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诸法分别抄 内容: 诸法分别抄2448诸法分别抄身心本元事六大事五大形色因缘生事五大本末分别事五大通名轮事五大五色中何为本事法性内五大世间外五大分别事五大重立离散本末事五大相克相生事五大假实分别事五大重立次第事诸法能成六大一异事五字门四万六大分别事五字有点无点事色心法体形色同异事以上十五个条毕身心本元抄东寺赖宝记身心二法共虽实相体。 显密所诠旨趣各别也。 常途意无明寂真理为所入体。 故以心为能入。 是则法性体无色无形。 但有功能。 故证此理无分别智独施其功也。 相人体等缘起事法故。 假名无实当体实相之义终以无之。 然真言家意色身实相义诸教不共也。 五蕴和合依身一一相好皆理智不二总体。 各法尔道理也。 一一相好各与法性深理相应法然不坏故。 因缘生事法当体即是实相也。 即事而真所谈自宗独存。 又事理俱密上辨体用时事体理用也。 其故一切理趣是五色五形。 乃至一切色形各各功能也。 阿字不生黄色方形。 金刚不坏形色。 以为其体等也。 疏一云。 如来金刚之幻○缘谢即灭之机兴则生。 即事而真无有终尽(云云)同七云。 复次世尊以未来世众生钝根故。 迷于二谛不知即俗而真。 是故殷勤指事言。 秘密主。 云何如来真言道。 谓加持此书写文字以世间文字语言实义。 是故如来即以真言实义而加持之。 若出法性外别有世间文字者。 即是妄心谬见(云云)^5□上人释云。 真言之事能生本显教之理所生枝末(云云)此等释文皆成此义。 显教中皆云假人实法。 唯真言教谈人本有。 是则因缘和合全法尔道理旨说之故也。 然此人身即是色相为体。 此身上具理智德。 三部门时理智为所具莲金二部。 身体为能具佛部。 是心胜劣义也。 秘藏记云。 胎藏者理也。 金刚者智也。 界者身。 持金刚者身。 身即聚集义也。 言一身聚集无量身(云云)此义以一身为能具总体。 以理智为所具二种也。 况缘起身心共虽事法所摄。 心近理。 身当体是事也。 是故诸教多名心理。 然佛果内证遮情表德二门是别也。 约心论体。 以遮情为极。 约身论体。 以表德为功。 是故表德实义。 但依色身实相义也。 心所作但以道理为先。 身所作直以色相为本。 身心二用如次表德遮情二门也。 浅深分别谁遮之乎。 秘藏记云。 据人喻。 四大和合所成之身是则体。 手足屈伸取舍是则用。 眼耳等一切好丑是则相。 地水火风是则性(云云)是体相用皆就身论之。 十界曼荼罗性德岂出身份乎。 大日经开题云。 上从大日尊下至六道众生。 住各各威仪。 显种种色相。 并是大日尊之差别智印也。 更非他身(云云)是世间十界当相。 住自三昧威仪。 全大日尊普现色身四重曼荼印成也。 又秘藏记中本不生为体即曼荼罗诸尊各各身也。 三平等为宗。 一身具无量身。 自他平等义也。 三昧为用。 迷悟深净上转下转等也。 是于佛身上分体相用。 皆成立曼荼罗。 更无开心性。 就中宝箧印经等意。 说五轮塔婆为九圣所归极处。 是六趣众生悟入所归处。 四种法身能生所依处也。 圣位经云。 尔时金刚手等无量圣众。 各还本位转成五轮(云云取意)又云。 自性及受用变化并等流。 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云云)自性身者。 六大法身五轮塔也。 礼忏经常住三世净妙法身者。 又当之。 宝箧印经。 此法界塔婆下自无间上阿诃尼吒イタルト(云云)是说十界凡圣所依体也。 疏六云。 梵音制底与质多体同。 如第三重曼荼罗。 乃至次第增加。 中台涅槃色最居其上。 此制底甚高。 又从中台八叶次第增加。 乃至第三随类普门身无所不遍。 故此制底极广(云云)四重圆坛圣众同依止制底义也。 凡上转极处必至下转元本。 显密圣教不异端。 制底者五轮塔名能造法位六大。 十界色身从此而起。 终亦归入五轮塔。 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云云)大师即身成佛义。 得名皆依身表名。 即是此等义也。 色心不二诸法法尔之时。 身心二法实虽无胜劣前后。 假存能所起论优劣初后。 凡用就体。 分理体智用之道理。 以身为能起胜体之义。 是一心意乎。 问云。 显密教法虽异。 善恶作业皆以心为先导。 是通例也。 法相大乘依三界唯心经文。 万法唯识所变为宗。 三论家由八迷成缘起。 以八不正观至悟入。 皆是心上迷悟也。 法花一乘一心三观一念三千。 皆以心为根本。 花严经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云云)或三世一切佛心造诸如来(云云)十界种种五蕴。 皆是心造法也。 说楞伽经云。 未达境唯心。 起种种分别。 达境唯心。 已分别即不生。 知诸法唯心。 便舍外尘相。 由此分别息悟平等真空(云云)达磨一门以之为极。 观无量寿经云。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入一切众生心相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诸佛正遍智海从心想生(云云)善导一家以之为要。 是以观经十六想观。 皆是心法上建立也。 起信论三界虚伪。 唯心所作(云云)又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云云)唯识论云。 不解观心欣求出离。 哀愍彼故说唯识言(云云)达磨大师血脉论云。 三界混起。 同归一心(云云)清凉国师还源观云。 三界所有法。 唯是一心造(云云)诸经论文。 诸大乘师。 同以心为本体。 密教何必大异乎。 况密家意身心共本有义为宗。 故虽明色心二法真实义。 以色望心论本末时。 犹色所造心能造之体也。 故宗意三句五转事业。 皆从菩提心而生。 疏三云。 此心犹如幢旗。 是众行导首犹如种子。 是万德根本。 若不发此心亦如未托歌罗罗。 则大悲胎藏何所养育。 自不能建立善根。 况复为人师耶。 是一众生成立。 如先自过去无明行识支一念起为种子托胎中。 而后以母胎养育一身成就。 菩提心为种子。 一切智人成立也。 又九云。 如大将于高峰之上建立幢旗。 备见山川倚伏敌之情状。 指麾百万之众。 动止言一离合从心。 以战必胜以攻必取。 若拙将暗于事势。 又失幢旗。 则人各异心不败不旋踵(矣)如是净菩提心为万行幢旗○住中道第一义谛。 山上安固不动。 以健行三昧普观十方。 悉见○诸地通塞障道因缘。 故能摄持无量功德。 普护一切众生。 凡有所为不可俎坏也(云云)此意安住佛果法城。 以菩提心为主为本。 事业成就也。 又疏一云。 入佛智慧有无量方便门。 今此宗直以净菩提心为门。 若入此门即是初入一切如来境界(云云)般若僧正疏钞云。 凡入真言有三门。 即三业○其三业中以心为主。 随心分别身○作业。 随身引导件二业。 以心为首。 故云入真言门住心品。 不云入真言门身口品。 以胜摄劣。 举主从伴(云云)法身三密观云。 因果俱时者。 谓心名为因也。 色以为果。 所以者何。 一切色法皆一心所造也。 此心色本来本有也。 不生不灭。 不即不离。 不一不异。 故曰因果俱时(云云)金刚顶经义诀云。 色相境界智所变故。 智性无碍无量用故(云云)疏十云。 以一切法乃至显等色万类差别。 莫不从心分别而有。 今此阿字门亦不从外来。 但从心生。 无别来处(云云)此等诸文皆心身二法。 如次本末前后次第义也。 密家岂非以心为基乎。 就中大日经意。 以如实知自心为一部要门。 众生自心品即是一切智智。 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 此法门遥超余经。 疏一云。 虽众生自心实相即是菩提有佛无佛常自严净。 然不如实自知故。 即是无明。 无明颠倒取相故。 生爱等诸烦恼。 因烦恼故。 起种种业。 入种种道。 护种种身。 受种种苦○自心自见苦乐。 由此当知。 离心之外无有一法也(云云)十住心浅深则此如实知自心上建立之。 夫自心所变外亦存何法乎。 疏七云。 三界万法唯是识心。 以因缘变似众境。 乃至修瑜伽者有种种不思议事。 或能面见十方诸佛普现色身。 亦皆是心影像。 以心本不生故。 当知影像亦无所生○如影自无定性行止随身。 心影亦尔。 以心动作戏论无一念住时故。 世间万用亦复为之流转。 了心如实相时。 影亦如实相故不可得也(云云)密家身境宁非从心起乎。 凡色心二法中色闇钝为性。 隔碍功不自在故。 不动一处。 不遍异所。 其相粗影。 其体昧劣也。 而心虑知为性。 无碍为德故。 常居内速疾隐秘。 施神通自在力用。 觉了猛利。 作周遍法界功能。 于一念中双照善恶。 虽在一处遍一切处。 不动而动。 动不动生佛不二观门。 迷悟即一知见。 皆是心作业也。 觉烦恼即菩提。 得生死即涅槃。 即心即佛大利皆以心为体而诸法生起外从内出。 粗从细生。 尔者粗色何生细心乎。 加之菩提心论云。 凡人欲为善与恶。 皆先标其心。 而后其志成(云云)非啻菩提心为出离行果本。 世间一切事业必以心为先导。 然后成其事业。 眼前境界法尔所起也。 依之安下转缘起众生。 六趣轮回变相烦恼业苦次第也。 其造业感果种种展转。 皆从内心烦恼生。 又十二因缘中念无明为元初。 造现在识支等果报。 依正报一切诸法。 皆是心所造也。 复次就身心假实相思之。 三界诸天自下至上。 果报胜劣次第法尔所作也。 其中欲色二界五蕴所成。 无色界四蕴所成也。 身心粗劣假法故。 上界殊胜果报现起之时。 色相既但存心相。 是心实法在元细位故也。 凡显密二教未立谈以前。 法尔有如是事业。 云何真言教意。 以色为本。 法为业用乎。 忽招世间相违失。 又皆三句五转配立。 岂非自教相违乎。 次会违文。 即事而真实义。 以五蕴和合事法当体。 为法性深理相应内证(云云)以诸佛凡证菩提心所造色身事法。 望常途一心缘起影像。 为内证相应真实也。 ^5□上人释等皆此义也。 于密教中论身心本末胜劣之曰。 五智奥源却绝余经相望义也。 何以异门成异门耶。 次遮性表德中以身色事法为表德(云云)表德实体涉两部也。 身心共具色相。 本有真实功德也。 仍两部曼荼诸尊人相本有义表德至极也。 十住心论释云。 秘密庄严住心者。 究竟觉知自心源底。 如实证悟身之数量。 所谓金刚界会曼荼罗。 胎藏界会曼荼罗是也(云云)金刚界三十七尊曼荼罗。 经中三十七尊住心城(云云)是心所现尊也。 疏一云。 譬如金师以巧方便以金作种种异物。 虽皆是金而各异名故。 今毗卢遮那亦复如是。 于萨般若平等心地。 尽作诸佛菩萨。 乃至二乘八部等四重法界圆坛(云云)又云。 佛从平等心地开发无尽庄严藏大曼荼罗(云云)此意胎藏曼荼罗。 又从心开之也。 尔者心造上两部曼荼圣众。 或辨体相用。 或立十界异也。 总而言之。 于两部有浅深无浅深异也。 他门胎藏为浅。 金刚为深。 依之修胎因。 金果证诸尊瑜伽(并)依胎而修即此义也。 自门有浅深二义。 约浅略两部互有浅深。 据深秘者不二平等也。 所谓胎藏有二。 一莲华胎藏。 二包胎胎藏。 金刚有二。 一本有金刚。 二修生金刚也。 若以莲华胎藏望修生金刚胎深金浅也。 若本有金刚望包胎胎藏金深胎浅也。 若又莲花胎藏与本有金刚对之。 包胎胎藏与修生金刚对之。 两部一致不可有浅深。 而此建立中无浅深实义也。 互有浅深假说也。 尔者何今以假说为所立实义。 次以轮塔婆为四种法身所归义。 宝箧圣位二经说等实如是。 然而六大法身何局身乎。 若通身心争不成心为本所立义乎。 况疏此中秘密以心为佛塔(云云)实心所成塔云。 义为深秘者乎。 又论即身成佛(云云)疏即心成佛(云云)智证大师释。 身心优劣难分之旨明。 谁伸尺测虚空(云云)尔者必以身为本。 所立义难成者也。 宗义趣犹难决。 尔者如何。 答云。 法尔门之曰。 身心体性各住本源。 虽无胜劣本末。 且依随缘门论能造所造。 密教意实又重重也。 其中心为能造。 色为所生之诸文。 多顺常途教义也。 常途意说赖耶缘起谈真如金通。 真如亦名一心。 是心智至极无分别处号真如。 万法皆归此理故名且心也。 起信论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云云)此意也。 而理趣释经十住心论等。 显真如从真言吽字生义说之。 吽字是色尘之文字。 真如法处义也。 大师御释玩一心利刀显教。 挥三密金刚密藏(云云)是故谈一心所造经论诸文皆约真如缘起也。 密教中六大为能生。 故知能生位自有色心。 所生位又有四曼色心。 尔者如上云唯心所变之诸文。 六大中且约识大明能生义。 然而此中兼存五大能生义。 所谓大日经意菩提心者总通一切智。 若明其体五字门义也。 疏中以五字门名一切智门五义此意也。 而身心二法虽本有俱时。 若以二法各别论者。 色心不二义难成立故。 色心互生互住。 五字即五大种子故。 五智从色法种子起。 从色生故五智还居能造身塔。 五智即五轮塔也。 菩提心先依托色身可生。 彼法相等谈心起必托内境生故义。 又浅教还相同密家意乎。 大师二教论身心互为所住义明。 若以金刚智门为体论者。 举一全收故。 色相境界所变义成立。 密家万法唯心诸文皆不出此义也。 若以胎藏理界为体论者。 万法摄持故。 五智又五大所造也。 何法离身先义有乎。 其中先心以依身为所住。 如火在木中。 心起又似火传薪。 离身心独云何起耶。 身心二法如宝珠与光明。 身为体性。 心为相用。 理体智用义何相违乎。 胎藏本有理体。 金界修显智用。 皆以此意也。 依光照见珠。 似珠从光生。 随缘修生曰。 以心为先导义此意也。 但修行方便门。 以心为本。 诸文且依二义也。 一符顺常途义。 二三密用别义也。 初义三密中身语色法即是体也。 意密心法即是用也。 然此意密方便广大遍满诸法。 是故九种住心偏以心法为体性建立诸法。 今真言门又符顺彼教。 以意密方便教示众生也。 犹是以一心利刀截烦恼柴薪之义相同。 次三密用别义者。 身口意作业随用作之。 胜能各别也。 若修生显德门以意密为先。 菩提心为先导。 觉生死不生住菩提真道等。 皆此门也。 不转肉身。 不断烦恼觉知之。 皆意密作业也。 而内证万德门以身为本。 表德曼荼境界无尽庄严标帜。 皆身密事业也。 又利益众生门以语为本。 以入真言为宗教名。 故说法无等比。 声字表实相。 两部经王流出。 皆语密功能也。 依之大日经住心品广说三劫六无畏等行者修入相。 密印品诸佛大庄严内证法界标帜等。 种种色身密印说之。 真言藏品随一切众生本缘性欲。 十界真言等说之。 加之诸佛同行必发菩提心。 果德必现神变。 利他皆说法教。 如此义门不相乱有之。 故三密功用各别也。 众生不转门时。 无明烦恼之心为先。 是文随缘门故心为本。 然而无明一念动起位。 五蕴必具无明一念。 从色蕴生也。 无色界无色阴义。 是无粗显色也。 成实论明微细色。 大师云。 粗色虽无细色非无(云云)涅槃经云。 无色界天众见如来涅槃。 啼哭之泪犹如春雨(云云)大乘意皆带微细色。 故知细色犹在心法中。 色隐心显义存之。 色当相宛然无能所缘之差。 无相无缘法也。 心法带相分有能缘所缘义。 故有相有缘法也。 是故色细阴心粗显痴钝明利二法心身似有胜劣。 然而速疾隐秘义又通三密。 疏一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 况意业于三密用大门显胜能。 身体于体大本有门成所依。 身心相望重重故。 且约浅略者心胜色劣也。 其义如所难。 若论深秘圣见。 色身当体五大所成第九识理为体。 故身体心用优劣分明也。 大师性灵集法性身塔(云云)疏释于肉眼虽见粗色。 于佛眼者见微细色(云云)大师凡夫目虽见破圣见常住(云云)若理体存细色。 身为本源义。 何以凡情测之乎。 故论深义时。 心法圆明体之处。 必五大五轮形相可有之。 仍于心言相待绝待二义具之。 且一往相待门边。 六大能生中先约识大论能生。 若克性绝待门前心言。 又通色心。 所谓质多心与干栗多心是也。 是以声字义能生者。 五大五色以不二绝待故。 二法独立唯谓之心也。 凡经轨中能生所生建立义门无尽也。 菩提心论阿字者。 一切诸法本不生义(云云)大日经能生随类形文。 而疏约本旨明阿字义。 大师以此文为六大证文。 然而大日以^h□字为体。 举一全收故。 是先说阿字文也。 此等说约地大判能生。 金刚顶义决^5□字法界种相形如圆塔(云云)是则约水大论能生如此。 或秘藏记意以^□字门名法界诸法种子。 ^h□字尘深义也。 一切世界建立以一尘为元初。 南方宝生尊得名可习之。 或以^h□字门说能成众务事业。 世界建立从风轮成立。 悉昙字母中^h□字为初。 ^h□字终。 疏中本不生法。 一一从缘生。 法互能生成(云云)本不生者^h□字也。 从缘生者^h□字因业也。 ^h□^h□字末韵义故。 ^h□又从^h□生。 又大空三昧示空有义。 行者自心感善恶报云。 事疏家释中处处有之。 无畏所传五宇五佛宗义。 以空大为中央大日。 四佛从是生起。 以识大心法为能造之义。 前前闻明了。 又是空识二大为诸法能生。 大师即身义如此。 诸义兼备。 总立六大为法界体性。 今何以识大一门失余大本德耶。 凡自宗意判色心二法。 可有四重秘释。 一浅略释。 色法随缘假法心法不变体性也。 心本性虽一圆明如如。 依行者观心因缘。 诸尊形色尊卑重重也。 二深秘门。 心本性理体色性处事相也。 常不离事理。 共本有。 本末能所分齐自是各别也。 花严法界与一尘理胜事劣。 如辨事理一际无碍等也。 三秘中深秘中深秘门。 色心实相平等不二也。 色必具心大。 心亦备色形。 共六大为体。 无有藤劣。 是则五大六大开合不同。 上若开六大成身心。 理界大日五大所成。 智界大日五智所成欤。 而色心不二故。 两部大日各具六大。 是故身心二法不离不二俱居体性也。 四秘秘中深秘门。 色自性本源各各示体。 法然不生也。 心周遍德用法尔瑜伽互相涉入。 其义至下可成立。 上来四重初同三乘。 第二同一乘。 第三金刚界意。 第四胎藏界实义也。 上所言心造诸文。 心工画师等经说。 第二重义也。 金刚顶义诀法身三密观等文。 皆金界识大修生门义。 当今第三重也。 犹是一法界平等法门。 真言中心法遮性门义故。 准一理真如显乘也。 今所立第四重义也。 是色法为至极。 多法界表德门实义也。 后二门中第三第八识质多圆镜智上所论。 今第四重第九识法界心王建立也。 干栗多心故心言而色法也。 性灵集云。 遮那阿谁号。 本是我心王(云云)是干栗多心体即中央毗卢遮那法界王义也。 四重圆坛建立心地即当之也。 圣位宝箧等五轮法界塔亦此重也。 疏心塔释且心法上形相同制底言。 是色心不二门义也。 色心各各自建立也。 执浅不可忘深意。 次上下二转共以心为本者。 常途所判也。 今真言意不尔。 先约上转门云之者。 一切众生心中有八叶心莲。 四方四隅鬓叶具足。 是最初羯罗蓝时含识体也。 自此体支分开出成立五根。 一身支体悉以此心莲为精骨。 即是真实心体也。 经中常住妙法心莲台(云云)此中心者干栗多心。 是色法中实非缘虑心也。 然此干栗多心照了德带之故。 此心莲花中法尔有圆明月轮。 是即心法也。 而今教发菩提心者。 此心莲花中观阿字发素光色。 此光即月轮发明知见。 依之心莲花先开。 觉了即生。 然则发菩提心义。 开先干栗多后发质多。 同时虽无前后粗细故论前后者。 色为本发心法名自宗发菩提心也。 大疏云。 如俗言○开意解。 是则世间医道等传习云。 众生心藏必有九穴。 若发虑知时先开九穴。 然后发缘虑云。 故今内法观行又先开心莲。 次发虑知之旨释成之。 故知发心修行缘起又以色为本也。 顺常途不可难之也。 下转缘起又同此义。 俱舍颂判十二因缘。 最初云宿惑位无明(云云)颂疏释(云云)颂疏释云。 过去烦恼时五蕴悉摄之。 无明增故总名无明(云云)以之思之。 过去生五果圆满位起一念无明。 此即同时色蕴为依生之。 若尔无明又色为依而起。 何最初唯心法可云耶。 然常途意色本心末义不存之。 故无明为最初论缘起也。 而约实义者。 依前果发后果。 烦恼业苦如车轮。 无始终。 释论起业果报后生业识等。 缘起即此义也。 若尔者密教约实义谈缘起。 故色本心末义明之。 显教不知体性见缘起故。 心本色末旨谈之。 依身不同。 所起念随异也。 心善恶即是依支分上功能。 故身若住正位心必明了也。 密观心自内心妙白莲八叶正均等自性清净本分起故。 所起信心即大圆镜智圆明心也。 能起本心是。 不空心要云。 初发菩提心即大圆镜智干栗驮耶心云。 色心不二绝待门上心言。 具心心不二之心。 净菩提心之心言又存二心。 故即大圆镜智讫里娜野心(云云)大师御释表十界。 皆是自心佛之名字(云云)彼自心又不二心也。 如珠体清则光净。 此教中以印真言立修行相。 然后成观心即此意也。 六趣众生随形心。 所起心念胜劣明昧大异也。 可思之。 次迷悟相望无碍周遍等。 大日经如实知自心。 又是实莲月不二之自心也。 开之释云。 心自证心。 心自觉心(云云)初心心莲心也。 证之言表此义。 是所证至极故。 后心镜智心也。 觉之言表此义。 是又心莲心月本末前后之文也。 不二一如之自心名字存遮二诠一旨乎。 所作皆是用大建立也。 金刚顶经云。 归命毗卢遮那佛身口意业遍虚空(云云)大师云。 法佛三密入纤芥而不迮。 亘大虚而不宽(云云)六大无碍云。 体大上用大也。 用大三密共周遍。 何限心乎。 三密中论体用。 又身体心用也。 譬如日月体形色虽有分齐。 光用遍空中广照物。 觉了广遍神通远施等。 皆是用大功力也。 知无碍周遍等义所造上三密别德也云事。 况六大上五字门等种子存之。 是世间文字六大法性种子也。 种子字也色心二法中是文身非心法。 心法已从种子生。 何心为能生乎。 密宗实谈不可不传。 不可不知(矣)。 六大事赖宝口空觉上人记之今真言教法尔随缘等无量法门。 虽区寻其实体。 通以六大为体性。 凡显密二教教门虽多端。 显教以真如为体。 三乘五乘六度四摄等种种法门。 皆于真理上建立之。 真言以六大为体。 三密四曼十界依正等。 同以六大为所依也。 彼真如者道理之所极论其实体者。 唯有功能无有形相。 无分别智之所证一心灵明之体性也。 色相境界一切作业悉远离之。 此故以名言不可施设。 唯理智冥契相应不二为其体也。 今真言所立六大法体则不如是也。 形色性类具足轮圆。 其体亘事理。 其德包凡圣。 所谓色法五大。 心法五智。 开立之云六大也。 心色虽异其性即同。 故色相具缘卢。 心理亦带色相。 两部大日同具色相。 理智圆塔共有形相。 是即事而真大宗。 性相不二深旨也。 所谓五大者。 方圆三角半月团形也。 其色则黄白赤黑青。 其种子是^h□^h□^h□^h□^b□也。 五音五气五香五药等。 一切作业无边色相悉具足之。 能为诸法能生居法界极位。 是号法界体性也。 其故若就形色云之者。 方圆等五形是本体也。 自余高下粗细等种种色相。 皆是支末也。 亦约显色。 黄白等五色即本色。 余显光明等一切色皆是末也。 如云显形者表色亦尔也。 五佛威仪为其本诸尊作业是末也。 如是本末诸法中通有之。 所谓五音为本作一切声。 五味为本造诸味粗。 乃至五方五时等。 无量无边作业。 皆是具本末。 各各本位即是五大五轮功德也。 若不达此性相者。 唯是因缘造作法非实相体。 小乘分假实四大。 大乘作事理分别。 皆不知此法尔瑜伽事理法性实义故也。 今真言教独立此义。 以六大为诸法体性。 内证实际建立佛身形相。 众生妄体开示即身成佛。 凡身即佛义。 皆是以六大为法体也。 问。 方圆等形缘起事相也。 随缘起灭无有定量。 何必五形五色相应。 又契当法性欤。 深理乎。 答。 一切事法皆自因缘起义。 实夫尔也。 于此中。 因缘生法亦非后然。 必法与理相应显现其形相。 因缘所生共法界也。 法界者即诸佛体也。 依之云之者。 五大五色等皆与法性深理相应显其形也。 一一切五种法性虽无量。 今且举小分释其所由。 一一五大有五种义。 一法性五德。 所谓^h□^h□^h□^h□^b□五字门义是也。 二形色。 方圆三角半月团形是也。 三显色。 黄白赤黑青是也。 四触尘。 坚湿暖动无碍是也。 五业用。 持摄熟长不障是也。 于二法大言其相应义者。 先地大者^h□字不生形也。 法门虽无量以本不生为实相源故。 若法生必可有灭。 本来不生今则不灭(云云)不生不灭即是不动转理也。 此安住不动理为诸法本。 故必带^h□声。 声声一切音声为根源。 而遍诸声中。 音响转异^h□。 遂不动开口势即是以^h□声故也。 而此^h□字不生理显形之时是方质也。 一切形中四方怉等猊。 是安住不动势力在之故。 依持之诸法止住一切。 皆方形德也。 是则方形与本不生理相应示现形故也。 次黄色者是增味义也。 众色中加黄色。 必其色增光遍诸色不违背。 不失其性。 是则色法中增益义有之。 虽遍众色黄色不违故不失本自体。 坚固不坏性示之。 如彼^h□字遍诸音不失自体。 此故黄色为金刚不坏地大色事。 其理必然也。 本不生及生及安住不动转与黄色相应。 法尔道理也。 次坚义者。 虽多触尘坚体成万法之依。 任持诸法之义有之。 即是上来黄色与方形性触受身体之时。 自然成坚德。 全非别法故也。 次持义者。 五大于诸法成其德时。 持摄熟等德有之。 其中任持义独以坚体施其功。 理在绝言。 皆是^h□字不生深理在事法中成各各叶用。 一一色相一一作业无不法尔法性德用。 约实云之者之者。 事法是体法性亦德用也。 德体互不二也。 事理即一如也。 世间事法外云有法性者。 即是妄心谬见。 非秘密境界也。 次水大者。 ^h□字门离言说理也。 谓^h□字者字体言说故。 离能所分别言说。 此云离言说理也。 即是^h□字门实义也。 ^h□字唇内所发水气所生也。 一切音声必从水而生。 所谓人唯中有风名昌陀南(变内风)今此内风与外风和合之时。 至齐下与肾水合。 鼓水生声。 仍水为因风为缘。 声始起。 此声触七处正成言语。 七处摄三内。 摄三内云之中。 唇内正发言说之处也。 是故^h□字唇声。 即一切言说体以之。 一切情非情发生音声。 即皆水气所发也。 若无水气必绝气息。 言说何生。 如是^h□字当体即言说故。 外无言是云无言说。 非寂灭无言也。 如彼真如法性离言说者。 皆是言说当体不见能所之义。 楞伽经云。 刀不截刀。 指不指指(云云)即此意也。 金刚顶经说悟菩萨云离言我所能(文)可思之。 次圆形者。 不住一处。 旋转无穷形也。 古人云。 不住一缘。 如圆珠安玉盘(云云)是则水性随器不定之猊也。 又是言语无穷水转之义也。 善恶是非一切名言随义而无有穷尽。 彼水性法尔与成圆相。 大海江河水乃至小池露滴等。 皆显圆体。 即是^h□字言说无穷转法性也。 次白色者。 自体洁白不为垢所染。 而还随一切染。 而不违背义也。 一切烦恼必由言说而起。 若废言说妄染更不生。 仍离言法生必带洁白之色也。 又离言故言语之体还无穷尽义。 能应一切法立其名字。 今白色随染不违亦是此义也。 次湿性者。 触着诸法令摄收不离。 即是水气无性故。 通彻诸法遍在内外。 是故令他物归一处。 此云湿义也。 依名字着其体。 聚集多物令归一处。 是即水大所作也。 次水大者。 ^h□字门离言说理也。 谓^h□字者体言说故离能所分别言语。 此云离言说理也。 一切言说如从水气生。 人喉中有风名忧陀南。 与外风合时至脐轮打肾水生声。 仍水为因。 风为缘。 声为所生也。 此声触七处出时为言说。 然则七处气正出唇内穷极。 仍唇内则言说正成立位也。 ^h□字则唇内声也。 是故此字云言说体也。 依之云之。 一切有情非情出声响生言说。 皆水气所生。 ^h□字体也。 真如法性理离言说者。 自体即诠表性。 此外不待能诠故。 一切轨持轨则者。 皆是^h□字体也。 言语体即轨持字体法门形故。 诸法曼荼罗皆^h□字体也。 楞伽经云。 刀不切刀。 指不指指。 今^h□字门离言说义即是意也。 皆是水大所作也。 是法破地狱轨水为西方妙观察智德。 说法即水大^h□字门德也。 次圆形者。 轮圆具足不住一性义也。 一也一切法中形体不定。 随器成其体即是水也。 是遍一切形不住一性义也。 法若带名言自性各别也。 离名言善恶等德相一切不定遍收诸义。 是则水无定相。 与^h□字离言说相应成其体之时显圆形也。 古德云。 如安圆珠于玉盘(云云)不住一性喻也。 离言说无过无德理显此形。 次白色者。 远离诸垢随染不违义也。 是又水大离垢秽。 离言绝戏论色相也。 圆形不住一性与白色随染不违。 显形虽异理致全一也。 世间水滴白色圆形不假造作。 法然所作也。 即是如此显形众色与法理相应自然道理。 其意易知。 次湿性者。 摄取诸法不离散义也。 水大无所不至遍至德有之。 周周遍诸法故还多法归一。 皆是水湿德也。 彼^h□字离言说性显平等理。 一味一相即是其成触尘之时显湿性。 湿是散义。 多法归一。 皆是水湿德也。 次摄者。 湿故诸法聚集一处。 不散故摄取义在之。 大师御释云。 妙高山王八万由膳那无有水大能摄之。 坏劫随风离散(文取意)如丸药等者。 以水湿气令不散。 为其干时水湿性似无之。 和合不离皆是水摄收德也。 若尔者一切草木国土各各体成皆水大德也。 义决云。 ^h□字法界种相形如圆塔(文)若依此意成一切形不散离物。 皆是圆形意也。 次火大者。 ^h□字离尘垢法也。 谓火性者热气猛利通彻诸法。 令诸和合法。 离散为德。 若法离散微尘是极也。 今此极微即尘体也。 诸严净具触尘类成垢秽。 仍^h□字尘垢义即是火体也。 尘累自本垢秽故。 此外有垢无染之物。 如此离能染所染云尘垢不可得也。 皆是火大所作热气德也。 ^h□字者舌内所发也。 舌则心脏枝叶也。 心则火性故出支分成舌。 息风触此舌时成^h□声。 依^h□火性也。 世间风大吹火性之时成声者。 皆是^h□字声也。 然而五处不分明故。 于器界等者^h□声不分明。 触人身舌端^h□声忽发。 可知是火大声也。 法性理离尘垢者。 浅深重重义虽有之。 论至极者烦恼即菩提。 离能染所染名离垢至极。 今火大成尘垢。 此外有尘。 不秽之义同也。 次三角者。 锐利形也。 刀剑等法一切草木等折破。 即三角形分散诸法成尘垢作业也。 亦是火大及^h□字义相应在法性名离尘垢义。 显形色之时云三角赤色也。 次赤色者。 炽燃猛利色也。 一切天魔等向日光失眼精。 是赤色猛利炽盛义也。 今此赤色垢秽诸色意有之。 五色中赤色必其色相遮眼之德在之。 则是色法强盛无过赤色。 以色相覆法故。 又相离尘垢义有之。 此意如上又一切婴儿等。 必赤色见成敬爱。 亦是诸苦所因贪欲为本意也。 火大自体尘垢故。 离能垢所垢之义具之。 今此赤色成敬爱境。 生心垢意同之也。 理趣经云。 如莲体本染不为垢所染(文)即此义也。 胎藏大日住众生欲处。 以赤莲为座。 爱染明王住贪爱性故。 住赤莲花及日轮中。 皆是火大尘垢三角猛利其意符契。 次暖者。 干燥义也。 依寒气诸法凝结。 若触暖气必离散。 一切干燥令离散之德。 皆暖性之所成也。 又暖性至极成热气。 热气吐其精即火大也。 世间赤色三角(文)令一切草木归灰。 灰炭皆是法尔道理。 所作非人切所作。 一切作业与水不同相违性有之。 一一作业详可思之。 次热者。 温育义也。 诸法生事必依水气聚集。 然而无火大烂坏可流注。 兹火大施暖气之时。 能令干燥不坏其体。 又不生。 火大者诸法凝然不可生长。 然火大生能温育令增长也。 皆是火大触类成德之性也。 更非别法也。 次风大者。 ^h□字门远离因缘法性也。 风者动转义。 诸法离合不定。 彼此移转即风德也。 是则万法气出现形也。 地水火法体上德也。 今此风大取业用。 此业即法界体随一也。 非缘起用大事业。 外典风者天地便阳忿也(云云)皆是色心二法因缘和合成立自性也。 二法相应成一法。 是云成所生一法。 因缘二法不违害之义有之。 是云离因缘也。 中论若法因缘生者。 成无生义(云云)依之^h□字为因缘体。 ^h□声喉内声也。 摩多位唯韵非声。 未成声体至体。 至体文因缘造作义有之。 仍摩多前后安^h□字四点。 体文初后置^h□^h□两音意。 摩多声字未生位建立之。 故不生字所摄也。 体文声字造作上立之。 故因缘字所摄也。 而因缘微细位即是作业也。 古德云。 一微涉动境。 成彼泰山势(云云)因缘必自微细作业起。 依之初^h□字名作业。 终^h□字云因业也。 总言之。 五处三内业。 众缘造作字中。 ^h□字居最末。 因缘至极声也。 是故^h□字云因缘声也。 今此因缘形音义。 显其体相之时成风大。 万法造作也。 若无风大者诸法成立增长德更可缺之。 次半月形者。 大力形也。 谓半月形者一方平旦安住。 一方圆形不住形也。 此二相和合成此。 则白体成立能造作诸法义也。 若只平旦缺动转义。 若但圆形安住德无之。 而今方圆具足成此形故。 能守自体而成作业。 即是风大有有力能坏诸法。 义相称形也。 法性因缘生故。 显不生义。 本不生故能成因缘。 真妄相和合。 生佛瑜伽皆是风大半月形也。 诸佛住教令轮身现大势力。 多于风轮中成之。 则此半月方圆不二形相应故也。 大日经云。 ^h□字名忿怒。 即此义也。 世间建立之时风轮居最下成半月形。 又是法然作业也。 与法性形色相应事。 深可思之。 次黑色者。 覆隐义也。 喻也。 喻如水不动之时现万像动转之时影像隐没。 因缘生故。 诸法本性形色覆隐随缘不定也。 互成能所。 一相增明余相隐没。 皆是黑色义也。 依之黑色因缘生法理。 及半月形相应更非别法。 显形二色。 二色其相虽异一法本末也。 全非别体也。 次动者。 因缘生义分明也。 诸法若动移遍至一切。 还堪然不坏离动作义有之。 喻如车轴自体能动虽生诸动。 常当中心而不移转。 风大动转亦以尔也。 自体能动还制群动。 皆是与因缘生形音相应成其作业也。 次长者。 长养义也。 诸法增长必依风大动转。 若离动转无生长之义。 即是因缘生义成长养业。 其意易知。 次空大者。 大空则诸法相尽容受诸色义也。 一切法体不出四大。 若诸相皆尽即是空轮也。 此空轮诸相俱时具足。 非偏一相云诸相尽也。 实形色都绝非性虚无。 即是^b□字门等空不可得理也。 等空理者众相皆尽。 一缘不住寂灭无为此云空理。 然此中万德俱生。 不增不减义有之。 其能诠则^b□字门也。 ^b□字^h□与^h□两音具足字也。 ^h□声则一切摩多尽之。 如是摩多体文五十字门同时具足。 即是^b□字也。 仍等空理轮圆具足俱时成就。 显其声尘之时成^b□乐字声也。 ^b□等五字皆同音故。 虽有此义竖论五字之时。 第一清音也。 第三浊音也。 第二居清浊中间。 兼清浊故等空义专在此字。 依此义故五。 五字终第五字通具足清浊。 ^b□等五字为大空义有之。 皆众音具足义为大空音也。 次团形者。 方圆不二众形具足姿也。 上三角下半月。 合二相为团形。 若互见融入即是方圆不二形也。 依之方圆三角半月团形具足圆满。 是则空轮形也。 等虚空法性显此形。 其意易知。 次青色者。 众色具足义也。 五色中相违黑白二色是也。 今黑白齐等和合则为青色。 是故青色有黑中间还兼黑白。 然此青色带光晖即黄色也。 亦此青色显了分明赤色也。 仍五色中具足众色义青色殊胜。 此故以青为空色。 是暂四州中南州虚空独显空本性义有之。 是云虚空色。 若约实云之者。 四色同时具足。 一相无相即是空色也。 仍无畏或释杂色。 或判浅青空。 不空唯云青色。 是则虚空上相待绝待二义也。 其义遂不可有相违也。 问。 四大形色外立虚空形色事。 大小乘教未许之。 若立虚空实体。 还相似胜论六句义中德句所依虚空。 甚可同内外乎。 将又现见虚空曾无色形。 显何色质乎。 答。 见世间易解空疑法性难解空。 浅智甚不足为论。 显教中说虚空无色。 皆彼随顺情机方便说也。 又若现不见虚空云者。 四州虚空随须弥四方其色各别也。 是则四处宝光映空所现也。 诸法必因缘生故。 空本性色与须弥光明因缘和合现相。 虚空自本无色形者。 须弥色依何可现青黄等耶。 大疏一云。 如振陀摩尼。 自无定相。 遇缘即同其色。 然其实性不与彼同性。 若与彼同性者。 是色随缘生灭时。 宝性应生灭也(文)空色亦尔也。 自本备众色。 俱时圆满故。 增强色无之。 虽似无定色为众色现其色。 可知空性则众色也云事。 依之众色摩尼带众相义。 与虚空有色义其义全同也。 但胜论空只谈虚空实体为德句所依。 世间计度分别定量也。 全法性相应义无之。 今虚空者具足众色。 一相无相等义。 即是与无相法性应契符内证深理以此空体诸佛普现色身之自证内极。 若尔者即事而真法性自尔空体也。 与外道情所谓空实有义不可相乱。 何为难乎。 次无碍者。 众德轮圆德也。 若一缘增减于余法有碍。 今已众相具足。 故成无障碍义。 皆是空与法性相应成此作业也。 次不障碍者。 依彼无碍于诸法不成障增上缘。 令生长万物。 皆是空轮德也。 世间草木及有情非情。 乃至法身果德皆依空轮不障碍之德。 展转增长遍法界。 是皆空轮作业也。 上来五大理事形色用分别之乎。 问。 六尘诸法性类各异。 ^h□等五字声尘五德也。 青等五色色尘不同也。 如是类别必非一法。 何色与声五德相配成同义乎。 如云色声者余尘亦尔也。 加之法性理非舍色心。 微妙寂绝远离尘累。 何俗谛色相直相应不生离言等法性。 五德论一体不二义乎。 玄师涅槃经疏云。 水湿火热。 即为同。 非不可答之。 此释尤有理。 今何立种种所曰论相应义耶。 还同外道等臆度分别境。 佛法中判如是义势其证有何乎。 答。 六尘法体虽自性差别。 法体不二相应义门有之。 凡思诸法缘起必非徒然。 彼此相望符契理可有之。 皆是法性理冥合示缘起色相。 若不然者一声有五音。 一色分五色。 如此五香五味五方五时等。 无量性类依何成之。 法若无所由之缘起。 更不可成。 依之一切法中五德众类虽无量。 必一类相应性德法然道理也。 是以大日经说五十字门。 以不生故^h□字现形乃至以因缘故^h□字现。 疏第七云。 且如^h□者若声若字举体不生。 当知声字之义即全举体不生(文)如云^h□字者。 余字亦可然。 五十字形音义相应旨经疏定判也。 全非学者今安。 又疏第八云。 若以此中意趣具观世谛香花等。 自然知彼色香性分。 无量方便触物而生也(文)凡即事而真谈。 直约诸法义谁疑之乎。 闻声知形。 闻香尝味。 世间事法天然不思议也。 今难势之趣偏对执常途。 似疑秘教。 大日经第一金刚手与毗卢遮那问答有之。 则与今疑问意同也。 萨埵问云。 佛法离诸相。 法住于法位。 何故大精进而说此有相。 不顺法然道。 如来答说云。 法离分别及一切妄相。 若净除之心垢心之诸起作。 我成最正觉。 究竟如虚空(文)疏第四云。 释此文既是有为有相。 岂能正顺无为无相法尔之道乎○汝欲更于何处求觅无相无为之法耶(文)一段问答意。 金刚手俗谛外存真谛。 疑直约诸法义。 如来说俗谛即真实。 成即事而真义。 望文可见之。 彼定师释且符顺常途明世谛绝名。 今所立不二性德中述瑜伽相应义。 常途浅略以不可疑滞者也。 五大形色因缘生事一切显形色必因缘造作有之。 乃至如邻虚不从缘生法无之。 依今暂约六大形色云之。 总别二二因缘有之。 总因缘者。 生一大之时五大互成因缘。 一一大各五大所成故。 如此五大增相减相虽不同。 生一色之时必以五色。 以五色成之。 一形显时尤五形具足作之也。 次别因缘者。 五大各具因缘。 亲疏各别也。 且如地大黄色方形者。 白和合生黄色。 谓此二色互为因缘成齐等色。 自然是云黄色也。 方形又三角与圆形和合造立之。 其故圆形边加三角。 是则方形也。 仍圆角和合成方形。 此二形外无方形也。 次水大白色者。 赤黑二色和合成之。 其故黑色者众极也。 白色众色始故。 色所极必还初义有之。 仍黑水生白波。 又草木茎叶花等至极其中生果实。 其最初皆白色也。 是则黑还体白义也。 次赤色者。 显了明白色也。 一切光明中日光独胜。 显光皆隐没。 即是白色义也。 依之思之。 于一白色洁白分明。 即是赤色之德也。 余色皆隐没。 纯白无相。 即是黑色义也。 如此赤黑和合齐等位。 位是云白色也。 世间白日耀天众星失光(云云)是则赤色至极显了义与黑色极众相尽义二义冥合也。 是云日轮明白色也。 次圆形者。 三角与半月具足成之。 谓圆者众形具足无减义也。 而三角与半月一切方圆等形也。 此二聚集不二冥合。 是云圆形也。 此义与空轮团形相类。 但空轮显二形带之。 水轮泯犹如双非照。 中道义可思之。 次火轮赤色黄白和合色也。 世间火色黄白相带之。 亦黄白二色和合成赤色。 天然相也。 是地水二大相克吐其精之时生赤火。 石中带火。 又波涛相击时生火等。 皆是黄白二色中含赤意也。 三角又方圆不二形也。 谓三角者三边齐等上下不定也。 仍带四角方形之相也。 三边齐等圆形义也。 上下不定随缘而住无定相故也。 次风轮黑色者。 青赤和合色青色极成黑。 其义易知。 赤火成黑烟。 烟是火精也。 是故青亦至极成黑色也。 凡黑色青黄赤白四色至极色故。 实具众色义虽有之。 白黄二色黑色犹粗也。 赤青二色强盛色故至极成黑。 其相分明也。 草木滋润之时红叶至极为黑紫色。 即是又青色至极成黑事。 其义分明也。 法相宗不立黑色。 是则为青色极不开之故也。 半月形三角与圆和合事分明也。 两端スルドナルハ三角也。 中间一边圆一边方即是团形也。 仍火轮与空轮和合成风轮。 世间火轮转火中时风气自成即此义也。 次空轮青色。 黑白二色和合生也。 黑白均等即即浅青色也。 其形又圆形与半月和合形也。 风空轮杂色杂形也。 具众色是云青色。 备众形是云团形。 仍或云三角半月和合形。 今且约白黑齐等必生青色义云圆形半月二齐等形也。 总论之者只非空轮。 前四大又各五具足义有之。 故相应色形随义多端。 今且约一途成其义。 相望义门无尽故。 因缘体又不可局执。 若得此意。 或赤黑和合云成黄色。 或青白均等成黄可云也。 例如十六玄门。 一字释多。 多字释一。 顺观旋转。 逆观旋转等。 无穷义备之。 亦释论三对六重因缘。 本遍末遍上下下上相对无量。 准彼可思之。 问。 义若如是者。 今此六大因缘生法也。 若从缘生即无有性。 刹那不住。 代谢相推。 何法身本有体性云四曼三密能生还因小乘六因所生义。 未及大乘唯识所变非有似有事相。 何况色心不二性空性起法门不可疑也。 若尔者六大本有义何成立乎。 答。 此义实甚深也。 宜分别也。 凡因缘法尔义。 随教浅深重重分别有也先世间三种住心更不知因缘生义。 六识缘眼前境贪之故。 外道等诸法自混沌生。 或梵天自在天等云起之。 分虽谈因缘。 寻其至赜我体独存。 此我义自然本有远离因缘。 若归此处拨无因缘失四谛道。 次二乘偏觉因缘。 云诸法六因四缘等所造。 厌有漏因缘果。 欣无漏因果。 一切色心诸法缘生无性故遂归灭体。 此无所有。 大虚空处建立无为名。 独为常住果。 灰身灭智住此理亦是究竟证位也。 此故一切有法皆见因缘生相。 有皆尽云涅槃极也。 次大乘因缘俗谛不变真谛两义具足以成中道。 其中三乘教云俗谛因缘生真谛不变体。 遂舍有为归无。 是证位也。 法相五重唯识。 三论四重二谛即此义也。 一乘教谈因缘本有不二义。 离有为无为果量为宗。 不坏因缘而说不变不动法界。 即是缘起。 是故缘起实相直名法性。 不变极际存因缘。 是名常平等差别。 然犹天台谈缘起诸法缘起变造之性具三千不变本有。 因缘不及法性立之。 花严性起法门谈缘起因分究竟果海不变本源。 教文不说之(云云)亦是因缘极不至本有实际义。 一代教不说之。 故今六大显形色等总别因缘者异如常。 所谓因海从因缘起之相也。 即是不二果海中法尔所起因缘也。 生因生缘及所生法。 皆是本有诸佛法界三法并法界也。 法界即诸法体也。 依之因缘所生三德互具轮圆义。 及次第连次义。 共法尔道理所作也。 依之法尔道理体者。 即缘起事相也因缘生法外本不生体不可存之云也。 且约吽字云之者。 中央^h□字即因也。 上下二点即缘也。 ^h□字当体所生法也。 然此三字皆声字实相故。 法尔真言不变法性也。 三字和合成一字事。 又法尔道理所起也。 随所因处必相应法性深义。 离合共显单复性德。 缘起一一相全非徒然。 是故因缘生当体直是法性也。 此外何求法尔道理乎。 次此三字又一字处互具也。 所谓^h□字必触七处生声。 七处者脐(一)心(二)喉(三)顶(四)腭(五)舌(六)唇(七)也。 此中唇声^b□字也。 韵即^h□字也。 仍^h□一音三字合故即是吽字也。 如云^h□字^b□^b□又尔也。 是故吽一字遍四处声字本有也。 四重异音微尘不同也。 ^h□字一声无有改转。 如此相望四字互具此义。 各虽无移转次第变音义又不可失之。 并因缘与法尔不同而同。 非异而异也。 是云性德不二门法尔所起因缘也。 今所离大小乘义门。 又与因缘法尔各别谈之。 故非不知因缘。 还失不变道。 疏第一云。 若生灭实不生不灭不实。 若不生不灭实生灭不实。 若观生灭者不得观不生灭。 若不生灭者不得观生灭。 佛智无碍。 于一切法得挂碍(文)以之思之。 大小二乘未得此佛智。 仍若住谛但见生灭不见不生灭。 若住真谛但见不生灭而忘生灭。 一乘缘生无二观智亦犹带真俗二见寻至^6□真如法性性海果分等只有不变德。 废因缘实相。 若尔者还同断常二见未知因缘实义。 何例同彼教可难此义乎。 古德此教还同毗昙性相(云云)深义更问。 五大形色本末分别事问。 五大形色及五字门声字实相义诸佛根源也云事诚可然。 何于五大中分别本末乎。 答。 五大六大诸法能生也。 同住实际不可有胜劣。 虽然约粗细前后论之。 地大本。 火大末也。 先约形色成义者。 方形众形本也。 谓方者四方上下均等。 而具足四角故。 水大等形望之末形也。 此方形分折四角即成圆形。 仍方形本。 圆形末也。 方具足圆。 圆阙方形。 是故方形初。 圆形后也。 大师方圆人法(云云)方人体圆法乘也。 次三角者。 方形末也。 半月圆形末也。 分析方圆二自然成三角半月。 石中必含火气。 水中带风气。 即是法尔道理也。 次团形上四大形同时具足相也。 所谓三角半月和合各各半出形也。 二形互具足。 即方圆和合形也。 又二形开分见之。 三角半月形也。 是故四种具足俱时圆满。 即空轮形也。 虚空无定形者。 同时具足众形。 一边形无之。 故云尔也。 若依无畏传者。 以空轮为中台则是众形具足故为中也。 今且依不空传以方形为中。 以圆形为东也。 次约色云之者。 黄色不坏色也。 遍众色增其色。 更无隐没故最初本色也。 白色是黄色纯净微妙位也。 仍黄因白果也。 问。 以大色配五方之时。 白色为中方本有色。 黄色为南方金刚实际色。 今何以黄为本。 白云末耶。 答。 五色皆本源色故。 何虽为本不可有相违。 依之世俗以青为众色首。 是黑白具足本源色故也。 又疏以黑色为自证色。 是众色极处还本初色相故也。 或赤色或白色互为本义可有之。 今且^h□字门本初不生色。 故以黄为本。 若五色受染等意以白为本。 是故诸说共不可相违。 但本源本初义在黄色。 具是色实义也。 菩萨白肉色。 佛金色。 即此义也。 又胎藏大日黄金色。 金大日白肉色也。 是则理智体用义分明也。 加之以五色配于五方。 两部意异也。 胎藏。 中(白)东(亦黑)南(黄)西(青)北(黑)也。 金刚界。 中(白)东(青)南(黄)西(赤)北(黑)也。 此中白黄黑三色两部无违。 其中黄色为南方色。 南方云佛自证德事。 处处释分明也。 仍中为白色。 且修生两部大日也。 若约本有两部以黄可为自证。 人身五藏中脾藏中央也。 其色黄色也。 又以黄为中台意也。 如此异说虽不同。 黄色为本事此教实谈也。 次赤色从黄色中出生。 黄色重色至极自然为赤也。 次青色白色所变。 白色至极自然成青。 世间白色极带青色眼前相也。 凡此意以黑色为诸色极。 而黄色近黑。 此云赤色。 白色近黑。 此云青色也。 仍黄白始。 黑色终也。 其中间云赤青色也。 若依此义青色为风轮色。 黑色为空轮色义可有之。 但青黑二色体不二故。 互通义可有之。 仍非相违也。 若约字门云之。 ^h□字诸音根本。 喉内声也。 ^5□字唇内声。 仍^h□与^h□本末声也。 次自^h□字生^h□字。 从^h□字生^h□字义有之。 悉昙家可问之。 以上且约显形云之。 又五方五气五味五音等。 本末义重重无尽。 且举一隅。 广余义可知之。 五大通名轮事问。 慈氏仪轨云。 五轮即是五智轮(文)依之轮者圆满无缺形也。 而水空二轮圆义可然。 地等余三大何名轮乎。 答。 轮者有二义。 一具足。 二摧破义。 今此五大各摄法界具众德故名轮。 又各摧破烦恼显本性理。 故名轮也。 初义者菩提心论云。 ^h□字者一切诸法本不生义(文)此意一切形形色住其本性。 法然不坏。 皆方形义也。 是故举方一形摄诸法。 种种相摄之。 又义决云。 ^5□字法界种相。 形如圆塔(文)此意一切聚集形成。 皆圆形水大也。 如此三角以猛利摄一切半月。 以大力义摄一切形。 团形易知。 仍五大形色各尽法界。 故通名轮也。 ^5□上人九字秘释云。 五轮各具众德。 名之为轮(文)又打闻集云。 轮有限量除域义。 各五轮法界尽诸法。 悉不出方形内。 故云轮。 圆形如常。 三角形又尽诸法无不摄。 限此火轮诸法摄义之名轮。 余准知之(文)此释意同今所立也。 后义者五大五智三摩耶形也。 是以破一切烦恼仪轨五轮即五智轮云此义也。 是故大日经云。 说五字功德云降伏四魔解脱六趣满足一切智智法门(文)是则摧破义也。 凡无尽法界功德虽有之。 约一往义云尔也。 五大五色中何为本事问。 五形五色五字门等一切五法各住法界极。 形色性类相应即事而真位。 以何为本体乎。 答。 六尘皆一种入法界门也。 何必可分本末。 或以五色为本。 或以五字为本等义可有之。 但于无差别中辨差别。 ^5□等五字是其体也。 五字位形音义三有也。 若约胎藏以形音为本。 若约金刚界以字义为体。 今此五字门形音义共法性位种子法身体也。 其余五大五色及五佛五形等。 皆是三摩耶形尊形位也。 依之大日经正说降伏四魔金刚句时。 ^h□^h□^h□^h□^h□形音出之。 金刚顶经指法界体性三昧。 说诸法本不生等字义。 是则于一个五字门。 两部互说其义。 若尔者五字则两部本源也。 是故即身义明六大种子真言。 可思之。 自余一切作业随应可思之。 难云。 诸义中以字门为体云事。 甚以难思。 凡六大者色相具足为本。 若尔者五形五色等是可其体。 五字门五轮上法曼荼罗。 轨持轨则体也。 何以之为本源乎。 答。 五大诸义互为本末。 虽不可治定。 竖论粗细时。 凡夫境界不达真理。 是名相用。 法性甚深诸佛自证。 是名体大。 然五大五色五形但世间境界凡夫见闻之。 五字门带字相字义。 法然所作故。 望色相等犹为根本。 何以五字不可为体乎。 是故佛教中观五字入道(云云)末必云成五色五形。 但至难者。 五色等虽从五字门种子出生。 即事而真故。 还住法体义有之。 若约此义。 以五字为本云义亦可许之。 若依此义者。 四曼从六大甚深也。 又三密从四曼秘密也可云乎今成所任法实体判义时。 四曼三密为相用。 六大为体。 此门中论六大位本末。 一途教相也。 依之三种悉地仪轨云。 山岛大地从^h□字出生。 河海万流从^h□字出生。 金玉珠宝日月星辰火珠光明从^h□字出生。 五谷万草花众花开敷自^b□字结成。 香美人人畜长养颜色滋味端正相猊福德富贵从^b□字庄严(文)又即身义出六大种子真言。 皆是种子门为体性义也。 若尔者难势所立共是自宗。 遍一切乘诸法教意为体。 可思之。 法性内五大世间外五大分别事金刚界仪轨云。 法性内五大与世间外五大无二无别也。 今此二种五大即不变随缘二种塔婆也。 不变者一切中各有五大。 地大黄色方形。 水大白色圆形等也。 五大色形及声字等各守自性。 法然而住。 是名法性内五大。 随缘者十界依正遍作各各色形。 五色交色。 五音和声。 变造种种诸法。 形色转变虽非五轮形体。 寻其分界不出五大色。 是云世间外五大也。 声字义云。 密五大者五字五佛及海会诸尊是也(文)五字五佛者举不变五大。 海会诸尊者举随缘五大。 五大是即不变随缘体也。 且约人云之。 人身上此二种塔婆有之。 如云腰下^h□字大地^5□字大火轮等。 相应一身支体重立五轮有之。 是名不变。 今此不变五轮上种种异类随缘差别成形体。 是则随缘五大也。 喻如扶根正根。 依之大疏释五字严身义云。 此是轮形与身份相称(文)是即一身布五大形色不变云法性内也。 五大差别随缘不定名世间外。 外者外相也。 即是四曼位五大也。 内者法性也。 即是众生本有体性。 行者心内功德故名内也。 问。 若尔者随缘五大与四曼云何异乎。 答。 约能作释诸法者。 皆是随缘五大也。 约所作释之者。 名四种曼荼。 亦是一法上即离差别也。 大师一处释云。 据人喻。 四大和合所成之身是则体。 手足屈伸取舍是则用。 眼耳等一切好丑是则相。 地水火风是则性。 性相体用不相离。 而各各宛然。 是故称性相共本有耳(文)此文性者法性内五大。 即是不变五轮也。 体者世间外五大。 一身形体也。 相者四曼用三密也。 如是内外五大唯人身非具之。 器界建立之时。 风轮最居下。 水轮地轮等重立成一世界。 此高下屈曲等中。 随缘遍在即是世界外五大也。 一一法中五轮重立。 体高下大小重重无尽(文)每法备之。 即见不变五大也。 二种塔婆如是可分别之。 喻如以五色糸成锦文。 锦文者差别位。 皆是五色不过。 即锦上五色非糸五色。 此喻随缘五大。 次本性糸五色各别。 而住位未曾见锦。 但处处五色糸独有之。 黄白赤等次第不坏。 喻法界五大。 祥可思之。 问。 地大黄色。 水大白色等。 法然义实尔也。 重立五轮五大聚集成之。 即因缘所生法也。 何是云法然塔乎。 答。 诚尔也。 但五轮重立轨则全非徒然。 亦是法尔道理所作也。 所谓地水沈性也。 风大升性也。 如此展转。 沈物居下。 轻者住上。 地水火风空识皆以尔也。 是故重立五轮。 即契阴阳理智轻重粗细浅深不破次第。 何是云因缘生乎。 凡今法性内云法尔无作离造作也。 一切法中五大自本具足形相重立等义法尔有之。 今始非生也。 如此法尔随缘皆六大法身上竖横二义也。 法尔五大横义。 遍一切法。 无胜劣故。 随缘五大竖义。 粗细差别。 其体无量故也。 约实云之。 法尔随缘皆多法界上分别之者也。 可思之。 五大重立离散本末事问。 大日经疏明五轮成身之时。 地水火风空如次重立成之。 然三种悉地仪轨之中。 以五大为五佛三摩耶身以配五方。 依之^5□上人释中。 重立五大与一轮各置五方。 五轮二种图出之。 若尔者何为本乎。 答。 古德异义有之。 或义以傍布为本。 是则法性内五大也。 以重立为末。 是则世易外五大也(云云)或义云。 以重立为本。 傍布为末(云云)今谓。 横竖两种塔婆。 理与智法界也。 若约智门轻重粗细法性决断分明故。 上中下重立之。 若依门摄持不乱德四方中示之。 天台释云。 横谓十方。 竖谓三世(文)今亦尔也。 竖极三世故示重立相。 横尽十方故有傍布德。 疏第六出制底体。 高广二义释之。 则是今两种建也。 约实云之者。 因行证入方便。 五转遍在竖横相也。 四方上下各异体一也。 彼胎藏曼荼罗以西为前。 以东为后。 然东方多图三界诸天。 西方图又下界天众。 故知前中后与下中上不同而同不异而异也。 支分生曼荼罗甚深义有之。 今此两种塔婆正此义也。 更有深秘义。 别可问之。 五大相克相生事外典中木火土金水四大有之。 则相生次第也。 今此地水火风空。 相克次第也。 所谓地与土是一也。 地取总体。 地中精物云土也。 火与水同名字是一也。 五行时亦水精取。 五大时总火总水取也。 必非取其精。 金者凡精也。 木者空精也。 是故五行执诸法精灵。 五大通假实取之也。 然今就相克重立之事。 佛法中深义也。 所谓世间相生者。 还相克义也。 了别相克还名相生至极也。 其故显诸法功力事。 必依相克有之。 灯火于暗中殊放光明。 静水当风缘吐精气等是也。 仍自他相克为因缘。 依此法显法德义也。 相生还相克义有之。 谓如月光失光。 小响待大声失响。 是则相生者一类相顺。 法一缘增盛时余法归之失势力。 是故相克法显实义。 相生法相克至极也。 然世间凡夫但见眼前理不知法性深义。 故一类相顺名相生。 敌翻相对名相克。 佛法中论性相交彻义。 故立相克次第。 以显诸法生义也。 烦恼即菩提。 众生即佛等深义。 此中广可说之。 五大假实分别事俱舍等中立五大为诸法能生义虽有之。 以坚湿燸动为实四大种。 以显形表色法为假四大种。 今真言不尔。 坚湿燸动触尘为实。 以余尘为假乎。 依之见色闻声等相形。 皆与法理相应。 不生不灭常住实相体也。 焉舍焉取。 其义上释之。 问。 大师御释无尽庄严次第云。 法性内五大者。 坚湿燸动无性(云云)此意以触尘为本见。 若然者显形色五大犹属假云欤。 或释云。 此宗实义还同毗昙性相(文。 此释大师御作部未见说所)此释意尤有其理者欤。 如何。 答。 论五大色形事。 大日经疏并即身义等分明也。 何必取触尘乎。 又疏十四释五大布字之时。 霄下想^h□字成地轮。 黄而坚(取意)此释既黄色与坚并举之。 何取舍乎。 但至无尽庄严次第者。 法性内五大虽有形色。 亦性义专在触尘。 故顺常途作释。 凡彼书御作真伪未决。 何必定乎。 次还同毗昙性相者。 大乘深义还不舍浅略义一切谈之。 未云必有其五大假实分别。 自宗实义此等门亦第一边有之(不能亦述)。 五大重立次第事今此五大从重至轻。 从粗至细建立也。 所谓地大尤沈性也。 仍居最下。 沈性自体坚固德有之。 故还为水火等所依义有之也。 次水虽沈从地轻性也。 次火大虽轻望风犹带其色质。 风火亦轻升虽回转空中犹有沉没义。 世间建立之时。 金刚轮际最在下。 其上堪海水。 水上有金龟。 则是火上风大回转空中遍满。 然其最上第四禅天有之。 则是空轮也。 乃至息风皆悉止灭。 风灾遂不至此处。 是则风性虽转空沈物性犹带之。 故第四禅至极空性位未及者也。 其上有无色界。 则四蕴所成绝色相。 则是五大上安识大等义也。 依之地水火风空识重立形相。 自重至轻法然理致也。 答。 若尔者论依报五大之时。 地下有水。 水下有风等(云云)轻重次第重下轻上义。 忽与之相违如何。 答。 凡一切器界于空中建立之故。 上下必有虚空。 仍依报五大向下方建立之事。 亦是为顺下方空。 自重至轻义也。 依报正报二种塔婆建立深义更问。 诸法能成六大一异事(付色心粗细等塔婆分别)真言教中一切法皆六大所成(云云)然此六大于诸法所各各具之。 一一别体也。 谓一切长短粗细位相称彼份量五轮塔有之。 各各别别虽非一体。 诸能成地水火风。 其性即同故。 虽此不往彼不来。 法尔瑜伽故。 无碍相应高下大小五大各各周遍法界。 同体性一相一味也。 故如灯光非一冥燃同体。 以此义经轨中说诸法同一体。 然实非一一同同相似。 四曼三密亦虽互相不离涉入摄持。 能具所具分位各别。 粗细浅深无量差别假令以人为本。 人是能具。 余九界即所具也。 乃至以佛为本。 佛是能具。 余九界所具也。 如此一法位具诸法。 诸法各虽遍法界。 能具所具性类不同故。 十界差别尊卑重重也。 六大体则不如此一尘。 微尘位六大乃至法界六大。 同地水火风空体一味一相无差别故。 高下大小等不同虽有之。 五大体同一能遍所遍无有差别。 喻如一灯火望劫烧火。 大小甚虽异。 火性形色及光明等同一体性无差别。 是故三密加持四曼不离义。 不同之中同也。 六大无碍义。 同之中不同也。 四曼义法体故同。 相用故异(文)则此意也。 又释经成法界自他平等(文)释论云。 各各别别皆悉量等故名平等。 非谓一法界称平等(文)凡大日经中说一切众生及心智虚空五种无量。 金刚顶经中说众会眷属。 自围绕住于同寂大圆镜智。 于一印会中诸法体别周遍法界同一体性者也。 未学不知此义。 存六大唯一四曼差别义。 若不此义者属戏论。 非宗实际也。 别本即身义最胜王经开题及吽字义等中盛明之。 问。 若尔者色心二种能成云何差别乎。 答。 色心法体两部五大也。 虽其性同也非泯一法。 凡色心二种体性论之有三重义。 一色法莲华为体。 干栗驮。 心法月轮为体。 质多心故(已上四曼色心差别)二色心同五轮塔婆为体。 两部不二故。 色极本心。 心极彻色。 仍五轮是五智轮故。 两部法体同是五大也。 三色法塔婆与心法塔婆其体差别也。 所谓^h□^h□^h□^h□^b□五字所成(色法塔婆)^5□一字所成(心法塔婆也)两种法界塔婆。 其形体各别也(更同)如此色心不二而二。 同六大能生位也。 总言之色中无量诸法。 心中尘数差别。 能生位皆悉各各别别非一体互具万德。 周遍法界不二而二。 即离不谬也无尽深义留心可思之。 今此多法界义一宗源底也。 如一代显教谈一味真如随缘成差别相。 故一切法皆假名无实也。 了相无相之时。 初见真如境界。 今教则不如是。 诸法体一各各五大所成故。 见森罗万像时直达法本源。 乃至一切未教凡夫从无始已来见闻境界。 直各各法界体性而一味一相也。 依之从薄地底下位。 直证知可见可闻可念三种理趣。 本来住自证境界。 依此义故多法界法。 凡夫所见境界即事而真义有之。 不然者云何初心即极义有之乎。 如此深义自宗大体也。 勘诸文可分别之者也。 五字门四曼六大分别事(付^5□^h□等字体相分别)。 问。 经轨中说五轮塔为法体义有之。 然^h□等五字四曼随一法曼荼罗也。 大师何以之判能造体乎。 答。 ^h□等字一切言语体性也。 此外为根源文字言语无之。 若尔者取之为能生位文字。 最有其理乎。 一切法皆以五德为根源。 色中五色。 形中五形。 本源显形也。 文字中五字门岂非能成本乎。 若是所生^h□等外有何本源字可生之乎。 故知^h□等能作体不可有所成义。 知云^h□字^5□等字尔也。 依之以五字名法界体也。 问。 若以音字本源属能生。 五字门中^h□字诚可然。 ^5□等字所生末音。 四曼随一也。 何以之同属能生耶。 答。 此难实尔也。 如^h□字者但能生非所生。 ^5□等字通能生。 今此^h□^h□等字带^h□声故。 全于^h□位论之故也。 ^h□字即体也。 仍属^h□等^h□字为能生也。 则声韵本末义。 ^h□字本源能生也。 ^5□字支末所生也。 今五字能生者。 ^h□等于^h□位论之故也。 十住心论^h□^h□^h□^h□^b□云法界体。 其外^h□^h□等诸字出之。 此所生字中。 又^h□等字有之。 仍通能所也。 问。 若尔者^h□^h□等亦能生之义有之。 仍局^h□^h□等四字云能生乎。 答。 约实尔也。 呼六大作业之时。 以^h□字为体。 云六大生起之时。 以^h□字为体也。 依之字母表如是五十字义门。 大日如来法身体乎(云云)但今取五字事与五大义相应故也。 其义如上释。 例如大日普门总体。 诸尊一门别德也。 然此诸尊就大日即体论之。 皆同大毗卢舍那佛身也。 仍诸尊皆同大日安中台也此中又佛眼金轮五秘密^h□^h□等尊。 殊同心王义有之。 字门又尔也。 体文诸字各同^h□字义虽有之。 ^h□^h□^h□^b□四字诠五大义。 属能生之义渴焉也。 此故今取五字为能造也。 问。 若以五字云为六大本源者。 此义又难思。 凡一切事法皆从真理出生。 理性虽无色无形。 功用广大出现事相德有之。 若尔者显教真如为诸法能生。 其道理极成。 今真言意以文字为诸法所依。 大背理致。 色法中专假名有简断。 声尘是也。 声于实法所摄也。 于名句文身者。 声上假立之。 若尔者五字门等假中假名也。 依之出三藏记云以文字为真理之筌(文)何文字为法界体乎。 答。 真言意一切事法皆法性形色也。 即俗而真谈置而不论之。 然文字专诠理为能。 是则声尘文字相。 诸法精灵居法界极故也。 今此文字各各为所诠理。 而为体性。 如云^h□字门。 若声若字举体不生。 而声字共具所诠义趣。 声字体义趣功能也。 然者声字既住本源。 全非枝叶。 本性义可见可闻位历然有之。 何必以可念理趣为本乎。 诸教不知即事而真义故。 取理为体。 此教达事法性分故。 理致为末。 依之住论诸显教以真如为诸法能生。 此教以^h□字为一切真如所依(文)音声同法门。 声字实相实义。 大日经疏(并)声字义陀罗尼义等中广明此义。 凡此二门不限五字门。 通一切法门可谈之。 声尘为诸法所依出生义趣一宗大纲也。 至下可悉之。 五事有点无点事于五字种子大日经有两说。 一以^h□^h□^h□^h□^b□五字为五大种子。 此中无点五字诠五大体性。 有点五字诠五大德。 依之无点字直名五轮法界种。 毗卢遮那神变加持具足圆满德。 但此^h□^h□^h□^h□^b□五字功用备也。 仍三种悉地仪轨出三身真言时。 ^h□^h□^h□^h□^b□为法身真言。 ^h□^h□^b□^h□^b□为应身真言。 问。 就有点明。 何故^h□^h□无点。 ^h□^h□^b□有点乎。 答。 先地水二大本末义表之。 故地以体声为种子。 水大以业声为种子。 ^h□字^b□点八点最初也。 一切女声字摄此中。 大师释云。 方圆人法(云云)体声名人。 业声名法。 八转常法也。 ^h□^e□(人名体声。 ^h□^e□法名业声。 ^h□^e□人名。 ^h□^e□法名)业也。 次^h□字火大种子也。 火大从地生。 土生火故。 是则方圆三角一形本末义可思之。 仍^h□字同^b□无点也。 次^h□风大。 风大与水同体也。 圆形半月亦是本末形也。 是故^h□字加^h□点。 ^h□点又八点女声所摄故。 又加空点事。 仍此字两重摩多字表风大自在德。 已上四字^h□^h□二字表本不生上本末。 其义一致故共以无点也。 体文诸字中但^h□字带^h□声则此义也。 ^h□^h□二字表八点女声。 显因缘义。 ^h□字^h□点摄^h□^h□^h□三点。 ^h□字^b□点摄^b□^h□^h□三字。 仍八点皆具足。 意^h□^h□^h□^h□^b□五字界声女声等一切声具足之义也。 次^b□字有响。 仍^h□^h□二音备之。 ^h□字摄一切体文。 ^h□字摄一切摩多。 此摩多体文二音合成^b□声。 此二音冥然同体义表安空点。 是故^b□字一音具足一切音声义也。 即是空轮众色具足音声也。 凡此五字真言。 一一深义。 自宗源底。 更问之色心法体形色同异事色心二法各带形色。 而其色形或同或异。 所谓四曼位以莲花月轮如次为色心形。 是即色众相具足。 自情清净故。 其形如莲花。 心光明然了迷情具足故。 如月轮十六分增减不定。 则是众生质多干栗多二心也。 若六大位色心形相同一也。 二法同五大所成故。 其形不同不异也。 是则色心二法穷其实体不二即一也。 色以心为体。 心以色为体。 色心塔婆虽有二体。 其形平等故说一体。 两部大日同以五轮为法体。 即此义也。 是则色心不二门意也。 若更约深秘义者。 色心法体其形各别也。 心一宗所成塔婆。 即是法性制底也。 色五字所成塔。 即是五轮法界也。 仍色心二法其体大异也。 一字所成法体重重义有之。 初重色心各别。 次重色心不二。 后重色心不同也。 此三重德中第三重色心两部塔婆不同义相一宗眼目也。 率尔难释。 更问之。 于本有金刚界(法界体)自在大三昧耶(妙观)自觉本初平等大菩提心(平等)普贤满月(大圆)不坏金刚光明心(成)殿中。 教王经开题以字作已也。 是既义也。 以与已皆无肖文(文)(本云)康永四年九月十四日。 以赖我僧都本书写交合毕。 此笔者宝严院法印赖宝)口笔。 空觉上人记之。 干时庭林雨脆露。 识浅深之锦。 窗竹烟深。 凡远近之琴而毕。 法印权大僧都了贤记之。 体大受宝也于时元和六年(庚申)林钟二十二日书写之 发布时间:2025-02-21 08:11:0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