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真言名目 内容: 真言名目《大正藏》第77卷No. 2449No. 2449真言名目沙门赖宝述六大体大事。 四曼相大事。 三密用大事。 三种即身成佛事。 三劫事。 六无畏事。 十地事。 十缘生句事。 五智事。 四种法身事。 五转事。 十住心事。 两部大日事。 不二事。 有相无相事。 遮情表德事。 浅略深秘事。 本有修生事。 字相字义事。 显密分别事。 六大体大事一。 体大者六大也。 六大者。 一。 地大·字黄色方形坚性。 二。 水大·字白色圆形湿性。 三。 火大·字赤色三角暖性。 四。 风大·字黑色半月动性。 五。 空大·字青色团形无碍性。 六。 识大。 五色五形等一切具足五智九识心王心数等也。 以上六种遍有情非情体性广大事。 世间出世间中自是广大法无之。 是故名此六大也。 上自诸佛下至众生。 以此六大为所依建立之。 故云体大也。 显教名真如法性。 无色无形而只有道理。 今真言以此六大为体。 色相具足而诸德圆满。 广大无际名之法界。 立五佛名。 决定不改故立五智称。 因果万德本此法体。 云自证法。 若未至此法体云假名法(云云)四曼相大事二。 相大者四种曼荼罗也。 四曼者。 一大曼荼罗。 诸尊相好具足身也。 又绘像佛形五色交色故名大。 大者殊胜义圆满义。 则五大色云大曼荼罗也。 二三摩耶曼荼罗。 诸尊器杖等。 又印契。 若其像彩画是也。 三摩耶者。 此云平等。 则周遍义也。 五大形也。 遍一切处所依止义也。 三法曼荼罗。 诸尊种子真言。 一切经论文义。 生佛迷悟心心所等也。 法者轨持义也。 一切功能道理等其自性住持是也。 四羯磨曼荼罗。 诸尊威仪事业及涅铸克业也。 羯磨此云事业。 上三曼荼罗上威仪事业也。 以上四种各备万德。 迷悟染净差相历然。 是故名曼荼罗者。 此云轮圆具足。 即是相大义也(云云)三密用大事三用大者三密也。 三密者。 一身密。 手作印契。 及行住坐卧等一切事业也。 二语密。 口诵真言。 及一切言说口业等是也。 三意密。 心观本尊。 及随事起念一切事业也。 以上三则众生三业也。 约真言意云之。 今此三业速疾隐密。 而等觉十地难见其事迹。 故名密也(云云)三种即身成佛事即身成佛者。 凡夫肉身不转。 直本有佛体印成也。 是有三种。 一理具即身成佛。 二加持即身成佛。 三显得即身成佛。 一理具。 一切众生身心本来而两部体也。 身者五大本有理体也。 心是识大本觉智德也。 身心两部故凡夫肉身外更无本觉体性。 迷悟浅深皆此中有互上下二转成。 身心两部法体法然而不动。 是云理具成佛也。 二加持成佛者。 众生本觉功德诸佛感应方便相应。 而身心本有功德速疾显现一念间。 觉知诸法实相。 不起于座。 成辨一切佛事。 是故名加持也。 加者诸佛大悲来加行者。 持者行者信心感佛因感应因缘故即座不思议现。 是则加持成佛也。 三显得成佛者。 加持内证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故。 自身万德开示而佛相出现。 地地升进而第十一地所显圆极是也。 以上三种若本有若修生。 或内证或外用。 皆平等法界中法然事业不成之成金刚舞戏故。 通名即身成佛。 凡此教中说三摩地之法故即身成佛义立之于诸教中名义共阙(云云)三劫事真言行者从因至果位所超度烦恼妄心有三重。 是名三劫。 三劫者一初劫。 名粗妄执。 二第二劫。 名细妄执。 三第三劫。 名极细妄执。 初劫者人执品之惑也。 于心外诸法执实有。 万法体存空性相违妄心也。 依此心五蕴和合人体执实有。 自他差别存。 显教声闻缘觉二乘人断此惑。 真言行人度粗妄执。 于瑜伽境界知无性相证寂然界位与此等也。 但时分与妄执别。 至下可悉之。 第二劫者法执品惑也。 于五蕴等法执有实性。 生死涅槃二法实有谓。 名之法执。 显教中三乘教菩萨断此惑。 了诸法唯心。 于一切作幻化影像观。 真言行人度细妄执。 一切瑜伽境界皆是唯心影像了。 心外无一法。 觉自心性亦前后际不可得观位与此等也。 第三劫者无明品惑也。 于一切法执有能所。 平等法界相违心也。 依此心一心与诸法执有能所。 三乘菩萨虽知诸法唯心义。 尚不能离心影像。 显教一乘断此惑证真如平等理。 于一切法皆知一实之境。 真言行人度此惑觉诸法皆入阿字门。 证一切法平等无为位与此等也(云云)以上三劫真言行人遮情分齐也。 劫者具云劫跛。 梵语也。 显教约时分经位故。 三大阿僧祇劫成正觉。 真言约妄执度之故。 一念之间超三妄也。 今此时分与妄执。 竖前后分别。 名之时分也。 横粗细分别故一念中发阿僧祇劫。 竖分别故三世中成无量时分。 真言横了心无分别故一念间三部诸尊显发。 显乘竖差别等法性了知。 故三世千佛显而多劫成觉也(云云)六无畏事六无畏者。 真言行者菩提心一念功德有此六种差别。 一善无畏。 二身无畏。 三无我无畏。 四法无畏。 五法无我无畏。 六一切法平等无畏也。 初善无畏者。 世间善心也。 持五戒十善等离三途业位也。 真言行人修三密供养本尊位与此齐也。 次身无畏者。 声闻不净观等成就而观心符。 不秽相现前位也。 真言行人依有相之观。 于坛上本尊众相现前位与此齐也。 次无我无畏者。 声闻人证无我理。 于一切法观无我相也。 真言行人于本尊海会觉众像缘生。 不生爱着位与此齐也。 次法无畏者。 寂然界人于五蕴等法性相觉空证偏真理也。 真言行人于瑜伽境界如水月镜像。 无性无相观位与此齐也。 次法无我无畏者。 三乘人了万法唯心心外无法。 得心自在位也。 真言行人一切境界皆知自心功德。 得自在用位与此齐也。 后平等无畏者。 一乘之人了万法一实。 于诸法无能所本末观而住平等法界位也。 真言行人诸法本不生也。 本不生故观心实际。 住一切法平等本源位与此齐也。 以上六种中前四初劫中开之。 第五第二劫也。 第六第三劫也。 但三劫者约所度妄执立之。 六无畏约能超净心立之。 无畏者苏息处之义也。 一切众生烦恼所缚似死灭。 若到此六处各各离彼厄缚得苏息处。 是故名六无畏也(云云)十地事一欢喜地。 成就檀波罗蜜断见惑。 证二空理。 初入圣位见未曾有。 故云欢喜地也。 二离垢地。 成就戒波罗蜜断修惑。 除毁犯垢。 令身清净故名离垢地也。 三发光地。 成就忍辱波罗蜜断修惑。 得谛察法忍。 智明显发故云发光地也。 四焰慧地。 成就精进波罗蜜亦断修惑。 令慧性炽焰。 故云焰慧地也。 五极难胜地。 成就禅定波罗蜜断修惑。 真俗二智行相违令相应极难胜故立此名也。 六现前地。 成就慧波罗蜜亦断修惑。 发最胜智无染净差别。 令现前故立此名也。 七远行地。 成就方便波罗蜜发大悲心。 亦断修惑。 二众自度远离故立此名也。 八不动地。 成就愿波罗蜜断修惑。 作无相观。 任运相续故云不动地也。 九善慧地。 成就力波罗蜜亦断修惑。 具足十力。 于一切处知可度不可度。 能说法故立此名也。 十法云地。 成就智波罗蜜亦断修惑。 具足无边功德。 普遍法界如大云故名法云地。 以上十地仪拟常途显教说明之毕。 今经实义者以此十地为十六大菩萨位。 初地金刚萨埵也。 王爱喜三菩萨又摄初地。 自二地至七地宝光幢笑四菩萨摄之八九十三地。 法利因语业护牙拳八菩萨摄之。 仍十地因行证入四佛位也。 又等十二点则十地法门也。 又菩提心十转开明则是十地体也。 是故十地是行者自心本有菩提心也。 又阿字门等法界法门也。 阿閦等五佛三摩地也。 萨埵等十六大菩萨所证也。 大师释云。 心也。 法门也。 佛也。 菩萨也。 凡异余乘(文)如此意又约体性本觉有万德法身之别。 约因缘修行则行者入证之位也(云云)上来十地自宗经说等委不说之。 大日经但第八第十二地说。 金刚顶经初地第十地二地说。 然而依仁王华严等说其名字释之(云云)十缘生句事一幻。 幻术师所作种种相貌也。 二阳焰。 热空尘等因缘和合旷野中现水相等也。 三梦。 睡眠中所见种种境界也。 四影。 镜中影像也。 五乾闼婆城。 蜃气映日光于大海中现宫殿之相也。 六响。 深谷空谷等中依声生响。 云空响音。 七水月。 水中所现月影像也。 八浮泡。 水上所现泡沫也。 九虚空花。 依眠瞙于空中见种种花也。 十旋火轮。 人持火烬空中施转生轮像等以上十缘生句。 从缘生无自性义也。 真言行人修瑜伽时。 于本尊海会生著相者。 魔则得便。 是故以此十喻观无性生不执着也。 略有三重。 先就最初幻喻云之者。 一即空幻。 观诸法缘生无性。 而不存一尘也。 则初劫所观幻也。 二即心幻。 观万法唯心。 虽不折破诸法当体。 寂然一心影像也。 境界皆为唯心所变。 故云即心幻也。 三即不思议幻。 非归诸法心上。 一心全体遍一切处。 平等平等而万法具足。 非生诸法。 非一心含诸法。 无能无所。 此心只是诸法。 诸法只是一心也。 心性与诸法不纵不横非一非异故超凡夫情量。 是故名不思议幻也。 如云幻法阳焰梦影等九喻各各可有此三重也。 右十缘章句真言行人之遮情观门也。 直入行者虽不成此观。 了一切色尘为佛事。 故直达法界也(云云)五智事一法界体性智。 差别过刹尘名之法界。 为诸法所依。 故曰体。 法然不坏故名为性。 决断分明故以为智也。 二大圆镜智。 自他三密无有边际。 名之大也。 具足不缺故曰圆。 实智高悬万像影现镜之喻也。 三平等性智。 性净智水不简情非情。 彼此邪正同如常住不变。 名曰平等性智也。 四妙观察智。 五眼高悬邪正不谬。 因以为名也。 五成所作智。 二利应作故曰所作。 妙业必遂成之称也。 以上五智一切佛具之。 然而约别相云之者如次。 大日·阿閦·宝性·弥陀·不空五佛也。 自家不二实义可思之也。 四种法身事一自性法身。 诸佛真身理智法性自然具足。 常住法身三世常恒为从身流出菩萨众说三密之法。 自体法然故曰自性。 具无为之作业故曰法身也。 是有理智差别。 法界诸法体寂然法尔不改名理法身。 则胎藏四重圆坛是也。 一切法互相周遍冥然同体名智法身。 金刚界一印会大日是。 二受用法身。 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理智相应自受法乐故名自受用。 则上智法身同体也。 或法然本觉智云智法身。 法然始觉智名自受用。 智身与受用别体义有之。 古来异义也。 前义为正欤。 二他受用为十地菩萨所现报身也。 今此加持受用身十地应现。 法身内证传说。 十地所见随虽有十重别。 共法性所流令他受用。 故名他受用。 他受用义虽通后二身。 他受用始故立此名也。 今此自他受用虽异内证外用。 共有受用之义。 故名受用之义故名受用。 则亦法然事业故云法身也。 三变化身。 为地前菩萨二乘凡夫等所现丈六卑小应身也。 亦是内证传说授众生也。 今此应身八相成道转变无穷故名变化。 缘谢则灭机兴则生法尔为作故名法身。 内说秘密。 外说显教。 一代百亿教主。 则此法身也。 四等流身。 九界随类身非佛体也。 或虽有佛形无而忽有。 暂现速隐佛摄等流身也。 始终应同随类众生义无此故不云变化身。 平等流演九界等同故名等流。 亦是法尔作业故立法身名也(云云)五转事一发心。 发菩提心求佛果也。 二修行。 修三密行趣向佛道也。 三证菩提。 依行因证果德也。 四入涅槃。 果德已满而入涅槃。 涅槃者不生不灭理也。 五方便究竟。 上四德具足圆满也。 凡五转者从因至果位所得功德也。 五位转报故云五转也。 就之有中因东因别。 中因者。 中方大日位为发心。 东方阿閦位为行。 南方宝生位为证菩提。 西方无量寿位为入涅槃。 北方不空成就位为方便究竟也。 东因者东南西北如次为因行证入。 中方为方便究竟。 此二次第中因本觉下转次第也。 东因始觉上转次第也。 上下二转同时具足故一切行人皆具此二义。 则是内证外用本有修生义门也(云云)十住心事一异生羝羊心。 凡夫不知善恶而行恶业不修微少善心也。 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修因也(云云)二愚童持斋心。 习五常三纲小分辨因果。 知过必改心也。 人间果报也。 孔子老子教即是也。 又佛法中五戒十善人间修因成即此摄也(云云)三婴童无畏心。 天乘心也。 人间舍卑劣天上显胜妙世间最上心。 故云无畏也。 已上三心世间住心也。 佛法中又五乘说人天乘即是也(云云)四唯蕴无我心。 声闻乘也。 断人执种子出三界。 空我人存五蕴。 故云唯蕴无我也。 是出世初门小乘初心也(云云)五拔业因种心。 缘觉乘也。 又除人执习气出三界入涅槃也。 又是小乘后心也。 已上二心小乘教唯断人执同入无余也(云云)六他缘大乘心。 法相宗也。 初观唯心理发同体大悲。 是故名他缘。 大乘初门故殊立大乘名也。 七觉心不生心。 三论宗也。 舍唯心极觉无相理也。 已上二心三乘教也(云云)八一道无为心。 天台宗也。 过无相极还存万德有。 三乘同归一实体故云一道无为也(云云)九极无自性心。 华严宗也。 一乘极理犹因分理云。 此外立不可说果分也。 已上二心一乘教也。 十秘密庄严心。 真言宗也。 简因分谈说果分境。 五相成身四种曼荼罗唯佛所知秘密也(云云)已上十住心世间出世·小乘大乘·二乘一乘·显教密教等差别浅深虽其数无量。 且举十纲摄之众毛。 真言行者三句五转行位皆第十住心中摄之。 约拟仪外迹云之者。 九种住心位各能寄齐所寄齐二心有之(云云)两部大日事一金刚界则智法身之佛也。 世间金刚坚固利用有二义。 自体坚固不可破坏。 故云坚固。 能一切物摧破故云利用也。 智体又尔也。 生死海中沉沦三界无坏灭。 还能破一切烦恼。 是故云金刚也。 界者体义又性义也。 二胎藏界则理法身佛也。 真言理色相庄严。 而本有佛体也。 名此胎藏。 此有数义。 一含藏义。 母胎内含藏体性覆[雲*月]之。 理体又尔也。 能具足一切功德不失之。 故云胎藏也。 二隐覆义。 在人胎内如覆藏其体。 理体烦恼中隐不显现。 故云胎藏也。 已上两部共佛体也。 此教以人为本故两部曼荼罗为所入法体。 显教无相之真如为所证境界。 一切人云假法。 不可例同者也(云云)不二事不二者自他门所传各别也。 他门安然两部各各云有不二。 又慈觉大师两部外立不二。 今大师所传不然。 则二云不二。 二外无一。 两部各非有不二。 又两部外非有不二。 一则云而二。 甚深难解可思之(云云)有相无相事有相无相有重重。 浅略义有相者。 凡夫所知色心诸法事相显了。 而心前现行易了易知云有相也。 无相者。 诸法体性。 如幻虚假。 自性空无色无形。 不存一相故云无相也。 深秘义有相者。 一切法各各相分明而住也。 无相者。 一相中具一切相。 一相不留云也。 具一切相无一相故云无相。 非非色非形也。 先义常途显教意也。 后义真言表德之义也(云云)遮情表德事遮情者。 遮凡夫迷情觉法性无相。 一法不住。 不着一相。 无执无著修行佛道也。 表德者。 于一一法不论邪正。 悉了本不生。 于所见境界表显真言功德也。 已上二门浅略义遮情行者从因至果时用之。 表德诸佛从本垂迹时用之(云云)深秘义遮表共通上下二转也。 凡浅略义先住遮情。 后观表德。 深秘义先住表德。 后观遮情。 其义大别也。 留心可思之(云云)浅略深秘事浅略者。 如凡圣假名假立。 作释其义浅近文广义略也。 此云浅略也。 深秘者。 情外深奥旨演。 非机人不授之故云深秘也(云云)本有修生事本有者。 万德圆满。 若凡夫若圣者。 其德互具足无缺减也。 喻如矿中金暗中庄严等。 是云本有也。 修生者。 彼本有德互显现。 以观行力开发之。 渐渐修习次第出生故云修生也(云云)字相字义事自宗中一切文字用时有字相字义之差别。 字相者不知文字义理。 名与义各别。 只以一往建立诵文字。 是则有文字相义理相应无之。 仍云字相也。 字义者。 声字即实相故一一文字全性体也。 文字上若声若字皆带义理。 字则义故云字义也。 且就相字云之。 ·是文声必无诠表。 上下长短空响无诠义。 世间假约束作业义诠云。 是则字相之文字也。 次字义者。 此·字义声声字也。 义则五处初造作源故云作业。 ·字即作业此外非有作业义。 是则·声全体作业义也。 字外无义故云字义也。 若字相用之。 世间所用四种妄言说也。 若字义用之。 出世所用如义言说也。 问常·字作业字相不可得字义云今相违如何。 答字相字义重重也。 今有文无义为字相。 有文有义为字义。 是声字义吽字义等大途定判也。 次作业为字相。 不可得为字义。 入真言中分别有相无相时。 以有相为字相。 以无相为字义意也。 凡字字相义有四种分别。 别如释之(云云)显密分别事如来说法总有二种。 一显教。 二密教也。 先显教者。 文义显露浅智易了。 随机方便权门施设。 并是他受用应化佛随他法门也。 次密教者。 教理甚深情机难及。 内证深奥诸佛秘密故云密教也。 两部三部等法门虽有之。 俱是诸佛法身自受法乐境界也。 显教中立事理二门判一切法。 理者一相平等无相空寂也。 出过色相能为一切色心所依。 譬如虚空离一切相而能随众色作其色也。 事者随缘显现差别万品也。 或色或心。 性相相应历然生灭去来喻如水性遇风缘动波浪也。 然此事理二法或即或离。 非一非异义虽有之。 寻其极底事法假名无相妄想所现起也。 理性一相无相远离一切色相。 是故一切显教中虽有修行方轨。 若至极位终归于空。 是则法性与事相各别非不二智境界也。 密教中真俗二谛同色相宛然法尔道理。 法性真际非如来所作。 又非人天所作也。 其故一切法色心因果自他有为无为等一一相形色声出现出生。 皆非徒然。 必法性实义。 各现其色声故一尘一法无非真理相貌。 十界依正迷悟色心其体则六大也。 其相则四曼也。 各各作业即是三密也。 法性自尔非造作所成。 若能观此实义。 一切见闻触知境界皆是法性源底也。 生死涅槃何取何舍。 然于此中分别粗细。 论上下二转。 诸佛下转作六道神变。 众生上转证自乘觉知。 大师释云。 行行至圆寂。 去去入原初。 三界如客舍。 一心是本居(文)行行至圆寂者。 上转门始觉胜义心也。 去去入原初者。 下转门本觉行愿心也。 三界如客舍者。 心界佛界众生界是名三界。 心者迷心即行者自心也。 佛者即是诸佛果位也。 众生者迷众生即一切众生也。 如此自身他身及诸佛互相涉入。 彼此摄持故三世上上转。 十方下下转。 本有法界自然道理十界之体法然居本不生际。 是曰一心是本居。 一非一一也。 心非心心也。 一切色心无量形相本来自尔住本初智源。 即是三摩地心也。 如此观察秘密教二纲旨也。 教所诠义门非一也。 各各义理别建立之矣(云云)真言名目(竟) 发布时间:2025-02-21 08:16:5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