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瑜伽论记卷第十二 内容: 瑜伽论记卷第十二(之上)(论本第四十八)释遁伦集撰论本卷第四十八释增上戒住中。 初问。 次解。 后结释会名。 解中有三。 初解十意乐。 即地论名发起净分。 二辨住相。 彼论名自体净分。 三辨校量。 地论以前例后故无此文。 若准下结文即为九段。 下之诸地亦随结文。 即判若干段。 准之可知。 前初地行十意乐极圆满故超入二地。 十意乐中前九自利后一利生。 即由如是十种意乐成上品。 故等已下第二明自体净。 于中初明住体。 二于此住中下明住相总有五句。 初两句明律仪戒。 次有一句明摄善法戒。 后有二句摄有情戒。 言于此住中性戒具足者。 初地虽无故犯犹有误犯。 今于二地故误并无故具足。 是为一句。 二极小邪恶犯戒尚无。 况中上品即离种毁戒垢。 三又于十种圆满业道显现等者。 谓能去十恶业道故十善业道圆满自性显现。 如是性戒具足。 能以妙慧于世间染不染诸业现行异熟等流果及出世诸业等流皆如实了知。 四明自断恶修善复劝他行。 五明等观众生愍其受苦。 第一义苦是其行苦。 是诸菩萨安住下第三辨校量。 于中有二。 初辨调柔果。 后辨摄报果。 至支趣果是见解摄局在初地故此不论。 依如正法师解。 为显不迷道之方便而修正行故除支趣果。 又以前类后故不以说。 道理十地皆有支趣果。 愿果者与初地同。 不异前故亦不论之。 调柔果中先总指同前。 后举喻以显。 言广见诸佛善根清净如前应知者。 谓前初地中云。 谓于佛法僧供养摄受故。 以四摄事成熟有情故。 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故等。 举喻显中先喻后合。 迦肆娑者青黑矾石也。 旧论云迦私娑药。 地论云矾石。 以金体有微细垢故置矾石除之。 于此住中下辨摄报果。 初明在家果。 次云当知威力过前十倍即示出家果。 旧论云。 神力十事如修多罗说。 依如十地经云。 一者于一念间得千三昧乃至十二。 于一一身能示千菩萨以为眷属。 此中云十倍者。 初地得百。 二地得千。 故即旧云十事者谬也。 有释。 此云威力即名愿知果。 今解不尔。 结释会名中有三。 初条结略说。 次指经广说。 后释会异名。 前中九句。 初一句结十意乐。 次有两句结律仪戒。 次有一句结摄善法戒。 次有两句结摄有情戒。 次有一句结调柔果。 后有两句结摄报果。 增上心住中亦问答结。 答中九句。 依地论判。 初句是二地趣入三地方便。 次句即是初住地心。 次句即是正位地心。 后有六句明厌果即地满心。 初句中云已得十种清净意乐者。 二地中自分行。 复由余十净心下明二地胜进行。 乃至入增上心住。 此十净心依如地论说。 一者依彼起净深念心。 如经净心故。 二者依不舍自乘。 如经不动心故。 三者于志求胜法起善方便。 此能厌患当来贪欲。 如经厌心故。 四者依他现欲不贪。 如经离欲故。 五者依不舍自乘道利。 如经不退心故。 六者依自地烦恼不能破坏。 如经坚固心故。 七者依三摩跋提自在。 如经明盛心故。 八者依禅定自在有力虽生下地而不退失。 如经淳心故。 九者依彼生烦恼不能染。 如经快心故。 十者依利益众生不断诸有。 如经大心故。 依彼论判。 此上即释趣行分。 次有一句明初住地心。 谓菩萨安住乃至能起广大悲愍意乐。 谓菩萨安住增上心住时。 所有种种过患能坏一切诸善行者皆能于彼诸行深心厌离等。 言生依义心者。 谓生利乐义之心。 义谓利义。 次有一句明住地心。 谓从观诸有情乃至皆闻正法以为缘起。 于中初观有情脱苦方便唯是其佛无障碍智。 次推佛智由彼学起无分别智。 次推此智由依定起。 谓即三地所修定等。 又推此定知因教起听闻为先。 观见此已下有六句。 是厌分果。 初于正法访求无倦。 二从菩萨发起如是精进已下能正修法随法行。 三从既多住已复还弃舍已下弃舍静虑随乐爱生欲界。 言如是菩萨离欲贪故名断欲缚者。 离欲得定也。 弃舍静虑等持等至故名断有缚者。 弃上不受名断有缚。 先从胜解行地乃至毕竟不转者。 景云。 先从胜解地入真如观已断见缚邪贪恚痴毕竟不转。 泰云。 由从胜解行地于法真如修胜解故。 于初地中已断见缚。 依诸见缚所起邪贪恚痴亦随灭也。 若分别我见见缚收。 于初地中断种子尽。 若俱生我见乃欲缚有缚所摄。 第四地中伏令不起至于金刚方断种子。 边见亦通分别俱生如向我见断之。 前之前后若邪见二取分别起故。 此三见唯见缚收。 初地菩萨断种子尽。 四从广见诸住已下明调柔果。 称量等位者。 前之二地如练矿未尽。 称两有咸烧之稍轻。 今于三地如矿尽金净。 称两住定。 五明受生。 六明威力。 并是摄报果文。 景云。 所有威力下明愿智果中威力果。 今解不尔。 结中初结略说。 次指经广说。 后释会异名。 由发闻行正法光明等持光明等者。 谓求法时闻慧照法光明故言闻行正法光明。 由闻生修故言等持光明等。 由内心净者。 谓此地证内修慧光明故言内心净。 无漏若净意名为内心。 谓即定也。 觉分相应增上慧住中问解结也。 准下结文即知解中有十三段。 初中云谓诸菩萨乃至应知其相等者。 依如地经说。 当以十法明入第四地何等为十乃至广说。 地论释云。 法明入者得证地光明。 依彼智明入如来所说法中。 彼智名法明入。 彼所说法正观思量如实知二处顺行故。 此思量有十种差别。 思量分别众生假名差别。 如经思量众生界明入故。 依经分别如经思量世界明入故。 依染分别如经思量法界明入故。 无尽分别如经思量虚空界明入故。 染净依止分别如经思量识界明入故。 烦恼使染分别如经思量欲色无色界明入故。 净分别如经思量胜心决定信界明入故。 思量大心决定信界明入故。 是中烦恼使者。 谓三界。 后二句。 一依烦恼不染。 二依不舍众生声闻等同不同义故。 今此论云谓若假设等者。 景云。 此中但有十法明入略所说义。 谓若彼假设者是第一明入。 众生是聚假有。 若由于中假设者是第二。 于世止住假立世界入。 亦是聚假有。 若由此假设者是第三。 即是有漏善等三性染法。 由此法界三性之法假设众生及器世界。 若平等胜义者是第四。 是大虚空。 亦可说彼真如名为虚空故。 此中说平等胜义。 若染恼故清净故成染成净者是第五。 以识是染净所依止处故。 云成染成净。 若由系缚烦恼所染者即是第六七八。 思量欲色无色以系缚别建立三界故。 若由无上清净所净者即是第九第十。 思量胜善大善二法明入。 二乘无漏涅槃不染名为胜善。 大乘无漏过彼二乘故名大善。 第二明成就智。 云如契经说不坏意乐而上首至皆悉成熟者。 谓十种法智能成于智。 智是所成。 此十是成熟智之法。 是此中义意也。 不坏意乐而为上首者。 基师解云。 即十法中之第一故言上首。 旧地持云。 成熟不坏净为首。 地经当第二同敬三宝名不坏净。 今解即当彼第一不退转心。 不坏即是不退转义。 经云初智故云上首。 彼经云。 诸佛子是菩萨得大地。 即依如来家转有势得内法故。 以十种法智教化成熟故。 何等为十。 一不退转心故。 二依三宝中决定恭敬毕竟尽心故。 三分别观生灭行故。 四分别观诸法自性不生故。 五分别观世间清慧故。 六分别观乐有生故。 七分别观世间涅槃故。 八分别观众生世界业差别故。 九分别观前际后际差别故。 十分别观无有尽故。 言长如来家者。 谓初地名生如来家。 既生彼已今此地等名长如来家。 得彼法体者。 旧地持云得自在。 经云得长家已得势力自在。 又得体法得如来之体。 谓真如是体法。 又十自在言体法。 第三辨修习菩提分法。 言观一切种菩提萨埵增上力故者。 此明修觉分。 缘菩提名觉。 是所求境。 萨埵此言有情。 是所化境。 又能求觉有情。 又萨埵是勇勐义。 勇勐求大菩提。 第四辨断身见等。 谓此地能离伏第六识中我见。 其余贪瞋等尚在。 其第七识在入八地伏也。 由彼断故已下第五明制业开业。 远离习近。 既如是已下第六明心调柔。 准地论有十心。 一润益心。 二煗心。 三调心。 四安隐乐心。 五不染心。 六转求上上胜行心。 七转胜智心。 八求世间心。 九恭敬诸师随顺受教心。 十随所闻法修行心。 今此论有三句。 一滋润柔和总摄彼初三心。 亦可滋润是初润益心。 柔是第二煗心。 和是第三调心。 二有所堪能摄彼安隐乐不染心。 三其心转复种种行相皆善清净摄彼后五心。 又善知恩已下第七明随顺功德皆隆盛。 如地经说。 是菩萨如是成知恩心知报恩心转柔和同止安乐直心煗心。 无稠林行无有谄曲无有我慢。 善受教诲。 得说者意。 此论举初二句等取余句。 寻求上地至远得安住者。 是第八修治地业支大精进。 地经明十精进。 一者不休息精进。 乃至第十善分别是道非道精进。 如彼广说。 明意乐胜解净修治。 第十明圣教怨敌不能映动。 地经云。 是菩萨深心界清净。 深心界不失。 信解界转明利。 生善根增长。 远离世间垢浊。 断诸疑心无有疑网。 现前具足成熟喜乐。 如来现前如无量深心现前成熟。 今判彼文属当此句。 谓乃至善根增长未配第九句。 远离世间垢浊已下配第一句。 亦可总属第九句释之。 广见诸佛已下第十一明善根清净。 名调柔果。 多作已下是第十二三句是名摄法果。 苏夜摩者。 此言善时分。 下释会名中言菩提分法如实知焰能成正法教慧照明等者。 景云。 于四地中修道品智名焰。 能立教智名慧。 名焰慧地。 基云。 谓正法教是所照。 此智能照正法教故名焰慧地。 诸谛相应增上慧住中问解结。 解中有十。 一修十种平等意乐得入五地。 言如契经说应知其相者。 如十地经。 五地中诸佛子若菩萨得第四菩萨地善满诸行已欲入第五菩萨地。 当以十平等深净心得入第五地。 何等为十。 一过去佛法平等深净心故。 二未来佛法。 三现在佛法。 四戒净。 五心净。 六除见疑悔净。 七道非道智净。 八行断智净。 九思量一切菩提分法上上净。 十化度一切众生净平等深净心故。 论曰。 胜慢对治者。 谓十平等深净心。 同念不退转心故。 前地已说解法慢对治。 今此地中说身净分别慢对治。 乃至广释。 解云。 谓于四地自谓得生净胜佛家。 得彼道品内净法故便起身净慢。 正障法身平等之义。 今修平等正治彼心。 此十心中前三观法身修平等心遣于前地生佛家慢。 后七遣于佛家所得自利利他道分内法上起慢心。 此中景基等解言。 谓无等觉者。 谓觉三世佛一切功德一切法平等。 谓佛是无等。 觉此无等名无等觉。 以三世佛即为三平等。 即无平等也。 言与诸觉等者。 即是次六。 随顺诸佛法与三世觉等为因故言与诸觉等。 虽有六种要摄为三。 所谓三学。 初一是戒。 次一是定。 后四是慧。 虽分有七所谓七净。 名戒净。 二名定净。 三名见净除身见。 四度疑净除疑。 五道非道净除戒取。 此前五种大小若同。 后二名异。 小乘六名行净。 七名行断净。 以小乘趣灭尽故。 大乘六名行断。 七名思量菩提分法上上净。 以大乘中依其断超胜求。 如此七净即六平等。 以合度疑见二为一。 度疑见平等故。 若约位辨。 戒定在见道前。 次三在见道。 后二在修道。 言超过所余诸有情界者。 即是第十教化众生净平等深净心。 大悲化益超过二乘异生等类。 此十中前九自利后一利他。 言及以诸法如其平等者释平等名也。 当地论云以于平等中心得清净故名平等深净心。 若依测师。 言谓无等觉与诸觉等者。 是经中前三句是诸佛法。 言及以诸法如其平等者。 是经中后七句是随顺诸佛法。 第二明善观谛。 云多分希求智胜性者。 住五地中多分希求观诸谛智。 于四圣谛至应知其相者。 准经本有十四谛。 四是本十是末。 末解本四非有别法。 十谛者。 一世谛。 二第一义谛。 三相谛。 四差别谛。 五说谛。 六事谛。 七生起谛。 八尽无生谛。 九入道谛。 十菩萨诸地起佛智谛。 初二谛即真俗二谛。 次四名苦谛。 次一名集谛。 次一名灭谛。 后二名道谛。 前之九智化小乘人。 后之一智化大乘人。 彼经广说。 此中但有略义。 谓依晓悟他乃至名如此说者。 谓依晓悟他等。 初三奘法师两释。 依晓悟他此一句。 谓以四圣谛教二乘。 二乘非佛乘故说为他。 依自内智此第二句。 谓以教大乘种姓众生。 大乘种姓众生是佛自乘。 故名依自内智。 依俱处所此第三句。 谓前二是别教。 此一句是总教。 大小二乘为此二乘别总人等说四谛名为此说。 又释。 此三句即三转法轮。 依晓悟他是示相转。 谓示谛求他谓言此是苦乃至此是道。 依自内智是证相转。 谓此苦我已知乃至此道我已修。 依俱处所者谓劝转。 谓教言此苦我已知汝应知乃至此道我已修汝应修。 为此三转故说名为此说。 即为三行相也。 次即谓三藏。 契经是经。 调伏谓毗奈耶是律。 本母谓摩呾理迦是论。 由此三藏故我说四谛名由此说道前三故合为六种也。 依于现在众苦自性是苦谛。 依于未来苦因生性是集谛。 依于因尽彼尽无生是灭谛。 即因尽之灭果尽之灭。 依于修习彼断方便性是道。 如此说四谛名如此说。 即十行相也。 测云。 晓他者。 即地论说十相智中前之九智是作小乘智。 对大名他。 依自内智者是后之一智。 对小名自。 此二句智即十相智。 依俱处所者四谛智通摄自他名俱。 为此三句说两门智。 依于契经等者。 此三句智由三藏教故说。 依于现在众苦自性等者。 此两门智所缘境。 如此说者。 此四谛道理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实法分别智观。 即此四谛差别说十谛为教化众生方便智。 如是于谛善巧菩萨已下第三明毁坏诸行悲愍有情。 以慧正毁者。 地经云。 如实知一切有为行皆是虚妄诈诳或凡夫。 摄受乃至心支正愿者是第四句。 及即于彼乃至皆悉成熟者是第五句。 谓即以意乐正愿为能摄。 正念慧行等是所修起念慧惭愧等。 诸胜德中念慧在初。 故言念慧为上首。 诸作意乃至成熟有情者是第六句。 如契经说已下第七明引支世间工巧业。 于中分二。 初明引支工业所由。 后结之。 前中有十二句。 初句是总。 后十一句别释。 所以善五论。 言能益有情世俗书论印算计等者。 是中书等有四种障对治。 四种障者。 一所用事中忘障。 取与寄付闻法思义作不作事已作未作事应作不应作事此对治故书。 二邪见濡智障。 以因论声论对治此二故论。 三所取物不守护障。 此对治故印。 四取与生疑障。 此对治故算数。 数者一一为二二二为四如是等。 算者一从十横如是等。 其余一切已下第八明善根清净。 牟婆罗宝者。 当此言玛瑙宝。 谓前地于金上已加末尼宝。 今此地更加马瑙宝。 受生多作已下第九明受生。 珊都史多此名喜足。 此即摄报果中在家之果。 若在人中亦有出家之果。 所有威力当知此说千俱胝数者。 是第十句也。 缘起相应增上慧住中问解结。 解中有十。 一初明十法成满得入此住。 如地经言。 当以十平等法得入第六地。 何等为十。 一者一切法无相平等故乃至广说。 今此中云谓于一切法由有胜义自性平等性故乃至有无无二平等性故等者。 如旧地持有一二等数标名。 此论有十一故字。 不可数之。 且准旧论言。 一者第一义自性平等。 当此中第一由胜义自性无相平等性故。 即当经第一一切法自性无相平等。 此中意谓由缘胜义理故一切法平等。 如旧论第二无言说行无相平等。 当今云言说造作影像无相平等性故。 当经言第二无想平等也。 此中意谓一切言说造作影像等皆由想起。 今此相亦无。 无想平等也。 于理本无相有是妄生故。 如旧云三者无生平等。 当今言即由此相自然不生平等性故。 当经言无生平等。 景言。 即前依他因缘生法无自然生故名无生平等。 基解。 此意谓即由此心想无故自然无名苦生。 又即由此于言说造作依他性平等故执有自然生者。 此自然不生但是因缘生故言无生平等无自然生也。 前解为胜。 如旧论言四者因缘不超平等。 当今因亦不生平等性故。 当经云无成平等。 今又云自然与因皆不生故者。 双牒前二句以起后也。 经言无成平等者。 疏云以无生故亦无苦性。 成起现前。 三藏云。 因是能成果是所成。 执有自在天等为因。 因既不能生。 故言不成平等。 以从因缘生故。 自然与因皆不生者。 谓执有自然生及自在天等为因生皆不成也。 基更解云。 生前不平等谓心想造作等无故苦自然不生。 非但自然不生。 今因亦无故不成平等。 自然与因皆不生者。 即双重解果因俱生义。 即第三不生第四不成平等也。 如旧云第五毕竟寂灭平等。 当今言毕竟本寂平等性故。 经云第五寂静平等。 此中意谓杂染本来寂静故。 若依基释第六是能照智故。 第五第六皆约真如为论。 三藏开此毕竟本寂平等性故一句。 成第五第六寂静平等本净平等。 次下句别是第七平等。 问曰。 此二何别。 如旧解第五离染因。 以第四三是离染果故。 今第六是明离净相对治灭。 今如何别解言毕竟本寂之言俱是。 旧经第五寂静平等一句正是真如。 下现有体事能取正智离诸戏论平等性故。 当旧离诸虚伪平等。 旧经本净平等即是正智离虚伪戏论也。 问曰。 如旧论文可通。 如经本净即真如云何通。 此第六是正智故。 义曰。 如经亦是正智照本寂故名本寂。 非体是本寂。 又解。 此现有体事等一句是经第七。 无戏论平等。 其第五六毕竟本寂。 开之如前。 景言亦同。 如旧论云。 第六离诸虚伪平等。 当今现有体事能取正智离诸戏论平等性故。 当经云第六本净平等。 此中意谓真如体相常净。 故举能证智以显。 如旧云第七无取舍平等。 当今远离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 旧经第七一切法无戏论平等。 此中意谓远离能所分别戏论相故平等。 基言。 远离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 即此烦恼众苦杂染离系解脱平等性故者。 当地持第七取舍平等。 当经第八无取舍平等。 若准经以毕竟本寂为二胜。 若合为一即开此故字为二。 虽然不依经文。 此中意者谓烦恼众苦得解脱故一切取舍平等也。 如旧云第八一切法离平等。 当今言即此烦恼众苦杂染离系解脱平等性故。 经言第八一切法无取舍平等故。 此中意谓于染净法无舍取相故平等。 景云。 此一复次地经无也。 如旧言第九妄想境界如幻如化平等。 当今言分别所执境界自性如幻化等平等性故。 经言第九一切法如幻梦影响水中月镜中像炎化平等故。 此中意谓我我所实非有故平等。 如旧云第十妄想境界有无无二平等。 当此中言无分别智所行有无无二平等性故。 经言第一一切法有无不二平等故。 意谓若成若坏无二相故。 如是菩萨住此住中下第二明觉悟缘起生解脱门。 以一切种缘起正观观察了知者。 如地经说十番观因缘集法。 所谓因缘分次第故。 一心所摄故。 自业成故。 不相舍离故。 三道不断故。 观先后际故。 二苦集故。 因缘生故。 因缘生灭缚故。 随顺有尽观故。 如彼经论广释故。 言一切种正观依缘起智能引发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者。 观缘起生灭故。 无我故是空行。 以有生灭无常流转道理及断之得无为故名无相行。 以是有漏有为深可厌坏不生希愿故名为无愿。 是此中意也。 由是因缘已下是第三一切邪想不现行句。 菩萨如是善于胜义至一切有为。 是第四方便摄受生死句。 谓菩萨善达真如故悲愍有情。 知烦恼系故众缘合故离我我所及诸染污。 不是离烦恼众缘合外别有系有情。 如是知故不舍生死住在涅槃。 为愍有情不应永灭一切有为入般涅槃。 应入生死教化有情。 是此中意也。 如是乃至而亦不住者。 是第五无着智现前等句。 经云菩萨作如是观已。 起大悲故不舍一切众生故。 即时得无障碍智门现前名般若波罗蜜行。 光明现前照已。 为满助菩提分法因缘。 而不与有为法共住。 观有为法性寂灭相亦不住其中。 欲具足无上菩提分法故。 论言无障碍智者。 谓如来智。 然此未成熟名为光明现前。 基言。 谓无着智现前故不染生死。 般若智现前故不入涅槃。 前谓正智后谓后得智。 又俱通二智且约智悲二行别之。 言又即此住有勐利忍等者。 如经言菩萨住现前地般若行增上成熟。 得第三利顶忍随顺如实法无有违逆故。 测云。 此即于第七前方便上品忍。 如是乃至当知亦尔。 是第六证得无量三摩地。 如经云。 是菩萨住此地得信空三昧。 乃至第十离不离空三昧。 是菩萨得如是等十空三昧门上首百千万空三昧门现前。 余二三昧亦尔。 由此乃至意乐不坏者。 是第七句。 如经言。 菩萨住此地。 复转满足不坏心决定心。 乃至第十满足方便智行心。 论不坏心者坚固不退故。 是不坏心有九种。 一信观不坏如经决定心故。 乃至九化众生行不坏如经满足方便智行心故。 于一切种乃至不能引夺者。 是第八于佛圣教不可引夺功。 基师解云。 何故前初地非他引今复论之。 且义别初地。 谓真如教非他引。 或一切教非他引。 非总相非他引。 非别相非他引。 今此于一切种圣教非他引别相中非他引也。 余如前说已下是第九善根清净句。 今此地中如瑠璃宝珠。 于前金上庄也。 即一切地准前当知。 言四风轮者。 或四方也。 风受生多作已下是第十。 第十一句可知。 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中问解结。 解中有十二。 初明妙慧所引进道胜行成满得入。 已得十种妙方便慧者。 此慧即是入住方便所引世间不共一切有情而于一切世间进道胜行。 景言。 行随世间故为共。 世法不染故名不共。 趣求彼地名为进道。 学后地行名为胜行。 基云。 此进道胜行作有相行缘事相有差别故名世间。 非涅槃乐之所缠缚故名不共。 以体是无漏故以有相故亦名为共。 有情所不能行故名不共。 作缘事相故名共。 测言。 由智不住生死故名不共。 由悲不入涅槃故名为共。 如经广说应知共相等者。 地经言菩萨善具足六地行已欲入第七地者。 当以十种方便智支起殊胜行入。 何等为十。 乃至广说。 论主判十为四。 初一名为身财因事。 第二名为护恶因事。 第三名为护善因事。 后七名为化生因事。 今此中云谓依能起世间兴盛摄受福德者。 意谓依能起世间兴盛因之事菩萨行之摄受福德也。 即第一身财因事。 经云善修空无相无愿而集大功德助道故。 二依于有情利益安乐增上意乐者。 诸多于有情而起于恶。 故有情是恶因。 今以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于彼有情故不起恶也。 即是护恶因事。 经言入诸法无我无寿命无众生而不舍起四无量故。 三依为菩提福德资粮菩提分法后后胜进者。 为证菩提果故速集资粮也。 即护善因事。 经言起功德法作增上波罗蜜行而无法可取故。 四依不共声闻独觉者。 即是化生因事。 七门中第一愿力取生作上首教化余众生故。 经言得远离三界而能应化起庄严三界行故。 五依有情界者。 是第二门说对治故。 经云毕竟寂灭涅槃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瞋痴涅槃行故。 六依诸法界者。 是第三门为灭诸障故。 经云随顺幻梦影响化水中月镜中像自性不二而起涅槃无量差别心故。 七依诸世界者。 是第四门于大法众会集故。 经云善知一切国土道如虚空而起庄严净佛国土行故。 八依诸如来身智者。 是第五门见闻亲近供养修行生福德故。 经云知诸佛法身自性无身而起色身相好庄严行故。 九依诸如来语智者。 是第六门转法轮故。 经云知诸佛音声无声本来寂灭不可说相而随一切众生起种种差别庄严音声行故。 十依诸如来心智者。 是第七门所问善释故。 经云入诸佛于一念顷通达三世事而能分别种种相劫数修行随一切众生心差别观故。 菩萨与彼共相应故已下第二明通达如来境界起无间缺加行。 从初乃至如来境界者。 谓与前十种妙方便慧共相应故。 能达一切如来境界。 以前慧所行处是佛境界故。 言及为彼起无功用无相等乃至不远离道者。 景言。 八地之中真观无功用故。 言无功用无相无分别。 俗观仍有功用。 能知俗谛犹如幻化。 故云无异分别。 八地观彼二谛境界名观无量佛境界。 二观但起名起无间。 真俗双观复名无缺。 今七地菩萨为起八地如此观行故。 精勤修学一切威仪。 若行若住恒常作意。 一切位中不远离道。 基云。 又为佛境界故起无功用无相无遍计执分别。 无量后得智依他分别。 观诸佛境界起无间缺。 常精勤学一切威仪行住作意不离心口身而作是行。 于一切分位行是不远离之道也。 此无功用无相观佛境界是道。 于威仪中行住作意一切分位不远离之。 故下结文云通达如来境界起无间无缺勤加行故。 彼于一一心刹那中已下第三明一一刹那圆证一切菩提分法。 地经言菩萨于十地中悉具足一切助菩提分法。 但第七地胜故得名。 乃至广说。 今即于此第七住中具足发起一切佛法觉支圆满者。 于七地中念念恒起十波罗蜜故。 言具足觉支圆满。 此住菩萨加行行圆满所摄故者。 功用究竟也。 妙智者。 则空方便智也。 神通行清净者。 引发世间殊胜行。 离相修习名为清净。 能入第八住者。 功用行终得入八地无功用位。 若依测师等释。 从此住菩萨加行行圆满所摄故至能入第八住故者。 判为第四有加行行圆满摄句。 从由是菩萨已下乃属第五句。 今取景师判文。 顺下结故。 由是菩萨此住无间下第四明安立染污不染污。 谓第八地无功用故一向清净。 七地有功用故名杂。 此第七地初得无相是第八地前导故名不染。 未得根本无相尚有功用有所希求未能任运无相故堕杂染。 今此住中已下第五明有加行行圆摄句。 如地经云。 菩萨住远行地中不名有烦恼者不名无烦恼者。 何以故。 一切烦恼不行故不名有烦恼者。 贪求如来智慧未满足故不名无烦恼者。 景云。 修断烦恼上中二品在见道中已伏不行。 为众生故七地已来仍起。 下品烦恼时复现行。 今言贪等上首烦恼皆悉除断。 据七地中入观时多出观起惑时节极少。 以从多故言贪等皆悉除断。 基云。 此住一切贪等皆悉除断。 据地满心非八地心断。 如是或如佛地论自当分别。 当知此住非有烦恼下释云。 一切烦恼不现行故地满为论。 如前释非离烦恼下释云。 求佛智未得。 由有相似爱佛菩提执在故非离烦恼。 故下结文言有加行行圆满故。 如是行者已下第六明三业清净。 依于意乐清净业转世间功巧业皆得圆满。 所以偏明。 第七地中功巧业满者。 凡是工巧营造必便功用所作事成。 从初发心为利众生学诸工巧依求财物拟行给施。 乃至七地所学工巧方始妙成。 以第七地功用究竟工巧成满故也。 佛赞则行不赞不行。 如四地说。 于第五住已得工巧。 今至七地转得圆满。 故三千世界共许为师。 略不言除等位菩萨。 以等位菩萨亦不相师故。 第八地中诸静虑等如异熟住不须加行任运现前。 今此地中未能任运。 如第八地异熟住故有功用。 故诸静虑等方能现前。 由修行相现在前故。 地持与此少异。 彼之一切禅定菩提分法皆现在修而不受法报。 此诸菩萨已下第七明逮得不共二乘三摩地。 如是方便乃至三摩地门者。 地经云。 菩萨住第七地中入名善择智菩萨三昧等。 乃至菩萨如是大智通门满足上首十三昧。 能入百千菩萨三昧门净治此地。 旧论云。 菩萨于此住思惟方便入善伏三昧。 生百万三昧。 菩萨如是一切烦恼皆悉远离乃至勇勐加行者。 景云。 七地菩萨由离诸惑一切分别所随三业皆悉不行。 而不舍离寻求菩提勇勐加行。 基云。 由有微细分别难可了知。 无麁分别故名为无相。 前地等有麁分别名有相。 此皆随顺菩提之分别故不舍离。 妙善修治无生法忍之所显支者。 长入真观无生法忍念念增明。 故言善修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即正证无分别智。 又诸菩萨已下第八明念念能入灭定。 第六住中所入灭定今此住中念念能入者。 景法师云。 但言第六住不前五住者。 举终显始。 从初地至六有出入观异不恒灭定故举第六。 类显前五亦暂入灭。 亦可前三地相同世间不论得彼灭。 四五六相同二乘。 四地初得道品无漏譬于初果未得灭定。 五地菩萨如第二果亦未得灭定为此不论。 六地菩萨譬第三果得灭定故所以偏论。 七地菩萨得无生忍如阿罗汉故念念中恒入灭定。 问若七地念念恒入灭。 是则二智究竟不行。 答据堪能念念入。 未必念念恒入灭。 若据真观离相假名灭定。 即念念入也。 三藏云。 西方两释。 一云。 八地已上方入灭定。 七地已下顿悟菩萨即不能入。 所以者何。 七地已来超三界惑而现在前故不能入。 今云六七地中能入灭定者。 据正体智相应定数缘寂灭故名灭尽定。 非二十四不相应中灭尽定。 一云。 初地已上皆入灭定。 故楞伽云。 佛告大慧。 从初地乃至六地入灭尽定。 声闻缘觉亦入灭定。 乃至声闻缘觉即不得入。 七地菩萨念念入灭定。 今云第六地所入者。 以第六地中分得无相故能伏烦恼。 能伏烦恼能破入灭定障。 又三藏云。 六地已还由作无量加行方入灭定。 第七地亦由方便欲入即入。 是故假设为言能念念入。 非谓相续义故名念念。 所以然者。 六地已还亦有多刹那相续入故。 然此菩萨甚希有奇业至能不作证者。 重显七地菩萨常入真观实际境中。 而不作证起利他行。 彼由如是已下第九明现行一切有情不共世间行。 景云。 能行一切同有情行异于菩萨所行妙行故言不共。 菩萨妙行虽同世间而非彼性。 如经广说。 测云。 虽复处染而不染着故云不共也。 此中总义下出彼所指经中现同有情相似之行。 总义有八。 一同福业事。 二同摄受亲属徒众事。 三同异生求受生事。 四同初发心者发起进求三解脱住。 五同信乐下乘为他调伏事。 六同受用诸欲差别事。 七同外道为佛回转事。 八同世人随他心转随大众转。 余如前说下第十明善根清净。 受生多作已下第十一二受生威力文相可知。 基云。 此地中十二段又如结准配知。 第五有加行行圆满摄故者。 着上文似与第四颠倒结。 第四合第五。 第五合在第四。 三藏云。 此第五有加行行圆满者。 即是今此住中一切贪等皆悉除断。 以有加行行圆满故所以断除余惑。 还是依次结非颠倒法。 无加行无相住中问解结。 解中有十一。 初明入一切法第一义智成满得入。 桉地经说。 一入一切法本来无生。 二无成。 三无相。 四无出。 五不共。 六无尽。 七不行。 八非有有性。 九初中后平等。 十真如无分别入一切智智。 论释彼忍于四种无生中应知。 一事无生。 二自性无生。 三数差别无生。 四作业差别无生。 初七句是事无生。 后三如次配后三无生也。 如远师等释云。 一切法无生有十句。 解此无生之智名入智也。 今更言一切法第一义。 谓除二执所显真如。 今明除二执及所显真如名入一切法第一义智。 谓依三世如其所应下出十种。 景云。 此与十地文非无少异。 大意相似。 基云。 如地持文。 可是疏家别解之。 今文之不具十法。 十法谓依三世如其所应。 随于三世有此计执故随所应。 此十皆除遍计所执。 本来无生等十句如次配。 地经释言。 远师云。 谓于三世者。 此第八地以前七地为过去。 当地名现在。 余后二地名未来。 此中初四当配三世。 其义云何。 于过去有初二谓无生无起。 现在无相。 未来无成。 过去分为二。 初地名生。 二地至七地名起。 言无生谓无初地净法生。 无起者无二地以去起。 起即起作。 此二谓除过去计。 言无相者。 执当八地有无生法忍相。 今除此执相言无相也。 即现在也。 言无成者。 谓无九地以去乃至成佛菩提。 有此成佛菩提执。 今併除之。 以旧论但有此四。 无次三种。 有后三种。 测言。 三藏依勘梵本华严经有十种无生观。 一无生。 二无起。 三无相。 四无成。 五无失。 六无有有性。 七无流转性。 八无止息性。 九初中后平等性。 十于真如无倒证入无有分别平等性。 此十种与大本华严及十地论所释经本有同。 大本华严经十句中前五句一向同之。 无第六无有有性句。 无来无去二句当此无流转性无止息性也。 无初无中无后一句亦如十地论。 彼论云。 初中后平等。 后入如来智一句语略。 亦不当梵本地论。 经云。 初句与梵本同。 第二句无成者与梵本颠倒。 彼梵本无成在第四也。 第三无相句亦当梵本。 第四无出此亦颠倒。 当梵本第二无起句。 第五无失亦与梵本同。 第六无尽第七不行不当梵本。 第八非有有性当梵本第六无有有性。 后二大分与梵本同。 今依梵本华严经以配释此文。 如三藏所释。 言谓依三世如其所应本来无生无起无相者。 释家具有二释。 一言于真如中无未生事故云无生。 无曾起故言无起。 无现在相事故言无相也。 若依次第。 先说过去。 次说未来。 后现在。 然不依此次第。 故言谓于三世如其所应也。 一言本来无生者无过去生。 无起者无未来起。 无相者无现在相。 若依次第。 初说过去。 次说现在。 后说未来。 然不依次第。 故言如其所应也。 此上三观约三世果事以辨无生观。 依余因性无成无坏者。 一切有为是因。 能生诸法名为成因。 亦能灭诸法名为坏因。 以其真如不能成能坏余因故。 言依余因性无成无坏。 此两因观约余因性以辨无生观。 此上五句约彼事明无生观也。 依第一义毕竟离言者。 以第一义真如不可言说故。 以依他性虽是离言自性犹可为名言所显。 今此真如实性是离言自性毕竟不为名言所显。 故言毕竟离言也。 诸自性事者。 即此真如是诸法实性。 故言自性事。 事者体事也。 言说造作影像自性者有二义。 一言说影像自性。 二造作遍计所执影像自性。 由体相故及因性故都无所有者。 无有有性而有二义。 一无有以无诸自体相故。 二无有性谓无有有家因性。 由体相故者即当无有也。 因性故者即当无有性也。 此体相及因性由无所得故。 故言都无所得也。 又释。 言由体相故者。 成上言说影像自性。 及因性故者。 成上造作影像自性。 如是二种都无所有也。 此即约体性以辨无生观为第六句。 即由如是杂染体性无流转性者。 于真如上无十二缘生流转性故言无流转性。 即第七句。 无止息性者。 依真如上亦无十二缘生还灭性故言无止息性。 止息依流转。 流转既无止息亦无也。 是为第八。 依此无智邪执为因至一切时分染平等性者。 由十二缘生以无明恶见为因。 于彼离言诸有体事即是因所生事。 于真如上无初中后。 初中后两释不同。 一约三世辨初中后。 过去名初。 未来名后。 现在名中。 二约能引所引能生所生以辨初中后。 能引所摄无明行为初际。 所引识名色六处触受及能生爱取有为中际。 所生生老死为后际。 今此真如无此三位差别。 故言依此无智乃至染平等性也。 是为第九。 依于真如至平等性故者。 此约能观智离于分别显平等理性以辨无生。 是为第十句。 言能除杂染者。 即地经云。 是菩萨远离一切心意识忆想分别无所贪着如虚空平等入一切法如虚空性。 此文以释伏难。 上来约真如等无遍计所执以辨无生。 恐行人无分别智亦被除遣故有此文。 三藏解云。 远离一切心意识忆想分别者有二释。 一云。 分别诸法自性。 亦意识分别差别名忆想分别。 一云。 远离一切心意识者。 远离八识心王。 分别者。 远离数法分别也。 无所贪着者。 翻译家错。 应云无所滞碍。 论释于下地中有三事胜。 一无功用自然行。 如经无所贪着故。 三藏云。 总明无生智。 无有功用无所滞碍。 如虚空平等者。 论云。 二遍一切法想。 三藏云。 此明后得智。 遍缘诸法如虚空。 入一切法如虚空性者。 论云。 三入真如不动自然行故。 三藏云。 亦是正体智缘智虚空平等真如也。 言得入第八纯清净住。 基云。 以有漏心隔故名杂。 纯无漏名纯净。 此八地上相续家释。 七地有功用故名杂。 八地无故名纯。 言隔不隔此八地去有漏心间超家义。 测云。 一向烦恼不行故名纯。 住此住中已下第二明由前观得无生忍。 于无生忍证得第一最极清净忍者。 初地亦得无生忍。 此二何别。 基解。 如显扬第六。 无生忍有三种。 所执性名本来无生忍。 依他名自然无生忍。 圆成名苦垢无生忍。 其初地证断二分别执故名得本来无生忍。 八地以去真俗双行得自然苦垢二无生忍。 又八地以去证一味纯观真如故名得苦垢无生。 以前证得余无生忍。 又以前得分段无生忍。 八地以去证变易无生忍。 又初地等不入恶道无生忍。 八地以去非有漏心间生无生忍。 于一切法正寻思已者。 三藏云。 七地已前皆有寻思及如实智。 今云正寻思已者。 由前第七地寻思力。 第八地已上如实智生。 非第八地有寻思。 所以然者。 八地已上于一切时恒入人法二空观故。 又解。 复有出观非加行法故不作寻思观。 尔时乃至永不复生者。 景云。 昔已来由邪分别妄法恒起。 今已不起分别。 因未来妄法永不复生。 测云。 于此八地中一切人执及意识法执皆不现行。 故云一切邪分别执皆悉远离。 此如实智乃至极清净忍者。 景云。 功用位修有未清净。 今此八地如实智观离功用故名极清净。 此如实智即无生观。 此文即说八地犹作寻思如实智观。 将知九地十地亦作此观。 唯诸如来永离寻思十地犹有。 基云。 何故不论四寻思。 寻思是由非无生忍。 以是唯有漏故。 如实智通无漏。 是此八地无生忍体。 故前二文重解无生忍智。 故前云此复云何。 谓诸菩萨由四寻思于一切法正寻思已若时护得四如实智。 故知此智即是忍体。 有寻思已之言。 故知寻思不在八地已去。 以无有漏心故。 以前皆有有漏心故。 其后得智但相似作义无妨。 其实作寻思唯有漏。 意欲引生无漏如实智。 无漏智既称法即是如实。 何故更作寻思观引生如实智。 假设作时位是相似非真作之。 是诸菩萨已下第三明除四灾患。 旧名离四恼。 景师云。 地经说三喻。 一灭定喻。 二梦寤喻。 三生梵天喻。 今此所明四种灾患是彼喻中所离过也。 初二是彼灭定喻中所离之过。 谓第一即彼灭定喻。 合云住报行成。 第二即彼云离身口意务。 第三即彼第二喻。 合云从初已来见诸众生堕四大河发大精进力广修行道至不动地即离一切想有功用行等。 第四即彼第三喻。 合云一切佛心菩萨心菩萨心涅槃心不行何况当行世间心也。 泰师云。 言四者除断有微细相现前行者。 菩萨入观之时麁细相俱不起。 出观之时细相犹起。 今入八地无出观。 故除断微细现行取相也。 又此菩萨于深住极生爱乐者。 是第四句。 即于如是法门流中至神通事业者。 是第五句。 地经云。 菩萨得此不动地已。 本愿力住故。 诸佛尔时彼法流水门中与如来智慧。 乃至蒙佛七种劝。 一劝汝为成就诸佛法故勤进莫舍此忍门。 二劝虽得寂灭解脱当愍念众生。 三劝应念本愿悲智。 四劝莫共二乘伹求法性。 五劝观佛无量身立等应起示现。 六劝为得如来无量法门故应起此法。 七劝应观通达十方无量国土众生法差别事。 广释如彼经论。 基云。 问此住菩萨无功用。 何假须劝。 义曰。 以得无相故名多入无相。 不乐进修。 诸佛七劝令起无相观。 起无相观已。 自然如异熟任运胜进不待加行。 如是蒙佛觉悟劝导引发无量分身妙智者。 是第六句。 地经云。 金刚藏语解脱月言。 佛子若诸佛不与此菩萨起智门转者。 是菩萨尔时即入涅槃弃舍利益一切众生。 以诸佛与此菩萨无量无边起智门故。 于一念中所起智业愿从初发心以来乃至竟第七地。 百分不及一云云。 乃至非算数譬喻喻所能及。 所以者何。 佛子先以一身起行智故。 今此菩萨地中得菩萨无量身差别故。 集无量行力故等。 乃至广说。 基云。 引发无量分身者。 即引发令生五分法身也。 得十自在下第七明得自在。 桉地经。 先说三自在。 谓器世间自在行。 众生世间自在行。 智正觉自在行。 次观说十自在。 此中但说十自在。 得自在故随所欲住如意能住者。 此明命自在。 随乐安住静虑至如来能住者。 明心自在。 若暂思惟乃至悉能现行者。 财物自在。 普于一切能惑生业者。 明业自在。 及于一切后生处所自在往生者。 明生自在。 随所爱乐至皆能起作者。 如意自在。 一切妙愿至皆佛称遂者。 明愿自在。 随于事物至皆成无异者。 胜解自在。 随所欲智所智境界皆如实智者。 明智自在。 普于一切名句文身皆得善巧者。 明法自在。 如是菩萨乃至应知其相者。 第八明自在胜利。 按地经云。 菩萨得十自在已即时名为不可思议智者等乃至广说。 论释大胜者有三种大。 一智大。 二乘大。 即三业净。 三彼二住功德大。 广释如彼。 又能弃舍下第九善根清净。 按地经云。 佛子譬如本真金。 善巧金师作庄严具已。 系在阎浮提王若头若顶。 阎浮提人余宝庄严具无能夺者。 如是菩萨住不动地。 彼诸善根一切声闻辟支佛乃至七地菩萨所不能坏。 菩萨得以地大智光明灭诸众生烦恼闇障。 又言。 譬如千世界王大梵天王能于一时流布慈心满千世界。 亦能放光遍照其中。 如是菩萨住此地中能放身光照十千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众生。 渐能灭除诸烦恼火令得清凉。 此住菩萨受生威力至应知其相者。 第十一句也。 受生者。 地经云。 菩萨住是地中。 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 自在最胜。 威力者。 如经说。 于一念间得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昧及见佛等。 乃至广说。 无碍解住中问解结。 解中有七。 初明于第八地甚深住中不生喜足入胜进地。 经明十句为法师方便。 今此中云甚深不生喜足者。 即当经中第一句。 经云。 佛子菩萨以如是无量智善思量智更求转胜深寂灭解脱故。 复于增上智殊胜性爱乐者。 当经第二句。 经云。 复转求如来究竟智故。 随入者。 当经第三句。 经云入如来深密法中。 余之七句此中略也。 亦可随入言即通摄后八句也。 基云。 问前八地除四患中。 第二除断于上清净住。 精勤思慕。 何故此地上有于智殊胜性爱乐趣入。 义曰。 前有所希求是染法执。 七地起之八地断之。 今此地但无漏观中爱乐智胜无碍解非染法执。 故不同前也。 是诸菩萨至应为他说一切诸法者。 是第二句。 基云。 问何故八地已上名无加行。 此地有超加行智之言。 义曰。 前七地中于上解脱须勤加行方乃趣得名加行。 于佛地中欲为有情说法任运而说非加行。 今此住已趣入上解脱。 故无加行智任运如异熟增胜。 然欲为有情说法时不能如佛任运说。 须作意起说。 即无漏观中起作意说法名起加行。 故不同前。 普于一切说法所作下第三明此所作事如实知。 地经明稠林有十一。 一众生心行稠林。 二烦恼行。 三业行。 四根行。 五信行。 六性行。 七深心行。 八使行。 九生行。 十习气行。 十一三聚差别行稠林。 三藏云。 信者错翻。 应是胜解。 故华严经云胜解脱也。 今此文云当知此中说法所作者。 正出稠林。 此下文相极难。 三藏勘释论以释此文。 言谓于一切近稠林行者。 此总举十一稠林。 如心行等十一稠林即是菩萨所观境也。 如此杂染如此清净者是心行稠林也。 即染净心行故。 由此杂染者即是烦恼稠林业行稠林。 由此清净者是根行稠林。 谓信等五根也。 若所杂染者若所清净者谓信行稠林。 即是胜解。 若与烦恼相应名所杂染。 若与清净法相应若所清净。 若非一向者说性行相稠林深心行相稠林。 是菩萨所观。 或是有性或是无性非一向也。 若是一向者是使行稠林心生行稠林。 谓诸属烦恼一向染故。 菩萨息苦等五生是清净故之言一向也。 问伎行稠林与前烦恼稠林何别。 答烦恼是上心。 使是种子。 故有此别。 若通二种者。 谓习气稠林及三聚行稠林。 此通摄性行稠林等四种习气故云二种。 又摄三聚有情故云通二种也。 景师云。 谓于一切近稠林行如此杂染如此清净者。 总举染净法也。 由此杂染由此清净者举净因也。 若所杂染若所清净者明染净果也。 若非一向者邪定正定聚也。 若通二种者通三聚也。 言稠林行者。 如经说有十一。 地论云。 稠林者众多义故。 难知义故。 行者不正信义故。 广说如彼论。 如是菩萨已下第四明方便善巧成大法师。 云于说法中方便善巧者牒上第二句。 于说所作方便善巧者牒上第三句。 基言。 说法威仪名于说善巧。 称机宜说名于说所作。 又所诠合理名于说善巧。 称机益物名于说所作。 于一切种成大法师者。 地经云。 菩萨住善慧地中。 略说作大法师住在大法师深妙义中护诸佛法藏。 论释是中说者持者二句示现。 住在大法师深妙义中者有二十种能作法师事。 一时。 二正意。 三顿。 四相续。 五渐。 六者次七句义渐次。 八示。 九喜。 十劝。 十一具德。 十二不毁。 十三不乱。 十四如法。 十五随众。 十六慈心。 十七安隐心。 十八怜愍心。 十九不着利养名闻。 二十不自赞毁他。 乃至广释。 获得无量陀罗尼门者。 经云。 得众义陀罗尼。 乃至第十得种种义陀罗尼。 得如是等陀罗尼门。 满足十阿僧祇百千。 于一切种音词支具剖析善巧者即词无碍。 辩才无尽者乐说无碍者也。 成就如是法陀罗尼领受堪能者。 如经云。 是菩萨于一佛所以十阿僧祇百千陀罗尼门听受法。 如一佛听法余无量无边诸佛亦尔。 菩萨由此胜无碍解引发言词能坐如是微妙法座者。 由余三辨引发词辨。 所作自在。 堪昇法座。 广说四无碍。 如彼经中。 若于是中者。 释论云。 谓说法时大集会中也。 若于是处者。 谓说法国土处也。 宣说正法尽所有门者。 随其根宜说正法尽彼法门。 若由此故乃至皆悉成就者。 由此机根于诸有情或谓劝导或谓慰喻。 此等堪能悉皆成熟。 善根清净受生威力如经应知者。 第五六七句也。 善根净者。 如经云。 譬如真金作庄严具已系在转轮圣王若头若项。 一切小王四天下人所有一切诸庄严具无能及者。 如是菩萨住此地中善根转胜明净。 一切二乘及下地菩萨所不能坏。 又云。 譬如大梵王三千世界中所有一切深稠林处皆悉能照。 如是菩萨住此地善根光明照诸众生烦恼心稠林处照已还摄。 受生者如经说。 住此地中多作大梵天王。 得大势力主三千世界于中自在。 威力者如经说。 于一念间得十阿僧祇百千佛国土微尘数三昧及见佛等。 乃至广说。 最上成满菩萨住中。 初问。 次解。 后结释会名。 解中准下结文。 既无别结。 是则文难开判。 若依地论。 第十地中有八分差别。 一方便作满足地分。 二得三昧满足分。 三得受位分。 四入大尽分。 五地释名分。 六神通力无上有上分。 七地影像分。 八地利益分。 今此文但有前六略无后二。 今准前来判为九句。 初明九地行满堪入十地为灌顶王。 地论名方便作满足地分。 如经说。 佛若菩萨如是无量智善观智乃至第九菩萨地善释智。 善满足清白法等。 乃至名为得至一切种一切智智受位。 地论释地方便作满足地分者。 于初地至九地中善释智业应知。 此善释智有七种相。 一善修行故有三句。 如经善满足清白法集无量助道法善摄大功德智慧故。 下有六相配经下六句。 广释如彼。 得离垢等乃至现在前故者。 第二明得三摩地现前。 地论名三昧分。 言得离垢等无量无数胜三摩地者。 如经言。 佛子菩萨随顺行如是智得入受位地。 即得菩萨名离垢三昧而现在前。 乃至第十名现一切诸佛现前住菩萨三昧而现在前。 如是等上首十阿僧祇百千诸三昧门皆现在前。 言作彼所作者。 当彼经中次云菩萨入此一切三昧善智三昧方便乃至三昧所作正受。 言一切智智等者。 当经次云最后三昧名一切智智受胜位菩萨三昧而现在前。 得一切佛相称妙座乃至普能引导所化有情者。 第三明得一切佛相称妙座灌顶化导。 地论此名为得受位分。 如经云。 是三昧现在前时。 即有大宝莲华王出。 周圆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世界。 乃至广说。 论释是中得受位者。 随何等坐。 随何等身身量。 随何等眷属。 随何等相。 随何等出处。 随所得位。 随如是说六事应知。 乃至广释。 今此中云得一切佛相称座者。 是第一随何等坐。 坐处有十相。 一云生相。 如经即有大宝华王出故。 二量相。 如经周圆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故。 三胜相。 如经众宝庄严故。 四地相。 如经过世间境界故。 五因相。 如经世间善根所生。 六成相。 如经行诸法如约性境界所成故。 七第一义相。 如经光明善照一切法界故。 善照者名为正观故。 八功德相。 如经过诸天所有境界故。 九体相。 如经大瑠璃摩尼宝为茎等故。 十庄严具足相。 如经华身有无量光明众宝间错其内无量宝网弥覆其上故。 言身者是第二随何等身量。 如经说。 尔时菩萨其身殊妙称可华座等。 言诸眷属者。 第三随何等眷属。 如经说。 尔时大宝莲华王眷属莲华上皆有菩萨等。 得大光明往来普照者。 是第四随何等相。 如经说。 是菩萨昇大宝莲华王座。 及眷属菩萨坐莲华座入三昧已。 尔时十方一切世界皆大震动。 一切恶道皆悉休息。 光明普照一切法界。 一切世界皆悉严净。 皆得见闻一切诸佛大会。 第五随何等处者。 即是光明所出处也。 如经说。 何以故。 佛子是乃至功德智慧而现在前故也。 一切行相一切智智灌洒其顶等者。 第六随所得位。 如经说。 如是佛子尔时诸佛放眉间白毫相光名益一切智通。 乃至入彼顶时名为得位等。 基云。 谓以法水灌洒其顶名一切相。 此乃一切智智也所作也。 于彼解脱方便佛事等者。 第四明于解脱方便得如实智逮得无量解脱总持神通。 地论名入大尽分。 则有五种。 一智大。 二解脱大。 二三昧大。 四陀罗尼大。 五神通大。 今此云彼解脱方便佛事者是三昧大。 三昧能与解脱为因故。 言解脱方便佛事。 言得如实智者是智大。 逮得无量解脱者是解脱大。 陀罗尼门者是陀罗尼大。 大神通力者是神通大。 广说如彼。 及此增上乃至安立者。 第五明得大念智训词安立。 地论名地释名分。 释名有三。 一得大念力能受诸佛云雨说法故名法云。 二法身普覆复降注法雨灭烦恼尘故名法云。 三降注法雨生物善芽故名法云。 今此中云及此增上大念大智者。 是第一释名。 增上引发训词安立者。 是后二释名也。 然此释名下自当释。 今先略标以充分次。 及大神通增上引发者。 第六明神通事。 若依地论。 此下并有神通力无上有上分。 无上者比余众生神通力故。 有上者由比于如来神通力故。 善根清净者是第七句。 经云。 佛子譬如善巧金师善治此金为庄严具。 以无上摩尼宝珠间错其中系在自在天王若颈若顶。 其余天人庄严之具无能及者。 如是菩萨第十法云地中不可思议智行一切众生声闻辟支佛从初地乃至住九地菩萨所不能及。 又云。 譬如摩醯首罗天王光明过一切生处众生光明。 能令众生身心清净。 如是菩萨住此地中智慧光明乃至住九地菩萨所不能及。 受生者第八句。 经云。 菩萨住此住中多作摩醯首罗天王具足自在。 威力等者是第九句。 经云。 于一念间得十不可说百千万亿那由他佛世界微尘数三昧及见佛等。 广说如经。 当知已下第三结释会名。 文分为三。 初结上略说。 次指经广说。 释会异名。 又此菩萨自如大云未现等觉无上菩提若现等觉者。 基云。 第十地有三心。 一入二住三满。 此满心中名等觉菩萨。 如来名妙觉。 其入住不名等觉。 若在入住二心若未现等觉。 若在满心各已现等觉。 又等觉是佛。 未必是等觉菩萨。 言此菩萨在当地未成等觉亦能化生如云雨说法。 若成等觉佛已亦能化生云雨说法。 言与佛相似。 如等觉菩萨名等觉。 上来广明住中别辨说。 自下总明。 文分有五。 初明修证分齐。 二明断障分位。 三明清净渐次。 四明摄前功德品中八法在此十三住中。 五明以大类少次第相当。 初中分二。 先通伏难。 后明诸住修证经劫多小。 前中难意。 十地菩萨一一皆修万行。 云何前说初地修檀二地持戒三地修定四地道品等耶。 故论为通。 如是所说后后住中支分功德非前前住一切都无然下品故不堕其数等者。 前地虽修未成满故所以不立。 至后地满方建立之。 泰法师言。 若依此菩萨十二住中所修功德性。 初种姓住中亦具足有。 然未成满故未立余十一住名。 虽有此释不及前解。 第二文中分三。 初总别分别诸住劫量。 次定劫大小辨修长短。 后明精进能转不转。 前中先别后总。 别云。 又即于一一住中至得成满者。 一一住中经中多水火风等大劫修习方满。 然一切住已下是总论也。 言此就恒常勇勐精进及言此即定等者。 景师解云。 初僧祇中行有兴废。 但是空过。 不修行时节却不取。 唯约智行以剋取时。 初地已去时行相扶无空过时。 以得净意乐故。 次经第三无数大劫乃至证得最上成满菩萨住者。 基师云。 何故此不言证得如来。 义曰。 此三劫皆在因故不言证佛。 佛三劫外故。 又前明二劫文皆有次第之言。 乃至证得极喜住等。 今此第三无次第之言。 故不言如来地。 但守自位。 第二定劫多小中言若就后说乃至不过此量者。 远师云。 以不思议经中百二十数作一僧祇量。 又解。 百二十数中初有百三为初劫量。 次有十四为第二劫。 复有三数为第三劫。 景师云。 此文分明。 又引璎珞经云。 第十地满更经多劫学象王步等方得菩提。 证三祇外更经多劫。 以小乘三祇满后更经百劫修相好业。 此事不然。 旧摄论云。 或说三祇或说七僧祇或说三十三。 今定明三大劫僧祇即得成佛不过不减。 此处论文言但经三无数大劫不过此量。 璎珞经就第十地中义分无数小劫。 于中修习象王步等犹是三祇数内而无有过。 泰师云。 以经正。 但以论主以多摄小故云不过。 又解。 论辨实义不同小论。 又云。 璎珞经者前秦世竺佛念译而今三藏不信。 备云。 璎珞经不在目录。 不堪用证。 第三精进能转不转中。 意谓地前行有兴废同住菩萨得有超。 初地上无起。 中劫者刀兵劫也。 大劫者水火劫也。 自下第二明断障分位。 此云三住断除二障。 是彼二障三处过义。 谓于极喜住中乃至入如来住者。 谓于初地断恶趣烦恼。 灭恶趣者多是分别。 从多为论故云断恶趣烦恼。 又伏修惑上中二品全不现行。 于第八地中断除惑上中二品。 伏其下品总不现前。 金刚心时顿断一切惑种子。 三藏云。 依对法说。 一切烦恼皆伏至后金刚方断。 此中文说第八地断者。 但断惑种体上有不调柔性亦名断麁重。 非断种体。 其初地中断见惑麁重并麁重所依见惑种子总名麁重。 第八地唯断麁重未除修惑种。 以修惑种于十地中所受报身分段变易所有功能助业牵生故留不断。 故第八十云。 于十地中但修所智障对治不修烦恼障对治。 泰云。 旧来诸师残气名为习气。 今则不尔。 烦恼种子亦名习气。 亦名随眠。 当知所知障品所有麁重亦有三种等者。 景云。 此云在皮肤实者多就树木。 树心贞固名实。 旧云皮肤骨。 亦名皮肉心。 此二种名通约情非情法为喻。 佛地皆断实者。 据解脱道证断名断。 类断烦恼障亦应名佛地断。 而言最上菩萨断。 有据无碍断。 类断所知障。 无碍正断亦应言最上住断。 此据影略互显。 基云。 何故烦恼障不言在皮等。 义曰。 烦恼有品。 以三品言之。 今此障不然。 故以在皮等言也。 三藏云。 此之据麁重不据所知障种子文。 备师据所知障。 于三住中乃至修断资粮者。 景云。 种姓解行住修极喜住断惑资粮。 从初地修道乃至七地修第八地断道资粮。 九地修十地道资粮。 此乃偏据三祇满处说三住断。 理实烦恼障中修惑诸住不断。 备云。 如所知障于十地中地地别断修道烦恼亦于诸地诸地别断。 而约究竟处说故言三住断也。 余地断未究竟故言修断资粮。 基云。 所知障地地断。 何故今言资粮耶。 义云。 虽断自地由起后地诸惑此三处断之。 并后地自地永不行故。 不同余地。 不言资粮也。 第三明清净渐次中以合三慧为一。 故伹十一。 第四明摄前功德品中八法在此十三住中。 功德品云。 有八种法能具足摄一切大乘。 一者菩萨藏教。 二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诸真实教。 三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一切诸佛菩萨不可思议最胜广大威力之教。 四者于上所说如理听闻。 五者如理思量为先趣胜意乐。 六者趣胜意乐为先入修行相。 七者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 八者即由如是修果成满究竟出离。 今此云谓于第一第二住中至听受思惟者。 种姓解行。 二住中摄前五法于菩萨藏者。 是八法中前三皆是菩萨藏故。 生信胜解听受者即彼第四。 思惟者即彼第五。 论实以后诸地非无此五。 据谓上用增时分齐语。 言第三住中得胜意乐趣向前行胜修行者。 即摄第六一分。 谓趣胜意乐为先。 以初地中初得无相。 趣向无相之前行。 故得一分。 言于余一切乃至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中得修广大者。 此摄第六一分。 谓入修行相也。 共初地通摄第六无相修。 此即修习无相修。 如此广大非如初地得名前行修。 于上三种净行所摄菩萨住中修果成满者。 八九十地摄彼第七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也。 如来住中当知获得究竟出离者。 摄彼第八即由如是修果成满究竟出离。 第五明以大类小次第相当。 声闻有十二住。 景云。 一是种姓即在未发心时本有种姓。 二在七方便。 三在见道乃至初果。 第四戒学。 第五定学皆在进断欲界修惑方便道中。 第六在断上三品惑。 第七在断中品三惑。 第八断下三品惑。 此三是慧。 第九已得四根本定与彼无色为加行道。 第十是三无色。 以三无色有真无漏舍一切相名无相住。 十一从断非想九无碍及得灭定。 十二是阿罗汉果真实谛。 摄论疏中亦作此判。 以小乘十二但类菩萨学地十二住。 不取第十三如来住。 释家又解。 依未至定离欲初禅初禅方便道名第九。 以四根本禅为第十。 以舍欲界种种非法相故即取四空乃至非想。 第九无碍及得灭定为第十一。 无学为第十二。 前八如故。 泰云。 初住是五停总别解脱分善。 此就习种姓说。 若解性种亦通无始生死。 第二住是煖等四位与见道为加行也。 第三在真相见道戒定慧三学位者得初果已后起胜进道时为欲修惑。 复修习戒定慧三学则为三住也。 后之四住大同释家又解。 基云。 如诸声闻乃至第四住亦尔者。 此中声闻非得初果住时如菩萨第四住。 菩萨第四住在第二地离初地故。 今准声闻在初果进趣心中为论。 故与菩萨相似。 又住果时亦得类菩萨以戒得初果亦有故。 何故要似菩萨属初地时名第四住。 前解为胜。 失所传故。 其下心学慧学准此在进趣心应知。 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第一者。 菩萨地四处此为第三。 由前随要便得究竟摄利自他故名究竟瑜伽处。 有五品。 摄生为初故言第一。 就五品内。 初有三品辨自分行。 次有一品辨胜进行。 后有一品对行辨果。 前中有二。 初有二品正辨自分行。 后之一品辨行所依地。 前中复二。 初明五生利众生行。 后明六种摄众生行。 前中分三。 初举数列名。 次次第解释。 后明五生摄生用尽。 解除灾生中。 先问。 次解。 后结略指广。 解中有二。 初辨息除现在五苦。 后辨断除邪见恶行。 五苦者。 一饥馑。 二疾病。 三兵甲。 四怨敌。 五治罚。 言持有神验诸明咒力摄受广大良药王身等者。 以愿力复以咒力摄受自身支节上下皆成良药。 分割施他除他疾疫。 增上中基云。 谓初住作一天王。 二住四天下。 乃至第八为小千界王。 第九为二千世界主。 第十菩萨生摩醯首罗天即净土。 其实在下二界间。 以无漏业生故名究竟上。 此据未得竟法界受用为论。 景云。 具应言摩诃。 摩诃是大。 醯首罗此云自在。 最后生中。 或生波罗门大国师家等现等觉者。 景云。 是变化身行相成道。 若实报身最后生者。 其身妹大生大莲华量同法界。 基述三藏言。 有经言。 佛告慈氏。 汝波罗门家生。 我刹帝利家生。 我是右脇而生。 汝是顶上化生。 我受八十。 汝年六万岁等。 此则有经与弥勒经相违。 勘问。 摄生周尽文云唯除凡地菩萨受生此取有智菩萨为五生者。 有二释。 一云。 唯取入于十信已上乃至十地为此五生。 不取十信已前外凡种姓菩萨所受生也。 二释。 唯取大地有智菩萨为物受生。 不取地前凡地菩萨。 以于众生未平等故。 初地至七地来所受五生通于变化。 八地已上唯变化生。 三藏存后释好。 摄受。 亦前明为物乐受五生。 于五生身以六种摄摄益有情。 次明摄品。 就中初明六种摄受。 于中初开六门。 次依门释。 后明六摄义周尽。 第二明摄受时难。 于中初明遇十二难事。 后明能治此十二之善巧方便。 于中文相难可取别。 基法师云。 初之十一句次第各对一所治。 第十一为释上第十一第二艰难之事。 论云。 或于其中应观轻重。 如其所应而作方便者。 即前第一。 可知。 或于其中应审简补特伽罗即第二。 由审简择前有情故柔软美语自不起恼。 或于此中攀缘勇勐摄受因转者即第三。 虽物尠小运心攀缘薄布今遍起摄因。 若发正愿者即第四。 虽无力能普为营事。 但发正愿后有为时普为营助。 或于其中间制御其心不令流散即第五。 诸受乐者多着放逸摄心不散能离流散。 或于其中安狂其心者即第六。 无能利生安心恭作后当果心。 勐思择者即第七。 起思择心可摄不可摄舍之。 不生厌倦而自安忍者即第八。 可知。 或于其中而行放舍者。 前释第十言。 于此物难舍故不应生恋而取施与之。 或此释前第七此生可舍前勐利思择。 合释第八。 或于其中发勤精进炽然无懈者。 次第却释前第九。 可知。 若以此前行放舍却释前第七者。 此即合解第九第十。 或于其中善巧方便释前第十一对治。 可知。 而正修行者释前第十十二。 可知。 或有释。 前对治如前配。 或于其中安住其心下乃至而自安忍来解前第六对治。 或于其中而行放舍释前第七句对治。 或于其中发勤精进炽然无懈者释第八第九第十三句。 此中精进为一。 炽然为二。 无懈为三。 如次为三。 或于其中善巧方便而正修行合释十一十二。 如前释可知。 若依地持。 此中能持有九句。 不可依勘。 虽有多言而未为决。 今更释之。 新旧二论皆如次第有十二句治前十二难。 谓此中初云诸菩萨遭诸难事或于其中应观轻重如其所应而作方便者。 旧论菩萨于诸众生不观轻重而为方便。 此即治前第一难。 第二云或于其中应审拣择补特伽罗。 旧云或察于人而行于非。 治前第二难。 第三云或于其中攀缘勇勐摄受因转。 旧云或勇勐方便为造因缘。 治第三难。 第四云若发正愿。 旧云或修正愿。 治第四难。 第五云或于其中制御其心不令流散。 旧云或净信心。 治第五难。 第六云于中安住其心。 旧云或专心。 治第六难。 第七云勐利思择。 旧云思惟观察。 治第七难。 第八云不生厌倦。 旧云不倦。 治第八难。 第九云而自安忍。 旧云或时柔软。 治第九难。 第十云或于其中而行故舍。 旧云或时行舍。 治第十难。 第一云或于其中发勤精进炽然无懈。 旧云或时精进。 治十一难。 第十二云或于其中善巧方便而正修行。 旧云或时巧方便。 治第十难也。 瑜伽论记卷第十二(之上终)瑜伽论记卷第十二(之下)(论本第四十九至五十卷)释遁伦集撰论本第四十九地品摄益自他阶级名地。 前明生摄二品是行。 行必依故次明地品。 文中有三。 初明摄十三以为七地。 二明初地离恶趣因缘。 三明十种净修地。 前中云第七一种菩萨如来杂立为地者。 前明第七唯在第十地。 今何以通取有。 据实通在佛中。 前唯约因位。 故略不明佛也。 今实录之。 故兼取佛。 无加行乃至堕在第三决定中故者。 景云。 前功德品中明三决定。 一种姓决定。 有种姓者必成佛故。 二发心决定。 发心已后必定不退故。 三无虚行决定。 此三决定位地难知。 十信已前名种姓。 十信名发心。 十解已去名无虚行。 此中论文既说八地名第三无虚行决定。 即知前之七地名发心决定。 地前总名种姓决定。 以其他前未有无漏现行但有成熟无漏种子故。 基云。 发心决定谓入初地。 今第八地名不虚行决定。 有释此第三谓在初地。 今取前解如显扬文。 在初地谓得自在时。 又释此第八地第三僧祇。 如异熟住任运起行故。 更无有漏心隔名决定云也。 第二明离恶趣中。 云百一十苦。 如第四十四卷。 言一切有情诸恶趣业以净意乐悉愿自身代彼领受者。 净意乐有二种。 一无漏谓入地上。 二胜故名净即此地前者是。 第三明修诸住能净十法。 于中初牒前起后开列三竟。 第二依章次第别解。 第三总结。 如前住品所说信等能净修治诸住十法者。 此牒前也。 今于已下明起后也。 安立能治所治者是一章门。 略义者第二章门。 次第者第三章门。 后依此三解释可知。 行品上来三品辨自分行讫。 次此一品辨胜进行。 依地起行。 故地后明行。 行有四种因以标名。 文中有三。 初通明四行。 第二偏解波罗蜜行。 第三重解四行。 前中又三。 初举数列名。 次释。 后结。 释第一行中有三番。 释初云前说六种波罗蜜多等者。 前说六度品也。 其方便等四是前六助伴。 此为一番。 言如前说十二行相方便善巧者。 谓如前菩提分法品中明内六外六十二种善巧也。 五种大愿并如彼品。 其实十愿。 据胜者论故云前五也。 十力方便。 如力种姓品也。 安立者。 谓安立教。 次辨二智差别。 第六缘真第十缘俗。 此为第二番。 复有异门谓无量智名方便者。 或取四无量相应智或前五无量智为方便体求后后智殊胜性名愿体。 此文分明说智希求名愿体魔不坏道理名力。 力还是智。 如实智境名智。 此为第三番也。 释第四行。 云如前所说二种无量一所调伏等者。 问曰何以取此名成熟有情行。 义曰此所成熟也。 由有此故起行成熟之故兼取也。 第二偏解波罗蜜多行中有三。 初解波罗蜜义。 第二由三因缘次第建立。 第三摄彼六度以为三学。 就初解义中。 基云。 有二到彼岸。 一时到彼岸。 谓三大劫。 二体到彼岸谓知如在因染故未显。 在果明显故名到彼岸。 三菩提岸。 二乘名因不名员果。 大菩提名果到彼岸。 三藏又云。 此有四。 加善根到彼岸大乘善根而胜二乘也。 故此中论云过余一切世间声闻独觉善根者。 若即准此下论文唯有前三者。 以善根能得妙果不取善根为也。 就解第二门中初开三章。 后依章释。 当知所余波罗蜜多即此所摄者。 六弊故立六度。 当知后四度即前六摄。 如相续解脱经中。 行别相摄方便度是前三伴。 愿度是精进伴。 力度是定伴。 智度是慧伴。 若依地经。 后之四度通伴前六。 即前六中善巧摄生名方便。 能增上进名之愿度。 魔法不动名为力度。 差别异知说名智度。 即前六摄不复别论。 据实如地经。 相续解脱经据义增胜为论也。 第三明摄六以为三学。 前四为戒学。 施为戒资粮。 戒为自性。 忍为眷属。 精进为守护。 后二为心慧可解。 上来三段总是第二偏解度行。 自下第三重解前四。 以四解四如其次第文相可知。 建立品上来虽复通论因果。 多分明因。 自下对因辨果。 大劫劝功。 须有果遂得果成满求遂本心。 建立所成名建立品。 文中。 初辨佛地功德。 二品末通结前来所辨因果。 前中。 初列十一功德法门。 第二随别解释。 第三总辨。 依如来住者十三住中如来住也。 及依如来到究竟地者。 七地中第七一分也。 地住双举。 摄义圆也。 释相好中文分有六。 初到相及随好名数。 第二得满分住第三明感相好因缘。 第四明修证位地。 第五相名废立。 第六挍量优劣。 初列名数。 准诸经论辨丈夫相非为一概。 且对广论略述离合。 广论脚分足跟趺以为二相。 四佛足跟员长端严直。 七足趺端享两边端直与跟称[跳-兆+鬲]。 又分一孔一毛为二相。 十一孔生一毛。 十二身毛右旋。 二十肩髆满充。 即总肩髆以为一相。 十八身广洪直相。 即总身不曲及洪直以为一相。 又分第二十二相为二相。 二十三具四十齿相。 二十四齿齐平密。 二十五牙齿鲜白有光明相。 即总此论二十三二十四相为一。 二论相望可有四句。 一此合彼离如跟趺等。 二彼合此离如身不曲等。 三彼此俱合如七处满等。 四此彼俱离除上三句。 顶上乌瑟腻沙者。 是重顶骨。 如来冠发中有重顶骨。 存其梵音名乌瑟腻沙。 随好中。 云上下齿鬘等者。 上下齿如冠华鬘。 并皆殊妙也。 [齿*虚]腭为一。 旧论分二者谬。 角鬓两耳为四者。 旧论云两鬓两角两耳故即为六。 今角鬓各一。 分耳为二。 故为四好。 第二得满位中。 此文分明说从初地已上即得相好渐渐增胜。 乃至坐菩提座方乃证得余之十行功德。 若圆满者至佛方得。 若下劣者先菩萨时亦已成熟。 言又此一切菩提资粮略有二种谓去菩提若远若近者。 谓未得相好名远即住地前。 若得相好名近谓得入地以上。 何以得知者。 即次前辨入净胜意乐地诸相随好已得异熟。 故知地前不得实报相好。 又此卷后文云相好若对种姓地唯有种子依身。 在解行地修彼方便。 若在胜意乐地乃名为得。 诸上地名清净。 在佛地得善净无上。 第三明相好业因中。 先标说意。 道理一切净业得灭相好。 由无差别而随乐说业差别。 次正辨业因。 于中有二。 初广建立。 后略说。 广中有四。 一明六十三业感于相好。 二唯净戒感于相好。 三办合立。 四总结。 言唯一住故者。 唯一寂处也。 依一友故者。 依友为师造此业也。 或同一住处。 共相摄受。 同一师学。 如水乳。 为斯义故身诸毛孔各一毛生也。 就略说中谓总依分品四行能感相好。 彼说四行。 一善修事业。 二方便善巧。 三饶益有情。 四无倒回向。 就初善修事业曲有四种谓决定修作委悉修作恒常修作无罪修作。 今直就初善修事四种以明能感一切相好。 于中决定修作能感一相。 委悉修作能感九相。 恒常修作能感五相。 无罪修作能感余相者于此修内开为八句。 一无损加行感二相。 二次第应时加行感一相。 三欢喜净心现行诸善感四相。 四不依称誉修善覆藏己德感一相。 五所修善根回向菩提感四相。 六修善无厌无劣加行感二相。 七于诸有情以利益心平等瞻视感三相。 八于下劣善不生喜足起胜加行感一相。 如是总数三十三。 以阙第十四身诸毛孔一一毛生如绀青色螺文右旋。 重感十五身皮金色。 二十二齿齐平。 故其若加一合二。 还成数三十二也。 第四修证位地。 即有五位。 一种姓唯有相好无漏种子。 二胜解行地十解已去学作空观为能得无漏之方便也。 三增上意乐地。 现起无漏资重有漏感胜异熟。 四上地转胜。 五佛地无上。 第五相名废立。 如是诸相是有色故。 三品众生易了知故。 立为相。 余不共法以难了知故不立相。 又即如是三十二相与余功德所依能任持故偏名为相。 由极殊胜令身端严故名随好。 第六校量优劣。 先辨校量。 后乘明三无量。 言大法螺相者。 前二十二相中无法螺相。 法螺相者即是如来咽喉中霜佉四大其形如螺。 从此发声遍无边界最极圆满。 所摄自体者。 前说相好及相好外眼根耳根鼻根身根苻根四尘并是色蕴所摄自体。 从于无量福德资粮所感。 四清净中。 一所依净。 谓烦恼品麁重气习永灭者。 此据受用身。 又于自体住舍中自在而转者。 此据变化身也。 此中兼取烦恼麁重习气永灭。 如对法第十四唯有取住舍无前永灭习气等。 即此菩萨地解功德品中亦同对法。 此有何意。 此中据摄法周。 彼中据有为净不取无为净。 据实通有无为。 第三心净。 谓一切心麁重永灭故者。 明定清净。 由麁重尽入住无碍。 此明离过。 又于心中一切善根皆积集故者。 佛甚深定善根积集。 此明定用能摄胜德。 第四智净。 诸佛四智皆得清净。 已离无明麁重。 此明智体离过。 无碍自在者。 辨其智用摄胜德。 解十力中。 文分为二。 初别分别十力缘境。 二后卷初总作七门分别。 前中先列名。 后次第释。 依下决择十力以如量为体。 依后卷初出自性言谓总五根为其自性。 由慧胜故但言处非处智力等。 不言信力及余力等。 以缘十境即名十力。 从境为名。 释初力中先别解十一句。 后总辨略义。 初文即释经中十一句义。 若准下释大及仙尊位分为二句者应云十二句。 今准略义可是十一句也。 所谓如来。 处非处如实.知.第一.力.成熟最上涅槃.大仙尊位.自智.转梵轮大众中正师子吼也。 言净不净果不平等因与上相违是名非处者。 自在天不平等因非生果处。 远离一切增上慢智说名如实者。 世尊远离未得谓得增上慢智。 故名如实。 此即释上诸有所说一切如实故名如来。 若一切智等指下。 此复转释向前远离一切增上慢智。 如前菩提品说。 次解第一。 次解力义。 此上释经中如来处非处第一义也。 已下释经中处非处力境界。 余文有五句。 一所应得即是涅槃。 二能得方便即八支道。 三自证灭道。 四为他开示名转梵轮。 增语是名。 谓诸如来有是梵名说名为梵。 最初转从此已后余复为余已下展转化导遍诸有情。 此解轮义。 五世尊自显堕在诸佛说法大师圆满摄故。 能说正道破邪道。 于道怨敌无有怯弱。 为伏他论宣扬自论。 故名师子吼。 以要言之已下第二略义有两番。 初番云利行满即上涅槃大仙尊位自知。 利他圆满即上转梵轮以能显发辨了施设开示。 二利圆满不共故名大众中正师子吼。 亦可十一句中上之九句若自利圆满。 后有二句名利他圆满。 第二番云复有异门此中略义谓所应得等者。 结前五义。 一所应得即上涅槃。 二胜方便即上八支道。 三自知灭道。 四转梵轮。 五于众中正师子吼。 业力中。 初释后结。 释有八句。 第三知四法受。 广如自利利他品中说。 结中云。 一切分位者。 谓四法受。 加行差别者。 谓有益无益等。 定力中。 初辨所知。 后明能知力体。 所知有四。 一知等持等至所化种。 二知障治。 三知假立。 四知清净。 有四静虑有八解脱者。 总举所知。 即由如是乃至皆能成辨者。 知定功能。 若随彼彼乃至名等持至者。 等持色类差别有十一。 等至有六。 广说如三摩呬多地。 如说乃至广说者。 引佛说证。 以定力故放光普照。 声说普闻。 准阿含经佛或有时为化梵众。 往彼天上身显胜光。 口宣妙法。 诸梵见光。 闻其所说不覩其形。 如是如来乃至除此无有若过若增者。 此明如来依静虑故能有成辨。 亦是定力所缘之事。 如来于此静虑所乃至等持等至者。 释上引经作用及以结文等。 偏说如来依静虑意。 如来于此静虑所作种类多住如实故。 唯说静虑所摄解脱等持等至。 不说无色定中解脱等持等至。 第二解障治。 静虑解脱杂染有二种清净有四种与上相违应知其相者。 杂染二种中各有二故四。 初染二者。 一无巧加行。 二诸盖现前。 第二染二者。 一自地烦恼缠。 二自地随眠。 治此四染故清净有四。 第三假立。 谓依静虑等引发种种功德。 随彼功假立名字。 第四清净可知。 如来于此已下明力能知也。 如所成熟修圆满乃至名诸根胜劣者。 此明根力所缘境也。 此中唯明入道根故但说信等五根。 若通说生死根即二十二根。 皆是。 故婆沙说根力通四念处。 若从他信乃至种种胜解者。 此明胜解力所缘。 如此胜解或从他信或自观察。 即成三品爱乐。 印解决定。 名为胜解。 旧名欲也。 次明界力。 缘于种子种子界。 余处贪等行差别有八万四千。 今说大数故言八十千。 旧论云八万四千行。 若即如是诸趣入门乃至如迦罗摩经等广说者。 此明遍趣行力所知。 有四。 一知归趣顺观行。 二知罪福不动业趣五趣之行。 三知朋党各各趣顺相违见行。 四知余一切品类差别此世他世无罪趣行。 谓知三乘及不定性于三世中起趣涅槃无罪之行。 问。 此遍趣行力与处非处力有何差别。 答。 处非处力知境即宽。 遍趣行力但知诸行能有所趣。 处非处力非唯知此。 亦如余法。 所谓大海渧数大地微尘一切有情诸心所念。 又知七宝真伪等事如是无量。 梵云迦罗摩。 此云时。 外国别有时经也。 宿住力中。 先总标举。 次别解。 后略结。 八言说句六种略行者。 泰云。 略说六行故云六种略行。 旧云六种同行者。 同义与略义相滥。 故谬译也。 八种之事可为言诠。 故言八言说句。 景云言说所诠广即无量略有六行。 于八言说中。 后三合一同是寿量。 故但有六。 言是故唯于如是品类发起随念更无有增者。 明宿住力随前起念更无余境。 问。 宿住力亦知自他过去无漏灭道不。 解云。 今此论中文虽不说。 道理亦知。 如法华说。 过去有佛名威音王成正觉等。 言若言说行所有行相者。 即是所说六种略行。 若言说句所有标说者。 即是八言说句。 及即于此随起忆念者。 正明宿住随念力知。 次明死生智力。 亦名天眼力。 于中先约天眼力释。 后就死生力释。 此中静虑说名天住乃至名为天眼者。 所修得眼从彼静虑亦名为天。 故名天眼。 三藏云光明故名天。 天是光明义。 下释经中。 极清净超过于人二句。 次释死生智力。 于中初明死生时所见好恶色相。 后明由善恶行往苦乐处。 于中分二。 初明往恶趣。 后明往善趣。 前中。 初广释因果。 后总结之。 所有坏戒者。 身语恶行及彼等起者。 意恶行也。 及住彼意异品类者所成邪见等者。 及住外道异品类者所成邪见诽谤贤圣。 为欲开示那落迦相等者。 为欲开示有情令生落迦想故。 经中说堕险恶趣。 为欲开示自性体事等者。 为正开示地狱体事故经复须说那落迦也。 结云当知此中若由此生者。 恶行邪见等。 若得生已受诸苦恼者。 正生恶趣也。 若受苦已复起所余自业所作种种众苦者。 生地狱中受先业苦已。 复起余业招众众苦。 与上相违已下。 第二返显法善趣。 漏尽力中。 云于最后有说名内证。 第六神通者。 景云。 阿罗汉人得漏尽通住最后身说名内证。 佛漏尽力亦于金刚心后佛智起时说名内证。 远师云。 我生尽等四。 如实知道是证智。 随义说四。 即初起证智时得尽智故名我生尽。 得无生智故不受后有。 成实亦同。 第五十卷上来已别解释十种力讫。 自下总以七门分别。 初颂长行列其七门。 后依七门次第解释。 初自性可解。 第二十力分别中。 远公云一约时辨力。 于十力中宿住知过去。 天眼知未来余七知三世。 其漏尽通应当分别。 若就自身现证漏尽得知现在。 道理所知无为不堕三世。 论主择灭就人。 故通三世。 二约法辨力。 于十力中初力最广总知自体。 第七亦尔知不净等是知自求。 知无我法名知共相。 其漏尽力见有除暗能知自相。 证空漏尽能知共相。 余七知自道理。 十力亦知无为。 论欲就品类辨十力故不证无为。 三约人辨力。 十力皆缘一切有情。 于各别有情知利益方便。 景师云。 三者能分别知诸有情身差别体事。 今解新论事义即旧论利益也。 言若就如来多所安住等者。 诸佛对机住力即异。 第五明作业。 业力中云。 及能降伏施福移转种种诤论者。 远公云。 或计施有福。 或谓施无福。 名施福移转。 道理遍伏一切罪福诤论。 施者多故偏论也。 景师云。 如有一人故往礼菩提树及以布施。 有人不知。 即用金银买取彼人礼菩提树布施功德。 又有人言虽买不得。 种种诤论。 今佛业力降伏此等巧知诸业。 自作自受无买卖事。 定力中。 言三神变者。 一神足神变。 云现种种令他生信。 二记心神变。 即他心通记。 说有情善恶心念令其归伏。 三教诫神变。 即漏尽通。 自证漏尽复为他说令证漏尽。 及能降伏等者。 即前神足神变降伏不信。 他心神变降伏憍慢。 漏尽神变降伏有情烦恼相违异品怨害诤论。 界力中。 先略标其相。 后广辨教授。 前中云。 能如其根者牒前根。 如其意乐者。 牒前胜解。 如其随眠者牒前种子界也。 依彼趣入门中无倒教授如应安立者。 依彼有情或初趣入五停观门。 或有趣五趣行。 或有趣入朋党异见行门。 或有趣入三乘圣道行门等。 如应安立此教授门即是遍趣行力所缘。 但今说知界差别故乘辨之。 就广辨中分二。 初教声闻指如声闻地。 第二明教菩萨。 于中先问。 次解后结。 初业者。 景云是十信也。 昔远师云。 等持资粮已下总无教像。 不及前释。 资粮有十一。 一净持戒。 二得善友。 三守根门。 四食知量。 五损睡眠。 六具善寻。 七具信解。 八具行者分。 九具解脱处。 十离三障。 十一舍执着心。 广如成实论。 今云资粮。 总摄彼十一。 解中有三。 初发观行。 次观摄受。 三教不舍。 前中先教方便。 谓诸如来乃至于内寂静来是也。 次明教根本观行。 于中初人空观。 后教法空观。 初云如理思惟汝之父母所为立名乃至于此有中如是言名想施设假立言说转耶者。 汝依父母师僧为汝立名。 即随此名执有实我。 汝应思惟为离眼等六处别有自性真实之我。 或离色等外处或双离内外及离中间有此我体。 于中有我如是名想施设假立言说转耶。 如是教观离内外处都无有我名于中转。 汝既如是正思惟已当于此法都无所得者。 汝思惟已当知于此六处法外都无我体而可得也。 唯当如是如实了知但于客法有客想转者。 劝彼了知但于因缘假有之法有假名转。 无实有我者名字随转。 自下教法空观。 先眼空。 后类耳等。 若于尔时于自己名唯有客想已生已得者。 牒前父母为立自己之名唯是假名已生已得无实有我。 言复应在内如理思惟乃至除此无有若增者。 制立眼若为一事也。 名想施设总是眼名之差别也。 及此唯事于中假立名想施设是第二事。 唯有依他眼根离言说事于中假立眼等名字名不能及。 若寻眼名执有眼体是遍计所执毕竟无体故说眼空。 言于此眼中所有制立眼名想设且非是眼者。 复明名下所诠无有眼体。 今时且明眼名非眼故言所有制立眼名眼想且非是眼言此唯有事于中假立眼名想等当知自性亦非是眼者。 此唯有彼言说之事于中假立眼名想等。 当知名字眼自性亦非是眼。 此立宗也。 下问答辨。 何以故者。 何以眼名所说非眼自性故。 非于中乃至少有眼觉而能转故者。 寻名执眼。 非离眼名生于眼觉。 明知离名无眼自性。 此顺释也。 若有此事乃至但于此事有眼觉转者。 若眼名下有实眼体称眼名者。 但缘眼体应生眼觉。 何须更待眼名方生觉。 然无如是乃至眼假施设者。 客犹是假。 是故此中唯于假立法相理中假立眼名想施设。 无别所诠眼自性也。 汝既如是乃至当得者。 汝既思惟内眼知无。 应思眼名唯是假设当生当得。 上明眼空。 下类耳等。 知于其眼如是乃至唯有客想当生当得者。 以眼类余耳等随言说性毕竟无体。 又就见闻觉知随彼寻伺执等诸法。 当知唯有假名当生当得无有实体。 次明于前观行劝其摄受。 如是乃至获得无倒心一境性来是也。 下第三劝勿舍离。 如是汝等乃至究竟出离来是也。 当知已下。 第三结。 文有三。 初正结名。 次明三世如来皆同施设。 后声闻若觉此观疾得通慧。 若能于此如实通达者若观人空得入苦忍诸法现观。 若能回心双观二空便能获得初地现观。 遍趣行力中。 云能出离行者。 五度观等。 不出离行者。 趣五趣行等。 第六明次第有三。 初明第中云与其教授。 令彼趣向世间离欲令彼获得如实之道者。 景师云。 世俗静虑无颠倒故名如实道。 有释如实道者是出世间道。 故华严云。 为色界众生说出世道。 旧论云。 以禅解脱三昧正受智力。 先教众生心世俗道离欲。 后得出世间道离欲。 次起宿住随念智力乃至净修已者。 牒前第七遍趣行力。 令彼有情于所趣入门正修加行摄住心已净修行已。 言为说中道至当断执着。 由宿住力知彼有情过去因缘令离常见。 死生智力知彼未来当后受身今离断见。 言为令永断烦恼从此后起漏尽智力者。 起漏尽力为彼有情说法令彼尽漏。 言若有乃至起不作作者。 起不作烦恼之善作也。 言增上慢者令其舍离此增上慢者。 未尽诸漏谓尽诸漏。 增上慢人由漏尽力令彼舍慢。 第二次第。 云普于一切缘生法中观察最胜妙法住智者。 处非处智力知爱非爱果住善恶因中。 故言妙法住智。 次起业力观在家分至修证差别者。 自业智力知在家人曾当现时修因证果种种差别。 如是观察在家分已乃至如实观照一切世间者。 业力观在家分已。 起静虑解脱智力观诸静虑名观出家。 以色界定离于五欲名为出家。 谓观色界有漏静虑等非出苦道。 知诸世间无救无归由大悲故以其佛眼观照世间。 既观照已乃至其心趣入者。 次起根力。 现前知已便于说法其心趣入者。 识根授法令心趣入。 次复如前所余种种胜解智力等事者。 从前根力次起胜解力等次第如前。 第三次第。 云观察一切缘生法界者。 初力知彼三性因果名缘生法界。 即知五无量中法界无量。 次起业力乃至诸果者。 业力知彼缘生诸法假立有情自作自受。 即知有情界无量也。 实观察乃至而教授之者。 次起定力。 既教授已次起余力等者。 起后七力不异于前。 第七明差别。 亦有差别亦不差别者。 基谓如处非处与自业以观善不善因故名无差别。 但观善不善业能感爱不爱果是处非处。 自作善业自受善报名自业力。 故有差别。 余下准此应知。 景云。 初力者善恶业得爱非爱果此直知因果也。 业力兼知造业受果假人。 知假人故不同初力亦有差别。 同知业果亦无差别。 第二对第三。 知彼假人能修静虑意乐即彼能入是由业力。 若知即依静虑现三禅支教授有情由静虑力。 第三对第四。 取彼信等俱生定。 定是静虑力。 若正分别耎中上根名为根力。 第四对第五者。 若由诸根取彼意乐此由根力。 若正分别意乐差别由胜解力。 由此乘辨六种意乐。 初二一对谓不出离及与出离。 次二一对清净远近。 后二一对谓现得涅槃当得涅槃。 第五对第六。 若知胜解熏成自类相似种由胜解力。 若正照取种子差别此由界力。 因明种子有四。 第六对第七。 若知种种界类所起行迹趣入此由界力。 若正分别行迹趣入由遍行趣智力。 第七对第八。 知于前际五停五趣等一切趣因由遍行趣智力。 若知前际八言说句六种略行由宿住力。 第八对第九。 知依于前际先造诸业故令有情后际死生由宿住力。 若正观见后际生由死生力。 第九对第十。 若知有情自断漏事未得究竟故于后际受生相续。 由死生智力。 若知有情自断漏事已得究竟心善解脱现得涅槃由漏尽力。 言那罗延天者。 泰云此翻力壮也。 天有那罗延力故言那罗延天也。 有释摩醯首罗名大自在梵天。 祖公名那罗延。 梵王名梵世。 四无畏中。 分文为五。 一总标指经。 二开列四种。 三对难辨相。 四立所以。 五教起因缘。 列四种中。 先总明四处佛自称叹。 后别列四处。 谓自称言我所知障断于一切法现前觉了即一切智无畏不共二乘。 烦恼障断证得漏尽此共二乘。 即漏尽无畏。 为求脱苦者说道能出苦应当修习。 即于向前出苦圣道有诸障法劝令远离。 对难辨中。 于前二处而兴难。 云佛前自说我具一切智。 如自弟子夏安居竟。 从诸处来而便问言。 汝同住安乐不。 乞食易得不。 此即不知故问无一切智也。 复自称我诸漏尽。 而爱语罗睺似有其爱。 呵骂提婆似有瞋恚。 既有爱恚知漏未尽。 此前二种于佛身谤难。 于后二处而兴难云。 前第三说道能出苦。 如阿罗汉得道满足。 而有蛇啮疾病等苦。 将知道不出苦。 前第四说涅槃障道。 如预流果人已得道竟。 仍有妻子等爱。 加倦等恚。 将知烦恼不障圣道。 故云前后乖反堕非理相而兴谤难。 谓于世间已下通难无畏。 先总说意。 佛对世间有明见无明见。 有他心智无他心智。 诸大众前于此自称叹处能为对治诸谤难中都不真实道理能为难相。 故云都不见有如实因相。 次别通四难。 如通初难云。 师弟别夏今来参我。 所须慰问。 非谓不知而问于彼。 通第二难。 众生入道藉种种缘。 提婆刚强故须麁语调之实非瞋恚。 罗睺调善故须耎语化之实非爱结。 通第三难。 罗汉道漏尽未生苦。 毕竟不受现身病苦。 酬于前业仍得受之。 通第四难。 烦恼障道有其二种。 谓见道烦恼障于见道。 修道烦恼障于修道。 初果已得见道见道烦恼毕竟不行。 未具修道所以仍起妻子等爱。 次明立四所以。 何故无畏但立四种。 答曰。 若随所治怖畏无量能治无畏亦有无量。 今随自他智断兴难。 为通彼难故略明四。 此中前二无畏通前二难即是自安名为自利。 后二无畏通后二难是安弟子名为利他。 次明教起因缘。 此中如来若自称叹我今现觉诸法故成正觉。 当知为引菩萨令其趣道故。 若自称叹一切漏尽。 为引二乘性人令趣证故。 若复称叹道能出离烦恼障道。 当知为引等趣三乘诸有情故。 问。 若佛称叹道能出苦烦恼障道引等趣三乘有情者。 何故大乘中但言为菩萨不言为声闻障耶。 小乘经中但云为二乘说不言为菩萨耶。 为通此难。 故释意云如来所说大小乘经句义之内。 一一皆言为三乘说后二无畏。 而结集者声闻藏中除菩萨言。 菩萨藏中除声闻言。 三念住中。 意谓佛于长夜欲令有情于我所说三藏教中随顺而住。 而诸有情有顺不顺。 是即佛心有遂不遂。 不生杂染贪瞋无明。 此是但据他御众时如来希欲有遂不遂不生杂染。 复由三众差别建立。 若彼一向顺教正行不喜。 若彼一向皆教起于邪行不忧。 若彼众中一分正行一分邪行不并生忧喜但住于舍。 无忘失法中常随记念若事等者。 景云。 凡有营造根本作事名事。 若处者所游方处。 若如者作业方便如其根本。 若时者凡所迳时皆无忘失。 罗汉威仪等心。 由带烦恼不调柔。 所起身语或时失所。 基云。 若如者。 即教化生之时随所宜方便也顺理故名如。 又即如是方便故名如。 一切种妙智中。 景云。 谓了知不善无记法简择舍离名一切种智。 了知善法为他宣说名如来妙知。 基云。 若于不善无记法中无颠倒智知而不作是一切种智。 若知善而作名妙智。 前似后得智后言正智。 其实无分别智不观不善等法但作善观故唯是妙智。 其后得智是一切种妙智。 又后得智二种皆有正智不然。 上来即解十一种功德。 自下总辨。 总辨有四。 一明十一功德成满位地。 二将最后成满菩萨智慧对佛辨别。 三明十一功德为十事利益。 第四结其建立及不共。 前云如是一切总名如来百四十种不共佛法者释已总结。 下明满位。 言即于此中至极善清净者。 此据成满菩萨变化身相好。 谓从都史多天降生人中。 相好极善清净。 若时乃至金刚喻定者。 十地后证金刚喻定资粮极满。 尔时若为无师自修菩提分法。 从此无间乃至悉为无上者。 此据成满处说言佛顿得。 理实诸德从初地来即渐渐得。 到佛方满。 依发悟至证入一切如来行如来地者。 景云。 心意流转不住如车法喻并举名为意车佛意车满超诸菩萨。 基云。 以意业能有运载调广义故譬于车。 第二辨差别中有其八喻。 前五及第八辨智差别。 第六辨身。 第七辨心差别。 故后结云妙智身心有大差别。 第三明十一德能作如来十种事业。 以合相好为一事业。 故唯有十。 言由前所说乃至四无所畏所能成辨者。 此解第四事。 于前四难如次知见解了。 故能答四问也。 亦可通云于一一难知见解了。 第四结建立及以不失。 依此住此者菩萨依此佛功德仰学修习故名依此。 住佛因行希求佛德故名住此。 下明不共有二义。 一者大悲等四法二乘都无小分相似故言不共。 二者余德虽分得似皆不圆满故言不共。 上来品中正辨佛地德讫。 自下通结菩萨地所说学道及果。 于中。 初结此地具明因果为教依处。 次释地名。 后叹论劝持。 前中。 显示道及果名菩萨地者。 景师有两解。 一云前菩萨地初列十法中。 持学唯因。 第十建立唯果。 余通因果。 二云建立品唯果。 位之与地通其因果。 余唯是因。 基云。 学道谓智。 果谓如境。 又前地有为名学道。 后地有无为名学道果。 具说乃至实依处故。 向明学道及果是一切种菩萨藏教真依处也。 次释菩萨地有众多名。 谓此地名菩萨藏本母。 以具摄大乘因果之义。 故亦名摄大乘也。 烦恼业苦名为坏路出世对治名不坏路。 下叹论劝持。 谓若诸人天于菩萨地信解受持广为他说所获福聚如于佛说菩萨藏教乐闻受持开示称赞获福无异。 何以故。 以菩萨分别显示佛说菩萨藏经。 略标广释令他解故。 又由菩萨地开示三藏令多有情受持读诵。 如说修行经于多时。 像似法不兴。 正法不灭。 若于尔时像似法兴能引实益正法速灭。 是故受持菩萨地得福无量也。 昔远公言略有九人得大功德。 一信二解三乐闻四受持五修学六书持七供养八恭敬九深重。 此九人福与华严中十信菩萨乐闻业者宣说十地功德无异。 彼有何德与彼等者。 如彼经云如一切智集诸功德。 一切智功德门品亦复如是。 若人闻者功德亦尔。 彼文意说如佛地集德无边。 十地法门功德同佛。 有人闻者德同地亦即同佛。 第四持次第瑜伽处者。 菩萨地有四瑜伽处中。 初瑜伽内明种姓发心及行方便合有十八品。 是所学法。 第二随法瑜伽。 明能学之行者。 其四品。 谓相分.意乐.住行。 第三究竟瑜伽。 是行成得果。 是瑜伽之果。 有五品谓生摄地行建立。 今第四持更无别。 但辨向前二十七品。 及菩萨品内法门前后次第。 故云第四持次第瑜伽处。 文中。 先结前问后。 第二正辨次第第三总结。 就正辨中。 言谓诸菩萨要先安住菩萨种姓乃能发菩提心者。 即结种姓品及发心品。 既发心已方正修行自他利行者。 此结行方便持内自他利品。 于自他利正修行时得无杂染方便者。 结真实义品。 无杂染故。 得无厌倦方便者。 结威力。 以此品中明求诸神通得无厌倦故也。 无厌倦故得诸善根增长方便者。 结成熟品。 得增长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者。 结无上菩提品。 此结行方便持五品七法也。 又于如是自他利加行乃至得大菩萨中者。 牒前所结五品也。 将修行时先于甚深广大正法安立信解等者。 此结学之方法力种姓品。 于彼品中有其六法。 一胜解二求法三为他说四法随法行五八种教授六种教诫六方便摄三业。 今言信解者。 结第一胜解。 访求正法者。 此结第二求于正法。 广为他者。 结第三为他宣说。 亦于正行自能成辨者。 结第四法随法行。 于成辨时若由此于此为此应行者。 此结第五八种教授六种教诫。 教授中。 言或由菩萨或由诸佛而能教授。 故言由此。 于教授时。 先审察彼心根欲性。 故言于此既识根已教修五停。 治偏增病。 故言为此。 言即由此于此为此而行者。 结其第六方便所摄三业。 上来六句总结力种姓品。 由此于此为此行时如令福德智慧增上所应行者。 即如是行者。 结六波罗蜜品。 福德智慧既增长已于不舍离生死方便能正修行者。 总结四摄品及供养亲近无量品。 即于此中乃至正行圆满者。 此结菩提分法品。 于彼品中有其二颂。 总明十五法门。 初颂颂九。 后颂颂六故。 彼颂言惭愧坚力持。 无厌论世智。 正依无碍解。 资粮菩提分。 止观性巧便。 陀罗尼正愿。 三摩地有三。 法嗢柁南四。 今言即于此中正修行时能行生死无杂染行者。 结初惭愧也。 即于此中正修行能于自乐行无着行者。 此结第二坚力持性也。 即于此中乃至无厌倦行者。 此结第三心无厌倦。 由于生死无厌倦故乃至得无所畏者。 此结第四善知异论。 言善知论已乃至善知世间者。 此结第五善知世间。 如是菩萨至访求正法者。 此结第六依法不依人等四依也。 既访求已堪能善断一切有情一切疑惑者。 此结第七四无碍解。 如是堪能断他疑惑乃至渐得圆满者。 此结第八资粮。 既圆满已至能勤修行者。 此结第九菩提分法也。 于修方便能正了知者。 此结第十止观也。 即持如是正勤所修回向大乘不求二乘涅槃果者。 此结十一性巧便也。 既得如是乃至陀罗尼无碍辨才圆满者。 此结第十二陀罗尼及十三正愿。 又解略不结正愿。 为欲永断一切障故精勤修习三解脱门者。 此结十四三摩地也。 即于此中乃至正行圆满者。 此法第十五四嗢柁。 南亦名四法。 即上来已结菩提分品讫。 自下结功德品有二十五法。 于中有其五颂。 初颂颂七法。 第二颂颂四法。 第三颂颂五法。 后有二颂颂九法。 如是正行得圆满已于一切有情及声闻独觉皆为殊胜者。 将欲结后二十五法先牒前叹胜开二章门。 所谓正行功德殊胜者。 总举初偈七法以为正行为一章门。 及可称赞功德殊胜者。 总举后之四颂一十八法名可称赞。 为第二章门。 故初颂云希奇不希奇。 平等心饶益。 报恩与欣赞。 不虚加行性。 今此开列章。 先结初颂七法。 言当知此中正行功德殊胜者。 牒初章。 菩萨为利自他勤修正行者名为希奇。 用利他事以为自事名不希奇。 二乘不尔者。 此结七中初二希奇不希奇。 由诸菩萨下此结第三平等之心。 由起如是乃至常施恩惠者。 此结第四饶益有情。 不望其报者。 此结第五报恩也。 菩萨如是乃至欲令彼得利益安乐者。 此结第六欣赞。 由是利益安乐意乐常能起作不虚加行者。 此结第七不虚加行。 当知是名展转引发正行功德殊胜者。 结初章也。 当知此中称赞功德殊胜者。 将结后门。 故牒第三章来。 菩萨于诸佛所获得授记。 非诸二乘等者。 此起第二颂先结第三颂也。 以先蒙记然后起行。 为此义故先结第三颂第三颂中有其五法。 故彼颂中诸菩萨受记。 堕于决定中。 定作常应作。 最后最为后。 今言于诸佛所获得授记非二乘者。 此结第一六种授记。 得受记已便能安住不退转地者。 此结第二堕于决定中。 授记有三。 一种姓堕于决定。 二发心堕于决定。 三者不虚修行堕于决定。 言安住此中能于一切决定所作者。 此结第三决定所作。 决定所作彼说有五。 谓一发心决定。 二哀愍三炽精集四于明处方便修习五无有厌倦也。 恒常所作获得坚固无忘失法者。 此结第四恒常所作。 如是坚固乃至最上施设者。 此结第五最胜最为后。 自下却结第二颂中四法。 故彼颂云。 无颠倒加行。 退堕与胜进。 相似实功德。 善调伏有情。 今云普于一切所应作事能无退失者。 此结第一无颠倒加行。 于未得退乃至如明分月者。 此结第二胜进。 由诸善法转增长故至不名相似者。 此结第三实功德。 言由得真实菩萨名故乃至如实了知者。 此结第四善调伏有情。 颂中虽有退堕及相似两门。 以非功德。 所以论家不结。 自下结后二颂有相门。 颂云。 诸施设建立。 一切法寻求。 及如实遍知。 如是诸无量。 说法果胜利。 大乘性与摄。 菩萨十应知。 建立诸名号。 言如实知故一切安立皆得善巧者。 此结第一施设建立。 言从此寻求下。 此结法第二一切法寻求。 言从此于此由此者。 谓从诸如来施设建立于一切法由慧而寻求也。 言既寻求已由此究竟已下。 此结三如实遍知。 言于诸安立得善巧故乃至三摩地王者。 此结第四如是诸无量即五无量也。 获得如是三摩地已乃至皆有胜果者。 此结第五说法果利。 能于大乘究竟出离者。 此结第六大乘性也。 以依大性而出离故能摄大乘者。 此结第七摄也。 由此复于彼彼大乘出离位中者。 此结第八菩萨十应知也。 得彼彼名乃至皆共称叹者。 此结第九建立诸名号。 当知是名所可称赞功德殊胜者。 总结第二章也。 上来二十五法总结功德品讫。 由得如是乃至成就其相。 结其相品。 谓诸菩萨有五真实菩萨之相。 若成熟者堕菩萨数。 乃至广说是也。 如是正行乃至所能成辨者。 结其分品。 于二分中能成辨已乃至增上意乐者。 结意乐品。 如是意乐已下。 此结住品。 从此已上乃至遇佛菩萨者。 此结生品。 及能起作一切有情诸饶益事者。 结摄受品。 恒常无间乃至如己舍宅者。 此结地品。 住此位已乃至不生喜足之者。 此结行品。 如是昇进证得究竟已下。 结建立品。 是名菩萨义次第者总结也。 有余依地十七地内前九地明境。 次六地明因已讫。 此后二地辨其果也。 观境起行方证果故。 此中若依二乘因亡果丧果立二门以为前后。 若至佛身菩提涅槃分成两异以为前后摄论世亲释云。 由种子灭有余。 果报悉灭名无余。 又有余名清离烦恼垢故。 无余名凉离苦报热恼故。 又言应化二身是有余法身是无余者。 此约他受用及变化身起用未息名有余。 此二若息名无余。 以自受用身一得相续无断绝故。 今此所明不言有余涅槃。 但言有余依。 为此不得偏取涅槃。 释论解云。 有余依地者。 谓有余依涅槃地也。 依者即是有漏所依。 略有八种。 一施设依。 乃至第八后边依。 今全取一最后边依。 除六摄事流转障碍取余一分。 又此地中有四寂静。 阿罗汉等住无学地具四寂静有少余依。 是故说名有余依地。 此地即是二乘无学身中有漏诸法总为自性。 如来随无真定身心有漏余依。 有变化似有漏依。 故就他相亦得说名有余依地。 文中初结前后开二章门。 后依章辨。 一地施设安立。 谓于十七地中此文以十一地全五地小分为此地体所以者何。 五地之中且如无心地中有五位无心。 谓无心睡眠无想定及报灭尽定入无余依涅槃界等。 今唯取前四位除无余依涅槃故言一分是此地体。 修所成地一分者。 景云。 谓二涅槃并是修慧所成三乘所得。 今时但取修慧能成三乘能得有余涅槃义故言一分。 基云。 修所成地中修成有无二为。 其无为是无余依体今除之。 取修成有为。 问曰。 言修所成但是修。 何故有无为之言。 义曰。 直言修慧者即不取无为。 今言修所成。 既有所成之言。 故串通无为也。 其声闻等地通明四谛。 其灭谛中有因尽果尽无为。 今简去果尽无为。 故言除一分。 无余依地即所除全也。 问曰。 余地亦有非此地体者。 何故唯除此五地一分。 义曰。 从多相从论。 又随显相者取除。 其稳相非此地体者略而不论。 第三依施设中。 云及依此故施设如是名字乃至如是寿量边际等诸想等想假用言说者。 谓于五取蕴施设八言说句。 如是卷说罗汉兴此八依相应不相应中。 云与六摄受事不共相应者。 谓共父母摄受事相应。 以无学人不舍供养父母故。 余六舍离故不共相应也。 与流转障碍依一向全不相应者。 泰云。 四识住中由贪趣向故名趣识住等。 罗汉无贪非色趣识住等故无四识住。 罗汉十二果因缘不成因果故也。 与所余依非相应非不相应者。 景云。 与初施设依五取蕴非相应已离诸取故。 罗汉后身虽复离取身仍是取蕴之类非不相应。 与彼第三住持依名非相应已离四食爱故。 非不相应罗汉后身仍假四食支持住故。 第六苦恼依名非相应不造恶业感苦因故。 仍受宿业致苦报故。 与彼第七适悦依名非相应以离静虑贪定乐故。 而有清净离染定乐非不相应。 泰云。 后不相续非相应此身暂有非不相应。 故云与余依非相应非不相应。 无余依地此地体即前地所除者是。 义准前知。 释论解云。 谓无余依涅槃地也。 一切有漏余依皆舍。 二乘有为无漏亦舍。 如来虽有有为无漏。 而无一切有漏余依。 故亦说名无余依地。 文中初结前生后开列三章。 后依二章释。 言五地一分即此地摄者。 无心地中通摄无心定及涅槃。 今但摄无余依地。 修所成地中。 亦取无余泥洹。 由修慧得。 是修果故。 修所成地摄也。 三乘皆通无余。 此义可解。 五识相应等十一地。 皆是有心性。 故不通无余也。 又于此中以约三乘无余通说但说有五地分。 若据如来亦有无寻无伺地等余地。 又释。 识之与意顺有漏故。 佛地不说五识意地及定散地等。 言一数教寂静者。 数等数也。 是言教也。 无余依中并皆息也。 二一切依寂静者。 景云。 无余界中离前八依名依寂静。 泰云。 依是身之异名。 又是有漏之异名。 三依依苦寂静者。 景云。 依前八依所生众生苦亦得永灭。 泰云。 身名为依。 苦依于身名依依。 四依依苦生疑虑者。 景云。 谓依八依生苦疑虑。 无余中无。 泰云。 依依苦同前。 凡夫学人及无学人虑未来苦为生不。 由无下劣心等颂者。 引于经说。 前二句能证二涅槃因。 第三句是有余果。 第四句是无余果。 言谓与一切依不相应乃真无漏者。 景云。 依摄论明六种转依。 今时所辨即是圆满转转前八依。 烦恼及苦所显真如名无漏界。 下列二经为证。 如说苾刍永寂灭名真安住乐者。 无余涅槃名永寂静真安乐住。 又如说言实有无生乃至无等生起者。 实有无余圆成实体。 泰云。 无等者无为之法无与等。 亦有乃至有等生起者。 由述无余集起因缘有住生有起依他起性。 若当无有生下。 反解。 若无所迷无余。 终不说有依他生起乃至反流有永出离。 即是经说若无如来藏不得种苦。 由实有乃至有永出离者。 顺结。 即是经说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言数不能数无二说故名为无数者。 泰云。 不为数之所数。 又无义别二说故云说也。 谓有非有不可说者。 真如无相离言性不可说有及以非有。 言即色杂色不可说故者。 色碍如不碍不可说即。 即色辨如故不说离。 乃至即识离识不可说义。 例前应知。 寂灭异门者。 若依小乘有其八名。 名断名无欲名灭名谛名断知名沙门果名有余涅槃名无余涅槃。 今大乘中当知寂灭异名无量。 今但略辨二十六种如文可见。 瑜伽论记卷第十二(之下终) 发布时间:2025-03-08 08:04:0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937.html