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德一未决答释 内容: 德一未决答释《大正藏》第77卷No. 2460No. 2460德一未决答释杲宝一。 菩萨十地疑事未决云。 菩萨十地疑者。 毗卢遮那经第六卷。 云何为如□。 云何名菩萨佛告言。 乐求彼菩提名菩提萨埵。 成就十地等后成佛十力智故名如来。 准此经文。 真言行人修十地行后方成佛。 如何菩提心论云超十地菩萨境界(已上)五秘密经云。 则于现生遇逢曼荼罗阿阇梨○具受灌顶受职金刚名号。 从此已后受得广大甚深不思议法。 超越二乘十地○人法二执悉皆平等。 现生证得初地(文)金刚顶义决云。 此经所说直入直修直满直证。 即于此生得如来地善巧智故(文)灌顶文云。 若有真言乘菩萨。 不依前五乘而发心修行故。 依大日尊自受用教三密法门。 是名最初发心□□最无上究竟发心。 是发心即所谓发菩提心也。 此菩萨□□初发心已超越十地等觉境界故。 龙猛菩萨发菩提心论说。 若有真言行者不愿前四乘。 修行瑜伽胜上法。 从凡入佛位者。 即超越十地菩萨境界(文)秘藏记云。 真言行菩萨超过十地。 者。 其心如何。 所修之行也。 非谓所得之果。 如何其行超过。 初从阿阇梨入曼荼罗灌顶受法之人。 其所修之行。 是佛境界之行也。 非十地菩萨分际。 是故曰超过十地。 所修之行。 佛境界行者。 所得之果亦可佛果不然现身获得初地。 经文分明故(文)大日经疏第二云。 花严十地经一一名言。 依阿阇梨所传。 皆须作二种释。 一者浅略释。 二者深秘释。 若不达如是密号。 但依文说之。 则因缘事相往涉于十住品。 若解金刚顶十六大菩萨生。 自当证知也(文)秘藏记云。 是密教所谓横义也。 初地与十地无高下故。 今卿所难次第义耳。 十地自布施波罗蜜至于智波罗蜜地地各有一波罗蜜。 是显教所说地地迁登之义。 今密教所说言菩萨地者。 是心也法文也佛也菩萨也。 凡异余乘如此(文)探玄记第十云。 此十地有二分。 一就实十地。 唯佛所知佛智所行名为果分○二随相十地。 菩萨所知所行名为因分(文)教时义第一(安然)云。 佛地菩萨者。 如优婆塞戒经云妙觉菩萨五分法身未满名为菩萨。 而入妙觉海中名为妙觉。 复为一切众生从凡夫地直入佛地之者。 表其心中八分干栗驮心开为八叶芬陀利花故。 现中台八叶而已(文)私云。 今教从凡入佛之轨则。 功缩益广之秘术。 为宗故。 都不似常教所谈。 一乘性宗犹不及之。 何况法相权宗之学者。 不足殆疑者欤。 但超过十地者。 以五秘密经为本据。 何必至菩提心论。 作此疑乎。 凡十地有二种。 一果分十地。 即体性本觉万德法身别也。 二因分十地。 即因□修行向上入证位也。 今超过十地者。 因分十地。 即是显教所说地地迁登义也。 大日经中所立十地者。 果分十地。 即是密教所明开显宝藏位也。 全不可为相违者也寻云。 若立佛乘十地故非常十地者。 诚可尔。 若尔者密教意。 佛菩萨不同无之乎。 答云。 平等心地中。 又有四重海会差别故。 必可立佛菩萨别位。 佛果万德开敷。 周遍法界普现色身无碍自在也。 菩萨持一门战具。 各主如来一智故。 因果本末之异不乱之。 而实分满不二故。 毗卢遮那本体同一金刚身也。 优婆塞戒经妙觉菩萨称可思之一。 梵字法然疑事未决云。 梵字疑者。 学真言徒传云。 梵字是非梵天作。 非外道作。 非佛所作。 法然而有。 但佛所显示。 今疑问曰。 法然有者何等而有。 为无为为有为耶。 答曰。 非有为非无为。 但佛说显耳。 疑问曰。 有为无为所不摄法是无体法。 此无体三世不生。 如角等。 如何佛说显令有证用。 又彼文字。 是翰墨所书现是等色法。 是色等之有为法非无为法者。 可如所言何。 非有为法(已上)字母释(大师)云。 夫梵字悉昙者。 印度之文书也。 西域记云。 梵天所制。 五天竺国皆用此字。 然因地随人稍有增减。 语其骨体。 以此为本。 劫初之时世无法教。 梵王下来授以此悉昙章。 根源四十七言。 流派余一万。 世人不解元由。 谓梵王所作。 若依大毗卢遮那经云。 此是文字者。 自然道理之所作也。 非如来所作。 亦非梵王诸天之所作。 若虽有能作者。 如来不堕喜。 诸佛如来以佛眼观察此法然之文字。 即如实而说之利益众生。 梵王等传受转教众生(文)大日经第二(具缘品)云。 此真言相非一切诸佛所作。 不令他作。 亦不随喜。 何以故。 以是诸法法如是故。 若诸如来出现。 若诸如来不出。 诸法法尔如是住。 谓诸真言真言法尔故(文)疏第七释云。 以如来身语意毕竟等故。 此真言相声字皆常。 常故不流。 无有变易。 法尔如是非造作所成。 若可造成即是生法。 法若有生则可破坏。 四相迁流无常无我。 何得名为真实语耶。 是故佛不自作不令他作。 设令有能作之亦不随喜。 是此真言相。 若佛出兴于世。 若不出世。 若已说若未说若现说。 法住法位性相常住。 是故名必定印。 众圣道同。 即此大悲漫荼罗一切真言。 一一真言之相。 皆法尔如是故重言之也(文)秘藏记云。 梵字者性相共本有欤。 尔也性相共本有。 性云本有者可然。 何相称本有。 若有证文耶。 有证文。 据密教性相本有不待言也(文)十卷楞伽经第五云。 大惠菩萨复曰佛言。 世尊如来说言。 我何等夜证大菩提。 何等夜入般涅槃。 我于中间不说一字○佛告大惠言。 大惠如来依二种法说如是言。 何者为二○一者依自身内证法。 二者依本住法。 我依此二法如是言。 大惠云何依自身内证法。 谓自身内证诸境界行。 离言语分别相。 离二种子故。 大惠何者本住法。 谓本行路平坦。 譬如金银真珠等宝在于彼处。 大惠是名法性本住处。 大惠诸佛如来出世不出世。 法性法界法住法相法证常住如城本道。 大惠譬有人行旷野中。 见向本城平坦正道。 即随入城。 入彼城已受种种乐。 作种种业。 大惠于意云何。 彼人始作是道。 随入城耶。 始作种种诸庄严耶。 大惠白佛。 不也世尊。 大惠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性法界法住法相法证常住。 亦复如是(文)释论第二云。 以何义故作如是说。 有为无为一切诸法。 通以一心而为其体。 于契经中作如是说故。 何等契经。 谓道智经。 云何说耶。 于彼契经中作如是说○文殊殊师又白佛言。 世尊云何名为非有为非无为处。 佛言。 非有为非无为处者。 所谓则是一心本法(文)私云。 梵字法然义。 自宗经轨说多多也。 具举之不遑毛举文字者内心理趣。 现其形声。 举体不生法然常住也。 大日经疏云。 以本不生故。 阿字现形。 以离作业故迦字现形(文)即此意也。 若能得意者。 非有为非无为。 亦无为亦有为。 诸义具足非一偏。 何守性相一途门。 疑不二性海谈乎。 非有为非无为无体法者。 是汝家所定也。 龙树释论引道智经。 立非有为非无为法。 德公引此论破传教。 岂不依用之哉。 次色法等非无为者。 是性相别论一义也。 性相犹破之。 何况真言乎。 即事而真深旨。 深可思之一。 法身说法疑事未决云。 问曰。 毗卢遮那佛疑者。 疏云。 说此经佛即毗卢遮那佛。 本地法身。 今疑所言本地法身者。 不过理智二之法身。 此二法身不十地菩萨之所能见。 如何执金刚手等。 皆悉云集。 共见毗卢遮那佛。 共闻受其所说经。 若言法身说法者。 为谁说法。 若为十地机说法者。 不尔。 他受用身应无用故。 若为二乘凡夫说法者。 此亦不尔。 变化身应无用故。 此疑未决(文)实相讲问答上(觉晴作)云。 问。 法身说法其义如何。 答云。 此有二说。 庐山惠远大义抄中。 成法身说法之义。 今慈恩淄洲御心。 不许法身说法。 问。 依何义慈恩大师不许法身说法之义乎。 答。 法身是真如理也。 真如理本是佛性也。 若法身说法者。 佛性亦可说法。 同真如故。 今此真如理。 在缠之时但名佛性。 虽含众德。 其用未显。 至佛位已名法身。 理智冥合。 是时施含藏用。 理独非理。 因智方理。 智独非智。 因理方智。 是以理是所证为万法性。 智方冥合显含藏用。 若说法者不待智用。 可显万德。 自是智故(是一证)若法身说法与智何别乎。 智说法与理说法相状如何(是二)若法身说法者。 无分别智亦说法乎。 无分别智说法者。 与后得智何别乎(是三)若法身说法者。 理上可有缘虑之用。 与智何别。 若无缘虑用而说法者。 岂诸佛说法。 只如磬出响玉放光乎。 况若无缘虑用者。 不可有说法之义。 如木石等故(是四)又夫说法者四辨用也。 四辨以智为体。 若法身说法者。 理中智性施说法之用欤。 若理中智性施说法等用者。 又理中贪嗔心。 可施杀等之用。 若成杀等。 与事贪等何别乎。 若谓理中智性有说法用。 理中嗔等无杀等用者。 染已无染用。 净宁有净用乎。 如此推征理性之心实无心用。 如何可言法身说法乎(是五)○问。 理性言虑不及者。 凡夫言虑不及欤。 佛智言虑亦不及欤。 答。 若言虑可及者。 佛智可说之。 佛智说之者。 凡夫可悟之。 凡夫不可说。 圣人不可说。 谓之废诠谈旨一实境界。 问。 佛智之前犹言虑不及。 如何证之乎。 答。 微细证会离分别也。 又诸经论皆不辨此义。 与诸教大相违。 勿会圣教曲任己见。 传闻。 真言教中说法身说法之义。 虽然未勘其文。 未习其义。 秘密之宗。 不似常途之教。 仍寻彼宗旨可决疑网而已(文觉晴号真成房。 解脱上人先师也。 觉晴藏俊觉盛)法华玄论第九(吉藏)云。 问。 法身何故不说法耶。 答。 唯有二缘。 一菩萨即报身化之。 声闻即应身化之。 法佛唯佛能见故不说法也。 又法身名相斯绝。 岂有音声说法。 说法之事皆是应身(文)金刚顶经云。 一时薄伽梵○于本有金刚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觉本初大菩提心普贤满月不坏金刚光明心殿中。 与自性所成眷属金刚手等十六大菩萨。 及四摄行天女使金刚内外八供养金刚天女使。 各各以本誓加持自住金刚月轮。 持本三摩地幖帜。 皆以微细法身秘密心地。 超过十地身语心金刚(文)。 大日经第一云。 一时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 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而演说法。 所谓越三时如来之日加持故。 身语意平等句法门(文)五秘密经云。 若依毗卢遮那佛自受用身所说内证自觉圣智法。 及大普贤金刚萨埵他受用身智(文)圣位经云。 然如来变化身○不同报身○自受用佛从心流出。 无量菩萨皆同一性。 谓金刚性对遍照如来受灌顶职性。 彼等菩萨各说三密门。 以献毗卢遮那及一切如来。 便请加持教敕。 毗卢遮那佛言。 汝等将来(文)楞伽第二云。 复次大惠法佛报佛说○大惠法佛说法者。 离心相应体故。 内证圣行境界故。 大惠是名法佛说法之相。 大惠应化佛所作应佛说(文)释迦仪轨云。 尔时金刚手白毗卢遮那佛言。 我见佛色身戴大宝冠。 冠中现五佛。 表非因非果处。 大月轮住于虚空。 常寂光处。 恒说金刚秘密之法。 声闻缘觉所不能知。 或居莲花台上。 现报佛身。 更说金刚一乘法界唯心无上秘法。 我等依内证之德。 常见常闻。 唯诸新发意菩萨。 迷惑不解(文)又云。 于色界顶第四禅成等正觉。 下阎浮提。 于须弥卢顶。 大曰陀罗尼坛。 一切如来请我法轮。 演说大乘无上秘法。 然后当归圆寂之道。 如来秘密神通之力。 无智人中勿妄宣说(文)尊胜破地狱仪轨云。 智法身佛住实相理。 为自他受用现三十七尊。 令一切众生入不二之道。 理法身佛住如如。 寂照法然常住不动而动。 现八叶为自受用示三重曼荼罗。 令十界证大空也(文)智论第九云。 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说法。 而以罪故不见不闻。 譬如日出盲者不见。 雷霆振地聋者不闻(文)起信论云。 问曰。 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 云何能现色相。 答曰。 即此法身是色体故。 能现于色。 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 以色性即智故。 色体无形说名智身。 以智性即色故。 说名法身(文)释论第六云。 言显示智身形相门者。 以智摄色。 无一一色而非智故说名智身。 如本以色性即智故。 色体无形说名智身故。 言显示法身形相门者。 以色摄智。 无一一智而非色故说名法身。 如本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故(文)疏第二十云。 然常途说法。 或云法性或云法身。 寂静如空。 无所动作。 都不说具足如是力用。 以为凡起神变皆是有为之心三昧之力。 而不言法体。 如是此其未了也(文)又第十六云。 然此执金刚。 即是毗卢遮那之所化身。 为欲发明此深密之法故也。 此法无能发问者。 唯佛与佛相问乃可知耳(文)又云。 今此执金刚亦如是。 从佛金刚惠印而生。 复持如来金刚惠印能有所问。 而佛答之恐人不信。 若自问自说则不足尊重故。 以佛身而问佛身也(文)异本即身义云。 问。 凡说法者为度机也。 彼佛既不对机。 为谁说法。 答。 自受法乐与本有尘数眷属俱解说法。 问。 若尔此宗佛不与众生说法耶。 答。 为众生说法。 但现应化说法耳(文)私云。 理智法身说法义。 自宗不共所立也。 其证如右。 即两部大经。 是其所说经也。 金刚界智法身说。 胎藏界理法身说。 印相真言及尊像理智幖帜异也。 更可寻之。 而今德公致二身无用难。 未辨秘宗意。 圣位经及楞伽经。 又释迦仪轨等。 正明三身说法别相。 他受变化二身。 对地前地上菩萨说法。 法身佛自受法乐故说法。 此中说听主伴之仪。 皆唯佛与佛境界。 久已通达建立也。 所谓法身所具三密者。 三种理趣三大法性也。 内心所证理趣。 必出音势。 音势必归身体。 三密不离而俱至实际。 即事而真实义。 深可思之。 抑觉晴所疑其意委细也。 今因会之。 第一理智相待难者。 是生灭相待教相。 未及真如无相法性。 何况于不二性德法乎。 释论第二云。 二门真如复有何别。 生灭门理智自理故。 真如门理理自理故(文)意云。 理智相待论隐显。 无常家所谈也。 一切诸法皆同真如故。 于理内具万德。 真如门所立也。 何以异门难异门乎。 第二理智不别难者。 破地狱仪轨。 明理智二佛说法相。 即两部主伴说听之相也。 理佛住法界定印诵? 字。 智佛住智拳印诵? 字。 若广此二字者。 即两部二十万颂经也。 一一别相如别记之。 第三正后相乱难者。 大师释云。 已成佛后在自受用土。 自受法乐故说法。 又作后智用为他说法。 是并果之方便(文)可思之。 第四理性无心难者。 释论第六云。 智摄色故名智身色摄智故名法身(云云)一切诸法有理趣与决断二德。 自性显现成其体故名理。 自体明了现其相故名智。 是一法上体用二德。 暂时不离。 譬如玉与光不相离。 若尔法身佛虽有缘虑心法。 皆可念理趣一种法性也。 智佛又虽具理性色质。 皆心法相状一念气力也。 若尔者理智虽互具其德。 而不相乱其分齐分满不二即离不谬实义可案之。 第五染净相例难者。 是又不尔。 释论第三云。 诸佛无尽藏契经中作如是说。 烦恼大海中有圆满如来宣说实相常住之理。 本觉佛性中有无明众生。 能起无量无边烦恼之波(文)实教甚深所谈。 诚非信难解。 即事而真秘旨。 谁以情得之乎。 所谓智有二种。 一本觉二始觉。 贪有二种。 一大贪二小贪。 由本觉故有大贪。 依始觉故有小贪。 密教就初意故。 无别佛界非佛界。 显教约后意故。 作迷悟事理别执。 秘密甚深宗旨。 更可问之。 今觉公虽闻秘宗不似常教。 未知其宗旨。 盲聋无甚之贫乏无过之。 可悲可叹者也一。 大日经第七卷说者事未决云。 初六卷是毗卢遮那佛所说。 彼第七卷此谁语(已上)义决云。 得毗卢遮那佛而现其身及现多身。 于虚空中说此法门及文字章句。 次第令写讫即灭。 即今毗卢遮那念诵法要一卷是(文)经第七云。 稽首毗卢遮那佛。 开敷净眼如青莲。 我依大日经王说供养所资仪轨(文)不思议疏云。 北天竺乃有一城。 名乾陀罗国。 其国之王仰凭和上受法念诵。 其经文广义深。 不能寻遂供养次第。 求请和尚供养方法。 和尚受请。 于金粟王所造塔边。 求圣加被供养法。 忽现空中金字炳然。 和尚一遍略读。 分明记着。 仰空云。 谁所造也。 云我所造也。 云谁我也。 云我是文殊师利也。 即唤书人遂便写取。 即与其王一本。 自写一本随行将行。 流通四方也。 所谓厥号善无三藏和上。 即是小僧不可思议。 多幸面咨和上。 所闻法要随分抄记(文)(此疏灵含寺圆行请来)义释第七(世间成就品)云。 阿阇梨于乌仗曩国撰出毗卢遮那供养次第法(文)演密抄第七云。 疏阿阇梨等者。 阿阇梨即指善无畏三藏。 于乌仗曩国。 或云于阗国。 撰者集也(文)菩提心义第一(安然)云。 而彼第七卷供养法疏云。 和上(鞠多)于金粟王塔下。 感得文殊现金色字。 于虚空中授供养法以授无畏(云云)故知无畏在乌仗曩出彼所承。 时人不了云。 三藏撰出。 此义释本三藏说一行记。 智俨治温古再治。 故本记外多加人言。 故知。 菩提心论所引供养法者。 天竺本见彼文。 非引三藏在乌仗曩所造文也(文)私云。 第七卷说者有异说。 一大日说。 第七卷与要略念诵经同本异译也。 彼既佛说也。 此何非佛说乎。 彼经题云。 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云云)但我依大日经王说者。 要略念诵经文云。 我今依经要略说自利利他悉地法(文)若尔者设虽佛说。 云尔不可有相违也。 二文殊说。 不思议疏意也。 三无畏造。 义释意也。 已上异说虽有之。 更非相违。 此经本是佛说也。 而文殊传说。 又无畏出所承故也一铁塔相承疑事未决云铁塔疑者。 习真言宗徒传云。 真言所凭经论。 是释迦如来灭度后八百年中。 龙猛菩萨入南天铁塔。 受金刚萨埵问谁传如是。 为有文传为是口传耶。 答曰。 金刚智说。 又问。 若金刚智三藏说者又疑为是口传为文传。 若言口传非文传者。 不足信受。 若有文传者请示其文。 此疑未决。 此所述之诸疑问者。 恐谤法业招无间报。 唯欲决所疑增明智解。 一向归信专学其宗耳。 庶诸同法者。 莫依此疑问嫌轻彼宗。 边主云。 瑜伽论等。 是无著菩萨独一听受。 都无同闻众。 不足信受。 何故举世奉行。 以此论疑例铁塔疑建立彼宗。 今决此疑云。 唯识了义灯第一云。 安达罗国王。 请陈那菩萨证无学果。 菩萨抚之欲遂王请。 文殊师利。 于虚空中弹指惊曰。 云何舍大心而期小果。 可制因明以弘慈氏所说瑜伽论。 菩萨敬受指诲奉以周旋遂作正理门论。 因明疏云。 亦同尔。 此言周遍五天竺无有一人不闻。 不知如何更致疑(已上)宽保第三岁舍癸亥五月望日遂修补毕僧正贤贺(春秋六十岁) 发布时间:2025-02-23 08:18:5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