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秘密三昧耶佛戒仪 内容: 秘密三昧耶佛戒仪No. 2463秘密三昧耶佛戒仪一卷夫欲发无上菩提之心应先深心观察。 十方诸佛清净性海湛寂圆明本无生灭。 广大无碍无相无为常寂灭相。 愍诸众生为诸妄想烦恼迷覆净心不觉不知。 昏昏默默贪瞋痴毒日夜烧溺。 六贼攻劫五欲缠缚。 昏狂既盛无所觉知。 愍念此辈从大悲流演化身不生而生无相现相。 假起言说示现去来。 皆为怜念我等众生起方便智施权实教。 为欲引导利钝根性施设种种顿渐法门。 是故我等惭愧。 诸佛慈悲方便愍念众生沉沦苦海。 应当发起广大之心誓愿断除一切众恶誓愿修习最上法门誓愿度脱诸众生界一切有情誓求速证无上菩提诸佛胜果是故发起菩提之心所谓菩提心者。 即是诸佛清净法身。 亦是众生染净心。 寻逐根源本无生灭。 十方求之终不可得。 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 妄心流转即名众生染污之身。 开发照悟即名诸佛清净法身。 故不增不减经云。 不离众生界有法身。 不离法身。 有众生界。 众生界即是法身。 法身即是众生界。 又言。 众生界清净应知即法身。 法身即涅槃。 涅槃即如来。 以是观之。 一切众生性净法身与诸佛身本无差别。 而诸佛如来。 昔在因地迷本法身与我无异。 然发大精进勤修正行已成正觉。 我今云何贪恋游泥不起正行。 故发是心。 又观众生沉沦苦海没生死河。 迷自心源丧失惠命。 愍念彼等与我法身平等无二。 云何信任不垂救拔。 是故勇猛发起大悲度诸众生破魔怨敌。 是故发起菩提之心次应启请一切诸佛弟子(某甲)等。 稽首和南十方诸佛毗卢遮那清净法身报身化身万德圆满一切如来及诸菩萨摩诃萨众。 降临道场以大慈悲拔济我等。 以大智慧照明我等。 今者为欲发起大菩提心。 弃舍生死破坏魔众。 摧伏外道超越二乘誓求诸佛大悲行愿。 是故我今归依顶礼。 普礼真言曰唵萨嚩怛他蘖多(引)跛娜满娜喃迦嘘弥南无东方阿閦佛乃至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次应供养弟子(某甲)等。 愿以清净殊胜香花憧幡宝盖饮食灯烛。 常愿供养一切诸佛及诸菩萨一切贤圣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养而住普供养真言曰。 唵誐誐囊(引)三婆嚩嚩日罗(二合)斛至心忏悔弟子(某甲)等。 从过去无始已来乃至今生至于今日。 无明迷覆违失净心。 妄想攀缘起诸分别。 贪嗔痴等无量烦恼。 忿恨悭嫉诸随烦恼起诸我慢谤佛法僧。 侵夺盗窃一切财物。 故杀误杀损害众生。 纵恣愚痴起诸贪染。 饮酒食肉及以薰辛污秽伽蓝浸损常住妄言绮语恶口两舌。 破戒破斋五逆十恶。 如是等罪无量无边。 我今至诚发露忏悔。 愿罪消灭。 灭罪真言曰唵萨嚩跛波捺贺(引)曩嚩日啰(二合)野(引)婆嚩次应授戒设先具戒亦须三归彼有限故不须结界同法界故不欲说欲无异处故弟子(某甲)等。 尽未来际归依无上三身诸佛。 归依方广大乘法藏。 归依不退诸菩萨僧弟子(某甲)等。 归依佛竟。 归依法竟。 归依僧竟。 我等今者与诸菩萨和合发心竟。 尽未来际常无退转。 愿尊证知我是菩萨(三说)三归真言曰。 唵仆欠弟子(某甲)等。 我从今日发菩提心。 誓愿断除一切众恶。 誓愿修习无边法门。 誓愿度脱一切众生。 誓求如来一切胜果。 乃至当坐菩提道场常无退转。 我等今者与诸菩萨和合发心。 愿尊证知(三说)发菩提心真言曰。 唵冒地唧多母怛波那野(引)弥涅槃经云。 初发心已为人天师胜出声闻及缘觉如是发心出过三界。 是故得名最无上。 华严经云。 佛子始发生如是妙宝心即超凡夫位入佛所行处次问言。 诸仁者能受持一切诸佛菩萨最胜最上大律仪否(答言能持)次请贤圣(三请)弟子(某甲)等。 奉请十方一切诸佛为大尊证。 愿大德为我作证明弟子(某甲)等。 奉请无动宝生阿弥陀天鼓雷音为作和尚。 为依和尚故得受具足菩萨清净三昧耶戒。 为我作和尚。 慈愍故也至心奉请雄猛阿閦鞞。 最胜宝生尊。 大悲阿弥陀。 成就不空业。 此诸无上尊。 至心稽首请。 及萨埵金刚降伏于一切。 胜上虚空藏能授诸灌顶。 救世观自在显三昧瑜伽。 巧毗首羯磨善作诸事业。 如是转轮者唯愿受我请(三说)次应奉请羯磨及教授普贤慈氏妙德除盖障为羯磨阿阇梨。 如是四菩萨。 犹如贤瓶阙一不可。 第一普贤菩萨摩诃萨。 普者遍一切处。 贤者最妙善义。 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以三业。 悉皆平等遍一切处。 又名金刚。 金刚者喻实相义过一切语言心行适无所依。 不示诸法无初中后。 不尽不坏离诸过恶。 不可变易。 故名金刚。 世间金刚有三种义。 一不可坏。 二宝中之王。 三者战具中胜。 第二慈氏菩萨于四无量心慈最为称首。 第三妙吉祥菩萨。 妙者更无等比义。 无过上义。 吉祥者嘉庆之善誉。 亦名妙德。 亦曰妙音。 第四除盖障菩萨。 众生种种心垢能翳菩提。 此是菩萨能除盖障之罗雾明现大日之光。 是故奉请此四菩萨为羯磨阿阇梨。 奉请普贤慈氏妙吉祥除盖障四大菩萨。 为我作羯磨阿阇梨。 为作阿阇梨故得授菩萨清净三昧戒。 慈愍故(三说)次又应奉请普贤菩萨金刚萨埵观自在三大菩萨。 为教授阿阇梨第一普贤菩萨即如如法身。 具修万行对精进门。 息灾方便故。 第二金刚萨埵菩萨对金刚智慧门。 降伏方便故。 第三观自在菩萨对莲华三昧门。 增益方便故。 此三圣者名曰无量不可思议妙用三点。 即般若解脱法身。 是故三点摄一切法。 所以奉请此三大菩萨。 应为作教授阿阇梨。 至心奉请普贤菩萨金刚萨埵菩萨观自在菩萨。 为我作教授阿阇梨。 慈愍故(三说)次说羯磨诸佛子至心谛听。 今与仁者羯磨授戒。 正是得戒之时。 至心谛听羯磨。 仰愿十方一切诸佛诸大菩萨慈悲忆念。 此诸佛子等。 始从今日乃至当坐菩提道场受学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诸大菩萨清净妙戒。 所谓摄律仪戒。 饶益有情戒。 摄善法戒。 具足受持始从今日尽未来际(三说)诸佛子等。 具足受持诸佛菩萨清净戒竟。 是事如是持。 授戒竟次甄别戒性已发菩提心具菩萨戒竟。 复应修四摄法及四波罗夷及十重戒。 不应缺犯。 其四摄者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为欲调伏无始悭贪及利益有情故应行布施。 为欲调伏瞋恚憍慢烦恼及利益有情故应行爱语。 为欲饶益有情及满本愿故应修利行为欲亲近善知识及令善心无间断故应修同事。 如是四法是修行处。 是事如是持。 今入此三密门即身口意密复应净除四障。 所谓四障者。 于有情中及一切法中作种种不平等见。 是第一障。 二者于平等誓中作种种限量之心。 是第二障。 三者诸有所作随顺名利不为大事因缘。 是第三障。 四者放逸懈怠不能惊察身心。 是第四障。 如是四障若才起时。 即自损亦损于他。 是故精勤誓愿断除。 应如是持次应修四威仪。 名无作。 于其功德运运之间自然增长。 一者于一切如来正法藏中誓愿解了。 二者于一切菩萨正行之中誓愿勤行。 三者于一切如来度人门中誓愿修习。 四者于一切有情中以四摄法而救济之。 令离苦获安。 是名四无作功德。 应如是持将入陀罗尼门复具三种三昧耶。 是践如来所行之迹。 必须专精四波罗夷誓无缺犯。 所谓四波罗夷者。 若有毁犯由如断头命根不续。 则一切支分无所能为不久散坏。 菩提心戒四种戒相。 亦是大乘正法命根。 若破坏者。 由如死尸虽修种种功德不久败也第一不应舍正法而起邪行戒。 为如来一切正教皆当修行受持读诵。 由如大海呑纳百川无厌足心。 右于诸乘了不了义。 随于一法生弃舍心及起邪行。 即名毁犯。 第一波罗夷。 不得犯。 能持否(答。 能持)第二不应舍离菩提心戒。 此菩提心菩萨万行。 犹如大将幢旗。 若丧失幢旗即是三军败绩堕他胜处。 是故不应舍离菩提心。 若离菩提心。 是名犯第二波罗夷。 不得犯。 能持否第三于一切法不应悭吝戒。 此诸胜法皆是如来勤苦修行损弃身命。 乃至为其僮仆床座然后得之。 是一切众生父母遗财。 非独为一。 若悭吝不与同于盗三宝物。 故犯第三波罗夷。 不得犯。 能持否第四不得于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行戒。 此是四摄相违法故。 菩萨修行四摄普摄一切众生为入道因缘。 而今反作四摄相违起众生障道因缘舍饶益。 故犯第四波罗夷。 不得犯。 能持否今此四戒以持初戒故于十方三世一切正法藏中皆生无作功德。 由第二戒故于十方一切菩萨行中皆生无作功德。 由第三戒故于十方三世一切度人门皆生无作功德。 由第四戒故于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及四摄事中皆生无作功德次说十重戒相。 所谓十重者。 一者不应退菩提心。 妨成佛故。 二者不应舍离三宝归依外道。 是邪法故。 三者不应毁谤三乘教典。 皆佛法故。 四者于甚深大乘经典不通解处不可生疑。 非凡夫境界故。 五者若复有人已发菩提心者不应说如是法。 令彼退菩提心趣向二乘断三宝种故。 六者见未发菩提心者亦不应说如是法。 令彼发于二乘之心违本愿故。 七者对小乘人不应辄说深妙大乘。 恐彼生谤获大殃故。 八者不应发起邪见。 断善根故。 者于外道前不应自说我具无上菩提妙戒。 令彼以嗔害心求如是法不能辨得退菩提心。 二俱损故。 十者但于有情中所损害及无利益。 皆不应令自作及教他作。 见作随喜即于利他法中及以慈悲相违背故。 如是戒者不同小乘一期为限量三千为境界。 又声闻律仪因缘造作以无余涅槃为究竟。 今此所授从一切智生。 终趣萨般若海无有穷尽。 又声闻法中虽有具足烦恼学无学等阶次不同。 然所发无作律仪则无优劣之异。 今此菩萨律仪亦复如是。 虽复最初发心乃至四十二地阶次不同。 然一时普遍法界发起无作善根。 则与如来更无增减之异。 今授戒已竟。 将绍法宝与佛在世更无异也。 即是佛真子。 当补佛位。 是则最上最尊无比无等之戒也。 速灭罪障顿证菩提之门也次可有回向。 所修功德等(云云)三昧耶佛戒仪一卷(终) 发布时间:2025-02-24 08:10:1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