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九 内容: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九长水沙门子璿录五止观者。 此被十信初心之中品也。 止中疏先由等者。 此明未修行已前。 今以下正明修止。 谓以始觉觉知诸尘境界。 唯识所现无外境相。 尘境既寂分别不生。 心境俱止也。 即破尘相为止境。 无分别为止心。 心境两亡寂常心现。 此同禅宗无念义。 谓一切善恶都莫思量。 言下自绝念想。 圆觉云。 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方便者。 修止之方便。 故先德云。 趣寂之前万境俱泯。 发慧之后一切皆如。 但今等者。 意在显别。 故双标唐梵。 正修名奢摩他。 前修方便名为止也。 观亦准此。 以双下释出别意。 既言随顺。 将知未是正止也。 以即观之止方名正止。 即止之观方名正观。 今既一向止息。 但是止之方便。 未得名为止行。 故云随顺奢摩他也。 问此行是止。 云何言观。 答正修之时止观双运。 止若。 无观不名真止。 观若无止不名真观。 是故正修止亦名观。 故圆觉中名为静观。 虽亦名观。 今言止者。 以就泯相观于真如。 真如无相。 向即心绝。 心绝则成止义。 亦是即空观也。 观中论观义故者。 此是即止之观。 亦是即假观也。 圆觉中名为幻观。 疏三初释义。 依生灭门者。 前依真如门泯相绝心。 照而常寂故名为止。 今约生灭门观诸法相。 随流反流染净因果凡圣色心差别不同。 寂而常照故名为观。 此则能善分别诸法相。 前则于第一义而不动也。 如瑜伽下。 二引证二。 初正引彼文。 菩萨地者。 彼论有十七地。 此是菩萨地中文。 无所分别即根本智因也。 世俗妙慧即后得智因也。 是知下二会释彼义可见。 然二门下三释成双运所以。 谓依一心上开二种门。 依此二门修于止观。 止观双运方得契心。 契心方名真止观也。 故天台云。 法性寂然名止。 寂而常照名观。 此乃以修止观契性止观也。 双修之旨岂徒然哉。 三俱中论二义者。 即前止一切境界。 观生灭因缘也。 不相舍离者。 然此止观初首方便。 行人修时虽未双现。 习此之际须相资而行。 不可孤运辄相舍离。 疏有二体者。 此二通与十度为体。 其犹于水澄而复清方能鉴像。 以二门开于一心。 焉得不俱定慧耶。 上文具显。 外缘中疏闲居等者。 不作众事名之为闲。 无愦閙故名之为静。 意令心寂当须离喧。 若欲离喧。 宜去聚落居阿练若。 繁尘不对止则易成。 此有三处可修禅定。 一深山绝人处。 二须阿兰若处。 离于聚落极近三里。 即放牧声绝无诸愦閙。 三者远白衣舍。 清净伽蓝之中。 皆名闲静处。 故当第一。 戒净者。 欲盛妙馔必资净器。 戒若不净定则不生。 若知先所曾破戒者。 当宜依法忏悔。 令戒如故。 以戒不净者。 即有业障。 令修止不成。 便感邪魔病事等。 以为侵挠也。 衣食等者。 一衣具足以根有三故。 上者如雪山大士。 随得一衣蔽形而已。 中者如迦叶粪扫三衣。 不畜余长。 下者如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之者。 许三衣之。 外百一资身。 二食具足者。 此有四类。 上者随得充饥而已。 中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 下者阿兰若处受檀越送食。 下下者僧常食及受请。 除此异求多积长贪妨道。 今须衣食者。 若阙一种。 心有所虑。 得定无由。 善知识者。 有三。 一者办力资缘。 二者同行劝发。 三者教授法门。 如鼎三足阙一不可。 息诸缘务者。 有四。 一生活。 二人事。 三工巧伎术。 四学问读诵。 随有一事即有所妨。 令不得定。 正脚等者。 押一脚为半加。 于中以右押左为降魔坐。 以左押右为吉祥坐。 若两脚相押为全加。 此坐能令仪相端好。 广如智论说。 故偈云。 见画加趺坐。 魔王尚惊怖。 何况入道人。 端身不倾动。 缓衣带者。 恐坐久气满不安故。 不令脱落者。 仪相不妙。 或恐风寒故。 约上齶者。 御风闭气免神散心驰故。 然欲闭口先且吐胸中秽气。 吐时开口放气而出。 想身百脉不通处。 教悉开通。 出气令尽。 然始闭口鼻中内清气。 然闭口时但得脣齿才相柱耳。 眼不全合者。 全开则掉全合则昏。 故但令断外光而已。 二卷止观者。 即彼初学坐禅止观。 本只一卷应开成二也。 彼有十门以修止观。 第一具缘略如疏明。 第二呵欲。 谓色声香等五欲。 所言呵者。 了知此五恼惑众生。 因之受苦不得解脱。 深生厌离不复追攀。 乃名呵也。 第三弃盖。 盖谓贪欲睡眠恚掉悔疑也。 所言弃者。 觉知此五。 盖覆众生心性不得解脱。 如日月为烟云等翳不得照明。 今皆远离即名弃也。 第四调和者。 谓调饮食不饥不饱。 调睡眠不节不恣。 调身不宽不急。 调息不澁不滑。 调心不浮不沉。 令此五事和畅得所故也。 第五方便行者。 谓欲进念慧一心。 以能志乐修诸禅定。 出离世间。 昼夜精勤进诸善法。 念世无常可轻可贱。 禅定智慧可贵可重。 于漏无漏拣择苦乐虚实之相。 一心决定修行止观。 以此名为方便行也。 第六正修止观。 于中有坐时修历缘对境修。 并如彼文。 第七善根发即同下文现报十益等。 第八觉知魔事如下文说。 第九治病者。 先须知病所起。 起有四种。 一从四大起。 二从五藏起。 三鬼神所作。 四业因所感。 既知病已。 即以止观治前二。 以咒力治第三。 修福忏悔治于第四。 第十证果即入住不退。 并如彼说。 略知大况。 若要备见可寻本文。 调心者。 心即是意。 调伏心意令趣向真正故。 末世下出不正相。 然戒定慧学及诸杂行多有是患。 菩萨戒疏云。 佛法内人多约四位起行。 谓三学及杂行。 初约戒学者。 有二类。 一矫异者。 谓虽不破戒性非质直。 依邪思计现异威仪。 眩耀世间以求名利。 本无片心以求出离。 然普抑余人无异威仪者。 悉为无德。 此是沙门贼亦是威仪贼也。 如迦叶宝积等经说。 二浅识者。 谓性非深智。 恃己戒行将为出离。 陵他乘急戒缓之众。 闻诸法空便生恐怖。 此是佛法怨贼也。 出佛藏经。 二约定学。 亦二类。 一约贪狂者。 谓性乐名利。 久在山中心少澄靖。 现得定相眩耀世人。 招大名闻。 普抑余人无此相者。 悉以为非。 此是阿兰若贼也。 出华手经。 二约邪慢者。 谓性非多闻。 依山习定。 鬼神加力心定有见。 既不善觉知。 即恃此起慢。 当大名闻陵灭余人。 悉以为非毁伤佛法。 此是魔党大贼也。 出起信论及华手经。 三约慧学者。 亦有二类。 一约浅者。 谓性少听诵学无次第。 为名利冲心。 急预讲说。 己见臆断非毁古今。 唯求利名元无出意。 恃自无行亦轻侮戒定。 此是卖佛法贼。 当招大苦。 出华严经魔业中。 二约深者。 谓性明辩虽于二乘三藏文义少通。 然犹未得佛意。 既当传法。 唯赞名利以劝后学。 非毁古今显自独绝。 恃此为德起慢陵人。 但诵持法药而不自灭病。 己负深愆。 况更法中起病。 甚不可救。 奇哉。 水中出火以何灭之。 此是害佛法之贼。 出佛藏十轮等经。 四约杂行者。 亦二类。 一约福行者。 谓性非质直苟为姦计。 共崇奇福。 眩耀世人招引重嚫。 意在以少呼多。 用此活命。 既遂其所求。 即恃此起慢。 陵蔑余人无利养者。 悉以为非。 利养既尔名闻亦然。 此是卖佛法贼。 出迦叶经。 二约余行者。 谓性非慧悟。 随学一法即便封着。 眩此所学以招名利。 拨余修者皆非究竟。 此亦愚人蠹害佛法贼也。 行人苟沾一患。 宜深戒之。 离此下明今意。 皆可解。 离境中疏皆是事定者。 兼前数息等。 不唯此五。 十一切处。 即青等四空等五及识为十。 言一切处者。 观一一法皆遍一切处故。 由此亦名十遍处观。 亦可等者。 谓不依心散乱时眼所见色。 乃至意所知法等。 六尘闻谓耳鼻觉谓舌身知即是意。 摄六略尽。 今举能取所也。 于此下释意。 以推此等唯识所现无别有体。 既知心外无尘。 岂合将心外託。 若不然者岂名修止耶。 已上诸定所缘。 皆是权小教中之所施设。 暂令制心渐发无漏。 今此实教。 故并不依。 即直赐宝乘不与羊鹿也。 论一切下二。 初遣妄想中。 一正遣。 疏余心皆遣者。 此有二义。 一除见闻觉知外。 更有心想。 随何等念悉皆除遣。 二除前数息骨锁十遍处境观想之外。 更有九想八背等一切事定观想。 悉皆不依。 以今心心向理。 故拣去事想。 故云皆除。 所遣等者。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 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故亦须除。 是则幻心灭故。 幻灭亦灭也。 余文易解。 论以一切下。 二释成。 疏顺法性者。 虽言一切法。 意在真性。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皆同如故。 广如真如门说。 斯则离心缘相也。 转释等者。 科指此文。 良以下释此文意。 前言法性本无想者。 实由想体自空本自不生。 今则无灭。 此盖本空。 非推之使空也。 此乃下会释文旨。 非谓待无念时。 方始不生不灭。 以念念生处即是无生。 念念灭时即是不灭。 如经云。 初生即有灭不。 为愚者说。 又经云。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喻明可见。 论亦不下。 三重拣。 疏若心等者。 先反纵。 意云。 外境若实有体抑心不缘。 终不可得。 以不可不缘之故。 后得以心除心此即纵其可除也。 然剩者之一字。 复详此文。 似剩不故者之三字。 但只可言抑令不缘。 可得后以心除心也。 义方彰显。 请更详之。 今既下正明既知无境。 心自不生。 岂得放心外缘后更除遣。 岂非自徒劳耶。 如人令子为非。 又复谴责斯何理耶。 论心若下住正念二。 初正显也。 疏初习等者此与前为异。 前则不放心外缘。 此乃任运驰散。 外境唯心等者。 本无境界妄起攀缘。 是名不正。 今则观境无境。 知心无心唯一实相。 实相外更无别法。 当尔之时分别不生。 故名正念。 论即复下。 二离相。 疏唯心寂者。 此唯心之相亦不可得。 前则离能所分别。 唯一实相名为正念。 今则正念亦无自相以凡所有相皆虚妄故。 斯则亦不知知寂。 亦不自知知自性了然。 故不同于木石也。 余威仪中者。 即同天台历缘对境修也。 谓历行住坐卧作语等六缘。 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 且如欲行便自思惟我今何故行。 有利则行无利则不行。 然于行时。 了知行心及行中一切事皆不可得。 不可得故。 妄念自息名为修止。 即观上不可得法。 一一空寂因缘故有。 名为修观。 住等例此。 又于见色时修止观者。 见一切色如镜像水月。 悉不可得。 不生分别想念。 名为修止。 色等因缘故有毕竟空寂。 名为修观。 声等例此。 若止若观俱顺法性。 以法性常寂常照故。 然天台修止自分三止。 观亦复然。 以约三谛三境修故也。 今此文中约真如生灭二门。 而修止观。 皆顺一心即是双运。 双运即是息二边分别。 中道第一义谛止观也。 余文可知。 止成中疏止成者。 止前方便成也。 未是即观之止。 附心者。 以久习故随心成止。 以随心故即成三昧。 即真如三昧也。 真如三昧方是即观之止。 为奢摩他。 梵语三昧此云正定。 故伏惑等者。 伏四住见修烦恼。 未能断故。 故云伏惑。 然此亦有伏无明义。 论言深伏。 意含此也。 此当信位。 若更增进速入初住。 故云信满入住。 入住即不退。 显障中疏于理犹豫者。 于上甚深义理是非不定。 故不能入。 如圆觉经修二十五轮云。 一念疑悔则不能入。 阐提者。 阿阐提此云无信。 此则一向以为不是。 故不同疑惑。 外道者。 为宗习邪法故。 诽谤正道。 此乃非唯不信。 更加此过故异前也。 五逆者。 弑父母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四重者。 杀盗淫妄。 问前疏文云。 有业障者但令忏悔。 今何除之。 答此中所除。 约不忏者。 忏则能入。 不同小乘有定业。 故涅槃经云。 未入我法业则决定。 若入我法则不决定。 恃我者。 此或恃我故不修。 或修之存我。 亦不能入。 故圆觉云。 彼修道者不除我相。 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放逸者。 或贪放逸故不修。 或修之不勤。 亦不得入。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况此类乎。 是六下非谓具此六障方不得入。 但于六中或有一障。 便能障道不得三昧。 显胜中。 论诸佛法身与众生身无二者。 有三意。 一意取众生法身故。 二者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故。 三者众生相空即法身故。 于此三中初后为正。 故净名云。 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平等即无二。 无二即一相也。 论一行三昧者。 即真如三昧也。 谓住真如境故。 名真如三昧。 以真如无异相故。 但行造此法故。 名一行三昧。 此乃由境一故。 使智行亦一也。 前则从境得名。 此则通于法行。 科云能生者。 其实即是义说能生也。 二中疏法界一相者。 所缘之境。 系缘法界者。 系缘即能缘之心也。 停心谛理与境冥合故。 诸佛法界者。 诸佛如来所证法门。 河沙无量隔别不同。 然亦一一不异法性。 入此三昧者皆悉得知无有差别也。 以此真如等者。 由真如是一切法根本故。 修此三昧亦与一切三昧为根本也。 论若人等者。 此三昧既是根本。 若入此者则能生长一切三昧。 以末从本生故。 诸三昧自此成也。 辨魔事者。 梵语魔罗。 此云杀者。 谓能夺行人功德之财。 杀智慧之命。 言事以如佛以功德智慧。 度众生令入涅槃为事。 魔不如是。 常以破坏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为事。 以魔乐生死故。 三界群品尽属于魔。 今修行之人志欲出离三界。 又发弘誓广度众生。 魔惧减少眷属。 故来挠之。 令其退堕。 行人要须辨识而降伏之。 然有四种之异。 一烦恼魔。 二蕴魔。 三死魔。 四鬼神魔。 前三在内。 以内修伏之。 鬼魔在外故今甄辨。 一中疏障碍者。 障入道人碍令退故。 堆惕精魅并如下说。 三种者。 魔鬼神也。 一者违情五尘或大或小恐怖万端。 故令失志。 二者顺情五尘对男现女对女现男。 令其生染。 三者平等五尘拣去前二。 即是此境。 以魔鬼神之三种。 各能现违顺平等之事也。 对治疏二。 初正释论旨。 一切等者。 如上所现。 但是境之一数故。 故前云。 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又云。 心生则种种法生。 心灭则种种法灭等。 以此下唯心之义方便教者。 尚不能知。 岂彼魔外能解此理。 大论云。 蝇能缘一切物。 唯不能缘热铁。 若缘热铁蝇则成火。 魔能缘一切境界。 唯不能缘实相。 魔若缘实相。 魔亦成实相也。 通遣者。 凡所见闻。 但用此法而治。 如天甘露是病皆治。 故圆觉云。 除彼所闻。 一切境界皆不可取。 此皆通遣也。 别门下。 二出对治二。 初略明三。 初治魔。 初诸药草各有功能。 般若者。 金刚摩诃之类。 咒者。 诸陀罗尼。 其数非一。 默念者。 恐彼闻之而解使咒等无力。 如授药令服不可令知。 堆惕鬼者。 禅病经云。 罗旬逾长者子初出家时。 迦叶佛所教数息观。 静处见一鬼面如琵琶。 四眼两口举面放光。 以手击攊人两腋下及余身分。 口言堆惕堆惕。 如旋火轮似掣电光。 或灭或生。 或作鼠形。 或作马声。 或作鬼吟。 或复窃语。 种种恼乱令行人发狂。 佛言。 此鬼是拘那含牟尼佛时有一比丘。 垂向初果。 犯邪命故为众摈出。 瞋恚命终。 自誓为鬼恼乱四众。 堆惕者。 以口云也。 腊吉支者。 禅经云。 此起尸鬼也。 言偷者。 或是此鬼爱偷死尸故。 或是连下梵语。 且两存之。 非谓因偷夏腊也。 故经云。 诸腊吉支手捉铁棒等。 戒律即声闻戒诸部律文。 三归五戒可知。 少男女等者。 即顺情境。 谓作父母兄弟诸佛形像等。 可畏身者。 或为虎狼师子罗刹之形。 种种可畏之像。 来怖行人。 如嵬禅师所见。 或无头师见之。 曰善哉。 汝无头痛之患。 或无腹五藏等。 皆以言戏之。 又见年少女人。 师曰。 贫道身如枯木。 心若死灰。 无以革囊见试。 此鬼即时飞空而反。 仍有偈云。 大海可竭须弥可倾。 彼上人者秉志坚贞。 兕者。 有说。 似牛青色一角。 重千余斤。 牙爪銛利能伏千虎。 乃至者。 若多于卯时来者。 必是兔尘鹿等。 辰时来即龙鼍鱼等。 巳时即蛇蚓鳅等。 午时即马驴驼等。 未时即羊雁鹰等。 申时即猴玃猨等。 酉时即鸡乌雉等。 戌时即狗狼豺等。 亥时即猪[狂-王+俞]豕等。 子时即鼠燕蝠等。 丑时即牛鼈蟹等。 现形中论先是现形。 如掬多令魔现佛形八部翌从。 不觉礼拜等。 若说下是说法陀罗尼云遮持。 谓持善遮恶故然有多字一字无字。 魔所说者应唯前二也。 以不知唯心故。 不能说无字。 平等至无愿即三解脱门。 无怨下显空义可知。 此魔但能说而不能证。 天台云。 魔能说别异空假中。 不能证也。 得通中论先是得通魔。 得有漏五通故。 令行人亦得此通。 此中过去是宿命。 未来是天眼。 现在是他心。 前现形即神境。 唯不显天耳。 含在其中也。 辩才无碍是起辩。 起惑中初起惑。 以正定令人灭惑。 魔定令人起惑。 由行人善根微少故。 修三昧引此邪相也。 惑舍已下是造业。 据定中初据定。 得自然下。 是得禅。 自然饮食者。 禅悦食故。 或于禅中得人间上妙饮食。 五中初是食差。 颜色已下是颜变。 疏二。 初寄别总指。 问如下。 二约通料拣二。 初问。 宿世等者。 如前所说。 三贤已上乃至于佛。 能与二乘凡夫作差别缘故。 今定中所现闻见既同宁知邪正。 答下二答二。 初叹难解。 堕邪网者。 以邪为正故。 楞严云。 若作胜解即受群邪。 退失善根者。 以正为邪故。 由是取之舍之。 二俱有过。 是故难也。 如蹈火受焚见宝不取故。 二皆失。 失故无进。 趣之日也。 今且下二正拣辨四。 初标依古法。 一者深入禅定。 二者勿移旧志。 三者察其本末。 如经下。 二引经为据。 三试等者。 若烧之益粹。 打之弥坚。 磨而不磷可谓真矣。 共事者。 若暂会聚当共与之从事。 从事则体其情性也。 情则易变。 性则不改。 故可知之。 如或未辨久则见之。 仁者则久而弥芳。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也。 而又未辨。 当用善巧观察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自然可见其邪正矣。 今借此意下。 三依法正拣。 经中三喻以验行人真实虚伪故。 文云。 行人亦尔也。 故共事等三试之。 今文将以验于定境。 不同经意。 故云借此等。 但借其喻非取法也。 不净观者。 随看当初所修何观或数息或不净等。 今于此禅发其境界。 即却依本时修习。 即验邪正也。 如烧下四合显。 经喻二。 初喻也。 但举一喻余则例知。 故不言也。 此中下二合。 定譬等者。 据义顺合可知。 以此下三结。 三验等者。 既以定石磨之。 行槌打之。 慧火烧之。 邪正铅金足可彰矣。 对治论以是义者。 指前五对。 疏依自等者。 随己所有慧力。 观彼境界不妄领受。 当观诸法实相。 无邪不破。 以知境界唯心本自不生。 终不信任。 妄有取着堕于邪网。 若不等者。 以随彼境界。 苟能取着其心则乱。 以心乱故失于正受。 正受者。 不受诸受也。 今既受彼即名为失。 以失正故。 即堕于邪。 无所疑矣。 邪不干正者。 以邪法虚妄正法真实。 真实若立虚妄自坏。 以修行者深住真如三昧故。 自然退也。 若取等者。 魔所现境意在令人取着。 念心才起堕彼无疑。 若深入唯心。 是邪则灭。 是正则存耳。 是故等者。 不着则回邪作正。 着之则变正为邪。 然天台治魔不离二种。 一止治。 谓凡见一切外境好恶等事。 悉知虚诳不爱不怖。 亦不取舍亦不分别。 息心寂然彼自当灭。 二观治。 谓若见如上所说。 种种魔境用止不去。 即反观能见之心。 不见处所。 彼何能恼。 如是观时寻当谢灭。 若迟迟不去。 但当正念勿生恐怖。 不惜身命正心不动。 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 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 即佛法自现魔境自灭。 今此论中前是观治故。 云智慧观察。 从当勤正念下。 是止治。 止观二治皆不取也。 智度等者。 以生心取境。 境便成魔。 境惑其心即为魔事。 且如色等诸法。 取之则成尘贼。 不取则成妙境。 今观一切唯是实相。 实相外更无诸法。 是故见有法者。 皆是于魔。 况于定中所见境界。 可不是魔耶。 偈云等者。 如经中说。 有一比丘魔欲惑之。 经七千岁竟不得便。 何以故。 以是比丘不起心故。 其犹密室风不能入。 风得入者由孔隙故。 魔得便者由起念故。 从当下示前论文。 以对三试之中以定妍磨。 及依本修治之二也。 以此下释所以。 或曰。 准论正念之言。 但当其定。 云何得有依本修治耶。 故此释之。 故前云。 不依气息形色地水火风等。 此则拣去余事观想也。 又云。 是正念者。 当知唯心无外境界。 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可得。 又云。 久习淳熟其心得住。 以心住故。 渐渐勐利。 随顺得入真如三昧等。 故知深入此定即是依本修治。 更无别法以为本修也。 问据前所说但是魔境。 及至今文结其所离。 何故乃言离业障耶。 答此有二义。 一则行人内有业障故外感魔境。 若离业障则无魔事。 今就本言故云业障也。 二则若堕魔网则成业障。 以魔乐生死起爱见。 贪着世间名利恭敬。 由是造业故成业障。 今离魔事。 即是离业障也。 四邪中。 疏我见等者。 迷此三惑即名为痴。 即我痴等是末那中俱生四惑。 以是俱生故。 云常相应。 皆是无明住地所摄故名为使。 不减烦恼等者。 修定本为除断烦恼。 既不能断何用定为。 如服药病增则知非药。 安可更服。 据谓依仗凭託之义。 不可凭仗而行也。 正中疏不味着者。 不同外道有见爱故。 此通指下二句。 忘心境者。 绝能所故。 是不味着相也。 出定等者。 本不以懈慢故入定。 所以出定时亦得如此。 不同外道有我慢故。 贪瞋等者。 意本断惑。 故得渐薄。 不同外道贪名利等。 如服药病除。 是为良药。 既知良药不可不服也。 真中论若诸等者。 文意反明。 疏即顺释。 要依等者。 以真如是如来之性。 故修此三昧。 方是如来之种。 如人生于王家。 必继王业。 此亦如是。 除此等者。 楞严云。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又云。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也。 十住已去者。 谓六种种性之初。 即习种性也。 不退位者。 不退有四。 一信。 二位。 三证。 四行。 今即位也。 伪中疏四禅即色界亦静亦虑。 故谓之禅。 四空即无色界有静无虑。 故唯云定。 不净即观身五种。 谓种子住处自体自相究竟不净。 广如下说。 安般者。 梵语安那般那。 此云出息入息。 上二即五停心观之二也。 等者。 更等后三及四无量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等一切事定也。 取境相者。 以非理定。 但缘彼息等诸相。 不称真如不出三界故。 名世间定也。 然天台明诸禅定总为三。 一世间禅。 二出世间禅。 三出世间上上禅。 世间复二种。 一世间味禅。 即四禅四无量四空定也。 二世间净禅。 即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 二出世间禅有四。 一观禅。 谓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 二鍊禅。 谓九次第定。 三熏禅。 谓师子奋迅三昧。 四修禅。 即超越三昧也。 三出世间上上禅有九。 谓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恼禅。 此世他世禅清净净禅。 行相广如次第禅门。 略如法界次第。 学者要知应检彼文。 论味着等者。 不同真如三昧。 不住见相及得相。 故疏同得等者。 三乘人及凡夫外道皆修此定。 然凡夫多味着。 外道带异计。 所修虽同修心有异故。 得果各别也。 若离等者。 故前说善知识缘中。 须教授善知识。 要知邪正。 以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夫于善友岂合辜恩。 故法句经中重重显赞。 然修行禅定不易其人。 欲具谙其门。 须遍览诸教。 唯天台三种止观明诸禅修证行相。 广在彼文。 今略依初学禅观。 明邪正发相。 邪定发相者。 或身手纷动。 或时身重如物镇压。 或身轻欲飞。 或逶陀睡熟。 或煎寒壮热见诸异境。 或其心闇蔽。 或起诸恶觉。 或念外散善。 或欢喜躁作。 或忧愁悲思。 或恶觉触身。 身毛惊竪。 或时大乐惛醉。 如是种种邪法与禅俱发。 名为邪伪。 此之邪定若人爱着。 即与九十五种鬼神法相应。 多好失心颠狂。 或诸鬼神等知人念着其法。 即加势力令发诸深邪定。 智慧辩才神通感动世人。 见者谓得道果。 皆悉信服而内心颠倒。 专行鬼法。 是人命终。 若不值佛及善知识所护。 还堕鬼神道中。 若更生来多行恶法。 即堕地狱。 行者修止观时。 若证如是等禅。 有此诸邪伪相。 即当却之。 若知虚诳不爱不着。 即当谢灭。 若起念着即堕群邪。 正禅发相者。 若于坐中发诸禅时。 无有如上所说诸邪法等。 随正禅发时。 即觉与定相应。 空明清净内心喜悦。 澹然快乐无有覆盖。 善心开发信敬增长。 智鉴分明身心柔软。 微妙虚寂厌患世间。 无为无欲出入自在。 是为正禅发相。 此二种相如人与恶人共事。 常相触恼。 若与善人共事久久逾见其美。 斯亦如是。 行者宜深察之。 故须善友教授。 总标。 疏后世等者。 妄尽习除证真起化。 德充法界应用无穷。 摄护中。 疏以修等者。 略同金刚所说。 持经之者。 为如来知见护念等。 如王世子修德进业堪绍国位。 特为君之所宝也。 为佛所念理合如此。 故云法应。 恶缘中。 疏离天魔外道等者。 如上所治。 以知诸法实相故。 不为恐惑。 九十五外道者。 如华严说。 有九十六。 谓六师各有十六种所学法。 一法自学余之十五。 各教十五弟子。 师徒合论故成此数。 今减一如余处说。 惑业中论甚深者。 即般若妙慧深达实相。 今既入此深定故。 不诽谤也。 重罪薄者。 已达罪性福性。 非内外中间。 我心自空罪福无主。 三昧渐深其罪渐减。 故云薄也。 疑者谓于理犹豫。 觉观谓语之加行。 今达诸法唯心无外境界。 内离寻伺。 于理决定。 何所疑耶。 故皆灭之。 行成中疏于理增信者。 信欲成根必务增长。 渐入不退故不怯者。 知法如幻。 故无所怯。 绳蛇非毒杌鬼无心何所怯耶。 故下文云。 若修止者。 能舍二乘怯弱之见。 既不怯弱则非同二乘。 不坏者。 了他如己故得柔和。 柔和故不憍慢。 不憍慢故。 人则不恼。 不恼故不坏。 不坏行也。 无世滋味者。 世人不学此法。 则爱见深固贪着世间。 今既知三界虚伪诳人六根。 焉可贪而乐之。 不乐则离爱。 离爱即减烦恼也。 故下云。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着世间。 得禅定者。 真如三昧成也。 论外缘即通举六尘。 音声即别指耳所对也。 故楞严云。 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 又云。 不自观音以观观者。 能令众生观其音声。 即得解脱。 斯则同诸法无行经入音声慧法门。 何所动耶。 今于六尘中唯举声尘者。 阿含说此以为禅刺也。 然上疏文俱于一二等下。 注者。 以此解释便当科文。 令易解故。 非谓太近前也。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九 发布时间:2025-02-23 08:15:1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