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三昧耶戒序 内容: 三昧耶戒序No. 2462三昧耶戒序遍照金刚撰若夫一千二百草药。 七十二种金丹。 悲身病而作方。 一十二部妙法。 八万四千经教。 哀心疾而垂训。 身病百种即方药不能一途。 心疾万品则经教不得一种。 是故我大师薄伽梵施种种药疗种种病。 五常五戒即愚童持斋之妙药。 六行四禅则婴童无畏之醍醐。 二百五十之戒四念八背之观。 十二因缘十二头陀。 遮人我而证三昧。 带法执而得涅槃。 斯乃声闻之教药。 缘觉之除病。 无缘起悲幻炎观识。 六度为行四摄作事。 三祇积功四智得果。 斯为他缘大乘之方法。 舍无我而得自在。 观不生而觉心性。 挥八不以断八迷。 掷五句以拂五边。 四种言语道断而无为。 九种心量足绝而寂静。 是则觉心不生之妙术。 观自心于妙莲。 喻境智于照润。 三谛俱融六即表位。 是则如实一道心之针灸。 况复喻法界于帝网。 观心佛于金水。 六相十玄织其教义。 五教四车简其浅深。 初发成正觉三生证佛果。 是则极无自性心之佛果也。 如是妙法并皆契其机根不思议妙药。 自上诸教他受用应化佛之所说甘露。 今所授三昧耶佛戒者。 则是大毗卢遮那自性法身之所说真言曼荼罗教之戒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比丘比丘尼清信男女等。 欲入此乘修行者。 先发四种心。 一信心。 二大悲心。 三胜义心。 四大菩提心。 初信心者。 为欲决定坚固无退失故发此心。 此有十种。 一澄净义。 能令心性清净明白故。 二决定义。 能令心性淳至坚固故。 三欢喜义。 能令龂除诸忧恼故。 四无厌义。 能令断除懈怠心故五随喜义。 于他胜行发起同心故。 六尊重义。 于诸有德不轻贱故。 七随顺义。 随所见闻不违逆故。 八赞叹义。 随彼胜行至心称叹故。 九不坏义。 专在一心不忘失故。 十爱乐义。 能令成就慈悲心故。 大悲心者。 亦名行愿心。 言外道二乘不起此心。 但有菩萨大士能发此心。 观法界无缘一切众生犹如己身。 所以然者善人之用心先他后己。 又达观三世皆是我四恩。 四恩皆堕三恶趣受无量苦。 吾是彼之子也。 亦彼之资也。 非我谁能拔济。 是故发此大慈大悲心。 大慈能与药大悲能拔苦。 拔苦与乐之本不如绝源。 绝源之首不若授法。 法药虽万差。 前所说八种法门是彼之本。 然犹随顺机根故有浅深迟速。 为欲简择如是诸法教发第三胜义心。 亦名深般若心。 云何简择。 若有上根上智人。 欲行如是法早归自心本宅。 先须简知乘之差别。 欲简知此乘优劣。 非是凡夫二乘及十地菩萨所知境界。 但依如来所说知之耳。 如来明说其差别。 是故揽此龟镜。 可简得。 异生羝羊凡夫。 专造十不善等业。 耽三毒五欲之乐。 不曾知后身堕三途极苦。 是故真言有智人不可乐着。 愚童持斋人乘之法。 虽云渐信因果行五常五戒等。 犹是人中之因不得生天之乐。 是故不可乐着。 婴童无畏外道生天之乘。 虽云下从四王天上至悲想受二十八天乐。 终堕人中地狱等不得出生死。 是故不可乐着。 唯蕴无我拔业因种二种羊鹿乘。 虽出三界犹是下劣。 三生六十之劫。 七八四百之时。 何其眇焉。 是故不可乐求。 他缘大乘觉心不生二种法门。 舍身命而行布施。 许妻子而与他人。 经三大阿僧祇行六度万行。 劫石高广难尽。 弱心易退难进。 十进九退吾亦何堪。 如实一道之心。 虽云拂心垢而入清净泯境智而证如如。 犹是一道清净之乐。 未入金刚之宝藏。 是故亦不可住。 极无自性心者。 虽云融法界而证三世间身。 等帝网而得一大法身。 犹是成佛之因初心之佛。 五相成身四种曼荼罗未能具足。 是故不可住。 谓未得为得未到谓到。 如是依如来教敕。 以最上智惠简乘差别发菩提心。 若有人等。 乘如是事行所行道。 未名最上净菩提心。 是故真言门菩萨超此诸住心等。 发菩提心行菩提行。 为知此乘差别发深般若胜义心。 四言菩提心者。 此有二种。 一能求菩提心。 二所求菩提心。 能求心者。 譬如有人欲为善与恶。 必先标其心而后行其行(云云)求菩提之人亦复如是。 又如狂人解毒忽起归宅之心。 游客事毕乍发怀土之思。 求菩提之心亦复如是。 既知狂醉在三界之狱。 熟眠卧六道之薮。 何不驱神通之车速归本觉庄严之床。 此则能求之心。 所求心者。 所谓无尽庄严金刚界身是也。 大毗卢遮那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 此是一切众生本来平等共有。 虽然被五障之覆弊。 依三妄之云翳不得觉悟。 若能观日月之轮光。 诵声字之真言。 发三密之加持。 挥四印之妙用。 则大日之光明廓周法界。 无明之障者忽归心海。 无明忽为明毒药乍为药。 五部三部之尊森罗圆现。 刹尘海滴之佛忽然涌出。 住此三昧诸佛名秘密三摩地。 诸佛如来以此大悲胜义三摩地为戒。 无时暂忘。 何故以此名戒。 戒有二种。 一毗奈耶此翻调伏。 二尸罗翻云清凉寂静。 观一切众生犹如己身及四恩。 是故不敢杀害其身命。 观众生犹如己身。 故不敢夺盗其所有财物。 观众生犹如四恩。 故不敢凌辱污秽。 观众生犹如己身四恩。 故不敢欺诳。 观众生如己身四恩。 故不敢以粗恶语骂詈观众生如己身四恩。 故不敢离间观众生如己身四恩。 故不敢贪求所有财色。 观众生如己身。 故不敢瞋恚前人。 观众生如己身。 故不敢起愚痴心行。 是则由大慈悲行愿故。 自然离十不善心。 离十不善等即是调伏戒。 由离其恶心故。 心中得清凉寂静。 是则尸罗之戒。 亦是饶益有情之戒。 又以深般若妙惠观前九种住心无自性。 云何无自性。 谓如冬冻遇春即泮流。 金石得火即消镕。 诸法皆从缘生无自性。 是故异生羝羊凡夫一向恶心。 遇善知识教诱故起愚童持斋心。 愚童人乘人信因果故起生天护戒心。 婴童无畏心。 婴童无畏心愿殊胜解脱智故。 依善知识诱发唯蕴无我拔业因种二乘心。 二乘之人蒙诸佛惊诱故起他缘大乘心。 他缘大乘人愿最胜果。 故起觉心不生心。 觉心不生人无自性故起一道如实心。 一道如实心人蒙诸佛惊觉故发极无自性心。 极无自性人愿究竟最胜金刚心故发秘密庄严心。 是皆由无自性故展转胜进。 以深般若观无自性故。 自然离一切恶修一切善。 饶益自他众生。 即是三聚妙戒具足无缺。 住秘密三摩地亦复如是。 住此乘者。 以此戒检知自身心教化他众生。 即是秘密三摩耶佛戒也。 三昧耶戒序(终) 发布时间:2025-02-24 08:06:4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