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小野六帖 内容: 小野六帖No. 2473小野六帖卷第一大师传法灌顶私记峰修之。 承和十十二十三日。 实慧于东寺修延喜元年十二十三日。 于东寺太上法皇受益信(云云)。 次永祚元十二四日。 遍照大僧正。 于遍时授明信(云云)金刚峰旧风。 第一。 受法人诣和尚御房顶礼劝请。 第二。 和尚率受法弟子向佛堂。 当此时和尚紫盖。 受法弟子白盖。 持金刚莲花众二十人左右阵烈。 梵赞音乐二十人许。 前后围绕佛堂。 第三。 和尚登高坐。 加持香水涂香杨子洒洒四方。 始说戒相作羯磨了。 第四。 令受法人各护身。 第五。 令饮誓水。 第六。 说杨子因缘令投之。 第七。 和尚入堂作供养法。 受法弟子堂外念诵耳。 第八。 令受法者引入堂内四礼之。 第九。 示三昧耶。 第十。 向投花即诵真言第十一。 令受法人坐莲花座。 第十二。 令十弟子各擎五智瓶。 并持道具白拂螺镜金錍。 第十三。 着受法人鬘与灌顶。 第十四。 授道最初用白拂次独股次三股次五;次铃次轮次羯磨次吹螺次持镜说法次执金;开眼并说法事讫。 第十五。 和尚执白盖覆受法人头。 令绕坛每方礼之。 则令盖仰俯。 事讫各就本坐次和尚向坛坐令堂内人等手各执花和尚始说法次普供养真言次和尚礼诵五佛号。 次祈誓其词意率诸尊五大忿怒面护持此受法者。 于传法利生令无障难等第十六。 回向发愿讫各散去。 已上传法灌顶式高野旧风东寺承和十年十二月十三日(密日)东寺授职位灌顶私记传法者实慧堂内灌顶仪式第一。 阿阇梨入堂就坛如常。 修供养法祈誓受法之由。 第二。 手执香炉。 引受法者令修四礼四礼法顺礼两坛。 既了屏风随隐。 隐不令他人看。 第三。 引受法者令登莲花坐。 第四。 令诸弟子等捧五智瓶。 绕坛立受法者四角。 亲捧中台瓶。 第五。 令受法者立蹈轮着鬘。 第六。 亲执。 为说因缘拟开眼之体。 第七。 执镜为说因缘照受者面。 第八。 执螺为说因缘令受者吹之。 第九。 更令大坐授五智灌顶各结本契。 第十。 以五瓶置本坛了。 更令向东坛坐花台灌顶。 其仪式犹如前作法。 第十一。 最后授传法印了。 第十二。 亲执少白盖。 覆受法者礼四方坛。 令诸弟子等执白拂大扇等围绕。 左右前导三匝事了。 本坐。 修供养法发遣本尊。 第十三。 令乞戒师随喜新德回向等。 第十四。 音乐三四曲奏了。 次更出乞戒师祈誓集会诸入。 此一条烦耳。 如此灌顶赞音不绝已上东寺仪式承和十年十二月十三日密延喜元年十二月十三日。 太上法皇于东寺受赐灌顶于益信大僧都之日行事记一。 可僧供事始自卯一克已二克次前供了一。 行烈次第次巳四克打行事钟。 三下即请僧。 并御前执盖。 五位六位等会集讲堂北马道会集了堂达集出读申行列书。 大众听已各分立东西。 先御前五位六位分行如常次持幡二人。 着青平袈裟因色衣裳等次引头二人。 着钝色甲执行事书次赞众二十人。 六人钹二人铙二人螺十人持花。 着色甲次持花众三十二人。 着青色甲次持金刚众二十六人。 着纳袈裟次僧纲二人纳持香炉次乞戒师纳持香炉立舆前次阿阇梨御舆引纲六位十六人持舆八人次白盖执盖三人。 五位二人六位一人次从僧二十人。 十人着青色袈裟。 十人着钝色袈裟执物如意等立二行次众僧烈了。 即东西相向。 发赞音诵三反钹一条次更诵赞打钹行步如常。 但至灌顶院中门御前留立。 众僧如前相向。 亦诵赞一反铙一条。 然后入中门。 又御前众礼当桥东立留。 但众僧次第上堂次阿阇梨下舆上堂。 御舆并白盖等候东屋庇。 至出堂时如先侯御桥下先须从僧往师之坐所敷草坐。 置香炉等待师到一。 说戒堂次第先持幡二人。 高座前机东西相向立次引头二人。 中之间东西柱下向北立次赞众高座后立烈。 但不断赞钹声。 而持金刚众三匝高座了。 打钹声急毕。 即钹等舍置。 自高座后分行东西。 第三第四床后立。 每座五人次持花众。 东西第五床。 并北长床前第五床南一立次持金刚众。 东西第一第二床后立。 每床腊次六人次两僧纲。 东西半叠后立次乞戒师立南中门次阿阇梨登高座次持金刚众。 东从床南出向立烈礼盘后。 即起自西端三匝高座。 亦如先立烈礼盘后。 即东西腊次归各座所。 如先立烈。 赞众亦如此立烈次维那师大众立烈了。 折磐一度。 即乞戒师并持香炉持金刚赞众持花众。 各同时着座次东西引头见大众着座毕。 各东西分行着座第三床南端次持幡二人舍幡。 即与引头同时。 从高座后分行东西着长床末次维那打磬次乞戒师礼佛颂。 颂毕即大众同时起礼佛三返次打磬定者。 进佛前礼佛三返。 即执火炉立礼盘后。 随呗音。 自西第四床后两堂回。 用持幡僧次亦打磬发愿呗音云何呗次呗二句毕散花。 师率赞众二十人进。 东西相向进佛前。 着散花座次东西堂童子行花如常次呗三句毕。 散花众并东西大众。 起礼佛如常次呗四句毕。 散花师发音。 大众共行道如常。 但纳受执香炉次散花众如先佛前烈坐次又堂童子上堂。 执莒如常次打磬散花佛名如常但佛名时。 大众各执香炉。 起礼佛名毕打磬次乞戒师神分等如常。 并说戒等毕次后呗说戒堂行事已了一。 灌顶堂行事先阿阇梨前立御后立入堂。 即三匝两坛了。 向胎藏坛普礼着座如常。 但御阿阇梨后御在次两僧纲率持金刚并赞众入堂。 向东烈座。 自余众僧不可入。 但可入堂阿阇梨入室弟子一人次供养法如常用九方便。 但宜供养法时颂心略赞三反。 钹三条前分了次御灌顶行事如文。 但御灌顶间颂吉庆梵语赞并钹。 后分时又如先。 心略赞三返钹三条东坛了次金刚界坛行事阿阇梨普礼着座如先。 御在所如先次供养法如常用五悔但供养法间颂四智赞三返。 钹三条前分了次御灌顶如先但御灌顶时。 可颂吉庆汉语赞。 后分时又赞三返钹三条(西坛毕)一。 出堂行事先阿阇梨出从灌顶堂北户。 而着护摩堂南庇次御同所御在。 即向阿阇梨合掌。 发誓礼拜五返。 然后脱御服奉施阿阇梨次又阿阇梨。 以所著累代传授纳袈裟并道具等。 奉献御了即归本房。 但御行烈了御舆御在。 并可有缘道次御前行烈如先先御前但可改大夫六位次持幡引头赞众持花持金刚僧纲行烈次第如先。 但乞戒师着众烈次御舆白盖等。 但可改执盖丈夫并御舆人等次弟子等执物如先次御威仪亲王公卿四位五位六位殿上人一。 阿阇梨房御在所行事先御前大夫幄前立如前次众僧幄后次第三行立烈次御舆御室中间留。 即御舆归毕次御南面御在次持幡二人。 从东西御前中进行庇坛。 东西相向立次两僧纲。 率大众御室内中间东西柱下立次持金刚众坛土上烈次赞众砌立烈次持花众庭立烈。 但烈了归御前丈夫等次大众同音发赞声四智三返钹一条。 然则同时居烈奏闻随喜。 即分居奉礼五返又即各居随喜词奏三表白。 师大僧都御答了大众次第散次阿阇梨房参僧纲并大众。 又奉随喜即各归了行事了于时两僧纲者。 少僧都圣宝律师峰教也阿阇梨之入室弟子者神日大德也传法灌顶式上堂先右三匝于两坛已坛前普礼次着座同礼佛次九方便等大众。 皆诵大日名号次阿阇梨作法供养法如常次前分念诵已移大坛之瓶。 置于坛边机上次阿阇梨起立。 令新阿阇梨护身次令新阿阇梨。 普礼三部诸尊次阿阇梨率新阿阇梨。 即令着小坛。 次左足踏莲花门。 以右足踏花台坐之次阏伽涂香焚香灯明诸食次第进之次阿阇梨执中台之瓶。 三匝大坛以置本所。 自余四瓶同如是次灌顶如文。 谓以中台瓶灌顶。 中次以四菩萨瓶。 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而灌之次授道具。 谓五金錍法轮商佉明镜。 次第与授也次用白拂。 谓以白拂摩顶上也。 式云随灌顶水摩之(云云)次阿阇梨当持白伞。 覆于新阿阇梨之顶。 令其旋绕坛三匝次复至西门。 令其殷勤礼拜。 随起居而次荫之次令新阿阇梨着本座次阿阇梨后供养法如常已上胎藏坛了移入金刚界坛先着座普礼次五悔等令念大日尊号次前分供养法如常次五瓶移小坛所次令新阿阇梨护身次同令四礼如文次令新阿阇梨着灌顶坛。 先左足后右足次阏伽涂香冠焚香灯明诸食如右次可与灌顶。 次五部瓶一一灌顶次四佛加持五佛灌顶。 五佛系鬘等如右次授五于双手次授金錍明镜法轮法螺次阿阇梨自执伞覆其上。 行道如右次至东门令其礼拜。 其伞随身上下如右次后供养法回向等如右弘法大师第八叶阿阇梨耶仁海。 始从大日如来至于仁海当十五叶之谨检说戒仪式。 师传多途。 僧正阿阇梨奏授之日。 只依结缘法。 则是一师仪式也。 仍今引检戒文。 戒文多本。 唯结缘仪式既是传法弟子皆前所知。 何劳开听。 今为传法弟子。 异设秘密方便者。 都非他类所闻。 道理不然。 今须自除受学弟子已外。 一切不可预说戒坐。 因兹御说戒。 于灌顶堂内。 唯欲令受者侍承。 又案戒文云。 今于尊者所合掌头面礼(云云)是弟子自称辞也。 何更用他乞戒之人。 若尔投花等法。 可令他人投哉。 而例时须乞戒师为结缘。 多众设耳。 传授之道别彼法也。 然则秘中之秘弥增奥妙。 将为后代龟镜也延喜八年五月五日。 圣王授大灌顶。 于三御子宽莲等日记而已明信大法师授印可金刚名号胎藏界外缚五股印满足一切智智五字明金刚界大率都波印普贤一字明金刚名号如意金刚右永祚元年(岁次己丑)十二月四日(辟宿水曜)于遍照寺灌顶堂授两部传法灌顶职位已了大阿阇梨大僧正宽朝一校了宝治三年二月二十五日于高山寺以劝修寺出云大僧都御房本书写毕即理明房阿阇梨御房自笔本也金刚弟子性鑁(生年六十七才)小野六帖卷第二大灌顶作法次第引入弟子法阿阇梨如是作法毕已。 复以诚心顶礼诸尊。 然后引入弟子。 次以前香水洒净有含香香象等事次授彼涂香令用涂乎。 以涂香涂乎。 按其心上次授净花。 略为宣说菩提心实义。 令知自归依处经云。 佛言。 一切智智菩提心为因。 大悲为根本。 方便为究竟。 云何菩提。 谓如实知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 何以故。 本性清净故。 汝等当知如是发菩提心次阿阇梨观弟子身。 作五轮以五字持之。 五股印加持五处次于心花台上置·a·字。 使即同大日之体次以入佛三昧印印其顶上·nAMasametrisamesamaye·次以法界生印印心上·nAMdharmatusvabhavakuhAM·次结转法轮印印脐轮上·NaMvajratamakuhAM·次即转彼心花台上·a·字为·va·字门次结五股印印五处·NaMoMvajrakavacahUM·次阿阇梨。 当更以三昧耶等而自护持次取新净缯帛。 先以不动印明如法作净。 或以辨事真言持诵。 新帛复用本部真言。 王三转加之。 大日莲花手金刚手可改用之。 用此彩净帛周覆弟子面门次耳语当深起慈悲护念之心。 耳语告彼三昧耶戒。 勿令诸余未入坛者阇声。 耳语之文未见正说故。 引金刚顶经。 汝今已入一切如来眷属部中。 我今令汝生金刚智。 汝等应知。 由此智故。 当得一切如来悉地事业。 然汝亦不应与未入。 此等坛场人。 说此法事。 汝傥说者非但违失。 汝三摩耶自招殃咎耳次又观彼顶上有一·ra·字。 字上安点故。 云严以大空点(·raM·字也)此字四边遍有光焰。 犹如花鬘连环不断次引至第一重门。 逊那优波逊那二龙王守卫处。 令正当门厢不得前却。 师当为彼结作三昧耶印。 三遍诵彼真言入佛三昧耶印安顶上次作·madara·主手印置顶上。 诵彼真言三遍(五印)·naMa·次置花印上。 令弟子以至诚心向道场散之次既散花。 次应开面令瞻睹道场次如来悲生眼印。 以智慧手为拳。 而舒火轮水轮。 以虚空轮而在其下。 真言曰准金刚界及依口决出之。 真言曰加持两眼·naMgaganavararakutekarunemayatathAgatasakuSusvAhA·次令弟子以香花普供养。 ·madara·圣众经云。 普供养三部。 师云。 令坛上南北方供随便供养是也次即于道场授与本真言印。 令坐一处诵之次当为弟子作寂灾护摩(别出)护摩竟自教弟子。 令其儭施。 其弟子于护摩处。 以至诚心礼拜。 ·ajari·应当布施金银珍宝。 及以余资财等灌顶法次当引弟子坐花台上。 以左足踏莲花门。 以右足踏花台坐之今云。 当先结萨埵印。 后至本尊灌顶所。 而结中胎印也。 面向西坐次所有涂香花灯阏伽水等。 先已上如法加持一如上法次先·ajari·。 先当奉彼香水阏伽次用涂香遍涂其身次饰以花鬘。 冠饰其身以为璎珞。 令着宝冠璎珞等之次奉焚香薰之。 诸灯明布列其前。 或云。 当以牛苏与香相和。 用军荼利真言持诵。 其香薰其弟子次诸灯明布列其前次献诸食凡此供养物总有十三。 坐诵四金刚四菩萨四使者。 并及弟子。 亦可于大曼荼罗中置位供养。 至灌顶时。 但当持彼名号请加持弟子。 其四菩萨于第一院。 各于方置之。 使者如来下挟门左右师云。 或四瓶及十二尊供物。 置于大坛中供养之。 所以尔者。 第二坛狭少。 不宜布列供物故也先于大坛上供养十二尊竟。 然后供养弟子”次备新净白伞上悬花鬘及与白缯。 亦先用不动。 去垢除障。 以大日如来真言持之。 ·ajari·自执用覆其上次复令余人。 执净牛拂及扇香炉。 皆以辨事真言加持。 又于箱中置衣并诸吉祥之物。 即是金箄明镜轮宝商佉之类次并奏摄意音乐吉祥伽他等。 用此庆慰其心。 ·ajari·自说之。 说此偈时。 当拂白拂。 而拂其身赞诵毕竟次·ajari·复当顶礼·madara·。 一切尊为灌顶故。 至诚启白。 其词未见随意可陈次一一·ajari·。 宝瓶出到灌顶坛。 右绕三匝已令上床。 ·ajari·出自上床。 弟子边立。 问云。 汝前散花者。 何等佛菩萨之坐。 弟子答云。 着佛等时。 ·ajari·随其所答教作其印。 印其顶上。 印中着花令至心念。 随其本主佛菩萨等。 ·ajari·即诵彼佛菩萨等真言。 即持宝瓶。 徐绕·madara·时亦诵之次至弟子所。 先用·ra·字为火焚烧其身。 悉成灰已。 又复未灌顶前。 于弟子顶。 弟子十字缝上想·aM·字。 其心中作·a·字。 又想·ra·字。 在于胸上亦可但想·a·字遍一切处用也。 金色光发冠坐白莲花者。 谓想彼弟子来坐。 于其上当想·a·字为弟子身次以慧火之·raM·字。 焚彼菩提之性故。 以·raM·字而焚·a·字。 谓想·a·字同方坛弟子在中。 而以·raM·字烧之。 同为一体也。 自同·a·字。 自烧一切烦恼罪障乃至身障。 体同金轮次其中台宝瓶亦如前。 以不动尊加持竟。 在花台上者。 又用正等觉心加持。 在四隅者。 四菩萨加持本尊前用彼真言加持之次先令弟子结大日印。 以中胎瓶诵正等心真言灌之次令结令生一切支分印。 以普贤瓶诵其真言灌之次文殊印以文殊瓶。 诵其真言灌之次令结慈氏印。 以慈氏瓶诵其真言灌之次令结观音印。 以观音瓶诵其真言灌之即是同于十方诸佛。 灌以法水而受法王位也次灌已观此炭中作·va·字门。 其色纯白。 从此出生五字。 所谓·avaMraMhaMkhaM·。 持其五轮。 当于心上圆明。 于中而安·va·而生水轮。 犹如白乳。 而注以生净菩提心佛种子也。 内外无垢焚金成器。 火动之时即与风俱。 风是·haM·字。 ·va·上加点即大空缺字门也。 微妙法水从空而注以净心器。 即地水火风空五字之义也。 以秘密瑜伽观自心。 作大悲·madara·竟次为欲坚固意生之身。 更有方便置十二字。 初有四字布于上分。 谓从顶至项(或额作)虚空一字·khaM·顶上也。 ·aMaM·二字在二耳(左右)·aH·一字在项(或作额也)次有四字在中分。 谓二肩上·maMsaH·。 及心上·kaM·咽上·haH·也次有四字在下分。 谓脐上·raM·。 腰上·raH·。 一·vaM·字在腿上。 ·vaH·一字在足下。 然髀足皆有之。 今但于一足置之。 即管两足也。 当知十二处即摄余一一身份。 如二耳字摄二目等也。 然作此方便有三等。 一者师自布。 二者用作·madara·。 三者加弟子身。 此是瑜伽秘密加持也。 即文十二支句者是也次观·aM·字在其顶上。 转成中胎藏。 又从此字生三重光焰。 一重遍绕咽上诸尊随现。 即成第一院·madara·。 次一重光遍绕心上诸尊随现。 成第二重·madara·。 次一重光遍绕脐上诸尊随现。 成第三重·madara·。 即是普门法界身也。 此是·aM·字一切真言之心。 最为上首。 从此一字而放百法明光遍流而出。 然此字轮最中置此真言王。 次外一轮有十二字。 谓从·i·至·U·。 凡十二三昧声也次外轮布于百字。 先从·ka·等二十五。 次·kA·等二十五。 次·kaM·等二十五。 次·kaH·等二十五。 ·GaJaNanama·五字。 是大空之点。 遍一切处故同布列也次授道具法此有六事次观羽持五智杵。 授与彼双手。 诸佛金刚灌顶仪(随三部可改句)诸佛佛部灌顶仪。 诸佛莲华灌顶仪(如是欤)汝已如法灌顶竟为成如来体性故汝应受此金刚杵真言曰(出金刚顶)·oMvajradipatitatvabhiSicaNedhiSTavajrasamayasatva·次·ajari·先用·ra·字加持金錍。 以二手大指小指头相着。 余指各自屈向掌。 勿令指背相着。 亦勿着掌。 真言曰·oMvajrakariraTamaTU··maM·字加持明镜加归命·maMhUM·法轮真言加持于轮复以定慧手五轮。 皆等迭翻相钩。 二虚空轮首俱相向。 真言曰·navajratmakuhA··aM·法螺真言加持商佉复以定惠二手作。 虚心合掌。 屈二风轮。 以空轮绞之形如商佉。 真言曰·namaHsamantavuGvanAaM·次以金錍莹拭其目而为说偈。 当观·raM·字门。 净其目中垢障。 佛子佛为汝决除无智膜。 犹如世医王善用于金筹次现前示彼明镜而为说偈。 当观siddhammaM/siddham字。 净心中垢障。 诸法无形像清澄无垢浊无执离言说。 但从因业起。 如是知此法自性无染污为世无比利。 汝从佛心生次持法轮置彼二足间。 并授商佉。 于其右手中为说偈。 各用彼真言持之。 汝自于今日转于救世轮。 其声普周遍。 吹无上法螺。 勿生于异惠。 当离疑悔心。 开示于世间胜行。 真言道常作如是愿。 宣唱佛恩德。 一切执金刚皆当护念汝旋绕坛法·ajari·次当持伞用覆其上。 引令旋绕·madara·三匝。 一二三行道院之吉庆赞(云云)礼拜法既周毕已复至西门。 二龙逊那优逊那厢卫处。 令其殷勤礼拜。 其伞当随身上下而以荫之。 或每四面礼拜启请法令彼起立。 对·madara·。 师启之间。 令弟子长跪故。 今云令起立·ajari·启请诸尊作如是言。 我某甲与某甲灌顶毕已。 今付属诸尊。 令传明藏。 作是语已应放其伞。 又告汝今已成·madara·。 传法·ajari·竟。 诸佛菩萨及真言主一切天神已共知。 汝若见有人堪为法器。 怜愍彼故。 当与作·madara·教令持诵。 佛子汝已秘密藏中随顺修觉具足明了。 堪能教授于他。 汝今已得善利。 乃至诸贤圣众亦皆称叹。 今已作灌顶竟。 汝当以真净心传持流布。 使如来秘藏久久不灭。 如是随其所应种种慰喻已。 即应为人作·madaraajari·也中间护摩法其·ajari·次应为彼依。 如前法而作护摩。 燃火着已用·madara·主真言。 护摩牛苏百遍。 复以寂静真言。 苏蜜及酪与饭相和。 护摩百遍。 复用胡麻百遍(云云)次教印真言法先于·madara·前。 慰喻弟子已竟令坐一处。 用净水洒彼顶上。 广示·madara·位教。 彼本印真言及明王真言。 各各持诵次召余弟子即召余弟子。 一一如是灌顶已毕。 并以香花供养本尊及诸尊说戒法先师自诵般若经。 令彼听之。 次诵此三昧耶戒梵本三昧耶偈。 ·adyapranRti·从今已后。 ·tevaccha·作佛子。 ·apijivitA·不惜命。 ·karaNitU·半声故。 ·apari·不应。 ·tyajuhe·舍。 ·sadharmo·正法。 ·bodhicitta·菩提心。 ·vartapari·舍离一偈。 ·maMcchari·悭。 ·sarvadharmeSu·于一切法。 ·satva·诸众生。 ·nama·勿也不也。 ·hevacayata·利益行。 ·raite·此以。 ·samayahe·或。 ·savuddhe·佛。 ·ra··zvyatA·说。 ·satva·汝。 ·suvrata·善住戒者。 二偈。 ·yeSA·犹如。 ·svA·自身。 ·jivita·命。 ·rarkSa·护。 ·tathArakSA·亦护。 ·eve·如是。 ·tvaya·汝。 ·praNiSNi·稽首于。 ·guru·尊。 ·zvi·弟子也汝也。 ·zvarakiMyobhakIti·恭敬。 ·vacchara·虔诚也。 三偈。 ·abhyumeya·依教奉行。 ·shata·诸有。 ·saramaM·所作。 ·rizvite·无。 ·nAta·疑虑。 ·tmadA·心半偈。 佛子。 汝从今不惜身命故。 不应舍正法。 舍离菩提心。 悭吝一切法。 不利众生行。 佛说三耶。 汝善住戒者。 如护自身命护戒亦如是。 应至诚恭敬稽首圣尊足。 所依随教行勿生疑虑心示本尊法如是教授已。 各各示彼本尊真言印所属之部。 并为解脱本·madara·授传法契(云云)最后护摩法然后作最后护摩。 其意在文施食法护摩竟。 更如法护身施诸方食后供养法施毕洗手洒净。 与诸弟子。 以香花等。 次第供养一切诸尊。 诚心顶礼并乞欢喜启谢云。 种种香花饮食供养多不如法。 甚大惭愧。 愿诸圣众。 以大慈悲布施欢喜发遣法复执阏伽。 各各以本真言如法发遣。 或依本教。 或以·madara·主真言一时发遣。 准同请法分施施物法诸供养食当施贫人。 不应与狗乌等食啖。 所有财物。 ·ajari·应取随意受用。 若不能用。 当施三宝伞拂等。 施佛涂香烧香等。 施法水瓶器等。 施佛及四方僧。 若无僧当与七众。 其弟子乃至少分不得用之。 若用犯三昧耶。 如后广说也传法灌式上堂先右三匝于两坛已。 坛前普礼次着座同礼佛次九方便等大众。 皆诵大日名号次阿阇梨作供养法如常次前分念诵已。 移大坛之瓶。 置于坛边机上次阿阇梨起立。 令新阿阇梨护身次令新阿阇梨。 普礼三部诸尊次阿阇梨率新阿阇梨。 即令着小坛。 以左足踏莲花门。 以右足踏花台坐之次阏伽涂香焚香灯明诸食次第进之次阿阇梨中台之瓶三匝大坛以置本所。 自余四瓶同如是次灌顶如文谓以中台瓶灌顶。 中次以四菩萨瓶。 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而灌之次授道具谓五股金箄法轮商佉明镜次第与授之次用自拂谓以白拂摩顶上也。 或云随灌顶水摩之(云云)次阿阇梨当拂白伞。 覆于新阿阇梨之顶。 令其旋绕坛三匝次复至西门。 令其殷勤礼拜。 随起居而以荫之次令新阿阇梨着本座次阿阇梨后供养法如常已上胎藏坛毕移入金刚界坛先着座普礼次五悔等令念大日尊号次前分供养法如常次五瓶移小坛所次令新阿阇梨护身次同令四礼如文次令新阿阇梨着灌顶坛。 先左足后右足次阏伽涂香宝冠焚香灯明诸食如右次可与灌顶。 以五瓶一一灌顶之次四佛加持五佛灌顶。 四佛系鬘等如右次授五股于双手次授金錍明镜法轮法螺次阿阇梨自执伞。 覆其上行道如右次至东门。 令其礼拜。 其伞随身上下如右次后供养法回向等如右罗轒(扶分反比丘名)堙罗(于人反帝释象王名)啰说吒(饿鬼)罗伺(息字反饿鬼名)支多(指移反花名)甄(吉然反)狜(尼占反)苫(失占反)熙(许基反)瞿(求俱反徒南反)丽掣(昌制反细滑也)(音艳欲界第三天名)霏那(孚反福德行)安般(布寒反出入息)邪维(余赊反焚烧也)瞻匐(黄花)郁多(于六反七条衣)那(桑丹反)倪(吾奚反)舍勒(内衣)郁翊(市流反比丘名)般陀(布寒比丘名)迦絺(丑之反功德衣)鍕锵(君持)瓶沙王(蒲经反频婆娑罗王摩摩伽陀王)差罗波尼(灰汁)刍摩(测俱反麻布外国少糸多羊毛等为衣)头衣(细布)又曰头鸠罗衣(云云)摩醯(大自在)搜(所尤反)僧伽梨(力脂反割截合成大衣也)郁多罗僧(七条衣着衣)安多会(里衣五条)耄(莫报反)■(丁突反又作■)祇被(臣儿反帝移反覆腋衣)歆(许金反)岚(来含反)■(音次)骠(频妙反)五天竺今云五印度哂陀(或忍反阿育王子)布萨(对说净说言相向说)唱萨(沙度善哉)招提(四方招言四提云四方僧)梨邪(礼奚余■反出苦)成圣佉啁(竹交唐言小长床)宝治三年三月一日申克于西山梅尾以劝修寺出云大僧都御房本即理明房阿阇梨御房自笔也拭老眼书写了金刚资性·vaM·(生年六十七岁)小野六帖卷第三传法灌顶千心私记准眤·bu·三五古不空·mo·罥索金进力禅智缚禅入虎口·oMpadmadharaamoghajaNizurusvAhA··vajradhatu·(普贤如来种子真言)中台真言·vaM·四如来真言·huMtraHhrIHaH·四·pramiH·明·oMrarara·东方四菩萨·hUMjaHaI·南方四菩萨·traHhUMAI·西方四菩萨·hrIHvaMaMu·北方四菩萨·aHhoHaHau·内四供明曰·hoHrarara·外四共明曰·hUMrarara·(短)凡作十六尊印法。 先杵抽掷三遍。 次四摄印。 四摄真言曰。 次作尊印。 抽掷时观掷上虚空无所住自然理。 次三返旋转周遍法界义。 次拟心上者一切众生之中有者也。 胎藏印五以受钵旋转三返。 ·a·诵地以合掌印作莲华印。 ·vi·诵水印也。 以合掌成剑印·ra·诵火印也。 以合掌印成五智峰印诵·hUM·即风印也。 以舞印成羯磨印诵剑·khaM·字即空印也。 此即五佛印也。 初入法界定观。 从下始向上·avirahUMkhaM·。 次向下·avirahUMkhaM·。 次从下始观·aAaMaHA+AH·(成胎藏)·matara·次可作五印传法灌顶次第第一乞戒第二上堂第三加持香水灌第四加持金刚次涂香白花鬘香炉灯齿木第五说戒并随喜发愿第六令饮金刚水即授涂香。 即·ajari·护身并授齿木令掷第七·ajari·棒香炉率弟子。 令·madara·四方第八令掷花定尊位第九居弟子于灌顶坛上第十·ajari·五人捧五智瓶螺钹铙。 钻众先回金刚界坛三度第十一五灌顶着鬘。 以轮置两足间。 授五钴杵。 以錍取瞙授宝令吹螺第十二引弟子定胎藏坛职位第十三引弟子居灌顶坛第十四如前捧五智瓶回三度第十五智灌顶系鬘置轮授持錍取瞙授镜令吹螺。 即脱湿衣改着不显衣第十六·ajari·取白盖弟子立前屏伞白拂令拂。 次师取白盖三度回坛。 即至坛四边。 四礼至前。 启白传法状第十七令大众礼即送房已上神日记·moghasmamudra··aAmaa+UA+AHsnabha··mvamhU·妙拳士手明惠大真源圣观淳元仁·valokitemogha·外五胎·aviramhUmkhastubha·归命·mvavajra·惠大真源益禅宽元仁睿·mnabha·四·a·五满足一切智智·aHhaMjaM·印无明·tathAgata·拳无明已上淳宽元仁行先·vajra·以惠覆定·namkha·。 次定惠合。 忍愿入月坛惠进力面相立。 以二·kha·并立·oMvajrasukSmamahasatvahUMhUM·次金刚掌明同前印已上智源平仁仁·vajradhatu·内五·avirahUMkhaM,gatvazaca,snabha,aAaMaH·珍如仁唯有三契。 定惠各捻·khahA·。 上悉地明曰。 ·avirahUMkhaM,·捻各·khaMraM·。 中悉地·avaMraMhUMkhaM·。 捻·khava·。 下·alapacana·各定仰惠覆隔四指量内缚。 二·kha·并立去·ha·出现。 悉地化身明·alapacana·入悉地报身明·avirahUMkhaM·秘密悉地法身明·avirahUMkhaM·或人云合掌我身依法界体性。 犹如大地持戴百千无量山海无倾动故。 我口如来金口。 犹如大海浴摄三世诸佛法流辨说无尽故。 我心依萨埵。 犹如观音慈愍无余界一切众生平等故次·snatobha。 oMavirahUMkhaM·。 又·namaHsatvatathAgatebhyaHvizvamughebhyaHsatvathAaAaMaH·次拳印次外五股次内五股。 我一切本初号名世所依说法无等比。 本寂无有上。 用金刚合掌。 清凉房惟馨·vajravaMgarbhea·妙·hUM·佛眼金刚萨五股也映出瑜祇佛眼。 又在化大威德有布字头口心依不动本法(云云)延喜十八年八月十七日大觉寺御灌顶式一。 昼行事御入堂仪式可奉仕御前赞众十人。 持金刚者五人。 付法人等也。 可候御后。 新阿阇梨并御弟子四人若六人许。 可持御三衣香炉御书莒道具。 御莒加纳五色糸等。 即着给堂前御座次赞众并持金刚者。 三匝行道了各着坐次以堪能之人令申事由(可用延僌律师)次受者着杨打之坐。 即洒香水令歙洗水次大·acari·诵明加持涂香。 令涂受者掌中”·oMvajragaMddhegaH·想令具一切如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香”次加持花诵明授受者·vajrapraghaoM·想令得一切如来三十二相次诵明加持烧香薰受者两手唵嚩日罗吐闭恶想令得一切如来无尽妙香次诵明加持灯明令见受者唵嚩日啰计汝翼想令得一切如来等虚空界智慧光明次之不动印明加持杨枝洒香水。 以一枝奉诸佛。 其残与受者。 右手作拳申·aha·取杨枝。 以右牙令嚼。 即令想嚼摧一切烦恼业障等。 其杨枝本以花缠。 即以香水洗所嚼。 蹲踞向东令投其嚼方。 向外不成就也。 向内成就。 又东方上西方中南方下次结五色丝悬受者左臂。 以·vaMhUMtrAHhrIHaH·加持。 想所持之功德经阿僧祇不令失坏故。 名金刚线已上昼行事已了一。 夜行事受者留在堂门外。 大·ajari·率持金刚者并赞众入堂。 即礼佛着坐次加持香水并供物如例次一切恭敬敬礼常住三宝次入佛三昧耶明·namaHsamantavuddhAnAMasametrisamesamayesvAhA·次法界生明·nAMdharmadhasvAbhavakohaM·次九方便次金刚萨埵转法轮明·NaMvajratmAkohaM·次无动金刚能成就明·NaMcaNDaoMha,acalakaNDa,caruSadhaya,hUMphaTU·次五大愿誓愿断除一切恶等次普供养明·namaHsamantAvuddhAnaMsatvathAkhaMudgatempharahImaMgaganakaMsvAhA·次三力偈次先供次取大坛五瓶。 移置小坛边机上次教授师引受者入堂。 其作法教授所可行之次引向坛前令结金刚剑印。 印以花插。 印中诵明令投。 外缚并立中指作剑形·oMsamayasatvaMpraticchavajrahoH·次取所投之花诵明置受者顶上·oMpratihRhNatrahemaMstvamahAmala·想大力菩萨摄受我身次令受者护身次令四礼。 金刚合掌。 奉礼阿閦全身。 委地以心礼·oMsatvatathAgatAprajepasphanayatmAnaMniryAtayAmisatvatathAgatAvajrasatvAdhiSTasvAmaMhUM·次宝生长跪当心以额礼·oMsatvatathAgatoprajabhiSaikayatmAnaMniryAtayamisatvatathAgatevajraratnabhiSicamaMtrAH·次无量寿置顶以口礼(真言略之)次不空成就当心以顶礼(真言略之)次引受者至小坛所。 以左足踏花门。 以右足踏花台令坐次令着宝冠次种种供物献之次吉庆赞次以白拂受者身。 次想受者顶上有·aM·字。 光明赫奕。 心中有月轮。 轮内有八叶莲花。 花台上有·a·成大日。 次大·ajari·始从中瓶次第取五瓶。 各三绕大坛了即置本所次始从中瓶水次第灌顶次诵五部灌顶明·oMsatvatathAgatezvayAbhiSekahUM··oMvajrasatvabhiSiMcamaMhUM··oMvajraratnabhiSiMcamaMtrAH··oMvajradharmmabhiSiMcamaMhrIH··oMvajrakarmmabhiSiMcamaMAH·次以涂香涂受者胸次以五股诵偈并明授受者。 两手颂曰诸佛金刚灌顶仪汝已如法灌顶竟为成如来体性故汝应受此金刚杵明曰·oMvajradhipati,tatvabhiSiMcamititiSTavajrasamayastvaM·次以金篦诵偈拭两眼。 偈曰佛子佛为汝决除无智暯犹如世医王善用于金篦汝开金刚眼得见法实相次取镜诵偈令见受者。 偈云当知诸法性自空无所依非实亦非虚皆从因缘生汝今佛心生广利诸众生次以轮置受者两足间。 以啇佉授右手。 诵偈云汝自今已后转诸佛法轮吹无上法螺声遍一切处当离疑怪心开示胜行道于一切时处能报诸佛恩次大·ajari·执白伞覆受者顶。 三匝大坛三重可回。 即令受者三度礼佛。 其伞随身上下”次大·ajari·白诸尊曰。 今某与灌顶竟。 今付属诸尊。 令持此明藏。 作此语已即放伞盖次大·ajari·执五诵明并偈授者。 偈曰此金刚杵诸佛体性金刚萨埵手取执者汝护禁戒常当受持明曰·oMsatvatathAgatasidhi·呬呬呬呬吽又颂曰此等三昧耶是诸佛所说守持善爱护当如保身命次受者受如此之教顶礼师足。 言曰如大师教我誓修行奉报佛恩及大师恩不敢背师命亦不违教理次授印可次受者着堂内座次大·ajari·着大坛后供及心略赞了已上胎藏了一大·ajari·移金刚界坛着坐普礼次加持香水并供物如常次一切恭敬次净三业普礼明如常次五悔发菩提心明受三昧耶明次五大愿普供三力偈次先供并四智赞次五瓶移小坛所如前次令受者护身并四礼如常次受者着小坛次大·ajari·献诸供物等次以五瓶次第灌顶不动独印安心额喉顶·oMvajrasatvadhiSTasvAmaMhUM·次宝生宝印额上·oMvajraratnadhiSTasvAmaMtraH·次无量寿印置玉枕·oMvajradharmadhiSTasvAmaMhrIH·次不空成就印安顶·oMvajrakarmadhiSTasvAmaMaH·次五佛灌顶遍照剑印·oMsatvatathAgatezvaryabhiSaikahUM·次四佛额右后左印如常·oMvajrasatvAbhiSiMcamaMhUMtrAHhrIHaH·次四佛系鬘印如常·oMvajrasatvamalabhiSiMcamaMratnapadmakarma·自次五股授如前。 金篦镜轮白拂商白伞如前。 行道如前。 授五股如前次授印可次大·ajari·着大坛后供次四智赞普供三力礼佛次普为五类偈白众等各念次回向回向方便解界拨遣已上大觉寺御灌顶式PICT78008601. gif/PIC东面西面为异。 坛具不替。 授灌顶者之物白拂金錍宝镜金轮五股白商佉十弟子所持物三衣莒香炉莒道具莒三铙香象草座PICT78008602. gif/PIC东著白幡东南红幡南黑幡西南烟(纯)色幡西赤幡西北水色(青)幡北黄色幡东北赤白幡或人说先两坛三匝了。 即未着座普礼次着座礼佛并作法如常念诵前分毕坛瓶移灌顶所机次起·ajari·于新·ajari·令护身四礼·ajari·率新·ajari·令着小坛次·ajari·执中瓶坛三匝置本所。 执东西南北瓶。 行道亦如此次灌顶如文。 金篦法轮商佉明镜等用如次但随灌顶方。 用白拂灌顶间。 诵吉庆赞作法毕次阿阇梨以白盖覆新阿阇梨顶。 坛三匝了即坛前礼佛次新阿阇梨令着本座阿阇梨然后坛。 后分如常胎藏灌顶五瓶置中院。 谓中台四隅等也。 于瓶等也。 于瓶有所说。 外院四角瓶者。 可置别瓶。 金刚灌顶五瓶。 准胎藏置中院。 谓中台四隅等也。 外院四角可置别瓶。 东寺先持来金刚界。 案经文置天方(云云)谓天方者干隅欤。 所以然者。 干为天。 坤为地。 依此文。 以灌顶坛。 置干角。 准以至如胎藏。 同以少坛案巽角山。 先将来胎藏法。 即依说文小坛。 向大坛置西方。 今至如金刚界。 虽无说文。 小坛向大坛安东方之五瓶(云云)PICT78008701. gif/PIC若作八·madara·一遍。 十恶五逆谤法等悉皆消灭。 一切悉地皆得成就八·madara·图PICT78008702. gif/PIC东方宝幢佛。 亦名大威德生。 其叶莲花上作三角围绕小大向下赤色中PICT78008703. gif/PIC第二南方开敷花王。 亦名金刚不坏。 其形正圆。 如缚字白色也。 其四边以金刚围之。 在莲花台上之。 其中有大日如来。 以下效此然(云云)PICT78008704. gif/PIC第三西方莲花藏。 其如前。 圆月轮。 但以四莲花围之为异耳。 其中亦有大日如来PICT78008705. gif/PIC第四北方天鼓雷音佛。 亦名万德庄严。 其半月形也。 而侧以点围之。 余如前思之。 宀(云云)PICT78008706. gif/PIC第五东南普贤菩萨。 亦名一切支分生。 其如瓶形者。 意取瓶腹。 即是用圆也。 以四金刚围之。 余如前也PICT78008707. gif/PIC第六西南方文殊师利菩萨。 亦名法住。 其诸色间错如覆虹。 其下平上有金刚幡之也。 从上来诸有莲花有金刚有点等。 今此一一皆取以庄严围之相间错也PICT78008708. gif/PIC第七西北方弥勒菩萨。 亦名迅疾。 其如虚空方形青色。 多白点围绕之PICT78008709. gif/PIC第八东北方观自在菩萨。 亦名世尊陀罗尼。 其如虚空方形作也。 杂色间杂也。 正是虚空色也。 如空中含一切色像。 如来所空智含法也。 其两边各有点使接之又云。 从大日如来脐以光明。 是此第三重位。 自脐以上至咽所生光明。 为第二重位。 自咽以上乃至于顶相之光。 为第一重位。 其中胎藏即是毗卢遮那自心八叶花也(云云)又云。 假令中胎藏纵广八尺。 第一重。 当广四尺。 第二重。 当广三尺。 第三重。 当广一尺。 ·ajari·言。 本法如此。 若恐大小相悬不相称者。 稍以意均调之理无失也。 如是分竟云。 又云。 大悲胎藏发生·matara·。 广义者。 若行人自见中胎藏时。 即知一切众生悉有成佛因缘故。 其所起大悲亦周法界。 且如十世界微尘数。 诸执金刚众等。 随以一门作·madara·八曼荼罗经说PICT78008801. gif/PIC八叶印观·hrIHhapabhyAMvuHsvAhA·坐八叶莲花PICT78008802. gif/PIC金二手相交二中面向相钩头名小相屈。 以母指押三指甲上。 坐宝莲花放光炎弥PICT78008803. gif/PIC虚合。 以二头指付二中指上文去一寸。 母指并立去三寸。 坐宝莲花放种种光PICT78008804. gif/PIC普虚合。 以二头柱二中上文。 二大并立向上坐千叶莲坐。 千叶莲放种种光。 身金色PICT78008805. gif/PIC曼·zrIjaraghasvAhA·内缚二头钩形去五分。 二小并立二大并押二中指下文坐杂色放杂色光PICT78008806. gif/PIC屈二无名指二大指入掌。 头停中指背甲下坐红莲花出五色光PICT78008807. gif/PIC地外缚二头二名直立二大相交立。 坐宝莲放五色光白肉色PICT78008808. gif/PIC虚虚合。 屈二大指头入掌中。 身青色坐青花放青色光PICT78008809. gif/PIC中心清净法身内缚二中指相跓如环。 二大母指入掌放白色光。 坐白莲身赤金色若善男女等作此八□□□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云)宗睿僧正御三衣中注真言其名忘失了·oMkirirakurusarisvAhA·竟悉地成就大灵验真言也PICT78008901. gif/PIC·dIHhoHgaH··gIHKTU··vaMddhAMjaH··trTUhoH··oMhUMaH·本云以小野僧正自笔本书写了件自笔本从鸟羽院所令赐给也(云云)一交了·valokite·宽·bhIbhya·空六帖入箱了盖之里书付此(云云)件箱香纸押其双纸大此造纸六帖入ツメタル程也”大觉寺又小野嵯峨(云云)小野末资实任本实任苟虽为小野权僧正入室年来者闻名不见实今年六十五秋比得之非无宿善欤小野六帖卷第四杂私记大师记(不断修法结番作法)万寿三年(丙寅)二月十二日夜梦得丈六佛左手见其色赤肉身一尺二三寸许极和内外屈申自在也若所持·Sari·安枕若其实体欤大师御笔次第第一五轮投地而礼归命作礼印真言忏悔印真言归依真言施身真言发菩提心真言随喜真言劝请真言请法身真言回向真言四无量观地界等入佛三昧印法界生印转法轮。 先观金刚吽字金刚甲。 即观·raM·毗观本尊无堪忍。 观·raM·净身及地轮风轮。 ·haM·水·va·金刚轮·a·观莲及师子座次观种种供具虚空明妃印座上观·a·转字成佛具观八佛不动印真言净供物召请用钩印真言奉三昧阏伽奉座观本尊辟除不动印言金刚种子印真言物吽字别缚字护身观·haM·降魔结大界不动阏伽涂香花烧香灯食心供印明讽咏供了礼三宝住座观尊及种子毫相转字成佛五字三十二相字百光无垢眼观智持念了转作金刚讽咏回向发愿奉水礼说偈启白说偈解三昧结护增益法垆内三昧三悉地坛羯摩延命法垆缘甲胄增益资粮等种种意愿增缘安宝形已上御手迹也金刚童子复法若欲有争竞事。 令胜他者。 当咒菖一千八遍口含之。 一切争竞论事处皆得胜彼复次若欲得令国王供养者。 当咒池中莲淤者咒一百八遍。 其国王即供养之无所乏少。 又云。 一光云取中莲相连者复次若欲得令一切贵人供养者当取麦。 于十五日夜。 月下咒之一百八遍。 一切贵人即欢喜。 竞申供养。 一本云取麦花复次若欲得令贵人下归伏者。 当烧苏摩花身上带之。 即违花一切贵人见者伏而供养”复次若欲令他迷底利者。 取牛黄咒满三千遍。 以手把之。 涂彼人衣带咒之七日。 彼即自来下不避除隐处之而真来相者复次若欲得人爱敬者。 当诵此咒一千八遍。 称彼人名。 每一遍称名。 如是满一千八遍已。 即令彼人相爱求死复次若欲得人爱敬者。 于十五日夜。 面向东方诵咒一百八遍。 则一切人见者皆归伏爱敬复次若欲爱敬彼者。 取合欢木而寸截之。 咒一百八遍。 一咒一烧。 称彼名字。 如是三日。 一日一时即令彼人相爱求死复次令欲彼爱者。 取苏末那花一钵盛之。 对前咒一千八遍。 称彼名字。 以其花蔽于像上。 及以坛上则令彼人非当相爱复次每夜向病人床下。 以雄黄白芥子及盐等。 分和烧鬼闻药气。 而身擘裂退散驰走金刚童子护身印屈其中指以大指押。 又以无名指押大指背上。 小指苾屈无名指背上金刚童子大心印(二)以二无名于相叉。 于虎口中出二头指各钩。 无名指二头指在捻大母指下文。 二小指樀竖。 二中指头柤拄二指并竖疗病印(三)以二手中指无名指小指。 各屈成拳腕相着。 以二头指竖。 头指柱。 以二大母指各捻中节侧文。 是法印咒。 若有一切鬼神魔邪疰痦所作之病以印之。 其病即差。 头母印亦名一切欢喜印。 屈其头指。 以大母指。 又云。 中指屈押大母指上。 是法印咒。 若有一切人真处作印常念印以头指无名指屈入掌中。 以大母指屈押头指无名指背上。 中指直竖。 是法印况。 一切疰痦鬼所著病。 以印之悉皆除差。 又印以左手中指无名指屈掌中。 余三指直舒。 是法印咒。 若一切鬼神魔邪所作病者。 以左手结刀印。 左手把杖。 一切病皆差。 佛说金刚童子咒南无曷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室毡吒拔折啰俱摩啰唵伽尼度尼吽泮吒吽泮吒莎婆诃”七俱低独部法无畏译总摄二十五部大集罗印。 以二手无名指小指相叉。 于内二中指直竖侧相柱。 二头指在附二中指第一节。 二大母捻左右手无名指中节。 若有召请二头指来去。 佛言。 此咒及印。 能灭十恶重罪。 成就一切百法功德。 作此法不简在家出家。 饮酒食肉有妻子不简净秽。 但依法无不成就。 第一坛法。 第二念法。 第三成念法。 第四广明自在法佛言。 若求成就。 先作坛法。 不用诸部广修供养。 掘地作坛。 香泥涂之所建立。 但以一新镜未曾用者。 于佛像前。 月十五日夜随力庄严诸供养具。 烧安息香及清水。 先当净心无所思惟。 然后结印诵咒镜一百八遍。 以囊盛镜常持相随欲诵。 但将此镜置于面前。 结印诵咒。 依镜为坛即得成就第二念诵佛言。 此法于十五日夜。 清净沐浴着新净衣。 面向东方半跏正坐。 置镜在前。 随有香花净水诸物先当净心。 然结印。 印想以上诵此咒一百八遍。 此咒持时能使短命者长命。 加摩罗疾尚得除差。 何况余罪病。 若不消差无有是处每月八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如是十日。 每于平明清水口。 面向东方诵此咒一百遍法。 然后饮食。 纵有妻子不断辛肉。 亦当成验第三成验法每月十八日。 以镜及以结印念诵。 除十斋日不诵对。 每有善恶吉祥灾变。 准提菩萨。 令二圣者。 随其人所有善恶心之事咒七遍。 洗面洒身。 以想作欢喜想。 能令国王大臣长者生恭敬心。 见即欢喜。 如臣敬君。 如爱乐心。 随其所欲及身命。 皆无所惜悉得成就若有短命长病众生。 月十五日夜。 烧安息香。 此真言一千遍。 魔鬼去心狂走孤恶鬼。 皆于镜中见形。 教杀即杀即杀令杀即杀。 更不再三增寿无量若复有人。 无福无相求官不迁贫苦所逼。 每十斋日常诵此咒。 能令现世得转轮王位。 所求官宦先当称遂若人欲行及欲行事先当思惟。 准提圣者心念。 此咒具满七遍。 若可营为端身小须其身。 然后左右摇动。 即知先遂及以吉度。 若身刚强自前后即知不成心必有受杂。 若欲召四天王梵天帝释二十八部天波旬等。 对镜结印。 头指来去。 指清净处高声诵二十一遍。 贤圣阎罗王鬼众。 随情必至不敢前却。 所有驱使随心皆得。 若欲知此法成与不成。 具满七日作法诵咒。 梦中见佛。 及以花果口生黑毛及以写物。 复契白物即成就第四广明自在法佛言。 此陀罗尼。 于赡部州有大势力。 移须弥山。 及大海水咒。 干枯木能生花果。 若常诵持水不能溺。 火不能烧。 毒药刀兵愁病皆不能害。 若知地中有宝藏物。 结印诵咒具满七遍。 地中伏藏自然踊出。 随意所须皆得充足。 军阵贼难结印印指。 随所皆悉退散。 若有卒为鬼神阳死。 结印诵七遍。 以印印以卒死重病皆印令却。 治宅舍不安鬼作祸咒立四块镇之即去若复有人。 亦亲不和人不受念作法诵咒。 所向和合闻名见身欲不离。 猛火之中以印指火火即消灭。 以印指水波浪皆静。 凡所求愿无不称遂。 何况更能结印禁戒依法持诵。 不转肉身往西方第五天得大神足若求长生及勒诸仙取其仙药。 于古塔前及深山中。 或净房内。 依镜及坛具满七日。 烧青莲花和安息香。 于初夜分诵咒一百八遍即当眠。 或于梦中食仙药。 或摄方法。 或于镜前面有五色光。 光中有药。 随取食之即成仙道。 诸余功力。 百千万亿说不能尽准提别法。 先以左右手头指无名指小指三指在于掌中。 以大母指捻头指无名指小指中上。 右手亦然。 相合二中指头指竖柱。 诵咒结界。 即印左右二手中指无名指向内。 想二头指小指直竖。 二头指相柱。 二手大指各捻头指中节咒护身印。 二手合掌。 二头指向外相叉。 大指并捻头指中节上。 中指已下三指直竖合。 若逢盗贼将印顶戴。 先印左肩次右印心前。 印头下印眉间此不敢复治病印。 二头指中指四指向相叉。 二无名指二小指四指向外相柱合掌。 二指并捻头指中节总摄印。 左右小指无名相叉入掌中。 二中指直竖头相合开着二头指小在二大母指压无名。 心召请时头指来去。 似花台坐诵咒。 咒七遍用印处。 两膊咽喉下眉间发际头复即此印当心诵咒一百八遍破天魔印。 左右手四指压大母指内掌中。 急把拳拟之。 即是所有恐怖处。 疑有鬼魅毒龙。 即作此印嗔声诵咒请鬼神印。 右手中指压大母指按。 且以上余指皆舒。 如何似微曲。 头指小指来去。 诵咒七遍。 第三遍一切鬼神即来。 又同御手书抄记云。 端破失东引插根作金刚杵(云云)用五色粉法一白色一糠米是。 二黄色。 若郁金末。 若黄土。 三赤色。 若朱沙末赤土末等。 四青色青黛末干蓝淀。 五黑色。 若用墨末。 若炭末等。 其粉皆和沉香末用咒白粉曰·oMagnayezedhayasvAhA·咒赤曰·oMagnayearaMdhayasvAhA·咒黄曰·oMagnayevidhadhayasvAhA·咒青曰·oMagnayeharidhayesvAhA·咒黑曰·oMagnayehRSnayasvAhA·持金刚杵。 各咒一百八遍已上乌枢沙摩坛法文若欲除病。 病人边作四肘水坛。 坛中心着一盘饮食。 东南北方各一盘食。 咒师坐西方。 咒师左边令病人坐。 咒师前复安火炉烧白芥子。 一咒一烧一百八遍。 其病即差。 若一日不差。 三日作法决定得差。 如其不差知非鬼病。 宜白日作法勿夜作法乌枢沙摩像一身南边。 安置火炉取白芥子及赤色花。 并自身血小分交和。 欲令舍都热病困者。 以前件药一咒一烧一百八遍。 舍睹即困。 若欲令差取沙糖和水。 及与白花一咒一烧一百八遍。 称其那摩遍遍皆称差者即差。 以后毒心自然消灭咒冷病法咒师手把草火。 火上泮米粉等法用具如军荼利法。 又以此火于病人宅四边绕之。 数数诵咒为结界者其病即差咒鬼病法毒药人血相和。 一咒一烧一百八遍。 一切鬼死。 又取苦练叶烧之一百八遍。 一切鬼皆得除差观瑟迦(二合)油苏合香。 是第六卷文普贤菩萨灭罪咒支波啄(决定一)毗尼波啄(二断结)乌苏波啄(生画三)此咒平旦七遍夜七遍诵。 除厌魅野道虫毒。 能得身心惠三解脱。 后生不受生死身得法身常身境。 内外国怨贼一切恶人。 一切恶鬼神。 一切盗贼。 虎狼师子。 恶毒虫恶兽。 闻此声皆口噤不相恼乱。 恶梦灾殃鸟百怪自然消灭。 此咒功能不可尽说虚空藏菩萨法身印仰二手反钩二无名指二小指各屈掌内。 二中指相背着竖二头指仰直舒右押左。 二大指并押头指上。 头相柱大指来去。 咒曰唵(一)伽伽那健阇(二)婆卢吉帝(三)沙诃是法印咒。 若有人能常诵持此印咒者。 所须财物悉皆如意。 若以此印印水咒七七日服之。 除一切病。 其水入腹喻如醍醐。 晨朝向暮各服一升。 至于后日服一升半。 亦可二升三四五升。 每饮水讫。 孔十方虚空佛十拜行道七匝。 若有人服此咒水满一百日者。 悉除身中一切诸病。 乃即证得阿罗汉道。 心心常念虚空藏菩萨不得废忘。 是咒力故又同菩萨咒水咒那谟罗怛那(二合)跢啰(二合)夜耶(一)那么阿迦舍揭婆耶(二)菩提萨埵耶(三)摩诃萨埵耶(四)摩诃迦嚧尼迦耶(五)跢侄他(六)毗摩梨(七)摩诃毗么梨(八)郁么梨(九)摩诃郁摩梨(十)休么梨(十一)摩诃休摩梨(十二)萨婆梨(十三)摩诃萨婆梨(十四)只梨剃(十五)沙诃当用此咒。 咒于净水四十九遍。 与病人服。 若多人患咒。 一盆水人人各与二升服之。 或在身中。 或在身外。 或在生藏上。 或在熟藏下。 头病目眩身病心病寒热不调闻。 是虚空藏菩萨咒。 水星菩萨咒。 八万鬼神不得娆害。 某身此大神。 能令病苦悉得除般若菩萨印是果中望因。 即度众生也。 右执金刚杵右膝之上。 左把金刚铃安胸之前上。 倾面视右目金刚萨埵印因中望果。 即求佛果也。 左执金刚铃安于左膝上。 右执金刚杵安于右胸之上。 倾面视左果文殊五字真言·arapacana·额右耳上。 后左耳及顶上。 即观五佛身我胜吉祥翻云妙吉祥·maMjuzrI··vaM·金刚界种子·maM·名中胎藏(云云)以十五口一番二时为克限。 结三个番遗诫文也上午(九)未萨王爱喜宝(日中)下申(七)酉光幢笑法利(日没)上戌(五)亥因语业护牙(初夜一巡)下子丑萨王爱喜宝(半夜)上寅卯光幢笑法利(后夜)下辰巳因语业语牙(晨朝一巡)不断修法作法同说三时念诵。 以五口僧内。 每时芥子供可满百个日。 夜十日之间神供之如者不二异名也(般若也)因事制戒(云云)藉事说法(云云)五智释名三密差别数过尘刹故云法界。 为诸法所依故云体也。 常恒不变云性也决断分明故云智自他三密无有边际故。 大具足无阙故云圆也实智高悬而万像影。 是镜义也。 性净智水不择非情。 此彼同如故言平等也。 常住不变得名性也。 五眼高临邪正不谬云妙观察智。 妙业必果是名成也二利可作所作之义也法界体性智(三密差别故云)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佛说咒贼经·namovuddhAya。 namodharmmaya。 namosaMghaya。 namo·诸过去七佛。 ·namo·诸佛弟子。 ·namoriveri·鬼神王。 礼是已说此咒经。 即从如愿北方有山名·gantamahAyaM·。 有鬼神名·riveri·。 居山被有。 是四师弟子。 ·antANisanhANi·。 令贼忘。 ·jaNi·令贼坐抄。 ·tamaNi·令贼急生立指。 ·haNi·令贼愚废。 如是鸟不罗刹。 ·dhatemavekari·。 当拾贼口齿至解缕乃脱。 我某甲拥护辟除凶恶害贼者皆销灭令其隐。 初说是咒贼经时。 当以二十九日为·hariteya·。 燃灯烧胶香为伊怖。 燃七灯脱散华为鬼子母燃七燃。 鬼子母前读是七遍。 乃吉合号利离鬼子王得福为燃七。 乃烧香散花干枳吒啰干枳卢呵隶摩诃卢呵利阿罗遮罗多罗沙呵世尊受其神咒。 不受供养(云云)·maraja·所说咒(云云)掘地真言唵汝佉那嚩苏(上)提娑嚩贺胎四坛金刚童准胝独部插根三股五色粉及除病法等五智名咒贼经一校了小野六帖卷第五胎疏并仪轨等序要文(千心)金泥钵PICT78009301. gif/PIC(晓境界得手持弘法大师御掟东寺大日御佛器万寿二年乙丑九月二十五)大日经疏第一云梵云·virucana·者。 是日别名。 即除暗遍明义。 然世间日则有方分。 照其外即不能及内。 明在一边不至余方。 又唯有昼光不烛夜。 佛智光则不如是。 遍一切处作照明矣。 内外方所无昼夜别。 日行瞻部卉木丛林。 随其性类各得增长。 世间众务因之得成。 但佛日光遍照法界。 平等开发。 无量众生种种善根。 世间出世殊胜事业。 莫不成就。 重荫昏蔽日轮隐没。 亦非坏灭。 猛风吹云日光显然。 亦非始生。 佛心日光亦复如是。 为无明烦恼戏论重云虽所覆弊。 究竟诸法实相圆明无际。 以如是种种因缘。 世间日轮不可为喻。 一分相似故。 加大日名(云云)成佛者。 梵云成三菩提正觉正智义。 以如实智。 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数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 一切诸法皆悉了了觉知故名觉(云云)佛是觉者故有文云成佛(云云)神变加持者神力所持。 或佛前佛处护念。 此自证三菩提出过心地现觉诸法本初不生。 是处言语尽心行。 亦寂离如来威神力。 虽十地菩萨非其境界。 次余生死中人。 尔时世尊。 往昔大悲愿故作是念言。 我但住如是境界。 诸有情者不能是法觉知。 是故住自在神力加持三昧。 为一切众生种种诸趣现喜见身。 随种种性欲随种种。 心行开观照门。 然此应化非从·virucana·身。 语意一切时处起灭边际俱不可得。 譬如幻师以咒术力加持药草。 现种种未曾有事。 五情所对悦可众心。 然后一切如来金刚之幻亦复如是。 缘谢则灭机兴则生无有终尽。 故曰神力加持经(云云)凡胎藏大法有六种本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入莲花胎藏海会悲生曼荼罗广大念诵仪轨供养会方便会第一京大兴唐寺中天竺国三藏输波迦罗奉诏译授法弟子一行笔受译语比丘宝月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菩提幢诸尊密印标帜曼荼罗仪轨大兴唐寺中天竺国三藏输波迦罗奉诏译受法弟子一行笔授译语比丘宝月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迦持经大悲胎藏转字轮成三藐三佛陀入八秘密六月成就仪轨京大兴唐寺中天竺国三藏输波迦罗奉诏译授法弟子一行笔授译语比丘宝月已上一部三卷是具本也善无畏三藏和尚。 以开元四年景辰大赍梵本来届长安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入莲花胎藏海会悲生曼荼罗广大念诵仪轨供养方便会右有三卷与前同本无译者。 次第互相上下又省略摄大毗卢遮那经大菩提幢诸尊密印摽帜曼荼罗仪轨(亦无译者名)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悲胎藏转字轮在三藐三佛陀入八秘密六月成就仪轨或本如上有译者名。 此本云卷下无译者名。 此两本仪轨虽颇有上下。 诸院而见其文可谓同本也。 此本亦有四种异本。 传闻贞观僧正遣西三条右大臣。 乞慈觉自唐持来仪轨本。 和尚以此本颇脱略中间。 送彼大臣。 大臣即送贞观寺。 此本自彼寺而流通处处。 而今此挍。 先后次第互相上下。 又上卷说普通供养法也。 中卷说灌顶法及曼荼罗。 下卷帝口说。 秘密曼荼罗持诵法。 至如自余诸轨者通上二善无畏三藏(开元四年景辰末达长安)金刚智三藏(付法传云)开元八年初到东都分别一心即有四双八只。 谓宝幢是菩提心果普贤为菩提心行。 即名因果一双也花开即是福德。 文殊即是般若。 即为福德智一双也。 且无量即果自受法乐。 慈氏即是与他法乐名为自乐乐他一双也鼓音大慈观音大悲即是慈悲一双也分别八叶私记一卷金刚顶宗沙门晒云记”大日经疏曰。 内心妙白莲者。 此是众生本心妙法芬陀利华秘密剽帜。 花台八叶圆满均等。 如正开敷之形。 此莲花台是实相自然智慧。 莲花叶是大悲方便也。 正以此藏为大悲胎藏曼荼罗之体。 其余三重。 是从自证功德流出。 诸善知识入法界门耳。 正四叶是如来四智隅角四叶。 是如来四行。 约此现为八种善识。 各持金刚惠印故。 云遍出诸叶间也。 如是十六法一一皆等法界。 乃至无有小分不平等处(已上大日经第五文也)第一东方花叶名如是相即是宝幢佛。 名大毗卢遮那如来威德生印。 右摄观音左摄普贤。 曰疏云。 是一切智智之明也。 右观音是表证故。 大日疏云。 观音是证义。 即是为大悲胎藏宝幢佛之所证得也。 左摄普贤表化他也第二南方花叶名如是性即是花开敷佛。 花开敷佛是金刚不坏印。 金刚者是如来智。 非从缘生不可破坏。 名金刚不坏也。 右摄普贤。 即证自证故。 金刚大仪轨云。 证普贤成最正觉。 正觉名为花开敷佛。 当知南叶普贤为体。 岂止南方。 西北例之。 由是体故如如为本。 左摄文殊。 即表化也。 由般若故不染万行。 行为智所导。 即是有惠之方便。 以为万行之正体也。 最胜云。 如此法身。 依于自体说常说。 我今谓自体者如如也。 说常者说东门理智也。 说我者说南门理智也。 同云自体故判东门互为体耳。 大仪轨云。 证于普贤成最正觉第三西方花叶名如是体。 即是·amidha·佛。 ·a··midha·佛名如来藏印。 亦名莲花藏印。 右持文殊。 左摄弥勒。 受用智身已证般若故成表证。 以智惠乐施与众生。 是故摄弥勒成表化他也第四北方花叶名如是力。 即是天鼓音佛。 天鼓者名佛音庄严印。 和是万庄严印。 右摄慈氏。 表证大乐不空真实三摩耶身。 左摄观音。 表普门身遍应一切第五东南花叶名如是作。 即是普贤菩萨。 名从佛支分生印。 谓从如来一切支分而生也。 右行菩提心。 左成万行体。 又右表奉教。 左表等行。 由行道故。 不动而动。 成体故。 动而不动亦名实相遍一切处。 无初中后。 谓初从东后至北门。 其理常住。 亦名如如。 亦名智慧。 亦名大乐不空真实。 如次相对。 南西北方一一。 应云无初中后故。 理趣经旧译云。 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第六西南方叶名如是因。 即是文殊师利。 名法住印。 谓智慧法住万行中故名法住。 复三十七及五百尊。 住般若故名法住。 复一切法。 若入般若皆得常住故名法住。 右表奉敕。 左表施行。 又右导万行。 左成乐体。 夫万行中人多生着。 若非般若何拔着心。 左成乐体者。 从般若出三十七德智惠乐第七西北花叶名如是缘。 即是弥勒菩萨。 大日疏十七云。 具一切智也。 谓已谓之智也。 即以此所具之慧持惠他人也。 右表奉教。 左表等行。 又右导大乐。 左成不空体。 导大乐故。 一切如来不住安乐境界。 导利众生。 左成大乐不空体者。 觉大方便。 与乐拔苦。 若有众生来至其所无有空过。 与安隐乐世间之乐及涅槃乐。 当知慈氏能为北门实智之体。 是故云。 鼓音佛右表大乐也。 问。 前云普贤。 今何云慈氏耶。 答。 既云八叶同。 是一心随便作字有何不可。 帝释犹有千种名字。 何况一大法身。 应云八尊互招其名。 夫一心之名随事叶而转名之为八印。 若不许之亦莫导一心(云云)第八东北花叶名如是果。 即是观世音。 观世音此是如来迅疾持印。 谓如来秘密神通之力。 是持迅疾之义也。 右导方便故。 拔二乘苦引入大悲胎藏海会。 然犹如聋如哑疾走而去。 大悲不息。 更从金刚宝部起引入之加持。 所谓入·va·字门。 一切诸法离言说三昧。 法花云。 默而识之者。 入此三昧照花开敷之机也次以宝部万行之理接转更惶怖闷绝躄地。 入灰灭法终不希求。 宝部理者。 普贤行愿名为菩萨所行之处。 次从宝部起加持教。 所谓从·va·字门起有水之教。 所谓说方等十二部。 是时始开门外更有三种宝车。 是名渐。 向宝部也。 次说摩诃般若花严。 海空菩萨历劫修行。 爰二乘更欲退还。 次现自受用相。 暂间息之名为化城。 即是如香城等也。 然后从金刚莲花胎藏界起加持引入之教。 所谓法花及心地等也。 法花说八叶心地说月轮。 虽示前后理不前后。 但有心莲心月之珠。 经云。 薄伽梵住如来加持者。 薄伽梵即·virucana·本地法身。 次云如来是佛加持身。 其所住处名佛受用身。 即以此身为佛加持住处。 如来心王诸佛住而住其中。 既从遍一切处加持力生。 即与无相法身无二无别。 而以自在神力。 令一切众生见身密之色。 闻语密之声悟意密之法。 随其根性分种种不同。 即此所住名加持处也又释叹加持住处故。 广大金刚法界宫。 大谓无边际故。 广谓不可数量故。 金刚喻实相智。 过一切语言心行道。 适无所依。 示诸法无初中后。 不尽不坏离诸过。 不可变易不可破毁故名金刚。 如世间金刚宝有三事最胜。 一者不可坏故。 二者宝中之上故。 三者战具中胜。 中故。 与此释论三种金刚三昧中喻意大同。 法界者广大金刚智体也。 此智体者。 所谓如来实相智身以加持故。 即是真实功德所庄严处。 妙往之境。 心王所都故曰宫也。 此宫是古佛成菩提处。 所谓摩醯首罗天宫。 释论云。 第四禅五种那含住处名净居天。 过是以往有十住菩萨。 亦名净居。 号曰大自在天王是也。 今此宗明义以自在加持。 神心所它故。 名自在天王宫也。 谓随如来有应之处。 无非此宫。 不独在三界之表也。 教王经疏云。 金刚顶者是十八会都名也。 指归云。 言金刚者是坚固利用二义即喻名也。 坚固以譬实相不思议秘密之理。 常存不坏也。 利用以喻如来智用。 摧破惑障显证极理。 又极理后本具摧破用故云利用义。 智用自体无有灭坏故为坚固义。 又世间金刚有三种义。 一不可坏。 二宝中之宝。 三战具中胜。 即显极理。 不可坏者是实相中道。 过一切语言心行离诸过患。 不可变易故。 云阇梨云。 金刚者。 表一切如来法身坚固不坏。 无生无灭无始无终。 坚固常存不坏也。 宝中宝者。 显实相中道具恒沙万德也。 战具中胜者。 表第一义空一切烦恼无敌者。 此三阿三义。 此三法者。 非佛所作非人天作法。 然道理无始终无生灭。 又金刚有五种。 一青色金刚。 能除一切灾难。 二黄色金刚。 能升空。 三赤色金刚。 能得火出。 四白色金刚。 能得出水澄水。 五碧色金刚。 能消诸毒。 是金刚具二义。 备功能以五智利用碎坏烦恼满有情愿。 或有七种加绿色紫色。 论云。 以金刚安龟甲上。 以白羊角打之碎成微尘。 以小分相似。 喻出世常不坏金刚。 此经亦尔。 为诸魔不俎坏。 一切法中极实法中此经诸法第一(云云)倒品伊字般。 若能证智如来身所证法身解脱。 由能证智所证理法大无边义。 日惠。 成佛正觉正智。 神变神力。 加持所持。 真言真如相应言。 真诠以清净法界为真言。 字中有实相为胜义。 三摩地。 真言者。 瑜伽者心月轮上字字不散动。 受持者自·oM·字至于·svAhA·中间。 一一字为真言胎藏大次第卷上并序元兴寺沙门传灯大法师位教日撰窃以。 如如如如之理非言所宣。 空空空空之智。 岂心攸侧不待修行。 清净觉者本具不假勤念法。 然萨埵自得如是如是之法。 即在我心。 如此如此之人在吾非他于焉。 生住梦虎游身城。 而森罗异灭毒龙鸣心空。 以震动两重妄执之迷。 蔽大日光。 四倒实有之心思荫本觉月。 遂便十二有支轮转不绝。 四生八难幻现不休任醉轻重法药浅深。 由是大觉慈父。 随病授药。 一乘二乘之教。 从此而发。 密教显教之道。 自彼而起。 今言大悲胎藏大次第者。 是诸教之咽喉开法之铃键。 释迦灭后一千岁。 中天竺国三藏输波迦罗大阿阇梨。 开元七年所将来。 如搪梵夹广本备而论之。 得十万偈三百余卷。 其本在西未到中华。 今所传略本四千偈。 次第共成七卷。 编为一部。 金匮不朽。 光圣典于世间■章长授秘宝乎心手。 约而广广而约。 广则满法界。 而有余则纳毛端而不缺。 西自东来其有次第。 大毗卢遮那传授金刚萨埵(云云)义真阇梨传授日本圆行阿阇梨。 斯乃我之大师子氏左右京一条人也。 年于十一。 就元兴寺岁荣律师以为师。 及十六岁从华严宗年分而得度。 于十七岁受有部具足戒。 为性聪利。 闻一知十。 无著世亲之论固文究义。 城龙商羯之典谙心论口。 年二十五就高野赠僧正受学两部大法。 以承和五年有敕之。 真言宗请益已记即御命入海忘身。 访道遂与大使共到大唐国礼宾院。 开成四年(当承和六年)正月十三日。 依敕旨青龙寺上座内供奉讲论大德沙门圆镜等。 迎来引道之。 彼寺灌顶座主内供奉传法大德沙门一义真。 卒二十余众。 并于高机上烧海岸香。 立五十事贤瓶出迎门外。 礼拜慰问。 即诵赞打钹。 将入之劝而令拜故惠果阿阇梨庙。 并奉献本国土物等。 次安房中。 同月十五日。 左卫僧绿(当僧正)三教讲论大德沙门体唐。 依敕旨禀保寿寺内供奉临坛大德沙门光辨。 章敬寺内供奉禅宗大德沙门弘辨。 招福寺内供奉讲论大德沙门齐毫。 兴唐寺内供奉讲论大德沙门光愿。 云花寺内供奉讲论大德沙门海岸。 青龙寺内供奉讲论大德沙门圆镜等。 就青龙寺白大师语论教门。 皆用文书所有问难。 玄义莫不通辨。 集会者德悉感悦。 即具录之奉闻。 同日左卫功德使仇骠骑有召者。 青龙寺上座圆竞仰云。 日本国传灯大法师位圆行。 以成内供奉讲论大德沙门者。 即给冬法服。 并禄绫六十疋。 及日供物等。 始自同月十五日。 口受真言手移印契。 昼夜各二十余也。 闰正月三日。 授两部职位。 所有道具法门。 依敕旨不惜不遗。 同月四日。 归礼宾院。 相送惜别之礼。 不可具记计也。 入唐之兴绝于我师往古今来谁亦比肩。 以承和六年十二月六日归来入辇。 三密定水涌心源而波涛五相智莲开。 念池以映丽身住三昧之瑜伽心游五部之性海。 是国家之坚城。 则秘门之柱石。 以仁寿二年三月三日密授两部秘印。 显付道具法门。 同月六日寅克忽尔迁化。 春秋五十四。 积夏三十八矣。 千行之泪潺潺。 漂■九回之叹蔓延煎胸。 悲夫教日虽理味幽关文惭丽。 则然颇受口诀欲传之。 于后代各为胎藏大次第。 真言手印有二百五十六编成三卷。 悬语日月。 以同光润之。 云雨以常流。 维年在甲午宿直心月乐车无常理假乘四蛇依止不安。 四大苦互违返名蛇。 无明者凡无惠眼。 玩此身为乐车。 无眼求食味。 车者喻五蕴(云云)阿社多设吐路(未生[死/心]亦折指阿阇世也)释迦(能也)毗摩质呾利(绮尽)偈路荼(妙翅)索诃(堪忍)吠题呬弗呾(韦提希子身子)又胜梵摩云(寂静清净洁略云梵)梵尸弃(顶髻)难陀(喜)跋难陀(贤喜)沙伽罗(咸海龙)和修吉(九头)德叉迦(多舌)阿那婆达多(无热恼)摩那那斯(慈心)伛钵罗(红莲花)紧捺罗(歌神)揵闼缚(寻香行)阿素罗(非天)罗睺(执日)佉罗骞驮(广肩膊)制吒(使者)昆勒(箧藏)铄吃啰也(增进)分卫(随钵)持国天定手作拳申风。 如约空直立合至风头。 惠手亦如此。 以右腕押左腕二空与诃招伏印相交二风小屈召·oMtiretaraSTarararapravadhanasvAhA·增长天二羽各散开五轮。 以左向外。 以右向内。 而背相着。 以二火指钩结如绳。 自余轮少屈二风与诃招之归命·viruphakayakSadhipratayesvAhA·广目天二拳背相合空火轮甲风交申如索·oMvirubhaHkayakSanagatipatayesvAhA·多闻天至心合双地入掌相交。 空立风侧屈一寸不相着·vezravaNDayasvAhA·月天圆满净体性遍清净普照世间除极热恼。 施净甘露十六分十五施有情一分还。 谓生灭无生灭。 净月喻月三昧乾陀色(赤色)干末(彩色)·zveta·(白色)·zukala·(白)·vastra·(衣也)首楞严(勇健)·pra·(真)·stri·(真)·tatvasagraha·(真摄)·straMkya·悉底啰枳焰(五合)阿伽陀(丸药叉丸)庵跋吒(爱敬母)牟利(根)目哆(脱)路伽耶(世间)小野六帖卷第六宿曜私记(北斗事付古事要文)PICT78009701. gif/PICPICT78009702. gif/PICPICT78009703. gif/PIC昴宿真言·namaHsamantavuddhAnAMkiritikanakSatrasvAhA·毕·nAMrukiNinakSatrasvAhA·觜·nAMprakacilaMnakSatrasvAhA·参·nAMadaranakSatrasvAhA·井·nAMpranatvasunakSatrasvAhA·鬼·nAMbhiSayanakSatrasvAhA·柳·nAMaSelanakSatrasvAhA·星·nAMmamanakSatrasvAhA·张·nAMpratvaprazunakSatrasvAhA·翼·nAMutraprazunakSatrasvAhA·轸·nAMhastanakSatrasvAhA·角·nAMsitunakSatrasvAhA·亢·nAMsabhatinakSatrasvAhA·氐·nAMsazakhanakSatrasvAhA·房·siddhamnAMatraladhanakSatrasvAhA·心·nAMjuSTanakSatrasvAhA·尾·nAMbulanakSatrasvAhA·箕·nAMpratvaazatunakSatrasvAhA·斗·nAMutaraazatunakSatrasvAhA·牛·nAMabijanakSatrasvAhA·女·nAMzravadarakSatrasvAhA·虚·nAMdaniSTanakSatrasvAhA·危·nAMzatavizanakSatrasvAhA·室·nAMputvapAdrayatinakSatrasvAhA·壁·nAMudhanapadrabhanakSatrasvAhA·奎·nAMrevatinakSatrasvAhA·娄·nAMagnivinakSatrasvAhA·胃·nAMbharaNinakSatrasvAhA·北斗七星真言以此真言用阎魔天供·oMsatajinayapAjavijyajaMpradhamasvAmina·(名位)·nakSaMbhavatusvAhA·贪狼真言(子)·nAMtirapRNikayesvAhA·巨门(丑亥)·natratratrahaNisvAhA·禄存(寅戌)·kakakakariharihayariNisvAhA·文曲(卯酉)·nAMpraprabhayara·廉贞(辰申)·nAMkakakarihAyariNisvAhA·武曲(已未)·oMtaitairirikakacariharihayari··NisvAhA·破军(午)·nAMbhataitrabhataibhariharicaNisvAhA·元辰供作法驾司马之传世人元辰云云。 不同所未知前一冲后一冲也。 秘以勿传之。 假令甲子岁生人。 甲子日供之。 余以准之阳命子寅辰午申戌。 前一冲(云ハ)谓子年者。 丑云前一也。 冲者未也。 未方佛菩萨天等供养之(云云)阴命丑卯巳未酉亥也。 后一冲。 谓丑年者。 后一者子也。 冲者午也。 午方佛菩萨天等供养之(云云)是一座二者属星北斗七星中所属星也。 假令子岁生人贪狼星三者当年行年所属神。 见火罗图也七曜攘灾决云日天至命宫有口舌热病。 木曜至命宫春吉。 加官得财。 夏生吉子秋多病及折伤。 冬吉火曜至命宫。 春多有疮疾瘘及灾厄等。 夏有口舌秋有折伤兵灾盗人厄。 从高处马堕厄。 冬财物六畜破散土星春有斗诤死亡。 夏有多疾病枷锁厄。 秋有水中财物失厄。 冬有家中哭泣声起。 四季有病患大白星。 春有远行道间病患有蒙走失。 夏有亲故死损及病服起。 秋有兵灾血患。 冬有兵辰星。 春有女言诤口舌。 夏有多妭怪不安心又有移动后吉。 冬有病事罗睺星。 至命宫疾病位有灾难重病。 口舌火灾宫难盗贼死亡水厄等重计都星亦同者知五姓术子午庚甲壬戊丙寅申戊壬庚丙甲辰戌丙庚戊甲壬宫商角征羽土金木火水子午属庚丑未属辛寅申属戊卯酉属己辰戌属丙巳亥属丁一言得之宫三言之得之征五言得之羽七言得之商九言得之角PICT78009801. gif/PIC属星供次第阏伽涂花烧饮灯(各七坏)饮者粳米仙果等也弊白十四各二幡七拟钱可随年员耳。 即辨备一坛上加持如常”次向北斗七星三礼如来呗次启白次护身次劝请印左手作拳按腰。 右手作拳舒头指。 中指来去(但舒头指)唵飒跢而(齿)曩野半惹密惹野(二合)野染普他摩娑嚩(二合引)弭曩(名位)罗讫山(二合)婆缚都娑嚩(二合)贺此北斗七星根本密语也次阏伽印如地天。 又四叶印得。 咒曰唵药乞衫囊那也见捺罗达弩钵哩也钵舍々々莎缚(二合)贺阏伽颂曰。 以本清净阏伽水洗浴无垢北斗辰次奉座印荷叶印也右手头指大指相柱如荷叶。 又四叶印。 咒曰唵嚩曰罗毗罗也娑嚩(二合)贺(三反)次善来偈印合掌善来北斗由本愿力而来降赴愿垂加持受我供养起大慈悲唯垂纳受次涂香印右手舒五指竖掌向外。 左手向上把右腕。 四指向外大指在把之唵微萨罗微萨罗吽吒(七反)次花印如车辂改二大指博着二头指侧。 咒曰唵部哩若缚(二合)兰多诣莎诃(七反)次烧香。 二手作拳二头指舒端相柱。 小指无名指中指背相立。 二大指着中指根。 咒曰唵微萨罗こここ吽吒(七反有疑)次饮食如钵印。 咒曰唵嚩曰哩(二合)尼嚩曰蓝(二合)艺莎诃(七反)次灯明。 右手作拳舒中指大指头相捻直竖。 咒曰。 唵尾嚩嘌(二合)多路者囊吒(三反)次普供养印会掌。 咒曰唵萨嚩他龛榅娜[薩/木](二合)帝娑颇(二合)罗呬门伽曩剑娑嚩(二合)贺次赞叹金掌诸天次五大愿次念诵千返(北斗七星真言)次礼拜属星千遍次祈愿施主次后供养涂香等次普供次赞等次祈愿次阏伽(以本偈)次忏悔合掌次恋慕金掌次回向次奉送或人云。 北斗七星是妙见也贪狼星等者仙人语也。 大集经见也。 或人云。 此言非也。 虽烈七数但一星也(云云)私案是又非也。 七星宫殿也。 宫殿内有盖星。 其下有轴星。 是其辰星。 辰星号妙见。 仍前后供一前用意耳PICT78009901. gif/PIC利原阇梨说PICT78009902. gif/PICPICT78009903. gif/PIC孤露小无父曰孤无覆荫曰露也。 孺子儿始能行名也。 孺濡又弱也。 童子者十五曰童牛羊无角曰童。 山无草木曰童。 未巾冠似之故曰之几内。 四海之内莫非王土。 恶萁为枝叶几内为根本刀笔之备。 古者记事书于简册。 谬误者以刀削而除之。 故曰刀笔脱屣草履可屣禁中者。 门户有禁。 非侍御者不得入。 故曰禁中谥者犹号也。 终以愚死后叶传称。 故谓之谥幽明者。 天道曰圆。 地道曰方。 方曰幽。 圆曰明。 幽则有鬼。 明则有礼乐。 长夜者以酒为池。 悬肉为林。 便男女裸相逐。 其间为长夜之饮。 百二十日为长夜。 七日七夜为长夜。 又长夜庭在深室中。 与妇人常闭户。 举灯饮酒为乐。 不知甲乙历数云长夜天柱者。 昆仑山有铜柱。 高入天曰天柱。 围三千里壁方百丈玺者印也印信也昧爽。 昧冥爽明也。 早旦陛下者。 因早达尊所升堂也。 阡陌。 南北曰阡。 东西曰陌垂拱者。 合手无所为也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 皆谥类也良久。 良犹甚也通人者。 博览古今者为通人。 摧斧柄人。 入山斫木。 见仙人围基。 遂坐终局投斧。 斧柯讽然皆坏烂马鞭人。 乘马入山。 仙人摴蒲桂鞭观之。 未终鞭折回还至家已数百年军旅者。 万二千人为军。 五百人为旅。 不语怪力乱神礼者臣杀君子杀父也。 鬼神事或无益教化或所不忍言也。 力不由理斯怪力也。 神不由也斯乱神也。 怪力乱神有兴耶。 无益于教故不言三丰生九谷。 穆黍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五帝三王。 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 齐桓晋文公秦穆公宗襄公楚庄王为五霸逍遥者游戏也仁义者手左右仁恩者。 若人之右手用使也。 人恩亦行之道者左也。 又履踏而行道义也。 贻厥孙谋贻者遗也厥其也。 孙子孙也。 谋者善也。 武王者能遗其子孙以美善谋。 谓伐封定天下以王业遗子孙也以燕翼子孙者。 燕安也翼助也。 言武王能安助其子孙。 以武王行仁遗子孙。 是仁之所及其数长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 幽王修法如高山。 天下人瞻仰之也。 若王有景明之行。 天下人仰行之也。 行之者证昔贤圣能行仁道。 后世人瞻仰慕行也。 成文嵇夜论曹子建之表孔文举之书陆士衡之议蔡伯喈之。 碑潘安仁之讳左太冲之赋郭景纯之诗。 谓成文矣。 延者进也。 丝竹丝曰弦竹曰管惜寸阴圣人不贵尺璧。 而重寸阴时难得而易失也一咳童。 咳提之童不知爱。 其亲者咳提二三岁间。 知咳笑可提抱者也二毛者头白有二毛。 ■岳曰三十二始见二毛寿宫者供神之处也。 祠祀皆欲得寿故为寿宫献岁发春献进岁。 始来进春气奋发。 万物皆令气而生万乘君天子畿万千里。 兵车万乘故称万乘君其尝召公出与公伯止棠树之下听讼决狱。 后人恩其德美爱其树下敢伐之四科诏书故事。 三公辟召以四斜取士。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曰。 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 三曰明晓法令是以决疑。 能案文中御史。 曰刚敬多略遭事不惑才。 任三辅剧县令西王母桃博物志曰。 汉武帝好道祭祀名山小大泽。 以求神仙之道。 时西王母。 遗使乘白鹿告帝。 当来帝及供帐承花殿以待之。 七月七日夜漏七刻。 王母乘紫云车而至。 头上载七称青气郁之如云。 有二青鸟如乌大挟侍母傍。 时设九灯微火。 母赍七桃。 大如弹丸。 以五牧与帝自食二。 帝食桃。 辄以核着膝前。 母曰。 帝取其核将以何为。 帝曰。 桃其美欲种之。 母笑曰。 此桃三千岁一生实。 尔时帝唯与母对坐。 其从者皆不得进时东方朔。 窃从殿南葙朱鸟牖中窥母。 母观见之。 谓帝曰。 此窥儿。 尝三来盗吾此桃。 帝乃大怪。 由世人谓朔为神仙凉阴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也。 谅信阴点(引)梁闇文凉读为梁。 闇读为鸡(乌南反)闇。 庐冤凉幽闇处。 即凶庐也凉闇(凉闇居丧之〓也)三公鼎足之辅也。 召公为三公。 周郡之畴。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辅翼武王。 召公奭姓姖氏。 成王时召公为三公。 以危王职危理也(延婢反)维天历年月日甲乙嘉辰其位某甲行年(若干)敬备礼奠银钱。 谨请启某北斗某曜宿谨请本命宿曜心宫谨请当年所属曜伏愿诸星宫等。 各垂慈悲降临此座。 歌响薄礼愿纳单诚(某甲)既生人世。 忝在州国行好道。 求灵常见尊仪。 自性愚闇恐愆矣。 匝者物怪屡示梦想。 纷纭魂魄飞飏常居危险所。 求不遂。 疾苦相缠。 加以今年行年在(某方)所属(某曜)仍今日本命元辰吉日喜辰。 谨献上银钱仙果。 供养于北斗辰并本命元辰所属星宫。 伏愿攘灾危未兆倍福祐。 于将益寿增福无诸横祸。 神魂安稳元神自在。 襄年厄月驱向远方久保寿命永奉星宿常蒙荣福。 时谢神恩谨启谨献上银钱若干贯文右为益算延命。 献上北斗。 其宫如件谨启某年月日某甲谨献上银钱右云云本命宿心宫如件谨启某年月日谨献上银钱右云云当年所属(某)星宫如件谨启某年月日已上三前可备之阏伽花米灯明三具(云云)加持洒水加持供物。 大钩召印四字明。 普供养明三力偈。 烧纸银。 发遣。 供物埋奉供某北斗本命所属某真言若干右任仰旨。 以某月日某年人定时。 辨备奠物。 依法礼供。 然则启白。 以祭文曲祈祷。 以攘灾之辞。 至诚奉修如件某年月日或人说曰维某年月日人定亥时。 僧某甲敬白。 本命其宿及北斗七星中属命。 其星当年殊可慎之内当其星。 仍今依准天文道奉供本命元神等。 仰愿餐受所献供具。 消除年厄增长福寿。 令获身心安稳敬白棚三本若室中机三前洗米三盛荼三盛。 时果子三盛。 烧三盛。 灯明三盛。 银钱三捧。 各备置之。 后以祭文读三返。 其后供物埋清地下。 并烧银钱。 若三夜供之时了。 夜烧祭文(云云)先三礼如来呗启白曜宿印明阏伽等供普供祭文祈愿回向延殷所持多罗叶·vyaMH·有此字唐本也一校了小野六帖卷第七传法灌顶(昼行式)先欲入道场时。 堂我设香水涂香含香。 净手涂香及口含香。 心身内外同应清净次入堂礼佛次第莲坐次阿阇梨进于佛前顶礼护身。 地方网院灌法系之也次起就高座。 门徒赞铙钹行道三匝。 即就本座。 唱云何呗。 即结缘灌顶时。 此次可有乞戒师次阿阇梨称佛名曰曩谟大圣毗卢遮那佛曩谟东方阿閦佛曩谟南方宝生佛曩谟西方阿弥陀佛曩谟北方不空成就佛曩谟普贤金刚萨埵等。 尽虚空遍法界带网重重三际。 一切菩萨摩诃萨。 夫菩提心戒体者。 性本自真廓然凝寂。 量等虚空不增不减。 本无初末三际难穷。 大乃无边细过纤芥体。 悟此者名为菩提心戒之根源也。 亦即名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正因也。 花严经云。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初发心即为天人师。 胜出声闻缘觉上。 大毗卢遮那经云。 菩提心为因。 大悲为根本。 方便为究竟咒。 授此戒理行双修无不克。 证最上悉地欲得诸佛摄受入灌顶位。 绍佛种姓不断者。 应发菩提心授清净戒先当普礼一切圣众弟子某甲等稽首归命礼遍虚空法界十方诸如来瑜伽总持教诸大菩萨众及礼菩提心能满福智聚令得无上觉是故稽首礼礼佛真言唵萨嚩怛他蘖多(引)跛那满那喃迦嚧弥次应运心供养弟子某甲等十方一切刹所有诸供养花鬘灯涂香饮食幢幡盖诚心我奉献诸佛大菩萨及诸贤圣等我今至心礼次普供养。 虚空藏真言曰唵誐誐曩(引)三婆嚩嚩曰啰(二合)斛次应忏悔弟子某甲等今对一切佛诸大菩萨众自从过去世无始流转中乃至于今日愚迷真如性起虚妄分别贪瞋痴不善三业诸烦恼及随烦恼等违犯他胜罪及余罪愆等毁谤佛法僧侵夺三宝物广作无间罪无量无边劫不可忆知数自作教他作见闻及随喜复依胜义谛真实微妙理圣以惠眼观前后中三际彼皆无所得自心造分别虚妄不实教以为惠方便平等如虚空悉皆我忏悔誓不敢覆藏从今忏已后永断不复作乃至成等觉终更不违犯惟愿十方佛一切菩萨众哀愍加护我今我罪障灭是故至心礼忏悔灭罪明曰唵萨嚩跛波捺贺(引)曩嚩日罗(二合)野(引)娑婆(二合)呵(引)次应当受三归依弟子某甲等从今日以往归依诸如来五智三身佛归依金刚乘自性真如法归依不退转大悲菩萨僧归依三宝竟终更不归依自利邪见道我今至心礼三归依真言曰唵步(引)欠次应受菩提心戒弟子某甲等与诸菩萨众从今日以往乃至成正觉誓发菩提心次五大愿誓愿断除一切恶誓愿度脱一切生誓愿修习一切法誓愿奉仕一切佛誓愿证得大菩提今所发觉心远离诸性相蕴界及处等能取所取执诸法悉无我平等如虚空自心本不生空性圆寂故如诸佛菩萨发大菩提心我今如是发是故至心礼诸佛子等寂心当听启白苾刍某甲。 稽首和尚敬白。 金刚胎藏两部海会大悲毗卢遮那佛。 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大菩萨声闻缘觉一切贤圣。 咸愿证明。 今有娑呵世界南瞻部洲日本国山城洲某京某条某坊某等灌顶道场。 某甲等于我所发菩提心求佛性三昧戒。 惟愿十方一切诸佛大菩萨一切贤证明。 我等令佛子等永不退转。 至心顶礼诸佛等子谛听谛听。 今为佛子等作受戒羯磨。 正是得戒之时至心听羯磨善男子谛听谛听。 汝等今时。 于金刚永受诸菩萨一切学处。 求受诸菩萨一切净戒。 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戒。 如是学处。 如是净戒。 过去一切菩萨。 已具未来一切菩萨。 当具现世一切菩萨。 今具于是学处。 于是净戒。 过去一切菩萨。 已学未来一切菩萨。 当学现在一切菩萨。 今学汝等今如三世一切菩萨。 已发菩提心。 已受净戒竟。 各悟了能当受学不得妄弃。 能受持否。 既发受戒已了。 从今以后。 已为人天之师。 为诸佛所护念。 为诸菩萨所敬念。 经云。 若已发心。 即为十王所护。 其具十王者。 天王·龙王·夜叉王·健达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也。 复如来法王之所守护。 当须保持此菩提心。 此心若在万德自归。 此心若失万德皆失。 人护身先护命根。 命根若坏一切都丧。 菩萨万行皆由发心。 若退此心因果皆失。 固当保持。 佛子等。 始从今日乃至当证无上菩提。 当具足受持诸佛菩萨清净戒。 都不可犯。 然欲发心持戒者。 应相护摄化有情。 以四摄法受持净戒。 以十重禁(具如彼说)如是四摄十禁者。 菩萨修行处也。 诸佛子等。 能如教当持不得妄弃。 以持否。 既授戒竟。 而善无畏三藏和尚曰。 前虽受菩萨净戒。 受今须重授。 诸佛内证无漏清净法戒。 以知菩萨净戒诸佛智戒非无其外。 是即于真言门修道行者。 所持正戒究竟至极位同于佛。 此名一切智戒。 亦即名真言法戒。 若欲闻此秘密乘戒。 先受持具足清净律仪陀罗尼门。 自此以下正受内证无漏净戒之门也。 仁者至心受持次三昧耶戒真言唵三昧耶萨怛鑁(三合)由诵此真言得具足一切菩萨清净律仪。 其功德不可具说次受持已发生本觉菩提心陀罗尼门唵冒地唧多坞波地野(二合)弭由诵此真言。 初发菩提心乃至得成佛。 于中间坚固不退大菩提心任持圆满次受持开发本觉种智心陀罗尼门。 正是发生无漏戒种智真言也。 所以仁者悉心受持”唵质多钵罗(二合)底吠昙迦弭由诵此真言得一切甚深戒藏及一切种智。 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次受持得入一切秘密曼荼罗陀罗尼门唵嚩曰罗(二合)曼拏(上)蓝钵罗(二合)吠(引)舍铭由诵此真言。 入于灌顶曼荼罗位。 自在得堪受学秘密妙旨。 既入菩萨灌顶之位。 已授无漏真法戒竟。 仁者如教奉行所修功德次说戒毕。 金刚弟子。 各随尊卑依次而坐。 以清净梵敬不散乱之次合掌而住即教歙香水次阿阇梨加其线索系其左臂。 或以涂香。 或以心念密语护持弟子密语曰唵(一引)摩贺(引)[革*(卄/(ㄇ@人)/戊)]曰罗(二合)迦(引)[革*(卄/(ㄇ@人)/戊)]遮嚩曰哩(二合)矩嚧[革*(卄/(ㄇ@人)/戊)]曰啰(二合)々々々菡(引)次加持涂香。 涂诸弟子掌中真言唵(引一)[革*(卄/(ㄇ@人)/戊)]曰啰献弟虐即告言。 愿汝等悉具一切如来戒定惠解脱解脱知见香次加持白花鬘授与弟子。 真言曰唵(引一)[革*(卄/(ㄇ@人)/戊)]曰啰(二合)补瑟闭(二合)唵告言。 愿汝等得一切如来三十二丈夫相海”次加持香炉熏弟子双手。 真言曰唵(引一)[革*(卄/(ㄇ@人)/戊)]曰啰(二合)社闭恶告言。 愿汝等得一切如来无尽大悲滋润妙色次加持灯明令弟子视。 真言曰唵(引一)[革*(卄/(ㄇ@人)/戊)]曰罗(二合)路(引)计(引)汝翼(二合引)告言。 愿汝等得一切如来等虚空界智惠光明次以摧破一切烦恼。 诸佛甚深智惠金刚剑真言。 或部心真言曰唵(引一)尔曩尔迦(半音)加持乌昙阿说他木(杨枝也)长十指量。 以香水洗用涂香熏缠花。 于根以一奉献一切诸佛。 自余与行者。 以不动明加持一百八遍。 亦用如来微笑密语加持之唵(引一)嚩曰啰(二合)贺娑贺娑此密语能破一切烦恼随烦恼。 结诵之七遍。 以观羽作金刚拳。 然后嚼杨枝。 即授齿木。 面向东教嚼小头以右牙也。 即想嚼摧一切烦恼业障等。 横舒定掌承枝头下如承物之状。 即以香水洗所嚼了。 其把枝之法。 以惠水火横握枝中屈。 风地着水火根。 空横掌中押水。 火甲加持独杵向东。 或北蹲踞投之嚼头向外不成就。 若远却来不久成就又东方上西中南四方。 多是知彼部也。 投花多是彼部方故次结修多罗。 当系等持。 臂以五佛加持五色等次授与金刚水唵(引一)[革*(卄/(ㄇ@人)/戊)]曰罗(二合)那誐吒结缘灌顶次第先定额僧赞众等听钟参入灌顶堂。 礼佛着座次阿阇梨至堂北护身结界。 即作无能胜明王印。 以右手覆左手上。 以右头指弹指也。 次左右手作拳舒各头指。 左手当胸。 以右手诵吽字。 左右结胸指十方等也次入堂。 至坛前礼佛三度次着座之次神分表白如常次念诵作法如常次念诵之间。 五大愿之后诵赞七智心略十六尊赞等也次赞了作法如常次作法了。 阿阇梨起座。 且间着座(母屋北柱第三下)次片坛阿阇梨起座着座(同东第三柱下)次灌顶者道俗集会礼堂次加持香水含香教授。 覆面僧等出礼堂(入寺僧也)次加持香水用降三世明王明。 洒引入者。 先神分料僧次次上下僧俗等次覆面师。 赤帛掩其眼次教受师教结金刚萨埵印。 口授此心密语曰唵三摩耶萨怛鑁次教竖忍愿二度为针。 以诸白鬘挂其针次引入坛前三遍。 授此密语三摩耶吽次当授此密语三遍唵钵啰底车跋折啰护即诵已教掷所挂鬘于坛中。 若念佛不当三度掷之次授此密语三遍。 令弟子所结三摩耶。 于其心上解之。 密语曰唵底瑟吒跋折罗湿哩棹瞑婆么舍湿代都暝婆么缬哩驮耶暝遏地底瑟吒萨婆悉地者钵哩野车户含(二合)呵呵呵护次即取彼所掷花鬘加此密语唵钵罗底纥哩恨拏怛嚩缢摩含萨埵摩诃婆啰次诵此密语解所掩眼物密语曰唵跋折罗萨埵萨嚩焰帝提斫具数伽吒那怛钵啰嗢伽吒野底萨婆阿具毹(二合)跋折罗斫具毹阿耨怛啰次则诵见真言系嚩曰啰波舍已上为教受师行事。 但阿阇梨。 于真言自授。 或说上四个真言。 结缘者不必授之次教受师。 即引诸灌顶者入帝释方门。 坐莲台上。 以种种花涂香灯烧香油灯幡盖清妙音乐。 而以供养如不辨者随力作之次复以种种歌咏赞叹。 令其段重生欢喜心(吉庆汉语赞云云)次小坛阿阇梨。 应与其灌顶。 先想弟子顶有婀字有圆点义。 同前放光焰炽然赫奕。 又想弟子心中有月轮。 想内八叶莲花台上。 亦有婀字。 字内随所得部想其三昧耶。 又以四佛加持及诸佛攞字额啰字目加持明随部加持。 次五佛灌顶契。 又随部而置顶上。 各执瓶灌顶。 各想其部物体在瓶内(五宝五药等也印明如常)次随部系鬘印明如常次诵萨埵金刚心密语。 加持香已涂彼胸前明如常次以观羽执五股拔折罗据其双手。 应以种种方便言词开诱安慰为说颂曰诸佛金刚灌顶仪汝已如法灌顶竟为成如来体性故汝应受此金刚杵说此偈已说密语曰拔折罗上各有物(云云)或说不授真言(云云)唵跋折罗祢钵提微(玉圭反)怛鑁阿鞞诜者弭底瑟吒跋折罗三摩曳萨怛鑁即收取金刚杵已上小坛阿阇梨行事次于弟子本名上。 加金刚字作名呼之(别有密号师真言云云)已下诸事或说不用于结缘灌顶(云云)次又以种种供具供养所灌顶者次师应执小金刚杵子。 如治眼拭其两目而告之言。 善男子世间医王能除眼翳。 诸佛如来今日为汝开无明翳。 亦复如是。 为令汝等生智惠眼见法实相故次复执镜令其观照。 为说诸法性相说此偈言一切诸法性清净不可得非实亦非虚皆从因缘现应当知诸法自性无所依汝今真佛子应广利众生次复收取金刚杵(即前杵也)师于弟子当生恭敬。 此人能诸佛种故。 师应授以商佉作是言告言(准胎藏者可持法轮置二足之间并授商佉为说偈云)自今已后诸佛法轮。 汝应转之。 当吹无上法蠡。 令大法声遍一切处。 不应于此法中而生疑怖。 诸陀罗尼究竟清净修行理趣。 汝应广为众生方便开示。 善男子谛听。 若能如是作者。 一切如来皆知此人能报佛恩。 是故于一切时处。 一切持金刚者之所卫护念安乐已上小坛师行事次阿阇梨起座着坛本座修后供养次结愿之由申了。 赞众发赞音四智心略赞等既作法了退出了永久四年四月十六日书了金刚弟子胜成件本以小野僧正御房御手迹本所被书本也圣贤记云件造纸本者以遍知院上纲本故僧正御房令书写给件本造纸与六帖双纸具也六帖者小野权僧正相传件本白河院召取了此造纸者权僧正不传给也故御房御说如件一校了 发布时间:2025-02-26 08:10:5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