谓智慧也。 此禅定智慧即是菩提德也。 就第二所证理中。 初一行明圣道空。 次一行明万法空。 后一行明众生空。 身皆空寂者。 言二乘道空。 行虚亦空者。 言大乘之道是如来行处。 此道空亦空也。 性相亦空者。 言真实依他离性者故空。 分别无相故相亦空也。 就大段第二明渴仰中有两。 初四行明彼渴仰愿见。 二从唯愿下愿佛慈悲摄受。 初中初一行举念佛善以愿见。 次一行举礼拜善以愿见。 次一行举修悲行以愿见。 次一行举渴仰忧火以愿见。 就第二愿佛摄受中。 初一行愿说法水令灭忧火。 次一行偈愿佛现身令我常见。 次一行偈结请。 大段第二别叹法身中有两。 初三行叹法身深智。 二从如来行处下两行明物不能知。 就初有两。 初一行半明生死虚妄。 二从如来下一行半明法身真实。 净如琉璃者。 言法身之体离于万相故名为净。 即是三无性理也。 就大段第三结中。 上半结法应二身。 佛者谓应身也。 所行处者是法身也。 下半请现化身。 金光明经疏一卷锓金光明经疏跋右金光明经疏一卷。 隋嘉祥大师释昙无谶译四卷经文所著也。 文简义显。 科节尤精。 大有裨于学者焉。 顷有人携来。 谋入梓以广其传。 呜呼兹文也。 虽夙传于本邦。 而隐晦甚久矣。 而显于今者。 殆有数而然邪。 惜鲁鱼写脱差误不少。 遂访寻原本。 精为校雠。 傍加国语。 授诸印生。 聊题其卷尾用识之岁月云。 旹正德改元岁次辛卯初冬上浣比睿山沙门(俊静)敬笔于东溪本觉院 发布时间:2025-02-14 08:20:2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