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一 内容: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一长水沙门子璿录二枝末。 疏二。 初列。 二释。 释中二。 初疏文十一重喻合义相昭然。 寻文易解。 然此翳喻亦未全似。 若以首末比况。 最切者不过梦喻。 已见前文。 皆由无明力者。 如下文云。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 无明为因等者。 楞伽云。 妄想为因境界为缘。 和合而生。 疏中用此以科论文。 经中妄想即无明也无明生三细者。 下文即展转相生。 今但约根本而言。 故云无明为因。 初总标。 疏相不离体者。 业等九相不离不觉体故。 以即体之相即相之体故。 不相离末。 不离本者。 三细六麁之枝末。 不离不觉无明之根本。 以即本之末即末之本故。 不相离。 依无明起妄心者。 即不觉生三相如下云。 以依无明有梨耶。 依妄心起无明者。 以依阿梨耶识。 说有无明也。 其犹依水起波。 波相起已。 不离于水。 由斯义故。 名曰相应。 非约心王心数说相应义。 以此三种是不相应染故。 别解中三。 各有标名。 所依正释。 讲者详之。 初标名论无明业相者。 意表此二无有异体也。 所以知者。 前说业相尽处。 便见心性成究竟觉。 但以约义故。 说相依显体无别故。 今双举又拣本觉随染业相故。 云无明业相显觉不觉皆有业相。 而真妄不同也。 论以依下二所依。 疏根本无明者。 以是所依故当根本。 如梦依睡也。 论心动下。 三正释。 疏二。 初别解论文论二。 初动作义。 疏动作是业义者。 是无明之业用。 后之八相亦是动作。 亦是无明业用。 然约别义以立其名。 唯此最初起用之始故名为业。 反举等者。 如不睡则无梦。 始觉者。 即究竟时也。 论动则下。 二为因义。 疏为因是业义者。 然九中前八皆得名因。 所以不言业者。 亦约别义故。 今此初相能为苦本。 故名业也。 如得下反显。 以静是妙乐之因故。 反知动念即是苦因也。 动因苦果等者。 以一念起动即具微细四相。 四相之苦果不离一念之动因。 据此位中即是梨耶行苦。 若准前明。 四相俱时而有故。 四相摄于九相。 分段麁苦亦在其中。 所以次第说者。 文不顿书故。 义有因依故。 若约时说则一念不觉无有前后故。 有说云。 一念不觉五蕴俱生。 即斯义也。 此虽下。 二通明行相。 此乃九相之端细中之细。 未有转现心境差别故。 云一相能所不分等。 即当等者。 自体即自证分也。 如无相下引证。 相即自体境界即所缘。 当知下会彼同此。 二转相疏依前等者。 转犹起也。 是前业相起为此见。 然余相皆有起义。 不名转者。 亦约别义故。 如依于梦而有梦心。 若依下若约果海性净不动。 则无有彼此之见。 应知有见者但依动故。 如无于梦则无梦心。 如是下。 就此一相位中。 以明不说境界所以。 以微细故。 且说能见以为转相。 然此境界便是向下现相。 以论中分能见所见各为一相。 今此见相由内所发。 非託境生故名为转。 依此转相带起所缘。 复立现相。 非谓于此能见之中。 又自别有微细境也。 学者应知。 摄论下引证。 意识即第六识智相是也。 三世境者。 诸有为法。 非三世境者。 诸无为法。 斯皆意识所缘之境。 可知者。 意识麁浮能所缘念。 可以现今分别取解也。 以有三世等境。 为可知故。 此识等者。 即第八也。 以无可知境故。 既无境可知。 故唯就能缘见分。 以明此识也。 如说十二因缘始不可知。 此亦如是。 唯识亦云不可知执受处。 既云下结意。 三现相。 疏依前等者。 如依梦心而有梦境。 反释者。 应云圣人离见既无此境。 当知此境定从见生。 如无梦心则无梦境。 然上三相皆反以释成者。 以此是八地已上所知境界非下流所觉。 由是以圣人不见相等。 比决反验令义明了。 可见可信也。 疏即分别事识下二。 初引经料拣二。 初引经指配。 事即是境分别境事之识。 故名分别事识。 楞伽等者。 具云藏识海常住(本识)境界风所动(现识)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事识)。 问下。 二问答释妨三。 初问也。 末那者。 具云讫利瑟吒耶末那。 此云染污。 意谓与四惑相应故云染污。 恒审思量故云意。 即第七也。 问意可知。 二答三。 初六八相从答二。 初约能执从所执故不说。 必执相应者。 谓第七种子在第八中。 第八见分为第七所执。 故曰相应。 况二识相依互为根耶。 瑜伽下引证可知。 又由下。 二约所依从能依故不说。 内依等者。 以第八第七互依。 第六依于七八。 前五依六七八及同境依故。 有偈云。 五四六有二七八一俱依。 但说能依必知有所。 故略不云。 二以下二以义不便答二。 初无和合义故不说。 无明等者。 前说无明与真和合成梨耶三相。 末那但一向生灭无和合义。 若言和合。 自成梨耶。 若无和合识从何生。 义既不便求说不及。 又由下。 二无缘外义故不说。 末那无缘外者。 以前五唯缘外尘。 第八缘内根身种子及器世间。 第六通缘一切。 第七唯缘。 第八见分。 今六麁皆缘外境故不说也。 亦可下。 三约计内外答。 此约我我所分。 亦属六八故。 不言第七。 意云。 第七。 正是执我我所。 今分两处无体可言。 楞伽下。 三引证二。 初引经可知。 经中下。 二释义。 现识等者。 正配释。 可知。 所以下辨事识义也。 既云攀缘外境。 非六而谁。 由是论依经说故。 不复论第七识也。 故知下结会彼此。 然上多义明此论中不说第七者。 要异晓公说。 下智相即第七故。 故彼文云。 言智相者。 是第七识麁中之始。 始有慧数分别我尘故名智相。 夫人经说六识及心法智。 今之智相即心法智也。 若具而言之。 缘于本识计以为我。 缘所现境计为我所。 今就麁现。 说依境界心起分别。 又此境界不离现识。 犹如影像不离镜面。 此第七识直尔内向计我我所。 而不别计心外有尘故。 余处说还缘彼识。 问云何得知。 第七末那非但缘识。 亦缘六尘。 答此有二释。 一依比量。 二圣言量。 比量者。 量云。 意根是有法。 必与意识同境故。 是宗。 因云。 不共所依故。 同喻如眼等根。 异喻如次第灭意。 三支无过故知意根遍行六尘。 圣言量者。 一金鼓经云。 眼根受色耳分别声。 乃至意根分别一切诸法。 大乘意根即是末那。 故知遍缘一切也。 又对法论十种分别中。 言第一相分别者。 谓身所居处所受用义。 彼复如其次第。 如诸色根器世间色等境界为相。 第二相显分别者。 谓六识身及意。 如前所说所取相。 而显现故。 此中五识唯现色等尘。 意识及意。 通现色根及器世界色等境界。 设使末那不缘色根器世界等。 即能现分别唯应取六识。 而言及意。 故知通缘已上皆略彼疏。 今此疏意说无第七。 乃是影摄无违。 常式意不缘外故。 有多义也。 初总标。 论以有等者。 此之六相虽则展转各有所依。 今亦但取根本而言故。 云依境也。 楞伽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此之谓也。 一中论依于境界者。 此但外由境缘牵起。 内根发生。 故云心起也。 疏于前等者。 不知内发谓是外来。 楞伽云。 外实无有色。 唯自心所现。 愚夫不觉知妄分别有为。 不知外境界种种皆自心。 智者悉了知境界自心现。 创起等者。 随其心王复起心数。 拣择染净决定如此。 故名智也。 体是别境心所中慧。 故云慧数。 二中疏依前等者。 于顺情可爱之境。 心与喜俱名乐受觉。 于违情不爱之境。 心与瞋俱名苦受觉。 不苦即乐不乐即苦。 违顺之境既续。 苦乐之心岂断。 略以辨麁故不论其舍。 而实有之。 但在苦乐之间耳。 自相续者。 当相不断故。 又能等者。 以自相续故。 复能发起烦恼。 润于已熟之业。 令受报未熟之业令成熟。 由是引导任持。 令其生死不断不绝。 此则令他后四相续不断也。 广如下生灭因缘。 五意中释。 三中论住持等者。 谓于苦乐境上。 坚固停止无有变改。 执持不舍也。 疏上皆等者。 是执取相所依故具牒之。 是此下唯此一句是第三相。 以不知违顺境如空华。 不了苦乐心如幻化。 的取为实。 确然不改故云深取。 故下等者。 即下因缘意识中文。 四中疏依前下。 境本非善以顺己之情。 便名为善。 境亦非恶以违己之情便。 名为恶。 且善恶相已自不实。 况其名字起自倒情。 宁非是假。 何以故。 他人于此或以善为恶。 以恶为善。 二不定故。 肇公云。 物无当名之实。 名无得物之功。 由此名故不待眼见违顺之相。 但耳闻善恶之名。 便生喜怒。 是故目计名字也。 楞伽下引证。 义见前文。 上来下配三障。 自此已上直至根本无明。 尽名为惑。 若准佛名经云。 独头无明为烦恼种。 则别开无明以为烦恼所依。 其实无明是痴。 乃根本六惑之数。 若也合论皆名烦恼。 开合虽异俱是惑门。 自下等即业苦。 斯则三障即三道也。 五中疏执相等者。 谓于我执贪瞋爱见。 发动身口七支。 造善恶不动等无量差别之业。 于中虽有善及不动。 然俱有漏不出三界。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故皆苦因也。 六中疏招果必然者。 必定然是也。 斯有两义。 一不得不受故。 二善不为苦恶不为乐故。 书曰。 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逭。 涅槃经云。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 故云必然。 三界轮转无有罢期。 故曰循环。 死此生彼不能脱免故云长缚。 如螘循环。 如蚕作茧。 终而复始不自在故。 正法念云。 如绳系飞鸟。 虽远摄即还。 众生业所牵。 当知亦如是。 苟非觉悟无有解期。 今约此言故云长缚。 一正释中。 疏三细等者。 染法虽多不出三界因果惑业。 今以三细六麁摄之。 罄无不尽。 如是染法皆由根本无明迷真所起。 故云当知等。 二转释疏问意可知。 答文便是解论意也。 业气即差别相。 此相皆是不觉业用气分。 然此不觉是九相之总名。 九相乃不觉之别号。 故圆觉云。 身心等相皆是无明。 即斯义也。 双辨同异者。 向说觉与不觉。 染净迢然。 又说依觉故迷不离本觉。 若言其异。 云何依觉故迷。 若言其同云何染净不等。 又若定同定异。 皆无进修之门何也。 同则圣凡一等。 欣厌都绝。 异则染净抗行迷悟永隔。 由昧二门不即不离之旨故有斯惑。 然于相无相宗失意者。 各堕一边故。 今辨释用袪迷谬。 一喻疏染净等者。 染即不觉三细六麁。 净则觉义二相四镜。 以者。 用也。 缘真如是总相门故。 能通与二法为性。 又真如无相故。 以此二法为相。 斯则二相同依一性。 一性同生二相。 由是同字性相俱用。 喻染净者。 器有精麁故。 余文可知。 合中疏此二者。 即上无漏无明义。 如下说。 而非实有者。 从分别生。 故经云。 幻妄称相。 然幻之一喻诸教多引。 以喻染净其体不实。 良以五天此术颇众。 见闻既审法理易明。 今依古德解释此义。 法喻略开五种。 喻之五者如结一巾幻作一马一所依巾。 二幻师术法。 三所幻马。 四马有即空。 五痴执为实。 法之五者。 一真性。 二识心。 三依他起。 四我法即空。 五迷执我法。 更无别体者。 经云。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净相即智净不思议业。 及后二镜。 已见前文下文即熏习中文。 然则前三细六麁虽是染相。 以约不觉义说故不引用。 今别引下文者。 意证此染是真如相故。 文云。 真如之法实无有染。 但以无明而熏习故。 则有染相。 若前九相。 初标。 后结。 皆约不觉。 不言皆是真如相故。 由是疏文引用雅当。 正引中疏依此等者。 众生即不觉也。 不觉无体即是真如。 真如之理即涅槃性。 性自寂灭。 何待更灭。 灭度涅槃即彼此方言也。 净名下弥勒章文。 如前所引。 大品亦云。 断一切结入涅槃者。 是世俗法非第一义。 何以故。 空中无有灭。 亦无所灭者。 诸法毕竟空即是涅槃故。 依此等者。 菩提梵音秦言云觉。 觉即始本二觉。 二觉既是真如菩提。 岂从修得。 故大品云。 以何义故名菩提。 空义故是菩提。 如义法性义实际义等是菩提也。 此上约众生。 明不觉即真如故。 本来涅槃。 诸佛觉亦真如故。 菩提不可修作。 既言修作。 应知约果所得故。 疏云诸佛也。 以本有故何须修作而后得耶。 故云非可等。 又前下重以真如二字。 释此二段也。 旧入者。 故圆觉云。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 故云旧来。 又一切众生即究竟觉故。 云无新得也。 然旧来入与无新得义同文异。 但以如为涅槃真为菩提。 为别也。 又时人多谓涅槃为相所累故。 说不觉即如本来涅槃。 计菩提修因所生故。 说觉性即真亦非新得。 由是相即无相故。 约不觉说涅槃。 非是修生元自本有故。 约真性说菩提。 望涅槃等者。 涅槃合是修其智了所显。 以不觉即如如即涅槃。 岂待了因了之方显。 斯则未尝不显。 何待更显。 故上文云。 旧来入涅槃。 望菩提等者。 菩提合是生因所作。 以菩提是觉觉性即真故。 不待作之始生。 斯则未尝不有。 更何作耶。 故上云。 菩提无新得。 然据前疏云诸佛菩提非修等。 即将此二句独就菩提而论。 今又分此修作以望两处所说。 又似别是一解。 学者知之。 此之下既是本有之法。 不合言得以体如实常不变故。 不同妄法无实可得。 斯无得法元真实故。 疏疑云下二。 初叙疑。 文显易知。 然此段文若在科下注之。 其文则便。 今太近上讲者应悉。 二随释论二。 初正释疑。 疏法性等者。 楞伽云。 真实中无物云何起分别。 又经云。 佛真法身犹如虚空。 此皆约无色也。 又疑下约应难真也。 论而有下。 二释转难。 疏彼见下谓佛果海但有大定智悲而无色相。 众生见色相者以彼业识所现。 属于无明差别之相故。 下文云。 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 说为用也。 非此下约离相释。 故下文说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 无有世谛可见。 既云法身智相第一义谛。 岂于此中而有色等不空性耶。 又亦下约性德释。 彼是真善妙色即性之相。 虽名为色。 亦非可见之相故。 论云。 智色以本下。 前云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后云。 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论异相下二。 初喻。 前同相则以生灭望真如说。 以相望性明其同也。 今异相秖就生灭一门染净。 自相望以成异也。 二合。 疏别明等者。 以无漏净法体是觉性。 觉性无差但随无明故现差别。 以彼下明无明本性自是差别。 若不差别则不能迷平等理也。 下文即真如体相熏习中文。 诸无漏法即通指本始二觉修性功德也。 直论性者。 剋就真体说也。 是前门中所示真如体故。 但随下约对染差别说净差别。 即后门中所示本觉相也。 比如一月影现万水。 月本无差随水影别。 下文即相大文也。 又由下约始觉义。 说由为治悭贪等染法。 成布施等波罗蜜无漏净行。 及果上十力四无畏等万德之义也。 前则待差染以成差。 此则治差染以成差。 亦可前相后用耳。 又以随差别众生。 以成差也。 前已问答故此阙之。 具此三义。 故云随染差别也。 如是下释染净法皆如幻义。 以对待之法本不立故。 如经云。 若有一法胜过涅槃。 我亦说为如梦幻等。 金刚亦云。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然上所说同异之义。 即是真如生灭二门不相离义。 约生灭门即同而异。 约真如门即异而同。 苟得一心二门之旨。 即无惑于此。 总标。 论生灭因缘者。 以立义分中云。 是心生灭因缘相。 于中心生灭已如上释。 今则释因缘两字。 然是生灭家之。 因缘故。 复言生灭也。 疏二。 初解牒文。 牒前以标者。 谓牒前立义分中之所宗。 标为此下论文之所释。 梨耶下一重是能生三细之因缘。 心体者。 即真如。 于中唯取随缘一义。 以不守自性故。 根本下以是亲迷真觉故。 不取枝末。 又此唯当成事之义不取体空。 又无明下一重能生六麁之因缘。 缘此两重因缘。 正如楞伽所说不思议熏变。 及取种种尘。 无始妄想熏等。 广如下说。 又此两重但有三法。 谓真如唯因境界局缘。 无明则望真为缘望境为因。 结文可知。 诸识下。 二解标文。 然此但唯约心故云诸识。 若云五阴和合中生。 斯则兼于色心也。 而无下如波无别体。 唯依于水。 上文云。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等。 自相心者。 即前不守自性生灭因也。 能依等者。 但以约法约人立名有异意。 与意识即是众生无别体也。 即前诸识生灭相集而生也。 又众生是总。 意等是别。 总别虽殊其体一也。 皆从心起以心为依。 然此中能所依起。 以心意意识相望分别。 有通有局。 思之可见。 楞伽亦云。 藏识说名心(第八)思量性名意(第七)能了诸境相是则名为识(前六)今此心是如来藏意是五。 意识唯第六。 故不同彼。 问中疏此心下。 既云众生依于心体有意等起。 其相云何。 论以依下疏二。 初释文。 是上等者。 以梨耶是总觉及无明是总中别义。 今既说无明依梨耶有。 应知唯取觉义为所依也。 论文约总取别。 故云梨耶。 疏中释出别义。 故云是上所说心。 即不守自性真如也余文可知。 欲明等者。 此但指前第一重之因缘也。 上总下或问曰。 前云依心有意等转故兼云无明者。 何谓也。 故今释之。 问上说下。 二问答二。 初问。 举前所说如云依觉故迷。 又云。 依如来藏有生灭心等。 今此却云依梨耶有。 岂同前说。 二答中二。 初正答三。 初约迷真执似释。 与无明为依等者。 如风动水成波风还依此波中故。 前云风相水相不相舍离。 又云。 依不觉生三种相。 与彼不觉相应不离故。 何者下重释前义。 依迷者。 是依无明迷真而有梨耶。 真与妄俱似一似常故。 即迷真义也。 经云。 迷本圆明。 是生虚妄。 迷似等者。 依梨耶有无明。 迷似一为实一。 迷似常为实常。 经云。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即执妄义也。 即此二义。 一识所论前后互出。 故不相违。 二云下。 二总别义异释。 就本等者。 剋就真体竪说也。 觉即是本依本起末故。 今就下都位即通约真妄横说也。 如风动水成波风水俱在波中也。 三云下。 三约未起已起释。 未起等者。 从未有梨耶时说。 成就等者。 已有梨耶处说。 然此下二结答也。 意云。 若唯取初义。 则似真前妄后之失。 亦有悟后再迷之过。 亦同数论冥初生觉。 若唯取后义。 则似诸法不由迷真而成。 但从本识建立。 则有真妄别体之失。 亦何异法相宗耶。 今以后义免前过。 以前义免后过。 故互言也。 以二义更互用之。 隐显相成。 如绮之文。 故云绮互。 一略明中疏依似起迷者。 即依妄心起枝末无明。 依迷起似者。 即依根本不觉起妄心也。 此言似者。 即以创迷真性成此妄心。 微细流注似其不动。 似无差别故。 云似一似常。 楞严呼为妄觉影明。 斯之谓也。 此二下义有前后时无前后。 如前三义答问。 秖就一识一时而说。 故不可作前后之异。 余文可知。 依此等者。 谓依心起业识。 乃至依智识起相续。 生于意识。 斯则后依止前前能生后。 次第依止及与能生也。 于中能所依生前后相望。 有通有局。 如文可解。 摄论下引证可知。 一中疏心不自起等者。 心非动性故。 性虽不动然随缘故动。 以不守自性故。 即四镜中不出义也。 如水不自浪因风力也。 由此免于无穷之过。 正明起相者。 以觉则不动。 不动则无相。 不觉则动。 动则相起也。 起动是业者。 于二义中不举。 为因义者。 亦含在其中也。 以动即有苦果故。 二中疏依前下正释此文。 可知。 转识有二下对下辨异。 无明所动者。 此从内起位属本识。 当于三细名为转识。 若其境界所动者。 此从外起位属事识。 当于六麁。 名为智识。 上如泉涌之波。 此如风击之浪。 但以常徒所明。 转识唯取前七。 今此所说在本识中。 恐有所滥故此拣之。 三中疏能现功者。 即前转识能现相故。 就此功能便名现识。 以其下释行相也。 故下文云。 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 不了真如法故。 不觉念起现妄境界。 通现一切谓有漏。 无漏色心诸法。 非独五尘也。 若依下引论对辨。 五根即眼等五色根及根依处。 种子即善恶无记等三性种子。 器世间即山河大地等。 斯皆第八相分。 然此相分皆为第八执受。 执谓摄义持义。 受谓领以为境。 令生觉受。 于中种子具三义。 一摄为自体。 二持令不散。 三领以为境。 根身具二阙摄为自体。 故器界唯一。 但领以为境故。 故唯识云。 不可知执受处。 亦可种子根身缘而执受。 器世间量但缘非执受故。 今此下或问。 若然者何故此中唯言现五尘耶。 故此释也。 以对所牵事识故。 于一切中偏举此五。 论云。 对至即现意在此也。 非如下约相续不断义。 以解常在前也。 如第六识在五无心位。 即有断灭故。 唯识云。 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又第七入灭尽定时。 虽云净分不断。 且有尽七之言。 为约染分亦成断义。 又成唯识所熏四义中云。 若法始终一类相续。 能持习气乃是所熏。 此拣前七转识如风声等。 既言如风声等。 斯则非是相续有间断故。 又为下约为先义解常在前也。 意云前者。 先也。 以迷时先有为诸法本。 更无有法先于此故。 末那无此义故拣之也。 此即单拣第七也。 然前拣六七之文。 是海东意。 后之一义是今疏意。 故云又也。 若言初句标。 拣次唯拣第六。 又为下方拣第七者。 海东无后一意。 如何抟句以读文耶。 学者应知。 四中疏细分者。 法执俱生故。 迷唯心境见从外来起微细心。 分别染净故。 云不了。 五中论二。 一直明本相。 疏亦细分者。 此是法执分别麁于俱生。 故除微字。 但云细分。 此上二识皆云细者。 以是麁中之细故。 同是法执故。 论住持下二。 别显功能二。 一能起润惑。 住持等者。 住谓留住。 持谓任持。 谓留住任持令业不失也。 疏以此等者。 谓过去无明所发业行种子未成熟者。 以有此识发爱取烦恼润之。 使令成熟堪为来世感果之有。 有即业种变异也。 若无下如植种于土无水则焦。 结业待果无贪则败。 经云。 爱水由润业故。 又复等者。 谓润已熟业令受果报。 善恶乐苦自然相应不相违反。 如印印物故曰无差。 又现在即现报。 未来即生后二报。 如是下通释前段。 以结其名。 斯则润过去未熟业。 令成现在已熟业。 润现在已熟业。 令招未来果报。 如是循环无有断绝。 由不断绝故名相续。 然其润业等即是令他相续义也。 论能令下。 二能起念虑。 已经者。 是过去下即未来。 上当相相续。 即现在也。 显此下疏二。 初正释此文。 以此识既能起麁分别。 念虑三世。 与前智相微细不同。 非法分别而谁。 此上下。 二通前重示二。 初结属此识。 文意可知。 又为下。 二总通前五。 三细功能者。 以第八识能集种子起现行故。 后二功能者。 于中但约分别不断而分二异故。 摄论云。 意识缘三世境等。 即斯义也。 顺结中疏是前等者。 此解是故二字。 故说等者。 三界不出五意。 五意唯依一心故。 云三界唯心作也。 以现识中具有根身种子器世间故。 故楞伽云。 从于无色界乃至地狱中。 普现为众生。 皆是唯心作。 现似曰虚者。 依他起法如麻上绳。 似有其相究体不实。 诈现曰伪者。 遍计所起如绳上蛇。 相毕竟无分别妄现。 唯心作者。 如绳蛇无体不离麻。 故十地经即华严十地品。 文云。 了知三界依心有。 十二因缘亦复然。 一切皆由心所作。 心若灭者生死尽。 反结。 疏离彼等者。 谓心起成识依识有尘。 究其根本唯一心作。 故经云。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 又圭山云。 生法本空。 一切唯识。 识如幻梦。 但是一心。 然此三界六尘皆摄色心等法。 是故顺结反结。 皆归一心。 问中疏现有等者。 意云。 若是唯心则不合有境。 以心无相不可见故。 既有所见。 云何唯心。 答中二。 一答无尘。 疏以一切下。 意云。 一切法从心起故。 所起无体即是一心。 楞伽云。 心亦唯是心。 非心亦心起种种诸色相通达皆是心。 又疑下蹑所答处。 以起此疑。 疑意云。 既是真净一心。 因何起作诸法。 楞严满慈圆觉刚藏皆同此意。 由妄等者。 其犹净眼不合见华。 但以翳覆便见华相。 妄念即根本无明也。 又亦下是前疑中之别意。 非续次所起。 文意可知。 但前约依他释。 此约遍计也。 释云下意云。 如见空华。 是汝眼病。 如楞伽云。 如愚不了绳妄取以为蛇。 不了自心现妄分别外境。 论一切下。 二显唯心。 疏境唯等者。 如像唯镜现故。 分别像者。 是分别镜也。 楞严云。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无尘唯识者。 如唯识颂云。 唯识无境界。 以无尘妄见。 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 论心不见心者。 意云。 心是一心不合自见。 当知有所见者皆是妄也。 故楞伽云。 如刀不自割。 如指不自触。 而心不见心。 其事亦如是。 既尘等者。 意云。 尘境若存则可以心缘。 境尘既不有。 纵有心在亦不自缘也。 识不生者。 意云。 以有尘故。 牵彼识生。 既无尘境。 识不生也。 故经云。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今法既不生。 心亦不生也。 既无他可见亦不能自见。 所见无故。 能见不成也。 能所俱寂者。 心无心相是能缘寂。 境无境相即所缘寂。 楞伽云。 能见及所见一切不可得。 此中大意。 欲显一心本无能所。 能所俱寂。 方是真心。 亦非泯之令寂本自寂也。 摄论下引证。 具云所说诸法唯识所现。 无有少法能取少法。 亦可论文从一切下。 展转释疑。 疑云。 是法既无。 云何分别释云。 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 又云。 若如是者即应见心故。 释云。 心不见心。 反明分别悉皆是妄。 又疑云。 云何心不见心释云。 无相可得。 斯则心无相故。 不可见心。 心外又无一法。 当知有所见者皆妄见也。 能所既寂唯一心在。 即法空门下所显真性也。 故经云。 诸幻灭尽觉心不动。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一 发布时间:2025-02-27 08:15:4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