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字要略观 内容: 阿字要略观《大正藏》第77卷No. 2439No. 2439阿字要略观(并大意)实范上人草凡修阿字有三业行。 谓身语意。 字母释云。 学之书之定得常住之佛智。 诵之观之必证不坏之法身(文)书是身业。 诵是语业。 观即意业。 学通三故(智度论有闻等六行)观行有二。 观能诠字。 观所诠义。 秘藏记云。 声字实相顺逆往返观想。 此观能诠字及所诠义。 能诠亦二。 观色文字与声文字。 如大日经字轮观等。 此是并观色声文字。 观义多种。 或观一义。 大日经等一切诸法本不生义。 或观三义。 大日经疏吽字义等所谓不生空有义也。 或观五义七义八义。 如守护经十住心论。 或观十义。 如法华轨。 或观百义·百二十义·百四十义·及无量义。 守护大集及大日经疏·十住心论广说可见。 能诠具有六尘文字。 所诠亦有字相字义。 而令且论色声文字。 唯字义耳。 虽观能诠。 所蹄是义。 义虽无量要唯不生空有义也。 不生等义浅深重重。 苏悉地经·菩提场经·大日经疏·十住心论·二教论等广明可知。 而今观则是究竟法身所说。 大真言之最深秘也。 若约横义世天真言乃至究竟法身真言无差异也。 念持真言启白文字。 世出世间凡开口音无非阿字。 内外一切文字点画无非阿字。 是故当知。 一切色声文字皆是不离阿字。 理实虽尔初学先须观●一字。 其方法者。 大日经疏云。 然行者初学观时心未纯熟。 未得现前。 当先画作妙莲。 如上所说(上所说者八叶花也)极令微妙。 兼置阿字。 常现前观之。 当于圆明中画也。 此圆明由如圆净之镜。 其中极深阿字圆光。 于中谛观久久即能现前分明见既于外处见已。 回观自心于圆明中。 见观阿字莲华。 若准三摩地法·菩提心论及疏上文当画白色。 而一肘量圆明。 亦依法华仪轨可一肘量。 准疏上文字金刚色圆色字量计以知耳。 又疏云。 一切众生为诸烦恼等之所缠绕。 所以不能自了其心如实之相也。 是故先当观此心处作八叶莲华。 观令开敷诸蕊具足。 于此台上思想阿字。 而在其中。 义释云。 行者初习观时虽暂得相应。 犹如电光倏见倏灭。 纵使明白不应味着而起意高。 设令隐灭亦勿追念而自爱悔。 但一心如说行之。 施功不已。 久久自当纯熟。 乃至欲大便大。 欲小便小。 欲观者皆现。 所欲作者皆成。 譬如巧工得百练[糸*羸]变转无碍随为施为真言行者常当观念我胸内有干栗驮心状如莲华合未敷像(凡夫心如合莲。 圣人心似开华。 佛心如满月。 今就凡故)筋脉约之以成八分上向而在(男子上向。 女人下向。 今就男)即此八分肉心方作八叶莲华白色开敷须蕊具足于其台上有一圆明于其圆明●字在中此字方形而金刚色言方形者毗卢遮那本地形也金刚色者自然性净不变色也从此字中出无量光其光四散而合为鬘(合无量光以为一光故。 若为鬘)犹如华鬘围绕此字●字所表谓一切法从本初来不生义也(阿提本初义。 阿耨波陀不生义)而于此中开有三义本初中有有空二义不生即是中一义故初有义者谓一切法若有本初则是因缘所生之法故名为有有者假有即是真有待因缘义以为假有体本有故以为真有是故方有不出此有次空义者若一切法揽因缘成则无自性是故为空此无性空即是大空大空者谓超十八空遍一切有而彼所依如太虚空遍一切色而为彼依是故万空此空为极不生义者一切诸法皆悉无不从众缘生能生之缘亦从缘生展转从缘谁为其本如是观时则知诸法本不生际是万法本故见生时即见诸法本不生际此不生际即是名为第一义谛即是自性清净心也若见诸法本不生际即知诸法不可得义所以然者本不生者本有本空非有非空是故不生名不可得唯此道理是真实义所以名为一实境界一实境界即是诸法之体性故名为法界此不思议法界即中即假即空不实不妄无定相故离一切处若欲云空即是有也若欲云有即是空也若欲云中有也空也由是义故离诸表边欲云非空即是空也欲云非有即是有也又非非中而是中故以此义故离诸遮边(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名之中。 故以空有义成中义也)如是远离一切诸边实智所行故名中道如是有空及中三谛不同而同不异而异(上句遮义表体。 下句遮体表义。 是理甚非一切方便乘人之境界)诸法三义为之所诠自心阿字为之能诠若据阿字自诠阿字能诠阿字即所诠体于其中间更无间杂此所诠字从何处来无别来处从我心生是故即空即有即中虽从心生展转观之本来不生离诸戏论一实境界法界中道不实不妄无有定相离一切边不可思议即是名为自心实相即是名为诸法实相即此阿字大日种子亦名一切诸佛种子亦是法身如来密号非但密号即是诸佛加持之身即是报身即是法身是本地身一切如来妙感妙应皆不出于阿字门也又是一切真言之心亦是生处亦是住处一切真言此为最上一切法教此为根本又此阿字菩提心故若能通达则是通达大菩提心即是通达种智之源本不生际即法界故若能悟入则是悟入法界之门即是名为初法明道若人一缘住于阿字是即名为阿字三昧亦即名为真言三昧亦为毗卢遮那三昧亦即名为正觉等持若人能行此阿字者能除一切无明烦恼随彼所向无不摧灭一切戏论无不永息乃斯行人成金刚性断诸恶趣诸苦不生又此阿字本不生故有息灾用一切功德具足无缺即增益用无量过失殄灭无余即降伏用无一法出本不生者即摄召用(智度论有强识念等二十种功德)若行字门巧妙智生(巧妙智即一切智智)若见诸法本不生际即是如实知自心也即是名为一切智智若观阿字即同大日法身之体非唯大日亦与诸佛同体无二当知行者染欲之心真实慧心而相和合即同于真而共一味如是观者即是如来入阿字故了知真言行之与果若了知彼即是授得无上大果真言行者初发心时直观自心如实之相了知诸法本不生故人法戏论净若虚空成自然觉不由他悟故此观为顿悟法门阿字要略观(本云)永正十六天(己卯)卯月五日。 以良范法印御本书写之。 源镜房 发布时间:2025-02-19 08:14:5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