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胎藏界生起 内容: 胎藏界生起No. 2404胎藏界生起兜率峰沙门觉超记偷述愚怀怖畏甚多。 唯付我同学中第四三昧耶人。 更加添削。 次付同志不许外人及初学者。 私案。 今轨分文为三。 一者奉请供养分。 谓供养会。 二者总别念诵分(总谓诸尊。 别谓本尊)从遍知印。 至念诵后虚空眼印明也(至下当知)三者供养奉送分。 后五供养已下也。 明此三次第者。 请供本尊为念诵也。 念诵毕供而送之。 就初奉请供养。 若准灌顶有七日法。 然此供养念诵法只是长途每时自行也。 今依大日经第七供养次第法。 并准安然阿阇梨持诵不同。 偷案云。 经第七有二品。 一僧益守护清净行品。 二供养仪式品。 今所用是也。 故约彼当辨。 即其二品次第者。 初品明供养前远方便。 次品明近方便及供养。 就初品有二。 初明九方便。 次明护身法(从三昧耶至无堪忍)其次第者。 九方便在行法之前。 护身法在行法之初。 就九方便。 今世作法初夜用九方便。 后夜日中用五悔。 故今当辨其次第。 先明九方便次第者。 欲修万行。 先礼三宝。 故有作礼。 礼三宝已即修其善。 善有二种。 谓止行也。 忏悔即止善也。 归依等行善也。 黑山既倾白日是现。 不灭罪业岂生善业。 故礼次有忏悔。 忏悔已次有归依等。 欲修万喜。 先归三宝。 故行善中归依为首。 既归三宝竟。 故以身献佛意云。 若以三业为己有者。 恐为烦恼恶业所使。 须献如来如教行也。 故归依次有施身也。 以身献佛。 当有所作。 即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也。 故施身次发菩提心。 义释云。 舍身口意。 奉献如来。 诸有所作随此而转。 即是真正菩提心。 菩提心虽兼二利。 而究竟期利乐他也。 他有多类。 谓佛菩萨众生等也。 此中诸佛已成佛故自适我愿。 故我随喜。 诸菩萨等今正修行。 当成佛故我亦随喜。 乃至众生微少善根。 渐次修行。 皆当作佛。 故亦随喜。 随喜故发愿次有随喜也。 众生修善由佛说法。 故请转法轮。 佛转法轮为利众生。 利益虽多究竟唯为令在缠苦身证出缠法身也。 故劝请次有奉请法身前八善根。 普皆回向。 或三世一切善皆回向。 故以回向为最后也。 问。 何故此九名方便耶。 答。 由此印明等方便力。 即成真实。 作彼九种事。 故或是所修法前后方便故。 次明五悔次第者。 五悔即是九方便中略取要也。 然九方便今在此经。 五悔通在显密诸经。 但其意各少异(天台师以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为其五也。 劝请有二。 一请佛住世。 二请佛转法轮。 可检止观)且述今意云。 欲修万行。 先礼三宝。 万行虽多。 不出止行二种善也。 忏悔是止善。 随喜是行善。 故此二种略表一切断恶修善。 又忏悔自悔罪。 自悔罪故。 可诫他罪。 随喜他善。 喜他善故自可修善。 故此二中总摄自利利他万行。 即断恶修善以为二次第。 万行皆依佛行。 即断恶修善以为二次第。 万行皆依佛转法轮故。 次劝请回向如前。 问。 何故此五通名悔耶。 答。 今文不明。 但止观述天台所用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五悔意云。 五皆悔罪故名五悔。 忏悔破三业遮性等罪。 劝请破谤法界。 随喜破嫉□罪。 回向破为诸有罪(但顺生死为诸有因)发愿破邪愿罪(云云)今准可知。 第二明护身次第者。 初入佛三昧耶。 次法界生。 次转法轮。 义释意云。 入佛三昧耶是托圣胎义也。 法界生是圣胎具足生在佛家也。 转法轮是金刚事业具足成就也(云云已上取意)又云。 复次由入佛三昧耶故。 于胎藏中不令夭折。 由法界生故。 初出胎时离诸障碍。 由金刚萨埵故。 能传家业备诸伎艺。 又以入佛三昧耶加持秘密中胎藏。 以法界生加持金刚菩萨二重眷属。 以金刚萨埵加持种种随类之形。 入佛三昧耶如莲华藏。 法界生如莲华敷。 金刚萨埵如莲华实成就。 复还为种故。 此三种皆名三昧耶也(已上释)又云。 复次真言行者以初三昧耶故。 得同如来秘密身口意平等之身。 以第二三昧耶故。 得同如来加持法界宫尊特之身。 以第三三昧耶故。 令此身土皆如金刚。 与无量持金刚众而自围绕。 佛说初三昧耶为自受用故。 第二三昧耶为成就法性身诸菩萨故。 第三三昧耶为折伏摄受随类众生故。 佛说初三昧耶为建立大悲胎藏曼荼罗故。 第二三昧耶为作毗卢遮那阿阇梨事业故。 第三三昧耶为作执金刚弟子事业故。 初三昧耶为加持如来眷属故。 第二三昧耶为加持莲华眷属故。 第三三昧耶为加持金刚眷属故。 是故佛说三三昧耶也(云云。 已上释)三印次第以此可知。 次被甲轨及经第七转法轮真言名金刚萨埵真言。 又经云。 诵此真言已当住于等引谛·观我此身即是执金刚。 无量天魔等诸有见之如金刚萨埵(云云。 已上经)故知。 由此真言成金刚萨埵也。 义释云。 被甲真言云。 次说金刚铠真言者。 为庄严金刚萨埵身故(云云。 已上释)故转法轮次有被甲也。 次^5□蓝字轨云。 如彼髻明珠置之于顶上。 所积众罪垢由是悉除灭。 福惠皆圆满。 一切触秽处当加此字门。 赤色具威光。 焰鬘遍围绕(云云)私助显云^5□蓝字是如来智火也。 由此智火大威光故有降魔制敌大威德之力(遍知印三角火形也。 大威德生真言蓝字也。 二俱有此大威力。 故作此释也)今即表金刚萨埵大威光也。 故在甲次。 次无堪忍印。 前表威光。 今正降魔故次有之。 自下第二明供养仪式略有六门。 一作坛法。 谓警发地神等(供养仪式品虽无警发等。 今轨有之。 义推属此)二建立行者依正。 谓五轮成身等。 三建立诸尊依正。 谓道场观等。 四召请诸尊。 谓治路以下也。 五成身结界。 谓执金刚以下也。 六供养赞叹可知也。 其次第者。 夫欲修法时。 择地作坛安置佛像。 而修其法。 故作坛法以为最初(今此行法中间唯用此作坛法。 亦不说图尊法。 具如料简问答)前约世俗是假立也。 须约胜义以运真观。 真观有二。 一观己心理性依正故有第二。 二观诸佛依正助自观心故有第三。 凡夫观念不得如实故次召请诸佛入所观曼荼罗故有第四。 佛降临毕将修佛事业。 又恐魔事故有第五。 成身结界竟供养故有第六。 初作坛法者。 初警发地神偈护身已了。 次欲作坛故求坛地警发地神。 又云。 前护身法如将作佛降魔之相。 故警发地神以为证明(地神灯明如三密抄引义释)次地神持次第。 建立法云。 洒以净香水。 然后治其地。 地神持次第真言唵部(引入)欠金刚缚开掌。 仰按习三七覆。 按亦复然。 即成坚牢地(已上)私助显云。 佛成道处。 除金刚座余地不堪。 故警发地神。 地神欢喜守护此地。 令同金刚。 今又以印明加持。 弥令坚固欤(未说更检)故次来也。 或说。 此次有作坛真言(青龙)今准此说。 又准前所引建立法。 并灌顶七日法。 私案云。 先择地平治了。 次以地神持次第印。 加持令坚固。 次于此作坛欤。 然此供养法中不别明作坛法。 若至此处用心观欤。 又此中云何一向不作坛。 若有作时依此次第欤。 次洒净经欲出此真言云。 如是所说处所随在一地治令坚固。 取未至地瞿摩夷及瞿摸但啰。 和合涂之。 次以香水真言洒净(云云已上释)建立法中涂地真言次有扫地真言。 其注云。 再洒净香水(云云)故知。 涂坛次净其坛也。 故次有之。 次请白地天偈涂坛洒净次请白。 受持此坛地欤。 故次来也。 然此偈今记云请白地天偈。 有云。 地神劝请偈。 义释但云请白阿利沙偈。 建立法云。 诵启请地偈。 今案偈文并请文意。 总请一切如来佛子并地神等。 又如疏释者。 全不言地神。 若尔何必请地神偈乎。 更问。 次师说。 地神印未详其意。 若义推者。 请白之旨在受持地。 故别祈请地神欤。 次持地义释述前请白偈云。 诸佛悲愍者。 唯愿存念我等。 我今请白当作受持地法。 并诸佛子明日当共降临为作证明(已上释)私云。 准七日法请白在第四日。 受持地在第五日。 故云明日降临。 今此持地印明是受持法也。 先请白祈请竟。 即次受持令得坚固。 故次第来也。 但名受持地。 其义不明。 瞿醯经云。 以心受持。 名受持地法(云云)以之可思(已上作坛法竟)自下第二建立行者依正此亦有二。 一总略明依正。 谓以五字成身器也(成身有多种。 或成金刚萨埵如前。 又如造曼荼罗时及作供养时等。 或作大日。 如观曼荼罗时受持地时絣线时等。 或作不动。 如振铃时。 各有其意。 行者审知。 今欲观曼荼罗。 先成大日身也)二别广明正报。 如次下三十二印也。 别广明中无依报者。 非如正报。 有种种别义故欤。 初总略明依正者。 先^e□览字观。 以如来智火烧尽有漏垢身。 次五轮成身地水火风空前烧有漏身五大。 次成无漏法性身五大。 五轮次第如常。 次首中百光王已成五大法身。 可有所证菩提故。 顶上置^h□暗字表之。 次心置无生句。 菩提是智。 无生是理。 以智证理故次明之。 又菩提智能依。 无生理所依。 能所为次。 又菩提如名无生涅槃也。 菩提涅槃果及果果以为次第。 问。 义释云。 心莲华台上观^h□阿字。 首中置^h□百光王。 以^h□无垢眼观之(云云)先阿后暗次第可然。 今记云何先暗后阿耶。 答。 诸师多尔。 又纵依彼疏有何失耶。 次无垢眼案义释意。 云^h□暗字菩提果。 ^h□阿字无生理。 即观此二以^h□无垢眼也。 又案圣观音轨意云。 以^e□□字智惠眼。 观^h□阿字不生理。 字出光明。 照无边界一切有情无明痴闇。 自身转成毗卢遮那(云云)问。 对受记云。 二十三心置无生句印。 二十四安立无垢眼印(已上)玄青三卷轨俱云首中^h□百光王·心置^h□无生句·胸表^e□离染字安立^e□无垢眼。 又义释文如前所引。 故知。 此三事各异也。 今记何故以无生句为无垢眼摄耶。 答所难可尔。 但案今记意云。 经第七并今轨只云首中百光王·安立无垢眼。 而无心置无生等二句。 今依此说。 一往会彼二轨文者。 心置无生·胸表离染二句。 所属下无垢眼句欤。 问。 何故心眼合为一事耶。 答。 若依此意为表眼无垢义。 先心置无生句欤。 问。 如义释者。 心置阿字。 顶置暗字。 以无垢眼观之。 此义可然。 云何强会心眼为一耶。 答。 既云一往。 彼亦可然。 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次满足句前五轮别成。 今总加持之。 若依显教立佛身。 者多义。 成立一身。 唯立真身。 不立应化。 如言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或立二身。 真身·应身也。 或立三身。 法身·报身·应身也。 或云法应化。 或立四身。 法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应身也。 如是不同不遑委示。 今亦准之。 又有口传更问(已上正报竟)次器世间。 先以览字烧尽有漏器界。 次以五轮字成立无漏器界。 可知。 问。 何故此无满足句耶。 答。 广轨有之。 如三密抄。 但此无者只随宜耳(已上依报竟)即依正竟。 上来大途虽似灌顶前第六日法。 此中非偏依彼作法。 今依此法辨其次第。 自下二别广明正报者。 有三十二印真言。 今将释此为二。 先示说处并引要文。 二明次第。 初言示说处等者。 初三十尊印明。 除顶相余在第四卷密印品中(彼品广明诸会印明。 始自三昧耶。 终至荼吉尼。 今供养会但取彼二十九尊。 然彼品慈氏之次有虚空藏等诸会印明。 此中但取普贤慈氏意如下明)顶相真言在第二卷具缘品中(彼中亦有余真言)印出义释。 又同义释云。 次下有四真言。 亦是曼荼罗阿阇梨庄严之相(私云。 四真言者。 顶相·甲圆光·舌也)又彼密印品初文云。 有同如来庄严具。 同法界趣标帜。 菩萨由是严身故。 处生死中。 巡历诸趣。 于一切如来大会。 以大菩提幢。 而标帜之。 诸天龙等敬而远之。 受教而行(已上经)又摄大仪轨中卷题云大菩提幢·诸尊密印·标帜曼荼罗仪轨。 即遍知为初。 广出诸会印明。 此中二十九尊印(除顶相)在彼轨遍知院中(但初文说三印不明。 见在遍知。 故以下引后文)又诸会竟云。 佛子应善听。 从初三昧耶。 至平等开悟。 东方第一院。 大日众三昧。 多作天女形。 钩至如来甲。 各坐白莲台。 轮·刀·槊·商佉铃铎·□索等·毫相·口·舌·牙·皆各执莲华·华上安□帜。 脐印于华中。 图作莲环光·圆好之妙相。 腰如曲珠鬘。 藏如轮王马阴藏。 不令现。 施愿·法辨说·莲华上经藏。 念处·十力等。 并画天人形。 寂静三昧容。 当作佛顶形(私云。 此后二句不明。 义释四云。 十力·念处等皆是止观相应法。 作寂然三昧之容三昧耶。 当作佛顶相。 如来顶相具摄一切功德。 凡手中无物可为□帜者。 皆应置之)又义释云。 阿阇梨既画曼荼罗竟。 周遍观察知已圆备。 方出外如法洒净。 如前运心普礼一切如来。 忏悔归依自净三业。 然后依供养法。 结三昧耶印明。 以护其身。 诸供养物亦以无动真言去垢辟除。 如法素具。 而预备之。 又当被服金刚甲等。 使一一如法。 阿阇梨言。 作如来身时。 用如来甲。 作金刚身时。 用金刚甲。 当转换用之。 又准苏悉地等。 以如来肉髻圆光诸相。 而自严身尤善。 或可通用成辨诸事真言作之(已上释)后二真言在转字曼荼罗行品。 彼品初文絣线法中出三世无碍力明妃。 次下调彩法中出无能害力明妃。 今此诸印皆是大日三昧也。 今以此如来诸功德。 为行者严身之具也。 问。 二十九印何故摄轨等。 与今轨等摄处不同耶。 答。 随宜用之。 并不相违。 然案今轨不湛广行者只修供养会。 故此中多用要事欤。 广轨同今更问。 二明次第者亦二。 一总明。 二别明。 言总明者。 分为二类。 前三十印为一类。 最后二印为一类。 总明此二类。 次第者。 且作二释。 一者云。 前三十印明表佛因佛果。 后二印明别是絣线调彩之法也。 以彼三十印。 行者严身竟。 即可作此二事。 然于此中虽无此事。 道场观中以心观作故。 先用此二印真言欤。 二者云。 前三十印别别表佛一一功德。 最后二印总表万德(此大分也。 别中亦有总别。 总中亦有总别)二别明次第者为二。 一初三十印。 二最后二印。 就初三十印亦二。 初二十八明佛果功德。 后二明佛因功德。 就佛果二十八亦三。 初三表三身之体。 次四表三身之具。 后二十一更约彼体细辨诸分。 初明三印者。 初三昧耶。 次法界生。 次转法轮。 此三次第如前引义释。 但此中表佛法报应三身。 问。 前转法轮。 次有金刚甲。 此中何不用彼印耶。 答。 如前所引义释云。 作如来时用如来甲(云云)今作如来故用如来甲。 不用金刚甲。 问。 前云转法轮印成金刚萨埵。 今云何成如来耶。 又广轨此转法轮印次有金刚甲。 又如来顶次亦有如来甲。 云何会之。 答。 前所引义释有种种义。 其中有三身释。 故知。 义类无边随处可用心欤。 又广轨此中亦作萨埵观。 故用金刚甲。 两文意异。 不可必和会。 若准彼意。 先作萨埵。 次作佛欤。 又于萨埵身观佛功德欤。 更问。 次明四印者。 初大惠刀。 前三印表三身之体。 自下四印表三身之具。 谓成道利生之具也。 其中惠刀断惑用。 断惑自利故在初也。 不动法。 有人记云。 惠剑·商佉二印是大日如来道具也。 今金刚萨埵为现不动身。 入众生界中断其结使。 转此法轮。 作此二印(云云)准此作此释也。 次法螺·惠刀表断惑故自利。 法螺表说法故利他也。 自利利他故以为次第次华座。 自他利身当有依报。 故次有华座也。 次金刚惠。 三身依正五智为体。 故次以五峰金刚印表之。 又惠刀表心。 法螺表语。 并是身摄。 华座唯表身所坐莲。 今此五股。 或为三昧耶形。 此表身也。 或为莲华茎。 即是座也。 前三印身座别。 此一印通身座。 先单后复。 故次来也。 三明二十一印者。 以前七印总表三身之体具竟。 更约彼体有二差别。 一所成一聚。 即三身也。 前已辨竟。 二能成诸分。 即顶等也。 今更明之。 但此二十一尊印。 一往观之。 顶·顶相·毫·眼·舌·牙·心脐·腰·藏·光印(已上十一印)表佛相好也。 □·索印表佛手所持物也。 施无畏·与愿直是佛手所结印也。 甲印表如来严身之具也。 语·辨说印表佛语言说法也。 力·念处·开悟印表佛智惠也。 然此诸印生起难详。 试为练心。 偷案之云。 二十一印具分为三。 一佛身份顶等十四印是也。 二佛语分舌等四印是也。 三佛心分十力等三印是也。 此总以身口意为次第也。 且就身份又为三。 一正身份。 二身份摄。 三身份具。 就正身份凡人身份总为三分。 头手等为上分。 心脐等为中分。 藏足等为下分。 此间所有印随处上中下总分三类。 以为次第。 又若就三处别论次第者。 或有随处次第。 或有随义次第。 或有兼二义者。 具如次次释也。 先约身上分。 别明次第者。 初如来顶。 次顶相。 总言此二。 居身最上故在最初。 是处次第。 此二中别论相与好有别。 先相后好。 是义次第。 问。 何名顶。 何名顶相耶。 答。 顶直指其乌瑟之体。 顶相显人不能见义。 次毫相毫在顶次。 是处次第。 次□。 自下五印眼若随处应在毫次。 而今随义故在与愿后。 当知。 此五总而言之。 眼及手印手持物故随处次第。 以置毫后。 五中别论随义次第。 如次次释。 但□印在此者。 可有上下相承二意。 在毫次者。 □是手持物。 总依处次第。 在无畏等前者。 别依义次第释□印云。 令一切非器众生皆堪为法器也。 又释真言云。 除此三有。 而得如来真实之有。 谓诸佛法身也(云云。 已上释)故知。 □表法身堪为法器也。 法身即为万德所依。 故以□表所依功德。 施无畏等表能依功德。 以所为先。 以能为后。 次施无畏所次有能。 如前可知。 次满愿。 施无畏是拔苦也。 满愿即与乐也。 先拔后与。 是其次第。 次悲生眼。 总与。 是慈悲之用也。 悲生眼即慈悲之体也。 但言悲者。 悲言兼慈。 故余处或云慈眼。 以用寻体故次第也。 次索。 以前三印表慈悲。 度柔软随顺众生。 此印表慈悲度刚强不顺众生。 谓以金索缚难调者。 引至菩提也。 以柔刚为次也。 已上五印随义次第。 问。 □·索手持物非正身份。 何不如甲印在身份后耶。 答。 持□执索其手犹有屈曲之形。 甲全不然。 故非例也。 已上八印身上分竟次明身中分者。 初心中分之心居最上。 故为初也。 次脐。 脐在心次。 不俟言可知。 次腰。 脐在身前。 腰在身后。 前后为次。 已上三印身中分竟。 次身下分者。 藏印只是也(已上十二印正身份竟)次身份摄者。 普光只是也。 光出于身在于身外。 故身份摄。 非正身份故置藏次也。 次身份具者。 如来甲只是也。 甲是严身之具。 全非身份之摄。 故置光次(已上十四印身份三类竟)第二明语分次第者。 初如来舌。 舌为语本。 故居初也。 次语。 正是语体故在次也。 经云语门。 疏云语门谓口也。 若依此文虽似取口。 而举口者欲取语也。 故真言释中只以语释之。 次如来牙。 牙是发语之处。 故次第也。 牙·齿·舌·喉·唇五处之中。 且举初一显余四欤。 问。 舌何在前耶。 答。 舌通为诸语本。 非别有牙等声。 彼五处显声屈曲。 其中舌指舌端。 次如来辨说。 圣乐默然。 不乐语言。 然发语唯为辨说利生也。 故次有之(已上四印语分竟)第三明心分者。 初十力。 次念处。 次平等开悟。 初如来十力者。 杂集论云。 此十名力者。 善能降伏诸魔故。 善能记别一切问论故(已上论)次如来念处者(私云。 三念处欤)庄严论明如来三处云。 若有众生。 于大集会中。 闻如来说法。 生毁谤。 如来亦不瞋。 若能信受。 如来亦不爱。 若无毁无信。 如来亦不舍。 于此三处。 常起大悲。 以方便力。 巧说正法。 令其入理(已上论)次如来开悟者。 义释真言注云。 得至一切法平等也(云云。 已上释)私助显云。 一切法平等者。 指平等大惠。 是一乘无二之理也。 开悟二字略显法华开示悟入四句欤(疏中始终以法华理释成此教。 故作此释)今明此三印次第者。 十力降伏诸魔。 记别问论可于违顺起爱恚心。 然念处力。 大悲平等故。 十力次有念处也。 此二是利他权智。 开悟是自证实智也。 先权后实。 故次第欤。 又十力三念处一实智。 是减数次第欤(已上三印心分竟)已上二十八印明佛果功德竟。 问。 何以得知。 前是佛果乎。 答。 一者依义。 顶等功德岂非佛果乎。 二者依文。 开悟真言青龙注云。 已上如来身会(云云)故知。 前是佛果。 后是佛因也。 第二明佛因功德者。 初普贤。 次慈氏。 此二是佛因也。 略举此二。 以显万行欣果修因。 故果次有因也。 于此二中。 普贤愿行是诸佛因故。 疏释此真言云。 普贤菩萨即是大日之圆因也。 而佛是圆因之果也。 今所说真言正明此义也(云云)菩萨愿行由慈悲起。 故次置慈氏也。 此举大慈兼显大悲也。 如疏云。 慈氏者。 佛四无量心。 今以慈为称首。 又若依疏。 普贤是自证。 慈心是化他。 今以此为次欤(已上佛因功德竟。 上来总是佛果因竟)明最后二印者。 三世无碍力·无能害力也。 三世无碍力是絣线法也。 无能害力是调彩法也。 此二即是法用次第也。 又疏释真言云。 此明妃者。 即同如来之身。 若不悟此理无由成佛。 又云。 行者修真言行时。 虽如上有种种方便。 然须持此明妃。 若不尔者。 众德不具也。 释次真言云。 如来前者。 住于甘露生三昧。 说如上法门已竟。 为欲满足修真言行菩萨诸方便。 令具足故。 复从定起更入无量胜三昧。 无量胜即是无能害力义也(乃至)由此明故。 即同如来境界(乃至)非直遍于如来境界。 亦遍一切声闻缘觉境界。 乃至最初发心之者。 但能修此明妃之行。 亦即入于如来境界也(云云已上释)故知。 三十印摄别别功德。 此二总摄无边功德。 故二中前但同如来境界。 后通一乘三乘凡圣。 宽狭为次。 问。 初表三身岂非总耶。 答。 彼初三印三身各别。 此二初一总摄三身一切功德。 后一总同一切凡圣。 上来别广明行者正报竟。 问。 相有三十二。 好有八十种。 何故此中但举少分耶。 答。 略举其要摄余相好。 问。 若尔何相摄何相耶。 答。 岂不言。 佛顶摄一切功德。 又私例真言王布字随宜相摄近处同类乎。 自下第三建立诸尊依正者。 初大海前地轮上想香水海。 问云。 何行者依报上亦建立佛道场耶。 答。 能化所化共住一国。 共变器界。 一异难辨。 然或佛往众生国。 或众生往佛国。 互为本质。 变其相分。 今众生国欲请佛故。 其依报上观佛国欤。 次金刚手持华。 海中置莲茎。 次十字羯磨。 莲华上置台。 有云。 莲华房位。 次莲华王。 台上置莲华王。 次观曼荼罗相。 八叶莲华王上观置三部诸会曼荼罗。 但此中未观布诸尊。 只观大宝楼阁总别方圆等坛及庄严供具等。 具如仪轨。 次轮坛印。 印前所观曼荼罗。 令真实坚固。 次众色界道。 前所观曼荼罗中胎。 五色界道故次来也。 次三重界道。 外三院也。 内外为次。 次坛上观布诸尊(云云)界道竟观诸尊(已上本尊依正竟)问。 何故建立本尊依正耶。 答。 轨云。 严净佛国土。 奉事诸如来。 问。 何故严净奉事耶。 答。 为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也。 问。 若求菩提当观自心。 云何观本尊徒日夜数他宝耶。 答。 此有三意。 一者佛道事大悲犹所辨。 须观念本尊以祈加护也。 二者菩萨广修事理万行。 自证菩提。 亦利乐他。 三者前以五轮成身成器。 是观自心。 虽观自心理性难显。 故观本尊依正。 方便引入我身。 此为助自心非徒数他宝。 如义释云。 如是作已。 然后向曼荼罗位。 随其所应而坐。 住于瑜伽。 先用^h□啰字门。 遍净其心。 次复净道场地。 悉除众患。 相同虚空。 然后以^h□诃字起^h□大风轮。 于风轮上。 以^h□□字起香水海。 即用^h□阿字门。 起金刚地妙高山王。 当知。 此曼荼罗即在其上。 如供养次第中方便。 观作种种庄严。 以虚空库藏持之。 次于一一曼荼罗诸尊位上。 各观本种子字。 从此诸字皆转作本尊身。 若彼阿阇梨观道未融恐延时节者。 但于中胎莲华台上。 而观^h□阿字。 字门出无量光。 遍照诸尊座位。 尔时诸尊即现。 尔时以方便转观如是诸尊。 与我身无二无别。 即是诸尊即在身中。 阿阇梨言。 若行者未住瑜伽。 云何能造如是坛法。 乃至初建立时已观在身中。 然后图书。 若深行阿阇梨。 则常与如是大悲胎藏圣众共俱亦证知即是我心同彼十缘生句。 毕竟不可得也。 即观本尊已。 次更运心作种种宝乘。 以不动真言印加持。 以此奉迎圣众。 及净治道路。 次作请召(已上释)此秘密教元意如是。 请诸行者审知其旨。 自下第四召请诸尊者。 前观布理性曼荼罗竟。 次奉请诸尊。 入心所变理性曼荼罗也。 先治略。 净治如来降临之路。 次成不动。 有云。 成身·辟除结界·护身也。 私云。 治路已竟。 今将召请。 故有此法。 问。 何故尔耶。 答。 请佛之时。 诸魔从来故。 先现此威猛相欤。 次杵铃辟除竟将召请。 先警觉佛。 故有此法。 次召请警觉竟正召请。 是四摄中钩印明也。 次索锁铃(召·引·缚·喜四摄次第可知)次辟除从魔。 如文可知。 次示三昧耶。 辟除·从魔时恐圣众退去。 故示三昧耶。 令欢喜留住。 次阏伽。 检诸轨云。 浴诸佛圣众等足。 私助显云。 如人远来先洗足也。 次华座。 如人洗足次着座欤。 自下第五成身结界者。 迎请已竟将修供养。 于此中间有此法也。 其别别意。 次次可知。 初执金刚。 欲作金刚事业。 作事业金刚萨埵。 次被甲。 作金刚萨埵。 次被金刚甲。 次怖魔。 被甲竟次伏魔。 次难堪忍。 除魔竟次结界。 次四方四大护。 结界竟置大护者。 又云。 前难堪忍一人普护十方三世。 今四大护各护一方。 次二守护大护者次置小护者欤。 自下第六供养赞叹者。 或说初阏伽(供养以前方便已竟次当供养。 然护摩法欲献供具。 先以洒嗽。 今亦准之)次涂香。 次华鬘。 次烧香。 次饮食。 次灯明。 此六次第有云。 阏·涂华·烧·食·灯如次表坛戒忍进禅惠也。 但五度皆不离进。 故以烧香置诸供中(云云)私云。 此以深秘释可有浅略释。 可寻。 次普供养。 前依事相别供其物。 此以观念总供一切。 次赞叹佛赞次第诸教多尔。 供养由具功德。 故供次叹德欤。 对受记有人云。 已上供养事。 以下念诵次第。 私云。 此言最善。 但又彼记出有人说中。 五色界道诸尊观等之次有四处轮·布字三十二相布字等。 次中胎九尊。 次遍知乃至世天。 次治路乃至供养。 次三十二印。 次加持珠乃至念诵。 若依彼说诸会印明只加持所观诸尊也。 此亦不违理行者可思择。 自下大文第二总别念诵分。 初总念诵诸尊。 次别念诵本尊。 就总念诵中三部四重诸会诸尊有二次第。 一者诸会总念诵次第。 二者诸会中诸尊别念次第。 今除中胎余只辨总(别非简要故且置之)此有异说。 且示今轨(余如后示)此有十三会。 然中胎毗卢遮那会在布字后。 故先明十二会次第。 一遍知印(亦名一切佛心)是佛部也。 故在最初。 二观自在会。 莲华部主故在第二。 三文殊会(观音表大悲。 文殊表大智。 菩萨利生行愿悲智次第可然)四除盖障会(文殊是智惠之体也。 除障是智惠之用也。 体用为次)五地藏会(前二智惠。 今是福德也。 惠福为次)六虚空藏(以前三会福智各别。 今兼福智。 所以然者。 此菩萨或为福德门也。 是五部中宝部主故或为智惠门。 求闻持者。 归此尊故又虚空与藏对智与福耳。 可思)七苏悉地会(诸师不必为别会也。 虚空藏会中开出此会。 故次有之)已上莲华部竟。 八金刚手莲华部次出金刚部主也。 九般若不动等(金刚部中开出此会故次有之)十四大护·二守护(前九所护。 今即能护故次有之)已上内金刚部竟。 十一释迦会前一二重曼荼罗是法身眷属也。 第三重是生身眷属也。 即名外金刚。 释迦示同为其主。 故次有之。 十二世天(释加眷属故在次也)次布字八叶等。 摄轨云。 转字轮成佛。 仪轨以之思之。 前十二会表果后所现权□也。 布字八叶等表道场所得实本也。 开□显本。 寻□知本。 故□次有本也。 四处轮(此四轮中大日如来·因果·体用·自利利他·无边万德·具足圆满·无有阙减)次十号偈前成佛也。 今其名也。 次真言王(以此加持四轮十号所表功德令成就也)次中胎八叶。 无所不至。 前三似总。 此九似别。 总别为次。 明此九别次第者。 诸文不同。 今先引之。 次和会之。 今轨云。 大威德生(宝幢)金刚不坏(开敷)莲华藏(弥陀)万德庄严(鼓音)一切支分生(普贤)世尊陀罗尼(观音)文殊师利法住(文殊)迅疾弥勒(弥勒)无所不至(大日)又检八印品云。 世尊大威德生印。 世尊金刚不坏印。 莲华藏印(疏云。 此如来藏印亦名莲华藏印。 如来万德庄严印(疏亦云内外庄严印)如来一切支分生印。 世尊陀罗尼印。 如来法住印。 世尊迅疾持印(已上经)此中不对人亦不指方位。 但次第同今轨。 彼品义释初如经释经竟云。 复次第一东方宝幢佛。 第二南方开敷华王。 第三西方阿弥陀。 第四北方鼓音佛。 第五东南方普贤菩萨。 第六西南方文殊。 第七西北弥勒。 第八东北观音(四佛次第同今。 菩萨异也)又秘密曼荼罗位品云。 东方宝幢如来。 南方开敷华王如来。 北方鼓音如来。 西方无量寿如来。 东南方普贤菩萨。 东北方观自在菩萨。 西南方妙吉祥菩萨。 西北方慈氏菩萨(四佛次第异今。 四菩萨同)摄轨云。 以四佛四菩萨。 相对八印同今轨。 但四佛不指方。 四菩萨指之。 即同前经。 广轨云。 东方宝幢世尊威德生印。 南方开敷王世尊金刚不坏印。 北方鼓音王如来万德庄严印。 西方无量寿莲华藏印。 东南普贤如来一切支分生印。 西北观自在世尊陀罗尼印。 西南文殊如来法住印。 东北慈氏世尊迅疾加持印(四佛次第异今。 四菩萨同。 但四菩萨方位异今。 上来引文竟)案今轨云。 四佛东南西北即为次第。 其四菩萨普贤·观音东之南北为一双。 文殊·弥勒西之南北为一双。 若准广轨。 四佛以东为初。 南北为次。 以西为后。 即初东后西为一双。 中间南北为一双也。 四菩萨东南西北从隅向隅以为一双。 西南东北亦复如是。 自余准知。 大日中央以为最后(此且约方次第)若对法门。 四佛对发心·修行·菩提·涅槃。 大日或对方便。 或对理性。 次第可知。 亦有异说。 更检。 四菩萨别对法门诸文不明。 但或云四摄。 或云四行。 又或八叶为四智四波罗蜜。 更检。 次百光王。 经疏云。 ^5□暗字一切真言之心。 真言之王。 真言导师也。 于诸真言最为上首(云云已上)故此真言加持为最后究竟欤。 私助显云。 依布字八叶等成大菩提竟。 智光圆满内外明彻欤。 自下第二别念诵本尊。 加持珠。 此有二意。 若浅略释。 上来普念诸会诸尊。 今别点一佛以为本尊。 满□遍求成就。 故先加持珠也。 若深秘释。 前已成佛竟。 次当转法轮。 故三旋转珠。 先表三转。 次正念诵表法轮之体。 次念诵(如前可知)次虚空眼。 所修功德专献部母。 不令灭没。 故以部母印明加持(云云)自下大文第三供养奉送分。 五供·普供赞(已上如前)次阏伽献供竟嗽口欤。 如义释云。 供养已重洒香水。 及倾阏伽。 如人食已用水澡漱口(已上)次振铃事竟欲还。 故先警觉。 次加持句。 疏意云。 佛为令法眼道久住于世。 以此真言加持此法(云云)私助显云。 法华说分身来集之本意云。 令法久住故来至此(云云)今亦尔也。 佛为法来故将还时念此佛加持句。 殷勤祈请。 令法久住。 譬如世人送客之时。 最后结谈至要之事。 次解界。 祈请竟将还故解界。 次示三昧耶。 解界将送。 恐诸尊为无等大誓之所留止。 故还呈三昧耶。 次现在诸如来偈呈三昧耶。 诸尊将还故陈恋慕渴仰之辞。 如世人送客时表殷勤期后会。 次奉送(可知)次护身圣众去时。 恐魔界来故护身也。 次拍掌。 如金刚界轨云。 次应被甲已齐手而三拍。 令圣众欢喜。 以此心真言。 解缚得欢喜。 获得金刚体(云云)佛事竟令圣众欢喜欤。 次九方便。 以所修善根回向普贤愿欤。 十愿·九方便眼目之异也。 次回向。 回向普贤愿竟次随方回向。 自下更明诸会次第异说者。 安然阿阇梨对记云。 惠和上云。 初释迦。 次诸天。 次文殊。 次除障。 次地藏。 次虚空藏。 次遍知。 次观音。 次金刚手。 次般若不动等。 次字轮。 次真言王。 次八印。 次大日(云云)此修因向果次第也。 慈觉大师将来摄大仪轨·灌顶法中先中胎院大日八印。 次第一重遍知印。 及三十尊印。 次观音部。 次金刚部。 次不动等。 次第二重四菩萨等。 次第三重释迦世天。 即是从本垂□念诵也。 摄大仪轨别本中先胎院大日八印。 次第一重遍知印。 及三十尊印。 次观音部。 次文殊院。 次除盖障。 次地藏院。 次虚空藏。 次金刚部。 次不动尊等。 次释迦院乃至世天。 故玄法两三卷本及烂脱本。 及青龙寺三卷本等。 并皆用此次第。 但青龙寺本供养会中。 成身不入三十二印。 大赞之后列二十二印。 次四处轮。 次八印。 次大日印。 以后同前。 此等意云。 初遍知等以为佛部。 次观世音等·文殊·除盖障·地藏·虚空等部为莲华部。 次金刚手·不动尊等·释迦世天为金刚部(已上取意)并是三部次第也。 又云。 有人先遍知。 次观音。 金刚手。 次不动等。 次释迦。 次文殊。 次除障。 次地藏。 次虚空藏。 次世天等。 次五供等。 次毫相等。 三十二印。 次念诵等。 若以释迦在四菩萨之前。 似天竺本曼荼罗。 释迦在文殊内。 若以三十印在念诵前。 亦似严身以修念诵(已上取意)出如此种种异说竟。 又云。 安然阇梨云。 取舍在人。 行藏随乐而已。 私检诸师仪轨。 多异此记所引。 恐异本欤。 今且出所见一两本。 摄大仪轨。 初遍知(私云佛部)次观音。 次文殊。 次除障。 次地藏。 次虚空藏(已上莲华部)次金刚手。 次不动胜三世尊(此中不说中央般若菩萨)次释迦。 次世天(已上金刚部。 是三部次第欤)次四轮十号。 五字真言王。 八叶。 无所不至。 百光王(此轨与今大同小异。 相好等印在遍知印)同轨或本初遍知(佛部)次观音(莲华部)次金刚手。 不动。 胜三世(此中亦无般若菩萨。 此上二会内金刚部。 已上四会初重)次释迦(彼文云。 往第二院东方初门。 释迦坐白莲)次世天(已上外金刚。 即第三重)次文殊(彼文云。 应往第三院因陀罗方中。 先安妙吉祥)次除障。 次地藏。 次虚空藏(已上莲华部。 即第二重。 此轨次第难详。 善思择之)次四轮。 十号。 五字。 真言王。 八叶无所不至。 百光王(此轨始终不说相好等印)广大轨。 初遍知。 次观音。 次金刚手。 次不动。 胜三世等(已上初重。 但此中无般若菩萨。 下卷十二真言王前。 云次当大日前般若波罗蜜云云。 有四行余文)次文殊(彼文云。 次于第二院四方相均普)次除障。 次地藏。 次虚空藏(已上第二重)次释迦(彼文云。 次东第三院释迦师子坛)次世天(已上第三重上来总是三重次第欤)次真言王八叶。 无所不至。 百光王(此轨无四处轮。 又相好等印在供养会中。 但藏腰等印在五供养前。 顶甲等在赞叹后。 生起难详。 经文亦然)青龙轨三身赞后遍知印前在四处轮。 真言王。 八叶。 无所不至。 百光王。 余如今轨(三十二印亦同今轨。 在供养会中。 检一两本皆尔)问。 以前所引两朝诸师诸会次第。 安然阇梨判云。 释迦世天为初。 乃至布字八叶等为后。 即为从因向果次第。 翻此名为从本垂□。 又如今轨。 且就三重遍知为初。 乃至世天为后。 此为三部次第(云云)若尔中胎九尊别置最后。 以此对列前诸会时。 不当因果本□次第。 亦非三部。 是何次第耶。 答。 此亦未详。 然三重诸会虽有差别。 总而言之是因是□。 三重为先。 中胎为后。 岂非从因向果。 又以□寻本。 如挹流寻源。 岂亦无本□义。 此约所难一往会之。 理实应言。 布字·八印等是秘中之秘。 密中之密也。 法王髻珠不妄与人。 调练机根。 久后授之。 故诸轨中多置最后。 若既得已自修行时。 置初置后任意自在。 故青龙师置之最初。 须善得意何守株乎。 胎藏界生起一卷秘密教法文义难详。 近世学者如虫食木。 今为练愚心聊回思虑。 虽信射的之谕。 犹恐其不契理。 庶几见者加添削矣。 末学沙门觉超记 发布时间:2025-02-18 08:07:4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