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顶宗纲概 内容: 金刚顶宗纲概《大正藏》第77卷No. 2451No. 2451金刚顶宗纲概圣位经云。 自受用佛从心流出无量菩萨。 皆同一性。 谓金刚性。 对遍照如来受灌顶职位。 彼等菩萨各说三密门(文)。 二教论下注此文云。 此说自性身自受用说法及得益(文)。 十八会指归云。 毗卢遮那佛受用身。 以五相现成等正觉(五相者。 所谓通达本心。 修菩提心。 成金刚心。 证金刚身。 佛身圆满。 此则五智通达)成佛后以金刚三摩地现发生三十七智。 广说曼荼罗仪则。 为弟子受速证菩萨地法(文)。 三种悉地仪轨云。 智法身佛住实相理。 为自他受用现三十七尊。 令一切众生入不二之道。 理法身佛住如如寂照。 法然常住不动而动现于八叶。 为自受用示三重曼荼罗。 令十界证大空(文)。 付法传上云。 法身智身二种色相平等平等遍满一切众生界。 常恒演说真实语如义语曼荼罗法教○彼曼荼罗教者金刚顶瑜伽十万颂经等是也(文)。 教时义第一云。 金刚顶说。 大日住尼吒时。 上从尼吒下至阎浮。 一切如来犹如胡麻互相涉入。 三十七尊贤劫大众。 诸佛顶众。 二乘小众。 诸忿怒王诸天诸王。 皆是佛身而无具惑凡夫。 尔时一切如来普贤大心五相成身。 身心流出三十七尊。 一一诸尊现十二变。 谓自普贤乃至八相作佛。 次召十方诸佛菩萨。 为未来世共说入曼荼罗修行之法(文)。 私云。 上来文依金刚顶十八会中。 初会经判教主相也。 且案不空所译三卷教王经及施护所译三十卷教王经意。 一切义成就菩萨。 由油麻诸佛惊觉。 自阿娑颇那伽三摩地起请诸佛教示。 次示五相成身修行。 如教修行第五佛身圆满终心现证自身如来。 请诸佛加持已从自心现四佛。 于须弥山顶宝峰楼阁各住本方坐本座。 然后从如来自心现三十二尊。 先十六大菩萨。 次四波罗蜜。 次内四供。 次外四供。 次四摄(此中十六大菩萨内四供并四摄大日所现也。 四波罗蜜及外四供四佛所现也)也。 次毗卢遮那为召集一切如来。 作金刚弹指诵同真言。 尽虚空遍法界佛菩萨来集如来所。 诵普礼真言礼毗卢遮那。 然后彼一切佛菩萨皆悉入毗卢遮那佛心。 次从心出已说偈言。 奇哉一切佛。 广大无始生。 由一切尘数。 获得佛一性(文)圣位经自受用佛从心流出无量菩萨。 皆同一性者依此文意欤。 次一切如来以一百八名赞称赞婆伽梵大持金刚。 请说金刚界曼荼罗及引入弟子仪。 大持金刚答此请。 以二十四偈半说金刚界曼荼罗。 次说入曼荼罗仪轨等。 然则此经与从心流出眷属俱会说法更无具惑因人。 非如彼他受用应化佛对地前地上迷者说法。 金刚顶经开题云。 妄风鼓心水而波涛汹涌。 业雾弊惠日而荫云叆叇〇于是大觉圣君策慈骑以赴四魔夷。 大智贤臣脂悲车以驰六道狄。 班丛令五乘驱四生于一如〇诸教之兴盖为此乎。 即是他受用应化佛事业也。 今是经则不如是。 自受用自性佛三十七尊与尘数诸尊自眷属。 自受法乐故各各说自证三摩地法门。 教王经疏第一云。 问。 诸佛说法必为利他。 今与内证眷属说法有何利益。 答。 是即自受法乐如转轮王与自眷属受大快乐。 非是国界万民所知(文)则此意也。 又于此佛立名异也。 自受大法乐故名自受用。 而此功德依五相缘始而显故亦名报身。 虽从缘显其体本有故称智法身。 于一佛身从义立名。 是虽不同总而言之。 唯佛与佛境界自证自乐体性也。 处处说相得此意可思之。 能说教主为释迦欤事问。 今所云当经能说教主者。 指释尊欤如何。 答。 他门所传以此佛为释迦。 先一切义成就菩萨者。 悉驮太子是释尊因位故也(是一)。 悉昙藏第四云。 金刚顶云。 一切如来大菩提心一切义成就菩萨(文)梵云萨嚩啰他悉达多。 乃示乘羊车往诣学舍与诸童子唱诸字门者是人也。 五佛顶云。 一切佛顶亦名一切义成就者。 即遍照如来之别号也(文)。 次五相成身修行成佛后。 此佛正名释迦牟尼。 教王经第一云。 婆伽梵释迦牟尼如来一切平等善通达故。 一切方平等观察四方而坐(文)三十卷教王经第一云。 尔时阿閦如来宝生如来观自在王如来不空成就如来是诸如来。 以世尊释迦牟尼如来成一切如来所加持身一切平等善通达故。 向一切方普遍观察于其四方随方而坐(文。 四十帖云。 金刚顶经大意者。 佛于色究竟成道之后。 下须弥顶为一切义成就菩萨。 (白色普贤也名大慈金刚)即成正觉时从色究竟下给时。 一切诸佛皆集会互相涉入。 一切诸佛悉入释迦身中。 其中释迦昔知识善友阿閦等四佛。 从释迦身出生坐四方。 文)同经第十八(遍调伏品)云。 尔时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闻一切如来劝请语已。 即向世尊释迦牟尼如来前住(文)是等文呼教主名释迦牟尼(其二)。 又出生义云。 我能仁如来○收迹睹史天宫下生于中印度。 起化城以接之。 由粪除以诱之。 及于大种姓人法缘已熟。 三秘密教说时方至。 遂却住自受用身。 据色究竟天宫入不空王三昧。 普集诸贤圣削地位之渐阶。 开等妙之顿旨(文)此释意释尊出世先说显教。 后住自受用身说金刚顶经。 是即于释迦一佛上外用边为显教教主。 内证边为密教教主。 当知此经文释迦出世之间一时嘉会之说也。 依之海云金刚界付法记云。 阿阇梨自云。 从毗卢遮那如来(即释迦如来是。 此约法性身为名)在世以此金刚界最上乘法。 付嘱普贤金刚萨埵(文是三)依此等文明知。 此经是释尊说也。 若依东寺传。 释迦大日二佛各别故。 此经是大日说。 非释迦说。 二教论云。 释迦三身大日三身各各不同(文)又十住心论第十云。 密教者。 大毗卢遮那十万颂经。 及金刚顶瑜伽十万颂经是也。 显教者。 他受用应化佛释迦如来所说五乘五藏等经是也(文)就高祖判释勘其依凭。 理趣释云。 于须弥顶三十三天金刚峰楼阁中。 毗卢舍那佛转法轮有四种。 所谓金刚轮宝轮法轮羯磨轮○即毗卢遮那于阎浮提化八相成佛度诸外道(文)又十八会指归云。 次都说如前一一曼荼罗中秘密助成方便散诵。 次后示现释迦牟尼佛。 降于阎浮提变化身八相成道。 皆是普贤菩萨幻化。 一切如来还以一百八名赞扬金刚萨埵。 如是第一会(文)三十卷教王经第三十云。 尔时世尊现成正觉。 其未久间以一切如来身语心金刚。 于一切如来身自开觉已后。 从须弥山顶诣菩提场。 到已即于菩提树下。 随顺世间转其化事○尔时世尊于其昼夜。 随顺世间转诸化事。 降伏魔军。 成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已。 于普尽无余诸有情界广为利乐。 一切有情诸所作成普摄。 皆于自心而住。 即以一百八名赞叹金刚手菩萨摩诃萨(文)指归与经文说相冥会。 又教时诤论云。 于一切如来大菩提心现证摩诃毗卢遮那五智菩提心殿。 说金刚界一十八会。 法界宫中说胎藏界大曼荼罗。 其十八会第一会了。 普贤菩萨受毗卢遮那教敕。 下南阎浮提。 示八相成道。 名曰释迦牟尼如来。 住世八十年。 说法五十载。 赴缘契机作方便说(文)然则此经毗卢遮那如来。 于色界顶成等正觉。 即下须弥转四种轮(自三十卷教王经第一至第二十四所说二十二分是也)次说秘密助成方便(自同经第二十四至第三十所说四分是)次后金刚手依如来加持力。 降阎浮示八相成道。 化仪化缘既尽还住自心(摄释迦迹归本初心。 本初心者普贤三摩地也)时一切如来以一百八名赞叹金刚手。 是总为第一会。 若尔者初会之终大日现普贤身。 普贤更现释迦身。 以知彼释迦是迹中迹也。 然者以此经为释尊说。 太违经说相(是一)。 又圣位经正明三身说法分齐。 初明变化身。 阎浮出现王宫诞生双林入灭等相广说之。 大师二教论下注此经文云。 此略表释迦如来之教及得益也(文)后自受用佛从心流出者。 是此经教主也。 他家意释迦出世一代五时之间说此经(云云)而今经意释迦一代在世灭后说法利生事。 皆悉摄尽初变化身。 更明自受用说法。 岂以当经可属于释迦说乎(是二)。 但一切义成就菩萨者。 金刚萨埵也。 理趣经云。 一切义成就金刚手菩萨摩诃萨(文)教王经疏第一云。 一切义成就菩萨者。 金刚萨埵是也(文)三世诸佛将成正觉时。 通名一切义成就菩萨。 必不可限释尊因位。 四十帖云。 又东门一切义成就菩萨者。 普贤是也。 一切诸佛将登正觉最后之身。 皆一切义成就太子也(即萨缚悉达也文)又云。 凡普贤者。 一切如来将等正觉最后身之总名也。 今所言萨埵即是也(云云)可思之。 次婆伽梵释迦牟尼如来者。 指北方释迦。 非中台大日。 教王经疏第二云。 三方如来称为婆伽梵。 北方不空号为释迦。 四方如来无非婆伽。 但举总别互显示耳(文)次至出生义释者。 违十八会指归并三十卷教王经。 谓出生义意。 释迦如来出阎浮。 从却住自受用身入不空王三昧(弹指印明)然后示三十七尊出生相。 释经指归并经意。 先唱自受用成道现三十七尊。 说初会经已释迦出世八相成道。 相违之甚何事如之哉。 凡彼书非大师御请来。 惠运请来录云。 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一卷(云云)。 专所用他家也。 其作者又不分明。 或云。 不空造(云云)而文中授不空金刚阿阇梨(云云)然者非三藏制作。 为后代所造欤。 旁不足为证矣。 当经为大日直说欤事问。 释迦大日二佛各别故。 今经大日说非释迦说之义。 诚有其谓。 就之有所未审。 当经大日直说欤。 将如何。 答。 自受法乐各说三密故。 海会诸尊各各说自证三摩地门。 且见初会四大品说相。 第一金刚界品说六曼荼罗。 第二降三世品说十曼荼罗。 第三遍调伏品。 第四降三世品。 各说六曼荼罗。 已上四品第一曼荼罗。 最初一切如来以百八名赞请其说法。 三卷经第二(初品第一曼荼罗)云。 奉请婆伽梵一切如来主宰金刚萨埵无始无终大持金刚。 以此一百八赞而请(文)三十卷经第四(同曼荼罗)云。 时诸如来咸共劝请。 具德一切如来增上主宰自金刚萨埵无始无终大持金刚者。 以是一百八名劝请称赞(文)同经第九(第二品第一曼荼罗)云。 尔时世尊一切如来。 又复云集。 以一百八名称赞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大转轮王(文)同经第十八(第三品第一曼荼罗)云。 尔时一切如来。 又复云集为劝请。 具德执金刚一切法主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故说是一百八名(文)同经第二十一(第四品第一曼荼罗)云。 尔时一切如来。 又复云集。 咸共称赞已得一切如来灌顶宝者。 执金刚尊圣虚空藏菩萨摩诃萨。 一百八名而伸劝请(文)四大品中所说真言等或佛说。 或四菩萨(萨宝法业)说。 或诸天众说。 多以相杂。 各说三密门者此意也。 至曼荼罗并引入弟子仪轨等者。 第一品大持金刚说。 第二品转轮王说。 第三品观自在说。 第四品虚空藏说也。 依之四大品中第一曼荼罗。 初劝请称赞大持金刚转轮王观自在虚空藏四尊也。 大持金刚者。 四十帖云。 大日如来现二种金刚萨埵。 一大持金刚(白色也)如金刚顶经说曼荼罗时所现身也。 一萨菩萨(青色)即东方阿閦前正为他现身处月轮也。 他受用身也(云云)此大持金刚者。 如来部金刚萨埵也。 何以知者。 经第二十七云。 如来部开觉真实甚深秘密成就教理。 萨埵无始亦无终。 斯乃虚空出生相。 一切皆是普贤身。 妙欲一切世间主。 所有一切有情心。 彼坚固性即萨埵。 相合金刚等无殊。 决定同成金刚性。 建立萨埵法成已。 复成金刚萨埵尊。 即此具德大士身。 金刚萨埵是如来。 最初觉了自心已。 成佛菩提如教说。 即彼所成佛世尊。 出生一切如来部。 此佛所说无始无终萨埵法门(文)大持金刚者。 无始无终萨埵也。 此文明指此萨埵说如来部开觉故也。 第二品转轮王者。 金刚部金刚萨埵调伏三摩地故也。 青色金刚萨埵者是也。 第三品云。 具德执金刚一切法主。 第四品云。 已得一切如来灌顶宝者执金刚尊。 是则金刚手入莲部宝部三摩地说之故。 两品同安执金刚言。 依之云之。 四大品皆金刚手说也。 十六大菩萨中。 金刚萨埵独受五部灌顶。 余尊皆一部灌顶也。 略出教王两经说相一同。 义诀中委释之。 然则金刚萨埵入如来部三摩地说金刚界曼荼罗(是大日曼荼罗也)入金刚部三摩地说降三世曼荼罗。 入莲宝二部三摩地说第三四两品曼荼罗也。 羯磨部可摄宝部。 先德释云。 摄威仪归平等分一体成多身(云云)宝羯二部相通可思之。 若尔者初会四品诸尊虽共说。 其说主大日正说者多是金刚手也。 依之三十卷经第三十云。 佛说此经已一切如来并诸菩萨摩诃萨众。 闻佛世尊及金刚手菩萨摩诃萨所说。 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文)自余会会说相难知。 不空所译经轨多译出十八会中。 披而可悉之。 教主成就大日与五相成身大日同异事问。 教主成就经文云。 婆伽梵成就一切如来金刚加持殊胜三昧耶智(大圆镜智)得一切如来宝冠三界法王灌顶(平等性智)证一切如来一切智智瑜伽自在(妙观察智)能作一切如来一切印平等种种事业于无尽无余一切有情界一切意愿作业皆悉成就(成作所智)大悲毗卢遮那常恒住三世一切身口心金刚如来(法界体性智。 文。 已上依理趣经文句意。 一段经文配当五智三十卷教王经。 全同之)。 此五智圆满大日如来自内证智起种种妙用。 其妙用者。 十六大菩萨。 五佛。 四波罗蜜。 八供。 四摄。 贤劫十六尊。 诸不退众诸佛顶诸执金刚神。 小圣众。 诸明王众。 诸世天众也(已上序分。 已下正宗)时普贤大菩萨依诸佛惊觉五相成佛。 是名不久现证毗卢遮那。 教主成就毗卢遮那久成佛也。 五相成身毗卢遮那新成佛也。 若尔者以教主成就如来可为一经说主。 何处处文以五相成身佛为能说教主乎。 答。 佛果境界非凡情所知。 不动刹海摄一尘。 不坏一尘遍法界。 义诀云。 如诸佛境界出世实相百千三昧出入自在。 动不动等。 入有不有。 入无不无。 有无常一。 一即无量。 无量即一(文)一即无量故开一尘成万德。 以之为果。 无量即一故摄万德成一尘。 以之为因。 因上转为功。 果下转为能。 是故约因门。 三世唱五相成道。 约果门三世振智印妙用。 二门虽似别因果不二故实是一佛也。 大师释云。 心也法门也。 佛也菩萨也。 凡异余乘如斯(云云)留意可思之。 三十七尊自他受用分别事问。 案当经说会之相。 以他受用身为能说教主。 圣位经云。 然受用身有二种。 一自受用。 二他受用。 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自受用四智。 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 外令十地满足菩萨他受用故。 从四智中流出四佛各住本方坐本座(文)此释意内心证得四智功德名自受用。 示现佛形各住本方名他受用。 今思当经说会。 三十七智各现尊体分位而住。 定是可他受用身。 何以云自受用身说乎。 又三种悉地仪轨云。 为自他受用现三十七尊(文)若依此文。 纵云通自他。 岂偏可云自受用乎。 答。 于三十七尊有自他受用不动。 就之有二料简。 一教时义第二云。 大日经金刚顶经十八会瑜祇经。 是大日如来自受用身说。 苏悉地苏摩胡经。 是金刚手自受用身说。 然自受法乐之说法之中。 兼说他受变化身事○金刚顶经心王境界。 五相成身自心流出三十七尊。 亦召一切佛菩萨等共说入曼荼罗行。 是自受法乐。 若三十七尊各现十二神变之时。 若十方界十地菩萨见普贤行愿。 是他受用身说法。 若十方法界六道见八相成道。 是变化身说法(文)此文意十六大菩萨等各现十二种神变时。 十地菩萨蒙益故名他受用身。 杂类凡夫受化故名变化身。 是皆他方世界普门示现功德也。 全非当经说会。 当经说会如先云。 唯佛与佛境界更无具惑因人。 故偏自受用身说也。 二于他受用身有二重。 大日经开题云。 大毗卢遮那者。 自性法身即本觉理身。 次成佛者受用身。 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身。 二他受用修得即始觉智身。 神变者他受用应身即变化法身。 加持者等流身即是三界六道随类之身(文)初他受用自证。 后他受用化他也。 圣位等经。 他受用身者是初他。 受用身非后他受用。 谓法门身名自受用。 羯磨身称他受用。 自他二受其体虽别。 若望化他他受用总名自受用。 依之圣位序分偏立自受用称。 正宗于此中更开二重。 是只配立不同非相违说也。 一切义成就菩萨成道在处事问。 一切义成就菩萨现证成觉在处如何。 答。 圣位经云。 尔时金刚界毗卢遮那佛在色界顶阿迦尼吒天宫。 初受用身成等正觉(文)。 依此文者于色界顶成道。 上引寿命经等意又同之。 慈觉请来录云。 金刚界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一卷。 大广智(云云)圆行录云。 金刚界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一卷。 不空三藏译(云云)。 心要云。 中方毗卢遮那佛即如来部也。 报身圆满万德庄严。 于须弥卢顶宝峰楼阁大摩尼宝殿。 坐金刚台成等正觉(文)依此文者。 于须弥顶成道见。 安然菩提心义第五会此相违云。 自性自受成佛住处遍一切处心王境界。 非色界顶及须弥顶。 而名尼吒亦名须弥是秘密语也。 如文释(云云)(如文释者。 指慈觉教王经疏也)若依此释者。 尼吒须弥密语而非世间事土。 毗卢遮那如来。 以本有本初大菩提心为所住处。 是名光明心殿。 此心是色法究竟尽处故亦名色究竟天。 此心有殊妙高显德故亦号须弥山顶。 是故或说色顶成道。 或述须弥成佛。 全非相违说也。 今案之。 此教即事而真为宗。 岂离世间事土别有法性理土乎。 世间所知尼吒须弥是毗卢遮那成道处也。 私案现证三重之事仍加愚推聊设会通。 且见教王经说相现证有三重。 一。 经云。 婆伽梵大菩提心普贤大菩萨(疏第二云。 婆伽梵者是果名也。 大菩提心普贤大菩萨者是则因号。 今以果名号因位者为显毗卢遮那。 虽久成道为诸众生示适今证。 故号因位。 又示因必有果故以为名)。 住一切如来心时(疏云。 安住本初为住如来心。 一切诸佛同以为心故云一切如来心)一切如来满此佛世界犹如胡麻(疏云。 此心即诸佛之母。 是故住此心时十方诸佛遍满世界犹如胡麻)。 尔时一切如来云集。 于一切义成就菩萨摩诃萨坐菩提场(疏云。 前明满佛世界。 今明集菩萨所也。 一切义成就菩萨者。 金刚萨埵是也)。 往诣示现受用身咸作是言。 善男子云何证无上正等觉菩提。 不知一切如来真实忍诸苦行(疏云。 谓萨婆若智及金刚喻定尚未能证知。 勿以此为足云云私云。 真实萨婆若智。 苦行金刚喻定也)时一切义成就菩萨摩诃萨。 由一切如来警觉。 即从阿娑颇娜伽三摩地起。 礼一切如来白言。 世尊如来教示。 我云何修行。 云何是真实。 如是说已一切如来异口同音告彼菩萨言○(私云。 自是以后具说五相成身。 依文繁略之)。 作是言已。 金刚界菩萨摩诃萨现证自身如来(疏云。 由前自性成就力。 更已成就五佛身。 故云现证自身如来云云私云。 自性成就力者。 指第五佛身圆满真言。 经自说自性成就真言故也。 五智功德从本以来具足自身无有阙减。 一切众生被覆无明不能显现。 今依五相始而现证。 实是本自成就不依他而得。 故云自性成就。 又云现证自身如来也)二。 经云。 尽礼一切如来已白言。 唯愿世尊诸如来加持于我。 令此现证菩提坚固。 作是言已(疏云。 明请加持也。 譬如转轮圣王将登极时。 取四海水请一明师。 灌顶加持被印可已。 然后登极。 尔时四海敬信。 万民承奉。 佛亦如是。 今当遍于十方垂教令。 亘于三世利群生。 是故从尘数诸佛受五相灌顶。 礼空界如来请加持现证。 故云唯愿诸如来加持于我等)。 一切如来(疏云。 谓五方如来即能加持也)。 入金刚界如来彼萨埵金刚中(疏云。 金刚界如来者是后名。 萨埵金刚者即前号。 并所加持者也。 所以一切如来入彼中者为加持。 显发金刚界如来现证故也)时世尊金刚界如来。 当彼刹那顷现证(疏云。 现证之言冠于句末也)等觉(疏云。 五句如次即是五智云云法界体性智也)。 一切如来平等智(大圆镜智)入一切如来平等智三昧耶(平等性智)证一切如来法平等智自性清净(妙观察智)则成一切如来平等自性光明智藏如来应供正遍知(成所作智)三。 经云。 时一切如来(私云。 四智如来也)复(疏云。 前入萨埵。 今始出之。 故云复也)从一切如来(疏云。 一切如来者是法界体性毗卢遮那一切佛为身。 故云一切如来也)萨埵金刚出(私云。 阿閦如来也。 意云。 从一切如来之处五峰金刚三摩地智出也)。 以虚空藏大摩尼宝灌顶(私云。 宝生如来也)发生观自在法智(私云。 无量寿如来也)安立一切如来毗首羯磨(私云。 不空成就如来也。 总意云。 四智如来还从金刚界如来身中出。 初出字冠后三也)。 由此往诣须弥卢顶金刚摩尼宝峰宝阁。 至已金刚界如来以一切如来(私云。 法界体性智毗卢遮那如来也)加持于一切如来(私云。 四智如来也)师子座一切面安立(私云。 师子座者中方大日座也。 向四面坐。 故云一切面安立。 略出经所说一身四面大日者是也)时不动如来宝生如来观自在王如来不空成就如来一切如来以一切如来(私云。 四智如来也)加持自身(疏云言自身者毗卢遮那以彼四佛本体身故)婆伽梵(疏云。 三方如来)释迦牟尼如来(疏云。 北方不空)一切平等善通达故(疏云。 自受用智无碍诸法故云一切平等。 深彻本际故云善通达也)。 四方而坐(私云。 东方象座。 南方马座。 西方孔雀座。 北方迦楼罗座也)尔时世尊毗卢遮那如来不久现证等觉(法界体性智)一切如来普贤心(大圆镜智)获得一切如来虚空发生大摩尼宝灌顶(平等性智)得一切如来观自在法智彼岸(妙观察智)一切如来毗首羯磨不空无碍教圆满事业圆满意乐(成所作智)已上三重现证经文分明也。 第一现证五相瑜伽修行成就时。 显发自身本具五智。 第二现证请外如来摄入内心之时。 刹那之顷证得五智功德。 第三现证引内功德出现于外。 彼此相加之时。 不久又证成五智功德。 第一唯本有。 第二本修不二。 第三成业用五智。 又第一佛部。 自身如来故。 第二莲花部。 摄万德归一身故。 第三金刚部开一身遍法界故。 然此三重现证其处各别也。 谓初二于色究竟天成之。 第三于须弥卢顶成之。 色究竟天者。 楞伽经第九云。 自内心清净是我自在地。 自在究竟处阿迦尼他天现(文)初二现证共于内心证五智功德。 唯自明了他所不见也。 色究竟天功德相应故以为现证处。 须弥山顶者。 殊妙高显标帜也。 第三现证又显业用成辨佛智最妙。 彼此相称故即下此处更示现证。 是故圣位等约初二种判色界顶成道。 以何知者。 寿命经说于色界顶成等正觉即下须弥山。 以知取往诣须弥前为成等正觉。 以何知者。 彼心要依金刚顶经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而彼书最初文云。 尔时毗卢遮那如来。 于须弥卢顶。 于金刚摩尼宝峰楼阁。 至已金刚界如来以一切如来加持。 于一切如来师子座一切面安立等(文)是则依教王经。 由此往诣须弥卢顶以下文意述之。 彼中方毗卢遮那即如来部等释依说第三现证。 尔时世尊毗卢遮那如来不久现证等文。 然则圣位经等唯明色顶正觉。 心要唯示须弥成正觉。 教王经并说二处现证。 说相随宜。 更非相违矣(已上。 今案推义也。 不可指南)。 初会说处事问。 十八会中初会经于何处说之乎。 答。 教王经第一说住处成就句云。 一切如来游戏处住阿迦尼吒天王宫中大摩尼殿。 种种间错铃铎缯幡。 微风摇激。 珠鬘缨络。 半满月等而为庄严(文)(三十卷教王经同之)同经疏第二云。 经一切如来游戏处○而为庄严。 释曰。 五正举闻持之处○为显佛土最胜义故。 取三界中最胜之处。 以示土相(文)同经开题云。 其第一会名一切如来真实摄教王于阿迦尼吒天宫说(文)教时义第二云。 金刚顶十八会中第一会名一切如来真实摄教王会在尼吒天说。 如是十八会中时处各别。 今三卷经彼第一会(文)依是等文者。 以阿迦尼吒天为初会说处。 而教王经次下云。 由此往诣须弥卢顶金刚摩尼宝峰楼阁(云云)(三十卷教王经同之)圣位经云。 令往诣须弥山顶金刚摩尼宝峰楼阁(云云)寿命经云。 即下须弥山顶金刚宝楼阁(云云)十八会指归云。 次说降三世大品有六曼荼罗。 如来成等正觉已。 于须弥卢顶转金刚界轮已。 与诸菩萨名号受职已(文)依是等文者。 于色界顶成正觉已下须弥顶说四大品见。 尔者以须弥顶可为初会说处。 教王经疏第一会此相违云。 五明处会者。 今经只是一处一会。 所谓本有金刚界阿迦尼吒天王宫中大摩尼殿。 处既不动。 会所不移故为一处会也。 言阿迦尼吒天者。 不是世间所说三有色界顶天。 是则大毗卢遮那心中本有菩提心光明心殿。 故瑜祇经云。 金刚界遍照如来○光明心殿中○金刚天女使(已上经文)阿迦尼吒此云色究竟。 心是诸法究竟所归故为色究竟。 故花严云三界唯心也。 实相功德妙住之境。 金刚五智心王所都故为天王宫。 问。 今案经文。 金刚界如来受诸佛加持已。 往诣须弥卢顶金刚摩尼宝峰楼阁。 若尔处会既移。 何故但云一处会。 答言。 须弥卢者非是世间所知须弥。 即是毗卢遮那所座之名。 名为坚胜法界座也。 是佛座处犹如彼山故云须弥卢顶。 是故诀云。 今人共号为须弥座者从此立名。 非是须弥卢山四宝所成者。 此妙座高显犹如彼山故以喻之(云云)于如来座而有两种。 谓世俗胜义。 真俗不二而论佛座也。 言往诣者从本不生际赴差别之境故云往诣。 即是差无差不二而论往诣耳。 又或经云即下须弥山顶者互复准知也(文)此释意以尼吒为说处。 而往诣须弥者。 非世间所知须弥。 佛智高显如彼山故云须弥山顶。 总意云。 阿迦尼吒天者。 不生心地平等平等遍满法界。 自此平等心地趣竖差别门。 现无量神变。 振三密妙用。 故或云往诣或云即下。 非如运步而从此至彼也。 不动平等即差别也。 不坏差别即平等也。 是故虽云即下须弥而终不动尼吒。 以此经为一处一会说是此意也。 又菩提心义第五释云。 教王经意。 若依自受尼吒即山顶故不下而下也。 若依他受尼吒成佛即下山顶(文)初释如慈觉疏。 后释从色顶实下须弥顶。 两处共世间所知之处也。 若尔者初会四大品说处可定须弥顶欤。 然则慈觉释尼吒须弥非三界所摄。 色法尽处故名色究竟。 殊妙高显故称妙高山(云云)此释无谓。 其故者名色究竟天者。 即三界中色界顶天也。 依之圣位经说在色界顶阿迦尼吒天。 寿命经述于色界顶第四禅。 岂非色界有顶天处乎。 又疏第五释须弥云。 如来因陀罗三昧亦复不移。 此处开出净菩提心妙高山王。 以世间共识标帜。 以为出世间秘密标帜(文)岂非世间所知须弥乎。 但义诀非是须弥卢山者。 世人不知净菩提心实义只作世间浅近解。 为简之作此释。 而实非离世间须弥有其处也。 觉大师释恐似见文显相忘其旨趣。 安然后释又不得其意。 如所释者。 当经他受用身说非自受用身说欤。 太违经旨。 又背宗意。 何况住处成就句已云阿迦尼吒天。 准诸经例岂非说经之处乎。 问。 若云指三有中色顶须弥者。 事法必有分齐。 圣智不坏之。 若云于色顶说之者。 违往诣须弥文。 若云于须弥说之者。 违住处成就句。 若云于二处说之者。 可云十九会。 何云十八会乎。 诸篇有疑为之如何。 答。 佛智境界以凡情难量。 非深信者何能得入。 不思议解脱菩萨一毛纳刹海芥子摄须弥。 当凡情者虽难信。 圣教真说谁不许之乎。 当知今宗意多法界为宗。 故一一事法不坏当相各摄法界。 十八会指归云。 各各分剂各不杂乱圆证四身(云云)则此意也。 如初会者可云色界顶说。 经出五成就时至住处成就句云阿迦尼吒天故也。 高祖得此意出初会说处释阿迦尼吒者也。 而此尼吒天者非情谓狭少处。 即是周遍法界佛土也。 岂隔色顶于须弥乎。 匪啻不隔须弥。 法身智身遍满一切有情界非情界故。 十界依正何处不遍。 三种世间何物不摄。 虽然色顶须弥殊有相应所由故别举之。 所谓如来成道处非虚幻土所堪。 是故以金刚为座。 金刚者siddhama/siddham字不生地大也。 彼色界顶者三灾四劫所不坏之处也。 毗卢遮那成道尤以此界可为其处。 须弥山顶又主不动不坏德。 大日经说曼荼罗坛地或云因陀罗坛。 或云帝释坛。 最上名义大教王经仪轨上(施护译)云。 东方帝释天地大。 南方火天为火大。 西方水天为水大。 北方风天为风大(文)即此意也。 色顶须弥虽异同主金刚不坏德故。 别寄须弥顶显色顶遍满法界。 是故虽云往诣须弥。 须弥即是色顶。 故以初会为色究竟天一处一会说也。 问。 须弥即色界顶者。 何教王经说往诣须弥。 寿命经说即下须弥山顶乎。 似两处各别从此至彼如何。 答。 色顶摄须弥之相其如何。 若色顶广成遍须弥欤。 须弥上升入色顶欤。 今谓非如是。 须弥不升色顶不广。 色顶在第四禅极。 须弥在欲界六天。 虽此不往彼不来法尔瑜伽故。 而能往来涉入。 大日经疏第十八云。 又此经宗即于本座受请。 还以不来相而来至此道场。 不同粗方便中有此彼之相(文)然则虽色顶摄须弥不乱上下二处。 故从色顶能下须弥。 虽不乱两处而须弥终不出色顶。 是故以不来相而来。 以不下相而下。 于下与不下不可存毫发之异。 只得意忘筌耳。 问。 若约以色顶摄法界门者。 自余处处皆可色界顶摄。 尔者此经可云一处一会说。 何成十八会不同乎。 答。 如先云。 此教多法界为宗。 故一一法互为主伴。 各离待对共摄法界。 释论云。 平等平等一皆无有别异。 各摄诸法故然终不杂乱(文)然则初会以色顶摄法界。 第四会以须弥摄法界。 自余会会皆亦如是。 文殊以智慧摄万德。 观音以慈悲尽法界。 如是义门自宗大纲也。 非始可惊者欤。 右金刚顶经有十万颂十八会。 初会四大品中第一品有六曼荼罗。 不空三藏才翻译彼一曼荼罗。 三卷教王经是也。 慈觉大师制疏七卷。 是又释初二两卷。 犹不及第三卷。 旨趣仿佛颇迷始末者也。 爰施护三藏具译初会四大品。 三十卷教王经是也。 今披见件经。 聊得一会首尾不审之篇目。 愚案之所及命贤宝令书之。 未及再治。 敢不可及他见而已。 贞和五年五月三日权少僧都杲宝记之嘉庆二年六月十日。 于东山吉祥园院。 以彼草本书写权少僧都融然(行年四十一岁)金刚顶宗纲概在此中。 尤可秘藏之。 后日交合。 此是一卷者。 所谓金刚顶宗纲概在此中(云云)呜呼金刚顶之探颐。 两祖功不可得量。 惜哉卷头几纸散失。 书题亦不知何言。 因兹直名金刚顶宗纲概。 是偏今案也。 他日得散乱之分者。 如前来补之。 以予此奥书等亦纠之。 后叶莫勿。 元文四(己未)年六月二十日(东寺定额僧观知院劝修寺院家净土院)权僧正贤贺(生年五十六岁) 发布时间:2025-02-22 08:02:0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