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七 内容: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七长水沙门子璿录一问论上说下。 引前所说以为义宗。 即前云。 所言觉义者。 谓心体离念。 离念相者。 等虚空界。 无所不遍。 法界一相等。 又真如门及真如体相中具说。 何故下对以成难。 意云。 众生真如即同佛体。 但念真如。 便可得道。 何用别更修诸行耶。 斯乃但可只用直心。 不合更说后二。 初喻论摩尼等者。 宝体虽净而相不净。 故要治之。 一正合论真如等者。 约体虽本来空寂。 约相则现有尘劳。 若不起行对治。 无以得同诸佛。 将知佛与众生但体同。 而相不同也。 众生相则六染炽然。 诸佛相则众善普会。 霄坏之远何可雷同。 故天台圆教具明六即。 即故真如平等。 六故行位元殊。 岂同闇证但理而已。 故宜修进蠲去尘惑。 若其但念未免沉空。 止观相须方为佛法。 目足之喻宜可思焉。 二委释。 论以垢等者。 谓众生从无始来。 背觉合尘。 于色声等一切法上。 起贪瞋等无量烦恼诸垢染法。 今既觉知过患。 宜起对治。 所治之垢既多。 能治之善宁一。 其犹病多药非一种故。 修一切行也。 金刚亦云。 以无我无人。 修一切善法。 则得阿耨菩提等。 三顺真。 论自然等者。 诸不善行既违真理。 一切善行诚宜顺真。 疏外违等者。 如行布施外违悭贪。 内顺无悭。 乃至般若外违无明。 内顺明体也。 重显方便者。 以前答所问云不以方便熏修终无得净。 今此重明所修方便。 前但发心未行其事。 今兹所说正是所行。 则前为能起之心。 此为所起之行。 故前疏标皆言行本应知前文但显发心相。 此明修行相。 一标数。 论言方便者。 汎论有四种。 一进趣方便。 二权巧方便。 三修行方便。 四集成方便。 此文正当一三。 兼于二四也。 疏注文三者。 如次是前三心所起之行。 前后相对如文可知。 初科不住道者。 两意。 一者不犹无也。 道即因也。 无住之因行故。 故本疏云。 无住行。 二者道即真如性。 此性本无住故。 二意合论方同论旨。 盖以性本无住故。 以无住之行而随顺之。 论一者下标名。 行之方便即根本故。 以明此科与后二利行为根本尔。 论谓观下正示。 下皆倣此。 疏智者。 若见诸法有生灭。 即成凡夫妄识。 是住生死。 当知反此宜称为智。 亦即依真如不变义。 修止行也。 论因缘等者。 若染因缘和合。 即恶业苦果不失。 若净因缘和合。 即善因乐果不失。 斯则染恶等唯三涂。 净善等通人天二乘及佛道也。 起大悲者。 既见因缘和合善恶果报故。 可翻迷成悟转凡为圣。 乃起大悲咸欲济度。 修福等者。 具修施戒忍进禅定。 以摄众生。 谓布施摄贫穷。 持戒摄毁禁等。 以此五行是福德门故。 斯则为化众生而修福德。 因利他而自利也。 故净名云。 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等。 不住下若住涅槃。 则一向寂静。 既言化生修福。 当知不住亦是依真如随缘义。 修观行也。 以随下明所以法性本来非有故。 今不住生死。 本来非无故。 今不住涅槃。 又以性不变故。 不住生死。 随缘故不住涅槃。 乃至凡圣断常一异等。 诸二边法不可尽言。 离此二边方名随性。 今以即悲之智。 为自利行本。 以即智之悲。 为利他行本。 又此一文即以一心三观义同。 谓观法无生。 即空观观真谛也。 观因缘和合。 即假观观俗谛也。 随顺法性。 即中观观第一义谛。 即三而一即一而三。 不纵横并别谛观皆然。 断德中。 疏勤断二恶者。 已起之恶断令不续。 未起之恶断令不起。 止持者。 以约恶法而论故。 止名持作名为犯。 论惭愧者。 即善十一之二数。 惭谓尊贵增上崇重贤善。 羞耻过罪息诸恶行。 愧谓呵厌增上轻拒暴恶。 羞耻过罪息诸恶业。 悔过者。 梵语忏摩此云悔过。 谓陈露先罪改往修来。 于中能止一切恶法六字。 通已起未起。 余皆局于已起也。 是恶皆止故云一切。 此文已起之恶。 既令不增。 未生之者自然不起。 论以随下明所以。 性本离过。 起过则违。 今既止之。 故当顺理。 过尽性显名为法身。 法身即是断德故。 今疏中以此名科。 二智德。 疏勤修二善者。 已起之善修令增长。 未起之善修令发生。 故今文云。 发起增长。 是标二义也。 作持者。 谓约善法所论作故名持。 止故名犯。 论供养者。 然有三种。 财法观行。 礼拜者。 勒摩三藏说。 有七种。 一我慢礼。 二唱和礼。 此二非仪。 三恭敬礼。 敬从心发运于身口。 五轮着地。 四无相礼。 深入法性离能所相。 五起用礼。 观身与佛同一缘起。 如幻如影。 普运身心遍礼一切。 六内观礼。 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缘他佛。 七实相礼。 若内若外若凡若佛。 同一实相见佛可礼亦是邪见。 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名平等礼敬。 故文殊偈云。 不生不灭故。 敬礼无所观。 准离垢慧所问礼佛法经。 总有八重。 一供养。 二赞叹。 三礼佛。 四忏悔。 五劝请。 六随喜。 七回向。 八发愿。 八中正意礼佛。 余七皆是礼佛缘由。 谓供赞是礼佛流类。 忏劝随喜是礼佛之意。 七是都回礼等功德。 向于三处。 八是叙陈意所希望。 然此八重各能除障。 供养除悭贪障。 感大财富。 赞叹除恶口。 得无碍辩才。 礼佛除我慢。 得尊贵身。 忏悔除三四障。 得依正具足。 劝请除谤法。 得多闻智慧。 随喜除嫉妬。 得大眷属。 回向除狭劣。 成广大善。 发愿除退屈总持诸行。 今此文中具有五法。 前文有忏悔。 后文有发愿。 然阙回向。 影在文中也。 约缘修行者。 约三宝胜缘。 修入住正行。 爱敬四句可知。 若准儒教说。 母唯爱君唯敬。 父兼爱敬。 故孝经云。 资于事父。 以事母而爱同。 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 兼之者父也。 然此且约多分而说。 今以事父之心。 奉于三宝。 故兼爱敬。 论淳厚者。 郑重(厚也)之心而无杂乱(淳也)亦有四句。 一淳而不厚。 谓暂时诚恳。 二厚而不淳。 谓长久浑杂。 三俱谓没齿无乖。 四不俱。 谓辄无虔想。 今取第三也。 论信增等者。 从十信位迁入正定也。 此则内因修行力。 又因下外缘加护力。 亦可前名生智益。 后名灭障益。 消业等者。 前礼赞等各能除障。 已如前配。 复能成善。 如下第四分中所说。 论以随下明意。 性本离其痴障。 今以修智断障。 岂非顺性。 此行成就即显报身。 报身即智德故。 为此科。 利他行中论发愿者。 发谓策励运意。 愿谓希求乐欲。 然有四种。 要约其心。 故名誓愿。 今此段文即四中之一也。 余之三愿已在前文。 谓能止方便及消障离痴。 即无边烦恼誓愿断。 发起善根增长方便。 即无量法门誓愿学。 行此二法皆为菩提。 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 疏长时心者。 度尽为期不限劫数。 故尽来际。 广大心者。 无有拣择。 四生九类悉皆度故。 第一心者。 超过人天二乘之境。 令得无上寂灭乐故。 论以随法性下。 次第释前三心所以。 初二句释长时心。 谓法性常住无始无终。 故今度生尽于未来。 无有疲厌而随顺也。 疏文可解。 论法性下三句释广大心。 谓性遍满平等无二。 故今化度无有拣择。 平等济拔而随顺也。 不念下二句释第一心。 谓性本无彼此分别。 常寂静故。 故今化令咸至寂灭究竟涅槃。 是顺性也。 然后之二段释所以文。 但初标法性。 后结故字而不逐段一一标结随顺等言者。 译人巧略也。 疏二明下指后二段。 文意可知。 亦常心者。 意明此文有究竟寂灭之言。 故名常也。 然与长时实有相滥。 智者详焉。 发心利益者。 由前发心行诸妙行。 故得入初住。 见于法身。 起用利益也。 一显胜德。 疏依人空见者。 以于人空得自在故。 若约法空但相似见。 未是证故名为少分。 若依人空。 此即已证但未得法空故名少分。 此约兼明非今正意。 发心住中作此事者。 随其悲愿之力。 能作八相成道。 利乐众生同今释迦化仪也。 此如华严所说。 然此科中有自利利他之异。 详之可见。 若前后相望说者。 由佛菩萨教故发直心。 行无住行由护法故。 发深心行自利行。 由大悲故发大悲心。 行利他行。 又由自利行故。 得见法身。 由利他行故。 能现八种等。 二微过中。 疏未证等者。 但比观相应未离分别故。 异所以者。 此明先世所造世间业因通于善恶。 斯往业不亡也。 论微苦者。 二意。 一者变易行苦。 二者随业有分段苦。 以得自在不同凡夫故云微苦。 修短等者。 变易之身愿智所资。 无定齐限。 能变麁身为细质。 易短命为长年故云自在。 留惑等者。 以有大愿故。 留烦恼不断。 润生受报。 以有大智故。 能自在随意长短。 不为惑染。 非同凡夫为烦恼所使不能断也。 斯则未名法身故异地上。 以其下是所以非业系故异凡夫。 以有下是所以既上异圣人。 下殊凡品故当贤位。 三通权教。 疏缨络下引所举教。 七住前退者。 第七方名不退住。 故然彼经文。 但说净目等各至第六住。 遇恶知识缘故退。 而不说彼所值因缘行相。 待检续入。 今释下明释通意。 今详论中未入正位者。 通其两意。 一则未入初住。 二则未至七住。 正因不退之位。 故云正位。 前意为正。 四叹实行。 疏于下不恋者。 谓于二乘凡夫果报不生着故。 论若闻等者。 如法华云。 佛道长远久受勤苦。 乃可得成。 疏于上不怯者。 于菩提涅槃。 有勤勇心。 修诸苦行不正畏故。 释所以者。 亦释不恋所以。 以知自性涅槃终非外得。 迟速由己。 何定劫时。 故虽闻是言而无怯惧。 斯则以于上不怯故。 于下不恋。 是故疏中但释不怯所以也。 由此两文之内皆有不怯之言。 此即下据此以斥彼。 此明其实非权说故。 一总标。 论解行等者。 谓依住行位满。 发深解行。 入十向位。 非同前信故。 云转胜。 一时胜。 疏隣初地者。 从初住至初地为一僧祇。 今十回向与初地相近。 是隣真故。 一总。 疏解者。 解彻真如故云深解。 分明显了更无闇昧。 故云现前。 又超前故云深。 异后故云解也。 行者。 真如无相顺真如故。 所行之行。 一一无相。 如金刚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等布施。 诸行皆然。 故云离相。 二别论无悭贪者。 悭谓吝惜己物。 辄不与人。 贪谓希欲他财。 以将入己。 知法性之中本无此事故。 疏云解也。 论檀波罗蜜者。 具云檀那。 此云布施。 波罗蜜此云到彼岸。 彼岸即是涅槃。 涅槃即是真如之理。 今离相行施与理相应。 则是到彼岸义。 余皆倣之。 然则辍己惠人名之为施。 但顺无悭。 以此亦顺无贪之义。 何则己物尚与他人他物。 固应不取以深况浅也。 谓离下明所离相。 三轮即施者。 受者所施之物。 达此三相体不可得故名离也。 苟能离相。 则因成无漏果证菩提。 有运转义。 故名为轮。 复能摧辗一切惑障。 有摧辗义。 号为轮也。 以十下释离相之由。 得法空者。 但约深入此观未是证得。 然此由是约教道说。 若其实说十信位中。 便能深入。 如下信心修真如三昧。 岂非法空也。 发心所依者。 解即十住。 行即十行。 斯则十向为能依。 住行为所依。 又住行为能发。 十向为所发。 谓依此解行发回向心故。 以垢下释顺真之由。 谓悭等是障。 常乖背性。 性本无悭等。 常不与障合故。 行布施等行。 外违悭等障。 内顺无悭等性也。 论五欲者。 色声香味触等五境。 此五能令众生起欲心故。 故前云。 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 则熏习妄心。 令其念着造种种业。 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又无常经云。 常求于欲境不行于善事。 于境生欲故名为过。 过即是染。 知法性中本无此染也。 尸者具云尸罗。 此云戒。 戒谓防非止恶。 即离五欲过也。 论瞋恼者。 因他恼触生瞋恚故。 亦可因恼生瞋。 瞋故热恼。 热恼即苦。 知性本无此苦也。 羼提此云忍辱。 忍彼辱境即离瞋恼。 论懈怠等者。 为执身心遂成懈怠。 今既性净不见身心。 为谁懈怠。 故云离也。 毗离耶此云精进。 精谓精纯一心无杂。 进谓进趣勇勐不退。 即离懈怠。 论常定约显体说。 无乱约离过说。 禅者。 具云禅那。 此云静虑。 即慧之定。 定即无乱。 论离无明等者。 本觉明中本无不觉故。 般若此云智慧。 智慧即是明明即离无明也。 即定之慧。 故此与第五是自性定慧。 本是一法但约体用。 义分异尔。 然准华严说。 十地菩萨如次行十波罗蜜行者。 以彼是证真之后。 如实修行。 此中六度是随顺修行。 浅深有异。 ◎◎一标地依者。 以文云证何境界。 所谓真如。 此则真如是十地所依境也。 然地者。 就喻彰名。 以喻真智能生圣法。 今约真如是智所依故名地依。 论证发心等者。 然此十地菩萨虽断障有分数多少。 行行有差别浅深。 随其位次。 一一皆证。 其所证者。 同一真如。 但有满分之殊。 而无差别之体。 故此通标真如为所证境界也。 华严十地品中亦同此说。 故彼出体偈云。 如来大仙道微妙难可知。 非念离诸念。 求见不可得。 疏根本者。 即根本智证真谛理。 是真见道也。 论以依等者。 或问曰。 真如离心缘相。 又若证者。 离于能所。 何以言真如为境界耶。 故此释之。 疏必依转相起者。 即此转识约现境处。 便名现识。 竟无别体。 但据次第义说相依。 斯则依能见心有所见境故。 前论云。 以依能见故。 境界妄现。 本智证者。 智与理冥。 心与神会。 一相一味平等平等实无能所之异。 故颂云。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今但下对此重解。 依转识说为境界之意。 此有二义。 一约菩萨未离业识犹有见相。 入观虽与无分别智相应不分能所。 出观则与此识相应。 约此识上说前证时。 以为境界。 二约后得智中。 相见道内重虑缘真。 变起影像。 彷正证时说真为境。 此但似境。 非谓实有。 然亦不离是转识现故。 疏双标后得智中业识未尽也。 然至释相。 但约业识未尽义说。 故云转现犹存等也。 以后得下出第二义。 或问曰。 如上所说业识未尽。 是即闻命。 后得智中如何分别。 故此释之。 意明根本实证之时。 但是一心真见道无分别能所之相。 若后得智中以能见心。 反缘所证。 以有此能缘心故。 便有真如影像当情为所缘境界。 像虽不实还似真如。 秖据此义说。 后得智中依于转识名境界也。 如人饮水。 正饮之时不能说其冷暖。 饮水之后方得说之。 说时虽不得水体。 其如所说之水。 还似所饮之水也。 而实等者。 真如是所证。 智是能证。 能所无二方名法身。 以法身本具理智。 理智本无二故。 斯则住唯识理。 离二取相也。 三明用。 疏后得者。 权智达俗出假化物。 一中论一念至无余世界者。 若准华严说。 初地菩萨能至百佛世界二地千佛世界。 乃至十地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世界。 此盖随其分位胜劣不同。 今此文中意在通论十地。 故以无余之言而通贯之也。 疏请法者。 于彼彼世界彼彼众中。 励己率先为众导首。 请佛说法。 请意者。 新译论云。 唯为众生而作利益。 非求听受美妙言辞。 夫请说法诚在所显修行义意。 令其众会如闻摄取思而行之。 兼冀展转遐益众生。 岂在徒听言辞而已耶。 则如圆觉十二菩萨各伸请问。 皆言愿为此会及为末世等。 二中疏促等者。 谓有一类众生根性怯弱。 闻说佛道长远久受勤苦。 乃可得成。 却生退屈不肯修进。 是故菩萨为此众生。 示现超越位地。 不经劫数证于佛果。 令彼思齐发心进趣。 如释迦六年修行便成正觉。 是兹例矣。 又如善财一生。 龙女一念等。 延等者。 为有一类众生亦欲进趣。 将谓佛果容易而成。 懈怠因循不能勤勇。 若复示其超果。 转令懈慢终不成就。 是故菩萨为彼说言。 我于无量劫中修行方成佛道。 以兹警策不令懈怠。 使其勤进故法华云。 智积菩萨言。 我见释迦如来。 于无量劫难行苦行。 积功累德求菩提道。 未曾止息。 即其类也。 然促中云示延中但云说者。 促在一生可令现见。 延历多劫但说令知也。 结者。 根器既多方便非一。 口不可说心不可测。 故云无数等。 故法华云。 佛知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着。 随其本性。 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 方便说法。 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是诸众生从佛闻法。 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三中论种性根等者。 等谓齐同。 同是一乘种性非三五等乘性故。 根谓信等五根有上中下。 今同是上根非中下故。 此二约昔所论故。 疏云。 因等也。 疏行等者。 同发菩提心。 行二利行故若克就地上则同。 得无分别智行。 如次同行十波罗蜜行。 然此发心之言通于前位所说。 证等者。 同证二空理故若克就地上。 则同证遍行真如。 乃至十地同证业自在所依真如等。 论无有超过之法者。 此明菩萨因行证等既同。 更无别有超越殊胜之法可为行证也。 亦可此是位等。 即三贤十圣皆须历故。 无有超过。 以一切下是时等。 论疏易解。 据此亦似通明上诸等之所以。 详之可见。 论大意云。 若一种是菩萨种性根器。 则发心修行断证位次始终劫数竟无差别也。 所言阿僧祇者。 若准本业经。 初以忉利天衣。 仍用彼天时分。 三年一拂尽四十里石为小劫。 次以梵天衣。 拂尽八十里石为中劫。 后以净居天衣。 拂尽八百里石为大劫。 杂阿含中与此有异。 又劫章颂云。 风灾为一数。 乃至不可知。 此极长远时名一僧祇劫。 谓以此风灾为数。 数至不可数。 更若数时心则狂乱。 齐此数不得处名一僧祇。 若以此等计三僧祇。 方成佛道。 则百千万人中无有一人发心修进。 纵有惧于三涂苦者但修人天戒善。 或有畏于三界生死。 亦但修二乘之行。 焉敢希冀佛果修菩萨行。 盖为作此长久而解。 有是大失。 今所会通则特异于彼。 何者。 且梵语劫波此云时分。 大劫小劫长时短时下至刹那。 皆名时分。 阿僧祇此云无数。 无数之言亦不定久近。 如人经年不相见。 便云无数时。 竟日不见亦云无数时。 修行时分意亦同此。 谓始从具足凡位。 发心修进。 法尔经无数时。 方得亲证真如。 名为见道。 是一无数时。 从见道已去。 渐断俱生二障。 法尔又经无数时。 方得不假功用。 自然相应至第八地。 是第二无数时。 从此任运进趣。 消遣余累法尔又经无数时方得成佛是第三无数时。 斯则无数时是定有。 然延促不可定也。 若此所解。 方有修行之人。 况时无定体。 唯心所现。 故法华说。 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 六十小劫。 时会听者谓如食顷。 又论释经劫数之言。 或云年岁或日月等。 又摄论云。 处梦谓经年。 觉乃须臾顷。 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 四中论众生世界不同者。 或分情器。 或唯有情。 通兹二意。 以世界及众生。 各有无量差别故。 所见等者。 为彼彼众生根机种性乐欲不同故示所行业用。 乃至现身说法。 各随彼彼见闻差别也。 例如观音妙音品说。 发心相中疏二智所依等者。 此二种智本。 从彼识之所显生故。 说为依。 非谓现今能与二智为体。 问二智是净。 梨耶是染。 云何净智依染识生耶。 答以有染心故。 翻此染心得成净智。 若本无染净亦不生。 故前云。 以有不觉妄想心故。 能知名义为说真觉。 若离不觉之心。 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广如随染本觉二相中明也。 又梨耶是染净和合净智依生。 故无疑也。 又若随相所明。 谓梨耶本有二智种子。 从无始来以本识为依止处。 故云所依也。 理实等者。 既言梨耶。 合通三细。 今但言业识者。 意在举细摄麁举本摄末也。 亦可现相八地尽。 转相九地尽。 尽相十地尽。 业相最通故。 标通者。 斯则于诸菩萨无所屈矣。 此非下或问。 二智是净从来未得。 今始开发可名发心相。 生灭业识无始来有。 何故至此名发心相耶。 故此释之。 意明此菩萨亦能证真。 亦能达俗亦有生灭。 以证真故。 拣异地前。 以有生灭不同佛位。 其犹鍊金光色渐显。 麁鑛已落细鑛犹存。 欲显此时。 应云几分是金几分是鑛。 斯则不同麁鑛。 亦异纯金。 故且通说金已显发。 此亦如是。 一总中。 疏现报等者。 即以此身成正觉故。 即自受用身功德圆满也。 论色究竟处者。 色界之顶是色边际故。 最高大身者。 色究竟天身量一万六千由旬。 自在天王身量三万二千踰善那。 十地菩萨示为自在天王身量倍增。 故云最高大也。 色身之大莫过此天故。 疏后报等者。 依前报体方起此故。 即他受用身功德亦圆满也。 然其因穷果显。 但义说二相。 时无前后现后二报亦复同时。 譬如夜尽即晓。 岂分前后。 摩醯首罗此云大自在。 智处者。 一切智人所起智处故。 经中说摩醯首罗于一念中。 能知三千界中雨滴之数。 何故下牒难。 一义下释通。 十王等者。 准仁王经说。 十信菩萨铁轮王王(去声)一阎浮提。 十住菩萨铜轮王王二天下。 十行菩萨银轮王王三天下。 十向菩萨金轮王王四天下。 初地菩萨阎浮王王百佛土。 二地菩萨忉利王王千佛土。 三地菩萨夜摩王王万佛土。 四地菩萨兜率王王亿佛土。 五地菩萨化乐王王百亿佛土。 六地菩萨他化王王千亿佛土。 七地菩萨初禅王王万亿佛土。 八地菩萨二禅王王百万亿佛土。 九地菩萨三禅王王百万亿阿僧祇佛土。 十地菩萨四禅王王不可说不可说佛土。 如来法界王王无量佛土。 说一切法门。 即彼经除佛有十三法师。 兼信十四及佛十五。 今疏不论地前及果位故但十王。 然第十下显最后身菩萨示于彼天成佛之相。 即转第十地菩萨身以为佛身。 若准真实成佛。 但当前云功德成满。 即无方所亦不可见。 今为应于十地菩萨故。 示彼天说成正觉。 余义如别说者。 以此菩萨示成佛时。 于第四禅色究竟顶自在天上。 有妙净土出过三界。 十地菩萨当生其中。 菩萨坐于大宝莲华。 其座纵广百万三千大千世界。 于莲华外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小莲华座。 以为眷属。 各有菩萨而坐其上。 是大菩萨放十种光。 谓于足下出百万阿僧祇光明。 照十方世界一切地狱。 乃至第十顶上放若干光明。 照十方世界所有诸佛。 光绕十匝住于空中。 成光明云网台。 高广严净。 于光明中。 悉雨宝香宝珠缨络诸庄严具。 供养诸佛。 光明入诸佛足下。 尔时诸佛一时同放白毫相光。 照大菩萨。 其光即入大菩萨顶。 又放阿僧祇眷属光。 照眷属华座诸小菩萨。 其光各入诸菩萨顶已。 应时得佛无量三昧。 应时得佛无量智慧。 即得佛位。 堕在佛数。 复有五意故在彼天。 一以二乘人执化八相为真佛。 不信别有圣人。 又不知即心是佛。 又信彼第四禅中是圣人生处。 今且同与二乘在彼天处。 摄示令知八相非真。 故在此天。 二缘三灾不及故当此天。 三缘欲界色质麁重。 是有无色界都无色质。 是无今此天中表离有无契于中道。 故在此天。 四为摩醯首罗天王。 面有三目不纵不横。 表证三德。 涅槃亦尔。 故在此天。 五为下界慧多定少。 上界四空定多慧少。 此天定慧平等故在此天。 以禅者翻云静虑。 静拣于下。 虑拣于上。 偈云。 欲界及无色。 佛不于彼成。 色界中上天。 离欲中得道。 科云别者。 前但直显德满位彰。 今则具明二智满相。 及显无明顿尽等。 即是明前心相中二心圆满。 一心灭除也。 疏始觉等者。 此始觉慧与本觉心源最初契合之时。 名为一念。 此约究竟相应发始之一念。 不是暂时相应谓之一念。 又此一念前则属因。 此一念后则属果。 其犹曙色在朝夕之端矣。 无明等者。 无明未尽。 既有所不知。 无明若尽则无所不照。 即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也。 一切诸法种类若干。 无不知之故。 云一切种智。 故大般若云。 烦恼不生名一切种智。 若具言之。 得三种智。 谓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准天台说。 因修一心三观。 果得一心三智。 谓修即空观得一切智。 修即假观得道种智。 修即中观得一切种智。 今此论中依真如门。 修奢摩他即是空观。 果得一切智。 依生灭门修毗钵舍那。 即是假观。 果得道种智。 此二双运为禅那。 即是中观。 果成一切种智。 今论举中所成以摄空假故。 但云一切种智。 亦可等者。 谓此始觉慧至心源时。 约断惑边名无间道。 约证理边名解脱道。 即显等者。 谓前发心三种相中真心。 彼有业之所累。 犹为菩萨。 至此业识永尽无余。 唯真独存更无所累。 故名佛也。 上皆下同上二报利益。 但前标。 此释非别有说。 显上方便者。 即前发心相中后得智。 至此圆满也。 问前后皆言自然。 则因果何别耶。 答前是有心自然以带业识故。 此是无心自然。 唯真独存故。 昭然可解。 又亦下类摄前文。 前约法说。 此约人说。 理无别也。 皆是下释类摄所以。 以前文是本觉随染之文。 今显果位亦即本觉随染。 二文既同。 故应相摄其实。 亦同四镜中之后二也。 虽约性净随染为门之异。 而法体无别。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七 发布时间:2025-02-24 08:23: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