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真言宗义 内容: 真言宗义《大正藏》第79卷No. 2523No. 2523真言宗义. 真言行者。 超越极细妄执。 入净菩提心门之时。 观察自心义理行相法门。 大日经住心品。 始从所谓空性。 终至秘密主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文之上。 疏家作十故释之中。 第九故句者。 是极无自性心。 第十故句者。 则真言门因根究竟三句之中第一菩提心为因句也。 而大师三昧耶戒之中。 经说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文是则极无自性心华严令解释。 古今人人相违疏家释。 所疑惑也。 尔者如何可会释之乎。 又真言净菩提心开发以后十地功德行相。 所所多分引用法华初住已上功德法门。 未见极无自性心以前法华初住以上功德法门引用(云云)疏家解释说文抄云。 疏第二云。 真言行者初入净菩提心。 虽未于无数阿僧祇劫具修普贤众行。 满足大悲方便。 然此等如来功德皆已成就。 何以故。 即是毗卢遮那具体法身故。 是以经云无量无数劫乃至智慧方便皆悉成就。 又云。 行者得此心时。 即知释迦牟尼净土不毁。 见佛寿量长远本地之身与上行等从地涌出诸菩萨同会一处。 疏第二云。 此经宗从净菩提心以上十住地。 皆是信解中行。 唯如来名究竟一切智地(乃至)末文云。 不复随他缘转。 故名信解地。 亦名到于修行地也。 疏第七云。 若到修行地授不思议果。 此修行地即是净菩提心初法明门。 例如声闻见谛以后复入修道位也。 又云。 此经是法王秘宝。 不妄示卑贱之人。 如释迦出世四十余年。 因舍利弗等殷勤三请。 方为略说妙法莲华义。 今此本地之身。 又是妙法莲华最深秘处。 故寿量品云。 常在灵鹫山。 及余诸住处乃至我净土不毁。 而众见烧尽。 即此宗瑜伽之意。 又因补处菩萨殷勤三请。 方为说之。 苟无顿悟之机。 则不入其手故。 不普为于一切众生。 亦是领前偈中到修行地方授不思议果。 已上所引疏文之中。 净菩提心已上十地修道位中功德行相。 引用法华初住已上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菩萨功德对比之矣。 如实知自心极无自性心二种住心次第。 疏家释云。 疏第二释真言行者为入净菩提心门所观十句义理法门之中。 始从所谓空性。 至第八离眼耳鼻舌身意。 依十住心意者。 是一道无为心也。 后二句是极无自性心也。 依此十句法门观力所证是真言净菩提心。 初法明道信解地也。 疏第二释磨净菩提心如意宝珠譬喻。 而合法譬说处云。 次以三种三心拔业烦恼根无明种子。 如利铁开凿去其粗矿。 次观无缘乘法无我性。 如渐至软处以药物消化而不伤之。 次生极无自性心。 如灰水莹拭使极光净。 尔时生于佛家名置在高幢雨种种宝。 此释文中。 无缘乘心与极无自性心中间。 更无一道无为心释。 但生于佛家雨种种宝位人。 是净菩提心生得法明道。 信解行地地上人也。 疏第三以三劫十地对辨真言行者六无畏悉地之中云。 经云。 若害法住无缘。 当得法无我无畏者。 即是无缘乘心观察法无我性。 于心外有无影像。 智都无所得。 心王自在觉本不生。 得离法之扼缚。 于法无我得苏息处。 若真言行者于瑜伽道中心得自在用时位与此齐也。 经云。 若复一切蕴界处。 能执所执。 我寿命等。 及法无缘。 空自性无性。 此空智生。 当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者。 谓观自心毕竟空性时。 我之与蕴法及无缘皆同一性。 所谓自性无性。 此空智生。 即是时极无自性心生也。 于业烦恼等。 都无所缚亦无所脱故。 云得一切法自性平等。 尔时于有为无为界二种扼缚得苏息处。 即是真言行者虚空无垢菩提心也。 已上所引三劫六无畏对比。 第五觉心不生心。 第六极无自性心一切法平等无畏心中间。 更无如实知自心释文。 但依第六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极无自性心所证得真言行者虚空无垢菩提心。 是可如实知自心(云云)。 又云。 第三无畏。 于唯蕴无我心中。 修曼荼罗行。 第四无畏。 于法缘心中修曼荼罗行。 第五无畏。 于无缘心中。 修曼荼罗行。 第六无畏。 于平等心中修曼荼罗行。 离垢地以去。 各于自地观心中修曼荼罗行。 已上所引修曼荼罗行中。 第五无缘心。 与第六平等心中间。 亦无如实知自心释。 下文所明阿阇梨次第中觉心不生心阿阇梨与极无自性心阿阇梨中间。 亦更不明如实知自心阿阇梨分位。 但如实知自心阿阇梨可有十重深行阿阇梨之中欤(云云)。 疏第七云。 如此经初品中义。 若了知唯蕴无我。 乃至证寂然界时。 当约我人众生寿者本不生故明种种法门。 以五喻观察性空时。 当约诸蕴本不生故明种种法门。 观察蕴阿赖耶。 乃至觉心前后际不可得时。 当约心之影像本不生故明种种法门。 极无自性心生时。 当约净菩提心本不生故明种种法门。 乃至如来地。 当约大悲胎藏曼荼罗究竟不生义故明种种法门。 释此不生之中觉心不生。 与极无自性中间。 无明第八如实知自心无明不动不生。 而十住心论第十卷。 释一道无为乘约无明不动明不生。 指无证据。 古今学者所疑难也。 是愿当兴隆时。 普决此等疑难。 欲弘御作深义焉。 真言宗义(终) 发布时间:2025-03-08 08:02: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