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桧尾口诀 内容: 桧尾口诀No. 2465桧尾口诀佛眼法金刚寿命法五大尊位六足尊真言印忿怒法五忿怒主伴怨形七日等不解界护摩有多事闰月小月宿炉诸尊位阏伽等偈诸部相应物息灾等真言口决云。 若寂灾结佛眼。 佛眼尊者有二。 一大日变。 二者金刚萨埵之变也。 若大日变者。 于台上置大日如来之种子(谓鑁字也)并置佛眼尊种子(谓鲁字亦宁字也)观想。 大日变成佛眼尊。 于下金刚萨埵本位。 置大日如来(金刚萨埵变成佛眼尊位于台上故。 萨埵本位在大日如来也)请时诵佛部百字。 加四明都请佛部诸尊。 次诵佛眼真言。 加四明也。 正供养时诵佛眼真言也。 若舍佛眼尊供大日如来者。 请时诵佛部百字真言加四明。 次诵佛部根本真言加四明。 正供时诵当部百字若根本真言耳。 若用佛眼真言。 供百八时亦加持物时皆用佛眼真言也。 但印时念诵始时五部百字加持。 先即作佛眼印加持五处。 及开五眼已竟(言五眼者左右头中指之间。 其二大指之间。 其一二大指本与二中指下之间。 其一二小指之间。 其一是言五眼也)上明印五眼也。 言自身开五眼者。 作印既加持五处(谓额右左肩心前喉也)讫次开五眼(谓以印摩右眉。 其一左眉。 其二右目。 其三左目。 其四两眉中间。 引至鼻上是也)即不散印。 右旋摩面轮三遍。 然后顶上印散耳。 准佛眼印作降伏法时。 作忿怒真言印加持之。 钩召·敬爱·及增益。 随各各部百字及根本。 以其各各真言印加持所处亦如是(若余别法真言印准之行之)上明作印加持所处也。 但请时诵相应部百字。 然后诵当时尊根本真言而请来。 百字及根本终皆加四明请之。 若五部主法者。 随百字及根本以请来亦如上也。 正供时。 若部主法者用当部百字真言若根本真言。 皆加四明及加祈愿词。 ●●●●●等字随时法耳。 若别法者用别别各各根本等真言耳(四明及●●等准之耳)次阇梨传大阇梨口说云。 息灾时若于台上置佛眼尊种子时。 更不安大日种子。 而即想大日如来(大日遍于诸尊故也)若请他尊安于台上时。 亦不安大日如来。 假令宝生尊安台上时不安大日如来。 言大日遍于诸尊故。 互成主伴之义故也。 其宝星本位亦不安大日。 但可空(准之他别别尊等亦如是)言部母部主相对供者(约别法受者为言。 若五部大法受者更不尔。 既共部主及四波罗蜜等故。 部母于四波罗蜜摄故。 四部部母大圆镜智波罗蜜·平等惟智波罗蜜·妙观察智波罗蜜·成所作智波罗蜜。 如次金刚部母·莲花母·羯磨部母摄。 但佛部之母遍于四摄。 若五智者摄法界体性智耳。 佛眼印加持。 普供养后五部百字。 先加持五处及开五眼。 但诵彼真言念诵真言也)所生可生悉地之功德。 回向佛眼尊。 所以然者。 为坚固摄在正悉地之功德故也已上大阿阇梨口说也金刚寿命陀罗尼法先作三肘方坛(作之法如常)彼坛上以白粉(作一肘)半甲胄形。 于其中心掘一穴。 深半肘(私推之准余炉穴。 宽一肘量。 深半肘量。 今此炉亦如是欤)若欲不掘穴者。 安一火炉代之(其安供物者。 准余增益炉之法毕)于坛东安彼像。 行者于坛西向东而坐(结界作法者如常)正供养时闭目端坐作定印(作法之者如常)想观遍满虚空界。 诸佛之了了分明讫。 即于自心想净月轮。 洁白明净。 于彼中观五股杵成降三世菩萨为等身。 又想。 于顶上有大日如来。 自彼佛身遍身毛孔流出甘露灌吾顶。 即入于自心。 次复想金刚萨埵菩萨。 次结金刚寿命菩萨陀罗尼印。 二手金刚拳(谓以大指横安掌中。 以中指以下三指握之。 以头指端曲拄大指节上是也。 莲华拳者。 以头指以下四指作拳。 但大指直舒是)以头指右押左。 相钩安于顶上。 诵金刚寿命陀罗尼七遍。 安额上。 分手系顶后。 直舒二头指。 遍身旋转如环甲胄势。 甲胄真言曰唵砧(商簪反)嚩曰啰(二合)欲(是一印文者是经文也)次结金刚寿命加持甲胄密印各以二手作金刚拳。 以进力右押左相钩安于顶上。 即诵寿命真言七遍。 安于额前分手系顶后已。 直舒进力旋转如环。 下至心上相缠如系甲势。 次至背后后束至脐两膝腰。 后当心二肩顶前后复至额前重系顶后。 金刚拳系。 渐垂两手徐徐而下。 如垂带势。 当诵真言。 成被甲胄。 真言曰唵砧(商簪反)嚩曰罗(二合)欲●(是印者是仪轨文也。 虽上下同印真言。 而经与仪轨稍异故记也)口决云。 是余所说甲胄印同。 故正萦绕时于进度头面观唵字。 于力度面观砧字。 萦绕。 即被金刚甲胄彼前者加持。 及想观亦如是(是口决耳)故火中观莲花。 其花胎上观●字(是仪轨文。 其经文观字也)光明晃辉。 变作延命菩萨。 以四字明引请。 想菩萨入炉受供养。 彼将供养法准常炉供之法。 其乳木者烧屈娄草供之。 百八遍。 又一千遍耳。 上文次复想。 金刚萨埵菩萨者。 口决云。 彼大日如来转成之也。 亦自心中降三世菩萨转成之无咎矣。 降三世者是金刚萨埵之变故也。 延命菩萨亦是普贤金刚萨埵之变已上抄出仪轨文也口决云。 先日所行三角圣位观行稍不便。 今须不随方维尚随本金刚界曼荼罗位。 所谓尊御前东方忿怒尊即降三世。 及中不动尊。 约眷属。 若为降三世尊主者。 金刚萨埵置尊御前(余三左右。 后三如常耳)但五忿怒尊准当五佛本位处耳。 言本曼荼罗位处者。 意云。 三角向北。 是北方即尊御前方。 本曼荼罗尊御前方。 在降三世及不动尊。 尊右在军荼利尊。 后在六足尊。 尊左在金刚药叉。 准之三角北方尊御前。 是故在降三世若不动尊。 东方尊右。 是故在军荼利尊。 南方尊后。 是故在六足尊马头尊。 西方尊在左。 是故在金刚药叉尊也。 先所行随方不随本曼荼罗。 何者东方不动及降三世。 南方军荼利。 西方六足尊马头。 北方金刚药叉。 是坛向东时事也。 今既向北方。 岂与向东时位所同耶。 既相违。 然是大阿阇梨之所行耳。 又图六足尊在南方。 以知位所随坛不退方也口诀云。 六足尊真言唵枳利。 瑟怛罗。 毗枳利陀曩那吽。 萨嚩遮都噜曩阇耶。 萨昙婆耶。 萨昙婆耶。 苏跋吒。 苏跋吒。 吽发吒。 莎嚩贺。 是中心咒也。 中心咒印。 二手内缚。 二中指直竖。 头合柱。 舒二头指小曲初分如三股。 加持五处。 所谓额·两肩·心·喉也(其大母指以右押左。 叉入掌中也)口决云。 供炉法理须坛中常例念诵讫。 然后往炉所更可行。 依繁于炉所念诵耳。 行忿怒之法。 常例念诵百遍许讫。 次作五大忿怒根本印真言。 加四明乃至医醯字。 请入坛中本位。 次作八大护真言。 请召诸天于坛中本位讫。 次诵护摩真言。 次诵火天供之(法加坛也)次请当时忿怒供(请诵时当部之百字。 次根本真言)次请余忿怒尊供养之(请供法先诵五部百字明。 每明终加各根本真言并四明。 次大钩召印真言钩召即供养。 大杓三。 小杓三返讫)次亦诵当时百字一遍供(大杓三)即以当时根本真言加持所愿词供百遍讫。 次加持形。 谓形有二种。 一者纸形。 二者泥形也。 纸形小摄安止足空底。 亦以观脚空踏彼定足空上。 勿以令动。 想念。 前末怒沙在之右足底。 彼土像应作两体。 以一躯布炉里(故首偃卧)用棺钉五只。 忿怒真言加持各百八遍。 打入五处(胸·左右肩·两股也)以一躯盛板。 向之炉安置(放头离脚)香水洒之上。 以钩召真言印召前末怒沙姓字(想前人五大将是是像五大不相离故。 因真言印契力故。 以彼召入是中也)观羽执剑。 止羽金刚拳安之腰左。 以定足踏其形胸之势。 亦为剑截之势。 以当时所用真言加持二七遍许。 既而供炉之残油以涂其形。 若有芥子油亦涂之(疏云。 以芥子油毒药二相和。 涂其形身表之)兼取加持料叶等物。 小许亦散之形上。 则从足始片片切撮(若雄者从右足。 若雌者从左脚)投于炉中而加持之。 彼足下纸形事竟之日。 投于炉中烧却耳。 若有造泥形不便者。 作纸末怒沙。 钩召加持法如前。 既而片片截切交杂于加持药等物。 投烧之亦得次加持物。 谓安势美之叶花。 木患之皮叶实。 苦练之叶等毒苦木。 落根·附子根·并叶茎等毒草·并枳实等诸酸苦物类(已上皆用青生者)紬料盐酢芥子木鑯奴尸陀林灰(若无有者末触髅骸骨等用之)修行者噜陀罗如是等物皆苦合捣为加持物也。 如前形并象物。 加持之时用棺杖·尸发·并彼污衣·及彼污湿草烧彼炉(随指量切折碎)诸刺木等(伐半肘许)间毒加授之烧而加持也。 或所云其持咒人。 着死人血污衣裳可作法云。 作彼末怒沙之法。 以诸人往还之地黑泥和。 如前加持物类作物作已腹裹驴粪以朱墨题姓字于胸臆上是也。 正加持之时。 其所用真言(五忿怒尊真言随宜用之也)终加一字真言(谓吽步噜吽是也)次加四字明。 次称前末怒沙号次加舍睹噜吽(是之怨家也)次加破坏等言。 然后方称沙缚贺。 彼处金刚线用尸污服并彼发縒作之。 供炉之油着苏。 水牛苏也。 及如前加持物小许。 并芥子油者莫必入未也。 又方不能向炉时直作三角小坛子。 以上种种物作形(作之法同前也)于炉子上仰离两足安置之。 题姓号法同前。 洒香水并钩召亦同前法。 四指量橛五只(用佉陀罗木。 若无者用苦练木)以忿怒真言加持各百八遍。 用打形胸两擘二股讫。 荫以苦练叶既而结界作法竟。 亦更钩召姓字(法同前也)次先芥子和盐苏投打彼形加持。 次执剑加持(加持之法如前记讫而已)随力能一七二三七日加持也。 忿怒法涂香用柏木。 阏伽点芥子。 苏用水牛苏驴乳。 若无之者勿入余苏乳等也。 彼三角坛盐竖之。 橛作苦练木。 以人骨纳于彼中。 若有长骨者令用之作。 不必用苦练木。 其橛长十二指也。 其三角小坛子(方二肘)圣位中降三世。 四方四眷属(谓萨王爱喜也)内外八供养(皆忿怒形也)以形安中央(已上说讫。 若不动尊为主除萨王等。 而安五忿怒尊形也)。 念持其忿怒真言法者。 若常念诵其念诵觉观音百字加持八供养饮食等阏伽讫。 观三角曼荼罗圣位。 次降三世印。 若结界四眷属印。 次五忿怒根本印。 次金刚部百字加持百遍许。 次以香水洒其形。 即以大钩召印真言称姓名召入。 次以芥子投打其形。 且诵真言加持。 又右手执剑。 左手杵。 加持千回亦五万遍(若无杵及剑以杨枝加持耳)加持讫作降三世印及四眷属印。 次五忿怒印。 次观念。 谓以角檀在降三世并眷属。 以前人召入檀。 五种无戏论皆忿怒形。 沓前人胸。 破灭其烦恼身心。 其前人本处本身上雨诸器杖。 摧破(是外观也)又以身为炉。 以口为炉口。 以腹为炉心。 莲花上想观●字(谓想心莲花上在月轮。 其中●字在是也)以是●字变成火焰。 以前人贪瞋痴烦恼身心为薪。 以投心火。 烧尽灰灭前人身心。 引导于无余界令知菩提理也(是内观也。 若为自身所起烦恼为薪也。 是等观正加持亦同作时)次八供养又随宜者等。 供养阏伽解界拨遣如常。 若外常念诵讫向三角坛。 被甲护身等礼佛讫结界诸尊供养等(其供养者。 略备阏伽水香花等供养。 加持形仪式如前更无记耳)观三角尊样(一于台上在大日如来。 即变成忿怒尊。 谓随宜。 若不动尊。 若降三世等也。 其忿怒尊实体尚令住于本位也。 一于台上在忿怒尊。 于其怒忿怒尊本位在大日如来也。 座位相代也)疏曰。 火天在三角中(谓可有三角曼荼罗乎。 令在于五大中火轮三角之中也。 是口决也)口决云。 不动尊为主时余四忿怒为伴。 作三昧耶形。 若降三世为主以萨王等为伴作三昧耶形者。 问。 如降三世尊余四忿怒尊以自眷属为伴。 何故今不动尊为主时以四种忿怒为伴耶。 答。 理可尔。 今以五互为主伴之义。 约不动尊以余四忿怒尊为伴。 今以此五忿怒互可为主伴作三昧耶形耳问。 五部忿怒故可诵五部百字。 何故请时诵一金刚部百字耶。 答。 有二义。 一义言。 金刚部百字者。 五部互具五部故。 各各部之金刚部百字明也。 一义犹一金刚部百字也。 何故忿怒尊以猛利之法摄一金刚部故。 五忿怒法犹可读一金刚部百字明也。 若别法人者作五种法时。 作一部之中五种法(谓假令羯磨法是彼所受羯磨之中五种。 不通余部也问。 降三世眷属无戏论性是。 彼真言印若有忿怒真言印耶。 若无余四忿怒尊眷属亦尔耶。 答。 不尔。 真言者依初后加词成寂静。 成忿怒。 亦依想念成忿怒形其眷属耳。 虽尔非无五部法也六足仪轨云。 若有怨对恶贼者。 以泥(诸人往还之处之者也)诸毒药等(谓附子等者也)作末怒沙形(以苦练叶汁染令黑也)以驴粪屎裹之腹内。 以泥封其形口。 表姓名彼形心上。 安置于三角坛上口决云。 佛顶法中云。 作敬爱法时。 以粳米粉作前人形。 以苏密纳于腹内。 以苦油(现见用白木油)涂其表。 片片伐加持。 投烧供养或法云。 以寒林灰作前人形。 片切加持(云云)以钩召真言印。 彼前人钩入于像中。 即以驴骨作橛。 打立人形六所。 以成真言加持。 若见所对人慈心起。 即以其真言加持解放之。 加持时以左足践像。 以剑加持。 高声诵真言。 又以芥子·苏·盐相和。 咒打其形也。 钩召其人时用大钩召印真言若金刚钩真言印耳。 若其三角坛献阏伽香等时。 以大钩召印真言奉请尊供真言印加持其形也。 众生忿怒自烦恼生。 如来忿怒自大悲生。 意云。 何忿怒法时内。 住慈悲心外住忿怒形言乎。 内住大悲者。 彼众生依烦恼故。 于我起不饶益行不善言故。 我以大悲心截摧彼众生烦恼。 早令住大悲心。 以此为远因速证菩提果。 乃至断身命。 想断彼恶烦恼身命。 速令转得善身语意命。 早入●字理。 是名住大悲心行也问。 为一人修时作形。 若咒为息灾时亦作形耶。 答。 不作形。 真言行调伏法。 又造形遍诸人耳(是下句私误思耳)问。 限一七二三七日。 若一夏不绝声念诵终法时拨遣圣众解界耶。 答。 不拨遣圣众及解界。 若解界时但解军荼利降三世结界。 不解余地结界等。 作修供养法诵赞叹等出之。 若从众皆习真言者。 阿阇梨解界无过。 何故从众各护身结界故言尔耳三角降三世曼荼罗样北方西端金刚萨(是五胎也。 本内末外。 乘莲花围绕火焰也。 如是余王三昧形乃至天形亦同之。 但天众乘叶耳。 台上横所独股羯磨印横。 在台颈纵在五股。 乘莲花围绕火焰。 是金刚萨埵也。 先是伴也。 是此主也。 但不动曼荼罗者于台颈除五股。 令在剑是也。 余准知之)北方东端铃又在牙也(是金刚药叉也)东方北端双剑(是金刚王也)东方南端钩(是不动也)南方内棱双拳小曲头指初分相对(是善哉也。 与喜同也)又南方外棱三股(是军荼利尊也)西方南端六足尊(是戟也)西方北端双铰三股(是金刚爱也)西北维棱马头形(是马头忿怒形也)炉口缘上三方方别各三独股。 都合九独股也炉底纵在独股。 但外院十天三昧耶形如常坐所耳。 已上坛三昧形。 其圣位与本图稍别也。 尊位者唯大日如来置前右后左。 余佛菩萨皆在前右左后(是口决耳)今是降三世尊坛所以置前右左后也(初萨王爱喜为言)增益坛与本图稍相违。 本图四隅皆在轮。 台颈亦如是。 今现四隅及台纵所在宝形。 次横所在横三股。 乘莲花。 炉口缘上方别在三股。 但延命炉者。 近缘边在胄形。 别方一双也。 宝形皆火焰围绕。 但炉内底如本图也。 其圣尊位如本图耳。 围绕本图八叶之中四隅及台纵所皆在宝形。 今现用炉四隅并台纵所在轮形。 次横所在横三股。 乘莲花。 轮皆火焰围绕。 口缘上八三股。 但尊位及自余如本图也。 凡坛高四肘者四指。 六肘者六指。 但今所作得心稍加长。 坛实高二指。 外鬘高一指。 并缘高二指成五指也。 言炉四肘高四指者。 坛实高二指。 缘高二指。 合四指也(缘高若四肘若六肘。 定二指不增减。 唯坛实同增减乎)若六肘者。 坛实高四指。 缘二指合成六肘。 若三角炉有二种。 一样基在四角坛(高六肘者二指也)彼上置三角坛(高二指。 缘高二指。 合成六指也)一样但直作三角(六肘者。 高四指。 缘高二指。 合成六指也。 若四肘者。 高二指。 缘高二指。 合成四指也)凡炉缘高二指。 广四指。 台颈广四指(高缘同之)台到去缘就横所之间二指。 彼横所广四指。 彼横所自左端至于右端长合十指。 纵所自缘至于叶末合长十二指之中(颈间二指。 叶末六指。 颈间二指。 与叶末六指二所之中间四指。 合十二指也)穴径一肘。 四指之中(一肘穴实径也。 彼穴实缘去左右各二指。 合四指也)穴深半肘。 二指之中(半肘穴实也。 二指缘之高也)息灾炉内外俱圆。 于穴底在轮形也。 增益炉内。 外俱四角。 于穴底在三股。 降伏三角炉。 内外俱三角(一样三角之下处或置四角台也)穴底置独股或剑也。 花形炉内外俱花形。 俱内穴直圆。 坛实与缘八叶形。 于其穴底亦在八叶花。 口决云。 钩召炉样作三股。 其柄中间作炉口缘(未决肘指之量耳)言肘者自肘本端至于中指未是为肘也。 言指者大指初分上文稍广所是为指量也。 涂泥时先以磨白坛和泥。 以金刚轮真言加持。 五十四遍或二十一遍已。 更诃●耶●拟哩●缚(入)●明王真言加持五十四遍。 或二十一遍已即涂之。 正涂之泥诵是真言曰唵贺●啰●隶●摩●诃●贺●啰●隶●莎缚贺(始艮顺行之)扫坛花时唵湿篦●谛●摩●湿篦●谛●佉●那●宁●莎嚩贺(始艮顺行)唵尔●迦●曩●嚩●苏●泥●莎嚩贺唵阿●密●都●纳婆●嚩●吽●唵阿●密●啼●吽●唵嚩●罗●娜●嚩●曰罗●淡●唵医●呬●摩●诃●步●哆●提●婆●哩斯●你毗●惹●萨●陀●磨●拟哩●枳●持嚩●谟●护谛●摩●诃●罗●摩●湿称●萨你都(或本湿称萨称枳都)婆●嚩●阿●迦曩●曳●合●尾也●欠●尾耶●娜●诃●那●耶●莎嚩贺唵阿●迦曩●曳●合●尾●也欠●尾耶●那●诃●那●耶●地尾地尾●耶●毗●筏吒耶莎嚩贺唵阿●迦曩●曳●莎嚩贺唵补曰都湿摩野钵荼(短耶反)揭阇阿纥儜娑嚩婆嚩南补娜尾耶誐摩那(引)也莎嚩贺二手外缚即舒二头指相柱。 二大指并竖于二头指中间是也二手合掌。 二头指二无名指各曲背相合。 二中指二小指各头曲相合柱。 二大指并曲初分莫付近头指是也以左手金刚合拳在腰左侧。 左手以大指捻无名指甲上。 余三指散立掌向地。 是军荼利小心印也。 但仰右手覆左手。 腕相交是羯磨印也以左手金刚拳在腰左侧。 右手金刚拳但舒头小。 曲初分覆临于香水器。 是文殊菩萨印也以左手覆把右手腕。 以右手竖五指掌向外。 但以大指横在掌中。 即其头指曲中节。 与莎诃相召之。 若拨遣时唯改以大指捻无名指甲上。 余指如本(是请召并拨遣印也)上一真言印。 将掘地坛始时用之。 次一真言印。 加持泥及瞿摩夷涂香等物次一真言印加持香水次一加持乳酪苏密及木五种谷香花等次一真言印加持漱口水次一请召拨遣印也次二真言根本真言。 但印用十天中火天印也。 后一真言是拨遣真言。 掘地时真言印。 其印下指端触地。 如掘地势三遍拨之。 其拟拨者与莎诃之言。 但请召之真言终加四明真言。 方始称莎嚩贺净三业三部被甲。 加持二器水(一用军荼利真言印。 一用文殊真言印)以军荼利水洒。 从水始至于诸物等。 以金刚羯磨真言印(加持乳等物。 一一各七遍也)观●字于炉中扇立火(扇立火时。 以唵步入缚罗真言加持三七遍也)以右手取杵。 以右手掏数。 即以杵前临于炉中(以呬利枳罗真言。 加持炉三七遍也)献漱口水(理立起三匝绕炉耳。 以右手抄水向身洒之。 今依繁旋真尔一处起立。 以右手抄水向身三遍洒耳)净三业等就常例念诵百八遍许。 以不动尊等忿怒真言印(加持八方也)即以其真言取杵(加持芥子。 投炉中及四方。 是避除志也。 但三角更不尔耳)以右手取杵。 左手掏数诵护摩真言(百八遍。 是火天咒也)净火(以军荼利水三洒炉也。 下同也)取一花以火天根本真言(加持七遍投于炉中火天坐也)请火天真言印(七遍有别所也)献漱口(倾碗水沃炉中三遍。 下同之也)献涂香(三度)油乳密(大杓三小杓三)饭五谷香花等(已上自涂香至于花。 皆以根本真言加持可微也等及四字明所求语。 但涂香以涂香菩萨真言亦得之)献漱口(三度)加持花(为火天坐投置本处也)拨遣火天(真言印在别所)净火(三遍)加持炉(如先作法)加持花(为本尊投炉中为坐也。 用根本真言也)百字(七遍)献漱口(三遍)涂香(三遍)乳木(三遍)油乳等(大杓三小杓三)香花饭五谷(从涂香至于五谷。 皆用根本真言。 皆加四字明及所求愿之语也)诵五部百字。 印五部根本真言。 供五部诸尊等(一一各献一大杓)供当时尊(涂香油等如先。 但不随残尽数耳。 饭等物三度许。 用大杓。 中间用小杓。 最后用大杓。 若犹有油等物残者。 亦以五部百字供眷属诸尊各各一大杓也)加持物投炉中。 百遍若千遍(真言息灾者用息灾真言。 其终加四字明及所求语也。 若增益者即增益真言终加四字明及所求语。 余准知之。 彼息灾别为救三涂之类。 以灭恶趣真言供五谷三小杓。 次乳油等随宜供三大杓。 亦一大杓得之)灭恶趣真言南莫三满多勃陀南恶毗曳(二合)哆罗尼萨埵哆钝莎嚩贺。 印以左手金刚拳安腰左。 以右手展五指。 仰竖肘(作打破苦器恶趣势)加持一花(投本所为诸尊之座也)拨遣(诵根本真言。 但诵其真言时取花投本座。 彼真言终加揭舍揭舍之言也。 又用念诵法拨遣印真言。 亦得之也)请火天供养(从漱口至于乳等供法加先行之。 其供养物先所残随供三大杓)漱口加持一花(投本所为座也)拨遣请十方世天(将请时取花诵各各本真言加持。 投炉中时请同时。 漱口同时供各一大杓)总拨遣毕。 先念诵之残观解界如念诵法。 终事究竟退时。 以香水三遍洒火退了已上略受阇梨记之净三业等。 加持二器水。 洒净诸物等。 加持诸物等。 观●字扇火(三遍真言三七遍也)加持炉(右取杵。 左取珠。 加持三七遍也)漱口水(抄水右手右旋洒之)净三业等常念诵(百八遍许)加持八方(以忿怒真言印)加持芥子(用忿怒真言。 左手取杵。 右手取芥子。 投炉及四方。 三角法更不尔也)次护摩真言(诵火天真言也。 右取杵。 左掏珠。 加持耳。 百八遍)洒净火。 次观念(观●字成火天。 及观三和三等是也)加持一花投炉为座(用其天真言也)请火天真言印加四字明也次入观如上重观之。 次启请偈洒净倾漱口(并三遍)献涂香乳木(三枝)苏蜜(大杓三小杓三)乳木(三枝)余饼五谷及乳粥(已上并大三小三)果子等花香(已上三遍)次普供养印真言(三反)次观所献供物。 从圣者御口至心莲花等(子细如文)次洒净漱口(三反)次加持一花(投本座也)次拨遣印真言。 次洒净火及诸供物等加持炉(如先作法)观念等(三和三等如疏说耳)加持一花(先以忿怒真言加持。 次当部百字真言。 次根本真言加四字明)投炉中为座。 入观(准先火天)次启请偈(或钩召印真言)次洒净倾漱口。 次涂香等供养次第。 如先真言用根本当部百字耳。 理须洒净。 漱口献座。 拨遣依繁更不尔。 便次请诸尊耳。 次加持花投炉为诸尊座(先以忿怒真言加持耳。 次当部根本加四明请之。 或用五部百字。 都请。 皆加四明真言耳)或钩召印真言。 次总洒净倾漱口。 次涂香。 次乳木。 次苏蜜饼乃至果子等(每部各大一杓许。 理须漱口。 洒净拨遣依繁暂止耳)次亦重供当时尊。 乳木(三枝许)苏(大小各三杓)饭五谷等(各大小杓许。 即饭等香花五谷等聚集一器。 但苏莫合之)次乳木(尽员讫。 但留三枝。 供杂集食。 以后投供耳。 又方乳木五谷杂食中间投三枝供无失欤)次供饼等(取珠知百八或千遍员耳。 且观念如仪轨)次加持物(投炉中取员耳。 且念观如阇利之说也)次供养(随宜供三杓或一杓耳)次以灭恶趣真言为诸众生。 护摩三遍或七遍。 理须洒净。 漱口及拨遣讫。 更奉请灭恶趣如来供之。 依繁便观大日尊成彼如来护摩耳。 洒净漱口加持花为座(真言唯奉请时用之。 但加偈舍揭舍投本座所。 念观为相应之座也)净火加持一花(投炉中为火天座也)请火天洒净漱口倾供涂香等饭等(三大杓)洒净漱口加持一花。 投本所为座。 拨遣净火请十方世天。 加持花为座。 投炉中总同时以各各本真言。 加四字明加持投之耳次或钩召真言印。 次洒净漱口(总用普供养真言)次供养涂香杂饼等(用别别真言。 或以普供真言供各一大杓)次洒净倾漱口献花座拨遣(总别用意耳)次果先念诵之残。 以后下如常念诵观诵作法莫一部事竟以香水洒炉退耳。 用须如前起立。 以漱口印。 抄水三遍洒(先右旋洒之今左旋洒耳)口决曰。 依苏悉地常念诵作法。 献御供养以后可供护摩。 供后可念诵。 虽然恐有疲劳。 不果事因念诵中间供耳疏十五云。 观●字周匝火鬘。 念想此周遍其身。 又持刀及索。 以此●字门故得尽诸业净除诸障。 净已得生白净菩提种子也。 是故观菩提之心。 当知菩提心得生种子也。 如此观时当想●字。 遍于一切众生身份。 于其毛孔中流出白色甘露。 周遍十方。 以洒一切众生之身。 以此因缘种子渐次滋长故名内护摩也。 又三字观字各异。 若作息灾观啰字。 当上加点而作白色。 增益想●字。 黄。 降伏想字(口决云。 含字。 又短●字。 忿怒尊等种子也)或黑。 或赤。 如字本尊及自身色亦如是。 三事相应即成也●(阿娑罗那陀尊何那枳利婆尊)●(嚩曰罗苏婆你尊也)是疏文记。 ●(不动尊)●(马头尊)长●(军荼利尊六足尊)●(苏婆你尊。 嚩曰罗药叉尊)已上口诀记口决云。 若种子字不分明。 尊种子以其名初一字。 若终一字为种子也。 亦金刚部种子通长●字。 外金刚部种子通短●字也。 ●字之体是贺字也。 下是●字。 是二合成是虎字。 是虎字上加大空点三昧称●字也。 上圆者是大空点(即证也)次下横是三昧点(即行也)字体是(因也)加●字侧二圆点是涅槃点召入也。 奉请诸尊时。 先取一花以成辨真言去垢。 谓悉地等经云。 三部主真言。 谓佛部真言作净。 谓以忿怒真言。 部主真言曰。 加持言加持也唵●尔●曩●你●迦●是也莲花部主真言唵●阿●噜●利●迦●是也金刚部主真言曰唵●嚩●曰啰●地力●迦●是也次疏文诵偈投花已。 乃至已后用成辨诸事。 于炉内去垢作净忿怒真言以水洒净也。 方请诸尊。 或以彼尊真言一一别请(谓以当时尊根本真言也)或随一部眷属乃至真言王一时都请(谓当部百字真言也)问。 苏悉地等立三部者。 通余二部不也。 答。 二部通。 相摄三部耳。 是经三部主真言。 是通三部主也。 金刚顶所立五部主真言。 是五部之主别别真言也(即阿嚩曰罗驮都等也)护摩时入观用是定印。 谓先左手展五指。 仰安脐印。 以右手展五指。 仰重置于左手上。 即以二大指头相跓是也三和三等。 谓如来心是实相。 实相是智。 即是如来惠火也。 是如来惠火有照见性也。 炉是如来法界身也。 其中世间火是如来法界身中实相智火也。 是心也。 炉口即是如来法界御口也。 是世间火亦有照见性。 行者身中智慧火亦有照见性。 然者三火同有照见性。 亦有热性三智五大被成。 是故不相离也。 亦如来身口并炉身口并行者身口皆五大所成。 是故五大不离故三和也。 亦如来有三密。 炉亦有三密。 行者亦有三密。 是故三等也。 如来三密三三平等。 炉三密三平等。 行者三密三平等。 然者如来三平等。 炉三平等。 行者三平等。 三平等亦平等。 是故云三等也。 义意未决定。 火天如是观耳天木者松木也。 三食者苏密乳耳。 木(桑谷等也)用息灾增益若木(苦练不等也用三角也)果木花木刺木(女也)无忧(合欢也)噜地罗(血也)屈蒌草(唯在天笠。 自唐我朝都无其代中用活蒌草耳)莲华部中所用物(可见如意轮等经也)问。 少杓满杓。 苏加所成物。 其所成物何耶。 答。 作成就法时。 以土作马牛等象。 及以雌黄雄黄牛黄苏等加持为成就物也。 无香花(用茶花等也)乳木(息灾十二指。 增益十指。 降伏敬爱同六指也)油麻(是胡麻也)乌麻(是黑胡麻也)用芥子时(和小许苏并盐用之也)加持物(寂灾用胡麻也。 增益用粳米也。 已上皆水洗之。 敬爱用稻谷花。 沉水乳密和之。 可见正文)降伏法者一切金刚部忿怒真言准用之。 钩召者金刚钩召菩萨也。 言军荼者是云坛。 即火坛之名也。 三角染以石榴汁。 亦墨汁得染也。 四角餐染以支子汁也。 莲花食染以赤色也言加持五色粉印真言。 如瑜伽经所说者。 可见金刚顶大日经等文也。 作寂灾护摩时。 先作降伏者(以芥子和盐及苏。 投于炉中及四方是也。 真言以诸忿怒真言随意乐用耳)次作增益者(以粳米水洗投炉中是也。 彼真言宝部中真言随宜用耳。 降伏更不尔也)将如护摩时。 以忿怒真言(取杵加持花瓶一百八遍。 又五十四遍也)若行护摩二七日者。 初七日竟次即至于第八日。 插瓶花却替而更掘新者即加持如先日。 将行护摩时。 每日夕以杵加持炉(用忿怒真言。 谓不动及军荼利等真言也)假令以来月一日密可始行者。 从今月二十三日许起首。 至于期日加持是也。 护摩二杓网盘安置行者前右方台胁边。 二花叶中间也。 瞿蒌草指量十指。 或诸教不同。 不可一准也。 息灾炉用香(丁子·煎香·熏陆)佛眼尊种子取初噜字用之。 又方取竟宁字用之(谓娜●字加伊点是也)即于台上与●字相并安置(又方大日尊变成此尊也)所生可生悉地之功德回向佛眼尊(意云。 附属佛眼尊所以者。 为坚固摄在正悉地功德故也)凡曼荼罗事皆从东北维起。 谓置金刚杵。 及第敷。 安瓶。 悬丝线。 泥涂扫净等也。 茅草以木押未敷也。 线准茅草而以始置下。 以未置上给也毗卢遮那为本有菩提心。 今为护发最初菩提心之众生故示仆隶之相。 何即是不动尊也(是大日尊之忿怒尊也)阿閦云菩提心(盖始有菩提心欤)金刚萨埵。 是阿閦眷属也。 降三世是金刚萨埵变也。 是故降三世称阿閦之忿怒尊也。 言金刚萨埵之变者。 是非无尔忽有变。 是物体恒有变也。 是为护发最初菩提之心众生故也。 以自大日如来心中出降三世尊。 见时降三世尊亦大日尊忿怒尊也。 或所出坏迹金刚也。 凡一切如来有教令轮·正法轮。 是二种摄如来圣教也。 说诸忿怒尊形体及其法。 是教令轮。 自余正法轮也。 置三角萨王爱喜四菩萨为降三世尊眷属者。 理趣经降三世曼荼罗段云。 若有闻此理趣受持读诵。 设害三界一切有情不堕恶趣等者。 断三界无明。 不实杀众生。 意云。 三有根本是三界无明也。 是故云断三界无明。 是故云不堕恶趣等也言降三世尊者。 意云。 大自在天为三界之主深有我慢。 为除其我慢故。 自大日如来心中出生降三世尊。 降伏其自在天者。 是故云降三世。 伏三界之主故云尔耳。 是尚阴语也。 正云大自在者。 是为三界之主三界无明也。 彼所无后虽尔。 为显具定慧云蹈王后也。 今此明若有难调怨家时。 于三角曼荼罗。 于台上安降三世尊萨王等眷属。 令住常位。 皆现忿怒形。 即以怨家安住彼四种无戏论中。 四菩萨名无戏论也。 问。 四菩萨与四无戏论相配如何耶。 答。 无戏论有五。 欲·嗔·痴·一切法·般若。 以初四如次配萨王爱喜。 第五般若即降三世尊也。 蹈胸且以●短吽字加持调伏观想。 怨家成恶逆皆由无明。 故想断彼无明。 不想杀其质断命根。 若由此理趣杀害无量众生无罪也。 偏诵此经杀众生而无罪者。 是愚痴及破如来教也勘宿曜经取润月之宿及小月之阙日分宿法(依口诀记)若有闰月时。 其正月直宿即亦重直闰月。 谓假令十二月有闰月。 而其十二月一日直宿是虚宿。 十五日直宿是星宿。 乃至三十日直宿是星宿。 如是闰十二月直宿亦同之。 更无异也。 先月是正十二月。 闰月是傍十二月也。 故傍月·直宿三十日皆用正十二月直宿更不异宿也。 余月闻月准之知耳。 取小月阙第三十日直宿之法。 假令正月小阙第三十日。 虽无其第三十日。 而彼日分直宿犹有故。 次二月初一日半已上者。 正月阙日之分宿直也。 半已下者即彼当日宿直。 故虽大小异日有增减。 而小月阙日直宿无日不得。 次月初一日真宿无改代也。 口决云。 理有近坛西南炉相向炉。 更不安三十七尊位。 但坛与炉相去远故。 炉更置三十七尊位耳。 若坛与炉相向。 近者坛中念诵竟不解界。 而住炉所一一请诸尊。 一一供。 一一可送本位。 事竟方可解界。 若余处作法。 念诵讫向炉供时一一加持供物。 甲胄结界百字加持可念诵。 当时百字及根本真言百八遍。 然后供养护摩之耳疏第八卷云。 次当奉阏伽。 及与敷坐而作是言善来世尊以本愿力而来降赴愿垂加持受期所请及与微供大慈慈故唯垂纳受请火天偈我今奉请火天之主天中之仙梵行所宗教者唯愿降临此处受纳护摩请诸尊偈唯愿诸尊加持此处受我微供问。 行佛部法。 若无相应法及资物时。 取余部法资物及相应得用佛部耶。 答。 五部人得互取用之。 若一部人不得。 但一部中资物及相应法互得取用。 意云。 假令受莲花部法者。 其部中有多尊法及相应资物。 是得互取用。 不得取用余金刚部等也问。 行金刚部法时。 若无相应资物及相应法。 得取用外金刚部资物等耶(谓外金刚部者。 毗沙门天等法也)答。 是得取用问。 忿怒法中若有增益敬爱等法者。 行之法时。 如何可观其尊色相及坛色相并向坐耶。 答。 或所云。 忿怒法中不得作寂静法(云云)今谓。 若有此等法者。 不解用三角坛。 随宜可取用方圆莲花之坛。 其尊形亦准观之。 寂灾增益敬爱色相真言亦随宜加莎诃曩莫斛之词耳补瑟底迦罗(增益)缚斯迦罗耶(敬爱)扇底伽罗(寂灾)阿毗遮噜迦(降伏)假令某甲除灾扇底迦娑嚩贺(余四种准之)假令初唵南无吽斛及终莎嚩诃发吒斛曩莫。 是四种法。 随宜相替用。 但中间怛你也之下唵是惊觉之言故。 四种法不改替。 但初唵字是归命词也大日经第七持诵法则品云。 真言之初以●字。 后加●●寂灾用。 若真言初以●字。 后加发吒。 摄召用。 初后纳●摩●增益用。 初后发降伏用。 字发字通三处。 增其名号在中间。 如是分别真言相。 智者应当悉知解口决云。 敬爱初后加斛阿閦尊为金刚部主。 宝生尊为宝部主。 阿弥陀为莲花部主。 不空成就为羯磨部主。 毗卢遮那佛为佛部主。 五部各有四菩萨。 以为眷属。 前右左背面安。 别四内供养各属四部。 次第应知。 四外亦属四部。 四门应知。 又有四方贤劫十六大菩萨。 表贤劫中千菩萨。 又外有五类天。 一一类有四天。 总有二十。 并后复有五类。 成二十。 五类者。 上界四天·住虚空四天·游虚空四天·地居天四·地底天四三部主佛部主金轮佛顶莲花部主马头观音金刚部主三世胜金刚三部母佛部母佛眼莲花部母白衣观自在金刚部母忙么鸡三部明妃佛部妃无能胜菩萨莲花部妃多罗菩萨金刚部妃金刚孙那利菩萨三部忿怒佛部不动尊莲花部忿怒钩金刚部军荼利月生一日至八日作息灾法。 从九日至十五日作增益。 从十六日至二十三日作降伏。 从二十四日至月尽为敬爱杵五股三一。 长十六指为上。 十二指为中。 八指为下。 乃至一指节为下一百八尊号(依同一百尊契印不书写之)右抄实惠僧都于高野大师所传习之口决也。 尤可尊重々々々々建久六年十一月六日寅时许于纳凉房书写了 发布时间:2025-02-24 08:17:3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