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六 内容: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六长水沙门子璿录二立义分。 二寄问中疏文二。 初释法。 大乘法体者。 大乘之体。 即是于心。 名心为法也。 此中且说法为大乘体。 次下一文方说心为法体。 此乃展转释出其体也。 今言出大乘法体者。 恐多法字。 有智详焉。 谓自下以三义释名法之由。 夫言法者。 有其二义。 一任持自体义。 二轨生物解义。 今初一句。 即初义也。 谓本有自体真实不变。 非同依他。 从缘假立无有自性。 以从无始来任持不失故。 故下论云。 如实不空以有自体。 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后二即轨生物解义。 又法者。 对智得名。 以此一心是法界理。 能轨于智令成无漏。 无分别也。 斯则以无相境相无缘智故。 云对智。 下论云。 唯证相应故。 复能显于三大之义。 未有一义不从法显。 故下文云。 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 义理既彰物则生解故。 此二句皆后义也。 宗本法者。 谓一论所宗染净根本故。 或可宗即是本。 谓约义所依曰宗。 能立万法曰本。 故下疏云。 依宗所显差别义理。 又净名云。 依无住本立一切法也。 又起论云。 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 即斯法也。 大位在因者。 谓此论中所明法体。 大都所判属于因位。 以文云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既标众生之言。 故知大概合当因位。 不同佛性圆觉究竟觉不思议解脱等。 大位在果。 今约因中性德所标故。 云众生心也。 通染净者。 若随名取义则位在于因。 若克论体性则通于因果。 因果即染净也。 斯则心实通于因果。 以带众生之言故。 判在因也。 然亦有在果名心在因名觉之处。 如圆觉经云。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又云。 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故。 云通染净也。 所以下文云。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摄世间法是通染。 摄出世间法是通净也。 疏义者下二释义文三。 初释文也。 大乘名义者。 谓大乘是名。 名约义立故。 须辨义。 未有无义而有名者。 何故等者。 双徵名义。 谓约于何义得名大乘。 未审大乘有于何义。 以双徵故。 不言何故名。 而言何故是。 是之一字双含两势。 盖文之巧也。 谓此下释三大可知。 二运者。 有两意。 一则自运运他。 二则已运当运。 今此论中正唯后意。 故下文云。 一切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萨皆乘此法。 到如来地故。 于此二中皆具自运运他也。 以约此义名为大乘。 是故下。 二结意也。 如文云。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是先显法体。 次云所言义者。 则有三种等。 是后显义理。 大乘之中唯兹法义。 今既法义并陈无所遗矣。 故云义足。 疏依宗下三彰位所依之法。 染净虽通。 所显之义唯局于净。 体相用三各不相。 是故名差别离障。 所显翻染得名故。 云唯净。 故下相大。 文云。 心性无动则有过河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 用大云。 除灭无明见本法身。 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 据此所说正唯属乘。 而言大位者。 以体大通染净故。 今约多分判在果也。 又体大虽通于染。 以彼之名亦从显得。 若在因时则无体大之名。 至相用显时。 方对此二以彰体名。 由是三义皆属净也。 起下法体等者。 即起下显正义中总之一段。 文云。 显示正义者。 依一心法有二种门。 乃至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论众生心者。 众生即能依心即所依。 所依之体从能依以彰名。 前劣后胜。 众生之心依士释也。 故下文云。 众生依心意。 意识转故。 疏三。 初正释。 出法体者。 前出大乘体。 名之为法。 此出法体名之为心。 从宽之狭。 此为至也。 如来藏心者。 谓在缠自性清净心。 具足含摄如来功德。 名如来藏。 如下自释。 具和合下明心之行相也。 和合即生灭门。 以彼随缘成染净故。 不和合即真如门。 以约体绝相显不变故。 以其下释所以。 此心具上二种义者。 以在众生位中辨故。 是故论云众生心也。 若在下二反显。 谓此心随染之时。 则云与生灭和合。 今在佛位纯净无垢。 唯不生灭故。 无和合义也。 以始下出所以。 显无生灭之相。 故云唯是真如。 既无彼相但是一真约何说合。 故中论云。 一法云何合。 下文显佛地云。 破和合识相。 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 智纯净故。 所显义者。 三大之义自此方彰。 生灭相无则唯局净。 故无和合。 今就下顺结却成前义。 众生即染相。 以真体随缘起。 为众生相不离体故。 名和合。 虽全体起相。 而体未尝改变。 故名不和合。 由是在缠具二门也。 论出世间法下疏文二。 初总叙意。 初一句标指。 余皆正叙。 体即真如门。 相即生灭门。 二门相摄不相舍离故。 云无碍。 染净同依者。 二门之中各摄染净。 真如门是染净通相。 生灭门别显染净。 通别虽殊不出一心。 故云同依。 随流谓不觉迷真。 乃至造业受报。 反流谓始觉翻染。 暨乎菩提涅槃。 迷悟虽殊。 唯此心转故。 经云。 无始时来性一切法依止。 由此有诸趣及证涅槃果。 是故万法唯心。 心即是主故。 其迷悟皆心所为。 疏是故下二别释相二。 今初约生灭门释。 不觉摄世间法者。 以不觉是世间法根本。 一切染法皆此所成。 由是所成之染。 皆不觉摄。 则三细六麁五意六染等。 是所摄之法也。 故下文云。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 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摄出世法者以本始二觉是出世法本。 一切净法皆觉所成。 由是所成之净。 皆属觉之所摄也。 本觉所摄。 即大智慧光明义。 遍照法界义真实识知义等。 始觉所摄。 即三明八解力无畏等。 然此且就相用有异。 分其二殊。 若约体同所摄无别。 此犹下结示可知。 疏若约下二约真如门释也。 鎔融含摄者。 谓消和包纳。 令彼染净差别之相。 无有障碍也。 染净不殊者。 出鎔融之相也。 谓以一真如理融之。 使染即非染。 净即非净。 即染即净浑为一味。 故云不殊。 故下文云。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即无一切境界之相。 乃至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斯则生灭门中。 名为该摄。 真如门中名为融摄。 该摄则染净俱存。 融摄则染净俱泯。 俱泯故一味不分。 俱存故历然差别。 是故二门虽皆言摄。 而摄义不同也。 下文显者。 相次即辨。 释其法名者。 标指此文也。 法即是名。 今此文中正释此心。 得名法之所以也。 谓依下于前三义中。 约第三显义故。 名为法也。 其余二义论各有文。 已如前引。 责总立难。 疏二意中。 初意云。 心既通染不合显得唯净之义。 其犹杂鑛之金。 岂能铸得纯金之像。 二意云。 心既是一一则体狭。 大乘义多。 多故成广。 岂能以狭而示于广。 开别中疏二。 初总叙释意。 大乘虽净者。 牒纵所问也。 相用下分别正答。 对染者。 谓相大则翻染成净。 如云心性不动。 即有大智慧光明义等。 用大则随缘而起。 如云随诸众生见闻得益故。 说为用等。 此上二义皆对染成。 故下文云。 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也。 今生灭下正明能显。 既有觉不觉二义。 故云具含染净。 以有染故方能显净。 净既不自净。 待染以成净。 何怪通染之心。 能显唯净之义耶。 此即结答也。 以废下出对染所以或问曰。 何故须对于染方立净耶。 故此释也。 故下文云。 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又真如门中无染。 亦不立净。 又云。 若离业识则无见相。 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 递相见故。 心法虽一者。 牒纵所问也。 而有下分别正答。 示大乘体者。 真如是泯相显实门故。 以泯相而相不存故。 唯示体也。 具示三大者。 生灭是揽理成事门故。 以揽理而理不失故。 具三也。 大乘义下结成具示。 谓此三大义中。 具摄如来真应二身过河沙数德相妙用。 以要言之。 一切所有无漏功德。 尽不出于三大之义。 三大之体唯此一心。 是故一心能显多义也。 总举等者。 尽此一门之义也。 一法界等者。 具云。 心真如者。 即是一法界。 大总相法门体。 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乃至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共有一十三行论文。 是此所起也。 真如相者。 相即义相。 如下文云。 复次真如者。 依言说分别。 有二种义。 义即相也。 不同生灭可状之相。 复次下乃至终于此门。 共有一十二行论文。 是此所起也。 据此所配。 若言真如门。 则通言心真如真如相则别也。 论是心下疏二。 初释前二句二。 初别释当文也。 随熏变动者。 谓随染净因缘所熏。 令心变改动转。 成生灭故。 总举等者。 撮下一门之义。 在此生灭二字之中故。 云总举。 依如来藏等者。 具云。 心生灭者。 依如来藏故。 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乃至性染幻差别故。 都有七十五行论文。 是此所起也。 缘由者。 所以义。 起下等者。 具云。 复次生灭因缘者。 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 此义云何。 以依阿梨耶识。 说有无明。 乃至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 种种知故。 共有四十九行论文。 是此所起也。 状谓形状。 妄识所知境也。 拣异真如相。 是义相相即性也。 非识境界唯智所证故。 起下等者。 具云。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 有二种。 云何为二。 一者麁与心相应故。 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 乃至唯痴灭故。 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共有一十四行。 是此起也。 然此立义分中所立义本。 即有八字。 谓真如相生灭因缘相。 下解释分中度有一百六十三行。 逐段而释。 如前所配。 从四熏习下即通。 明染净生灭起之由致也。 若更束八字。 不出心之一字。 更展一百六十三行论文。 以成百余部大乘经。 此显论主证悟心中自在之用。 何故下。 二通前料拣。 先牃外难。 何故两门一能一即耶。 故牒云者。 以真下释不起者。 以真如有二义。 一不变义。 二随缘义。 今此门中但约不变。 以显其体。 不约随缘。 故云不起。 所显谓体大能显即此门。 能显为诠所显为旨。 真如与体盖是一义。 故云即也。 以是下因显唯示体大也。 起动者。 即随缘义。 以随缘故成生灭门。 染净即生灭相也。 即此染净为能示之诠。 三大是所示之旨。 二义各别。 故云又分也。 能所下拣异前门也。 若喻显者。 一心如水。 真如如湿。 生灭如波。 是水湿相。 即示。 水体。 是水波相能示水之自体(湿体)相(八功德相)用(鉴像润物)故。 疏体谓下。 二释后一句文二。 初释本文二。 初别解当文。 本觉者。 即是前之真如。 至此门中转名本觉。 以对治故名本。 对不觉故名觉也。 即此本觉是生灭家之自体也。 此显生灭别无其体。 全揽本觉为自体故。 生灭因者。 或问。 若此本觉是生灭体者。 本觉即是真如。 何故说为生灭自体耶。 故此释之。 谓生灭之相。 起时实赖真如为因。 以真如不守自性。 为无明熏。 成诸染相虽成染相其体不变。 以不变故。 熏彼无明。 令厌生死乐求涅槃。 渐起始觉成其净法也。 如是染净皆由真如。 是故真如是生灭体。 故下文云。 依如来藏有生灭心。 又云。 所谓以有真如法故。 能熏习无明。 乃至名得涅槃。 成自然业。 亦辨体者。 谓前真如门当体是体。 此生灭门以真如为体。 若无真如之体。 生灭终不能成故。 此门中须辨体也。 翻染下明示相用也。 净相即相大。 谓大智慧光明义等。 业用即用大。 谓报化二身等。 是以下指文结示也。 以生灭门中文科两段。 初释能示生灭心法。 即生灭因缘相等。 后辨所示三大之义。 即体相用等。 下文具显。 疏何故下。 二通前料拣牃外难可见。 以所下释也。 前云。 能示显诠旨不一。 今云。 自体显诠旨不异。 此门虽即能所有殊。 非谓所诠在能诠外。 今显非外故。 云自体等。 斯则生灭是真如家相。 真如是生灭家体。 体相虽异而不相离也。 其犹波水。 虽异岂得水在波外耶。 故知其水是波之自体也。 疏问真下二释妨难也。 问意以两门敌对。 而难详之可了。 答中真如下二句牒门立理。 不必由起者。 真如本自立。 不藉于生灭也。 自性本常。 岂因他有。 由无下正释。 谓有起必有相用。 无起但唯存体故。 前门中但只言一也。 生灭下二句牒前立理。 起必赖不起者。 异于前门也。 若无不起之真如。 何有起动之生灭。 如无其水。 岂有于波。 故须藉之。 起含不起下正释。 真如举体成生灭故。 今生灭含于真体也。 犹水起成波。 波含于水。 由是此门不唯示于相用。 亦示体也。 故云具示。 疏起下等者。 如论云。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 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 乃至真如自在用义。 故即有六十四行论文。 正是此所起也。 体大疏言真性者。 真谓拣非伪妄独显圆成。 性谓自体常住不变不异。 即拣诸法空性也。 深谓竪穷三际无去无来。 广谓横遍十方非中非外。 凡即六趣差别。 圣即三乘不同。 染即秽土极于三界。 净即净土尽于十方。 然凡圣染净各通二报。 今约别论故。 凡圣属正染净对依也。 以诸法虽广不出依正二报。 正中不出凡夫圣人。 依中不出净土秽土故。 举此四以摄一切无不尽也。 皆以为依者。 上之四法并用真如之体为所依故。 故华严云。 未曾有一法得离于法性。 下文云。 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 皆同真如性相。 楞严云。 一切世界因果微尘因心成体。 既为一切所依。 体大之名由此而立。 论真如平等者。 谓真性于一切法中。 为平等体故。 如像中镜。 非同诸法本空。 空故平等。 如镜中像。 疏随流等者。 约染净二义显不增减。 在文可见。 以性非染净故。 染净皆空故。 良以下结成上义。 染净约法始终约时。 谓随流为始。 反流为终。 下疏所说以众生为前。 以佛为后。 前后即始终也。 或即此段别约横竪。 以显平等之义。 染净不亏者。 横说也。 以见在生佛位中无亏缺故。 始终不易者。 竪说也。 以过去未来无改易故。 前约多人同时说。 此约一人异时说。 虽一多同异横竪别论。 皆显真如平等之义。 二种等者。 谓如实空如实不空之二也。 空谓不与妄染相应。 不空谓具性功德。 今如后义。 故下文云。 所言不空者。 以显法体空无妄故。 即是真心常恒不变。 净法满足则名不空。 不异等者。 谓一一德相即是体性。 故不异也。 非谓藏为能具德为所具故。 有性言故下文云。 具足如是过于河沙。 不离不断不异。 不思议佛法不同生灭之相。 定差别故。 性相异故。 可知见故。 如水八德者。 即阿耨池水。 具八功德。 一甘。 二冷。 二软。 四轻。 五清。 六不臭。 七饮不伤喉。 八不伤腹。 不异之义。 合法可知。 三用大疏二。 初释文。 随染业行者。 谓随彼彼染幻众生。 起利他行。 即是如来不思议业。 故云业行。 若将随染门中反染之业行。 为此用大者。 恐非文意。 以彼但是能显之净法。 未可便将为所显故。 学者详之。 报身即三贤已上之所见者。 化身即二乘十信已下之所见者。 麁即化身随类各应。 各见不同。 非受乐相故。 细者报体平等佛身。 身有无量色。 色有无量相好。 所住依果亦复无量。 种种庄严具足乐相故。 世善者。 谓有漏熏习善根力故。 起十善等。 此但有漏不逾人天故名世也。 出也者。 令厌生死乐求涅槃。 此皆无漏。 超过三界故言出世也。 于中虽通三乘。 究竟唯以一乘而得灭度。 下文用大广显其相。 疏何故下二通妨牃难可知。 以不下正释。 若善因果内顺真如外治诸恶。 此法若起从因至果。 能感胜处故。 得名为真如净用。 以从真如内熏所起报化二用所发。 今兹用大宜发此法。 若不善因果内违真理。 外被善治。 此法若起。 从因至果能感苦处。 何名净用。 以从不觉所生尘劳发现故。 故此文中不言不善也。 若尔下转难可知。 释云下重释。 虽是恶法。 以是不觉迷真所成。 所成之法不离真体。 如水起波不离湿性故。 下文云。 以依真如法故。 有于无明。 又云。 依觉故迷。 若离觉。 性则无不觉。 以违下结成前义可知。 然此用大正是果上二身。 如下具说。 今疏以善为用者。 乃是旁义。 亦即以所生显能生也。 然论不言灭恶者。 以善起必恶灭故。 标果望因者。 诸佛即果。 本即是因。 以诸如来本所修行因地之时。 无别所乘之法。 唯以此心为其所乘。 而至究竟。 举因望果。 在文可见。 此中如来并前诸佛。 皆约自受用报身所辨。 非谓应化知之以成运者。 运即是乘二义无别。 但文变耳。 或可二义不同。 谓乘以运载为义。 今前段约佛本乘。 方有载义故。 疏云。 以解乘。 今文约从因至果运义始彰故。 论云。 到如来地。 疏云。 以成运也。 然佛是已乘菩萨是当乘今乘。 于中皆含自运运他之义。 即始下出能所乘体也。 始觉为能乘者。 即前佛与菩萨也。 虽满分不同。 俱属始觉能乘智也。 本觉为所乘者。 若约今文。 即前一心法为所乘。 以对始故言本觉也。 若约三大。 言之则用大为能乘体相。 二大为所乘。 然用即始觉体。 相即大觉。 大即是乘。 持业释也。 乘大性者。 但证本觉是乘之大性。 或双证本始也。 由是前来标宗。 但言法义不别言乘。 今但次于三大言之。 亦不别举题目。 解释分中意亦如是。 解释分者。 前虽义宗略立。 理趣未详。 若不解以广文幽旨。 如何开释。 此令生解已见前文。 故有此分。 微列中疏所立等者。 即前分中所立一心法二门三大之义。 彰显开示令生正解。 由是正义解。 此即成正解也。 遣异计者。 非正道理。 妄生计着为患颇深。 固宜除涤。 趣正等者。 发心趣道。 行相差别升降不同。 今当分别。 令其修证无惑溷滥也。 斯乃正义显示令解。 邪执对治令遣。 道相分别令行。 又正义为能治。 邪执为所治。 正义为所趣。 道相为能趣。 皆为正义。 有后二文也。 释上等者。 谓释前分之中。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开门中论二门者。 谓一心上有其二义。 义具能通出入。 故目之为门。 能通者。 谓真如生灭互相通故。 又此二门通一心故。 通一心者。 正是此段以一一门。 皆言心故。 互相通者。 以真如门有随缘故。 通于生灭生。 灭门有体空故。 通至真如也。 出入义者。 谓众生迷惑流转。 即出真如门入生灭门。 若觉悟修证。 即出生灭门。 入真如门。 既成道已。 即却出真如门。 入生灭门开悟众生。 能事既毕息化归真。 即却出生灭门。 入真如门安住秘藏也。 疏二。 初释一心具二门。 又二。 初标也。 一如来藏者。 以二义不分。 故云一也。 若例言之。 即染净凡圣空有理事等。 皆一也。 此之一义为显不二。 强名为一。 非是数法故。 经云。 一亦不为一。 为离诸数故。 疏一约下二释中二。 初真如门又二。 今初正释。 约体等标立也。 非染下释上绝相。 以显一体。 谓染净生灭动转等。 皆属于相。 表此俱无故言非也。 平等下约体以结平等。 约竪结以无高下。 故如经云。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一味约喻结。 犹如大海同一咸味。 性无差别约横结。 净名经云。 一切众生皆如也。 一切法亦如也。 众圣贤亦如也。 至于弥勒亦如也。 又平等一味绝相也。 性无差别约体也。 故云约体绝义相。 众生下二引证。 此正引前。 段净名经文。 彼文之后。 乃云。 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等。 今疏取意。 故文少异。 下皆如此。 疏二随下生灭门中三。 今初正解随缘等标立也。 谓随下释。 谓以无明熏真如。 起妄心妄境。 成一切染法。 真如熏无明。 灭妄心妄境。 成诸净法。 广如下释。 染净虽成下释妨。 或曰。 既随熏动。 云何复说众生如耶。 故此释之。 正于动时动处。 元来不动明。 非相不动故言性。 显非暂不动故言恒也。 或曰。 性既不动。 如何能成染净。 故云。 正由不动能成染净。 斯则反成上义。 谓若性自动同生灭相。 即当时灭不能自立。 尚不自立。 将何成于染净。 实由不动故能成也。 是故不动下二结指。 谓以随熏动时性未尝变故。 得生灭门中有真如也。 故云。 不动亦在动门。 若真如门中。 则未必有生灭。 生灭门中则必有真如。 以生灭藉真如。 真如不藉生灭故。 略如前释。 广在下文。 是故下指文。 本觉者。 即生灭门。 初云。 此识有二种义。 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云何为二。 一者觉义。 二者不觉义等。 即彼觉义便是生灭门中真如。 名为不动。 但以至此门中。 别约形待义边易名为觉。 上文等者。 即立义分中云。 是心生灭因缘相。 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彼之自体亦即生灭门中真如也。 此上两段正是动中有不动义。 胜鬘下三引证。 通证随熏动转。 动中有不动义。 不染而染。 即真如成生灭。 染而不染。 即动中有不动。 如来藏即真如。 无明七识即生灭阿梨耶识。 即上二和合也。 谓真如随缘成梨耶识。 以成识故。 与无明共俱亦可如来藏即是梨耶。 但以通相别相而异。 故云。 如来藏名阿梨耶识。 故经云。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亦云。 如金与指环。 展转无差别。 大海如梨耶。 波如无明七识。 水即如来藏以从无始时来真妄和合。 未曾舍离。 故云。 常无断绝。 如来藏者。 即所熏之净性。 虚伪恶习即能熏之染幻。 识藏即所成梨耶也。 为善不善因者。 谓此性随善缘。 起诸善法。 性即为善因随不善缘起诸不善法性。 即为不善因。 随善受乐性在其中。 随恶受苦性亦在中。 故云与因俱。 若生等者。 循环诸趣生死无穷。 藏性于中随而遍受。 而其体性未尝去来故。 经云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如技等者如人作戏变改服章。 体是一人。 初未曾易故。 彼文云。 心如工技儿。 意如和技者。 五识如音乐。 受想观技众。 如人弄师子。 人入师子活。 人出师子死。 净因无明时。 当知亦如是。 圭山云。 乐人本是一形躯。 乍作官人。 乍作奴。 名目服章。 虽改异。 始终奴主了无殊。 此等下结指。 如上所引。 并说真如随缘作。 生灭动中有不动也。 疏然此下二摄二门归一心也。 举体等者。 谓真如举体成生灭。 生灭无性即真如。 是故生灭现时。 全真体现。 真如显时全生灭。 显举一全收。 故云融通。 以融通故真无真相。 妄无妄相。 真妄相即一体无异。 故云。 际限不分。 既而不分际限岂更存于体相。 故云。 莫二波水之喻。 可以比知。 无二处者。 即此真妄融通之处。 实性存焉。 此之实性为诸法主。 即是诸法中之实性也。 又表非二边故名中。 离诸差别虚相故名实。 此上二句是约中实。 以解心也。 故经有中实理心之言不同下约灵鉴以解心。 谓虚空体亦无二边。 亦非差别虚相。 然但昏钝而无灵鉴。 今此实性自在灵通。 觉了不昧故云不同等。 故祖师云。 空寂体上自有本智。 能知知之一字。 众妙之门。 大抵意云。 于一切染净融通法中。 有真实之体。 了然鉴觉。 目之为心。 斯则体相不二故。 云一中实。 神解故云心。 立中疏二。 初正释二。 初对前牃文可见。 二以一下释今文意三。 初总标意。 含通别者。 释前文意也。 前文以二门未启。 但约一心通总包含而说。 故云。 摄不言各也。 今分下标今意。 谓今文中二门既开。 每门之中皆各自摄一切法也。 若无标拣。 将谓二门共摄一切。 则有摄法不尽之过。 故言皆各也。 以真下二别释相二。 初约二门各摄解二。 初正释。 通相者。 以真如门不分染净。 虽摄染净皆同性故。 所言相者。 谓义相也。 以此门中显示染净融通之义。 故云通相。 以染净等法。 入此门中□为一昧。 真如之理更无差别。 故云。 无别染净等。 故得下结可知。 别显等者。 随流反流。 各不相是。 功德尘劳历然有异。 众生诸佛凡圣宛然。 净土秽土优劣不等。 无所不该者。 谓一切虽多不出染净。 既摄染净。 是故论云。 摄一切也。 通别下二结成。 谓通相别相。 二门虽殊。 所摄之法更无差异。 故云齐无所遗。 又以下约二门互摄解。 前约二门各摄。 通别不同齐门。 而说摄义有异。 初门通相但明融摄。 融则染净无别。 故名为通。 后门别相。 乃是该摄。 该则染净不同。 故名为别。 今此文中不分通别。 只就一义左右说之。 便成二门各摄之义。 今文所说生灭摄一切时。 即是真如摄一切也。 以生灭无体全即理故。 故云还摄等。 又真如摄一切时。 即是生灭摄一切也。 以全事之理。 非别外故。 今此疏文犹阙后义。 应合更云。 真如既是诸法真性。 离真性外无别诸法。 还摄生灭门也。 若有此文。 于义方足。 成互摄也。 斯则生灭门摄法时。 真如门法亦在生灭中。 真如门摄法时。 生灭门法亦在真如中。 如是则真如中所摄。 染净即是生灭门所摄染净。 无二无别举一全收。 故云。 二门互摄故下结云。 齐摄不二也。 问疏主何故不说真如摄生灭门耶。 答前文通相已含此意故。 不复言也。 以此下结成一心。 良以二门相摄。 理齐鎔融不二以不二故得名一心。 斯则二门一心体无别异。 若约义别说。 则一心是总。 二门是别。 又于别中。 真如约体。 生灭约相。 若克体圆融。 则性相无二。 即是一心。 今既二门互摄。 全夺两亡。 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故今结成为一心也。 疏问二门下二通难二。 今初二门示义。 通局难。 初句指定前义。 何故下引文正难。 意云。 真如既摄生灭门。 何不同彼示三大。 生灭既摄真如门。 何不同彼示一大。 示义既差摄法须别。 摄法若等示义应同。 如何摄法即同示义。 却别耶。 答中初句标定其门。 不坏下正明行相。 谓染净之相全揽理成理非可坏。 全理之相亦不可坏。 以不坏故。 摄生灭尽成今相摄义。 以泯下为即理故。 令染净相亡泯不存以不存故。 唯真体在。 故成前文。 唯示体也。 生灭下标定其门。 不坏下明理。 在事中以全理而成事故。 事起而理不坏。 成今相摄义。 斯则事为能摄理为所摄。 以成下明事理俱存。 成前具示义。 成事故示相用二大。 体不失故。 示于体大。 疏问前下□性相存泯不齐。 难问意可知。 但蹑前门相不存义前难后门理不失也。 答中前四句显二门存泯之由。 各初一句所以后一句定义。 生灭等者。 事依理显故。 理为事本故。 如波必赖于水。 故下文云。 依如来藏有生灭心。 理不失者。 理若已失则无生灭也。 如水失则无波。 故论云。 若无空义者。 则无道无果。 未必等者。 真理本有不假缘成。 如水不藉于波故。 真如门中直云真如者。 即是一法界大总相等。 不言依生灭有泯相。 相不存者不泯则已。 泯则不存。 入理自亡何存生灭。 如水澄静。 岂存波在。 下文云。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相不存下四句蹑前正答相不存者。 相存则可示于三。 不存但合示于体。 理不失等者。 生灭相起理又不亡。 不具示三于理如何。 是故下结答。 双示可知。 疏不可相从者。 从顺也。 事理别故其犹水火。 敌体相违。 岂能互摄。 未容等者。 若分二别可言影互相摄。 今唯一心。 影摄何法。 斯则二别亦无摄义。 一心亦无摄义也。 论不相离者。 意明不一不二。 不一故二门各存。 不二故唯是一心。 以是一心故不相离。 以不相离故能影摄。 即反前责意也。 疏以体下。 体即真如。 相即生灭。 真如随缘成生灭。 生灭无体即真如。 由是反覆言之故。 不相离也。 金具者。 金喻真如。 具喻生灭。 相收之义在文可见。 良以下结喻例法。 良者。 实也。 以者。 由也。 实由金具二门未曾有异。 故云一揆。 揆谓端揆即齐等也。 由不异故举金时。 遍收具尽。 具全体是金。 举具时遍收金尽。 金全体是具。 此义下例法也。 此义者。 即此不相离义也。 举真如时遍收生灭尽。 生灭全体是真如。 举生灭时遍收真如尽。 真如全体是生灭法喻正等。 故云亦然。 然犹如是也。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六 发布时间:2025-03-01 08:18:0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