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鑁字义 内容: 鑁字义《大正藏》第79卷No. 2513No. 2513鑁字义夫此鑁字者。 大日法身之妙体。 遍照性佛之密语。 秘教真言之帝王。 深理实智之尊主。 所以竖遮九种心智。 独步五部之最顶。 横贯十住人法。 普遍两界之大虚。 一百亿部显经。 呑半音而不足。 二十万颂密藏。 入片画而无漏。 声字实相各备无尽庄严。 性相人法同圆过恒功德。 是以见体闻声功。 现生超九界心因。 依法持念力。 即身证三密佛果。 不法持诵。 天过如说之显行。 无智信受。 大优顺教之权修。 毁谤违逆结缘。 既逾权教之六度。 信入归顺修因。 孰比显乘之万行。 论遮情用。 则变极恶为妙善。 语表德益。 则即三妄证五智。 佛道之难证也。 犹已易到矣。 法土之易往也。 岂亦难生哉。 何况应化净刹。 况复世俗悉地。 秘密神通宝辂独不共哉。 法佛性身金言实不虚哉。 余与自行密记此文。 总有二八门。 分为一十卷(云云)。 今释此一字略有十六义。 章句略少义理广多。 一离言。 二水轮。 三塔婆。 四大悲。 五金刚。 六智身。 七灌顶。 八殊胜。 九周遍。 十证果。 十一心。 十二界。 十三密。 十四曼。 十五佛。 十六大。 已上十六门各具十门。 大文第一鑁字离言说义者。 此有十门。 一胜义遮情。 二密号差别。 三遮表实义。 四观修行相。 五灭罪断惑。 六往生净刹。 七即身成佛。 八总摄法界。 九劝修利益。 十问答决疑。 第一胜义遮情门者。 悬秦镜于一心。 正真伪于诸乘。 诸乘无量。 略摄十住。 十住者。 羝。 人。 天。 声。 缘。 相。 绝。 一。 建。 秘。 前九名权伪。 后一称真实。 后秘。 则一虚之月。 前显。 则万水之影。 今约二教浅深略出三十差别。 所谓又云(已下未草也)。 鑁字者。 离言说义。 瑜珈经说自性离言说。 大日经云出过语言道。 又云。 嚩字门一切诸法语言道断故。 释云。 梵音嚩劫跛名为语言。 若见嚩字时。 即知一切诸法不离语言地。 以是诸法无不有因有缘故。 若法本来不生即是离诸因缘。 是故语言道断。 复次若法是作相。 则可宣说。 无作则语言道断。 若虚空相是有相。 则可宣说。 以诸法如虚空相。 亦复无相。 是故语言道断。 若法有行有迁变有影像。 则可宣说。 若无行无迁变无影像。 则语言道断。 乃至诸法若是有相则可宣说。 今一切法离一切相故。 不可表示。 不可授人。 是故语言道断。 复次。 无相亦无定相。 当知。 一切法即相。 无相即非相。 非无相。 如彼三自不可思议。 是故语言道断。 余法门例此可知也。 嚩字者鑁字之字体。 复次。 鑁字离言说义。 略有六意。 一离因人言说故。 谓三密诸法。 甚深微细九界众生不觉。 不知。 心思既亡。 言说岂及。 故文云因人言语皆道断又云(巳下未草也)。 又鑁字略观之中十义。 一能成法界塔婆义。 秘藏记说(取意略钞)卒都婆或avirahūkha五字所成也。 或鑁字一字所成(云云)是故当知。 鑁字亦有地水火风空五大义也。 故金刚顶经云。 诸法本不生(地)自性离言说(水)清净无垢染(火)因业(风)等虚空(空)此颂明鑁字之五大之义也。 二智法身义(秘藏记说)三大慈悲义(拔苦与乐义也)。 四不被垢染义。 谓譬。 如大海水自性净故。 一切不净流入而无被染污。 鑁字乳水海义如此。 若能持此字者。 设发起烦恼染心无染污其行业也。 五令垢清净义。 谓譬如大海非只自体清净而不被染垢。 一切种种不净流入海中者。 皆悉令清净。 鑁字水轮义亦如是。 能令行者所起十恶不净六情染垢。 悉皆成清净之善业。 六令同自体义。 譬如大海中所流入诸浊染水虽有种种无量味悉皆成一味。 鑁字水轮义亦如是。 能令行者善恶无记爱恶取舍忧喜欣厌种种无量杂业。 悉成平等一味清净纯一解脱之法昧。 七相续不绝义。 譬如泉水无断绝。 鑁字义亦尔。 能令行者善根功德。 念念增进无绝无退。 八能令和合义。 譬如旱时土地破破而不相和合若雨水润澍和合如本。 鑁水义亦尔。 能令行者除破戒之罪障和合心于佛智。 九能活义。 譬如天下作旱五谷烧失人民饥死。 百川枯竭鱼鳞渴亡。 甘雨大澍忽得苏生。 鑁水义亦如是。 于遇于恶业之旱将失善根之者。 饥于功德之食垂亡慧命之人。 澍智水于三业。 与法食于四曼(云云)。 十难破能破义。 譬如长大厚坚之竹其节难穿。 若人入水于竹中。 竹上下坚强其节忽摧。 字义鑁亦尔。 能令行者摧破人法两我之坚执。 证得生法二空之妙理。 (云云)上来十义除前二。 已下八义依水轮义也。 自受法乐门(重重涉入若因网重重圆融越锭光)。 盖闻。 大日法身境界。 同大虚而广大。 遍照智佛作业。 越深海以甚深。 将语也则四种言说绝离。 欲量者也九种心识亡亡。 三自一道极圣。 断言道于今门。 绝空唯识至德。 止心行于是处。 六通声德失神足而不进。 万才孔李卷辨舌而无谈。 所以。 佛华法华两教。 唯绝唯心二宗。 共难离言离识之旨。 同论无色无形之相。 形体俱无。 作业何有。 觉知绝离。 受用岂存乎。 因之自他受用唯克报身。 事理法乐无被法佛。 然而至如金刚遮那二经秘密漫荼一教。 内证瑜伽法乐。 专立遍照智佛。 自境秘密受用。 殊谈大日法身。 三密法乐亘三世而常恒。 六大禅悦遍十方而不变。 事事理理互涉入。 重重如帝珠。 理理事事同受用。 隐隐似锭光。 事相作用等一如无待理平等。 理性事业过刹尘。 不假事差别。 色心不二则离事理之异体。 人法即一则泯能所之别相。 名之自受法乐大概矣。 故文云所谓法佛者。 常住三世净妙法身。 法界体性智。 大毗卢遮那自受用佛。 是也。 又云。 薄伽梵遍照如来。 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 于本有金刚界(乃至)。 光明心殿中。 与自性所成眷属(乃至)微细法身秘密心地超过十地身语心金刚自受法乐故。 各各说自所证圣智境界三摩地法(文)。 今云自受法乐者。 即是自受用义也。 如此大日法身。 自受法乐义。 并法身名自受用之意。 金刚顶经。 大日经。 彼二经开题十八会指归。 十住心论。 秘藏宝钥。 二教论付法传。 即身成佛义。 性灵集分明显示而已。 颂曰。 理智法身正遍知四曼法乐亘三际自他心体遍智尊三密禅嬉通十世色心人法互能所重重涉入如帝网事理性相同受用隐隐圆融超锭光鑁字义(终) 发布时间:2025-03-06 08:02: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